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着春天的脚步,我们即将迎来又一个“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那么一起看看最美巾帼奋斗者事迹观后感怎么写吧!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如下是漂亮的小编帮大伙儿整理的2023最美巾帼奋斗者事迹观后感体会精彩9篇,欢迎参考阅读。
李桓英1921年8月出生于北京。童年时候,她曾跟随父母在德国柏林一起生活,看到了西方医学的迅猛发展。1957年,她婉言谢绝了世界卫生组织“续签5年合同”的邀请,瞒着家人,只身一人绕道伦敦,几经周折,于1958年从莫斯科回到了祖国。这一年她37岁。从此,在60多年的漫长岁月中,祖国无论是晴空万里,还是风雨交加,她都无悔当初的选择,无数次的亲情召唤都没能改变她报效祖国的决心。
20xx年8月20日,中国医师节之际,中宣部将“时代楷模”称号,授予这位百岁的世纪老人、“致力于建设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麻风病防治专家”、“年轻的”共产党员。
“当时的新中国还在成立初期,一切都百废待兴,正是急缺人才之际。我曾在美国时代杂志封面上看到过我国导弹专家钱学森,当知道他毅然回国的消息时,内心有着很深的触动。那时的我已经30多岁,时不我待,作为中国人,我很渴望回到祖国的怀抱,想把我最好的年华奉献给祖国。”李桓英回忆道。
1978年,李桓英接到国家交给她的任务,被调到北京友谊医院,在热带医学研究所任研究员,从此和麻风病防治研究工作结下了不解之缘。这项工作于她而言虽是崭新的研究领域,但麻风病却是人类所面临的古老疾病,被认为是“不治之症”,因病致残的麻风病人也一直备受歧视。过去世界上很多麻风病人被隔离就算是好的,不隔离可能就面临着被活埋、被烧死、沦落到无家可归等情形。“因此,说起麻风病,人们往往谈之色变,深入工作中,我也深感麻风病人遭受的疾苦。”
记得1979年到云南省的麻风村做实地考察时,李桓英见到了好几个年轻的。麻风病姑娘和她们深受病痛折磨的家庭。她们本能够拥有青春的年华和幸福的生活,但每天身心都遭受着痛苦与折磨,眼神里也透着绝望。“当时的麻风病防治工作还只注重实验室研究,研究成果往往不适用于实际,而根据前期积累的大量调研数据,李桓英深知只有深入到病人身边,进行非隔离治疗现场研究,才有可能解病人之疾苦、消社会之歧视。”
当时,李桓英已年近花甲之年,但她了解到,世界卫生组织正在研究一种联合化疗治疗麻风病的新方法,药物配方已经完成,但缺乏临床试验。为了争取到世卫组织免费的药品支持和实验项目,李桓英开始在全国进行走访调查。
在李桓英的办公室有一张云贵川交通图,上面插了20多面三角旗,那是她的足迹所到之处。根据中国麻风治疗标准,她和基层麻风防治工作者一道,前5年按每月观察1次,之后每年调查1次的频率坚持调研,前后达15年之久。
20世纪80年代初,在西双版纳勐腊县境内麻风寨的麻风病防治研究工作开始了。“我们皮防站的两位同志在全县范围内历经三个月的艰苦考察,探访到的都是秃手秃脚、老鼠咬了手脚都察觉不到、生产生活不能自理的晚期病人。这不仅使我们工作人员内心受到极大震撼,同时大家也决心要治好这里的病人。”随之,李桓英把有关中国麻风病情况的详细报告递交给世界卫生组织,最终得以实施麻风短程联合化疗项目,并收到了世卫组织援助的联合化疗药品及车辆等物资。
