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
教学内容:教科书练习一的第3—6题。
教学目的: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利息的有关知识,掌握利息的简单计算。
教具准备:将下面的复习题写在小黑板上。
教学过程
一、复习
教师: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储蓄的一些初步知识,知道什么是本金,什么是利息和利率,还学习了怎样计算利息。下面我们一起看一道复习题。
复习题:李力把120元钱存入银行,存定期3年,年利率是6.21%。到期时李力可得利息多少元?本金和利息一共是多少元?
“李力存款的本金是多少元?”学生说出120元后,教师指出:存人银行的钱就是本金。
“李力的存款在银行存了三年到期后,他不仅可以取回本金120元,还可以得到银行多付给他的一些钱.这些钱叫什么?”学生回答利息后,教师指出:取款时银行多付的钱叫做利息。
“银行在计算利息时是根据什么计算的`?”学生回答利率后,教师指出:银行付给的利息是根据利率算出的。
“题目中年利率是6.21%是什么意思?”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存款到期后,每年每100元可得利息6.21元。
“李力的存款到期时,他可以得利息多少元?是怎样计算的?”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利息=本金×利率×时间 120×6.21%×3 ≈ 22.36(元)
“本金和利率一共多少钱?”让学生列式计算。教师板书:120十22.36=142.36(元)
教师:由此可以看出参加储蓄,不仅可以支援国家建设,对自己也有好处。我们要把暂时不用的钱存入银行。
二、课堂练习
做练习一的第3、4、6题。学生先独立做,教师注意了解学生做题情况,帮助有困难的学生。
1.订正第3题时,教师可以提问:你知道国家建设债券是什么吗?学生发表意见后,教师可以简要地向学生说明:国家建设债券是国家为了发展国民经济建设,发行的一种证券。这种债券跟定期存款一样也是有时间期限和利率的。计算债券的利息的方法和储蓄存款利息的算法是一样的。
再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做的,教师板书算式:
1500×7.11%×3十1500
2.订正第4题时,可以提问:赵英去年11月1日存入银行800元钱,定期2年。到明年11月1日取出时,一共存了几年?到期了吗?使学生明白,从去年的11月1日到明年的11月1日正好是两年,所以解答这道题的算式应是:800×5.94%×2十800
3.订正第6题时,教师可以提问:
“题目的问题是‘增长百分之几?’,它实际要求的是什么?是以哪个量为单位‘1’的?”(实际求的是1997年比1996年增加的存款数是1996年存款数的百分之几,是以1996年的存款为单位“1”的。)所以解答这道题的算式应是:32÷(147—32)×100%
三、提前做完上面题目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做练习一的第7*题
教师可以这样引导学生:先计算出两种储蓄办法各得到多少利息,再进行比较。用第一种储蓄办法,利息是500×5.94%×2=59.4(元);用第二种储蓄办法,第一年后可以得到本息合计500×5.67%×l十500=528.35(元),把528.35元再存入银行第二年的本息合计528.35×5.67%×l十528.35=558.31(元),减去500元,两年共得利息58.31元。所以采取第一种方法得到的利息多一些。
四、作业
练习一的第5题。
教学内容:教材第78~79页分数的基本性质和数的改写方法、“练一练”,练习十五第11—18题。
教学要求:
1.使学生加深理解分数的基本性质,认识分数与小数基本性质的联系,能比较熟练地应用分数的基本性质进行通分和约分。
2.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小数、分数和百分数互化的方法,能比较熟练地进行互化。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学生练习。
(1)下面各数有什么关系?为什么,0.3 O.30 O.300
学生回答后板书:0.3=O.30=O.300。指出;在小数的末尾添上。或去掉O,小数的大小不变。这是小数的性质。
(2)提问:分数与除法有什么关系?
谁来说一说除法的商不变规律是什么?
2.引入课题。
在除法里有商不变的规律,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在分数里也有类似的规律,这就是我们今天先要复习的分数的基本性质。(板书:分数的基本性质)
二、复习分数的基本性质
1.说明分数的基本性质。
提问;你能根据除法商不变的规律,说出分数的基本性质吗?(出示分数的基本性质)谁来用分数举例说出分数的基本性质?(根据回答板书分数等式)大家来把第78页上的例子填写完整。填写后集体校对。说明:这个例子也表示分数的分子、分母都乘或除以。以外的数,大小不变。
2.学生练习。
(1)做“练一练”第1题。
让学生填在课本上,然后集体校对。说明: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可以把一个分数写成和原来分子、分母不同,但大小不变的分数。
(2)做练习十五第12题。
小黑板出示,指名口答,老师板书。
3.认识分数与小数性质的联系。
提问:大家思考一下,这里的O.3=O.30=0.300能不能改写成用分数表示?大家仔细观察,上面等式表示什么,下面等式表示什么,改写后得出的这两个等式说明什么?为什么小数的性质和分数的基本性质会是一样的?指出:从上一节课我们知道,小数实际上是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的另一种表示形式,所以小数的性质和分数的基本性质是一致的。小数末尾添上O,实际上就相当于分子、分母同时乘l0,或100、1000……。这样的数,所以小数大小不变;小数末尾去掉O,实际上就相当于分子、分母同时除以10,或100、1000……这样的数,所以小数大小也不变。
4.复习通分和约分。
(1)提问:分数的。基本性质有哪些应用?
(2)做“练一练”第2题。
指名两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集体订正。提问,通分和约分有什么联系?(都应用分数的基本性质)通分和约分有什么不同?
三、复习小数、分数和百分数互化
1.说明:我们已经复习了分数的基本性质及它的应用,接下来再复习小数、分数和百分数的改写。(板书:数的改写)
2.整理方法.
提问:小数和分数之间怎样互化?(照第79页图解板书)你能举出例子吗?(板书所举的例子)你明白为什么这样改写吗?(说明理由)小数和百分数之间怎样互化?(照图解板书)谁来举出小数和百分数互化的例子?(板书例子)说明:因为两位小数就是百分之几,所以两位小数的部分就是百分之几分子里的整数部分,而百分之几用小数表示,去掉百分号,就要把原来分子部分缩小100倍。分数和百分数怎样互化,(照图解板书)谁来举例说明?(板书例子)为什么分数和百分数要这样改写,3.做“练一练”第3题。
让学生做在课本上。小黑板出示,指名口答,老师板书。
4.学生练习。
(1)做练习十五第13题。
指名学生口答。
(2)提问:分数都能化成有限小数吗?怎样的分数可以化成有限小数?指出:根据小数、分数和百分数之间的联系,小数、分数和百分数之间是可以互化的。我们可以通过数的互化解决不同数的大小比较。
(3)思考练习十五第15题。
指名说一说每道题可以怎样比较大小。
四、综合练习
1.让学生把练习十五第16题做在课本上。
小黑板出示,学生口答,老师板书。
2.做练习十五第17题。
提问:你估计一下,摸出红铅笔的次数大约是多少?为什么?根据你的估计算一算,摸出红铅笔的次数大约占总次数的几分之几?还可以怎样想到大约占总次数的 ?
五、课堂小结
1.这节课复习了哪些内容?你有哪些收获?
2.让学生说一说常用数据的结果。
六、布置作业
课堂作业:练习十五第14、15题。
家庭作业:练习十五第18题。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分析、使学生掌握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能应用计算法则较熟练地进行计算。
2、通过练习,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及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3、通过观察、类推,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定律在分数四则运算中同样适用,并能应用运算定律及有关性质进行简便运算。
4、通过练习,培养学生观察、类推的思维能力和灵活计算的能力。
教学重点:
确定运算顺序再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
明确混合运算的顺序。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旧知铺垫(课件出示)
1、复习整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1)在一个没有小括号的算式里,只有乘除法或加减法,应该从左往右依次计算;如果既有加减法又有乘除法,应该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减法。
(2)在一个有小括号的算式里,应该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后算小括号外面的。
(3)在一个既有小括号又有中括号的算式里,应该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后算中括号里面的,最后算中括号外面的。
2、说出下面各题的运算顺序。
(1)428+63÷9―17×5(2)1、8+1、5÷4―3×0、4
(3)3、2÷[(1、6+0、7)×2、5](4)[7+(5、78—3、12)]×(41、2―39)
3、小红用长8米的彩带做一些花,每朵花用2/3米彩带,一共可以做多少朵?
二、新知探究
1、教师课件出示例4
2、课件出示自学提纲:
(1)例4中的哪些条件和复习中的3相同?问题相同吗?
(2)自己读题,明确已知条件及问题,想:要求小红还剩几朵花,应先求……
(3)尝试说说自己的解题思路并解答。
3、学生根据提纲尝试解题。
4、全班汇报
(1)根据学生的回答,归纳出两种思路:
A、可以从条件出发思考,根据彩带长8m,每朵花用m彩带,可以先算出一共做了多少朵花。
B、从问题入手想:要求小红还剩几多花,根据题意,应先求小红一共做了几朵花。
(2)说说运算顺序,再进行计算。
(1)计算1/5÷(2/3+1/5)×15
让个别学生说出运算顺序并计算题目的得数。
教师巡回指点,搜集存在问题。
教师黑板出示问题,学生上台改正,并说明理由。
(2)小组间讨论带有中括号的计算题,并正确计算。然后全班校对。
三、当堂测评
练习九第1、2、3题:
注:第2题求楼的楼板到地面的高度,但要注意引导学生意识6
楼楼板到地面的高度实际上只有5层楼的高度。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点评,解决疑难。
学生相互得分,评选优胜小组。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有什么收获?说一说。
还有什么不懂的?提出来小组内解决。
设计意图
1、在课初始,我便从复习整数及小数的运算顺序入手,
重点让学生回忆、熟悉运算顺序,然后再以例题为载体,让学生发
现分数的运算顺序同整数、小数的`运算顺序相同,继而配合课后练
习加强计算的训练。
2、当堂测评题将学生置于提高之处,联系实际生活解决问
题,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的广泛性和严谨性
教学后记
教学内容:人教版第五册
教学目的:
1. 使学生初步掌握乘数是一位数的进位乘法的算法。
2. 初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1、 复习准备,呈现材料
师:今天老师和同学们继续研究乘数是一位数的进位乘法(板书课题)。
你能不能自己写一道两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算式(生写,师巡视,反馈)
生1:我写的乘法算式是137。
生2:我写的是114。
学生纷纷举手,欲交流自己所写的算式,教师选择137,114,436,914等算式板书在黑板上。
师:老师也想写一题,行不行?(板书:243)
师:114你们会算吗?请在本子上算一算。
生:11乘4等于44(学生无反对意见)。
师:你是怎样算的?
