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医药行业分析范文精选9篇

《生物医药行业分析范文精选9篇》由精心整编,希望在【生物医药】的写作上带给您相应的帮助与启发。

生物医药行业分析 篇1

生物医药是国际公认最有发展前景的科技产业之一,目前全球生物医药市场以每年约12%左右的增长率向上攀升。

早在1980年,美国生物医药公司基因泰克(Genentech)在纳斯达克上市后一小时内,股价从35美元上涨至88美元,创造了生物医药类公司的一个股市奇迹。上世纪90年代中期,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批准安进公司(Amgen)开发的促红细胞生成素(EPO)进入市场,该产品随即成为市面上的生物技术明星药品,即使在EPO产品竞争激烈的2008年,其销售额仍然超过130亿美元。进入新世纪后,随着人类基因组测序的完成,生物信息技术与系统生物学不断发展,2014年8月,埃博拉病毒肆虐西非,引起社会恐慌。全球各大顶尖制药企业加入抵御埃博拉病毒的研究,公众和政府部门由此再次认识到了生物医药行业的重要性。

生物技术与新医药行业是中国“十二五”规划优先扶持的七个新兴行业之一。中国的生物医药行业近年来表现出异常活跃的态势,年增速稳定保持在25%左右,根据政府规划,2020年中国的生物医药产值将达4万亿元。目前生物医药企业收入显著增长,但利润增长缓慢,新技术与新领域的竞争日渐激烈,提高创新能力和拓宽融资渠道对于国内的生物医药企业来说至关重要。

二、私募股权投资机构聚焦的投资领域

生物医药属于典型的“高投入、高风险、高产出、长周期”行业,这些特点造就了行业内企业的发展不平衡。目前,生物医药企业除上市之外,还出现了外包、反向兼并、合资等多种融资形式。融资和退出形式的多样化,促成了中国资本市场对生物医药行业的追捧。

在福布斯中国最佳创投机构排行榜中,位列前30名的机构中有95%投资了生物医药行业。这些明星创投机构以其独到的投资眼光聚焦生物医药行业的未来,并主要投资于生物技术、医疗器械和医药服务等细分领域。

各大私募股权投资机构对于各自领域的战略部署已经日益明确,未来在资本市场上会看到更多生物医药企业的身影。下面,针对三个细分领域,结合具体典型案例对私募股权投资机构的投资策略和行业前景加以分析。

1、生物技术

代表机构:君联资本

投资案例:信达生物技术

2015年1月,信达生物技术(苏州)有限公司完成由君联资本领投,新加坡淡马锡、美国富达、礼来亚洲基金、通和资本等跟投的C轮融资1亿美元(约合6.1亿元人民币)。

信达生物成立于2011年,是一家专注于单克隆抗体新药开发和生产的生物技术公司。目前已经建成一条包括10个抗体新药的产品链,治疗领域涵盖肿瘤和自身免疫疾病等。信达生物在抗体药物领域的发展潜力很大,并拥有高水平的研发团队、市场前景良好的产品链以及符合国际标准的生产厂房。目前信达生物已递交了7项临床试验申请,第一个针对非霍奇金淋巴瘤(NHL)的品种已经进入临床研究,还有两个品种入选国家“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团队核心成员曾在安进(Amgen)、基因泰克(Genentech)、施贵宝(BMS)、默克(Merck)、雅培(Abbott)和罗氏(Roche)等国际顶级药企工作多年,拥有丰富的高端生物药开发经验,曾领导和参与开发上市安柯瑞(Oncorine)、康柏西普(Conbercept)、阿达木单抗(Humira)、阿巴西普(Orencia)、伊匹木单抗(Yervoy)等多个生物新药。

君联资本,原名联想投资,于2001年4月成立,是联想控股旗下独立的专业风险投资公司,于2012年2月16日正式更名为君联资本。总部设在北京,2003年设立上海办事处。君联资本的核心业务定位于初创期风险投资和扩展期成长投资。目前,君联资本共管理五期美元基金、两期人民币基金,资金规模合计逾130亿元人民币,重点投资于运作主体在中国及市场与中国相关的创新、成长型企业。

2、医疗器械

代表机构:IDG资本

投资案例:九安医疗

九安医疗是一家集研发、生产、销售于一体的高新技术企业,主要产品为血压测量产品、血糖测试产品和其他高附加值的家用健康产品。公司拥有实力雄厚的研发中心及具备现代化管理水平的制造工厂。2009年,公司电子血压计的销售数量已列世界第三位,产品出口遍及50多个国家和地区,打破了由日本及台湾地区厂商对电子血压计行业的垄断格局,成为行业内唯一能够与其抗衡的中国大陆企业。

2007年6月30日,九安医疗的前身柯顿公司董事会做出决议,同意股东Heddington Limited 将其所持有的柯顿公司增资前5.03%的股权转让给IDG控制的龙天公司,转让价款为150万美元,且IDG以溢价方式向柯顿公司增资200万美元,占增资完成后注册资本的6.27%。股权变更登记完成后,IDG合计持有柯顿公司10.97%股份。2010年6月,九安医疗正式上市,发行价为19.38元/股,对应市盈率62.52倍。按市值计算,IDG差不多获得了10倍回报。

IDG技术创业投资基金(简称IDGVC)是最早进入中国市场的美国风险投资公司之一,不仅向中国高科技领域的创业者提供风险投资,还在投资后提供一系列增值服务和强有力的支持。IDGVC,原名“美国太平洋技术风险投资基金-中国”(PTV-China),于1992年由全球领先的信息技术服务公司――国际数据集团(IDG)建立。IDGVC的投资集中于国际互联网、信息服务、软件、通讯、网络技术以及生物工程等高科技领域。迄今为止,IDGVC已向中国蓬勃发展的创业公司投资数十亿美元,扶植支持中国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3、医药服务

代表机构:红杉资本

投资案例:华医网

生物医药行业分析 篇2

从二季度私募的持仓情况看,部分私募机构已开始加仓生物医药板块;自今年一季度至今,券商资产配置比例最高的就是化工和生物医药两大板块;投资风格一向“最长情”的社保基金,其二季度重点关注的行业也是生物医药

健康产业有望迎来新一轮政府的大投入,这也将是医药行业进入快速发展期的有力支撑

医药板块内部各子行业的发展形势出现了明显分化。从各子板块中报主营收入情况看,排在前三位的是:医疗服务、医疗器械、生物制品,其中报营收增速中位数分别为31.79%、16.98%和16.28%

从成长性角度看,受益于子行业景气度高、业绩增长较快且具有较高确定性的公司华兰生物、恒瑞医药和长春高新值得关注;从受益于行业集中度提高和政策刺激双重催化的角度选择,九州通、上海医药和济川药业三只个股入选

《投资者报》研究员 金莉

三季度以来,A股市场在“人造慢牛”的节奏压制下沉闷异常。沉寂多日的生物医药板块却凭借超预期的业绩表现,在年中掀起了一波结构性行情,成为近期市场中少有的几个亮点之一。

Wind数据显示,在经济下行压力下,尤其是2015年以来受到医保控费、医院“药占比”下滑等政策性因素的影响,生物医药行业仍保持了两位数的业绩增速。在业内看来,这一业绩表现超出了市场预期,也凸显出了医药板块较强的防御性特征。

而从二季度私募持仓情况看,一些机构已经开始加仓生物医药个股。据私募人士透露,增持医药板块的依据在于,该行业基本面正在发生值得投资者关注的重大变化,部分龙头上市公司再度进入买入区间。

这或许意味着,在今年市场轮炒大消费品类的背景下,继白酒、家电之后,具备业绩支撑的生物医药板块有望接棒,成为下半年大消费概念的领涨板块。

私募重仓潜入

A股市场上,私募大佬们的持仓动向一直被视为市场炒作的“风向标”。从二季度私募的持仓情况看,部分私募机构已开始加仓生物医药板块。

私募持仓数据显示,尽管二季度其重仓板块的持股总市值有所下降,但其中集中度最高的6个行业的持股总市值却仍在逆势增加。这其中,增加最多的是房地产行业,紧随其后的就是生物医药。

格上理财指出,二季度私募机构持有的医药股总市值为458亿元,占其4709亿元持股总市值的近10%。医药板块跃升成为私募持股集中度第二的行业,相比今年一季度的第四位又上升了两个位次。

据统计,二季度中共有173家私募机构及私募基金重仓持有医药板块股票。这其中不乏一些知名私募机构。譬如,赵丹阳的“赤子之心”成长和价值两只产品,在今年一季度进入东阿阿胶前十大股东后,二季度又分别进行增持至合计持股911万股,近期其持有该股的市值已经超过5亿元;裘国根的重阳投资仍在坚守云南白药,对其持股市值达到了14.77亿元;淡水泉持有的复星医药、天士力合计持股市值达到9.91亿元;还有高瓴资本持有的恒瑞医药市值高达8亿元,星石投资持有2.35亿的华海药业,混沌投资持有的是贵州百灵,前海旗隆持有济民制药、九州药业。

此外,诸如博道投资、易鑫安资产等私募,分别都重仓持有3只医药股,其道投资旗下持有包括海王生物、南京医药、益丰药房,易鑫安资管持有的则是富祥股份、鹭燕医药、司太立三只医药次新股。

