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语气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初步懂得生物之间存在着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关系,增强维护生态平衡的意识。
3.领悟作者通过具体事例的分析概括来说明道理的表达方法。
教学过程:
一、课前导入
1.同学们,你们还记得《狼和小羊》、《大灰狼》的故事吗?狼给你留下的印象是什么?(凶残、狡猾。)
2.你还了解狼的哪些知识吗?(简介资料)
(狼:哺乳动物,犬科,性格凶暴,平时单独或雌雄同居,冬季往往集合成群,袭击各种野生和家禽,是畜牧业的主要害兽之一。有时也伤害人类,毛皮可以做成大衣、褥、帽等。)
3.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与狼有关的课文。学习后,你可能对狼有一些新的认识。
4.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读准字音。
2.画出不理解的词语,利用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解决。
3.把你感受最深的部分多读一读,在旁边写出自己的感受。
三、检查自学效果。
1.读准字音。
练习:(投影出示)给带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2.理解词语:
厄运:不幸的遭遇。
锐减:急剧地减少。
维护:使免于遭受破坏,维护保持。
糟蹋:浪费或损坏。
威胁:用威力逼迫或恫吓使人屈服。
相悖:相反,违反。
苟延残喘:勉强拖延一口没断的气,比喻勉强维持生存。
面目全非:事物的样子改变得十分厉害。
罪魁祸首:罪恶行为的首要分子。
3.说出你感受最深的部分,发表各自的见解。
四、深入学习,理解课文的内容。
1.出示阅读思考提示:
思考题1:罗期福为了保护凯巴伯森林里的鹿采取了哪些措施?结果怎样?
思考题2: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2.分组交流讨论。
3.汇报。
汇报思考题1。
甲组:他宣布凯巴伯森林为全国狩猎保护区,并决定由政府请猎人到那里去消灭狼。
概括地说他采取了两项措施:
①设立凯巴伯森林为狩猎保护区。
②雇请猎人捕杀狼。
乙组:这项决定的结果是
①狼等野兽被猎杀得很多。经过25年的猎杀,有六千多只狼先后毙命森林中。其他以� “25年,六千多只”说明猎杀的时间长,狼几乎灭绝。
②同时,鹿过着幸福的生活。在这个“自由的王国”中,它们自由地生长繁育,自由地啃食树木,过着没有危险,食物充足的幸福生活。
③植被被大量破坏,鹿群数量急剧下降,生态平衡遭到了破坏。
④1942年,整个凯巴伯森林只剩下不到八千只病鹿在苟延残喘。
4.追问:什么原因是森林“宠儿”造成这样的结果的?
(饥饿造成鹿的大量死亡,加上疾病流行,鹿群数量急别下降。)
5.追问思考题2:凯巴伯森林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它的罪魁祸首竟然是被看作美丽善良化身的鹿。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呢?
学生甲:狼是森林的保护者。狼吃鹿,维护了鹿群的相对稳定。狼吃掉的多数是病鹿,又有效地控制了疾病对鹿群的威胁。这样就保护了森林的生态平衡。
6.这篇课文通过鹿、狼、森林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样的道理呢?
(生活在同一个地球上的不同生物之间是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人们必须尊重生物界中的相互关系。)
五、总结扩展
1.投影出示《蛇与庄稼》、《塞翁失马》的故事。请学生快速阅读,体会这两个故事使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蛇与庄稼》告诉我们生物之间是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塞翁失马》告诉我们任何事物都要从正反两个方面看,要有一分为二的观点。)
2.你还知道这方面的事例吗?请你说一说。
六、作业
1.课下收集有关破坏生态环境的资料。以“环保小报”的形式向家人、朋友宣传环保知识。
2.把这个故事复述下来,讲给你的朋友听。
【文本解读】
《狼和鹿》是苏教版国标本三年级(下册)一篇关于生态平衡的阅读课文。文章通过讲述凯巴伯森林的居民为了保护鹿群,大量捕杀狼与其他的一些鹿的天敌,结果事与愿违,鹿大量病死,森林也被严重破坏的故事,告诫人们:必须认识到自然界各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不能随意破坏生态平衡,否则将会产生无法想象的后果。课文层次清楚,寓自然科学知识于生动的故事之中,有利于激发学生阅读文本的兴趣,有利于调动学生的情感参与认知活动。而且,文章所叙述的故事真实,说服力强,通过形象的描述、具体的数据,向我们揭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
文章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在与文本语言的亲密接触中读懂故事内容,明白故事所蕴含的道理;文章的阅读难点是“狼为什么是鹿和森林的功臣”,以及初步认识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设计理念】
1.组块式阅读教学理念。针对文本的结构特点,引导学生通过“组块阅读”的方式走进文本,进而读懂文本,感悟道理。
2.对话式阅读教学理念。以“读”为载体,让学生在广泛而深入的读书活动中与同伴对话,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有条理地复述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并能用不同的方法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凭借对课文的朗读以及文本的感悟,知道事物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破坏了这种联系,就打破了生态平衡,将会给环境带来无法想象的灾难。
【教学流程】
一。揭题激趣。
1.分步板书课题:
⊙ [教师板书“狼”字]:看到这个字你想到了哪些词语?
⊙ [教师板书“鹿”字]:看到这个字你又想到了哪些词语?
[教师小结:在我们的印象中,狼永远是坏蛋,是坏蛋就要杀之;鹿永远是可爱的,因此我们一直在想方设法地保护着鹿。]
⊙ [教师补充板书]:狼和鹿
2.今天我们学习一篇关于“狼和鹿”的故事,齐读课题。此时,面对这个课题,你产生了哪些问题?
[学生自由地围绕题目质疑,教师针对学生质疑的难易程度,做适时点评。]
【设计意图】 俗话说:题目是文章的眼睛。一个好的题目常常能为阅读文本提供诸多资源。这一揭题方式的设计旨在帮助学生充分挖掘本文题目中的阅读资源,帮助学生把握文本的阅读重点与阅读指向,让学生的元认知与文本内容产生强烈的“反差”,以此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同时,在潜移默化中也帮助学生养成了一个良好的阅读习惯:良好的阅读行为首先应该从阅读文章的题目开始。
二。了解学情。
同学们课前已经初步地阅读了文本,让我们一起来闯预习关——
⊙ 第一关:读准每一个词语。
提防 血泊 威胁 狩猎
生机勃勃 青烟袅袅
[教师引导:�
功臣 祸首 王国
[教师引导学生回忆文本内容:生活中你知道哪些功臣?什么是“祸”?什么是“首”?课文中谁是“功臣”?谁是“祸首”?谁是谁的“王国”?]
⊙ 第三关:读好下列短句。
活泼而美丽的鹿
贪婪而凶残的狼
狼与其它一些鹿的天敌
绿色在消退,枯黄在蔓延
[教师引导学生留意每组短句中词语与词语之间的联系。]
⊙ 第四关:读通下列长句。
● 凯巴伯森林的枪声响了25年,狼与其他一些鹿的天敌,总共被杀掉六千多只。
● 可是,随着鹿群的大量繁殖,森林中闹起了饥荒。灌木、小树、嫩枝、树皮……一切能吃得到的绿色植物,都被饥饿的鹿吃光了。
[教师小结:连闯四关,四战四捷。良好的开端必然是成功的一半。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是学好语文的关键。]
【设计意图】 一个好的预习习惯的养成比让学生读懂一篇文章更为重要。因此,面对进入中年段的学生,教师应该时时注意引导其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课堂上,给学生展示自己预习成果的时间与舞台,有利于调动学生课前预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而“闯关游戏”的模式亦是针对三年级学生的年段特点而设计的,重在调动学生阅读的兴趣。
三。组块阅读。
⊙走进那片森林⊙
1.故事发生在凯巴伯森林。自从人类捕杀了六千多只狼以后,这儿成了鹿的王国。
出示:凯巴伯森林从此成了鹿的王国。它们在这里生儿育女,很快,鹿的总数就超过了十万只。
2.轻声地读一读,鹿没有了狼这一后顾之忧,它们在这一王国里会怎样的自由呢?
(学生自由表达)
3.教师引导:是呀,没有了后顾之忧,他们饿了可以……
渴了可以……
累了可以……
困了可以……
[教师小结:总之,在这一自由王国里,它们可以自由地散步,可以安心地睡觉,可以毫无约束地生儿育女。]
4.于是,鹿的总数一下子就超过了十万只。
出示:很快,鹿的总数就超过了十万只。
[教师板书:超过了十万只]
5.教师引导学生通过与自己熟悉的班级人数、年级人数、学校人数的逐层相比较,帮助学生直观地建立起“十万只”的概念。)
【设计意图】 没有狼的凯巴伯森林是一个怎样的王国?文章寥寥数语,但是却为我们勾勒出了这一鹿的“王国”的面貌。让学生触摸到此时鹿的“自由自在”有利于学生突破文章的阅读难点。因此,让学生把这寥寥数语“读长、读厚”是这一组块阅读的重点。“鹿没有了狼这一后顾之忧,它们在这一王国里会怎样的自由呢?”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展开丰富的想象,于是“王国”这个词语不再那么“枯瘦”;“教师引导学生通过与自己熟悉的班级人数、年级人数、学校人数的逐层相比较,帮助学生直观地建立起‘十万只’的概念。”于是“十万只”不再只是一个简单的数字符号,它已经有了丰富的文本内涵。
⊙回忆一段往事⊙
1.可是20多年前,鹿可没有这么自由。[出示第一段话]自由地读一读,思考:20多年前,鹿生活在一个什么样的环境里?
(自由交流。)
2.教师小结:树虽然很绿,景色虽然很美,但是,鹿却很不安全。所以,整个森林只有大约四千只鹿。
[教师板书:大约四千只]
3.看课本中森林的插图:这就是昔日的森林,鸟在歌唱,鹿在奔跑,狼很贪婪。你能读好这段话吗?
(指导学生进一步在朗读中加以体会。)
⊙面对一个现实⊙
1.于是,枪声打破了森林的宁静……[教师范读第二自然段。]
2.鹿终于可以生活在自己的“自由王国”里了。几年过去了,结果又怎么样呢?(出示:可是,……八千只病鹿。)
3. 默读。讨论:� (哪些句子说明它们没有吃?为什么没有吃?相机理解词语“蔓延”。)
② 病死。(为什么二十多年前疾病没有在鹿群蔓延?)
