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国培个人计划热门三篇

初中国培个人计划(通用3篇)

初中国培个人计划 篇1

为期一个月的重庆市20xx年“国培计划”农村义务教育骨干教师置换脱产培训项目小学语文、小学数学骨干教师影子培训圆满结束,20xx年12月17日上午,在渝中区教师进修学院学术厅举行了别开生面的总结汇报会。到会的领导有:指导教师培训工作的部门领导,重庆市继续教育学院副院长,重庆市继续教育中心办公室主任田伟;有对此次国培计划全程参与调研督导的重庆市评估院副院长沈军;有承担此次培训项目的高校领导和教授,重庆市教育学院经贸系主任况红和文学传媒系任运昌教授;渝中区教委人事科郭佳科长也全程参与。参加总结汇报会的有70名影子学员、六所培训基地学校的校长、指导教师、进修学院的教研员、班主任共一百余人。

大会由渝中区教师进修学院副院长张静主持。首先学员按六所基地学校为单位分语文班和数学班进行了总结汇报。学员的总结汇报智慧灵动,各具特点。有文本的总结;有动画的演绎;有数字的诠释;有诗歌的创作;学员分十个小组人人上场,总结汇报他们的收获体会,他们一起走过的日子。马家堡小学副校长向莉莉作为培训基地学校的代表发言,她播放了重庆电视台在“马小”制作的国培专题报道片。她情真意切的反复强调影子培训引起基地学校老师的连动是不可多得的正向激励。“影子”的到来犹如平静的湖面激起了浪花,本校老师学习,钻研的自觉性高涨,这样的培训真的是双赢啊!渝中区教师进修学院院长文波在会上作了培训总结:总结中文院长回顾一个月的培训历程,感怀于心!他说:市区教委和我们学院对此次国培都是高度重视真情投入,从方案制定,到具体实施、过程调研、我们都是精心安排组织。通过随机访谈,多渠道反馈信息以及听了学员们的汇报,我们深感:本次培训有深度、有亮度、有温度。

其深度表现在师徒结对下深水。师徒“如影随形”,近距离交流、全方位观察、感受“影子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行为和教学效果。培训中指导教师手把手地教,掏心掏肺地讲。学员严格自律,虚心好学,勤于思考,深入研讨,全程走一遭,下水游一趟,取的是真经,学的是真本事。

其亮度表现在每周一次智慧集结。一周学习结束都有相聚,每一次相聚,或认真倾听,或积极互动,或经验分享,或查阅资料,或撰写教案,或书写心得,或展示课堂,或分组聚谈。观点,在这里碰撞;智慧,在这里闪耀;个性,在这里张扬;激情,在这里燃烧;精彩,在这里流淌。学习和实践使你们的内涵变得深厚,眼界变得宽广,思维变得敏锐。

其温度表现在基地学校的人文关怀。每一个学员在基地校都是主人,免费享用早餐、午餐,随意参观课堂,大家都忘情地依恋在其乐融融的大家庭中。有个学员在心得中这样写道:我不知道时间为什么走得这样快,但我深深地知道,时间不会因为你的不舍而停下它匆匆的脚步。此时,我们能做的,只有珍惜,珍惜学习机会,珍惜同窗伙伴,珍惜各位老师。我们还能做的,只有记住,记住学习的时光,记住纯真的友情,记住浓厚的师恩。

最后,承担此次培训项目的高校领导重庆市教育学院经贸系况红主任和市教育评估院的副院长沈军都对学员提出了更高的希望和要求。

第一,做一个终身学习者。学习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希望大家工作再苦再累,也要坚持在书本中学,在课堂上学,在实践中学,向身边的老师们学。

第二,做一个行动研究者。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希望大家要将自己的所学、所悟、所思付诸实践,一边行动一边研究,不断提升自己的实践智慧。

第三,做一个教学领跑者。国培计划是培养种子教师的示范性项目,今后如何在当地真正起到示范引领作用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你们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带动身边的伙伴,共同奔跑在专业成长之路上。

