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编写和整理教学实录,教师可以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发现不足并加以改进,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穿插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暂时中断课文教学思路的主线,恰到好处地插入一些与课文相关的内容。穿插是阅读教学中非常有效的教学策略之一。在阅读教学中,有效地穿插可以激发学生热情,开阔学生视野,引领学生更好地亲近课文,走进课文深处。在教学人教版小学语文课标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下册《草船借箭》时,我三次运用了穿插,现在写出来与大家共享。
一、知识性穿插,似问非问识阴险
教师旁征博引,巧妙地插进课文相关的知识,恰切地丰厚课文内蕴,开拓学生知识领域,促进学生理解课文,提高阅读教学效益,增加课堂教学的广度和深度。在教学周瑜的一句话时,我是这样展开教学的。
周瑜问:“十天造得好吗?”
师:读了这句话你感受到了什么?
(没有学生应答。)
师:没有关系,我们先来看看造箭的过程吧!
(教师边放映幻灯边介绍古时造箭的过程。)
师:看了刚才造箭的图片,你对周瑜说的这句话有什么感受?
生:造一支箭要那么多道工序,十天造十万支箭肯定完不成。周瑜这是明知故问。
生:我觉得周瑜很阴险,给十天时间实在是太少了,因为造箭的过程太复杂了。
师:真好,你体会到了周瑜的阴险,那你试着来读读这个句子。(生读。)
生:我觉得十天造十万支箭简直就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我想,周瑜是想借造箭之事置诸葛亮于死地。
生:现在,我明白了周瑜此次让诸葛亮十天完成十万支箭任务的目的并不是想齐心协力造箭攻打曹操,而是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设下的一个阴险的圈套。
师:你也体会到了周瑜的险恶用心,相信你也一定能把这句话读好。(生读。)
在此环节的教学中,我不失时机地将造箭的过程通过图片和讲述穿插进来。学生顿时豁然开朗,感受到了造一支箭是多么的复杂,十天造十万支箭简直就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进而感受到周瑜是妒忌诸葛亮的才干,想借造箭陷害他!造箭过程的穿插让学生感悟到周瑜话中的弦外之音、言外之意。
二、诱导性穿插,军令状里现胆识
围绕当前的教学主题,巧抓课文中的关键知识点进行穿插,一步步地诱导学生探求文字背后的知识,使阅读的过程成为学生有情有趣、兴味十足的发现过程。在教学诸葛亮的一句话时,我是这样展开教学的。
诸葛亮说:“怎么敢跟都督开玩笑?我愿意立下军令状,三天造不好,甘受处罚。”
师:这句活中有“军令状”一词,有谁知道“军令状”是什么?
生:“军令状”就是接受军令后写的保证书,如不能完成任务会依军法处置。
师:看来你课前认真预习了。立军令状是有极大风险的,因为军中无戏言,立下军令状,白纸黑字,那是要兑现的。你猜猜看,诸葛亮在军令状里可能会写些什么?
生:我诸葛亮愿意在三天之内完成十万支箭,如不完成愿意受都督处罚。
生:我诸葛孔明保证三天内造好十万支箭,否则愿受军法处置。
师:同学们基本上说出了军令状的内容,你对诸葛亮立军令状有什么感想?
生:我感受到了诸葛亮是个很自信的人,因为十天造十万支箭是很难完成的任务,他不但不推辞,反而接受并立下了军令状,足以看出他对完成这项任务很有信心。
师:回答真精彩,你想加个什么提示语来读读这句话?
生:我想加个“从容不迫”。(生读。)
生:我感受到了诸葛亮是一个有胆有识的人,只有有胆识的人才会立下这样的军令状,不给自己留半点退路。
师:体会得真好。但大家想想诸葛亮是不是真的不给自己留退路?(生:不是。)对了,诸葛亮其实只是没有让别人看出他留了后路。现在你想加个什么提示语来读读这句话?
生:我想加个“十拿九稳”。(生读。)
生:我想诸葛亮立这样的军令状,是因为他对“草船借箭”的计划考虑十分周密,很有把握了。
我想加个“胸有成竹”来读。(生读。)
教学时,我紧扣“军令状”这个关键词,透过军令状,让学生发现诸葛亮是一个有胆有识、有勇有谋的人。教学层层深入,如剥茧抽丝,学生对诸葛亮这句话的感悟水到渠成。诸葛亮的形象也在学生心中逐渐清晰起来。
三、欣赏性穿插,身临其境品三国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融人课文,教师穿插一些与课文相关的音乐、图片、视频等欣赏性的教学资源,创设与课文相适应的场景或氛围,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加深课文意境的理解。在学完了周瑜和诸葛亮的对话之后,我是这样展开教学的。
师:刚才我们学习了周瑜和诸葛亮的对话,看到了一个有着险恶用心、妒贤忌能的周瑜和一个有勇有谋、有胆有识的诸葛亮,现在让我们一起去看看他们斗智斗勇的场景。
教师播放《草船借箭》第二自然段中周瑜和诸葛亮对话的视频片段(选自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第34集)。周瑜笑里藏刀的神态,步步紧逼的语调,诸葛亮总是轻摇鹅毛扇的闲庭信步,悠然自得。视频淋漓尽致地展现了诸葛亮和周瑜的对话过程。学生看得津津有味,时而为周瑜的阴险而愤怒,时而为诸葛亮的胆识钦佩不已。他们从更加直观的视频中感受到了两个人物的不同形象。此时,我再让学生分角色朗读,他们读得更加有滋有味,如临其境。
如果说视频欣赏之前的教学让周瑜和诸葛亮两个人物形象在学生脑海里树立、丰满起来了,那么这段视频的播放让这两个人物的形象在学生心里立体、鲜活起来了。穿插的视频是教师教学的语言所不能代替的,它让静态的文字变成了动态的画面,它吸引了学生,诠释了课文,活跃了课堂。
在阅读教学中,无论穿插一幅画、一段文字,还是一首歌、一段视频……只要是当前教学所需,学生所求,就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教学过程中拐一个弯,教师不去正面地讲析而是不失时机地进行穿插,为学生和课文牵线搭桥,就可使学生对课文的感悟向纵深发展,让学生与课文零距离。
注:原题目为“让学生与课文零距离”,副标题为“以《草船借箭》为例”,此文题目为本网编者所加。
【设计理念】
1、《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的能力,利用阅读反思等,拓展思维空间,使学生获主动发展。”教学中组织学生从读中感知感悟,引导探究,启发学生思维,进行探究性阅读,培养学生感悟、理解、欣赏、评价和积累语言的能力。
2、《课程标准》指出:
阅读时,学生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的有关词句,体会其表达效果”。
【设计意图】
1、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采取讲学结合,
2、引领学生亲近文本,自主阅读、自主感悟、自主探究,从文本语句的前后联系中品析人物形象,提升语文素养。
3、开展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
通过“通读、研读”,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
【学生情况分析】
本班学生上课认真、专心,作业及时,各方面表现较好。但在班内也存在着一些致命的弱点:大部分学生发言不积极,胆小,回答问题声音欠响亮。少数学生学习目的性不明确,得过且过,心不在焉。还有的上课不专心,讲空话,影响了上课学习的效果。至于朗读水平和写作水平,班内相当一部分学生还达不到高段学生的要求。自学能力较差,不善于思索、归纳,知识面狭窄。所以在课堂教学中,对有一定难度的口述题,概括性一类的题目,多启发他们回答;适当补充一些课外作业,引导他们多读、多看一些有益的书报,作些摘记,开阔知识面;鼓励他们在平时生活中多留心观察,多写日记、作文,提高写作能力。
〖教材〗
《草船借箭》是小学语文第十册第五单元19课。是一篇讲读课文。这篇课文是根据我国著名长篇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有关“草船借箭”的情节改写的。课文写了周瑜由于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要诸葛亮在十天内造好十万只箭,以此陷害他。诸葛亮同周瑜斗智。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的暗算,表现了诸葛亮的有胆有识,才智过人。这是一篇落实本单元重点训练要求,发展语言、启发思维、启迪智慧的好课文。
〖目标〗
本组教材读写的训练重点是“按事情的先后顺序安排了哪几个方面的材料”。教学时,应当把这一练重点有机地融进整个教学过程之中。使学生知道草船借箭这件事有它的前因后果,文中每个细节也有它的前因后果。让学生在理清课文叙述顺序和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学习、掌握分清事情前因后果的方法,使其能在学习同类的课文中加以运用,进一步提高阅读的能力,并领会其在作文上的作用。基于此,教学目标为:
1、了解“草船借箭的故事梗概,以及诸葛亮借箭成功的原因,知道诸葛亮是个足智多谋、才智超群的人。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探究精神。
本课时的教学目标围绕上述的第1、2进行。教学重点是“诸葛亮是怎样利用草船借箭的”,教学难点是“了解诸葛亮借箭为什么能成功,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为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全面落实本课时的教学目标,教学过程要遵循因材施教、循序渐进的原则。努力启发诱导,变“教”’为“导”,变为学生探索、发现的过程。针对训练的重点项目和课文的特点,设计富有思考价值的重点项目,和符合课文特点、富有思考价值的、多层次、多梯度的问题来导读课文。充分发挥朗读、默读对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陶冶情操的作用,加强学生对语言文字感受力的培养。
〖教法〗
语文教学要遵循“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训练为主线”的教学原则。针对本课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本课时的教学方法为:
1、采用启发式教学:
即精心设计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读书,在读中思考、领会、划词划句,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弄懂弄通课文的内容。
2、采用“导读法”教学:
导之以读、导之以思、导之以说、导之以写、导之以疑。
3、运用讲读法、板书法等,多法并举,目的在于变阅读教学“模模糊糊一大片”;为“清清楚楚一条线”。
4、教学中组织学生从读中感知感悟,引导探究,启发学生思维,进行探究性阅读,培养学生感悟、理解、欣赏、评价和积累语言的能力。
〖学法〗
叶圣陶先生指出:“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与,而在相机诱导,必令学生运其才智,勤苦练习,领悟之源广开,纯熟之功弥深,乃为善教者也。”教师要成为 “善教者”,就必须进行学法指导,因“方法是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根据本课特点,着重指导学生运用下面三种方法学习课文:
1、从重点段入手,加强字、词、句的训练,避免面面俱到,使学生深刻地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
2、抓重点词语“神机妙算”设疑导读,以词绕文,串珠引线,深究事情的前因后果。
〖过程〗
一、复习引入
复习旧课的目的在于温故知新,为新课作垫铺,使教学前后衔接。
1、请一位同学说说草船借箭的前因后果。
2、起因和结果截然不同,是因为诸葛亮的什么使周瑜自叹不如?(板书:种机妙算)
3、“神机妙算”是什么意思?你能从这个词语提出什么问题?
二、精读课文,领悟研究策略
教师引入:“请同学们自由读‘草船借箭’这部分内容,把� ”以 “诸葛亮知天时”为例,找出最能表现诸葛亮神机妙算的句子,抓住相关句子的联系,引导学生体会、探究,认识诸葛亮的杰出才干和周瑜的自叹不如。教学过程设想如下:
1、“谁来说说,你从课文的哪些词句中体会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指名口答:
⑴ 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引导学生体会个人的心情,再要求用各自不同的心情来读读这句话。)
⑵ 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然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
(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此句,要读出诸葛亮的胸有成竹、从容不迫。在读中悟到诸葛亮早在三天之前就已算准了这场大雾。)
2、感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周瑜的一声叹息:“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
三、回读课文,类化研究体验
在读好周瑜的长叹一声之后,教师对研读的策略做如下概括:“刚才,我们通过抓住前后句子之间的联系,真正体会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同学们,用联系的方法来研究问题,这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读书能力。请大家用这种方法,再次研究‘草船借箭’这部分内容,看看你还能从哪些句子的联系中读懂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学生研读,教师巡视。读后组织交流。
1、以“懂地利”为例,感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引导学生找出:
⑴ 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仍旧擂鼓呐喊,逼近曹军水寨去受箭。
⑵ 曹操知道上了当,可是这边的船顺风顺水,已经飞一样地放回20多里,追也来不及了。讨论:诸葛亮是怎样算准借箭的地理位置的。
2、以“识人心”为例,感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谁来说说,你从哪两个句子的联系中读懂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指名口答:
⑴ 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
⑵ 曹操在营寨里听到鼓声和呐喊声,就下令说:“江上雾很大,敌人忽然来攻,我们看不清虚实,不要轻易出动。只叫弓弩手朝他们射箭,不让他们近前。”
3、回读课文,深化探究主题:
⑴ 在讨论周瑜哪些地方不如诸葛亮后,最后,利用板书总结诸葛亮草船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
⑵ 评价人物,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重点评一评诸葛亮。这一设计是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要求学生能对书中的人物进行正确的评价,目的在于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
四、课外拓展,加强积累
课堂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渠道,但是仅靠课堂上来学习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必须向课外延伸,加大阅读量,丰富积累。所以在评价诸葛亮时我插入一首后人赞美诸葛亮的小诗,另外在总结课文时,布置学生课外读一读《三国演义》中跟本课有关的部分。
【学习课标析教材】
《草船借箭》是人教版第十册第五组中的一篇课文。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有关情节改写而成。本文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先写了草船借箭的原因,接着写了诸葛亮做草船借箭的准备,然后重点写了草船借箭的经过,最后诸葛亮如期如数交付周瑜,周瑜自叹不如。本文浓墨重彩的人物是足智多谋的诸葛亮,在与周瑜的智斗中,诸葛亮冷静从容,显现了大家风范。
根据教材的特点和本班实际情况,我运用课改理念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1、识记7个生字。
2、理解课文内容,领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3、分角色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把握课标议教法】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因此,我遵循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读书探究为主线的原则,调动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
1、合作学习法:
教师组织学生在课堂上讨论,有利于师生、生生间情感沟通和信息交流,能促进学生思维的撞击和智慧火花的迸发,调动学生学习热情,主动地获取新知。
2、扶放教学法: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在教学中应激发学生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着重培养学生语文实践能力,发展学生思维。教学时,我通过“扶”让学生掌握知识和学法,然后放手让学生自学,在“放”中了解学情,做到“以学定教”,在“学会”的同时又“会学”。
3、体验学习法:
学习不仅要用脑子想,还要用眼睛看,耳朵听,用嘴说话,用自己的身体去亲身经历,用自己的心灵感悟,这不仅是理解知识的需要,更是激发学生生命活力,促进学生成长的需要,鼓励学生对教材的自我解读,自我理解,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
【培养能力谈学法】
1、学会自主求知:
只有给学生一个自主学习的环境,才能保证学生充分发挥其主体性,真正实现自主学习。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自主探究的时间很多,在重点内容的理解上,更注重自主探究,自主参与学
2、学会交流表达: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让学生树立表达的自信心,引导他们积极参加讨论,勇于发表自己的意见,逐步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在课堂中,让学生充分的发表见解,既有兴趣,也提高能力。在学生发表自己见解的同时,也提高了口头表达能力。
【体现课标说程序】
本课共安排六个环节。
一、课前准备
1、让感兴趣的同学读一读关于《三国演义》的书,欣赏一些电影、电视,初步感知三国故事。
2、师生共同搜集一些三国时期的资料,充实学生的知识,为学文打下基础。
二、交流资料,疏通障碍
1、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和读书,看电影、电视后的感悟,让学生充分地说,调动起他们学习、探究的积极性。
2、老师适机补充,并在黑板上板画三国魏、蜀、吴对峙的草图,让学生感性了解三国演义的一些情况,扫除一些障碍。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课文比较长,但还是要留相当的时间给学生充分的读,形式可以是多样,自读、齐读、小组间互读、评读等。
2、理清脉络,找出草船借箭的起因、经过、结果,在学生头脑里留下一个清晰的故事梗概,也为复述课外埋下铺垫。
四、合作探究,挖掘内涵
课文的层次理清后,就要着重引导学生探究课文深一层的内涵了,这个环节,我拟用小组合作、师生合作的形式,共同探讨完成,主要探讨以下几个在本文中提纲挈领的问题。
1、周瑜为什么让诸葛亮造十万支箭?
2、诸葛亮为什么会轻松的答应周瑜的要求,并自愿下军令状?
3、诸葛亮是怎样借箭成功的?
4、从课文哪些地方体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充分地讨论,充分地读,充分地想,在交流的过程中,也可以不拘一格地进行观点阐述、补充、辩解、甚至是辩论,在这个环节中,老师要全力当好学生合作者,引导者,支持者的角色,适时的点拨,适机的补充,鼓励学生人人参与,平等对话,尤其是对第三、四题更要挖掘好课文中藏而不露的内容。
五、复述课文
通过以上几个环节后,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深刻的理解,复述课文则是学生学习课文的一个小结,更是一个拓展。在复述课文这个环节,鼓励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可以补充自己个性化的观点与评论。也可以用不同的形式来复述,如讲个故事和同学合作来演一演这个故事等。
六、课后延伸
学习课文后,学生对古典文学可能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鼓励学生课后自己阅读一些名著,在晨会课或班会课时开设一个故事会或读书会,及时了解学生的阅读情况,激励他们的阅读行为。
【板书设计】
19、草船借箭
诸葛亮:欣然接受
下军令状
做好准备神机妙算
雾里借箭
如数交付
周瑜:“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忌妒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抓重点句,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文章顺序,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教学重点】
1、了解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2、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教学过程】
一、检复
1、学生齐读课题。
2、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共写了几个人物?谁给你印象最深?为什么?谁能用文中的一个词来说?(神机妙算)什么叫神机妙算?
过渡:诸葛亮到底神在哪里?妙在何处?让我们一齐学习“雾中借箭”这一部分。
二、学习第三段
1、出示要求:轻读第三段,想想在整个借箭过程中如何体现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⑴ 划出重点句。
⑵ 点出关键词。
⑶ 说说理由。
2、学生分组讨论。
3、集体交流:谁来说说,你从哪此词句体会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⑴ “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① 这场大雾,诸葛亮和鲁肃都看到了,请大家体会体会,鲁肃看到这场大雾会是一种怎样的心情?(害怕、吃惊)假如你是鲁肃,怎么读这个句子?
② 那么诸葛亮看到到这场大雾又会是一种怎样的心情呢?(暗自高兴)假如你是诸葛亮怎么读这个句子?
师述:光读这句话,就能知道诸葛亮神机妙算吗?大雾也许是碰巧呢?所以你得找到联系的句子说明他早就料到了。谁找到了可以联系的句子?(学生议论)
⑵ “第一天,不见诸葛亮……第三天四更……船里。”
� ”改不改?为什么?
③ 指导读。(体会诸葛亮的胸有成竹)
师述:我们刚才抓前后句联系的方法来研究问题,这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读书能力,请大家再用这种方法,看看你还能从哪些句子的联系中读懂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⑶ 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回去”:
曹操听到鼓声和呐喊声就下令说:“江上雾很大……近前”。
① 你们说诸葛亮在笑谁?
② 老师觉得诸葛亮的话并没有说完。“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一定会……”你能把诸葛亮的话说出来吗?
师述:说得真好,你们都快成诸葛亮了。果然不出所料,曹操听到鼓声和呐喊声就下令说:(引读)“江上……近前。”
③ 诸葛亮算准了吗?从这一点可看出诸葛亮知道曹操这人怎样?(知多疑)
师述:正因为对曹操的这一特点了如指掌,所以此时诸葛亮镇定自若,谈笑风生。他笑着说(齐读):“雾这样大……就回去。”
⑷ 老师还有一个问题,想请同学们帮帮忙,好不好?
课件显示:
船靠近曹军水寨时,下令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儿摆开。
后来又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
顺风顺水驶回南岸。
� 文中还有好多地方能体现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课后再去研究,一定有更大的收获。
⑸ 课件显示“借箭”画面,老师叙说过程:
过渡:诸葛亮真是料事如神,不愧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军事家。那么这个故事又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呢?
三、学第一段(快速默读第一段)
1、课文第二节是一段精彩的对白,可我们发现它的提示语都是“周瑜问”“诸葛亮说”,我们知道恰当地描写说话人的动作、神态,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人物的特点,现在我们就来试着给提示语加上表示动作、神态、心理活动的词,来体现人物的特点。好不好?
