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教案应该怎么写呢?
内容简析
例3的教学内容是描述简单的路线。教材呈现了台风从生成地出发、经过四次方向改变的大致路径,让学生用数学的语言来描述简单的路线图。例3的路线图中包括了例1和例2中台风的移动路线,体现了情景的整体性和知识的综合性。教材通过学生对话的方式,给出了分段描述的示范,使学生明白方向与距离的描述是具有相对性的,并掌握在描述每一段路线时要注意的几个关键点,如起点、终点、沿着什么方向、移动了多少距离等。
教学目标
1.会描述简单的路线图;能根据给出的路线,自己画出简单的路线图。
2.通过描述和画简单的路线图,培养空间观念。
3.使学生通过生活实例的学习,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学会在生活中应用数学。
教学重点
在描述路线过程中,会正确选择参照点,会根据参照点正确说出另一个点相对于参照点的方向和距离。
教学难点
根据描述的路线,自己画出路线图。
教法与学法
1.本课时学习描述简单的路线。教学中以台风从生成地出发、经过四次方向改变的大致路径为载体,利用课件动态展示路线变化,引导学生分段描述,同时结合学生的画图指导,引导学生对路线进行整体描述,使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
2.本课时学生的学习主要是通过观察、讨论、交流等方法来学习,充分利用已学知识进行迁移类推,熟练掌握知识,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过程
一、情景创设,导入课题
预设A 问题引入法:播放课件,呈现电视播报台风警报的场景,画面呈现台风移动的大致路线。教师提问:你能用自己的语言说说台风的移动路线吗?课件播放暂停,鼓励学生由此展开讨论。(详见配套课件部分)
【品析:以播放台风警� 】
预设B 角色引入法:展示北京旅游地图。教师提问:北京是旅游胜地,一位游客想去北京参观故宫、颐和园、圆明园、鸟巢等景点,可不知怎么走,你们愿意用方向和距离描述物体位置的知识为他指明路线吗?小组讨论怎样设计并描述旅游的路线。学生讨论后,教师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将继续学习根据平面图用方向和距离描述简单的行走路线。
【品析:通过角色扮演,激活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引导学生在具体情景中解决问题,在讨论中明确路线描述的基本要� 】
二、师生合作,探究新知
引领学生分析教材第22页例3中的主题图片,提取已知信息,分段描述移动路径。
(1) 师:从台风生成地到第一站,台风是怎么变化的?
师:沿正西方向移动,你是怎么判断出来的?
师:移动了540 km,你是怎么知道的呢?
师:从台风生成地到第一站,我们把哪个� (课件演示:台风生成以后,先是沿正西方向移动了540 km)
(2) 到达第一站之后,台风改变方向了(课件演示)。它是怎么改变方向的?移动了多少距
离呢?
生:向西偏北30°方向移动了600 km,到达A市。
师:西偏北30°方向是怎么看出来的?移动600 km又是怎么知道的?
师:也就是说我们现在把哪个� (课件演示:台风向西偏北30°方向移动了600 km,到达A市)
(3) 到达A市后,台风又改变了方向,接下来是怎么变化的'呢?(课件演示)
生:向北偏西30°方向移动了200 km,到达B市。
师:大家同意他说的吗?再请同学来说一下。
师:这次把哪个�
同桌两人一组,看着图,互相说一说台风的移动路线。
全班交流说一说。
小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如何描述简单的路线图。在描述台风移动路线时,要注意什么问题?
(预设:每移动一次,参照点都发生改变,要根据新的参照点来描述它的移动方向和距离。)
【品析:在描述路线图时,最大的困难是参照点的变化,使得正确描述路线图对学生具有挑战性,而且描述路线图时的语言表述方式和前面“根据两点的相对位置,用方向和距离描述另一点的位置”的语言表述方式稍有不同,这些无形中给学生解决问题增加了难度。所以在教学时,应采用分段描述的方法,降低难度,以便让学生理解和掌握描述方法。】
三、反馈质疑,学有所得
在学生学习例3的基础上,教师提出质疑问题,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对知识点进行系统整理。
质疑:怎样描述路线并根据描述的路线绘制路线图?
学生在讨论后明确:描述路线时,可以先分段描述,再整体描述。在绘制路线图时,要注意几个关键点,如起点、终点、沿着什么方向、移动了多少距离,这样就能准确画图。
【品析:通过反馈质疑,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路线图的描述与绘制,引导学生整合知识,综合思考,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提升。】
四、课末小结,融会贯通
1.这节课学习了什么?在描述路线图时,要特别注意什么?
2.课外延伸:同学之间互相说一说自己上学和放学的大致路线。也可以利用互联网,查出自己家附近的地图,以便更准确地进行描述。
【品析:在总结回顾中,进一步深入理解所学知识,同时利用描述路线图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五、教海拾遗,反思提升
用数学语言描述路线图是教学重难点,教学时,首先要将学生已有的基础知识激活,引导学生进行知识迁移类推,通过分段描述的方法,逐个突破,层层推进,降低学生思维的难度,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变得有效而实用。其次,充分挖掘学生生活资源,如描述行走路线等,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练习巩固中,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指导,丰富了学生的体验,加深了学生对参照点知识的深刻理解。
教学内容:
位置与方向的综合练习
教学目标:
1、通过综合练习,进一步培养学生辨认方向的意识、发展空间观念。
2、使学生熟悉的认识东、南、西、北、东北、西北、东南和西南八个方向,能够用给定的一个方向(东、南、西或北)辨认其余的。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3、使学生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并能描述行走的路线。
重点难点:
认识8个方向、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并能描述行走的路线。
教学准备:
自制课件
教学过程:
一、练习
1、说一说你认识的8个方向:同桌互相考一考。
2、画出一个标有8个方向的方向示意图,比一比,谁画得准!
3、老师说方位,学生指出来。
二、综合练习
完成11页第3题、11页第4题、学生立完成12页的第5题、同桌合作完成12页第6题。
三、总结
这一单元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对你的学习和生活有什么用处呢?还在什么地方有用呢?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正确判断应用题中涉及的量成什么比例关系.
2.使学生能利用正、反比例的意义正确解答应用题.
3.培养学生的判断推理能力和分析能力.
教学重点
使学生能正确判断应用题中的数量之间存在什么样的比例关系,并能利用正反比例的意义来列出含有未知数的等式,从而正确利用比例知识解答应用题.
教学难点
利用正反比例的意义正确列出等式.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课件演示:比例的应用)
(一)判断下面每题中的两种量成什么比例关系?
1.速度一定,路程和时间.
2.路程一定,速度和时间.
3.单价一定,总价和数量.
4.每小时耕地的公顷数一定,耕地的总公顷数和时间.
5.全校学生做操,每行站的人数和站的行数.
(二)引入新课
我们已经学过了比例,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还学过了解比例,应用这些比例的知识可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比例的应用.
教师板书:比例的应用
二、新授教学.
(一)教学例1(课件演示:比例的应用)
例1.一辆汽车2小时行驶140千米,照这样的`速度,从甲地到乙地共行驶5小时.甲乙两地之间的公路长多少千米?