总结汇报会在热烈祥和的气氛中结束。

初中国培个人计划 篇2

一、指导思想

通过专家教授的引领,转变思想,不断更新教育观念,促使自己专业化发展。

二、研修目标

1、通过培训,转变教育观念,提高认识。

2、深化对小学数学课程性质、课程目标的理解。

3、掌握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改革的核心理念,致力于提高小学数学素养和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4、促进专业化发展,提高教育教学研究能力。

三、研修措施

1、认真听专家的讲座,观看课堂实录,学习课程知识,在学习过程中认真做好笔记,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专业素养。

2、转变思想,更新观念学习专家们的先进理念。

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把学到的知识逐步内化为自己的东西,

3、反思教学工作,不断进取

在教学中,我不断思量自己在工作中的不足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继续向优秀骨干教师学习,向有经念的教师请教。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和教学方式,努力探求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提高自身的数学素养。

4、积极参与各种研讨活动:

专家教授引领、主题探讨、实地教育考察、自主合作探究、网络交流等。积极发表自己的观点,博采众长,在交流中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努力学习与新课程相关的理论知识,并做好读书笔记

通这次国培学习,对我感触很深。真真认识到“活到老,学到老,还有多少没学到”,简而言之,就是人的一生要时时学习,处处学习。作为跨时代的教师,这些都要求教师要不断学习提高,做创新型教师、研究型教师、引导型教师。我想一个当今的教师,应同时具备双重身份:既是教师,又是学生。教师为“育人”而学习,作为教师,我们的学习不是一般的学习,而是基于一个教育者的学习,我们最终的追求是育好人,为“育人”而学习是教师的天职。我们应当积极参加上级组织的各种培训,继续教育,当不断学习新的教法,新的教育教学理念,让自己成为“源头活水”更好地滋润学生渴求知识的心田。

初中国培个人计划 篇3

1.专家观点:

小学语文教学的任务重在通过训练语言使学生习得方法。

反思:

我曾听过赵老师讲《威尼斯的小艇》一课,在指导学生明白课文内容之后,赵老师便将教学重心放在从“作者描写小艇”中悟得写作方法,指导学生运用了。

比如,对小艇外形描写时所使用的几处比喻,写“船夫驾驶技术好”时所采用的段落结构与连句方式,都是赵老师教学的着力点。最后,他指导迁移,引导学生总结写景物的一般方式:仔细观察——抓住特点——展开联想。

回顾我们的课堂,敢这样坚持着力于一点的几乎没有。每次下课,似乎总要感慨:“某某知识点我没来得及教。”一篇300字的文章,教师要下功夫去深挖,相信可喋喋不休3-4节课。而这些“知识点”都是属于内容的,对训练语言没有多大作用。

吴教授说:“语文之所以什么都没有教会,是因为什么都想教。”赵老师从“写作”入手,以训练学生表达为目的,牵一发而动全身,学生明白了写作要领,也就悟得了课文的学习方法,举一隅而三隅反,语文素养的提高指日可待。

2.专家观点:

听讲座的教师不乏有这样的困惑:提倡语文工具性,那人文

语文课的人文性是在语文训练的过程中完成的,而不是把他抽象出来,加以放大、分析。

反思:性不是暗淡了吗?难道教师不该用课文教给学生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吗?

吴教授的建议“语文课的人文性是在语文训练的过程中完成的”可谓一语警醒梦中人。我们来看赵老师作文实践的几个要点:

(1)写作为表达生活、解决生活问题而来。

相信听过赵老师讲座的教师,一定对他所列举的“引导学生观察操场上的小草”、“通过写作教育学生公平竞争”、“以写作教育学生不迷信”等事例记忆犹新。

赵老师的作文教学为什么受学生的喜欢?很大原因就是他让学生写的都是真实生活。观察小草、观察梅花,领悟平凡中的坚持和倔强;作文倾诉,既帮助“蒙冤”学生以合理方式抒发怨气,又教育“作弊”学生认识错误,知道自己的所作所为给别人带来怎样的伤害;以写作让学生了解迷信的荒谬,教育学生在生活中不盲从,学会独立思考判断。

