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腾飞路上的铺路石的演讲稿(通用3篇)

做腾飞路上的铺路石的演讲稿(精选3篇)

做腾飞路上的铺路石的演讲稿 篇1

我首先给大家讲一则故事。

有一条路上的铺路石十分平坦,可是没过多久就变得坑坑洼洼,难以前行。于是人们查找;原因,一调查发现因为走路的人和做铺路石的人不是一批人,走路的人不知铺路的艰辛和重要而不知爱护它,结果连自己走路也受到影响。后来人们让做铺路石的人也成为走路人,并告诉其它走路人铺路的艰辛和平坦的道路对每个走路人有多重要。于是这些走路人我传你、你传他,都知道爱护道路了,平坦之路才得以长久。

由这个故事给我一个启示,图书馆工作人员历来都象是做铺路石的人,默默无闻、任劳任怨地为科研人员提供服务,采购图书、编目典藏图书,为读者铺就一条通往知识和智慧之路。但因为和科研人员这些走路人沟通不够,没有引起科研人员足够的重视。如果图书馆员也做走路人,充分利用现有的文献资源,成为文献专家,对某一领域的研究也有自己的成果,能够和科研人员更系统直接地进行交流,为他们提供追求准确深入的文献服务,让他们充分认识到图书馆员在其科研活动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反过来又促进了图书馆员提高自身素质和业务水平,能够更好的为科研人员提供可持续服务,使图书馆这条知识之路历久弥新。

目前我馆新的服务手段是网络服务,建立了自己的网站。为了充分发挥好网络的作用,我们就要与科研人员加强联系,使他们最大限度地使用网络,我馆的网管人员也要既做铺路石,做好网络的维护、使用工作,又要做走路人与科研人员一起共同做好网站的充实更新内容工作,使网站成为科研人员通往外面广阔世界的一个高速公路。

我坚信我们这些做铺路石的走路人一定会把图书馆现代化这条路建得更平坦、更开阔,在此基础上和科研人员一起走向辉煌。

做腾飞路上的铺路石的演讲稿 篇2

“铺路石精神”是公路行业文化中最大闪光点之一。

把公路人誉为“铺路石”,把公路人长期以来集体实践积累的精神誉为“铺路石精神”,史从何时始,典出何处,笔者确末考证过,只能臆想揣测。也许是通过工作性质和生产方式、工作和生活环境与条件的体验而出现的自嘲或自喻,亦或是出自业外人士对公路行业长期观察的有感“赠辞”。但不管出自何时何人,的确贴切,的确生动形象。时至今日,“铺路石”成为公路人的代称,“铺路石精神”成为公路行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是不争的事实。

“铺路石精神”的形成与发展直到成为公路行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象各种文化形式一样,经历了朴素的行业情感,行业责任感,行业道德,行业生产生活方式等多方面、几代人长期的体验、实践、取舍、积累、丰富、完善的历程。“铺路石精神”的形成与发展过程,充满了几代公路人的激情、鲜血、生命、心血与汗水,主要集中体现在不畏艰辛、不畏牺牲,任劳任怨、无私奉献,执着守业、拼搏创业之上。

“铺路石”,顾名思义,就是用于铺筑道路的石子。只要需要,无论人们把他铺在哪里,他都会始终不渝、坚定不移地在他所在的位置上发挥自己的最大效能,兢兢业业,直至将自己完全磨耗。其间,风雨无阻、寒雪不退。人赞腊炬照亮了别人,燃尽自己。其实“铺路石”毫不逊色,方便人民,承载着历史的巨轮,推动社会发展,磨耗掉自己,以成就四通八达的公路网络。

公路人用生命和鲜血铸就了“铺路石精神”。据史料记载,仅1950年,在贵州仅有1953公里能通车,且断断续续散布在全省各地的公路上,为保路护路就伤亡26人;在恢复国民经济期间,凭钎、锤在崇山竣岭中,悬崖峭壁上修筑公路的年代,仅在1957年改造省际干线湘黔、黔桂、滇黔公路时20余人献出了生命;1998年,在抢险保通中5人光荣殉职。因条件限制,笔者无从统计全国各个时间段的伤亡人数,相信还有不少公路前辈为公路建设献出了鲜血和生命。