1.学生利用以前的方法独立解答.
14025
=705
=350(千米)
2.利用比例的知识解答.
(1)思考:这道题中涉及哪三种量?
哪种量是一定的?你是怎样知道的?
行驶的路程和时间成什么比例关系?
教师板书:速度一定,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
教师追问:两次行驶的路程和时间的什么相等?
怎么列出等式?
解:设甲乙两地间的公路长千米.
答:两地之间的公路长350千米.
3.怎样检验这道题做得是否正确?
4.变式练习
一辆汽车2小时行驶140千米,甲乙两地之间的公路长350千米,照这样的速度,从甲地到乙地需要行驶多少小时?
(二)教学例2(课件演示:比例的应用)
例2.一辆汽车从甲地开往乙地,每小时行70千米,5小时到达.如果要4小时到达,每小时要行多少千米?
1.学生利用以前的方法独立解答.
2.那么,这道题怎样用比例知识解答呢?请大家思考讨论:(投影出示)
这道题里的路程是一定的,_________和_________成_________比例.
所以两次行驶的_________和_________的_________是相等的.
3.如果设每小时需要行驶千米,根据反比例的意义,谁能列出方程?
教学内容:
P3例3、“试一试”和“练一练”,练习一第5-9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进一步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会根据所给的长方形的特征判断它们能否组成长方体或正方体。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立体观念。
教学重点:
认识长方体的侧面展开图。
教学难点:
认识长方体的侧面展开图。
课前准备:
剪刀。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谈话:上节课我们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谁能对着模型再来介绍一下?
指名说说,全班交流补充。
二、探究新知
(1)除了同学们说的这些,长方体和正方体还有什么特征呢,这节课我们就继续来进行学习。
出示正方体纸盒:
你能够沿着这个正方体的棱把这个正方体纸盒剪开吗?
要求:剪的时候要沿着棱剪,并且各个面要互相联在一起。
学生尝试操作。
小组里交流。
(2)这个长方体纸盒你也能够沿着棱把它剪开吗?
学生独立操作。
看看长方体的展开图,你有什么发现?引导学生观察交流。
追问:你能从展开图中找到3组相对的面吗?
(3)完成练一练第1题
标注完后引导学生具体说说思考的过程。
(4)完成练一练第2题
先引导学生通过想象进行判断,在此基础上再动手操作进行验证。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一第6题
学生小组交流,独立操作验证。
2.完成练习一第7题
学生独立完成,全班交流,指名说说自己的'思考过程。
3.学有余力时可完成思考题
启发学生思考:要围成一个长方体或正方体需要几张硬纸片,这几张硬纸片的形状、大小有什么联系?
让学生通过操作逐步掌握其中的规律。
四、全课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2.自己动手制作一个长方体纸盒。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使学生体会分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整数是一样的,会计算分数混合运算。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操作、归纳能力。
情感目标: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难点:
分数混合运算的方法。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同学们说说自己的兴趣爱好。(学生畅所欲言)
一、旧知铺垫
我们的老朋友淘气也有个爱好,那就是做计算题。今天,他想和大家比试比试!
1、出示计算题
要求:先说出运算顺序,再计算。
48÷2÷6 16×(15÷3) 18÷2×10
13×2×5 72÷(9÷3) 24÷(2×3)
2、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一起研究分数混合运算(板书课题)
二、合作学习,探究分数混合运算的`顺序
1、出示问题情境
过渡语:经过课前的谈话,我了解到同学们的兴趣很广泛。相信大家也参加了不少的兴趣小组吧!淘气在课下的时候对同学们参加兴趣小组的情况作了个调查。
2、你从这幅图中得到了哪些数学信息?
3、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4、解决问题:航模小组有多少人?
① 请你先估算一下航模小组有多少人?(说明理由)
② 请你用图来表示三个量之间的关系。
(学生尝试画图,教师巡视)
③ 学生独立思考和组内交流后,进行全班交流。
(学生边说教师边板书)
④ 尝试计算
我们用画图的方法,清楚地了解了三个量之间的关系,请你算一算,航模小组到底有多少人?
(学生独立计算)
⑤ 全班交流
A 12×1/3=4(人 )
4×3/4=3(人)
B 12×1/3×3/4=3(人)
预设一:如果学生出现了A、B两种方法,并且计算方法较多。在交流时对于B种不同算法进行重点交流。
预设二:如果算法单一,教师可以安排学生小组合作讨论计算方法。
5、思考:回顾刚才的解题过程,你发现了什么?
分数混合运算的顺序与整数混合运算的顺序是一样。(教师进行引导总结)
6、试一试
有了这惊奇伟大的发现,我们赶快试一试吧!
①学生独立完成,如有困难可以求助老师或同组同学。
5/9×3/5÷6/7 12÷4/5÷3/8
②全班交流(说一说运算顺序)
三、登山游戏中巩固新知
五一时节,春光明媚,正是游玩的好时候。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登上吧!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登山比赛,看哪个组最先登上顶峰摘得红旗。
在山的不同位置设有不同的计算题,学生答对方可前进。学生可根据自己情况自由选择登山线路。到达山顶后,红旗处设有一题(解决实际问题的)答对者摘得红旗。
全班交流。
解决红旗里的问题后,对同学进行环保节水教育。请同学说一说节水的好点子。
四、总结
请同学们说一说这节课的收获与体会。
五、课外作业
同学们做几张分数、整数卡片,和一些加减乘除符号。同学们之间互相玩卡片做计算。
一、班级情况分析:
六(2)班共有55人,这班级从总体上看,学生接受新知识能力都较慢,所以在本学期的时间,教学进度将会比较慢,争取绝大部分同学能学懂学透。
二、学习内容:
六年级上册:分数乘法、位置、分数除法、比、圆、百分数(一),扇形统计图,数学广角—数与形和数学实践活动。
三、教学目标:
1、分数乘法:突出强调分数乘法意义的两种形式,增加例2,作为教学“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计算”的铺垫。解决“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实际问题不单独编排,而是结合分数乘法的意义、计算进行教学
2、位置与方向:把实验教材六年级上册的“用数对确定位置”移到五年级上册,把实验教材四年级下册的“用方向与距离确定位置”移到本册。
3、分数除法:“倒数的认识”由“分数乘法”单元移至本单元。把“比”的内容单设一单元。增加两类新的问题解决:和倍、差倍问题;可用单位“1”解决的问题。
4、比:与实验教材的主要区别,原来在分数除法单元,本册作为第四单元单独学习。教学内容基本无变化。
5、掌握圆的特征,会用圆规画圆;探索并掌握圆的周长和面积公式,能够正确计算圆的周长和面积。
6、理解百分数的意义,比较熟练的进行有关百分数的计算,能够解决有关百分数的简单实际问题。
7、认识扇形统计图,能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统计图表示数据。
四、教学重难点:
1、理解分数乘、除法的意义,掌握分数乘、除法的计算方法,比较熟练地计算简单的分数乘、除法,会进行简单的分数四则混合运算。
2、理解倒数的意义,掌握求倒数的方法。
3、理解比的意义和性质,会求比值和化简比,会解决有关比的简单实际问题。
4、掌握圆的特征,会用圆规画圆;探索并掌握圆的周长和面积公式,能够正确计算圆的周长和面积。
5、能熟练进行有关百分数的计算,如百分数与小数,分数的互化
6、会用列方程的方法解答简单的分数应用题
7、能运用比和百分数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五、教学方法及措施:
1、改革课堂教学,坚持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自己动口、动脑、动手,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2、加强重难点知识教学,利用课后服务时间,重视发展学生智力和培养学生能力。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通过学生操作观察演示,实验的方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3、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明确学习目的,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乐于学习,以全面提高全班学生的数学,注重培养和发展学习的空间观念,注重逻辑教学,让学生多实际操作。
4、采用少讲多练的方法,以严密的教学逻辑,抓住教材中的难点和疑点,由易到难,由浅到深,循循善诱地讲解,适当拓宽加深对学生作业认真批改(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布置不同层次的作业和练习)。
5、加强自身的学习,提高业务能力。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从而认识到学习数学的重要性。
6、踏踏实实做好教学常规工作,以自己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满腔热情的工作作风,虚心向同事学习,同时争取家长的配合,共同做好对学生的培养。
六、教学检测及评价:
1、通过学生每天的作业,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进行检测,对自己出现的难题进行分析和解决。
2、每单元结束后利用单元过关题进行有效地单元检测和评价。
3、每月末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检验及评价。
4、对学生进行阶段性检测和评价,让学生进行及时反思和改正。
5、以平时评价为主,以大考评价为辅;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结合具体的情境给定一个方向,能辨认其余的七个方向,名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位置。
2.技能目标:借助辨认方向,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3.情感目标:在具体的情境中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结合给定的一个方向辨认其余三个方向。
2.难点:用所学的方向词描绘物体所在的位置。
教学方法:
提问法、讨论法、练习法
教具准备:
课件、小卡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
说一说,我们上学期学过哪些方向?再说一说位于自己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同学分别是谁?