2、生交流,并指导读。
3、通过大家这样一添,人物的形象跃然纸上,你觉得周瑜是个怎样的人?
4、诸葛亮是来帮周瑜的。周瑜为什么要陷害他?
5、诸葛亮不仅识周瑜的妒忌,知曹操的多疑,还相信谁?(鲁肃)你觉得鲁肃是个怎样的人?从哪儿看出来?
四、学习最后一段
1、周瑜妒忌诸葛亮,想用限期造箭陷害他,结果怎样?
(诸葛亮如期交箭周瑜自叹不如。)
2、齐读最后一段:
总结:这是一个诸葛亮、周瑜斗智的故事,诸葛亮知天文、晓地理、识人心。用过人的才智挫败了周瑜,取得了借箭的成功。
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是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那么如何分清这一课中的前因后果呢?
3、课堂检测:
⑴ 因为( )所以周瑜设计陷害诸葛亮。
⑵ 因为( )所以请鲁肃帮忙做造箭准备。
⑶ 因为诸葛亮知道曹操为人多疑,用兵谨慎,所以( )。
⑷ 因为( )所以取得了借箭成功。
五、质疑
1、生提疑。
2、老师提疑为什么说“草船借箭”而不说“受箭”或“骗箭”呢?
六、课后作业
假如你是鲁肃,你打算怎样告诉周瑜借箭的经过?
【板书设计】
草船借箭
识天文 识 周瑜 妒忌
诸葛亮 知 曹操 多疑
晓地理 信 鲁肃 忠厚
佚名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按事情发展顺序安排材料的写法。
2、学会11个生字,理解19个词语的意思。
3、认识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是有知识,有计谋,有胆略。
二、教学重点、难点及关键
教学重点:学习按事情发展顺序安排材料的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重点段,认识诸葛亮神机妙算。
教学关键:教师善于激发学生提问题,凭借课文(文字、插图),把握重点,突破难点。
三、教学设计
教时 第一教时 时间 课业内容 2、草船借箭
教学目标 1、初步学会生字新词,读通课文。
2、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3、了解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重点是什么。
教学重、难点 借助课题把握课文的重点
课前准备 小黑板 录音 投影
环节 教学过程 方法与手段 完成目标(或)设计意图
(一)创设悬念,激发兴趣。
1、从《草船借箭》这个课题中,我们可以知道什么?
2、你还想知道什么?
(师生一起梳理问题)
3、初读课文,认真思考上述问题。
4、反馈。 带着问题读课文,激发兴趣,提高读书的效率。 通过知道什么,还想象知道什么,把学生带进课文内容中。
(二)
抓“借箭”读文,领悟大意。
1、字词反馈:指名认读生字新词,注意读准字音、认清字形(把自己认为难写的字在生字旁书写一遍)、初步理解字义。
2、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把作者安排的材料补充完整。
(1)
(2)诸葛亮置备了草船,趁着大雾向曹操“借箭”。
(3) 出示小黑板
出示投影
落实基础知识
理清文章思路
(三)
课后小结
------------------------------------------------------------
教时 第二教时 时间 课业内容 2、草船借箭
教学目标 1、学习按事情发展顺序安排材料的方法。
2、突破重点,明确文题。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认识诸葛亮借箭的主要原因
课前准备 录音 投影
环节 教学过程 方法与手段 完成目标(或)设计意图
(一)
导读第2段,突破重点段
1、回忆课文内容及思路。
2、默读课文第3段,说说最感兴趣的内容。
3、分析诸葛亮在大雾掩护下利用草船向曹操“借箭”的过程,剖析人物的性格特点。 有感而发
这是在学生基本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重点内容。
(二)
导读第一段
1、自由朗读第一段,提出不理解的地方。
2、划出对话进行研读:理解语言的内涵,揣摩人物的内心活动。
如:“就要交战”(与造箭期限有关)
“用什么兵器最好”(引入圈套)
“这是公事”(要挟对方)
“军营里。”(借军令进逼,暗示要立军令状) 主动探究
体会语言的内涵,揣摩人物的内心活动。
(三)
指导朗读 1、找出你最感兴趣的地方自由读,想想该用什么语气?
2、指名读,同学评议。
3、分角色朗读对话。 朗读
欣赏
评价
促进
在读中加深对语言文字的亲和力。
(四)
课后小结
------------------------------------------------------------
教时 第三教时 时间 课业内容 2、草船借箭
教学目标 1、巩固字词,听写词语。
2、品评朗读,总结全文。
教学重、难点 学习作者安排材料的方法
课前准备 小黑板 录音
环节 教学过程 方法与手段 完成目标(或)设计意图
(一)
巩固
字词
1、听写词语:
奉命 撤退 崎岖 山涧 居高临下 斩钉截铁
昂首挺胸 热血沸腾 惊天动地 气壮山河
2、反馈:
小黑板出示词语,同桌互批,全班小结。 报词语、词语意思、同(近)义词、反义词……
通过这个环节来巩固字词。
(二)
学习首尾两段
1、对比着读读首尾两段,有什么发现。
2、小黑板(或投影)出示
挺有才干——神机妙算
心里很妒忌——我真不如他 对比法
提示学生进一步理解“神机妙算”
(三)
品评
总结
1、采用多种方法朗读课文,深刻地来感受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2、总结:《草船借箭》中的“借”能用“骗”来取代吗?为什么?
3、你还可以用别的顺序安排课文的内容吗?与课文的安排比,哪一种更合适。
自由读、
分组读、
领读、
指名读、
齐读
学习如何更好地安排材料
课堂
板书 草船借箭
邀请鲁肃 同去取箭
船近曹营 擂鼓呐喊
曹操惊疑 万箭齐发
草船借箭 满载而归
课后
小结
教学要求:
1、 了解草船借箭这件事的前因后果和一步步的发展过程。
2、 从草船借箭这件具体事情中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和周瑜的心胸狭窄。
3、 感情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 提示课题,介绍背景。
1、 揭题。
2、 这篇课文是我国著名长篇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的一个故事,写的是东汉末年的事。(幻灯演示“三国演义罗贯中”)
3、 谁知道这三国指的是哪三国?三国的代表人物分别是谁?
出示幻灯:
当时,曹操刚刚打败刘备,又派兵进攻孙权,于是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抵抗曹操。《草船借箭》这个故事就发生在孙权、刘备联合对付曹操的时候。
二、检查预习。
1、 通过昨天的预习,你知道这个故事中有哪些主要人物?
板书:诸葛亮周瑜鲁肃曹操
你知道他们分别是哪国的?什么身份?教学:都督(dū)
三、初读课文。
1、 草船借箭到底讲的是什么故事呢?请同学们自读课文,试着用几句话简单说说。
2、 通过阅读这个故事,文中的诸葛亮和周瑜给你留下什么印象?(你能分别用上书中的一个词来评价吗?)
板书:妒忌神机妙算(理解这两个词)
四、细读课文。
(一)过渡:
草船借箭这件事从开始到结束哪些地方充分地表现出周瑜对诸葛亮的妒忌和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只要我们认真读课文,想象当时的情境,就能处处体会到他俩各自不同的个性,做到真正理解人物。
(二)讲读第一段。
1、 我们先来看故事的开头,周瑜和诸葛亮商议与曹军水上作战用什么兵器最好?(板书:议)
2、 在这场讨论中,周瑜有意要为难诸葛亮,默读ξ1-2,找找看,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
3、 诸葛亮知道周瑜的心思吗?你怎么知道?教学:惩chéng罚fá
4、 小结:故事一开始,在周瑜和诸葛亮之间就展开了一场智斗,一个设下陷阱,步步紧逼;一个胸有成竹,从容应对,同学们一边读一边想象当时的场面,想象两人对话时的神态。(男女生分角色读)
(一) 讲读第二段
1、 为了达到进一步陷害诸葛亮的目的,周瑜还做了些什么?
周瑜说的话充分暴露了他的险恶用心,要置诸葛亮于死地而后快。(指名朗读)
2、 那么,诸葛亮是怎么做的呢?从中可以看出他的神机妙算吗?(板书:备)
3、 鲁肃是周瑜的部下,诸葛亮为什么找他帮忙?(板书:忠厚守信)鲁肃确实忠厚守信,从哪儿看出?哪个词最能说明?
(二) 讲读第三段。
1、 鲁肃照诸葛亮说的,引读——
诸葛亮为什么“直到第三天才行动?”为什么“四更”时候行动?为什么“秘密”地请来鲁肃?为什么要请鲁肃一起去取箭?(结合看插图)(板书:取)
2、 整个取箭这一段集中地体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找找看,还有哪些地方能说明?四人讨论交流。
3、诸的神机妙算表现在他知人心,通天文、识地理。
这些条件少一条行吗?为什么?
4、 出示诸葛亮的话(出示幻灯)
“凡为将者,不通天文,不识地理,不晓军情,不明陈图,乃庸才也”。
5、 齐读取箭经过,想象当时的情境,想象人物的神态,进一步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三) 讲读第四段。
1、 引读“二十条船靠岸的时候,……”(板书:搬)
2、 真的是准备来搬箭的吗?
结果呢?
3、 � 通过体会人物的神态、心思来理解人物的个性特点。阅读写人物的文章,真正理解人物是非常重要的,也是读书的主要目的,这样的做法,我们在今后的学习中将继续练习。
(四) 质疑,体会课题“借”的好处。
1、 课文基本上写完了,还有什么问题吗?
2、 一个“借”字充分体现了诸葛亮的才华。
(五) 引导课外阅读。
1、 假使周瑜真的认为比不上诸葛亮,会怎样呢?真的这样做了吗?《三国演义》中还有很有精彩的故事,回家看。
2、 同学们回去再读读课文,读读有关诸葛亮的小故事,准备下节课改写《神机妙算的诸葛亮》。
板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弄清借箭的经过,认识借箭成功的原因,领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3、能试着评论历史人物。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弄清借箭的经过。
【教学难点】认识借箭成功的原因,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师:暑假中,曾上演了大型连续剧《三国演义》,谁知道“三国”指的是哪三国?
生:“三国”指的是魏国、蜀国、吴国。
师:魏、蜀、吴三国并立,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为什么是三国鼎立?看老师画图。(师边画边讲)
曹操
刘备 联合 孙权
师:曹操刚打败刘备,又要进攻孙权。因此,孙刘两家联手要抗击曹兵。刘备的军师诸葛亮奉命来东吴帮助作战,遇到大将周瑜。周瑜对诸葛亮是什么态度呢?谁知道?
生:周瑜妒忌诸葛亮。
师:周瑜让他几天之间造多少箭?
生:让他三天之内造十万支箭。
师:这可能吗?
生:不可能。
师:诸葛亮草船借箭(板书课题)挫败了周瑜的暗算,显示了他的聪明才智,那么诸葛亮找谁借箭?怎么借箭?结果如何呢?请大家打开课本。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生用较快的速度阅读全文,自学生字、新词,了解大意。)
三、细读课文
1、指名读1、2自然段:
师:哪一段写周瑜妒忌诸葛亮?
生:第1自然段。
师:周瑜为什么要妒忌诸葛亮?
生:因诸葛亮挺有才干。
师:齐读这一段,注意“挺”和“很”这两个词要读得语气重一些。(生齐读)
师:周瑜是怎样提出十天造十万支箭的事的?诸葛亮是怎样做的?默读第2自然段。
(周瑜借公事陷害诸葛亮,要他十天造十万支箭,诸葛亮满口答应,并立下军令状。)
师:诸葛亮立下军令状,周瑜为什么很高兴?
(他以为他的阴谋已得逞了。)
师:这部分写商议军事,接受任务几乎全写的是周瑜和诸葛亮的对话,除了一处写周瑜很高兴外,没有再对他俩的神态、语气作任何细致的描写,该怎样读才好呢?
(先请生自由读,发表意见,再指名分角色读。)
小结:1、2自然段写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用“十天造箭十万支”陷害诸葛亮,这是草船借箭的原因。
2、细读第3~5自然段:
师:当诸葛亮接受任务后,周瑜、诸葛亮各自是怎么做的?
(生默读思考找到答案,并回答。)
师:你从中看出什么?
生:我看出周瑜是个*诈、阴险的人。
生:我看出诸葛亮胸有成竹。
师:回答得很好,你是怎样看出来的?
生:从他们的语言和做法看出来的。
(指名分角争读3、4自然段,注意读出感情)
3、默读6~9自然段,用“——”划出出发时间,草船借箭的有关语句:
师:诸葛亮为什么选在第三天四更行动?行动的目标是什么?经过怎样?结果怎样?
请看老师给同学们放“电影”。
(师出示电脑动画,配合录音范读,让学生观看诸葛亮是怎样在大雾漫天的环境中成功地和曹操借箭的经过。)
师:借箭成功了吗?读出书上有关语句。
(生读出“船两边的草把上都插满了箭”等语句。)
师:诸葛亮借箭成功主要依靠江面上的大雾,而他选择这一天行动恰好江面上有大雾,这是巧合吗?
(生联系上下文讨论出:这一切都是诸葛亮预料到的。)
师:从中你对诸葛亮有什么认识?
生:诸葛亮的才智过人,我真佩服他。
生:诸葛亮晓天文、懂地理,我应向他学习。……
4、齐读第10自然段:
师:诸葛亮一共借了多少支箭?
生:十万多支。
师:这一天恰好是周瑜给他任务期限的第几天?
生:第3天。
师:周瑜看到诸葛亮完成了任务,他的阴谋失败,他是怎样表现的?
生:长叹:“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
小结:诸葛亮用自己的聪明才智成功地借箭十万,挫败了周瑜的阴谋。
四、布置作业
1、理清文章层次,给课文分段。
2、准备复述“草船借箭”的故事。
【板书设计】
曹操
刘备 联合 孙权
(诸葛亮) (周瑜)
才 干 妒 忌
因:十天造箭十万
果:三天借箭十万
佚名
一、复习导入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五课《草船借箭》。上节课,我们已经了解了课文大意,知道草船借箭的起因(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结果是(周瑜长叹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
起因和结果截然不同,是诸葛亮的什么(板书:神机妙算)使周瑜改变的。
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现在哪里呢?请同学们听课文第三段录音,听时老师建议大家用线划出写诸葛亮究竞“算”到了什么的句子。听明白了吗?
二、导之以思
1、诸葛亮神机妙算,他首先算到了什么?
出示:这时候大雾……
齐读。诸葛亮能预测到三天之后肯定是大雾漫天(板书:大雾漫天)可见诸葛亮懂得什么?(板书:懂天文)
2、诸葛亮神机妙算,他又“算”到了什么?
出示: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
齐读。
比较句子: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不敢……”
这两句话有什么不同?课文里加上“一定”说明了什么?
读出自信的语气(朗读指导)
哪些句子证明,正如诸葛亮所料,曹操果然不敢出兵呢?
曹操确实不敢出兵,诸葛亮敢断定曹操不敢出兵(板书:不敢出兵),是因为他早就知道曹操这个人的——特点。(板书:知人心)
3、诸葛亮神机妙算,他还“算”到了什么
出示:曹操知道上了当……
诸葛亮算到那天正好是顺风顺水(板书:顺风顺水),可见诸葛亮还懂什么?(板书:晓地理)
4、学到这里,你们佩服诸葛的神机妙算吗?好,现在你们能围绕“诸葛亮真是神机妙算啊!”把上面几方面内容连起来说说吗?
5、学生试说,指名说,评价。
6、小结:由于诸葛亮神机妙算,知天知地知人,所以能顺利地向曹操借到了十万枝箭。
三、导之以练
1、那么诸葛这是怎样向曹操借箭的呢?
(1)请同学们快速读第三段,用线划出写诸葛亮指挥船上军士的句子。
(2)学生汇报,教师出示有关的图片。
师:船头第一次朝西,第二次朝东,不掉过来可以吗?为什么?(用手当船操作,体会这样安排的巧妙)
出示:诸葛亮吩咐军士们齐声高喊:“谢谢……”
齐读,这句中的“谢谢”是什么意思?(感谢、嘲笑)
朗读指导
(3)老师已把同学们刚才找出的句子中的重点词语写出来了。(出示)
吩咐 朝北岸开去
下令 一字儿排开
又叫 擂鼓呐喊
又下令 掉转船头
吩咐 齐声呐喊
就叫 驶向南岸
(4)现在请同学们想一想,假如你是鲁肃,该怎样告诉周瑜借箭的经过?
(说话练习)
四、总结。
学习目标:
1. 认识10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妒忌、都督、推却、延迟、探听、私自、军令状、神机妙算”等词语。
2.分角色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教学重点:
是通过对故事情节的了解,感受鲜明的人物形象,从而体验阅读名著的乐趣。
学习课时: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初读课文,学习故事的起因部分。
教学过程:
一、了解《三国演义》及作者罗贯中。
二、介绍背景,引出新课。
三、板书课题,质疑。
四、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思考上面问题。
五、学生自读课文,同桌检查认字及自读课文情况。
六、学习故事的起因部分。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鲜明的人物形象,体验阅读名著的乐趣。
教学过程:
一。回顾上节课内容,板书课题。
上节课,老师和同学们一起走进《三国演义》中的《草船借箭》这个故事,认识了哪几个人物?主要讲的是谁和谁的事?在诸葛亮和周瑜之间发生了一个怎样惊心动魄的故事呢?(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板书课题。
二、回顾课文开头部分。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意欲加害诸葛亮,于是请诸葛亮到军中议事,周瑜是怎样假借“公事”逼迫诸葛亮承担造箭任务的?我们一边观看录像一边回顾。
2、三天之后造箭情况如何?(如期如数交付曹操)。周瑜让诸葛亮十天之内造十万支箭,而诸葛亮却在三天之内借到了十万支箭,那么诸葛亮是如何借箭的?
三、体会借箭之法。
1、快速浏览课文,看看诸葛亮是如何借箭的?
(借船、借人、借一江大雾)
2、周瑜看到十万支箭后长叹一声,说——
(板:神机妙算)
3、什么叫“神机妙算”? (指导朗读。)
四、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在哪里呢?
1、最先算到了什么?当时雾大吗?从哪读出的?
出示句子:
这时候大雾满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从哪读出雾大?
是啊,前人就曾有篇《大雾垂江赋》为证,感兴趣的同学下去可以读读《三国演义》第四十六回,感受一下当时雾之浓之大。后人也有诗曰:“一天浓雾满长江,远近难分水渺茫。”(指导朗读。)
这一江大雾时偶然碰巧还是早有预见?从哪读出的?
2.出示句子,指导学习方法。
鲁肃私自拨了二十条快船,每条船上配三十名军士,照诸葛亮说的,布置好青布幔子和草把子,等诸葛亮调度。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放过第一日]第二天,仍然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又放过第二日]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放过两日,至第三日又到四更时分,险到没处去矣。]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鲁肃问他:“你叫我来做什么?”诸葛亮说:“请你一起去取箭。”[不知箭在何处?奇甚。]鲁肃问:“哪里去取?”诸葛亮说:“不用问,去了就知道。”诸葛亮吩咐把二十条船用绳索连接起来,朝北岸开去。
a.读读上面这段话,看看与书中有何不同?再加上批注认真读读,看看有何感受。
b.师生共读,小结批注内容。(可批注出:当时的想法、看法、心情、疑问等。)
c.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还表现在哪里呢?
自读课文七、八自然段,边读边思考边批注,也学学毛宗岗评一评三国,学学易中天品一品三国。
d.全班交流。
3.最难测的莫过于人心,可诸葛亮却最会揣测人心,他抓住曹操生性多疑的弱点,草船借箭;取鲁肃忠厚守信的优点,草船借箭,知周瑜心胸狭窄,将计就计,草船借箭。
4.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还表现在哪里呢?
出示句子:
• 天还没亮,船已经靠近曹军的水寨。诸葛亮下令把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摆开,又叫船上的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大声呐喊。
• 诸葛亮又下令把船调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仍旧擂鼓呐喊,逼近曹军水寨受箭。
齐读后小结:取箭之法。然后播放录像。
五。总结。
诸葛亮他足智多谋、神机妙算。他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他用计之妙最善于的莫过于一个“借”字。他借江东之兵攻打曹操,借曹操之箭助江东。紧接着他又借东风火烧赤壁,借荆州有借无还。他又是如何巧借东风火烧赤壁的,请同学们课后认真读读《三国演义》第四十六至四十九回。
下面是关于教师招聘考试小学语文说课稿范文:《草船借箭》,欢迎借鉴!
