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荆轲的作文4篇

【咏荆轲】 燕丹善养士,志在报强赢[1] 。招集百夫良,岁暮得荆卿[2] 。君子死知己,提剑出燕京[3] 。素骥鸣广陌,慷慨送我行[4] 。雄发指危冠,猛气充长缨[5] 。饮饯易水上,四座列群英[6] 。渐离击悲筑,宋意唱高声[7] 。萧萧哀风逝,淡淡寒波生[8] 。商音更流涕,羽奏壮士惊[9] 。心知去不归,且有后世名[10] 。登车何时顾,飞盖入秦庭[11] 。凌厉越万里,逶迤过千城[12] 。图穷事自至,豪主正怔营[13] 。惜哉剑术疏,奇功遂不成[14] 。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15]!

咏荆轲的作文 1

空气开始凝固,风呼呼吹来。

你来到江边,歌唱着:“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沉着冷静的你是否预知了你的命运,你心里是否在埋怨,也许你等到那助你的人来时,一切又将不一样。

用尽力气,抹不去对你的回忆。你——荆轲,只身刺杀秦王,从古至今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想当年,你也是四大刺客之一。你义勇刚烈,热肚直肠,侠士风度尽显其中。

但让人感到可悲的是,愿意前往的你却得到太子的怀疑。这无疑是对你人格的污辱。“士可杀不可辱”你一反平日谦和,“怒斥太子”这是你阳刚性格的体现。但,又能如何?

于是,易水送别拉开了悲歌的一幕。你的歌声,悲凉变为悲壮;低沉变为高昂。你,成功激励了将士们的勇气,你,令中华大地为之自豪的脊梁

你,厚遗蒙嘉,秦武阳的变色,也没有打乱你的计划;你,图穷匕见,与秦王展开了你死我活的决斗;你,倚柱笑骂;你是一个英雄,一个视死如归的英雄。

千百年过去了,人们对你褒贬不一。时间带走一切,历史的车轮在自己滚动着,我们无法改变历史,无法停止历史。我们是否可以为自己的国家,自己的人生留下一些痕迹?

也许历史上燕国的灭亡是无法避免的,但我们还可以像荆轲一样,在生命的最后留下一片香。如果荆轲不去刺秦王,那么我们读到的将只是燕国的屈辱史。与失去最后的尊严,还不如放手一试。

荆轲,你用自己的行动向历史见证了你自己,你那种舍生忘死,扶弱济强的精神,永远闪耀着光芒!荆轲虽以没,千载有余情!

咏荆轲的作文 2

你生于楚地,随母改嫁,继父待你凉薄,而你深知母亲生活不易,面对继父的冷言冷语,还要平和待你。于是还年少的你便游走于江湖。

教你剑术的人是一个恣意不羁绊的执剑隐士,可授你剑道的则是隐士之友,一位无名刺客。隐士说,人生只有一次,随心方是大道。刺客说,人当有志,正如使剑,一旦剑出鞘,便无回路。

你习了数年剑,后来隐士死了,死在山之巅,死在刺客前。你出师了,刺客说,你虽剑术已成,可心性未定,命你遇事当思,不可莽撞。你出了山,成了一名剑士,浪迹于江湖那种潇洒剑士。当时战火纷飞,秦征天下并六国,稍有能力的人早已站好了队,你却广结好友,活的恣意生香,不闻战乱,你觉得你的人生就应如隐士一般,自在而无束。

在酒楼里,人人都在论秦并六国,燕太子丹孤立无援。

你倚着门楹,看向至交好友高渐离,说:“这世道之乱,活下去多难,要不,咱俩找个小山头称侯吧!”他抚着琴弦说:“你志本不在此,又何谈隐居呢?平心而论,你一身武艺胜过多少自诩盖世的剑士。若有心,便在乱世中寻一出路吧。莫再与我这无用琴师厮混。”

你笑笑,道:“这又是什么话!”

翌月,燕太子丹大办宴席,寻有能者来王宫。

你仰面听着,看明月皎皎,高渐离揽过酒杯,言道:“你呀,还是想去,可你要清楚,燕国气数快尽了,太子丹虽有仁德之名,又怎敌得过大秦的铁蹄?”你听罢,拂了拂衣袖,说:“是,是是,咱们去看个热闹也好。白吃一顿宫宴如何?”高渐离叹了一声,心中明了。

燕王宫一片灯火辉煌,你与高渐离坐在最末的角落,听太子丹大敬诸人,一番沉淀后,你洞晓了太子丹的意图,刺秦王,一场有去无回的好戏。于是,你冷笑起来,但在后来,太子丹揭开红布,你发现红布之下竟是恩人刺客的头颅!太子丹大颂刺客之功。知道了恩人刺客付出性命的目的,你突然明白了刺客的“一旦剑出鞘,便无回路”,你再也忍不住了,站起来,掷地有声:“臣荆轲愿奉太子丹之命,送燕秦地图,前去秦王宫!”

