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大家都经常看到作文的身影吧,作文是一种言语活动,具有高度的综合性和创造性。为了让您在写作文时更加简单方便,
儿时不识明月,再看满眼泪花。——题记
古有嫦娥奔月,今有游子思乡。月亮,从古至今,宛如思念的代名词,埋在人们的心底。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小时候,稚气未脱,年幼无知,和家人们一起去故乡的黄草山赏月。秋风习习,蝉鸣阵阵,微风拂过,圆月的色彩似乎又明亮了几分,在簇拥的树叶中迸发出几分金灿灿的光芒,透过黄草山,透过远处的屋顶,透过成群的树木,透在我的心里。“真美呀!”我情不自禁地呢喃低语。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长大后,懵懵懂懂,年少无知,和家人再一次去故乡赏月。秋风阵阵,夜儿深深,我站到黄草山顶望着明月,那月亮仿佛一个害羞的小女孩,一会儿躲入云层,一会儿又将整个身作文吧子展露出来,好像在与我们玩捉迷藏。今年叶子有些许干枯,清风吹过,悠扬的歌声从远处传来,宛如一幅水墨画。是唐代名家画的吧?今年的明月似乎有些不同,竟带着几分思念。再望明月,我不禁泛出了几滴泪花。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转眼间已步入初中,繁忙的学业压的我喘不过气来,本就短小的假期也被写不完的作业压榨的所剩无几。一次偶然的机会,我有幸在中秋假期和家人回家乡赏月。走到黄草山,迈步到山顶,我被眼前的月景迷的睁不开眼。三年未见,月亮仿佛又纯洁了几分,宛如一个玛瑙镶嵌在那白云锦缎之中。看到这一幕,望着那带着思念的圆月,望着黄草山,我满眼泪花。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又是一年,我来到了黄草山,看着那蕴含着思念的月,不禁感慨:月,你那纯洁的心呐!你代表着游子的思念,你代表着亲人的牵挂。感谢你!
小时不懂白玉盘,在看满眼皆泪花……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汾河的水与空中的那一轮明月交相辉映,散发着一种清淡的香气,伴着河水中月亮的倒影,在寂静的空中久久不散……
我想到了记忆中的故乡,一条小河旁边长满了绿草,在绿草中点缀着几朵忽隐忽现的小花。我坐在那棵大柳树旁,抬头仰望月空,此时,它是那样的幽静。
皎洁的月光悄悄洒向人间,它身披银纱,为大地万物撒上一层白灿灿的银色,光彩夺目,好像仙境一般。月亮是凄凉的,在寂静的夜空中,孤独地望着人间。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等等优美的诗句不正是表达古代诗人对作文月亮的情思。月光如水,情深如诗,在清凉的月光下,我静静的沉思着……
月儿,像一位温柔的母亲,静静的陪伴着我,失落和焦虑一刻间烟消云散。
月光如画,它是多么的美丽,笔画都难以描绘出她的漂亮,月亮如歌,它犹如一个五线谱,装饰着一个个如音符的星星,谱成了一首又一首优美的乐曲。
看着洁白的月亮,想起了月亮上的嫦娥娘娘,她抱着玉兔,看着远在人间的后羿,听着吴刚的一声声砍树声,每发出一声,就又过了一个夜晚。他不停砍着,不知经历了多少个春夏秋冬。
月亮,美轮美奂,散发着多少童年记忆,记载着多少美好的回忆!
我的家乡位于山东省潍坊市下面的一个小村庄。这个村庄看上去十分简陋,只有几条“横平竖直”的乡村小路,住了不到100户人家,虽然村子不大,但我非常喜欢它。
我喜欢那里的人。村子里的人见面都会互相摆手问好,互相微笑示意。夏天,大家聚在树荫下,手里拿着蒲扇扇着风,抓一把瓜子边聊边嗑。小孩子则跑来跑去,偶尔安静地吃上一根棒冰,坐在大人旁边听他们聊家长里短,时不时插上一句驴唇不对马嘴的话,惹得大家哄堂大笑。
我喜欢那儿的集市。每到赶集的日子,爷爷就用三轮车拉着我跟奶奶去赶集。集市上卖的很多东西都具有地方特色的,比如山东的大枣、苹果、柿饼子、大馒头等。每到快回家的时候,我总是会把爷爷拉到卖零食的小摊前,让爷爷给我买上两份。回去的路上本打算吃上一份,结果越吃越想吃,一不小心就把所有的零食都吃完了。
我还喜欢家乡的火炕。虽然我个 来客人的时候它是沙发;晚上睡觉的时候它是床,特别是冬天,无论外面多寒冷,火炕都是暖暖的;炕的另一个作用是我跟小伙伴游戏的领地,我们在上面玩纸牌、打弹珠、抓子儿……是它让我度过了很多快乐的童年时光。
大诗人杜甫说:“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哪个身在异乡的人儿不会想念自己的家乡呢!