生1:我是口算的,10乘4等于40,1乘4等于4,40加上4等于44,所以,11乘4等于44。(教师板书口算过程)
生2:我是笔算的,先用4乘被乘数个位上的`1等于4,在积的个位上写4,再用4乘被乘数十位上的1等于4,4写在积的十位上。(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2、 探究算理,掌握算法
(1) 探讨243的算理、算法。
师:同学们很轻松地算出114的积,那么这些题你会不会算呢?(手指黑板上其余的算式)
师:(学生跃跃欲试)那好,请你先想办法算一算243等于多少,行吗?有困难的同学可以商量一下。(学生尝试计算,计算后反馈结果)
生1:24乘3等于92。
生2;我不同意,24乘3应该等于72。
生3:我算出来24乘3的结果是612。
师:还有没有不同的答案?(没有学生响应)现在有三个不同的答案,究竟哪一个是对的呢?先请大家说说你们是怎样想的,好吗?
计算结果是612的同学:我是想,先算2乘3得6,再算4乘3得12,所以24乘3等于612。(立刻有学生举手表示反对)
生:老师,我认为612肯定是错的,因为即使是100乘3等于300,而24乘3的积应该比300小得多,所以根本不可能是612。
师:同学们,你们赞同他的观点吗?
生齐声:同意。
师:这位同学太聪明了,我们今后可以用估算的方法来大致检验乘法算得对不对。计算结果是72的同学,说说你们是怎样算的?
生1:我是这样想的,3乘4等于12,3乘20等于60,60加上12等于72,所以,24乘3等于72。(教师板书口算过程)
生2:24+24=48,48+24=72,所以24乘3等于72。(教师板书)因为243表示3个24连加,所以我把3个24连加就可以算出243的积。
师:你真会动脑筋,用以前学过的知识解决了今天的难题,你们觉得这个办法行不行?
生:行,不过如果用这样的方法计算24乘3那就太麻烦了。
师:�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笔算过程)
师:还有不同想法吗?
生:我是想243=833=89=72
师:真巧妙。
师:刚才哪位同学算出结果是92?能说说你是怎么算的吗?
生:我是想3乘4等于12,个位上写2进1,十位上2加进来的1等于3,3乘3得9,所以结果是92。
师:哦,你是先把十位上的2加上进上来的1,再与乘数3相乘,所以得92。那么究竟应该先加1再乘,还是先乘再加上进上来的1呢?(学生争论,但说不出道理)
师:我们不妨请小棒图来帮帮忙。
教师多媒体演示小棒图(边说边演示):3个4根是几根?3个2捆(一捆是10根)?为什么共用7捆?(生:因为3个4根是12根,其中的10根又可以扎成捆,6捆加上进上来的1捆,所以共有7捆。)
师:进上来的1捆就相当于这里的1,(教师手指笔算竖式中个位满十进上来的1)。所以应该用2乘3再加上进上来的1,现在你们清楚了吗?
师:为了避免漏加1,我们可以在十位上写一个小一点的1。(教师用彩色粉笔写)
(指名说说笔算的过程,同桌互说。)
(1) 进一步探究真理,明确算理。
师:同学们真不简单,计算243时居然想出了这么多办法。黑板上还有3道题,现在你能解决了吗?请你用�
教师巡视,请不同算法的同学板演。分别讨论:
师:(指板演题)我们先看137,这位同学是笔算的,结果是91,有不同意见吗?(没有)
师:1乘7应该得7,为什么几积的十位上是9?
生1:因为7乘个位上的3得21,满20,要向十位进4。
一、检查复习,引入新课
1、复习圆柱体的特征
师:圆柱是由平面和曲面围成的立体图形。圆柱上下两个圆形的平面叫圆柱的什么?它们的关系怎样?两底面之间的距离叫什么?这个曲面叫什么?(学生回答后课件动画闪烁各部分名称)
2、拿出圆柱体茶叶罐:想一想工人叔叔做这个茶叶罐是怎样下料的?(学生会说出做两个圆形的底面再加一个侧面)请大家猜一猜圆柱侧面是怎样做成的呢?
引入: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圆柱的表面积。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再次让学生明白圆柱的特征,同时创设“制作圆柱体茶叶罐怎样下料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也体现出学数学的价值。】
二、引导探究,学习新知
(一)教学圆柱表面积的意义。
设疑:长方体6个面的总面积,叫做它的表面积。什么是圆柱体的表面积呢?(学生回答,教师板书:侧面积+底面积×2=表面积)
要求圆柱的表面积,首先应该计算出它的底面积和侧面积。
(二)测量直径,计算圆柱的底面积。
圆柱的底面是圆形,怎样计算它的面积吗?(S=3.14r2)需要知道什么条件?现场测量茶叶桶的底面直径。(注意方法指导:量出底面最长的线段即直径的长度。课件动画展示测量方法)
学生口答算式和结果
(三)教学圆柱体侧面积的计算
1、引导探究圆柱体侧面积的计算方法。
(1)设疑:圆柱的侧面是个曲面,怎样计算它的面积呢?
想一想,能否将这个曲面转化成我们学过的平面图形,从中思考发现它的侧面积该怎样计算呢?
(2)学生动手操作。(剪圆柱形纸筒)
(3)汇报交流研究结果。(随着学生回答课件展示)
百度图片:
小结:同学们会动脑,会思考,巧妙地运用了把曲面转化为平面的方法,探讨发现了圆柱体侧面积正好等于它的底面周长与高的乘积。
2、计算圆柱体茶叶罐的侧面包装纸的面积
师:(课件呈现圆柱茶叶罐侧面包装图片)
求圆柱体茶叶罐的侧面包装纸的面积实际是求圆柱的什么?(侧面积)再次测量茶叶桶的高,并把结果记录下来,独立计算。
(四)教学求圆柱的表面积。
1、设疑:学会了计算圆柱的底面积和侧面积,怎样计算它的表面积?
2、学生根据数据进行计算。
3、汇报计算方法及结果,强调单位的使用
小结:求茶叶桶的表面积是为工人师傅下材料提供了基本数据,但是在准备材料时往往会比计算结果多一些,因为在具体操作时,尤其是在剪圆的时候会产生浪费现象,这是不可避免的。
【设计意图:教师抓住圆柱表面积中的侧面积是学生学习的难点这一问题,通过四个层次的学习,有详有略,凸显本节课的重难点。教师让学生动手操作,经历圆柱侧面展开的过程,通过小组交流讨论,推导出了圆柱侧面面积的计算方法,有效的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适时渗透“转化”思想,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思维能力得到锻炼。】
三、解决问题,强化认知。
(一)(多媒体出示圆柱形的油漆桶,无盖水桶、烟筒实物图)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计算制作这些物体所用的铁皮的面积,各是求哪些面的总面积?通过回答让学生感知圆柱表面积在实际生活中应用的意义。
(二)根据要求练习。
1、一个圆柱形油桶,底面直径是8分米,高是12分米,它的占地面积有多大?(只列式不计算)
2、一台压路机的滚筒宽1.2米,直径为8分米。如果它滚动1周,压路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只列式不计算)(课件呈现压路机压路情景)
3、做一个无盖的圆柱形铁皮水桶,高是5分米。底面直径4分米,至少需要多大面积的铁皮?(结果保留整数)
根据学生的计算结果,教学用“进一法”取近似值。
小结:计算圆柱的表面积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要学会运用所学的知识合理灵活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三)操作练习。
根据练习要求,小组合作测量计算制作所带的圆柱形实物的用料面积。讨论:要计算制作这个圆柱形物体用料的面积,是求哪些面的总面积?需要知道哪些条件?怎样测量这些数据?
测量:借助工具测量出需要的数据(取整厘米数),并做好记录。
计算:根据量得的数据,列出相应的算式并算出结果。
四、课堂回顾,总结提升
1、本节课你有何收获?
2、教师小结:在解答实际问题前一定要先进行分析,看它们求的是哪部分面积,再选择解答的方法。求用料多少,一般采用进一法取近似值,以保证原材料够用。
学目标:
1、在学生已有的分数加法及分数基本意义的基础上,结合生活实例,通过对分数连加算式的研究,使学生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掌握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能够应用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比较熟练地进行计算。
2、通过观察比较,指导学生通过体验,归纳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3、 引导学生探求知识的内在联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演示,使学生初步感悟算理,并在这过程中感悟到数学知识的魅力,领略到美。
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掌握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总结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课件出示复习题。
(1)列式并说出算式中的被乘数、乘数各表示什么?
5个12是多少? 9个11是多少? 8个6是多少?
(2)计算:
+ + = + + =
2.引出课题。
+ + 这题我们还可以怎么计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分数乘法。
二:新知探究
1.出示课题明确学习目标。
2.课件出示自学题纲,让学生自学课本。
(1)分数乘以整数的意义是什么?与整数乘法的意义相同吗?
(2)分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方法是怎样的?它是怎样推导出来的?
(3)分数乘以整数的意义。
3、 课件出示例1
教师引导学生画出线段图。
学生根据线段图列出不同的算式,并解答。
(1) 引导学生看图,理解“人跑一步的距离相当于袋鼠跳一下的
”,就是把袋鼠跳一下的距离即这一整条线段看作单位“1”。把这条线段平均分成11份,其中的2份就表示人跑一步的距离。
(2) 引导学生根据线段图理解,人跑一步是袋鼠跳一下的 ,那么“人跑3步的距离相当于袋鼠跳一下的几分之几?”就是求3个 是多少?
2/11 + 2/11 + 2/11 =
2/11 × 3 =
(3).分数乘以整数的法则。
A.导出计算方法。
你会计算吗?看哪些同学不用老师讲解就能依据转化思想把分数乘以整数这个新知识转为已经学过的旧知识来进行计算。(可以互相说互相看。)
B.归纳法则。
通过以上计算,想一想分数乘以整数怎样计算呢?
师:比一比,看哪个组的同学总结的语言准确又简练。
小组讨论,总结出法则:分数乘以整数,用分数的分子和整数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不变。(板书)
C.应用法则计算。
讨论,这两种方法哪种简单?为什么?
