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学习、工作抑或是生活中,许多人都写过作文吧,根据写作命题的特点,作文可以分为命题作文和非命题作文。你所见过的作文是什么样的呢?奇文共欣赏,疑义相如析,如下是编辑帮家人们整编的六年级上册语文《安塞腰鼓》课文及赏析【优秀7篇】,欢迎阅读。
旌德县兴隆中学 董玉国
一。导课
(多媒体展示一组图片)
师:看了以上这组关于安塞腰鼓的图片,你们有什么感受?
生1:黄土高原很雄伟,安塞腰鼓表演的场面很壮美。
生2:击鼓的后生舞蹈很美很有激情,充满力量。
师:好,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黄土高原,走近刘成章的散文《安塞腰鼓》。
二。整体感知:
1.师:让我们先来听一听这篇课文的录音,将自己感受深刻的地方做上记号。(播放课文录音)
2.学生自由朗读并扫除生字障碍,自主体验,自主鉴赏。
3.初步分析课文。
师:我们来将课文的开头和结尾来对比一下,看看有什么特点。
生1:都是写静的。
生2:其实也都有声音,开头“丝溜溜的南风……”,结尾“耳畔是一声渺远的鸡啼”。
生3:这叫以声衬静。
师:对了,这就是以声衬静,以声衬静的手法在我国古代的文学作品中早有运用,正所谓“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
师:文章的第二部分是描写的重点,我们来看看作品是从哪几个角度来写安塞腰鼓的?
生1:从舞蹈美、鼓声美、后生美、舞姿美四个角度来写。
生2:“好一个安塞腰鼓”这句话反复出现,是文中写安塞腰鼓艺术的分水岭。
师:同学们对这个问题回答的非常好,这么有气势的文章,我们最好用什么方式来把它再现出来呢?
生齐答:读。
三。朗读品味。
师:好,下面我们就共同进入朗读品味阶段。请同学们有感情的将自己喜爱的段落朗读一遍,交流一下。
生:我喜欢的是课文的第七自然段。(生有感情朗读)
师:哪位同学愿为这位同学的朗读来打个分,点评一下。
生:我认为可以打75分。她朗读的感情很充沛,很投入,但她读快了,不够流畅,也没有读出重音。
师:你的点评很到位,抓住了重点,可否把你喜爱的那一段来读一下?
生:我喜爱的也是这一段。(生读,注意了重音、停顿。很有感情)(赢得了全班同学热烈的掌声)
师:朗读得非常好,还有哪一位同学来读?
生1:我读的8至13自然段,我觉得这组排比段写得很有气势。
生2:我给她的朗读打85分,因为我觉得她的朗读段与段之间的停顿时间短了点,还有“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和“是挣脱了……的那么一股劲”的句子朗读的时候激情不够,声音应逐渐升高。
师:好的,你有没有勇气来示范一下?
(生读,读完全场热烈的鼓掌)
师:很好,你的点评一下子就把握住了问题的关键,非常中肯,读得也非常投入。最后再请一位同学来读一下。
生:我读的是23至27自然段,我喜欢这里写的变幻的舞姿的美。(生读,赢得学生热烈的掌声)
生:我给她打90分,因为她声音响亮,流畅,感情充沛,读出了安塞腰鼓的力量美。
师:为什么不打满分呢?
生1: 因为还要努力,还有进步的空间嘛。(众笑)
生2:我给她打70分。(众皆愣)因为我觉得朗读不是*声音来取胜的,真正好的朗读要走进文本,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把握文章的主旨才能读好。刚才她的朗读声调一直很高,很激昂,但没有读出抑扬顿挫来,表现不出安塞腰鼓的变幻多姿的美。(师带头鼓掌,大家给予热烈的掌声)
师:你的点评太精彩了。是啊,只有走进文本,把握文章主旨,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才是读好文章的关键,谢谢你的点睛一评。下面请你们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将自己喜欢的段落大声的朗读出来,再一次体会安塞腰鼓的壮美。
四。小结。
(再一次出示多媒课件,让学生增强对安塞腰鼓的认识。)
师:一方水土养育了一方人,不同的地域有不同文化。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秀美的山河,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都令我们无比的自豪。让我们最后来齐读课文。(生齐读课文)
五。布置作业。
1. 课后搜集安塞腰鼓的资料。
2. 熟读课文。
简评:
这是《安塞腰鼓》第一课时的教学实录,是我今年四月二十二日上的一节公开课,大家评价不错。现将这节课的主要内容记录下来,就教大方之家。
一。突出了教学的重点,这节课是围绕“读”来进行的,让学生结合多媒体课件中的图片和课文录音,通过“读”来体会安塞腰鼓的激昂的气势,雄壮的场面,感受课文所表现出来的美。
二。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通过图片和课文录音,先烘托一下课堂的气氛,然后让学生自己来读,相互之间打分、评价,活跃了课堂气氛。使他们在这一活动中提高自己对课文的认识。