前窗玻璃飞出去,肋骨7根骨裂,双侧锁骨断裂,却依然坚持不放弃。在走村串寨的过程中,她总结出一个小窍门:让小学生们每天都回家检查父母的双手、双脚,看身上有没有不痛不痒的浅色斑块或凸起的肿块;若有异常马上报告老师,由老师通知村里的麻风病防治人员,进行确诊病情记录和追踪、诊治。她大胆创新,将国外先进的治疗方法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率先开展了服药24个月就停药的短程联合化疗和消灭麻风病的特别行动计划。短短几年,肆虐数千年的麻风病魔成了可控、可治的普通疾病,全国麻风病人从11万人降至不足万人,年复发率仅0.03%,远低于国际组织小于1%的标准。这一巨大成功引起世界卫生组织的高度注意,经考察论证后于1994年向全世界推广,使全世界数万名麻风病人受益。1996年,她率先在国内开展消除麻风运动,首次提出了麻风病垂直防治与基层防治网相结合的模式,促进了麻风病的早发现、早治疗。她开展的短程联合化疗和消灭麻风病的特别行动计划,被誉为全球最佳治疗行动。1998年,国际麻风会议首次在北京召开,这是对中国在麻风病防治领域做出的成就和贡献的肯定,李桓英教授被推选担任本次大会的轮值执行主席。世界卫生组织官员诺丁博士紧紧握着李桓英教授的手说:“全世界麻风病防治现场工作,你是做得最好的。”20xx年,她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证书。
“实现一个没有麻风病的世界”是李桓英的人生理想。20xx年12月27日,95岁高龄的李桓英在北京友谊医院整理好颈间珍爱的大红色羊绒围巾,仔细捋顺两鬓的头发,举起右拳。她站在一群新党员中间,以笃定的声音宣誓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圆了党员梦,“我要用我的余热,为党的事业做出应有的贡献。”
对学生:“我吃的盐比你吃的饭还多”已经行不通了
人民小学校有一个小小的书吧,花花绿绿的书海中,柔和的灯光映照在暖色的布沙发上,这里是孩子们和杨校长的“秘密会议室”。
每隔一段时间,杨浪浪就会随机抽取十几名五六年级的学生,在书吧的沙发上开展一次面对面的交流会。“每次都有一个交流主题,这些主题或围绕教育改革中的热点,或是当下孩子们最关注的新鲜事。”对学生而言,杨浪浪不仅是校长,更是可以一起谈天说地的好朋友。
要想了解孩子的世界,就要去学习。“现在这个时代不同于以前,学生们获取信息的手段多元化,效率大大提高,我们该怎样和未来的教育对象相处呢?”杨浪浪选择“永远保持好奇”,用不断地学习来应对这一挑战,包括了解孩子们关注的网络热点,甚至是一些新潮的“网言网语”。她说,“这样才能和学生们有亲近的共同语言。”
在杨浪浪看来,“好奇”是人民小学校最宝贵的精神之一,也浸润在学校每一名教师的心中。“现在,‘我吃的饭比你吃的盐还多’这句话已经行不通了,老师和学生应该是相互的学习者,要真正了解孩子们才能教育他们。”
对老师:“德才兼备,以德为先”永远不会改变
“对学校的教师队伍建设,我始终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理念。同时,传承建校70多年来的红色基因,用文化浸润人。”杨浪浪认为,评价一个教师,教学水平固然重要,但她更为看重的是品德修养。
对教师发展和成长,人民小学校也是常抓不懈。近几年学校在发展过程中发现,传统的教师结构、师训模式、评价系统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短板,已经无法适应和满足新时期对优质办学的要求。
为解决这一难题,杨浪浪带领学校一班人不断研究探索,提出“以结构变革的魄力重塑人力供给、以重构学习的力量重塑教师发展、以多维评价的尺度驱动教师发展”三大举措,提升学校办学活力。
一系列改革组合拳打出后,效果立竿见影。目前,学校中高级职称教师占70%,现有20余个国家级、省市级名师工作室,年均课题产出十余项,年均撰写论文百余篇,其中多篇论文在核心期刊发表,多项案例入选教育部典型案例并在全国交流。
对教育事业:“办有意义、有意思的教育”是永恒的课题
多年来,身处教育事业第一线,杨浪浪深刻地感受到党和国家在推进教育均衡发展上的决心和力度。
