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一年级语文上学期《登鹳雀楼》教案优秀13篇》由精心整编,希望在【楼的笔顺】的写作上带给您相应的帮助与启发。
《登鹳雀楼》教学反思
古诗《登鹳雀楼》是唐代诗人王之涣的代表作。诗人通过描写登鹳雀楼观看太阳西沉,大河归海的景色,告诉人们要看得远,就应站得高的道理,同时也反映了诗人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通过调查,我了解到学生对古诗《登鹳雀楼》比较熟悉,有部分学生已经能读,能背了。但发现学生所谓的能背,仅仅是一种机械记忆,有些学生不但不认识诗中的一些字,而且,有的连字音也读不准,字形也不清楚,更不明白诗意及蕴含的道理。对学生的情况充分了解后,我开始对学生进行有目的性的教学。我在教学时,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让他们运用已有的读新课文的方法来初读古诗,即先自由读课文后面的生字,再叫学生当小老师领读,然后同桌互读互查,让会读的学生帮一帮暂时不会读的学生,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从而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在学习中互相合作的精神。
在本课中,我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想像力,让孩子在想像中感受美。 如"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通过想像,学生的说话练习"我仿佛看到了( )."那夕阳在山边腾起大片余辉,浩浩荡荡的黄河涌动万点碎金流向苍茫无际的远方就在学生脑中清晰地展现出来。通过反复朗读体会,了解黄河,句式练习说( )的黄河,从而真切感受到黄河水流进大海的那种波涛汹涌,大浪淘天的磅礴气势,这样感悟内化,有感情地朗读便水到渠成了。
在教学中,我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体情悟道。体会古诗所蕴含的道理是本节课的一个难点,在教学中我先指导学生观察插图,引导学生进入角色,换位思考,设身处地。接着,由课文《小松树和大松树》中小松树长在山上能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的知识经验,让学生畅谈自己站在高处能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的经历。学生积极性颇高,从而感悟出古诗所蕴含的"站得高,看得远"的道理,知道了要想取得更大的进步,还要不断努力。这样,通过学生自身的探索,体验,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已突破了这个难点。在文章的结尾处,通过采访,知识的延伸,使学生更深刻了解"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句话。
最后,要求学生根据诗意,展开想象,然后把想象的事物画下来。要提醒学生不要照作者插图画,要尽量画得与众不同。要启发学生思考:作者的观点在哪里 鹤雀楼应画在什么地方 夕阳高山黄河应画在什么地方 想好再画。从而使得诗情画意融为一体,达到感情的进一步升华。
《登鹳雀楼》教学反思
古诗《登鹳雀楼》是唐代诗人王之涣的代表作。诗人通过描写登鹳雀楼观看太阳西沉、大河归海的景色,告诉人们要看得远,就应站得高的道理,同时也反映了诗人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为了让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真正理解字义和诗句内容,深刻感知诗的意境及蕴含的道理,我在教学前对学生进行了学习情况调查。通过调查,我了解到学生对古诗《登鹳雀楼》比较熟悉,有部分学生已经能读、能背了。但发现学生所谓的能背,仅仅是一种机械记忆,有些学生不但不认识诗中的一些字,而且,有的连字音也读不准,字形也不清楚,更不明白诗意及蕴含的道理。同时,我还发现学生通过以往的学习,已经积累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具备了一定的学习能力,而且,他们能说的喜欢自己说。
对学生的情况充分了解后,我开始对学生进行有的放矢地教学。我在教学时,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让他们运用已有的读新课文的方法来初读古诗,即先自由读课文后面的生字,再自由读课文,然后同桌互读互查,让会读的学生帮一帮暂时不会读的学生,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从而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在学习中互相合作的精神。另外,我面向全体。在检查自读情况时,我先检查生字,再由生字连词。对于学生容易读错的字词,我进行重点指导、纠正,如:“登”、“层”是后鼻音,“鹳”是三拼音,“楼”的发音要到位等等,真正把字词教学落在实处。而且,我充分调动学生利用多种感官,动手、动口、动脑去学习生字。教学“入”字时,与“人”比较。这是个形近字,先让学生讨论交流,一起说说“入”和“人”的不同之处,再以顺口溜的形式帮助学生强化记忆;在教学“欲”字时,通过动画演示,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并通过自己的观察、学习去解决问题,使学生尝到了成功的喜悦。
在教学中,我还充分利用课文插图、媒体演示、反复朗读体会等方法,引导学生进入角色、换位思考,设身处地,帮助学生明像入境,让文字所代表的客观事物的图像,在学生脑海里明晰出现,让学生真切感知那种美好的情境,感悟出古诗所蕴含的“站得高,看得远”的道理,知道了要想取得更大的进步,还要不断努力。
教学后,我作了认真地反思,觉得这节课除了具有上述优点之外,还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其中最大的不足是在评价学生时,原先设计好的恰当的评价语言被一些苍白无力的评价语言所替代,使学生未能真正体验到那份成功感和愉悦感。今后,我会不断地努力,不断地钻研,不断地改进,把发现的不足作为自己对教学探索的动力。
以下是小学语文说课教案《登鹳雀楼》说课稿,仅供参考!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江苏教育出版社》语文二年级上册《登鹳 雀楼》 。下面我从教材、教法、教学过程,这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首先说说教材, 《登鹳雀楼》这是一首五言绝句,记叙了作者登 上鹳雀楼的所见所思。 诗的前两句写登楼所见,前一句写眼见之景,诗人登上鹳雀楼剧 目远望, 看见太阳依着连绵起伏的群山渐渐落下去; 后一句宕开一笔, 由实而虚,抒写目送黄河远去,想象黄河入海的开阔意境。诗人融情 于景,为后两句析事明理作铺垫。 “白日”指傍晚的太阳, “依” :挨 着,靠着。 “尽” :完。这里指太阳依着群山渐渐西沉,最后看不见了。 “入海流”是说黄河最终流入大海,这两句诗的意思是:登上鹳雀楼 举目远望,看见太阳依着群山落下去了,黄河水正滚流向大海。 诗的后两句写的是登楼所思。 “欲” :想要。 “穷” :尽。 “目” :眼 睛。 “千里目”是夸张的说法,指看到更远的地方。 “更” :再。这两 句诗的意思是:想要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就要再登上一层楼。 这首诗融情于景,寓理于事。全诗仅 20 字,语言朴素浅显,给 人启迪。前两句写景,诗人融情于景,营造了景色辽阔,气象雄浑的 意境, 把上下, 远近, 东西的景物都容纳其中, 显示诗人宽大的胸襟。
后两句寓理于事,进一步写出诗人积极向上,高瞻远瞩的胸襟,也道 出了只有站的高才能看的远的人生哲理。