二、新授
1、引入。
师:在生活中,除了听说过东、南、西、北这四个方向之外,还听说过哪些方向词?(板书:东南、东北、西南、西北。)现在我们就来认识这些方向。
2、认识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四个方向
课件出示主题图让学生观察:你看到什么,并说出它们的'方向。
让学生将自己置身于学校这个位置,用已经学过的方向知识,说一说体育馆、商店、医院、邮局分别在学校的什么方向。教师先让学生4人一组说一说,再由教师指名让学生自己说一说。
教师让学生观察剩下的4个建筑物所在的方向与以前所认识的方向有什么特别之处。
发现剩下的4个方向分别在学校的斜方向的位置上。也就是在两个方向的中间。如:图书馆在北面和西面的中间。
说一说:少年宫、电影院、动物园所在的方向。
师:这样描述方向真是太麻烦了,请大家分别给这4个方向取名字
问:你们是如何得出这些名称的?
教师让学生多说一说这4个建筑物分别在学校的什么方向,最后教师总结。
师生共同制作方向板,教师在黑板上板书指导,先将8个方向的点找出,并将北的方向给出,再让学生自己写出剩下的7个方向,
3.试一试
(1)利用方向板说一说教室里8个方向分别有什么?
(2)让学生坐在自己的座位上,教师给出班级面朝的方向,小组内说一说自己的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分别是哪位同学。
(3)使用方向板时,教师应让学生注意方向板中的方向应与现实中面朝的方向相符。
三、练一练
教师出示地图,问:这是哪个国家的地图,地图的形状像什么?在地图上看到了什么?(教师可适时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学生在观察地图时,教师让学生注意面朝北的方向标。)
教师说出一个方向,让学生在图中将其指出。
问:你还可以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四、实践活动
到操场上看一看,说说校园内各个方向分别有些什么?
观察后,到班级交流观察的结果。
五、你知道吗?
读书中的一段话后,说一说自己对指南针的了解,再让学生回家去找资料,查找有关指南针的知识,增强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
六、小结
这节课,同学们都学习了哪些数学知识呢?
教学目标:
1、学会用方向与距离来确定物体的位置。
2、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了解确定位置的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难点:
学会用方向与距离来确定物体的位置。
教学过程
一、复小结引出新课,表示位置的时候,区域小,没有参照点时可以用数对表示,比如第一小题。区域大有参照点时要用方向表示,如第二问,可是在学校西北方向的建筑还有很多,比如水泵厂家属楼,锦山市民广场,西府加油站等等,怎样能更具体的表示出旗医院的位置呢?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一下。
二、新课探究
1、出示课本情境图,说一说图中讲述的是什么事?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你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学生提出问题)
预设1:A市东偏南30°是什么意思,怎样确定?(学生先说,说的不准确不完整。师:说的有道理,你的意思是不是这样。课件演示:A市东偏南30°是以A市为顶点,以正东� )
预设2:在图中怎样画东偏南30°?(这个问题稍后解决)
预设3:是以谁为参照点的东偏南30°。(谁能回答他的问题?“A市”你们是这样想的吗?不错)
预设4:台风中心在哪个大的区域内?(谁能回答他的问题?“A市及周边”你们是这样想的吗?你的想法与老师的不谋而合)
预设5:能不能说南偏东?(你的这个想法很有创新,能不能这样说?“能”谁知道用“南偏东”应该如何表示?学生先叙述)(说的不错,看来用图结合着说会更好。课件展示:南偏东60°,南偏东60°是以A市为顶点,以正南� 过程。与东偏南30°,他们表示的是同一条射线。因此东偏南30°亦可以表示为南偏东60°。那么北偏西20°,还可以表示为什么?生说“西偏北70°”像这样你还能举个例子吗?)(同学们真厉害,能够举一反三,老师也要向你学小结:怎样确定物体的具体位置?
