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对作文都再熟悉不过了吧,根据写作命题的特点,作文可以分为命题作文和非命题作文。相信很多朋友都对写作文感到非常苦恼吧,
“尊敬的乘客,您好,您所乘坐的戊戌年次列车即将到站,请调整好您的心情,整理好您携带的回忆心愿,严禁携带悲伤烦恼等危险品上车,本次列车是通往乙亥年的列车,祝您旅途愉快!”春节前后,有一种东西不仅在网络上弥漫,更在生活中洋溢:母亲牌饺子中裹着它,家人间的欢声笑语中携着它,朵朵烟花中舞着它,声声爆竹中想着它,张张红包中夹着它,件件新衣外披着它……
那就是浓浓的年味啊!
今年春节,我感慨颇多。除夕,母亲喊我和小妹贴春联去。为了“寻年味”,便应了。春联儿总得看准位置贴,才美观。于是我便举起胳膊,踮着脚,听着小妹的位置提示:“往上,哎对,再左点儿,不不不,偏了偏了,稍下点,一点就行……”渐渐地,我的胳膊酸了。“哦真糟糕,”我“悲”“愤”地嘀咕着。“哎好啦!这个位置刚刚好!别动啊!”小妹一步并作两步地跑来,帮我把上联贴好。“大功告成!”我高兴极了。“哎等等,别跑,还有下联呢!”小妹叫住了兴奋的我——极不情愿地拖起下联……如此的周而复始,终于,贴春联完成!正当我祈祷明年不用贴春联时,被红纸染红的双手引起我的端详,便转眼望向今天的成果——“其实贴春联貌似也没有那么糟……”我欣慰一笑,等等,这不就是我要找的“年味”吗?可真是“众里寻他千百度,暮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年味儿里有说不完的故事,道不尽的风情。有人说,年味儿淡了,很多东西不再是过年才有的,走亲访友、购物消费都渗透到日常生活中了。我想,不是年味变了,而是每代人有了自己独特的年味。只要团圆的期盼在,我们民族的传统在,年味儿就在。
爆竹声中一岁除,中华大地传统的春节是所有炎黄子孙最重要的节日,也是整个中国最欢快喜庆的一段时间,从古至今,新年都是所有节日里最有“味道”的,这种令人回味无穷的“味道”,我们将它称之为年味。
年味,是家人团聚的味道;是游子回乡的味道;是亲友祝福的味道,也是相忘不快只留情谊的味道。在这样一个日子里,无论是什么关系的人,见面只有纯纯的祝福之情,无关往事。年下无愁人,新年作为一年的开端,理所应当是喜气洋洋的,对于每个人来说,新年都是一件贯通五湖四海海内海外的喜事,这件喜事间,自然年味不会少。
往日的年味,无非是亲友团聚,大人给小孩子包压岁的红包,寓意新的。一年无灾无难开心幸福,人们到熟悉的人家里拜年。随着科技日新月异,人们开始聚在火炉旁边看春晚、唠嗑、打牌,闲扯这这一年的得失和明年的愿望与目标,闲适而恬淡,安逸而舒心。现如今,年味变成了微信中抢抢红包玩玩接龙,年味在变,但是年味并没有减少,因为在意的人还在,味道就不会变。
年味,是世间最美好的味道,装住了酸苦辣辛,倾出了甘甜香色,人在,味道就在,味道在,家就不会远。
年是一种民俗,一种文化,它是几千年民族文化的沉淀。有人说,过年最重要的是团圆,一家人齐聚一堂,聊聊工作,谈谈家庭,还有什么更幸福呢?
