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阅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此时需要认真思考读书笔记如何写了哦。现在你是否对读书笔记一筹莫展呢?这次漂亮的小编为您带来了《月光曲》课堂实录与评析【优秀10篇】,如果对您有一些参考与帮助,请分享给最好的朋友。
课型:新授课
知识与技能:正确读写并理解“蜡烛、茅屋、清幽、盲姑娘、琴键”等词语。初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过程与方法: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在质疑理解、感情朗读、想像写话的语言实践过程中体会贝多芬在创作过程中思想感情的变化及了解产生这种变化的原因。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贝多芬博大高尚的情怀,体会音乐艺术的魅力。
教学重点:初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进一步了解贝多芬,联系上文,想像写话,体会贝多芬内心情感。
教学方法:朗读法谈话法教学用具:课件
教学方法:朗读法谈话法教学用具:课件
一、听写词语,自由说话,引出问题。
1.学生听写词语:蜡烛、茅屋等。
2.学生自由说话:选用刚才听写的词语根据课文内容说一段话,教师随机点评。
3.教师引出问题:究竟是什么打动了贝多芬的心,让他创作出不朽名曲《月光曲》?
二、进入问题,自主感悟,感情诵读。
语段一:贝多芬走近茅屋,琴声突然停了……姑娘说∶“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
1.贝多芬听到哪一句话起就心动了?(感情朗读)
2.贝多芬从这一句话中听出了什么?
(1)盲姑娘家境贫穷。(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盲姑娘家境贫穷?)
(2)盲姑娘热爱音乐。(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盲姑娘热爱音乐?)
(3)师:姑娘虽然双目失明,但她依然热爱着生活,姑娘虽然家境贫困,但是她并不放弃对艺术的向往与追求。贝多芬的心被触动了。
3.贝多芬从兄妹俩的整段对话中还听出了什么?
(1)妹妹的懂事、兄妹俩之间的相互关怀与体谅等。(感情朗读)
(2)师:盲姑娘这么贫穷,但是这么热爱音乐,又这么懂事,他的心被深深感动了,所以走进茅屋。
语段二:贝多芬坐在钢琴前面,弹起盲姑娘刚才弹的那首曲子来……贝多芬没有回答,他问盲姑娘∶“您爱听吗?我再给您弹一首吧。”
1.学生质疑。
预设问题一:盲姑娘什么也看不见,为什么知道她是贝多芬?
预设问题二:贝多芬为什么不回答?
预设问题三:弹一首曲子已满足了盲姑娘的心愿,他为什么还要再弹一首曲子?
预设问题四:贝多芬为什么称盲姑娘为“您”?
2.梳理问题。3.解决问题。(感情朗读)
三、入情入景,想象写话,欣赏音乐。
1.师生共读“触景生情、情景交融”段落,感悟交流。
语段: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按起了琴键。
2.重新回到问题:贝多芬此时此刻会想些什么?
3.进一步了解贝多芬,联系上文,想像写话,体会贝多芬内心情感。
课外资源:我为什么要作曲,因为我有很多想法要释放出来。——贝多芬
4.欣赏《月光曲》片段。
《月光曲》第二课时教学设计课型:新授课
知识与技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指定的段落。
过程与方法:学习课文8、9、10自然段,感受乐曲所表现的意境,体会贝多芬所具有的卓越才华和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心,了解《月光曲》所表现的意境与贝多芬的情感变化的关系。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贝多芬博大高尚的情怀,体会音乐艺术的魅力。
教学重点:体会他所具有的卓越才华和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心
在背景音乐《月光曲》的旋律中进入本课的学习。
一、复习字词
导语: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一些词语,我相信大家已经储存在记忆的仓库中,请同学们在括号内填上合适的词语,看谁把字写得规范、端正、正确。
学生写后同位互判,投影反馈,自我评价。(画月亮。)
二、整体感知课文,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理清叙述顺序。
1、上节课,我们从整体上把握了文章的主要内容,谁来说说文章主要写了什么?
(贝多芬为盲姑娘演奏了第一支曲子,又激情创作了《月光曲》。)2、上节课,我们还研读了贝多芬为盲姑娘演奏第一支曲子的段落,请同学们快速默读2—7自然段,想想这部分先写了什么,再写了什么,最后写了什么?
(板书:听看弹)
三、学习课文8-10自然段
师:贝多芬饱含深情的为盲姑娘弹奏了第一支曲子,出于对穷苦人的同情和爱,对盲姑娘这位特殊知音的感慨万千,贝多芬又即兴演奏、激情创作了月光曲,这正是我们这节课学习的重点段落8-10自然段。
1、默读8-10自然段。
a、由学生说一说默读的要求:不指读、不动唇、不动喉
b、默读思考:这一部分作者先写了什么,再写了什么,最后写了什么?
2、指读课文第8自然段
a、思考:在课文中找出一个词,来概括贝多芬弹奏月光曲时的情景。
b、理解词语:清幽(幽雅、宁静、光亮)
c、练习朗读教师创设情境:多美的月夜啊!谁能把我们带入那个月光如水,轻轻泻入茅屋的情景之中,把我们带到钢琴边,带到贝多芬的身边。
3、学习第9自然段
a、自读课文,想想可以运用平时的哪些方法来学习这一段?
b、教师指导学生自主学习
提示:每个小组的学习都要先读懂课文再合作完成。
l设计板书组
提示:这一段是写兄妹俩听到贝多芬的乐曲所联想到的情景。写了哪些景物的变化?你试着用四字词语来概括景物的变化?
l质疑解答组
提示:帮助学生筛选有价值的问题进行讨论。
如:什么样的旋律才能让兄妹俩想到大海和月光?
盲姑娘仿佛也看到了月光照耀下的大海的变化,这说明了什么?
l品评语言组
提示:你认为哪些词语用的好?(用笔画出来)想想为什么用得好?
c、指导交流汇报
l板书设计你认为这样的板书设计可以吗?(全体学生共同参与评价)
l读读画画他们画得怎么样?
l质疑解答
引导学生将第一层中贝多芬的感情变化与月光曲的旋律联系起来,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月光曲旋律的变化就是贝多芬与兄妹接触中内心感受的变化。这是一首有感于知音,借情于月光的优美的钢琴曲。
l品评语言
在学生汇报过程中指导朗读,使学生进一步感悟语言美、意境美。
重点品读的语言:
微波粼粼:水清,联系月光理解
撒遍:每一个角落
一缕一缕:天空的清晰、明朗,云朵的形状。
轻纱似的微云:轻柔、透明、轻薄
l配乐朗读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l背诵积累
指导学生掌握背诵的方法:看板书、板画、插图、想像
4、教学第10自然段
四、总结通过学习这一课,我们知道了,在那月轮初生、银光遍撒的环境中,贝多芬为遇到知音而激情满腔,他借着清幽的月光弹琴抒怀,一首有感于知音,寄情于月光的优美的钢琴曲就这样诞生了,它的所想所作表现了他卓越的才华,也说明了他是一位关心同情劳动人民的伟大的音乐家。
五、作业向同学们推荐一首诗——《月光曲》,这是一位母亲听女儿弹奏贝多芬的月光曲时的内心感受。读后与同学们相互交流一下感受。
一、教学目标 :
1、学生能够正确认读本课的生字,正确规范书写本课要求会写的字。
2、学生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住环境特点,体会《月光曲》创作的背景,理解《月光曲的内容。
3、学生能够抓住重点自然段,想象描写的景象;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情感。
4、学生能够了解贝多芬是个同情、热爱劳动的人民音乐家。
二、教学用具:
POWPOINT幻灯片、《月光曲》的音乐、课文中有关描写《月光曲》的画面(条件允许)
三、教学过程 :
一、启动:谈话激趣
1、同学们,也许你们听说过大音乐家贝多芬和他的《月光曲》吧!大家知道这首曲子是如何谱写成的吗?通过学习课文《月光曲》,大家一定会有所收获。
2、板书课题:月光曲
二、互动:
(一)整体感知:
1、课前大家已经预习了课文,课文的生词相信大家都认识了。检查字词。
莱茵河入场券蜡烛盲姑娘琴键恬静汹涌安详陶醉
注意强调:“券”的读音
恬静、安详、陶醉的意思。
2、指名读课文,其余学生边听边思考:课文讲了什么?
(二)细读感悟:
1、谈话:我们已经初读了课文,初步了解了贝多芬谱写《月光曲》这一传说故事的内容,大家想不想亲耳聆听这首著名的乐曲呢?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进入美妙的音乐中。(播放《月光曲》的片段)
能说说你的感受吗?(交流对学生的不同感受都给予肯定)
2、选读第九自然段,感受月光曲的美好意境。
(1)兄妹俩听着贝多芬先生弹奏乐曲,他们感受到什么?课文是怎样描写的?
请学生仔细读9、10段,让学生体会哪些是皮鞋匠看到的,哪些是他想到的。
学生可以分清“皮鞋匠静静地听着”和“皮鞋匠看着妹妹,月光正照在她那恬静的脸上,照着她睁得大大的眼睛”是在描写实在事物。其余部分是哥哥听着琴声而产生的联想。
请同学们读哥哥联想的内容,想一想哥哥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联想?为什么说哥哥“知道妹妹也”仿佛看到了她从未见到过的景色。
引导学生体会出:
①贝多芬这位著名的音乐家,弹奏出来的曲子是一流的,而且这首曲子是贝多芬即兴创作的,是带着感情创作的,有很大的感染力。
②哥哥在静心地听贝多芬的演奏,被他的演奏深深地吸引,而且是在那样一个月光柔和、清幽的夜晚。他看着月光,听着乐曲展开了联想。
③当哥哥看到妹妹听得那样入神,那么投入,他知道妹妹也仿佛看到大海那美妙的、神奇的变化。
哥哥很清楚妹妹酷爱音乐,懂音乐。又在自己清贫的家中迎来了著名的音乐家是多么的兴奋,她一定会好好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机会的。哥哥非常了解自己的妹妹,看到妹妹那样专注地听,就知道了妹妹已听懂了音乐的内容,已被这音乐所感染,妹妹是在用心去体会,去感受。
(2)再读,感受音乐的美,语言的美,与课文所描绘的画面的美。(月亮初升。月亮越升越高;微云一缕一缕;大海平静。波涛汹涌。)
(3)听音乐,想象这些画面,再有感情地读。
3、回读全文,探究《月光曲》是怎样创作出来的:.
