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把教学各要素看成一个系统,分析教学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的程序纲要,使教学效果最优化。优秀的教学设计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
思辨、生成、体验、感悟——《爱因斯坦与小女孩》案例反思
[教学片段]
(学完课文第三段后)
师:学到这儿,你们还有没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
生:既然爱因斯坦是一位最伟大的人,为什么他会头发蓬乱、衣衫不整呢?
(学生们思考后交流)
生1:因为爱因斯坦工作非常忙。
师:你从哪里知道的?
生1:我从课外书上读到的。
师:你能讲给大家听听吗?
生1:讲了一个说明爱因斯坦工作非常忙的简短故事。
生2:因为爱因斯坦把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到了科学事业中,没有多余的时间讲究生活小节。课文中说他边
走路边思考着,说明他在争分夺秒地思考科学问题。
生3:这么说,课文不是自相矛盾吗?既然他的工作这么忙,为什么还要和小女孩交往,还要在路边等待
小女孩呢?这不是在浪费时间吗?
(其他学生在座位上议论来了,有的惊讶,有的赞同,有的沉思)
师;同学们,这位同学这个问题提得很好,很有研究价值。你们就这个问题能谈谈自己的观点吗?
(同学们讨论得非常热烈,有的同桌讨论开了;有的同学不自觉地转过身去和后座同学一起讨论。)
生1:也许爱因斯坦觉得自己的穿着打扮不符合自己的身份,想改变一下自己的形象。
生2:可能是这个小女孩的纯真打动了爱因斯坦,使得他很想从小女孩那里学点这方面的知识。
生3:反驳道:那爱因斯坦为什么不请教大人,而要去向小女孩学呢?
生4:也许是爱因斯坦想和小女孩交朋友。
生5:反驳道:一位有名的科学家为什么不和大人交朋友,而要和一个小女孩交朋友呢?
生6:我觉得爱因斯坦有一颗童心。(课文中说,爱因斯坦冲小女孩做了一个鬼脸)
师:你们真了不起,不仅读懂了爱因斯坦潜心研究科学事业的崇高精神,还透过语言文字知道了他具有一
颗童心。
【反思】:
一、在思辨中生成
新课程强调:“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在后现代课程理论视野中,课程就是学生在教育
情景中不断生成的活生生的个人体验,是学生不断创造和释疑的过程,课程意义的生成只能以学生个体独
特的真实感受为主要来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促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案例
中学生思考“既然爱因斯坦是一位最伟大的人,为什么他会头发蓬乱、衣衫不整呢?”这个问题的过程中
,由此生成了新的疑问,“既然他的工作这么忙,为什么还要和小女孩交往,还要在路边等待小女孩呢?
”在对这一问题展开充分讨论后,又有学生提出了反驳意见。学生思维活跃,在思辨过程中,生成了:质
疑——解疑——生疑的循环教学环节。学生的大脑处于亢奋状态。教师机智地捕捉住这一生成的教学机遇
,利用生成的资源,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使课堂真正成为师生智慧飞扬的天地,共同创造的舞台。
二、生成中体验
朱熹在《读书之要》中指出:“读书要切记体验,不可只作文字看。”又说:“读书不可只就纸上求利益
,须反来就自家身上推究。”而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反应往往是多元的。案例中,学生就“为什么他会头发
蓬乱、衣衫不整呢?”这个问题,读出了不同的理解。又围绕“既然他的工作这么忙,为什么还要和小女
孩交往,还要在路边等待小女孩呢?这不是在浪费时间吗?”展开讨论时,学生不是一味地附和别人的观
点,而是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而新的疑问产生,学生受到了理智的挑战时,全身心地投入学习中。学生
间的相互补充,学习内容不断变化,意义不断生成,当一个个问题水落石出时,又得到了积极的、深层次
的体验。
三、在体验中感悟
体验和感悟只能由自己获得,精神生命的拓展是别人无法取代的。我们不难发现,有时在我们的教学中,
教师与学生仅仅满足于解决一些浅显的问题,问题得以解决,教师以为我已经完成了教学任务,学生则以
为我都会了。而稍显深奥一点的问题教师怕学生说不到位,有的故意回避,有的则教师直接说出来。案例
中,对相关问题的探讨教师并没有给出定论,只是通过教师的指路与引领,让学生不断地发现问题,不断
地产生学习的动力。课堂上教师把体验和感悟向学生自我开放,学生各自建构起对文本的不同体验和感悟
,在教育过程中形成思维和情感的碰撞,从而在学生的语文学习过程中充满着生命的意蕴和情调,这才是