[教师板书:八千只病鹿]
4.因此,短短的几个冬天,十万只鹿只剩下八千只,而且是病鹿。此时,如果让你在这幅画面上画上这八千只病鹿,这些鹿可能会是什么样子?
此时,如果再让你在这幅画面上画上凯巴伯森林,森林又会是什么样子?
(学生自由想象。)
5.多么悲凉的画面!你能通过朗读表达这份悲凉吗?
(指导朗读。)
6.在这份悲凉中,鹿怎能不回忆起昔日“与狼共处”的生活呢!
(出示并齐读第一自然段。)
7.男女生分别读昔日的凯巴伯森林与今天的凯巴伯森林。引导学生在朗读中比较,在比较中进一步感悟。
⊙感悟一种道理⊙
1.此时,在美好的回忆与残酷的现实中,八千只病鹿一定明白了“自由王国”其实并不自由。此时我们不得不问:这究竟是谁惹的祸?这又警示我们什么?
2.自由阅读最后一个自然段,读懂了什么?
(班级交流。)
3.教师点拨:为什么狼反而成为了森林和鹿群的“功臣”?为什么鹿又成为了破坏森林和毁灭自己的“祸首”?(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
[教师小结:人类“捕杀”了鹿的天敌——狼,目的是“保护”活泼美丽的鹿。可是,狼没有了,这架生物界的天平也就失去了平衡。]
(教师在小结中完成板书,板书中以示意图的形式表示“狼”与“鹿”的平衡关系。见板书部分。)
【设计意图】 将文本所叙述的故事分割成四个组块,看似割裂了文本的内容,其实是为了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的内在联系,更好地帮助学生读懂文本,读好文本。走进那片森林→回忆一段往事→面对一个现实→感悟一种道理,在整体感知文本内容之后,让学生置身于这种环环相扣、层层推进的组块式的阅读历程之中,利于三年级的学生充分理解各自然段的意思以及文章段与段之间的联系,利于学生抓住重点语段咀嚼推敲,把玩回味,从而感悟大自然中客观存在的事物之间的生态平衡的概念。
三年级的学生接触“生态平衡”的话题,必然存在一定的难度。因此,在组块阅读的过程中,教师的问题设计应该努力地帮助学生降低坡度,化解难点。设计中教师导在关键处,启在愤悱时,在引领学生走进文本的过程中,激活了学生的阅读思维,发展了学生的阅读能力。
四。拓展延伸。
1.在我们的生活中,很多事物之间都存在着这种相克但又相关的联系。你还了解哪些?
(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教师给予恰当地引导。)
2.教师适当补充下列材料:
● 生物学家发现,鼠害严重的地方,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蛇类被大量捕杀;
● 白蚁与黑蚁是一对冤家,一旦相遇就会大动干戈,往往出现大兵团作战的场面。结果常常是黑蚁大获全胜,白蚁损兵折将,纷纷逃窜。于是,人们用黑蚁来防治毁坏建筑物的白蚁;
● 山雀和啄木鸟是一对好伙伴。山雀喜欢飞到啄木鸟那儿,在地上等待啄木鸟啄出的虫子;而啄木鸟由于专心啄树皮,很容易遭到老鹰的袭击,于是山雀只要发现老鹰,就会给啄木鸟以信号;
● 狐狸是令人讨厌的家伙,但是如果没有了狐狸,兔子、田鼠、刺猬的数量就会急剧增多,那么田间的植物和果实就会大量减少。
【设计意图】 阅读对话既要立足于文本,但又不能囿于文本的有限空间,更不能受40分钟的课堂所羁绊。让学生在读懂文本语言,初步感悟狼和鹿之间的相关相克的联系之后,适时地将学生阅读的视角引向课外,投注进自己生活的世界,搜集生活中与文本故事相似的材料。这样延伸性的阅读设计,既巩固了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感悟,帮助学生丰盈“生态平衡”这一本来是陌生的概念,更有利于发挥文本对于学生的育人功能。可谓一举而多得。
附:板书设计
大约四千只
↓
狼 和 鹿 超过了十万只
↓
△ 八千只病鹿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有条理地复述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并能用不同的方法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凭借对课文的朗读以及文本的感悟,知道事物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破坏了这种联系,就打破了生态平衡,将会给环境带来无法想象的灾难。
教学内容
分析《狼和鹿》是苏教版国标本三年级(下册)一篇关于生态平衡的阅读课文。文章通过讲述凯巴伯森林的居民为了保护鹿群,大量捕杀狼与其他的一些鹿的天敌,结果事与愿违,鹿大量病死,森林也被严重破坏的故事,告诫人们:必须认识到自然界各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不能随意破坏生态平衡,否则将会产生无法想象的后果。课文层次清楚,寓自然科学知识于生动的故事之中,有利于激发学生阅读文本的兴趣,有利于调动学生的情感参与认知活动。而且,文章所叙述的'故事真实,说服力强,通过形象的描述、具体的数据,向我们揭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
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在与文本语言的亲密接触中读懂故事内容,明白故事所蕴含的道理;文章的阅读难点是“狼为什么是鹿和森林的功臣”,以及初步认识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教学准备
教学时间()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师生活动设计意图
一.揭题激趣。
1.分步板书课题:
⊙[教师板书“狼”字]:看到这个字你想到了哪些词语?
⊙[教师板书“鹿”字]:看到这个字你又想到了哪些词语?
[教师小结:在我们的印象中,狼永远是坏蛋,是坏蛋就要杀之;鹿永远是可爱的,因此我们一直在想方设法地保护着鹿。]
⊙[教师补充板书]:狼和鹿
2.今天我们学习一篇关于“狼和鹿”的故事,齐读课题。此时,面对这个课题,你产生了哪些问题?
[学生自由地围绕题目质疑,教师针对学生质疑的难易程度,做适时点评。]
同学们课前已经初步地阅读了文本,让我们一起来闯预习关——
⊙第一关:读准每一个词语。
提防血泊威胁狩猎
生机勃勃青烟袅袅
[教师引导:�
功臣祸首王国
[教师引导学生回忆文本内容:生活中你知道哪些功臣?什么是“祸”?什么是“首”?课文中谁是“功臣”?谁是“祸首”?谁是谁的“王国”?]
⊙第三关:读好下列短句。
活泼而美丽的鹿
贪婪而凶残的狼
狼与其它一些鹿的天敌
绿色在消退,枯黄在蔓延
[教师引导学生留意每组短句中词语与词语之间的联系。]
⊙第四关:读通下列长句。
●凯巴伯森林的枪声响了25年,狼与其他一些鹿的天敌,总共被杀掉六千多只。
●可是,随着鹿群的大量繁殖,森林中闹起了饥荒。灌木、小树、嫩枝、树皮……一切能吃得到的绿色植物,都被饥饿的鹿吃光了。
[教师小结:连闯四关,四战四捷。良好的开端必然是成功的一半。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是学好语文的关键。]
⊙走进那片森林⊙
1.故事发生在凯巴伯森林。自从人类捕杀了六千多只狼以后,这儿成了鹿的王国。
出示:凯巴伯森林从此成了鹿的王国。它们在这里生儿育女,很快,鹿的总数就超过了十万只。
2.轻声地读一读,鹿没有了狼这一后顾之忧,它们在这一王国里会怎样的自由呢?
(学生自由表达)
3.教师引导:是呀,没有了后顾之忧,他们饿了可以……渴了可以……累了可以……困了可以……
[教师小结:总之,在这一自由王国里,它们可以自由地散步,可以安心地睡觉,可以毫无约束地生儿育女。]
4.于是,鹿的总数一下子就超过了十万只。
出示:很快,鹿的总数就超过了十万只。
[教师板书:超过了十万只]
5.教师引导学生通过与自己熟悉的班级人数、年级人数、学校人数的逐层相比较,帮助学生直观地建立起“十万只”的概念。)
⊙回忆一段往事⊙
1.可是20多年前,鹿可没有这么自由。[出示第一段话]自由地读一读,思考:20多年前,鹿生活在一个什么样的环境里?
(自由交流。)
2.教师小结:树虽然很绿,景色虽然很美,但是,鹿却很不安全。所以,整个森林只有大约四千只鹿。
[教师板书:大约四千只]
3.看课本中森林的插图:这就是昔日的森林
一、教材简析
《狼和鹿》是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一篇关于生态平衡的阅读课文。故事主要讲述了人 人们在25年间捕杀了大量狼和其他一些鹿的天敌,于是鹿群大量繁殖,原本生机勃勃的凯巴伯森林几乎被破坏殆尽,鹿群也因食物链断裂而奄奄一息。课文寓自然科学知识于生动的故事中,通过短短一百多年间凯巴伯森林发生的巨大变化向人类发出警告:如果不认识大自然里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贸然行事,破坏了自然界中原有的生态平衡,后果就会不堪设想。当今社会,发展低碳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世界各国人民的基本共识。在世界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大幅改善的同时,人类对环境的净化、生态的平衡也越来越重视。从这个方面来看,本文所揭示的主旨便有了更加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本设计根据教材的特点,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感知,在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后,直接引导学生感知凯巴伯森林一百多年间发生的巨大变化入手,让学生直面文本,简化教学流程,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通过“对比—品读—想象”,让学生感知文字、图像、声音、直观演示等多种形式的语文材料,唤起学生与文本的情感共鸣,加深对“功臣”与“祸首”的理解,转而引导学生品读人类对狼长达25年的血腥屠杀,启发想象惨不忍睹的场面,直接让学生领悟到是人类的感情用事破坏了生态平衡,导致凯巴伯森林“枯黄一片”,从而认识到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最后启发学生探究人类使凯巴伯森林恢复往日生机的办法和写真实感言,告知学生人类只有智慧地对待自然,自然才能和人类和谐相处,美好的大自然才
三、教学案设计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讲讲这个故事。
2、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重点理解“功臣”、“祸首”在课文中含义。
3、通过对比的方法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让学生体会自然界中各事物间的内在联系,懂得破坏生态平衡将会给环境带来无法想象的灾难。
教学重点: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理解全文,理解“功臣”和“祸首”的意思。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通过品读、想象等形式感受一百多年间凯巴伯森林的巨大变化,激起学生强烈的情感共鸣,深刻认识到人类的不当行为才是凯巴伯森林几乎毁灭的“罪魁祸首”。
教学准备:图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初读课文、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意思。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谈话导入。
1、同学们,看!今天老师给你们请来了大自然里的两个朋友。(贴图)
2、你读过有关于它们的童话故事吗?谁来介绍介绍。
3、今天老师带来的这两个朋友和你们故事里的可不同,它们生活在美国的一片大森林——凯巴伯森林里。
板书:凯巴伯。指导“凯”字的写法:左右等宽,左下的“己”由“竖弯钩”变为“竖提”,成语“凯旋而归”就是这个“凯”字。
凯巴伯森林里到底发生了什么故事呢?