先画出4个方向的方位图;再画出方向,标出度数;用一条线段表示一定的距离,标出图上的距离;标出各个名称。
想一想:确定物体的具体位置需要哪几点?方向、距离
二、巩固练立完成课本20页的“做一做”,再在小组里交流。
想一想:确定物体的具体位置需要哪几点?方向、距离
四、我的收获与思考
五、板书设计
位置与方向,具体位置:方向、距离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进一步让学生理解北偏东、西偏南等方向的含义,熟练掌握用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
2、熟练掌握简单路线图的绘制和描述,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中的现象。
重点难点
重难点:熟练运用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会绘制路线图并描述行走路线。
教学过程
一、基础练习
1、师:同学们,还记得我们学过哪些方向吗?用方向可以确定物体的具体位置吗?(点名学生回答)
引导学生回顾确定物体位置的条件。
2、师:怎样描述和绘制简单的路线图?同桌间说一说。
引导学生回顾描述和绘制路线图的方法。
二、指导练习
1、教学教材第25页练习五第6题。
(1)师:数对的第一个数和第二个数分别表示什么意思?(点名学生回答)
引导学生回顾数对表示位置的方法。
(2)师:在方格内45°方向怎么表示?同桌间交流一下。
引导学生明白正方形的对角线就把正方形的角分为两个45°的角。
(3)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2、教学教材第25页练习五第7题。
(1)师:先读题,同桌间说一说这属于哪一类型的题及其解题方法。
引导学生明确题的类型,回顾解题方法。
(2)学生尝试解答,教师巡视指导。(注意学生作图的规范)
(3)教师反馈学生仍存在的问题,给出解决方法。(单位长度、角度的准确等)
(4)集体订正。
3、教学教材第26页练习五第9题。
学生读题,了解题意。
(1)解决第一问。
①师:要补充完整路线图,需要确定什么?(组织学生讨论)
引导学生明确需要确定从哪一段开始补充,确定图上的单位长度代表的实际距离。
②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并画一画。(教师巡视)
③教师示范规范图示,学生修改。(绘制路线图)
(2)解决第二问。
师:同桌间互相说一说公共汽车返回时的路线。(点名学生回答,教师订正)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25页“练习五”第10、11题。(小组合作,先说一说,再画一画)
第10题: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描述。
第11题:答案不唯一,合理即可。
(课件依次出示下列题目)
2、如图,以学校为观测点。
(1)书店在学校的(西)偏(北)(30°)方向,距离是(800)m;
(2)图书馆在学校的(西)偏(南)(75°)方向,距离是(400)m。
3、小军要去学校,他从家出发,先向正东方向走200 m到达超市,再向正北方向走150 m到达图书馆,再向北偏东70°方向走400 m就到达街心花园,最后向南偏东40°方向走500 m就到达学校。根据描述,画出小军行走的'路线示意图。(学生独立完成,教师订正)
四、课堂小结
你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
板书设计
练习课
1、本单元的知识整体来说是不难掌握的,可以通过教材例题的学习和生活中的具体实例层层推进,让学生感知要从方向和距离两方面确定物体的位置。而且通过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能培养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2、我的补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备课资料参考
典型例题准备
【例题】如图,在一块等边三角形草地的三个顶点处分别住着一只小动物。
(1)小羊在小马的()偏()()方向上,距离是()m;
(2)小兔在小羊的()偏()()方向上,距离是()m;
(3)小马在小羊的()偏()()方向上,距离是()m;
(4)小羊在小兔的()偏()()方向上,距离是()m;
(5)小马在小兔的()方向上,距离是()m。
分析:根据等边三角形的三条边相等,每个角是60°,可知以下数据,如图:
然后根据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进行判断即可。
解答:
(1)西北60° 20
(2)西南60° 20
(3)东南60° 20
(4)东北60° 20
(5)正东20
解法归纳:解决此类题的关键是根据特殊的图形的特点得出图中的角度和长度信息,然后找准谁是参照物。
教学内容:
P12-13例8和“练一练”,练习三第5-10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认识常用的体积单位,初步建立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的实际大小的表象,能正确区分长度单位、面积单位和体积单位。
2.让学生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经历观察、思考、探究等学习活动过程,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
教学重点:
认识体积单位。
教学难点:
初步具有1立方米、1立方分米、1立方厘米的实际大小的观念。
课前准备:
棱长1厘米和1分米的正方体各一个。1立方米演示模型架,棱长1分米和1厘米的正方体容器各一个,1升和5毫升的量杯各一个,学生每人准备6个棱长1厘米的正方体。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谈话:上节课我们认识了体积和容积,谁能说一说什么是体积,什么是容积?
指名说说,全班交流。
二、探究新知
(1)出示如例8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纸盒:
你能说说什么是它们的体积吗?
指名回答。
观察这两个图形,你知道他们哪个的体积大吗?
学生猜测。
当学生有争议时,引导:
想一想,我们学习平面图形时,是怎样比较的?你有什么好的方法吗?
突出:可以想把它们分割成同样大小的。正方体,再进行比较。
小结:为了准确测量或计量体积的大小,要用同样大的正方体作为体积单位。
(2)认识常用的体积单位.
我们已经知道了常用的长度单位、常用的面积单位.你能根据这些推想出有哪些常用的体积单位吗?
根据学生发言,逐次板书:常用体积单位──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随板书出示相应的模型.(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立方米)
认识立方厘米、立方分米.
请同学们取出自己带的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的模型,观察它们的形状、大小,量一量它们的棱长各是多少。
板书:棱长1厘米的正方体,体积是1立方厘米.
棱长1分米的正方体,体积是1立方分米
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1立方厘米的体积有多大,1立方分米的体积有多大,身边什么物体的体积接近1立方厘米或1立方分米。
认识立方米。
先让学生根据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的概念,猜想一个怎样的正方体体积是1立方米,想象1立方米有多大.
教师用棱长1米的架子演示1立方米的大小,感受1立方米的空间有多大。
(3)说明:升和毫升也是体积单位。不过它是用来计量液体的体积的。
直观演示:1立方分米就等于1升。
由此得出;1立方厘米等于1毫升。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一练
同桌互相说一说,集体交流。
2.完成练习三第6题
指名说说三个图形分别表示什么单位,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3.完成练习三第7题
学生自己数一数,集体交流。
4.成练习三第8、9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5.完成练习三第10题。
学生观察,根据不同方向看到的图形,判断这些木块摆放的情况,瑞得出体积是多少。
四、全课小结
这节课我们都学习了哪些知识?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
练习三第5题和思考题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事物,经历认识“成数”,解答有关“成数”的实际问题的过程。
2、对“成数”问题有好奇心,获得运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教学重点:
理解“成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
解决解答有关“成数”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填空
①四折是十分之( ),改写成百分数是( )。
②六折是十分之( ),改写成百分数是( )。
③七五折是十分之( ),改写成百分数是( )。
2、商店里花了56元钱买了一条牛仔裤,因为那儿的牛仔裤正在打七折销售,这条牛仔裤原价多少元?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有听农民们说:“今年我家的稻谷比去年增产二成”,“我家的桂皮晒干后只有五成”等吗?他们说的是什么意思呢?原来商业上与百分数有关的术语是“折扣”,而农业上与百分数有关的术语就是“成数”。渗透环保教育
三、探究体验
(一)成数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十分之几,通称“几成”。例如一成就是十分之一,改写成百分数就是10%。
1、让学生尝试把二成及三成五改写成百分数。
2、让学生说说除了农业上使用成数,还有哪些行业是使用了成数的知识。
3、练习:将下列成数改写成百分数。
二成=( )%;四成五=( )%;七成二=( )%。
(二)教学例2
1、出示例题,某工厂去年用电350万千瓦时,今年比去年节电二成五,今年用电多少万千瓦时?
2、让学生读题,分析题意,今年比去年节电二成五怎么理解?是以哪个量为单位“1”?
3、学生尝试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教师巡堂了解情况,指导个别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4、理解“节电二成五”就是比去年节省了百分之二十五的。意思。从而根据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的解法列出算式和解答。
350×(1—25%)=262.5(万千瓦时)
或者引导学生列出:
350—350×25%=262.5(万千瓦时)
四、巩固练习
1、三成=( )%;五成六=( )%;八成三=( )%;
2、第9页做一做
3、解决问题
(1)某乡去年的水稻产量是1500吨,今�
2、使学生能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并能描述简单的路线图。
3、通过多种活动,提高学生的空间能力、生活技能。
教学重点:
对各知识点的知识的整理与复习。
教学难点:
如何有序的整理知识。
教学过程:
一、回忆梳理,构建网络。
师:同学们,数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数学无处不在。我们刚学习的第二单元与我们的。现实生活密切相关,谁能说一说第二单元都学了哪些知识?