强调:能约分,要先约分;结果是假分数一定要化成整数或带分数。
4、 教学例2
(1)出示 ×6,学生独立计算。
(2)根据计算结果,学生观察讨论:乘得的积是不是最简分数?应该怎么办?
(3)学生通过自己的想法的来约分:A、先约分再计算;B、先计算得出乘积后约分。
(4)对比,让学生体会先约分再计算的方法比较简便,同时向学生说明先约分的书写格式。
三、当堂测评(课件出示)
1.看图写算式
2.先说算式意义,再填空。
3.看算式,约分计算。(提醒学生,计算前先观察分数的分母与整数是否可以约分,养成先约分在计算的习惯)
四、学生课堂自评
1、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每个学生给自己在课堂上的表现进行评价。
板书设计
分数乘以整数
意义:求几个相同加数 和的简便运算。
法则:分数乘以整数,用分数的分子和整数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不变。
2/11 ×3
= 2×3/11
= 6/11
教学后记
教材分析:
从三年级上册起,每一册教科书里都教学一种策略,依次是分析量关系的“从条件向问题推理”和“从问题向条件推理”,帮助理解题意的“列表整理”和“画图整理”,还有“枚举”“转化”“假设与替换”等策略。本单元没有安排新的策略,只是应用前面教学的策略,解决稍复杂的问题。目的是让学生进一步体会策略在解决新颖问题、复杂问题时的作用,体会解决同一个问题的方法多样、策略灵活,体会各种策略之间的相互配合、相互补充。全单元编排两道例题,具体安排见下表:
例1把陌生的问题转化成熟悉的问题,体会转化可以多样
例2通过假设和调整解决问题,体会假设与调整可以多样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应用已有的解决问题的知识经验、思想方法,加强对策略的体验和方法的领悟,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使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的不断反思中,感受各种策略对于解决不同问题的价值,进一步发展分析,综合和简单推理的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知识间的联系,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经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合理运用策略解决问题,加强知识间的联系。
教学难点:运用已学的策略解决新颖、复杂的问题,体会一个问题多种方法及各种策略之间相互的关系。
课时安排:3课时
第一课时:转化的策略
教学内容:教材第27页的例1和第28页的“练一练”,完成练习五第1~3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联系不同的知识,作出不同的。推理,体会策略和方法的多样性。
2.在运用不同的策略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最优化思想。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经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掌握用转化的策略解决分数问题的方法。
教学难点:根据具体问题,确定转化后要实现的目标和转化的方法。
教学资源:课件
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整理策略
谈话:从三年级上册起,每一册数学都教学一种策略,你们知道我们学了哪些策略?(学生可能已经忘记,教师帮助回顾整理:依次是分析量关系的“从条件向问题推理”和“从问题向条件推理”,帮助理解题意的“列表整理”和“画图整理”,还有“枚举”“转化”“假设与替换”等策略)
提问:这些策略你们都学会了吗?今天我们将合理的选择这些策略来解决新的问题,大家愿意接受挑战吗?(板书课题:转化的策略)
二.合作探究,运用策略
1、教学例1(课件出示例1)
学生读题,自主完成。
谈话:这是一个稍复杂的分数问题,除了用刚才我们做的方法来解决,你们能否用以前学的策略来思考呢?(引导学生进一步分析)
小组交流方法。
汇报交流情况:(学生遇到困难可作适当的引导。)
①根据“男生人数是女生的2/3”理解2/3这个分数的意义,可以画线段图,看出男生人数是美术组总人数的2/5。原来的问题就转化成美术组一共有35人,男生人数是总人数的2/5,女生人数是总人数的3/5,男生有多少人?女生有多少人?这是简单的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问题。
②根据分数2/3的意义,可以推理出“男生人数和女生人数的比是2∶3”。原来问题就转化成美术组一共有3/5人,男生与女生人数的比是2∶3,男生、女生各有多少人?这是按比例分配问题。
③根据分数2/3的意义,想到“女生人数看作3份,男生人数是2份”,于是产生解题思路:先算出1份是几人,再算2份、3份各是多少人。
④把作为单位“1”的女生人数设为x,那么男生人数就是2/3x,利用美术组一共35人,能够列方程解题。
……
谈话:通过刚才的汇报和交流看出大家都有各自的想法,那你们最喜欢哪一种方法呢?为什么呢?(让多名学生回答,征求各自的看法。)
刚才我们运用了不同的策略来解决这个问题,你们能检验一下自己做的是否正确吗?(引导学生交流检验方法)
2.做第28页的“练一练”
引导学生运用刚才学过的策略,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解决。
要求学生说说“你选择了什么策略,是怎样想的”(通过他们在交流中获得这些体验,让学生体会方法的多样性。)
三.巩固练习,回顾策略
1.练习五第1题。
要求学生根据示意图里的数量关系,写出分数,并转化成比。或者写出比,再转化成分数。(这道题可以看作沟通数学概念之间联系,组建概念系统的练习,有助于问题的转化。)
2.练习五第2题。
根据已知的比或百分数,把线段图补充完整,要求借助线段图,把稍复杂的问题转化成简单的问题,探索原来问题的解法。(在线段图上可以联想到的数学信息越多,思维就越开放,问题转化的思路会越开阔,解决问题的资源也就越充分。)
四.课堂小结,提升策略
谈话: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在小学阶段学习了很多解决问题的策略,如果能合理选择,就能起到“化繁为简”的作用,帮助我们更好的解决问题。
五.课堂作业:练习五第3题。
教学目标:
1、在初步认识圆柱的基础上理解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的含义,掌握圆柱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会正确计算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能解决一些有关实际生活的问题。
2、培养学生良好的空间观念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3、通过实践操作,在学生理解圆柱侧面积和表面的含义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探索意识。
教学重点:
掌握圆柱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指名学生说出圆柱的特征。
2.怎样求圆柱体的侧面积?
3.(只列式,不计算)求下列圆柱的侧面积。
(1)底面周长是3.8dm,高1.5dm。
(2)底面直径20m,高12m。
(3)底面半径6cm,高18cm。
二、新课
导入:我们以前掌握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那圆柱的表面积又该如何求呢?[板书课题]
1.理解圆柱表面积的含义。
(1)圆柱的表面积指什么?让学生把自己制作的圆柱模型展开,观察一下,圆柱的表面由哪几个部分组成?(通过操作,使学生认识到:圆柱的表面由上下两个底面和侧面组成。)
(2)圆柱的表面积是指圆柱表面的面积,也就是圆柱的侧面积加上两个底面的面积。
(3)如何计算圆柱的表面积?表面积和侧面积有什么不同?
公式:圆柱的表面积=圆柱的侧面积+底面积×2
2.圆柱表面积的计算
(1)计算圆柱体的表面积:教材14页做一做(强调作业格式要求:分三步,首先分别求出侧面积和底面积,最后求表面积)
(2)底面直径6分米,高2分米。
(3)底面周长12.56米,高3米。
三、课堂作业:练习二第6题。
家庭作业:练习二第14题求表面积部分。
教学内容:
青岛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2单元信息窗2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和掌握圆柱体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运用公式计算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
2、通过观察、操作、实验、分析、比较、概括等活动探究出圆柱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解决生活中相应的实际问题。
3、经历探索圆柱表面积计算公式的过程,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圆柱表面积计算公式,并能运用圆柱表面积计算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圆柱体侧面积计算方法的推导。
教具、学具
教师准备:圆柱体教具、多媒体课件。
学具准备:剪刀、直尺、一些容易剪开的圆柱形纸筒。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复习旧知,做好铺垫
谈话:同学们还记得长方形的面积怎样计算吗?你能用字母说一说吗?圆的周长怎样计算?圆的面积呢?圆柱的特征是什么?
2、感知情境,收集信息。
谈话:今天,咱们继续研究有关圆柱的知识。你想了解一下这种纸筒是怎样生产出来的吗?下面我们一起到生产车间去参观一下。(多媒体播放纸筒的生产过程。)
3、提出问题,明确目标。
谈话:根据屏幕展示情境图右侧的圆柱形纸筒成品及其数据,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学生可能提出:纸筒包括哪几部分?做一个圆柱体纸筒需要多少纸板?……
二、小组合作,自主探究
1、明确问题。(引导学生选择有价值的数学问题。)
谈话:做一个这样的圆柱形纸筒,至少需要多大的纸板?实际上是求什么?
根据学生的回答,适时总结求需要多大的纸板,就是求圆柱形纸筒的表面积。
板书:圆柱的表面积
2、自主探究。
谈话:怎样求圆柱的表面积呢?我们一起来研究吧!
师出示探究提示:
⑴看一看,圆柱的表面包括几部分?怎样计算它们的面积?
⑵想一想,能否将这个曲面转化成我们学过的平面图形?
⑶试一试,利用你们手中用纸围成的圆柱沿着高线剪开图,看你有什么发现?
⑷你能推导出圆柱的表面积的计算公式吗?和同伴交流一下。
学生分组动手操作。(老师巡视指导收集交流素材。)
三、汇报交流,评价质疑。
1、学生汇报:圆柱的底面是圆形,圆的面积我们已经学过了,关键是求侧面积。
2、汇报侧面展开图的形状。
谈话:哪个小组来交流一下你们将侧面展开后的发现?
学生可能会说出侧面展开图是长方形或者正方形等。
3、学生交流展示圆柱侧面展开图的形状。(学生展示汇报,大家分享,相互评价,质疑对话。)
展开法:
如果学生在动手操作时没有沿着高线剪的话,可能会出现下面这种情况:
4、小结:无论剪开成长方形还是平行四边形,我们都完成了一个转化,你们知道是什么吗?——化曲为直。也就是说把曲面转化成了平面(长方形或平行四边形)。
5、师质疑:大家想一想,我们还能想出其它方法,也可以把曲面转化成平面呢?
学生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教学目标
1、能根据具体情境,灵活运用圆面积和长方形面积理解圆柱体的表面积。
2、通过想象、动手操作等活动,理解圆柱侧面展开图是一个长方形,加深对圆柱特征的认识,发展空间观念。
3、探索圆柱侧面积的计算方法,掌握圆柱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
4、讲解圆柱体表面积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以及想象、概括能力。
5、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立体图形的平面化,感受数学探索活动本身的乐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让同学们理解圆柱的表面积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能够分清侧面积和表面积的区别,合理应用到日常生活中。
教学工具
课件、多媒体设备等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同学们,在如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圆柱体,比如我手里面拿的水杯,你们知道他有哪些东西组成的吗?