从小我就爱看月亮,现在也是如此。月光如水,犹如时间浮起淡淡的流光,淌进那些澄澈的回忆。月色朦胧,朦胧之中让我陷入一个又一个的童年回忆。
月下回忆
月光总是那么柔和,让我联想起儿时故乡的那轮明月……
月下,我和爷爷奶坐在小石凳上谈论着我长大后的志向,奶奶手里握着一把蒲扇,帮我扇走蚊虫,爷爷一边剥着桔,一边给我讲他小时候的故事,我们爷仨在月光下快乐的嬉笑着,爷爷奶奶脸上的皱纹都绽开了花……
月光下包饺子
八月十五除了月饼,饺子也是我们北方人民必备的节日主食。
月影下,我和奶奶在院子里包饺子,奶奶手把手的作文吧教我,还告诉我了一个小口诀:薄皮子,包饺子,饺子要有圆肚子。奶奶教的仔细,我学的认真。一个一个圆肚子摆满圆圆的篦子,包好饺子烧开水,咕咚咕咚放进去,再看着饺子一个一个浮上来。饺子美味,我吃的合不拢嘴,心里也热乎乎的,浅浅的月色下,是浓浓的烟火气。
月下的思念
转眼又到了八月十五,但是这次却不一样,我坐在城里的高楼上,望着窗外的那轮躲在银灰色云朵后面的月亮,心里思绪万千,不禁回想起故乡的那轮月亮,它是那么大,那么圆,那么高,那么亮,我的眼里噙满对亲人对故乡的思念……
“举头望明目,低头思故乡”,我长叹一声:月是故乡明。
月是故乡明,人是故乡亲,人生路上,无论你到达哪个驿站,故乡都是你永不变的思念。一个人漂泊在外,最终该回到的是你的故乡,那里有你的生命之树,你的一切都在那里深深地扎了根,亘古不变。
读了季羡林的《月是故乡明》,我对故乡的情感更加强烈了,季羡林只在故乡呆了六年,之后就离乡背井漂泊天涯。在济南住了十多年,在北京过了四年,又回到济南呆了一年,然后在欧洲住了十一年,最后回到了北京,身在祖国,心中也许会有所慰籍,毕竟离开了小家还有大家在身边,可是当我们真正离开了“家”,踏上异国他乡时,我们感到的只是孤独无助。
也许外面的世界的确多彩,令人向往,但是有家才会有一切,季羡林在欧洲的这段日子里,去过了世界将近三十多个国家,见到过许许多多的月亮,在风光旖旎的瑞士茉芒湖,在平沙无垠的大沙漠,在浩瀚无比的大海中,在巍峨的高山上……这些月亮的确是诗情画意的,美妙绝伦的。但他怀念的却是那故乡苇坑上面和水中的小月亮。
对于他来说,他的根驻扎在故乡,他的心永属于故乡。的确,家的魅力非常之大。无论你到达世界的哪一个角落,给你勇气的,给你力量的,给你信心的,永远索引着你的还是你的祖国,你的家乡。
也许我们还不能体会那种思乡之情,因为我们并没有真正到一个遥远的地方,并未曾有过那份惆怅、惋惜。
月是故乡明,人是故乡亲。只需铭记,无论身处何方,不要忘记生你养你的故乡。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题记
月光如水,静静地流淌在我身边;独立小院,那一声熟悉的乡音,送我登上开往童年的列车。
雨后的故乡,月亮升起来了,空气中有着泥土的气息,略带着花香。雨后的故乡,像是用刷子刷了一遍似的,在那泥泞的乡间小路上,最清晰的便是各种各样的鞋印罢了,小草上有着晶莹的露珠,像是接受了故乡的洗礼,从草尖到根都闪烁着似春风般柔和的光。
呼吸着家乡的新鲜空气,月光如水,漫步走在羊肠小道上,内心无比喜悦,韩愈的“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的意境,大概就是这样美好吧!
我们全家聚集在一起,每个人的手中都拿着一个跟月亮色一作文吧样的月饼,那甜味涌上了我的心头,我们互相看着,笑了。
一轮黄月映在当空,月光柔柔的,不偏不倚地正好照进了我的房间,月光像调皮的小朋友轻轻地拨动着我的眼睫毛,坐起身来,看见地上的小水洼里也映入了月光的影子。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看啊,月亮即便是那么的圆,但是也还是有阴晴圆缺的时候,我们人也是一样,每个人的生活都不是一帆风顺的,成长的路上总是会有坎坷泥泞,总是会有悲欢离合的时候,苏轼的话也正是这个道理吧!
