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工作和学习中,大家总免不了要接触或使用作文吧,作文是人们把记忆中所存储的有关知识、经验和思想用书面形式表达出来的记叙方式。还是对作文一筹莫展吗?
北海的羊群咩咩地叫着,孤单的身影,挥一杆羊鞭,与冷月为伴,傲视大漠飞雪。你的身影深深镌刻在我们的心底。
朦胧中,你的身影仿佛临近,谋反牵连,你静坐受审,“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掷地有声,剑拔出鞘,欲自刎谢罪,忠君爱国令单于钦佩。我不禁想问你牵连受审,何至于自刎谢罪,你却告诉我:“为使丧节辱命,宁死而不足惜”,你将爱国的节操写在大漠。
单于劝降,你宁死不从,举剑拟击,你自岿然不动;赐号称王,你毫不动摇;荣华富贵,你视如粪土。我问你为何如此坚定,你只言:“忠君爱国我本心,赐号称王有何妨,此乃大丈夫也。”好一句气势磅礴,振奋人心的“大丈夫”可你舍生与贵而被幽,于地窖冰寒,绝不饮食,卧身啮雪,旃毛并咽,这滋味可怎样忍受,你无声的苦楚,将爱国的信念燃烧于冰天雪地。
流放北海无人处,放牧公羊,欲使你永不召回,禀食不止,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手持汉节,卧起操持,我知道你所持之节是你对大汉的忠心,节旄尽落,也改变不了你对大汉的忠诚。我问你人生如朝露,何久自苦如此?你言:“生是大汉人,死是大汉臣。”
出使羁留匈奴19年,你从未屈服,两次自戮,幽禁断食,北海牧羊,李陵劝降而不动摇,面对周围环绕的屈节仕敌之人,你持节如一,坚贞不移。卫律劝降,举剑欲击,汝不动;荣华富贵诱惑,汝不应;家遭不幸,皇上不明,汝不变。一片赤诚,流放于荒山原野,忘却富贵,成就气节,铭记祖国,铮铮傲骨。
你的生命因你而辉煌,你的身影渐行渐远,可我们无法忘记,你漫天风雪中且歌且行的身影。遥远的北海,你为我们伫立起一座不朽的丰碑。
两千多年过去了,苏武的崇高气节成为中国人的榜样,他将永远是我们中华民族不朽的`丰碑。
凛凛的民族气节,赫赫的民族英雄,一生饱受苦难的你,把那光秃秃的旌节升华为一段千古惊奇,书写了一段流传千古的悲歌。
历史的天空中名人灿若星河。有的气吞山河,有的雄霸天下,有的运筹帷幄,还有的精忠报国。不过还有一种人,他们没有权倾天下的野心、没有显赫尊崇的地位,但他们坚贞不屈的品质,让他们在历史的天空中闪耀着永远的光辉,我崇拜的苏武就是这样的一个人。
亲爱的朋友,你一定听说过美丽贝加尔湖吧。可你知道那儿的冬天平均零下30多度吗?你知道2000年前苏武曾在那儿牧羊吗?你知道他这一牧羊就是19年吗?
