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道德主题演讲稿(精选3篇)

文明道德主题演讲稿(精选3篇)

文明道德主题演讲稿 篇1

我不知道别人是怎样去看不起待一把普通雨伞的,至于我,则是从戴望舒先生的雨巷中,看到那位有着丁香花味的姑娘,撑着一把油纸伞,很郁闷地走出时,雨伞,才有了人文上的意义。

雨伞自从有了这种人文上的意义,它就与情感有了关联,乃至有了一种极深刻的内涵。所以,关于伞的另一个话题,也是极为人文的。爱我论坛女作家施寄青,曾用雨伞设譬,来议论现代人的外遇问题:“买一把伞,借一把伞,偷一把伞。”

这个比喻灵妙无比,也尖刻无比,透着一种不言而喻的睿智与狠劲。

买一把伞,说起来简单,做起来不易。能随便买一把伞,当然最是阔气的事。但这也似乎只是“潘、驴、邓、小、闲”如西门大官人之类的,才能享有的特权。

一般人对此只能“心向往之,实不能至”。不说别的,独出心裁自收藏一把身价不菲的雨伞,单是财力这一关,就不好过。

至于借,在如今这个凡事都讲契约的时代,无论你借多久,终究是要还的。在“借”的这种方式里,“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的誓言,你只能把当作是心灵上的约定,千万别把它会意成三生石上前世注定的缘份。

唐明皇当年,曾从自己儿子的手中,强借来一把他非常喜爱的雨伞,可结局又如何呢?他以为凭着九王之尊,他就可以永远受用这把借来的雨伞,一借永不还。

鲁迅先生对此倒是独具只眼,他看穿唐明皇与杨玉环两人间的爱情早就衰竭了,不然何以会有“七月七日长生殿”,两人密誓愿世世为夫妇的情形呢?在爱情浓烈时候,哪里会想到来世呢?可见,借来的东西,该还的时候,终究是要还的。

偷一把伞,是普通人常玩的把戏。在下雨的时候,顺手偷一把伞,为自己撑出一片无雨的天空,满足一下一时之需,何乐而不为呢?这种随意拿来的“偷”,是很多都非常向往的事。

可他们大都忘记辽样一个事实:使用偷来的东西,除了良知有愧以外,毕竟不算是正大光明的事,常会有做贼的感觉吧?

在这三种“拿来主义”的取伞形式之外,生活中似乎还有另一种情形:“蹭一把伞”。这种以蹭代玩的手法,恰恰如张爱玲所说的:“下大雨,有人打着伞,有人没带伞。没拿伞的挨着有伞的,钻到伞底下去躲雨,多少有掩蔽。”

喜欢玩外遇游戏的不少人都有此嗜好。可他们在雅好此道的同时,却不知张爱玲在下文对他们还有一种善意的告诫:“可是伞的边缘滔滔流下水来,反而比外面的雨更来得凶。挤在伞沿下的人,头上淋得稀湿。”

但,现代的红尘中人,无疑是很聪明的。他们用各种各样的方式,去取另外那把原木不属于自己的伞。他们会为自己找到许多要取的理由:那么多雨伞放在一起,当然难免有拿错的时候,自己一疏忽取错了,责不在已。这种给自己台阶下的人,其实在与自己捉迷藏:光是不让别人抓不到尾巴还不够,他更不愿露出自己的胆怯。

这种类似取“伞”的外遇形式,打个不恰当的比喻,它就是一个见缝就钻的白相人,你一不留神就会着了他的道。在现实生活中,家庭是社会和谐的基本细胞。但是,任何家庭都应注意外遇这个问题。道理很简单:因为人除了有其社会性之外,还有其生理性的一面,倘若自己婚姻的明镜台不能得以细胞呵护,时久必会惹尘埃。人一旦丧失理性,可能就剩下动物的本能了。

其实,每个人没有必要去拥有两把雨伞。一个人的生活中同时有两把伞,就会像《金瓶梅》中的潘金莲所说的那样:“一只碗放两把汤匙,不是烫着,不是抹着。”这种尴尬的处境,让喜欢额外取伞的人活得很累。

有没有更好的办法呢?有的。

阿·乔·加德纳,一位英国著名的智者,他在《论雨伞道德》一文中,对所有缺乏雨伞道德的人们,给出了一个极好的方案:“想要不取错你的雨伞,你就一定要在你的雨伞上用心刻下你自己的名字。”

这句话,按我的理解就是:各人手执自己的一把伞,各自守护自己的一片云。那片云,就是你独一无二的家,就是你今生矢志不移的天。

文明道德主题演讲稿 篇2

法官是正义的使者,是公平的化身。他社会地位崇高,倍受人们的尊重和敬仰,独立裁判,生杀予夺,不怒自威;他集渊博的学识、敏锐的思维、清醒的头脑于一身,一生致力于维护法律的公正和威严;最重要的是他具有各行各业中最崇高的职业道德,品行高洁,襟怀坦荡,弘扬美德,匡扶正义,以一身浩然正气傲然挺立在人生潮头,象泰山绝顶令人仰止。

