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这次漂亮的小编为您带来了给予树教学设计【优秀5篇】,在大家参照的同时,也可以分享一下给您最好的朋友。
【关键词】语文教学 赏识教育 提供平台 培养兴趣
美国哲学家威廉・杰姆斯曾说 :“人类本质中最殷切的需要是渴望被‘赏识’”。赏识可以发现学生的优点或长处,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帮助学生扬长避短,克服自卑、懦弱心理,树立自信心,让学生在赏识中敢于表现,敢于创造,进而对学科增加兴趣。那么,作为语文教师,如何让“赏识”走进语文课堂呢?
一、尊重和信任学生,建立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
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是实施赏识教育的前提,而平等、融洽师生关系的建立又是以尊重和信任学生为基础。美国教育家爱默生说过:“教育的秘诀是尊重学生。”尊重学生就是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和感情,听取他们的心声,教学不能主观武断,要培养学生的自尊心,树立他们的尊严感。学生有了尊严感,便会产生上进心。尊重学生,教师不但不会丧失威信,反而更会得到学生的信赖和尊重。
信任学生,就是对学生自尊心的呵护,学生有了尊严,必然也会对自己取得的荣誉细心呵护。教师在教育实践中对学生表现出来的信任感,是激发他们上进的精神力量。不少后进生对老师产生敌意,很大程度是因为在他们的学习生涯中,受到来自老师的批评、打击太多,于是就失去自信,自暴自弃,对老师产生逆反心理。老师信任学生,就要肯定学生的每一点进步或优点,尤其是对后进生,更要用一双慧眼去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因为他们优点的潜伏性较大,不是随时随处都可以发现。信任学生,还得宽容学生的过失,“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更何况是尚在成长阶段的学生呢,错误总是避免不了的。因此老师要有海纳百川之心态,接受他们的错误,但要及时予以指正,并对他们改正错误的决心予以信任。
二、提供“赏识”平台,帮学生树立学好语文的信心
莎士比亚曾经说过:“自信是走向成功之路的第一步,缺乏自信是失败的主要原因。”学生的自信心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他们的学习活动。缺乏自信心的学生,他们缺乏战胜困难的勇气,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思维的灵活性,都受到束缚。老师要注意设计让学生展示自我的平台,拥有被赏识的机会,让他们在赏识中树立学好语文的自信心。
(一)为学生创设被赏识的环境
课堂教学是教师传知的场所,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阵地,也是学生展示自己,树立良好形象的舞台。老师应精心设计,细致规划,为学生创设一个被赏识的平台,让他们在被赏识中树立信心,并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
1.在阅读教学中被赏识。阅读教学给予学生自主发挥才能的机会很多。课前预习、文章朗读、文本解读、文本拓展、课后作业等各个环节,都可让学生大显身手,展示才华。老师要用放大镜审视学生在各个平台表现中的闪光点,并适时肯定,予以赞赏。哪怕表现得不完美或是有错误,也要肯定他们的积极性。然后再给予适当的补充或修订,让学生觉得自己“行”,自己是最棒的,从而产生自信心,对语文学习产生兴趣。
一个班级,喜欢回答问题的往往是那些成绩好的同学,后进生则很少有人回答问题,也很少人想要表现自己。为此,我往往设置一些比较浅显或简单的问题给他们回答,让他们参与到学习中来。这样做,目的是让他们能回答正确,在回答问题中尝到甜头,不要受回答失败的折磨和难堪,从而树立自信。日长月久,积少成多,他们就会在不断的“小胜”中获得“大胜”,最终摆脱后进,成为后来者居上的佼佼者。
一个班级,总有些学生敢于质疑。对这类学生,老师要及时肯定和赞赏。质疑可以活跃课堂,调动学习气氛,让更多的学生从中产生新的思考。如我教学《孔雀东南飞》时,经文本解读后,便有学生提出质疑:“焦仲卿和刘兰芝为什么不私奔?如果私奔了,不就可以避免那场灾难,幸福地生活在一起了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全班同学的注意力都被这个问题所吸引,有人便这样继续质疑:“是啊,老师,他们为什么不私奔呀?”这时,我抓住契机,让大家寻找那个时代的社会背景资料,经过分析,终得到了解决问题的答案:受道德观念和经济条件的双重制约,他们的悲剧一定上演,悲惨的命运是不可避免的。