一、教材内容
《草船借箭》是人教社新编的第12册第四组教材的首篇重点讲读课文。文章讲述了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要诸葛亮十天内选出十万支箭,以此来陷害他。诸葛亮为顾全大局,与周瑜斗智,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暗算的故事。说明诸葛亮有胆有识、谋划周密、才智过人。这是一篇落实本单元重点训练项目,发展语言、启发思维、启迪智慧的好课文。
二、教学目标
本组教材读写的训练重点是“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教学时,应当把这一练重点有机地融进整个教学过程之中。使学生知道草船借箭这件事有它的前因后果,文中每个细节也有它的前因后果。让学生在理清课文叙述顺序和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学习、掌握分清事情前因后果的方法,并能在学习本组教材的后两篇课文中加以运用,进一步提高阅读的能力,并领会其在作文上的作用。基于此,教学目标为:
1.理解课文内容,认识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是他有杰出的才干和顾全大局的广阔胸怀。
2.理清文章叙述的顺序,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领会其在阅读和写作中的作用。
3.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会用“委托”、“轻易”造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5.学习从重点词入手读懂课文、探究课文的读书方法。
本课时的教学目标围绕上述的第1、2 、4进行。教学重点是“诸葛亮是怎样利用草船借箭的”,教学难点是“了解诸葛亮借箭为什么能成功,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为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全面落实本课时的教学目标,教学过程要遵循因材施教、循序渐进的原则。努力启发诱导,变“教”’为“导”,变为学生探索、发现的过程。针对训练的重点项目和课文的特点,设计富有思考价值的重点项目,和符合课文特点、富有思考价值的、多层次、多梯度的问题来导读课文,引导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充分发挥朗读、默读对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陶冶情操的作用,加强学生对语言文字感受力的培养。
三、教学方法
语文教学要遵循“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训练为主线”的教学原则。针对本课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本课时的教学方法为:
1.采用启发式教学。即精心设计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读书,在读中思考、领会、划词划句,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弄懂弄通课文的内容。
2.采用“导读法”教学。导之以读、导之以思、导之以说、导之以写、导之以疑。
3.采用实物演示法教学。实物演示起着直观的作用,有助于突破教材的难点。此外,运用讲读法、板书法等,多法并举,目的在于变阅读教学“模模糊糊一大片”;为“清清楚楚一条线”。
四、学法指导
叶圣陶先生指出:“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与,而在相机诱导,必令学生运其才智,勤苦练习,领悟之源广开,纯熟之功弥深,乃为善教者也。”教师要成为“善教者”,就必须进行学法指导,因“方法是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根据本课特点,着重指导学生运用下面三种方法学习课文:
1.以课题的“借”字为线索:为什么借箭?怎样借箭?借箭的结果怎样?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
2,从重点段入手,加强字、词、句的训练,避免面面俱到,使学生深刻地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
3.抓重点词语“神机妙算”设疑导读,以词绕文,串珠引线,深究事情的前因后果。
五、教学程序
1.复习引入
复习旧课的目的在于温故知新,为新课作垫铺,使教学前后衔接。
(1)请一位同学说说草船借箭的前因后果,分别用四个字概括。
(2)诸葛亮为什么敢于向周瑜立下军令状,保证三天之内筹得千万支箭?请从课文中找出一个中心词概括说明,并用上“因为……所以……”(板书:种机妙算)
(3)“神机妙算”是什么意思?你能从这个词语提出什么问题?
2.导之以读
通过插问导读课文,使学生知道诸葛亮怎样神机妙算?分别体现在课文什么地方?为进一步深究因果、回答问题奠定基础,达到以读代问、以读代答的目的。
生(先读):鲁肃私自拨了二十条快船……等诸葛亮调度。
师(插问):那些地方体现了诸葛亮在算?
生(接读):第一天……去了就知道。
师(插问):诸葛亮使用草船借箭的第一种妙法是什么?
生(接读):诸葛亮吩咐……朝北岸开去。
师(插问):诸葛亮首先“算”到了什么?
生(接读):这时候大雾漫天……船已经接近曹军的水寨。
师(插问):诸葛亮使用草船借箭的第二种妙法是什么?
生(接读):诸葛亮下令把船头朝西……一边大声呐喊。
师(插问):诸葛亮又“算”到了什么?
生(接读):鲁肃吃惊地说……天亮了就回去。
师(插问):诸葛亮“算”准了没有?
生(接读):曹操听到鼓声和呐喊声……箭好像下雨
师(插问):诸葛亮使用草船借箭的第三种妙法是什么?
生(接读):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来……船两边的草把子插满了箭。
师(插问);诸葛亮使用草船借箭的第四种妙法是什么?
生(接读):诸葛亮吩咐军士们齐声高喊……要追也来不
3.导之以思
这一环节的教学。抓“神机妙算”一词,出示两道思考题,深究诸葛亮的神机妙算,究竟“算”到了什么。思考题(一)采用“扶”的方法,指导读书方法。思考题(二)采用“半扶的方法”,让学生掌握读书方法。其教学目的是运用读书方法,实现学法迁移运用。
思考题(一):诸葛亮神机妙算,他首先“算”到了什么?划出有关句子,用四个字概括,说明了诸葛亮懂得什么?首先引导学生指读有关句子:“这时候大雾漫天……船已经接近曹军的水寨。”再指导学生摘录句子中的“大雾漫天”,最后启发学生明白:诸葛亮能预测到三天之后“大雾漫天”,是因为他懂天文。
思考题(二):诸葛亮神机妙算,他又“算”到了什么?
划出有关句子,用四个字概括。曹操说的话体现了他是个怎样的人?先指导学生看插图,听鲁肃和诸葛亮的谈话录音,再让学生摘录句子中的“不敢出兵”,从曹操说的话可以知道他是一个用兵谨慎、多疑的人。诸葛亮敢断定曹操不敢出兵,是因他深知人心。
4.导之以练
“练”就是课堂练习,出示练习题,放手让学生练习,培养学生运用学法、独立思考的能力。练习题:诸葛亮使用草船借箭利用四种妙法,划去有关句子,分别用八个字概括。
先检查、讨论概括为:绳索连接、朝北开去;一字摆开、擂鼓呐喊:掉转船头、逼近水寨,齐声高喊、驶回南岸。再让学生反复朗读有关句子,加深对四种妙法的理解。
5.导之以说
思考题:诸葛亮使用草船借箭的四种妙法,妙在什么地方?说明了什么?这道思考题,有一定的难度,可使用实物演示的方法,帮助学生悟出各法的奥妙:“绳索连接”使雾中的船不会离散,“一字摆开”是为了扩大受箭的面积,“掉转船头”既能船两面受箭,使船保持平衡,又为迅速撤兵做好准备,“驶回南岸”是说明诸葛亮晓得地理。这一环节的教学,既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又培养了学生口头的表达能力。最后,利用板书总结课文,明确因果,再布置作业预习第一、二段,以果寻因,落实本组课文的训练项目。
【设计理念】遵循"研究性阅读"教学模式,引领学生亲近文本,自主阅读、自主感悟、自主探究,从文本语句的前后联系中品析人物形象,提升语文素养。
【设计特色】注重研究阅读的过程,追求学生的主动发展,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教学目标预设】
1、感情朗读课文,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理解“妒忌、神机妙算”等词语。
2、紧扣课文语言,感悟周瑜、诸葛亮的特点,特别是通过对“借箭经过”的研究性阅读,领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3、课内外联系,引导对“草船借箭”中的人物进行简单的评析;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感受祖国古典文化的艺术魅力。
【教学重点】研读文本语言,从语句的前后联系中领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教学难点】在研读文本的过程中,感受诸葛亮“知天文”、“懂地利”、“识人心”。
【教学准备】电视剧《三国演义》片断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共同确定研究的问题。
1、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11课《草船借箭》。(板书课题)
2、师: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学习了第一段“草船借箭的原因”,谁来说一说?
生: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想用十天造好十万只箭来为难他。
3、师:那么,“草船借箭的结果”怎样呢?指生读第四段。
板书:神机妙算
师:那么“神机妙算”是什么意思呢?谁愿意来说说?
生:惊人的机智,巧妙的谋划,形容对事情有预见性,能根据情况决定策略。
师:你预习的真全面,如果不照着念,而用自己理解的话来说就更好了。
师:当鲁肃告诉了周瑜借箭的经过,周瑜就长叹诸葛亮神机妙算,比不上他。那么,这节课,我们就重点研究第三段“借箭的经过”,看看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现在什么地方。
板书:?
二、精读“借箭经过”,领悟“神机妙算”。
1、教师提示读书策略:
师:阅读之前,老师给你一点小小的提示,老师经常和大家说,学习语文要学会聆听文字背后的声音,要学会感悟课文中没有明白写出的内容,那么我们想知道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现在什么地方,就要抓住前后句子之间的联系,思考:诸葛亮怎样做怎么说的?为什么这样做这样说?
2、学生自主研究,教师巡视辅导。
3、小组快速讨论,交流,取长补短,准备汇报。
4、交流研究成果,相机引导品读、感悟:
(根据学生的汇报,紧扣前后有联系的语句,进行灵活机动的处理。)
生1:我画的是这句话:“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然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了船里。”从这句话中我体会到了诸葛亮很不着急,他对这件事很有把握。
师:很好,可是这样“第一天,第二天,第三天,会不会有点罗索呢?没有动静干脆不写,直接写“第四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不更好吗?清楚,简练。改不改?为什么?
生:我觉得不是罗嗦,只有这样写,我们才能真正体会到诸葛亮的胸有成竹。
(指导朗读这段话。要读出鲁肃心中的着急和诸葛亮的沉稳)
师:你体会的真好,那么诸葛亮这样的胸有成竹是为什么呢?请你们继续回报!
生2:我画了这一句:“这时候大雾满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我觉得真是因为这个大雾他才那么的胸有成竹。
师:也就是说这场大雾是不是诸葛亮碰巧赶上的呢?
生:不是
师:你是从哪里知道的呢?
生:从刚才那句话中,“第一天不见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也不见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才秘密把鲁肃请到船里,可见,诸葛亮已经做好了第三天去借箭的准备。
师:同学们这么聪明,通过研究这两个前后有联系的句子,体会到这场大雾是诸葛亮三天前早已预见到的,他了解气象知识,能充分地利用天气的变化进行“借箭”,所以周瑜长叹: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
(擦掉问号的下面部分,板书:大雾满天知天文)
师:很好,请同学们继续汇报,你还画了诸葛亮的那些言行?体会到了什么?
生3:我画了这句话:“诸葛亮吩咐把二十条船用绳索连接起来,朝北岸开去。”我觉得诸葛亮这样做也是有目的的。
师:真聪明,那是什么目的呢?
生3:这时候大雾满天,就连面对面都看不清楚,这二十天船很容易走散。而诸葛亮用绳索把他们连起来,就不会丢了。
师:同时也方便他作统一的指挥,你说对吗?
生:对。
师:好,就这样体会,还有吗?
生4:我画的是“诸葛亮下令把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摆开,又叫船上的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大声呐喊。”我觉得他这样做是为了让船的侧面对着曹营,这样能让箭斗射到船上。
师:也就是说,穿的侧面要比船的头部和尾部面积大,使受箭的面积大,对吗?这真是诸葛亮的巧妙安排,你真细心。这句话你们还有其他的体会吗?
生:
师:那么你们想一想,他叫士兵们擂鼓还呐喊,他是什么用心呢?他的每一步可都不是白做的呀?
生:我知道了老师。古代打仗。都要擂鼓,是为了有气势,壮军心也迷惑了曹军,让他们不知道这便到底有多少人。
师:恩,你说的真好,也很有道理,的确是这样的,这也叫障眼法。那么就没有其他的作用了吗?
见学生有困难,教师引导:这样大的雾,乱箭齐放,可是怎么一定会射到草把子上呢?这鼓声实际也是在给曹兵一个目标,使曹兵的箭不要乱射,避免了浪费,要不诸葛亮的箭就达不到十万了,你们说对不对?可见呀。这诸葛亮步步为营,用尽心思。可是有一点,你们说,他这样大胆的擂鼓又呐喊,他不怕曹操出兵吗?
生5:老师,我画了这句话“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
师:一定不敢派兵,他怎么这么自信呢?他的言下之意是什么?你们这些小诸机灵鬼想一想,替诸葛亮把没有明说的意思说出来。
生:诸葛亮会说:雾太大了,曹操根本不知道我们有多少人,他是个谨慎小心的人,所以他根本不敢出兵。
生:诸葛亮会说,你就放心吧,我太了解曹操的为人了,他那么很谨慎,有多疑,再不确定我们虚实的情况下,他是不会出兵的。
师:你们说得很好,简直就是小诸葛亮呀!通过研究这几个前后有联系的句子,同学们体会到诸葛亮对自己的对手了如指掌,准确地判断曹操多疑、谨慎,不敢派兵,只会放箭,所以周瑜长叹: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
(擦掉问号的上面部分,板书:曹识人心)
师:那么诸葛亮的预见对不对呢?
生:对,老师,我读了这段话。“曹操听到鼓声和呐喊声,就下令说:“江上雾这样大,敌人突然来攻,我们看不清虚实,不要轻易触动。只叫弓弩手草他们射箭,不让他们近前。”他派人去旱寨调来六千多名弓弩手,到江边支援水军。六千多名弓弩手一起朝江中放箭,箭就像下雨一样。”从这一段对曹操言行的描写,我觉得和诸葛亮预测的一样,曹操果然不敢出兵。
师:是呀,这个多疑的曹操果然中了诸葛亮的计了。你们看这个句子“六千多名弓弩手一起朝江中放箭,箭就像下雨一样。”作者这里用了什么样的写法呀?
生:比喻。
师:说明什么?
生:箭多,像雨点一样密集。
师:是呀,真好。怎么读?
指导练读。
师:还有吗?继续汇报。
生:“诸葛亮又下令把船头调转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我觉得诸葛亮是想两面都射上箭,好够十万只。
师:你体会得很好,这是要船的双面受箭,增加箭的数量。可是他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调转船头的呢?他怎么知道这面已经满了呢?你们落了一个细节,知道是什么吗?
生:
师:“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质疑:取乐的方式有很多呀,可以弹琴,可以下棋,为什么一定饮酒呢?
师:有困难了是吗?这个内容课文中没有明说,但是老师给你们看一段录象,你们要注意其中的一些细节,想一想“饮酒作乐”的原因。
教师播放《三国演义》的片断。
师:你们发现了吗?
生:老师我看见酒就要洒了。
师:那么酒为什么就要洒了呢?
生:我想是因为这面船上的箭太多了,很重,
师:那么酒这时起到了什么作用?
生:起到了提示作用,诸葛亮就知道这时候该调转船头了。
师:那么这个船头调转还有什么作用呢?最后的效果怎样呢?
教师版画,
生:“曹操知道上当了,可是这边的船顺风顺水,已经给一样地驶出二十多里,想追也来不及了。”
师:诸葛亮的船怎么这么快呀?飞一样?是不是太夸张了?
生:就是因为回来的时候,诸葛亮把船头调转了东面,所以“顺风顺水”船才跑得这么快。
师:你说得太好了。通过看这段录像,以及体会前后有联系的这几句话,我们感受到了诸葛亮的每一个步骤都不是平白无故做的。考虑问题特别全面,布置安排非常周密,不仅懂得利用有利的地理条件,“借箭”之后及时赶回,还能用这碗中的酒作为调转船头的标尺,既保持了行船的平衡,又能双面受箭,保证了箭的数量,这次不仅是周瑜长叹连我们也要情不自禁地感叹:诸葛亮神机妙算,周瑜真不如他。
(擦掉问号的中间部分,板书:顺风顺水懂地利)
学生自由朗读这几句话。
三、小结过渡:
师:我们研究“借箭的经过”,可以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其实,诸葛亮的神机妙的远远不止这些,请同学们快速阅读第二段“借箭的准备”,还能从哪些地方看出诸葛亮神机妙算?
四、略读“借箭准备”,进一步体会“神机妙算”。
1、学生快速阅读,思考,交流
生:我读了这句话“我自有妙用。第三天管抱有十万只箭。不过不能让都督知道,他要是知道了,我的计划就完了。鲁肃答应了,他不知道诸葛亮借了船有什么用,回去报告周瑜,果然不提借船的事。”从这里可以看出,诸葛亮很相信鲁肃。
师:就像了解曹操一样,诸葛亮也知道鲁肃是一个??
生:守信用的人。
师:讲诚信是吗?嗬嗬,是一个忠厚老实守信用的人。那
生:因为周瑜本来就是要陷害诸葛亮的,他不会让诸葛亮那么顺利地完成任务。
师:也就是说,诸葛亮也识周瑜,算到周瑜对自己的陷害,了解周瑜也不是等闲之辈,借船的事不能告诉他,否则,借箭就很难实现。
板书:鲁周
2、识鲁质疑、过渡:
师:诸葛亮既然知道周瑜陷害自己。为什么还要答应借箭的任务呢?不接受不行吗?
四、课堂总结,深化对人物的认识:
师:诸葛亮顾全孙刘联合抗曹的大局,避免和周瑜发生正面的冲突,神机妙算,草船借箭,创造了军事战争史的一个奇迹。后人曾写诗对此进行赞叹:(教师在版画上板书:)
一夜浓雾满长江,远近难分水渺茫。
骤雨飞蝗来战舰,孔明今日伏周郎
指导朗读。
五、延伸阅读,课外拓展:
1、课外阅读《三国演义》中与本文有关的故事。
师:课文我们是学完了,但是三国的故事却并没有结束,赤壁风云乍起,战事一触即发,诸葛亮神机妙算,借来的箭怎样还给曹操呢?曹操怎么回甘心被诸葛亮戏弄呢?心胸狭窄的周瑜真的服气了吗?他和诸葛亮之间还有哪些明争暗斗呢?三国演义的故事环环相扣,扣人心弦,那么老师请同学们会去拜读这部历史著作,一个月之后,我们召开《三国演义》的读书汇报会。
生各个跃跃欲试,很有兴致。
2、师:另外呀,《草船借箭》中的四个人物可谓是各具特点,诸葛亮顾全大局,神机妙算让整个故事妙不可言;周瑜心胸狭窄,暗藏杀机叫人心惊胆寒;鲁肃为人正直、忠厚老实,在草船借箭过程起着不可磨灭的作用;曹操一世英名,却因为过度的谨慎多疑白白的丢点了十万只良箭。在他们身上,你得到了怎样的启示呢?你对他们又有怎样的评价呢?我们就以《草船借箭人物小评》或者《草船借箭人物给我的启示》为题目来写我们这一周的小组日记,好吗?
生:好。
【教材简析】
这篇课文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有关“草船借箭”的情节改写的。课文结构严谨,以“借”为主线,写周瑜由于嫉妒诸葛亮的才干,要诸葛亮在十天内造好十万支箭,以此来陷害他。诸葛亮同周瑜斗智,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的暗算,表现了诸葛亮有胆有识、足智多谋、才智过人。
选编本文的目的,是通过对故事情节的了解,感受鲜明的人物形象,从而体验阅读名著的乐趣,激发学生读名著的兴趣。
【设计理念】
《三国演义》作为四大名著之一可谓家喻户晓,妇孺皆知。这部书之所以能焕发出如此隽永的魁力,其最吸引人也是最富生命力的地方在于塑造出了一系列血肉丰富、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我们应把小说所创造出来的成功的、典型的人物形象,通过语言在孩子们的大脑里储存下来,使这些人物形象能够活灵活现地、生动传神地展现在孩子们的面前,通过品读活的语言使人物的形象丰满起来。这样诸葛亮运筹帷幄、胸有成竹、雍容大度、神机妙算的形象才会“立”在孩子的心中。
【教学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妒忌、都督、推却、迟延、探听、私自、调度、水寨、擂鼓、呐喊、支援、丞相、军令状、自有妙用、神机妙算”等词语。
2、自主阅读,理解课文内容,认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体现在知天文、懂地理、识人心。
3、分角色朗读课文,能简要复述课文内容。
【重点】感悟人物形象,从“草船借箭”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难点】通过具体语句感受人物特点,并通过读表现人物个性。
【教学准备】
1、推荐学生阅读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有关诸葛亮的篇章。
2、把相关的句子制成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简介背景
1、板书课题,启示谈话:
我们国家有着灿烂的历史文化,我国的“四大名著”就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文化遗产,你知道四大名著指哪些书吗?今天我们学习的《草船借箭》这个故事就节选自著名历史小说《三国演义》。谁来说说这个故事主要写了哪几个人?谁向谁借箭?