二。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 (1)能够认读古诗,会写“雀” 、 “楼” 、 “依” 、 “入” 、 “欲” 、 “穷” 、 “目” 、 “更” ,并按笔顺描红。 (2)能够流利的朗诵古诗。 2、能力目标 (1)能够正确流利的朗诵古诗,理解古诗的字词意思。 (2)能够默写出所学的新字。 3、情感目标 能够通过朗诵古诗,理解诗人的感受,并受到启迪。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学习本课中所要求掌握的生字,读通课文。 难点:能够默写出生字,会背诵课文,理解古诗意思。
四。教法与学法 在这堂课中,我们采用了创设情境法,情感朗读理解法,直观教 学的方法,引导学生理解,掌握知识。营造一个高效率的学习课堂。
五。教学过程
1.理解诗题,简介诗人。 这首诗以事为题,朴素自然。 “登”是上的意思。 “鹳雀楼”是一 座楼阁的名字,教学时,可简介它的故址和名字的由来。对作者的了 解只要知道朝代和姓名。
2.初读诗句,学习生字。 教师(或录音)范读,学生自由练读,指名抽读。要求学生读准 字音,读通句子,读出古诗的韵律。这一环节要让学生充分感知,为 理解作准备。
3.解释句意,理解内容。 学生在初读的基础上,观察图画想想诗意。不懂的词或句提出来 大家讨论。可先理解重点词的意思,例如“依” 、 “尽” 、 “欲” 、 “穷” 、 “更” 、等,在让学生连起来说句意。理解句子后,再让学生把全诗 意思连起来说。解释字句意思时,不要过多地发挥,只要求理解内容 就可以了。
4.想象意境,吟咏背诵。 在理解诗的大意后,指导学生观察画面,启发学生通过想象,读 出诗句的气势。读时可以让学生作适当的动作演示,以帮助他们入情 入境。只要学生能想象意境,就能很快背诵并读出语气。
5.建议本课教 1 课时。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写景诗,堪称唐诗中的珍品,千百年来一直深受人们的喜爱。这首诗融情于景,寓理于事,记叙了作者登上鹳雀楼的所见所思。诗的前两句写登楼所见。前一句写眼见之景,诗人登上鹳雀楼举目远望,看见太阳依着连绵起伏的群山渐渐落下去;后一句宕开一笔,由实而虚,抒写目送黄河远去,想象黄河入海的开阔意境。诗人融情于景,营造了景色辽阔、气象雄浑的意境,显出诗人博大的胸怀。诗的后两句写登楼所思,寓理于事,进一步写出诗人积极向上、高瞻远瞩的胸襟,也道出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人生哲理。作为二年级的孩子大部分应该比较熟悉了,所以这节课的设计之初,我就考虑到以学生为主题,课堂上指导学生通过朗读体会诗文的思想感情,接受文化熏陶,坚持“重感悟、重积累、重迁移”的基本教学策略。教完古诗《登鹳雀楼》后,对此我有了更深刻的体会。
一、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
二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语言积累,他们对于古诗《登鹳雀楼》已很熟悉,多数学生在课前已经能读、能背了。但古诗这种语言形式是一种结晶体,蕴藏着很深的智慧和哲理。根据以往的经验,学生所谓的能背,仅仅是一种机械记忆,有些学生连诗中的一些字还不认识,字音读不准,字形不清楚,对于诗意及蕴含的道理还不明白。所以,在教学中我根据学生这方面的学情,结合低年级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进一步提出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即在理解字意和诗句的基础上,读好、背好这首诗,体会古诗所蕴含的道理。
2、对学生能力经验的调查
二年级的学生通过以往的学习,已经积累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能力。因此,在教学中,我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让他们运用已有的读新课文的方法来初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在自由读诗文的基础上找出生字,对于学生易读错的字词进行重点指导、纠正,如:“登”“层”是后鼻音,“鹳”是三拼音,“楼”的发音要到位等等,真正把字词教学落在实处。
二、借助多媒体课件,指导感悟,积累迁移
低年级学生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如何才能使抽象概括的文字所代表的客观事物的图像在学生脑海中留下明晰的印象呢?在教学中,我通过以下几点来落实。
1、充分利用多媒体来活用课文插图,入境悟情
课文插图能够帮助学生有直观的认识,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让动态的视频与静态的文字结合起来,让学生身临其境,真切感知那种美好的情境。如学习“白日依山尽”时,我让学生学会按一定的顺序看图,让学生形象感知到傍晚夕阳慢慢落山的美丽景色。学习“黄河入海流”时,利用视频短片向学生展示生活中较难观察到的黄河奔腾入海的壮观景象,图、文、声立体输出,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再进行朗读的指导,使文字所代表的客观事物的图像,在学生脑海里越来越明晰,从而真切感受到黄河水流进大海的那种磅礴气势,这样感悟内化,有感情地朗读便水到渠成了。
2、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积累运用
诗文的前两句着重于写景,我不失时机地启发学生进行知识的积累,联系其他写景的诗篇,感受古诗文语言的精妙和对祖国壮丽河山的赞美。力图让学生从心理上更加喜爱诵读经典的古诗词作品
3、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体情悟道
体会古诗所蕴含的道理是本节课的一个难点,在教学中我指导学生联想之前学过的一篇课文——《小松树和大松树》,小松树长得埃为什么能看到很远的地方?那是因为他长在山上,启发学生感悟出古诗所蕴含的“站得高,看得远”的道理。之后联系生活实际,知道了要想取得更大的进步,还要不断努力。这样,通过学生自身的探索、体验,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已突破了这个难点。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理解课文。
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初步理解诗的意境及蕴涵的哲理。
教学重点:理解诗意。
教学准备: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小朋友们已经学过了不少古诗,谁能背给大家听听?今天我们又要学习一首古诗。
2、板书课题。
指名拼读"登",要求读后后鼻音。教学登字头,指名拼读"鹳"。
3、解题。
登,是登上的意思。鹳雀是一种鸟儿,样子像鹤。在山西省永剂县有一座楼,常有鹳雀停留在上面休息,所以人们称这座楼叫"鹳雀楼"。
登鹳雀楼,就是登上鹳雀楼。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王之涣。有一天,王之涣登上鹳雀楼,看到了落山的太阳,奔腾的黄河,就写下了这首诗。
二、初读课文。
1、投影出示课文内容,学生借助拼音读通课文。
2、范读。
三、理解诗句。
学习一、二行。
1、指名读,理解意思。
2、出示课文图,设置情境:一天傍晚,诗人登上了鹳雀楼,他放眼望去,看,这气势多么壮观。诗人在黄鹤楼上看到了什么?(太阳、青山、黄河)这轮傍晚的太阳就要落下去了,它会怎样落下去呢?课文中哪个次是"靠着"的意思。(依)
引导学生理解"尽",再演示太阳落山的情景,帮助学生理解。
指名说诗句的意思。
傍晚,一轮太阳挨着群山缓缓沉落,滔滔的黄河水奔腾咆哮着向大海流去。
3、看图想象,有感情地朗读。
学习三、四行
1、诗人登上鹳雀楼,看到这一雄伟壮观的景象,他会想些什么呢?
