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朱元思书》是南朝梁文学家吴均所著的一篇的山水小品,是吴均写给好友朱元思(一作宋元思,字玉山,生平不详)的信中的一个片段,被视为骈文中写景的精品。这里是的小编为您带来的《与朱元思书》教案(优秀4篇),希望能够给予您一些参考与帮助。
教学目标
1、切实掌握文言基本知识,夯实文言基础。
2、反复朗读,品味意境。
3、品味写景的 妙语佳句,掌握写景的方法与技巧。
教学过程
一、在情境中,朗读再现
1、 导入
古人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与自然融为一体是文人学士的共同追求。他们用心灵观察体会自然万物之美,赋予 山水灵性、情感以至生命。
同学们,名闻天下的富春江,景色雄奇秀丽。早在1500多年前,就深深打动了旅程中的吴均,他在寥寥百余字的书信中,将这山光水色描绘得生动逼真。今 天,我们也来读读这封书信,跟随作者的笔触,饱览富春江的美景吧!
2、 出示学标
(1)、积累文言词汇,参照注释,疏通文意。
(2)、反复诵读,品味意境。
(3)、品味写景的妙语佳句,掌握写景的方法与技巧。
3、 介绍文体
骈文,又称“骈体文”,和散文相对的一种文体,讲求 辞藻、声律、对偶。南朝时在我国文坛上盛行。这种文体的作品,大多追求一种形式主义的倾向。但这些骈体文中也不乏优秀作品,《与朱元思书》就是其中一篇出色的写景小品文。
4、 了解作者
吴均,字叔庠,浙江吴兴故鄣人,南朝梁代文学家。出身贫贱,好学而有俊才。他的诗文长于山水描写,多含有对现实愤激之情。文章工于写景,尤以小品书札见称。文词清拔有古气,人称“吴均体”。吴均生活的南北朝时期政治黑暗,社会混乱。许多文人消极避世,或怡情山水,或隐居山林。
由于梁武帝萧衍喜欢吴均的诗文,吴均曾做过闲散的朝官。他为人耿直,仕途上很不得意。今存诗一百三十余首,多借自然之物以抒其愤闷抑郁之情,抒发矢志不遇之慨;或表现了作者 回归自然的欢愉,远离名利追逐的超然心境,同时也反映了他对人世间的退避。
5、 。朗读
以多种形式的反复朗读(齐读、范读、听读等)来培养语感,初步感知内容。
朗读中串联正音、节奏、重音等文言基本知识的疏通。可先由学生发现、质疑、讨论、总结,然后教师帮助归纳疏通。
朗读提示:
(1)读准字音黑板展示:
缥(piǎo)碧急湍(tuān)轩(xuān)邈(miǎo)泠泠(líng) 鸢(yuān)飞戾(lì)天经纶(lún)横柯(kē)
(2)读出节奏
这篇课文大部分是四字句,一般以“二二”节拍为主,如“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但也有例外,如:“水\皆缥碧。”还有“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3)注意重音
如“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应重读“箭”和“奔”。
(4)注意语速
写景散文,应放慢语速,在舒缓的语调中,展开想象,体会意境。
二、在合作中,归纳疏通
利用小组合作的形式,借助课下注释及工具书,通过交流、讨论、分析、归纳等方法掌握 文言知识,掌握良好的学 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1、分小组,由组长 带领,参考课下注释及工具书,
2、划出疑难语句,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如:
通假字:“转”通“啭”,鸟叫声;“反”通“返”,返回。
一词多义:绝天下独绝:独一无二百叫无绝:停止以为妙绝:极
重点词语:奔:飞奔的马;负:凭借;轩:往高处伸展;邈:往远处伸展;经纶:筹划……
三、 在品读中,质疑赏析
阅读中有所思考、善于发现才能学有所得,教学中应注重阅读能力的培养。这一环节注重品读,通 过适当的点拨启发,引导学生去质疑、探究,品味写景的妙语佳句,感悟作品的意境美、志趣美、语言美。
1、 作者是如何抓住“异”来写水的?又是如何抓住“奇”来写山的?
