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楂树之恋》观后感【7篇】

当观看完一部作品后,能够给我们不少启示,让我们好好写份观后感,把你的收获感想写下来吧。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观后感吗?以下是人美心善的小编sky帮家人们整理的《山楂树之恋》观后感【7篇】,仅供参考。

山楂树之恋观后感 篇1

在很久以前一直知道有这个存在,就是没机会去看,今天因为点失误,看到了这部电影。

在那样的年代,社会和家长的不允许,在老三的我能等下,注定的像山楂树花开般雪白的爱情。老三的我们还年轻,他不知道他会患上白血病,在等待的过程中选择了消失在静秋的视线范围之外,却一直默默中注视着静秋的世界。在静秋得知老三住院了去看他的第一夜,静秋在医院的门口坐着,老三在窗前看着,内心是无比的心疼的吧。当老三为静秋买了个山楂树图纹的面盆时,静秋怕弄脏了她,然而在后来因为生气,用浆糊封去了山楂树图案,后来的后来,当静秋洗去的时候,意味着错过了很多的时光。老三送静秋坐船过河,老三在这头,静秋在那头,中间是那条河,两人隔河对望,竟无语凝咽。爱情是那窄窄的奈何,他在这头,你却在那头。静秋在等着老三的同时,老三也在等着她。两人再见已是注定的诀别,当静秋被带到老三的病床前,看着那被病魔折磨的瘦如枯柴般的老三,心是那么的疼,老三用他那一生等待着静秋,等待着他们甜蜜而酸涩的恋情。天花板上是老三和静秋坐在一起甜蜜灿烂的笑容,这或许给予了老三支持的力量,阳光般的力量。“我是静秋,我是静秋。”一遍遍的呼喊,是少年曾对少女的承诺:当他的一只脚踏进坟墓了,听到她的名字,他也会拔回脚来看看她。爱到极深时,等待已成为习惯。老三在等待静秋,死亡都能拖着,执着的等待。他们的时代虽然走远了,但不曾走出过我们的内心。

老三离去了,他把 日记 托弟弟转交给静秋,如果静秋过得很幸福,就不要把这些东西给她;如果她爱情不顺利,或者婚姻不幸福,就把这些东西给她,让她知道这世界上曾经有一个人,倾其身心爱过她。

老三日记本的扉页上写着:“我不能等你一年零一个月了,我也不能等你到二十五岁了,但是我会等你一辈子。”

《山楂树之恋》观后感 篇2

近年来带有70年代背景的影片开始像变着戏法一样,一点一点的展露出来,看山楂树之恋观后感。比如《80’后》、《唐山大地震》等等,都或多或少再现了历史的面貌。让人看的亲切怀念,尤其是那时候的山和水,还要那蓝布衫和黄军装,一个纯真的几乎没有任何思想杂念的年代,大家只有一个主义,一个思想,然后拼命的生活下去,尽可能的好点生活下去,虽然每天还有不能说的压抑和恐惧。

《山楂树之念》,是张艺谋先生拍出那部臭名远播的《三枪》之后的一部好电影,张艺谋再次启用没有任何演技的男女主角担纲,这彰显了导演的魄力和非凡的指导能力。不过,事实可能远非这么简单,就像《一个也不能少中》的那个小女孩,那个神态和眼神都体现了艺术本质需求的真和美,而这些看似简单的不能再简单的东西,却是许多名演员无法模拟企及的,只有原生态的人才会很自然的并且无时无刻都透露出人性最初的那份善,令人感慨,感动我们的身边和我们之前都曾有过的,这般纯洁的生活环境和人文思想。

由此,可以猜想张艺谋先生的思想轨迹,而铭民认为张导演在这一块有着过人的天赋,用最简单的'东西和最淳朴的感情来诠释爱情的高贵与悲痛,爱情是个感性的东西,可怕的是沾上爱情的人大多无药可求,痴迷其中,但是爱情不是梦境,需要残酷现实的生活来支撑,所以爱情又是易变的,正因为如此,所以纯真的爱情尤显得可贵与高洁,特别是像这段“山楂树之恋”,为爱而爱,纯真美丽,观后感《看山楂树之恋观后感》。