(主要写了诸葛亮、周瑜、曹操、鲁肃,是诸葛亮向曹操“借”箭。)
2、简介时代背景:
课件出示:
故事发生在东汉末年,曹操、刘备、孙权各据一方,相互讨伐,史称“三国鼎立”。当时曹操实力雄厚,刚刚打败了刘备又派兵进攻孙权,于是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抵抗曹操,刘备派诸葛亮到孙权那里帮助作战。孙权手下大将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设下圈套,假意让他负责赶造十万支箭,企图以造不成箭违误军令的借口加以陷害,于是就发生了这个故事。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
1、请同学们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学生已经初步具有默读能力,能在默读中体悟情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2、引导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3、检查预习,巩固生字词:
⑴ 指读课文,正音:
“擂”,应读léi,不能读lèi;“丞”,读chéng,不能读céng;指导写字时,“忌”的上面是“己”不是“已”;“延”要注意与“廷”区别;“援”的右边是“爰”不是“爱”。“丞”字应提醒学生注意笔顺。
⑵ 结合上下文体会词语的意思:
妒忌:对才能、名誉地位比自己好的人心怀怨恨,本课指周瑜因诸葛亮比自己强而忌恨他。
惩罚:严厉地处罚。
自有妙用:自然巧妙的用处。
神机妙算:惊人的机智,巧妙的谋划,形容有预见性,善于估计客观形势,决定策略。
三、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请同学们再读课文,想一想,这篇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重点写了哪些内容?
2、“草船借箭”这个题目的题眼是哪个字?围绕“借”课文讲了哪些内容?
(先写了草船借箭的原因;接着写了诸葛亮借箭的准备;然后重点写了草船借箭的经过;最后写了事情的结果—箭如数交付周瑜,周瑜自叹弗如。)
课文结构严谨,故事以“借”为线索。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叙述得清清楚楚,引领学生概括内容,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四、品读借箭原因,感受人物特点
1、指名读第1自然段。
2、诸葛亮的才干怎样?周瑜妒忌诸葛亮是一般的妒忌吗?文中哪些词可说明请画出来。
(“挺”、“才”,指导朗读稍重些。)
3、自读第二自然段段:
⑴ 课件出示:
思考:周瑜“请”诸葛亮商议军事,他的真正目的是什么,从哪儿看出来?
⑵ 讨论、交流:
(周瑜开始以“公事”为由迫使诸葛亮不要推却,接着又以“十天为限”故意刁难,最后当诸葛亮答应三天造十万枝箭时叫诸葛亮当面立下军令状,以便抓到字据,日后好加害于他,他的真正目的是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设下计来陷害诸葛亮。)
在学生整体感悟课文内容后,已经对人物形象有了初步了解。结合课始时代背景的介绍,他们能在字里行间洞悉人物的内心然后自由发言,各抒己见。
4、周瑜的真正目的是陷害诸葛亮,而诸葛亮为什么不拆穿他,反而接受赶造十万枝箭的任务,并且立下军令状?
5、周瑜居心叵测,诸葛亮运筹帷幄,请同学们体会他俩每次对话时,各人心里可能想些什么?他们在说话的时候会是什么表情?什么语气?试着读一读
6、分角色朗读1、2自然段,体会人物性格特点。
边议边读,读后评价,通过分角色有感情的朗读,让文中人物的形象在学生头脑中鲜活起来。
五、设置悬念,布置作业
1、诸葛亮立下军令状,只要三天就造好十万支箭,他答应的是否太多草率?他将怎样做呢?下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这篇课文。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1、2自然段,体会周瑜、诸葛亮的不同心理。
第二课时
一、回顾导入,切入中心
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19课《草船借箭》。(出示题目)
2、上节课,我们已经了解了课文大意,知道草船借箭的起因(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结果是(周瑜长叹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
3、使周瑜自叹不如的是诸葛亮的什么?(板书:神机妙算)。
“神机妙算”什么意思?
二、探究课文,感悟“神妙”
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现在哪些地方?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把� )
讨论交流,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
1、知天时:
课件出示:“这时候大雾满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⑴ 创设语境,感悟朗读:
① 这场大雾,诸葛亮和鲁肃都看到了,请大家体会,鲁肃看到这场大雾会是一种怎样的心情?
② 假如你是鲁肃,怎么读这个句子?
③ 那么诸葛亮看到这场大雾又是怎样的心情呢?谁来读读。
小结:选择这样的天气,说明诸葛亮精通天文、气象,预测准确。正因为大雾漫天,什么都看不清,曹操才不敢轻易出动只叫弓弩手射箭,诸葛亮借箭的妙计才得以实施。
⑵ 联系上下文,体会知天时:
① 光读这句话就能看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吗?也许是凑巧赶上大雾满天呢?请联系上文,找到可以联系的句子
(指名回答:“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
② 前两天没动静可不可以不写,直接交代: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这样写多简练,这样改好吗?为什么?
(组织学生议论。)
引导学生议论、诵读原文,要读出诸葛亮的胸有成竹、从容不迫。在读中悟到诸葛亮早在三天之前就已算准了这场大雾。
小结:只有这样写,我们才能真正体会到诸葛亮的胸有成竹,对天气情况了如指掌。怪不得周瑜一声叹息: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2、懂地利:
诸葛亮算好了大雾天,那么他又是怎样找准借箭的地理位置的呢?
⑴ “诸葛亮吩咐把二十条船用绳索连接起来,朝北岸开去。”
(把船只用绳索连接起来,一字儿摆开,既便于统一行动,避免走散,又不留空档,使受箭面积大。)
⑵ “诸葛亮下令把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儿摆开,又叫船上的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大声呐喊。”
⑶ “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仍旧擂鼓呐喊,逼近曹军水寨去受箭。”为什么?
(两面受箭,既能多受箭,又可保持船体平衡。)
可见,诸葛亮方方面面考虑得那么周密、那么成熟、那么滴水不漏,安排巧妙,你们说诸葛亮神不神?妙不妙?
⑷ “天渐渐亮了,雾还没有散……可是这边的船顺风顺水,已经驶出二十多里,要追也来不及了。”
(滚滚长江东逝水,长江水流方向向东,风向向东,因此船受箭归来才会顺风顺水,这就是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看来诸葛亮也早已算准了借箭的地理位置。难怪周瑜长叹一声,说──
(生读: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3、识人心:
草船借箭的成功,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条件,那就是诸葛亮十分了解曹操生性多疑的性格,他算得准不准呢?从那里可以看出来呢?
⑴ “曹操听到鼓声和呐喊声,就下令说:“江上雾很大,敌人忽然来攻……箭好像下雨一样。”
(引导学生理解:曹操生性多疑,再加上天气的原因,只叫弓琴手射箭而不派兵进攻,正中诸葛亮的下怀,这也是他事先算到的。)
⑵ “鲁肃吃惊地说:“如果曹兵出来,怎么办?”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
在这篇课文中,写诸葛亮说话的地方有11处之多,但只有这个地方写到了诸葛亮的笑。你怎样理解诸葛亮的笑?”
仔细体味,反复品读,品出语言之美、语言之妙,也品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品出人物的精神、人物的内涵。
⑶ 老师觉得诸葛亮的话并没有说完。“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
这是话中有话、话后有话呀!你能把诸葛亮没说出来的话说出来吗?
⑷ 小结:如此谈笑风生,镇定自若。怪不得周瑜长叹一声,说──
(生读: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三、人物对比,升华感受
1、那么,周瑜到底在哪些地方不如诸葛亮呢?(提示后讨论交流)
交流预设:
⑴ 周瑜的智商不如诸葛亮,因为周瑜想到的是“造箭”,而诸葛亮想到的是“借”箭。
⑵ 周瑜的胸襟不如诸葛亮,周瑜心胸狭窄,嫉贤妒能,而诸葛亮宽厚待人,善于把握全局。
⑶ 诸葛亮考虑问题的能力、观察事物的能力,掌握天文、地理的能力都要胜过周瑜。
2、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有哪些?
⑴ 诸葛亮精通天文,气象,利用有雾的天气,其借箭的妙计才能实施。
⑵ 利用曹操谨慎、多疑的性格特点,大雾满天,曹操看不清虚实,不敢轻易出兵,只得放箭。
⑶ 考虑周全,安排巧妙,诸葛亮用二十条船以绳索相连,一字排开,两面受箭。
四、链接诗句,扩展文本
1、课文学到这里,大家是不是认为诸葛亮挺有才干?请你选用一些四字词语来形容诸葛亮。
(足智多谋、智慧超群、精明能干、知识渊博、神机妙算。)
2、后人借这件事写出了赞美诸葛亮的一首小诗,课件出示:
一夜浓雾满长江,
远近难分水渺茫。
骤雨飞蝗来战舰,
孔明今日伏周郎。
3、指名朗读,背诵。
这首小诗精炼的概括了草船借箭的经过,又赞美了诸葛亮的智慧,是对文本精妙的扩展和延伸。
五、总结拓展
通过学习,我们体会到诸葛亮的神机妙算,那么诸葛亮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足智多谋,他的本事从何而来,想知道吗?请大家阅读《诸葛亮全转》、《三国演义》的46等相关章节。
【练习设计】
1、回忆课文内容,填空:
课文是按照事情发展顺序写的,先写了____,接着写了____,重点写了____,最后写了____。
2、歇后语连线:
张飞吃豆芽 铁了心
诸葛亮吊孝 一个愿打,一个愿挨
诸葛亮借箭 装模作样
东吴招亲 陪了夫人又折兵
张飞吃秤砣 有借无还
周瑜打黄盖 小菜一碟
3、关于三国的成语请读一读, 再试着写出几个。
望梅止渴、三顾茅庐、味如鸡肋、士别三日刮目相看、手不释卷。
【教学建议】
1、教学时,也可以从题目入手,让学生围绕题目质疑,如,“草船借箭是什么意思?”根据质疑,学生自主读书,读熟课文,理解文章的脉络,大体了解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然后,抓住学生感兴趣的地方,如,周瑜为何设造箭之计来为难诸葛亮,诸葛亮为什么能借箭成功,可采用读、议、演等多种方式帮助学生进一步感受人物形象,理解故事情节。最后,引导学生对文中的几个人物进行评价,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2、感受人物形象,特别是诸葛亮、周瑜的形象,这是本课教学的重点。形象化的语言,是刻画人物形象的最好的载体,教学中,注意品读课文当中富有形象色彩的语言。把小说所创造出来的人物形象,通过语言在孩子们的大脑里储存下来,使这些人物形象能够活灵活现地、生动传神地展现在孩子们的面前。
【补充资料】
死诸葛吓走活仲达
诸葛亮病危期间吩咐杨仪,死后不能发丧,做一个假诸葛亮木像放在车上,一切事务照常进行。
诸葛亮死后,遗体装在灵车上的一个龛里,由三百多精心挑选的将士护送,要运回成都。
司马懿催动大军追赶蜀兵,以为诸葛亮已死了。但是半途他犹豫了,会不会又中了诸葛亮的诡计!这时夏侯霸带着探子来报,五丈原蜀营已空无一人。司马懿听说后,半信半疑,率兵开向五丈原,果然蜀营空空。他唯恐蜀军撤走,赶紧带领人马向前追杀而去。忽然间蜀军掉头杀了回来,只见中军“汉丞相武乡侯诸葛亮”大旗飘动,四轮车上坐着一位活生生的诸葛亮!这可吓坏了司马懿,以为又中了诸葛亮的计了。于是勒马往回逃,魏军兵将丢盔弃甲,自相践踏。魏军一直逃跑了五十多里地。两个魏将赶了来,叫司马懿不要惊谎。司马懿停下来急问:“我的脑袋还在吗?”知道蜀兵已远去,他才放心了。司马懿到处探听蜀军的去向,而蜀军早已不见踪影。
后来司马懿得知,诸葛亮确实死了,蜀军已全部退回汉中。司马懿遇见的诸葛亮仅仅是木像而已,他这才后悔不迭。由此,蜀地便流行了一条谚语:“死诸葛亮吓走活仲达”。
【教学重点】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弄清借箭的经过。
【教学难点】认识借箭成功的原因,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师:暑假中,曾上演了大型连续剧《三国演义》,谁知道“三国”指的是哪三国?
师:魏、蜀、吴三国并立,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为什么是三国鼎立?看老师画图。(师边画边讲)
师:曹操刚打败刘备,又要进攻孙权。因此,孙刘两家联手要抗击曹兵。刘备的军师诸葛亮奉命来东吴帮助作战,遇到大将周瑜。周瑜对诸葛亮是什么态度呢?谁知道?
师:周瑜让他几天之间造多少箭?
师:诸葛亮草船借箭(板书课题)挫败了周瑜的暗算,显示了他的聪明才智,那么诸葛亮找谁借箭?怎么借箭?结果如何呢?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三、细读课文
1、指名读1、2自然段:
师:哪一段写周瑜妒忌诸葛亮?
师:周瑜为什么要妒忌诸葛亮?
师:齐读这一段,注意“挺”和“很”这两个词要读得语气重一些。(生齐读)
师:周瑜是怎样提出十天造十万支箭的事的?诸葛亮是怎样做的?默读第2自然段。
师:诸葛亮立下军令状,周瑜为什么很高兴?
小结:1、2自然段写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用“十天造箭十万支”陷害诸葛亮,这是草船借箭的原因。
2、细读第3~5自然段:
师:当诸葛亮接受任务后,周瑜、诸葛亮各自是怎么做的?
(生默读思考找到答案,并回答。)
3、默读6~9自然段,用“——”划出出发时间,草船借箭的有关语句。
师:诸葛亮为什么选在第三天四更行动?行动的目标是什么?经过怎样?结果怎样?
请看老师给同学们放“电影”。
(师出示电脑动画,配合录音范读,让学生观看诸葛亮是怎样在大雾漫天的环境中成功地和曹操借箭的经过。)
师:借箭成功了吗?读出书上有关语句。
师:周瑜看到诸葛亮完成了任务,他的阴谋失败,是怎样表现的?