我们所追求的教学目的之所在吧。
《爱因斯坦与小女孩》记叙了大科学家爱因斯坦与一个小女孩偶然相遇并相处的生活片段,表现了爱因斯坦潜心科学研究、忽略生活小节的平凡而伟大的品格。教学中我紧紧围绕这样一个问题来教学:�
如何使学生“乐学”,让语文课�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学习的兴趣,学习活动对他来说就是一种享受、一种愉快的体验,学生越学越想学、越爱学。
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有机会能不断地进行探究和创新,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享受学习的乐趣,在生成的问题被逐层解决时,学生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一个个问题水落石出时,学生所流露的快乐是无可言语的。因而,课堂上教师应努力树立服务意识,尽可能给学生多一些思考时间,多一些活动空间,多一些自我表现和交流的机会,这样学生的内驱力才能真正被激活,才可能积极主动地、富有个性的学习。
目标预设: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读好人物对话,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体会人物语言、动作和外貌描写的作用。
课程实施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同学们课前我们交流了爱因斯坦的资料,对他有了一些的了解,老师今天送大家一句爱因斯坦的名言。出示:求学犹植树,春天开花,秋天结果实。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篇有关他的文章。(出示课题)
二、初读课文,理清层次。
1、 一个世界上有名的科学家和一个12岁的小姑娘,我们之间会有什么样的故事发生呢?(指名学生读课文,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2、 思考文章中讲了爱因斯坦几遇小女孩?(默读课文)
3、 小组合作学习,思考每次遇到爱因斯坦小女孩对他是怎样的印象?找出关键的语句来读一读,悟一悟。
三、细细品味三次相遇。
1、 首遇相撞。
你觉得爱因斯坦是个怎样的人?
读好两句话:
A老人蓄着一撮短而硬的小胡子,一双棕褐色的眼睛深陷在眼窝里,长着一头蓬乱的灰白头发。他一边埋头走路,一边像是在思考着什么。
B女孩望着老人,只见他穿的衣服又肥又长,整个人就像裹在一张大被单里,脚下趿拉着一双卧室里穿的拖鞋。
看到这样的人你会怎么想?怎么说?
(指导读好两段描写外貌的句子)
2、 二遇拜师。
女孩一遇爱因斯坦,第二天她又遇上了。这次相遇的情景是怎样的呢?
分角色扮演爱因斯坦、小姑娘。
理解:“我说也是嘛,瞧你,穿衣服还不会呢,怎么谈得上伟大?”
这个连衣服也穿不整齐的人,怎么称的上伟大呢?
指导朗读,
改成陈述句,体会这种句式的好处。
3、 三遇成知己。
第三次相遇又是怎样的呢?(穿戴整洁)
找出重点的句子读一读,
(爱因斯坦先生,你比昨天年轻了20岁。)
除了写爱因斯坦的穿着变化外还写了什么?(教他整理房间)
没有整理前的房间可以用那些词语来形容?整理后呢?
(一塌糊涂乱七八糟仅仅有条整整齐齐)
补充有关资料:爱因斯坦就是这么一位惜时如金的人,他几乎分分秒秒都用来探索自然奥秘:年轻时的他推着儿子的小车在街头边走边思考问题,差点被马车撞了;在桥头等一位学生时,掏出纸进行计算,雨水淋湿了他的衣服也没有觉察;躺在病床上,朋友问他最需要什么?他双眼闪亮,低声说:“我现在只希望有几个小时时间把一些稿子整理好;直到逝世前他仍在忘我地工作、工作、再工作……
四、说说写写————我心中的“伟大” 1、说说 (1)你是怎么理解伟大的? 2、写写 (1)用一句话表达出你对“伟大”的理解。 五、名言收尾。
世界上,宇宙中,有多少难解的谜啊……还是抓紧时间学习工作吧! --- 爱因斯坦
板书设计:
爱因斯坦与小女孩
撞——遇——等
学习目标:1.学会10个字,认识6个字。
2.分角色朗读课文。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
3.明白“朋友”的第二类含义,如果互相关心和互相帮助,即使年龄、地位、学识的差异很大,也可
学习重点:在读中感悟“朋友”的含义。
学习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同学们知道爱因斯坦吗?他一生发明了许多东西,今天我们一起来听《爱因斯坦与小女孩》的故事。
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感知大意。
1.生自由读课文。划出生字、新词
2.借助拼音读生字。
3.师检查。重点指导“愣、斯”,多音字“模(mó)”
4.思考:这篇课文讲了有关爱因斯坦的什么事?