铭民每次看到男主角那爽朗干净的笑容,就不由自主的联想到张艺谋先生那略显腼腆羞涩的笑容,这两个人有着非常类似的感*彩,所以铭民总会去猜想张艺谋当年在陕西的黄土高坡是否也经历同样的感情洗礼。至少他是肯定并怀念曾经的人们有过曾经的爱情,那是一段不可以忘记并值得珍藏的梦境般的回忆。再看女主角的纯美笑容和清亮的眼睛,那种“真傻真天真”的模样,令人过目不忘。

这部影片有两个片段,让铭民记忆深刻。其一,静秋坐在老三自行车的前杠上,为了避免被熟人看到,头上包裹着老三的白衬衣,一路上老三时而放开握着车把的双手,引得静秋放声尖叫,却意外的在静秋的妈妈张老师旁边停下来。女生坐在男生的自行车前杠上沿街骑行,应该是一件非常惬意的事情,但是刻意避免不被人看到,却是一种无奈。其二,是床戏,显然这一段戏的安排有被导演的痕迹,有点做作但是可信。老三没有“得手”的结果,是意外而又是意料之中的,老三意识到自己的时日不多,不想“牺牲”静秋的前途。影片的最后部分,静秋蹲在得了白血病的老三病床前,看着已经奄奄一息全身发黑的老三,泪流满面地喊道“我是静秋,我是静秋”。正因为老三未“得手“,才让这一没有结果的爱情在悲伤之中得到了升华。

老三死了,按照遗愿被埋葬在那棵山楂树下。影片在结束的时候,我们终于再次看到那棵山楂树,树上已经开满了花朵,不过——花是白色的。

有关于山楂树之恋观后感范文精选五 篇3

一看开头,就知道了结尾;不同的演员,却演绎着老掉牙的故事。------观《山楂树之恋》后有一说一。

白血病,一个稍显恐怖的字眼,却成了影视、文学作品里最具煽情效果的催泪剂,和它联系在一起的人或事,总会得到同情,得到眼泪。具有讽刺意思的是,本人还 以此为素材,在读高中时,写过一个患白血病的女孩和一个男孩的故事,结果当然是其中的女孩因患白血病,在两人还 未履行事先的约定的时候,去世了,留下的,只是男孩的眼泪和悲伤,比起静秋的悲伤有过之而无不及。更具讽刺意味的是,这篇文章最后还 被堂而皇之的发表在了某省一名为《北方作家》的杂志上,现在想来,惭愧顿生,令人汗颜啊! 不过,现在想来也有些怪自己,如果当时自己多上上网,说不定就可以从网上认识张艺谋了,说不定我就可以把这个故事让他拍成电影了,说不定我从那时候就成了张艺谋的“御用编剧”了,说不定现在的《山楂树之恋》早就成为大家的回忆了,说不定……,哈哈,算了吧,在下不才,受之有愧!我可没有那样自信,强烈坚信自己哪天会红!

不是说张艺谋的电影拍的不好,只是觉得在这个选材上缺乏了些新意。我不知道,电影的一开头为什么会先来上一段“这是一个发生在‘’中的真实故事”的字幕,难道是心虚,怕别人不相信而强调一下?看到这句话,我想起了小时候和一些小朋友、同学讲故事的情景,为了让其他小朋友觉得自己的故事好听,先在开头来上一句“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然后其他人就会打起十二分的精神,竖起耳朵来听,听得分外认真。不得不承认,也正是因为电影刚开始时的这段字幕,让我有了继续看下去的兴趣,等看完后,才发现:我在忽悠别人的同时,也在被别人用同样的伎俩忽悠着!借用《天龙八部》的说法就是:以彼之道,还 彼之身!用范伟的话讲就是:悲哀!简直就是悲哀!不过这也侧面说明了,绝大多数人还 是喜欢真实的,反过来说,只有真实的东西才会引起大众的共鸣。看来,张导早已洞察到这一点,否则……