【设计意图: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的课外积累,要抓住机会引导学生多读书。要学生交流课外的关于狼和鹿的童话故事,巧妙而不留痕迹地引领学生重视课外阅读,达到“润物无声”教育效果;对于教学过程中,要不失时机地对重点易错的字进行指导,节省教学时间。】
二、初读课文、文通字顺。
1、带以上问题自由朗读课文,要求:1、把字音读正确,把课文读流利,读不通顺的地方多读几遍;2、声音响亮,带着你自己的理解自由读。
2、出示生字词和容易读错的词语。强调“提防”和“血泊”两个多音字。认读,抽读,同桌汇报读。
3、分小节读课文,纠正字音,出示其中学生感觉难读的句子集体指导(
预设:
疾病像妖魔的影子一样/在鹿群中游荡。
凯巴伯森林的枪声响了25年,狼与其他一些鹿的天敌,总共被杀掉六千多只。
4、自由准备,然后每组推荐一名同学读其中一个小节,组织学生评价。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出示:一百多年前,鹿在凯巴伯森林里 ,但是鹿群常常遭到
。于是人们恨透了狼,他们 。后来鹿大量 ,反而破坏了 。
2、填好后认真读读,看看是否通顺。
3、师生交流。
【设计意图:《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要培养良好的语感,就是要让学生把书读正确、读流利、读得声情并茂,课堂是放手让学生读书的最佳机会,应该让学生全面参与读书、舍得给时间让学生充分地读,响亮地,要知道,会读书、能读书是学习语言基础的基础。同时,教师还应有效地组织,带着问题去读书,让学生读有所获,从而读中添“趣”。本环节设计中,引导学生读课文然后根据课文内容填空主要是培养学生整体把握文章的能力,教学中特别要注意不能让学生把文章读碎、读散。学生对文本整体把握的能力是三年级学生学习语文的难点,训练要扎实、形式要多样。】
四、指导写字,及时点评
1、重点指导:
葱:上下等宽,注意点的位置
染:不能多点,竖居中
旦:长横位置使字平衡
2、描红
3、临写《习字册》第一部分
4、组织点评。
【设计理念:中年级乃至高年级语文教学就忽视写字的指导这是“大忌”。一是因为中年级段识字量大,识字任务重;二是因为学生的识字能力不够强,笔顺还需要老师指导巩固;三是因为刚刚练习使用钢笔写字,学生还不能完全适应。容易写错的笔画,容易记错的结构一定要强调。人认识事物往往“先入为主”,小学生更是如此。如有疏忽,一旦印象固化,很难纠正,势必导致“事倍功半”。 】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通过品读凯巴伯森林及鹿群在一百多年前后发生的巨大变化,体会自然界中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理解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中“功臣”和“祸首”在文中的意思,让学生强烈感受到保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教学过程:
一、启发质疑,激发兴趣
1、板书课题,依次贴画:看到狼和鹿的图片,你想到了哪些词语?
讨论总结:美丽的天使——鹿——活泼、美丽、善良
邪恶的敌人——狼——凶狠、残暴、狡猾
2、可是课文最后一小节是如何评价它们的?
出示:人们做梦也不会想到,他们捕杀的狼,居然是森林和鹿群的“功臣”……而人们特意要保护的鹿,一旦在森林中过多地繁殖,倒成了破坏森林,毁灭自己的“祸首”。
3、指名读,读了这段话,你最想弄清楚的问题是什么?
归纳:为什么把活泼可爱的鹿称为“祸首”,而把凶狠残暴的狼称为“功臣”呢?
【设计理念:“学贵有疑”“学贵生疑”。教学中引导学生调动自身知识积累,谈谈对狼和鹿的评价,适时出示课文中的不同观点,引导学生质疑,水到渠成,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感悟文本,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兴趣,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体现】
二、对比品读,感知变化
1、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
(1)森林和鹿群在一百多年间发生了怎样的巨大变化?
(2)把能表现森林和鹿群变化的句子画下来。
2、组织交流
一百多年前:
(1)生读:一百多年以前,凯巴伯森林一片葱绿,生机勃勃。小鸟在枝头歌唱,活泼而美丽的鹿在林间嬉戏(屏幕出示)。
教师在黑板上狼和鹿图片旁画出凯巴伯森林的简笔背景画:树、草、远山
再贴上两幅鹿的图片
(2)再读这段话,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3)能把想象到的美好景象通过你的朗读表现出来吗?配乐朗读,师生共练。
一百多年以后:
(1)生读:整个森林像着了火一样,绿色在消退,枯黄在蔓延(屏幕出示,配以遭受破坏的森林作为背景图)。
(2)读了这句话,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引导学生想象:小树、野草、野花都不见了踪影,甚至连树叶、树皮、树根都被鹿吃得精光,森林中绿色的植物在越来越少……)(地上光秃秃的,小河干涸了,到处尘土飞扬,森林里很荒凉,枯黄的范围越来越广;森林已毫无生机了……
(3)生读:可是,随着鹿群的大量繁殖,森林里闹起了饥荒。灌木、小树、嫩枝、树皮……一切能吃得到的绿色植物,都被饥饿的鹿吃光了(屏幕出示)。
启发思考:鹿群是怎样“闹”饥荒的?省略号省略了什么?你从这个“闹”字体会到了什么?
(4)一百多年以前,4000多只鹿在凯巴伯森林里无忧无虑、自由自在的生活。后来,鹿的数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生读(屏幕出示):它们在这里生儿育女,很快,鹿的总数就超过了十万只。
仅仅两个冬天,鹿就死去了六万只。
到1942年,凯巴伯森林只剩下了八千只病鹿。
读第一句,生把十多只大小不等的鹿的图片贴上黑板。读第二句时,教师边阐述鹿相继死去六万多只的原因边把黑板上的森林,草木擦去,留下光秃的山岭,并拿掉一大半图片。读第三句时,把其中两幅图片倾斜,显示病态。
师总结:原来的凯巴伯森林是快乐的,和谐的,葱绿的树木,美妙的歌声,欢快的身影,仿佛人间天堂一般。可是一百多年以后得凯巴伯森林,天空不再蔚蓝,树木不再葱绿,鹿群失去了灵性,这是多么令人揪心的场景啊!生齐读第三自然段。
【设计理念:《课程标准》中年级要求指导学生“初步学会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本环节先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课文,目的明确,让学生仔细读课文,分析比较,然后选择相关信息,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然后引导学生对关键语句进行品读、想象,使学生对凯巴伯森林前后出现截然相反的情景产生强烈的对比,培养学生自学能力。设计鹿的数量的变化过程和板书图片的增减相结合,让学生更直观点认识到森林遭到了严重破坏,认识到鹿群遭受的悲惨遭遇。最后通过对第三自然段的朗读,使学生更加深入文本,激起情感共鸣。】
三、深入探究,迁移表达
1、自读课文第四小节,相信你会“功臣”和“祸首”又有了更深的理解。请根据你的理解填一填。
出示:人们做梦也不会想到,他们捕杀的狼,居然是森林和鹿群的“功臣”,因为 ;而人们特意要保护的鹿,倒成了破坏森林、毁灭自己的“祸首”,因为 。
2、组织交流对“功臣”和“祸首”的理解。
3、然而,真正的“祸首”真的是鹿吗?谁来为鹿鸣不平?
出示:当地居民恨透了狼。他们组成了狩猎队,到森林中捕杀狼。枪声打破了大森林的宁静。在青烟袅袅的枪口下,狼一只跟着一只,哀嚎着倒在血泊中。
(1)“恨透了”了是什么意思?你曾经恨透过什么?(启发学生联系生活理解)你们的恨远远比不上居住在凯巴伯森林地区的人们,因为他们的枪声一直响了25年。
(2)此时,你仿佛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谁来描述一下。
启发学生想象狼被屠杀的场面:地面到处是殷红的血,颤抖着倒下,哀嚎的声音在林间回荡……教师相机把黑板上狼的图片倒放,意为死去。
(3)读了这个故事。你想对人们说些什么呢?请写下来(写在预先准备的卡片上)
(4)组织交流。板书:保护生态平衡
师总结:人类出于对鹿的喜爱,大量捕杀了经常对鹿“下毒手”的狼,本来觉得是做了一件对后代功德无量的大好事。可是他们万万没有想到,大自然经历了亿万年漫长岁月的自由生存选择,生物之间已经建立起了稳定的内在联系。他们捕杀了六千多只狼,严重破坏了凯巴伯森林的生态平衡,才导致了凯巴伯森林灾难性的后果。
【设计理念:通过填空的形式整理学生的思路,使得思维训练落到了实处。学生根据第一至三自然段的学习,感受丰富,认识深刻,真正理解了狼被称为“功臣”、鹿被称为“祸首”的原因。然后引导学生通过第二自然段的阅读认识到人类才是这场悲剧的真正“祸首”最后通过学生透过文字想象狼被大量捕杀的情景,激发起了学生的情感的波澜,让课堂出现高潮,学生表达感受才会“越发不可收拾”。】
四、拓展延伸,感触生活
1、如果说,凯巴伯森林的悲剧是由于人们的无知,好心办了坏事。他们可真后悔呀!我们来当一回环保小专家,怎样才能使凯巴伯森林恢复往日的生机?