三。再读课文,深入感知。
1.默读课文
思考:你觉得爱因斯坦是怎样一个人?
分三部引导:
①初次邂逅相遇
②指导穿衣
③到工作室
2.重点点拨
初次邂逅相遇:
①外貌古怪,精神不振:从“眼窝深陷,头发蓬乱”看出
②心事重重:“一边走路,一边思考”看出
③有礼貌又无礼貌:“主动道歉却又不等回答”看出
④衣着古怪:“脚穿拖鞋,衣服又肥又长,像裹在一床大被单里”看出
⑤身份特殊:“是当今世界最伟大的人!”看出
四。分角色朗读这一部分。
五。布置作业。
①读课文
②抄写生字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通过学习,明白“朋友”的第二类含义,如果互相关心和互相帮助,即使年龄、地位、学识的差异很大,也可
教学重点:在故事中认识爱因斯坦和小女孩。
教学过程:一、精读课文,深入了解
1、学生自读课文第二部分,思考从这一部分,你对爱因斯坦又有了哪些了解?
学生思考后回答,老师归纳提炼:
①谦虚谨慎:爱因斯坦显得并不伟大
②虚心接受批评:承认不会着装,愿意虚心学习
③记忆能力惊人:将穿戴要领一字不差地背了出来
2、学生边读边悟分角色读、个别读、小组读
3、学第三部分:学生读思,这一部分使你对爱因斯坦又有了哪些了解?学生思考后回答,教师归纳提炼:
①勇于改正错误:按女孩说的那样穿戴得整整齐齐
②热情好客:主动邀请小女孩到他的工作室做客
③主动请求指导收拾和整理工作室
④天真浪漫,像孩子一样歪着头欣赏工作室的科学布局
二、引导深入思考,揭示文章中心
师:爱因斯坦和小女孩有许多不同之处,他们是怎�
师:由于此可知,朋友是不分年龄、地位、学识、职业的差别的,只要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就可
三、回顾全文,升华情感
学生分角色读自己喜欢的部分,品味道理
作业设计
1、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
2、课外读一篇有关爱因斯坦的故事
板书:
17、爱因斯坦与小女孩
爱因斯坦 小女孩
谦虚 热心
勇于改正错误 善良
热情好客
互相关心、互相帮助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人物语言、动作和外貌描写对刻画人物性格的作用。
3、凭借对课文语言文字的理解,体会爱因斯坦对科学事业的执著追求,学习他谦虚好学的美德,感受小姑娘的率真可爱。
重点难点:
凭借对课文语言文字的理解,体会爱因斯坦热爱科学事业、谦虚好学的品质,感受他的伟大。以及小女孩的活泼率真。
一、设疑激趣,引入新课
1、出示:你们认识这位老爷爷吗!(板书:爱因斯坦)
2、请你向大家简单介绍一下你所了解的爱因斯坦 。出示
3、出示名言
今天,我们就来学一篇有关他和一个小女孩的文章。出示(板书完整课题:爱因斯坦和小女孩)(齐读课题)
4、看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吗?(师在课题处适时打上大小不同的?)
二、初读课文,理清思路
1、请同学们把书轻轻翻到100页,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同时带着这些问题来读读课文,找找答案吧!
2、检查生字新词 :出示
3、理清思路:
(1)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刚才同学们提出的问题。集思广益,一定有很大收获。相信不?
我们一起来浏览课文,边读边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出示四句话:
(2)再读读,相信你一定会有新的发现的。(学生自由朗读)
指名交流(从“时间先后顺序”、“不同情况下见面”、“关系越来越密切”等方面交流)。
板书:
爱因斯坦和小女孩
相撞
相遇
相邀
相处
三、再读课文,感悟欣赏:
(一)精读第一次相遇部分:细细地读读课文,怎样介绍爱因斯坦的,指名读第二自然段。
1、出示第二小节:
a、交流外貌(2句)出示 ( 相机板书 外貌 穿着 动作 语言 神态)
b、交流动作
“一边……一边……”表示一个动作跟另一个动作同时进行。
c、读后谈各自的体会。再读。从这段文字中你读出了什么?