(1)贝多芬先生为什么回弹出这么美妙的琴声?.(自读感悟讨论合作)
(2)交流。(根据学生的反馈情况随即调整,随即点拨。)
A、出于对穷兄妹俩的同情。
a第3自然段:兄妹俩的对话("要是。那么多好啊!......太贵了,......又太穷。随便说说"等。)
贝多芬听到了兄妹俩的对话,这使得他一定要走进茅屋,为兄妹俩弹琴。
①理解:“这首曲子多难弹哪!我只听到人弹过几遍,总是记不住怎样弹,要是能听一听贝多芬自己是怎样弹的,那有多好啊!”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
贝多芬的曲子肯定难弹,这位姑娘也弹不好。上文已交待了“茅屋里传来断断续续的钢琴声”。
盲姑娘很喜欢贝多芬的曲子,只要能听一听贝多芬的演奏就是很高兴、很满足的事情;同时,也说明她很喜欢音乐。
②理解:在姑娘说话以后,哥哥的态度怎样?
哥哥很清楚妹妹的心情,但是由于家庭条件的影响,不能满足妹妹的要求。他很愧疚,但这也是没办法的事,他内心很矛盾。
③姑娘的话,是什么意思:
“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意思是:
a.哥哥,我和你说着玩的。( )
b.哥哥,你不要伤心,这音乐会对我来说可听,可不听,你别在意。( )
c.姑娘在安慰哥哥,不想让哥哥着急,其实,她很想听音乐会。( )
b引导体悟:你觉得贝多芬听了兄妹俩的话,会怎样想?
c小结:正是由于兄妹间的谈话,使得贝多芬深受感动,为了哥哥的矛盾心情,为了了却姑娘的心愿,为了这位懂事的姑娘,他决定进去为姑娘弹曲子。
B是因为盲姑娘爱音乐懂音乐,是贝多芬先生的知音。
a第六、七自然段:盲姑娘与贝多芬的对话。(引导感悟:."多纯熟","感情多深"等。)
请学生读姑娘的话,体会。
“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
①这段话,标点很重要,先连用了两个叹号,说明姑娘说话时的语气很坚定,而且感情非常激动。
②“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可看出,姑娘在听过曲子之后,马上做出了判断,而且心情是异常的激动。
③姑娘说“多纯熟啊!”“多深哪!”说明姑娘很懂音乐,很爱贝多芬的曲子,因为只有贝多芬本人,才能把自己创作的曲子表现得淋漓尽致,姑娘虽然看不到贝多芬,但她可以用心去感受,这对于一个家境贫穷的小镇上的人来说是很难得的。
b思维补白:贝多芬没有回答,其实他的心理是怎么想的?
c正是由于姑娘对音乐的热爱与理解,使贝多芬感到找到了知音。他很激动,所以要再弹一曲给盲姑娘听。
C是当时的环境使贝多芬触景生情。
文章在叙述过程中,几次对环境进行了描写?
(可以请学生把写环境的语句画下来,分句体会。)
①一天夜晚,他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
这里提到了“幽静”的小路。“幽静”就是非常的安静。
正是由于在这样一个安静的夜晚,正在散步的贝多芬才能听到断断续续的钢琴声,如果是喧闹的小镇,这不大的琴声是不可能引起贝多芬的注意的。
作者这样写,是为下文做了一个铺垫。这就是特定环境的描写。它会收到很好的写作效果,我们不妨在我们的作文中试一试。
②“茅屋里点着一支蜡烛。在微弱的烛光下,男的正在做皮鞋。窗前有架旧钢琴,前面坐着个十六七岁的姑娘,脸很清秀,可是眼睛瞎了。”
这是对兄妹俩的家庭环境的描写。
这是一个气氛非常和谐的家庭,哥哥在做鞋,姑娘在弹一架旧钢琴。这说明他们家的确很穷,这与前面介绍的兄妹两个人的对话是一致的。
③“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月光照进窗子来,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显得格外清幽。”
这是作者特设的环境。我们说创作是要有灵感的。
(3)小结:
贝多芬深为兄妹俩的情而感动,又为找到了这样一位知音而感到兴奋。这又是一个和谐、幽静的夜晚,茅屋的一切是那样的打动人,月光是那样的轻柔,这一切的一切,怎能不激起贝多芬的创作灵感呢?贝多芬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即兴创作了《月光曲》。
(三)回归整体:
朗读全文,用自己的话说说月光曲是怎样创作出来的?
三、能动:
1、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2、聆听《月光曲》,写下自己看到的画面。
板书设计 :
月光曲
散步(听) 谈话 (同情) 月亮升起 微波粼粼
贝多芬 走近(弹) 曲子 (知音) 创作《月光曲》月亮升高 风卷浪涌
环境影响 月光照耀 波涛汹涌
《月光曲》教学反思
调动学生主动发现问题的热情,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改变学生等待老师传授知识的状况,消除学生学习上的依赖心理,促使学生主动探索一直是我教学的主旨。
在教学《月光曲》一文,我非常注意引导学生在体会领悟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读出心中的感受来,读出音乐所蕴涵的深情来,所以在导入课文时,我播放了月光曲的钢琴音乐,使学生先对这段音乐有了最初的感受。
在课堂中我采用了师生角色的变换,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老师不再是“教”,而是“导”,学生不再是一味地“听”,而是自主地“学”,学生成了课堂的主人。学生通过自读、自悟,理解了语言文字;通过展开丰富的想像,感受到了《月光曲》的优美;通过有感情的朗读,抒发了自己的情感。
文中是通过皮鞋匠的联想来表现《月光曲》的内容的,那《月光曲》的旋律、曲调、节奏到底是什么呢?这是需要学生自己感悟的,任何分析和讲解都会显得空洞。所以,我安排了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去反复地读,读完以后,把自己的想法和小组同学交流、和全班交流。在交流中,学生互相启发,提高了认识。这一“读”一“说”,使学生的情、作者的情、教师的情不断地产生碰撞,产生灵感,从而很好地理解了课文,最后,在学生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采用分层读、表演读、齐读等多种形式,使学生的情感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只是作为教师的我,情感的融入还不是非常到位。
《月光曲》教学反思
《月光曲》主要记叙了德国著名音乐家谱写钢琴曲《月光曲》的传说,来告诉我们贝多芬是一位同情劳动人民的伟大音乐家。本课时是第二课时,重点学习第6一10自然段。整个教学过程把读读、议议、体会、想像、说写当作最基本的手段,配以电教媒体的辅助手段,使教学进行的顺畅,主线突出,重点明确。同时使教学的绝大部分时间让更多的学生都获得实践和表述的机会,从而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一、“学科融合自读自悟”,体现现代教学理念
1、“努力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联系,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学策略,应当是二十一世纪阅读教学改革的重要命题。本教案教师在教学中努力体现了这一现代教学理念,为我们作出了榜样。这里教师把语文与音乐结合起来,将音乐融入语文课堂,借助音乐形象解读语言文字,触发学生的情感情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更好的领悟文章的中心。
2、本教案教学过程设计了质疑的教学环节,引出学生学习任务,体现了教师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为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奠定了基础。“复习引入”这一环节中教师让学生默读6一10自然段,记下不明白的地方。然后交流,最后归纳成三个问题:①贝多芬给盲姑娘弹了一曲后,为什么还要再弹一曲?②《月光曲》究竟是首怎样的曲子?③他为什么要飞奔回客店?其实这三个问题正是本节课学习的重点,于是教师告诉学生这节课我们就围绕这些问题学习课文,这样避免教学的盲目忙和随意性。同时问题是学生自己提出来的,他们有兴趣自已去解决,这样一来整个课堂气氛比较的活跃,学生质疑、自读、自悟,从而培养了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媒体运用恰当、适度,为突破重、难点服务。
媒体,作为语文课堂教学信息传播的中介,其重要作用是毋庸置疑的。它虽然只作为一种辅助手段,但如果在教学中作恰当、适度的运用,可以极大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的,这一点在本教案中体现得较为明显。本教案将录像、录音都用上了,既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又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本文的重点之一及难点是感受《月光曲》美的意境,根据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单凭课文的一段文字描述,要真正地领悟有一定的困难。教师通过媒体运作,变抽象为形象,从而达到突破重难点的目的。
在学习第九自然段之后播放钢琴曲《月光曲》,屏幕出现画面,再配以朗读,美妙的旋律,优美的语句仿佛把学生带到了大海边,他们仿佛也看到了明月和明月照耀下的大海。这里教师让学生的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参与活动,让他们获得整体的感知,形成“通感”,获得的印象较为深刻,收到解读课文之利,使学生对《月光曲》的内容及其所表达的意境有了进一步的感悟,对贝多芬当时的激动心情也有了更深的了解,达到了突破难点的作用。最后让学生当配音演员,给《月光曲》配上文字。这时再次借助媒体(动态的画面、《月光曲》旋律的伴奏)背诵课文,不仅提高了学习的效率,而且再一次体会了《月光曲》的优雅意境。
三、加强课堂训练意识,培养学生能力
1、课文之美能够意会,却很难言传,而读则能充分发挥出表情达意的作用。所以说,语文课堂教学中读是必不可少的手段。《月光曲》不仅故事发生的环境美,而且《月光曲》的内容更美。教师如果囿于《月光曲》内容的讲解、分析就枯燥乏味了,而且学生也难以理解,即使理解也只停留于表面。本教案避免了这一点,读是贯穿始终,默读、轻声朗读、自由朗读、范读、配乐朗读等举措,大大增加学生感受语言的机会,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和再现课文的意境,从而把课文的内容、词句的理解、感情的体会有机的结合起来,使学生在读懂课文的同时,也逐步获取了朗读的技巧,提高了朗读的水平。
2、训练设计要有内在的逻辑序列,由浅入深,由易到难,步步深入,环环紧扣,如此方能实现学生在训练过程中的发展意义。本教案就具有这个特点。通过读课文、看画面,进行想象说话训练,让学生融进自己的思想,移位动情,把语言文字训练落到实处。
当我读者时,仿佛听到了的音乐。
此时此刻,当我听着这美妙的音乐时,我仿佛看到了。
贝多芬拿起笔飞快地记录着曲谱,他仿佛看到了。
这三道题目的设计,教师注意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入手,调动学生形象思维的积极性,题目由文字到音乐、由音乐到画面,从语言文字中发挥想象,体会《月光曲》的旋律,又从想象中入境理解语言,体会感情,从而拉近了与作者情感的距离,同时语言与思维的紧密结合,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另外,本教案的结课也较为成功。课堂总结是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俗话 “编筐编箩,全在收口”是因为好的收口,筐、箩才会结实耐用。一堂课的收口也是如此。同时阅读教学既要以课文为范本,又要超越课文,尽可能开阔学生的阅读视野。教师结课时出示贝多芬的画像及其名言“我们的艺术应当只为贫苦的人造福,做到这一点,我将是多么的幸福。”不仅使学生加深了对课文中心的领悟,对贝多芬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而且拓宽了知识领域。这样的结尾有如品尝香茗,让人满口留芳,回味再三。
月光曲教学反思
《月光曲》,是一篇老的不能再老的课文吧。一拿到这样的课文,我就急于上网,想去看看对这篇课文的不同设计。一搜索,名师的教案多如牛毛。特别吸引我的是将军晶全国阅读课的教案和视频。于是,静下来看了一堂他上的《月光曲》。一开始的音乐导入,“未成曲调先有情”,喜欢;用“触动”点起火花,品读对话,有味;通过对“您”的设疑,深入理解“知音’激起又弹一首的激情;结尾的音乐出去,又一次激起了学生的情感。看着看着,心里有股莫名的冲动:就按他的上,一定出彩!