2、指名读三四行。
3、理解:欲:想要。 穷:穷尽。 千里目:就是看到了 更远的地方。更:再。
4、指名说诗句的意思。
想要看到更远的地方,必须登上高一层楼。
练说全诗的意思。
四、总结课文。
1、齐读课文。
2、讨论:诗人登高观景时的心情、神情、动作,会是什么样子,他可能讲些什么?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学了这篇课文,你懂得了什么?
五、作业。
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指导生字书写。
教学目标: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上面的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教学难点:生字书写。
教学准备: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出示生字:登,指名分析字形,说说偏旁名称。
2、指名背诵课文。
二、教学生字词。
1、出示生字,指名读。
2、引导用生字组词。
楼(楼层 高楼 楼房 钟楼)
依(依靠 依依 依山傍水)
尽(尽头 用尽 尽力 穷尽)
入(进入 入门 出入)
穷(穷尽 贫穷 穷苦)
3、教学字形。
指名分析字形,说说记忆方法。
讲解"欲、登、楼"的笔顺。
4、指导书写。
5、学生描红。
三、课堂练习。
1、读一读,抄写。
山 白日 千里目
海 黄河 一层楼
2、根据诗意说出诗句。
滔滔的黄河水向大海流去。( )
傍晚的太阳靠着连绵起伏的山渐渐落下去了。( )
要想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 )
再登上一层楼。( )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 课文说明:
1、苏教版二年级上册第17课(第7单元);
2、五言绝句,短小平实,易于理解和背诵;
3、课后提示有三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按笔顺描红(“欲、楼”)。
(3)读读,抄抄,再听写。
山 白日 千里目 海 黄河 一层楼
☆ 教学准备
1、教师能做诵读示范;
2、教师能在黑板现场默写;
3、教师能熟悉课文后面所提示之内容;
4、教师能熟悉《同步练习册》相关题目;
5、教师能组织课堂背诵竞赛场面;
6、教师能按古诗结构,分解诗句,编排诵读内容。
☆ 教学程序
一、初读诗歌,熟悉诗歌内容。
1、自由朗读诗歌,借助拼音把字音读准确。
2、读生字表中的七个生字,圈出来,多练习几遍。
3、指名认读生字。
4、观察图画,说说你的发现。
5、汇报交流:了解作者和鹳雀楼的信息。
二、诗歌分解指导朗读提示
1、师生接读设计(指导节奏)
师:白日——依——山——尽,
生:黄河——入——海——流。
师:欲穷——千里——目,
生:更上——一层——楼。
2、生生模仿接读设计(强化朗读节奏)
3、师生接读设计(感受诗歌意境)
(接读要求:老师低沉,学生稍高昂。)
师:(低沉)白日依山尽,
生:(稍高昂)黄河入海流。
师:(较第一行稍高)欲穷千里目,
生:(高昂)更上层楼。
4、生生接读(感悟诗歌朗读意境)
5、集体诗歌朗诵
(领诵1)白日依山尽,
(领诵2)黄河入海流。
(领诵3)欲穷千里目,
(领诵4)更上一层楼。
(女齐)欲穷千里目,
(男齐)更上一层楼。
(全班齐)欲穷千里目,
(全班齐)更上一层楼。
三、师生互动,体会诗歌含义。
1、师生口头诗句连线互动
师:太阳消失在群山的尽头,
生:白日依山尽,
师:黄河波涛滚滚奔向大海。
生:黄河入海流。
师:想让自己看得更远更远更远,
生:欲穷千里目,
师:更需要再登上一层高楼。
生:更上一层楼。
2、生生互动口头诗句连线互动。
四、课堂默写设计
1、观察“楼”、“欲”的笔顺,书空
2、老师示范书写,学生描红
3、观察图画,将看到的景物用诗句中的词语写出来。
(黄河 白日 山)
4、将黑板上的完整板书变成填空板书。
登鹳雀楼
( )依( )尽,
( )入( )流。
欲穷( ),
更上( )。
五、再次集体诗歌朗诵,结束本课
教学目标
1,看拼音识字,巩固所学鼻韵母。
2,通过看图,绘画理解诗的大意,朗读并背诵古诗,读出古诗的节奏和韵味。
3,会认7个生字,能写5个生字,认识一种新笔画" ",学习新笔顺:先里头后封口。
设计意图
古诗是教材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如何使用传统教材,贯彻落实《新课标》,充分体现新理念呢在《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1—6年级学生背诵古今优秀诗文160篇(段).各年级对古诗的学习要求也不同。一,二年级的古诗教学只要求读读背背,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
堪称盛唐佳作的《登鹳雀楼》被北师大版一册教材编入第八单元,作为阅读内容。这首诗是唐朝诗人王之涣所著,写了诗人登高远望祖国山河的壮观,表达了诗人豁达开朗的情怀。教学时,我根据年段要求和低年级学生爱读爱背,记忆力强的特点,进行灵活处理教材,重点放在读读背背,学习生字,写字上。在理解诗句时采用以读代讲,以画促读的教法。 一改逐句,逐词讲解翻译的传统教法。注重创设情境,再现画中景,体现画中情,让孩子们在美的景物中,感受古诗的语言美。本课设计力求体现快乐学习,自主合作学习的新理念。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课前三分钟交流,看谁背的古诗多。
过渡:同学们背的古诗可真不少,今天我们再学习一首唐朝诗人王之涣写的《登鹳雀楼》
(板书课题).
2,读课题(正音,读准"登"字,强调后鼻韵母).
3,鹳雀楼是什么样的呢 (播放课件鹳雀楼图景,配乐解说:鹳雀楼是我国古代四大名楼之一。它共有三层,位于山西省永济市,在这楼上能看到雄伟的中条山和浩浩荡荡的黄河,是游览胜地。因为常有一种鹳鸟停栖上面,所以得名鹳雀楼。)(板书:中条山和黄河的简笔画。)
4,在一千多年前的一天,诗人登上鹳雀楼,你们想不想知道诗人看到了什么 请同学们翻开课本p44,一边看书一边听诗人吟诵。(播放录音朗诵).
过渡:多美的诗句啊,请同学们也放声读读吧!
二,自读诗句,识字学词
1,同桌互读(要求:不会读的互相帮一帮,会读的互相夸一夸。)
2,游戏:"闯关争星".第一关:我会读。
(出示认读的生字:黄,海,流,千,更,
层,楼,要求:读准生字字音,读通诗句).