2、 文中哪一句话最能概括课文所写景色的特征?为什么?
3、 全文山水分写,交互生辉。水有山相映,便充满灵性;山有水相映,便增其生机。山水相映之美,既有各自的特色,又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你能用词语概括其体现出来的意境美吗?
4、 找出文 中最能体现作者情感的句子。从中你能悟出作者写这篇文章时的心情吗?它们体现了作者怎样的志趣?
5、 请以“我喜欢___ 一句,因为 ”的形式说一段话,赏析本文语言的精美。
四、在表演中,拓展提高
读完本文后,你一定有所感悟。穿越时空,假若你有幸遇见吴均,你想对他说些什么?请以“吴均,我想对你说”的形式说一段话。
五、在实践中,检测收获
1、解释词语
急湍 负势 轩邈 泠泠 戾天
2、翻译句子
①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②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事务者,窥谷忘反。
3、用文中诗句填空:
①概括富春江美景的句子: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②抒发作者厌弃世俗思想的句子:鸢飞戾天者,望峰心;经纶事务者,窥谷忘反。
六、作业布置
导游篇:“美丽的富春江”。
请写一篇导游词,要求你用最生动、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描述富春江如画景色,力求打动听众,吸引他们报名参加富春江之旅。
本文选自《艺文类聚》卷七。 关于作者:吴均,南朝梁文学家。他出身贫寒,好学有俊才。他通史学,私自撰写《齐春秋》,披露了当时统治集团的不少丑闻。他因此受到了武帝免其职焚其稿的迫害。后奉诏撰写《通史》,上起三皇,下迄齐代,未成身死。善诗文。其诗清新,且多反映社会现实之作。其文工于写景,尤以小品书札见长,文科清拔有古气,时人或仿效之,称为"吴均体"。学习本文,首先朗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初步了解课文内容,并结合课文的全部注释,找出生字、生词,查字典逐一注音、解释。理清文章结构。 文章分三段。第1段,总写富春江从富阳至桐庐间的"奇山异水,天下独绝。"第2段分写"异水",以水"清"和流"急"的特点突出其"异"。第3段分写"奇山",以群峰对峙,争高直指和水声鸟声蝉声猿声突出其"奇"。思考:1. 读了此文,你认为这篇文章从应用范围及标题形式看,它属于什么文体?从文章内容上看,又属于什么文体?从语言特点看,是什么文体?从应用范围及标题形式看,它属于书信。从文章的内容看,它属于游记(散文)。 从语言特点上看,它属于骈文。2. 文章第1、2段中与"落霞与孤鹜齐飞,秋天共长天一色"意境相同的句子是什么?风烟俱净,天山共色3. 文章突出水清的句子是什么?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4. 文章突出表现水急的句子?急湍甚箭,猛浪若奔。5. 文章第3段中在意思上前后呼应的两句话是什么?"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与"夹岸高山,皆生寒树"相呼应。6. 第3段写景的手法运用在文中有何作用?大量使用了四字或六字的对偶修辞方法,作者从景物的形状、光线、声响和给人的感受等多角度去描绘两岸的山景。景色写得生机勃勃,富于动感,富于生命力。 7. 作者为什么发出"望峰息心"、"窥谷忘反"的感慨呢?因为作者此时可谓陶醉于大自然的绝美景色之中,自然人世间争名夺利、官场角逐的一切,都变得了无趣味了。另外,作者被这奇伟、瑰丽、美妙、和谐的山光水色所陶醉,人变得更奋发,精神得到洗涤而变得高尚,境界超出世俗的追求了。这里的一切是那么恬美而和谐、幽静而美妙,作者置身于大自然的怀抱之中,自然暂时忘记了尘世的角逐和俗务的缠身。深入探求: 这篇文章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作者在这封信中生动地描绘了浙江富阳、桐庐一带的富春江上的秀丽景色,表现了他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同时也流露出作者既否定仕宦生活,又幻想逃避现实、寄情山水,想过隐居生活的消极处世思想。积累:1. 词类活用负势竞上 上,名词,这里用作动词"向上生长"。互相轩邈 轩,高。邈,远。这两个形容词在这里作动词用,意思是这些高山仿佛都在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2. 