生:同学们举手进行回答。
师:这个水杯有哪些面组成呢?
生:上底面、下底面、侧面
师:多媒体出示动画
师:我们可以看出它有三部分组成。
师:现在想一下这三部分都是什么图形?
生:上下底面(圆形),侧面(长方形)
师:把这三个面积加起来,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圆柱的表面积。
生:举手口述连线答案。
师:课件出示答案
圆柱的侧面积=底面周长×高
师:现在,我们来看一些数量关系:
①柱体上下底面面积相等;
②圆柱体侧面长=底面圆周长
③圆柱体侧面宽=圆柱体高
二、探究新知
(一)、侧面积
师:我们现在来看看圆柱体的侧面积是怎样计算的。
学生:举手发言
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教师要用鼓励性的语言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能力。
师:多媒体出示答案
圆柱侧面积=长×宽=底面圆周长x高
师:现在我们看看在实际应用中是如何计算的。(多媒体出示问题)
1、已知圆柱体的底面圆半径为50px,高为125px,求一下这个圆柱体的侧面及时多少?
生:举手回答
师:多媒体出示答案
解:周长=2πr=2×2π=4π
侧面积=周长×高=4π×5=20πcm?
师:同学们要认真观察书写步骤。
(二)、表面积
师:现在我们来看看圆柱体的表面积是怎么计算的。
生:举手回答问题
师:多媒体出示答案
圆柱表面积=侧面积+底面积=侧面积+上底面积+下底面积
师:下面我们再来做一个练习吧!
2、现在要制作一个底面半径为2dm,高为10dm的圆柱形铁桶,需要多少铁皮?
师:同学们可以先算出侧面积和底面积,然后再算表面积。
生:通过同学们互相竞争,增强了同学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解析:
解:周长=2πr=2×2π=4π
侧面积=周长×高=4π×10=40π
底面圆面积=πr?=4π
圆柱表面积=侧面积+2底面积=40π+2x4π=40π+8π=48π
答:需要48πdm?铁皮
三、巩固练习
师:现在请大家看屏幕上面的这道题,能不能分小组解决问题。(课件出示题目)
1、天气冷了,农村学生就要生火了,烟囱使用铁皮做的,一节烟囱长为20__px,烟囱的半径为100px,求制作这样的烟囱一节需要多少铁皮。
师:要找出题目的关键,理清思路,细心解题。
生:学生互相探讨交流,完成整个题目,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解析:
解:周长=2πr=2×4π=8π
表面积=侧面积=8π×10=80π
答:制作这样的烟囱一节需要80πcm?铁皮
师:接下来,再看一个题目,这次也要分组进行,看看哪个组做得又快又好。(课件出示题目)
2.现在要砌一个圆柱形的水窖,预计水窖深3米,水窖底的底面直径为1.5米,现在求一下整个水窖需要抹去多少平方米的混凝土。
生:各小组在竞争中享受获取知识的乐趣。
解析:周长=πd=1.5π
表面积=侧面积+下底面积=1.5π×3+2.25π=6.75π
答:整个水窖需要抹去6.75π平方米的混凝土
师:现在大家独立完成下面的题目(出示题目)。
3、已知一个圆柱体的表面积是15700px?,其中圆柱体的底面半径50px,求圆柱体的高。
解:设圆柱体的高为h
根据:表面积=侧面积+2底面积
628=2×2πh+2×π2?
628=4πh+8π
628=4×3.14h+8×3.14
20=4h+8
h=4
答:圆柱体的高4米
7作业布置
师:在作业本上面完成下面的2个题目。
1、一个圆柱体,如果底面半径为5,圆柱体高为10,那么,求一下圆柱体的侧面积和表面积?
解:周长=2πr=2×5π=10π
侧面积=周长×高=10π×10=100π
底面积=πr?=25π
表面积=侧面积+2底面积=100π+2×25π=150π
2、现在要给一个圆柱形的纸质品涂上颜色,现在知道该艺术品的底面圆半径为50px,圆柱体高为125px,请同学们求出圆柱体的表面积。
解:周长=2πr=2×2π=4π
侧面积=周长×高=4π×5=20π
底面积=πr?=4π
表面积=侧面积+2底面积=20π+4π=24π
课后小结
这堂课大家通过学习圆柱体的表面积,使同学们能用学过的知识去解决一些实际的图形面积问题。主要为了让同学们能够建立丰富的想象,把立体图形转化为平面图形的能力,在教学中涉及了学生互动,分组学习等教学模式,真正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寻找知识、体会知识,并通过练习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教学目的:
1.学生通过观察、探究、研讨等活动,初步认识多(少)几求和、几倍求和(差)的两步应用题的结构,掌握这类应用题的分析方法,并会分步列式解答。弄清含有两个已知条件的一步应用题与两步应用题的联系和区别,加深学生对两步应用题的理解。
2.初步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提高学生分析处理信息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3.渗透数学来自于生活实践的思想,培养学生初步的数学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两步应用题的分析思路和方法。
教学难点:理清数量关系,找出中间隐藏的条件。
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一套。
教学过程:
一、呈现材料,提出问题:
1.出示课件,师:春天来了,小动物们都出来活动,看!森林里有一群小兔子,它们也出来找吃的了。
出示:白兔5只,黑兔比白兔多5只。
2、问:
(1)从图中你看到了什么?你得到了哪些数学信息?(生汇报)
(2)你是怎样理解这些数学信息的?(学生分析黑兔比白兔多5只的含义)
(3)信息中的数量有直接关系吗?你怎么想的?
(4)你根据这些信息,能提哪些数学问题呢?(学生说,师用黑板条出示)
①有5只白兔,黑兔比白兔多5只。黑兔有多少只?
②有5只白兔,黑兔比白兔多5只。两种兔共有多少只?
(5)这些问题中,哪个一步能解决?哪个不能一步解决?(生说)
3、明确要研究的问题:
那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师指②
二、合作探索,研究问题:
1、这道题应该怎样分析呢?在小组内试着分析一下。
学生在小组内用不同方法分析(线段图、从条件入手、从问题入手)
教师巡视、指导。
2、小组汇报分析方法:
(1)哪个小组先来说说你们是怎样分析这道题的?
生:我们组是用画线段图方法来分析的。
师:那好,请你到前面边画图边分析,好吗?
白兔
5只共?只
黑兔
多5只
(2)师:他们组是用画线段图的方法来分析的。其他组的同学又是怎样想的呢?
生:我们组是从条件入手分析的。
师:你能分析吗?指名分析。
师:他是从条件入手分析的,他分析的多完整呀!
(3)师:还可以怎样分析呢?
生:我是从问题入手分析的。指名分析。
师:他分析的真准确。谁还能用这样的'方法再来分析一遍。
指名两人分析。
3、 解决问题:
(1)能把你们的想法用算式表示出来吗?学生自己列式解答,教师巡视、指导后进生。
(2)指名板演:
① 黑兔有多少只?5+5=10(只)
② 两种兔共有多少只?10+5=15(只)
(3)指名讲解,师追问:为什么第一步要先求黑兔的只数?也就是说黑兔的只数是解决两种兔共有多少只的什么?(中间问题)
谁再说说解决两种兔共有多少只的中间问题是什么?
4、 讨论比较:
大家观察比较一下第①和②小题,看这两道题有什么相同点?有什么不同点?
学生充分讨论,认识到:这两道题的条件相同,问题不同,所以解答方法不同。第(1)题只需一步解答;
第(2)小题却要分两步计算,问:在解答过程中,哪个条件用了两次?为什么用两次?其中黑兔的只数用了两次,即含有两个已知条件的两步应用题。(板书课题)
三、联系实际,巩固提高:
1、求异拓展:
小兔子们又给我们提出一个新的问题。
出示线段图:
白兔
5只 共?只
是白兔的2倍
黑兔
(1) 你先看图说说图意、指名说。
(2)你能分析解答这道题吗?自己分析、解答。
(3)指名分析、解答。师追问:解决共有多少只的中间问题是什么?哪个条件用了两次?为什么用两次?
2、开放练习,灵活组合:
小兔子们看同学们这么聪明,给我们带来了一些礼物。快看看是什么?
出示:
① 海棠花12盆;②杜鹃花比芦荟多10盆。③茉莉花的盆数是海棠花的3倍;
④芦荟8盆;⑤月季花比海棠花少6盆;⑥蝴蝶兰的盆数是芦荟的2倍。
师:你知道海棠花的盆数是月季花的多少倍吗?
自己分析解答;指名汇报。
你能提出用两步解答的问题吗?自己提问题、解答。
四、总结收获:
1、 你有什么收获?
2、比较归纳,揭示规律。
师问:今天学习的应用题从结构上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是什么?� )
五、课外实践作业:观察和调查自己身边的一些事物,应用本节学到的本领,编成两步计算的数学问题,并解答出来。
六、板书设计:
含有两个条件的两步应用题
① 有5只白兔,黑兔比白兔多5只。黑兔有多少只?
5+5=10(只)
② 有5只白兔,黑兔比白兔多5只。两种兔共有多少只?
白兔 ①黑兔有多少只? ①黑兔有多少只?
5只 共?只 5+5=10(只) 52=10(只)
黑兔 ②共有多少只? ②共有多少只?
多5只 10+5=15(只) 10+5=15(只)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下册93页95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周长、面积、体积等以及相应的单位;
2.沟通几种基本图形面积公式及其推导过程的内在联系,体积计算公式之间的联系,数学知识方法的内在联系,体会转化、类比等数学思想方法,发展初步的推理能力;
3.能正确计算常见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常见立体图形的表面积和体积,并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能综合运用所学过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释生活中的现象,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能正确计算常见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常见立体图形的表面积和体积
教学难点:
能综合运用所学过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释生活中的现象,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
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在生活中应用得非常广泛,有时我们要计算它们的面积,体积等,这就需要我们了解一些数据,运用到关于测量的知识,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复习图形与测量。(板书课题)
二、回顾整理,建构网络
1.长度、面积和体积的认识
(1)我们学校的综合楼准备粉刷和装修,工人叔叔正准备做一些数据的测量,我们也参与到他们中间去,好吗?