四人小组讨论,交流。
1、小组交流。
2、汇报:展示学生所写的,并引导学生说板书。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课题及相应关键词。
课题:位置与方向的整理与复习
二、典型例题,沟通联系。
1、根据任意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
分析问题:
A岛在 偏 的方向上,距离是 千米;
B岛在 偏 的方向上,距离是 千米。
2、根据方向和距离,在图上标出物体的位置。
出示问题:海的潜水艇现在在A处。请在平面图上确定船只的位置。
在我潜水艇西偏北35°方向上,约1500米处发现一艘船只。
3、以不同的地点为观测点判断方向——位置关系的相对性。
出示问题:小强看小林在( ),小林看小强在( )。
A、北偏东50° B、东偏北50° C、西偏南40°
4、描述路线图,绘制路线图。
出示问题:沙漠驱车越野
根据所给信息画出越野路线
A、在起点的东偏北40°方向距离350千米的地方是点1。
B、在点1的西偏北25°方向距离200千米的地方是点2。
C、终点在点2的西偏南20 °方向距离它300千米的地方
(1)点1的西北方是 ,终点在起点的 方向,点2在起点的 方向。
(2)说出具体路线
三、知识应用,能力拓展。
车站
1、填一填。
(1)以车站为观测点,学校的位置是( )偏( )( )度,距离车站( )米。
(2)银行的位置是( )偏( )( )度,距离车站( )米。
(3)邮局的位置是( )偏( )( )度,距离车站( )米。
2、在平面图上标出各建筑物的位置。(用1厘米代表100米)
百货大楼
(1)超市在百货大楼的正北方向 方向200米处。
(2)医院在百货大楼的南偏西30度方向250米处。
(3)书店在百货大楼的东偏北40度方向150米处
(4)小萍家在百货大楼北偏西45度方向200米处。
(5)小梅家在百货大楼东偏南20度方向100米处。
3、看图完成问题。
(1)体育场在广场的 偏 的方向上,距离约是 米;广场在体育场的 偏 的方向上。
(2)从图中,你还能得到哪些信息?请写下来。
4、师:用你喜欢的游乐项目设计一个“开心游乐园”好吗?并描述各个游乐项目的位置。相信你一定是个富有创意的设计师。
(1)学生自己创设。
(2)汇报交流:学生作品展示。
四、小结质疑
师:刚才同学们表现的真不错,谁来说说刚才我们都复习了哪些内容?哪些地方最容易出错,你想提醒同学们注意哪些地方?
一、教学内容
位置与方向属于“空间与图形”里的“图形与位置”。它的内容是在第一学段学习基础上的扩展和提高,让学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体会确定位置在生活中的应用,学习根据方向和距离两个条件确定物体和描述简单的路线图。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使学生初步能从方位的角度,更全面的感知、体验周围的事物,发展空间观念。
“图形与位置”在实验教材中的编排结构如下:
具体内容
一下P1 第一单元 位置 上下前后左右 位置(用两个条件确定)
二上P67 第五单元 观察物体 简单的三视图(实物)
三下P2 第一单元 位置与方向 八个方向及描述线路图
四下P17 第二单元 位置与方向 用方向和距离两个条件确定位置及描述线路图
五上 第三单元 观察物体 三视图(规则图形)
六上 第一单元 位置 坐标
学生通过第一学段的学习和在平时生活中积累的一些感性经验,已经能够根据上、下、左、右、前、后和东、南、西、北等八个方向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并能够通过第几行、第几列来确定物体在平面内的位置。本单元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进一步从方位的角度和距离来认识事物,发展空间观念。
本单元让学生学习根据方向和距离两个条件确定物体的位置,并描述简单的路线图。使学生进一步从方位的角度认识事物,更全面的感知和体验周围的事物,发展空间观念。具体编排如下。
例1 根据方向和距离两个条件确定物体的位置。
例2 根据方向和距离,在图上绘出物体的位置。
例3 体会位置关系的相对性。
例4 描述并绘制简单的路线图。
二、教学目标
1. 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体会确定位置在生活中的应用,了解确定位置的方法。
2. 使学生能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并能描述简单的路线图。
3、通过多种活动,提高学生的空间能力、生活技能。
三、编写特点
1.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了解确定位置的重要性。
教材选取现实生活的素材,使学生了解所学知识的作用和价值。例如,通过“公园定向越野赛”的情境,引出如何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位置的知识,让学生知道确定位置在生活中的应用,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2.提供丰富的活动情境,帮助学生掌握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位置的方法。
在第一段学习的基础上,学生已经积累了一些有关“空间与位置”的知识和经验,形成了一定的空间感,他们对空间位置的感知和理解的能力在不断提高。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能力水平,教材创设了许多便于操作的活动情境,帮助学生掌握确定位置的方法。例如,让学生在平面图上标出校园内各建筑物的位置、根据同伴的描述画出路线示意图等活动,使学生在熟悉的环境中,通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解决实际问题,掌握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位置的方法。
四、具体编排
1.主题图。
(1)公园定向越野赛的'情境图及“公园定向运动图”,引出本单元内容的学习。
(2)注意:在课前,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多种方式收集有关“定向运动”的资料,教师也需要做相应的准备。
2.例1及相应的“做一做”。
(1)例1,使学生明确可以根据方向和距离两个条件确定物体的位置。注意:可以与主题图的教学结合进行;要使学生明确需要方向和距离两个条件才能确定物体的位置;确定方向的具体方法可以让学生小组合作进行探索。
(2)“做一做”呈现了小明家附近几处建筑物的位置示意图,使学生进一步在图
上确定物体所在的方向和距离。
3.例2。
使学生知道如何根据方向和距离,在图上标出物体的位置。注意:可以灵活创设教学的情境;对绘制的具体方法不必做统一要求,可以放手让学生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探索绘制的方法;最后,向学生介绍平面示意图的一般画法。
4.例3及相应的“做一做”。
(1) 例3在学生学会确定任意方向的基础上,使学生体会位置关系的相对性。
(2)“做一做”使学生进一步体会位置关系的相对性。
注意:要让学生充分活动。教师可以在教室地面上画一些长方形,并联结对角线,量出各条线段的长度,标出角度,让学生分别站在不同的顶点上进行练习。另外,教师可以告诉学生“东偏南45°”也可以说是“东南方向”。