三。突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一堂课中,学生不在是被动的接受知识,而是积极的参与学习,主动的进行交流,注重生生互动,师生互动。教师适时的加以点拨和评价,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学习,感受新理念带给他们的快乐。
第十七课
1、积累“亢奋、羁绊”等词语。
2、理解本文独特的富有高原气息与时代精神的雄浑壮美的意境,感受时代的脉搏。
3、在反复的朗诵中体会本文的意蕴与语言之美。
1、反复朗诵,体味本文的韵律和气势。
2、反复朗诵,体味语言的节奏美和诗意之美。
1、深刻理解恢弘气势中所包蕴的情感和深意。
第 一 课 时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山水有一方风情。”承载着黄土高原特有的地域文化信息的,以其奔放的动作、铿锵的节奏成为生命和力量的宣泄。今天,就让我们一领他的风采与魅力。
1、关于西北:
西北,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那里地域辽阔,到处是黄土高坡,有黄河流过。西北,有着沧桑的历史。它曾有过秦、汉、唐的强盛,它曾有雄睨世界的辉煌文明。而今天,凝重的土地、粗劣的环境、贫困的生活,西北落后了。西北人性格粗豪、强健、坚韧,“消化着红豆角角老南瓜的躯体”并没有因生活贫困和封闭而丧失希望,复生的生命能量就在这沉重的躯壳内奔突,终有一天会喷发的。这里的人们,这里的土地是有希望的。落后是暂时的,只要生命还在期盼“搏击”,重生之日并不遥远。
2、关于:
诞生于西北高原,在古代它既是激励边关将士冲锋陷阵、浴血奋战的号角,也是将士凯旋的欢迎曲,如今它是陕北人精神风貌的象征。
狂放无忌的舞姿,高亢激越的咚咚鼓声,释放出西北汉子们顽强坚韧的生命力,释放出西北汉子们的粗壮。那是震耳欲聋、充塞天地的声响,那是毫无羁绊、自由、热烈的舞动,那是生命的呐喊。
3、关于朗诵:
朗诵的基本语调有:轻、重,高、低,平缓、疾速。
用什么语调取决于文意,内容激越昂扬、爆烈、语调高,语速快;陈述、说明、介绍、沉静的内容语速则慢。
4、关于排比与反复的修辞方法。
见课后练习说明。
1、注音:
2、释义:
1、使人想起:晦暗了又明晰、明晰了又晦暗、尔后最终永远明晰了的大彻大悟。
2、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
3、“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只听见隆隆,隆隆,隆隆。
4、它使你惊异于那农民衣着包裹着的躯体,那消化着红豆角角老南瓜的躯体,居然可以释放出那么奇伟磅礴的能量!
5、也只有你,才能承受如此惊心动魄的搏击。
多水的江南是易碎的玻璃,在那儿,打不得这样的腰鼓。
6、耳畔是一声渺远的鸡啼。
1、一句写鼓声给人的启迪,表现人们由不明白、不理解到真正明白、理解了鼓声的内涵,鼓声所宣泄的情感与力量。
2、挣脱束缚、羁绊、摆脱贫困、落后、打破闭塞、冲破一切困难的顽强生命力,它是真正的、原始的、自然的生命力的流露。生命的热情一旦释放出来,就没有什么能阻挡它。此刻,生命显得那么伟大、雄浑、激昂、粗犷。
3、这两句是描写鼓声撞击在山崖上、人的心上产生的回音,形容鼓声震荡,形容鼓声给人的感受。
4、生活如此贫困的西北农民,会如此的粗豪、强健、喷薄着如此旺盛的生命力,让人感动,也让人惊异。
5、黄土高原的人朴实、沉稳、强健,他们还保存这生命的“元气”,保存着最原始的生命力,只有他们才能发出如此激荡人心的搏击。
江南人过于秀气,又有些商人的圆滑,已消失了生命的“元气”,柔媚的江南水乡只能承载小桥、流水。
第 二 课 时
1、找出描写击鼓场面及这场面给人的感受的内容,说说这场面的有什么特点?
渲染出怎样的气氛?给人怎样的感觉?
2、找出排比句,体会其作用。找出第七段的比喻句,看看其本体、喻体分别是什么?
比喻、排比的作用是什么?
开 头:表演尚未开始,气氛沉稳、安静,为下面的火爆、热烈蓄势。朗读时语调稍缓、平稳。
表演场面:语调高亢、有力、快速,表现出惊天动地、锐不可当的气势。
感 受:8、12段:有力、急促、高亢。9-11段:稍缓、有力。
1、找出描写鼓声及鼓声给人的感觉的内容,说说鼓声给人的感受是怎样的?
2、如何理解“好一个”这句话?
3、如何朗诵这一部分的内容?
3、这句话是对鼓声的冲击力的赞叹。
4、朗读:稍缓、给读者以体验、思索的时间。
1、找出描写表演者及抒发对其赞美之情的内容,说说这些表演者的最大特点是什么?
2、如何朗读这一部分内容。
3、朗读:18段,宜稍缓、有力。22段宜慢而有力且高亢。
1、找出赞美鼓声、舞姿的内容,说说应该如何朗读。
短促、有力、渐快。
24段适宜慢而有力。
1、看课文的结尾,说说结尾的特点。
由红学而突然寂静,巨大的反差造成强大的冲击力,反衬上文的火烈、狂放、惊心动魄。
充满激情的语言,描写了表现出的磅礴气势,一泻千里的声威及强健勃发的生命力,这既是对西北这块土地的赞美,也是对这块土地上的生命的赞美,更是对我们这个从
1、一个简短的句子开头,有什么作用?