学生借助拼音,自由小声读诗句,并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识记生字。
交流自学情况,(课件出示,制成卡通机器人的生字卡,会说话:小朋友,你们认识我吗 请准确地叫出我的名字,我就成为你的好朋友。)
如:
a.请会读的同学当小老师带读生字,读后找一找哪些生字带有后鼻韵母。
b.说说自己用什么方法牢记生字朋友。
c.交换多种方式读生字(带拼音齐读→开火车读→加大难度,去掉拼音读。)
d.会读的小朋友拿出争星卡给自己画上一颗星。
过渡:我们和生字交朋友,不仅要会认读,还要会写。怎样才能把字写好呢
3,闯第二关:我会写
出示田字格生字:山,日,目,入,千(静态观察,找出关键笔画).
师范写(提示容易误写的笔画笔顺,结构比例。)
学生书空笔画笔顺(认识" "和"日"的笔顺规则).
④学生仿写:山,日。
⑤展现学生书写情况。(对比观察,欣赏评议。)
⑥被评为写得好的小朋友,拿出争星卡给自己画上一颗星。
过渡:我们认识了生字朋友,它们回到课文中,你还认识吗
三,图文结合,读懂诗句
1,请一位同学读一读课文,其它同学边听边想,他读得好不好
2,评一评(他读得怎样 好在哪里 相机指导古诗朗读的停顿和重音处理。)
3,读了诗句,想一想诗人站在鹳雀楼上看到了什么 请把诗人看到的景象画出来。
4,展示学生的画,并问你从哪几行诗句中知道的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5,诗人看到眼前的景象,想到了什么诗中哪两行写诗人的这种想法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6,从诗人的想法,你明白了什么 (联系日常生活,登高望远的活动谈感受。)
过渡:是啊!想看到更远的景象就再登上一层楼吧!这就是人们常说的登高望远的道理。(板书:登高望远)
四,朗读成诵,演一演,背一背
1,同学们,请看书上的插图(多媒体课件放映并配音:日落西山,晚霞满天,滔滔的黄河水东流而去,多么壮丽的景象!)
过渡:看到这么美丽的景象,此时,你们想不想像诗人一样吟诵这首诗。
2,学生扮演诗人诵读(先小组读,再个别打扮成小诗人表演读。)
过渡:真不错,多像一位小诗人呀!读到这里,会背这首诗吗 谁来试一试。
3,学生背诵(个别背,男,女生打擂台,齐背等形式)
五,注重积累,扩展延伸
课件出示:王之涣写的《凉州词》,让学生读一读,回家背一背,并收集有关王之涣的其它诗。
登 鹳 雀 楼
唐 王之涣
山
日
(男,女生擂台赛,营造学习古诗的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低年级语文教学力求做到入情入境。在课的伊始,用课件展示鹳雀楼和教师声情并茂的解说,把学生带入诗的意境中。)
(给学生充足的读书时间,让孩子们在合作中自读自悟,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把枯燥的生字学习化为有趣的闯关争星游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有竞争,有奖励,才有学习的动力。)
(让学生当小老师带读,形成人人争当小老师的局面。这样即可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又可让他们在成功的体验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采用"引导观察—教师范写—体验临写—对比欣赏",让学生在观察探究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示范讲解,用最直观的手段向学生展示写字过程,让学生从中领悟写字的要点,最后欣赏评议同学作业。使学生在自主,轻松,活泼的氛围中写好字,初步感受汉字的笔画美,结构美,形体美。)
(对于一年级的孩子,学习古诗,不必逐词,逐句地深刻理解诗句,只要求读懂大意即可。因此,让孩子自读诗句,以读代讲,在读中悟;以画代说,创设情境,在画中感受诗的意境。通过听,读,评,领会如何读出古诗的节奏和韵味。读画结合,既体现了学科的整合,又理解诗句。)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联系生活,引导学生体会千古名句蕴含的深刻道理:登高才能望远,要望远就得登高的的道理。
(再次欣赏夕阳西下,滔滔黄河水的景象,引出学生触景生情,然后扮演诗人身临其境地体验情感。)
(读读背背,注重积累,以达《新课程标准》提出的要求:小学阶段学生要背诵古今优秀诗文160篇。)
登高望远
作者:佚名 转贴自:转载 点击数:79
读《登鹳雀楼》
学生对《登鹳雀楼》很熟悉,绝大部分人已经能够熟练背诵了。但是我想,他们的“熟练”仅仅是一种机械地背诵而已,对于古诗的意思极其蕴含其中的道理还没有弄明白。而这一点,正是本课教学的一个难点。
要突破这一难点,再现诗歌的意境是关键。叶圣陶老先生曾说过:“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如何再现诗歌意境,走进诗歌意境呢?课本中有精美的插图,诗句描写的情景,借助图画再现了出来,使内容变得形象生动。那么在教学时,我们应充分利用插图,帮助学生读悟诗意。我们可以从分析景物入手,带领学生进入诗歌的意境——夕阳西沉,渐渐没入连绵的群山,黄河奔腾,汇入浩瀚的大海。在反复朗读中,可引导学生抓住“依、尽、入、流”等字,让“白日依山而尽,黄河向海而流”成为一幅鲜明而完整的运动画面定格在学生的脑海里,然后让他们说说写景诗句的意思,我想就不会太难了。这里,教师也可结合学生的回答辅以一些简笔画,以帮助学生进一步建立语言表象,体会作者开阔的视野、宽广的胸怀。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去品读“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深远蕴蓄,感受意境中诗人所表达的感情。这里的教学,我想可以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来展开。相信每个学生都应有“登高”的经历,教师可以启发学生说说自己站在高处的体会,从而感悟古诗所蕴含的“站得高,看得远”的深刻哲理。 那么,把这个道理运用到我们的学习上就是说要想取得更大的进步,还得不断努力。这里的感悟也可引导学生联系前面学过的课文《小鹰学飞》、《青蛙看海》以及成语“学无止境、一往无前”等来体会。这样,不仅充分调动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更帮助学生学会了运用、积累语言。 请使用站内搜索引擎查找本课全部资料。本站(第一范文)地址是
诗歌描绘的美好意境是无穷的,留给我们的回味更是无尽的。突然记起师范时学《古代文学》,老师介绍欧阳修的《六一诗话》中“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这一句。在教中再学古诗,对此有了更深刻的体会。每首古诗都是一个完整的统一体,每首古诗都有它独特的意境。很多时候,诗真的是只可意会,不能言传。对于二年级的孩子来说是很难体会这首古诗的艺术感染力的。现在我们所能做的就是引导他们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引发他们对古诗的情感体验。我想,随着他们年龄的增长,阅历的丰富,他们对此诗的感悟一定可以“更上一层楼”。
本文转载自
课堂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老师在黑板上提前板书好古诗《登鹳雀楼》,诗句写在黑板的下方,学生可以够得着的地方。)
师:孩子们,这是今天王老师要和大家一起学习的一首古诗,请大家打开课本114面,请大家观察观察,除了这首古诗外,你还发现了些什么?
