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对具体语言材料的赏析,体会残疾青年乐于助人的美好品质和对我这位残疾人深深的感激之情。以下是人见人爱的小编分享的《10.别饿坏了那匹马》教案优秀7篇,希望能够给予您一些参考与帮助。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 通过对具体语言材料的赏析,体会残疾青年乐于助人的美好品质和对我这位残疾人深深的感激之情。 教学重点:
通过朗读课文体会残疾青年乐于助人的美好品质和我对青年的深深的感激之情。
教学难点:
把文章中人物的美好形象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谈话:
导入:同学们,我们每个人都不希望被欺骗,因为谎言可能会给人带来很大的伤害,可是有些谎言却是善意的,能给人带来关心和温暖。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感受那份关心和温暖。
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10课《别饿坏了那匹马》。板书课题,齐读课题。强调“匹”的读音
二、结合自读导语,默读课文
1、师:下面,请同学们打开书,我们先来读一读阅读提示,看看阅读提示中向我们提出了哪些问题,勾画一下。然后指名说,出示课件
a.认真读读课文,说说讲了一件什么事?
b.课文几次写到“别饿坏了那匹马”,用意是什么?
2、师:下面,请同学们围绕着这两个问题,先自学思考,然后我们再进行交流。
3、全班反馈交流。
(1)文章主要写了什么事?
(主要写了酷爱读书的“我”在失去看书机会时,摆书摊的残疾青年谎称家中有马,买下马草,让“我”继续看书的事。)
(2)文章几次写到“别饿坏了那匹马”,分别是谁对谁说的?用意是什么?(师提示:句子的表面意思是什么?含着的意思是什么?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生说完后再读句子)
对青年说的话。 “我”担心误了喂马时间而饿着马。 表面上是关心马,实际上就是“我”对青年的关心。)
过渡:我们知道,原本无马,为了帮助“我”能继续看书,残疾青年却假称有马,于是他编了一个善意的谎言, (板书:善意的谎言)那你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这是一个善意的谎言呢?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找一找、画一画这些句子,然后用心读一读。
三、细读课文,抓住重点句,感悟人物品质。
四、明白真相,体会真情
师:同学们,“我”走进了后院,看到了心目中那匹香甜地吃着马草的马了吗?(没有)那么,“我”看到了什么呢?(看到了一堆枯蔫焦黄的马草。)
师:请大家把句子再读读,看哪个词语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学生朗读课文,交流)
课件出示句子 可是迟了!我已经走进他家的后院,看见了一堆枯蔫焦黄的马草──这些日子我卖给他的所有的马草!那匹马呢?那匹香甜地吃着我的马草的马呢?
五、拓展延伸,动手练笔
1、出示词语开火车读。
2、"别饿坏了那匹马",我们知道,原本无马,年轻的摊主却假称有马,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让我们走进课文的字里行间,去细细地体味,去揭开这个谜底,好吗
教材分析:
善意的谎言是是世界上最美丽的语言,因为它没有掺合任何的功利,完全是真情凝铸的尊重和关爱。“别饿坏了那匹马”就是这样美丽的一个谎言,在这个谎言中包含着残疾青年的良苦用心,是这样的一个谎言成全了“我”年幼时渴望看书的强烈愿望,同时更为可贵的是在“别饿坏了那匹马”的托词中保全了“我”一颗需要尊重的心灵。
《别饿坏了那匹马》文章记叙了一个摆书摊的残疾青年以“别饿坏了那匹马”的善意谎言成全一个极其喜欢看书但又没有能力看书孩子愿望的感人故事。文章文字朴实无华,可是在这平淡如水的文字下面去蕴涵着作者“我”对那个良苦用心的残疾青年万分感激,同时文中也折射出一个发人深省的话题:尊重,是给予一个人最大的帮助和关怀。
教学目标:
1、 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正确理解课文中的个别生疏词语,读准
文中的生字。
2、在正确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感受残疾青年给予我的帮助,体会“我”对残疾青年的感激之情。
3、深入理解课文内容,通过感受文中个别重点句子,明白“别饿坏了那匹马”的良苦用心,体会“尊重”对我的莫大感动。
教学重点:
正确理解课文内容,明确包含在“别饿坏了那匹马”这个善意谎言中的双重含义。
教学难点:
通过对文中人物语言的揣摩,明白残疾青年寄予在“别饿坏了那匹马”中的良苦用心,体会“尊重”对我的莫大感动。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 谈话导入,引入话题。
A、师:俗话说“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总会碰到一些令自己感到无奈无助的困难,在这个时候,如果有人能给我们一些帮助,相信大家心里一定能感到无比的温暖。老师想知道,你有过这样的经历吗?