小女孩第一次遇到爱因斯坦,她怎么会想到“这个人简直就是从我的童话故事书里走出来的”?读课文,用“因为……所以……”说说原因。
2、当小女孩把这件事告诉父亲,师引读父亲的话。 出示父亲的话。
3、什么叫“纳闷”?(因为疑惑而发问)小女孩为什么“纳闷”?
4、根据回答出示:这个连衣服也穿不整齐的人,怎么能是“最伟大的人”呢?换句话说就是:(这个连衣服也穿不整齐的人,不可能是最伟大的人)
5、爱因斯坦到底是不是一个最伟大的人呢?留着这个疑惑,我们继续往下看。
(二)精读第二次相遇部分:分小组讨论感悟读。
1、过渡:第二天他们又遇上了。这次相遇的情景会是怎样的呢?
2、分组讨论,交流。
(1)找出课文中有两个“仍是”的句子。
出示:他仍是衣衫不整,仍是一面踱步一面埋头沉思。
(2)读第2自然段,用第2自然段中的句子具体描述爱因斯坦的“衣衫不整”。(他穿的衣服……拖鞋)
(3)“仍是一面踱步一面埋头沉思”也就是上文所说的哪句话?(“他一边埋头走路,一边像是在思考着什么。”)
(4)说说“一面……一面……”体现了什么?(都是表示一个动作跟另一个动作同时进行)
(5)同桌分角色读一读。
3、着重交流:相信大家对爱因斯坦有了更深的了解。
(三)精读第三次相遇部分:自学做批注读
(过度)我们从外貌 穿着 动作 语言 神态,对爱因斯坦有了更多的了解,那他和小姑娘第三次相遇,他们之间发生了怎样的故事呢?相信你也从这几方面来学习,相信你能获得更多的感受)默读,把你读后的感受和收获写在旁边。
谈收获。
1、小姑娘第三次遇到爱因斯坦时共写了两点。
(爱因斯坦穿戴得整整齐齐,小姑娘教爱因斯坦收拾房间)
爱因斯坦穿戴得整整齐齐
(从“小姑娘简直吓了一跳、整个变了一个人、年轻了20岁”等语句体会爱因斯坦“穿戴整整齐齐”。)
2、“一塌糊涂”?(乱或糟到不可收拾)爱因斯坦的工作室内怎样乱?所以,从此,小姑娘……
3、同学们,课文学到这,我从你们的回答中,深深体会到爱因斯坦是一个伟大的人了
4、为什么小女孩的母亲会好奇地问?爱因斯坦的回答让人想到了什么?
5、出示:“我呢,什么也帮不了她,只好教她做数学作业。”
(抓住“什么也帮不了她”理解“只好”,意思就是不得不,只得、没有别的选择。你怎 )
2、名言:
成功=艰苦的劳动+正确的途径和方法+不说空话——爱因斯坦
板书设计
18、 爱因斯坦 和 小女孩
潜心研究 相撞 外貌
不拘小节 相遇 穿着
谦虚好学 相邀 动作
相处 神态 语言
今天结束了这篇课文,感觉星期一上课有点精神游离,多花了点时间帮学生找回状态。
这是这个单元我最喜欢的文章,带着学生读读演演,一节课过得很愉快。学生在课上客串小女孩的天真,爱因斯坦的谦虚;在想象爱因斯坦的蓬乱,一塌糊涂的书房;在辩解伟大与十全十美的区别……
当然,课堂并非一直是热闹的。一开始,朗读出现只有两三个人举手的场面。对于这样的文章,我是有点意外的,角色扮演,不应该是孩子喜欢的形式吗?不过,这样的尴尬在几个孩子尝试读之后就消失了。有了带头羊,再加上后文爱因斯坦的童心与女孩的天真,孩子们真正被文中人物所吸引,课文变得更形象了。
下了课,我在想如果第一节课后就布置孩子自习后面的段落,以课本剧的形式表演(文章浅显易懂),那第二课时也许会更生动,以此减少些直接的课本分析,课堂效率会更高。
唯一疑惑的是,课文为何一会以小女孩的口吻叙述,一会以小姑娘的口吻叙述?