生:一条黄色的河,那叫黄河。
生:一轮红红的太阳。
师:是红色的吗?再看看。
生:白色的,是夕阳,所以是白色的。
生:我还看到了远处的山。
生:我看到了帆船,船上有人。
师:观察真仔细。你还有什么发现?
生:我看到了一座楼,第一层里有两个人。
师:你真棒。你知道这座楼叫什么名字吗?
生:鹳雀楼。
师:大家一起说说这座楼的名字吧。
生:鹳——雀——楼;
师:知道鹳雀楼在哪儿吗?
生:知道,在这些石头上面。
(众大笑)
师:是啊,鹳雀楼是建造在黄河岸边的山上,是我国古代四大名楼之一,它在山西省,与湖北的黄鹤楼,江西南昌的滕王阁……(一生急着举手)
生:还有河南的岳阳楼。
师:(微笑着)孩子,你是河南人吗?
生:不是啊。
师:那你可不能把湖南的岳阳楼搬到河南去。(众笑)
师:除了图画之外,你还发现了诗以外的文字吗?
生:我发现了,在课本的角落里写了“作者王之涣”。
师:这个小朋友好细心啊。你们发现了吗?这首诗的作者是——
生:王——之——涣。
师:王之涣是唐朝的大诗人,写了不少著名的诗。其中有一首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
生:登——鹳雀楼。
师:现在请小朋友自由读读这首古诗,注意借助拼音把字音读准确。
(学生自由大声朗读)
师:观察课后的生字表,把这些生字在课文中圈出来,再读几遍。
(学生拿出铅笔边圈生字,边反复读生字。)
师:我请圈得仔细,读的认真的小朋友到黑板上把这些生字圈出来。
(指名一学生上台用红色的粉笔将生字圈出来。)
师:我们一起大声读读这些生字吧。
(老师指着黑板上圈出的红色的生字,学生一起大声读生字。)
师:生字的字音读得真准确,古诗能读好吗?再自由练练。
(学生再次练习朗读。)
师:哪位小朋友愿意来试试。
(小手如林,老师指名三个小朋友读,字音读得很准确,但是节奏和感情把握不到位。)
师:小朋友们读的真棒,愿意跟王老师合作读一读吗?
生:愿意!
师:我们一起读题目,然后王老师一行,你们一行,注意要合作愉快哦。
(生跃跃欲试,师生一起读课题:登——鹳雀楼)
师:白日——依——山——尽,
生:黄河——入——海——流。
师:欲穷——千里——目,
生:更上——一层——楼。
(观众鼓掌)
师:合作真愉快!想不想再来一遍?
生(大声):想!
师:白日——依——山——尽,(较之上一次,间隔更长,声断气连,节奏明显夸张)
生:黄河——入——海——流。(学生模仿老师节奏,开始摇头晃脑)
师:欲穷——千里——目,
生:更上——一层——楼。
师:很好玩吧。我们再换个方式玩玩?
(生热烈响应。)
师:还是这样的合作方式,只是我读的声音低,你们读的声音高,如何?
师:(低声)白日——依——山——尽,
生:(高声)黄河——入——海——流。
师:(低声)欲穷——千里——目,
生:(高声)更上——一层——楼。
(此次合作,古诗的意境皆出。)
师:这样的合作是不是更有趣啊,男女生合作一次,行么?
(男女声模仿师生合作的方式朗读一遍,很有韵味。)
师:就像这样,大家一起来一遍吧。
(学生集体朗读一次)
师:孩子们,我记得你们美文诵读的时候啊,总是领诵有合诵,咱们要不要来分角色朗诵一次呢?
( 师指名两个学生担任领诵,在黑板上的古诗上写出领诵者的名字。)
( ) 白日——依——山——尽,
( )黄河——入——海——流。
( )欲穷——千里——目,
( )更上——一层——楼。
师:这首古诗短了点,听起来不过瘾就结束了,老师把它加长点。
(老师将“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句划上横线,写上① ② 女齐 男齐③齐)
师:明白怎样合作吗?
生:明白。
(学生再次合作,千古名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因为角色参与的不一样,朗读的感情层层加浓,使整个朗诵充满了震撼。)
师:孩子们辛苦了,我们放松放松,玩个小游戏吧。
师:现在你们观察图画,看看图上的景物,用诗歌中的词语在旁边写一写。
(学生观察图画,写词语,老师巡视。)
师:你们都写了哪些词语呢?读出来吧,看谁写得多。
生1:黄河 白日 山
生2:海流 山 白日
师:孩子,海流是什么词语呢?我们一般说海洋或者河流,这里的海流是指向大海流去呢。(笑)
师:同学们的字写得真漂亮。再做个小游戏吧。我来说句子,你们来接诗句,看谁最厉害。
师:夕阳靠着远处的山边,渐渐消失了。
生:白日依山尽。
师:滚滚黄河向遥远的大海奔去。
生:黄河入海流。
师:想看得更高更远吗?那就登上更高的一层楼吧。
生: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师:好厉害的小孩子啊。哪个愿意来当老师,让大家猜猜诗句。可以不按照顺序说啊,想说哪句就说哪句。
生1、我说三句,你们猜。第一句:滚滚黄河向着大海奔腾而去。
生:黄河入海流。
生1:第二句:要想拥有千里眼,就往上爬吧。(众笑)
生: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生2:我也说三句。夕阳靠着山边慢慢下沉
生:白日依山尽。
生2:学习有进步了,就好比——
生:更上一层楼。
师:今天我是领教了二(2)班小朋友的厉害了。最后还有一点要求,我不知道大家能不能让我心服口服。会背了也明白意思了,能不能默写下来呢?要想写正确啊,先要做做准备。请大家观察课后的生字表。
(学生认真观察。)
师:这首诗中最难写的是哪几个字呢?
生:“欲”和“楼”字。
师:请仔细观察两个字的笔顺,伸出小手在桌面上书空书空。
(学生观察课本上的笔顺表,在桌面上书空。)
师:伸出你的食指,教老师在田字格里写这两个字。
(学生说笔顺书空,老师示范)
师:请大家先描红两个字,看看你们能不能写准确。
(学生描红,老师巡视。)
师:请将另外几个生字也描一遍。
(学生描红,老师巡视。)
师:(播放轻音乐)有了这些准备,我们一定能把这首诗写正确。现在请小朋友拿出你们的练习纸,开始写吧。
(老师将黑板上的完整板书变成填空板书)
登鹳雀楼
( )依( )尽,
( )入( )流。
欲穷( ),
更上( )。
师:让我们一起再次集体诗歌朗诵作为今天对我们的鼓励。
(全班起立,集体诗歌朗诵)
师:今天的学习好开心,小朋友表现真棒。谢谢你们!