2.在作文教学中赏识。对多数学生来说,作文就像洪水猛兽,总想避而远之。究其原因,一是无事可写,无观点可论;二是无话写说,三言两语便把要说的话写完了。因此,学生对作文不感兴趣。针对这种情况,我采取两种方法应对:一是加强片断作文练习。因为片断作文学生只描写一个场景、一个动作,表述一个观点或一个理由,内容少,篇幅小,花时不多,可以速战速决,相对于整篇作文来说,这就容易多了。二是降低评判标准,加强赏识教育。只要学生肯动笔去写,就给予肯定和鼓励,对有一定细节描写的,就给予赞扬,并把它当作范文,在全班传阅,让同学们共同欣赏。
3.把片断写作渗透在文本教学中。片断描写有助于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容易造就学生的成就感。学生只要动了笔,老师就可以找到很多夸奖的东西:字写得好,或结构有条理等。如可让学生仿照《祥林嫂》中描写祥林嫂肖像的方法,描写身边某个同学的肖像;仿照《老人与海》中描写桑地亚哥与鲨鱼搏斗时的心理,描写自己遇事时的心理,或描写某一文学作品中某一人物的心理。
(二) 在课外作业中让学生感受成功
以学生学习为中心的问题设计应主要着眼于两个方面。一是研读课标与教材,二是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提炼学生预习中的提问,同时还要重视教学过程中的生成性问题。由于教师问题的预设性和学生问题的不确定性,二者的纳入与整合需要教师较为精心的教学分析与准备,还需要教师重视和锻炼形成一定的教学机智。下面以人教版初中七年级《行道树》一课为例予以探讨“以学生学习为中心的问题设计”的教学模式。
一、问题设计
基于语文教学“问题中心”理念,能实行“以学生学习为中心的问题设计”的探索,将有利于挖掘学生的学习和思维潜力,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和质量。
创设问题首先就要求教师课前要认真钻研教材,解读文本、深入的领悟文本的内容,围绕课程标准以学生学习为中心精心设计问题。《行道树》一课的课程标准是“理解行道树——无私奉献者,获得痛苦为代价,是深沉的、神圣的,同时又是难以承受的”。本课教学重点应确定为“揣摩形象化而又深刻语言,体会奉献是一种痛苦,也是一种快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所以要抓住这个重点来理顺问题设计的两条线索:一是学生方面,安排和引导学生依据已有的经验和认知水平确定设问内容,这是问题设计的原则。让学生在课前预习提问,将教学设计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基础上,有利于激发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但学生的课前提问会存在质量问题;二是需要教师选取与课标和教材要求比较密切的问题作为思维的航标,引导教学,并将学生的问题自然纳入教师的问题教学中。
二、以问题设计的特性来主导教学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学生的思维往往从问题开始,恰当的提出问题并巧妙的引导学生作答,是课堂教学的关键。好的问题不仅能够牵一发而动全身,很顺利的带领学生走进文本,有效的引领学生走进学习的殿堂,而且能开启学生的思维,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激发求知欲,为学生发现疑难问题、解决疑难问题提供桥梁。
(一)导向性原则:培养学生阅读文本、解析问题的能力
结合课文,用“我是一棵……的树,因为……”句式说话,明确行道树的生存环境。试想,仅就这一个问题,不足以促进学生多读多思理解“行道树”,所以要以这个问题引导学生多种形式阅读课文在这基础上,明确:
我是一颗能承受痛苦的树,因为……
我是一棵无怨无悔的树,因为……
我是一颗不被别人理解的树,因为……
对学生的句式训练,学生顺着这些延伸性问题去思考、分析提炼不但很形象地得出行道树的生存环境——恶劣;生活处境——忧愁、孤独、寂寞;而且还能了解“行道树”的思想精神内涵——深沉、自豪、快乐。教师通过问题导向,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使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培养学生阅读文本、解析问题的能力。
