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亚落日》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第一单元中的一篇写景短文。作者运用活泼、清新的语言描绘了三亚落日的美丽景象,抒发了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本文语言清新、词汇丰富,字里行间充溢着作者对三亚落日的深深喜爱和赞美。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以下是可爱的小编帮大伙儿整编的《三亚落日》教学设计说课稿精选7篇,欢迎参考。
教学目标
1、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朗读品味,了解三亚落日的美丽景色,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2、欣赏并摘抄描写落日的语句。
3、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时第2教时授课时间月日上午
课前准备执笔人林中坤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新课
今天,老师带着你们到三亚观赏那富有诗意,美妙绝伦的日落的景象。
二、精读第二段
过渡:
在三亚看落日怎么有诗意?三亚是个怎样的地方?
1、(出示投影三亚风光)自由读这一段图文结合,想一想:你读懂了什么?
2、集体交流。(三亚洋溢着浓浓的热带风情,很美;作者非常喜爱三亚的热
带风情。)(板书:热带风情)
(1)你从哪些地方读出三亚很美?在有关语句上作记号。交流:
①“蓝透了”“碧玉般”“玉屑银末般”“金灿灿”等词语写出了海、椰子树、细沙的色彩美和形态美。②“挺拔俊秀”等词语突出了椰子树的姿态美。③“低翔”和“摇曳”等写出了白鸥、椰子树的动态美。
(2)结合课文对白鸥、椰子树和细沙的描写,展开对三亚神奇而又
瑰丽画面的想象。
(3)你从哪些地方体会到作者的喜爱之情?(如:“浓浓”、“金灿灿”“软软”等叠词的运用。“蘸”“搔”拟人手法的运用。“真让人担心”“谁都想”等心理描写。
(4)指导朗读,读出喜爱之情。
三、精读第三段
过渡:三亚的风采神奇而又瑰丽,在这样的地方观落日,的确“真有诗意”,
下面我们和作者一起欣赏夕阳滑落的美景。
1、自由读第3、4自然段。体会太阳滑落前与滑落时景色的不同。
2、交流:
(1)在第3自然段中,作者把太阳比作什么?(板书:像孩童)
投影:
活跃了一天的太阳,依旧像一个快乐的孩童。
研读:
a、哪些地方写出了太阳像个“快乐的孩童”?(红扑扑、抖落、溅出)
b、这样写有什么好处?(鲜明生动,表达出作者的喜爱之情。)
C、想象夕阳的“孩童”形象及海天一色的奇观。d、指导朗读。抓住关键词语,读出对此种景象的无限喜爱。
(2)研读第4自然段,画出描写夕阳滑落过程的语句。〔悬在海与天的边缘——在海面蹦跳——轻快入水〕
①投影:
夕阳也渐渐地收敛了光,变得温和起来,悬在海与天的边缘。
夕阳也渐渐地收敛了光,变得温和起来,像一只光焰柔和的大红灯笼悬在海与天的边缘。
学法:
a、轻读这一组句子,比较哪种写法好,好在哪里?