故乡的月亮是那么明亮,“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明月什么时候才会有呢?端着酒,临着风,去问青天。
果然,月是故乡明。
前两天我读了一篇文章《珍贵的礼物》,深有感触。作者的外婆从法国巴黎来看望她和妈妈,还带了许多礼物送给作者和院子里的小朋友。当她外婆要走的时候,作者和院子里的小朋友都绞尽脑汁要送什么礼物给外婆。小朋友送的都是自家故乡的特产,而作者却送了一盒泥土给外婆,外婆见了,两行泪水扑簌簌地流下来,说这是最珍贵的礼物。
读到这里我很奇怪,泥土有什么珍贵的呢?作者怎么会把泥土放进精致的小储蓄箱,盖上白布并上锁呢?外婆见了又怎么会流下热泪呢?我带着这个疑难去问老师。老师听后,给我讲了一个小故事。
a国想去侵略b国,但不敢轻举妄动,于是先派人带了许多礼物,去探听虚实。对方已觉察到来访者的企图,但仍然非常热情地招待他们,并且回送了许多珍贵的礼物给来访者带回去。正当他们要上船时,送行的人们取出很多双新鞋子,请来访者们换上。那些人都很奇怪地问:“这鞋还好好的,为什么要换新的呢?”送行的官员回答说:“我们不容许别国的人带走我们的一点泥土……”听了这话,a国只好打消了侵略的念头。
听了这个耐人寻味的小故事,我开始领会作者送泥土给外婆的含意和外婆流泪的原因。是啊,泥土在一般人的眼里是很不起眼、很普通的。但对于居住在国外的外婆来说却是最珍贵的,这片曾生她养她的故土曾经伴她走留下的却是她对故土的无尽思念和眷恋。
是的,人是故乡亲,难忘那浓浓的乡音;月是故乡明,对故乡的情意是永恒不变的。
那是一个凄美的夜晚,诗圣和朋友吃着桂花糕,喝着桂花酒,月光洒满了大地,不知不觉间,诗圣的心中生起了些许寒意,他想念家乡的明月,他想念家乡那温暖的土地,家乡的万千景物,开始充满他的脑海,心随明月,飞回到了家乡。
老舍去过巴黎,伦敦,可是他还是觉得那繁华的景,时尚的物,都抵不过自己的家乡北京小胡同。这时老舍对家的眷恋。
而对于我来说,北京的长城那么雄伟,山东的秦山那么高大,也比不上我家乡的青山绿水。多兰湖的水虽然没有洞庭湖那么清澈见底,但,那是家乡的水;神山虽然没有泰山那么高大,但,那是家乡的山,是家乡人心中永远的图腾。这里的景色虽然没有大城市那么华丽,壮观,但,那是家乡的景,这里的学校虽然没有大城市的教学质量好,但,那是我们家乡的校园啊!
不论再清澈的水,不论再高大的山,不论再华丽的景,不论再淳朴的风俗,都比不上我们的家乡内蒙古!
我也离开过自己的家乡7年,我走的时候才3岁,我也有过不舍,刚离开那的时候,我每天晚上都望着月亮,想我什么时候能再次回到我的家乡呢?
“月是故乡明,”因为热爱家乡的水,所以,哪里的水都比不上家乡的水;因为热爱家乡的山,所以,哪儿里的山都比不上家乡的山;因为热爱家乡,所以,家乡在我心中抵万金。
我的老家在澄海溪南镇,因为地处荒邻,向来都是一个贫穷落后的农村。
上一个世纪90年代初,这个农村依然贫穷。道路坑坑洼洼,下了雨更是泥泞不堪,一不小心摔个跤,站起来和非洲土著没什么两样,有一辆象样点的摩托,就是富翁了。
走在街上,房屋大多数是砖瓦平房,外表脏兮兮的,里面一张桌子、一个柜子、两片用杂草铺的席,连厕所也没有。只能到一条村一个的公厕去解决,公厕的屎尿还有人去偷来做肥料。唉!穷呀!有一次,我小姨和太奶奶在家,小姨在摇篮撒了尿,直接流进了太奶奶裤管里,太奶奶又急急忙忙跑去拿盆子接来做肥料,晚上又兴高采烈告诉外公。家家烧干枯了的稻草做饭。收稻时期,每家稻草都得归公,有时“贪污”了半担子,就罚三担子。有的实在没稻草了,甚至会跑到“稻草收集点”去偷,偷了罚,常常有人“要稻没稻,要命一条。”不但如此,烧稻做饭,天空常常乌烟瘴气。
十年过去了,家乡放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昔日的泥水路变成了柏油马路。家家都用天然气,天空明净了许多,屋子大都变成了两房一厅或三房一厅,在高级的就像我家是五层别墅,大型立体彩电、冰箱沙发、席梦思、檀香木家具已经走入平常百姓家。
“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要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片被暴风雨打击的土地。”这是艾青先生的一句话,你的家乡,你就有着责任、义务去建设好。
天黑了,挂在天际的新月是那样亮,那样明,老家的月亮,一定也是这样的吧!
每年的暑假,工作繁忙的爸爸妈妈总是要把我送回老家让奶奶照看我。我一开始很不乐意,老家的生活是多么的无趣,但是慢慢的我就习惯了……
奶奶告诉我:“家乡可好玩了!”她把我带去了小河边,未见其人先闻其声,好热闹的场面呀!妇女们边洗衣服边话家常,孩子们欢快地闹着、笑着,那声音如同欢快的交响乐。孩子们在河里抓鱼,鱼儿跳来跳去,孩子们时不时因为抓不到鱼而生气:“我怎么抓不着呢!”“嘿!都怪你!”……
小河里的水碧绿碧绿的,绿得难以形容。比树叶绿得鲜明,比小草绿的明艳,就是再伟大的画家也难以调出这种与众不同的绿。盛夏时节小河里开满了荷花,它们就像点缀在一块翡翠上。
小河的背面是一间破旧的老屋满分作文网子,谁也不可能想到那是一个小卖部!小卖部的阿姨大声叫着:“冰棍!一块钱一根!棒棒糖!五毛钱一个!……”这一叫,把抓鱼的孩子全都吸引住了。孩子们来不及穿上鞋子,便急急忙忙地冲向了小卖部。
小河旁边是一片连着一片金灿灿的稻田,稻子成熟了,沉甸甸地低下了头。秋风徐徐吹过,稻子翻起层层波浪,稻田顿时成了金黄的海洋,美丽极了。
小河的远处是一座又一座山峰,它们一座连着一座,谁也不孤单寂寞。虽然家乡的山没有黄山那样怪石嶙峋,也没有张家界的山那样秀丽动人,但在无意中流露出一种质朴的美。每座山都是那么温柔,让人倍感亲切。
月是故乡明,人是故乡亲。家乡,就如同一块蜜糖,一块放在嘴里,甜在心头的糖!