一、 周学习内容:字与拼音、《值日生》、〈〈登鹳雀楼〉〉。 二、 周学习重难点: 1.生字:学会9个声母,学会整体认读音节10个,会认16个字,写字9个。 2.积累:正确流利的朗读、背诵古诗《值日生》、〈〈登鹳雀楼〉〉了解整体认读音节的特点,练习整体认读音节的四声。 3.作文:学会看图写一句话。 三、 周学科融合:图片、整体认读音节、及读拼音节练习。 四、 周学情分析:针对不同声母孩子们都能熟练掌握并能正确认识整体认读音节。通过读背古诗,转换学习内容,让学生看到学习拼音的作用,继续保持学习拼音的高度热情。
〈〈字与拼音〉〉 课题 授课时间:周﹍﹍
整 体 设 计
个 性 设 计 教 材 分析 声母zh ch sh r的发音和整体认读音节zhi chi shi ri 是本课重点,声母zh ch sh r与z c s的发音有相似之处,教师要及时强调学生发音。 (独特见解、灵感设计、重点改变、教学点指导过程等) 学法 教师导法 摆卡法、游戏穿插法 学生学法 跟读法、摆卡法、自主学习法 学习目标 1.理解目标:学会zh ch sh r的发音,并能与其他单韵母、复韵母拼读。 2.积累目标:(会z c s zh ch sh r的发音与拼读。 3.生字目标:(zh ch sh与z c s的发音的不同。并会拼读。) 学习重点 1.初读感知点:学会整体认读zh ch sh r,读准音,认清形。 2.细读感悟点:学会整体认读zhi chi shi ri ,会读四声。 3.能力训练点:学会拼读四个声母zh ch sh r和韵母组成的音节。 4.拓展延伸点:比一比,声母z c s和zh ch sh的对比读。 板书设计
字与拼音
z c s
zh—u—zhu ch—u—chu sh—u—shu
r—u--ru
zh ch sh r 课后反思
《值日生》 课题 授课时间:周﹍﹍
整 体 设 计
个 性 设 计 教 材 分析 声母zh ch sh r的发音和整体认读音节zhi chi shi ri 是本课重点,声母zh ch sh r与z c s的发音有相似之处,教师要及时强调学生发音。熟练朗读并背诵课文《值日生》及zh ch sh r的发音与拼读。 (独特见解、灵感设计、重点改变、教学点指导过程等) 学法 教师导法 摆卡法、游戏穿插法 学生学法 跟读法、摆卡法、自主学习法 学习目标 1.理解目标:(学会zh ch sh r的发音,并能与其他单韵母、复韵母拼读) 2.积累目标:(能熟练朗读并背诵课文《值日生》及zh ch sh r的发音与拼读。声母zh ch sh r的发音和整体认读音节zhi chi shi ri 是本课重点,声母zh ch sh r与z c s的发音有相似之处,教师要及时强调学生发音。) 3.生字目标:(zh ch sh与z c s的发音的不同,学会认度读做、扫、洒、擦、桌五个字,会写日、生两个字。) 学习重点 1.初读感知点:重在吟诵,体会诗歌韵味。 2.细读感悟点:体会诗歌美好意境。 3.能力训练点:巩固拼音,朗读背诵古诗。 4.拓展延伸点:作者心情及写作目的。 板书设计
值日生
zhi ri sao chu sa shui sao di ca zhuo zi
值日 扫除 洒水 扫地 擦桌子 课后反思
《登鹳雀楼》 课题 授课时间:周﹍﹍
整 体 设 计
个 性 设 计 教 材 分析 这是一首五言绝句,语言凝练,寓意深刻,前两句写傍晚登楼远望祖国山河的情景。后两句写要想看到很远的地方,尽情观赏壮丽的河山,只有再登上一层楼。课文的背景图是诗句内容的形象反映,可帮助学生理解古诗。 (独特见解、灵感设计、重点改变、教学点指导过程等) 学法 教师导法 吟诵、情景陶冶、解释等 学生学法 跟读、拼读、自主学习法 学习目标 1.理解目标:(学习古诗,感受诗歌描绘的意境,培养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的情感。) 2.积累目标:(学习古诗,感受诗歌描绘的意境,培养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的情感,正确、流利的朗读、背诵古诗。) 3.生字目标:(会认5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 学习重点 1.初读感知点:巩固拼音。 2.细读感悟点:体会感情。 3.能力训练点:会认5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感受诗歌描绘的意境,培养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的情感,正确、流利的朗读、背诵古诗。)。 4.拓展延伸点:作者心情及写作目的 板书设计
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教学目标 :
1、识字8个
2、写字3个,认识新笔画学习笔顺,先里头后封口。
3、背诵
教学重点:
“山”的书写,背诵《登鹳雀楼》
教学难点 :
认字
教学方法:
引导法、图示法
学习方法:
讨论法、自学法、想象法
教具:
图片、识字卡、小黑板
学具:
生字卡、识字卡、10个*卡
导学步骤:◆
导学步骤 老师 学生
导课
授新
读诗
认字
写字
谈话:十月一日国庆节的时候,咱们班的小朋友都去旅游 了好多地方,谁能说一说,今天老师带大家去游一个好地方。
板书《登鹳雀楼》
放录音:《登鹳雀楼》
出示黑板 古诗
指导读
师范读
指导画出会认的字
检查的字
出示生字
1、山
2、日
抽生画“太阳的形状”
学习笔画:先里头,后封口
师用文具盒演示:
先进入,后关门。
3、板书“目”
抽生画“眼睛”
小结:以后有机会去鹳雀楼看一看。 抽生说
齐读课题
整体感悟
画出节奏
生自由读,小组读,选出好的生表演读
生画出会认的字
同桌互认
给卡片排队
同桌说一说怎样记住这些字
生用△画出来
生观察图:中间高,两边低
口头组词
生画
口头组词、说话
生讨论写法
教学实录:
师: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座楼(出示),它叫鹳雀楼。谁来叫叫它的名字?
数名学生读“鹳雀楼”
师:因为有一种叫鹳雀的鸟经常栖息在上面,所以叫它鹳雀楼。故址在我国的山西省,直到北宋时还在,后来被黄河水冲没了。鹳雀楼本来不出名,就因为一个人写了一首诗而名扬四海。这个人叫王之涣。他是唐代的大诗人。一天,诗人王之涣登上了鹳雀楼,眺望落山的太阳,奔腾的黄河,想得很多,就在楼上写了《登鹳雀楼》这首诗。因为这首诗,鹳雀� 今天我们来学习《登鹳雀楼》(板书课题)。
师:谁来读读课题?