b、指名说。(板书:像灯笼)
C、指导朗读第2句。
四、小结
五、作业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1、继续精读第三段,了解三亚落日的美丽景色,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2、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设计理念]
新《语文课程规范》指出:要珍视同学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本设计以此为立脚点,强调阅读的个性化,让同学在美文的熏陶中有独到的感悟,并在有所积累的前提下有所表达。
[教学目标]
1、引导同学抓住重点词语和关键句子体会课文的意境。
2、感情朗读课文,初步感悟抓景物的形状、颜色来描写景物和景物变化的方法。
3、能在读熟、读懂课文基础上发明性的练习说话,写导游词提纲。
[教学具准备]
水彩笔、纸、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师:同学们,在以前我们学过了巴金爷爷的《海上日出》,知道日出非常的美、壮观。其实日落也很富有诗意的,它一点也不比日出逊色,夕阳滑落的景观可谓美妙绝伦!今天老师要和同学们一起来学习一篇有关日落的文章。
2、板书课题,同学齐读课题2遍。
(二)教师配乐范读全文。
(在舒缓、优美的钢琴曲伴奏下,教师美读全文,并要求同学)
1、标段落号。
2、喜欢的段落前做个记号。
(三)同学自由朗读全文。要求:
1、不添字、不漏字。
2、喜欢的句子、段落多读几遍。
(四)生字誊写练习。
1、教师在田字格内范写“溅”、“盏”
2、同学在下发的作业中描红。
(五)学习第二自然段。
1、自由读课文,画出作者描写的三亚景物有那些?。
2、用简单的线条画出蓝天、海水、白鸥、椰树、细沙。
3、同学根据有关段落作画。(要求同学用简笔画作图)
4、评画。
(注意是否能画出“蓝蓝的天”、“蓝蓝的海”、“低翔的白鸥”、“碧玉般的树冠”、“玉屑银末般的细沙”。)
5、感情朗读有关反映画面内容的句子。(最好要读出作者在细沙上行走的感觉以和作者的感受)
(六)学习第四自然段。
1、同学感情朗读。
2、出示本节的自学目标。
①感情朗读自身喜欢的句子。
②边读边想象夕阳滑落的过程,画出描写夕阳滑落动作的词。
③教师出示一组动词。
悬、入水、颤抖、停住、下沉、蹦跳、收敛。
3、教师演示有关夕阳下滑的动画(课件),边演示边出现相关的动词。
4、依照词在文中的顺序,让同学讲讲落日的过程。
(七)做小导游。
1、编写提纲,分小组互相讨论,准备提纲。(教师简要指导)
2、同学试演。(要求用上课文中学到的你认为优美的词语或句子)
3、出现同学讲的不熟练的地方,让同学再读课文的有关段落。
4、套入导游词的有关格式,让上来演示的同学带上“导游证”
5、在多名同学中评选“海南三亚十佳导游”,并现场颁发证书。
(八)课外延伸。
1、教师小结,用上课文最后一句。
2、向提供同学关于海南三亚的一个网址、一本课外书。让同学进一步去学习,去探究。
(九)课外作业。
回去向家长介绍三亚落日。要求用上美妙绝伦、风情、逊色、惊讶等词。
教学目标:
1、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朗读品味,了解三亚落日的美丽景色,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2、欣赏并摘抄描写落日的语句。
3、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新课
过渡:三亚洋溢着浓浓的热带风情,在这样的地方看落日,的确“真有诗意”,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欣赏夕阳滑落的景象。
二、品读感悟三、四自然段:
(一)理清层次,整体把握
1、请观看课文精美的插图,耳朵倾听老师朗读,展开想象的翅膀,去享受、去感悟,然后思考:夕阳滑落的景象是由哪几幅画面组成的?作者将不同阶段的落日分别比做了什么?
2、同座交流。
3、全班交流:
①第一幅画面:太阳离海面还有一段距离,比做“快乐的孩童”。(板书:像孩童)
②第二幅画面:太阳挨近海面时,比做“大红灯笼”。(板书:像灯笼)
③第三幅画面:太阳投入海面时,比做“跳水员”。(板书:像跳水员)
4、自由朗读三、四自然段,整体把握日落全过程。
(二)研读自悟,积淀语感
1、在这三幅画面中,你最喜欢哪一幅?把它选出来读一读,说说为什么?
2、讨论评读要点。
第一幅:
⑴突出场面热烈壮观;
⑵抓住绘色、描形、摹态的重点词语,感悟孩童形象以及海天一色的奇观;
⑶体会作者喜爱之情。
投影映示: 活跃了一天的太阳,依旧像一个快乐的孩童。
①哪些地方写出太阳像个"快乐的孩童"? (抓住“歪着”、“红扑扑”、“毫无倦态”、“潇潇洒洒”等词语感悟太阳的孩童形象。)
②这样写有什么好处?(鲜明生动,表达出作者的喜爱之情)
③质疑:“太阳的笑颜”指什么?(结合“金红一色”、“热烈一片”,帮助学生体会当时的壮观场面。)
④想象夕阳的"孩童"形象及海天一色的奇观。
⑤指导朗读。要求抓住关键词语,读出对此种热烈景象的无限喜爱。
第二幅:
⑴这时的太阳和第一幅比较,发生了什么变化?