生:(述说得到别人帮助或者帮助别人的生活经历)
师:教师随机提问:能说说你现在的感受吗?
B、揭示话题,引导质疑。
师:是的,我想对于那些曾经给予我们帮助的人,我们除了感激实在找不到更好的表达方式。有一位作家,在成年之后,始终无法忘记曾经给予他莫大帮助的人,请同学们自由读读下面一段话,你能从中感受到什么?
回忆往事,我总感激那些曾经向我伸出援助之手的人。然而,一位残疾青年对我年幼时那份特殊的帮助与关怀,至今令我难以忘怀。
预设 生:我感恩于那些帮助过他的人,特别是一位残疾青年。
师:相信同学们和我一样,都想知道一件事情:为什么我特别感激残疾青年?其实这件事情在作者一篇回忆往事的文章中写到了,请同学们拿出课文,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来读一读这个故事。
二、学习课文第1部分,感受“别饿坏了那匹马”中对我的帮助关怀。
A、检查朗读,了解故事大概。
师:老师请几个同学来读,想读的站起来,(教师布置朗读段落)其他同学在听的时候想一想刚才我们提到的问题:是什么事情让我对那位残疾青年感激不尽?
预设:残疾青年满足了我渴望看书的欲望。(让我把马草卖给他)
B、再读课文,感受我对“书”的渴望。
1、师:你刚才听得很专注。是的,我以后把马草卖给残疾青年,然后在书摊里尽情地看书,这可是一件我____________(巴不得的好事)
这天傍晚我离开书摊时,轮椅上的他叮嘱我:“以后马草就卖给我,别耽误时间饿坏了那匹马,行吗?”“没问题。”我巴不得有这样的好事。
2、师:请同学们读读这一段话,感受下当残疾青年让我 把马草卖给他是,我当时的心情如何?(激动,喜悦,心安……)你知道我为什么欣喜若狂吗?请你自由地再读读课文,找出我喜悦激动的原因
生: ①我向往看书:那里是我放学后惟一留恋忘返的地方。(攥着来之不易的几毛钞票,我立即奔向那书摊。)
体会作者心情:渴望
②可是更多的时候,手无分文的我只能装作选书的样子,偷看那么几则小故事,然后溜之大吉。
体会作者心情:害怕、担心
③可马草并不那么好卖,卖不出马草的日子,我就强制自己不去书摊。(我抖抖手中提的一捆马草,无奈地摇摇头)
体会作者心情:无奈、痛苦
3、总结引读:
师:对于一个渴望读书却又看不起书的孩子来说,从今以后可以博览群书了,他心里能不喜悦吗?引读:“没问题。”我巴不得有这样的好事。我巴不得有这样一匹马呀!
对于一个曾经担心受怕看书的孩子来说,从今以后可以心安理得地看书了,他心里能不舒坦吗?引读:“没问题。”我巴不得有这样的好事。我真巴不得有这样一匹马呀!
对于一个曾经靠卖马草看书的孩子来说,从今以后可以不用担心马草销路的孩子来说,他心里能不激动吗?引读:“没问题。”我巴不得有这样的好事。我真巴不得有这样一匹马呀!
三、总结过渡,引出下文。
师:这喜悦、舒坦、激动多亏有这位好心的残疾青年,多亏他家
里那匹马呀!难怪多年之后,作者回忆幼年的时候,对那位残
疾青年充满了无限的感激。让我们带着这份深深的感激,再来
读读这段话:
回忆往事,我总感激那些曾经向我伸出援助之手的人。然而,一位残疾青年对我年幼时那份特殊的帮助与关怀,至今令我难以忘怀。
师:可是,同学们,故事并没有结束,让我对那位残疾青年刻骨
铭心的并不是这一点帮助与关怀,请同学们仔细聆听老师朗读课文的后半部分,也许你会有更深的理解。
四、研读课文第2部分,感受“别饿坏了那匹马”中对我的尊重理解。
1、师:故事读完了,从同学们脸上的表情里,老师可以感受得到故事带给大家的感动,谁来说说当你读完这个故事明白了什么。
预设:A、残疾青年编造了一个谎言“别饿坏了那匹马”……
师:是的,故事的最后,残疾青年亲口向我承认了这一切都是一个谎言,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一段话:
“对不起,我这样做可能伤害了你。”他拍着我的肩头,轻声地说:“我知道你希望真有那么一匹马,其实--没事的,你继续看书吧。”
2、师:也许是心情过于激动,也许是难以启齿,残疾青年对我说的话并没有说完整,请同学们自由地朗读课文,想想,残疾青年在这里想说什么?