2000年前汉武帝派苏武去与匈奴讲和,不料却被匈奴扣下。这时,早已投降了匈奴的好朋友卫律受命来劝降他。卫律身着华丽的衣裳炫耀地说:“苏武,我之前投降匈奴有幸受到了单于的恩宠,得到有了爵位和财富,管理数万民众,牛羊多的数不清。如果你今日也投降,明日便可像我一样。"苏武义正辞严地说:"你为人臣子,不顾恩义背叛君主和父母,投降蛮夷做俘虏。我见你做什么?况且单于信任你让你决定他人的生死,你却不公平执法,反而想挑起两个君主的矛盾,自己坐观成败。"说的卫律颜面尽失,无言以对。匈奴单于无奈只得把他流放到北海(今天的贝加尔湖)去放牧,并声称只有到公羊生下小羊的时候,他才能回去。苏武深知这是故意刁难他,他从容面对。在这人迹罕至的北海春天他吃野菜,夏天捡动物动洞穴的食物,秋天吃野果,冬天只有挖野菜根吃老鼠。渴了,吃口雪;冷了,依偎着羊群取暖。寒来暑往,与他作伴的只有那根旌节。他随时将它带在身边,这是他使臣身份的象征,他时刻不忘自己是汉朝的人是汉朝的使者。
放羊时,单于还是不死心,仍不断的派卫律、李陵来劝说他,可他还是严词拒绝了。就这样过了19年,随着派他出使匈奴的汉武帝的过世,远在汉朝的人们也在不知不觉中将他遗忘了。一次偶然的机会,汉宣帝听说坚贞不屈的苏武还活着,大为惊讶,终于经过一番周折,派人把他迎回了长安。此时,苏武已经60多岁了,他心爱的旌节也变成了一根光杆。来迎接他的人们都不禁为这位英雄留下了眼泪。
苏武出使匈奴身陷困境,坚贞不屈不辱使命,捍卫了祖国的尊严书写了外交史上的传奇。成为了后人的榜样。每当想起他,我的心中便会升起浓浓的敬意。
我敬佩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文天祥;也敬佩舍生取义的谭嗣同;还敬佩精忠报国的岳飞,但我最敬佩的莫过于坚贞不屈、不辱使命的苏武!(抒情开头,引出下文。)
苏武,字子卿,汉族,杜陵人,西汉大臣,公元前一百年,他以中郎将之职奉命出使匈奴。(简单背景,过渡。)
在苏武出使匈奴前,卫律投降了单于,虞常对此很不满意,就要在出使匈奴的时候,绑架单于的母亲,可是他被匈奴抓住了。苏武被扣留在了匈奴那里,单于逼迫苏武投降,但是苏武坚贞不屈。(为使文章段落格式清晰,下文要另起一段。)
后来,单于把苏武放逐到了北海,让苏武放公羊,声称只有公羊下小羊的的时候他才能被释放。在一望无际的北海,天低云暗,风和雪交融在一起像一头凶猛的狮子,疯狂地扑来。(环境描写,渲染气氛,为下文做铺垫。)在白雪里,有一位老人,身体瘦削,身上穿着的`那件衣服,经过风雨的洗礼,早就不能御寒,仅能蔽体,他的头发和眉毛已经花白,皱纹似乎在诉说着自己的沧桑,陪伴他的只有一根旄节,他就是苏武。(肖像描写细致入微,值得借鉴。)他渴了抓起一把雪吃,饿了就撕下一片毛毡咽了下去。吃完了他站起来,在积雪中艰难地走着,为羊寻找着那一片枯草,终于找到了一片,羊儿们费力地嚼着……(下文还要另起一段。)
在家里,他的老母经常深情地望着北海的方向。在三更睡觉的时候,他和他的妻子都梦到了对方,这种生活一过就是十九年。苏武终于获救了。
(这一段要补入抒情或议论,来升华文章主题,这样文章才会有内涵!)
苏武的气节谱写了一曲“威武不能屈”的正气歌,青山依在,绿水依然,我终于明白了何为“忠诚”,何为“爱国”!(卒章显志结尾,紧扣主题!)
