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学的时候,是不是很多人听到作文就头大?这个时候,作文素材就派上用场了!你知道怎样正确积累作文素材吗?
围魏救赵:
战国时,魏军围困赵国京城邯郸。赵国向齐国求救,齐威王命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出兵救赵。田忌原想直接引兵去救赵国的邯郸,孙膑主张引兵去围攻魏国的京城大梁,魏必回兵自救,这样,不但能解除赵国的围困,还能使魏军疲劳不堪。田忌采纳了孙膑的策略,引兵直奔大梁。魏军闻讯急忙撤回围攻邯郸的部队,星夜回军援救大梁。走到桂陵,齐军以逸待劳迎击魏军。魏军大败,几乎全军覆没。
胡服骑射:
战国时,赵国国君武灵王决心变革图强。武灵王见胡人(少数民族)身着窄袖短褂便服,骑着战马,边跑边射箭,行动迅疾,十分灵活,便决定向胡人学习,改革士兵服装,发展骑兵。不到一年功夫,赵国拥有一支强大的骑兵,经过南征北战,赵国成了当时有数的强国之一。
窃符救赵:
战国时,秦国派兵围攻赵国的都城邯郸。赵国向魏国求救,魏国派兵前去救赵。秦国听说魏国派兵救赵一事,派人去魏国威胁魏王,魏王屈服于秦国,下令让前去救赵的魏兵按兵不动。赵王向魏国公子信陵君写信求救。信陵君曾为魏王的宠妃如姬报了杀父之仇,信陵君请求如姬从魏王那里盗出了兵符,从而夺取了兵权,率领几万精兵,奔赴邯郸,打败了秦军,解了邯郸之围。
朝秦暮楚:
战国时代秦楚相争频繁,各诸侯国视利害所重,时而助秦,时而事楚。因而形成了一个形容在列强争夺势力范围的条件下,各集团和人们的态度动摇多变,反复无常的成语。
盗憎主人
出自《左传·成公十五年》:春秋时,晋伯宗(晋大夫孙伯纠之子)为人正直,在朝常直言不讳,妻子常劝他说:“盗憎主人,民恶其上,好直言,必及于难。”后来伯宗果然因为结怨过多而被杀。“盗憎主人”是说盗贼憎恨被他盗窃、抢劫的主人,后来就比喻坏人怨恨正直的人,无道恨有道,恶恨善,丑恨美,坏人恨好人。
我们今天来讲一讲关于我国古代历史上中原王朝和少数民族的一些故事。相信一说到汉朝,大家可能会想到昭君出塞,张謇出使西域等等故事,在我们看来,当汉朝遇到和外族的外交关系出现问题的时候,汉朝一般采取的都是友好谈判甚至将皇室的子女远嫁大漠之中来保持和平的,因此大家一说到汉朝就会想到“爱好和平”,“不喜欢战争”等等词汇,而对于当时的少数民族,我们的印象可能就是“凶悍好斗”,“战斗力强横”这些词汇,那古代历史上的汉朝真的是这样子的吗?
其实在我国古代历史上真正的汉朝并不是这个样子,根据历史书籍记载,汉朝的时候,一个汉人可以当得上足足五个胡人,而在后来匈奴人的装备得到了提升,照样不能和当时的汉人相提并论。到了我过的唐朝时期,在唐朝逐渐衰败的情况下,当时边关的少数民族依然不能喝中原王朝的军队相抗衡,即使是到了受到金人不断侵扰的宋朝时期,宋朝的岳家军也是十分强盛,正式因为岳家军的存在,金人才多年不得侵入中原,并且在宋朝的时候,我国的海军实力十分强横,可以说能够秒杀当时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的水军力量。到了明朝时期,我国的国力就更加强横了,在海上作战时,就连荷兰人都打不过明朝的军队。可以说当时的汉族就已经是世界上强大的一个民族了。
还有一个历史小知识,就是关于相扑这个运动,相信一提到这个运动大家就会想到日本人,但是相扑是我国古代历史上的宋朝最为流行的运动之一,在宋朝的时候不仅有商业性的相扑娱乐活动,还有专门的相扑经济比赛。而且在宋朝的时候还有女人进行相扑运动,于是女子相扑运动成为了宋朝最为吸引观众的一个体育运动。只不过再后来史学家司马光认为这个活动有伤风化,就建议皇帝取消这个活动,慢慢的相扑运动就消失在了我国历史上。