然而冷静衡量理想和现实之间的距离,看一看我们身边无数个普普通通、勤恳工作着的法官们,不能不感受到“崇高”二字的沉重。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给人们的思想观念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市场经济的多元性、开放性、利益性,也产生了道德观的众多选择。法官不是生活在真空之中,我们无时无刻不在面对着高贵和庸俗的碰撞,清贫和金钱的较量,寂寞和繁华的斗争:一边是我们勤勉辛苦、加班加点的工作,一边是不法商人投机偷税,大发横财;一边是我们舍身求法、为民解忧的万丈豪情,一边是无法逃避的行政干预、人情困扰、执行难、地方保护各种顽疾;一边是我们每月平均千元以下的微薄的工资,与此相对应的穷尽半生积蓄购置的两居室、三居室,一边是同样通晓法律的知名律师,代理一次大标的诉讼即可获得的数万薪酬,还有他们与此相对应的坐落在绿林芳草间,出入均为高级轿车的所谓高尚住宅区。

当民主和法制的建设尚未完全跟上社会变迁的脚步,当我们的社会对奉献和高尚只限于提倡却没有给予有力的保护和慷慨的回报,对卑劣的言行只限于指责却没有给予迎头的痛击和严厉的惩罚,那么卑劣就得到了纵容而显得务实,道德就受到了冷落而越发飘渺。我们的优秀法官们,其法律功底和敏捷的才思比那些知名律师有过之而无不及,为什么不去做出现实的选择,是什么一种精神力量让法官无怨无悔地承担着这么沉重的社会良知,执着地把守道德的高地?

我的回答是:是的,是有一种精神力量支持着我们,让我们必须承担,必须把守,必须安于一生的清贫,这份清贫甚至要延续到我们的后代。我们必须如此,因为我们是人民的法官,道德和良知的守护者,社会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高尚的道德,对于我们来说不仅仅是一种个人美德,更是我们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

各行各业都有自己的职业道德,医生有医德,教师有师德,律师有执业纪律,企业有竞争准则。但是有些行业与社会公众切身利益关系不大,即使从业人员素质很差,公众也能容忍,期待他们慢慢改正。法官却不同,我们每天所接触的是一类特殊又敏感的人群,我们永远处在各种利益和冲突的尖锐的纠结点。以我们现在的国情,普通老百姓绝对不会因为楼下放音响时间太长了,睡不好觉就毫不犹豫地起诉他;老百姓不到万不得已是不愿意撕破脸皮闹到法院来的。很多人来到法院时早已经心灰意冷,怨气十足,抱的是“不蒸馒头争口气,这官司我非赢不可”的激进态度,对诉讼结果的强烈关注使他们对法官的言行十分敏感,只要法官实体或程序上处理得稍有偏差,或者仅仅是言辞上有冷漠和厌烦,当事人就会认为法官不公正。社会公众对法官的职业道德要求之高,远远超过了普通的道德标准。难怪有人说:如果社会上追求完人的话,那么法官就是大家心目中的完人。

文明道德主题演讲稿 篇3

前些天,我也遇到了一个道德问题。那次,周君叫我去市府广场溜冰,我同意了。我走到了市府广场,迎面走来了一个叔叔,他问我:“小朋友,你来溜冰吗?”我点了点头,他拉着我走到了一个摊子前,找了一双溜冰鞋给我穿。我穿上溜冰鞋付了钱滑走了。

我找到了周君,两个人一起玩了将近一个小时,这时周君的阿姨和叔叔要走了,周君要坐三轮车回去了。我跟周君说:“周君,你等我一下我去换鞋!”周君好象没听到自己走了。

我去找租鞋的人,他们都收摊了。哎!这可怎么办呢?我还不会穿着溜冰鞋过马路,就算我穿回家租鞋的人就亏了。虽然我的鞋在那不过只有五十元的鞋还交了钱,他还是很亏,一双溜冰鞋少说也要一百来块。

经过了“千辛万苦”,我终于回到了家,爸爸、妈妈全说没关系鞋子没了再去买一双就行了,这下太好了,下次去租溜冰鞋这双就不要还回去了。我坚决说要找个机会找到他还回去。

我完全可以拿回来不还回去归自己所有,可心里总是过不去。有个细小又有点颤抖的声音一直在对我说:“陈样样,你不能这么做,这么做是不道德的,老师也教了诚实是金呀!如果每个人都像你一样世界不都乱了吗?想要,自己去买呀,快把鞋还给人家吧!”我终于对妈妈说:“妈妈我觉得这么做不是很好,哪天抽空还回去吧!”

妈妈竖起大拇指对我说:“你这么做才是好孩子!”原来刚才妈妈就是要考验我才这么故意那样说的。

每个人都会碰上这样的问题,这就要看你的意志是否坚定的站在正义的一边,或许这个选择决定着你的未来。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