在业内人士看来,私募基金后续至少还有10%的加仓空间来增持生物医药行业个股。

看好医药板块下一阶段行情的不只是私募大佬,券商、社保等机构对该板块也是青睐有加。

自今年一季度至今,券商资产配置比例最高的就是化工和生物医药两大板块。投资风格一向“最长情”的社保基金,其二季度重点关注的行业也是生物医药。其二季度重仓持有的医药股包括了国药一致、片仔癀、通化东宝等47只个股,累计持仓高达119.69亿元。其中,社保持股时间最长的是华东医药,自2008年四季度以来,该股被社保持仓时长已超过8年,个股涨幅也超过6倍。

相比之下,对医药板块热度有所降低的要数公募基金了。虽然公募基金二季度持仓中对医药行业的配置比重也达到了10%,但据业内人士分析,在2016年之前,基金对于医药行业的配置很少低于15%。当前如果剔除医药基金的持股占比,公募基金对于医药股的配置比重在7%左右,明显低于历史平均持仓水平。

对此,也有业内人士乐观预计,未来公募基金对医药股的配置有望从低配转至增配,这反而会成为市场看好生物医药板块后续走势的一项重要因素。

个股方面,根据公募基金现有持仓市值数据,该类机构重仓持有的恒瑞医药、通化东宝、乐普医疗、华东医药、康美药业和尔康制药6只个股进入了公募基金持仓市值前50的行列。

基本面企稳

在业内人士看来,生物医药板块业绩稳定且估值合理,是机构大佬们敢于潜入该行业的“底气”所在。

国家统计局的行业数据显示,今年1~7月,我国医药制造业实现收入1.52万亿元,同比增长9.97%;实现利润总额1573亿元,同比增长13.81%。这是该行业收入增速自2012年出现下滑趋势后首次出现企稳回升,利润端情况略好于收入端。

相关上市公司的中报数据也印证了医药行业的这一增长态势。Wind数据显示,在申万28个一级行业中,有20个行业中报实现营收正增长,其中11个行业营收增速超过10%,医药生物行业以15%的增长在28个行业中排名第8位。净利润增长方面,医药板块的整体增速也达到了17%。

在券商研究人士看来,在经济下行压力下,尤其是2015年以来受到医保控费、医院“药占比”下滑等政策性因素的影响,医药行业仍能保持两位数的增速,这一业绩表现超出了市场预期,也印证了此前市场对医药行业二季度基本面企稳回暖、行业出现供需拐点的判断。

国联证券指出,尽管在政策影响下,医药行业收入增速放缓,但其盈利能力却能保持稳定,也说明医药行业的赚钱效应还是很明显的。而这也解释了为什么近年来不少房地产业、服务行业等传统行业企业都有意转型为医药企业。

而从估值角度看,截至8月31日,医药板块估值为43倍,对比除金融板块之外的全部A股,其估值溢价率为32.57%,处于历史相对低位。

业内预计,随着药审改革带来的行业阵痛逐步褪去以及后续行业利好政策的不断出台,医药行业的结构性投资机会将持续涌现,板块下半年有望迎来一波预期修复行情。

兴业证券指出,从市场横向比较角度看,今年年初以来,白酒、食品和家电等大消费类品种都出现了大幅上涨。相比之下,医药板块业绩并不逊色,且长期增长逻辑更为确定,今年以来的涨幅却远低于前述品种。在此情况下,提前跟踪布局部分优质消费属性医药股将是一种前瞻性策略。

短期看,支持刚需专科药等行业利好政策的陆续出台以及公募基金二季度对医药板块的持仓水平较低等因素,都使得医药板块在下半年具有突出的行业比较优势。

而从“健康中国”战略升级的产业发展大背景下看,2007年我国医疗卫生支出在GDP中的占比为4.3%,至2014年该比例提升至5.6%。考虑到发达国家这一占比普遍超过10%,我国医疗健康产业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尤其是在“把健康产业培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的政策导向下,我国健康产业有望迎来新一轮政府的大投入,这也将是医药行业进入快速发展期的一大支撑。

子板块分化加剧

伴随着近年来行业的持续调整,医药板块内部各子行业的发展形势也出现了明显分化。眼下,这种分化已经成为研究医药行业投资机会时一个不可回避的重要考量因素。

《投资者报》研究员发现,当前无论是医药各子板块的营收、利润增速等财务指标,还是估值水平以及股价表现都反映出了这种分化加剧的局面。

从各子板块中报主营收入情况看,排在前三位的是医疗服务、医疗器械、生物制品,其中报营收增速中位数分别为31.79%、16.98%和16.28%。相比之下,中药和原料药板块的营收增速则只有个位数的增长。

净利润方面,医疗服务板块的增速仍然高居榜首,其净利润增速的中位数达到24.53%。接下来依次是:化学原料药(23.97%)、生物制品(18.35%)、化学制剂(16.92%)、医疗器械(13.13%),中药和医药商业的净利润增速则分别为12.19%和11.44%。

业绩的显著分化也造成了股价涨幅的分化。在今年7、8月医药行业的这一波行情中,医疗服务、血制品、CRO、创新药等子板块明显受资金青睐。

相应地,这种分化也延续到了各子板块的市盈率水平方面。生物制品、医疗器械、医疗服务、化学原料药等的估值均高于行业平均43倍PE的水平,普遍在50倍以上。其中,医疗服务板块估值仍最高,为91倍;医疗器械板块在71 倍;生物制品板块为59倍。相比之下,中药等子板块由于受到医保控费的影响利润增速明显下滑,估值也相对较低,在30倍左右。

对于上述种种分化现象,业内分析,医疗服务板块凭借快速内生增长与频繁并购,得以延续业绩和估值的强势;化学原料药因维生素等产品提价也增长显著;生物制品中血制品因提价与投浆量上升也有较好表现;而疫苗板块因为受山东疫苗案的影响季度有较大降幅;化学制剂增长略有下降但总体稳定;而中药和医药商业板块则增长乏力,市场给予这两个子板块的估值自然也较低。

在业内人士看来,从近年来国家对医药行业调控的政策思路看,调控的核心目的就是要推动药品的“供给侧改革”。而这种改革必将带来大浪淘沙式的行业洗牌――其中落后的企业将被淘汰出局,而受政策支持的板块和规范运营的企业将会在优化行业结构的过程中受益。

有私募人士指出,随着医药行业“供给侧改革”拉开序幕,在未来两到三年内,医药行业都会呈现强者恒强的格局,而部分龙头上市公司将再度进入买入区间。

两条主线选龙头

在经历了7月份的板块整体性反弹和8月份的中报行情之后,当前医药板块正在迎来个股分化和政策变局的新阶段。对此,业内人士建议,投资者在布局医药板块时,可以从“高成长性”和“政策催化”两条主线来综合考量选股。

第一条主线,即是从成长性角度,选择受益于子行业景气度高、业绩增长较快且具有较高确定性的公司股票。该类个股具有一定的防御性,同时也具备估值切换的向上空间。

从这个维度,《投资者报》研究员筛选出了华兰生物、恒瑞医药、长春高新三只个股,这些个股也是创新药及竞争格局较好的特色药类的主要代表。

其中,华兰生物属于血液制品龙头企业。从细分板块看,其所属的血制品行业由于浆量的增长和产品提价的因素继续保持高景气度,在药品普遍降价的背景下,血制品的逆市提价为公司带来了较高的业绩增速。

今年上半年该公司营业收入同比增长30%,其中血制品业务收入同比增长34%,扣非净利润同比增长33%。业内人士预计,下半年血制品内生收入增速将高达接近50%,而华兰生物下半年业绩大概率将进一步加速,从而驱动全年扣非净利润增长达到40%。该公司当前40倍左右的PE水平尚低于行业平均估值,因而预计未来将有较大的估值提升空间。

恒瑞医药是化学制剂的龙头企业。其重磅新药上市以及国际化战略步入收获期,都将为公司业绩的持续增长提供强劲动力。业绩方面,恒瑞医药在2015年度净利润增长43%后,今年中期净利润又出现了24%的增长,属于业绩稳定高增长的个股类型。当前该股估值水平为38倍PE,也低于行业平均估值水平。

长春高新是生物制药板块的龙头企业,旗下子公司金赛药业的生长激素为公司未来主要高增长驱动力。公司的重组促卵泡激素2015年获批上市,相比国外进口产品具有明显的价格优势,目前已经完成天津、上海、广东等地的招标工作,也将成为未来公司业绩增长的第二驱动力。今年中报该公司净利润增速为23%,当前市盈率为40倍左右,处于合理估值区间。

第二条主线则是从受益于行业集中度提高和政策刺激双重催化的角度选择标的个股。从这个维度,为投资者筛选出的是九州通、上海医药和济川药业三只个股。此类个股也是医疗体制改革和一致性评价等政策受益个股。

其中,九州通医药板块最大的民营商业企业,不仅业绩增长提速,业务丰富度也在提升。今年中期实现了超预期的业绩增长,扣非净利润同比增长36%。

尤其是在“两票制”、“营改增”政策促进行业集中度提升中,九州通将成为流通行业整合的重要受益者。业内预计,公司2016年、2017年、2018年的净利润为9.0亿元、11.8亿元、15.3亿元,对应PE为36倍、28倍、21倍。考虑到公司业绩有望在未来几年维持高增长,则当前股价处于上市以来的估值底部区间。

上海医药是医药“分销+零售”的龙头国企公司。该公司医药分销业务发展态势良好,增速继续大幅领先行业平均水平,且下半年存在进一步提速的可能。此外,酝酿已久的医药行业国企改革也值得期待。公司披露的2016 年中报实现13%的净利润增长,当前估值为16倍PE左右,是典型的低估值、稳健增长型公司。