中秋,是一个美好的,团圆的,思念的节日。
中秋夜,是一个祥和的,喜庆的,欢乐的夜晚。
今年中秋节,和爸妈一起回到老家农村。
在乡下没了城市里的繁华和喧闹,恬静的田园风光弥漫着秋收的气息。在挂满葡萄的院子里,奶奶端出盛满梨子和苹果的箩盘,橙黄的鸭梨和雪梨浸满了老人多半年的春华秋实的甜蜜,一口下去,幸福的蜜汁浸润着喉咙。亲人的家长里短、欢声笑语充盈着院落,慢慢的充实了天空中月亮的脸,萤辉照着小院每个幸福的角落,蟋蟀拉着舒缓的乐章,蝉鸣和弦,蛙声重唱。
老人们絮叨着让爸妈多注意身体,爸妈谈着工作的见闻,我则仰头看着天空中躲在云层中不肯露面的月亮,试图将里面的吴刚和嫦娥看清楚,他们也是在庆祝团圆么,看那阴影婆娑,是他们舞着的英姿。
家人半年的奔波劳苦,换来了短暂的相聚和幸福。听着爸爸讲外面的见闻,感觉人生是如此的精彩、刺激;搂着老爸的脖子,看着他头上的白发,分明感受到爸爸的辛苦;为了让家人有安稳的居所和生活,他到处奔波,即使远在千里之外,为了家庭的团圆他也不辞劳苦的奔回来,使这短暂的幸福更加甜蜜和祥和。
爸爸明天又要出发,去忙他的事业,看着他爽朗的表情,心里知道这短暂的相聚缓解了他多个月的劳累和奔波,自己在心里暗暗的嘱咐自己好好学习,锻炼身体,未来才对家庭有自己的贡献。
夜很晚了,爸爸站起来嘱托大家回房休息,自己站起来仰头看着圆圆的月亮,说了一句:“月是故乡明啊”。
曾记得,有人说,家乡的水是仙水,家乡的土是金子。那么,家乡的月又如何呢?是否更悠,更美?
但是,如果偌大的天空只有一轮明月,未免显得孤单。因此,在中国古代的诗文中,月亮总会有什么东西作陪衬,最多的景物便是山水,例如“山高月小”、“三潭映月”,真是数不胜数。
我的故乡是在江南丘陵上,水多,山也多,像苏东坡说的“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的景色,我是常常可以撞见的。
古往今来,月是美的,不过八月十五的月更美,牵动着无数人的心。对于我这个深处异地的人儿,中秋节时总是望月思乡。上回的中秋夜,我没能回乡。记得,那晚的月儿姗姗来迟,也不如往常那么圆,那么亮,不知是没有化壮,还是为我们那些游子孤身一人而伤心落泪掉了妆。那时,我想:月,家乡的月是否也如此的“缺”呢?不,不会的。家乡的月儿一定特别得圆,特别得亮,一定正撒下一缕缕淡光,给人们送去一片片情思。那会儿,我才真正懂得“不到异乡看看,不知道故乡的美丽”。
的确,在那风光旖旎的瑞士莱茫湖上,在那平沙无垠的非洲大沙漠中,在那碧波万顷的漓江,巍峨雄奇的庐山上,这些月亮可以说是美妙绝伦。但是,有人说,这些广阔世界的大月亮远远不及他心中的那个小月亮。你能说他不懂欣赏么?不,这只是因为“月是故乡明”。
“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的朦胧美;“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的惆怅美;“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孤独美……月往往是诗人情感的寄托处,这也是因为思乡,思亲的情感,因为天下共一月。
月是故乡明,而今我在家乡故里,怅望南天,心中有种莫名的感觉……
“哇!这里是—家乡!”梦中的纳兰性德来到了熟悉的家乡。他直奔自己家的屋子,沿途,他看到的人,物,勾起了他无穷的回忆……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高大的门,上面有三个字“桂香村”,顿时,纳兰性德的心中涌起一阵自豪!接着一阵凉爽铺面而来,定睛一看,哦!原来是一片绿油油的树林。忽然,一闪金光忽而的闪了一下,抬头一看,是一大片一大片的野果子,硕果累累。
“哗哗哗”纳兰性德睁大了眼睛,他又看到了一天清澈见底的溪流。溪的两边,种着几棵垂柳,那长长的柔软的柳枝,随风飘动着。娥娜的舞姿,是那么美,那么自然。有两三枝特别长的,垂在水面,画着粼粼的波纹。当水鸟站在它的腰上歌唱时,流水也唱和着,发出悦耳的声音。
小溪上,横跨着一座木桥。树荫下,妇女们有的在洗衣,有的在谈家常。不远处,几个孩子在玩耍,他们互相追逐着,打闹着形成了一幅祥和的画面。而孩子们那欢快的笑声把这祥和的画面点缀的格外美丽。
在往里走,又是一条热闹非凡的大街。街上三百六十五行行行都有。他们提篮叫卖,幺喝着。几个孩子也东瞧瞧,西看看,跟上大人凑个热闹。