师生情境对话交流:
预设1:其实那只是一个谎言……
是的,这的确是一个谎言,可是你为什么要编织一个这样的谎言
呢?
a不用提心吊胆地看书 b不受到父亲责骂 …… c不用担心找不到卖马草的人
预设2:其实我不想让你知道这是个谎言的……
是呀,你是不想让我知道,可是我又怎么会不知道呢?
感悟朗读,理解残疾青年阻挡我的原因
1、“别别别……”他急了,“碧云!碧云!”他用双手拼命摇着轮椅,想阻住我的去路,“你放下!等碧云来提!”
(他为什么急?从哪里感受到残疾青年的焦急?)
2、“回来”!他在身后喊道:“那马会踢伤你的!”
预设3:其实有没有马都没有关系,你继续看书吧!
既然这样,你当初为什么不直接和我说可以让我看书呢?
同桌讨论、教师点拨:让我认为这看书的机会是靠自己劳动换来的,不是同情,为了顾及到我的自尊,是尊重我的一种方式
3、师:当听到残疾青年的这一番话,当时的我虽然强忍着眼泪,没有让自己哭出来。可是我们都能感受得到当时作者内心的激动,现在就让我们拿起笔,帮助小作者在纸上写下当时的想对残疾青年说的话。
“对不起,我这样做可能伤害了你。”他拍着我的肩头,轻声地说:“我知道你希望真有那么一匹马,其实--没事的,你继续看书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生写话,教师指导)
4、 汇报写话材料,分角色朗读(教师随机总结反馈,适当修改)。
五、总结课文,升华主题。
师: 听着同学们这一句句深情的告白,老师心里又扬起了一阵阵感动。“那匹马”虽然是摊主虚设的,“别饿坏了那匹马”这句话虽然只是摊主一个善意的谎言,可正是因为这样的一句话,让一个渴望知识的孩子尽情享受了知识带来的乐趣。同时更为可贵的是在“别饿坏了那匹马”的托词中尊重了“我”一颗需要理解关怀的幼小心灵。真如作者自己所说的,这是一份特殊的帮助和关怀,这是一个善意的谎言。
几年后,作者是这样回忆这段往事的,让我们在朗读声中结束这一课:回忆往事,我总感激那些曾经向我伸出援助之手的人。然而,一位残疾青年对我年幼时那份特殊的帮助与关怀,至今令我难以忘怀。因为他不仅给了我雪中送炭般的温暖,更让我感受到了一种被他人理解和尊重的温馨。
板书:
别饿坏了那匹马
残疾青年 我
热心、善良 爱读书、诚实、有志气
(一)、文中谁最让你感动?深入理解人物的美好心灵
1、交流:青年的善良、宽厚。
2、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残疾青年美好的心灵?
3、根据学生回答,课件随机出示相应句子,并指导朗读。
⑴ 他先是一愣,继之眼睛一亮对我笑道:“过来,让我看看你的马草。”
(为什么先是一愣,继之眼睛一亮?此时,摊主是怎么想的?)(一"愣",一"亮"都可以看出摊主事先没有准备,临时作出的考虑。)
⑵他盯着姑娘茫然的眼睛,以哥哥的口吻命令到:“听见没有,快把马草提进去。”
姑娘茫然的眼睛说明什么?)(从小姑娘"茫然"的眼睛看出妹妹的不知情,哥哥"命令"的口吻也可以看出哥哥不容妹妹辩解,想掩盖什么。)
⑶“别别别……”他急了,“碧云!碧云!”他用双手拼命地摇着轮椅,想挡住我的路,“你放下!等碧云来拿!”