(二)层次性原则:注重培养学生多角度,多层次思考问题的习惯
《行道树》一文作者张晓风台湾十大散文家之一,作品吸引人的地方,一是呈现事与人之间的关系,甜美中不失条理;二是以小见大亦由杂乱中理出天地自然造物者的灵机与训诫。“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注重培养学生多角度、多层次思考的习惯,充分发挥学生是阅读的主体,对文章中心句的理解,则要求拓展学生思维。
问题1:如何理解“站在双线道的马路边,这无疑是一种堕落”。
作为树,它们的家本来在“山上”,过一种悠闲自在的生活,可是“站在这双线道的马路边”,“立在城市的飞尘里”,——“这无疑是一种堕落”,但是它不需要别人的同情,勇敢地接受了命运的安排,并把它作为自己的选择——“这种命运事实上是我们自己选择的”。选择了行道树的生命,就意味着奉献与牺牲,就注定要承受更多的痛苦——外在的和内心的。
由于学生存在个别差异,因此在问题设计上应照顾各个层次学生,巧设难度,让全班学生通过思考都能理解文本。这种选择是艰难的,人生何尝不是这样,勇敢地接受它吧,生命的价值在于勇于接受命运的挑战。
问题2:如何理解“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但是,也惟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
立在城市的飞尘里,唯一的装饰“是一身抖不落的烟尘”;当整个城市都是“繁弦急管”时,当整个城市都是“红灯绿酒”时。两相对比,使行道树们付出却得不到人们认可的痛苦和孤独之感更加强烈。当整个城市喧嚣退尽,它们仍然在痛苦的煎熬中,“牙龈咬得酸痛”一直到天亮。因为它们知道:“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但是,也惟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
“不经历风雨,怎么能见彩虹?”生命的价值在承受痛苦与磨难中体现。痛苦是一种磨炼,更是一种考验。分步设问,采用递进的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多角度思考问题,培养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问题3:如何理解“我是一列忧愁而快乐的树”。
“朝霞的彩旗冉冉升起”时,为城市迎接第一缕曙光;“或许所有的人都早已习惯于污浊”,但它们“仍然固执地制造不被珍惜的清新”;当别人为它们成为行道树而大抱同情时,它们却了无遗憾地在春天“勤生绿叶”,在夏日“献出浓荫”,在冬天蓄积能量,等待来年春天的繁茂与葱茏。
行道树虽然饱受痛苦的煎熬,但它们知道,神圣的事业总是要付出代价、作出牺牲的,它们以无私奉献作为自己神圣的职责。生命的价值在于执著追求和无私奉献,奉献的过程是痛苦的,奉献的结果却是快乐的。
在这三个问题上,目标的实现是有层次的、坡度的。通过第一个问题的铺垫性分析,让学生的思维进入积极状态。学生顺藤摸瓜结合二、三问题掌握更多信息,在讨论中打开语言的闸门,多角度思考问题,个性得以张扬。行道树的痛苦成因?如何避免?文章中的人扮演的是什么角色?等等课堂生成性问题将引起学生课上、课下的思考与关注。
(三)开放性原则:珍视学生独特体验,培养学生个性发展
1.发现生活中的“行道树”。
要求:用一句话概述他们的动人事迹。
这是课堂上提出的生成的问题,是本课教学的又一认知取向:新课标重点强调了对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和自主创新精神的培养。
2.《行道树》告诉我们:人生的价值之一在于奉献。如果你是一株小草,就奉献一丝绿色;如果你是一颗露珠,就滋润一朵鲜花;?摇?摇?摇?摇?摇 ?摇?摇?摇,?摇?摇?摇?摇 ?摇?摇?摇?摇。
( 贵州省兴仁县百德镇紫泥小学562300)
小学语文课堂练习,是每位小学语文教师比较熟悉的课题。那么怎样才能提高小学语文课堂练习的效果呢?经过多年的实践,笔者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要把握好练习的最佳时机
一堂课四十分钟,教师不能一讲到底全部包干。既要安排好讲授的时间,又要考虑到练习的足够时间。一般来说,当其某一内容的某一方面教完后,可设计相关练习予以巩固,做到一练一得;或在学生听课感到疲倦时进行练习,用以调节学生大脑,对低年级来说,还可起到维护课堂秩序的作用。