特殊句式急湍甚箭(甚于箭,此箭还快。省略句,为了字数整齐,中间的"于"字省略了。) 课 外 拓 展 一、《与朱元思书译文》译文没有一丝儿风,烟雾也完全消失,天空和群山是同样的颜色。(我的小船)随着江流飘飘荡荡,时而偏东,时而偏西。从富阳到桐庐一百来里(的水路上)。尽是奇山异水,在全国是独一无二的。水都是青白色,千丈之深的地方也能看到底。水底的游鱼和细小的石子也看得清清楚楚。湍急的江流比箭还要快,那惊涛骇浪势若奔马。江两岸的高山上,全都生长着苍翠的树,透出一派寒意。(重重叠叠的)山峦各仗着自己的地势争相向上,仿佛要比一比,看谁爬得最高,伸得最远,由此而形成无数的山峰。(山间)的泉水冲击着岩石,发出泠泠的响声;美丽的鸟儿彼此嘤嘤地叫着。十分和谐。蝉不停地叫着,猿不停地啼着。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那些极力攀高的人就会平息自己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看到这些幽深的山谷,那些忙于社会事务的人就会流连忘返。树枝纵横交错挡住了上面的天空,虽在白昼,林间仍显得昏暗;在枝条稀疏的地方,有时还能见到阳光。二、情景兼美,辞章俱佳━━《与朱元思书》赏析“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骚人墨客,吟诗作文,为今人留下了众多脍炙人口的山水佳作。其中,南朝梁代著名骈文家吴均的《与朱元思书》,仅用一百多字便生动逼真地描绘出富春江沿途的绮丽风光,被誉为骈文中写景的精品。吟诵此文,但觉景美,情美,辞美,章美,如此短的篇幅,却给人以美不胜收之感,令人叹为观止。1. 意境美文章开篇以简洁的笔触,给我们勾画了富春江山水的背景━━阳光明媚,天高云淡,空气清新,山色苍翠,并总述自富阳至桐庐水上之游的总体印象━━"奇山异水,天下独绝"。第二段写"异水"。先抓住其"缥碧"的特点,写出其晶莹清澈的静态美:这水仿佛透明似的,可以一眼见底,连那倏来忽去的游鱼,水底累累的细石,都可以一览无余。然后以比喻夸张的手法,勾勒其急湍猛浪的动态美:这水有时又迅猛奔腾,一泻千里,使人感到惊心动魄。这样描写,静中有动,动静结合,显示出富春江水的秀丽之美和壮观之美,突出地表现了一个"异"字。第三段写"奇山"。首先从形的角度写山势本身之奇,奇在"负势竞上"、"争高直指"。山本是静止的,而在作者笔下,却仿佛有无穷的奋发向上的生命力,它们仿佛要挣脱大地,直上青天,欲上不能,便"千百成峰",层峦迭嶂。其次从声的角度写空山天籁之奇。空山幽谷之中,泉水叮咚,百鸟和鸣,知了叫个不停,猿猴啼个不住,这些欢快的声音,汇成一曲对生命的颂歌,把这寂静的山谷,变成一个热闹、和谐、欢乐、详和的世界。山包容了这些生命,这些生命给这山以无限生气。再次从色的角度写山林中有日无光之奇。山外虽然晴光万里,山中却别有景象。作者笔锋又从动到静,写出了谷中枝密林茂,浓荫蔽目,在白天也只是"有时见日"的幽暗的景象。这一段写山之形之声之色,都紧扣一个"奇"字。作者抓住此山此水特征,把动与静、声与色、光与影巧妙结合,为读者描绘出一幅充满生命力的山水图,让读者充发享受到了富春江两岸的"山川之美"。二、志趣美本文重在写景,直接抒情写志的语言很少。但历来优秀的文章都讲究情景相生,我们可从作者对景物的描写中,从寥寥几句写观感的语句中,领略到作者高雅的志趣、高洁的情怀。我们可以从首段"从流飘荡,任意东西"一句中,感受到一种享受自由、无拘无束、无牵无挂的轻松惬意;从对山水的描写中,体会到作者对自然、自由的热爱,对生命力的赞颂。更令人赞赏的是,在描绘山景时,作者插入两句观感:"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这几句感受,不仅从侧面衬托出险峰幽谷的夺人心魄的魅力,更是传达出作者对功名利禄的鄙弃,对官场政务的厌倦。细细品味,作者的这种志趣,既不同于"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积极入世,又不同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消极遁世,它是一种对轻松自然的崇尚,对自由和谐的向往,对欢乐生命的礼赞。它比前者少了份严肃,多了份潇洒,比后者少了份悲观,多了份开朗,因而更具一份常人心态,也就更容易使人接受并感到亲切。三、语言美骈文是一种讲究形式的文体,作者吴均是南朝知名骈文家,其代表作《与朱元思书》自然保持了骈文的特点。文章基本上遵循骈文的要求,主要采用四字句和六字句,并于文章后半部分大量运用对偶句,如"泉水激石,冷冷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这就取得了句式整齐、音韵和谐、对比立意、相映成趣的表达效果,读来朗朗上口,节奏感极强。