2、文章一开始写腰鼓表演前的“静”,用了哪些景物作陪衬?
3、为什么先写“南风吹动了高粱叶子,也吹动了他们的衣衫。”,接着又写他们沉稳安静的神情和“呆呆”的腰鼓?
4、“但是:”“看!――”分别单独成段,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5、在选文中找出描写这群后生的比喻句,分别指出它们的表达效果。
1、突出后生们的“茂腾腾”的形象形象特点及精神气质,具有吸引人、震撼人的力量。
2、高粱地、风吹高粱叶子、呆呆的腰鼓。
3、前者以动称静,安静的环境,沉稳安静的神态和呆呆的腰鼓,为下文蓄势,反衬下面的火爆。
4、引人注意,人和鼓由静转到动。
5、“他们朴实得就像那片高粱。”表现了后生的朴实、沉静之美。
“百十个斜背响鼓的后生……不断激起的石头,狂舞在你的面前。”表现了这群后生的力量美和豪放之美。
教材解读:
课文为我们描述了安塞腰鼓这一独特的民间舞蹈艺术。通过写安塞腰鼓火烈的舞蹈、隆隆的鼓声、有力的搏击来赞美黄土高原人豪放、开放的性格。安塞腰鼓是产生于黄土高原上的—种民间艺术,充满原始的意味和浓郁的乡土气息。如何让学生在多角度地鉴赏文本、拓展文本、批注文本、诵读文本的过程中,感受安塞腰鼓的独特魅力与生命力量——理应成为本课教学的重点。
设计理念:
1、变一味“教教材”为“用教材教”,以教材文本为依托,引导学生与文本进行个性化对话。
2、在阅读中进行语言鉴赏方法的点拨与实践。
3、充分展开师生对话,让对话的过程成为师生精神共同成长的过程。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文章基调,感受安塞腰鼓的恢宏气势。
2、理解文中短句及排比句的运用,体会文章的节奏美、诗意美。
3、理解文中一些句子的深刻含义,深入体会作者所歌颂的生命力量。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文中短句及排比句的运用,体会文章的节奏美、诗意美。
2、理解文中一些句子的深刻含义;引导学生深入体会作者所歌颂的生命力量。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生读课题:14 安塞腰鼓),进一步去领略安塞腰鼓的丰采和独特魅力!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山水有一方风情”,承载着黄土高原特有的地域文化气息的安塞腰鼓,以其奔放的动作、铿锵的节奏演绎着一曲生命和力量的赞歌!
欣赏腰鼓表演的图片,感受它的恢弘气势和铿锵激越。(通过播放安塞腰鼓图片,给学生以形象的感受,调动学生的情绪)。
好一个安塞腰鼓!一个怎样的安塞腰鼓呢?请你来填一填,可以填词语,也可以填句子。(出示:好一个安塞腰鼓!好一个 的安塞腰鼓!)(可填:壮阔、豪放、火烈、有力、元气淋漓、惊心动魄、奇伟磅礴……)读好这句话。如果用一个字来形容安塞腰鼓给你留下的感受,就是——美(板书)
腰鼓捶起来了,我们的心也受到感染,心也变得热烈!在著名作家刘成章的笔下,这安塞腰鼓,那就更富有震撼力了!因为,它是一曲(出示: “陕北人民生命活力的赞歌,黄土高原厚重内蕴的礼赞!” )
二、欣赏腰鼓,朗读赏析
1、速读课文,看看“好一个安塞腰鼓!好一个……安塞腰鼓!”这样的话在课文里出现几次?(出示:好一个安塞腰鼓!)
2、确实,这句话在文中出现了四次。这在修辞叫做反复。那么,为什么要反复四次,这安塞腰鼓到底好在哪里呢?请同学们再认真读读课文,去感受感受,在相应的句子旁写写你的感受。然后,用上“好一个安塞腰鼓!你看(或:你听):”的句式来说一说。
3、交流。
(一)第一层:好一个安塞腰鼓!你看:
第六节:
1、你读出了什么?(安塞腰鼓鼓声的雄浑激越,豪放火烈……)
(出示: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百十个斜背响鼓的后生,如百十块被强震不断击起的石头,狂舞在你的面前。)
(1)什么是发狠了?为什么要发狠了
读,再读
(2)为什么忘情了,没命了?
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候连命都不要了,这就是没命了
忘情了?在击鼓时太投入了就是忘情了
一齐读这句话。
(3)看小伙子们敲起腰鼓来是怎么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
你从哪儿体会到?
百十个……石头
乱石飞溅是一种怎样的场面?
世贸大厦爆炸
海啸
你还从什么地方体会到?