理出了将军晶的教学设计,我正沉醉其中,又开始犹豫了:三个都这样上呢?放弃吧,上出自己的特色!冷风冷雨中冒出的花儿需要勇气,同样跳出精彩的教学设计,也需要勇气。华灯初上,我开始了自己的教学设计之旅。依据课文的写作特点,不上前面,只有后面的教学设计了。初次朗读月光曲意境美的部分,思绪乱成一团,直接跳到这里,学生能入情入境的去朗读和理解吗?心中顿时没有了底气,而且这类课文也不是我上课的风格,所以越感心虚。但越读后面的月光曲画面,越觉得非上它不可。其实月光曲的意境美,不仅仅是对月光曲给人画面的美,能成为名曲,还有是美丽的传说和里面蕴含的内涵。但一切都可以在这一段层层品读进去:感受《月光曲》美的意境,感受音乐家贝多芬同情劳动人民的美好的思想感情。确定了目标和教学内容,我开始了具体的教学设计。
一、利用音乐及相关的图画让学生感受《月光曲》的魅力
“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将人之创造潜能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一直到精神生活的根。”由于《月光曲》所处的环境相对我们的学生而言,实在太过于遥远了。所以,在教学中,我采用“体验探究法”阅读课文,即课堂上让学生从感官上感受《月光曲》清幽,汹涌澎湃的意境,而这正是课文教学的难点。我在教学中先让学生自由去读,去想象脑海中看到了什么画面,然后再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画面来谈:哪些语言文字让你读出了画面?接着让学生从视觉、听觉上感受到《月光曲》的魅力,再让学生闭眼细心聆听《月光曲》,让他们在脑海中形成画面与之前所见的画面相对比,让他们加深对课文的理解。然后,通过指导阅读把人物的“感情线”和音乐的“乐曲线”有机地交织起来,巧妙地化难为易,变无形为有形,使学生既理解了乐曲的发展层次,又弄清了贝多芬感情波澜的推进,还在发现美、感悟美的阅读中与作者产生了强烈的感情共鸣,完成了学习语文与欣赏艺术的完美结合。
二、以自己的理解渗透入学生当中。
课前,我曾多次听《月光曲》这一首曲,觉得这曲中所展现出来的优美、和谐的旋律是非常动听的。因此,在教学中,我也同样地让学生多次听这首曲子,让他们从感官中理解这首曲子,让他们在读和听的过程中感受到“海上升明月”的奇丽景象划分成三个画面(第二次“三步分解”乐曲再一次理出人物感情变化线):
第一幅:月亮刚从“水天相接”处升起,海面上“洒遍银光”;
第二幅:月亮越升越高,天空出现了“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
第三幅:“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
这不仅是听,还要让学生想象,读出来。在充分理解之后,还让学生根据我所出示的画面哼出相应的旋律,以加深学生的理解。而且,在教学当中,我充分利用自己的肢体语言及声音高低、面部表情来调动学生的激情,让学生感染到自己情感,从而融入自己的激情当中,创设出良好的教学环境。而学生也能在我的指引下,逐渐地理解《月光曲》,并有了自己的观点及感受,再利用朗读来充分表达出来,让学生的情感得以充分的发泄,以达到情感上的升华。最后,让学生用朗读来表达自己的理解。以“读”为本。分层次、多角度、全方位地指导表情朗读至诵读。学生在感受文本的文字之美、音韵之美、表达之美、意境之美和人性之美的同时,亦提升了自我的精神境界和生命的价值。
通过这样的教学,学生们从各种感官中都得到相应的理解,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有力地促进学生思维及想象力的发展。
但课堂的变化总是无法预设的:
一、读词理解,插曲遗憾
在读词理解的时候,有个学生说:“这些词语都是描写水的。”当时,我的心里猛地一怔:幽静、恬静、清静,怎么可能是描写水的呢?我再次发问:“同学们,你们同意吗?”这时,我多么想听到异类的声音:“老师,我不同意,他们都是描写静的。”但出乎意料的是,所有的同学都同意,而且不少学生都一个劲儿的点头。如果是平时的上课,我一定会让学生从课文中找出这个词所在的句子,然后让学生读中理解它的意思。“结合课文内容来理解词语,是最有效的方法。”但因为是公开课,所以我犹豫了:如果去找,那一定时间不够,但就这样一个劲儿地问下去,以词解词,很难体会。因为我的顾虑,所以我还是选择了让学生从字的意思上找区别。虽然后来学生都理解了,但这种以说来代替自己理解的方法,对于学生而言只是一种表面的理解现象。
二、画面理解,散乱不集中
在品读月光曲画面美的时候,因为自己心中对三幅画面的句子,要抓住哪个重点词来进行品读,不是理解很到位,所以有点儿给学生拽着走的味道。如学生在月光除洒画面品读时,一个学生说:“我喜欢一个洒字,因为洒满了银光。”其实洒是一种大面积的播撒,银光是一种颜色。完全可以结合“霎时间”来体会时间短暂,但一瞬间海面由黑暗变成了银色,一切一切都是在一眨眼之间发生了变化。应该引导让学生结合“霎时间”来体会那种神奇的美丽,再通过自己的朗读读出句子中的情感。
月光曲“磨你千遍也不厌”!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8个生字,正确读写"谱写、幽静、蜡烛、失明、纯熟、陌生、清幽、琴键、陶醉、苏醒、飞奔、记录、莱茵河、霎时间、微波粼粼"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九自然段。
3.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体会音乐的魅力,体会贝多芬对劳苦人民的同情和爱,从而培养学生热爱人民的思想感情,并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
4.体会写实和联想相结合的写法,初步学习在写实的过程中,展开适当的联想,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逻辑思维的能力。
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自学课文,理清文章层次,范读课文,学习课文第一段和第二段的第一部分。
第二课时:学习课文第二段第二部分,总结课文、练习。
教学课件:
《月光曲》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同学们,这一课我们要学习一个传说,那就是《月光曲》的故事。"运行课件《月光曲》,音乐声起,幕徐徐拉开……)"这篇课文很美,也写得比较深,看哪些同学能自己读懂课文,读好以后能回答两个问题
1.《月光曲》是一首什么样的曲子,是谁写的?
2.《月光曲》这篇课文写的是什么?"
二、初读感知
1.师:《月光曲》是首什么曲子?
2.结合学生回答,课件出示贝多芬资料,以激起学生学习情绪,让我们来看看乐圣贝多芬的一生吧
贝多芬是世界上的音乐家。他对贫苦的人民非常同情,他曾经写下过这样的句子:我们的艺术应当只为贫苦的人造福。……做到这一点,我将是多么的幸福!
三、学习生字词语
1.学生自学生字词,遇到容易出错的生字多分析一下字型结构,不懂的词语联系上下文多读几遍,还可以和同桌交流交流。
2.给本课的生字组词语辨析。(点击字形结构,会显示例词。)能说说'幽静''纯熟''陶醉'这三个词语的意思吧?会用这些词语写个句子吗?"(点击课件出示解释和例句。)
3.学生在练习本上写生字词。
4.辨析部分词语的近义词和反义词。
四、学习第一自然段
1.齐读。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课文讲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传说。什么是“传说”?(民间流传的说法。)既然是传说,也就说有可能是真的,也有可能不是真的。
2.理解"谱写"
“"歌谱"同学们是知道的,根据歌词写谱,叫"谱写"。如果没有歌词,单纯作曲子,也叫"谱写",简单的说法叫"谱曲子"。曲子写好了,就叫什么?”("谱成")
写曲子叫"谱写",写出非常壮丽的诗,也可以说"谱写了一首壮丽的诗篇""谱写了一首扣人心弦的诗篇。
五、学习课文第二意义段
1.读书。弄清弹奏第一首乐曲的经过。
一天夜晚,贝多芬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听到什么? (断断续续的弹琴声)
这琴声为什么会引起他的特别注意?(弹的正是他的曲子。)贝多芬是人民喜爱的音乐家,他到各地旅行演出,甚至来到一个小镇上,盲姑娘也在弹他的曲子。
启发学生联想:“同学们想一想,这幅画上除了一轮明月、莱茵河、小路,还有在小路上散步的贝多芬外,根据故事的发展,画面上还应该有什么?”(一间小茅屋,茅屋的墙壁上画上窗口,而且从窗口里透出微弱的亮光,甚至有两个人影。)
2.“贝多芬就在幽静的小路上散着步,他听到从那所茅屋里传来断断续续的琴声,你们想当贝多芬听到这断断续续的琴声,而且在这僻静的小镇上,有人在弹他的曲子,他会怎么想?