但本文又有异于当时一般的骈文,它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骈文形式上的束缚,体现了可贵的突破与创新。其一,在四字句、六字句中运用了"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这样的五字与四字交替运用的句式,这就避免了骈文刻板划一的弊病,使语言显得活泼洒脱;其二,文章前半部分几乎没有对偶,无异于一般散文( 尤其是第一节),后半部分则基本上都是工整的对偶句,这样骈散结合、疏密相间的安排,使语言灵活多变,更具韵律美;其三,文章没有像一般骈文那样堆砌典故,甚至故意用冷字僻字,全文除"鸢飞戾天"一处用典以外,均采用白描手法,写景状物,力求准确传神,这使文章语言显得清新自然,生动流畅,在当时以绮丽浮靡为主流的骈文中显得卓尔不群,超凡脱俗。四、结构美《与朱元思书》篇幅虽短,但也很讲究章法。文章首段以"奇山异水, 天下独绝"八字总领全篇,二、三两段分承"异水" 和"奇山"两方面,环绕"独绝"二字展开生发和描摹,结构上脉络分明。写景顺序上先"水"后"山",由近及远,逐层展开,符合"从流飘荡"的观景习惯,条理清楚。写景重点上, 全文详写"山"略写"水";写"水"的部分,详写静态略写动态;写"山"的部分,详写动态略写静态。这样既突出景物主要特征,又显得详略适宜,轻重有度。读《与朱元思书》,如读一首好诗,因为它不仅有词采隽永、音节和谐的诗一般的语言,更洋溢着清新淡雅的诗情;读《与朱元思书》,如赏一幅山水写意,因为它有特色鲜明的景物,更有明朗洒脱的画意。总之,该文情景兼美,辞章俱佳,能给我们以美的享受、心灵的愉悦。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积累一些文言知识,准确掌握本文的重点文言词语及句子。
2、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背诵全文。
3、学习抓住特点有层次的写景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1、指导学生积累文言知识,重视朗读训练,逐步提高文言文的朗读和翻译能力。
2、反复诵读理解课文内容,品味赏析文章,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逐步提高鉴赏水平。
3、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对课文的写景方法进行探求。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欣赏富春江山水的奇丽多姿的优美景色,体会感悟作者沉醉于山水的生活情趣。
2、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1、在准确朗读的基础上疏通文意,背诵课文。
2、品味文章描写山水的巧妙手法,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教学难点】
1、正确理解作者流露出来的思想感情。
2、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对课文的写景方法进行探求。
【教学方法】
诵读法、合作探究法、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面对祖国的名山大川,无数文人墨客写下许多优美的诗文,请同学们说说你所知道写山水的诗句。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写山水的美文吴均的《与朱元思书》。
二、简介作家作品
吴均,字叔庠,南朝梁代有名的文学家、史学家。他文章工于写景,尤以小品书札见称。文词清拔有古气,人称吴均体,本文是作者写给友人信中的一段话,写的是浙江境内富春江的秋景,是一篇优美的山水小品。
三、吟诵课文,赏优美风光
1、一读课文,读准字音
把你不认识的字或者不容易记住的字写在黑板上。 明确:文中注音的字及邈(miao)、窥(kui)
2、教师吟诵课文,学生听读,画出节奏、领悟感情,再读课文。
明确:喜爱、赞美、陶醉
3、三读课文,读懂内容
(1)、结合课文注释,疏通文意,理解文句,合作交流,让学生板书你认为重点的词语和句子,点拨释疑。
教师释:奔、轩、邈、东西、好鸟
(2)、各段写了什么内容?从哪些方面来写水之异的?从哪些角度来写山之奇的? 作者面对这天下独绝的奇山异水时流露出一种怎样的情感和志趣?