生物医药的概念 篇3

生物医药是一个投入相当大的产业,前期的研究开发与后期的产业化都需要雄厚的资金作为保障。生物医药业的发展需要资本市场为其注入资金、专业技术和人才等多种现代生产要素。生物医药公司上市是走向资本市场利用的有效途径,上市后的生物医药公司可成为龙头企业,拥有组织制度优势、市场组织优势以及资金、技术和人才等优势。

至2008年底,我国已有18家生物医药概念的股份公司上市发行股票,利用资本市场直接融资,筹集到大量生物医药业发展资金,同样也说明我国生物医药业目前对资本市场的利用主要是通过股票市场进行的。自1993年第一家生物医药类公司—四环生物上市以来,深、沪A股市场生物医药类上市公司的数量不断增加,迅速发展到2008年的18家,流通A股从最初的9亿元增长至44.08亿元,增长了3.9倍。可见,生物医药业类公司整体筹资能力在不断增强,生物医药业的投入不断加大,有力推动了我国生物医药业的发展。

2生物医药产业上市公司资本经营情况分析

生物医药类企业发行上市进入证券市场,打开了通往资本市场融资的道路,为生物医药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资金支持。生物医药上市公司积极在资本市场上进行资本运营,为生物医药业的产业化发展创造了良好的融资环境,企业实力不断增强,业绩稳定增长,为各公司上市后实施配股或发行债券创造良好条件。适时分析该类上市公司的资本运营情况,结合企业实际、经济发展内在要求以及资本运营的规律,发现行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适时进行资产调整与重组,推进产业结构的优化与升级,对于该类上市公司持续利用资本市场发展生物医药产业具有重要意义。

2.1主营业务收入和净利润分析

2002-2007年,我国生物医药上市公司的主营业务收入总体呈稳步增长趋势(见图1)。2002年平均每个公司主营业务收入为3.267亿元,占医药类上市公司平均值的31.87%;2007年平均每公司主营业务收入已达到4.291亿元,占的医药类上市公司的26.78%,年平均增长0.205亿元,年增长率为5.89%。其中,长春高新、北海国发、交大昂立、钱江生化、星湖科技、诚志股份等6家公司的年平均主营业务收入在4亿元以上,收入增长幅度明显高于行业平均水平3.842亿元,年平均增长7.119亿元;其余12家上市公司年平均主营业务收入低于行业平均水平,年平均增长仅2.102亿元。由此可以看出,在主营业务收入方面,仅1/3左右的上市公司以较大幅度增长,而大多数上市公司的年平均主营业务收入徘徊在2亿元左右。

2002-2007年,生物医药类上市公司的平均每公司每年净利润为0.149亿元,占医药行业整体水平的23.97%,变化范围在0.01-0.31亿元之间,年际间有较大的变化幅度。北生药业、银广夏、深本实、四环生物、长春高新等5个公司的平均年净利润为负值,莱茵生物、达安基因、交大昂立、诚志股份、四环药业、上海莱士、天坛生物、双鹭药业、华兰生物、科华生物等10个公司的平均年净利润为0.519亿元,是生物医药类上市公司平均水平的3.48倍。由此可见,生物医药类上市公司的净利润年际间存在明显波动,体现出一定的风险性特点,但超过一半以上的该类企业仍然可以获得较大的净利润。

结合图1来看,生物医药上市公司的主营业务收入和净利润在2002-2003年、2004-2007年分别是两个逐年增长的过程。但在18家生物医药类上市公司中,1/3左右的公司主营业务收入和一半以上的公司净利润都明显高于行业平均水平,这些公司应该属于本行业的优势企业。但其主营业务收入虽逐年增长,净利润却依然存在年度间的大幅增减变化,说明其年际间存在明显的成本增减变化。

2.2净资产收益率分析

净资产收益率反映企业自有资金投资收益水平和资本运营的综合效益,是企业获利能力的核心指标。该指标越高,企业自有资本获取收益的能力越强,运营效益越好,对企业投资人和债权人权益的保证度越高。2002-2007年,生物医药类上市公司的净资产收益率分别为1.41%、9.02%、8.23%、2.41%、-3.74%和3.85%,年度间有明显差异。但诚志股份、达安基因、天坛生物、莱茵生物、华兰生物、双鹭药业、科华生物、上海莱士等8个公司年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为16.83%,公司之间的差异范围在5%-35%之间,年际变化幅度为12%-22%,属于具有稳定净资产收益的企业。而四环药业、北生药业、深本实、长春高新、四环生物、星湖科技等6个公司的年际间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为负值,属于自有资本获取收益能力和资本运营效益较差的公司。说明生物医药上市公司之间、年际之间其资本收益和资本运营效益存在差异,也是其经营风险的体现。

2.3每股收益和每股净资产分析

每股收益反映企业普通股股东持有每一股份所能享受的企业利润和承担的企业亏损,是衡量上市公司获利能力时最常用和综合性较强的财务分析指标。每股收益越高,说明公司的获利能力越强。2002-2007年我国生物医药类上市公司的平均每股收益为0.13元,年际间变化范围在

-0.06-0.23元之间,公司间变化幅度在

-0.76-1.01元之间;其中上海莱士、双鹭药业、华兰生物、科华生物、莱茵生物、达安基因、天坛生物、诚志股份、交大昂立等9个公司的每股收益高于生物医药业平均水平,达到平均每股收益为0.45元,公司间变化范围在0.13-1.01元之间,年际间变化范围在0.33-0.47之间。但深本实、北生药业、银广夏、四环药业、长春高新、四环生物等6个公司年平均每股收益为负值,星湖科技、北海国发和钱江生化等3个公司的年平均每股收益仅0.02-0.06元,远低于平均水平。

每股净资产是上市公司年末净资产(即股东权益)与年末普通股总数的比值。2002-2007年生物医药类上市公司的6年平均每股净资产为2.16元,年际间在1.75-2.57元/股之间波动,公司之间的差异范围在-3.24-4.23元/股之间。除了深本实和ST银广夏的为负值外,其余公司的均为正值,其中双鹭药业、交大昂立、华兰生物等12个上市公司的每股净资产高于生物医药行业整体平均值,年际间变化幅度在2.73-4.04元/股之间,公司间差异范围为2.31-4.23元/股之间。

通过以上分析,笔者认为,生物医药类上市公司在2002-2007年间利用资本市场进行资本运营,总体呈现出稳定发展的趋势,但是生物医药公司之间和年际间存在明显差异,其中50%左右的公司平均每股收益和每股净资产均比较高,显示出稳定的高水平发展优势,其资本经营状况良好。

2.4我国生物医药类上市公司的市场潜力分析

生物医药类上市公司与其他行业类上市公司比较,其股票具有更大的市场增长潜力。因为投资者投资股市除了希望获得眼前的稳定收入外,更多的是期盼企业的高成长性和具有良好的未来发展前景。因此,具有高技术、高投入、高收益、高风险特征的生物医药类高新技术产业,必将是投资者投资追逐的热点领域。

(1)生物医药业是典型的高新技术产业。生物技术是当前高新技术研究开发的一个热点,生物医药作为生物技术开发应用的前沿之一,在生物医药研发领域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因此,高科技与资本对接,为生物医药类企业提供诱人的发展空间。作为典型的高新技术产业之一,生物医药产业既有很高的投资收益和广阔前景,技术创新活动又充满风险性。但是风险往往与机遇并存,这也是风险投资的魅力所在。只不过在投入生物医药技术创新活动时,企业经营管理者注意采取一切可能的措施来进行风险控制即可尽可能地避免之。

(2)获利能力与上市公司本身直接相关。从每股收益来看,2002~2007年有67%的生物医药上市公司具有获利能力,50%的公司具有良好的业绩,年平均每股收益达到0.45元,明显高于医药行业的年平均每股收益0.23元。其余1/3的上市公司年平均每股收益为负值,盈利能力较差。说明年平均每股收益在公司之间存在显著差异,资本运营好的公司可以获得明显高于医药行业平均水平的每股收益,对于投资选择来说这也是风险性的一种体现。

(3)资产负债率较低,净资产收益率较高。除深本实和银广夏两个公司外,其余16家生物医药上市公司2006年的平均资产负债率为41.62%,明显低于医药行业平均资产负债率60.83%。2002-2007年医药行业的年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为0.64%,而生物医药业为3.53%,其中近半数的上市公司更达到了16.83%。可见生物医药类上市公司在医药行业上市公司中的突出地位。

综上所述,约30%-50%的生物医药类上市公司在主营业务收入、净利润、净资产收益率、每股收益和每股净资产等指标方面明显高于该类上市公司的平均水平,属于本行业的优势企业,具有良好的资本运营和获利能力;除此之外,年际间的差异也是影响生物医药类上市公司资本市场利用潜力的因素之一。

2.5生物医药上市公司的优势分析

2003-2007年生物医药上市公司的年平均主营业务收入达到39572.78万元,是非上市生物医药公司的7.04倍;上市公司的年平均利润为5624.29万元,是非上市公司的29.73倍。我国生物医药上市公司的平均主营业务收入和利润都比远比非上市公司的高,充分说明生物医药类企业利用资本市场的优越性。

3结语

目前我国生物医药上市公司积极在资本市场上进行资本运营,为生物医药业的产业化发展创造了良好的融资环境,企业实力不断增强,业绩稳定增长,为各公司上市后实施配股或发行债券创造良好条件。