就像苏霍姆林斯基说的:“把教育意图很好地隐藏起来,是教育艺术十分重要的`因素之一。”而我们的课堂教学很少能把人文教育巧妙地蕴含于语言训练的,专家常说小语教师爱把语文课上成思想品德课,就是因为我们把语文中的人文性孤立来说,结果课堂上常出现以下现象:

1)人文教育变成“喊口号”。

所有的课文似乎都能被套在“爱祖国”、“爱自然”、“爱父母家庭”、“保护环境(动植物)”、“思念家乡”、“舍己为人”等概念化的情感之中。

2)学生的表达练习变成“表决心”。

个别教师为了体现课堂中有“写”的环节(特别是在公开课上),会要求学生:“写下你想对文中人物说的话。”结果学生写的大都是:“某某,你真如何如何,我赞美你!”“某某,我一定要向你学习,学习你怎样怎样的品质。”等相当于“入党申请”的话来。

或许,有些学生的光说不干就是受此影响。

人只能在把情感真正地倾注于关注对象的时候,说出肺腑之言来。因此,我们引导学生学《称赞》,与其让他们写对人物说的话,不如指导学习如何得体地称赞别人;引导学习《月光曲》,与其让学生代盲姑娘向贝多芬表达感激,不如指导学生会用“事物﹢联想”的方法写作。

学生在内化语言、表达语言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就受到了思想教育。

3.专家观点:

教师教学生表达方法,不能只求教过,不求教会。学生只有对方法形成迁移,在新的语言环境中会运用了,才算真的掌握了。

我的反思:

赵老师的学生在上初中、高中之后仍然有很大的发展潜力,与同龄学生相比,无论口头还是书面表达都显得与众不同。为什么?就是因为赵老师真正做到了授人以渔,因为他指导学生会观察、会发现、会想象、会迁移、会评改。你想,会评改他人作文的学生,自己写作的时候不就有了一定的遣词造句、修改润饰的意识了吗?

苏霍姆林斯基说:“懂得还不等于已知,理解还不等于知识。”怎样学到的才是知识?他认为,就是伴随着思考将所学应用于实践。赵老师没有空谈方法,有的只是拉着学生的手伴随他们摸索过一条黑暗的小巷,当最终来到阳光下时,学生已经收获了继续前行的本领与力量。我想,赵老师最大的骄傲不是获得了多少项国家级奖励,而是社会对他学生强大的生长力的认同与赞赏。

“你现在不理解我的某某做法,因为它不可能在短时间内见效,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我的某某做法有利于学生将来的发展”,这些话相信很多人说过。赵老师没有说,但做到了;说过的人,不知道有没有去追访一下自己的“教学成果”。我是不敢的,因为参加工作的时间越长,越感觉自己误人子弟数量之多。

或许,写到这个地方真的应该来《史记·李广列传》里的那句话——谚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虽小,可以喻大也。

3.专家观点。

现在很多教师注重文本解读。要知道,学生的感悟力与教师提供给他的智力背景有关系,不可能因教师感悟到某种境界,学生就能感悟到某种境界。因此,我们要从偏重挖掘文本转向偏重训练语言。

反思:

专家所说的“很多”其中我想应该是包括我的。专家的观点很对,但是弄错了两点:

(1)解读文本贵在有度,不等同与“文本深挖”。这一点错误,在逻辑推理上属于概念混淆。

(2)文本解读的目的很多,我能想到的有:一帮助教师形成对文本的独特理解,只有拥有独特感受的教师,才能培养出有独特感受的学生;二是帮助教师尽量对学生可能出现的对文本的看法、疑惑作出全面准备。

因此,文本解读不是为了把教师所想到的最终让学生全部接受,而是让教师能站在离文本稍远的地方,以求再接近学生一些;而是让教师能站在离文本稍高一些的地方,以求能更深入浅出地引导学生学习。

4.专家观点。

小学语文课程形态需要重构。

反思:

这“重构”是打破重来,还是继承发扬,吴教授没有说。但他敏锐的洞察,精准的把握令老师们十分敬佩。

我曾经读过《小学语文教材七人谈》,其中很多观点与吴教授不谋而合。不管怎样,希望未来的孩子们能不再作实验的小白鼠。

毕竟,童年只有一次。就算是教师,也只能有那二十来年的黄金时期。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