⑵投影出示:
①夕阳也渐渐地收敛了光芒,变得温和起来,悬在海与天的边缘。
②夕阳也渐渐地收敛了光芒,变得温和起来,像一只光焰柔和的大红灯笼,悬在海与天的边缘。
a、比较这两个句子,说一说哪个好,好在哪里。(第二种写法好,用比喻的方法,把夕阳的颜色美和形状美具体、形象地写出来了。)
b、引导学生抓住“红灯笼“这一形象的说法,体会太阳发生的变化。借助课件,体会阳光映照在海面上的动人景象。
c、指名读,男女生比赛读。
⑶ 出示:兴许是悬(浮)得太久的缘故,只见它慢慢地下沉(落),刚一挨(碰)到海面,又平稳地停住了。
a、轻声读这一句,比较原文用词和括号里的词哪种写法好,好在哪里。(第二种写法好,用比喻的方法,把夕阳的颜色美和形状美具体、形象地写出来。 引导学生理解、区别。
b、学生体会后,齐读这一句,突出太阳的顽皮。
⑷理解 “顽皮地蹦跳”:这涉及到一定的科学常识。因为海面上水汽很多,太阳光透过水汽就发生了折射,所以产生了这种现象。这一切在作者眼里都成了太阳的顽皮。
⑸抓住大海颜色的变化“原色——玫瑰色”,体会景色的优美。(理解“涨溢”、“硕大无朋”)
⑹指导朗读。 突出太阳的轻快、敏捷。
第三幅:
过渡:长时间地看这一轮落日,觉得眼前的这轮落日何止只像一只大红灯笼,看着看着,这轮落日仿佛有了一份生机,有了一份情意。还记得李白的《送友人》吗?里面有这么一句“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出示)“故人”就是指下文的——跳水员。
⑴投影出示:
①我瞪大双眼正在欣赏着,突然那落日颤动了两下,落下去了。
②我瞪大双眼正在欣赏着,突然那落日颤动两下,最后像跳水员那样,以一个轻快、敏捷的弹跳,再以一个悄然无声、水波不惊的优美姿势入了水,向人们道了“再见”。
a、这两句写法有什么不同?第二句好在哪里?
(把夕阳落下的情景写得十分细致,而且写活了,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
b、指名读这一句话。
c、太阳入水悄无声息,水波不惊,消失得那么自然,要读出一种平静之美。引导学生理解:她像跳水员,入海时是“水波不惊,悄然无声”,可见她是位技术高超的运动员。她的身材肯定非常苗条,如果身材肥胖臃肿,入水时就会溅起很大的水花,谈不上优美和赏心悦目了。
d、再指名读这一句话。齐读这一句话。
⑵作者在写夕阳滑落的情景时还写了“我”是怎样看落日的,找一找有关语句。
(“不敢眨眼”、“生怕”、“瞪大双眼”)
⑶为什么要写这些?
(突出作者对三亚落日景象的赞赏和惊叹,同时也从侧面突出了落日的美妙绝伦。)
⑷读到这儿,同学们知道三亚落日的全过程吗?