小结:诸葛亮用自己的聪明才智成功地借箭十万,挫败了周瑜的阴谋。
从情节入手分清前因后果——读《草船借箭》
罗伏龙
通过人物语言来刻划人物形象及展开故事情节,是《草船借箭》一课的一大特色。在讲授这篇课文时,注意分析人物的对话,对加深学生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是很有益处的。
这篇课文写周瑜的“忌”和诸葛亮的“智”,故事自始至终的语言交锋都写得很生动。一开始就让诸葛亮同周瑜展开了舌战。如第二自然段,除了一两句简短的叙述性句子外,其余的文字全是周瑜和诸葛亮的对话。两人一接触,周瑜就对诸葛亮说:“水上交战,用什么兵器最好?”这既是疑惑而问,又是因忌才而试探。诸葛亮胸有成竹,对答如流:“用弓箭最好。”语言坚定果断。第二句对话,周瑜接过诸葛亮的话头,说:“对,先生跟我想的一样。现在军中缺的是箭,想请先生负责赶造十万枝。这是公事,希望先生不要推却。”既然你说“用弓箭最好”,那我正好顺水推舟,让你“造十万枝”,而且还说“这是公事”“不要推却”,看你如何是好,足见其极为狡猾,又自尊自傲。然而,诸葛亮不仅不推却,反而一口应承:“都督委托,当然照办。”并问“十万枝箭什么时候用?”坚决的回答,沉重的反问,有礼有节,完全出乎周瑜意料,充分体现了诸葛亮才智高强、百难不倒的气势。第三句话,周瑜问:“十天造得好吗?”诸葛亮的回答是对周瑜的坚决否定:“既然就要交战,十天造好,必然误了大事。”这个回答,切中要害地说明他精通军事。接着周瑜问:“先生预计几天可以造好?”诸葛亮回答:“只要三天。”一个“只”字,语气非常肯定,充满了信心,更进一步显示了诸葛亮非凡的才干,周瑜是望尘莫及的。诸葛亮才气纵横 ,周瑜对他更是妒忌。第四句对话,周瑜又以“都督”的架子和权势威胁诸葛亮:“军营里可不能开玩笑。”语气骄横,咄咄逼人。诸葛亮却毫不畏惧,回答:“愿立下军令状,三天造不好,甘受惩罚。”这一回答,正合周瑜之意,他以为诸葛亮进了他的圈套。
随着对话的继续,人物形象也刻划得越来越深刻。如第三自然段,周瑜对鲁肃说:“我得吩咐军匠们,造箭的材料,不给他准备齐全。到时候造不成,就定他的罪……”周瑜妒才忌能,想陷害诸葛亮的险恶用心,到这里已暴露无遗,读者也为诸葛亮的安危有几分担心。第四自然段,写诸葛亮跟鲁肃的对话,说要向鲁肃借“二十只船”,“船要用青布幔子遮起来”,并告诉鲁肃“不能让都督知道。他要是知道了,我的计划就完了”。由此可见,诸葛亮心明眼亮,早已识破周瑜的险恶用心,说明他办事机智、谨慎,不留破绽。孔明的形象在逆境中得到了展现。
第六、七自然段写诸葛亮和鲁肃的对话,使诸葛亮的形象更趋完善。“你叫我来做什么?”“请你去取箭。”“哪里去取?”“不用问,去了就知道。”这两句对话,恰好显示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就连鲁肃也难以想象,所以他吃惊地说:“如果曹兵出来,怎么办?”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诸葛亮谈笑风生,镇定自若。他充分分析和运用当时的自然条件,巧制曹兵,圆满完成了任务,可谓料事如神,胆略过人。最后连十分妒忌他的周瑜也不得不哀叹:“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作者通过周瑜叹服的话语来反衬诸葛亮的才干,使诸葛亮的形象更加鲜明、突出。
总之,作者通过人物对话,成功地塑造了两个有着鲜明个性的人物。对比之下,读者自然会得出结论:周瑜气量狭窄,妒才忌能,才气输诸葛亮一筹。诸葛亮恢宏大度,谦虚礼让,才气纵横,神机妙算,不愧大将风度。
其次,这篇课文的人物对话,还起到展开故事情节的作用。如第三自然段,鲁肃说:“十万枝箭三天怎么造得成呢?诸葛亮说的是假话吧?”这句话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它既承接前面的故事,又引出这一自然段末尾周瑜的话“你去探听探听……回来报告我”。周瑜这句话,又引出下面诸葛亮向鲁肃借船和鲁肃回报周瑜的情节。又如第五自然段,周瑜说:“到了第三天早上,看他怎么办!”有了这句话,就推动故事向高潮发展,引出下面诸葛亮第三天早上“草船借箭”的故事。最后,以周瑜叹服诸葛亮的话作结,回应开头,使文章结构显得十分严谨。
这篇课文的人物对话,始终紧扣题眼,处处围绕着“借箭”一事交锋,使读者从人物的对话中体会人物的性格特征。因此,文章内容集中,中心突出,主题鲜明。在讲授时,应抓住语言特点,加以分析点拨,这样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就容易了。
从情节入手分清前因后果——读《草船借箭》
黄禄恩
《草船借箭》是和读写例话《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相呼应的重点课文。指导学生在阅读中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应从情节入手。
情节是叙事性作品中人物生活、斗争的演变过程,它包括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等。一般地说,情节的开端就是事情的前因,情节的结局就是事情的后果。但就本课而言,不能简单地认为周瑜用十天造十万枝箭的圈套作为陷害诸葛亮的口实就是整个事件的起因,它只不过是展开矛盾冲突的契机。周瑜为什么要跟诸葛亮过不去呢?很显然,诸葛亮因“挺有才干”而遭妒忌,这才是事情的真正起因,抓到了这点,才算抓到了问题的实质。
分清了前因是什么,后果是什么,不能说就分清了事情的前因后果,还必须进一步理解前因与后果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以周瑜嫉贤妒能开始的“因”,为什么会导致诸葛亮获胜的“果”呢?或者说,诸葛亮“草船借箭”为什么会获得成功呢?这就必须分析整个矛盾冲突的过程。
矛盾冲突一开始就激起了波澜。周瑜请诸葛亮“商议军事”,问起“水上交战,用什么兵器最好”时,诸葛亮说“用弓箭”。这正是周瑜所需要的答案,于是立即用造箭的“公事”相委托。诸葛亮爽快地答应了下来,而且把期限由十天缩短到三天,还立下了军令状。真是一个投其所好,一个正中下怀。
接着,矛盾在这个悬念中继续发展。周瑜与鲁肃的对话泄露了限期造箭的目的,充分暴露了周瑜的妒忌之心。诸葛亮见到鲁肃,先用要求帮忙相激,然后提出向他私下借用船只和军士的要求。造箭不用竹子、翎毛、胶膝等物,借船只、军士干什么?期限一天天接近,到了第三天四更,才请鲁肃去江边取箭。诸葛亮的葫芦里究竟卖的什么药?这又是一个悬念。但是,尽管悬念未释,我们已经有了这样的认识:诸葛亮对周瑜的许诺决不是军中戏言,而是成竹在胸的。
诸葛亮料定三天之后必然“大雾漫天”,他深知曹操也不是无能之辈,在“看不清虚实”的情况下定不会“轻易出动”。“只用弓弩手朝他们射箭”,这是作为军事家的曹操必然要采用的“上策”。果然,当诸葛亮的草船“一字儿摆开”逼进曹军的水寨时,曹操调集水陆大军的“一万多个弓弩手”齐为射箭。这是全篇的高潮,前面的种种悬念到此全都释然。
“草船借箭”的全过程,充分显示了诸葛亮足智多谋、料事如神的非凡才干。因为有才干而遭妒忌,又因为有才干才击败了妒忌者的计谋。因此,从情节入手,揭示诸葛亮的才干,就不仅分清了前因后果,而且找到了联系前因与后果的桥梁。
【设计理念】
基于“研究性学习”理论的“研究性阅读”教学模式,重在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自主感悟、自主探究、自主发展的语文综合素养。《草船借箭》一文,无论是从课文主题、人物形象看,还是从写作手法、语言风格看,都是实施“研究性阅读”教学模式的极好载体。
【设计特色】
以研究性阅读实现学生的主动发展。
【教学流程及设计意图】
一、通读课文,把握研究主题
在学生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全部到位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找出课文中哪个词语最有研究价值。经研究后一般会认定为“神机妙算”。
二、精读课文,领悟研究策略
教师引入:“请同学们自由读‘雾中借箭’这部分内容,把� ”以“诸葛亮知天文”为例,教学过程 设想如下:
1.“谁来说说,你从课文的哪些词句中体会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指名口答: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这场大雾,诸葛亮和鲁肃都看到了。请大家体会体会,鲁肃看到这场大雾会是一种怎样的心情?”(“鲁肃会感到很害怕。那么大的雾,船要是误进了曹军的水寨怎么办?”“鲁
肃会大吃一惊:前两天还是好好的,怎么现在会有这样大的雾?”)“假如你是鲁肃,怎么读这个句子?”(引导学生读出害怕、吃惊的语气。)
“那么,诸葛亮看到这场大雾又会是一种怎样的心情呢?”(诸葛亮会暗自高兴。这场大雾,我在三天之前就已料到。)
“假如你是诸葛亮,怎么读这个句子?”(引导学生读出暗喜、得意的语气。)
2.“但是,光读这句话,就能看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吗?不能!为什么?因为这场大雾也许是凑巧碰上的呢?所以,你得再往前面读一读,你得联系联系上文。谁找到了可以联系的句子?”(指名口答: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然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此句,要读出诸葛亮的胸有成竹、从容不迫。在读中悟到诸葛亮早在三天之前就已算准了这场大雾。)
“不过,我觉得这个句子写得太啰嗦!前两天不是没动静嘛,没动静有什么可写的?完全可以写成这样嘛: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这样写既清楚又简练,多好!改不改?为什么?”(组织学生议论。)
3.“只有这样写,我们才能真正体会到诸葛亮的胸有成竹。大家看,这就是神机妙算的诸葛亮!”(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周瑜的一声叹息:“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
三、回读课文,类化研究体验
在读好周瑜的长叹一声之后,教师对研读的策略做如下概括:“刚才,我们通过抓住前后句子之间的联系,真正体会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同学们,用联系的方法来研究问题,这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读书能力。请大家用这种方法,再次研究‘雾中借箭’这部分内容,看看你还能从哪些句子的联系中读懂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学生研读,教师巡视。读后组织交流。
1.以“识人心”为例,感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l)“谁来说说,你从哪两个句子的联系中读懂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指名口答:①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②曹操在营寨里听到鼓声和呐喊声,就下令说:“江上雾很大,敌人忽然来攻,我们看不清虚实,不要轻易出动。只叫弓弩手朝他们射箭,不让他们近前。”)
“《草船借箭》这篇课文中,写诸葛亮说话的地方有11处之多,但只有这个地方写到了诸葛亮的笑。你们说,诸葛亮他在笑谁?”(联系鲁肃的吃惊,指出他在笑鲁肃的忠厚老实、不知底细,这是宽厚的笑、幽默的笑;联系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指出他在笑曹操的生性多疑、轻易中计,这是讽刺的笑、轻蔑的笑;联系“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指出他在笑周瑜的自不量力、阴谋落空,这是潇洒的笑、胜利的笑。)
(2)“老师觉得诸葛亮的话并没有说完。‘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这是话中有话、话后有话呀!你能把诸葛亮没说出来的话写出来吗?”(学生练笔,写后组织全班交流。)
学生交流例示:
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一定会叫弓弩手朝我们射箭;
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一定会叫弓弩手朝我们射箭,箭一定会像下雨一样;
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一定会叫弓弩手朝我们射箭,这10万枝箭我是借定了。
“你们真是诸葛亮的知音啊!既然如此,那课文为什么把这些话写出来呢?”(引导学生体会语言的含蓄,留有回味的余地。)
2.以“懂地利”为例,感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引导学生找出:(1)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仍旧擂鼓呐喊,逼近曹军水寨去受箭。(2)曹操知道上了当,可是这边的船顺风顺水,已经飞一样地放回20多里,追也来不及了。)讨论:诸葛亮是怎样算准借箭的地理位置的。
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草船借箭》。课文写谁借箭?
生:诸葛亮借箭。
师:诸葛亮跟谁借箭?
生:诸葛亮跟曹操借箭。
师:借多少?
生:借10万支。
师:他用什么方式借箭?
生:利用草船借箭。
师:结果呢?
生:大获全胜。
师:谁能把以上的答案连起来说说?
生:诸葛亮利用草船向曹操借10万支箭,获得成功。
生:诸葛亮成功地利用草船向曹操借了10万支箭。
师:我还想知道:诸葛亮为什么要借箭?
板书:
为何借?
生:老师,我认为不是诸葛亮要借箭,而是周瑜设计陷害诸葛亮。
师:噢?你说是周瑜要陷害诸葛亮?有根据吗?大家议一议。
(小组讨论一分钟。)
生:有。周瑜说“我们就要跟曹军交战”,可是给诸葛亮的造箭期限长达10天,这与军情紧急自相矛盾。由此可见,让诸葛亮造箭并不是周瑜的真实目的。
生:诸葛亮立下军令状后,周瑜说:“我得吩咐军匠们,叫他们故意迟延,造箭用的材料,不给他准备齐全。到时候造不成,定他的罪,他就没话可说了。”
师:这番话的确使周瑜的害人之心暴露无遗。我们应该用怎样的语气来读?
生:应该读出阴险的语气。
生:周瑜自以为诸葛亮在劫难逃,因此要读出得意的语气。
师:(抽读、范读、齐读)我明白了。周瑜要诸葛亮10天造好10万支箭,不是他的目的,而是──
生:而是陷害诸葛亮的借口。
生:周瑜为什么要陷害他?
生:周瑜看到诸葛亮挺有才干,心里很妒忌。
师:(板书“妒忌”)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曾质问苍天:既生瑜,何生亮啊!“妒忌”是什意思?
生:老师,我查过词典,妒忌的意思是:对才能、名誉、地位或境遇比自己好的人心怀怨恨。
师:这是背词典里的解释。能说说在句子中的意思吗?
生:诸葛亮神机妙算,本事比周瑜大,周瑜心里怨恨他。
师:造箭是假,害人是真。可是,聪明能干的诸葛亮为什么还要自投罗网?
生:周瑜说“这是公事,希望先生不要推却”,诸葛亮没有退路了。
师:明明是火坑啊,诸葛亮就敢往里边跳?
生:因为诸葛亮已经胸有成竹了。
师:新鲜!你怎么知道呢?
生:如果诸葛亮没有把握,决不会主动把10天降为3天。
生:诸葛亮立下军令状后就明确地告诉周瑜“第三天,就请派五百个军士到江边来搬箭”。可见他已经想到了利用草船借箭的办法。
师:有道理。假如你是诸葛亮,读读他对周瑜的承诺。
生:(胸有成竹地读)今天来不及了。从明天起,到第三天,就请派五百个军士到江边来搬箭。
师:读得很自信。假如你是诸葛亮,在做出这样的承诺之前可能会怎么想?
生:周瑜啊,周瑜,你怎么这么糊涂?大敌当前,你怎么不想办法对付敌人,倒把矛头对准了我?
生:10万支箭,要我10天造好?你这不是小瞧我诸葛亮吗?昨夜我夜观天象,三天后必有大雾。既然你非跟我过不去,一不做,二不休,我就干脆让你输得心服口服。
师:好个诸葛亮!掌声送给她!周瑜步步紧逼,诸葛亮将计就计。结果怎么样呢?
生:诸葛亮满载而归。
师:而周瑜──
生:周瑜长叹一声:“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大屏幕显示此句文字课件并板书“神机妙算”。)
师:周瑜为什么长叹?
生:因为诸葛亮神机妙算而长叹。
生:因为自己再次败在诸葛亮的手下而长叹。
师:“长叹”可以换个什么词语?
生:感叹。
师:还不能表达周瑜的心情。
生:哀叹。
师:行。� )
师:在小说《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神机妙算的确令人信服。在这个故事中,他又算到了些什么呢?请大家默读课文,反复研究,比比看,谁的答案更丰富。
(生一边读,一边分析研究。)
师:同学们都进行了认真的研究。这样吧,我们先分组交流交流,看看有没有新的发现。
(学生分组讨论。)
师:同学们的研究兴趣很浓,大家讨论得很热烈,有的甚至发生了争论。现在我也想听听你们的研究成果。
生:诸葛亮算到周瑜是在设计陷害自己。
师:对。我们刚才研究过了。
生:他算到了鲁肃不会向周瑜告密。
生:他不但算到了鲁肃不会告密,还算到了鲁肃一定会帮自己准备借箭所需的船只、军士和草把子等。
师:(板书“算人)诸葛亮很了解鲁肃这个人。
生:诸葛亮还算到了周瑜一定看不出自己的计策。
生:曹操不仅不会出兵,而且一定会放箭,这也是诸葛亮事先估计到的。
师:诸葛亮称得上知人知面又知心。再从其它角度想想,比如天气。
生:他算到了三天后一定有大雾。
师:(板书“算天”)如果他算到两天后就有大雾──
生:周瑜问需要几天时,他就会说两天。
师:应该如此。除了准确预测大雾,诸葛亮还预测到──
生:船队返航时正好是顺风顺水而行。
师:顺水是算到的吗?
生:不是。江水的流向是不需要算的自然现象。
师:那诸葛亮算到顺风重要吗?
生:我认为很重要,因为船是顺风顺水行驶,曹军即使想追也追不上,才能确保借箭万无一失。
师:万无一失用得好!其他同学还有新发现吗?
生:诸葛亮算到了二十条船、一千多个草把子就能就能装满10万支箭。
(板书“算物”。)
生:草把子两面受箭,也是诸葛亮事先计划好的。
师:算天,算地,算人,算物。诸葛亮果真是──
齐:神机妙算!
师:就算周瑜这样足智多谋的人也不得不长叹一声。谁是周瑜?长叹一声,我们听听。
生: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师:他长叹一声了吗?应该怎么读?
生:唉!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师:周瑜都叹服了,你们会发出怎样的赞叹呢?
生:诸葛亮真神人也!
师:有点《三国演义》的味道。
生:诸葛亮神机妙算,果真名不虚传!
生:诸葛亮善于观察天象,能够摸清人心,我真是佩服得五体投地啊!
师:看来,你们对《草船借箭》的研究是很有成效的。我们还要研究一个问题:诸葛亮是借箭还是骗箭?(板书“能算借?”)你要寻求的答案不一定就在课文里,所以,我希望大家利用课余时间认真地研究研究。行吗?
齐:行!
师:很好。我等着欣赏你们的研究成果。下课。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深入理解课文,领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2.分角色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草船借箭》。(出示题目)上节课,我们已经了解了课文大意,知道草船借箭的起因(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结果是(周瑜长叹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
起因和结果截然不同,是诸葛亮的什么(板书:神机妙算)使周瑜自叹不如的。
“神机妙算”什么意思?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现在哪里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在书中标注出来。
二、学习课文
1.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现在哪些地方?
(1)默读课文,思考。
(2)分组交流。
(3)集体交流。
“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选择这样的天气,说明诸葛亮精通天文、气象,预测准确。正因为大雾漫天,什么都看不清,曹操才不敢轻易出动,只叫弓弩手射箭,诸葛亮借箭的妙计才得以实施。
会不会是凑巧赶上大雾漫天呢?联系上文说说。“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此句,要读出诸葛亮的胸有成竹、从容不迫。在读中悟到诸葛亮早在三天之前就已算准了这场大雾。)
“诸葛亮吩咐把二十条船用绳索连接起来,朝北岸开去。”
(把船只用绳索连接起来,一字儿摆开,既便于统一行动,避免走散,又不留空档,使受箭面积大。)
“诸葛亮下令把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儿摆开,又叫船上的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大声呐喊。”
(军士擂鼓呐喊,既造声势,又提示射箭方向。)
鲁肃吃惊地说:“如果曹兵出来,怎么办?”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
“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这是话中有话、话后有话呀!你能把诸葛亮没说出来的话说出来吗?
(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一定会叫弓弩手朝我们射箭,箭一定会像下雨一样。
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一定会叫弓弩手朝我们射箭,这10万支箭我是借定了。)
小结:如此谈笑风生,镇定自若。为什么?因为他深知曹操疑心重,用兵谨慎,在看不清虚实的情况下,不会轻易出动,只叫弓弩手朝他们射箭。这样写,不仅使课文含蓄,而且给读者以思考回味的余地。
2.诸葛亮算得准不准呢?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曹操听到鼓声和呐喊声,就下令说:“江上雾很大,敌人忽然来攻,我们看不清虚实,不要轻易出动,只叫弓弩手朝他们射箭,不让他们近前。”他派人去旱寨调来六千名弓弩手,到江边支援水军。一万多名弓弩手一齐朝江中放箭,箭好像下雨一样。
“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仍旧擂鼓呐喊,逼近曹军水寨受箭。”为什么两面受箭?既能多受箭,又可保持船体平衡。
过渡:什么时候曹操才知道上当了?
“天渐渐亮了,雾还没有散……可是这边的船顺风顺水,已经驶出二十多里,要追也来不及了。”
看来诸葛亮也早已算准了借箭的地理位置。
难怪周瑜长叹一声,说:“(生读)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
3.出示讨论:那么,周瑜到底在哪些地方不如诸葛亮呢?
教师揭示:根本区别在于,提到箭,周瑜想到的是什么,诸葛亮想到的是什么?由此你觉得两个人的真正差距是什么?(创造性思维)
4.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有哪些?
(①诸葛亮精通天文、气象,利用有雾的天气,其借箭的妙计才能实施。②利用曹操谨慎、多疑的性格特点,大雾漫天,曹操看不清虚实,不敢轻易出兵,只得放箭。③考虑周全,安排巧妙,诸葛亮用二十条船以绳索相连,一字排开,两面受箭。)
5.请同学们自己组织语言,要求用四个字来概括诸葛亮的才干。
足智多谋、智慧超群、精明能干、知识渊博、神机妙算
题目“草船借箭”,箭是借来的吗?题目说“草船借箭”合适吗?
6.出示后人借这件事赞美诸葛亮的一首小诗:
一夜浓雾满长江,远近难分水渺茫。
骤雨飞蝗来战舰,孙明今日伏周郎。
三、布置作业
复述课文
《草船借箭》续写
浙江省建德市梅城中心小学六年级⑶班 叶 宁
诸葛亮草船借箭成功,周瑜虽然在江边长叹一声:“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但事后还是对诸葛亮怀恨在心……
一天,周瑜对诸葛亮说:“军师,最近几日对岸赤壁的曹兵老来骚扰我们,使我们损失惨重,究竟有什么办法来对付呢?”“将军大可放心,我愿带兵攻打便是。”诸葛亮说。“你……一个文文静静的军师领兵打仗,别戏弄我吧!”周瑜说。“不信。”诸葛亮说,“那我们来打赌。”周瑜说:“好啊,如果我输了,我这个大将军就让贤,”诸葛亮说:“请您为我准备三千个士兵,三十条船,十门大炮,若不成功,我愿军法处置。”“好!”周瑜下令,“笔墨伺候。”诸葛亮立下了军令状后,就回去了。周瑜心想:你这个诸葛村夫,这下看你还能玩出什么把戏。
诸葛亮回到军营,鲁肃急急忙忙地赶来了,他对诸葛亮说:“你啊你,这回又要干什么啊?三千个士兵怎么能与曹操强大的兵力相抗衡呢!”“不是没有可能。”诸葛亮接过话茬说,“我们可以用计……”诸葛亮把计划从头到尾讲给鲁肃听,鲁肃听完,笑着说:“这倒是一条妙计啊!”
第二天清晨,江面上大雾弥漫,三千个士兵全副武装乘三十条船向北岸驶去,离曹营二百米时,诸葛亮下令士兵大声呐喊,杀声震天,对岸曹操的士兵听到喊声,急急忙忙向曹操报告:“诸葛亮带兵杀过来了!”“有多少人?”曹操问。士兵回答:“江面上有雾,看不清。”曹操一听,心想:这个诸葛亮又想骗我放箭。他以为我又会上当受骗吗?曹操传令下去,说:“敌人喊声越响,我们越装作听不见,不要再上当受骗。” 诸葛亮的船离曹军一百米时,诸葛亮站在船头指挥:“炮手准备,开炮。”诸葛亮命令一下。“轰轰轰……”十门大炮一起开火,炮弹在曹营爆炸。曹操的士兵哭爹喊娘的,乱成一团。这时,诸葛亮又下命令:“冲啊──”士兵们拿着长矛长枪,挥着大刀就像下山的猛虎,冲向曹营,见到曹兵就杀。曹军顿时乱了阵脚,抱头鼠窜,四散而逃。周兵放火烧掉了曹军的粮仓,火光冲天。这时,刮起了北风,火势趁着风势向曹营蔓延开来。曹操这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但为时已晚,只好狼狈地逃跑了。可他的大军死的死,伤的伤,剩下不到一万。
诸葛亮站在船上,摇着鹅毛扇,不停的笑着。
这时,太阳出来了,江上雾气也散了,鲁肃按照诸葛亮的吩咐,把周瑜带到北岸来。周瑜见曹操被打败而逃,一阵狂笑,突然口吐鲜血,一头栽倒在地,就不醒人世了。
师:我让大家猜一个名字:“展翅高飞”。
生:张飞。
师:真了不起,一下子就猜准了“孔雀收屏”。
生:孔明。
师:为什么这样说呢?
生:因为它有个孔字。
师:有联系的,孔雀有孔,孔明也有孔。所以是孔明了,有没有不同意见的。“孔雀收屏了”。请你。
生:我补充一下。诸葛亮字孔明。
师:诸葛亮字孔明,孔雀散屏收起来了。羽毛,谁想到了?