人民小学校积极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坚持把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带动乡村学校共同发展作为重要责任。
1994年,作为骨干教师,杨浪浪第一次跟随人民小学校教师团队到垫江县五洞小学参加送课下乡活动,与乡村教师分享自己的教学方法和经验。
没想到,这一“送”,就送了近30年。从人民小学校到五洞小学260公里的路,也成了杨浪浪每年必走的路。除了送课支教,杨浪浪还带领学校特级教师、骨干教师深入调研,针对不同区域、不同学校的发展情况,实施“一校一品、一校一策”的结对帮扶模式,与全市百余所乡镇学校建立联系机制,因地制宜开展师资队伍培训、校园文化建设、教学科研联动、办学资源共享等。
2015年,杨浪浪入选教育部主办的全国首批中小学名校长领航班,并被授牌“杨浪浪校长工作室”,她依托工作室联合多个省份开展校长培训,带动千余位乡村校长的专业成长,一大批乡村教师和学生从中直接受益。
“教育要为国家计深远,为民族计深远,为未来计深远,可教育的实践是在细微处点灯。办有意义、有意思的教育是我永恒的课题,而我所做的一切工作,一言以蔽之——俯身拥抱每一个孩子。”杨浪浪说。
作为_,杨浪浪感到十分激动和骄傲:“教育是既基础又伟大的事业,在未来的日子里,我将履行党代表的光荣职责,把党的温暖送下去,把基层的声音带上去,在平凡的点滴中为党和国家的各项事业取得新的重大进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她常说:街道的工作是“骨头顶着皮”,来不得半点虚假、半点拖沓!作为一名街道干部,唯有真抓实干,才能赢得老百姓的信任!话是这么说,她也是这样带头做的。她把学习教育融入基层治理,服务群众中心工作中,大力推动街道科室优化重组,成立10个“功能型”服务办公室,与1个社区捆绑,负责1个一级网格。
在她带领下,所有街道社区党员干部全部身穿“黄马甲”、佩戴党员标识,每天巡查网格,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连续7年常态化开展“进万家门、访万家情,送万家暖、连万家心”的“四万走访”活动,今年结合大走访大落实,走遍辖区所有驻街单位和居民家庭,建立“一户一档”,动态掌握需求,跟踪提供服务,差别化帮助解决为老为小、助残助困、招工就业等方面7300多个难题。坚持打开大门,把每一名党员干部的姓名、照片、联系方式、服务承诺等,统一制作成公示牌,在所在网格内的驻街单位、小区楼栋上墙,接受监督。选聘退休党员居民志愿者组建“盯得紧”督导考核队,每天到网格逐个“找茬”,每周参加社区工作周小结会议,经常性列席街道工委会议,提出问题,督促整改。评选表彰网格“最美十大员”、仙林“最美的人”、网格“特别贡献单位”,已奖励3750名党员群众、310个驻街单位。现在,每年的1月3号和7月1号,街道都召开上千人规模的党员群众大会,街道报告工作、作出承诺,党员群众自编自演红色节目,现场洋溢着“其乐融融一家亲”的氛围。
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最美巾帼奋斗者”候选人中,既有保家卫国、不怕牺牲的战士,也有勇于实践的改革先锋;既有三尺讲坛上的名师,也有扎根基层致富百姓的“领头羊”;既有贡献突出的科学家,也有长期服务“三农”的科技工作者;还有公正为民的法官、优秀技工等,她们是一个个勤勉务实的劳动者、脚踏实地的奋斗者、朴实无华的追梦人。品读她们的事迹,致敬每一位“最美巾帼奋斗者”,汲取“最美巾帼奋斗者”的榜样力量,这样我们的奋斗才够“味”。