看到这些,纳兰性德不由得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又一阵风雪袭来,纳兰性德梦醒了,枕边,有一两滴热泪,真是“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
月,好亮,却照射出不一样的凄凉;月,好圆,却遮挡不住背后那份独特的残缺……
落叶的飘离,传送着秋天的凉意。又到了月圆夜。此时月亮还未出来,天边只有淡淡的光亮,幽幽的,渲染出一种孤寂的氛围。家,静得出奇,妈妈又忙于工作,留我一人独守空房。秋风拂过,伏在月亮周边的云悄然退去,月的轮廓渐渐呈现在于眼前。这月还真矫情啊!“犹抱琵琶半遮脸,千呼万唤始出来”。
从抽屉中取出纸灯笼,点上蜡烛,像是一种庆兴,更像是一种慰藉。烛光小小的,弱不禁风,如一个乳臭味干的小孩,而灯罩,如爱护他的家人。眼前顿时一片迷茫,看着烛光越照越亮,直至照亮我的回忆。在故乡,同样的月圆夜……
“妈妈,我要灯笼!”邻居家五花八门的灯笼,看得我眼都红了。“宝贝。”妈妈摸了摸我的头,宠溺地说:“现在家里不景气,能省的就得省。不过,我可以教你做小橘灯哦!”“好,快教我!”妈妈淡笑不语,她从地上拾了一块完整的橘皮和一个矿泉水瓶盖,再到松树上扒了几块树脂。“妈妈,不是要做灯笼吗?”我抱怨道。“来,帮妈妈拿针线。"只见妈妈麻利地穿好线,握着我的手,针在橘皮四周来回穿梭。在月光的映照下,一大一小两个身影坐在地上。没有只字片语,却都洋溢着笑,共同编织着梦。“好漂亮啊!”四片橘皮紧紧的连合在一起,如一朵含苞待放的睡莲,小小的烛光,就是其花芯。“宝贝,等我们日子过好了,我一定给你买好多好多灯笼。”妈妈抓着我的手坚定地说。“嗯!”
“是啊!日子过得是好了,可那份情谊却不见了。”我慢慢地回过神来。此时,月亮周围布着一圈圈黄晕,还散着一层层薄云,像挥不去的阴霾。
在这人情冷暖的社会,故乡的情犹如月亮,那么的纯洁,那么的圣明……
我的故乡——安吉。一座座连绵不断的山峰就像如歌如画的唐诗宋词,那里风景奇特,环境优美,民风纯朴。那里有我心爱的外公外婆和儿时的伙伴。
为了能学到更多地知识,我和爸妈来到了杭州,不离乡不知思乡何滋味,每到周末看到爸爸高高兴兴的回家,我好羡慕,心里总是想,为什么我不能回家呢?
我想念外婆的面条,那热腾腾的,看着就让人流口水的面条,每当我肚子饿的时候,外婆总是大展好的厨艺。
有一次,我生病了,躺在床上无精打采的什么都不想吃,外婆为了让我填饱肚子,特意炒了一碗面条,那细细长长诱人金黄的面条,让人垂涎欲滴,可是我好像没有什么胃口,外婆把面条端到我面前,故意大声说:“啊,好香的面条!又深深的吸了一口气,还发出啧啧的赞叹声,我不经被吸引过去了,叫到:“我要吃,我要吃。”好像把生病的事情忘得一干二净。慈祥的外婆看见我来了胃口特别高兴说:“好,好,给你吃。”就一口一口的喂我吃。
等我吃完了,病好像好了一大半,又回到了以前活蹦乱跳的我。
外公抱着我坐在摇摇椅上,悠悠的摇啊摇,还给我讲许多小故事……
八月中秋,借皎皎圆月遥寄思念,看见圆月,就像看见了一家人团圆,看见圆月,我又想起了我的外公,想起了我的外婆,想起了我的`故乡。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看完2019年中央电视台的中秋晚会,妈妈让我读了杜甫的这首诗。我问妈妈,为什么月是故乡明,天上的月亮不是都一样明亮吗?妈妈说:“这是作者表达对家乡的思念,因为很多人都会觉得自己家乡的一切是最好的。今年中央电视台的中秋晚会在妈妈的故乡江苏淮安举行,看着电视上那美轮美奂的场景和变化巨大的淮安市貌,妈妈也觉得为家乡自豪”。“既然妈妈的家乡是淮安市,那我的家乡是哪里呢?”,“傻孩子,你的家乡当然是江苏省苏州市啊,具体来说就是苏州市的吴中区了,吴中现在也是我的第二故乡,我一样热爱和珍惜这片土地”。妈妈笑着说。
月饼是中秋佳节的必备甜点,中国有很多人离开家乡去世界各地,或为国争光做贡献,或为家庭幸福而努力拼搏,每逢中秋节,漂泊在外的游子们,也会对着明月,吃着月饼,怀念家乡、思念亲人。中秋节的下午,妈妈带着我去学做月饼,从准备馅料、包月饼、做造型、刻字、烘烤到出炉包装,都是我亲手制作。这过程虽然辛苦,但自己做的月饼吃起来特别的香甜可口。望着天上的一轮圆月又不经禁想起:“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月是故乡明”,我似乎明白了,无论贫穷或者富裕,生你养你的地方就是你的家乡。看着吴中繁花似锦、灯火通明的街道,也让我倍感自豪,我爱你,吴中,我的家乡!