《爱因斯坦和小女孩》这篇课文写的是大科学家爱因斯坦与一个小女孩偶然相遇,并相处的生活片段,表现了爱因斯坦潜心科学研究、忽略生活小节平凡而又伟大的品格,以及他关爱孩子,乐于和孩子相处的一颗童心。这篇课文情节简单,语言朴实,抓住典型的生活细节,着力刻画爱因斯坦的人格魅力,人物性格突出,人物形象鲜明。
一、反复读讲,感悟人物特点。
在教学中,我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如个别读、小组读、开火车读、齐读等等,让学生在自主、民主的氛围中学习,自主地阅读,帮助学生进一步感悟课文中的语言材料,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理解人物精神品格。形成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激起了学生的阅读兴趣,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本课时的教学我主要抓住重点和难点,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的方式组织教学。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对课文中直接描写爱因斯坦语言、神态和动作的语句进行自读体会,交流感悟,让学生充分得自我解读文本,拥有自己个性化的观点与感受。理解人物内心世界和精神风貌,进而感悟人物伟大而平凡的品格,和爱孩子、乐于与孩子相处的一颗童心,突破文本难点。
二、梳理三次的“见面”,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学习课文之始,让学生默读课文,找出小女孩和爱因斯坦见了几次面,学生答“两次”。见面之后,他们之间就没有故事了吗?不是的。孩子找到了孩子到爱因斯坦家做客的情形。由此让学生迅速把握课文的主要环节,第一次和第二次小女孩都发现爱因斯坦衣衫不整,第三次的地点是爱因斯坦的家里,由此小女孩看到了爱因斯坦的不擅长整理房间的一面。也正因为几次的见面所看到的,小女孩和爱因斯坦之间结下了友谊联盟——爱因斯坦教小女孩数学题,小女孩教爱因斯坦整理房间。
三、引领学生多角度认识人物特点。
认识一个人需要多种不同的角度吗?在生活中,答案无疑是肯定的,本课学习中也是如此。在教学中,我设计了三大板块:“小女孩父亲眼中的爱因斯坦”、“小女孩眼中的爱因斯坦”、“ 读者眼中的爱因斯坦”,让学生多角度地、全面地认识爱因斯坦这一人物。从小女孩父亲眼中,我们读出了爱因斯坦的伟大,他在科学领域中的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以及在世人心中的巨大影响。从天真、率直的小女孩眼中,我们读出了爱因斯坦的衣衫不整,不拘小节。从读者的眼中,我们读出了更多:他谦虚、宽容、有礼貌、平易近人、诚实幽默知错就改、热情友好、童心未泯……透过文本,透过生动的语言、动作、神态描写,透过一双双充满童真的眼睛,我们走近了生活中的爱因斯坦,感受到了他的人格魅力,体会到了他的平凡中的伟大。
一、在思辨中生成
新课程强调:“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在现代课程理论视野中,课程就是学生在教育情景中不断生成的活生生的个人体验,是学生不断创造和释疑的过程,课程意义的生成只能以学生个体独特的真实感受为主要来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促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本节课学生思维活跃,在思辨过程中,生成了:质疑——解疑——生疑的循环教学环节。学生的大脑处于亢奋状态。教师机智地捕捉住这一生成的教学机遇,利用生成的资源,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使课堂真正成为师生智慧飞扬的天地,共同创造的舞台。
二、在生成中体验
朱熹在《读书之要》中指出:“读书要切记体验,不可只作文字看。”又说:“读书不可只就纸上求利益,须反过来就自家身上推究。”而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反应往往是多元的。学生在展开讨论时,不是一味地附和别人的观点,而是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而新的疑问产生,学生受到了理智的挑战时,全身心地投入学习中。学生间的相互补充,学习内容不断变化,意义不断生成,当一个个问题水落石出时,又得到了积极的、深层次的体验。