(他为什么急了?)(从"拼命","想拦住"可以看出哥哥担心谜底揭穿后的紧张。)
⑷可是迟了!我已经走进他家的后院,看见了一堆枯蔫焦黄的马草──这些日子我卖给他的所有的马草!那匹马呢?那匹香甜地吃着我的马草的马呢?
(同学们,“我”走进了后院,看到了心目中那匹香甜地吃着马草的马吗?那么,“我”看到了什么呢?请大家把句子再读读,看哪个词语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马草一天天多起来,青年仍把马草收下来,说明了什么?)
4、“我”一直将马草卖给青年,以为他真的有那匹马。现在看到了马草,明白了真相,“我”心情如何?
过渡:其实,除了这位书摊主人,其他几个人物也是很可爱的。
(二)分析其他几个人物
1、 其实,除了这位书摊主人,其他几个人物也是很可爱的。读读课文,揣摩揣摩他们的表现,就会看到他们的闪光点。你喜欢哪位,就研究哪位,找出有关语句体会他(她)的可爱之处,好吗?(可以先调查一下哪些学生研究哪个人物,如不平衡,教师可适度干预)
2、学生自读。(教者巡视,对有困难的学生稍稍提示一两句帮助揣摩)
3、交流评点。(学生意见预设)
(1)“我”酷爱读书,可以从下列语句看出:
①“那个书摊是我放学后惟一流连忘返的。地方。”(惟一、流连忘返)
②“我只能装作选书的样子,像贼一样地偷看那么几则小故事。”(装作、像贼一样地偷看)
③“攥着这来之不易的毛票,我立即奔向那书摊。”(来之不易、立即奔向)
(2)父亲正直诚信,教子严格,可以从下列语句看出:
①“父亲怒目圆瞪……继之,两扇巴掌便不由分说地抽在了我的脸上。”(怒目圆瞪、不由分说地抽)
②“父亲夺过我手中的那本书,匆匆地翻了一下,转而交给那年轻人,然后拽着我走了。”(夺过、翻、交、拽)(父亲也很善良。父亲虽然赞同“我”看书,但他知道青年的生活的艰难,所以忍痛打了“我”,让“我”去扯马草换钱。他还不忘利用匆匆翻书的机会,在书里夹上几张毛票,维护了青年的自尊。
③“打你不为别的事,都像你这样白看书,人家怎么过日子?搬运队的马车夫需要马草,你可以扯马草换钱。再发现你看书不给钱,我饶不了你!”(不为别的,饶不了你)
(3)摊主的妹妹,淳朴善良,碧云同样善解人意。她很能理解哥哥的想法,配合着哥哥把谎言维持下去。)可以从下列语句看出:
①“姑娘木然地接过我手中的马草,提进了里屋。”(木然)
②“闻声奔出的碧云对我的马草开始赞口不绝:‘想不到你扯的马草会是最好的盘根草,马儿吃得香哩!’”(赞口不绝、想不到……是最好的)
过渡:所有的这一切产生的原因只有一个:原本无马,假称有马,叫妹妹收马草,妹妹岂能不觉得"茫然"难解; 原本无马,假称有马,一旦让"我"进入后院,岂不底细尽露 ;原本无马,假称有马,为的是什么呢
(三)读课文开头至11段。
1、你们读懂了什么, 一个词语,一个句子,一个标点符号 ,是不是有了一些新的感受,新的体会 新的发现 谁愿意跟大家分享你的收获。
2、交流,体会一个善意的谎言背后的真情。(是年轻的摊主想让"我"安心看书,真是用心良苦呀!)
(四)读课文19至25段。
此时,当我走进他家的后院,看见了一堆枯萎焦黄的马草——前些日子我卖给他的所有马草!那匹马呢 甜甜地吃着我拔的马草的那匹马呢 我扭头冲了出来…… 忽然间我明白一切。忽然间,我明白了什么?
学习目标
1、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生自主阅读课文,通过自学、讨论等学习形式来理解课文。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通过对具体语言材料的赏析,体会残疾青年乐于助人的美好品质和对我这位残疾人深深的感激之情。
教学重点:
通过朗读课文体会残疾青年乐于助人的美好品质和我对青年的深深的感激之情。
教学难点:
把文章中人物的美好形象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教学准备:
搜集相关事例、课件。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谈话:讲一个关于善意的谎言的故事
1.板书“欺骗”并理解“欺骗”。
2.生活是复杂的,并不仅仅是几句话能概括得了的。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就是一场特殊的欺骗。齐读课题:别饿坏了那匹马
3.关于这场欺骗,你们想知道什么?