“月是故乡明。”也许正是这句话,才使故乡的夜晚那么美。
玉兔东升,洒下一片柔和的瀑布,安抚着白天烦躁的大地。渐渐地,一切归于安静,昼伏夜出的小动物却开始活动。草丛里,田野上,到处都是蛙鸣声,蟋蟀声,不辞劳苦的蝙蝠敬职地捕捉着月光下享受的虫子,也许,它自己也在享受月光的照耀呢!
池塘里的莲花在月光轻轻地拍打下听着美妙的奏鸣曲悄然入睡,闭合的花瓣使她显得更动人。池边的柳树甩着长而柔的头发,不停地触碰着身边的桃树和橘树。桃树和橘树似乎有点不耐烦,微微摇晃着脑袋表示抗议,惹得鱼儿也无法安睡,越出水面看看发生了什么事。
风叶没有了白天的嚣张,只是轻轻地吹着,那么舒适,就像神仙拿着扇子在扇。不会是嫦娥耐不住寂寞,想偷偷下凡?想着,不自主地抬头看天。嗬!调皮的星星怎么还没有睡?围在月亮身旁想干什么?难道是请求嫦娥姐姐带它们到地面来玩?天空中时不时飞过几架飞机,一闪一闪的灯光就像几颗小星星,显得那么深邃。
月是故乡明,用她魔术般的本领安抚着一切的烦躁,不管是玩月芽还是圆月盘,都是那么明亮耀眼。虽然不如太阳那么光芒四射,但却也是生活中不可失缺的一部分。又多少文人都借月来表达情感?有多少墨客为月写下流传千古的诗歌?或许他们的本意不在于月,但由此可见,月的职责和寄托的感情是多么重要!
夜深了,月亮越发明亮,我该回去睡觉了。但愿每天都能见到明亮的月亮,因为我想永远都在故乡身边。
中秋节来临了,在这个象征着团圆的节日里,我的心情格外高兴。因为不但可以与家人一起品尝月饼,还可以一起观月,尽情地欢歌笑语,庆祝中秋节的来临。
中秋节,我们在家吃月饼。月饼又香又甜,做工细致,包含着一股家的甜蜜,爱的浓香,浓浓的香甜一直飘到了我的心头;中秋节,我们一家还赏明月,看着那一轮皎洁的明月,我情不自禁地说了一句:“月还是故乡明啊!”
品完月饼,赏完明月,我便问妈妈中秋节的来历,妈妈说:“中秋节吃月饼相传于元代。当时,中原广大人民不堪忍受元朝统治级阶梯的残酷统治,纷纷起义抗元。朱元璋联合各路反抗力量准备起义。但朝廷官兵搜查的十分严密,传递消息十分困难。军师刘伯温便想出一计策,命令属下把藏有“八月十五起义”的纸条藏在饼子里面,再派人分头传到各地起义军中,通知他们在八月十五晚上起义响应。到了起义那天,各路义军一齐响应,起义军如星火燎原。很快,徐达就攻下元大都,起义成功了。消息传来,朱元璋高兴得连忙传下口谕,在即将来临的中秋节,让全体将士与民同乐,并将当年起兵时以秘密传递消息的“月饼”,作为节令糕点赏赐群臣。此后,“月饼”制作越发精致,品种更多,大者如圆盘,成为馈赠的佳品。此后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便在民间流传开来。”我听得几乎都入了迷,连连拍手叫好。
中秋月圆、家圆,我们的祖国却不圆,以前的中国台湾,如今却成了一个独立的“野孩子”,就是不愿回到祖国妈妈的怀抱。我多么希望我们的祖国能像十五的月亮一样团团圆圆,美好和平啊!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我抬起头,凝视那洁白的月亮,嘴上不自觉地轻声吟起了苏轼的《水调歌头》。
故乡的月亮看起来更温暖,虽然月亮只有一个,但是故乡的月亮好像更明亮些。一阵甜蜜的暖意袭来,这月光,好亲切,好温柔!为什么在异地他乡时,这月亮,却是冷若冰霜,可望而不可即呢?