骤雨一样……
2、老师把这段话改写成这样的形式,我们一起来读一读。有什么感觉?(像诗一样,富有节奏)(出示:
骤雨一样, 是急促的鼓点;
旋风一样, 是飞扬的流苏;
乱蛙一样, 是蹦跳的脚步;
火花一样, 是闪射的瞳仁;
斗虎一样, 是强健的风姿。 )
3、如果这样写,好不好呢?出示:
那急促的鼓点,像骤雨一样,
那飞扬的流苏,像旋风一样,
那蹦跳的脚步,像乱蛙一样,
那闪射的瞳仁,像火花一样,
那强健的风姿,像斗虎一样,
请你反复读几遍,比较比较,感觉有什么不一样?(作者用恰当的比喻,对语言进行巧妙的安排,更突出了安塞腰鼓的雄浑,豪放,火烈) 齐读
这火烈狂野的舞蹈场面,深深地震撼了作者,他不由得发出了由衷的赞叹:“好一个安塞腰鼓!”(多媒体出示,学生齐读)
这火烈狂野的舞蹈场面,深深地震撼了我们,我们也不由得发出了由衷的赞叹:“好一个安塞腰鼓!好火烈的舞蹈哇!””(课题上方板书“好一个”) (板书:火烈的舞蹈)
第七节:
1、引读:这腰鼓,使冰冷的空气—— ,使恬静的阳光—— ,使困倦的世界—— 。
2、看看不同颜色的词语他们是什么关系?(反义词)
腰鼓捶起来之前,空气是—— ,阳光是—— ,世界是—— ,腰鼓捶起来了 ,空气—— ,阳光—— ,世界—— 。这样的变化,全因为有了这——安塞腰鼓!这热烈而奔放的——安塞腰鼓!齐读:好一个安塞腰鼓!
过渡、归纳:
1、是啊,“好一个安塞腰鼓!”安塞腰鼓除好在“舞蹈”的“火烈狂野”,还好在什么地方?
2、交流、讨论(归纳整理、相机板书:响声后生舞姿)
(二)第二层:好一个安塞腰鼓!你听:
1、让我们跟着他一起齐读9、10两节。
2、谁来填一填:
百十个腰鼓发出的 ,碰撞在四野长着枣树的 上, 蓦然变成 ,只听见 , , 。
百十个腰鼓发出的 ,碰撞在 上, 也蓦然变成 ,只听见 , , 。
百十个腰鼓发出的 ,碰撞在我们的心上, 也蓦然变成 ,只听见 , , 。
3、山崖在动,心在动,人在动,一切都因为这安塞腰鼓在动!这鼓声震撼山河,震撼我们的心灵,我们不由得在心里大声呐喊——好一个安塞腰鼓!(板书:隆隆的鼓声)
(三)第三层:好一个安塞腰鼓!你看:
12、13节:
1、指名读,齐读。
2、(出示黄土高坡图片)你们看,这就是黄土高原。黄土高原,一片贫瘠,一片荒凉,在这儿,种不出充满生机的庄稼,这是一片沉默的土地,是那样的沉重而缺乏活力。他们吃的,是黄土高原上长出来的红豆角、老南瓜,这儿的人们,生活贫穷、落后,贫瘠的黄土地、困倦的生活,使他们在物质上、精神上受到太多的压抑、羁绊。可是,当我们看到了这安塞腰鼓,谁都会鲜明地感受到—— ,谁都会惊异于—— !因为这是——
(出示填空:一群 的后生。)
(1)理解“茂腾腾”:沸腾着生命的热烈;叠词更富有韵味。指导朗读。
(2)理解“元气淋漓”: 你从哪些词句看出?(视学生具体情况而定)
重点讨论:“它震撼着你,烧灼着你,威逼着你。”与“力量,激情,气势”对应起来理解。
(3)他们释放出那么奇伟磅礴的能量,从他们身上,我们看到的是旺盛的生命力,更是顽强的民族生命力!正如著名文学评论家厚夫先生这样评价安塞腰鼓:某种意义上讲,安塞腰鼓不仅仅是一种地域文化,已经变成中华民族坚定不移,意气风发,蓬勃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象征。(出示朗读)
读到这儿,我们怎能不由衷地赞叹——好一个安塞腰鼓!好一群茂腾腾的后生!好一群元气淋漓的后生!(板书:搏击的后生)
3、谁赋予了后生们如此奇伟磅礴的能量?(齐读13节)
原文中还有这样一段话,你能说说你的理解吗?
是啊,厚土蕴藏着原始的生命,积蓄着骚动的力量,而江南流水更多地表现柔媚的风格。黄土高原上的人们,有着自然、健康的生命,是原始的、未经人工雕饰的,没有半点污染的,不搀杂任何杂质的,完完全全的生命,这是他们力量的源泉。所以,只有黄土高原——生读:才能承受如此惊心动魄的搏击!好一个——黄土高原!好一个——安塞腰鼓!
(四)第四层:好一个安塞腰鼓!你看:
1、第15小节:多么美妙的舞姿!多么变幻的舞姿!使每一个人都叹为观止!一组排比句,更增强了表达的气势,让我们再来欣赏。
好一个安塞腰鼓!好一个——痛快了山河、蓬勃了想象力的安塞腰鼓!(板书:变幻的舞姿)
2、引读16节:看啊,安塞腰鼓愈捶愈烈了!——痛苦和……好一个安塞腰鼓!