什么是初心和使命?是北师大硕士毕业毅然选择回到家乡,主动到贫困村担任第一书记,向牵挂的土地、关心的群众勇往前进,30岁的年轻生命永远定格在扶贫路上的黄文秀;是一生只为一清渠,不屈不挠经过36年的不懈努力,绕三重大山、过三道绝壁、穿三道险崖,带领村民们在悬崖绝壁上开凿一条“生命”渠的“大山里的老愚公”黄大发;是“我为什么要学医?”“我为什么选择角膜病研究?”“我为什么要出国?”初心三问后,拒绝高薪资大平台毅然选择回到国内千百万急需救治的角膜病患者身边的姚玉峰……她们不曾忘记自己当初为什么出发、为什么奋斗,她们以崇高的信仰和追求,为了国家和人民的事业,吃得苦受得累,迈着坚定前行的脚步,向着初心使命的方向,不畏挑战、砥砺前行。致敬最美巾帼奋斗者,让我们如她们一样,秉持初心使命的“原味”,以“不破楼兰终不还”的信念,抵住风浪、经起考验,矢志不渝、奋斗不止。
什么是默默的无私奉献?是当官一场手空空,退休又钻山沟沟,孜孜不倦地奋斗了60年,奉献了60年,带领干部群众把贫穷落后的保山建成全国闻名的“滇西粮仓”的杨善洲;是32年以孤岛为家,捍卫着祖国的神圣尊严,无怨无悔把青春年华全部献给海防事业,抱定“守岛就是守家,国安才能家宁”的王继才、王仕花夫妇;是28年如一日,坚守“一个人的警务室”,将一个地理隔离“孤岛”打造成百姓安居乐业的“美好生活之岛”的李树干……她们始终牢记“为谁辛苦为谁甜”,秉承“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奉献精神和崇高境界,用实实在在的行动抒写了一曲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赞歌。致敬最美巾帼奋斗者,让我们如她们一样,以“采得百花成蜜后”默默无私的奉献拓展生命的维度,打通奔向伟大梦想的跑道,一步一个脚印地酿出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的“甜味”,让人生因为奉献而成为最美,书写了无愧于时代的华章。
什么是勇敢的开拓创新?是人生七十再征战,以“只问耕耘,不问收获”的定力,追求“让中国人用上中国科学家研制的好药”的陈凯先;是在我国火炸药领域辛勤工作六十余年,至今仍坚守在火炸药这一艰苦、危险领域的第一线,以“一辈子只做一件事”的执着精神攻克了火炸药领域多项世界级难题的王泽山;是扎根航天事业30年,提出了动力源燃烧性能的暗区调节理论,为我国航天化学动力技术由“跟踪国际”向“自主创新”的转变作出了重大的理论贡献的庞爱民……她们孜孜不倦地奋战在开拓创新的最前线,唱响了一曲守护人民健康、国家安全的新时代奋斗者之歌。致敬最美巾帼奋斗者,让我们如她们一样,把创新精神贯穿工作始终,敢于突破传统,不满足现状,敢于大胆尝试,不安于平庸,拿出非凡的勇气与智慧,无惧“领异标新二月花”过程中的“咸味”,以坚如磐石的信心、只争朝夕的劲头、坚韧不拔的毅力迎接新时代的挑战与机遇。
未见春华,哪得秋实,奋斗是通往梦想的通行证,让我们汲取“最美巾帼奋斗者”的榜样力量,用“奋斗之笔”书写的精彩人生,品味我们的奋斗味道。
据韩建回忆,王霜从北京回来后,显得非常沮丧,对足球和比赛也显得无所适从。“她当时的状态只能打个替补。”韩建为给王霜设立一个新目标,让她从竞争主力左前卫开始。“这个目标让王霜重新燃起斗志,也激发了她那股不服输的劲头。”
从那以后,王霜开始发狠,中午不休息,晚上加练。“我记得有一次在南宁冬训,她每天吃完中饭就缠着你,让你陪他下去练。王霜一个,吕悦云一个,大中午的球场里就我们三个人,练传中,练射门……”那次集训,王霜生生瘦了十几斤。
2009年,韩建带着吴家山中学女足球队代表武汉参加全国中学生运动会,那时的王霜已经成为球队主力。那次比赛,王霜连续罚丢点球。回来后,她开始发狠练习。
“她那个年龄,我给她的规定是加练时最多练6个。”结果有天晚上,韩建在球队四处没有找到王霜,跑到黑乎乎的球场一看,果然在那儿练点球,“这么黑你还练什么?你看得见球门吗?”王霜说,“只要看得见球就行了!”