提起我的故乡,那是一个小城市,拥有青山绿水和大海,令人流连忘返;拥有一轮冰清玉洁的明月,恍如人间天堂。传说中的苏杭美景,在我心中也不如我的家乡大连。
每一年中秋节,我都会坐在家中,欢欢喜喜地帮大人做事,那样子仿佛自己就是大人了。我与表哥总是睁大眼睛,想看看月亮里是不是真的住着嫦娥和玉兔?站在自家的阳台上,捧着望远镜看那可爱的明月,真是开心无比。每次看月亮,都认为那是一个圆圆的水晶般玲珑剔透的圆盘,一伸手就能摸到。月亮有如笼着轻纱的梦,我在这梦中尽情的玩耍着。童心与月亮之间,真的没有距离。
儿时的欢笑,幼稚的遐想早已如那西沉的故乡明月渐渐逝去,埋藏在故乡那一方明月照耀的净土中。我长大了,但对月亮的喜爱之情却从未改变。转眼中秋节又要来到,我将依然残留的那份天真烂漫取出,抬头看着明月,心里依然渴望能亲眼看见玉兔蹦蹦跳跳地捣药。我笑了,这笑和月光一样亲切、温柔。
心中浓浓的乡情永远不变,身在他乡的游子们更是如此。我的心中,还是固执地认为“月是故乡明”。
是谁,在白露横江的异乡秋夜里,不知桂花的清香,不理美酒的醇厚,硬是那样偏执地吟出一句别有滋味的诗句来——‘月是故乡明’简简单单,清清浅浅,却一语道破了天机,解释了我们情感与认知之间那奇妙的天秤。因为深情,所以偏执。
这就是为什么加利福尼亚更透明的阳光,莱茵河畔更圆满的月亮,剑桥小郡更浪漫的流水,都远远不及上家乡日暮时点起的那一束桔黄的灯光。只因这是我们所熟悉而深爱的地方。南方小城温暖湿润的空气,菁菁校园里若有若无的花香,母亲洗过的洁净的衣裳,老师批过的严整的笔记……这一切都让我们享之坦然并且心存感激,任是将来走远了,在异国他乡也能满心骄傲地怀想。
山不巍峨也可以是绵绵的,水不秀丽也可以是悠悠的啊;校园说不上多么与众不同,然而因为自己每一日的轻轻走过而认定了她的美丽;衣服即使并不崭新明艳,可因为有了母亲的抚摸而感觉得到它独特的温柔与芬芳。
老舍去过巴黎,住过伦敦,可痴痴念叨着的,还是北京。说人家的城市笨拙,自家的城市庄重;说人家的城市喧闹,自家的城市有人情味……读者看着看着便要笑了,"好个明显的地域情结嘛!"然而谁不知道,老人这一份固执的喜爱,不留情面的批评,全只因了那感情的天秤,早已沉沉地倾向了他从小生长的京城。因而,老旧的城墙是美的,养鸟种花的人们是美的,连那黄包车师傅的喝声,也是那样好听的乡音呵。
许多的美好,并非我们看不到,并非我们不愿赞美,只因它激荡不起心中的最深处的涟漪。而许多的不完美,也并非我们看不到,只因那是自己生命中的美好,不能割舍的牵系,所以便固执而不悔地爱了它。就如同母亲对并不美丽的女儿,国民对并不富强的祖国。
因为深爱,所以偏执。
家·国·月
今晚,月儿九州,阖家团圆。
中秋的月亮,是圆满润和的。当她亮堂堂地看着人间时,她是那么地慈祥。
月亮,她照着这古老的大地,照着这古老大地上充满新生力的国家,照着这国家上的每一个小家——
她无疑是温婉大气的。
她见证过这神州大地上每一场流血的斗争,见证过每一个王朝昙花一现地璀璨过,然后没入历史的洪流,连一滴水花也未留下;她见证每一个家庭的繁衍留存,他们有的消失殆尽,有的生生不息。曾有无数的人将愁思寄托在她的身上,写下诗歌,徒增哀伤。
她只能看着,唯一能做的就是照亮渐行渐远的道路,照着一个个小小的人影,就这样看着,只能这样看着。
许久许久的岁月一晃而过,这片富饶的土地,又迎来了必经的争斗。
只是,这次争斗不似以往,战争的号角吹遍了大地,滚烫的鲜血染红了天空。无数烈士的灵魂不甘地长眠于地下,余下的眷恋都随最后一眼给了月亮。
月亮还记得,吹响哀歌的那一天,是新历九月十八。
月亮还记得,她永远也忘不掉那染成血红的大地,忘不掉那被硝烟弥漫的空气,忘不掉那绝望嘶哑的悲鸣——
匆匆数十年过去了。当月亮再看着这片和乐昌盛的土地上,到处都是洋溢着笑容望着她的人们,总也忘不掉,这农历八月十五,总在新历九月十八的前后。
这昂贵而又廉价的幸福,恰好都是昂贵而又廉价的性命换来的。还好,今晚,月儿九州,阖家团圆!
九(6)班严家园
糯米肉丸食材不多,但那一份朴实无华中自有真情所在。将猪肉同莲藕细细切碎,再加上两大煲热气腾腾,温润如玉的白糯米,拌匀后,肉馅便成了,下面就是调味,静置,耐心地等各种食材的精华互相渗透。等到机会成熟,再将肉馅挤成球,然后将一个个小肉丸上裹上一层生粉,只有如此丸子才算是大功告成。即便有这么多繁琐的过程,但丸子仍是手工制作的。这可能也是对我那素未谋面,远在他乡的族亲们的一种崇高敬意吧!