(稍停顿一会儿)
三、感受最后一节。
(语速梢慢)鼓声戛然而止,世界一下变得出奇地静,以致使人感到对她十分陌生。简直到了另一个星球。耳畔传来的是一声——渺远的鸡啼。这是热情释放后的冷静。这样的结尾意味深长。
板书设计:
好一个
14 安塞腰鼓
火烈的舞蹈
隆隆的鼓声
搏击的后生 美
变幻的舞姿
教学建议
一、思想主题
作者以激情四溢的笔墨,描写了的热烈、豪放、激越,以及它所蕴含的蓬勃的生命力。生命因力量而得到渲泄出来,力量又带生命奔腾升华,文章赞美了,也赞美了黄土高原,赞美了朴实、坚韧的劳动人民,更赞美了一种自由、坦诚、热烈奔放,豪放洒脱,坚韧顽强的生命状态。
二、结构内容
本文在结构上较为鲜明,可以分为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为前四个自然段,主要写敲鼓前的预备阶段。这一部分首先概括描写了“一群茂腾腾的后生”的外貌、神态,并以静衬动,蓄势待发,为下文的响起做好了铺垫。
第二部分从“但是”到“成了茫茫的一片……”,写演奏的阶段。这一部分可以再分为几层,这里运用了一种反复的修辞手法——“好一个”,文中出现了四次,可以自然分为五层。第一层,写场面和感受,突出了气势的壮阔和豪放;第二层,写鼓声,并且写与观者产生共鸣,突出这力量给人的震撼和鼓舞;第三层,写后生们的动作,突出这力最体现了生命力的奇伟磅礴;第四层,写舞姿,极赞所显示的力量之美;最后,写节奏,它是生命的渲泄、升华的体现,更使人产生一种崇高、向上的精神境界。
第三部分即最后三个自然段,写鼓声的戛然而止。这一部分与文章开头相照应,以静衬动,写人们被深深吸引,并沉醉其中,进入到所带进的心境、意境之中,突出了它的感染力之强。
三、激昂的排比
本文大量运用排比,有句内部、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排比,不仅交错出现,而且一连许多,如“使人想起……”“愈捶愈烈”,都是一连用三个排比段落,犹如江河一泄千里不可遏止。许多排比,对仗工整,如“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一段,气势昂扬;还有的排比层层递进,如“它震撼着你,烧灼着你,威逼着你”。排山倒海般让人透不过气来。
四、铿锵的节奏
课文多用短句来表现内容。如“一群茂腾腾的后生”,简洁地表现了年轻生命的热烈奔放;“忘情了,没命了”,有力地表现了生命沸腾、力量喷涌不可遏止的情景;其他如“落日照大旗”“只听见隆隆,隆隆,隆隆”,“愈捶愈烈”等句,无不铿锵激昂。
课文自始至终。一直保持着快速的节奏。一个排比接一个排比,一个高潮接一个高潮,不让人有半点喘息的机会。快节奏使得内容表达得更热烈更激荡,充分表现了生命和力量喷薄而出的神韵。
五、关于抓住中心进行教学的建议
指导学生学习这篇课文,要抓住生命和力量的宣泄这一中心点,让学生深入领悟作者所歌颂的生命力量。要围绕生命的勃发来理解作者对黄土高原和江南的议论,不要作无谓的争执。
六、指导学生诵读的教学建议
根据文章特点,让每个学生都读,以一组的学生为一单位,分角色读或分段读等,多种形式的阅读,让学生觉得读乐无穷。是篇铿锵激越的散文诗,可让小组先讨论,揣摩该如何表现文章激越、疾猛的节奏,然后要求每小组朗读一节,另让四组男生读四段构成排比的反复句。这样在无形中又形成了一种比较和竞争气氛。
教学设计示例
一、明确目标
教师引导:这篇散文有真情、有灵性,语句铿锵激越。是训练朗读能力的好材料。这节课我们要通过朗读训练,分析讨沦达到本课的素质教育目标。(投影素质教育目标内容)
二、整体感知
1.介绍作者,并了解有关散文的知识。
刘成章,当代诗人、散文家,陕西人。获鲁迅文学奖,被选人《中国当代散文精华》。
三、重难点解决
1.要求学生快速浏览课文,把生字词勾画出来。借助《现代汉语词典》注音并解释。教师针对共性的问题全班予以订正。
2.教师播放录音,要求学生—边跟读—边在课本上用符号记录轻重音、音量、语速、语气和语调。
3.讨论本文的感情基调及朗读技巧。
文章气势恢宏。句子铿锵激越,表现了对的赞美之情。朗读时要注意节奏的变化,要有豪情、音韵铿锵有力,细节方面注意摹仿录音,把握轻重音、音量、语速、语气和语调的变化。
4.全班同学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5.本文描述了,一次看的过程,文章由此可以分为哪几个部分?
可以分成三个部分。从“—群茂腾腾的后生”到“似乎从来不曾响过”表演前;第二部分从“但是”到“声,成了茫茫一片……”是表演中;第三戛然而止的时候“到”耳畔是—片渺远的鸡啼”,是表演后。
6.如果用—个字来概括第—部分和第三部分的话,你会用哪个字?
用“静”。
7.两部分的“静”有没有不同?