2002-2007年,我国生物医药上市公司利用资本市场进行资本运营,总体呈现出稳定发展的趋势,其中约30%-50%的生物医药类上市公司在主营业务收入、净利润、净资产收益率、每股收益和每股净资产等指标方面明显高于该类上市公司的平均水平,属于本行业的优势企业,具有良好的资本运营和获利能力;除开公司本身因素外,年际间的差异也是影响生物医药类上市公司资本市场利用潜力的因素之一。

由于生物医药业是典型的高新技术产业,成为投资者投资追逐的热点领域。年平均每股收益在公司之间存在显著差异,资本运营好的公司可以获得明显高于医药行业平均水平的每股收益。大多数生物医药公司的资产负债率较低,净资产收益率较高。因此,我国的生物医药企业具有良好的市场潜力。我国生物医药上市公司的平均主营业务收入和利润都比远比非上市公司的高,充分说明生物医药类企业利用资本市场的优越性。

关键词:生物医药;上市公司;实例研究;资本融资环境;资本市场

生物医药的概念 篇4

关键词:生物医药;上市公司;实例研究;资本融资环境;资本市场

自1993年6月29日我国第一家医药公司—哈医药在上海交易所上市以来,经过十多年的发展,至2009年3月我国共有医药上市公司100家,医药板块作为朝阳产业广受投资者关注。医药上市公司已成为我国医药行业中具有一定规模和市场竞争能力的优势群体,成为我国医药产业发展的主力。其中属于生物医药领域的上市公司有18家,占医药行业的18%,代表了目前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利用资本市场的总体状况。笔者将对这18家生物医药上市公司进行资本市场利用现状的实证分析,以期对利用资本市场促进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提供有益借鉴。

1生物医药产业上市公司总体发展概况

生物医药是一个投入相当大的产业,前期的研究开发与后期的产业化都需要雄厚的资金作为保障。生物医药业的发展需要资本市场为其注入资金、专业技术和人才等多种现代生产要素。生物医药公司上市是走向资本市场利用的有效途径,上市后的生物医药公司可成为龙头企业,拥有组织制度优势、市场组织优势以及资金、技术和人才等优势。

至2008年底,我国已有18家生物医药概念的股份公司上市发行股票,利用资本市场直接融资,筹集到大量生物医药业发展资金,同样也说明我国生物医药业目前对资本市场的利用主要是通过股票市场进行的。自1993年第一家生物医药类公司—四环生物上市以来,深、沪A股市场生物医药类上市公司的数量不断增加,迅速发展到2008年的18家,流通A股从最初的9亿元增长至44.08亿元,增长了3.9倍。可见,生物医药业类公司整体筹资能力在不断增强,生物医药业的投入不断加大,有力推动了我国生物医药业的发展。

2生物医药产业上市公司资本经营情况分析

生物医药类企业发行上市进入证券市场,打开了通往资本市场融资的道路,为生物医药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资金支持。生物医药上市公司积极在资本市场上进行资本运营,为生物医药业的产业化发展创造了良好的融资环境,企业实力不断增强,业绩稳定增长,为各公司上市后实施配股或发行债券创造良好条件。适时分析该类上市公司的资本运营情况,结合企业实际、经济发展内在要求以及资本运营的规律,发现行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适时进行资产调整与重组,推进产业结构的优化与升级,对于该类上市公司持续利用资本市场发展生物医药产业具有重要意义。

2.1主营业务收入和净利润分析

2002-2007年,我国生物医药上市公司的主营业务收入总体呈稳步增长趋势(见图1)。2002年平均每个公司主营业务收入为3.267亿元,占医药类上市公司平均值的31.87%;2007年平均每公司主营业务收入已达到4.291亿元,占的医药类上市公司的26.78%,年平均增长0.205亿元,年增长率为5.89%。其中,长春高新、北海国发、交大昂立、钱江生化、星湖科技、诚志股份等6家公司的年平均主营业务收入在4亿元以上,收入增长幅度明显高于行业平均水平3.842亿元,年平均增长7.119亿元;其余12家上市公司年平均主营业务收入低于行业平均水平,年平均增长仅2.102亿元。由此可以看出,在主营业务收入方面,仅1/3左右的上市公司以较大幅度增长,而大多数上市公司的年平均主营业务收入徘徊在2亿元左右。

2002-2007年,生物医药类上市公司的平均每公司每年净利润为0.149亿元,占医药行业整体水平的23.97%,变化范围在0.01-0.31亿元之间,年际间有较大的变化幅度。北生药业、银广夏、深本实、四环生物、长春高新等5个公司的平均年净利润为负值,莱茵生物、达安基因、交大昂立、诚志股份、四环药业、上海莱士、天坛生物、双鹭药业、华兰生物、科华生物等10个公司的平均年净利润为0.519亿元,是生物医药类上市公司平均水平的3.48倍。由此可见,生物医药类上市公司的净利润年际间存在明显波动,体现出一定的风险性特点,但超过一半以上的该类企业仍然可以获得较大的净利润。

结合图1来看,生物医药上市公司的主营业务收入和净利润在2002-2003年、2004-2007年分别是两个逐年增长的过程。但在18家生物医药类上市公司中,1/3左右的公司主营业务收入和一半以上的公司净利润都明显高于行业平均水平,这些公司应该属于本行业的优势企业。但其主营业务收入虽逐年增长,净利润却依然存在年度间的大幅增减变化,说明其年际间存在明显的成本增减变化。

2.2净资产收益率分析

净资产收益率反映企业自有资金投资收益水平和资本运营的综合效益,是企业获利能力的核心指标。该指标越高,企业自有资本获取收益的能力越强,运营效益越好,对企业投资人和债权人权益的保证度越高。2002-2007年,生物医药类上市公司的净资产收益率分别为1.41%、9.02%、8.23%、2.41%、-3.74%和3.85%,年度间有明显差异。但诚志股份、达安基因、天坛生物、莱茵生物、华兰生物、双鹭药业、科华生物、上海莱士等8个公司年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为16.83%,公司之间的差异范围在5%-35%之间,年际变化幅度为12%-22%,属于具有稳定净资产收益的企业。而四环药业、北生药业、深本实、长春高新、四环生物、星湖科技等6个公司的年际间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为负值,属于自有资本获取收益能力和资本运营效益较差的公司。说明生物医药上市公司之间、年际之间其资本收益和资本运营效益存在差异,也是其经营风险的体现。

2.3每股收益和每股净资产分析

每股收益反映企业普通股股东持有每一股份所能享受的企业利润和承担的企业亏损,是衡量上市公司获利能力时最常用和综合性较强的财务分析指标。每股收益越高,说明公司的获利能力越强。2002-2007年我国生物医药类上市公司的平均每股收益为0.13元,年际间变化范围在

-0.06-0.23元之间,公司间变化幅度在

-0.76-1.01元之间;其中上海莱士、双鹭药业、华兰生物、科华生物、莱茵生物、达安基因、天坛生物、诚志股份、交大昂立等9个公司的每股收益高于生物医药业平均水平,达到平均每股收益为0.45元,公司间变化范围在0.13-1.01元之间,年际间变化范围在0.33-0.47之间。但深本实、北生药业、银广夏、四环药业、长春高新、四环生物等6个公司年平均每股收益为负值,星湖科技、北海国发和钱江生化等3个公司的年平均每股收益仅0.02-0.06元,远低于平均水平。

每股净资产是上市公司年末净资产(即股东权益)与年末普通股总数的比值。2002-2007年生物医药类上市公司的6年平均每股净资产为2.16元,年际间在1.75-2.57元/股之间波动,公司之间的差异范围在-3.24-4.23元/股之间。除了深本实和ST银广夏的为负值外,其余公司的均为正值,其中双鹭药业、交大昂立、华兰生物等12个上市公司的每股净资产高于生物医药行业整体平均值,年际间变化幅度在2.73-4.04元/股之间,公司间差异范围为2.31-4.23元/股之间。

通过以上分析,笔者认为,生物医药类上市公司在2002-2007年间利用资本市场进行资本运营,总体呈现出稳定发展的趋势,但是生物医药公司之间和年际间存在明显差异,其中50%左右的公司平均每股收益和每股净资产均比较高,显示出稳定的高水平发展优势,其资本经营状况良好。

2.4我国生物医药类上市公司的市场潜力分析

生物医药类上市公司与其他行业类上市公司比较,其股票具有更大的市场增长潜力。因为投资者投资股市除了希望获得眼前的稳定收入外,更多的是期盼企业的高成长性和具有良好的未来发展前景。因此,具有高技术、高投入、高收益、高风险特征的生物医药类高新技术产业,必将是投资者投资追逐的热点领域。

(1)生物医药业是典型的高新技术产业。生物技术是当前高新技术研究开发的一个热点,生物医药作为生物技术开发应用的前沿之一,在生物医药研发领域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因此,高科技与资本对接,为生物医药类企业提供诱人的发展空间。作为典型的高新技术产业之一,生物医药产业既有很高的投资收益和广阔前景,技术创新活动又充满风险性。但是风险往往与机遇并存,这也是风险投资的魅力所在。只不过在投入生物医药技术创新活动时,企业经营管理者注意采取一切可能的措施来进行风险控制即可尽可能地避免之。

(2)获利能力与上市公司本身直接相关。从每股收益来看,2002~2007年有67%的生物医药上市公司具有获利能力,50%的公司具有良好的业绩,年平均每股收益达到0.45元,明显高于医药行业的年平均每股收益0.23元。其余1/3的上市公司年平均每股收益为负值,盈利能力较差。说明年平均每股收益在公司之间存在显著差异,资本运营好的公司可以获得明显高于医药行业平均水平的每股收益,对于投资选择来说这也是风险性的一种体现。