古代历史故事精选5篇
《奇妙的石墩》
相传,薛河上的西仓桥,是在明朝时候兴建的。这座三孔石拱大桥,据说是皇家工程,规模很大,征调的能工巧将很多,征用的民工就更多啦。建桥的时候工地上很热闹,象个小集市。
一天,从外地来了个白头发的石匠老头,给河北涯一家打石碓窝儿。他一连打了好几天,歇着的时候,就到工地上转悠转悠,看人家雕刻水兽、石狮子和桥栏石柱。高了兴还跟石工门扯上几句,就连那工地上的头头们,他也偎上去唠叨几句。大伙都说这个老头迂魔,狗咬耗子--多管闲事。
老石匠把石碓窝子打成了,他跟主家说:“你有这么多石料,我再给你打个石墩,坐着舂粮食多方便。”主家很乐意,就让他接着打了。
打这个石墩时,老石匠别捉多细心啦,他量了打,打了量,有人问他:“一个石礅子,费这么大的劲儿干什么?”老石匠听了,光笑不说话,就知道低头干活。石礅打成的这天,正赶上大桥石拱圈要合龙门。不� 当时天阴得很厉害,眼看要下大雨,石拱圈不马上合好龙门,一场大雨,几个月的工就白搭啦!可现打制也来不及呀!石工们和掌管工程的官员,急得团团转,活象热锅上的蚂蚁。就在大伙犯难为的时候,这个老石匠又遛了来。他看了看缺口,对工程人员说:“我那里有一个石礅,你们看看放到这儿合适不。”石工们听了,马上跟老石匠把石礅搬了来,往中间一放,竟一丝一毫不差,扣得严严实实。
大桥建成了,官员们都很高兴。当想起去找老石匠道谢时,可哪里还有老人的影子!光看见碓窝子跟前,有一张大红字条上写:
施工马大哈,桥拱出误差。
鲁班来相助,银两谢农家。
看了字条,人们才知道那个石匠老头是鲁班暗地里帮助皇家工程。官员们按鲁班吩咐,赏给打石碓窝儿的那家二十两银子。
某日退朝后,仁宗回到寝宫,脱下帽子直嚷头痒,让内侍赶紧把专门给他梳头的女官叫来。女官在给仁宗梳理头发的时候,看到他怀里有文书,就问是什么事。仁宗答说:“最近下雨不止,朝中谏官认为是阴气太盛所致,故上书让宫里裁减嫔妃侍从的人数。”女官听了以后很不屑地说:“那些宰相和御史,家里多的是歌姬舞女,即使普通的官员,只要官职稍一如意,也会增置歌姬舞女的人数,皇上身边不过就几个人,他们就大喊阴气太盛,要求裁减,难道只许他们自己逍遥快活?”女官问:“这个建议必须执行吗?”仁宗说:“谏官的建议,哪能不执行?”女官仗着自己平时为仁宗宠爱,认为再怎么裁减也轮不到自己,于是赌气说:“如果一定要执行的话,就请皇上先把奴家给裁掉。”仁宗当即就传下命令,让梳头的女官以下共三十人,尽快携私人物品从内东门出宫。
宋仁宗刚刚上台,就体味到了当皇帝的妙处,新婚燕尔,沉湎女色,不但采皇贵妃这类“家花”,而且采臣子们的“野花”。一日,京都开封某一富豪之儿媳妇不见了,听说被召进了皇宫。开封府尹范讽得知此事,二话不说,直闯皇宫,含讽带刺地说:“陛下不贪女色,朝野共知,若将民女强纳入宫,将何以示天下?”搞得宋仁宗脸红一阵白一阵,讪讪地说:“朕听皇后说,是有这么一个女子,但朕还没有看见。”范讽依然不放过:“若果如此,请客臣将其带出。”宋仁宗只得老老实实把这女子当场交出。
此事了却不久,皇上又犯老毛病了,纳了新美人。谏官王素闻知,又上金銮殿来了。这个王素是前朝宰相王旦之子,王家与赵家是“世交”,于是,仁宗就向王素拉起了关系:“朕乃真宗之子,卿乃王旦之后,世有相交。后宫实有新人,已随朕左右,可否让朕留下?”但王素毫不徇私,坚决“不准”,仁宗无奈,只得泪眼花花地把美人送出宫殿。
《历史的温度》
有一年,武则天下令禁止屠宰牲畜。有一位左拾遗,姓张,恰巧他的妻子生下了一个男孩。他想瞒着皇帝,小范围内庆祝一下,于是悄悄宰杀了一只羊。然后,邀约平时要好的几个同事来吃饭。