4、融情背诵课文
四、品读课文,析美文美点
本文是一篇模山范水的美文,请前后一桌的同学合作探究,品味赏析文章,用《与朱元思书》真美,美在句式,说说对课文美点的发现。
提示:从描写角度、修辞方法、词语运用、表现手法等角度,任选一点,揣摩妙处,体会写法。
示例:《与朱元思书》真美,美在语言,你看句式整齐、音韵和谐,读来琅琅上口,节奏感极强。(泉水激石,冷冷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与朱元思书》真美,美在结构,你看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总领全文,第二段分写水之美,第三段分写山之美,先总后分,脉络清晰,严谨完整。
五、现学活用,小试牛刀
仿吴均体,写一段文字记录幻灯图片所述的场景或者自己经历的趣事。教师点评学生作品
六、归纳小结,结束新课
七、作业设计
1、背诵并默写课文。
2、仿吴均体,写一段文字记录自己所见的景色或者经历的趣事。
板书设计:
21与朱元思书
吴 均
异水清、急
景 天下独绝
奇山高峻、树密、景美
情 向往大自然 鄙弃功名
关于作者:
吴均,南朝梁文学家。他出身贫寒,好学有俊才。他通史学,私自撰写《齐春秋》,披露了当时统治集团的不少丑闻。他因此受到了武帝免其职焚其稿的迫害。后奉诏撰写《通史》,上起三皇,下迄齐代,未成身死。善诗文。其诗清新,且多反映社会现实之作。其文工于写景,尤以小品书札见长,文科清拔有古气,时人或仿效之,称为'吴均体'。
学习本文,首先朗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初步了解课文内容,并结合课文的全部注释,找出生字、生词,查字典逐一注音、解释。理清文章结构。
文章分三段。
第1段,总写富春江从富阳至桐庐间的'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第2段分写'异水',以水'清'和流'急'的特点突出其'异'。
第3段分写'奇山',以群峰对峙,争高直指和水声鸟声蝉声猿声突出其'奇'。
思考:
1、读了此文,你认为这篇文章从应用范围及标题形式看,它属于什么文体?从文章内容上看,又属于什么文体?从语言特点看,是什么文体?
从应用范围及标题形式看,它属于书信。
从文章的内容看,它属于游记(散文)。
从语言特点上看,它属于骈文。
2、文章第1、2段中与'落霞与孤鹜齐飞,秋天共长天一色'意境相同的句子是什么?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3、文章突出水清的句子是什么?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4、文章突出表现水急的句子?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5、文章第3段中在意思上前后呼应的两句话是什么?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与'夹岸高山,皆生寒树'相呼应。
6、第3段写景的手法运用在文中有何作用?
大量使用了四字或六字的对偶修辞方法,作者从景物的形状、光线、声响和给人的感受等多角度去描绘两岸的山景。景色写得生机勃勃,富于动感,富于生命力。
7、作者为什么发出'望峰息心'、'窥谷忘反'的感慨呢?