第—部分侧重于人的安静,第二部分侧重于声音的寂静。
8.这两部分对第二部分的表达有什么作用呢?
以动衬静,形成鲜明的对比;第二与第—部分形成前后呼应。
9.当你朗读第二部分时,你有怎样的感受?可否用文中的—个词概括?
亢奋、惊心动魄、震憾都可。
10.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
学生作答,教师予以点评。引导学生往两方面考虑:—是作者的思想感情,二是修辞方法。
11.本文大量运用排比,有句子内部、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排比。试分别举例说明这种写法,对表现文章的思想感情起什么作用。
12.再次朗读,体会文章的气势和情感。
13.“好一个”在文中反复出现了几次,有何表达作用?
反复出现了四次,形成了回环往复的气势,推动情节和情绪向高潮发展。
14.我们在朗读中感受到了作者深深的情味,燃烧的热情,你怎样理解“它使你惊异于那农民衣着包裹着的躯体,那消化着红豆角角老南瓜的躯体,居然可以释放出那么奇伟磅礴的能量!”
15.“多水的江南是易碎的玻璃,在那儿,打不得这样的腰鼓。”这句话包含了怎样的意思?
四、总结、扩展
我们在学习中,感受到了作者刘成章浓厚的黄土高原情结。他认为自己的散文创作是黄土地的赐予。正如作者所说:“我生长在陕北的山沟……我想让我的散文向信天游靠拢。”“刘成章的散文从“我”落笔,以自己亲身的体验、血肉的感情、火热的心肠,捧起生活中激情的浪花,你能感受到他对人生的反思,对社会的理解,一种独到的感受,一瞬间即逝的灵感,一种哲理,一层诗意。” (李若冰《刘成章的散文风格》)。希望今天的学习,对同学的写作,人生的思考有所裨益。(可投影李若冰的评论)
五、布置作业
1.写一篇心得,二三百字即可。
2.背诵你认为写好的句子、段落。
.《安塞腰鼓》课堂实录
安塞腰鼓 教案
.《安塞腰鼓》教案2
.《安塞腰鼓》公开课教案
.《安塞腰鼓》教案4
.《安塞腰鼓》学习要点
.《安塞腰鼓》教学设计ab
.《安塞腰鼓》说课稿2份
敲出豪放——《安塞腰鼓》赏析
谁是课堂探究活动的主角——《安塞腰鼓》教学案例与反思
.《安塞腰鼓》同步练习(一)
.《安塞腰鼓》同步练习(二)
《安塞腰鼓》mp3课文音频朗读
《安塞腰鼓》ppt课件2
《安塞腰鼓》ppt课件5
《安塞腰鼓》ppt课件6
《安塞腰鼓》ppt课件7
《安塞腰鼓》课件
《安塞腰鼓》课件1
[教学设计A]
创意说明:以朗读教学带动学生从不同层面去理解、欣赏课文是本设计的特点。本文因其独特的句式特点而极具音乐美,同时还有丰富的画面美,以及充塞于全文的力量美。通过不同层次的朗读指导,让学生感受文章之美,掌握基本的朗读方法。
教学步骤 :
一、 齐读、正音。(读音准)
1、首先不作任何提示,让学生齐读全文(课前有常规的预习)。
2、纠正学生误读的字音(主要有学生完成),并强调一些新词汇的读音。
瞳仁 恬静 晦暗 羁绊 蓦然 冗杂 戛然 磅礴 亢奋
二、 读出音乐美
1、学生自我评议:刚才齐读课文时所存在的问题。让学生自由地说,教师先不作评议。
2、播放课文的配乐朗诵带。要求学生带着刚才评议的问题去听,并根据录音在文中作一些标记,如节奏、重音等。
3、对比评议:将自己的朗诵与录音带中的朗诵进行比较,发现他人长处。
朗读指导:朗读最基本的要求是读准字音,接下来就是要读准节奏。要读准节奏,必须注意词与词、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停顿,还要分析课文的句式特点。句式特点存在着明显的文体差异,如散文、古体诗、词、赋、现代诗等皆有着明显的节奏特点。同时,在同一种文体中,不同的文章其节奏也有较大的差异,尤其是散文。本文以短句为主,因而节奏较快。读准节奏以后还要注意音的轻重,这样才会产生抑扬顿挫的效果。
4、分节朗读学习,学习重点:节奏、重音。
5、齐读全文,注意音准、节奏、重音。
6、跟读:跟录音带齐读全文。
7、学生自由朗读。
三、 读出画面美
朗读指导:朗读水平若要向高层次发展,必须深钻课文,才能身临其境,进而读出文章的画面美。
1、寻找本文主体画面的构成因素。
黄土高原(厚实、大气)、一群茂腾腾的后生(热情、充满力量)、腰鼓(灵动而热烈的陕北打击乐器)
2、分析全文画面的构成。
以打击腰鼓的不同过程为主,穿插一些想象的画面(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等)、陕北农民的生活画面、黄土高原与江南的对比画面等。
3、播放腰鼓表演的录象片段。很多地方的学生都没有见过这种画面,搜集并播放一点腰鼓表演的画面十分必要。
4、自由朗读(也可以分小组),力求进入课文情景,读出文中的画面美。
5、教师示范(选部分段落)。
6、全班齐读。在节奏、重音的基础上,力求读出画面美。
四、 读出力量美
1、讨论:本文的主旨。让学生的小组讨论的基础上,各抒己见。