我无从考究这个故事的真实性,我不属于那个时代,我也不认识艾米,不过,这个电影给我的唯一的收获就是,它让我回忆到了我的一个同学,一个女同学,一个初中女同学。既然是我的回忆,那肯定就是真实的,本来这点无需解释,可为了让人信服,我不得不说句“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保险起见,我再加一句“谁撒谎谁是小狗

言归正传。事情发生在我上初中的时候,具体地说,是初一,那年我十二岁,同班的同学也就大概这个年龄吧。班上有一个女生,名字叫**花,人如其名,梳着两个短短的羊角辫,辫上系着两个艳丽的红花,人一笑,如同花儿一样。她本是一个很普通的同学,直到有一天大家发现她已很久不来上课,直到有一天有人说她患了白血病,正在医院接受治疗,直到有一天班主任在班上证实了这件事情。那时候,我还 不知道白血病是一种什么病,只是听大人说,得了这个病的话,基本上就没有生还 的希望了。仅因为这句话,第一次觉得死亡离自己是那么近,近到就在自己的身边,同时也在心里慢慢体会到了一种惋惜,对一个年轻生命的惋惜……

时间一天一天过去,这个女同学的病情也是一天天的恶化。一天班主任开会说,由于昂贵的医疗费用,女同学家里已没有经济能力继续坚持治疗了,希望我们班上的同学能踊跃捐款,尽自己的一份力量,挽留住这个年轻的生命,哪怕让她多延长几天。清楚地记得,这次会上,班主任掉泪了,班上的所有的同学都掉泪了,当然,也包括我。会后,大家行动格外地一致,都是倾尽囊中所有,只为能让曾在自己身边的同学能早一天回到大家中间。捐款之后发现,虽然我们大家都尽力了,但那点钱对于一个白血病患者的医疗费用来讲,还 是微乎其微。于是,大家自发组织全校捐款和向社会募捐。大家一起制作了几个纸箱,用毛笔在上面写上了“捐款箱”三个字,然后分成几组,有的是在校园的路上,有的是在校外的马路边,有的是在市场上…… 我相信,所有见到我们的人,在看到这一群十二三岁的孩子,拿着捐款箱,声泪俱下的向身边的人讲述这个发生在我们身边的故事的时候,都被感动了。

所有募捐来的钱,由班主任转交给了女同学的家属。从此,我们的心里也多了份希望,盼望着有一天,我们的同学会突然出现在初一四班的教室门口,扎着小辫,带着花一样的笑容,重新回到我们身边,继续与我们一起上课、下课。事实证明,愿望是美好的,现实是残酷的,班主任在班会上通知:女同学的并已经加重了,或许,她已经撑不过一周的时间……教室里鸦雀无声,每个人都在沉默,渐渐地沉默开始变成了抽泣,抽泣变成了一片哭声。班主任强忍着眼中的泪珠,说道:她想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再见一下班上的所有同学。

山楂树之恋观后感 篇4

一个高中生,青涩的味道,据说那女生为了这个片子放弃了高考 一段青涩的初恋,男主角为了女主角,付出了很多很多,最后甚至付出了生命,到最后也不后悔,真的是一个好男人 片子过程还是很平淡的,到最后,男主角躺在病床上,女主角声嘶力竭得呼喊他,当男主角眼角流下最后一行泪水的时候,很多现场的观众不禁流下了眼泪又是一出悲剧,有情人不能终成眷属,美好的初恋,最终因男主角的离世无疾而终 反过来想想,是该怨恨老天不公呢,还是生错了年代?最后,我希望相爱的恋人能走到一起,好好珍惜眼前人!