那天,王霜把教练的话忘得干干净净,前前后后踢了20多个,结果腹股沟拉伤,休息了一个星期。
正因为见过王霜最受挫折、最脆弱的样子,韩建才知道她不是为足球而生的天才,只是付出了比常人更多的努力才到达今天的高度。
就像王霜所说:我7岁选择踢球,没想到一踢就是20年。很多人说我是一个“有天赋”的球员,其实,我只是带着一份坚持的勇气。
2021年3月13日,中韩女足奥运门票争夺战第二回合在苏州奥体中心打响。然而,中国女足在上半场时的表现却让所有球迷“玩了一把心跳”。韩国队连进2球,将总比分逆转为3:2,东京奥运会的大门在那一刻似乎要向中国队关闭了。
集体陷入危机,人心惶惶。这时,王霜上演了“绝地反击”的戏码。第63分钟,王霜发出高质量任意球,足球在韩国队禁区内快速划出一道美妙的弧线,撞入球门后角。3:3了!凭借这粒神奇进球,中国队将悬空的一条腿重新踏在了悬崖边上。
90分钟结束,比分未再改写,进入加时赛。第103分钟,又是王霜在禁区前灵巧地接到足球后快速半转身射门,韩国后卫来不及上前封堵,韩国门将扑救不及……足球入网,王霜帮中国队奇迹般地将总比分反超为4:3,拿到了进入东京奥运会女足决赛圈的最后一场入场券。
王霜打进“绝杀”进球的那一刻,全场沸腾,所有人都跳了起来,疯狂庆祝。那一晚,“姑苏城外韩3:4,月落乌啼‘霜’满天”红遍网络。
赛后接受央视采访,王霜喘着粗气说道:“我们130多天集训,每天都是1万多米的跑动距离,就是冲,也能把韩国队冲垮!”
接受长江日报记者采访时,她则笑着说道:“我们武汉人就是这种个性,搞不搞得赢,谁知道呢?但首先心里一定不能怕,要敢搞。”
王霜曾对记者说:“球场是没有硝烟的战场,我们很幸运不用像先辈那样抛头颅洒热血,但为国出征,只要上场,我们依然能豁出命去!”相比伤痛,王霜更怕的是失去为国征战的机会,“其实上了场,所有的专注力都在球上,就忘了痛。”
20年足球生涯,王霜身上大伤小伤不断,但在场上的每一分钟,王霜都是毫无保留地拼尽最后一分力。
2023年,对于王霜和中国女足来说又将是充满挑战的一年。7月的澳、新女足世界杯,10月的杭州亚运会,11月的巴黎奥运会预选赛。但正如王霜在亚洲杯夺冠后写下的那句名言——你永远可以相信中国女足!而如果您通过这篇文章了解到那个真实的王霜,也会永远相信王霜。虽然比赛总会有输有赢,但王霜就是那个无论是在赛场上,还是生活中,永远都会拼搏到最后一秒的那个倔强的武汉女孩。
春和景明,万物生发。在全国两会召开之际,第112个“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如约而至。针对群众关切的医疗、教育、妇女儿童权益等方面,多位全国人大代表提出建议,多名全国政协委员积极建言献策。
回首人类文明进步的征程,女性的身影从未缺席;放眼今天,女性的优势、魅力日益彰显,在这个专属于全体女性的节日里,我们要向奋进中国路上的每一个“她力量”致敬,同时也要用行动和制度温暖守护每一份“她权益”。
众所周知,妇女节,是为庆祝妇女在经济、政治和社会等领域做出的重要贡献和取得的巨大成就而设立的节日。这一天,让我们向闪闪发光的“她”致敬:投身天文事业70载的“20后”叶淑华,首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项的中国“30后”本土科学家屠呦呦,获得全国道德模范称号的“40后”路生梅,还有张佳梅、水庆霞、李凌超、王亚平。无论是科研一线还是竞技赛场,无论是偏远乡村还是浩瀚太空,到处闪耀着女性的光芒,进入“她时代”,亿万女性如同风雨彩虹、铿锵玫瑰,在春天的阳光下自由地绽放。