公路人用忠诚,用青春,用一生践行并维护着“铺路石精神”。点多线长,人员分散,是公路行业的显著特点。一段时间内远离村寨还十分突出。行业的特点决定了这群人必须以个人或小规模集中的方式各自为战。过去,公路状况差,交通和生产设备落后、缺乏时期更是如此。十至十几公里几乎等距设置的道班,就是一线公路人起居生活之处。远离乡村,更远离城镇,只能与锹、镐、铲、人力车、马车等为伴活动在尘土飞扬、泥浆四起的泥石公路上;稚嫩的子女步行几里甚至十几里奔波于孤独的道班与乡村学校之间。夜晚,同守摇曳的孤灯,大人在回顾一天的劳作效果与思索明天的生产任务,小孩子则伏在简易的“书桌”上书写着老师布置的作业。随即,一家人吹熄孤灯,在虫鸣声中、在呼呼的山风中进入梦乡。有的人在这样的环境下走了大半辈子,有的人在这样的环境中走完了一生。远离乡镇的起居点,艰苦的生产生活环境和条件,自然就产生了成家难、就医难、子女上学难、子女就业难等诸多影响一个人一生的问题。然而,全体公路人并没有因此而懈怠,而是用超人想象的毅力,克服了无数超人想象的困难,努力为社会发展提供良好的道路条件,用自己的双手不断改善自己的生产生活环境。这些现在说起来好象是传奇,说起来十分轻松,其实,其中饱含着前辈公路人毕生的心血与汗水,一生的希望与追求。有人总结说,公路人一个最突出的表现是无私奉献,即“献了一生献子孙”。

修桥补路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历程中一直被视为最大善事,自觉修桥补路维护道路通畅一直被视为最大美德。自从有了专业队伍,这支队伍就将这一传统以集中、规模化的形式实践和传承。从常态来说,高温、雨、雪、冻气候时,很多人或避暑纳凉、驻足避雨或拒出取暧避寒。而公路人则不然,职业责任感使然,他们却须一返常规,冒高温抢季节加紧修桥补路,冒疾雨巡路抢险保畅通,冒严寒防滑防冻护送车辆行人安全通行。高温下,人们避暑纳凉时,公路建养工地上仍是人声鼎沸、机械轰鸣,尽管他们人人汗流如注,衣衫透湿欲滴;暴雨中,人们纷纷驻足躲避时,每段公路上你都会看到公路人在雨柱的包围下巡察,在已出现坍塌水毁的地方,你还会看到无数桔红色的身影在雨幕中来回穿梭抢险保通;就是在那大雪纷飞、天寒地冻的时候,公路人也不能象其他人一样,围着火炉,开着空调在室内安享闲逸。而是鞋上套着草鞋或扎上草绳,嚼着冰冷坚硬的干粮,喝着冰凉的水,坚守在所管养路段重点防滑点上。只要你使用公路,以上公路人的众生相决不会陌生。