出示填空:
金红一色→收敛光芒→慢慢下沉→顽皮地蹦跳→悄然地入水
⑸日落是个完整的过程,想不想把这三幅画面完整地欣赏一遍?再读三、四自然段。
⑹把自己喜爱的句子背出来,让落日美景永驻心间
三、总结全文
1、师:这美妙绝伦的落日景象让人赞不绝口,心中的千万感慨化为一句话就是——(学生齐读课文最后一节)。
2、师:(点击课件)这就是三亚的落日!请同学们在画纸上把太阳滑落的景象画下来,如果有什么话要说,也可以写在旁边。
四、作业设计
三亚的落日是那么美丽,作者描绘的语言是这样美好,你们想不想来赞美一下家乡日出或日落的情景?试着写下一、两段话。
一、导入:
1、 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和作者一起去三亚看落日,齐读课题。
2、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在三亚看落日——真有诗意。翻开书我们一起来读第一自然段,把作者对三亚落日的喜爱、赞美之情读出来,注意读好几个词。
二、学习第二自然的
1 、在三亚看落日怎样有诗意?三亚是一个怎样的地方呢?请同学们读读第二自然段,找一找。(出示第一句)齐读
2、 第二自然段为我们介绍了哪些景物?它们各有什么特点?(出示)
随机交流。
3、 你喜欢这些景物吗?谁来读一读,把你的喜爱之情读出来。
4、 三亚的海那么蓝,鸥那么白,树那么秀,沙那么亮,怎能不让人喜爱至极呢?让我们一起捧起书读一读第二自然段。
5、 男女生按总--- 分的结构读第二自然段。
三、学习3 ——5
1、 在这么美的地方看落日——真有诗意。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3 —5 自然段,找一找,作者把“ 落日” 比作了什么?(出示)
2、 交流:像孩童 像大红灯笼 像跳水员(出示)
3、 请同学们再自读课文三、四、五自然段,边读边想象太阳滑落的过程。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能把太阳比作“顽皮的孩童”?又为什么能比作“大红灯笼”?太阳和“跳水员”又有什么相似之处?联系上下文,再动动脑筋,也可以找同学商量商量。
4、 合作感悟
( 孩童)
生:孩童玩了一天身上很脏,回家之前要拍拍身上的灰尘,而此时的太阳也正“从身上抖落下赤朱丹彤”,它们很相似。
生:我还有补充。此时的太阳是“红扑扑”的,而玩了一天的孩童脸也胀得通红,所以能这么比。
你觉得这是一个怎样的孩童?(快乐、顽皮、可爱、活泼、充满生机)能不能把你们的感受读出来呢?指名读、齐读
(大红灯笼)
(1 )慢慢滑落的太阳“渐渐地收敛了光芒,变得温和起来,像一只光焰柔和的大红灯笼”是因为灯笼外面都有一个罩子,光芒也不是很强。
(2 )灯笼是人提着的,晚上一般只见灯笼不见人,就像太阳一样悬着,有时没拿稳还会上下抖动,和太阳在海面上跳动有些相似。
(3 )大红灯笼的颜色很美,过年的时候都要高高挂起大红灯笼。它代表着吉祥。
(4) 大海都被大红灯笼辉映得像饱饮了玫瑰酒似的……这句话把大海当作人来写,醉醺醺地,有人的动作神态。
比较2 处语句:
1、 (用比喻的手法……)
2、( 指名读)请注意文中带点的字,如果换成括号里的字,有什么不一样?
(1 )我想请一位同学在黑板上画图区分“悬”与“浮”的差别。(指着简笔图解释)
“悬”是说明太阳没有靠近海面,离海面还有一段距离,而“浮”说明太阳下面的边缘已接触到海平面。“悬”还表明这轮太阳置于天与海之间,无所依托,静静地悠闲地停泊在半空中。
(2 )“下沉”显得很有力量,慢慢地压下来,具有不可阻挡的气势与力量。“下落”显得速度很快,“刷”地一下就下来了。夕阳落下去是有个过程的。“下沉”比“下落”更准确,更有力量。
(3 )“挨”是靠的意思,若即若离;“碰”表示太阳与海面完全接触。“挨”让人感到亲密,“碰”让人觉得生硬。如果换用“碰”字,我似乎还听到了“轰”的声音,而太阳落下去的过程是静静的,毫无声息的。
师:同学们的分析得真深刻,体验得很到位。这就是作者用词巧妙之处,每用一词都是十分讲究。给读者以无限的品味与咀嚼的空间。结合刚才的理解,让我们再来读读这段话。
刚才几位同学的解释很合理,可是我不懂太阳滑落应该是个连续的过程,为什么会停住,又会“蹦跳”?