二、要安排好适中的练习份量
这里的份量是指练习的数量和质量。心里学认为要掌握好某种知识并使之形成技能,一定数量的重复练习是必不可少的。“一定数量的重复练习”是指我们在设计练习时,要有目的、有计划、有针对性。那种呆板的毫无意义的重复练习只能对学生笔墨和纸张造成浪费。对于练习份量的确定,一方面可根据我们所教的内容和学生对旧知识的掌握程度来合理安排,另一方面有关心理学家提出的“过渡学习论”也可借鉴。
三、要有灵活多样的练习方式
光把适中的练习份量交给学生,任其自然,要达到最好的巩固效果是不够的。因为制约练习的因素多种多样,其中最主要的是练习的方式方法。方法错误则会“费力不讨好”;方式单调则会使学生感到枯燥无味。所以,我们在指导学生练习时除了交给正确的方法外,还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采取多种形式,如竞赛、抢答、上台演示等等。这样变被动为主动,既使学生乐于练习,又使学生享受到练习的乐趣,达到巩固所教内容的目的。
四、及时处理好练习反馈
反馈就是让学生知道自己的练习结果和在某一阶段的进步情况。它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一个原因,是不可忽视的。因此,我们在设计课堂练习时必须合理安排时间,及时讲解,不能积压拖延。并进行总结,对做得好的学生要给予表扬,充分肯定;做得差的,要耐心帮助,给予鼓励,或指定“小老师”课后个别辅导。
五、注重学习语言和发展智力的统一
孔子主张“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朱熹提出“熟读精思”,并提出了“精思”的公式“无疑——有疑——解疑”,都是这个意思。大家都知道,一切智力活动都是从问题开始的,有了“疑”才会去思考,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比如,余永正教《白杨》,一开始就引导学生设疑。学生提出了一下问题:(1)白杨树是什么样子?(2)什么地方的白杨树?(3)为什么要写白杨树?(4)只是为了写白杨树吗?教师就引导学生带着这几个问题去学习这篇课文,学生思维非常活跃,学得非常投入,效果自然不言而喻非常好。当学生找出课文中描写的白杨树特点的
关键词 语是“高大挺秀”时,余老师让学生通过与“高大挺拔”、“高大挺直”比较,去思考白杨树“秀”在何处,课文中的
一、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尽力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能够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心态下,无顾忌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感,为创造性活动开展提供展示平台。教师应让学生从由学习中的机械模仿转变为积极探索与创新,要让创新真正走进课堂:1教师应把信任、尊重的情感传递给学生。2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及时表扬和奖励。3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对于差生要及时有效地给予引导,使之树立起学习的自信心。在这种氛围中,师生的思维处于一种和谐同步状态,学生始终保持着积极,乐观向上的情绪,能最大限度调动其内在动力,激发他们探索新知识的欲望,培养创新意识。
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教育家陶行知说过:“人有两个宝,双手和大脑。”动手动脑是培养创新能力的有效方法。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始终把学生放在课堂的主体地位,千方百计调动学生的内动力。一是多提供给学生说的机会,如在概念教学中引导学生说说概念的形成过程及新旧概念的联系与区别,或多让学生讲解一些数学公式的推导过程等;二是多提供让学生操作的机会,在教学中让学生拼一拼、剪一剪、摆一摆、画一画、折一折;三是在教学中注意精心设计提问,启发学生思维,给学生以思考的空间。
如:在五年级应用题复习时,设计这样的一道题:“果园里有桃树和李树200棵,桃树是李树的4倍,桃树有多少棵?”通过引导学生审题、分析、画图、讨论,归纳出可列多种方法来解答。这时教师给予点拨,把题中桃树的棵数是李树的4倍转化为“桃树的棵数与李树棵数的比是4:1”,这时学生的思路活了,争先恐后地说出了多种解法,有的用分数解,有的用整数解,有的列方程解,学生的学习兴趣很高。