苏武是中国古代传奇人物之一,他的故事展示了忠诚和坚持的精神。据史书记载,汉朝时期,匈奴入侵北方边境,苏武被迫前往匈奴投降。
在匈奴期间,苏武始终保持他的远大理想和对祖国的思念。每天过着与匈奴人截然不同的生活,他时刻牢记自己的身份和责任。
苏武的忠诚和智慧使他赢得了匈奴一族的尊重和信任。他通过文化、农业和畜牧业方面的知识传授给匈奴人,极大地改善了他们的生活。
然而,他对祖国的思念一直挥之不去。苏武经过严苛的考验后,成功逃脱了匈奴的控制,返回了自己的祖国。
苏武的故事告诉我们忠诚和坚持是无价的。品质,无论身处何种困境,我们都应该秉持这样的信念。同时,他还展示了一个人对家国深情厚爱的力量。
通过苏武的故事,我们可以深刻理解什么是真正的忠诚和荣耀,也能从中汲取勇气和坚持不懈的力量。
他,不会武刀弄剑,却让大汉朝的天子到子民都向他表示敬意;他,不能杀敌立功,却成为麒麟阁十大功臣之一;他,不能驰骋疆场,却成为了大汉永远的英雄;他,不能为大汉抵御匈奴政权,却也用赤子之心为大汉史书抒写下不辱的一页。他就是大汉最忠诚的臣子之一——苏武
时间回转到公元前10年的一天,那一天,因为“虞常事变”苏武等百余人被单于扣押,面对酷法严刑,有人屈服了,低下了自己高昂的头而苏武——这位大汉忠诚的儿子,他把卫律的诱惑、李陵的劝说全部当成了耳边风,他坚挺着脊梁,为维护了尊严。
一段时间后,茫茫北海中出现了一个铁血男儿,在寒风中,他冷月作伴,在大漠中,他与孤燕为伍。默默中,他将“生是大汉人,死是大汉臣”的信念永远记在心灵深处。塞外的寒风吹弯了草的腰,吹折树的枝,但它没能,也不可能吹断那根象征汉廷的旌节,吹弯苏武那坚挺的脊梁。苏武,他愿做高山雪莲那执著而圣洁的守望,他在等待,在默默地等待,从中年等到晚年,从黑发等到白发。
他南望中原,守望着大汉可能到来的使臣。
苏武,他宁愿自己一个人独守一片荒凉的土地,也决不向匈奴顶礼膜拜。因为他知道,他的祖国是大汉,这辈子,只有祖国,精忠报国! 苏武,他宁愿只与冷月作伴,只与孤燕为伍,他决不判国投敌的千古骂名!因为他知道,富贵,只不过是过眼云烟,忠心,方能留方百世,铭记,是它的精神家园。 苏武,他宁愿渴饮雪水,饿食毡毛,也决不去投靠敌人,接受那可耻的千金封侯。因为他知道,他要铭记下对大汉忠贞不渝的信念,用这信念去书写一段不朽的历史,一段千古传奇!
悠悠19载,苏武用他的行动向世人说明: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富贵犹能忘。他用行动孔子的“成仁”、孟子的“取义”做了最好的诠释!苏武的事情让我震惊,从这我读懂了何为“英雄”,何为“忠诚”。
恍惚间,我变为一个小侍卫,我看着不一样的事物,很茫然。但突然传到苏武前来受审讯。
我看见苏武,他看起来没有一丝一毫紧张,昂首挺胸的走进殿内,还未等别人说话,苏武便说:“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说完就拿初到来自尽,衣服上还快就有一部分变为血红色,着颜色深深刺痛我的眼睛。虽然我知道是这个情节的发展,但是亲眼见到我还是很惊讶,心中很是佩服苏武,很佩服他的气节。胡来,经过卫律的劝降,苏武没有答应,被单于囚禁起来。天上下着雪,很冷,房屋地上全都是雪,洁白无瑕。单于不给他吃的喝的,他也勉强的活了下来,我试想了一下,如果是我一定坚持不下来,忍受不了这些苦难,更是佩服苏武。