但春节是中国人一年来最重要的节日,不能和其他节日一样,总要过出点年味来。俗话说: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过了腊八就是年;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炸羊肉;二十七,杀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玩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
可眼下,这些习俗恐怕没有多少人在坚持了,现在不过就是贴贴春联,看看春晚,放放鞭炮。所 家家户户忙着杀猪宰鸭,为年夜饭做准备。这时最高兴的要属孩子了:个个都穿上了新衣,兴奋得在农院里跑来跑去。到了晚上,一家人围坐在摆满了佳肴的饭桌前,看着烟火,享受着团圆之喜。到了年初一又可以挨家挨户的去拜年,孩子们还会得到最喜欢的压岁钱。
年味是什么?是选择回趟家的一个决定;是推开家门的一个拥抱;是满堂欢聚的一桌好菜;是父母老辈的一句教导;更是全家团圆的一个微笑。
每个人都体会到不同的年味,我体会的年味也不同。
年味是疯狂。
大年三十,我哥打电话过来说,请我们吃夜宵。原来,我哥打牌赢了钱,和几个朋友去吃夜宵,顺便带上我和我姐。吃夜宵的地方不近,但没有车,于是我们走过去。那时候是十点钟,我哥的朋友我也认识,六个人在大街上谈笑风生,一路上倒也不无聊,只是一路上我们走了许久,发现了几个夜宵店,但以前吃过,都不好吃,于是继续往前走,走啊走,却发现前面漆黑一片,店子都没开门,有人埋怨道“谁大年三十来吃夜宵,门都关了。”而现在已经是十一点了。于是我们往回走,走啊走,发现一个夜宵店,恶狼扑食,一顿饱餐后,已经11:43,我们还要走回去,我哥扁着嘴说“唉,这一年最后一天还要跟你们在一起,真是晦气,唉。”于是,一顿毒打。回到家已经是0:51,真是疯狂。
年味是热闹。
大年初一,每个人都出门拜年。到每人的家里坐一坐,桌子上摆了各家准备的瓜子,糖果。大街小巷都是人,有的人结伴而行,有的人在说“新年快乐!”有的人正坐在别人家里聊家常。有时到一个人家里,却发现那人家里坐满了人,甚至有人站着,主人家招呼着客人吃糖,喝水。真热闹啊!
年味是尴尬。
到别人家去,别人总会找一些话题,有人会问我,在哪里读书?你初几了?成绩怎么样啊?……真尴尬。
年味是开心。
大年初二,亲戚们开始走动起来。我爷爷有七个兄弟姐妹,所以要拜年的人家有很多。每年我最喜欢的时候就是和一些亲戚去拜年,他们会像小孩子一样打打闹� 我们通常是30多个人一起走,六辆车。我爸和一个叔叔非常合得来,就像演相声一样,一唱一和的,非常搞笑,我妈和婶婶说他们两个像极了我的爷爷。简直就是一对欢喜冤家,一见面就会吵架,虽然都是开玩笑。
年味是疯狂,热闹,尴尬,开心,年味是独一无二的味道。
终于放假了,有趣的事儿也像泉水一样喷涌而出。
马上就是春节了,晚饭时外婆的一句话令我陷入了沉思:“现在的春节啊,不如过去的时代有年味啰!”对啊,时代发展了,生活变得现代化了,可传统的年味儿去哪了?
听外公说,以前春节时,总是大红灯笼映红了厚厚的白雪,放鞭炮的喧闹声引得小孩子们咯咯地笑,家家户户窗边挂着腊肠、咸肉,也早早端上了桌,全村的人挤在一起,热热闹闹、说说笑笑,一同看电视,而人们的说笑声早已盖过了小小的黑白电视机。而现在,妈妈三下两下就贴好了春联,爸爸去超市逛一圈,就买好了腊肠和鸡鸭肉。比较以前,也的确多了一份快捷、干净。