正如哲人所言,社会的进步可以用女性的社会地位来精确地衡量。放眼当前,我们乐于越来越多的女性拥有更多人生出彩的机会,但我们也应清醒地看到,女性在很多方面仍遭遇着不平等,例如拐卖妇女儿童犯罪如何斩草除根?招聘会上隐形的歧视怎样消解?遭遇家庭暴力如何及时维权?妇女节不仅仅是女性的专属节日,更应成为全社会自我审视的一面镜子。因此,加速完善保护“她权益”的相关制度,重视她们的诉求,让每一位女性都在“公平、公正、公开”的阳光下自由生长,才能进一步激发“她智慧”“她力量”“她风采”。
在今年的两会上,不少代表委员们提案关注妇女权益保护议题,例如全国人大代表王玲提议开展乳腺癌、宫颈癌定期筛查,多位全国政协委员提出严厉打击拐卖犯罪等,一些切实保障“她权益”的声音在议政建言的最高殿堂久久回荡。在企业中,也有越来越多的职场女性得到尊重和保障:不少用人单位推出的弹性工作制度,越来越方便的托儿所、幼儿园遍地开花,铁路等部门针对妇女儿童的合法权益更加精细化管理。不仅为我国构建妇女儿童友好型社会写下生动注脚,也为保障“她权益”提供良好样板。
守护“她权益”,不可能一蹴而就,但只要努力,标尺就会前移,我们也有充分利的理由相信,未来将有更多女性打破“思想的枷锁”,摆脱无形的“束身衣”,在新时代舞台上赢得更出彩的人生。
2016年陈雨佳辞去宁安市高中体育教师职务,回到家乡扎根农村,成为一名“新农人”。凭着一份专注农业发展的执着,一片热爱家乡的赤诚,她扎根乡村深耕黑土地,以让国人吃上一碗营养健康的好米饭为初心,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一代“新农人”的责任与使命。
作为土生土长的上官地村农民,陈雨佳一直觉得农村天地广阔,农业大有可为,石板米产业一样也能做成一番事业,龙江农人这个选择和使命值得为之奋斗终身。“石板田就是黑土地中的大熊猫,我们得像保护自己的眼睛一样保护好它。”陈雨佳从研究水稻种植的第一课开始补起,几年的时间成为当地大米专业合作社的领头雁。
为了打出品牌,陈雨佳拿着质检报告到处给人讲,甚至背着电饭锅参加展会现场煮饭请专家品鉴。如今,她们的合作社远近闻名,已经吸引本村及周边村民157人自愿入社,石板田有机水稻种植规模从最初50亩扩大到1800亩,吸纳附近村屯6000多亩石板田加入绿色水稻订单种植,亩产由原来500斤提高到800斤左右,亩收入从5000元左右提高到近10000元,拉动本村及周边农民就业300余人。
近年来,陈雨佳带领合作社大力推动当地土地流转集约经营,依托东北农业大学水稻有机肥科研中心和国家粳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技术,以建设国家级水稻科技示范基地为载体,整村推进石板大米绿色有机种植模式,引进优质晚熟品种,实施两段式育秧,实施绿色食品水稻测土配方施肥,治地治水,严控污染。
“我的逐梦路恰是乡村振兴路,在我热爱的黑土地,深耕稻海田间,于我而言是一件幸事,我愿乘风破浪,一路欢歌,一路精彩。”陈雨佳说。