师介绍:美国政府为挽救灭狼带来的恶果,于上世纪70年代制定了“引狼入室”计划。而这项计划却遭到一些人的反对而没有及时实施。随着人们环境意识的提高,“引狼入室”计划终于在1995年得以实施。那一年从加拿大运来首批野狼放生到森林里,没过几年,凯巴伯森林中又焕发出勃勃生机。当我们在合理利用大自然的同时,更要发挥人类的聪明才智,去尊重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生态平衡。只有这样,自然才能和人类和谐相处,美好的大自然才
2、如今,如果你再一次走进凯巴伯森林,你将看到——
出示:凯巴伯森林依然一片葱绿,生机勃勃。小鸟在枝头歌唱,活泼而美丽的鹿再林间嬉戏(配乐)。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而培养创新型人才关系民族的兴衰,教学中应结合教材特点,关注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让学生为拯救凯巴伯森林献计献策,就是让学生不再是事件的旁观者,而是改变身份,作为事件的参与者去体会人类为纠正自己的错误行为所付出的巨大努力。】
五、课堂内外
1、给你的家人或朋友讲讲《狼与鹿》的故事。
2、上网搜索阅读《蛇与庄稼》。
【案例反思】
《狼和鹿》一文主要写了人 人们在25年间捕杀了大量狼和其他一些鹿的天敌,于是鹿群大量繁殖,原本生机勃勃的凯巴伯森林几乎被破坏殆尽,鹿群也因食物链断裂而奄奄一息。通过这个故事告诫人们:必须认识到自然界各事物间的内在联系,不能随意破坏,否则将会产生无法想象的后果。教学时,抓住凯巴伯森林一百多年前后发生的巨大变化和鹿群数量的变化进行对比,从而引导学生品读、想象,使学生认识到保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一、以读代讲,注重感悟
《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涌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阅读文本,充分让学生自主阅读,自主思考,尊重学生的主体体验,是语文课的重中之重。无论你的教学设计如何巧妙,教学语言如何丰富,多媒体运用如何频繁,只要学生的阅读能力得不到提升和发展,教师再多的努力也是徒劳。教学中,本人坚持以阅读感悟作为理解课文的主要手段:一读让学生把书读正确、读流利、读得声情并茂;二读让学生读懂课文的主要意思,培养学生整体把握课文的能力;三读让学生充分地进行语言实践,学生带着问题去寻找、去探究,引领学生抓住关键语句,体会这些语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通过字里行间的分析比较,认识到凯巴伯森林发生的巨大变化;四读引导学生认真分析,领会文本的人文内涵,让学生认识人类没有知晓自然界里不同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酿成了严重的后果。
二、直观演示,对比强烈
小学语文教学必须遵循直观性原则,这是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特征所决定的。教学中,通过丰富的表象激发学生极大的学习热情:一、森林前后的不同画面的相机揭示,让学生通过对比,引起强烈的思想共鸣;二、在引导学生领会鹿群数量和森林的关系时,通过教师和学生一起贴图、摘图、擦去森林轮廓等方式来演示凯巴伯森林招致破坏和鹿群险遭毁灭的原因,让学生得到了直接的感官刺激,从而深刻理解了鹿群和森林之间的内在联系。
三、启发想象,文我合一
阅读既要立足于文本,但又不能囿于文本的有限空间,如何引导学生把书读“厚”,把书读“透”,真正触及学生心灵“最柔软的地方”,达到“文我合一”,这是语文教学中面临的普遍问题。我在围绕重点启发学生想象方面做了尝试。首先,在引导学生感受从前凯巴伯森林时,我让学生想象: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生答:“鹿群在茂密的森林里散步”“山泉哗哗地流淌”“鸟儿叽叽喳喳的叫个不停”“草儿挺直了腰杆,向小鹿们问好”;然后,在引导学生感悟“整个森林像着了火一样,绿色在消退,枯黄在蔓延“这句话时,启发想象: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生答:小树、野草、野花都不见了踪影,甚至连树叶、树皮、树根都被鹿吃得精光,森林中绿色的植物在越来越少……地上光秃秃的,小河干涸了,到处尘土飞扬,森林里很荒凉,枯黄的范围越来越广……已毫无生机了……;特别是教学课文第二自然段时,我预设了一个课堂学习的高潮:此时,你仿佛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启发学生想象狼被屠杀的场面:地面到处是殷红的血……颤抖着倒下……哀嚎的声音在林间回荡……学生通过想象,充分认识到人类的不当行为,甚至说是粗暴的干涉,才导致凯巴伯森林和鹿群的离奇变化,进而让学生只有尊重自然法则,自然才
当然,教学中也有诸多困惑。从整个教学过程看,教学目标基本完成,尽管努力删繁就简,但是总觉得学生跟着老师后面学得很辛苦,课堂教学密度很大,两课时的教学时间显得不够,有的教学环节略显仓促。有时也想舍去一些环节,但是迫于压力,总没有删去的勇气。仔细想来,还是自己重点凸显不够,枝节过多,瞻前顾后,导致处处想得、处处不实。
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18课《狼和鹿》。请大家齐读课题。
(出示狼)看到狼,你会联想到哪些词语?(凶恶、凶残、可怕、贪婪……)(板书:凶恶)
(出示鹿)看到鹿,又会想到哪些词呢?(可爱、善良、美丽、活泼……)(板书:善良)
从你们刚刚的表情和说的词中可以看出,大家都喜欢——(鹿),讨厌——(狼),但是,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即惊愕地发现课文中有这样的两句话。
(出示两句话)请大家齐读
1、人们做梦也不会想到,他们捕杀的狼,居然是森林和鹿群的“功臣”。
2、而人们特意要保护的鹿,一旦在森林中过多地繁殖,倒成了破坏森林,毁灭自己的“祸首”。
这里说狼是——“功臣”,而鹿是——“祸首”。(板书:功臣、祸首)
功臣是什么意思?(指立了大功,有特殊功劳的人。)
祸首怎么理解?(指引起祸患的主要人物。)
说到这儿,你有什么疑问吗?(学生说:为什么凶恶的狼是功臣,而善良的鹿却成了祸首呢?)
是呀!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使凶恶的狼成了“功臣”,而善良的鹿却成了“祸首”呢?狼和鹿之间有什么关系呢?(点击出示目标)让我们一起到一百多年前的凯巴伯森林去寻找答案。(板书:森林)
相信大家都能够认真读书,积极动脑思考。
任务一:自由读课文第1自然段,说说一百多年前的凯巴伯森林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学生说:“凯巴伯森林一片葱绿,生机勃勃。”
(出示凯巴伯森林图片和这句话)齐读
“生机勃勃”是什么意思?图上看到的什么景象可以说明这森林“生机勃勃”呢?你还想用哪些词来形容这片森林呢?
好美的森林呀!小动物们在这片森林里生活得怎么样?
学生说:“小鸟在枝头歌唱,活泼而美丽的鹿在林间嬉戏。”(出示小动物在森林生活、游戏的图片和这句话)
鹿在嬉戏,它们在玩什么?(跑步、捉迷藏……)还会有哪些小动物在这儿玩儿?
它们在这里生活、玩耍,心情怎样?(开心、幸福……)
你能读出森林的美丽和小动物的开心吗?试着读读这两句。指名读、评价、齐读。
好美的画面呀!但它们一直是这么悠闲的吗?(不是)你从哪里知道的?生读后两句(出示后两句)齐读
这里说狼对鹿下毒手、进行暗算。想想看,狼会对鹿下怎样的毒手,进行怎样的暗算?和你以前读过的那些故事、材料联系起来。
如:一只鹿掉队了,狼偷偷地——扑上去,一口咬住鹿的脖子,鹿窒息了。
一只小鹿正在河边喝水,狼——扑上去,把小鹿咬死了。
是一只狼在吃这只鹿吗?(不是)
是好几只狼在吃,它们有的在咬鹿的腿,有的——咬开鹿的肚皮,吃鹿的内脏……
血流了一地,狼真是太残忍了。狼是偶尔来吗?(不是,是经常来)从哪些词看出来的?(……)
请你读出狼的凶残贪婪。
想象说话:
狼对人们喜爱的鹿下毒手,进行暗算,人们会说些什么呢?(学生说)(一定要消灭狼……)
当地的居民是怎么做的呢?
任务二:读第2自然段,说说狼对鹿下毒手、暗算,当地居民是怎么做的?注意几个数据,分别说明了什么?
同学们,正因为当地居民恨透了狼,所以——(引读)他们组成了狩猎队,到森林里去捕杀狼。枪声打破了大森林的宁静。
正因为当地居民恨透了狼,所以——在青烟袅袅的枪口下,狼一只跟着一只,哀嚎着倒在血泊中。
正因为当地居民恨透了狼,所以——凯巴伯森林的枪声响了25年,狼与其他一些鹿的天敌,总共被杀掉六千多只。
这段话中列了哪些数据?你能找到吗?(一只跟着一只、25年、六千多只)
从这些数据中,你知道了什么?
(25年,说明时间很长,杀的数量很多。)
(一只跟着一只,说明杀的速度快,数量多。)
(六千多只,也说明杀的数量很多。)
大家一起把这些数据读一读。学生读。
是啊!有组织,速度书,时间长,杀的数量多,简直就可以称之为——斩尽杀绝。可见人们对狼的痛恨。
让我们再来读读第2自然段,把居民对鹿的爱之深,对狼的恨之切读出来。指名读,重读这些词再试试,齐读。
想象说话:
凶残的狼被杀掉了,同学们想象一下,如果你是当地居民,你会说什么?(学生说)
请大家看第3自然段,正如当地居民所想的一样,这一片凯巴伯森林从此成了——鹿的王国。没有了狼这一后顾之忧,它们会怎样的自由呢?
想象说话:
没有了后顾之忧,他们饿了可以……渴了可以……累了可以……困了可以……
总之,它们可以自由自在,毫无约束地生活、生儿育女。于是,鹿的总数就超过了——十万只。25年前,有多少只?(四千只)现在是当年的多少倍?(25倍)。想象一下,这时放眼远眺凯巴伯森林,看到的都是什么?(都是鹿)再往远看,还是——(鹿)密密麻麻的,好多呀!(出示图片)
这儿真的成了鹿的王国了吗?(没有)这么多鹿,最后剩下多少只?(八千只病鹿)其他鹿呢?(死了)死了多少只?(九万两千只)
说到这里,听了这组数据,老师觉得心情非常沉重。为什么这么多鹿会死呢?
任务三:读第3自然段,思考这么多�
谁来说鹿死去的第一个原因?
1、(饿死)不是有一大片森林吗?怎么会饿死呢?用文中的话回答。(出示,齐读)
十万只鹿,一个凯巴伯森林怎么够吃呢?鲜嫩的草地早已成了光地,饥饿的鹿群只能吃带刺的灌木,灌木吃光了它们就吃——(吃小树、嫩枝、树皮……)这里有个省略号,表示什么?
是呀!一切能吃的都吃光了,可是我们还是听到许多鹿在哀鸣,它们在说什么?(好饿呀!哪儿有吃的呀?)