下面就是下油锅。看到这几百个小东西要跌进油锅饱受煎熬,着实有点于心不忍。肉丸由于放了熟糯米,因此,只须煮熟一锅小米的时间,便能全部做好。
此时的糯米肉丸已经脱胎换骨,变得金黄,这配方也可以随意进行更改:如果是加上菠菜,变成了鲜蔬糯米肉丸,如果是加以干贝丝,虾碎,这又成了海鲜味,不仅能够改变配方,就连做法也不固定,将其放入蒸锅,5分钟后,你看到的便会是另外一幅景象,仿佛太阳般的肉丸已经褪去了光华,取而代之的是含蓄的深棕色,它的风味反而有增无减,这个时候将它放入另外一道上海名菜--全家福中,那更是提了一个档次,就是这一锅全家福其他东西都不放,只放几个肉丸,那一锅鲜汤也值得细品。肉丸在上海的餐桌上诉说着是家乡独有些骄傲。
当最后一声油声伴随油泡沉入锅底,大家也就意识到:丸子做好了。奶奶端上一大盘炸糯米肉丸。大伙一边对他们送出最真挚的祝福,一边夹起肉丸送入口中,外脆内嫩,外面的酥皮连锅巴都自行惭秽;里面的软糯连山药都过犹不及。浓浓的味道,由内至外从口中迸发,然后化为热流入腹。油非常重,但味非常浓。
忽然仿佛有一种感情交织在一块,仿佛故乡从来没离我远去。
那味道,所包含的,只是亲人的爱吗?不,那是故乡的味道。
月,升起来了;夜,愈加浓了。皎洁的月光,像一潭死寂无波的水,悄悄地跳进我的小屋。冰冷的灯光从窗中射出,充满了寒意。
在幽幽月光的抚摸下,小屋睡去了,桌椅睡去了。我轻轻合上手中的书,也让它睡去了。人生就那么多变,不知从何时起,我开始喜欢独自坐在窗下,守着那黯淡的月光。
无数星辰在闪烁,仿佛是游子的目光,探索着故乡的情,故乡的梦。似乎月亮也伤透了心,慢慢地移动着。突然星光抖落,我的脸颊上落下一串碎泪。
望着明月,似乎心灵的时间在逆转。去年中秋节时,远在千里的外婆捎来家乡的特制月饼,我拿起月饼,咬了一口,眼前仿佛隔了一层纱,一片雾,眼前的事物模糊了。泪水从眼中流出,擦过脸颊,落到了地上。
心雨飘洒,作文月光像外婆慈祥的目光,抚摸着我的脸,那么柔,那么顺。我轻轻地走到户外,抬头举手,尽情地享受着月光的沐浴。耳边回响起了琵琶曲《平沙落雁》,那广阔,平静的乐声,我多么想生活在这安静、祥和的意境中啊!多想变成月亮身边璀璨的群星啊!
月光下,遥望故乡的方向,我把万缕思念藏在心头。猛抬头,明净的天空,月儿仍挂在天穹,淡淡的月光从天空洒下,是那样柔和、那样纯洁,那样多情。此时,这轮明月也一定照着故乡,亲人也一定在仰望着明月。
明月啊!请带上我深深的思念之情,捎给我的故乡,捎给我的亲人。故乡啊!请相信,我将会回到你身� 让故乡明月更加耀眼。
哎!又是一个难眠的月夜。要等到何时,我才会安祥入睡……
又是一年的中秋节,我想着在北京念书的大哥,就坐在了窗前,看着明月,心里默念着《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我想他乡的哥哥此时是不是也有着这样的心情。
那一轮洁白的明月,高高地,寂寞地挂在天空上,许多的星星点缀了它。它不像太阳那样夸浮,也不像流星那样瞬间出现,它只是默默无闻地站在天空上,照亮夜晚的大地。许多人喜欢描写月亮,古代的诗人常以月亮为诗,现代人还以月亮写文章,谱曲子。贝多芬的《月光曲》就是例子。
我到过异地他乡,看到过在那里看到的月亮,虽然都是亮亮的、圆圆的,但无论走到那里看月亮,我始终都觉得还是故乡看到的月亮很明亮。看到月亮,我仿佛看到故乡,看故乡的老友(这是身在外地时),突然有一种凄凉的感觉,不同于往常的凄凉,这种凄凉浓浓的、涩涩的、甜甜的,有种说不出的味道,在心田里流淌。看到月亮,就开始像故乡,我真想哭!我曾经拿家乡的月亮与他乡的月亮对比,但在我心中还是觉得家乡的月亮是最亮的。
每次看到月亮,就会想起那几个传说:“嫦娥奔月”、“玉兔捣药”、“吴刚砍树”……每看到月亮,就想:“嫦娥在月亮上也很想故乡吧!”这时,又想到,还是故乡好!
月,还是故乡的明;水,还是故乡的甜;景,还是故乡的美,人,还是故乡的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