(这涉及到一定的科学常识。我知道因为海面上水汽很多,太阳光透过水汽就发生了折射,所以产生了这种现象。这一切在作者眼里都成了太阳的顽皮。)
让我们(★)一起有感情地读读这几句话吧。(齐读)
(跳水员)
(1) 把太阳比作跳水员,因为三亚三面都是海就像是一个跳水池。
(2) 我来补充,中国跳水员的技术是很高超的,特别是他们的压水花技术独步天下,他们跳水时姿势是很优美的,入水时水花很小甚至没有水花。而太阳入水时也是“消然无声、水波不惊”的。他们很相似。
(3) 跳水员起跳时先要在跳板上做一个弹跳,这和太阳的“蹦跳”很相似。
(见书)
为什么同一个太阳能比作三样不同的东西?
(太阳滑落是一个完整的过程,不同时候的太阳都具有不同的特点,所以能比作这三样不同的东西。)
作者在写夕阳滑落之时的情景时还写了怎样看落日的,找出文中的语句?
为什么要这样写?
四、这样美的景色,我们好像无法找到比书上更美的语句来赞美,所以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哦,这就是三亚的落日。
这句话照应开头,总结全文,我们在一起读。
五、感悟作者的写法:1、 比喻 2、 拟人
这就是( )的落日!同学们以后有机会也可以去三亚看一看。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初读感知,初步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课文第一、二自然段。
3、自主阅读,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
一、教学目标
1.观察落日美景的色调特点,掌握暖色调的相关资料。
2.欣赏落日美景,用暖色调表现观察到的落日美景。
3.学会观察、欣赏、表现生活中的美,培养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二、教材分析
夕阳西下,落日发出漫天红霞。由于大气层整整一天都受到了太阳光的强烈照射,因此,日落的颜色比日出时更为亮丽。当太阳在空中渐渐下落时,形成暖色调。天空的色彩由远处的亮黄色依次过渡到红色、紫色、蓝紫色等。这绚丽多姿的天空,带给孩子们无尽的联想。
教科书中选用了几张不同时间、不同地点、不同视角的落日图片:有水天一色的落日,有绚丽多彩的晚霞,还有以天空和山为主体的西湖雷峰夕照。这些照片上的天空的颜色各不相同:一幅以红色、橙色为主,一幅以红色、紫色为主,还有一幅则以黄色、橙色为主。教科书中展示了日落时天空中主要的几种色彩,大致讲清了它们的变化规律。教师要引导学生从科学的角度去了解日落时天空色彩变化的原因,帮助他们理解:在很多因素的作用下,不同地点、不同天气、不同时段,落日都有很大的不同,促使学生能更加全面地去了解、认识落日的色彩,感受到不同的日落之美,领略大自然无限的艺术魅力,从而激发学生创作的灵感。对英国画家透纳的美术作品赏析,让学生有了更多的感性认识,有助于学生感受用画笔来表现美,表达情感。通过欣赏、比较水粉和油画棒这两种不同媒材不同绘画方法表现落日美景的优秀作品,引导学生学习并掌握用不同的绘画工具进行创作的方法及基本技巧。此外,教科书还选取了两张同龄人的优秀作品,这两张作品都较好地运用了暖色调,使画面中天空的色彩有了绚丽的变化,为学生的创作提供了参考。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日落时天空与景物色彩的特点与规律。
难点:用暖色调大胆地表现观察到的落日景象。
四、教学设计
课前准备
(学生)画纸、水粉颜料、画笔、水桶、小抹布。
(教师)多媒体课件、画纸、水粉画颜料、画笔、水桶、小抹布。
教学过程
1 、情境导入。
(1)欣赏落日的图片,说说带给人怎样的视觉感受。
(2)揭示课题:落日。
2.欣赏感知。
(1)引导学生回忆交流印象最深的落日美景。
(2)观察日落图片,找寻天空与景物色彩的特点与规律。
(3)思考:你还发现了哪些日落时的色彩?