(3)资产负债率较低,净资产收益率较高。除深本实和银广夏两个公司外,其余16家生物医药上市公司2006年的平均资产负债率为41.62%,明显低于医药行业平均资产负债率60.83%。2002-2007年医药行业的年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为0.64%,而生物医药业为3.53%,其中近半数的上市公司更达到了16.83%。可见生物医药类上市公司在医药行业上市公司中的突出地位。

综上所述,约30%-50%的生物医药类上市公司在主营业务收入、净利润、净资产收益率、每股收益和每股净资产等指标方面明显高于该类上市公司的平均水平,属于本行业的优势企业,具有良好的资本运营和获利能力;除此之外,年际间的差异也是影响生物医药类上市公司资本市场利用潜力的因素之一。

2.5生物医药上市公司的优势分析

2003-2007年生物医药上市公司的年平均主营业务收入达到39572.78万元,是非上市生物医药公司的7.04倍;上市公司的年平均利润为5624.29万元,是非上市公司的29.73倍。我国生物医药上市公司的平均主营业务收入和利润都比远比非上市公司的高,充分说明生物医药类企业利用资本市场的优越性。

3结语

目前我国生物医药上市公司积极在资本市场上进行资本运营,为生物医药业的产业化发展创造了良好的融资环境,企业实力不断增强,业绩稳定增长,为各公司上市后实施配股或发行债券创造良好条件。

2002-2007年,我国生物医药上市公司利用资本市场进行资本运营,总体呈现出稳定发展的趋势,其中约30%-50%的生物医药类上市公司在主营业务收入、净利润、净资产收益率、每股收益和每股净资产等指标方面明显高于该类上市公司的平均水平,属于本行业的优势企业,具有良好的资本运营和获利能力;除开公司本身因素外,年际间的差异也是影响生物医药类上市公司资本市场利用潜力的因素之一。

由于生物医药业是典型的高新技术产业,成为投资者投资追逐的热点领域。年平均每股收益在公司之间存在显著差异,资本运营好的公司可以获得明显高于医药行业平均水平的每股收益。大多数生物医药公司的资产负债率较低,净资产收益率较高。因此,我国的生物医药企业具有良好的市场潜力。我国生物医药上市公司的平均主营业务收入和利润都比远比非上市公司的高,充分说明生物医药类企业利用资本市场的优越性。

参考文献

1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证券期货统计年鉴200……全8[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8

2国家发改委。中国高技术产业统计年鉴2008[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8

3中国科学技术部。中国统计年鉴2008[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8

4国家统计局工业交通统计司。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2008[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8

生物医药行业分析 篇5

关键词:资本结构;生物医药;行业特征;影响因素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03BTJ001)

作者简介:梁莱歆(1956-),女,湖南长沙人,中南大学商学院教授,主要从事财务管理研究。

中图分类号:1706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096(2007)02-0039-04 收稿日期:2006-11-20

一、影响生物医药企业资本结构因素分析

为了深入而全面地了解影响生物医药企业资本结构的因素,本文拟从如下三个方面考虑。首先,在以往的研究中,已对一些影响资本结构的因素形成的较为一致的结论,如企业资产规模、盈利能力、成长性等多项指标,已被证明对企业资本结构有着显著影响。然而本文也考虑到在上述因素中,企业盈利能力的变动与成长性有很强的相关性,而盈利能力对资本结构的影响相对更为直接,因此本文在两者间选择了盈利能力进行分析。由于折旧为非债务税盾的主要组成部分,而折旧的计算依据为固定资产,因此资产可抵押性指标与非债务税盾指标也具有很强的共线性,本文选择了前者。其次我们考虑到,由于不同行业的企业分属不同的市场,有着不同的产品和经营周期,由此而形成了对某一行业资本结构有着重要影响作用的因素,这些因素应当纳入到研究中来。对此本文选择了产品市场竞争力、未来增长机会和产品的独特性等指标;第三,在许多研究中已证明宏观经济因素影响企业的资本结构,考虑到这种影响对于生物医药行业更为明显,故纳入本文的研究。由此而形成了如下8项分析指标。

1.企业规模(SIZE)。企业规模对生物医药企业资本结构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资产规模效应体现在企业的抗风险能力及因此而带来的负债能力的增强上;其次,由于生物医药产品与人类生命健康息息相关,企业在消费者中的声誉极为重要,而规模是声誉的很好的替代值,有较大规模的企业能给消费者以可靠、值得信赖的信息,从而保证了产品市场收入的稳定,这有利于提高企业的负债能力;同时,资产规模效应还体现在单位融资成本优势和多角化经营上,这些都有利于增强负债能力。本文用期末总资产的自然对数来度量公司规模因素。

2.盈利能力(PRO)。盈利能力对企业资本结构的影响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对企业内部融资能力的影响,留存收益对债务需求的替代性是最为直接的;二是对企业现金流量的影响,盈利水平越高,现金流量越充足,企业的资金需求相对更少:三是对企业负债的安全性和财务杠杆效应的影响,盈利能力越高,企业更易于得到债权人的青睐,在债务成本固定的条件下提高对财务杠杆的利用是有利的。而生物医药企业的资本结构与盈利能力的关系如何还有待检验。本文用净资产收益率度量企业的盈利能力。

3.经营波动性(INVA)。波动性是企业面临的商业风险的最直接表现。波动性对资本结构的影响有两点:一是负债的存在增加了企业破产的可能性;二是现金流量变动较大的企业,商业风险也较高,在给定负债水平时,破产可能性较高。通常认为,经营波动性越大,负债能力越低。本文用营业收入的标准差与总资产的比值来度量该变量。

4.资产可抵押性(TANG)。通常认为资产的构成对企业资本结构的选择会产生重大的影响,是决定企业资本结构的重要因素。若企业有形资产占总资产的比重高则有利于提高企业的负债能力,这种能力会受到企业股东和债权人的欢迎。因此,能用作担保的资产越多,企业被预期会利用这一优势发行更多的债券。本文用来度量可抵押性指标的变量为:(存货+固定资产+土地)/总资产。

5.产品的市场竞争力(PCA)。已有研究证明,企业的产品市场竞争强度显著地影响着企业的资本结构选择,然而,不同行业有着相对独立的不同强度的产品竞争市场,因此就同一行业的企业考察资本结构与产品市场竞某力的关系更为科学,而在各行业中,生物医药企业的产品市场竞争性相对较高。本文用企业销售额占行业销售总额的百分比来表示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6.企业未来的增长机会(INOP)。企业的增长机会对资本结构的影响是双向的,首先,当面临较高的增长机会时,股票容易被高估,此时发行股票是有利选择;其次,较高的增长机会更容易获得债权人的青睐。然而,根据成本理论可以认为,当企业面临较大增长机会时管理者仍不太愿意选择债务融资:同时,要将企业的增长机会变为现实现金流入,生物医药企业一般要经历比其他行业更长的时间,时间越长回报的不确定性越大,债权人一般不愿将资金投向回报期太长的项目。本文用企业的市场价值与账面价值之比来度量该指标。

7.产品的独特性(ESP)。在以往的研究中,有学者使用销售费用与销售收入之比作为衡量产品独特性的指标(姚学清,2005)。生物医药企业有着明显高于其他行业的销售费用支出,巨额的销售费用对医药上市公司的资本结构有着多方面的影响,其中广告费用在企业营业费用中占很大比重。对于医药行业的广告费用的税前列支,我国有着明显区别与其他行业的政策:从2001年8月开始允许该行业在销售(营业)收入8%的比例内据实扣除广告支出,对于超过部分可以无限期向以后年度结转,从2005年起又将该比例调高至25%。由此可以看出该行业的广告费用支出具有很强的抵税作用,这种非债务税盾的作用可作为债务税收优势的替代,拥有较多非债务税盾的公司应更少地使用负债。对该因素的度量我们选择了销售费用与销售收入之比。

8.宏观经济因素的影响(Ti)。我国生物医药行业的资本结构受宏观经济的影响要比其他行业更为显著。首先,由于医药产品的价格属于国家宏观调控的对象,近几年国家对药品进行大范围的调价和限价,对整个医药行业的盈利水平及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次生物医药行业属于国家优先扶持发展的产业,在税收及多种费用的列支上有着多项优惠政策,税收政策的变化对生物医药企业的负债抵税作用产生直接影响。宏观经济因素的变动具有周期性和整体性,它对生物医药行业内部的资本结构影响具有一致性,因此在对具体行业资本结构实证研究时,一般不需单独考察宏观经济对具体某企业资本结构的影响,而只需使用虚拟变量标示不同年份或时期,以考察其对整个行业资本结构的影响力和影响方向。对于资本结构的度量,学术界普遍采用三种方式:总负债/总资产;总负债/股东权益;长期负债/总资产。本文采用总负债/总资产(L)来衡量企业的资本结构。由于采用市场价值计算企业资产价值存在较大困难,本文的资本结构(L)

指标采用账面价值计算。

二、样本确定、实证模型实证分析

根据中国证监会2001年4月的《上市公司行业分类指引。》的分类标准,按照2001年中国证监会公布的分类结果,本文根据研究需选择了深沪两市2000年12月31日以前上市的A股生物、医药制造公司和其他各行业门类及制造行业下各行业大类深沪两市除金融保险业以外的A股公司,为避免异常值的影响,各行业样本均排除了在2001年~2004年间任何一年负债率大于1的公司。生物、医药制造业公司最终样本为59家公司连续4年的数据,共计236个观测单元。其他各行业门类及制造业下各行业大类公司数见表2第3列。[本文全部数据来源于由中国证券报监制、万方数据电子出版社出版的《上市公司年报大全(光盘版)》(2000-2004年)。]