同学们想象一下,此时的凯巴伯森林是什么样的?还是生机勃勃的吗?(学生说)
出示句子:整个森林像着了火一样,绿色在消退,枯黄在漫延。
这个句子里有一对反义词,哪一组?(消退——蔓延)
一年过去了,绿色在——消退,枯黄在——蔓延。
十年过去了,绿色在——消退,枯黄在——蔓延。
二十年过去了,整个森林——像着了火一样。绿色在——消退,枯黄在——蔓延。
(出示原来和现在的凯巴伯森林图片)原来的凯巴伯森林是生机勃勃,那现在的森林可以用哪个词来形容?(凄凉、荒凉、死气沉沉……)多可惜呀!多可悲呀!
同学们,鹿相继死去,还有一个什么原因?
2、(病死了)能找到文中句子读一读吗?
出示句子,齐读。“疾病像妖魔的影子一样在鹿群中游荡。仅仅两个冬天,鹿就死去了六万只。到1942年,凯巴伯森林只剩下了八千只病鹿。”
为什么狼被捕杀之前,疾病没有在鹿群中游荡、蔓延呢?
原来森林里的四千只鹿是什么样的?现在这八千只又是什么样的?
好惨!鹿的惨状,你能读出来吗?指名读,齐读。
多么悲凉啊!你些鹿怎能不回忆起昔日“与狼共处”的生活呢?(出示1段3段内容配有相应图片)请男同学读昔日的凯巴伯森林(生机勃勃、充满活力)请女同学读今日的凯巴伯森林(死气沉沉、悲凉……)
同学们读得真好,让我们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感受到了凯巴伯森林的生机和它的灾难、悲惨。
想象说话:
面对着狼被除,鹿惨败,森林也枯黄的景象,当地居民又会说什么呢?
1、我真后悔啊,不该杀狼。
2、早知道这样,就不杀狼了。
3、真没想到好心办了坏事。
出示句子:最后一段的2句。
是呀!人们做梦也不会想到——齐读这两句
任务四:请同学们默读第四自然段,找出谁是功臣?谁是祸首?并用“因为……所以……”来回答。
生1:因为狼吃掉一些鹿,使鹿群不会发展得太快,森林也就不会被糟蹋得这么惨,所以狼是功臣。
生2:因为狼吃掉的多半是病鹿,反倒解除了传染病对鹿群的威胁,所以狼是功臣。
那谁是祸首呢?
因为……所以……。
表面上鹿是祸首,实际是谁才是真正的祸首?
大自然中各种事物它都是有一定联系的,就像课文中说的:狼要吃鹿,鹿要吃树一样,狼吃了鹿,反而保护了树。狼和鹿之间就像一架天平,这个平衡我们把它叫做生态平衡。(板书、板画)
想象说话:
同学们,如果你是当地政府,面对惨状,你会采取什么措施?(种花草树木,养狼,给鹿看病……)
你真聪明!跟美国总统罗斯福想得一样。(出示资料,齐读)
资料:在1995年,美国总统罗斯福的“引狼入室”的计划终于得以实施,美国政府从加拿大运了一批野狼放入了凯巴伯森林。现在凯巴伯森林又恢复了生机。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破坏生态平衡,那是人类在自掘坟墓,如果我们无视自然,人类就会自己走向灭亡。为了人类能永久居住在这个地球上,我们应该与大自然和谐共处。保护我们的地球,保护地球的生态平衡吧!
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句话吧!“保护生态平衡。保护环境,人人有责。”
这句话不仅要会读,还要落实在行动上。希望大家以后都能做爱护动物,保护生态环境的小卫士。
作业:复述故事。
板书:
(凶恶)
(善良)
狼
吃
鹿
(“功臣”)
(“祸首”)
保护
保
吃
护
生态平衡
森林
课前谈话:
师:同学们读过很多童话故事,森林听说过吗?(出示森林图片)
森林中有一些什么样的小动物呢?
生:浑身长刺的小刺猬,威武的狮子
生:雪白可爱的小白兔
生:……
上课开始:
一、谈话激趣,导入课题
师:老师给大家带来一种动物图片(出示狼的图片),看到狼,你想到了哪些词?(板书:狼)
生:贪婪、凶残、凶恶……
师:(出示鹿的图片)鹿给你什么感觉?(板书:鹿)
生:美丽、活泼、可爱……
师:在凶残的狼和美丽的鹿之间会发生什么样的故事呢?今天我们就来一起读第18课(板书完整课题:18 狼和鹿)。一起读课题。
生:18 狼和鹿
二、初读课文,读准生字,读顺句子
师:狼和鹿的故事就发生在美国的凯巴伯森林,打开课本101页,一起走进那片广茂的森林。
师:自由朗读课文,做到这几个要求,(1)读准字音,遇到生字可拼读书后生字表中的注音。(2)读顺句子,读到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3)想一想:狼和鹿之间发生了什么故事?
生自由读书。
师:同学们读得很认真,课前老师布置大家预习课文中的生字词,现在来检查一下。(出示生词)自由地练一练,可拼读词上注音。
生练读生词。
师:这些红色的字都是翘舌音,读时要格外注意,跟老师读一读。(领读词语“传染、捕杀、居然、繁殖、祸首”)。紫色的字是多音字,也跟老师读一读(领读“提防、血泊、反倒”)。
生开火车读词语,师纠正读音。
师:最后三个含多音字的词再读一遍。能用这三个多音字组词吗?
生:提dī (提防) tí (提高)
泊pō (血泊) bó (停泊)
倒dǎo(倒下) dào(反倒)
师:这些带有多音字的句子能读准吗?
(出示句子:①那时森林里大约有四千只鹿,它们要时刻提防狼的暗算。②在青烟袅袅的枪口下,狼一只跟着一只哀嚎着倒在血泊中。③同时狼吃掉的多半的是病鹿,反倒解除了传染病对鹿群的威胁。)
三名学生读句子。(读得很准确)
三、再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师:你们很了不起,这么多词、句都能读准。就让这些词、句回到课
文中去,在文中遇到他们也要读准哟!本文一共四个自然段,就请四位同学读课文,我们听一听他们读得准不准,一边听一边思考:一百多年以前,凯巴伯森林 ,鹿 ;后来,森林变得 ,鹿 。这是因为 。
四名学生读课文。(一名学生将“糟蹋”读成“糟特”,师帮助纠正)
师:几位同学读得怎么样?
生:张胜伟读得很流利!
生:田静将“鹿”读成了“狼”。
师:读书时一定要将字看准了,可不能读错。这几位同学能将课文很流利地读下来,这跟课前预习是分不开的。让我们用掌声向他们表示鼓励。
生鼓掌。
师:刚才的填空题想好了吗?同桌之间先说一说。
生:一百多年以前,凯巴伯森林一片葱绿,生机勃勃,鹿活泼而美丽,后来,森林像着了火一样,鹿死去了六万只。这是因为鹿过多的繁殖。
师:�
师:这就答到了点子上,能用书中句子来填空,说明你对课文内容已经了解了。
四、感情朗读课文一、三自然段,感受森林及鹿的变化。
师:一百多年以前,凯巴伯森林是怎样的呢?我们来看课文第一自然段,默读第一自然段,用“ ”划出描写森林的句子。
生读书,划句子。
师:找到了吗?谁来读一读。
生:一百多年以前,凯巴伯森林一片葱绿,生机勃勃。小鸟在枝头歌唱,活泼而美丽的鹿在林间嬉戏。
师:(出示句子)这是一片怎样的森林?
生:这是一片美丽的森林。
师:从那个词感受到的?
生:一片葱绿。
师:从句子中你还感受到森林怎么样?
生:我还感受到了快乐,从“小鸟在枝头歌唱,活泼而美丽的鹿在林间嬉戏。”感受到了快乐。
师:歌唱、嬉戏,多么快乐的事啊!你能读一读这段话吗?用你的声音表现出森林的美丽与快乐。
生有感情的朗读,师做相应指导。
师:森林中的其他小动物也一定生活得很快乐,你能像课文中那样说说其他小动物吗?【出示:(活泼而美丽)的(鹿)在林间(嬉戏)。
( )的( )在林间( )。】
生:雪白而可爱的小兔在林间采蘑菇。
生:机灵而调皮的猴子在林间荡秋千……
师:多么美好和谐的森林啊!(出示鹿在林间自由生活的图片)你瞧!这些鹿正悠闲地吃着青草,爬在草地上休息,可是从它们的眼神中你感到它们在时刻提防着什么吗?
生:狼。
师:是的,谁来读一读第一自然段的后两句话?
一名学生读句子。
师:狼会对鹿下怎样的毒手呢?进行怎样的暗算呢?
生:狼会躲在草丛中,趁鹿不注意扑过去逮住鹿。
师:这就叫“暗算”。
生:狼把鹿拖到窝里,把鹿的肉撕开,一块一块吃掉。
师:真够毒的,这时你心里怎么想?
生:狼太残忍了!鹿很可怜。
生:狼这么狠毒,我要把狼杀死。
生:没有狼该多好啊!
师:没有了狼,鹿的生活就会很幸福,很快乐吗?我们一起到25年以后的凯巴伯森林去看一看,看课文第三自然段,自由读一读,用“ ”划出描写森林的句子。
生读书,划句子。
生:凯巴伯森林成了鹿的王国。
生:整个森林像着了火一样,绿色在消退,枯黄在蔓延。
师:老师也摘抄了这句话,(出示句子)一起读。
师:发现了吗?这句话中有一对相反的词。
生:“消退”和“蔓延”。
师:绿色越来越少,最后消失,枯黄越来越多,最后覆盖整个森林。这是怎样的景象啊?(出示图片)看到这景象,你的心情怎样?
生:我很难过!
师:你来读一读这句话。
生有感情的读句子。
师:在这样的森林中,小动物能活吗?是谁毁灭了整片森林?
生:是鹿。
师:这时,鹿生活得怎么样呢?老师从文中摘抄了这两段话,读一读。(出示句子:可是,随着鹿群的大
量繁殖,森林中闹起了饥荒。灌木、小树、嫩枝、树皮……一切能吃得到的绿色植物,都被饥饿的鹿吃光了。
紧接着,更大的灾难降临了。疾病像妖魔的影子一样在鹿群中游荡。仅仅两个冬天,鹿就死去了六万只。)
生读第一段话。
师:饥荒是什么样的?用文中句子来回答。
生:灌木、小树、嫩枝、树皮……一切能吃得到的绿色植物,都被饥饿的鹿吃光了。
师:这里的省略号省略了什么?