生:关羽。
师:关羽对吗?还想再来试一个吗?
生:想!
师:看来我们班的同学都喜欢挑战。“除了铺盖,全部拿走“。台下的老师和你们一起猜。谁知道吗?
生:刘备。
师:真聪明,台下的老师也许还没猜出来呢。三国演义中著名的人物。
“凿壁偷光“。
生:曹操。
师:曹操,怎么说?
生:我想改变一下。
师:你想到的是什么谁?
生:诸葛孔明。
师:为什么呢?
生:说。
师:光透过来了,孔明。诸葛亮字孔明。这个人物被称为天下第一奇人。也被后人誉为智慧的化身。你们听说过孔明的故事吗?谁给大家说说看?
生:三过毛驴。
师:三过毛驴啦?三过茅庐。
……
师:我们讲了那么多,我们可以上课了吗。
生:可以。
评:我觉得课前教师与学生的交流很重要,这位老师采用猜人物的方法,学生显得不那么拘谨。在活动中有效地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
上课:师生问好。
师:今天我们学得这个故事就跟诸葛亮有关,大家一起读,齐。
生:《草船借箭》。
师:大家已经读过课文了吧?
生:读过了。
师:请大家快速地把课文再读一遍。大声地读。读完后想一想这篇文章主要写了什么?听明白了吗?开始。
生:自学课文。
师:读好的同学可以把手举着。主要写了什么?来请你。
生:向鲁肃借了24条船,去向曹操借箭,他用弓弩手射箭,借到了10万支箭。
师:谁?诸葛亮借到了10万支箭。这篇文章有1400多个字啊。这位同学用这么简洁的几句话就把文章内容说清楚了。了不起。还有同学也能说一说吗?。
生:诸葛亮神机妙算,借到了箭。
师:你更了不起。一两句简单的话,就把内容说明白了。你们也能说吗?
生:能!
师:相信大家都能行。学习这类写事的文章一般有两种方法,第一种是按事情发展顺序一步一步地学下去。第二种是先学懂重点段,然后联系其余各段的,但难度稍微大了一点点。也更有挑战性。不知道我们班的同学选用第几种?
生:第二种。
师:看来我们班的同学喜欢挑战,是吧?
生:是。
师:哪几个自然段是写草船借箭的经过的?
生:我觉得第八段、第九段和第十段
生:第七段、第八段、第九段。
师:第九段是借箭成功了,是吧?还有没有哪个自然段?
生:第六段。
师:对啊,借箭的过程是第六到第九自然段。这节课啊,我们重点来学重点段。好吗?
生:好。
师:要想学懂这个重点段。弄清究竟是怎样的?大家自己读一读第六到第九自然段。
生:读。
师:你们可以默读。
师:我发现我们班的同学特别会学习,他不仅划了,还圈词,好方法。
师:找到了请举手。我请几个同学说说看,你找到了哪个句子。
师:你知道了什么了?
生:它开始时朝北岸开去的。
生:……曹操听到鼓声和呐喊声。
师:他们已经到达这个位置了,有吗?
师:来,你有没有发现?
生:我发现了。……
师:这句话里还有哪个词引起了你的重视?
生:说。
师:还有一个靠近。
师:板书“靠近”。
生:还有我跟他差不多,是已经。
师:启示航线的句子还有吗?
生:接着将驶回南岸。
师:我们把出发点搞明白了,……
生:南岸开刀北岸。
师:你把方向搞得更明白了。航行途中没有发现变化,注意到了吗?
生:诸葛亮把船头船尾一字排开。
师:是这句,你们找到了吗?
生:找到了。
师:像这样的句子还有吗?
生:诸葛亮又下令把船调过来,船头朝东……。
师:这也是一句,请你把这句话也划一划。请大家看屏幕。现在展示在我们面前的是波涛滚滚的长江,曹军水战与诸葛亮的船队和曹军隔江相对,诸葛亮率领的船队出发了,出示课件:
天还没亮的时候,船只已经靠近曹军,此时,船只该怎么走?
生:读“此时……”
师:好,我们来看一看这个句子。这些船要注意的是什么?
生:船头朝西,船尾朝东。
师:方向。
生:我要补充一点,要一字排开。
师:什么叫“一字排开”。
师:这个句子要注意这个词语。预备起。
生:读这个句子。
师:船的一边已经收了箭,此时干什么?你还想告诉岸上的军士,你找到了吗?
生:我找到了“曹军水战……”
师:他找到了这句。
生:船只要调头了,船头朝东,船尾朝西。……
师:看来这个句子有点启示的地方吗?你知道吗?
生:船头朝东,船尾朝西。
师:我可以往北,也可以往南,研究研究。有发现吗?
生:船头朝尾。
师:来,请你。
生:把那只船朝周瑜那个营寨,把船换一个方向。
师:有提示的地方,自己读读这个句子。
生:自己读。
生:我觉得这个“逼近”这个词。
师:为什么从这个词语当中知道,这样与曹军水寨越来越近。你来夸夸他看。
生:真佩服他。
生:诸葛亮真棒。
师:出示:“诸葛亮又下令……”
师:看着这条红线,你有什么话说吗?用一个词。
生:行。
生:神。
生:神机妙算。
师:我从大家当中选择一个字“神”,诸葛亮的神仅仅就体现在精心设计这条航线路上吗?相信大家再仔细地读读6~9自然段。把� 开始。
生:自学。
师:都有发现了,是吗?
师:你还可以在边上写一写你的心得,怎么让你感受到了妙。
师:好,咱们来交流交流,哪儿让你看出了诸葛亮的“神”?让你体会到了。来,请你。
生:我觉得诸葛亮很神,他知道占卜,今天会有大雾。
师:他知道今天会有大雾。我们看他找到的这个句子。是这句吗?
生:“这时候,大雾漫天……”
师:这场大雾不够大,这是场薄雾。他注意了这个“漫天”。
生:读“大雾漫天……”
师:很多同学举手,好像还不够满意,是吧?闭上眼睛,师说“漫天雪地的大雾涌来了。到处是白茫茫的一片,连面对面都看不清了。好大的一场雾啊!”你能把这场大雾读出来吗?
生:感受。
师:请睁开眼睛,看到这场雾了吗?
生:看到了。
师:谁来试试。
生:指名读。
师:大起来了,谁还想试试。来,请你。
生:读。
师:还能更大一些吗?
生:读。
师:让我们觉得模模糊糊的一片。来,请你。
生:读。
师:来,我们一起来读读这句。
生:齐读。
师:光读这句,能让我们知道诸葛亮的神吗?可能这场雾是凑巧碰到的,是吧?
生:读“诸葛亮笑着说……”
师:从这句话,你能看到这场雾是算到的吗?
生:因为诸葛亮没有胸有成竹的话,不会笑着说。
师:还有没有诸葛亮直接点明算到了这场大雾。
生:大约四更时候……
师:说说你的理解。
生:本来今天可以造,明天可以造,偏偏后天呢?第一天没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然不见诸葛亮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
师:来,我们一起读读这个句子。
生:读。
师:那时候有天气预报吗?
生:没有。
师:诸葛亮根据自己丰富的知识算到了这场漫天的大雾,他可真是“神”了。
师:我们从这两个有联系的句子当中,读懂了诸葛亮的“神”,抓句子的联系,是研究问题、读懂课文的重要方法。请大家再找一找。
师:来,请你。
生:说句子。
师:说说你的理解看。
生:说。
师:一切都在诸葛亮的预料之中。什么地方让你知道诸葛亮是算准了?
师:你读读这个句子。
生:读句子。
师:一定中看出了诸葛亮的胸有成竹。
生:说句子。
师:你注意哪个词语了?
生:只管。
师:只管饮酒取乐,诸葛亮是信心百倍啊!还有吗?
生:读这句,我注重的是“笑着说”,说明他信心百倍,一定能料到诸葛亮不敢派兵出来。
师:知道曹操不敢派兵出来,对吧?一个“一定”,一个“只管”,一个“笑”字,知道了这是一个信心百倍的诸葛亮。事实也像诸葛亮想得那样。说“人心隔肚皮阿!”我们再看看这句话,谁愿意来读读。
生:读。
师:你感受到了什么了?
生:他很吃惊,自己没有诸葛亮那样神。
师:面对80万大军,你感受到了什么了?
生:害怕。
师:害怕,是吧?对啊,生死寄予一线,他怎能不害怕呢?
生:读。
师:你感受到了什么了?
生:感受到了,性命难保。
师:是啊,曹操太岁头上动土。
生:读,诸葛亮肚子里埋了什么药?他的动机是什么?
师:是啊,鲁肃充满了疑惑。谁读这句话,安慰安慰他,行吗?来,请你。
生:读。
师:一个镇定自若的诸葛亮。谁还想安慰安慰他。
生:读。
师:来,你们自己试试看。
生:自由读。
师:哪位同学想读鲁肃的话。都想读,是吧?我还是请女的诸葛亮吧。
生:读。
师:如果你笑着读,那就会更好。哪位诸葛亮会笑啊?
生:读。
师:好一个“天亮了就回去”。 听录音。
师生一起读。
师:这里,又让我们感受到了诸葛亮的神。你还从什么地方感受到了诸葛亮的“神”?
生:读“曹操知道上了当……”
师:巧妙利用了地形,真是神了。还有吗?
生:说。
师:让曹操摸不到虚实,真是神了。不知道大家知不知道还有一个地方。来,请你。
生:军士们大喊,谢谢曹军们的箭。……
师:哪一个词语?
生:高喊。
师:让你知道了什么?
生:诸葛亮不是浪得虚名的。周瑜嫉妒他是应该的。
师:让周瑜嫉妒他是应该的,这个高喊啊,喊出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这些细节都显示了诸葛亮的智慧。这篇文章,我们可以发现,每一个词句都显示着那份超人的智慧。
师:让曹军知道什么?
生:让曹操知道上当了。
师:让军士们不知道什么?
师:三国演义的原文,在结束故事的时候有一首诗。
出示古诗。
师:让我们一起读。
生:读。
师:下一次,你们将在你们语文老师的引领下,进一步走近这个让周瑜一辈子愤愤不平,寝食难安,直至临死前还念念不忘的诸葛亮。
评:这堂课设计新颖,这位老师采用船只的航行路线为中心,显示诸葛亮的“神”,又引入诸葛亮不仅仅表现在这个方面,让学生又从不同方面去了解诸葛亮的 “神”,这位老师让学生充分去体验文本。从整体感觉到重点体会。在文本中,让学生充分感受语言的情感体验。教师在引导上自然得体,把学生一步一步引入文本。整堂课的教学,效果比较好。
佚名
教学目标 :
1、继续学习边默读边思考理解课文内容。
2、能够有语气地朗读课文。
3、了解“草船借箭”的故事梗概,以及诸葛亮借箭成功的原因,知道诸葛亮是个足智多谋、才智超群的人。
4、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探究精神。
教学重点:了解诸葛亮借箭成功的原因,从而体会诸葛亮是个足智多谋、才智超群的人。
教学过程 :
一、复习引入: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7课,一起读课题。
2、昨天,我们初读课文了,还记得课文的主要内容吗?
出示投影1:
课文先写了________ 接着写了_________ 重点写了_________最后写了________。
浏览课文回忆。看来初读课文读得不错,我还想考考你们
3、初读课文以后诸葛亮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你们说得挺好的,不过课文只用了一个词就概括了你们说的内容。哪个词?找找--(板书:神机妙算)
4、还记得我们上节课的思考作业 吗?
二、要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学习才能深入。默读课文,用心想,这篇课文哪个问题最有研究价值?
1、大多数同学认为神机妙算最有研究价值,那提出了问题到哪里找答案啊?
2、投影--下面就请大家找出文章中能充分说明诸葛亮神机妙算的地方读书体会,读懂的地方用!作标记,不懂的地方用?作标记。
3、汇报交流你们的读书收获吧
(1) 围绕神机妙算先说说在阅读中产生的问题?
(2) 围绕"神机妙算"谈谈读书的收获吧!
(3)*大雾漫天--这是场什么样的雾?这么大的雾怎么读出来呀?
*诸葛亮早就算定三天之后必有这场大雾漫天,你说神不神?妙不妙?这就是神机妙算。
*难怪周瑜长叹一声
出示投影2:
周瑜长叹一声,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
看到诸葛亮如此神机妙算,周瑜是自叹不如啊!
(4)再和前面的内容联系起来,更能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再读书思考。
*诸葛亮几次说话,会是( )说?能想象出来吗?真好,要把这种语气读出来。
*找三人分角色读。
*去掉提示语,2人组练读,小组展示。
早有安排,早有谋划,所以才胸有成竹地立下军令状。这就是超人的智慧,惊人的才干,这就是神机妙算。
难怪周瑜长叹一声,……
(5)前后联系的方法继续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再读7、8自然段。
*在这篇文章中前后有11处诸葛亮说话,只有这一处与众不同,发现了吗?你能想象出这是诸葛亮在笑谁吗?
*曹操,笑他什么?--笑曹操的多疑和猜忌。
还在笑谁?--周瑜,笑他什么?笑周郎嫉妒贤能,气量狭小。
再读:
*诸葛亮早就算定曹操不敢派兵;早就算定曹兵会放箭如雨;这就是神机妙算。
*难怪周瑜会长叹一声--发现自己的智慧才能远远不如诸葛亮,
(6) 继续研究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顺风顺水--图示说明
看图示,你能发现什么?滚滚长江东逝水--长江水水流方向向东,风向向东--了解风向和水流方向,因此船受箭归来才会顺风顺水。这就是神机妙算。
诸葛亮早就算定天亮之前定能如期交箭;早就算定周瑜会败在他手下-。难怪周瑜长叹一声……
2、随着研究的才步步深入,我们体会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那诸葛亮上知天文,下晓地理,足智多谋,智慧过人,他的本事是天上掉下来的?是地上长出来的?那是怎么来的?想知道吗?真想知道吗?--〈诸葛亮全传〉、三国演义46回。
板书设计 :7、草船借箭
大雾漫天
神机妙算 放箭如雨
顺风顺水
特级教师王崧舟在教学《草船借箭》一课时,对朗读训练的设计别开生面,现将其中一教学片断摘录如下:
1、学生自学:自由读“神机妙算”这一部分内容,用浪线划出最能体现诸葛亮神机妙算的句子,再用心体会诸葛亮神在哪儿,妙在哪儿。
2、学生交流汇报,朗读体会诸葛亮“知天时”。师:你从哪些地方体会出诸葛亮神机妙算?
生:三天后江上出现了大雾,能体现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师:把你找的句子读一读,通过你的朗读体现雾的大。
生:(读)“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楚。”
师:这雾大吗?小雾!(众笑)
(生第二次读。)
师:雾大吗?中雾!(众笑)
(生第三次读。)
师:还不够大,你们听王老师读。(教师范读)来,像王老师这样读一读!
(生自由感情朗读。)
师:你们的表情告诉我,雾很大,很浓。注意,这是一场大雾,一场浓雾!让我们再来读一读。
(生齐读)师:这场大雾,鲁肃看到了,诸葛亮也看到了。鲁肃心里会怎么样?
生:害怕。
师:你来当鲁肃读读这句话,读出让人害怕的语气。
生a:(读)“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楚。”
师:你不是鲁肃!(众笑)谁能读得比他更让人害怕?
(生b读得很有感情。)
师:诸葛亮看到这场大雾,又是什么心情?
生:高兴!
师:你就是诸葛亮,请你带着高兴的心情读一读。
生:“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楚。”(读得很好)
师:是呀!这场大雾我都盼了三天了!多让人高兴啊!(众笑)一起读一读。
(生齐读本句。)
王崧舟老师的上述朗读训练片断有以下两个特点:
1、独辟蹊径,从不同角度,以多种形式进行朗读训练:
为让学生体会诸葛亮“知天时”,王老师抓住“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楚”这一句精心设计读的训练,以读代讲。短短一句话,他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以不同语气去读,分别读出了雾的大、鲁肃的害怕和诸葛亮的高兴。王老师还十分注重读的训练方式,通过学生试读、教师范读、学生自由读、齐读等多种形式练读、品读,不仅促进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对文中人物性格的把握,还使学生逐步掌握了朗读技巧,更重要的是使学生领悟到:对短短一句话,就可以有不同的理解,更不用说一篇文章了。文学有其多义性、丰富性,我们读书就应该有自己的见解。
2、评价学生朗读,风趣幽默,别具一格:
当学生对文句的理解不深,朗读不到位,心里正着急时,王老师给予幽默、个性化的评价,巧妙地创设了愉悦、和谐的教学氛围,化解了学生的紧张心理,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同时也渗透了朗读的指导。
借──《草船借箭》片断赏析
湖北省荆州市师范附属小学 陈德兵
(学完了全文。)
师:这些箭分明是诸葛亮从曹操那儿骗来的,怎么说是“借”呢?把课题改为《草船骗箭》如何?
全班学生一下子沸腾起来,议论纷纷。
生:课题不能改为《草船骗箭》。其实诸葛亮对曹操还是挺“客气”的,箭收足后,他让军士齐声高喊:“谢谢曹丞相的箭!”如果是骗,怎么还要让对方知道呢?只有是“借”才会说“谢谢”。
生:课文第一段里周瑜说,“我们就要跟曹军交战”,“请先生负责赶造十万支箭”。我想,这些箭肯定会交战中“还”给曹军的,这叫“有借有还,再借不难”。(全班大笑)如果是骗,就不存在“还了”。所以我觉得用“借”好。
生:“骗”是贬义词。诸葛亮是人们心中的英雄人物,因此不能用“骗”,只能用“借”。
生:“骗”字一般让人觉得很卑鄙、无耻。但诸葛亮却用计从如此精明的曹操那儿“光明正大”地“借”走了十万支箭,是多么的聪明!用“借”更能体现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和超人智慧。所以课题不能换成《草船骗箭》。
师:同学们分析得头头是道,说明大家的确把文章读透了。同时,我们也可以体会出作者遣词用字是多么精当!
一箭三雕──《草船借箭》片断赏析
【教例】
师:初读了课文,大家看出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想设计陷害他。第二小节是一段精彩的对白。我读提示语,一、二组读周瑜的话,三、四组读诸葛亮的话。想一想:从对话中可以看出周瑜和诸葛亮分别是个什么样的人?
(师生读书。)
生:老师,这一段对话的提示语太单调,怎么总是“周瑜问,周瑜说”呢?
师:(一愣)是啊,我们学过的提示语中,常常有恰当地描写说话人的动作、神态等的语句,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人物的个性特点。提得真好。只是本文是由古文翻译过来的,古人写文章用提示语一般很简洁,“某人曰”就好了。(略作思考)那好,我们接下去就来通过人物对话的朗读和揣摩,给文中提示语加一个确切的表示人物动作、神态、心理活动的词语,再读读这句话,更深地体会人物的个性特征,好吗?
(学生默读、思考。)
生:我给第一句加“假惺惺”,因为一个大都督怎么会不知道水上交战用弓箭最好?他这是装的。(读)
生:我认为加“明知故问”好(读“周瑜明知故问地说”)。
师:词用得好。但这儿“问”和“说”有重复之嫌。请再读读,改一改,把句子读好。
生:周瑜明知故问:“我们就要跟曹军交战。水上交战,用什么兵器最好?”