太湖县妇幼保健生育服务中心产科护士站现有岗位人数16人,全部为女性。科内全体护理人员以“三好一满意”、“医疗质量提升年”、“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为目标,以安全、优质服务为工作理念,加强护理质量控制,规范服务行为,强化三基三严训练,狠抓业务管理,内勤素质外塑形象,积极开展巾帼文明岗创建活动。
创建口号:用专业护理、用心灵关爱、用规范保障。
服务理念:换位思考,真诚服务。
创建目标:立足本职岗位,争创“三个一流”,即环境一流、管理一流、服务一流,努力把产科病区建设成为“主动热情、耐心细致、规范高效”的巾帼文明岗,取得良好的人才效益、社会效益。
一、推出优质服务承诺,接受社会监督
组织召开创岗动员会,制定工作目标、工作计划及创建措施,全面提高大家对创建活动的人士,形成人人参与、献计献策的良好氛围。在病区醒目位置明示了创岗标识、创岗守则、服务承诺、创岗成员信息、意见箱、监督电话等,广泛征求群众意见,接受群众监督。
二、加强规范管理,提高优质护理服务水平
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如首问负责制、孕产妇绿色通道制度,完善各岗位工作职责、修订和完善各项护理技术操作流程。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活动;加强临床基础护理工作;加强专科护理,增进护患沟通,建立和谐护患关系;提倡人性化服务,从服务对象的特点和个性出发,以尊重病人、服务于病人,不断改善服务措施。
三、强化队伍建设,提高护理人员整体素质
科室利用“传、帮、带”模式,以老带新,不断培养人才,加强职工参加进修、自学、函授等学习;开展岗位技术大练兵、大比武活动;落实“各级人员培训计划”,提高护理队伍综合素质;开展“最美护士”评选活动,营造争先创优的浓厚氛围,展示护理人员的良好精神风貌。
四、丰富活动载体,增强队伍战斗力和凝聚力
利用“护士节”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庆祝活动;组织开展敬老助老、帮贫扶困等公益活动,下乡为贫困人口进行健康检查、义诊;岗位多名女职工自愿参加义务献血。
太湖县妇幼保健生育服务中心产科护士站女职工在创建巾帼文明岗过程中,立足岗位、团结合作、精益求精,扎实做好本职工作,在平凡岗位上争创出一流业绩,获得了社会的好评。
胡海岚及其团队在神经科学研究方面,尤其是推进“抑郁症”治疗事业发展方面所取得的重大研究成果,给全球超3亿的抑郁症患者带来了福音,有效地探索了新的治疗思路,胡海岚也不愧为“亚洲第一人”。
从“学霸女神”到浙江大学最美女教授,再到亿万国人眼中的“亚洲第一人”。胡海岚教授真正诠释了不靠颜值靠实力,巾帼不让须眉的实力。在抑郁症高居危害人类健康榜首的当下,胡海岚及其团队的贡献不仅仅在于他们对科学的奉献,还在于科学回馈于人民的奉献价值所在。
一览胡海岚的人生道路,可谓是无数高光时刻的积累换来了一个至高无上的荣誉,胡海岚教授也成为了新一代女性追求的目标。在女性地位意识不断提升的当下,胡海岚教授做了一个好榜样,同样也鼓舞着广大女性奋力拼搏,不忘初心,为国奉献的斗志。
中国之强大,向来不是一蹴而就,从来都是无数的英豪无私奉献、不畏艰险,努力拼搏而来。胡海岚不会是第一位“亚洲第一人”,相信中国还会有更多的国人为国争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