三、在体验中感悟
体验和感悟只能由自己获得,精神生命的拓展是别人无法取代的。对相关问题的探讨教师并没有给出定论,只是通过教师的指路与引领,让学生不断地发现问题,不断地产生学习的动力。课堂上教师把体验和感悟向学生自我开放,学生各自建构起对文本的不同体验和感悟,在教育过程中形成思维和情感的碰撞,从而在学生的语文学习过程中充满着生命的意蕴和情调,这才是我们所追求的教学目的之所在吧。
《爱因斯坦和小女孩》讲述了大科学家爱因斯坦与一个小女孩偶然相遇并相处的生活片段,表现了爱因斯坦潜心科学研究、忽略生活小节的平凡而又伟大的品格,以及他关爱孩子,乐于和孩子相处的一颗童心。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一面…—面……“只好”造句。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人物语言、动作和外貌描写的作用。
4、结合讨论“爱因斯坦是不是‘最伟大的人’”,体会说话作必须做到言之有据。
[教具准备]
爱因斯坦画像。
[教学时间] 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介绍人物,导人新课
1、出示爱因斯坦画像,简介爱因斯坦。
爱因斯坦(1879.3.14—1955.4.18) 世界著名物理学家,他的相对论对世界科学史作出了巨大贡献。他的物质粒子可以转变为巨大的能量的理论,已由原子弹、氢弹的威力得到确证,被确认为整个人类历史上的科学巨人。
2、一个是世界上很有名气的科学家,一个是12岁的小姑娘,他们之间发生了怎样的故事呢?让我们来读读《爱因斯坦与小女孩》吧。
(板书:5 爱因斯坦与小女孩)
二、初读指导
1、自学生字词。
2、(1)默读课文,画出生字词。
要求掌握的:蓄裹嘛呵啥
二会字:(一)撮踱(步) 噢
(2)读准字音。
(3)联系上下文,有哪些词语的意思你已经懂了?
蓄:留着而不剃掉;裹:(用纸、布或其他片状物)缠绕、包扎。
(4)字形分析重点:蓄(中间部分是“玄”字);裹(“衣”拆开分为上下两个部分,中间加“果”字,表音);噢(右上方里面是个“米”字)。
(5)“嘛、呵、啥”在阅读中理解掌握。
2、理清文章层次。
(1)各自轻声读课文。画出文中爱因斯坦与小女孩的三次交往的起止。
(第一次:第1—3自然段;第二次:第4、5自然段;第三次:第6自然段)
(2)最后两个自然段写的什么?
(爱因斯坦和小女孩互相帮助,成了好朋友)
(3)填空练习。
第一段是( )自然段,写
第二段是( )自然段,写
第三段是( )自然段,写
第四段是( )自然段,写
在课本上做段落划分记号。
3、指名四人轮流读各段,要求读得正确、流利。
三、作业
1、用钢笔描红、临写。
2、完成课后作业题。
第二课时
一、复习提问
1、读拼音,写词语。
xǜ( )胡子guǒ( )被子péng( )
2、课文分为哪几段?说说各段的主要内容。
二、精读训练
1、指名朗读第一段。
(1)画出写爱因斯坦外貌的句子。
(2)提问:小女孩第一次遇到爱因斯坦,她怎么会想到“这个人简直就是从我的童话故事书里走出来的”?
(3)学生回答后,指导朗读写爱因斯坦外貌和穿着的句子。
(样子:老人蓄着一撮短而硬的小胡子一双棕褐色的眼睛深陷在眼窝里长着一头蓬乱的灰白头发衣着:穿的衣服又肥又长,整个人就像裹在一张大被单里脚下趿着一双卧室里穿的拖鞋)
体会爱因斯坦在外貌、穿着上很不讲究。(着重抓住头发“蓬乱’’穿的衣服“又肥又长”脚下趿着“卧室里穿的拖鞋”)
(4)什么叫“纳闷”?(因为疑惑而发闷)“这个连衣服也穿不整齐的人,怎么能是‘最伟大的人’呢?”是一个反问句。你能把它换一个说法吗?(这个连衣服也穿不整齐的人,不可能是最伟大的人)
(5)分角色即兴表演这一段的情景。(由三名同学分别饰)
(6)小结:小女孩一遇爱因斯坦。
2、阅读第二段。
(1) 过渡:上面一段写的是小女孩一遇爱因斯坦,第二天她巧遇上了。
(2) 读课文中两个“仍是”的句子。请用第2自然段中的句子具体描述爱因斯坦的“衣衫不整”。(他穿的衣服……拖鞋)“仍:—面踱步一面埋头沉思”,也就是上文所说的哪句话?(‘‘他一:埋头走路,一边像是在思考着什么。”)
(3)体会“一边……一边……,,(‘一面……一面……,’在运用时的规律。
(都是表示一个动作跟另一个动作同时进行)口头练习用“一面…一面……”造句。
(4)分角色读第二段,大家从这一段文章里读懂了什么?