5.例4及相应的“做一做”。
(1)例4,让学生学习在位置变化的情况下,判断行走的方向和路程,练习描述简单的路线图。
(2)“做一做”使学生知道如何根据方向和距离,绘制简单的线路图。注意:在课前,可以先让学生自己选择一条路线,并通过多种方式确定每一段行进的方向、途经的主要建筑物和相应的距离。如果学生有困难,可以由教师选择一些学生熟悉的线路,描述出行进的线路,供课上使用。通过这样的方式不仅可以增加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而且还可以使学生体会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五、教学建议
1、教材选取与生活相关的学习素材,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情境,使学生认识到学习这块知识是有趣、并富有挑战性的。
2、注意创设活动情境,让学生体验用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位置的方向。用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位置其实就是极坐标的思想,学生开始不习惯,所以要设计一些活动让学生体会用这种方法判断物体位置的优越性并掌握其方法。
3、注意说明单位长度的含义。本单元在确定物体的距离时,经常用单位长度的线段表示实际距离,如一段表示50米等,两地之间的距离用几个单位长度来表示。因此教学时要注意说明单位长度的含义。
注意创设活动情境,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学生已经具有了从方位角度认识事物的基础,并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自主探索能力有所提高。因此,在教学时要充分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创设大量的活动情境,为学生提供探究的空间,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立思考、合作交流等方式,进一步从方位的角度认识事物。在这个年级,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较强,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自主探索、立思考。并且由于学生的个性差异,不同学生认识事物的方法也不尽相同,教师要鼓励学生勇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大胆地与同伴进行合作与交流。通过这样的过程,使学生学会用不同的方式探索和思考问题,不断提高自己的思维水平
六、时间安排:
课时划分本单元可以划分为4课时进行教学。
第一课时:P18例1 P20练习三题1、2
第二课时:P19例2 P21练习三题3、4
第三课时:P22例3 P24练习四题1、2
第四课时:P23例4 P25练习四题3、4、5、6
教学内容:
P10-11例6、例7,“试一试”和“练一练”,练习三第1-4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观察、操作、猜测、验证等活动过程,体会物体是占有空间的,而且占有的空间是有大小的,理解体积和容积的意义,能直观比较物体体积或容器容积的大小。
2.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进一步发展观察、操作和想象能力,增强空间观念。
教学重难点:
通过操作活动,初步认识体积和容积的意义。
课前准备:
直尺,木条。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教学例6
1.通过实验,让学生体会到物体是占有空间的。
教师按书中过程操作。问:为什么会剩一些水?引导学生认识到桃子占有一定的。空间。
如果改用其它的物体呢?再实验。
小结: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发现物体是占有空间的。
2.通过实验使学生体会到物体所占的空间是有大小的。
出示两个完全一样的玻璃杯,边操作边讲述:一个里边放荔枝,一个里边放桃。想一想:哪个里面放的水会多些?
学生自由发表意见。
想一想,两个杯里都装了物体,为什么倒进去的水有多有少呢?
学生交流。
小结:物体不仅占有空间,而且占有的空间是有大有小的。
3.揭示体积的含义
出示3个大小不同的水果,问:哪个占的空间大?把它们放在同样大的杯中,再倒满水,哪个杯里水占的空间大?
学生独立思考后让同组的同学交流。
通过刚才的三次活动,你有什么感受?
教师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揭示体积的含义,并让学生举例。
二、教学例7
1.出示两个大小不同的书盒子,拿出书盒里的书,问:你能看出哪个盒子里的书的体积大一些吗?
教师讲述容积的含义,并问:这两个盒子,哪个的容积大,为什么?
2.完成“试一试”。
同桌交流,指名回答。
三、巩固提高
1.完成“练一练”第1、2题。
先做第1题:直接判断,并让学生从体积、容积的含义上说明原因。再做第2题,让学生从容积的含义上进行解释。
2.完成练习三第1-4题
四、全课小结:让学生自己说一说这节课所学到的知识。
第四课时:和倍问题的分数应用题
教学内容:课本第65页内容和练习十六的第4-7题。
教学目的:
1.使学生学会“和倍”、“差倍”问题变形的应用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提高学生用方程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分析题中出现的两种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会用x表示两种数量并列出方程。
教学过程:
一、准备。
1.口答:(用含有x的式子表示)
果园里有苹果树x棵,梨树的棵数是苹果树的 ,
(1)梨树有多少棵?( x)
(2)苹果树和梨树一共有多少棵?(x+ x)
(3)苹果树比梨树多多少棵?(x- x)
2.饲养小组养的白兔和黑兔共18只,其中白兔的只数是黑兔的5倍,白兔和黑兔各有多少只?
二、新课。
(一)学习例3.
问:“白兔的只数是黑兔的5倍”还可以怎样说?
出示例3:饲养小组养的白兔和黑兔共18只,其中黑兔的只数是白兔的 ,白兔和黑兔各有多少只?
(1)说说它与复习2有什么异同?
(2)根据题意,画出线段图。
(3)“黑兔的只数是白兔的”你怎样理解?
(4)把题目中所存在的数量关系找出来。
(5)应该怎样解答,请你完成。
(6)订正:说说的'解题思路是怎样的。
(7)想一想,怎样检验做得对不对?
(二)变式练习。
将例3的第一个条件变为“白兔比黑兔多16只”。
(1)题目中的数量关系发生了什么变化?
(2)应该如何解答?讨论、交流。
三。巩固练习。
(1)课本第65页“做一做”题目。
四、课堂总结:
1.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样的应用题?
2.这样的应用题解思路和方法是怎样的?
五、堂上练习:
练习十六的第7题(1)、(2),比较这两道题有什么不同?它们各用什么解答好?为什么?