数名学生读课题
师:谁来读读古诗呢?
指名学生读。
师:老师将本课生字单独列了出来,各自读一读。
生各自读一读生字,注意读准字音。
师:在这些生字中,哪些字的读音要注意呢?
生:“更”要读准后鼻音。
生:“木”不能都城“末”
师:大家说的真好!一起读一读。
生齐读。
师:现在老师去掉拼音,你们还认识吗?
指名学生读,开火车读。
师:大家都有已经掌握了生字,我们再来读读古诗。
生读古诗。
师:在每一首诗中都藏着画面,你们能读出来是什么样的画面吗?
请同学们边读诗句,边看图,看看在图上可以找到诗句中的哪些事物?
生:在图上可以找到白日。
生:可以找到黄河。
生:可以找到山。
生:还可以找到大海。
师:大海离鹳雀楼比较远,我们只能看到黄河朝着大海的方向流去,并不能看到大海。
师:请大家说说“白日依山尽”是指什么靠着什么?
生:太阳靠着群山。
师:说的真好。请大家说说,读了“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景象?
生:我仿佛看到太阳靠着山落下去了,黄河的水正流向大海。
生:我仿佛看到夕阳靠着连绵起伏的群山渐渐落下去,看不见了,黄河的水正滚滚地流向大海。
师:诗人短短的两句话就让我们看到了这么美的画面,可是有的小朋友说,我还想看到更远的地方呢!怎么办?
生:再登上一层楼。
生:要想看到更远的地方,就要再往高处爬。
师:诗人和你们想的一样,他说: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出示诗句)。
两千多年前,诗人登上鹳雀楼,看到了(引读),诗人想要看到更远的地方,于是诗人说(引读)。这首诗主要写诗人登上鹳雀楼看到的景物和产生的想法,写诗人看到诗句是——?写诗人想法的诗句是——?
这首诗要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呢?板书: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生齐读道理
师:这首诗之所以流传至今,是因为最后两句诗(齐读),也是因为它要告诉我们的道理(齐读)。现在人们常用“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来勉励自己或朋友。
同学们想更上一层楼吗?
(指数名同学读古诗)
为了以后我们能在学古诗时更上一层楼,现在我们一起总结一下古诗学法。
师领读:
1、初读,读准字音。
2、细读,理解字词。
3、精读,体会诗意。
4、赏读,想象意境。
师:希望同学们能用这种方法学习以后的古诗,使我们的学习更上一层楼。现在我们一起来学写三个字。(依、欲、更)
师:谁能说说写这几个字要注意什么?
生:“依”是左窄右宽的字。
生:“欲”是左右等宽的字,写的时候要注意。
生:“更”的一撇很重要,要写正,写得有力。
师:同学们说得真好,下面请同学们跟老师一起书空生字,注意笔顺。(课件演示)
师:下面请同学们按照笔顺在习字册上认真写好着三个字。
教学反思
古诗《登鹳雀楼》是唐代诗人王之涣的代表作。诗人通过描写登鹳雀楼观看太阳西沉、大河归海的景色,告诉人们要看得远,就应站得高的道理,同时也反映了诗人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通过调查,我了解到学生对古诗《登鹳雀楼》比较熟悉,有部分学生已经能读、能背了。但发现学生所谓的能背,仅仅是一种机械记忆,有些学生不但不认识诗中的一些字,而且,有的连字音也读不准,字形也不清楚,更不明白诗意及蕴含的道理。我在教学时,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让他们初读古诗,然后将生字单独列出来,指名学生读,并说说哪些字的读音要注意读准,再去掉拼音指名读、开火车读。
在本课中,我充分利用多媒体,激发学生的想像力,让孩子在想像中感受美。如“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通过展现画面,让学生说一说,在图中可以找到哪些古诗中出现的事物,再通过引导理解“依”的意思,让学生说一说“我仿佛看到了。”从而理解诗句的意思。然后以“诗人想看到更远的景色怎么办呢?”引出“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理解。在教学中,我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体情悟道,明白“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在本节课中,我觉得在朗读指导上还不到位。一是时间花的不够,二是指导方法欠妥当,应该将古诗的朗读节奏标示出来,便于学生朗读。再者就是可以通过课件展示黄河奔腾不息的画面,让学生感受黄河的壮观,从而读好“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另外还应充分发挥老师的范读的作用。
佚名
(一)复习引入,揭示课题。
1.指名背诵《夜宿山寺》。
2.学习《登鹳雀楼》(板书课题)
(1)简介作者。(板书:王之涣)
(2)释题。鹳雀楼,旧址在山西省永济县。因常有鹳雀在那儿栖息,所以人们把这座楼取名为“鹳雀楼”,楼共三层。一天,诗人王之涣登上了鹳雀楼,眺望落山的太阳,奔腾的黄河,想得很多,就在楼上写了《登鹳雀楼》这首诗。指名说出题目的意思。(将学生引入诗境)
(二)理解词句的意思。
1.学生默读诗句,查字典理解词语,并结合词义自己小声说出每句诗的意思。注意启发学生,对每个词加以理解后,适当添加一些恰当的词语,再调整一下顺序,把意思连起来。
2.小组讨论。
3.全班交流。
4.指其中一组讲给其它小组听。
5.小组内互讲。(以上学生活动不少于15分钟,意在培养学生自行获取知识的能力)
第一、二句:理解“白日”“依”“尽”“入海流”的意思。这里教师应向学生讲清:鹳雀楼距离黄河入海处有千里之远,在楼上是看不到黄河流入大海的。这里的“入海”是说明“流”的方向。说出这两句诗的意思。
第三、四句:理解“欲”“穷”“千里”“目”“更”各是什么意思?说出这两句诗的意思。
(三)反复诵读,启发想象,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1.默读思考:这首诗主要写什么?(登上鹳雀楼看到的景物和产生的想法)(板书:看想)哪些诗句的内容是诗人看到的?哪些诗句的内容是诗人的想法?诗人看到了什么?(板书:白日 尽 黄河 流)
2.出示投影,教师指图描述。(这就是鹳雀楼。一天傍晚,诗人登上了鹳雀楼,他放眼望去,看到了气势壮丽的景色:夕阳靠着山慢慢地落下去,黄河水滚滚地向大海流去。)
3.学生边想象,边描绘画面。
4.小组内互相描绘。(培养学生观察、理解、想象和表达能力)
5.教师小结设问:鹳雀楼共有三层。这是诗人登上二层看到的由青山、白日、黄河构成的气势壮阔的图景,那么看着眼前的景象,诗人有怎样的想法呢?(要想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就要再上一层楼)诗人登高远望,写出了“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千古名句,告诉人们一个什么道理?(板书:站得高看得远)这两句表现了诗人一种怎样的精神?