师:为什么那琴声是断断续续?(她看不见乐谱,只是听别人弹过几遍,就能弹贝多芬的曲子,尽管断断续续,不大熟练,但是很不容易。)
3.指名分角色读第五、六两自然段的对话。教师示范;学生练习朗读。
板书设计:
月光曲
/太贵谱写幽静纯熟
听 \太穷谱谱成
第二课时
一、音乐导入,学习课文第二段第二部分(第九自然段)
1.听《月光曲》。师:这时,贝多芬看到盲姑娘听到他的曲子是这样的兴奋,这样的喜悦,贝多芬心里怎么样?”
2.师生对读盲姑娘和贝多芬的话。
(1)师:“于是,贝多芬又给她弹了一曲,这个曲子就是《月光曲》。这首曲子是贝多芬早已谱写好的,还是趁着兴致当时弹出来的?从哪一句里可以看出?”
(2)师:“同学们想一想,当时是怎样的情景使贝多芬创作出这样一首世界的乐曲呢?盲姑娘和皮鞋匠是怎样听的?他们听着,听着,又展开了怎样的联想?”“请你们看看插图、带着这个问题自学第二部分。”
3.(学生自学)全班交流。
“是怎样的情景使贝多芬创作出这样一首世界闻名的乐曲呢?”(老师读课文“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按起琴键来。”)
读后描述,把学生带入课文描写的情景:“课文中有一幅插图,这个情景多美啊。蜡烛灭了,屋子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那么白,那么亮,那么美。
交流:为了描写这个环境,课文中用了什么词?“(清幽)”这个“清”是“亮、清朗”的意思;“幽”给人宁静的美感。前面也讲到贝多芬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清幽、幽静”,都有幽雅、美和静的含义。但“清幽”有光亮的意思。月光是那么亮、那么美,也给人宁静的感觉。”
二、再读想象,体会联想
1.“现在就请你们把这一节课文读一下,眼睛闭起来想一想,月光怎么清幽,小屋子里是什么情景?屋子里人物的形象怎么样?然后请你们讲这幅图。”
(学生各自准备,同座两人对话。)
教学预设:(描述插图)一阵风拂过,把蜡烛吹灭了。皎洁的月光透过窗户,照亮了茅屋。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啊,这是一个多么美好的月夜呀,身边的穷兄妹是这样的穷苦,他们同样需要音乐,我一定要用我的音乐给他们带来快乐,给盲姑娘带来光明,贝多芬望了望穷兄妹俩,借着月光弹起琴来。
2.师:月光是这样的清幽,但是盲姑娘却看不见。贝多芬的琴声给穷兄妹带来了什么呢?课文上没有写,但是从哪儿我们可以知道?
课文是通过贝多芬的琴声,引起皮鞋匠、盲姑娘的美妙的联想来写的。现在我们看看下一节课文,哪些句子是写穷兄妹俩听琴声的事实,哪些句子是写穷兄妹俩因听琴声产生的联想?
3.学生读写实的部分:皮鞋匠静静地听着。皮鞋匠看看妹妹,月光正照在她那恬静的脸上,照着他睁得大大的眼睛。
4.学生读联想,体会情境。
(1)读书想象第一幅画面:体会月光照耀下海波粼粼的画面
(2)体会第二幅画面:月亮越升越高……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的情境。
(3)随着音乐体会第三幅画面:皮鞋匠听着听着,觉得海上刮起了大凤,卷起了巨浪的情境。再引导再看图:“想一想皮鞋匠听了琴声,仿佛觉得大海卷起了巨浪,贝多芬在怎样弹琴,琴声怎样?”(贝多芬越弹越激动,身子也可能摇摆起来,节奏也越来越快。)
三、引导体会联想在文章中的作用
师:这个传说之所以写得这么感人,这么富有美感,是与文章中记叙中展开了联想有很大的关系。”
引导对比:如果把联想部分去掉,看文章会变得怎么样?(不那么深刻感人。)不信,可以读读。
指导读:读这类文章时,要搞清楚哪是叙事,哪是联想,从而很好地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
指导写:作文时,不仅要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写下来,有时还要把想到的写下来。在记事中恰当地加进自己的联想,文章就会更加充实,表达的感情就会更加丰富、深刻。
四、朗读全文,体会文章的前后照应
“盲姑娘听到贝多芬的第一个曲子是"入神""激动",听了"月光曲"是"恬静"是"陶醉",我们想想看这个穷苦的盲姑娘此刻心里觉得怎么样呢?她心里可能要说什么?我们帮她说出来。”
“贝多芬说过,我的音乐只应当为穷苦人造福,而且说如果做到这一点的时候,我也是非常幸福的,这时贝多芬的心情怎么样,从哪个词儿说明他也很激动?”(飞奔)。
师:"同学们,我们再读读课文吧。大家可以跟着录音小声读一次,再大声读一次。"
第三课时
一、难句讲解梳理
1.一天夜晚,他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听到断断续续的钢琴声从一所茅屋里传出来……
“断断续续”,说明弹得不熟练。因为环境的幽静,所以贝多芬能听到“断断续续”的琴声。这琴声把他吸引住了。
2.姑娘说:“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
这句话既表明盲姑娘想听贝多芬的演奏,又让哥哥不要因为这件事难过。
3.她激动地说:“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
“多纯熟”,是说弹奏的技能熟练;“多深”,是说把曲子里的感情充分表现出来了。这样高超的演奏技巧,只有贝多芬才行,而贝多芬正在附近旅行演出,所以姑娘猜想弹奏者便是贝多芬。姑娘的话说明她对音乐有很强的理解力,不仅爱音乐,而且懂音乐。
4.月光正照在她那恬静的脸上,照着她睁得大大的眼睛,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在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
“恬静”,形容姑娘被音乐唤起了想象后,脸上表现出来的专注、平静的神色。“仿佛”,指哥哥看陶醉在琴声中的妹妹,从妹妹专注而平静的神情中产生的感觉,感觉妹妹也和自己一样,被琴声带到了月光下的大海。
5.兄妹俩被美妙的琴声陶醉了。
“陶醉”,完全沉浸在美妙的琴声之中了。这句话说明贝多芬弹奏的曲子是多么的美妙!
二、佳句赏析
1.月光照进窗子来,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显得格外清幽。贝多芬望了望站在他身旁的穷兄妹俩,借着清幽的月光,按起琴键来。
“好像披上了银纱”、“清幽”描写出了清亮如水的月光下,茅屋里的美好景象。这样的美,盖过了茅屋里的穷困和凄凉。贝多芬“望了望”穷兄妹俩,寄予深深的同情。此情此景,使贝多芬想到,美好的音乐应当给予穷苦的然而爱好音乐的人们,就像清幽的月光照进茅屋一样。这样的联想,使他接起琴键来。
2.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遍了银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
皮鞋匠听着贝多芬的琴声,联想到海上明月升起的奇丽画面。第一幅:月亮刚从“水天相接”处升起,海面上“洒遍银光”。这是一个平静的大海的月夜。此刻,贝多芬轻轻地按着琴键,音乐轻幽、舒缓。第二幅:月亮越升越高,天空出现了“一缕缕轻纱似的微云”。随着天气的变化,音乐逐渐增强,曲调出现了波折。第三幅:“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强音乐骤然响起。浪花“涌过来”,气势凶猛,音乐高昂激越,节奏越来越快。这样联想,从侧面描写出了贝多芬的琴声,融进了他心中强烈的感情,美妙动人。
三、归纳训练
本文记叙了德国音乐家贝多芬在一个秋天的明月夜,走进简陋的茅屋为穷兄妹俩弹琴的故事。他触景生情,谱写了的《月光曲》。
1.分段段意
第一段(第1节):讲贝多芬曾经谱写过《月光曲》。
第二段(第2.3节):讲贝多芬在茅屋外边听见琴声。
第三段(第4—7节):讲贝多芬为盲姑娘弹琴。
第四段(第8—10节):讲贝多芬弹奏《月光曲》。
2.中心思想
本文主要讲了关于德国音乐家贝多芬谱写《月光曲》的传说,表现了他对穷苦人的同情和爱。
3.写作特点
课文在描写实实在在的事物时,加进了人物由实实在在的事物引起的联想,使文章表达的感情更深刻。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8个生字及相关新词,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句。
2、培养学生的语言感悟力、想象力及音乐的鉴赏力。
3、通过理解课文,了解贝多芬所具有的卓越才华和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心。
4、学习贝多芬同情劳动人民的善良、美好的心灵;并通过欣赏《月光曲》,让学生感受音乐之美,陶冶爱美的情趣。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及感情变化。
【教学准备】
电脑课件。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音乐导入
1、播放钢琴曲《月光曲》。
2、让学生自由畅谈听后感受。
3、简介《月光曲》:
刚才我们听的这首曲子名叫《月光曲》,是首钢琴曲,它是由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谱写的。那么它描绘的到底是怎样的景象呢?它是怎样谱成的呢?今天,我们就来探究这个问题。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画出不理解的词句。
2、汇报初读收获:
⑴字、词的掌握情况:
①认读生字、生词。
②说说自己理解了哪些词语。
⑵朗读自己最喜欢的段落。
⑶交流初读感受:
①贝多芬为贫穷的盲姑娘弹曲子,说明他有同情心。
②贝多芬为盲姑娘弹奏的第二首曲子就是《月光曲》,是他即兴创作的。
⑷质疑问难:
贝多芬在给盲姑娘弹奏一曲后,为什么还要弹第二首?第二曲子是在怎样的情境下创作出来的?皮鞋匠听着琴声,好象看到了什么?为什么好像会看到这样的景象?盲姑娘“仿佛也看到了”月光照耀下大海的变化,这说明了什么?