(2)大家先想一想,测量哪些地方,会用到什么单位?
问:什么是长度?什么是面积?什么是体积?
2.测量单位及进率
(1)我们知道测量除了数据之外还需要什么呢?现在请同学们回忆一下长度、面积和体积各自的单位,并说出它们之间的进率。
(2)说一说
请大家说一说1米、1分米、1厘米分别有多长,1平方米、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1立方米、1升、1毫升分别有多大?
3.前面我们已经分类复习了平面图形的周长与面积,立体图形的表面积与体积,你最感兴趣的是哪一部分,把它整理出来。
4.汇报交流。交流时要说出每类知识点要注意的问题。
三、重点复习,强化提高
�
数学里图形放大或缩小的含义与生活中的放大、缩小经常是不同的。生活中会把图形由小变大视作放大,由大变小视为缩小。数学里的图形放大或缩小,它的每条边都按一定的比例变化,即每条边的长度都放大到原来的几倍或缩小到原来的几分之一。例1教学图形放大、缩小的含义,先观察在电脑上放大长方形的现象,分别研究长方形放大后与放大前长、宽的关系。然后联系长方形放大揭示图形放大的数学含义。教材依次讲了三句话:首先是长方形的每条边放大到原来的2倍,这是对长放大到原来的2倍,宽也放大到原来2倍的概括。然后是放大后的长方形与原来长方形对应边长的比是2∶1,用比描述图形放大时边的长度变化。这里把放大前、后两个长方形的长称为对应边,宽 最后是把原来的长方形按2∶1的比放大,让学生体会由于放大后与放大前两个长方形的对应边的长度关系是2∶1,因而把图形的放大说成2∶1。这里还示范了图形放大的规范表述按2∶1的比放大。
在初步理解图形放大的基础上,教材引导学生主动迁移,认识图形的缩小。让学生说说缩小后的长方形的长、宽分别是原来长方形的几分之几,解释图形按1∶2缩小的含义,初步形成图形缩小的概念。
例2在方格纸上画图形。利用方格纸等形式按一定比例将简单图形放大或缩小是《标准》的要求,因为方格能直观显示每条边的变化情况,操作方便,有利于概念的应用和巩固。教材引导学生在画图前先思考放大(或缩小)后图形的长、宽各是几格,应用概念进行推理,为正确画图做准备。在画图以后,还要观察原来的图形、放大后的图形、缩小后的图形,再次体会图形放大、缩小时,每条边的长度都按相同的比变化。练习九第1题能使学生进一步清晰图形放大、缩小的概念。方格纸上的⑤号图形是①号长方形放大后的图形,因为⑤号图形的长、宽分别是①号图形长、宽的3/2;③号图形是①号长方形缩小后的图形,因为③号图形的长、宽分别是①号长方形长、宽的1/2。而②号、④号图形与①号长方形比,各条边没有按相同的比变化,它们都不是①号长方形缩小或放大后的图形。
根据图形的放大或缩小,可以写出许多关于线段长度的比。在例3的情境中,长方形照片放大后与放大前的长的比是9.6∶6.4,宽的比是6∶4;放大前长方形长与宽的比是6.4∶4,放大后长方形长与宽的比是9.6∶6。前面两个比在例1和例2里已经多次接触,例3引导学生写出后面两个比,利用这两个比教学比例的意义。先分别计算6.4∶4和9.6∶6的比值,从比值都是1.6得出这两个比相等,可以写成6.4∶4=9.6∶6或6.4/4=9.6/6,指出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突出比例是比值相等的两个比组成的等式。然后让学生思考放大后与放大前两张照片长的比和宽的比也能组成比例吗,经历写出比、算比值、发现比值相等、组成比例的过程,体会比例的意义。练一练的四组比中,如果同组的两个比的比值相等,就可以组成比例;如果比值不相等,两个比就不能组成比例,进一步巩固比例的概念。
长方形放大后与放大前的长的比和宽的比相等,是例1教学的图形放大的含义。在例3中,又发现长方形放大前长与宽的比和放大后长与宽的比相等,从新的视角体会了图形放大的含义。例3既从放大前长与宽的比和放大后长与宽的比组成比例,又从放大后与放大前长的比和宽的比组成比例,引导学生利用比例的意义进一步完善图形放大的概念。
除了图形放大与缩小,从常见的数量关系中也能找到比例。练习九第3题,一辆汽车上午行驶的路程和时间的比与下午行驶的路程和时间的'比能组成比例。第7题购买同一种铅笔,总价与数量的比能组成比例;大小不同的正方形,周长与边长的比能组成比例。这些素材能加强对比例的理解,还为以后教学正比例作了铺垫。
2.联系实际,发现和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
例4教学比例的基本性质,大致分五步进行: 第一步在按比例缩小三角形的情境中写出一些比例,为研究比例的基本性质准备充分的素材;第二步教学比例的内项和外项,这是认识比例基本性质必须具备的概念;第三步观察已经写出的几个比例,初步发现比例的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第四步重新写出一些比例,看看是否具有同样的规律,并在字母表示的比例上概括这样的规律;第五步指出发现的规律是比例的基本性质,并在写成分数形式的比例上体会这一性质。
把三角形按比例缩小,联系图形缩小的含义,学生可能想到缩小后与缩小前两个三角形底的比和高的比相等,或者高的比和底的比相等,还可能想到缩小前、后每个三角形底与高的比相等,或者高与底的比相等。于是,在交流时出现四个不同的比例。教材指出3∶6=2∶4里的3和4是比例的外项,6和2是比例的内项,让学生说说其他三个比例的内项和外项各是几。学生容易发现,如果6和2同时做比例的外项,那么3和4是比例的内项;如果6和2同时做比例的内项,那么3和4是比例的外项,从而体会这几个比例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再写出一些比例,看看是否有同样的规律,检验前面四个比例的规律是不是适用于所有的比例。通过更丰富的实例,进一步体会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是所有比例的共同规律。在此基础上,把比例用字母表示成a∶b=c∶d,写出ad=bc,概括了上面的规律,通过符号化的方式表示了比例的基本性质。
试一试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3.6∶1.8和0.5∶0.25能否组成比例。思考线索应该是: 如果这两个比能够组成比例,那么3.60.25的积与1.80.5的积应该相等;如果这两个比不能组成比例,那么3.60.25的积与1.80.5的积不相等。于是分别计算3.60.25和1.80.5,并比较两个积的大小。练一练是试一试的延伸,由于612=418,所以6、4、18和12这四个数能组成比例。而4、5、6和8这四个数不能组织积相等的两个乘式,因而它们不能组成比例。把6、4、18和12组成比例,可以把6和12同时作外项,4和18同时作内项,也可以把6和12同时作内项,4和18同时作外项,一共能写出8个不同的比例。对于每个学生来说,只要求写出一个比例,并在交流时知道还能写出其他比例,不要求每个学生都写出8个比例。
例5应用比例的知识解决图形放大的实际问题,包括根据图形放大的含义列出比例,以及利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解比例两个内容。先根据照片放大后与放大前长的比和宽的比能组成比例这个知识写比例,发现要写的比例里有三个项是已知数,另一个项是未知数,于是想到把放大后照片的宽设为x厘米,列出比例解决问题。这个比例也是一个方程,教材写出了解方程的第一步6x=13.54,让学生思考这一步计算的依据是什么,体会这里应用了比例的基本性质,最后还指出求比例中的未知项叫做解比例。
试一试解写成分数形式的比例,进一步熟悉比例的内项和外项。已经写出1.2x=引导学生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体会这是解比例的关键步骤。练一练解分别由整数、分数或小数组成的三个比例,要应用整数、分数或小数的乘、除计算。教材里没有出现分数与小数共同组成的比例,是因为《标准》不要求进行分数与小数的乘、除计算。
3.以图形的放大、缩小为基础,教学比例尺。
平面图是把现实的平面按一定比例缩小绘制成的,从平面图想像实际平面的数学活动是把图形放大,比例尺刻画了平面图和实际平面之间的放大、缩小关系。
例6教学比例尺的意义,首先要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识别实际距离和图上距离,这些是与比例尺有关的概念。其次分别写出草坪长的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宽的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在写比的时候,要指导学生统一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单位,便于写比和化简比。通过交流,体会把实际距离改写成以厘米为单位的数量,写出的是整数比,把图上距离改写成 例题的教学重点是建立比例尺的概念,先指出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叫做平面图的比例尺,由于学生已经两次写出这样的比,所以建立比例尺的概念是感性认识的抽象提升;再用数量关系式进一步表达比例尺的意义和计算方法,教材里同时出现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和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
比例尺1∶1000表示图上距离是实际距离的1/1000,实际距离是图上距离的1000倍,这是对比例尺1∶1000的意义作出的具体解释。教材让学生说出这些关系,进一步体会比例尺的意义。从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间的倍数关系,还能得到图上距离1厘米表示实际距离10米,这就引出了比例尺的另一种表示形式线段比例尺。数值比例尺和线段比例尺都是比例尺的表示形式,它们可以相互转化。例题从数值比例尺引出线段比例尺,练一练第1题分别解释数值比例尺与线段比例尺的具体含义,两种形式的比例尺之间的关系就能得到沟通。第2题求平面图的比例尺,学生在例题里进行过写出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并化简的活动,应该有能力独立完成这道题。
例7已知平面图的比例尺以及明华小学到少年宫的图上距离,求两地之间的实际距离。由于学生对比例尺1∶8000的意义会有不同的解释,因而可能出现不同的解题思路和方法。有的学生会从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倍数关系进行思考,有的学生会把数值比例尺转换成线段比例尺,列式和计算比较方便。例题还引导学生用解比例的方法解题,表示比例尺意义的数量关系式是列比例依据的相等关系。试一试里根据已知的比例尺和实际距离,求图上距离。虽然已知条件和要求的问题与例题不同,但解题思路是一致的,对比例尺的意义作出具体解释是思考的关键,教材允许学生按自己的思路选择解法。要注意的是,试一试要求在例7的平面图上表示出医院的位置,算出学校到医院的图上距离后解题并没有结束,还要在学校正北方3厘米处作个记号表示医院,并在学校与医院之间连条线段。
4.进一步研究图形放大,发现面积与长度变化的关系。
《面积的变化》分三段设计实践活动。第一段的活动有:分别测量放大前、后两个长方形的长和宽,根据图形放大的含义写出对应边长的比;估计两个长方形面积的比;利用测量得到的边的长度计算两个长方形的面积比。
这一段活动的目的是进一步巩固图形放大的概念,体会图形放大,面积扩大的倍数与边长扩大的倍数是不相同的。第二段的活动有:依次测量正方形、三角形、圆放大前、后的有关长度;分别计算各个图形放大前、后的面积,把长度与面积的数据填入教材的表格里;研究图形放大后与放大前的边长比与面积比之间的关系。这一段活动要通过几个实例的研究,发现图形放大,面积扩大的倍数是长度扩大倍数的平方。第三段在东港小学的校园平面图里选择一幢建筑或一处设施,测量图上的长度,算出实际占地面积,应用前面发现的规律。因为这幅平面图的比例尺是1∶1000,实际距离是图上距离的1000倍,所以实际面积是图上面积的倍数就是1000的平方,计算必须细心,防止错误。当然,也可以利用图上距离与比例尺,先算出实际距离,再计算实际面积。不过,这种方法没有应用发现的规律,要尽量引导学生采用前一种方法,体验发现规律的乐趣和应用规律的意义。
(一)知识目标
1.理解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的含义。
2.掌握圆柱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3.会正确计算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
(二)能力目标
能灵活运用求表面积、侧面积的有关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理解求表面积、侧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
能灵活运用表面积、侧面积的有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具学具准备
1.教师、学生每人用硬纸做一个圆柱体模型。
2.投影片。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激发兴趣):今天来了这么多听课的老师,同学们高兴吗?(生:高兴)让我们用热烈的掌声欢迎他们的到来。在刚刚结束的体育运动会中,我们六(2)班包揽了团体赛的冠军,你们在赛场上的团结、拼搏精神给全体老师留下了深刻的影响,他们更想看看在课堂这一主阵地上六(2)的同学又是怎样的呢?面临这种考验,你们想不想说点儿什么?