因为作者此时可谓陶醉于大自然的绝美景色之中,自然人世间争名夺利、官场角逐的一切,都变得了无趣味了。另外,作者被这奇伟、瑰丽、美妙、和谐的山光水色所陶醉,人变得更奋发,精神得到洗涤而变得高尚,境界超出世俗的追求了。这里的一切是那么恬美而和谐、幽静而美妙,作者置身于大自然的怀抱之中,自然暂时忘记了尘世的角逐和俗务的缠身。
深入探求:
这篇文章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作者在这封信中生动地描绘了浙江富阳、桐庐一带的富春江上的秀丽景色,表现了他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同时也流露出作者既否定仕宦生活,又幻想逃避现实、寄情山水,想过隐居生活的消极处世思想。
积累:
1、词类活用
负势竞上 上,名词,这里用作动词'向上生长'。
互相轩邈 轩,高。邈,远。这两个形容词在这里作动词用,意思是这些高山仿佛都在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
2、特殊句式
急湍甚箭(甚于箭,此箭还快。省略句,为了字数整齐,中间的'于'字省略了。)
中 考 解 析
(北京市东城区)阅读《蛛网奥秘新探》,完成1-3题。
蛛网奥秘新探
天生蜘蛛是人间的一幸。要是没有那么多的蜘蛛,蚊、蝇及一些令人烦恼的虫子将会异常猖獗。据估计,英国的蜘蛛一年之中消灭的昆虫,总重量要大于全体英国人的体重。
世界上大约有4万种蜘蛛,七大洲均有分布。大多数的蜘蛛以网立世,凭勤劳和猎技度日。蛛网大小不一,形态各异,似笼、似棚、似钟、似吊床的都有;有圆形的网,也有矩形的和三角形的网。蛛丝是一种骨蛋白,在蜘蛛体内呈液体状,排出体外遇到空气后便硬化为丝。最细的蛛丝只有1/1000000英寸粗,然而它并不如人们想象的那般柔弱,和蛛丝同样粗细的钢丝远没有蛛丝结实。
蛛网是一种奇妙的天然艺术结晶,不少研究人员都企望着能透过那晶莹的蛛丝看到一些新的科学奇观。如今,英国牛津大学的研究人员在蛛网研究上又有了突破。
圆蛛是常见的一种蜘蛛,它常在园子里、树木间结网。这种蛛网由两种类型的蛛丝构成,即干丝和湿丝。网的外沿牵引线和放射状的半径线是干丝,它们基本上不具粘性,只是组成一个大框架,用来固定和支撑猎网。牵引线很粗,可称为主导索。在这个骨架上的那一圈一圈的螺旋线是湿丝,它们不仅具有很强的粘滞性,而且也极富弹性,这是一种真正的猎网。蛛网正中心的那一小块地方不具粘滞性,那是蜘蛛休息的地方。干丝弹性不大,经过拉长,长度增加约20%时,它就会断裂。湿丝则大不一样,长度增加三倍,它仍然可以弹回,恢复原状。因北,落网的蚊蝇之类是很难破网而逃的。
湿丝为什么具有那么好的弹性呢?科学家们在扫描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发现蜘蛛的湿丝并不是单丝。湿丝上布有一滴滴细小的珠状胶粘液体,它的成分80%是水,其余为氨基酸、油类、盐的混合物。更令人惊奇的是,每一滴珠状体内都含有一卷丝线。当蛛网上的猎物挣扎时,那一卷卷丝线随之松开伸直,这就大大增加了丝线的长度。当猎物被网征服以后,蛛丝仍会弹回,又成了线圈。
具有独特构造的蛛丝,堪称是一种精巧绝伦的弹簧。可以预料,这一蛛网奥秘的新发现,将会给仿生学带来贡献。
1.简答下面的题目。
⑴介绍对蛛网奥秘新的探索,为什么要以圆蛛为例呢?说说你的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用尽可能简洁的语言概括蛛丝形成的过程。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蛛网是由哪两种类型的蛛丝构成的?这两种类型的蛛丝分别起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科学家对蛛网奥秘新的发现指什么?用自己的话概括,写在下面。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考点】:阅读说明文的综合能力