尽管本文的主旨不是很容易达到统一,但有些因素却是很明朗的:表现了腰鼓这种民间舞蹈的震撼力,更让我们感受到了蓬勃的生命力量。此外,作者仿佛还向我们暗示了西北这块土地所蕴涵的潜力。
2、播放配乐朗诵带,让学生体会文章的力量美。
3、学生齐读。力求读出本文所特有的阳刚之美。
这里也可以反复指导一下。
五、 积累
1、将自己喜欢的句、段摘录下来。
2、在摘录的句、段中再作选择,背诵下来(不强求)。
一、整体把握
这是一篇歌颂激荡的生命和磅礴的力量的文章。
“一群茂腾腾的后生”,“朴实得就像那片高粱”,在“黄土高原上,爆出一场多么壮阔、多么豪放、多么火烈的舞蹈哇──安塞腰鼓”!“后生”,年轻的生命,如日中天,光辉耀眼,“茂腾腾”地沸腾着生命的热烈;年轻的生命“朴实”、不做作、不招摇、不浮耀,像“高粱”一样无华而茁壮,自然健康;这样的生命,是原始的、未经人工雕饰的、没有半点污染的、不掺杂任何杂质的完完全全的生命。这样的生命奔腾踊跃于“黄土高原上”,古老的沟壑纵横的土地,承载着这样年轻热烈完美的生命,“安塞腰鼓”给予他们宣泄的方式。
充溢着生命力量的“后生”们,“神情沉稳而安静”,生命在积蓄,等待爆发。果然,他们“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生命的热情一旦被释放出来,就没有什么东西能阻挡得住力量的喷涌。来了:“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人已经不是概念上的“人”,而成了单纯的生命的载体、力量的载体,只有宣泄宣泄再宣泄,喷射喷射再喷射,人与生命合一与力量合一。“这腰鼓,使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燥热了,使恬静的阳光立即变得飞溅了,使困倦的世界立即变得亢奋了”,这些旋转的生命喷涌出的火热的力量灼热了周围的一切。生命如雷霆万钧,如山崩地裂压顶而来,使一切都变得渺小,天地间只有生命的能量呼啸不已,“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这样的生命,这样的力量,又有谁想束缚,又有谁能羁绊呢?生命化成“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伟大、雄浑、激昂、粗犷,也许有点狂野甚至具有一定的破坏力,但它是真正的、原始的、自然的生命的流露,还有什么比这样的力量更可贵、更激动人心、更让人叹为观止呢?──“后生们的胳膊、腿、全身,有力地搏击着,疾速地搏击着,大起大落地搏击着”,他们的动作不会像舞台上的舞蹈那么精致整齐富有韵律,但是他们的力量却扑面而来,“震撼着你,烧灼着你,威逼着你”,“它使你从来没有如此鲜明地感受到生命的存在、活跃和强盛”,使人不能相信人“居然可以释放出那么奇伟磅礴的能量”。面对这样的生命、这样的力量,人们会怎样呢?──或许有人觉得这样的生命太赤裸裸、太霸道、太蛮横,但是它会打破人们身上层层坚硬的外壳,让生命宣泄在天地间,而不必计较功名利禄,不必患得患失,不必苍白憔悴,让人“遗落了一切冗杂”,“痛快了山河、蓬勃了想像力”,使人明白人之所以为人,生命之所以为生命。
作者把这样生命的宣泄、力量的喷发赋予了“黄土高原”“安塞腰鼓”,是有其深刻含义的。“黄土高原啊,你生养了这些元气淋漓的后生;也只有你,才能承受如此惊心动魄的搏击!”相比作者对黄土高原的赞美,对水乡江南,却觉得“多水的江南是易碎的玻璃,在那儿,打不得这样的腰鼓”,然后再次感慨“除了黄土高原,哪里再有这么厚这么厚的土层啊!”作者为什么对黄土高原情有独钟?在作者看来,黄土高原的人“朴实”“沉稳”“安静”,他们还保存着生命的“元气”,相比商品经济发达的江南,少了些浮躁,缺了些世故。厚土蕴藏着原始的生命,积蓄着骚动的力量,而多水的江南,已经流逝了许多许多,改变了许多许多。
这篇文章,内容和形式取得了完美的统一。
全文共30个自然段,多用短句来表现内容。如“一群茂腾腾的后生”,简洁地表现了年轻生命的热烈奔放;“忘情了,没命了”,有力地表现了生命沸腾、力量喷涌不可遏止的情景;其他如“落日照大旗”“只听见隆隆,隆隆,隆隆”,“愈捶愈烈”等句,无不铿锵激昂。
本文大量运用排比,有句内部、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排比,不仅交错出现,而且一连许多,如“使人想起……”“愈捶愈烈”,都是一连用三个排比句,犹如江河一泻千里,不可遏止。许多排比对偶工整,如“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一段,气势昂扬;还有的排比层层递进,如“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震撼着你,烧灼着你,威逼着你”等,排山倒海般让人透不过气来。
课文自始至终,一直保持着快速的节奏。一个排比接一个排比,一个高潮接一个高潮,不让人有半分喘息的机会。快节奏使得内容表达得更热烈、更激荡,充分表现了生命和力量喷薄而出的神韵。
二、问题研究
1.这篇文章想要表达什么?