这几天,随着李安导演的《色戒》在威尼斯捧得金狮大奖,针对《山楂树之恋》里的“纯”与《色戒》里的“欲”之间的种种联系和比对而产生的新一论讨论更是达到如火如荼的地步,山楂树之恋的观后感。

由于很多读者认为笔者非常敬重的一位朋友颇具该书男主角“老三”的神韵和气质,出于对朋友的关注和对这部小说的好奇,笔者今天专门认真地拜读了这部被称为“史上最干净的爱情”的作品。

没想到,这一读,便让我读出了满襟的热泪;这一读,便让我陷入了感动的漩涡;这一读,便让我产生了太多的感慨。

《山楂树之恋》通过一个叫“静秋”的女人充满悔意的追忆,为读者呈现了一个绝无仅有的“完美情人”——“老三”。英俊有才气的军区司令员的儿子“老三”孙建新,喜欢上了家庭成分不好的漂亮姑娘“静秋”,他等着“静秋”毕业、工作、转正,甘愿为“静秋”做任何事,等到“静秋”所有的心愿都成了真,年轻的“老三”却得白血病去世了。

似乎这是一个很老套的结局,深深相爱的有情人不能终成眷属,一份跨越生死、穿越时空的'浪漫爱情最终演变成了一首荡气回肠的爱情悲歌。

老三和我的父母应该算是同一代人。而那个在三十年前所发生的爱情传奇,距离我实在是太遥远了。

我并不了解七十年代所产生的爱情究竟是怎样的静水深流,正如我不能完全理解我的父亲和母亲在那个年代的思想状况。

抛开当时那些政治因素、时代背景,绕过那些爱欲交织的热门话题,我只想说,从这部并没有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作为支撑的小说中,我读到了这部小说真正扣人心弦的主题:一份美丽得令人心碎和心痛的爱情,也读到了爱情的另一种注解:疼惜和成全。

在白衣飘飘、才华横溢、洒脱俊逸的老三面前,静秋实在太像一个羞怯而卑微的灰姑娘。但是,温柔而真挚、诗意而多情的老三用自己的青春和生命谱写了一曲感人肺腑的爱情绝唱。

那样一份无怨无悔、不计利害得失的付出、那样一份全身心投入的爱情、那样一种细心的呵护,那样一种令人动容的疼惜,那样一种浑然忘我的成全,被一个个细小琐碎的情节,被一段段质朴平淡的叙说,串连成记忆的珠链,在闪烁的光泽里涌动着生命的本真和人生的真谛。

老三竭尽全力地帮助、保护敏感又自尊的静秋,小心翼翼地维护她的尊严,耐心周到地照顾她的生活。

他当她的御用文人,教她诗意地感受人生,鼓舞她的斗志和勇气。他来回几十里给她病中的母亲买核桃,省下自己的生活费接济她贫困的家庭。他帮她干活,帮她打架,帮她写诗,帮她做他所能做到的一切。

他为了她的脚被石灰烧破而心疼得流泪满面,为了逼迫她去医院看病而挥刀自残。甚至在双目失明之后,因为放心不下她,依然委托自己的弟弟偷偷地去看望她。

他是那样的呵护她,细心到给她买毛线、买胶鞋、买早点,提醒她添置运动服,还偷偷地把那个年代很是珍贵的香肠藏在她的碗里。他是那样的疼惜她,总是担心她打零工受伤,总是担心她生活得不好,总是想张开自己的双臂为她挡住人生的风风雨雨。

为了不惊扰她、不影响她正常的生活,很多很多时候,他选择了默默的守望、悄悄的关怀。在得知自己身患白血病的消息之后,为了她的幸福,他毅然决然地选择了离开。

作为身世显赫的将门虎子,他有着骄傲飞扬的资本。可在自己深爱的女人面前,他总是无私的奉献,默默的关爱、静静的付出。最令人感动的就是那些溢于言表的疼惜、爱怜、牵挂和体贴。

伴随着那些平淡如水的讲述,遥想着那些平凡无奇的往事,一个侠骨柔肠、剑胆琴心的老三在我的眼前渐渐地立体、生动、鲜活起来。

在这个故事中,我读到更多的是老三给予静秋的爱情和温情,感受最深的是老三的爱情方式:毫不保留的给予、真挚温暖的体贴、充满关爱和呵护的疼惜。

在这个故事里,老三一直都在用他的生命和关爱演绎着一种对于静秋的成全。她的笑容就是他最大的满足,她的幸福就是他最大的快乐。

看着老三留给静秋的遗言,我忍不住在这个秋风乍起的沉沉暗夜,放声痛哭。

“你活着,我就不会死;但是如果你---死了,我就真正地---死了。”