(爱因斯坦平易近人,不承认自己是伟人,还请小姑娘教他。小姑娘天真)
找出有关的语句进一步体会。
(5)小结:这一段说的是小姑娘二遇爱因斯坦,教给爱因斯坦穿戴要领。
3、理解第三段。
(1)默读全段,思考小姑娘三遇爱因斯坦的情况。写了哪两点?
(爱因斯坦穿戴得整整齐齐,小姑娘教爱因斯坦收拾房间)
(2)从“小姑娘简直吓了一跳、整个变了一个人、年轻了20岁”等语句体会爱因斯坦“穿戴整整齐齐”。
(3)什么叫“一塌糊涂”?(乱或糟到不可收拾)工作室内:样乱?
4、以上三段,分别写了爱因斯坦与小姑娘的几次交往?说说这几次交往的具体情况。
5、最后一段概写两人的交往。
爱因斯坦简介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自学生字,理解新词,能用“一面……一面”,“只好……”造句。
3.理解课文内容,感悟爱因斯坦潜心科学研究事业,谦逊和平易近人的思想品格。
教学过程
一、设疑激趣,引入新课
1.了解爱因斯坦,设问:爱因斯坦是谁?
2.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要学习一篇有关爱因斯坦的课文。(板书课题:爱因斯坦与小女孩)
3.设疑: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爱因斯坦作为当时一位伟大的科学家,他与小女孩之间会发生一个什么故事呢?)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读后交流:读了课文,你都知道些什么?
3.理清线索:爱因斯坦与小女孩有过几次相遇?让学生找出有关语句说说,几次相遇有何不同?(越来越亲近,由偶然相遇的路 )教师相机板书:相撞→相遇→相邀→相处
三、研读课文,感悟人品
学习第一段
1.听本段课文录音,学生圈画描写爱因斯坦的语句。
2.小组合作学习。要求:
a.读出爱因斯坦的语句。
b.这些语句中,体会出爱因斯坦的什么品质?为什么?
c.课文中哪些写法值得你学习?
3.各组学生代表汇报学习情况。投影仪相机出示有关语句,练读悟写。
4.这一段还写了谁?(小女孩及其父亲)引导学生读出有关语句。
教师引导:你觉得这些语句应怎样读。(让学生读中感悟出小女孩天真好奇和讷闷不解;小女孩父亲对爱因斯坦的由衷赞叹,进而培养学生语感。)
学习第二段
1.听本段课文录音。
2.设问:第二天小女孩遇到的爱因斯坦是什么样子?
投影仪出示:
仍是衣衫不整,仍是一面踱步一面埋头沉思。
①“仍”字说明了什么?(说明过去就是这样)
②第一段哪些句子也写出“衣衫不整”?学生回顾读,通过前后两句比较指导学生注意有详有略的写法。
③第一段中有一段文字的意思和“仍是一面踱步,一面埋头沉思”差不多,哪一句?
a.通过前后两句比较指导学生在注意避免重复的写法。
b.指导造句:“一边……一边……”和“一面……一面……”一般在什么情况下用呢?请你造几个句子给大家听一听。
3.同学们自由组合(三人一组,分别是爱因斯坦、小女孩、旁白),分角色表演本段内容。(教师提示学生注意揣摩人物语言,神态、动作等。)
4.选出一组表演好的向全班表演。
5.整体评议:表演好在哪儿,把人物的哪些方面给演出来了?还有需要改进的吗?
学习第三段
1.听本段课文录音,讨论听懂了什么?本段主要写了哪两个方面?(爱因斯坦穿戴的变化;小女孩教爱因斯坦收拾房间。)
2.教师引导:
a.联系文中“吓了一跳”“整个变了一个人”“穿戴得整整齐齐”来体会爱因斯坦穿戴的变化。为什么变?
b.小女孩怎样教?为什么需要教?