公路人用强烈的职业责任感和纯朴的以人为本的情感充实和丰富着“铺路石精神”。无论春夏秋冬,公路人在正常情况下,要完成正常的公路建、管、养目标任务。反常气候下,要及时处置突发的水毁坍塌方及防冻防滑抢险保通保畅等。有人曾问,公路人就那么辛苦那么忙?不错,他们这一群人就那么辛苦那么忙。不仅这些,他们还经常遇到很多业外人士无法想象的情况,也从未放弃过。作为长期工作和活动在公路上的人,遇到因各种意想不到的情况而需要帮助排难解困的机率就比常人要多,因此,伸出援手,排危解难,也成了公路人常态化的“工作”之一。以下几例可为管中窥豹,略见一斑。如20__年秋的一个深夜,时为国道320线,现为省道309线麻江段水头道班的全体职工刚进入梦乡,就被急促的敲门声惊醒,门开处,一满身污泥夹杂着点点血迹的男子正向他们求助。当了解该人乘坐的车在道班附近出了车祸,车毁人重伤的情况后,胡班长立即组织全体职工分为两组紧急施救。一组帮助处理现场,救护轻伤者。一组由胡班长亲自驾驶班上的中型施拉机将一男一女重伤者送往几十公里外的都匀抢救。为让伤者少受颠簸少流血,一道班女工将受伤女士抱着躺在怀中,并不时呼唤鼓励伤者坚持。天刚亮,快到都匀时,受伤女士已气绝,安静地在女工怀中逝去,所幸男士挺了过来,得到救治。据麻江段的职工说,各班遇到此类情况积极施救的类似事例很多起了。20__年夏的一个雨夜,已是深夜十二点过,凯里公路管理局值班室电话铃声响起,听筒里传来一个疲惫但急促的声音:我是黄平新州一个驾驶员,我的车在凯里效外郭家坪附近出了车祸,车毁人伤,请求您们援助。值班人员立即向带班领导汇报,立即安排凯里段路政及抢险人员急赴现场紧急施救,天亮前将所有受伤人员全部送进市内医院及时救治。此次出事地点为凯里市效,驾驶员第一求助对象为公路部门值班室,可见公路部门在群众心中的位置,可见群众对公路人的信任度。上世纪90年代中期,连续几年出现特大水灾,那时贵州的公路路况还很差,各种水毁灾害频发。1995年夏,连续暴雨,镇远段管养的一段路约60米全淹于水中,两端堵了大量车辆,时任段党支部书记的曾德阳同志率抢险人员赶到,被堵的司乘人员如释重负,高喊“公路段的来了”。此时洪水正在逐渐减退,曾书记一边安排人员维持秩序,一边凭着自己对该路段的熟悉,独自下到水淹路段中来回走了几遭,然后立于水中,以已身为路标,果断不令并亲自指挥放车通行。在“活路标”的警示及曾书记的手式指挥下,半小时,受阻车辆全部安全通过。1996年夏,又是连续暴雨,山洪暴发,江河水位猛涨,台江段管养的国道320线一段近百米路被淹水中,两端共堵上千辆车。时任台江段段长的刘永华同志立即率抢险人员赶往,于是又重现了镇远段那一幕。人群中“公路段的来了”喊声又起,又是凭着对路的熟悉及以往的经验,刘永华同志即下水以身试路,并立于水中作路标,亲自指挥车辆安全通过。“公路段的来了”,这十分简短的一句话,其实充满着人民群众对公路人无限的希望与信赖。

人们肯定不会忘记,2020__年初那场特大冰冻,南方几省公路一度几乎陷于瘫痪。正值大中小学寒假开始,又是春节前民工返乡高潮期,公路上滞留了大量的人和车,绝大部分城镇乡村断水断电,生活必须品告急声此起彼伏。保路通已不只是疏散滞留车辆与人员的问题,而是保民生、保稳定的大事。在这近一个月的时间里,全体公路人几乎没有休息,干群全体上路,撒砂撒盐,除雪融冰,护送车辆行人,几天十几天不能回家自顾。砂、盐撒下去十几公里、几十公里后自己的公务车、生产车必须先全程试走一趟,确定安全后才护送车队通过;许多刚获驾驶证不久和来自北方平原地区的车辆驾驶员在冰封的贵州山区公路上心存畏惧,公路部门的路政、公务车驾驶员就顶上去,以尽快护送车队通过。无数类似事例表明,有人将公路人誉为“趟雷英雄”、“开路先锋”,实不为过。