(1)谁欺骗谁?
(2)为什么欺骗?
(3)怎么骗?
[评:通过欺骗导入课题,引起学生学习兴趣,带着疑问去了解文中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欺骗故事,让学生边读边思考,生活中为什么有这样的欺骗?它是善意的吗?]
二、结合自读导语,默读课文
1.文章主要写了什么事?
2.文章几次写到“别饿坏了那匹马”,用意是什么?
3.反馈交流。
(1)文章主要写了什么事?
(主要写了酷爱读书的“我”在失去看书机会时,摆书摊的残疾青年谎称家中有马,买下马草,让“我”继续看书的事。赞扬了作为书摊主人的残疾青年不计一己得失、想方设法让“我”读书的良苦用心,表达了“我”得知真相后的深深感激之情。)
(2)文章几次写到“别饿坏了那匹马”,用意是什么?
(第一次是残疾青年叮嘱“我”以后把马草卖给他时说的;第二次是“我”担心马饿坏了,急着推门进去时说的。)
(这两次的意思不一样,第二次是“我”真的担心误了喂马时间而饿着马。而第一次,表面上是残疾青年让“我”以后把马草卖给他,不要耽误时间,饿坏了马。实际上,根本没有这样一匹马,残疾青年怕“我”因卖马草耽误时间,耽误学习而善意地欺骗了我。)
(3)为什么会有这个欺骗故事?这场欺骗的动机是什么?
(为了帮助我能继续看书。由此可以看到残疾青年善良、宽厚、善解人意的美好的心灵!)
[评:根据课文前导语的提示,学会自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理清文章的思路,对文章有一个整体的印象,以及从根据第一印象而产生的一点点体会和感受。]
三、抓住重点句,感悟人物品质
1.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残疾青年美好的心灵?
2.根据学生回答,课件随机出示:
A.他先是一愣,继之眼睛一亮对我笑道:“过来,让我看看你的马草。”(为什么先是一愣,继之眼睛一亮?此时,摊主是怎么想的?)
B.他盯着姑娘茫然的眼睛,以哥哥的口吻命令到:“听见没有,快把马草提进去。”(姑娘茫然的眼睛说明什么?)
C.“别别别……”他急了,“碧云!碧云!”他用双手拼命地摇着轮椅,想挡住我的路,“你放下!等碧云来拿!”(他为什么急了?)
D.可是迟了!我已经走进他家的后院,看见了一堆枯蔫焦黄的马草──这些日子我卖给他的所有的马草!那匹马呢?那匹香甜地吃着我的马草的马呢?(同学们,“我”走进了后院,看到了心目中那匹香甜地吃着马草的马吗?那么,“我”看到了什么呢?请大家把句子再读读,看哪个词语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马草一天天多起来,青年仍把马草收下来,说明了什么?)
“我”一直将马草卖给青年,以为他真的有那匹马。现在看到了马草,明白了真相,“我”心情如何?
刚才我们通过仔细阅读课文,了解了人物的情感。读课文就是要学会从字里行间读出人物情感。那么“我”难道仅仅只看到了马草吗?
3.现在就请大家读这段课文,仔细体会其中的感情。
4.文中只有残疾青年有着美好的心灵吗?你还看到了谁的善良和美好?
(父亲也很善良。父亲虽然赞同“我”看书,但他知道青年的生活的艰难,所以忍痛打了“我”,让“我”去扯马草换钱。他还不忘利用匆匆翻书的机会,在书里夹上几张毛票,维护了青年的自尊。碧云同样善解人意。她很能理解哥哥的想法,配合着哥哥把谎言维持下去。)
5.作者是怎样表达出这些人物的美好品质呢?
[评:本文语言简朴,主要通过人物的言行、神态和心理描写来展现人物美好心灵,因此,抓住重点词句朗读、体会、感悟,让学生从中体会到人世间的真善美,并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
四、总结
课文写摊主说谎是为了成全我看书,是一种善意的谎言。从这个角度来看,残疾摊主是一个怎样的人?你身边又这样感人的事迹吗?