后来的后来,便没有了后来,高渐离抚着琴弦,与一人说:

“荆轲可曾后悔?”

“他这人……我未曾懂过。”

咏荆轲的作文 3

明知是死地,你却蹈火不顾!狂风怒号,是为你壮行;易水扬波,是为你悲吟!

作别太子丹和他的宾客,你踏上了刺秦的不归之路,你为了许下的诺言,抛开儿女情长,不顾生死,毅然决然地走向通往死亡的大门,缓缓地,推开它……

生逢乱世,你却不扰不惊,而是把酒而歌,放旷不羁。在国难当头之时,为了国家和黎明百姓,你谨守你的承诺,肩负起刺秦之重任。挟一把匕首,闯入秦宫。

你对自己的国家忠心耿耿,你的背后是一个用诚实、信用和执着的信念支撑起的大写的人的结构。那别萧萧易水而去的壮士,难道你不留恋自己的家园故国,不知深入虎穴的险恶吗?你当然留恋也当然知道,但你义无反顾地去了,去的那样坚定,带着一腔对国君的忠诚和满怀对誓言的忠贞,你去了。

除了忠勇,你更是一位智士。你的智是“身处江湖,心系天下”的大智,你以献樊於期首为由见秦王,足见你深谋远虑;你以千金之资厚遗蒙嘉,可见你筹划周密;秦宫觐见,你顾笑武阳并为其掩饰恐惧,更见你随机应变。但却因为一霎那的犹豫,因为希望生擒秦王而错失良机,以致招来杀身之祸。但你却以牺牲自己为代价换来了秦国统一、天下太平。你的智在匕首掷击秦王的霎那间,照亮了战国时代的天地。

你败了,却又胜了,败在迟疑,但胜在你敢于向秦王挑战,让那个后来统一了六国的大人物永远记住了你。你早已高歌过“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虽然人们怀疑你的作为是否能作为忠勇的代言词,但从未有过一个人怀疑你的谋略。

易水高歌,穿越了千古的悲凉慨叹;素衣单车,卷扬起凝重的长河落日;千金虽重,重不过你慷慨一诺;匕首寒光,也难比你炯炯双眸。可谁知,大势所趋,独木难支,一统天下的洪流,也断非一个人可以阻遏。

如此一生真可谓:

身入狼邦,壮志匹夫身先死。

心存燕国,寒风易水古今流。

萧萧哀风逝,淡淡寒波生。一壶浊酒,饮尽万世沧桑;一句诺言,看清凡尘肉身。刺秦之行注定不归,易水亦为壮士哀,西风也为英雄泪。秦廷行刺,你将一腔热血溅洒在秦宫;图穷匕见,你将忠义保留到倒下的一刻。失败,虽夺走了你的生命,但却赋予你传奇的一生。

壮哉!荆轲!

咏荆轲的作文 4

自古以对英雄的概念总是泛而淡之。英雄就是正义以及一切美好事物的化身。若真是这样,天下又有几人是真正的英雄呢?可在我心里就有一位,那就是荆轲。他的智谋、倔强、大义凛然,都叫人望尘莫及。在历史的画廊里,他的形象伟岸高大,可以让人反复回味,就像一本难以读懂的书。

荆轲生于燕国。当时秦军压境,荆轲临危受命。为取得秦君信任,他对樊於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深刻抓住樊於期的心理,让他自愿取出人头。以己之心感染对方,可见他善于辞令,观察入微。他与樊将军可说一见如故,视彼此为知己,他却能舍小义取大义。我喜欢他的智谋。

当他一切准备就绪正待其朋友往之,太子丹就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疑其有改悔,便将他激走。他本可以顺阶而下,推辞不去,但他却没有。明知不可 我喜欢他的倔强。

至秦,荆轲上殿送图。当是时,秦武阳吓得腿脚酥软,让众大臣疑惑,他便随机应便解释一番。于是,他又继续送图,当图打开,忽现一把匕首,荆轲当即抓住秦王的袖子,欲让他写下议和书。不料袖断,秦王狼狈逃跑,荆轲跟进,两人环柱而走。经众人提醒,秦王才觉得背后有剑,于是将其斩腿,荆轲身受八处剑伤,他用尽最后一口气,倚柱而起。秦王小丑的形象反衬出荆轲高大形象的场面,被历史定格。我想若不是生擒,恐怕早已得手,荆轲倚柱而起的心境应是十分复杂的。当时秦统一天下已经是大势所趋,若真杀了他,天下必将大乱,又要陷天下黎民与水深火热之中,因此他毅然弃自己的生命,他再次站到百姓旁边的伟大形象有清晰的跃然纸上。我喜欢他的大义凛然与慈悲的胸怀。

我喜欢荆轲,他是真正的英雄。他不计个人安危,一心只想劳苦大众,懂得舍生取义。他比将被历史的滚滚长流所永记,英雄——荆轲。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