生:我想对老师们说,我们一定会好好表现的,不会让你们失望。
生:我们的课堂将比赛场更精彩……
师:我坚信你们一定不会让老师失望的。
一、引入新课:
师:昨天我们认识了一个新的几何体朋友——圆柱,谁能向大家介绍一下你的这位新朋友?
生:圆柱是由平面和曲面围成的立体图形。
生:我还知道圆柱各部分的名称……
生:把圆柱的侧面沿着它的一条高剪开得到一个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长等于圆柱的底面周长、宽等于圆柱的高。
课件演示这一过程
师:你们对圆柱已经知道得这么多了,真了不起,还想对它作进一步的了解吗?(生:想)
师:你还想知道什么呢?
生:还想知道怎么求它的表面积。
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怎样求圆柱的表面积。(板书:圆柱的表面积)
二、探究新知
师:过去我们学过正方体、长方体的表面积,出示一个长方体,谁来摸一摸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
指名学生摸其表面积,并追问:怎样求它的表面积?
生:六个面的面积和就是它的表面积
师:怎样求圆柱的表面积呢?(学生分组讨论)
学生汇报:圆柱的侧面积加上两个底面的面积就是圆柱的表面积。(教师板书)
1、圆柱的侧面积
师:两个底面是圆形的我们早就会求它的面积,而它的侧面是一个曲面,怎样计算它的侧面积呢?(请同学们讨论一下,我们看哪个小组最先找到突破口)
小组代表汇报:把圆柱的侧面沿着它的一条高展开得到一个长方形,长方形的面积等于长乘宽,而这个长方形的长正好等于圆柱的底面周长,宽等于圆柱的高,所以我们由此推出:圆柱的侧面积就等于底面周长乘高。
师:大家同意他们的推理吗?(生:我们讨论的结果也跟他们一样)你们能够利用以前的经验,把它变成我们学过的图形来计算,太棒了。
课件展示其变化过程。
师生小结:(教师板书)侧面积=底面周长×高
(评价:在体育赛场上你们是我的骄傲,在课堂上你们更是我的自豪)
师:让我们用热烈的掌声庆祝一下我们的成功。(掌声……)
投影呈现例一:一个圆柱,底面直径是0、4米,高是1、8米,求它的侧面积。
(1)学生独立解答
(2)投影呈现学生的解答,并让其讲清自己的解题思路。
师:通过刚才的解题思路说明要计算圆柱的侧面积需要抓出哪两个量?
生:底面周长和高
师:无论是直接告诉,还是间接告诉,只要能求出底面周长和高就可以求出其侧面积。
2、圆柱的表面积
师:求侧面积似乎难不住大家,现在再加一问,你们还能行吗?(教师在例一的后面加上求它的侧面积和表面积)
教师巡视,让一个学生板演,要求学生分步做,并标明每步求的是什么)
指名学生说解题思路,
师:这说明要计算圆柱的表面积需要抓出哪两个量?
生:底面积和侧面积
师生小结:圆柱的表面积=底面积×2﹢侧面积
3、反馈练习:(略)
师:想一想,应该先求什么?再求什么?请大家动手试一试。
4实践运用:师:在实际生活中计算某些圆柱的表面积时,要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公式,比如,求一个无盖的水桶的表面积,烟筒的表面积应该是怎样的呢?(生:略)
三、全课小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你有没有想提醒同学们注意的地方?
生:要注意单位,还要注意所要求得圆柱有几个底面……
最后,你们猜猜听课的老师对你们的表现是否满意?你觉得自己的表现如何?(生:略)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正、反比例的意义,能够初步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比例,成什么比例。
2.通过观察、比较、归纳,提高学生综合概括推理的能力。
3.渗透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进行运用变化观点的启蒙教育。
教学重难点
理解正反比例的意义,掌握正反比例的变化的规律。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一)昨天老师买了一些苹果,吃了一部分,你能想到什么?
(二)教师提问
1.你为什么马上能想到还剩多少呢?
2.是不是因为吃了的和剩下的是两种相关联的量?
教师板书:两种相关联的量
(三)教师谈话
在实际生活中两种相关的量是很多的,例如总价和单价是两种相关联的量,总价和
数量也是两种相关联的量。你还能举出一些例子吗?
二、新授教学
(一)成正比例的量
例1.一列火车行驶的时间和所行的路程如下表:
时间(时):路程(千米)
1 :90
2 :180
3 :270
4 :360
5 :450
6 :540
7 :630
8 :720
1.写出路程和时间的比并计算比值。
(1) 2表示什么?180呢?比值呢?
(2) 这个比值表示什么意义?
(3) 360比5可以吗?为什么?
2.思考
(1)180千米对应的时间是多少?4小时对应的路程又是多少?
(2)在这一组题中上边的一列数表示什么?下边一列数表示什么?所求出的比值呢?
教师板书:时间、路程、速度
(3)速度是怎样得到的?
教师板书:
(4)路程比时间得到了速度,速度也就是比值,比值相当于除法中的什么?
(5)在这组题中谁与谁是两种相关联的量?它们是如何相关联的?举例说明变化规律。
3.小结:有什么规律?
教学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12册33~34页例1、例2、例3的“做一做”及练习七的第2~5题。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的含义;掌握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会正确计算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
2、能力目标:能灵活运用求表面积、侧面积的有关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德育目标:渗透事物之间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使学生感悟到数学知识内在联系的逻辑之美,增强审美意识。
教学重点:
理解求表面积、侧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
能灵活运用表面积、侧面积的有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设想:
本课是在学生认识了圆柱,学习了圆、长方形等几何图形的基础上进行的。通过学习可以发展学生的观念,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为以后学习圆柱的体积计算打下良好的基础。本节课由于学生缺乏空间想象能力,计算繁琐,易使学生感到枯燥无味。因此,我在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让学生在自主动手操作中发现问题,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以解决所遇到的数学问题。
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组织合理有效的教学程序
(1)抓住关键,动手操作,突破难点
圆柱的表面积等于侧面积加两个底面积的和,圆柱的底面是两个相等的圆。对于圆面积的计算是学生已有的知识,学生以前学过的面都是“平面”而圆柱的侧面却是个“曲面”。怎么样才能求出这个“曲面”的面积就成了圆柱表面积教学过程中的难点。于是让圆柱的侧面“由曲变直”,使新知识在一定的条件下统一起来就成了一个关键性的问题。通过教具演示,把侧面展开可以使侧面“由曲变直”,但学生缺乏这方面的生活经验,接受起来思维障碍较大。所以我反其道而行之,采用实验法,让学生卷一卷、分一分,把一张长方形的纸卷成一个尽可能粗的圆柱形的纸筒。使学生在操作的过程中感知:在一定的条件下,平面也可以“由直变曲”,那么反过来曲面当然也可以“由曲变直”。又经过引导学生观察、比较,讨论长方形纸的长和宽与用它卷成的圆柱形纸筒的底面周长和高的关系,学生认识圆柱的侧面已经水到渠成,得到圆柱的侧面积等于底面周长乘以高。
这样抓住新旧知识内在联系,安排学生动手操作,引导学生在发现问题后及时动脑思考,不仅激发学生兴趣,同时也促进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2)及时练习,巩固提高,形成能力
学生的能力主要表现在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的过程中。求圆柱
侧面积,由于已知条件的不同,有多种不同的计算方法,但用圆柱的底面周长乘以高是最直接的方法,通过练习处理好新知识与旧知识的结合,解决好已有技能在新情况下的运用,将对培养学生分析综合的能力,减轻学生的记忆负担起重要作用。因此,我在引导学生推导出圆柱侧面积的计算方法之后,及时安排了练习,使学生通过练习牢固掌握求圆柱侧面积的基本方法。对于题中没有直接告诉底面周长的,并没有一一进行方法的指导,只需把基本方法加以推广,知道如果没有直接告诉底面周长时,应用已知底面直径(或半径)求周长的方法,先求出底面周长,然后再求侧面积就可以了。这样就提高了学生运用基本数学知识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减轻了学生学习中不必要的记忆负担。这一点既减轻学生过重负担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3)通过讨论,多向交流,培养独立思考能力
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能力,我在教学中注意研究如
何引导学生独立钻研问题。对于课本上的例题,可以提供给学生作为讨论和思考的材料,都尽量让学生独立去探讨。因此,教学时提出了“除了侧面外圆柱还有几个面?”“什么叫做圆柱的表面积?”“怎么样求圆柱的表面积?”等三个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进行独立的探索。在“怎么样求圆柱的表面积?”这个问题时,有的同学得出圆柱的表面积等于侧面积加上两个底面积;有的同学则会联系圆的面积公式推导过程,把圆柱的两个底面分成若干个小扇形后拼成一个与侧面同长的长方形,然后与侧面再拼成一个大长方形,那么整个圆柱的表面积=底面周长×(圆柱的高+底面半径),用字母表示即S=2лr×(h+r)。这样学生不仅亲自参与了对新知的探索使知识掌握得更加牢固,还对旧知进行再创造并萌发了创新意识,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4)联系生活,迁移知识,感悟生活数学乐趣
小学数学的教学内容绝大多数可以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教师应找准每节教材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的“切入点”,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参与的积极性。所以在教完例2后,我让学生举例说出日常生活中,哪些物体是没有两个底面的圆柱体。出示例3让学生认真审题,并说水桶有几个面,再计算出用了多少材料,学生计算完后,要求得数保留整百平方厘米。启发学生看书发现新问题,讨论计算使用材料取近似值时,要用“四舍五入”法还是用“进一法”。从而使学生理解“进一法”的意义。接着出示拓展延伸练习:制作一个高1.5米,直径0.2米的圆柱形烟囱,需要多少平方米铁皮?最后让每一位学生小组合作制作一个圆柱体水桶并评选出最佳作品展示。
课堂小结后,我提出“大家想一想,还有什么办法能求出计算圆柱体的表面积?”(例如,可以把圆柱切开,拼成近似的长方体,由长方体的表面积计算公式推导出圆柱的表面积计算公式)这个问题让学生知道了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多种的,也有利于挖掘优生的潜能,还能为求圆柱的体积埋下伏笔。
总而言之,这节课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手、眼、口、脑,借助学具让学生动手去实践,动脑去想,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欣赏〕
片段一(序幕部分)
师:〔出示一个圆柱体(用一个圆柱体外壳套住一个圆锥体)〕这是一个圆柱体,谁能说说它有什么特征?