转念一想,年味儿其实也没有消去,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照常给我和弟弟包了压岁钱,年夜饭也在不知不觉中准备齐全,一家人围在一起看春晚,抢红包。现在的春节,比过去还多了份别出心裁,前几天我去上课时,看见公交车门上贴上了大大的“福”字,小区里挂上了小红灯笼,大街上挂起了亮堂堂的大红灯笼和中国结,就连口罩上也印上了庆祝新春佳节的图案,亲戚、朋友、同事之间都用微信传递着祝福……,一派喜气洋洋的景象。
这个春节我不仅收到了许多礼物,还收获了来自家人满满的祝福。
什么是年味?年味就是全家团圆的喜乐气氛;就是晚辈孝敬长辈围坐在桌前敬的那一杯酒;就是屋外烟花闪耀飘进鼻内的一股幽香;就是妈妈忙前忙后做的一顿年夜饭中的饺子;就是逛庙会看着舞龙吃着糖瓜儿仿佛又回到童年的一种享受;就是不管认识不认识,见面都说过年好的那种友好感觉;就是家家户户都贴上喜庆对联迎接新春,庆祝新的开始;就是满大街挂满了红灯笼充满了祝福话语的那种气氛。
美丽的霓虹灯,街上飘着饭菜的香味,飘着人们充满幸福的话语,就这样年味就渐渐浓厚起来了。俗话说“新年到,新年到,姑娘要花,小子要炮,老头要一顶新棉帽”,说的就是我们那里人们赶集的情景。我们全家一起出动,妈妈负责买过年的蔬菜、水果。爸爸就带着我和姐姐去炮市买鞭炮,这里噼里啪啦响个不停,吓的我和姐姐紧紧的拉着爸爸的手,那感觉真幸福。买完年货,三十这天上午要贴对联,爸爸带着我们把家院子里的大门,进屋的小门都贴上对联。我们负责贴,爸爸在远处指挥,“高作文了、低了、左边在高点?”。红纸黑字贴完以后过年的喜气氛围就更浓啦!中午吃饭前要现放炮,我和姐姐争着抢着要去放。没办法,爸爸只能给我俩一人分点鞭炮,一个在院子东头,一个在院子西头,在爸爸的监督下燃放起来。然后,妈妈准备的一大桌子菜,一家人围坐在一起,美美的吃一顿。晚饭后,春节联欢玩会就开始了,姐姐和妈妈就一边看春晚一边包饺子,要把初一一天的饺子都包出来。但春晚不是我们的菜,我们还有一群小伙伴等着熬夜呢。我们一群人走街串巷的嬉闹,说好的一起熬三十,过了十二点就累了,一个个都各自回家睡了。大年初一,天还没亮就被妈妈叫起来了。穿上枕边放的新衣服,新鞋子,起来吃饺子。这一锅饺子只有一个饺子里有奶奶包饺子时放的花生米,谁要是吃到花生就代表在新的一年里最有福。我和弟弟就抢着吃,拼命吃,都想吃到花生炫耀一下。
也许这就是大人们所说的“年味”,家乡的年味儿更甜,更醇,会永远弥漫在我的心里,弥漫在一个小小的城市里。
年味就是一家人围坐在电视机前边吃边玩边看春晚;年味就是荡漾在空气中欢歌笑语的甜蜜;年味就是将书本作业束之高阁从早疯到晚;年味就是按捺喜悦时不时偷偷地数一数口袋里的压岁钱……总之,年味是浓浓的带着喜悦的。
除夕那天大人们一大早就起床了,叫醒熟睡的我们便准备迎接新的一年。先是贴春联:奶奶拿出事先准备好的米糊,爷爷抬来梯子,爸爸拿起刷子,妈妈拿出对联。开始贴春联了,爸爸接过妈妈递过来的春联把迷糊刷在春联背面。刷好后贴在门框边上,我和弟弟在下面跑这边看看,跑那边看看,还不时地说:“住右一点,太斜了,再往左一点”……就这样五个门都贴上了春联。
年味,也弥漫在大街小巷。下午,我们全家一起去集市上购买年货,这时的集市上人山人海,热闹非凡,我们得分头行动。爷爷和弟弟去买水果,爸爸和妈妈买肉和海鲜,我和奶奶负责买坚果。我们俩来到坚果区先去买了我和弟弟都爱吃的夏威夷果,爸爸和爷爷最爱的瓜子,接着还买了其他各种各样的坚果。不一会儿,小车里堆满了各种各样的年货,我们满载而归。看着琳琅满目的食物,我和弟弟迫不及待地吃了起来。
除了贴春联和买年货,最开心的要数收压岁钱了。每逢收压岁钱,我都要穿上口袋最多的'衣服,路过一个个亲戚家时总要走进去转转。给压岁钱时,我总是嘴上说着:不要,不要……但手却很诚实地已经把红包收入囊中,说着祝福语,洋溢着幸福的笑容。这是多么令人愉悦的年味呀!