六、作业。
练习十六第4、5、6题
一、班级情况分析:
本班共有47名学生,从上学期学习情况来看,本班学生在学习习惯、学习风气上进步还是比较明显的。但是成绩出众者不多,高分比较少,即使是达到优秀率的同学在同年级中所占比例较少,个别男生学生学习态度较差,对提高全班整体成绩有比较大的难度。今后打算如下:
首先,还是加强学习习惯培养,如学前的自习、课后的复习等。
其次,这学期分数的计算占了极大一块内容,所以培养他们的计算能力是关键,可以有目的的进行计算练习。
一要求计算仔细。
二是加强计算的基础练习。
三是加强口算训练。
四是引导学生使用简便方法。
在教学中加强数学数量关系的分析。让学生学会分析,学会审题,提高解题能力。最后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方面多寻找方法,使他们乐学,愿学。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1、数与代数数的认识认识百分数;数的运算分数乘法、分数除法、分数四则混合运算、解决问题的策略;式与方程方程;比和比例认识比。
2、空间与图形长方体与正方体。
3、统计与概率可能性。
4、实践与综合应用表面积的变化;大树有多高;算出他们的'普及率。
三、教学目标:
1、让学生学会运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同时会列方程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经历将现实问题抽象为方程的过程,积累经验,发展抽象能力和符号感。
2、通过学生的操作、观察,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和展开图;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体积、容积单位和体积单位的进率,进一步积累空间与图形的学习经验,联系生活实际解决问题,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
3、让学生体会分数乘除法的意义、分数乘除法的计算方法,运用简单的分数乘除法解决实际问题,学会分数连乘连除认识倒数,以及分数连除和乘除混合运算,体会数学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感受数学知识和方法的运用价值,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4、使学生在现实中理解比的意义及比的各部分名称,学会求比值及比的基本性质和化简比,能解决有关比的实际问题(按比例分配)。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培养观察、比较、抽象、概括以及合情推理的能力。
5、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分数四则混合运算(包括简便计算)并能解决稍复杂的分数乘法实际问题,体会数学知识和方法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价值,获得成功体验,提高学习数学学习兴趣和信心。
6、初步学会用替换(置换)、假设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确定解题思路,并有效地解决问题,进一步发展分析、综合和简单推理能力。
7、初步掌握用分数表示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能根据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设计相应的活动方案进一步体会数学之间的内在联系,不断发展和增强数感。
8、在情境中体会百分数的意义,学会百分数与小数、分数的互相改写,并运用百分数的知识实际问题。
四、具体措施:
1、充分利用学生熟悉、感兴趣的和富有现实意义的素材吸引学生,让学生主动参与各种数学活动中来,提高学习效率,激发学习兴趣,增强学习信心。
2、认真研读教材,明确本册课本的编写意图,注意与老师之间的交流与切磋,循序渐进地采取有效、易懂教学策略,让每个学生有所发展。
3、切实使用好与课本配套的教学辅助用书、教具、学具。
4、加强计算教学,计算是本册教材的重点,一方面引导学生探索并理解基本的计算方法,另一方面也通过相应的练习,帮助学生形成必要的计算技能,同时注意教材之间的衔接,对内容进行有机的整合,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开展帮教结对活动,对后进生建立家校联系卡,及时反映学校里的学习情况,促使其提高成绩,帮助他们树立学习的信心与决心。
6、介绍课外数学知识与方法,开拓学生的视野,增强学生学习兴趣。
五、教学课时安排(按单元顺序)
一单元圆:17课时。
二单元百分数的应用:16课时
三单元图形的变化:5课时
整理与复习(一):5课时
数学与体育:3课时
四单元比的认识:13课时
五单元统计:6课时
整理与复习(二):3课时
生活中的数:2课时
六单元观察物体:5课时
看图找关系:2课时
总复习:10课时
机动时间:3课时
教学目标:
1.能运用比的意义解决按照一定的比进行分配的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比的意义,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画图、计算等方法探索新知。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比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4.在交流算法的过程中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重点难点:
1.能运用比的意义解决按照一定的比进行分配的实际问题。
2.引导学生通过操作、讨论和交流探索新知
教学方法:
操作
小组合作交流
自主探究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1、复习
师:同学们,今天与我们平时上课有什么不同?
紧张吗?(有的说紧张有的说不紧张)
我们来统计一下,紧张的同学请举手,(生举手)
师数一数,并记录其数据(紧张的有15人,不紧张的有20人)。
你能根据这15人和20人用比的知识或分数的知识说一句话吗?
生可能会有以下几种说法:
(1)紧张的人数与不紧张的人数比是3:4;
(2)紧张的人数是不紧张的人数的3/4;
(3)紧张的人数与全班总人数的比是3:7;
(4)紧张的人数是全班总人数的3/7;
(5)紧张的人数比不紧张的人少1/4;
2、引入课题
师:大家说的真好,可见数学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以前我们体验过分数在生活中的应用,今天我们再来体会一下比在我们生活中的应用价值。板书课题:比的应用。
二、探索新知
(一)解决问题一:怎样分合理?
1.提出问题。
师:其实只要有心,随时都可以发现一些数学问题,今天,我们的好朋友笑笑就遇到了一些问题,我们一起来看看她遇到了什么问题。(多媒体出示教学情境图。)
师:根据这幅情境图,你能获得哪些信息?
指名回答,引导学生找出图中所提供的信息,明确所提出的问题:把这些橘子分给一班和二班,怎样分合理?
学生独立思考
2.组织讨论。
让学生先在小组内进行讨论。然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
全班交流时,学生可能会提供以下两种分配方案。
方案一:每个班分这筐橘子的一半。
方案二:按一班和二班的人数比来进行分配。
启发学生明确:平均分就是按1:1的比例来分的;在实际生活中有时并不是把一个量平均分,而是要按不同的份量(一定的比例)来进行分配,像这样把一个量按一定的比例进行分配,就叫按比例分配。
师:这节课,我们来学习怎样解决按一定的比进行分配的实际问题。板书:按比例分配
(二)解决问题二:怎样分才是按3:2的比例来分的?
1、提出问题。
师:我们帮笑笑想出了分配的方法,笑笑又问:怎样分才是按3:2的比例来分的呢?
2、操作感知。
让学生用小棒代替橘子,4人—组分一分。[教师给每组相同数量的小棒,但没有告诉学生小棒的根数。(小棒的根数是5的倍数)学生按3:2分小棒,教师巡视,及时了解学生中典型的分法]
3、让学生说一说分的过程中的发现和自己的体会。
学生可能会说出不同的'发现,
①发现6:4,9:6、15:10、30:20……的结果都是3:2。
②发现无论怎么分都是按3:2分。
(三)解决问题三:如果有140个橘子,按3:2该怎么分?
1、提出问题。
师:现在有140个橘子,按3:2又应该怎么分?
2、小组讨论。
让学生针对问题把自己的想法在小组内说一说,
教师巡视时,从中了解学生中典型的想法和做法。
3、全班交流。
4、引导检验
生思考,小组交流检验方法。
5、小结:
师:说的真好!我们今天遇到的问题是按一定的比例进行分配的问题,请你们思考:
A这类问题有什么特点?
B解决这类问题的方法是什么?
c解决这类问题的关键是什么?
三、巩固练习
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75~76页中“练一练”的第1、7、8题。
四、课堂小结
师:通过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和体会与大家分享?还有什么疑问要和大家商讨商讨?