三、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二、探究课文
1、自渎,围绕重点段、重点词句进行感悟,将感悟结果以批注的形式写在书上。
2、小组内进行交流,教师巡视时加以引导或点拨。
3、班上汇报:
针对“贝多芬走进茅屋,为什么弹完一曲,又弹一曲?”这一问题进行交流。
⑴贝多芬在各地巡回演出的空闲散步时,无意中听到一所茅屋里传出钢琴声,走近时又听到屋内穷兄妹俩的对话,贝多芬被感动,于是推门进屋,谈奏了刚才姑娘弹的那首曲子。
引导:
贝多分作为大音乐家,到各地演出还到小镇上演出,并且无偿为盲姑娘弹奏,这一切说明什么?
(说明贝多芬没有架子,生活在人民之中,同情、热爱劳动人民,心地善良。)
⑵贝多芬弹完一曲,盲姑娘说:“谈得多纯熟呀!感情多深哪!”这说明盲姑娘爱音乐,懂音乐,很有音乐素养。贝多芬为在这儿遇到了知音而激动,因此用“我再给你弹一首”来回答盲姑娘。
引导:盲姑娘因为什么断定给他弹琴的人是贝多芬。
①贝多芬正在小镇上演出;
②弹得如此纯熟,对乐曲的感情体会的这么深刻,只有曲子的创作者──贝多芬本人才能做到。
练习朗读,把握穷兄妹俩对话中的互相体贴及盲姑娘听完一曲后的激动的评价。
关于“第二首曲子(即《月光曲》)是在怎样的情境下创作出来的?”这一问题,应引导学生弄清以下内容:
A、贝多芬心情激动。
B、当时“风吹灭了蜡烛”,屋里洒满银光,“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这景色很美,这美盖过茅屋里的贫困和凄凉,这美感染了贝多芬,诱发了他的创作灵感,怀着对穷兄妹俩的同情,决定把美好的音乐奉献给贫穷而爱好音乐的人。于是贝多芬借景抒情弹奏出了《月光曲》。
引导:皮鞋匠听着琴声,好象看到了什么?为什么好像会看到这样的景象?
(他好像看到了波涛汹涌的大海,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遍了银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因为贝多芬弹得非常好,加上皮鞋匠懂音乐,他听到贝多芬弹奏的美妙的钢琴声就联想到了这些景物。)
引导:
盲姑娘“仿佛也看到了”月光照耀下大海的变化,这说明了什么?
(这说明贝多芬的这首曲子弹得非常好,能让人产生共鸣,引起人无限的联想;也说明了盲姑娘懂音乐,能理解、感受贝多芬弹奏的内容,她听得入神了。)
⑶再放钢琴曲《月光曲》,让学生感受旋律的进展,并想象乐曲的意境变化。
⑷有感情地朗读8、9两自然段,感受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过程正是他当时激动心情的真实抒发。
三、总结扩展
1、感情朗读全文。
2、再听贝多芬的《月光曲》。
3、说说学文后或听乐曲后的感受。
四、布置作业
1、摘抄文中像“幽静的小路”“断断续续的钢琴声”这样的词语。
2、选一首自己喜欢的曲子,听后把想到的景象写下。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最后三个自然段。
【板书设计】
月光曲
被琴声吸引
被对话感动
贝多芬进屋弹一曲有才华有同情心
即兴弹奏
记录下
教学目标: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月光曲的创作经过,理解贝多芬是个同情,热爱人民的艺术家。熟读直至背诵第九自然段,感受音乐的美妙。
2. 认写11个生字,理解“幽静,驻足,倾听,纯熟,激动安详,陶醉”等词在文中的意思。
3. 分辨课文中哪些是实在的事物,哪些是由事物引起的联想,学习作者展开联想和想象的表达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在《伯牙绝弦》一文中欣赏欣赏了伯牙的《高山流水》,它充满了我们东方的神韵。今天,我们再来欣赏一支充满异国韵味的曲子——《月光曲》。
播放乐曲《月光曲》,请学生欣赏。
你知道这首曲子是谁创作的吗?
出示资料袋,说说你从中了解了哪些内容?
二百多年前,德国有个伟大的音乐家叫贝多芬,他说过(出现字幕和贝多芬画像):“我的音乐只应当为穷苦人造福。如果我做到了这一点,该是多么幸福”。他一生谱写了许多著名的曲子。我们现在听到的优美动听的曲子便是其中的世界著名的钢琴奏鸣曲——《月光曲》。但《月光曲》是怎样谱成的呢?这还是一个美丽动人的传说呢!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课文,走进贝多芬的《月光曲》,了解这首世界名曲的诞生吧!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 自读课文,读准字音,圈画生字;把课文读通读顺;找出读懂和不懂的地方,做好批注。
2. 边读边想: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3. 检查学情
(1)我会读
莱茵河 微弱 琴键 幽静 纯熟 激动 安详
陶醉 蜡烛 入场券 恬静 仿佛 波涛汹涌
微波粼粼 钢琴 照耀 霎时 记录
(2)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课文写了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故事。】
主要讲述了一天夜晚,贝多芬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听到有人在断断续续地弹奏他的曲子,感到十分好奇,当他走近茅屋,听到屋内兄妹俩的谈话后,被他们虽贫穷但互相体谅的真挚情感所感动,便走进茅屋为他们弹奏一曲,又因盲姑娘不仅懂音乐,而且非常了解他的音乐激动万分。此时,他看到月光下茅屋里清幽的景色,产生了创作激情,即兴创作了《月光曲》,穷兄妹俩陶醉其中,感受到了音乐带给他们的幸福
三、导读学习
我想先来了解一下同学们的读书情况。课文一共有10个自然段,请十位同学每人读一个自然段。其他同学认真思考:课文中提到几次弹奏曲子?哪一次弹奏的是月光曲?(指名读书)
1.课文中的哪些自然段描绘了《月光曲》的内容?想象描绘的景象。
【第8,9,自然段描绘的月光曲的内容】
2. 指名读,出示段落:
皮鞋匠静静地听着……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风停了,浪息了,月光下的大海无比安详和美丽。
3. 播放音乐,师范读,感受曲子描绘的是怎样的画面?
4. 指名回答,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画面1.月亮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海面微波粼粼】
【画面2.月光越升越高,巨风卷浪】
【画面3.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
5. 这是大海和月光的变化,没写直接写《月光曲》呀?同学们,语文课可不是音乐课,音乐的旋律要到文字中去听。
《月光曲》的曲调在哪?旋律是什么?
(“月亮升起,微波粼粼”是非常平静的,声音很轻的;然后“月亮升高,风卷巨浪”是慢慢地感情加重;最后“月光照耀,波涛汹涌”应该是感情已到了极点了。所以就是声音从轻到高,这样的过程,就是《月光曲》的旋律。)
6.这些月光和海面的变化,是贝多芬演奏《月光曲》时所引起的兄妹俩的联想。那么什么样的旋律才能让他们想到月亮刚刚升起……呢?老师这儿有几种曲调,请大家选择,并说出理由。
A. 舒缓——明快——激昂
B. 明快——激昂——舒缓
C. 激昂——舒缓——明快 .
7 再次想象这些画面,有感情地朗读。
8 月光下的大海千变万化,这些景象真的是在茅屋外发生的吗?
【不是,是兄妹俩的联想。】从哪里可以看到是他们的联想?【皮鞋匠静静地听着,他好像面对着大海。她仿佛也看到了……
四、学习表达方法,引导体会联想在文章中的作用。
本文在写作上一个最大的特点是什么?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这个传说之所以写得这么感人,这么富有美感,同在记叙中展开了联想有很大的关系。
引导对比:如果把联想部分去掉,看文章会变得怎么样?(不那么深刻感人。)不信,可以读读。
指导读:读这类文章时,要搞清楚哪是叙事,哪是联想,从而很好地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
指导写:作文时,不仅要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写下来,有时还要把想到的写下来。在记事中恰当地加进自己的联想,文章就会更加充实,表达的感情就会更加丰富、深刻。
作曲需要灵感,灵感又来自于情感。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让贝多芬创作了这首举世闻名的。《月光曲》呢?我们节课再学习。
五、作业练笔
1.下面这段话是原来我班流星雨写的,请认真读读,哪些是实在的事物,哪些是联想或想象。
今天,我又一次登上飞机,从重庆回到我的家乡——濮阳。
飞机起飞了,越飞越高。整个重庆市尽卧在我眼前,那弯弯曲曲的公路、林林总总的高楼、高高低低的山坡,再见了重庆。渐渐的,下面的事物越来越模糊,后来什么也看不见了,我又进入了一个云的世界。
云层别有一番风趣云团形态各异,变化多端。看,这只威武的狮子,慢慢尾巴变短,耳朵变长了,成了一只大白狗,屈着两条腿,好像随时扑向猎物。后来,耳朵变短了,腿变长了,又变成了一只活蹦乱跳的小鹿。可是,一会功夫,耳朵又长了,腿变短了,完全变成了一只小白兔,直弄得的我眼花缭乱。飞机还在上升,来到了第二个云层,整个层面像一个洁白的大地毯,但是有漏洞,露出了蓝天。像是地毯破了洞露出的底色,又像大大小小的湖泊镶嵌在一望无际的云层中,真是美不胜收,如身在仙境,我要陶醉了。蓝天,太蓝了,几丝薄薄的云彩象大海卷起几朵浪花,象海边冲出美丽的贝壳。天空真是个充满诗情画意,纯净无比的天堂啊!