生:(生边说师边板书)
师:现在老师用一块布把这个圆柱体遮住(边说边演示),同学们想一想如果这个圆柱体的上底面慢慢的缩到圆心时,那么这个圆柱体将变成怎样的一个物体呢?你能试着描述一下?
生1:下面大大的,上面尖尖的。
生2:下面是圆形,上面是一个顶点。
生3:下面是圆形的,上面是尖尖的,旁边是一个曲面,从上到下慢慢变大。
师:你们能在本子上把这个物体的形状试着画下来?(叫一生到黑板上画)
生:(在黑板上画出一个圆锥体)
师:现在看一看,老师能不能把这个圆柱体变成你们说的或画的那样?
(师喊一、二、三,揭开遮在圆柱体上面的布,露出一个圆锥体)
生(惊奇):哇!(然后一起鼓掌)
师:像你们说的或画的那样吗?
生:像。
师:这个物体叫圆锥体。这节课老师就和同学们一起来研究圆锥体的有关知识。(师边说边板书:圆锥的认识)
片段二(终曲部分)
在学完圆锥体的特征后,临近下课前7分钟,教师模仿《幸运52》设计一个抢答游戏环节。
师:到现在为止,我们巳学过哪些立体图形?
生: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圆锥体。
师:下面我们做一个抢答游戏,游戏规则是:在老师描述的过程中,你们就可以进行抢答,看看是我们学习过的哪种立体图形?不一定要等老师题目全部叙述完,看哪组同学回答的又对又快。
师:请从我的描述中回答,这是什么形状?这是一种立体图形,它有三个面,其中一个面是曲面,沿着它的高将它的侧面展开,可以得到一个长方形。
生:圆柱体。(在老师还没说完学生就马上回答出)
师:这也是一种立体图形,它有六个面,八个顶点,十二条棱,
生1:长方体。(生没等教师说完抢着举手说)
生2:也有可能是正方体。
师:为什么也有可能是正方体呢?
生:正方体也有六个面,八个顶点,十二条棱。
师:那么是正方体还是长方体呢?请接着听每个面都是正方形。
生:正方体。(抢着说,课堂气氛非常活跃)
师:这还是一种立体图形,它有两个面,将侧面展开后是一个扇形。
生:圆锥体。
师:这还是一种立体图形,它有十二条棱,八个顶点,六个面,每个面都是长方形,有时也有两个面是正方形。
生:长方体。(生几乎抢着举手说)
师:这是一种立体图形,沿着它的高切开,可以得到两个完全相等的等腰三角形切面。有时也可能是两个完全相等的等边三角形。
生:圆锥体。(等学生说完,教师拿出事先准备的圆锥体萝卜演示给学生看)
(每道题出后,下面的学生都抢着举手回答,高潮迭起)
〔反思〕
一、序幕扣人心弦。
一个好的开头,往往蕴育着成功。一堂课好的序幕如同吸铁石,可以一下子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使学生迅速进入角色,为后面成功进行教学奠定心理、认知、情感等方面的良好基础。
课始,教师用一块布遮住圆柱体,让学生想像,当圆柱体的上底面慢慢的缩小到圆心时,这个圆柱体将变成一个怎样的物体?在学生说出或画出这个物体的形状时,无形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更难能可贵的是,教师独辟蹊径,巧妙地将学生喜闻乐见的魔术引入课堂,激发学生的兴趣,扣住了学生的心弦,学生在惊讶中不知不觉步入这节课所学习的圆锥体,主动参与到研究圆锥体特征的状态之中。教者这一别出心裁的设计,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产生学习数学的欲望与内在的动力,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二、终曲高潮迭起。
只有在活跃的课堂气氛中,学生才能积极地参与教学中的思维活动。因此,一堂课精彩的终曲如同压轴戏,可以把课堂气氛再度推向高潮,让学生保持继续探索的兴趣和积极的情感,并在其情感的驱使下进行新的认知活动。
课尾是学生注意力最容易分散、学习效率比较低的时候。在此时,教师巧妙的将练习内容蕴含于抢答游戏中,使原先枯燥、单调的练习过程转化成学生非常感兴趣的游戏内容,学生个个跃跃欲试。通过这个抢答游戏,不仅复习过去所学的知识,也将本节课的内容得以升华,特别是最后一道抢答,极大的考验了学生的想像力;通过这个抢答游戏,也将学生的参与热情推到极点,学生的知识被激活,思维被激发,情感被激励,取得课虽终,趣未尽、思不止的效果。这样的课堂又何愁不高潮迭起、精彩纷呈呢!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兴趣才有渴求,有渴求才会主动积极。这两个片段,教者能在趣字上下功夫,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是这节课的一大亮点。随着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的今天,如果我们的教师都能在教学的趣味上做些文章,使我们的学生在玩中学、趣中练,这样,才会是课伊始、趣已生,课结束、趣犹存。从而做到:书山有路趣为径,学海无涯乐作舟。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经历正比例意义的建构过程,通过具体问题认识成正比例的量,能找出生活中成正比例量的实例,能正确判断成正比例的量。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比较、分析、归纳等数学活动,发现正比例量的特征,并尝试抽象概括正比例的意义。提高分析比较、归纳概括、判断推理能力,同时渗透初步的函数思想。
3、情感态度价值观:在主动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条理性和数学结论的确定性,并乐于与人交流。
教学重、难点:
能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引导回顾。
师:什么是相关联的量?请举例说明。
2、导入新。
师:两个相关联的量之间肯定存在着某种关系,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正比例就是表示两个相关联的量之间的关系的,这种关系是怎样的呢?让我们一起进入今天的学习。
(设计意图:通过回顾旧知,进一步理解相关联的量,为在新情境中探究两个相关联的量之间的变化规律作铺垫。)
二、探究新知
1、借助图表,进一步感知相关联的量。
出示教材41页例题。
小组合作探究,交流下面的问题:
上面是正方形周长与边长、面积与边长之间的变化情况,把表格填写完整,并说说你分别发现了什么。
同桌合作填表。
仔细观察表格,讨论:正方形的周长是怎样随着边长的变化而变化的?正方形的面积是怎样随着边长的变化而变化的?
比较: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的变化规律和正方形的面积与边长的变化规律有什么异同?
2、结合具体情境,理解正比例的意义。
出示教材41页下面例题。
一辆汽车以90千米/时的速度行驶,行驶的路程与时间如下。把下表填写完整,你从表中发现了什么?
把表格填写完整。
汇报填表的结果及依据。
观察表格,汇报发现。
师:观察路程与时间这两个量,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小结。像这样,路程和时间两个量,时间变化,所行驶的路程也随着变化,而且路程与时间的比值一定,我们就说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它们的关系叫作正比例关系。
如果用x和表示相关联的量,用表示它们的比值,正比例关系可以表示为=。
3、判断成正比例的量的关键。
师:生活中还有哪些成正比例的量?
师:成正比例的量必须具备哪些条?判断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的关键是什么?
三、巩固提高
1、解决教材41页的问题。
引导讨论: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面积与边长成正比例吗?学生自由交流后汇报,教师引导学生说明原因。
2、判断。
圆的周长和圆的半径成正比例。
圆的面积和圆半径的平方成正比例。
一辆卡车每次运货的吨数一定,运的总吨数与运的次数成正比例。总路程一定,已行的路程和剩下的路程成正比例。
出勤率一定,出勤人数与应出勤人数成正比例。
三角形的底一定,它的面积和高成正比例。
(设计意图:通过分析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面积与边长是否成正比例,加深学生对正比例意义的理解。同时,使学生在比较中思考成正比例的量的显著特征:一个量变化,另一个量也随着变化,在变化过程中这两个量的比值相同。再辅以大量的判断题检验学习效果。)
四、课堂总结
通过本节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成正比例的量有什么特征?你还有哪些疑问?
五、布置作业
教材43页“练一练”第1-3题。
教学目标
1.认识掌握圆柱各部分名称,建立圆柱体空间概念;
2.掌握圆柱体侧面积、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能具体应用。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推导圆柱体侧面积的计算方法。
2.教学难点:圆柱体侧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过程
(一)复习准备
师:我们已经学习了不少几何图形。现在看老师手里拿的是什么图形?