“我要你好好活着,为我们两个人活着,帮我活着,我会通过你的眼睛看这个世界,通过你的心感受这个世界。我要你---结婚,生孩子,我们两个人就活在孩子身上,孩子又有孩子,我们就永远都不会死。生命就是这样一代一代延续下去的…”

“很多年之后,你对你的后代讲起我,你不用说我的名字,只说是一个你爱过的人就行…我就是想到那一天…才有勇气面对现在。想着那一天,我就觉得,我只是到另一个地方去…在那里,看你幸福地生活…”

“我不能等你一年零一个月了,我也不能等你到二十五岁了,但是我会等你一辈子。”

"如果静秋过得很幸福,就不要把这些东西给她;如果她爱情不顺利,或者婚姻不幸福,就把这些东西给她,让她知道世界上曾经有一个人,倾其身心爱过她,让她相信世界上是有永远的爱的。"

如此纯粹、如此无私、如此至死不渝的一份感情,在三十年后的今夜,深深地触动了我内心深处最柔软的角落,深深地震撼着我的心灵,也叩问着我的灵魂。

这一份在苦难岁月中灼灼生辉的人性光芒,这一份照亮迷朦双眸的纯真感情,这一份穿越时空阻隔的生死之恋,这一朵在喧嚣尘世傲然怒放的爱情之花,是生命中不容轻视的感动。

老三对于静秋的爱就是他对于爱情最好的诠释。从老三身上,我真正读懂了什么是真正的爱,该如何去爱一个自己爱着的人。从老三的爱中,我也读到了人性,读到了善良,读到了生命最动人的意义。

也许,这个物欲横流的世界实在太浮躁了,也许,真爱无敌真的已经成了一种奇迹。所以,行走在滚滚红尘中的我们,更加向往一种空灵而美好的意境、更加敬重一份纯洁而高尚的情感。

流年似水,浮生如梦,历经岁月的磨砺和沧桑的洗练,曾经的璀璨绚烂都会慢慢地煺去往昔的光鲜亮丽。常驻心头的,也许只有细水长流的景致和内心深处对于美好纯净的永远向往。

今夜有风,风儿悄悄,悄悄送来一曲悠扬奔放的《山楂树》。是老三又在山楂树下欢快地拉起心爱的风琴吗?

老三,谢谢你来过这世界!谢谢你用生命告诉我,这个世界真的是有永远的爱的。而且,真爱无敌,真爱无悔,真爱长存……

山楂树之恋读后感 篇5

我是先看的小说《山楂树之恋》,然后才看的电影,但看小说之前也是缘于张艺谋要拍这部电影,于是我很想看一看,被那么多人痴迷的纯洁爱情到底是什么样子的。

看小说的那几天,我的确变得痴狂了起来,逢人便说这部小说如何如何地好看,如何如何的感人,尤其当我看到最后一章的时候,简直是泪流满面,为老三的逝去可惜,为这段没有结果的爱情感伤。

这段压抑的爱情在特殊的年代里,看似平凡,可是在当今物欲横流的社会,被金钱欲望冲击的浮躁灵魂里,这样的爱情显得如此弥足珍贵。

昨天终于去看了电影,尽管有思想准备,可是还是有些小小失望,电影里太多细节没有表现,可是恰恰那些小的细节,才更能表现出老三对静秋执着的爱。比如在医院护士屋里很重要的那场戏,小说里写的老三是一开始坐在静秋床前的,一直看着她,眼里都是泪水。而电影里则是静秋主动要求要他一起躺在床上,还有老三说:我其实不怕死,我只是——不想死,想天天跟你在一起——,他还告诉静秋,让她好好活,他会通过静秋的眼睛去看世界,静秋活着就等于他活着,当有一天,静秋告诉她的子女,他是她曾经深爱过的一个人,就满足了。可是电影里却删去了大量的对白,而他们第一个夜晚也是最后一个夜晚,就这样平淡的一带而过。