2.给《荷花》这一段加上适当的联想:
多美的荷花啊!碧绿的荷叶把池塘挤得满满的。白荷花、红荷花竞相开放,全开的、半开的,姿态各式各样异,争奇斗艳。一朵刚刚绽开的花骨朵躲在荷叶后面,一只蜻蜒在上边飞来飞去。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8个生字,正确读写"谱写、幽静、蜡烛、失明、纯熟、陌生、清幽、琴键、陶醉、苏醒、飞奔、记录、莱茵河、霎时间、微波粼粼"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九自然段。
3、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体会音乐的魅力,体会贝多芬对劳苦人民的同情和爱,从而培养学生热爱人民的思想感情,并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
4、体会写实和联想相结合的写法,初步学习在写实的过程中,展开适当的联想,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逻辑思维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使学生了解贝多芬是怎样创作出《月光曲》的,以及在创作过程中思想感情的变化。
难点:贝多芬的感情变化的原因。
教学方法:诵读品味,采访探究,音乐怡情。
教学准备:《月光曲》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板书课题
哪些同学能自己读懂课文,读好以后能回答两个问题:《月光曲》是一首什么样的曲子,是谁写的?《月光曲》"
二、出示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8个生字,正确读写"谱写、幽静、蜡烛、失明、纯熟、陌生、清幽、琴键、陶醉、苏醒、飞奔、记录、莱茵河、霎时间、微波粼粼"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九自然段。
3、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体会音乐的魅力,体会贝多芬对劳苦人民的同情和爱,从而培养学生热爱人民的思想感情,并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
4、体会写实和联想相结合的写法,初步学习在写实的过程中,展开适当的联想,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逻辑思维的能力
三、出示自学提示
1、自读课文,学习生字词语。不懂的词语联系上下文多读几遍,还可以和同桌交流交流。
2、这篇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3、默读课文一自然段,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4、默读2--6自然段,弄清弹奏第一首乐曲的经过。
学生自学,全班交流。
师:《月光曲》是首什么曲子?
结合学生回答,课件出示贝多芬资料,以激起学生学习情绪。
贝多芬是世界上著名的音乐家。他对贫苦的人民非常同情,他曾经写下过这样的句子:我们的艺术应当只为贫苦的人造福。……做到这一点,我将是多么的幸福!
全班交流遇到容易出错的生字,多分析一下字型结构,
给本课的生字组词语辨析。(点击字形结构,会显示例词。)能说说'幽静''纯熟''陶醉'这三个词语的意思。会用这些词语造句。(点击课件出示解释和例句。)
学生在练习本上写生字词。
辨析部分词语的近义词和反义词。
交流第一自然段
1、齐读。
课文讲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传说。什么是“传说”?(民间流传的说法。)既然是传说,也就说有可能是真的,也有可能不是真的。
2、理解"谱写":
“歌谱”同学们是知道的,根据歌词写谱,叫"“谱写”。如果没有歌词,单纯作曲子,也叫“谱写”,简单的说法叫”谱曲子”。曲子写好了,就叫什么?(”谱成”)
写曲子叫"谱写",写出非常壮丽的诗,也可以说"谱写了一首壮丽的诗篇""谱写了一首扣人心弦的诗篇。
交流课文2-6自然段
一天夜晚,贝多芬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听到什么? (断断续续的弹琴声)
这琴声为什么会引起他的特别注意?(弹的正是他的曲子。)贝多芬是人民喜爱的音乐家,他到各地旅行演出,甚至来到一个小镇上,盲姑娘也在弹他的曲子。
启发学生联想:“同学们想一想,这幅画上除了一轮明月、莱茵河、小路,还有在小路上散步的贝多芬外,根据故事的发展,画面上还应该有什么?”(一间小茅屋,茅屋的墙壁上最好画上窗口,而且从窗口里透出微弱的亮光,甚至有两个人影。)
“贝多芬就在幽静的小路上散着步,他听到从那所茅屋里传来断断续续的琴声,你们想当贝多芬听到这断断续续的琴声,而且在这僻静的小镇上,有人在弹他的曲子,他会怎么想?
师:为什么那琴声是断断续续?(她看不见乐谱,只是听别人弹过几遍,就能弹贝多芬的曲子,尽管断断续续,不大熟练,但是很不容易。)
指名分角色读第五、六两自然段的对话。教师示范;学生练习朗读。
第二课时
一、出示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九自然段。
2、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体会音乐的魅力,体会贝多芬对劳苦人民的同情和爱,从而培养学生热爱人民的思想感情,并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
3、体会写实和联想相结合的写法,初步学习在写实的过程中,展开适当的联想,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逻辑思维的能力。
音乐导入,学习课文第二段第二部分(第九自然段)
二、出示自学提示
1、自读7—10自然段,想一想:贝多芬看到盲姑娘听到他的曲子是这样的兴奋,这样的喜悦,贝多芬心里怎么样?”
2、贝多芬又给她弹了一曲,这个曲子就是《月光曲》。这首曲子是贝多芬早已谱写好的,还是趁着兴致当时弹出来的?从哪一句里可以看出?
3、同学们想一想,当时是怎样的情景使贝多芬创作出这样一首世界著名的乐曲呢?盲姑娘和皮鞋匠是怎样听的?他们听着,听着,又展开了怎样的联想?请你们看看插图、带着这个问题自学第二部分。
三、学生自学,全班交流。
“是怎样的情景使贝多芬创作出这样一首世界闻名的乐曲呢?”(老师读课文“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按起琴键来。”)
读后描述,把学生带入课文描写的情景:“课文中有一幅插图,这个情景多美啊。蜡烛灭了,屋子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那么白,那么亮,那么美。
交流:为了描写这个环境,课文中用了什么词?“(清幽)”这个“清”是“亮、清朗”的意思;“幽”给人宁静的美感。前面也讲到贝多芬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清幽、幽静”,都有幽雅、美和静的含义。但“清幽”有光亮的意思。月光是那么亮、那么美,也给人宁静的感觉。”
再读想象,体会联想
1、“现在就请你们把这一节课文读一下,眼睛闭起来想一想,月光怎么清幽,小屋子里是什么情景?屋子里人物的形象怎么样?然后请你们讲这幅图。”(学生各自准备,同座两人对话。)
教学预设:(描述插图)一阵风拂过,把蜡烛吹灭了。皎洁的月光透过窗户,照亮了茅屋。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啊,这是一个多么美好的月夜呀,身边的穷兄妹是这样的穷苦,他们同样需要音乐,我一定要用我的音乐给他们带来快乐,给盲姑娘带来光明,贝多芬望了望穷兄妹俩,借着月光弹起琴来。
2、师:月光是这样的清幽,但是盲姑娘却看不见。贝多芬的琴声给穷兄妹带来了什么呢?课文上没有写,但是从哪儿我们可以知道?
课文是通过贝多芬的琴声,引起皮鞋匠、盲姑娘的美妙的联想来写的。现在我们看看下一节课文,哪些句子是写穷兄妹俩听琴声的事实,哪些句子是写穷兄妹俩因听琴声产生的联想?
3.学生读写实的部分:皮鞋匠静静地听着。皮鞋匠看看妹妹,月光正照在她那恬静的脸上,照着他睁得大大的眼睛。
4.学生读联想,体会情境。
(1)读书想象第一幅画面:体会月光照耀下海波粼粼的画面
(2)体会第二幅画面:月亮越升越高……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的情境。
(3)随着音乐体会第三幅画面:皮鞋匠听着听着,觉得海上刮起了大凤,卷起了巨浪的情境。再引导再看图:“想一想皮鞋匠听了琴声,仿佛觉得大海卷起了巨浪,贝多芬在怎样弹琴,琴声怎样?”(贝多芬越弹越激动,身子也可能摇摆起来,节奏也越来越快。)
引导体会联想在文章中的作用
师:这个传说之所以写得这么感人,这么富有美感,是与文章中记叙中展开了联想有很大的关系。”
引导对比:如果把联想部分去掉,看文章会变得怎么样?(不那么深刻感人。)不信,可以读读。
指导读:读这类文章时,要搞清楚哪是叙事,哪是联想,从而很好地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
指导写:作文时,不仅要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写下来,有时还要把想到的写下来。在记事中恰当地加进自己的联想,文章就会更加充实,表达的感情就会更加丰富、深刻。
朗读全文,体会文章的前后照应
盲姑娘听到贝多芬的第一个曲子是"入神""激动",听了"月光曲"是"恬静"是"陶醉",我们想想看这个穷苦的盲姑娘此刻心里觉得怎么样呢?她心里可能要说什么?我们帮她说出来。
贝多芬说过,我的音乐只应当为穷苦人造福,而且说如果做到这一点的时候,我也是非常幸福的,这时贝多芬的心情怎么样,从哪个词儿说明他也很激动?(飞奔)。
难句讲解梳理
1、一天夜晚,他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听到断断续续的钢琴声从一所茅屋里传出来……
“断断续续”,说明弹得不熟练。因为环境的幽静,所以贝多芬能听到“断断续续”的琴声。这琴声把他吸引住了。
2、姑娘说:“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
这句话既表明盲姑娘想听贝多芬的演奏,又让哥哥不要因为这件事难过。
3.她激动地说:“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
“多纯熟”,是说弹奏的技能熟练;“多深”,是说把曲子里的感情充分表现出来了。这样高超的演奏技巧,只有贝多芬才行,而贝多芬正在附近旅行演出,所以姑娘猜想弹奏者便是贝多芬。姑娘的话说明她对音乐有很强的理解力,不仅爱音乐,而且懂音乐。
4.月光正照在她那恬静的脸上,照着她睁得大大的眼睛,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在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
“恬静”,形容姑娘被音乐唤起了想象后,脸上表现出来的专注、平静的神色。“仿佛”,指哥哥看陶醉在琴声中的妹妹,从妹妹专注而平静的神情中产生的感觉,感觉妹妹也和自己一样,被琴声带到了月光下的大海。
5.兄妹俩被美妙的琴声陶醉了。
“陶醉”,完全沉浸在美妙的琴声之中了。这句话说明贝多芬弹奏的曲子是多么的美妙!