我爱过年,更爱那浓浓的年味。
一碗不起眼、色泽暗沉的炒菜却是家家户户每年必备的饭桌上的热门菜——八宝菜。今年的年夜饭,它依旧是主角儿。奶奶手疾眼快,夹了一些给我。
我夹起碗中的一条腌白菜,放入口中,酸酸的,咸咸的,心想:奶奶真小气,大过年还吃这东西。我又不好意思吐出来,只好勉为其难的咽下了。奶奶似乎看出了我的心思:“八宝菜才是年夜饭的主角,寓意着吉祥如意。这是我们过年家家户户的必备菜,这可比山珍海味来的实在。是最平凡,也是最美味的家常菜。静静啊吃了这菜,明年一定更加聪明。连财神爷的好这口呢……”
听了奶奶的一番介绍,我对这碗“身世”不简单的八宝菜起了浓厚的兴趣。我缠着奶奶要听财神爷吃八宝菜的故事。奶奶拗不过我,就给我一一道来:相传,绍兴有家做小生意的人家,有一年运气不佳,亏本负债。眼看快过年了,想请财神菩萨换换运气。无奈,只能从家中拿出冬天常备菜——腌白菜煮熟作供品,谁知被饱食山珍海味、鸡鸭鱼肉,喝得酒醉眼迷的财神爷看中,供品与众不同,就大吃几口,谁知荤后吃素,味美异常,财神爷牢记心中。第二年,这户人家买生意兴隆,发了财,村民见状纷纷效仿。从此,绍兴人做“祝福”不论贫富贵贱,必有一碗清口腌白菜,以后几经改良提高,发展成为颇具特色的“八宝菜”。
我咽了咽口水,舔了舔嘴唇,刚刚那酸爽的口感,还真是回味无穷啊!最近吃了太多大鱼大肉,体味起来八宝菜的口感还真爽口,是该好好品尝品尝。我哀求奶奶第二天再帮我做一次,奶奶答应了。她备了一些菜让我帮忙切。腌白菜洗净去蒂。冬笋,香菇,香干,金针菇,千张都切成条状。黄豆板摘去根洗干净,黑木耳洗净。奶奶把“八宝”投入锅中翻炒,加入调味料就完成了。我夹了一口,热乎乎的,酸甜可口的滋味布满整个口腔。吃腻了荤菜,一盘平平常常的“八宝”甚是清甜爽口。
“八宝菜”是我吃过最幸福最甜蜜的年味,这是家乡的味道,也是奶奶的味道。
没有年味的年现在的年,已经没有什么年味了。小时候,羡慕老舍先生的文章《北京的春节》描述的过年样子,腊八的蒜,除夕的饺子,孩子的麦芽糖,漂亮的年画,从腊月到正月的忙活,觉得那才是年。可是,现在倒对自己小时候的年,颇为满意了。在老舍先生的文章里,新社会的年,已经不那么热闹了,可是,在现在的年里,似乎都谈不上热闹了。现在过年,不说贴春联,贴倒福字,挂灯放烟火,大家都在做都在劝的,就是“别光顾着玩手机”。很多过年时候的七大姑八大姨的“奇葩”问题,都成为了网络上的笑料。
过年,这种问候,咱都觉得不痛快了,相比之下,玩手机,比和真人交谈,要轻松多了。也许从前也有这些烦恼,爸妈那些过年的压力,是不是也只是为了我们开开心心而扛了过来。年味是怎么没的,我真说不明白,可是,我觉得年,还是在的。在我爸妈眼里,过年还是件大事,买年货从不心疼,比平时大方,也很重视,比其他节日都看重许多。在爷爷奶奶辈,他们也依旧盼着过年,盼着我们回家。过年不能回家,似乎在我们眼里,是一件越来越平常的事,可是在老人眼里,似乎还是一件值得失落好几天的日子。可是,他们也不能怨,因为过年,就要开开心心的,不能说不吉利的话,不能扫地,不能打碎碗碟,打碎了也要马上说一句“碎碎平安”。我小时候的年,虽然不像老舍先生在文章里的那般热闹,可爱,但是也很快乐。穿一身新衣都不用求着爸妈,买贵点也没有关系。
饭桌上有许多喜欢的饭菜齐聚一堂,和亲戚的孩子一起玩,无忧无虑。就算被大人们比成绩,我们也不会受影响,能够玩的很愉快。一起背着大人先拿仙女棒出去边玩边跳,学着《还珠格格》里的紫薇小燕子,在漆黑的夜里享受火光中的笑声,一起欢乐一起团圆。在新年的到来,许下新年的愿望,坚定的相信一切都会成真,开始对新一年充满期待。也不能说年味会回来,在我们跳出那些迷信,我们就会失去挺多快乐的。在我们知道那些愿望不是一定会实现的时候,我们许下愿望的那一刻,不是美好的想象,而是想着今年也要好好努力。我们对现实看得越来越清楚,我们对春节,不像是节日,就是个日子。其实,过个年,也许也没那么难,重要的是开心。不热闹没关系,也别委屈,逃避。
尽量的放松下来,开心起来,不说让年味回来,至少让自己的年,过得快乐些。
年俗是指春节习俗,春节俗称“过年”。那什么是“年”,又为什么要过年呢!