生:省略了能吃得绿色植物。
师:所以读到这里时可稍微停顿一下,一起试一试。
生齐读句子。
师:闹饥荒是一个灾难,更大的灾难是什么?
生:紧接着,更大的灾难降临了。疾病像妖魔的影子一样在鹿群中游荡。仅仅两个冬天,鹿就死去了六万只。
师:妖魔让人感到怎样?
生:妖魔让人害怕。
师:你再读一读这句话。
生有感情地朗读句子。
师:原来是活泼而美丽的鹿在林间嬉戏,想象一下,现在是什么样的鹿在林间干什么?(出示句式: 的鹿在林间 。)
生:饥饿的鹿在林间寻找食物。
生:无精打采的鹿在林间慢慢死去……
师:鹿被饥饿和疾病折磨着,生活变得凄凉而悲惨!让我们再来读一读着两段话,感受一下鹿悲惨生活。
生一起朗读两段话。
师:(出示森林前后的对比图片和句子)25年,森林却有了翻天覆地得变化,女生读原来森林的句子,男生读现在森林的句子。再来感受森林的巨大变化。
生有感情的读句子。
师:森林由原来的一片葱绿变得枯黄蔓延,鹿也由活泼而美丽变得饥饿、疾病缠身,这是为什么呢?课后同学们去思考,下节课继续讨论。
五、学写生字
师:这节课我们还有一项重要任务要完成,那就是要写好这四个字。(出示生字“凯、葱、捕杀”)用这四个字分别说一个词或一句话。
生:凯,凯巴伯
生:葱,我们学校一片葱绿。
生:捕,当地居民捕杀了狼。
师:仔细观察一下,在写这四个字时,特别要注意哪个字?
生:葱中间的一点不能漏掉。
师:妈妈烧菜时都会放小葱段,这一点可以想象成小葱段,不能忘。也可用一句话来记“葱花点点”。
生:凯左下方的竖提不能写错。
师:对,看老师在田字格内写这个字。(师范写“凯”字)
师:拿出钢笔在书后第二题中描红这四个字,注意写字时姿势要端正。
生描红生字。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初步懂得生物之间存在着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关系,增强维护生态平衡的意识。
3.领悟作者通过具体事例的分析概括来说明道理的表达方法。
教学过程:
一、 板书“鹿”和“狼”
1、 谁能说说你对狼的认识?你对鹿的了解呢?(鹿:温柔善良,让人喜欢。狼:凶恶狡猾,让人憎恨,如《会摇尾巴的狼》、《狼和羊》。
2、 板书《鹿和狼的故事》,看了题目后你想说些什么?
温柔善良的鹿和狡猾凶恶的狼之间会发生什么样的故事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
3、同学们你们现在最想做什么?(读书)
二、 学生读课文。
1、 自己将全文正确流利地读出来。
2、 你想读哪一自然段就读哪一自然段。
三、 课文中哪一部分给你印象最深你就读哪一部分,边读边想你为什么选择这一部分。
四、 读你印象最深的段落,说一说为什么会选择这一部分。
1、 罗斯福总统决定由政府雇请猎人去消灭狼,目的是为了保护鹿,让鹿繁殖得更多一些。
2、 经过25年的猎捕,鹿没有了天敌。
3、 鹿过着没有危险,食物充足的幸福生活。
4、 鹿吃光了森林中的植被。
5、 鹿病死了无数只,还有一些饥饿而死。
五、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选择大家找出课文中的不同观念,用自己的观念及想法进行一次辩论赛。
正方 罗斯福是对的,他杀狼是为了保护鹿。
反方 罗斯福是错的,他违犯自然界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规律。
六、 总结
在人类生存的这个星球上动物和动物之间、植物和植物之间、动物和植物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一种生物的存亡或数量发生变化,常常会通过这种错综复杂的依存关系影响到其他生物和整个自然界。这就是鹿和狼等动物带给我们的启示。
活动目标:
1、学习以自身及客体为中心,认识和区分前后。
2、形成初步的空间概念,对数学活动感兴趣。
3、学习正确使用方位词:前、后。能用方位词正确完整地表述,并读准字音
4、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判断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5、让幼儿学习简单的数学题目。
活动准备:
1、慢羊羊头饰一个
2、灰太狼头饰一个
3、喜羊羊头饰(与男幼儿人数相同)美羊羊头饰(与女幼儿人数相同)
4、大树一颗(灰太狼藏在大树后面)
5、小兔子和小狗娃娃各一个
6、玩具若干个(分别放在小兔和小狗的前面和后面)
7、创设活动情景:教师的一头坐着孩子,中间放上小兔和小狗,小兔的前面放上点玩具,小狗的后面放上点玩具,另一头放一颗树,灰太狼藏在树后面。
8、经验准备:幼儿对灰太狼与喜羊羊的故事有所了解。
活动重点难点:
重点:学习以自身及客体为中心,区分前面和后面。
难点:形成初步的空间概念,对数学活动感兴趣,学习正确使用方位词前后。能用方位词正确完整的表述,并读准字音。
活动过程:
1、做拍手律动,(上拍下拍前拍后拍)
2、小手放腿上,小手藏起来,提问小手藏在了那里,藏在了后面。小手伸出来,现在你的小手在身体的那面,小手在身体的前面。
3、提问:老师在你们的那面,老师在我们的前面,老师转过身去,提问:现在你们在我的那面,我们在老师的后面。
4、现在请一个小朋友上来站在老师的前面,提问:现在xx小朋友在老师的那面,xx在老师的前面,在请一个小朋友站在老师的后面。提问:他站在老师的那面,他站在老师的后面。
5、点一个小朋友,指定,请你过来站在我的前面,在请一个,请你过来站在我的后面,提问幼儿,我的前面有谁,我的后面有谁。
6、引起兴趣:
谈话导入游戏,分配游戏角色。
师:小朋友,有没有看过喜羊羊与灰太狼啊?在喜羊羊与灰太狼里面,你最喜欢谁啊?为什么?
幼:我喜欢……
师:嗯,那今天啊,韩老师来扮演慢洋洋村长,我们小朋友来扮演小羊,我们一起来做游戏好不好。
7、电话铃响,懒洋洋村长接电话。
师:(铃响后)喂,你是谁啊?哦,你是熊妈妈啊?你打电话找
我懒洋洋村长有什么事?哦,你是说你家熊宝宝的玩具被灰太狼给偷走了,你想让我懒洋洋村长来帮你把玩具找回来是不是啊?那我问问我的小羊们愿不愿意帮你们!小样们熊宝宝的玩具被灰太狼给偷走了,你们愿不愿意帮熊宝宝吧玩具找回来啊。(愿意)熊妈妈,你听到了吗?小羊们都说愿意,那现在我们就开始准备来帮助你了。
8、引导幼儿学习方位词
师:现在这样灰太狼非常的狡猾,我们小样们现在要好好的教训一下他,等会儿和村长一起去抓灰太狼好不好,不过在去抓灰太狼之前,我要先考考你们,你们要是通过的话我才能让你们去抓狼,有没有信心。(有)听命令行动
教师发号口令:
现在所有的小羊听着,小男孩现在是喜洋洋,小女孩是美羊羊,现在听我口令。
1)请所有的美羊羊走到自己的椅子后面。
2)请所有的喜洋洋走到自己的椅子前面。
3)请所有的喜洋洋向前走一步。
4)请所有的美羊羊向后退两步。
(好现在所有的小羊都回到座位上。)
9、引导幼儿正确使用方位词
师:现在我慢洋洋村长要和喜洋洋一起去侦察敌情了,我们轻轻的走过去,看看灰太狼在哪里,然后悄悄的在心里面记着,一起出动去把它抓起来。
村长带着喜羊羊轻轻的'走去抓狼。
喜洋洋出动抓狼,要求会说:在什么前面(后面)抓到了灰太狼。
请美羊羊在旁观战,思考在什么的前面(后面)看到玩具的踪迹。
美羊羊出动,寻找玩具,要求会说:在什么前面(后面)找到了玩具。
10、进一步理解和运用方位词
师:(电话铃第二次响)喂,是熊妈妈啊!我们已经把灰太狼他们抓来了,而且还把熊宝宝的玩具找到了,嗯!你要和我们的小样们说谢谢啊!{熊妈妈说,谢谢小羊们}(不用谢)哦,好的,我知道了!再见!熊妈妈!