五、联系课文内容,续写一个片段
可是迟了!我已经走进他家的后院,看见了一堆枯萎焦黄的马草──前些日子我卖给他的所有马草!那匹马呢?甜甜地吃着我拔的马草的那匹马呢?我扭头冲了出来……我突然间明白了。
[评:这篇文章所要表达的内涵,学生不一定能很快理解,即使理解了也不一定能理解深透,设计这样一个练笔,帮助学生理解残疾青年的良苦用心,体会“我”对残疾青年深深的感激之情。]
板书:
别饿坏了那匹马
残疾青年我
热心、善良爱读书、诚实、有志气
[全课评析:本课旨在赞扬书摊主人残疾青年不计一己得失、想方设法让“我”读书的良苦用心,表达了“我”得知真相后的深深感激之情。让学生感知到生活是复杂的,有时候需要一些着意的谎言,它不是欺骗,与讲诚信并不冲突,做人应该追求真善美,对这个世界,我们应该拥有一颗善良、宽厚的心,并随时尽自己所能帮助别人。所采用的方法仍然是对重点词句的朗读、体会、感悟,理解这些关键句子在表情达意上起到的作用,这也是对如何刻画人物品质的学习。最后安排一个小练笔,对学生理解残疾青年的良苦用心是很有帮助的。]
教材选取: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语文
授课对象:四年级的学生
授课时间:45分钟
课型:略读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1、自学和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
2、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自学,自己解决生字词。
2、通过采取不同的方式反复地朗读课文,体会课文中的人物魅力。
3、学生自主阅读课文,通过自学、讨论等学习形式来理解课文。
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
情感与态度价值观:1、通过课文的学习,体会残疾青年乐于助人的奉献精神。
2、坚信人间自有真情在。
3、在生活中懂得谦让、关爱他人。
教学重点:通过朗读课文体会残疾青年乐于助人的美好品质和我对青年的深深的感激之情。
教学难点:如何把文章中人物的美好形象表现出来。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同学们,昨天我们已经学习了第九课《穷人》,那么现在谁能够告诉老师,《穷人》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表现了一种什么精神呢?
(答题要点:主要讲述了生活贫困的桑娜和渔夫,有着乐于助人的美好心灵。)
好的,回答的很好,接下来请看一幅画,(出示图片)
1、从图画中,你看到了什么呢?
2、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呢?
请打开书本的第十课,(板书:别饿坏了那匹马)
二、结合自读导语,默读课文(学生反馈)
1.文章主要写了什么事?
(答题要点:主要写了酷爱读书的“我”在失去看书机会时,摆书摊的残疾青年谎称家中有马,买下马草,让“我”继续看书的事。赞扬了作为书摊主人的残疾青年不计一己得失、想方设法让“我”读书的良苦用心,表达了“我”得知真相后的深深感激之情。)
2.文章几次写到“别饿坏了那匹马”,用意是什么?
答题要点:第一次是残疾青年叮嘱“我”以后把马草卖给他时说的;第二次,是每天当我拿着马草,残疾青年对妹妹说的。第三次是“我”担心马饿坏了,急着推门进去时说的。)
(这三次的意思不一样,第三次是“我”真的担心误了喂马时间而饿着马。而第一、二次,表面上是残疾青年让“我”以后把马草卖给他,不要耽误时间,饿坏了马。实际上,根本没有这样一匹马,残疾青年怕“我”因卖马草耽误时间,耽误学习而善意地欺骗了我。)
三、再读课文,体会人物性格
通过自学,从你们的回答中可以看出,大家基本上已经掌握了课文的基本思路。为了进一步深入课文,我们来一场朗读比赛。谁读的最好,有感情,就证明谁基本上理解了课文内涵。
规则:自由组合,4人一组 然后选2组代表比赛(5分钟)
四、抓住重点句,感悟人物品质
1.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残疾青年美好的心灵?
2.根据学生回答,课件随机出示:
a.他先是一愣,继之眼睛一亮对我笑道:“过来,让我看看你的马草。”(为什么先是一愣,继之眼睛一亮?此时,摊主是怎么想的?)