生:我给周瑜第二句话前加“狡猾地”一词。诸葛亮是一个文人,一个客人,他没有兵工厂,怎么造十万枝箭?分明想害他。
生:我说这是“促狭”。(笑)
师:刚才,大家从周瑜的语言中体会出他的险恶用心,由此加深了对人物的了解,真棒极了。接下去,把周瑜和诸葛亮的对话认真读读,仔细想想,从中挑选出�
(生稍作准备,继续讨论。)
生:我认为“军情紧急,可开不得玩笑”一句前可以加“高兴”。因为周瑜看到诸葛亮上当了,心中非常高兴。
生:周瑜虽然高兴,但又要忍着,装模作样。所以,我添上“心中暗喜,嘴上却说”。
师:好啊,从语言交流中体会到人物内心复杂的变化了。
生:诸葛亮愿立军令状之前,应加上“很有把握”。
师:意思对了,若用上一个成语就好了。
生:胸有成竹。
师:请你把诸葛亮的话读一读,读出他胸有成竹的语气。
(生读)还有哪句话也表现出他胸有成竹?我们一起读。
【评析】
从上例中,我们可以看出:教师原意是让学生通过对话的朗读来体会人物的内心,欣赏故事情节的发展。然而,在朗读中,那单调的“某某说”使学生产生了疑惑。教师抓住这一机会,设计了给课文提示语加进人物神态、动作的练习,对学生进行训练。这一随机应变之举,除了达到原来目标外,起码还有三得:一是这一过程,让学生充分体会到人物的语言是人物内心或直或曲的表露,从而加深了对周瑜和诸葛亮这两个人物的个性和才干的认识,锻炼了学生的分析能力和想象能力;二是通过感情朗读,使学生明白人物在什么情况下说什么话该怎么处理语速、语音和语调;三是补充训练,使学生对如何运用好提示语有了一个很好的理解:符合人物的地位、个性和办事目的以及所处环境,为学生作文中恰当用好提示语作了很好的指导。这真是一箭三雕。
变式朗读 读中感悟──《草船借箭》片断赏析
【教例】
一位教师在教学《草船借箭》第二小节时设计了下面两个朗读教学环节:
一、“去枝减叶”读
先让学生自由读,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错字,读通这一节。在此基础上,把全班学生分成两大组,一组读诸葛亮说的话,另一组读周瑜说的话,旁白部分去掉不读。由于去掉了旁白,学生朗读时读得十分紧凑,读出了对话的语气。
二、“添油加酱”读
首先,启发学生想象人物对话时的心理、动作、表情等,在学生讨论、发言的基础上,把第二小节变为:
有一天,周瑜请诸葛亮商议军事,(周瑜不怀好意地)说:“我们就要跟曹军交战。水上交站,用什么兵器最好?”诸葛亮(想,周瑜又要玩什么把戏了,他稍加思索)说:“用弓箭最好。”周瑜(拍了一下大腿,竖起大拇指)说:“对,先生跟我想的一样。现在军中缺箭,想请先生负责赶造十万支。这是公事,希望先生不要推却。”(诸葛亮想:果然不出所料,他又要为难我了,我就来个将计就计吧。于是)诸葛亮说:“都督委托,当然照办。不知道这十万支箭什么时候用?”周瑜(试探地)问:“十天造得好吗?”诸葛亮(故作惊讶)地说:“既然就要交战,十天造好,必然误了大事。”周瑜(眨巴着眼睛)问:“先生预计几天可以造好?”诸葛亮(胸有成竹地)说:“只要三天。”周瑜(想,你在说大话吧!他一本正经地)说:“军情紧急,可不能开玩笑。”诸葛亮(拍了一下胸脯)说:“怎么敢跟都督开玩笑?我愿意立下军令状,三天造不好,甘受惩罚。”周瑜很高兴,叫诸葛亮当面立下了军令状,又摆了酒席招待他。诸葛亮(想了想,补充)说: “今天来不及了。从明天起,到第三天,请派五百个军士到江边来搬箭。”诸葛亮喝了几怀酒就走了。
然后,让学生进行角色朗读,一组读诸葛亮说的话,另一组读周瑜说的话,中间的旁白及括号中加进去的内容由教师读。教师读得绘声绘色,学生读得入情入境,教学效果令人满意。
【评析】
朗读是阅读教学中经常用到的教学手段,也是理解课文培养语感的有效途径。采用什么形式朗读,如何组织朗读,这都将直接影响到朗读作用的发挥。本教例根据课文以对话为主的特点,对课文作了先删后添的变动,通过“去枝减叶”,学生角色朗读时好像就在面对面地说话,真正进入了角色,读出了对话的语气,体会了人物说话时的内心思想活动;而引导学生“添油加酱”的过程其实就是由表及里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通过“添没加酱”的朗读,深化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达到了以读导悟、读中见悟的目的。
【设计理念】
长期以来,语文教学受传统 “以本为本”
狭隘观念的影响,教师拘泥于教材和既定的教学设计,不敢越雷池一步,把学生禁锢在小小的课堂里,缺乏资源意识,对潜藏于课堂内外各种学习素材、资源的利用率极低。久而久之,语文课程学习的鲜活源头遭到堵塞。这种按部就班的简单教学形式压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影响学生学语文、用语文的能力。因此我们要转变观念,树立“大语文观”,具有强烈的资源意识,把课内与课外、学科内外紧紧结合起来,创造性地开发、利用我们周围的语文课程资源。
《草船借箭》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第四十六回的相关情内容改写的,故事情节错中复杂。因此,整合教学资源,对学习本课是十分必要的。课内外结合,将学生的学习置于广阔的生活之中,充分利用学校、家庭一切可以利用的渠道和机会,广泛利用图书、网络等多种资源,全方位地认识诸葛亮、周瑜、鲁肃、曹操等人物形象。
【教材说明】
草船借箭的故事发生在东汉末年,曹操、刘备、孙权各据一方。当时曹操刚刚打败刘备,又派兵进攻孙权,于是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抵抗曹操。刘备派诸葛亮到孙权那里帮助作战。诸葛亮“草船借箭”的故事就是在孙、刘联合抗曹的时候发生的。课文写周瑜由于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要诸葛亮在十天内造好十万支箭,以此陷害他。诸葛亮同周瑜斗智,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的暗算,表现了诸葛亮有胆有识、足智多谋、才智超群。
【教学目标】 通过搜集资料、交流资料,学习搜集资料的方法,加强伙伴间的合作,提高探究能力,扩大学生对“草船借箭”这一故事的了解,更深刻地认识诸葛亮、周瑜、鲁肃、曹操等人物特征。
【教学过程】
(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主题曲。)
师:这是什么电视连续剧的主题曲?
(这样的问题设置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欲望,调动了学习兴趣,使学生一上课就很快投入对课文的关注中。)
生:这是《三国演义》的主题曲。
师:(相机调查)在读《草船借箭》之前就对《三国演义》有所了解的同学请举手。
(男生只有一人未举手,女生有六人未举手)
师:读过《三国演义》原著的同学有多少?
(只有4人)
师:知道“草船借箭”故事的人有多少?
生:(有45人)
师:你们是如何知道的?
生:电视上看的。
生:读故事书后了解的。
生:……
师:谈谈你对《三国演义》的认识。
(由于每个学生的知识背景等的差异,他们对《三国演义》的认识也是不同的。以下的交流,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理解,为学生创造了阐述自己见解的机会。)
生:《三国演义》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在四大名著中我最看喜欢《西游记》,一看就能看懂。
生:《三国演义》我已经看过好多遍,我对其中的曹操、诸葛亮、等人物都了一些了解。
生:我最喜欢曹操,因为他很珍惜人才。
生:我喜欢诸葛亮的足智多谋,他不用就吓退了司马懿。
师:这就是诸葛亮摆“空城计”。
生:……
师:今天我们只对诸葛亮、周瑜、鲁肃、曹操的有关资料向大家介绍。
师:今天我们就来交流大家收集的资料。
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大家争先恐后地说)
(根据课文特点,教学中以“全方位地认识诸葛亮、周瑜、鲁肃、曹操等人物形象。”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后班级交流,让他们在交流信息中,形成对诸葛亮、周瑜、鲁肃、曹操等人物特征的认识。这样的学习有利于学生间信息交流、思维碰撞,激活了课堂参与,拓宽了阅读视野。)
师:(参加各小组交流旁听,留意周瑜、鲁肃、曹操的资料。巡视一周后待全班交流。)
师:请同学们说说周瑜,他是个什么样的人?先要介绍你从哪儿了解到的?
生:我从学校图书室借了这本书,看书后我发现周瑜是一个十分聪明,但又爱妒忌的人,他特别妒忌诸葛亮,还说“既生瑜,何生亮!”
生:我是上网,通过百度查阅到的。
生:……
师:(课前,我推荐学生打开搜索网站,如google、百度、新浪、搜狐等,输入关键词“诸葛亮”“草船借箭”、““三国演义”、“三国志”等,寻找与草船借箭有关的内容,并对网上搜索的内容进行筛选,将自己最喜爱的内容,写成介绍的小知识,或写成一则小故事。课时,学生交流时都表现出了极为高涨的热情,他们认为,通过网络等渠道学到了更多的知识。)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习本课的7个生字,能正确地读写下列词语:诸葛亮、妒忌、都督、惩罚、擂鼓、呐喊、丞相、神机妙算。
2、分角色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领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过程与方法
1、学生自己查找资料,自学课文,并提出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带着问题读课文。
2、从问题入手,激发学生兴趣,同时交代背景,鼓励他们提出问题。
3、通过小组合作讨论,解决提出的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悟祖国灿烂文化的民族底蕴,激发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和创新意识。
2、了解事情的前因后果,克服妒忌心理。
重点
了解“草船借箭”这件事情的前因后果和一步步的发展过程。
突破方法
学生通过多种方法的朗读,借课文中周瑜的话概括出诸葛亮的特点,然后引导出诸葛亮的所作所为,领悟课文发展经过。
难点
从“草船借箭”这件具体事情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了和他的创新。
突破方法:通过小组讨论,教师相机点拨,结合朗读课文理解问题。
教法: 谈话法、演示法、导读法。
学法:自学讨论法。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多媒体、小帆船
设计理念: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自主感悟、自主探究、自主发展的语文综合素养。
课前导语:
同学们今天有领导、老师到我们班来听课指导,我们把最热烈的掌声送给他们。(师生鼓掌)你们紧张吗?老师我也紧张,让我们听一首歌曲放松一下。
听歌曲: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一首脍炙人口的歌,又重新把我们带进了三国时代,那风起云涌、斗智斗勇、英雄辈出的时代。这节课我们要继续探究学习的课文,就是选自于《三国演义》的一段故事《草船借箭》。板书:11、草船借箭
一、回味课文,把握探究主题
经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了故事发生在东汉末年,即1700多年前,曹操、刘备、孙权各据一方。当时曹操刚刚打败刘备,又派兵进攻孙权,于是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抵抗曹操。刘备派诸葛亮到孙权那里帮助作战,诸葛亮“草船借箭”的故事就是孙、刘联合抗曹的时候发生的。故事的起因是——周瑜设计,要诸葛亮三天内造10万支箭;经过是——诸葛亮趁雾天,向曹操草船借箭;结果是——借箭成功,周瑜自叹不如。
这节课我们首先用学过的抓词语、抓句子的品读法来探究学习课文。请同学们翻开课文,边看边思考:� 师:神机妙算是什么意思?生:惊人的智慧,巧妙的策划,形容有预见性,善于估计客观形势,决定策略。师:谁能用这个词说句话?生:略)
二、精读课文,领悟探究策略
教师引入:
“请同学们齐读‘雾中借箭'这部分,把� [1、懂天文]
师:把你找的句子读一读,通过你的朗读体现雾的大。
生:(读)“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楚。”
师:这雾大吗?大!
师范读:来,像老师这样读一读!(生自由感情朗读)
师:你们的表情告诉我,雾很大,很浓。注意,这是一场大雾,一场浓雾!让我们再来读一读。(生齐读)
师:这场大雾,鲁肃看到了,诸葛亮也看到了。坐在船上,靠近曹操水寨,鲁肃心里会怎么样?
生:害怕。
师:是啊, 鲁肃会感到很害怕。那么大的雾,船要是误进了曹军的水寨怎么办?你来当鲁肃读读这句话。
师:诸葛亮看到这场大雾,又是什么心情?
生:高兴!
师:你就是诸葛亮,请你带着高兴的心情读一读。
师:是呀!这场大雾我都盼了三天了!多让人高兴啊!我们一起读一读。(师生齐读本句)
但是,光读这句话,就能看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吗?不能!为什么?因为这场大雾也许是凑巧碰上的呢?所以,你得再往前面读一读,联系上文进一步理解。
“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然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此句,要读出诸葛亮的胸有成竹、从容不迫。在读中悟到诸葛亮早在三天之前就已算准了这场大雾。
“不过,我觉得这个句子写得太啰嗦!前两天不是没动静嘛,没动静有什么可写的?完全可以写成这样嘛(出示句子):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这样写既清楚又简练,多好!改不改?为什么?"(组织学生比较讨论。)
过渡:
“只有这样写,我们才能真正体会到诸葛亮的胸有成竹。大家看,这就是神机妙算的诸葛亮!"
难怪周瑜会长叹一声"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周瑜的一声叹息)
三、回读课文,类化探究体验
刚才,我们通过抓住前后句子之间的联系,真正体会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同学们,用下面用联系的方法来研究问题,这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读书能力。请大家用这种方法,再次探究‘雾中借箭'这部分内容,看看你还能从哪些句子的联系中读懂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学生自己研读,教师巡视。读后分小组组织讨论交流。要求:小组长组织好,让每个小组成员都要发言说说自己的探究结果,最后由组长总结,派代表发言。
2、识人心。
(l)谁来说说,你从哪两个句子的联系中读懂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①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
②曹操在营寨里听到鼓声和呐喊声,就下令说:“江上雾很大,敌人忽然来攻,我们看不清虚实,不要轻易出动。只叫弓弩手朝他们射箭,不让他们近前。”
在文中,写诸葛亮说话的地方有11处之多,但只有这个地方写到了诸葛亮的笑。你们说,诸葛亮他在笑谁?"
生:笑曹操,注定失败。
师:你抓住文中哪一句话来体会?
生: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
师:好,你能联系课文来体会。这是指出他在笑曹操的谨慎多疑、轻易中计,是一种讽刺的笑,轻蔑地笑。
师:还在笑谁? 生:笑周瑜,狂费心机。
师:你从诸葛亮说的什么话中体会到?(生:略)
师:这是笑周瑜的自不量力、阴谋落空,这是潇洒的笑、智慧的笑、胜利的笑。
师:还在笑谁? 生:笑鲁肃,老实胆小。
师:他在笑鲁肃的忠厚老实,这是宽厚的笑。
师:这一笑,包含了多少内容呀!他这一笑,早就算准了曹操不敢派兵出来,只会放箭如雨;早就算准了周瑜狂费心机。这就是料事如神的诸葛亮,这就是神机妙算的诸葛亮,难怪周瑜听了鲁肃的话,说——生: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
(2)老师我觉得诸葛亮这句(出示句子:“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这是话中有话、话后有话呀!你是怎样理解诸葛亮的话,请写出来。学生练笔,写后组织全班交流。
学生交流例示(幻灯出示):
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一定会叫弓弩手朝我们射箭。
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一定会叫弓弩手朝我们射箭,箭一定会像下雨一样。
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一定会叫弓弩手朝我们射箭,这10万枝箭我是借定了。......
“你们真是诸葛亮的知音啊!既然如此,那课文为什么不把这些话写出来呢?”
(这样写,不仅使课文含蓄,而且给读者以思考回味的余地。)
3、知地理
引导学生(找出并齐读):
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仍旧擂鼓呐喊,逼近曹军水寨去受箭。教师追问:为什么要这样做?(两面受箭,既能多受箭,又可保持船体平衡)。(师生共同用简笔画钩画,再用小船表演。)可见,诸葛亮方方面面考虑得那么周密、那么成熟、那么滴水不漏,安排巧妙,你们说诸葛亮神不神?(生齐答:神。)妙不妙?(生齐答:妙。)
什么时候曹操才知道上当了?
出示句子:
“天渐渐亮了,雾还没有散……可是这边的船顺风顺水,已经驶出二十多里,要追也来不及了。” (男生读)
看来诸葛亮也早已算准了借箭的地理位置。
难怪周瑜长叹一声,说:“(生读)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
出示讨论:那么,周瑜到底在哪些地方不如诸葛亮呢?
(提示后讨论交流)
生:我觉得周瑜的智商不如诸葛亮,因为周瑜想到的是“造箭”,而诸葛亮想到的 是“借”箭。
生:周瑜的胸襟不如诸葛亮,周瑜心胸狭窄,嫉贤妒能,而诸葛亮宽厚待人,善 于把握全局。
师:同学们,适当的嫉妒会带给你们上进、拼搏,但嫉妒心太强,就会扭曲我们的心灵,所以你们要把握好这个“度”,不要像周瑜那样。那么,在你们的成长道路乃至以后的人生道路上就会生活的很快乐!很幸福!
生:诸葛亮考虑问题的能力、观察事物的能力,掌握天文、地理的能力都要胜过周瑜。
师提示:那么他们两个人的真正差距是什么?(生:略)
四、总结
随着探究步步深入,我们体会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那诸葛亮上知天文,下晓地理,(懂天时,知地理,识人心)足智多谋,智慧过人,你还知道他的哪些故事?(三顾茅庐、火烧赤壁、空城计、......)这些资料你是从哪里收集到的?
他的本事是天上掉下来的?是地上长出来的?那是怎么来的?想知道吗?真想知道吗?--课后请阅读《诸葛亮全传》、《三国演义》第46回。
学了课文后,�
足智多谋 智慧超群 精明能干 知识渊博 神机妙算
题目“草船借箭”,的歇后语是什么?(生讨论交流,师归纳:草船借箭----满载而归。)
箭是借来的吗?题目说“草船借箭”合适吗?你觉得应该用什么做题?
生:《草船骗箭》
师:请同学们看看这句:“谢谢曹丞相的箭。”这有个“谢谢”一词,“骗”箭会说“谢谢”吗?……
后人借这件事赞美诸葛亮的一首小诗:(幻灯放出)
一夜浓雾满长江,
远近难分水渺茫。
骤雨飞蝗来战舰,
孔明今日伏周郎。
这首诗是后人用来赞扬诸葛亮的智慧的。这首小诗精炼地概括了草船借箭的经过,其中的“骤雨飞蝗”用来比喻曹军射来那么多的箭。课后把这首诗背熟。
学了这篇文章,你从中得到什么启发?生讨论,师总结:
(1)要获得成功,必须掌握各种知识(天文地理。)
(2)变“造箭 ”为“借箭”——解决问题的时候,可以换一个角度来想。
五、研究其他人物
1、诸葛亮是那样的神机妙算,其他的人物又怎么样?
a、周瑜---阴险狡猾 你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课文第二自然段是一段诸葛亮和周瑜的精彩对白,把周瑜的阴险狡猾,诸葛亮的足智多谋,智慧过人,刻画得栩栩如生。
b、曹操---- 谨慎多疑
c、鲁肃---- 忠厚老实
2、课文就是这样,通过语言的描写把人物刻画得栩栩如生。在平时的写作上,我们也要学习刻画人物语言的写作方法。
五、课后延伸,涓涓细流入江海
同学们,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是灿烂辉煌的。这一节课我们更进一步了解到《三国演义》中的人物、诗词、成语、歇后语等,这只是沧海一粟,本单元我们还要学习从其他名著节选出来的片段,更进一步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请同学们课后再读一读其他名著。相信通过学习,你们一定会有新的发现,新的收获。老师期待着大家再次走进我国的文化长河中,去寻找更多美丽、发光的贝壳!
课后小练笔:我心中的诸葛亮
板书:
11、草船借箭
诸葛亮 笑 周瑜 阴险狡猾
懂天文 曹操 谨慎多疑
神机妙算 知地理 鲁肃 忠厚老实
识人心
抓词语、抓句子的品读法
用联系的方法
学习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
2、分角色、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理清草船借箭的起因、经过、结果,感受鲜明的人物形象,从而体验阅读名著的乐趣。
4、复述课文故事。
教学重难点
感受鲜明的人物形象,体验阅读名著的乐趣。
学习过程
预习任务:
1、利用工具书学会生字、生词。
2、课文选自那部小说?你对这部小说有哪些了解?
3、用你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弄清人物之间的关系,明白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检查预习:
1、听写生字词语。生互评互改,并指出易错的字,多音字。
2、小组为单位分角色朗读课文,纠正读音。
3、请同学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指定一生交流,其他补充。
4、说说你喜欢文中那个人物?为什么?
导学提纲:
1、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想想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再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2、划出文中的人物说了些什么,做了些什么,体会他们为什么这样说,为什么这样做,从而感受鲜明的人物形象,体会人物之间的关系。
3、读句子,思考括号里的问题:
(1).周瑜很高兴,叫诸葛亮当面立下军令状,又摆了酒席招待他。
(什么事“军令状”?当诸葛亮立下军令状后,周瑜为什么高兴?)