师:熊妈妈说请美羊羊们把找到玩具放在熊宝宝的前面,请喜洋洋们把抓来的狼放在熊宝宝的后面。
(幼儿上前按要求摆放。)
11、游戏结束:我们的抓狼任务成功,表扬表扬自己。
《狼和鹿》教学反思
狼是凶残的,鹿是温和的,狼是大坏蛋,鹿是人们怜爱的对象。这是我们在童话故事里了解到的狼和鹿,那么在现实的森林中,狼和鹿是怎样各自地生存着呢 它们之间有着什么联系呢
在教学《狼和鹿》这篇课文的时候,我采用了一系列对比,让学生获得更加分明的感受,进行了以下引导:
一,狼与鹿的对比
学文前,我先让学生齐读课题,再让他们谈谈"你是喜欢狼,还是喜欢鹿 "学生都认为狼凶残,鹿温和,狼令人们痛恨,鹿被人们喜爱。对比很明显。接着,我又让学生读文章最后一小节,在这里凯巴伯森林的灾难使狼和鹿换位了。狼居然成了制约鹿群过度繁殖,消灭病鹿的"功臣".鹿呢,却成了破坏森林,毁灭自己的"大坏蛋",如此变化又形成鲜明对比,启示人们必须保护自然生态平衡。
二,凯巴伯森林的前后对比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改变呢 "问题提出来,学生兴致勃勃地自由读文,感受凯巴伯森林原先"一片葱绿,生机勃勃,小鸟在枝头歌唱,活泼而美丽的鹿在林间嬉戏。"虽然"鹿群的后面,常常跟着贪婪而凶残的狼。0它们总在寻找机会对鹿下毒手",但一旦成了鹿的"自由王国",凯巴伯森林中的绿色在消退,枯黄在蔓延。生态失衡造成恶果。
三, 鹿群变化的对比
凯巴伯森林原有"活泼而美丽的"鹿4000只,自从人为地杀掉6000多只狼与其他一些鹿的天敌,鹿的总数迅速超过了10万只,翻了15倍。当"森林中闹起了饥荒","疾病像妖魔的影子一样在鹿群中游荡"时,鹿又急剧地死去6万只,不久就剩下8000只病鹿。这里的对比鲜明,点明了生态失衡所造成的悲剧。
鲜明的对比,触目惊心的数据让学生意识到保护生态平衡是多么重要。课文通过狼和鹿之间的故事告诉人们,事物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破坏了这个联系,就破坏了生态平衡,将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我想到利用课外扩展,让学生收集有关人类破坏生态平衡的事例,在班上进行交流,比如"人类大量捕杀青蛙,使田间的害虫越来越多,影响农作物生长。""人类滥砍乱伐树木,引发沙尘暴,使鸟类无处生存。"等等,既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又让他们更真切地认识"生态平衡"的概念,更加自发地去保护生态平衡。
《狼和鹿》课后反思
《狼和鹿》是一篇关于狼和鹿之间生态平衡的故事。通过讲述凯巴伯森林附近的居民为了保护鹿群,大量捕杀狼和其他一些鹿的天敌,结果事与愿违,鹿大量病死,森林也被严重破坏的故事,告诫人们:自然界各事物之间都有着内在的联系,不能随意破坏生态平衡,否则将会产生无法想象的后果。全文共4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写一百多年前,凯巴伯森林狼鹿共存,狼总在寻找机会对鹿下毒手。第二自然段写当地居民大量捕杀狼与其他一些鹿的天敌。第三自然段写灾难逐渐降临到凯巴伯森林这片鹿的王国。第四自然段写人们做梦也没想到,狼居然是森林和鹿群的“功臣”。课文层次清楚,寓自然科学知识于生动的故事中,有利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有利于调动学生的情感参与认知。故事真实,说服力强,通过形象的描述、具体的数据,向人们解释了一个深刻的道理。
这篇课文计划两个课时完成,我上的是第二课时,采取了对比的教学方式,抓住三个对比,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引导学生阅读、探究,体会课文内容,明白文章所蕴含的道理,圆满地完成了第二课时教学目标。
(一)森林变化的前后对比
在复习导入之后,我请同学们快速找出描写凯巴伯森林的句子,并用波浪线勾画出来。让学生带着问题读文,很快学生找出描写一百多年前的凯巴伯森林的句子。我相机出示一百多年前的凯巴伯森林的图片,请同学说一说自己的感受,有感情的朗读。然后以基本同上的方式认识20多年后的凯巴伯森林。(一百多年前的凯巴伯森林一片葱绿,生机勃勃。而20多年后整个森林像着了火一样,绿色在消退,枯黄在蔓延。真实的画面再现,图、文的鲜明对比给了学生强烈的冲击。看得出,同学们的内心深处被触动了。他们的朗读声中流露出了对一百多年前的凯巴伯森林的喜爱,还有对25年后荒凉的凯巴伯森林的沉痛的惋惜。)在对比中引发学生思考:同一座森林,20多年间为什么会发生如此大的变化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使他们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中来。
(二)鹿群变化的前后对比
这部分教学活动,我用数字比较的方法展开教学。通过对比朗读、引导学生对比第一自然段、三自然段鹿群数量及生存的状态,想象变化的情景,体会灾难的严重。凯巴伯森林原有“活泼的美丽”的鹿4000只,自从人为地杀掉六千多只狼与其他一些鹿的天敌,鹿的总数迅速超过了10万只,翻了25倍。当“森林中闹起了饥荒”,“疾病像妖魔的影子一样在鹿群中游荡”时,鹿又急剧地死去6万只,不久就剩下8000只病鹿。这里的对比鲜明,点明了生态失衡所造成的悲剧。鲜明的对比,触目惊心的数据让学生意识到保护生态平衡是多么重要。课文通过狼与鹿之间的故事告诉人们,事物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破坏了这个联系,就破坏了生态平衡,将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这样的对比,学生印象深刻,体会更加透彻。
(三)狼鹿异位的对比
第四然段是文章的难点,这个教学环节我请学生用找一找“功臣”和“祸首”分别指的是谁,为什么?学生理解的很深,都知道真正的祸首其实是人�
以上三个对比,层层递进,引导学生品读词句和入情入境地朗读课文,使学生充分理解课文内容及蕴含的深刻道理,在学习中受到思想教育。
感觉在整节课中时间没有安排好,学生自主探究、互相交流时间过少,使得后面时间稍微宽松。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更加努力,不断探索、创新,使自己的课堂教学更加完美。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读课文,复述课文。
2.采用学生喜欢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及想象的能力。
3.通过诵读,突出三组对比,从人们刻意杀狼护鹿反而害鹿,使鹿成了破坏森林,毁灭自己的祸首的事实中,悟出保持生态平衡非常重要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三组对比,指导学生朗读、想象,体会人们刻意杀狼护鹿的行为反而给森林带来了灾难。
难点:体会自然界中各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懂得保持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教学准备:
学生: 熟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教师: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游戏激趣,揭题设疑。
1、同学们,我们先玩个游戏好吗?老师说出形容词,请你判断是狼还是鹿?(举手抢答)
准备:
可爱的—— 凶残的—— 活泼的——
贪婪的—— 美丽的——
(板书) 功臣—— 祸首——
同学们把“可爱”、“活泼”、“美丽”送给了鹿,把“贪婪”、“凶残”送给了狼,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狼和鹿》(齐读课题),通过学习,你们或许会有新的认识。
设计意图:游戏引趣,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更好地调动学生思维和学习积极性。同时在学生原有认知的基础上引发进一步的思考。
2、你知道“功臣”是什么意思吗?“祸首”呢?
(“功臣”指有特殊功劳的人;“祸首”指引起祸害的主要人物。)
3、请同学们轻轻打开书,快速浏览课文,找到课文中有“功臣”和“祸首”这两个词语的句子,用“ ”划下来。
指答
出示句子:
●人们做梦也不会想到,他们捕杀的狼,居然是森林和鹿群的“功臣”。
●而人们特意要保护的鹿,一旦在森林中过多地繁殖,倒成了破坏森林、毁灭自己的“祸首”。
请同学们轻轻读读这两句话,你有什么疑问吗?
(为什么说凶残、贪婪的狼是森林和鹿群的“功臣”?而活泼可爱的鹿却成了“祸首”呢?)
过渡:是啊,到底是为什么呢?还是让我们从《狼和鹿》的故事中去寻找答案吧!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在找到文中“功臣”和“祸首”所在的两句话,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学生在质疑中引发思考,真正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
二、品读课文,突显矛盾。
(一)森林的变化。
1、首先让我们走进故事发生的地点——凯巴伯森林。(出示图):
看,这就是100多年前的凯巴伯森林,你觉得那时的凯巴伯森林是什么样的?(绿树成阴、枝繁叶茂、一片葱绿、生机勃勃、郁郁葱葱)
2、课文是怎样来描写100多年前的凯巴伯森林的呢?请同学们先轻声读一读课文第一自然段,再把直接描写森林的句子用“ ”画下来,再读一读。
(指答)
出示句子:
●一百多年前,凯巴伯森林一片葱绿,生机勃勃。
谁来把森林的生机读出来?
指读
我们一起读!
过渡:看来大家都十分喜爱这样美好的森林。然而,事隔25年,凯巴伯森林变了,变成什么样了呢?
出示图:
看,这就是25年后的森林,变成什么样子了呢?(枯黄的 毫无生机的)
请同学们快速读读课文第三自然段,同样找出直接描写森林的句子,用“ ”画出来,再读一读。
(指答)
出示句子:
●整个森林像着了火一样,绿色在消退,枯黄在蔓延。
师引读:绿色在—— 而枯黄却在——
绿色是一点一点消退还是突然一下子消退的呢?(慢慢地消退)
引读:一年过去了, 绿色在—— 枯黄在——
十年过去了, 绿色在—— 枯黄在——
二十五年过去了,整个森林像——绿色在—— 枯黄在——
3、出示两句对比:
过渡:此时的凯巴伯树干裸露,一片荒凉,萧条。
出示对比图文:
请女生读第一句,男生读第二句,让我们再来感受一下25年前后森林的变化。(评:同学们读得很投入)
设计意图:通过前后画面的对比,明晰狼与鹿之间的关系,引发情感,展开想象,充分挖掘课文的外延,巧妙地进行填补,让学生尽情发挥,激活学生的思维,使学生进一步明确狼与鹿的关系,初步形成正确的生态观。
(二)鹿群变化
1、接下来我们再来看看鹿群在这25年间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请同学们认真读读课文第一和第三自然段,找出鹿群的数量和生活状态变化的句子,把表示数量的词圈出来,表示生活状态的句子用括号括起来,再读一读,想想你有什么体会?
师巡视
2、交流:
(1)鹿群数量的比较
a、让我们先来看看鹿群的数量有什么变化?
(一百多年前的凯巴伯森林大约有4000只鹿,而狼被捕杀后,鹿的总数超过了十万只,后� )
指答
出示句子:
一百多年以前,凯巴伯森林里大约有四千只鹿,狼被大量捕杀后,很快,鹿的总数就超过了十万只,可是,因为饥饿、疾病,仅仅两个冬天,鹿就死去了六万只。到1942年,凯巴伯森林只剩下了八千只病鹿。
(红色显示表示数量的词)
b、师:我们从这些数据中看出鹿真是生得多,死得快。
(2)鹿群生存状态的比较
a、师:鹿群的生活状态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25年前,它们过着怎样的生活?
(原先,活泼而美丽的鹿在林间嬉戏。它们要时刻提防狼的暗算。)
师:狼要吃鹿,鹿就得——(跑),生命在于运动,鹿在逃跑的过程中锻炼了身体,这是一群怎样的鹿?(健康的、强壮的、活泼的、充满活力的……)
出示句子:
●小鸟在枝头歌唱,活泼而美丽的鹿在林间嬉戏。
谁来把鹿的活力读出来? 指读(真是一幅快乐的景象!这是一群充满活力的鹿。) 让我们一起来感受鹿的这份活力。(齐读)
b、然而,25年后它们的生活状态又如何呢?
出示句子:
●可是,随着鹿群的大量繁殖,森林中闹起了饥荒。灌木、小树、嫩枝、树皮……一切能吃得到的绿色植物,都被饥饿的鹿吃光了。
鹿太多了,它们吃完了灌木就吃——(小树),吃完了小树就吃——(嫩枝),吃完了嫩枝甚至去啃那些难以下咽的——(树皮),啃完了树皮还会去吃——(一切能吃得到的绿色植物)。
c、还有更严重的呢!