关于这篇文章的主旨,有多种见解:
歌颂生命中奔腾的力量。这股力量,由西北汉子热情奔放的腰鼓表现出来;
表现要冲破束缚、阻碍的强烈渴望。贫瘠的黄土地、困倦的生活,生活在这里的人们,物质上、精神上受到太多的压抑、羁绊。安塞腰鼓,表现了挣脱、冲破、撞开这一切因袭重负的力量;
歌颂阳刚之美。“一群”“朴实得就像那片高粱”的“茂腾腾的后生”,他们“释放出那么奇伟磅礴的能量”,表现了一种独特的美;
人就应该这样痛快淋漓地生活、表现。“遗落了一切冗杂”,打破人们身上层层坚硬的外壳,而不必计较功名利禄,不必患得患失,不必苍白憔悴。
2.西北现在好像成了贫困落后的代名词,作者为什么这样歌颂西北汉子?
西北,是中华民族的主要发源地,曾有过秦、汉、唐的强盛,拥有雄睨世界的辉煌文明。在今天,凝重的土地,贫困的生活,西北好像落伍了。作者为什么这样深情地歌颂这片土地?歌颂什么?──“消化着红豆角角老南瓜的躯体”,并没有因生活的贫苦和封闭而丧失希望,复生的生命能量就在这沉重的躯壳内奔突,终有一天会喷发的。这里的人们是有希望的,这里的土地是有希望的。
落后是暂时的,只要生命还在期盼“搏击”,重生之日并不遥远。围绕这一话题,可以作相应的问题探讨。
练习说明
一、这篇文章运用大量短句,来营造激越的气氛。反复朗读全文,注意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联系,读出文章的气势。
此题意在让学生体会文章内容和形式统一的特点。朗读时要注意文章中排比(句与句、段与段),要感情激昂。
二、联系上下文,品味语句,回答括号中的问题。
1.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
(“那么一股劲”要“挣脱”“冲破”“撞开”什么?是什么“束缚”“羁绊”“闭塞”了“那么一股劲”?)
2.它使你惊异于那农民衣着包裹着的躯体,那消化着红豆角角老南瓜的躯体,居然可以释放出那么奇伟磅礴的能量!
(过着贫困生活的农民,哪里来的那么强大的力量?)
3.多水的江南是易碎的玻璃,在那儿,打不得这样的腰鼓。
(为什么“多水的江南”打不得这样的腰鼓?)
4.耳畔是一声渺远的鸡啼。
(为什么听到这样的“鸡啼”?)
此题意在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敏感力和洞察力。
1.“那么一股劲”要打破人们身上层层坚硬的外壳,让生命宣泄在天地间,让人“遗落了一切冗杂”,“痛快了山河、蓬勃了想像力”,使人明白人之所以为人,生命之所以为生命。
2.他们有着自然、健康的生命,是原始的、未经人工雕饰的、没有半点污染的、不掺杂任何杂质的完完全全的生命。这是他们力量的源泉。
3.江南流水更多地表现柔媚的风格,而安塞腰鼓需要承载这样原始、粗犷的生命力量的“厚土”。
4.当鼓声停止后,人们仍沉浸在中,好像炽热后的沉寂,这时以“鸡啼”反衬寂静(也可认为这是实写)。
三、本文大量使用了排比和反复的修辞方法,语言气势充沛,节奏鲜明,感情强烈。排比,是把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意思密切关联的一组句子或词语排列起来,以增强语势,加深感情。例如“痛苦和欢乐,生活和梦幻,摆脱和追求,都在这舞姿和鼓点中,交织!旋转!凝聚!奔突!辐射!翻飞!升华!”反复,是为了突出某个意思,强调某种感情,特意重复某个词语或句子。在本文中,它常常是与排比结合起来使用的。例如“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试从课文中找出一段单用排比的和一段综合运用排比和反复的文字,仔细体会它们的表达效果。
此题意在让学生了解一些语言知识,并能运用。可以先给学生讲一讲排比和反复的修辞方法,再让学生自己在课文中找例句。
教学建议
一、课文有关生命和力量的主旨,学生理解可能有一定的难度。在这方面不要过分要求学生,主要指导他们读出这篇文章的气势即可。
二、作者说“多水的江南是易碎的玻璃”“打不得这样的腰鼓”,并不是对江南和西北作一个评判。江南有江南的风格,西北有西北的特点。在这里不要作无谓的争论。
三、有条件的话,运用有关安塞腰鼓的视觉材料进行辅助教学,以使学生加深认识。
四、有兴趣的话,可以从历史和现实两个角度进行扩展学习。历史可以从周朝开始西北地区的历史进程和发展来引申到现实;现实可以和沿海等经济发达地区做各方面的比较。从这两方面指导学生探讨一下黄土高原的希望与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