六、布置作业
课本第75页练一练的第二题和课本76页的第6题。
教学反思:
本节课在谈话中引出问题复习旧�
整节课紧紧围绕三个问题展开,共分两大部分:一、分一分:创设情境,鼓励学生通过操作,在交流不同分法的过程中体会1:1分配的不合理性,产生按比分配的必要性,同时体会按比分配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二、算一算:再有了实际操作的基础上,解决把140个橘子按3:2分给两个班,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出不同的解决问题的策略,鼓励学生运用合理的解决问题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
由于按比分配在生活中的运用很广泛,所以在练习的设计上,主要通过有层次、有坡度的一组问题,让学生用今天所学的知识来解决这些生活上的问题。
存在问题:由于学生个体差异较大,教学在短暂的课堂要面对全体学生,还有个别学生不能顺利准确的解决问题,造成教学效果的不足。为了提高教学效果,加强学生全面发展,在课余时间进行个别辅导,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在课堂上关注学困生,培养学习兴趣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理解方向和距离的具体含义,会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相对位置,体会位置关系的相对性。
2、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学会如何根据方向与距离在图上标出物体位置,并能绘制出简单平面示意图。
3、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在实践活动中体验坐标思想,培养动手操作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4、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体会确定位置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理解方向和距离的具体含义,能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位置,绘制简单平面示意图。
教学难点:
描述任意角度的具体方向,体会位置关系的相对性。
教学准备:
课件,学具。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发思考
师:每到夏季,我们浙江沿海一带就进入台风多发季节,台风过境时常会给人们的生产、生活造成一些影响。瞧,今早气象专家发现:在A市东南沿海方向已形成一股较强台风,这股5号台风将直接影响A市。(课件出示信息)
1、请帮助气象专家在图上标出台风中心的位置。
预设:一片范围都可能,引导学生理解东南方向只是一个大概的方向,无法确定具体位置。(课件演示:以A市为观测点,出示上北下南,左西右东四个方向标志)
2、揭题:气象专家经过精密测量,确定了台风中心位置。(课件出示台风中心位置)
现在你能准确描述它的位置吗?今天这节课我们将继续研究这个问题──位置与方向。(板书课题:位置与方向)
【设计意图】数学问题就是在一个个认知中自然生成的。教师通过创设生动的现实情境,让学生用学过的有关方向的知蚀解决实际问题,引发学生认知,从而生成新的问题──如何确定具体位置,激发学生求知欲。
二、实践感悟,探索新知
(一)学习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位置
1、理解方向
(1)师:我们怎样才能准确描述台风中心的位置呢?说说你的想法。
预设:
①与哪个方向更接近;
②与A市之间的距离;
③角度;
④数对(经纬度)……
(2)在练习纸上利用手中的测量工具,先测量,再介绍。(课件标出台风中心位置)
反馈:集体交流自己的发现,要求边指图边说清位置。教师预设:
生1:东南30°方向。(引导正确表述“东偏南30°”,并结合课件动态演示,理解含义:以正东� )
生2:南偏东60°方向。(师加以引导:在生活中,我们一般先说与物体所在方向离得较近(夹角较小)的那个方位。)
生3:东偏南30°方向,距离是6厘米。(可进一步引导:为什么还要确定距离?)
(3)操作活动。请以教室为观测点,指出“东偏南30°”方向。(引导用肢体动作演示“东偏南30°”,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方位角”。)
2、确定距离
(1)师:确定了方向,现在位置确定了吗?为什么?(引导学生发现:A市的东偏南30°方向上有无数个点,只依据方向不能确定位置。)
(2)师:A市的东偏南30°方向上的点太多了,如果你沿着A市的东偏南30°一直找下去,可能会找到6号台风、7号台风。看来光有东偏南30°的方向还是不行,还得有一个什么条件?(生述,师板书:距离)
(3)(课件出示)经测量,台风中心距离A市600千米。现在请看着图完整地说明5号台风中心的具体位置。
3、小结:回顾一下,我们刚才是怎样确定5号台风中心的具体位置的?
4、巩固新知
完成例1后面“做一做”。校对,观察比较邮局与游泳馆的位置,引导学生发现它们的位置特点:关于正西方向轴对称。
【设计意图】在探索新知的过程中,教师给予学生较多的思考空间,在不断质疑中激发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更全面地思考问题,明确需要明确方向与距离两个条件,才能确定物体的具体位置。
(二)学习根据方向与距离标出位置
1.理解信息。看信息,说说它的含义。(课件出示:6号台风中心在A市南偏东30°方向,距离是600 km)
2.讨论方法:说说在图上标出物体位置时,应先找准什么(观测点),再确定什么(方向),最后确定什么(距离)?
3.尝试画图:学生尝试绘制出6号台风中心的位置,教师巡视指导。
4.欣赏交流:选择有代表性的画法,让学生上台展示,重点交流以下问题:
(1)南偏东30°怎么画?引导学生明确靠近哪个方向就以哪个� (课件演示方法)
(2)怎样在图上表示出600千米?(引导学生用一条1厘米长的线段表示100千米,初步了解线段比例尺,知道可用注有数量的线段表示地面上相对应的距离)
5.小结:说说如何确定某点在图上的位置,应注意什么?
【设计意图】考虑到学生已有了关于方向的知识基础,并具备一定的作图经验,因此放手让学生自己尝试探索完成,在交流反馈时通过同伴欣赏、交流的方式明确作图的思路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
(三)观察比较,内化理解
让学生说说5号、6号台风中心的位置间的。联系与区别。引导学生结合图示比较两者的不同,知道确定一个物体的位置需要方向与位置两个条件,缺一不可。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比较,加深学生对“东偏南30°”与“南偏东30°”的理解,进一步体验坐标思想。
(四)综合应用:如果你是A市市民,你最担心什么情况发生?根据信息预测台风到达情况。(课件出示信息:5号台风中心正以20千米/时的速度沿直线向A市移动;6号台风中心正以25千米/时的速度沿直线向A市移动。)
【设计意图】结合现实情境,让学生再次感受确定位置在生活中的作用,并适时了解有关台风的知识。
三、实践应用,拓展提升
(一)基础练习
1.练习五第1题(课件出示)
出示地图,先让学生找一找首都北京的位置,再让学生用量角器量出这些城市大约在北京的什么方向上,然后全班交流。如果学生有兴趣了解更多城市与北京的位置关系,可以继续在地图上测量,并在小组内说一说。
【设计意图】通过呈现我国省会城市及直辖市的分布图,帮助学生巩固确定方向的知识,适时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2.练习五第4题(课件演示)
(1)先立完成,再集体反馈。
重点讨论:学校在小刚家的方向上,距离是米。
思考: 引导学生归纳位置关系的相对性:它们的观测点不同,所以方向相对,角度相同,距离相等。
(3)请尝试描述出你家与学校的位置。
【设计意图】巩固用方向与距离确定位置的知识,并在观察分析中引导学生发现位置关系的相对性的具体关系:方向相对,角度相同,距离相等。
(二)提升练习(练习五第7题)
立完成,反馈交流。
反馈时,回顾确定物体位置的三要素:观测点、方向(角度)、距离,重点交流如何确定方向,与例题相比,需先由图中所示北方判断出其余三个方向,再确定物体具体所在方位。
【设计意图】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绘制平面示意图,进一步掌握示意图中方向的标注方法,巩固用方向和距离确定位置的知识,提高正确绘图的技能。
(三)综合应用(练习五第6题)
立完成,反馈交流。
1.校对并让学生说说思考过程。
2.再给出一个点(5,5),让学生确定它的位置。预设:用数对;用方向与距离。
3.比较两种确定位置的方法有什么联系与区别?(引导学生小结:需要用两个条件才能确定物体的位置,一种用“列”与“行”,一种用“方向”与“距离”。)
【设计意图】让学生综合运用“数对”和“方向与距离”两种确定位置的方法解决问题,从而明确两种确定位置的方法的联系与区别。
四、回顾小结,课外延伸
1.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问?
今天我们学习了用方向和距离来确定物体的位置,其实大到野外勘察,小到行车走路,方向与距离在我们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希望同学们以后能真正地在生活实际中去应用这些知识,这才是我们学习的真正目的。
2.课外延伸
在纸上按照确定的比例和方位,绘制校园的平面图,并说明各个主要建筑、主要活动场所的位置。
【设计意图】通过绘制校园平面示意图的练习,把生活中的物体方位与平面图中的物体方位联系起来,让学生体会确定位置在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