出示句子:
●紧接着,更大的灾难降临了。疾病像妖魔的影子一样在鹿群中游荡。仅仅两个冬天,鹿就死去了六万只。到1942年,凯巴伯森林只剩下了八千只病鹿。
师引读:紧接着,更大的灾难降临了。——(疾病像妖魔的影子一样在鹿群中游荡【变红】。)读了这句话,你有什么感受?(疾病真厉害,传播的真快,真恐怖啊)理解“像妖魔的影子”(疾病的可怕)“游荡”(无处不在、 挥之不去)你能把这种感受读出来吗?
同学们,剩下的八千只鹿是什么子的呢?(躺在地上 奄奄一息 面黄肌瘦,没有生机,连站都站不起来了)真惨啊,谁能读出这惨状?
指读 (评:真惨呀!真是一场巨大的灾难!) 一起读
设计意图:通过找一找、画一画,引导学生对比、品读、想象、感悟,感受狼被捕杀后鹿群的悲惨遭遇,这样不仅充实了课文的内容,更开拓了学生的视野,丰富了学生的想象力,增强了学生的学习能力,促进了学生个性的发展。
三、深入探究,寻找原因 1、师:同学们读得真好!同一片森林,同样是鹿群,25年间为什么会发生如此大的变化呢?你知道原因吗?
2、指名说原因。(狼被大量捕杀)课文第几自然段写人们捕杀狼的?
出示第二自然段:
人们捕杀狼是因为人们——恨透了狼。
(1)引读:
正因为人们恨透了狼,所以——他们组成了狩猎队,到森林中捕杀狼。枪声打破了大森林的宁静
正因为人们恨透了狼,所以——在青烟袅袅的枪口下,狼一只跟着一只,哀嚎着倒在血泊中。
正因为人们恨透了狼,所以——凯巴伯森林的枪声响了25年,狼与其他一些鹿的天敌,总共被杀掉六千多只。
(2) 师:枪声响了——25年(变红),狼和鹿的天敌被杀掉了——六千多只(变红),狼一只跟着一只(变红)倒在了血泊中,人们对狼真可以说是——斩尽杀绝。
出示句子:
(师引读)然而人们做梦——也不会想到,他们捕杀的狼,居然是森林和鹿群的“功臣”,而人们特意要保护的鹿,倒成了破坏森林、毁灭自己的“祸首”。这是为什么呢?
3、课文的第四自然段告诉了我们的原因,请同学们默读第四自然段,找找原因,试着用这个句式来回答。
出示句式:
因为狼 ,所以说狼是森林和鹿群的“功臣”。
(评:把那些病残的弱小的鹿吃掉了,保存了下来的是那些健康的强壮的鹿,这就是自然界中优胜劣汰。)
说鹿是“祸首”,是因为鹿 。
同学们,学到这儿,我们都知道了,这儿的“功臣”不是指有功劳的人,而是指狼;这儿的“祸首”也不是指引起祸害的主要人物,而是指鹿。(师板书加“ ”)
齐读第四自然段。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深入探究理解文意,据文设问,层层推进,使教学有条不紊,以问促读,以问启思,以问导议。放手让学生从课文中找到答案,给学生以读书、思考、议论的权利,引导学生自己读书,自己求解。
4、同学们,鹿它想当这个祸首吗?(不想)它是自愿的吗?(不是)鹿它有点冤啦!那么真正的罪魁祸首是谁呢?(人)是人的什么行为?(杀狼的行为)
是啊,事实上,森林中不能没有鹿,也不能没有狼。没有了鹿,森林里就缺少了一份美丽和生机,没有了狼,鹿就要大量繁殖,就会闹饥荒,导致森林的毁灭,最终鹿也会有灭绝的一天,所以,狼和鹿都是我们的朋友。
5、人们已经犯下了错误了错误,怎样才能弥补自己的过失呢?谁能替人们想想办法?(引狼入室)
师:聪明!美国政府在1995年实施了“引狼入室”计划,从加拿大运来首批野狼放生到大森林中,凯巴伯大森林终于又焕发出了勃勃生机。(让我们为凯巴伯森林的重生鼓掌。)
6、生物间有一种平衡关系,就像一架天平,一头是狼,一头是鹿,如果没有外界干扰,它们始终保持平衡,这就是人们常说的生态平衡。(板画天平,板书生态平衡)如果一旦某一方遭到人为的破坏,就像狼被无止尽地杀死,天平就会倾斜,甚至是倒塌,必将带来无法想象的灾难。《狼和鹿》这篇课文就是一幕惨痛的悲剧!这无疑给人类敲响了“保护生态平衡”的警钟!(板书:保护)
设计意图: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是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进行探究性、创造性感受、理解、评价文本的过程。这部分设计旨在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透过文本,看到背后隐藏的本质,人类才是这场悲剧的制造者,强烈地感受人类对生态平衡的影响力。
四。拓展延伸,增强意识
1、师:森林中的动物要保持生态平衡,其他的动物、植物、人们之间的关系是不是这样呢?老师给你们讲个故事,听完后用“功臣”、“祸首”来说说。
(出示故事)
几十年前,广东沿海发生了一次海啸,是台风引起的,许多田地和村庄被海水淹没了。这场洪水过后,那儿的庄稼总得不到好收成,接连几年都是这样,即使风调雨顺,也不见起色。后来,老农们想出了一个办法,他们去外地买了一批蛇回来,把蛇放到田里。说也奇怪,那一年庄稼就获得了丰收。大家不明白这是什么道理。老农把秘密说破了,原来那场洪水把深藏在洞里的蛇都给淹死了,田鼠却游到树上和山坡上,保住了性命。后来洪水退了,田鼠又回到田里糟蹋庄稼,没有蛇来捕捉它们,它们繁殖得特别快,庄稼都让田鼠给糟蹋了。现在田里又有了蛇,大量的田鼠让蛇给吃掉了,因而庄稼又得到了好收成。
生交流
2、这里真正的功臣是谁? (老农)
师:人既可
3、学了狼和鹿的故事,听了蛇与庄稼的故事,你一定有话要说吧,把你的想法写下来,写在课后练习题5的下面,能写几句就写几句。
交流
4、课后,请同学们搜集有关生态平衡的资料,制成“读书小卡片”,作为下期班级软体黑板的主题进行交流。
设计意图:这一过程让学生认真听,认真思考,试着说一说,在此基础上把想法写一写,这样把听想说写联系在一起,不仅能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与书面表达能力,更能体现学生深入体会文本主旨所产生的情感共鸣。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课后搜集有关生态平衡的资料,实现了知识的延伸,也锻炼了学生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
板书设计:
狼 和 鹿
“功臣” “祸首”
△
保护生态平衡
设计依据: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基于此,我在设计教学时, 另外,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地探究、想象、感悟。
前端分析:
1、背景分析:
在五严背景下,追求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我们必须要做的,如何使课� 有效学习的课堂教学设计与一般的教学设计区分之一就是要关注学生学的有效性,学生有效学习就是学生的思维投入到学习中去,产生情感共鸣。
2、教材分析:
本文是一篇关于狼和鹿之间生态平衡的故事。通过讲述凯巴伯森林附近的居民为了保护鹿群,大量捕杀狼与其他一些鹿的天敌,结果事与愿违,鹿大量病死,森林也被严重破坏的故事,告诫人们:必须认识到自然界各事物间的内在联系,不能随意破坏生态平衡,否则将会产生无法想象的后果。
全文共4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写一百多年前,凯巴伯森林狼鹿共存,狼总在寻找机会对鹿下毒手。第二自然段写当地居民大量捕杀狼与其他一些鹿的天敌。第三自然段写灾难逐渐降临到凯巴伯森林这片鹿的王国。第四自然段写人们做梦也没想到,狼居然是森林和鹿群的“功臣”。
课文层次清楚,寓自然科学知识于生动的故事中,有利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有利于调动学生的情感参与认知活动。故事真实,说服力强,通过形象的描述、具体的数据,向人们揭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
3、学情分析:
经过接近三年的学习积累,学生有了一定的语言积累,有了初步的听说读写能力,在老师的引导下能对文本进行品读、感悟,并能通过口头或者书面的形式简单地表达自己的体会。部分学生思维活跃,想象丰富,但大部分学生仍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
4、教法分析:
基于上述几点分析,本课时教学主要采用
教学反思:
这一课的教学,在第一课时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第二课时我主要通过精读比较,想象评议来组织教学,从而突破重点难点,明白课文所蕴含的深刻道理,力争实现课堂的朴实、简约而有效。下面我谈谈第二课时教后的一些感想:
1、读中对比,以读促悟
在这篇课文中,作者采用了一系列对比,如:狼与鹿的对比,凯巴伯森林的前后对比和鹿群变化的对比。在教学中我巧妙地运用了这些对比。不但引发了学生的疑问,让学生有阅读的兴趣;而且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在情感上引起了共鸣。同学们的朗读声中有流露出了对一百多年前的凯巴伯森林的喜爱,有对25年后荒凉的凯巴伯森林的沉痛的惋惜。整堂课,耳畔时常回荡着琅琅的读书声,做到在读中理解课文,在读中感悟课文。一遍又一遍感受着森林、鹿群的变化,产生了真切的情感体验,加深了对文本的感悟。
2、读写结合,以写促思
在课的尾声我安排了一个写话训练:学了《狼和鹿》的故事,听了《蛇与庄稼》的故事,你一定有话要说吧,把你的想法写下来,写在课后练习题5的下面,能写几句就写几句。交流时,学生的写话中,有的是从文本出发,说明已经学会内化课文语言,运用在自己的理解中了。有的是从保护动物说起,说明学生保护生态平衡的意识更强了,升华了文本的价值理念。在学生交流的同时我非常关注学生的动态生成,及时进行点评。通过这样的写话,我感受到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聆听到了他们内心的一些想法,起到了语言和思想的双丰收。尤其是在三年级这样的一个转折点,我觉得这样的写话训练是有价值的,有效的。
尽管我努力设计教学过程,但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总还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从整堂课的教学实际情况看,目标基本达成,但总有教学语言重复的拖沓感,评价手段的单调感,整堂课虽然四平八稳,但却缺少亮点。一课一得,我希望学生在这堂课得到语言的发展,得是得到一些,但是如何让学生得到的过程却是值得我再作更进一步的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