【分析】:
1.⑴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及举例说明的理解。阅读选文可知之所以以圆蛛为例,是因为圆蛛是最常见的一种蜘蛛。或者说圆蛛是最常见的一种蜘蛛,有代表性。这也体现了举例说明的特点。
⑵本题考查对说明内容的理解及概括能力。蛛丝形成的过程是:在蜘蛛体内有一种呈液体状的骨蛋白,骨蛋白排出体外遇到空气后便硬化为丝。
2.本题考查对说明内容的理解。蛛网是由干丝和湿丝两种类型的蛛丝构成。干丝的作用是:组成框架,用来固定和支撑猎网;湿丝的作用是:编织猎网。
3.本题考查对说明内容的理解及概括能力。科学家对蛛网奥秘新的发现是指发现了蜘蛛湿丝的独特构造。湿丝上布有一滴滴细小的珠状胶粘液体,每一滴珠状体内都含有一卷丝线。可以松开伸直,也会弹回,恢复成线圈。
课 外 拓 展
一、《与朱元思书译文》译文
没有一丝儿风,烟雾也完全消失,天空和群山是同样的颜色。(我的小船)随着江流飘飘荡荡,时而偏东,时而偏西。从富阳到桐庐一百来里(的水路上)。尽是奇山异水,在全国是独一无二的。
水都是青白色,千丈之深的地方也能看到底。水底的游鱼和细小的石子也看得清清楚楚。湍急的江流比箭还要快,那惊涛骇浪势若奔马。
江两岸的高山上,全都生长着苍翠的树,透出一派寒意。(重重叠叠的)山峦各仗着自己的地势争相向上,仿佛要比一比,看谁爬得最高,伸得最远,由此而形成无数的山峰。(山间)的泉水冲击着岩石,发出泠泠的响声;美丽的鸟儿彼此嘤嘤地叫着。十分和谐。蝉不停地叫着,猿不停地啼着。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那些极力攀高的人就会平息自己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看到这些幽深的山谷,那些忙于社会事务的人就会流连忘返。树枝纵横交错挡住了上面的天空,虽在白昼,林间仍显得昏暗;在枝条稀疏的地方,有时还能见到阳光。
二、情景兼美,辞章俱佳━━《与朱元思书》赏析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骚人墨客,吟诗作文,为今人留下了众多脍炙人口的山水佳作。其中,南朝梁代著名骈文家吴均的《与朱元思书》,仅用一百多字便生动逼真地描绘出富春江沿途的绮丽风光,被誉为骈文中写景的精品。吟诵此文,但觉景美,情美,辞美,章美,如此短的篇幅,却给人以美不胜收之感,令人叹为观止。
1、意境美
文章开篇以简洁的笔触,给我们勾画了富春江山水的背景━━阳光明媚,天高云淡,空气清新,山色苍翠,并总述自富阳至桐庐水上之游的总体印象━━'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第二段写'异水'。先抓住其'缥碧'的特点,写出其晶莹清澈的静态美:这水仿佛透明似的,可以一眼见底,连那倏来忽去的游鱼,水底累累的细石,都可以一览无余。然后以比喻夸张的手法,勾勒其急湍猛浪的动态美:这水有时又迅猛奔腾,一泻千里,使人感到惊心动魄。这样描写,静中有动,动静结合,显示出富春江水的秀丽之美和壮观之美,突出地表现了一个'异'字。
第三段写'奇山'。首先从形的角度写山势本身之奇,奇在'负势竞上'、'争高直指'。山本是静止的,而在作者笔下,却仿佛有无穷的奋发向上的生命力,它们仿佛要挣脱大地,直上青天,欲上不能,便'千百成峰',层峦迭嶂。其次从声的角度写空山天籁之奇。空山幽谷之中,泉水叮咚,百鸟和鸣,知了叫个不停,猿猴啼个不住,这些欢快的声音,汇成一曲对生命的颂歌,把这寂静的山谷,变成一个热闹、和谐、欢乐、祥和的世界。山包容了这些生命,这些生命给这山以无限生气。再次从色的角度写山林中有日无光之奇。山外虽然晴光万里,山中却别有景象。作者笔锋又从动到静,写出了谷中枝密林茂,浓荫蔽目,在白天也只是'有时见日'的幽暗的景象。这一段写山之形之声之色,都紧扣一个'奇'字。