6.指读全诗,进一步体会诗人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
7.小结:后两句是千古流传的名句,蕴含着“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哲理,至今常常被人们所引用。(引导学生领悟哲理,体会诗人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
(四)指导朗读、背诵
1.感情朗读全诗。(自由练读,同座互读互评,指名读,大家评)
2.小结。
3.背诵全诗。
(五)识记字形,指导书写。
(六)总结。
通过学习这首诗你有什么收获?(适时教育学生学习诗人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
(七)完成课后3、4题。
七、布置作业
预习《翠鸟》一课。要求读课文,注意字的读音,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知识目标:
1、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能背诵和默写课文。
2、通过学习这首诗,使学生初步理解诗的意境及蕴涵的哲理。
能力目标:
在本课学习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自学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朗读能力和语言表达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依据本课教学内容和本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特点,确定本课的第一首诗重难点为通过朗读及背诵课文,让学生感受要想看到美丽的风景就要登高远望,同样的道理,我们在做其他的事情时,只要不断努力,不怕困难,一定会走向成功。
设计思路:
本节课巧妙创设情境和多媒体辅助教学,来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发散想象、有感情朗读及诵读,既突出了重点,又突破了难点,从本质上调动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教学准备:
本首诗的多媒体课件 1个;山水画的投影图若干个;配有读诗的有关乐曲及有关大自然的音乐 。
设计过程:
一、创设情境
师边放大自然的音乐边说:同学们,今天老师带大家一起游览祖国的大好河山好不好?(好!)闭上眼睛!出发!让我们伸开幻想的翅膀:我们仿佛每人长出一对翅膀,开始起飞吧。飞呀……我们越飞越高。睁眼!看!我们来到了哪里?(师边说边分别出示各种大自然的美丽画面)看!我们又来到了哪儿?(学生不时地发出赞叹声)
二、谈话提示课题
师:大家说美不美?实际上大家想一想:一千多年前的古人是不是也和你们一样也喜欢欣赏大自然的美景呢?(是!)那今天我们也邀请他们,跟随他们一起去,好吗?(好!)好!那让我们随唐代诗人王之涣一起先到第一站:鹳雀楼(边说边出示课题:登鹳雀楼)准备好了吗?出发!
三、学习第一首诗
(一) 出示多媒体课件,屏幕上显示动态的鹳雀楼山水画面。在悠扬的音乐声中,学生身临其境,老师指导看图。
(1)师:登上鹳雀楼,这时是什么时间,你是怎么看出来的?诗人看到了什么?(指导看图:远处,太阳靠近山头,慢慢地落下去。楼下,黄河水奔腾着,流向大海)
(2)师边指图边绘声绘色地介绍鹳雀楼的来历。
(3)师:诗人王之涣站在鹳雀楼上,气势磅礴的美丽景色尽收眼底,他的心情会是怎样的呢?如果是你,你会如何吟诵这首小诗?生:(体会朗诵)
(4)师:现在请同学们注意听老师是怎样读这首诗的( 屏幕展示动态画面《登鹳雀楼》和朗诵)
(5)采用多种形式的读 。 (领读、默读、自由读、赛读、全班齐读)
(二) 了解课文大意:
1、指学生分别朗读诗的前两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2、出示多媒体课件,屏幕上显示动态的鹳雀楼山水画面。
学生边看图边试着说说这两句的意思。师肯定后其他同学再互相试着说说。
学生归纳:这两句写的是它的景色(师板书:景色)
3.师:眼前的景象吸引着、鼓舞着诗人,他想怎么样?
学生分别朗读第三、四行: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并试着说说这两句的意思。
学生归纳:后两句写的是诗人的感想(师板书:感想)
4、教师讲解:诗人想看到更远的景物,就对自己说,我应该再上一层楼。知道这是为什么吗?(联系登高活动,明白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5.学生朗读课文。以不同形式反复练读并试说全诗意思
6、启发学生谈谈作者在诗句中所表达的思想和自己对这首诗的体会。
7、找一找:
①诗句中表示动作的词(依、入、目、上、尽、流)。
②诗句中表示颜色的词有(白、黄)。
③诗句中表示数量的词有(千里、一层)。
8、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师举例说说如何运用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首诗句并让学生讨论:在实际生活中如何运用,说明什么哲理?(板书:哲理)
四、按上面方法学习第二首《题西林壁》 ,重点内容如下:
1.知诗人,解诗题
(一) 出示多媒体课件,屏幕上显示动态的庐山山水画面。在悠扬的音乐声中,学生身临其境,老师用语言描述诗的境境。
(1)师:诗人苏轼站在庐山上,气势磅礴的美丽景色尽收眼底,他的心情会是怎样的呢?如果是你,你会如何吟诵这首小诗?生:(体会朗诵 )
(2)师:现在请同学们静静地听录音配乐朗诵 ( 屏幕展示动态画面《题西林壁》和朗诵)
采用多种形式的读 。 (领读、默读、自由读、赛读、全班齐读)
(二) 了解课文大意:
1、出示多媒体课件,屏幕上显示动态的庐山山水画面。
师:登上庐山,诗人看到了什么?并指导看图。
并解释题目: 题西林壁:书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
2、学生分别朗读诗的前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讨论句意:(从正面看形成岭,从侧面看形成峰,远近高低各不相同)
3 、把握朗读重音
读出气势,有强弱对比,如远近高低都是重音,要读出起伏,“远”强一些,“近”弱一些,“高”强一些,“低”弱一些。
4 、学习3、4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5 、讨论句意:看不清庐山的本来面目,只因为自己身在庐山之中,看来看去,只能看到庐山的一部分。
6、指名说全诗意思
7、 想意境,悟诗情
(1)放出示多媒体课件,屏幕上显示动态的庐山山水画面。 让学生想象当时意境,领悟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让学生联系生活试讲3、4句诗的含义。
(2)引伸:对于比较复杂的事物,如果不能全面客观地进行分析,就可能被局部现象所迷惑,不能全面、准确地认识这个事物。
(3)提问:我们评价一个同学时,应该怎样看?
(是只看他缺点,以此评价他呢?还是只看他优点呢?引导学生说出看问题要从不同解度看。意思讲明白即可。)
五、学生小结:这两首诗各有特色,而且前两句都是写景,后两句都是写诗人的感想。浓缩成绝句,概括贴切,都蕴含着一个深刻的哲理,使我们从中获得启示。
六、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体会诗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