后来,单于又将他放在北海边没有人的地方,让他牧公羊,很明显就是不想让他回到汉。在天寒地冻的世界里,无衣无食,却能勉强生存,让我很是佩服。那里很冷,没有人就更加显得凄冷。他牧羊,捡野果,掘野鼠,维持生活,尽管有时很饿,下完雪很冷,但苏武一直坚持着,从未说过投降二字,依然坚持热爱自己的祖国,不背叛。他衣衫褴褛,手握使节杖,傲然立于茫茫雪原中,他身体骨瘦嶙峋,而那目光却仍然深邃,不可抗拒。岁遭遇了种种磨难,但我依然觉得,他还和以前一样,还是那样昂首挺胸。
这一路上,苏武经历了很多诱惑,面对卫律和李陵的劝降,面对匈奴的威逼利诱,他,没有投降,没有退缩,他始终信念如磐石一样坚定,宁死不屈,忠贞不渝,他依旧热爱他的祖国,一心只为不辱使命。
我从梦境醒来,仿佛眼前便是苏武牧羊时的情景,苏武的步子稳重有力的踩在雪地上,他越走越远,但背影却让我觉得很高大,犹如巨人一般。
公元前104年,北国边疆深处的古老部落里,一群勇敢的游牧民族与野蛮的匈奴部落长期对峙。苏武,是这个部落的一名普普通通的牧羊人。
当匈奴大军再次袭击边境村庄,年轻的苏武毅然加入了抗击匈奴的队伍。他拿起箭矢,放肆而果敢地射向敌人。但由于匈奴人数过于众多,抵挡不住匈奴铁骑的冲击,苏武与其他同伴被逼撤退。
在撤退的过程中,苏武看到了自己的亲人遭到匈奴人的追杀,毅然决定牺牲自己为他们争取时间。就在生死关头,苏武豁出性命,用自己的身躯挡住了匈奴人的攻击。
当苏武醒来时,发现自己被抓捕到了匈奴营地,并被带到了匈奴的大将军面前。大将军一脸凶狠地质问他:“为何如此冒险,为何不选择投降?”
苏武一言不发,只是坚定地盯着大将军。他怀着对家人的思念和对祖国的忠诚,毫不动摇。
大将军被苏武那种坚韧和忠诚所打动,他决定给苏武一个机会。他将苏武派往他的帐篷服务,试图让苏武见识到匈奴的生活,改变他的`忠诚。
但是,尽管在匈奴营地遭受了各种屈辱和煎熬,苏武仍然没有动摇。他每天默默地忍受着饥饿和寒冷,同时默默地等待着回国的时机。
五年过去了,苏武终于等到了机会。在大将军病倒之际,苏武知道这或许是离开匈奴的最好时机。于是,他偷偷地离开了匈奴营地,决心回到自己的祖国。
苏武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回到了边疆村庄。人们欣喜若狂,将他奉为英雄。而苏武,沉默地用眼神回报着他人的关爱。
苏武的忠诚和坚守感染了所有人。他的故事被流传在世代之间,激励着后来的人们为了自己所爱的人和祖国,勇敢坚持。
下课铃响,我还沉浸在苏武高尚、不屈的民族气节中,深深不能自拔。同桌突然拐了拐我的胳膊,轻声对我说道:“如果你是李陵与苏武中的一人,你会选择哪个人呢?”
我愣了愣,便垂下头来,静静地思考起来。
在我的印象中,苏武虽是一个忠诚、有气节、热血爱国的人,但我却不是特别喜欢他的盲目忠诚与固执。数十载岁月,他就倚靠着那一根节杖度过,苦苦记挂着重回汉朝。面对卫律等人的威逼利诱,丝毫不为所动。但在汉帝那里呢?也许高高在上的天子早已忘了这个微如芥子的人物的存在,忘记了在遥远的荒蛮还有这样一个人为他死守着汉朝的尊严。
否则,又怎么会在十九年之后才把他接回汉朝呢?家中的亲人也离的离,亡的亡。帝王已经抛弃了他,陷他于家破人亡之中,他又何必还要坚守自己的底线。何不早日归附匈奴,重新开始自己的人生呢?