本文用面板数据模型来考察各因素对资本结构的影响,模型如下

其中Xjit是企业j的影响因素i在t时数值:ε为未被观察到的随时间和截面个体同时变化的剩余误差项。

1.我国生物医药企业资本结构行业特征及差异检验①

我国生物医药上市公司2001年至2004年的资本结构状况如表1所示。

由表1中数据可以看出,首先,在2001年~2004年期间,我国生物医药上市公司的整体负债率水平相对较低,其次,该行业在2001年时的负债率水平较低,近几年逐步有所提高。该指标的标准差变动与平均值的变动相吻合,说明平均值的变动是由于企业间资本结构差异变动引起的;此外,生物医药上市公司的债务融资基本上以流动负债资金为主,长期资金比例很小。

分行业门类和制造业下分行业大类A股公司的资本结构值(各行业资本结构4年平均值)见表2第4列。从表2中数据来看,行业大类下的房地产业、建筑业及批发零售贸易业有着较高的负债率,与这些行业的经营特点基本相符;而采掘业、水电煤气生产供应等具有垄断性质的行业有着较低的负债率。制造业下各行业大类的资本结构平均值差距较小,其行业大类间资本结构的差异水平有待检验。

Wald-wolfowitzTest游程检验是用来考察两个独立样本是否来自具有相同分布的总体,其特点符合样本量不同的两个独立分布的检验,适合本文的资本结构行业差异性检验。其检验过程是,先将选定的两个行业的负债率进行排序,然后统计最大游程数。根据统计原理,如果两个行业的负债率数据来自同一个总体,则游程数相当大;反之,如果游程数太小,则表明两组数据不可能来自同一个总体。因此,运用该检验方法对生物医药行业与其他行业两两进行检验,就可以得到较可靠的差异性水平。

具体检验过程是,各行业公司分别赋予不同的虚拟变量,再将生物医药行业与各行业成对进行检验。检验结果见表2。

从检验的结果来看,与生物医药行业成对进行检验的8个制造业下的行业大类中,有5个行业通过了5%以下的显著性检验:与生物医药行业成对进行检验的10个行业门类均通过了显著性检验,且大部分显著性水平低于1%:总体上看生物医药行业与行业门类的资本结构差异要比与制造业下各行业大类的差异更为显著。以上分析证明,企业资本结构存在显著的行业特征,生物医药行业的资本结构与其他大部分行业有着明显差异。

2.生物医药企业资本结构影响因素分析

根据以上所确定的各项资本结构影响因素,经计算求得每一指标各年的平均值与标准差,整理得表3。

根据表3中各指标的统计情况,从企业规模(Si2e)指标来看,在考察期内平均值稳步上升,说明样本公司规模有所扩大且分布较集中;受市场竞争加剧及国家对药品调价的影响,样本公司的盈利性(PRO)平均值出现了逐年下降;数据显示生物医药行业的经营波动性(INVA)越来越小,表明该行业正逐步趋向于成熟和稳定;产品市场竞争力指标(PCA)的标准差较大,表明该行业企业之间的产品市场竞争力差异较大;增长机会(INOP)指标有明显下降的趋势,表明投资者对该行业前景的评价逐渐由高估回归理性;正如以上所论述,产品独特性指标(EsP)表明,生物医药行业的销售费用支出占营业收入的比例非常高。

模型的估计方法我们采用了最小二乘法(OLS),估计模式选用固定效应模型(Fixed Effect Model),模型估计结果如下表

模型估计结果显示,企业规模因素的系数为正,且通过了0.01显著性水平下的检验,表明企业规模的增强有助于企业进行债务融资;盈利能力指标在0.001的水平下显著为负,这证明生物医药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与其资本结构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

从与生物医药行业经营特征相关的因素来看,企业在产品市场上的竞争力指标与资本结构显著正相关。这与前面的理论推断是相符的,即当企业所面临的产品市场有扩大的趋势时,具有产品竞争优势的企业为争夺市场,特别是抢占未来产品市场,在股权融资与内部融资有限时,会通过债务融资来解决生产扩大和开拓市场时的资金不足问题。产品独特性在1%的水平下显著为负。这表明生物医药上市公司为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在增加营业费用支出的同时,亦为了避免过大的风险而采取低负债策略。时间虚拟变量均通过了显著性检验,表明宏观经济因素对我国生物医药上市公司的融资决策有着显著的影响。

三、结论与启示

本文通过对我国生物医药上市公司资本结构及其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得出如下结论和启示。

1.实证分析结果充分表明,企业的资本结构具有行业特征,生物医药企业的资本结与其他行业相比有着显著差异,这种差异不仅表现在资本结构的分布上,而且还表现在与其行业经营特征密切相关的资本结构影响因素上。

2.生物医药行业的经营特征导致其低负债的资本结构。实证结果表明,生物医药企业的负债水平相对较低,尽管企业的规模、盈利能力以及资产可抵押性等因素对企业资本结构形成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但在经营波动性、企业增长机会及产品独特性等因素的作用下,生物医药企业大多选择了较低的负债水平。由此表明,行业经营特征对生物医药企业的资本结构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同时也提示了企业,要调整资本结构所应当重视和努力的方面。

3.宏观经济因素对我国生物医药上市公司的融资决策有着显著的影响。宏观经济环境影响生物医药企业的资本结构,如经济结构的调整、国家相关政策的变化等经济环境因素对生物医药企业资本结构的优化产生了有利的影响。

(编校:育 川)

生物医药行业分析 篇6

【关键词】住院药房;退药;对策

中国作为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人口基数较大,住院患者更是一个巨大的人群,而医务工作者则主要通过药物来治疗住院患者疾病。虽然国家卫生部和中医药管理局规定:为保证患者用药安全,药品一经发出不得退换[1]。但在日常诊疗活动中,住院患者退药的情况在所难免。退药的发生一方面影响了药物的安全性、增加工作负担,同时也可能导致一些医疗纠纷的发生。本次通过分析、统计本院2010年6月――2013年6月期间住院药房366份退药登记,分析退药原因,研究应对措施,进一步保证患者用药安全、有效、经济、合理。

1资料与方法

通过收集山东医学高等专科学校附属医院2010年6月――2013年6月期间住院药房366份退药登记,统计分析其退药科室、退药原因、药物种类。

2结果

2.1退药科别分布见表1。

3结果分析

3.1住院药房退药科别差异住院药房退药科室有所差异,其中监护室退药所占比例最大,分析原因为监护室患者疾病变化快,患者疾病转归较快,患者病情复杂、多变,用药方案多变。

3.2住院药房退药原因分析

3.2.1由于患者较多,加上我院作为教学医院,实习学生较多,有的医师在忙乱之中开错药物、写错剂型、用法用量写错。同时也存在将成人与儿童剂量混淆事情的发生[2]。

3.2.2有的患者由于医学知识的欠缺,不信任医师的医疗活动,对其实施的医疗活动不信任,拒绝接受其所开具药物治疗。

3.2.3个别药物存在不良反应,分析原因多种多样,比如存储条件不合适及药物配置过程不规范等。

3.2.4有些药物效果不理想,对患者疾病诊疗作用不理想,继续使用影响患者疾病转归。

3.2.5住院药房工作量较大,药房工作者在忙乱中发错药物,将药物剂量、剂型发错。

3.2.6医院计费操作人员非药学专业人员,对同种药物不同厂家、不同剂型错误收费,导致药物退药发生。

3.2.7有些患者住院期间出现死亡、转院、出院,进而导致药物退药发生。

3.2.8有些药物不在国家报销范围内,患者经济负担较重,不能坚持用药。

4应对措施

4.1加强医务人员业务培训,严格遵守医院规章制度,明确药物的重要性,真正做好医务工作,对在医务工作中出现开错药物的情况进行认真调查,如确系个别医务人员不负责任造成,给与相应的处分。严格遵守规章制度,每一张处方都要认真核对,做到准确无误,对于实习人员,必须在上级医师的指导下进行医务工作。

4.2与患者进行良好的沟通,以病人为中心,让患者充分了解自身所患疾病的发病原因、诊疗方法,让其做到心中有数。尽量使用患者能够理解的语言进行沟通,让其知道药物的药理作用、用法用量、注意事项等,使其在进行药物治疗时没有疑惑。

4.3所有医务人员应该加强学习,严格掌握药物适应症,避免错开、乱开药物事情发生。明确药物所有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尽量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告知患者所有药物都有疗程,缓解患者急躁心理。同时,根据患者病情变化,积极调整用药方案,以免延误患者病情,造成严重后果,同时加重患者经济负担。

4.4药房工作人员应该加强业务学习及训练,熟练掌握不同药物的适应症、剂量、规格,相同名称药物的剂量、规格。发药时严格核对处方,做到四查十对,做到准确无误。财务工作者也应该加强业务锻炼,同时了解各种药物的适应症、规格等大体情况,那样才能更加有效的避免错误的产生[3]。

4.5针对经济情况较差的患者及家庭,积极寻找价格低、疗效好的药物,尽量减轻患者家庭负担。

5讨论

在我国目前医疗环境下,住院患者用药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超范围用药、超剂量用药、不规范用药等等。进而导致的住院患者退药也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用药安全,对医院也造成了不良影响。患者病情复杂多变是一方面原因,同时我们医务工作者也存在一些问题,通过针对患者退药原因的分析,我们做出了以上应对措施,相信,通过我们的努力,患者退药将大大降低,患者用药的安全、有效、合理、经济将会得到更加有理的保障。

参考文献

[1]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疗机构药事管理暂行规定[S].卫药发[2002]24号。2002.