3.爱因斯坦是一个谦逊和平易近人的人,从这一段中哪些语句也可以看出来?教师相机指导朗读。
学习第四段
1.听本段课文录音。
2.讨论主要写了什么?(概括写两个人的交往)
3.为什么小女孩的母亲会好奇地问引导学生读出“好奇”,爱因斯坦的回答让人想到了什么?(抓住“什么也帮不了她”“只好”等词句,进行进一步体会爱因斯坦的谦逊。)
4.指导用“只好”造句。
四、总结全文,升华情感
让学生读出文中感受最深的语句,畅谈心中的爱因斯坦。
六年级语文教案
爱因斯坦与小女孩
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 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一面…—面……、“只好”造句。
2.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人物语言、动作和外貌描写的作用。
4.结合讨论“爱因斯坦是不是‘最伟大的人”’,体会说话作必须做到言之有据。
[教具准备]
爱因斯坦画像。
[教学时间]
三课时。
第二课时
一、复习提问
1.读拼音,写词语。
xǜ( )胡子 guǒ( )被子 péng( )
2.课文分为哪几段?说说各段的主要内容。
二、精读训练
1.指名朗读第一段。
(1)画出写爱因斯坦外貌的句子。
(2)提问:小女孩第一次遇到爱因斯坦,她怎么会想到“这个人简直就是从我的童话故事书里走出来的”?
(3)学生回答后,指导朗读写爱因斯坦外貌和穿着的句子。
(样子:老人蓄着一撮短而硬的小胡子 一双棕褐色的眼睛
深陷在眼窝里 长着一头蓬乱的灰白头发
衣着:穿的衣服又肥又长,整个人就像一张大被单里 脚下趿着一双卧室里穿的拖鞋)
体会爱因斯坦在外貌、穿着上很不讲究。(着重抓住头发“蓬乱’’ 穿的衣服“又肥又长” 脚下趿着“卧室里穿的拖鞋”)
(4)什么叫“纳闷”?(因为疑惑而发闷)“这个连衣服也穿不整齐的人,怎么能是‘最伟大的人’呢?”是一个反问句。你能把它换一个说法吗?(这个连衣服也穿不整齐的人,不可能是最伟大的人)
(5)分角色即兴表演这一段的情景。(由三名同学分别饰)
(6)小结:小女孩一遇爱因斯坦。
2.阅读第二段。
(1) 过渡:上面一段写的是小女孩一遇爱因斯坦,第二天她巧遇上了。
(2) 读课文中两个“仍是”的句子。请用第2自然段中的句子具体描述爱因斯坦的“衣衫不整”。(他穿的衣服……拖鞋)“仍:—面踱步一面埋头沉思”,也就是上文所说的哪句话?(‘‘他一边埋头走路,一边像是在思考着什么。”)
(3)体会“一边……一边……,,(‘一面……一面……,’在运用 时的规律。
(都是表示一个动作跟另一个动作同时进行)口头练习用“一面…一面……”造句。
(4)分角色读第二段,大家从这一段文章里读懂了什么?
(爱因斯坦平易近人,不承认自己是伟人,还请小姑娘教他。小姑娘天真)
找出有关的语句进一步体会。
(5)小结:这一段说的是小姑娘二遇爱因斯坦,教给爱因斯坦穿戴要领。
3.理解第三段。
(1)默读全段,思考小姑娘三遇爱因斯坦的情况。写了哪两点?
(爱因斯坦穿戴得整整齐齐,小姑娘教爱因斯坦收拾房间)
(2)从“小姑娘简直吓了一跳、整个变了一个人、年轻了20岁”等语句体会爱因斯坦“穿戴整整齐齐”。
(3)什么叫“一塌糊涂”?(乱或糟到不可收拾)工作室内:
样乱?
4.以上三段,分别写了爱因斯坦与小姑娘的几次交往?说说这几次交往的具体情况。
5.最后一段概写两人的交往。
三、作业
1.朗读全文,回忆爱因斯坦与小姑娘三次交往的具体情况。
2.想一想:爱因斯坦是不是“最伟大的人’’?为什么?
因斯坦、小女孩、父亲)
板书设计 :
外貌描写 短而硬胡子 穿着描写 又肥又长
眼睛深陷里 裹在被单里
蓬乱的头发 趿着拖鞋
(穿着上很不讲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