作者抓住此山此水特征,把动与静、声与色、光与影巧妙结合,为读者描绘出一幅充满生命力的山水图,让读者充发享受到了富春江两岸的'山川之美'。
二、志趣美
本文重在写景,直接抒情写志的语言很少。但历来优秀的文章都讲究情景相生,我们可从作者对景物的描写中,从寥寥几句写观感的语句中,领略到作者高雅的志趣、高洁的情怀。我们可以从首段'从流飘荡,任意东西'一句中,感受到一种享受自由、无拘无束、无牵无挂的轻松惬意;从对山水的描写中,体会到作者对自然、自由的热爱,对生命力的赞颂。更令人赞赏的是,在描绘山景时,作者插入两句观感:'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这几句感受,不仅从侧面衬托出险峰幽谷的夺人心魄的魅力,更是传达出作者对功名利禄的鄙弃,对官场政务的厌倦。
细细品味,作者的这种志趣,既不同于'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积极入世,又不同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消极遁世,它是一种对轻松自然的崇尚,对自由和谐的向往,对欢乐生命的礼赞。它比前者少了份严肃,多了份潇洒,比后者少了份悲观,多了份开朗,因而更具一份常人心态,也就更容易使人接受并感到亲切。
三、语言美
骈文是一种讲究形式的文体,作者吴均是南朝知名骈文家,其代表作《与朱元思书》自然保持了骈文的特点。文章基本上遵循骈文的要求,主要采用四字句和六字句,并于文章后半部分大量运用对偶句, 如'泉水激石,冷冷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这就取得了句式整齐、音韵和谐、对比立意、相映成趣的表达效果,读来朗朗上口,节奏感极强。
但本文又有异于当时一般的骈文,它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骈文形式上的束缚,体现了可贵的突破与创新。其一,在四字句、六字句中运用了'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这样的五字与四字交替运用的句式,这就避免了骈文刻板划一的弊病,使语言显得活泼洒脱;其二,文章前半部分几乎没有对偶,无异于一般散文( 尤其是第一节),后半部分则基本上都是工整的对偶句,这样骈散结合、疏密相间的安排, 使语言灵活多变,更具韵律美;其三,文章没有像一般骈文那样堆砌典故,甚至故意用冷字僻字,全文除'鸢飞戾天'一处用典以外,均采用白描手法,写景状物,力求准确传神,这使文章语言显得清新自然,生动流畅,在当时以绮丽浮靡为主流的骈文中显得卓尔不群,超凡脱俗。
四、结构美
《与朱元思书》篇幅虽短,但也很讲究章法。
文章首段以'奇山异水, 天下独绝'八字总领全篇,二、三两段分承'异水' 和'奇山'两方面,环绕'独绝'二字展开生发和描摹,结构上脉络分明。
写景顺序上先'水'后'山',由近及远,逐层展开,符合'从流飘荡'的观景习惯,条理清楚。
写景重点上, 全文详写'山'略写'水';写'水'的部分,详写静态略写动态;写'山'的部分,详写动态略写静态。这样既突出景物主要特征,又显得详略适宜,轻重有度。
读《与朱元思书》,如读一首好诗,因为它不仅有词采隽永、音节和谐的诗一般的语言,更洋溢着清新淡雅的诗情;读《与朱元思书》,如赏一幅山水写意,因为它有特色鲜明的景物,更有明朗洒脱的画意。总之,该文情景兼美,辞章俱佳,能给我们以美的享受、心灵的愉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