生物医药的概念 篇7

随着中报业绩的逐步披露,各行业及同行业中子行业业绩的分化较大,从中报业绩看,酿酒、生物医药、部分电子信息及节能环保行业业绩增长较为确定,生物医药板块中,部分个股业绩持续稳定增长,走势明显强于大盘,中线涨幅巨大,如创业板的红日药业中报业绩在一季报增长基础上继续持续增长,净利增长150%,未来三季度业绩也有望高速增长,该股从五月开始启动后,到现在股价接近翻番,本周五更是被主力大幅拉升,冲击涨停;另一中线牛股舒泰神,中报业绩也大幅增长,中报预增150%-180%,该股从11年中启动后,基本上没受大盘下跌的影响,持续上涨,股价已翻了3倍,未来经阶段性调整后,中线仍值得关注;小盘医药股尔康制药,中报业绩大幅增长,股价从一月底启动后,到现在也接近翻倍。我们经统计发现,能走出独立于大盘的中线牛股,很多来自医药行业,这跟我国对生物医药行业的深度改革和大力扶持有相当的关系,行业空间广阔,下面重点分析挖掘一下生物医药及医疗保健行业中未来的潜力中线小盘股。

医药行业的运行情况良好。1-6月份医药制造业收入增长19.10%,利润增长17.36%。1-5月医药制造业收入增长20.15%,利润增长17.08,5月单月利润增长21.88%。各子行业中,化学原料药的利润负增长幅度逐步缩小,化学药制剂利润增速有所提升,中成药利润增速仍维持22.85%的较高水平,中药饮片和医疗器械分别增长36.45%和33.58%,生物制品利润增速较低仅有16.75%。所以从生物医药和医疗保健各子行业看,中药饮片和医疗器械等子行业利润最大,未来也最可能出中线牛股,其中上面所提的红日药业、尔康制药未来业绩仍有望获的高速成长,在技术上出现一定幅度调整后,未来投资者仍可逢低吸纳;另一医药股华邦制药,吸收合并农药企业颖泰嘉和,确立了医药、农药并举,旅游、投资相辅的多元化发展格局,2012年上半年公司业绩实现高速增长,公司受益于对颖泰嘉和的吸收合并,农药、医药业务较快速增长及所持西部证券股权增值,未来业绩仍有望实现高速成长,可中线关注。

医疗保健及医疗器械行业,在中国医疗改革及人口老龄化的大背景下有望实现高速增长,其中迪安诊断、鱼跃医疗未来业绩高速增长可期,估值相对合理,也可重点关注。

除以上小盘医药股外,具备“护城河”概念的主板老牌中药股片仔癀,公司主要产品之一为同名中药片仔癀。片仔癀被誉为中药领域的"药王",由于产品疗效显著加之明显稀缺,使得公司在该领域经营具有宽广的护城河。具体体现为公司产品稳定的提价能力,这既赋予了公司业绩的稳定性,也是中线牛股的潜力股之一;另一具备类似“护城河”概念的云南白药,也极可能成为中线牛股。

由于国家的产业结构转型,节能环保是业绩最能确定和有望大幅增长的行业之一,其中创业板的龙源技术值得看好,具备中线黑马潜力,伴随脱硝市场启动带来的行业1-2年的高景气度,公司将凭借其在低氮燃烧领域领先的技术优势充分享受脱硝市场启动带来的高订单和业绩弹性,值得投资者重点关注。另一公司东江环保公司专注于“废物处理及处置”、“资源综合利用”及“环境服务”三大核心领域,已经成为我国废物处理行业的领先企业,未来业绩成长可期,也具备中线牛股潜质,可重点关注。非小盘股中的节能环保股桑德环境核心竞争力雄厚,最具备中线牛股潜力,公司提前布局工业及医疗危险废物处置、城市污泥处置、餐厨垃圾处理、报废汽车回收拆解、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处理等新兴领域,成为综合固废处理龙头,具备综合固废处理能力有利于公司获取区域性大订单,它是投资者挖掘中线未来牛股的理想标的之一。

生物医药行业分析 篇8

运用2003~2012年江苏省医药制造业“三废”――废水、废气与固体废物排放数据与化学制药、中药和生物制药三大类产业总产值分别回归分析,得出它们之间的关系,借此提出合理的产业结构调整建议,并促进江苏省医药产业的健康发展与环境保护事业的稳健执行

关键词:

江苏;医药;产业结构;“三废”排放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10.006

0 引言

中国已成为世界最大的原料药生产国和出口国,也是世界第三大药品市场。由于药品的生产需要多种原材料及多重化学反应,因此,制药行业“三废”――即工业废水、工业废气和工业固体废物的产生量巨大且成分复杂。

产业结构调整是优化经济和环境平衡发展的重要途径,许多专家学者从不同角度对产业结构调整与环境污染相关问题进行了研究。Torvanger利用指标分解法并结合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九个成员国在1973~1987年间的数据分析后发现,新能源技术和产业结构升级是降低碳排放的重要原因;Lantz和Feng通过计量回归分析后发现,加拿大在1970~2000年间的碳排放与技术进步之间呈现明显的“U”形关系,即满足“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KC)”假说。

国内学者同样对这类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赵海霞等(2005)从实证出发,对江苏省产业结构与生态环境的关系进行分析,分析表明,工业结构中技术水平及高污染行业的相对比重对环境有着直接影响;李玮、赵国浩(2010)对陕西省34个工业行业的污染排放强度进行综合评价,提出了重点发展、优化发展、引导发展、限制发展四种不同的结构优化策略,从而为工业行业结构调整提供参考依据。

上述分析角度大多较为宏观,对具体地区和行业的深入分析较少。江苏省医药产业近年来保持着20%左右的经济增长速度,各项发展指标均位居全国前列,但对其结构调整与“三废”排放之间关系的研究并不多。因此,本文将运用回归分析,探究江苏省医药产业结构调整对“三废”排放量的影响。

1 江苏省医药产业结构与“三废”排放现状分析

1.1 江苏省医药产业结构现状概述

江苏省医药产业主要门类包括:制剂、原料药、医疗器械、中成药、生物制药、中药饮片、卫生材料和制药机械类。表1主要选取江苏省医药总产值中占比较大的化学制药大类(原料药与制剂加总)、中药大类(中成药与中药饮片加总)和生物制药大类进行产业结构分析。

2012年,江苏省规模以上制药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2290.7亿元,同比增长27.6%,约占全国医药工业总产值的1/8,化学制剂等子产业规模位居全国第一。

由表1分析可知,2008~2012年工业总产值方面,化学制药由2008年占比62.46%下降至2011年占比58.05%,2012年回升至60.73%,总体维持在60%左右。中药大类由2008年占比8.23%下降至2012年占比7.74%,总体维持在8%左右。生物制药大类由2008年占比8.05%上升至2012年的10.63%,体现出该产业良好的发展势头。工业销售产值与工业总产值相似,化学制药和中药大类占比有所下降,总体分别维持在60%、8%左右,2012年生物制药占比超过10%,与2008年相比占比增长2.15%。利润总额方面,化学制药由2008年占比71.48%下降至2011年占比5900%,2012年回升至63.60%。中药由2008年占比6.47%上升至2010年占比9.06%,之后降低至2012年的7.14%。生物制药总体为上升趋势,由2008年占比8.02%增长至2012年占比9.88%。

1.2 江苏省医药产业“三废”排放现状

江苏省正面临工业化高级阶段的门槛,不可避免地影响到环境质量的变化,而污染的情况具体表现在工业“三废”的排放方面:2003年,江苏省医药工业废水、工业废气和工业固体废物排放量分别是4913.31万吨、41.34亿标立方米和18.59万吨,而到了2012年,工业废水、工业废气和工业固体废物排放量则变化为5076.5万吨、114.8744亿标立方米和11.24737万吨。

具体分析来看,工业废水排放量前期处于上升态势,2005年增长速度一度高达22.09%,2007年废水减排21.10%,此后工业废水排放量呈现阶段性波动,总体呈现下降的趋势。工业废气2003~2005排放量有所下降,2006~2008排放量极速上升,2008年甚至达到228.96%的增长率,经历了2009~2010减排控制,2011年开始排放量上升势头越发明显。而工业固体废物排放量总体呈现下降趋势,平均每年的减排幅度达到4%,尤其2011年,排放量下降35.96%。江苏医药产业“三废”排放量的变化情况各异,工业废水和工业固体废物排放量总体变化幅度较小,整体平缓,而工业废气排放量变化大起大落,这与2008年江苏省医药企业数量剧增(总的增加了251家,化学制药大类增加了68家)以及废气包含种类繁多等因素有关,同时说明医药企业对废气处理有所疏忽。

2 江苏省医药产业结构调整对“三废”排放的影响

2.1 数据来源与处理

由于统计口径的调整,本文选取2003至2012年度江苏省医药制造业工业“三废”排放量以及化学制药大类、中药大类和生物制药大类的产值数据进行处理分析,数据来自《中国医药统计年报》、《江苏省统计年鉴》。对获得数据进行取对数与差分处理,以保证数据的可操作性。