三、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是一种智力标志,能否有效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是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的根本区别。因此,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应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中。
1 通过阅读培养创新能力。学生在学习中的方法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消极地从书本中吸取知识,谈不上什么创新:另一种是主动地从书本中发现问题,并积极地解决问题,寻求创新。这就要求在教学中指导学生阅读,让学生从自己阅读的教材内容中发现、比较和提出问题,通过同学之间的争论、答辩而得到问题的解决,这就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 善用启发引导,培养创新能力。有些数学知识要求学生在短时间内学会是有困难的,甚至是不现实的,需要给予启发引导,以促成学生在短时间内发现创新。比如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我是这样引导的,我将100以内的3的倍数分成下面几组,以降低难度。
3、30、12、21(数字和为3)
6、60、1 5、51、42、33(数字和为6)
9、90、18、81、27、72、36、45、54(数字和为9)
39、93、48、84、57、75、66(数字和为12)
99(数字和为18)
——2011年全市教育工作会议交流材料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近年来,我局站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办人民满意教育的高度,坚持立德树人的理念,高度重视师德师风建设工作,并以此为抓手推动教育行风建设,树立教育工作廉洁、高效的形象,提高教育工作在人民群众中的公信力和满意度。我县的师德师风建设,努力做好了“组织、制度、考评、活动、奖惩”五篇文章,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做好“组织”文章,强化师德师风建设领导
师德师风建设是一项长期性的系统工程,时代性强,要求高,任务重,责任大。为此,我局从组织机构建设入手,层层落实师德师风建设工作责任,形成局校联动,齐抓共管的责任体系和工作格局。县局成立了以党委书记为组长,党委成员为副组长,有关股室负责人为成员的师德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确定局人事股专抓师德师风建设工作。全县各学校结合各自的工作实际,也成立了相应领导机构。同时,建立了师德建设工作领导责任制,明确规定局党委书记为全县师德师风建设第一责任人,各学校校长为本校师德师风建设第一责任人,对工作实行问责制和责任追究制。要求各学校在制定工作规划和年度计划时把师德师风建设工作摆在突出位置,政、工、团等密切配合,形成较为完整的工作体系。
二、做好“制度”文章,建立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
教师的行为失范、职业腐败和职业犯罪是师德师风建设必须解决好的一组突出矛盾。近年来,我局针对教师队伍中出现的一些有悖于师德师风建设的行为和现象,相继出台了一系列规范性文件和制度。一是为加强教育系统政风行风建设,巩固师德师风教育成果,树立教育新形象,出台了《关于严禁教师有偿家教和校外违规办班的通知》和《关于禁止强制学生征订(购买)教辅资料的规定》,并在县电视台进行了公告,向全县人民作出公开承诺,对一经查实的有偿家教和校外违规办班等违纪行为决不姑息,依纪从严查处。为了全面禁止教师有偿家教和强制学生征订(购买)教辅资料的行为,我局根据党风廉政建设要求、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和《***省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八不准”》等规定,对违纪教师作出:立即调往边远山区、停发五年绩效工资、终生低聘一级教师职称和永远不享受县直学校选调教师考试资格的硬性规定;对相关学校校长进行问责,采取诫勉谈话直至撤销校长职务的行政处分的措施。