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尖角,凶猛异常。“年”兽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爬上岸来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这时候村东头来了一个白发老人,对一户老婆婆说,只要让他在她家住一晚,他定能将“年”兽驱走。众人不信,老婆婆劝其还是上山躲避的好,老人坚持留下,众人见劝他不住,便纷纷上山躲避去了。当“年”兽像往年一样准备闯进村肆虐的时候,突然传来白发老人燃响的炮竹声,年兽浑身颤栗,再也不敢向前凑了。原来“年”兽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这时大门大开,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老人哈哈大笑,“年”兽大惊失色,仓皇而逃。从此每年的除夕,家家都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灯火通明,守更待岁。这风俗越传越广,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过年”。
“春节”原指正月初一立春日这一天,可中国的春节准备,庆祝活动,早从腊月初八就开始了,也有过了腊八就是年的俗语。腊月初八就是腊八节,又俗称“腊八”,有着喝腊八粥的古老习俗。喝上一碗腊八粥,祈福新的一年平安吉祥。也有泡腊八蒜的风俗,据老人讲,腊八蒜的“蒜”字和“算”字同音,名家商号要在腊八这天拢账,其中包括外欠和外债都要在这天算清楚,“腊八算”就是这么回事。北京城还有“腊八粥,腊八蒜,放帐的送信儿,欠债的还钱”的民谚。在河南等地,腊八粥又称“大家饭”,是纪念民族英雄岳飞的一种节日食俗。
腊八节过完之后,人们都开始置办年货了,还会买春联,窗花,“福”字,年画,爆竹等等。这都是过年的习俗,都是必不可少的程序。街上人来人往的,年味已经十分足了。
接着就是腊月二十三了,腊月二十三又称“小年夜”,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祭灶,吃灶糖的日子。民谣中“二十三,糖瓜粘”指的就是每年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的祭灶神。有所谓“官三民四船家五”或“官三民四僧道五”的说法,也就是官府在腊月二十三日,一般民家在腊月二十四日,水上人家或寺庙,道观则在腊月二十五日举行祭灶。后逐渐演化为“二十三,过小年”的说法。
过完腊月二十三就过腊月二十四。“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穷运,晦气通通扫出门,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
其中民间还有“二十五糊窗户,二十六炖大肉,二十七杀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儿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的俗语和习俗。
年是游子的盛会,辛苦劳作一年的人不管多远都要赶回家与家人团聚。年是中华文化的浓缩,中国有说不完的年俗,道不尽的风情。
在每个人心里,每一年的味道都有自己的味道。有激动人心的,有刻骨铭心的,甚至有伤心欲绝的,我觉得新年的滋味永远是快乐的。
说到新年快乐,我就忍不住想起过年的时候和朋友一起玩。最有趣的是在老家玩捉迷藏。我扫视了一下大箱子,立刻藏了进去。哈,确实是个好地方,只是没被朋友发现。躲在里面忍不住偷偷偷乐。他们全面搜索失败后,最后无奈的大喊:“出来,我们放弃!”这时,我只是高高在上,大摇大摆地走出来,冲到他们面前,似乎在笑。当然,除了过年能和朋友们玩得开心,我更开心的是父母可以不用工作每天陪我玩,这是平时不可能享受到的待遇。
除夕吃什么?年夜饭,还没开始吃就开心的'像条小鱼。为什么这么开心?今天,许多“客人”被邀请一起吃饭。最让我开心的是能加入做晚饭的团队。奶奶演主角,妈妈演配角。我充其量是个跑龙套的。今年的年夜饭很丰盛,丸子、猪蹄、红烧肉、烤鱼、牛肉……数不胜数,让我眼花缭乱。我尝遍了炉子旁的每一道菜,胃都快撑破了。
过年最有意义的就是收红包!这不是为了吃喝玩乐,而是为了交学费,买文具。你没发现每个长辈递红包给我的第一句话是:“你要好好学习!”我不能辜负他们的希望。
玩耍的笑声,年夜饭的欢乐,发红包的欢乐,都深深蕴含在新年的味道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