2.2 数据分析

2.2.1 江苏省医药产业结构调整对工业废水产生的影响

对废水排放量与细分产业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后,得到R2的值为0.756751,F值为4.148026,显著性水平为0.1,模型的拟合程度较好。具体来看,中药和生物制药大类的弹性系数分别在0.1水平和0.05水平上显著,中药产业工业总产值每增加1%,江苏省医药制造业废水排放量将增加1.12%,这与江苏省中药产业规模较小,废水处理技术水平有限的现实情况有关。因此,中药产业的发展在一定时期内加速了废水的产生。生物制药产业总产值每增长1%,江苏省医药制造业废水排放量将减少3.39%,这是由于生物制药产业整体技术水平较高,实验过程中产生的废水有限。化学制药产业虽然弹性系数不显著,但可以看出其对工业废水的排放有正向影响。

2.2.2 江苏省医药产业结构调整对工业废物产生的影响

对固体废物排放量与细分产业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后得到R2的值为0.931149,F值为18.0323,在0.01水平上显著,模型的拟合程度很好。具体来看,化学制药和中药产业的弹性系数在0.05水平上显著,生物制药产业的弹性系数在0.01水平上显著。化学制药产业工业总产值每增加1%,江苏省医药制造业工业废物的排放就减少6.35%;中药产业工业总产值每增加1%,江苏省医药制造业工业废物的排放将减少329%;生物制药产业工业总产值每增加1%,江苏省医药制造业工业废物的排放将增加12.49%。化学制药及中药产业对工业废物排放增速有着较好的抑制作用。而生物制药产业的快速增长却带来了工业废物排放量的高速增长。需要指出的是,《中国医药统计年报》中工业固体废物包括危险废物、冶炼废渣、放射性废物和其他废物等。而国家危险废物目录中包括利用生物技术生产生物化学药品、基因工程药物过程中的母液和培养基废物等。生物制药产业的快速发展带来大量废物的排出,对环境产生了较差的影响。

2.2.3 江苏省医药产业结构调整对工业废气产生的影响

对废气排放量与细分产业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后,得到R2的值为0.82617,F值为6.3371,在0.05显著性水平上显著,模型的拟合程度较好。具体来看,中药和生物制药大类的弹性系数并不显著,但不难看出这两个细分产业对于废气排放存在一定的负向影响,尤其是生物制药产业,其弹性系数的绝对值较大。化学制药产业与废气排放量存在显著的正相关性,弹性系数高达3.3323,说明化学制药产业的发展对于废气排放量整体上扬的趋势负很大责任,这与化学制药产业技术水平较低、资源耗费严重以及废气产生较多等特性有关。

2.3 结论分析

总的来看,中药产业排放的废水是一类含难降解物质和生物毒性物质的高浓度有机废水,对水体的污染十分严重,因此对工业废水排放的正向影响较大,生物制药产业的发展则对工业废水排放量的增长有很好的抑制作用。在废物处理方面,江苏省中药产业以及化学制药产业的不断发展使得企业更加熟练、高效,化学制药产业的作用尤为突出。而生物制药产业的发展对于工业废物排放量的增长有着较强的促进作用。江苏省工业废气治理程度相对较低,化学制药产业与工业废气排放量的关系呈现出一种较强的正相关,中药产业与生物制药产业对废气排放的抑制作用还不够显著。

3 产业结构调整相关建议

3.1 区别对待细分产业

由上述分析可知,江苏省化学制药、中药、生物制药产业分别对废气、废水、废物排放有着显著的正向影响,应有针对性地进行规范治理,达到减少结构性污染的目的。在中药产业方面,建议加强GAP、GMP、GSP等认证监管工作,从药材种植源头抓起,保证周边水质,做到及早防范、及早治理。化学制药行业应注重企业的兼并重组,督促企业技术升级,促进原料药生产企业向高附加值低污染度的制剂产业发展,重点规范废气排放标准。生物制药产业是江苏省未来医药经济重要增长极,一方面,应加强对生物制药产业的扶持,提高其在江苏省医药产业结构中的地位;另一方面,要积极寻求母液、培养基废物等的中和方法,促进固体废物的循环利用。

3.2 严格遵循行业标准

2010年7月1日,《制药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全面强制实施,2014年1月24日《环境保护综合名录》也正式。江苏省医药产业应积极推进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淘汰“两高一低”产品和落后工艺、技术装备,达成相关目录指标。江苏省医药产业应依照产业实情制定并严格实施产业指导计划,以单位增加值的污染物排放为基础,同时参考税收率、就业贡献率等指标,制定产业指导目录。

3.3 加强监督管理工作

对于符合江苏省医药产业结构优化目标的高技术企业和优势企业,制定鼓励和引导性的政策,促进这些企业的发展;对于相对劣势企业,制定鼓励产业升级、产业转移或退出的系统性政策;对于“三废”排放污染严重的企业,应禁止投资接受新项目,规定最后期限,实行强制淘汰。《江苏省“十二五”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规划》中更多地关注医药企业废水以及废物排放治理情况,在废气排放方面未多涉及,因此,建议江苏省采取积极政策加大对工业废气排放标准的制定以及创新监管,从而抑制其增长势头。

参考文献

[1]Torvanger A.Manufacturing sector carbon dioxide emissions in nine OECD countries,1973-87:A Diviia index decomposition to changes in fuel mix,emission coefficients,industry structure,energy intensities and international structure[J].energy economics,1991,(3):168186.

[2]Lantz,V,Feng,Q,2006.Assessing income,population,and technology impacts on CO2 emissions in Canada:where’s the EKC[J].Ecological Economics 57,229238.

[3]赵海霞,曲福田等。环境污染影响因素的经济计量分析――以江苏省为例[J].环境保护,2006,(2).

[4]李玮,赵国浩。基于环境约束的工业行业结构优化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20(3).

[5]逯元堂,吴舜泽,马欣。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环境成效实证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1,(S2):6972.

生物医药行业分析 篇9

关键词:门急诊药房;退药现象;应对策略

门急诊具有人员流动大,患者病种构成复杂等特点,而门急诊退药率极高,影响了药房的正常工作。按照我国药事管理相关规定,患者用药安全要得到保障,药品发出不得退换。可是,门急诊却经常面临各种原因的退药[1]。例如:患者用药后出现不良反应、医生重复开药等原因。强制执行规定不退药,医患关系会受到严重的影响,还会使药物资源被浪费,使患者经济负担加重。所以,面对门急诊药房退药现象,有必要取得相应的解决措施来完善[2]。本次研究中,选择我院门急诊两次退药处方调查退药率及退药原因进行分析,发现通过应对措施的干预,可以有效减少退药率的发生,现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第一次调查随机选择2013年1月~2014年1月我院门急诊开出的29865张药方,其中有720张退药处方,分析720张退药处方退药的原因,采取有效的应对策略。第二次调查随机选择2014年1月~10月28210张药方,其中退药处方有125张。

1.2方法 根据退药的不同原因,应用不同的干预措施,主要干预措施如以下几点:

1.2.1加强门急诊的管理,使退药体制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对退药制定统一管理办法,退药时间、窗口、医生填单、退药原因、退药备案等都要统一管理。

1.2.2加强对医生职业道德约束,使用药安全性得到保证。医生开处方之前要了解患者病史、过敏史及详细病情,开具有益病情药物,防止了解不清随意开药造成的患者过敏或者不良反应,甚至重复性开药。如果患者发生不良反应,医生要及时和患者沟通不良,在掌握患者经济水平情况下,使开药具有有效性和经济性[3]。

1.2.3加强对医生专业知识的培养。医院要定期对门急诊医生进行药学的专业知识培训,使医生更准确的了解药物不良反应和禁忌,而药房医师发现药方存有疑问也要和医生及时沟通,使患者用药安全得到保障。

1.2.4加强对护理人员药理知识培训。临床高危用药一定要做好相关标识,使护理人员充分了解药物使用禁忌,减少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1.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分析,以t值进行检验,以?字2来检验计数资料,以P

2结果

出现退药现象原因为药物不良反应、患者病情变化、药物效果不佳及药物重复等。第一次调查药房退药率为2.41%,药房采取有效的应对策略后,退药率为0.44%。两组调查对比退药率明显降低,两次调查对比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由于门急诊患者数量大,接诊时间有限,很容易出现问诊过快,不具体,无法对患者具体告知用药的注意事项与禁忌。多数是因为医生责任心不强造成,医生和患者缺少沟通,服务态度不佳,少数医生会大量开药,药物过于昂贵,使患者严重不满[4]。

医生开药方时一定要了解患者经济能力,开具适宜而经济的基本药物,药房也要提高对药品的调剂与咨询。医生要了解患者过敏史和用药史,实践用药中,有些患者即便经过皮肤试敏仍然会发生皮疹。医院要加强对患者用药监管,提高医生和药师用药专业水平,临床医师和药师间也要加强沟通和交流,以便及时发现问题。患者自身因素退药,大多是由于患者出现不良反应拒绝服用药物,医生要对患者病情进行准确的判断。医院通过规范化制度建立,明确药物退药手续,减少患者与医生间矛盾的发生[5]。

以上应对策略都要考虑到患者用药安全,维护患者经济利益,严格管理药物,控制院方导致退药因素,降低临床退药率,使医院药品的管理质量和患者用药安全得到保证。

参考文献:

[1]刘洪玲,王路平,李红,等。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分析及合理应用[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12,32(7):565-567.

[2]成杰,蔡明江,杨鹏飞,等。某医院2011年度退药情况调查分析及对策[J].武警后勤学院学报(医学版),2013,22(2):103-105.

[3]张亚坤,陈锦珊。我院门急诊药房处方退药原因分析及措施[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11(13):3152-3153.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