雪凝期间,公路人以人为本的精神集中大展现。公路段、养护站、收费站、超限检测站都成滞留司乘人员及过往受阻人员的家。公路人用无限的热情让他们深切感受到祖国大家庭的温暖。更有那些在公路沿线被迫分散滞留的人员和遇到特殊困难的群众,也照样得到公路人的救助。一日,一村民匆匆赶到凯里收费站,称该村一70余岁退休教师突发脑血柱,生命垂危,请求帮助,站长二话不说,即趋车往返几十公里,将患者接送至凯里救治,因及时,老人成功获救。一辆贵D牌照大货车不辛抛锚于三穗段管养的国道320线蜜蜂坡路段,驾驶员夫妻二人被困山上7天之久。期间,三穗段干部职工不仅帮助他们就近联系借宿村民家中,并为他们送去食品等生活必须品,还设法为他们联系购买配件修复车辆,一应关怀直至他们安全离去。无论春夏秋冬,在公路人来说,这类事例数不胜数,遇难施助也成了行为习惯。

其实,“铺路石精神”还凸显在一个鲜为人思量的方面。20__年特大冰灾期间就非常突出。在近一个月的抗灾抢险保民生、保交通的战役中,成吨成吨的砂石和盐反复不断地抛撒于公路上,除了灾害本身对公路的损害外,又加上盐水的化学腐蚀和车辆碾压砂石对路的磨损,更加剧了公路被破坏的程度,极大地缩短了公路使用寿命。待灾期过后,公路已是满目疮痍,面目全非,公路人又将面临大量的全面修复工作,又将面临新的考验。但他们从末为重复劳作而怨,为“作茧自缚”而悔。

当一时、一段时间的“铺路石”易,一大群人恒久坚守,当一辈子甚至延续几代人的“铺路石”,并形成一种闪光的精神实实不易。“铺路石”的确太普通了,虽一生低调不善张扬,但总在默默地、也是积极地为社会奉献,直至耗完自己,尽管地位不可能显赫,待遇也较低。但这一群人集中展现的却是一种难能可贵并十分值得推崇的精神。笔者认为,人们应不吝给这种精神冠以“伟大”二字,即“伟大的铺路石精神”。

做腾飞路上的铺路石的演讲稿 篇3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对老师一向的评价都很高,有人说老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有人说老师是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蜡烛;有人说老师是甘为人梯,默默耕耘;有人说老师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而我只愿做那一颗小小的铺路石,静静地躺在泥土里,虽然它没有水晶的纯静,没有宝石的艳丽,没有钻石的光芒。我的目标只有一个,让我们的新一代走在我们铺就的平坦而宽阔的道路上奔向前方,奔向四方,奔向远方。

初执教鞭的我站在讲台上,板着脸,装出一副严肃的样子。面对着孩子们四十多双明亮的眼睛,我的心在颤动。尽管这已不是第一次站在这里,以前的几次实习令我已经有了将近三个月的教龄。但面对着这群可爱的孩子,我的心仍禁不住微微颤动,我的嘴角仍禁不住微微上扬,溢出了一丝微笑。那四十多双眼睛里传递着好奇,信任与敬佩。这一切让我暗暗地松了口气,先前的担心一扫而光。然而我很快发现在孩子们纯净的心灵之窗中也藏着狡诘,他们很快发现了我的"友善",对我玩起了"欺生"的把戏。上课时有的挤眉弄眼,有的指手划脚,做起了小动作。对此我当然是恕不可遏,将他们几个狠狠地训了一顿,此后我发现孩子们眼中的光芒在泯灭,我的心又禁不住颤动起来,是不是我做错了?这时老教师给我送来了"灵丹妙药",熟知孩子心理的她告诉我,其实小孩子并不是真的想捣乱,而是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喜欢和老师亲近,希望老师能注意他的心理,而在你忽视他时,他便会做出一些出格的事来引起你的注意。哦,原来是这样,多可爱的孩子!我释怀地笑了,心头的阴郁一扫而光。慢慢地我从用老教师那里得到的灵丹妙药—爱心去和学生交朋友。我还使用一系列奖励措施:发小博士记分卡,名字上光荣榜,谁是总冠军等等,尽量寻找每个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尽量让每个学生树立起信心。将心比心,以心换心,不以你的真挚之情,诚挚之心怎能换取孩子们纯真的童心?很快我与孩子们之间就建立起了一种牢固的既是老师,又是朋友的双重关系。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