相反,谁又能说李陵不爱国呢?他数次带兵击退匈奴,惟一的一次落败,以五千之众,对十万之军,浴血奋战,兵尽粮绝,成为了俘虏。而武帝竟因小人之言,毫不留情地诛杀了他全家。他无路可退,降伏于匈奴也在情理之中。也许我并不能感受到封建帝制下的强权与精神桎梏,但要是今天的我,我一定会做得更狠,更绝然。
我忠心事君,君却如此待我,还伤我亲人。况且李陵这样的臣子只是汉帝众大臣中的一个。武帝晚年杀害的又何止是李陵一家人?李陵也只是识时务者为俊杰,当我们都身处他这种情景时,也就不会讥笑于他的选择了罢。
我抬起头,毫不犹豫地回答:“李陵。”她苦笑着说:“我也一样。”
人生苦短,何不为自己而活。
高官厚禄,富贵荣华,他嗤之以鼻,不为所动。十九年的折磨,原本风流倜傥的他如今似六七十风的老翁,须发皆白,但是他却仍没有屈服……
风割脸颊,冻得麻痹了神经,刺痛骨头,大雪纷飞,站在这样寸草不生、荒芜贫瘠的地方,连眼睛都很难睁开。可苏武怎么会在这样种地方?
——苏武爱汉武帝之命,手持旌节,出使匈奴。匈奴的单于见苏武是个可用的人才,便派卫律劝降苏武。劝说、逼迫、威胁、恐吓,这些招数卫律都试过了,可苏武还是宁死不屈。单于见没法,就将苏武关入地窖,不供饭食,想用这种方式逼苏武投降。可是过了几天,苏武不仅没有饿死,还不肯投降。无奈愤恨之下,匈奴的单于将苏武打发到人迹罕至的北海边去放羊,还对苏武说:“等公羊生了小羊,就放苏武回去。”公羊怎么会生小羊呢,这不过是想囚禁住他的说辞罢了。
北海天气十分恶劣,匈奴又不供饭食,苏武只能渴时捧一把雪,饿时啃着羊皮片、皮带充饥。苏武每天望着祖国的方向,想着自己已白了头发的老母亲和守着空房的妻子阵阵心痛,可苏武坚定的`爱国之心却丝毫没有动摇。
十九年过去,苏武用自己的气节使匈奴向汉朝屈服,同时,也用自己的气节谱写了一段不朽的传奇。
我把眼睛留在大漠,双手抚摸过寸草不生;我把双脚踏遍北海之边,呼吸北部荒凉的气息;我把青春藏在过路的风声里,他们叫我把心也留在这。
我拒绝了。
我喜欢烟柳画桥,可当作为匈奴与汉的使者时,我也得学着欣赏草原风光。我熟悉汉街上小贩的叫卖,但当出发去北部时就该接受牛羊成群;我爱我脚下踩着的泥土砖,同样在当我步入匈奴帝时,也应满足俯眼看见的绿草、黄土……也甚至因为这些,在后续的19年里,支撑着我,有家味道的就是他。
匈奴与汉向来剑拔弩张,至于我对匈奴的感觉,又百感莫发,有怨怼、有愤怒,因为我被困了19年,但同时又有遗憾和一种莫名的眷恋,因为我在那里住了19年。
在当我第一天面对苍茫、渺无人烟的北海时,我曾恐惧、绝望和短暂的迷茫在当我第二天睁眼看日出时,心里又被孤独和饥饿充斥;再当我第三天、第四天看见日出日落,竟有说不出来的轻松,即使我身心俱疲,每时每刻都在怀疑自己可不可以活着明日的星星时,我脚下踩着的土壤又好像在和我说“你可以的”,而我手上的汉节也给了我莫大的鼓舞。天上变幻的云,空气里呼吸的空气,都让我有种家的味道。
虽然我知道匈奴和汉是断不来往,可脚上脚下淌着的水,天上的飞鸟,是让我和汉保持联系的一根稻草。
有时,我会坐在地上去眺望那遥不可及的家,这就会让我异常怨恨这个穷凶极恶的匈奴,同时也更加充盈了我想要好好活下去的欲望,我一定要证明给他们看:汉人从来不是懦夫,我们的脊梁是比天还硬的金刚。
但同样,当我的坚持被匈奴认可甚至敬佩时,我久经干涸的心灵又好像被雨丝击中,他们证明我的坚持是值得的。
而现在,当我知道在后世我的故事被大家称赞时,我又感到受宠若惊。请让我斗胆将自己比喻成一滴水�
而我,只是恰好被记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