(2).“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神机妙算”是什么意思?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妙在何处)
课堂检测题:
1、区别形近字,并组词。
幔援寨延
漫缓赛廷
2、看拼音写词语。
dùjìdūdūyánshēnshuǐzhàiléigǔ
nàhǎnzhīyuánchéngxiàngcáocāo
3、句子练习
(1)十万支箭,三天怎么造得成呢?(改陈述句)
(2)诸葛亮对鲁肃说:“三天之内要造十万支箭,得请你帮帮我的忙。”
改转述句:
(3)那盏红色的精致的小台灯是我的生日礼物。(缩句)
4、我来点评:
课文中每个人物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请你简单评价课文中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人物,并写出简单评语。
一、《草船借箭》的破题开篇
师:今天我们共同学习一篇课文,大家一起说,学哪一课?
生:《草船借箭》(教师板书课题)。
师:谁知道这个“箭”是什么样子?
生:前边是一个三角形的铁头,中间是一根竹竿,后面有翎毛。
师:大家再看这个“剑”,(板书“剑”字)和“箭”一样不一样?
生:不一样。这种剑后面是一个把儿,前边有剑刃子是一种短兵器。
师:这位同学的发言中有一个词非常重要,谁注意到了?
生:他说的“短兵器”很重要。
师:对不对?(生齐:对)是的,战场上短兵相接时,用的是这个“剑”,有手把,双面刃;这个“箭”是远战时用的,所以文中周瑜问诸葛亮“水上交战用什么兵器最好?”知道了吧?生:(齐)知道了。
师:我再提一个问题,谁知道“草船借箭”这个故事发生在什么时候?”
生:这个故事发生在三国的时候。
师:三国,都有哪三个国?
生:有东吴、西蜀,还有一个魏国。
师:你知道东吴由谁统治吗?
生:孙权。
师:西蜀呢?
生:刘备。
师:那么魏国呢?
生:魏国,原来是曹操保着汉献帝,后来曹丕篡位,他当了魏国的皇帝。
师:那是以后的事了。在我们今天讲的这个故事里,曹家还没有人当皇帝,但是魏国的大权实际上在曹操的手里。对不对?
生:对。
师:大家结合预习想一想,“草船借箭”的故事,讲了哪几个人物?
生:讲了周瑜、诸葛亮,还有鲁肃和曹操。(教师板书这四个人名)
师:刚才在讲三国的情况时,曹操提到了。现在我要问,诸葛亮是谁,哪个国家的,干什么的?
生:诸葛亮是西蜀刘备的军师。
师:也是丞相,对不对?好像现在的国务院总理。周瑜呢?哪国的?干什么的?
生:他是东吴的都督。
师:什么是都督?
生:就是统帅三军的元帅。
师:对,相当于现代的总司令或国防部长什么的。鲁肃呢?
生:鲁肃是东吴的一个将领。
师:对,东吴的一个大臣。我再问一个问题,在这些人之间发生了什么事?也就是说,什么事情把这些人联系起来的?一个一个说,诸葛亮和周瑜是怎样联系起来的?
生:周瑜很妒忌诸葛亮,想用十万支箭来为难他,可是诸葛亮答应了。
师:这句话说通没有?“想用十万支箭为难他”,通吗?
生:我认为他没有说清楚。应该是,周瑜想陷害诸葛亮,想用十天造好十万支箭来为难他,可是诸葛亮说,他只用三天。
师:简单地说就是周瑜让诸葛亮造箭,诸葛亮答应了。可以不可以?
生:我认为您说的有点不对了,光说造箭。不说期限,那什么时候造出来都可以。应该说在短时间内造好十万支箭。
师:他的发言是要强调“短时间”内。具体的问题,我们研究课文时还要议论,现在只说什么事情把他们联系起来──他让他造箭,他答应了,简单地说,联系起来没有。
生:联系起来了。师:诸葛亮和鲁肃是怎样联系起来的?
生:诸葛亮向鲁肃借船,帮助诸葛亮造箭。
师:很简单,还能再简单吗?
生:鲁肃借给诸葛亮船,帮助诸葛亮造箭。
师:还能再简单吗?
生:鲁肃帮助诸葛亮。
师:鲁肃帮助诸葛亮,鲁肃主动帮助?
生:我认为就是借船造箭。
师:还是不正确。诸葛亮请鲁肃帮忙,鲁肃答应了。可以吗?(生答:可以)最后看诸葛亮和曹操是怎么联系起来的?
生:最简单的方法回答是:曹操借给了诸葛亮十万支箭。
师:诸葛亮没去,曹操就借给他了?
生:曹操中了诸葛亮的计,借给了诸葛亮十万支箭。
师:再说得明确一点。
生:诸葛亮用计借来曹操的十万支箭。
师:很好。那谁能把这几个人的联系,用一段话连起来说一下。
生:周瑜请诸葛亮造十万支箭,诸葛亮答应了,鲁肃借给诸葛亮船,帮助诸葛亮造箭,诸葛亮用计谋向曹操借来了十万支箭。
师:说得不错。刚才他说的这一段话,实际上就是课文的什么?
生:(齐)主要内容。
师:如果我现在请大家给课文分段,能分不能分?(学生沉默)
师:事情的起因是什么?
生:这件事情的起�
师:可以吗?(生:可以)事情的结果,刚才没说,是什么?
生:诸葛亮得到了箭。
师:那么剩下的这部分内容是故事的什么?
生:(齐)经过。
师:可以分几段。
生:(齐)三段。
师:如果我想把“经过”再分成两部分,可以不可以?
(生:可以)好。诸葛亮请鲁肃帮忙,鲁肃答应了。这是什么?我要求不说刚才那句话了一他请他帮忙,他答应了,不这样说了,怎么说?
生:这一部分是做借箭的准备工作。
师:好。这才是(指去向曹操借箭的有关板书)──
生:正式的借箭过程。
师:我提最后一个问题,在这几段中哪一段是最主要的内容?
生:经过是主要内容。
师:在经过里面“准备”和“借箭”谁是更主要的内容?
生:经过中“借箭”是最主要内容。
师:这个故事发生在三国时期,在这个故事发生的前后,三国起了变化了。三国,是三足鼎立,好像大鼎的三条腿。现在,孙、刘已经联合起来了,共国抗御曹操。要记住这一点,对理解课文很重要:“孙、刘联合,共同抗曹”。
〖评析〗
这一课例的内容比较丰富,从多方面展示了教师在开始指导学生学习一篇课文时所做的工作。本教例主要采用的是“师生谈话法”。在谈话中为即将开始的课程,做了多方面的准备。
1、向学生渗透了学习课文时所必要的有关知识:
如“箭”与“剑”的形状、区别及各自的用途。讲这一点是为了配合课文中周瑜的一句问话,“水上交战,用什么兵器最好?”教师在这里预先点破,学文时学生就会不问自通。同时,教师在谈话中很自然地向学生展现了这一故事的时代背景、三国的构成、统治者、课文中人物的所属和职务。而所有这些都是在谈话中教师引导学生讲出的,有效地运用了学生的知识储备。个别内容学生不了解,教师也不避讳地直接讲出,也是一种及时的、必要的补充。特别是“孙刘联合,共同抗曹”这样的形势介绍,对学生理解故事的发生、发展和人物的所言所行,具有重要的作用。
2、这一教例,教师还引导学生从认识故事中人物的相互联系入手,引出了课文的主要内容,使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故事的脉络;由此又推演出文章的段落结构、段内层次和文章的重点内容。让学生在逐段学文前,对全文胸中有数,有利于对文章内容全面、系统的理解。这不但显示了教学设计的巧妙,也表现了教师教学思路相当清晰。
3、在学生发言中,教师时时注意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要求他们说话要简练,要学会概括,要有逻辑性。表现了教师不放松教学的每一个环节,时时注意培养学生的各项能力,使其不断得到完善和提高。
二、《草船借箭》的课堂终结
《草船借箭》课文讲完了,黑板上出现这样一幅。
教师又请同学们综合课文内容,结合板书,总结诸葛亮借箭成功的原因。要求高度概括为三点。在教师引导下,学生经过一番思考,概括出“知友”、“知敌”、“知天”三点。教师又要求把这三点再归纳为两点。学生很快就说出了“知人”、“知天”。但教师仍然追问:还能把这两点再概括为一条道理吗?学生根据课文所提供的事实,结合板书中提炼出来的内容,看到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全在于他对事物发展变化的预测和估计,完全同后来的事实相一致。(他识破了周瑜设计陷害自已,但为了顾全大局,并不说穿,而是将计就计;他知道鲁肃性格忠厚,又极力主张孙刘联合共抗曹兵,就完全信赖,请他帮忙,求他保密,鲁肃果然帮了忙,保了密;他了解曹操用兵谨慎,心性多疑,就敢于率领草船,轻兵逼寨,曹操果然只放箭,不出兵;他预测三天后必有大雾,三天后果然大雾弥漫,成了他用兵的屏障)由此,学生归结出这条道理是:要想把事情办成,自己的想法就一定要符合实际情况。这是这个教学环节的第一阶段。
接着教师又假设了一种具体情境,设问:如果那天驻守曹军大寨的不是曹操,而是一个性情莽撞的人,结果会怎样?要求学生用刚才得出的那条道理去分析。讨论的结果是不言而喻的。这是这个教学环节的第二阶段。
〖评析〗
用这样的讨论来终结这篇课文的阅读,具有多方面的意义:
1、凭借教材内容,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特别是概括能力,并在这种训练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使学生能想会说。
2、这个教学环节的第一阶段,是引导学生由具体的历史事件归纳出具有普遍意义的原理(由特殊到一般的归纳推理);第二阶段是借助假设情境引导学生运用普遍原理分析具体事例(由一般到特殊的演绎推理)。这两个思维训练过程,正好是一次完整的认识活动的循环──“这是两个认识的过程,一个是由特殊到一般,一个是由一般到特殊。人的认识总是这样循环往复地进行的。”(毛泽东《矛盾论》)这样的教学,教给学生认识事物的方法,培养学生认识客观世界的能力。
3、在第一阶段中学生归纳出的“要想把事情办成,自己的想法就一定要符合实际情况”的这条道理,实际上就是毛泽东同志讲的“要想得到工作的胜利,即得到预想的结果,一定要使自己的思想合于客观外界的规律性。”(《实践论》)这样的教学设计,发掘了教材内在的教育因素,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了辩证唯物主义的启蒙教育。这种启蒙教育完全没有出现硬性的、抽象的哲学概念,而是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在课文所提供的具体凭借上的思考和体会。没有外加,没有注入,没有“拔高”;不是贴标签,也不是喊口号。
4、这样的课堂终结,没有把讨论的内容和学生的思维囿于一篇教材之内,做到了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深入教材又跳出教材,扩大了课堂教学效果。这样来终结一篇课文的教学,使学生对课文内容,对诸葛亮这个历史人物在“借箭”这一事件中所表现的足智多谋,在更高的层次上形成了整体认识。这个整体认识,与讲课开始时对课文内容、结构的整体认识,其份量和高度都是不相同的。
【教学理念】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的学习行为,是培养学生分析能力、探究能力的重要凭借之一,同时又能发展学生的语言智能和创新智能。阅读教学是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阅读、探究的实践活动。学生在阅读活动中具有自主性、独立性和选择性,教师则是学生阅读的组织者和合作者。在阅读实践中,应力求做到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的和谐统一。坚持“ 在“读懂” 上下功夫,以读入境,以读悟神,在读中探究、品味和领悟,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同时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切入重点
1、复习: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草船借箭》,你们知道了什么?
生:我知道
2、导入:
那么,诸葛亮草船借箭是否成功?他成功的原因又是什么呢?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读议、探究、感知第2、3、4段课文:
请同学们用一边读、一边思考、一边画、一边议论的学习方法,并用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来初读第2、3、4段,边读边想,你读懂了课文的哪些内容?你在读课文时发现了哪些问题?
2、读后交流,引导探究。
3、质疑:
生:我想知道诸葛亮为什么能神机妙算?
生:我想知道诸葛亮是怎样“妙算”的?
师:同学们能抓住重点词提出问题来深入思考学习课文,多好!如何解决呢?就让我们从课文的字里行间去找出答案吧!
三、细读课文,落实重点
1、读议、探究、感悟第2段:
⑴ 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这段话你读懂了什么?有哪些语句给你留下深刻印象?说出理由。
⑵ 检查自主探究的情况:
师:你们从这段话中感悟到什么?
生:我从周瑜对鲁肃说的话中知道了限期造箭的目的,这充分可以看出周瑜的险恶用心。
师:请你读一读这段话,(出示投影片)把你的体会融入其中。
生:评议。
生:我从诸葛亮对鲁肃的话中体会到鲁肃是个忠厚的人,而诸葛亮成竹在胸。
师:小结(略)。
2、读议、探究、感悟第3段:
⑴ 师:学完了第2段,有的同学不禁要想诸葛亮是用什么计谋借箭的?他成功的原因是什么?好!我们带着这些问题,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读课文。
⑵ 读后交流:
师:请同学们谈谈你学懂了什么?有哪些感悟?
生:我通过读书,知道了整个借箭的过程。首先,鲁肃拨给诸葛亮二十条快船,在上面用青布幔子遮住了扎成人形的草把子;然后,直到第三天四更才把二十条船用绳索连接起来,朝北岸驶去。
生:“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然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时,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这名话与下面的 “这时候大雾漫天”联系起来,说明诸葛亮确实在“算”,“算”到了第三天夜里会有大雾。(知天)
师:注意到前后句子联系起来去感悟文章,这很好!
生:诸葛亮神机妙算,首先算到了大雾漫天的天气。(板书“大雾漫天)“漫”是充满、布满的意思。“大雾漫天”就是满天大雾,说明雾很大。
生:我还看出江上雾更浓,因为课文中说“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知天)。
师:理解很好,这大雾在借箭中有着重要作用。这就是诸葛亮神机妙算的表现,我们一起来读读(引读)。
师:继续谈谈你有哪些感悟?
生:通过诸葛亮告诉鲁肃曹操不敢轻意出兵的原因,我知道了曹操是个猜疑心较重的人,同时也说明诸葛亮十分了解曹操这个人的用兵原则,突出了他的才干,也是借箭成功的原因之一(知人)。
⑶ 合作探究以下问题:
师:诸葛亮既然算到了为什么还要立下军令状,而不揭穿周瑜要陷害自己的阴谋?请同学们以小组的形式讨论。
生:我认为诸葛亮完全对自己很有把握。(知己)
⑷ 指导有感情朗读,帮助学生理清条理。
(引导学生带着胸有成竹、必胜的信心来朗读。)
⑸ 小结。
3、读议、探究、感悟第4段:
⑴ 齐读第4段:
探究:事情的结果怎样?
⑵ 师:请同学们谈谈自己的感悟吧!
生:结果是诸葛亮超额完成了任务。
生:课文结尾说:“诸葛亮神机妙算”与课文开头“周瑜看到诸葛亮挺有才干”相呼应,点明中心。
师:能把文章开头和结尾联系一起学习文章,很好!
生:我认为诸葛亮是一个知天象、知曹操、知鲁肃、知周瑜,考虑周全,巧妙安排,有计谋,有才干的人。
4、总结全文,深化主题:
这节课,我们围绕“神机妙算”,用紧紧抓住重点词句,前后联系,边读边画,边议边悟的方法,深入理解了诸葛亮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
四、拓展延伸,升华感悟
开展10分钟辩论会。
题目:《诸葛亮到底神不神》。
【教学反思】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体现了课程标准精神,紧扣文题中的一个“借”字,牢牢抓紧住“神机妙算”这个关键词,始终贯穿“读议、探究、感悟”的教学特点,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以思为本、 整堂课以学生为主体,以探究为核心,以创新为灵魂,目标让学生自己探究,在读中让学生探究,在探究中让学生感悟。紧扣单元训练重点,引导学生抓住词、句、段,通过解词析句、朗读感受、讲中质疑,把读、讲、议、问有机地结合起来,培养了学生读书、思考、表达、想象能力,发展了学生的语言智能和创新智能。恰当地点拨,升华认识,收到抓住重点、突破难点的效果。
【教学目的】
1、了解草船借箭的前因后果。
2、体会诸葛亮的神计妙算。
【教学重点】从草船借箭这件事中体会诸葛亮的神计妙算。
【教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19课《草船借箭》,首先,我们先来复习本课的生字词。
(水寨、饮酒、都督、惩罚、神计妙算。)
2、同学们对字词掌握的非常好,上节课我们还初读了课文,了解了草船借箭的起因、经过、和结果,谁能简单的说一说呢?
二、新授
1、说的非常好,《三国演义》是一部智慧之书,而《草船借箭》则是智慧里面的智慧,对于这样一个充满了智慧、充满了谋略的故事,我相信同学们一定非常的感兴趣,下面就从智慧和谋略的角度去看,你对黑板上的四个人物谁最感兴趣?最喜欢谁呢?
2、看来每个同学都有自己喜爱的人物,下面就请同学们打开书,认真的品读原文,找出你喜爱这个人物的原因和依据,读到人物对话的时候,要设身处地的想一想当时他们的想法和情感,试着揣摩他们当时的心里活动。
(学生自读课文。)
3、先读到这,刚才同学们读得很认真,谁愿意把你品读的结果互相交流,互相补充呢?
(学生交流汇报。)
4、刚才某某同学说,他非常佩服诸葛亮,原因是因为他在借箭的过程中表现出神计妙算的才能,那神计妙算是什么意思呢?谁能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
5、你们答对了,神计妙算就是指惊人的机智,巧妙的谋划,本课就是形容诸葛亮的计谋非常的高超。
6、结合你们刚才读课文,围绕神计妙算这个词语你们还有什么问题想提出来呢?
7、下面就请同学们围绕你们刚刚提出的问题用心的再读课文,遇到不明白的问题小组同学之间可以互相交流讨论,一会儿选一处�
(学生自读课文。)
8、刚才大家读的很认真,讨论的很热烈,谁愿意把你们小组讨论的结果和大家交流交流呢?
(学生汇报交流。)
9、现在我们就实地的感受当时受箭的过程,在看的过程中,要求同学们一边看、一边听、一边想,诸葛亮为什么要这样安排?他这样安排的好处有哪些?
(运用多媒体课件播放草船借箭的过程。) 10、谁能说说这样安排的好处是什么呢?
(学生汇报。)
11、诸葛亮一算了天、二算了地、三算了人,可以说各个方面他都考虑周到,而且每一方面都一一的、巧妙的做出安排,这就是神计妙算。
(师板书神计妙算。)
12、面对诸葛亮的神计妙算,难怪周瑜长叹一声说到:他说什么呢?
13、当时周瑜说这句话的时候心情是怎样的呢?
14、读的不错,无论是诸葛亮的神计妙算、还是周瑜的嫉妒之心,曹操的谨慎多疑、鲁肃的仁厚守信,我们都是从文章对人物的什么描写中体会出来的呢?
15、对,这也是《三国演义》这部名著在刻画人物方面的一个重要的方法,因为只有通过语言的描述,才能帮助我们更加深入的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
16、课前老师已经布置同学们自己当导演,邀请你喜欢的合作伙伴,把� )
18、诸葛亮把借箭的过程安排的严密妥当、滴水不漏,不仅让周瑜叹服不已,更让我们后人佩服称赞,通过草船借箭这课的深入学习,使我们看到了一个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知人善用、足智多谋的诸葛亮,千百年来他是我们中华民族智慧的化身,同学们你们还知道哪些有关诸葛亮神计妙算的故事呢?
(学生汇报,多媒体课件播放空城计的故事。)
19、由于时间关系我们就欣赏到这,课后同学们可以以小组为单位办一次有关三国故事的手抄报展,也可以由班长主持搞一个有关三国的故事演讲会,我们这样可以使我们更加的了解到有关三国的故事,另外老师也希望同学课后能认真的品读《三国演义》这部名著,我想里面会有更多的故事和人物让你过目难忘的,多读书,读好书也是老师对你们以后的期望,你们能做到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