生:长方形。
师把长方形贴在黑板上。
师:面积如何求?
生:长方形面积=长×宽。
师又拿出正方形,问相同的问题,然后把这个正方形贴在长方形旁边。再拿出圆形。
师:圆的面积和周长公式是什么?给什么条件能求出圆的面积和周长?
然后把圆形贴在长方形上面。再出一些练习题进行圆面积和周长的计算。强调计量单位。
师又拿出长方体、正方体。当拿出圆柱体时,同学们都能回答是圆柱体。接着让他们举一些日常生活中经常见到的圆柱形物体。再让他们拿出自己事先准备的圆柱体(如果提出似是而非的问题时,先不要进行讨论。)这时老师也拿出一些实物:手电筒里的反光罩、罐头盒、小鼓、印章、烟囱的半个拐脖,问这些实物叫不叫圆柱体?为什么不叫圆柱体?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种新的形体——圆柱体。(板书课题——圆柱)
(二)学习新课
1.圆柱体的认识。
师:现在找一个同学到前面摸一摸圆柱体有哪几个面。(指名上前摸。)
生:上、下两个面和周围一个面。
师:上、下两个面是什么形状?它们的面积大小怎样?
生:上、下两个面是圆形,面积相等。
师:我们把圆柱上、下两个面叫做底面。(板书:底面)
师:周围的这个面是个曲面。我们把周围的这个面叫做侧面。(板书:侧面)
师:我们把一个圆在平面上滚动一周,痕迹是一条线段。如果把这个圆柱在平面上滚动一周,它的侧面留下的痕迹将是一个什么形状?同学们可以自己用手中的学具动手滚一下,能体会出是一个什么形状?
生:是一个长方形。
师演示:将圆柱体侧面展开得到一个长方形。(与黑板贴的长方形一样大。)
师接着拿出两个高矮不一样的圆柱体。
师问:为什么有高有矮呢?由什么决定的?
生:由高决定的。
师:什么是圆柱的高呢?(板书:高。写在长方形宽处。)看看书上是怎么讲的。(看书第50页,找同学回答。)老师在圆柱侧面上画一条垂直于底面的线段,这条线段就是这个圆柱的高。
师出示投影,让学生指出高。
师:圆柱的高有多少条?
生:无数条。
师:高都相等吗?
生:都相等。
师:现在我们来回答刚才举的一些物体不是圆柱体的原因。(先让同学们说自己手中的,最好让本人说,然后再说老师手中的实物。)
师:我们讲的圆柱体都是直圆柱。
2.圆柱的`侧面积。
(1)推导公式。
师:圆柱侧面图是一个长方形。下面同学们四人一组对照手中的圆柱体学具进行讨论。
讨论题目是:
a:这个长方形与圆柱体有哪些关系?
b:你能推导出圆柱体侧面积计算方法吗?
然后学生汇报讨论结果。
生:这个长方形的长等于圆柱体的底面周长,宽等于圆柱的高,长方形面积等于圆柱的侧面积。从而得出;圆柱体侧面积=底面周长×高。用字母公式表示为:S侧=Ch。
老师板书公式。
(2)利用公式计算。
例1一个圆柱,底面的直径是0.5米,高是1.8米,求它的侧面积。(得数保留两位小数)
老师在黑板上板演。
下面同学们进行练习。投影练习题:
①一圆柱底面半径是5厘米,高5厘米,求侧面积。
②一圆柱底面半径是2分米,高是直径的2倍,求它的侧面积。
③一圆柱底面周长是12厘米,高12厘米,求它的侧面积。
师:你能知道第③题圆柱侧面展开图是什么图形吗?
3.圆柱的表面积。
师在课题“圆柱”后面接着写“的表面积”。
(1)推导公式。
师:同学们已经学会求圆柱的侧面积。如果求这个圆柱的表面积,你会求吗?(老师同时演示圆柱体平面展开图,让同学们进行讨论。)
生汇报讨论结果,老师板书公式:
S表=S侧+2S圆
(2)利用公式计算。
(投影出示)
例2计算圆柱体的表面积(见下图)。(单位:厘米)
同学说思路,老师板书,注意每一步结果写计量单位。
解①侧面积:2×3.14×5×15=471(平方厘米)
②底面积:3.14×52=78.5(平方厘米)
③表面积:471+78.5×2=628(平方厘米)
答:它的表面积是628平方厘米。
例3一个没有盖的圆柱形铁皮水桶,高是24厘米,底面直径是20厘米。做这个水桶要用铁皮多少平方厘米?(得数保留整百平方厘米。)
同学说思路,列式。老师把正确的解答用投影打出来。
(1)水桶的侧面积
3.14×20×24=1507.2(平方厘米)
(2)水桶的底面积
3.14×(20÷2)2
=3.14×102
=3.14×100
=314(平方厘米)
(3)需要铁皮
1507.2+314=1821.2≈1900(平方厘米)
答:做这个水桶要用铁皮1900平方厘米。
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指名回答)下面我们来检查一下,这节课谁学习得最好?
(三)巩固反馈
(1)看书第54页第1题。
(2)投影,指出下面圆柱体的高是几?
(3)有一节直径10厘米的烟囱,长3米。这节烟囱用铁皮多少平方米?(只列式)
(4)一种轧道机,后轮直径1.32米,长1.27米。如果后轮每分钟转动6周,每分钟可轧路面多少平方米?(只列式)
(5)做一对无盖水桶,要求底面半径15厘米,高4分米。至少需用铁皮多少平方分米?(结果保留一位小数。)
(6)一种圆柱形小油漆桶,底面周长50.24厘米,高20厘米。每个桶用铁皮多少平方分米?(四人讨论后口头回答。)
学生做,老师巡视,找几个同学把题写在玻璃片上,然后全体订正。
思考题:
(1)你要做一个圆柱体,先确定什么条件?你是怎样做的?
(2)我们在学习圆面积时,用两个完全一样的圆拼成一个近似长方形的方法推导出圆面积的公式,你能用这种方法推导出求圆柱体的表面积的另外一种计算方法吗?并用此方法做第(6)题,比较哪种方法简便?
教学目标:
1、创设自主探索的学习情境,使学生在合作交流、尝试练习、归纳领悟等过程中,理解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掌握分数乘以分数的计算法则,学会分数乘分数的简便计算。
2、通过组织学生进行迁移、类推、归纳、交流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类推、归纳能力。
3、通过一个数乘以分数应用的广泛性事例,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性教育,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和兴趣。
教学重点:理解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掌握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推导算理,总结法则。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计算下列各题并说出计算方法。
× × ×
2、上面各题都是分数乘以整数,说一说分数乘以整数的意义。
3、引入: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一个数乘以分数的意义和计算方法。
二、新知探究
1、课件出示教学目标
理解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
掌握分数乘以分数的计算法则。
学会分数乘分数的简便计算。
2、教学例3
(1)出示条件和问题:每小时粉刷这面墙的 , 小时粉刷这面墙的几分之几?根据公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学生列式: ×
(2)引导学生动手操作,把一张纸张看作一面墙,第一步先涂出1小时粉刷的面积,即这面墙的 ,第二步再涂出 小时粉刷这面墙的面积,即 的 ,由此得出 × 这个乘法算式表示“ 的 是多少?”
(3)根据直观的操作结果,得出 × = ,根据刚才操作的过程和结果推导出计算方法: × = = 。
(4)提出问题: 小时粉刷多少呢?让学生用前面的方法涂色、推导、计算,自主解决问题。
3、小结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和计算方法。
(1)意义:一个数乘分数,表示求这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2)计算法则:分数乘分数,用分子乘分子,分母乘分母。
4、教学例4
(1)引导学生分析题意,根据“速度×时间=路程”的数量关系列出算式: × 。
学目标:
1.使学生能结合方格纸用两个数据来确定位置,能依据给定的数据在方格纸上确定位置。
2.通过学习活动,增强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
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点的位置
教学难点:
利用方格纸正确表示列与行。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投影机。
学生准备:方格纸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
标出下列班上同学的位置(图略)
{借助教师操作台上的学生座位图,迅速将实际的具体情境数学化}
二、新知探究
(一)教学例2
1.我们刚刚已经懂得如果表示班上同学所在的位置。现在我们一起来看看在这样的一张示意图上(出示示意图),如何表示出图上的场馆所在的位置。
2.依照例1的方法,全班一起讨论说出如何表示大门的位置。(3,0)
(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特别强调0列、0行,并指导学生正确找出。)
3.同桌讨论说出其他场馆所在的位置,并指名回答。
4.学生根据书上所给的数据,在图上标出“飞禽馆”“猩猩馆”“狮虎山”的位置。(投影讲评)
{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在教学时应充分利用这些经验和知识为学生提供探究的空间,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等方式,将用生活经验描述位置上升为用数学方法确定位置,发展数学思考,培养空间观念。}(二)、课堂提高
练习一第6题
(1) 独立写出图上各顶点的位置。
(2) 顶点A向右平移5个单位,位置在哪里?哪个数据发生了改变?点A再向上平移5个单位,位置在哪里?哪个数据也发生了改变?
(3)照点A的方法平移点B和点C,得出平移后完整的三角形。
(4)观察平移前后的图形,说说你发现了什么?小组内相互说说。
(图形不变,右移时列也就是第一个数据发生改变,上移时行也就是第二个数据发生改变)
{。让学生看到在平面上用数对表示点的位置的方法,架起了数与形之间的桥梁,加强了知识间的相互联系。}
三、当堂测评
练习一第4题
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同学之间互相检验交流,最后,教师再展示学生的作品,学生评价。
练习一第5题
(1)学生自己在方格纸上画一个简单的多边形。各顶点用两个数据表示。
(2)同桌互相合作,一人描述,一人画图。
{继续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
四、课堂自我评价
这节课你觉得自己表现得怎样?哪些方面还需要继续努力?
五、设计意图:
本节知识,我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从学生熟悉的座位顺序出发,让学生在口述“第几组几个”的练习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建立起“第几列第几行”的概念,让学生从习惯上培养起先说“列”后说“行”的习惯。然后再过度到用网格图来表示位置,让学生懂得从网格坐标上找到相应的位置。这样由直观到抽象、由易到难,符合孩子的学习特点。
课后小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