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细节,在小说里,静秋是见到过山楂树红色的花的,老三偷偷地放在她家院子里,还让静秋好一阵担心,担心他是不是还附了信,可是信怎么没有看到?这些小细节在电影里都没有看到,很遗憾。

尽管如此,老三去世的那场戏,还是感动了很多人,尤其当静秋扒在他床前说:我是静秋,我是静秋……相爱一场,她却从来没有叫过他的名字,甚至不知道该如何称呼他,是该叫他老三?还是该叫他建新?直到生死离别的那一刻,都没能叫出他的名字,只在嘴里呢喃着:我是静秋,我是静秋……因为他说过,听到这个名字,即便我一只脚踏进坟墓了,我也会拔回脚来看看你……那一刻,他一定听到了静秋的呼唤。

我的身边响起了很多抽泣的声音,直到散场,还有个女生哭的不能自己,我也是,红着眼走出了影院。

日思夜想的《山楂树》就这样过去了,书里面的爱情也随之落幕了。那一场压抑的爱情甚至在今天的许多年轻人眼里,觉得很费解,至于吗?为什么他们爱的那么费劲?看着真急人!甚至还有的说,这就是一个傍大款的故事,可见,尽管爱情如此神圣圣洁,可在每个人的眼里都有不同的解读。尤其在今天这样急功近利的社会里,“爱情”更像一个美丽的童话,太多人已经体会不到真爱的感觉,也有太多人,忘记了爱情本来的滋味,有的更多的是速战速决,砝码衡量,物欲勾引,名利相诱。爱情是什么,已经不重要,重要的是我能得到什么,我们能想到的是自己,而不是对方。这已经不能称其为爱情了。

让人安慰的是,女主角静秋还活着,也就是说老三也还活着,他在天堂看着静秋,疼爱着静秋,用静秋的眼睛去看世界。而静秋也会带着自己的女儿去老三的坟前探望,她会对女儿说:这里长眠着我爱的人。

山楂树之恋读后感 篇6

前天出去,买了《山楂树之恋》这本书,因家里来客人没顾上看,直到昨天深夜1点多我一口气看完了。看完后,久久不能入睡,噙着泪水,心里充满无限伤感。为静秋,为老三,为那一段纯美的爱情。

早晨醒来,又在网上看了电影《山楂树之恋》,一个一个感人的片段让我泪流满面,静秋为了减轻妈妈的负担,为了弟妹能吃上饭去打零工,买不起胶鞋赤脚在水泥石灰里干活,脚面上被石灰烧坏了脚心里被烧的全是洞,我已经完全看不下去了,掩面而泣,老公进来看见了,命令我别看了,大过年的看个电影看把你哭成啥样了。

静秋,一个懂事、书上感觉特漂亮,电影里并不怎么漂亮的一个女孩,她背负着父辈的冤屈,卑微而又谨慎的努力生活着,在她的引领下,老三,一个儒雅飘逸,善良俊秀的男子,伴着《山楂树》的悠扬风琴声,出现在我面前,在那样恶劣的自然和社会环境下,她与他一见如故,那么懵懂,却又那么美好。她因为父亲被划成地主,只能从城市来到乡下,穿着补了又补的衣衫,而他因有着军区司令地位的父亲,总是穿着白色的衬衫,与这环境格格不入却又相处甚欢;她因为成份不好而处处低调,不敢轻涉情池,而他为了反抗高官家庭的政治联姻,从大省城来到穷乡僻壤以求清静;是山楂树的故事让她对这里充满好感,是《山楂树》之歌带领她来到他面前,情愫就这样悄悄的萌生,一段如童话般美丽的爱情就这样慢慢展开。

静秋知道老三得了绝症,当时在医院宿舍已经做好了把自己交给老三的心理准备,可老三始终没有这么做,因为他考虑到静秋以后还要嫁人生子。让我对这个男人更加钦佩。不论在书里,还是在电影里,静秋对老三的爱始终没怎么表达,可老三已经渗透到她生命的角角落落,已经渗透到他的骨髓。