(4)欣赏英国画家透纳的作品,找寻画家表现落日的好方法。
(5)小知识:一幅画中,画面色彩的总体倾向称为色调。描绘落日景色的画面因大量的红色、黄色、橙色等而显得十分温暖、热烈的色调,我们常称之为暖色调。
(6)学习水粉色表现落日美景的方法。
(7)学习用水粉、油画棒这两种不同的绘画材料表现落日的绘画技法。
(8)欣赏同龄人作品,拓展创作思路。
3.尝试创作。
(1)作业建议:观察日落时的色彩变化,选择喜爱的工具,用暖色调表现一幅落日美景。
(2)学生创作,可按书中的步骤画,也可跟着视频的演示学画。
(3)教师巡视指导。
4.展示评价。
以“落日”绘画作品展形式展示作品,围绕作品是否用暖色调表现了自己对天空落日的独特感受展开评价。
5.课后拓展。
教学目标:
1、了解日本投降仪式时间、地点、方式、意义,体会这场用鲜血换来的和平的可贵,鼓励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和生活中去,增强社会责任感和爱国意识。
2、品读中把握作者的内在感情。
3、了解通讯这种文体的写作特点。
教学重点:
“点”与“面”结合的写法,了解通讯的现场真实感。
教学难点:
将阅读文本与民族责任感有机结合起来。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灾难深重的中华民族为了民族的生存与复兴,与凶残的日寇进行了长达8年的不屈不挠的殊死搏斗,谱写了一曲曲惊天地泣鬼神的悲歌,在国际正义力量的援助下,终于让日本缴械投降。让我们跟着战地记者朱启平的真实笔触一起去感受那个令人激动的投降仪式吧。
二、介绍文体
通讯:较为详细地报道客观事物的新闻体裁。用叙述、描写、议论、抒情、等多种手法,具体、形象地报道人物、事件或问题。
它是常见的新闻体裁之一,具有真实、新鲜、及时的特征。种类有人物通讯、事件通讯、工作通讯、概貌通讯等。它所报道的内容在时间跨度上比较大,要选择现实生活中具有典型意义的人和事,掌握丰富的材料,提炼具有重要意义的主题,围绕主题,抓住矛盾,展开情节,注意细节的描写,波澜起伏,引人入胜。常见的结构有:按照时间顺序、事物发展过程安排层次的纵式结构和按照逻辑顺序、事物发展的性质安排层次的横式结构。
三、研习文本
(一)研习1、2节(总写)
设置问题:1、为什么说要说“9时10分”呢?(体现投降仪式意义的重大,值得记入浩瀚的史册)
2、说道“距离日本签降代表约两三丈的地方”有什么作用?(突出现实感与真实性)
3、第二段简要点出了意义,它所用的表现手法是什么?(议论、抒情)
(二)明确本文的线索——时间,依此分析下面的内容。
1、文章在描写投降仪式的时候,写了哪几次时间?找出后点明线索。(写得如此细,突出仪式的非同一般)
2、因为有小标题,内容清晰,不需要过多述说,分析时应该抓住几点:
(1)“点面结合”是本文的特色,请生任选一个场景或人物联系全文进行分析。
(2)分析文中的描写与对比,如:“仪式开始”部分写日方的两位代表签字的内容,“代表到来”部分写日方到来与前正义方到来的情景等。
(3)分析文中现实与历史相联系的内容,明确联想的力量,如:三个“9.18”等。
(4)分析最后两段,完成主题的升华。问:为什么不能忘却?该如何纪念?
四、小结:
1、题目的理解:日本的投降仪式分明在上午,为什么题目叫落日呢?
(双关——A、写完本文,刚好是日落时分,以此为题点出写作背景和时间;B、日本的国名和国旗里有日,日本的意思是太阳升起的地方,以此为题表明日本军国主义的失败)
2、主题:
A、文结合现场报道表现出中国人民战胜强敌的民族自豪感,揭示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伟大意义;
B、提醒人们展望前景,激起历史责任感和危机感。
3、写法借鉴:本文被誉为报道二战日本投降仪式通讯类作品的“状元之作”,也是大学新闻系典范教材,有以下三点值得借鉴(阐述见教参91页)
A、材料组合方面,点面结合,得益于线索的选择和把握;
B、细节的捕捉与刻画;
C、现代的新闻通讯手法与史传散文的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