• (答题要点:青年获悉“我”马草不好卖的消息,为了继续帮助“我”,打算通过说谎买“我”的马草。句子具体写出了青年做决定的经过。“愣”字表明青年突然明白马草并不好卖。“眼睛一亮”表明他想出了既能帮助“我”又不易让“我”发觉的主意。青年之所以“认真地看过马草后”,才让碧云收下马草,是想让“我”产生错觉:青年家真的有马,而且正缺马草。这样“我”就不觉得他是为了帮助“我”而故意这么做。这段言行与神态描写烘托出青年关心“我”的良苦用心。
b.他盯着姑娘茫然的眼睛,以哥哥的口吻命令到:“听见没有,快把马提进去。(姑娘茫然的眼睛说明什么?)(答题要点:说明了姑娘并不知道哥哥为什么要说谎,说家里有马?)
c.“别别别……”他急了,“碧云!碧云!”他用双手拼命地摇着轮椅
想挡住我的路,“你放下!等碧云来拿!”(他为什么急了?)
(答题要点:由于碧云的意外不在,青年又是残疾,所以无法将马草提进院子。而“我”担心那匹马饿坏,提议自己把马草提进院子。青年知道,一旦“我”走进院子,就会看到那堆枯蔫焦黄的马草,谎言就会被揭穿。他就不可能继续留“我”在他的书摊上看书了。文章这样写,突出地表现了青年对“我”的关心。)
2、课文中除了青年有美好的心灵,你还看到了谁还有美好的品质?试用课文中的句子说明。
(引导学生从父亲、残疾青年的妹妹着手)
五、小结课文
课文写摊主说谎是为了成全我看书,是一种善意的谎言。从这个角度来看,残疾摊主是一个怎样的人?学习课文后你觉得“我”又是一个怎样的人?(举例子说明)
(答题要点:摊主:善良、乐于助人。“我”:诚实、爱读书、有志气)
六、拓展延伸,动手练笔
1、课文最后写到:“我点了点头,使劲忍着,不让眼泪掉下来。”说明“我”已经明白了残疾青年的良苦用心,懂得了他对“我”的爱,此时的“我”肯定有很多的话想对他说。
2、请发挥你的想象,以书信的形式把“我”想说的话写出来。
3、交流小笔内容。
七、作业
下课后把你写的信交给老师
八,板书
• 10* 别饿坏了那匹马
语言 残疾青年 热心、善良
行为
心理 我 诚实、爱读书、有志气
学习目标
1、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生自主阅读课文,通过自学、讨论等学习形式来理解课文。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质疑
1、导入:今天我们要来学习一篇新的文章,齐读课题。质疑:看了这个课题,老师想提两个问题:“别饿坏了那匹马”这句话是谁说的?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带着这两个问题自己大声去读读课文。
3、解答问题并板书。(引导学生从人物、事件、结果等方面概括写人记事文章主要内容)
二、带着问题,再读课文
1、过渡:通过刚才的朗读,同学们对课文已有了大概的了解,那么你看见了课题中提到的“那匹马”了吗?(没有)
2、在课文的字里行间,已交代出摊主没有“那匹马”。认真默读课文,看看文中有哪些词句能让你看清书摊摊主的心思,可以用笔划下来。
学生交流自己划出来的部分,并说明原因,大致应包括以下内容:
(1)他先是一愣,继之眼睛一亮„„
“一愣”代表什么?“一亮”又说明什么?
(2)他盯着姑娘茫然的眼睛,命令道„„
姑娘茫然的眼睛里透露的讯息是什么?“命令道”让你体会到什么?
(3)“别别别„„”他急了,“碧云!碧云!”他用双手拼命摇着轮椅,想阻住我的路,“你放下!等碧云来拿!”
“他”为什么“急了”?
(4)“回来”!他在身后喊道,“那马会踢伤你的!”
小结:同学们真会读书,发现这些细节透露了一些信息。谁能谈谈为什么作者这么写?(为后文写出真相埋下伏笔。对于这一点,学生了解即可)
(5)既然没有“那匹马”,摊主为什么说“别饿坏了那匹马”?
3、从课文中找出相关内容,交流各自的看法。
三、拓展延伸,动手练笔
1、教师:随着“我”推开木板房的门而真相大白。我站在那一堆枯黄的马草前,脑中浮现出一幕幕往事,耳畔仿佛还回响着守摊的残疾青年说过的每一句话,“我”的心中,在这一刻会想些什么呢?
2、请发挥你的想象,把它写下来。
3、交流小练笔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