静秋已经想好了,如果老三死了,她也就不活了。可老三说,你活着,我就不会死;但是如果你…死了,我就…真正地…死了。再到最后老三弥留之际,静秋终于见到了老三最后一面,她没叫老三的名字,只是握着他的手,在他耳边不听的说道:我是静秋!我是静秋!…在场的所有人可能都不知道,但是静秋知道。因为老三说过:听到这个名字,即便我一只脚踏进坟墓了,我也会拔回脚来看看你…看到这的人,多半都会泣不成声。一个如此完美的男人,最终没能够等到二十五岁的静秋,只是带着无限的眷恋离开了人世。

而最让我心痛的,则是他们的分离,根本没有挽救的可能,老三就那么多情而眷恋的去了,他恨不能化作她身边的空气!是的,我读到了,最让我心痛的,这不是作家虚构出来的故事,而是发生在过去的一段真实!

我不能等你一年零一个月了,我也不能等你到二十五岁了,但是我会等你一辈子!

这句话,我已无法忘记。

山楂树之恋观后感 篇7

在一个寒夜,终于观看了《山楂树之恋》。这类型影片若让我自己选择,一般是不会去看的。因为是部悲剧:人世间已经有太多的悲剧,何须再到电影中观看。

当初任丹介绍,说影片中有个人很像我。这话并没有吸引到我。横看成岭侧成峰,人和人从某个视角上看去是有些相似的。琐事缠身,杂念扰心,一直没有观看。一次机会遇到了任丹,谈及《山楂树》,我对她许诺:看完这部影片,我为你写一篇影评吧!

昨夜闲暇,心中偶感:是时候履行承诺了。(离那次会晤已经过去两周)

有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棵山楂树。这部影片并非绝作,但受到如此多人的关注。这与其中纯情的元素是分不开的,在这个浮躁的时代,去电影中品味那一丝纯真、领略那一份质朴、感知那一久违的赤子情怀。

质朴无华。看这部片子时,有一种让人想回到那个时代的冲动:物质匮乏的时代,一颗糖、一支笔、一双鞋,却使人感动。相比,现代人太难感动,甚至不知感动为何物。

接受命运。一个人,是无法选择自己的出生地,更无法选择出生时代。我们常感慨“90后真幸福啊,什么都有”,其实70后又何尝没羡慕我们。同样90后也会羡慕下一代。时代是在发展,但每个时代都有快乐和悲伤,无需感慨生不逢时,保持一颗平常心。

纯美爱恋。这段感情,纯的窒息,纯的崩溃,纯的虚幻。生活中的确可以看到,你我也可以做到这样纯,不过只限于一时,不能长久。影片中老三做到了永恒,因为唯一永恒不变的是历史,他以生命句号来结束了自己的历史。,

两段比对。魏红怀孕之事,用来反寸老三与静秋之恋。做与不做,本无对错。前者,无结合之心而做,不见其爱。后者,有结合之心却不能做,反见大爱。传统和前卫的观念哪个更好,是无法回答的问题。但叫行事,无愧于心。

悲剧喜剧。一个剧是悲是喜,常常以观众的眼光来评判。一些悲剧,剧中人认为自己是幸福的。一些喜剧,剧中人认为自己很悲惨。幸福只是一人自在的感受。人生在世,不用太在意别人给我们的幸福批判标准。

“说不定那天政策变了,想上山下乡都没地方找去”这句话在影片出现两次,虽无关主题,但十分深刻。确实,国家政策总是引导着我们的人生走向。政策的好坏,往往要事后才见分晓,甚至充满争议。但要明白的是:顺策者昌,逆策者衰。

一个大时代背景,总会产生各类感人的故事。

记得10月份参加村官座谈会,太湖源朱镇长说:10年或者20年后一定会有“村官”题材电影,如同现在的“上山下乡”电影。那时大家一起相约影院,一同追忆“村官”那段历程,相信大家一定会热泪盈眶。

60年代的人,回味当年往事;70年代的人,思忆美好童年;80年代的人,联想初恋味道;90年代的人,向往纯美爱情or不知所云。抑或,冰水混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你就是我,我就是你。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