大家都秘密地来了,自是一番庆贺,然后,推杯换盏,饱餐了一顿羊肉。朋友当中,有一个人叫杜肃,官拜补阙,跟左拾遗一样,都属于监察部门。就这么一个人,吃了饭之后,一抹嘴,就把他的同事给告了,而且,一纸奏章,直接告到了武则天那里。 姓张的以为这事做得神不知、鬼不觉,还沉浸在喜得娇儿的欢乐之中。
第二天,朝堂之上,武则天突然对这位左拾遗来了一句:“听说,你的妻子生下一个男孩,可喜可贺啊!”他一听,连忙叩头拜谢,却暗自心惊肉跳,想皇帝是如何知道这件事的呢?武则天接着问:“可是,你请客的羊肉是从哪里来的啊?”他心知事情败露,连连伏地叩头,称罪该万死。心想,这下完了,触怒了皇帝,只有死路一条。
武则天看着伏在地上觳觫的臣子,说:“朕下令天下禁止宰杀牲畜,其实,红白喜事是不管的。我要说的是,你邀请客人,应该有选择地邀请,像一些无赖的人,就没必要跟他一起吃饭了吧。”说完,她把杜肃写给自己的奏章拿了出来,展示给大家看。 事情的结果是,“肃汗流浃背,举朝唾其面”。也就是说,武则天并没有责罚违禁的左拾遗,却把暗地里告密的小人杜肃,当众羞辱了一番。
故事是从《太平广记》里读到的。古代君臣之间的事,不过是君居高临下,臣伏惟听命而已。武则天能把一个小人在朝堂之上揭发出来,让坐拥天下的。皇帝一下子有了可爱之处。而且,她还用这种方式给诸大臣上了一堂人生课,告诫众人交友亦须择人,要慎而又慎。历史也在那一天多了些人情味。
因为,能够这样劝人的,不是至亲,便是至交。高高在上的国君,亦能俯身于臣民,斥恶劝善,不能不说让国君有了人的温暖,也让历史有了珍贵的温度!
司马懿的聪明
在蜀魏战场上,智谋能与诸葛亮相抗衡的只有司马懿。战场上的司马懿表现出杰出的指挥才能,一旦进入政治权力斗争场合,其智慧指数似乎立即退化,在上司曹芳面前表现出一副傻乎乎、病怏怏的迟钝相。
《三国演义》第一百零六回“司马懿诈病赚曹爽”,就写出了司马懿是如何靠装病麻痹曹爽的。三国魏正始八年(247年),大将军曹爽与亲信何晏等准备出城游猎,事先让即将赴荆州担任刺史的李胜以拜别之名去探知司马懿的虚实。司马懿探得消息后,立即写好了“装痴卖傻”的剧本。
当李胜见到司马懿时,李胜看到的是“去冠散发,上床拥被而坐”的司马懿,他躺在床上,一副病得快死的样子,甚至连拿碗、喝粥的力气都没有。李胜对司马懿说:“天子要我到荆州任刺史,特来向太傅辞行。”这时,司马懿玩起了“谐音游戏”,他喘着粗气说:“并州近朔方,好为之备。”人家李胜明明说的是荆州,他偏偏说并州,看来司马老人的听力严重下降了。李胜帮司马懿纠正:“太傅听错了,我是去荆州,不是并州。”司马懿将“聋”就“聋”:“你刚从并州回来?”李胜在“聋子”司马懿耳边大声说:“我是去荆州。”司马懿总算有点搞清楚了,说:“我实在年纪老,耳朵聋,听不清您的话。您做荆州刺史,这太好啦。”如此说了一番“绕口令”后,司马懿以感人肺腑之语作结,大意是:我病得快要死了,两个儿子不成器,以后还望大将军多多提拔。
司马懿连哄带骗加忽悠,把李胜玩得团团转。不过,司马懿装痴装傻的终极目标则是通过李胜对自己的印象,干扰曹爽的政治判断。
李胜走后,“病得要死”的司马懿马上翻身下床,紧急召见两个儿子,说:“李胜此去,曹爽肯定不会防备我,只等他们出城狩猎时,我们就可以一举拿下。”嘉平元年(249年)正月,皇帝曹芳与大将军曹爽等宗室到高平陵为魏明帝扫墓,司马懿乘机发动政变,诛杀曹爽,逼死曹芳,把所有的军政大权揽于手中--最终逼魏主“禅让”,取而代之,“三国尽归司马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