佳句赏析
1、月光照进窗子来,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显得格外清幽。贝多芬望了望站在他身旁的穷兄妹俩,借着清幽的月光,按起琴键来。
“好像披上了银纱”、“清幽”描写出了清亮如水的月光下,茅屋里的美好景象。这样的美,盖过了茅屋里的穷困和凄凉。贝多芬“望了望”穷兄妹俩,寄予深深的同情。此情此景,使贝多芬想到,美好的音乐应当给予穷苦的然而爱好音乐的人们,就像清幽的月光照进茅屋一样。这样的联想,使他接起琴键来。
2、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遍了银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
皮鞋匠听着贝多芬的琴声,联想到海上明月升起的奇丽画面。第一幅:月亮刚从“水天相接”处升起,海面上“洒遍银光”。这是一个平静的大海的月夜。此刻,贝多芬轻轻地按着琴键,音乐轻幽、舒缓。第二幅:月亮越升越高,天空出现了“一缕缕轻纱似的微云”。随着天气的变化,音乐逐渐增强,曲调出现了波折。第三幅:“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强音乐骤然响起。浪花“涌过来”,气势凶猛,音乐高昂激越,节奏越来越快。这样联想,从侧面描写出了贝多芬的琴声,融进了他心中强烈的感情,美妙动人。
板书设计:
26、月光曲
听:弹琴 谈话
贝多芬 弹:一曲 又一曲(实写)
记:《月光曲》
皮鞋匠、盲姑娘 陶醉 (联想)
《月光曲》教学反思
教师是课堂中的引导者。学生能否在学习中充满激情,关键在于教师的引导及自我的表现。本人在《月光曲》一课中,精心设计教学过程,自己充分理解《月光曲》及贝多芬的背景及课文环境的内涵,融入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及自己的激情,让学生在教师的激情中寻找学习的激情,寻找课文的内涵,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教师充分理解课文,并把自己的感受融入课堂当中。
《月光曲》一文是讲述《月光曲》创作的一个传说。这个传说中所呈现出来的是贝多芬先生对广大劳动人民及穷苦家庭的关心及爱护,也展现出来贝多芬的高超的音乐造诣及艺术修养。要理解好这篇课文,就必须深入了解贝多芬本人及其创作的作品,以及关键在于对《月光曲》的理解。本人为了深入地理解这篇课文及《月光曲》,在网上寻找有关资料,对贝多芬及其所创作的作品,以及《月光曲》都有了一定的了解。从资料中,我知道贝多芬相关的生平事迹及有关作品的情况,(并重点了解了《月光曲》的情况。关在教授之前就让学生了解到《月光曲》又名《月光奏鸣曲》,是贝多芬的第十四钢琴曲,又称《升c小调奏鸣曲》,写于1801年。
二、利用音乐及相关的图画让学生感受《月光曲》的魅力
“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将人之创造潜能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一直到精神生活的根。”由于《月光曲》所处的环境相对我们的学生而言,实在太过于遥远了。所以,在教学中,让学生从感官上感受《月光曲》清幽,汹涌澎湃的意境,而这正是课文教学的难点。观看课文中所相对应的图画,让学生能从视觉、听觉上感受到《月光曲》的魅力,再让学生闭眼细心聆听《月光曲》,让他们在脑海中形成画面与之前所见的画面相对比,让他们加深对课文的理解。然后,让学生画出文中相对应的句子、词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如让学生划出描写兄妹俩在聆听《月光曲》时所幻想出来的画面的句子,再划出表示“想象”的词语:好像,仿佛。让学生能够了解文中的词语、句子。就这样,通过指导阅读把人物的“感情线”和音乐的“乐曲线”有机地交织起来,巧妙地化难为易,变无形为有形,使学生既理解了乐曲的发展层次,又弄清了贝多芬感情波澜的推进,还在发现美、感悟美的阅读中与作者产生了强烈的感情共鸣,完成了学习语文与欣赏艺术的完美结合。
三、以自己的理解渗透入学生当中。
本人对《月光曲》的理解是比较深刻的。课前,我曾多次听《月光曲》这一首曲,觉得这曲中所展现出来的优美、和谐的旋律是非常动听的。因此,在教学中,我也同样地让学生多次听这首曲子,让他们从感官中理解这首曲子。让他们在听的过程中感受到“海上升明月”的奇丽景象划分成三个画面(第二次“三步分解”乐曲再一次理出人物感情变化线):
第一幅:月亮刚从“水天相接”处升起,海面上“洒遍银光”;
第二幅:月亮越升越高,天空出现了“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
第三幅:“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
这不仅是听,还要让学生想象,读出来。在充分理解之后,还让学生根据我所出示的画面哼出相应的旋律,以加深学生的理解。而且,在教学当中,我充分利用自己的肢体语言及声音高低、面部表情来调动学生的激情,让学生感染到自己情感,从而融入自己的激情当中,创设出良好的教学环境。而学生也能在我的指引下,逐渐地理解《月光曲》,并有了自己的观点及感受,再利用朗读来充分表达出来,让学生的情感得以充分的发泄,以达到情感上的升华。最后,让学生用朗读来表达自己的理解。以“读”为本。分层次、多角度、全方位地指导表情朗读至诵读。学生在感受文本的文字之美、音韵之美、表达之美、意境之美和人性之美的同时,亦提升了自我的精神境界和生命的价值。
通过这样的教学,学生们从各种感官中都得到相应的理解,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有力地促进学生思维及想象力的发展。
师:贝多芬即兴创作《月光曲》是文中从哪到哪写的内容?
生:这个内容是从第二小节到倒数第二小节写的。
师:当时贝多芬已是世界著名音乐家,经常到世界各地旅行演出、有一年秋天,贝多芬来到莱茵河畔的一个小镇上演出。演出后,已夜深人静,他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板书:在小路上散步)
他一直在小路上散步吗?(不是)他的行为发生了什么变化?
生:贝多芬走近茅屋。(板书:走近茅屋)
师:他为什么不再散步,而走进茅屋呢?
生:因为他听到了断断续续的钢琴声,弹的正是他的曲子。〔板书:(听)断断续续的钢琴声〕
师:贝多芬听到断断续续的钢琴声,为什么就走进茅屋了?他当时心里会怎么想?
生:他心里想:这是谁在弹奏我的曲子。
生:他心里想:这个人为什么弹得这么糟,究竟怎么回事,我得看一看。〔板书:(想)谁?为什么?〕
师总结学法:刚才我们学习时先理清事情发展的起始,然后进一步弄清促使事情发展的原因,同时想像贝多芬的心理活动。整个第二段是写贝多芬即兴创作(月光曲》的过程。以下的内容也是这样写的,请同学们以四人小组合作学习,按照刚才学习的方法自学下文。(出示小黑板:1.理清事情发展的起始;2.弄清促使事情发展的原因,井想像贝多芬当时的心理活动。)
师:(合作学习结束)请同学们交流学习的情况。(根据学生汇报的情况,完成板书。)
(听)断断续续的钢琴声 听到兄妹对话
贝多芬在小路上散步——————————→走进茅屋————————→走进茅屋
(想)谁?为什么? (深表同情)
盲姑娘听得入神————————→弹奏一曲————————→又弹一曲(《月光曲》)
(更加同情) (遇到知音,产生激情)
师:盲姑娘从贝多芬弹奏的曲子准确地判断出弹奏者是贝多芬,请两位同学上来演一演。
请同学们评议人物表演时的神情和说话的语气是否恰当。
生:盲姑娘渴望能听贝多芬弹曲子,从第三自然段兄妹的对话中可知,现在盲姑娘听出弹琴的是贝多芬,她不敢相信是真的但又能肯定弹琴的是贝多芬,她特别激动。刚才周彤表演时,说话语气还不够激动。
师:你来当一次盲姑娘。(再让大家评议)
师:《月光曲》到底表现的是什么样的意境?它的旋律是怎样的?请同学们找出写《月光曲》内容的语段读一读。(生读书)
师:同学们自由读,边读边在脑海中浮现画面,马上对大家说一说自己脑海中的画面。
生:我的脑海中浮现了这样的画面:月光下,平静的海面微波粼粼,月亮越升越高,天空中出现了微云,时而掠过月亮;海上风起浪涌,雪亮的浪花拍击着海岸。
师:你体会得非常好!请大家再读一读,不同的画面请你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交流朗读体会:先是用优美、抒情的语气;接着语速略快;最后语调激昂,语速更快。
师:大家体会得很好,读得很好,讨论也非常热烈。老师想再测试你们的音乐知识掌握的情况。根据你们对音乐的理解,月光曲的旋律是怎样的?老师这儿有三个答案,请你选择。(出示选择题:a.舒缓、明快、激昂;b.明快、激昂一舒缓;c.舒缓、激昂十明快。)
生:我选择a。因为开始,海面微波粼粼,非常宁静,音乐应该舒缓;后来天空中有了微云,要变天了,节奏略快些;最后,海上风起浪涌,海浪拍击海岸发出震耳欲聋的响声,非常壮观,音乐应该是激昂的。
师:你的音乐感受力真好,对音乐的理解也能称得上是贝多芬的知音了!请同学们练刁朗读,通过朗读把音乐的节奏变化表现出来。
评析:
1.《月光曲》一文是按事情发展的顺序记叙的,文章有明暗两条线索。明线是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过程:小路上散步→走近茅屋→走进茅屋→弹奏→曲→又弹一曲(《月光曲》)→记录曲谱;暗线是贝多芬的感情发展:听到断断续续的钢琴声很好奇→走近茅屋听到兄妹对话,产生同情之心→盲姑娘对音乐的热爱,其音乐天赋让他有一种遇到知音的激动。这种感情的发展与盲姑娘对音乐的喜爱的感情是交织在一起的。教学时,我抓住明暗两条线,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采用示范学习第一层,然后让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以老师总结的两条学法进行合作学习,之后交流学习的情况。这一教学设计,充分让学生自主学习。通过读书、感悟、交流、评议、练习,实践着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2.修订版大纲对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培养的阐述是:“利用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片断设计中也注意体现这一教学思想:让学生扮演盲姑娘、贝多芬演一演,然后大家评一评。这种设计,将学生置身于一种情境之中,使口语交际很自然。同时更力。深刻理解了课文内容,对人物感情的体会也使学生准确把握了朗读的语气、语调。
3.《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教学要注意学科之间整合。《月光曲卜课中对《月光曲阳容的理解体现了学科之间整合的意识,发挥了整合的作用。我在教学中紧紧依托语言文字,让学生找出写《月光曲》内容的语段反复朗读,弄清楚呈现在脑海中的画面是怎样的。结合学生具备的音乐知识,设计读一读、想一想、选一选的教学,使语文、美术、音乐学科整合自然恰到好处,达到理解《月光曲》优美意境的目的。
《月光曲》是一篇文质兼美的传统课文,在许多场合听过不同的教师上过这一课,自己也曾多次教过这篇课文,每一次听别人上这一课,或者自己研读教材,走进教室,都会有一种新的感悟,新的思考。课文虽是一个“传说”,但真切地记叙了世界著名古典音乐家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过程,文字清新优美,情节生动,富有故事性,尤其是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整个情感进程,一波三折,跌宕起伏,令读者为之感动。
本学期,再教《月光曲》,课文虽然熟得都能背下来,但细读文本我还是被这美丽的故事深深打动:贝多芬是个享誉乐坛的大音乐家,更是个极具爱心的凡人,正因为如此,他才能谱出这般美妙的。曲子,才能在耳朵失聪之后还坚持创作,痴迷事业。现在选编在北师大版四年级音乐主题单元,以前选编在人教版五年级上册。不同年段,不同主题,文本承载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应该各有侧重,细心研读课标和教材后,我大胆的采用了薛法根组块教学的方法,让孩子成为课堂的主人,自能学会字词,试着按照老师提供的词语理清脉络,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合作探究:究竟是什么打动了贝多芬的心,让贝多芬走进茅屋,弹奏乐曲,创作出传世之作《月光曲》。让孩子在反复品读,分角色朗读兄妹俩的对话,补白贝多芬”我的音乐只应当为穷苦人造福,如果我做到了这一点,该是多么幸福。“感悟血浓于水的兄妹情,伟人情系劳苦大众的崇高情怀”明了打动贝多芬的是人情美,是穷兄妹对生活的热爱之情。继而聆听音乐,品读联想,感悟旋律的舒缓和激昂,学习写实和联想相结合的写作方法。播放《寂静的山林》让孩子在聆听中书面表达。教学任务的完成用了两个课时,孩子们的情绪高昂,精彩表达让我也为之感染。回顾本课,值得肯定的有以下几点:
一、组块教学,由词及句,由认到读,由整体到部分,由品读到感悟,层层递进,符合孩子的认知规律,放手孩子的学习行为,孩子成了课堂的主人。
我设计了学习闯关单,对小组长的学习活动组织进行了事先的培训,课堂中以开展组间的评比为主要活动组织方式,让孩子以小组为单位依据学习闯关单,连续过关。第一关:字词识记关。出示本课识记字词和学生的易错易混点,让小组长领认字词,朗读解释,规范书写字词。小组长俨然小老师,要求严格,组织到位,孩子学习劲头十足,全情投入,书写姿势标准,格外认真,短时间完成了字词的识记。接下来对第一关的学习成果检测,关注到了全体,定位到了学生二次的易错点,孩子比的精神十足。第二关“初读感悟关”,在小组长的带领下,孩子们认真的大声读书,讨论着“谁弹琴给谁听?为什么弹琴?利用老师提供的几个词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任务。在学习成果展示汇报中,老师穿插指导了概括主要内容可以以回答”谁干了什么就怎么了?“的问题的学习方法。第三关:文本感悟关。孩子们默读课文,勾画、批注显现穷兄妹俩对音乐和生活热爱的句子的过程中,进行着自己与文本与穷兄妹的心灵对话,感悟着贝多芬的精神高度。展示汇报中不同形式的朗读和指导,将兄妹俩的对话绘声绘色的予以现象,兄妹俩的互爱互谅的兄妹情怀,生活清苦却追求高雅呼之欲出,解决了抓重点句感悟文本思想的问题,也明了了贝多芬进茅屋弹琴的原因。在这闯三关中,老师始终是学习活动的参与者、组织者和合作者,让位课堂于孩子,孩子学习兴味盎然。
二、语文课的语用功能得到了很好的体现。第一关的学习成果反馈中,教师设计了四项活动:开火车读词,易错词领读与强调,多音字发现和笔记,疑难字“幽”的查字典和不同语境的意义选择,把基础夯实落实在课堂中,训练的意识逐步增强。在初读感悟中为学生提供词语,给予方法指导,学习概括主要内容;在感悟兄妹俩对音乐和生活的热爱时不同方式的朗读指导训练了学生的朗读能力,口语表达能力,在听音乐描写音乐带给自己联想的片段训练中,学生听说读写得到有机结合。将学语文就是学习说话和写作落到了实处。文本的语用功能发挥较好。
尊重学生、相信并放手依靠学生,采用小组合作的组织方式,利用组块教学的思想,立足学生语文能力提升的学科定位,让学生一课一得,精心教学设计,精致课堂教学,就能实现一课一得,孩子语文能力的稳步提升。欣喜之余,也为课堂中学生呈现出的问题而担忧:
1.三年的海量阅读、大量识字、经典诵记,解决了学生提前自主阅读的难题,也为学生埋下了读书走马观花,不求甚解;形近字识记不清,错别字满篇的诟病。“会读书的人有两只眼睛,一只看到文字,另一只看到文字的背面”很少有人能够达到,而且读书遇到不认识的字词,不懂的词语很少有人主动利用工具书予以解决,只是依靠猜测的办法,一晃而过。原本以为这是我班孩子的问题,后来听了几个班的课,才发现语文课堂孩子的反应相当,追根溯源,我们在追求提前踏上阅读快车道,强调多认少写中忽视了必要的强化训练,为了班级统一进度的读书活动,忽视了慢孩子也得自觉利用工具书查找阅读中难字的能力培训,为了多认忽视了必要的书写,造成书写速度慢和书写质量低的问题。看来每一项改革都应该在增量的同时立足提质,眼下,让学生读通读顺读明白课文是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2.较之往届,小组长的组织能力还有一定的差距,课前学科组长培训,一周学科组长工作经验交流,组长工作情况评比都得持之以恒的坚持下去,只要有了得力的助手,小班化高效的课堂教学效果才能在大班额的背景下实现。
3.送给一进步的孩子一颗葡萄,孩子一小点一小点的品尝,还有意在班级同学面前显摆,那表情和动作分明写着:看吧,老师喜欢的人是我!我也是好孩子,不要瞧不起我呀!不要吝啬自己的奖励,给他一个优,一个150分与你没有任何损失,与她却是天壤之别的加速器。
4.今天的配套练习较往日做的最好,耕耘和收获总是相辅相成的,广泛的向大师借智,与时俱进的为师,才能获得应有的尊严和自信。
《月光曲》是一篇传统经典课文,讲述了贝多芬谱写月光曲的传说。文中没有描写“月光曲”优美旋律的文字,但我们分明会感受到月光曲变化的旋律、曲调、节奏,它主要是通过皮鞋匠的联想来表现的,在文中是第9自然段,也是课文写得最美的一段话。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了解贝多芬怎样创作出《月光曲》的,以及在创作过程中思想感情的变化,难点是贝多芬感情变化的原因。这重点、难点对学生来说确实有难度,要突破它,靠分析和讲解都会显得空洞,必须让学生反复地读,自己感悟出来。
上午的语文课上,学生通过读书,把皮鞋匠的联想想象成了三幅画,即:月亮升起,洒满银光;月亮升高,穿过微云;月光照耀,风起云涌。海面由平静到波涛汹涌,从而体会到乐曲由舒缓流畅到高亢激昂的变化。但是对“乐曲的变化正是来自音乐家情感的变化以及情感变化的原因”这个问题似乎没有感觉。我有点着急。
课后,我进行了深刻反思,认识到给学生安排的读书时间还不充分,老师的引导还不到位,要想真正让学生自己感悟出来,应该引导学生着眼于全文来读,而不是仅仅局限在第9自然段。
下午的语文课,我把这个问题专题来研究,我安排了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去反复地读,分层读、表演读、齐读等多种形式,使学生的情感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读完以后,把自己的想法和小组同学交流、和全班交流。在交流中,学生互相启发,提高了认识。这一“读”一“说”,使学生的情、作者的情、教师的情不断地产生碰撞,产生灵感,从而很好地体会到了在创作过程中贝多芬思想感情的变化以及贝多芬感情变化的原因(即:贝多芬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心情轻松悠闲,此时心情是“平静”的;当听到茅屋里穷兄妹俩的对话,有感于兄妹来的善良、纯洁、善解人意、互相体贴,更出于盲姑娘对音乐的奢望,此时贝多芬平静的心情变成得非常感动,走进去为盲姑娘弹了一首曲子;当一曲弹完,贝多芬看到了一个爱音乐而且懂音乐的盲姑娘,他认为他找到了知音,感情变得更加激动,创作激情顿时而生------)
只是,老师情感的融入还不是非常到位,问题设计还应该更加精炼,课堂上仍有点着急,缺乏等待意识。要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