二是出台了《关于严禁教职工参与违规招生和从事保险业务的通告》,全面清理整顿教职工参与违规招生和从事保险业务等违规行为,要求已参与违规招生和从事保险业务的教职业工与外县招生机构和个人脱离关系,与保险公司自行解聘用人协议,有违规者,一经查实,一律按落聘处理。三是为进一步规范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行为,加强和改进师德师风建设,根据国家《教师法》、《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等法律法规,结合我县实际,制定了《南城县中小学教师十项个人信用承诺制度》,并在县电视台播放,接受全县人民监督。紧密结合教育系统腐败风险预警防控工作,指导和帮助学校、教师查找腐败风险点,制订防控措施,绘制各项工作腐败风险防控流程图,逐步建立起惩防并举的工作机制,全面提高了全体教师廉洁从教的自觉性和防腐拒变的能力。
三、做好“考评”文章,促进师德师风建设落到实处
我局坚持把考评作为师德师风建设的重要环节。一是完善师德考评办法。坚持师德考核与业务考核并重,师德考核分优秀、良好、合格和不合格四个等次。建立师德考核档案,每年将师德考核结果载入教师师德档案,并把师德考核结果作为教师提拔任用、晋级、聘用、评优评先和绩效工资评定的重要依据。二是严把教师准入师德关。在教师资格认定、新教师聘用工作中,加强思想政治素质、职业道德品质的考察和考核,严格把好师德师风关,对考察考核不过关者,不予认定和聘用。三是将师德建设纳入学校年终考评。长期以来,我局始终坚持把师德师风建设作为考核学校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纳入到督导评估体系。每年对各学校教育工作目标考评时,学校的师德师风建设工作为必查项目,并加大权重,对师德师风建设工作考核排位后三名的学校,实行“黄牌” 警告,责令限期整改。四是实行师德师风问题“一票否决”。对在师德师风上出现问题的教师,及时进行批评教育,在年终考核时,不能评为“优秀”等级;对问题严重,在社会上造成不良影响的教师,给予行政处分,并在年终考核时定为“不称职”等级,在晋升职务时予以一票否决。对出现师德问题的学校,取消学校和校长的评优评先资格,造成恶劣影响的,给予校长降级或撤职处分。
四、做好“活动”文章,搭建师德师风建设平台
在师德建设工作中,我局不断创新活动载体,提升工作实效。一是开展“师德建设年”教育活动。为进一步提高教师职业道德水平,我县教育系统以“正师风、扬师德、廉洁从教、为人师表”为主题,深入开展“师德建设年”活动,引导和激励全县中小学教师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书育人、敬业爱生、遵纪守法、为人师表,争做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表率,以良好的道德风范和职业精神影响和教育学生。二是开展师德问卷调查。针对教师的从教行为,我局以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为契机,在全体教师中开展师德师风建设工作问卷调查,广泛收集方方面面的意见,发现不良现象,全面提出整改意见和建议,增强师德师风建设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同时丰富了“创先争优”活动的内涵。三是开展师德承诺活动。我局在全县各学校开展了“做满意教师,创和谐教育”和“禁止有偿家教”等师德承诺活动,组织广大教师利用家长会、教师会等形式进行书面和口头师德承诺。要求全体教师模范履行《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和《***省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八不准”》等师德师风建设规定,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争创先进教师集体,争做人民群众满意的教师,建立良好的校家关系和亲密无间的师生关系,塑造教师公众新形象。四是开展“以学促建”活动。以学习符爱起、郑培民等先进人物事迹为契机,在全体教师中积极推动“比奉献、比育人、比业绩”的“三比”竞赛活动,评选出年度“十佳师德标兵”,以学促建,有效改观了全县教师队伍整体精神风貌。
五、做好“奖惩”文章,提高师德师风建设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