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时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化规划教学系统的过程。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呢?
一、品味领悟第一、三段
1、齐读第一、三段
2、领悟:
(1)读了这两段,颐和园给作者留下了什么深刻印象?(课文开头就点明了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颐和园景色优美;颐和园很大,占地范围广。)
(2)作者有什么希望?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作者希望我们有机会去北京能亲自到颐和园去细细游赏。因为颐和园到处都有美丽的景色,说也说不尽,所以作者希望我们有机会去北京能够到颐和园去游览那里的美景。)
3、师:课文开头总述颐和园的美丽,结尾与开头首尾呼应,表达了作者的赞美之情。
二、品味领悟第二段
1、过度语:虽然颐和园的景色美得看也看不完、说也说不尽,但是作者还是怕我们没有时间去游览,所以还是选择几处重点作了具体介绍。下面,我们来读第2-5自然节,看看作者重点给我们介绍了那几处景点?又是按怎样是顺序叙述的?
(长廊→万寿山→昆明湖[十七孔桥];游览顺序。)
2、划分层次
第一层(2):介绍长廊的景色
第二层(3、4):介绍万寿山的景色
第三层(5):介绍昆明湖的景色
3、研读领悟第2自然段
(1)指名朗读,思考介绍长廊时,先介绍什么,然后介绍什么,最后介绍什么?(先抓住“长”的特点从总体介绍,然后抓住每一间的横槛上五彩的画的特点从内部介绍,最后抓住长廊两旁风景宜人的特点介绍外部环境。)
(2)按照上述给第二自然段分层。
分层的结果:
第一层是第1-3句:从整体上和外部介绍长廊;
第二层是第4句:从内部介绍长廊;
第三层是第5、6句:讲长廊两旁风景宜人。
由此可见,长廊的主要特点是什么?(长、美)
(3)怎样讲长廊的“长”的?(“一眼望不到头”,通过游人的感觉表现长廊的长;“有七百多米长,分成273间”,运用具体数字表现长廊的长。)
(4)怎样讲长廊的“美”的?
①长廊内部: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且内容各不相同。
读句子,提问:画的内容包括“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这说明了什么?(总共有8000多幅彩画。说明画的内容丰富,题材广泛,形式多姿多彩,这是一种艺术美,体现了我国古代文化园林艺术的灿烂和劳动人民能工巧匠的智慧。)
②长廊两旁:风景宜人。“长廊两旁栽满了花木,这一种花还没谢,那一种又开了。”这句说明了什么?(说明长廊两旁的花木品种多、数量多,长年都有盛开的鲜花,这是环境美。 “开”和“谢”是一对反义词,形象地说明了长廊两旁鲜花常开的景色特点。)“使人神清气爽”的:“微风从左边的昆明湖上吹来。这句话间接地说明了长廊是昆明湖边的一处美景。长廊在昆明湖的右边。
(5)小结:一进颐和园的大门,长廊就把它那富有特点的美,展现在我们面前了。这一部分主要介绍了长廊的长和美之特点,其美包括艺术美(彩画美)和环境美。
4、研读领悟第3、4自然段
(1)指名分节朗读3、4自然段,思考介绍万寿山时,先介绍什么,再介绍什么?(先写从山脚下抬头看到的佛香阁和排云殿的壮观景象,再写站在佛香阁的前面从山上向下、向前、向东远眺所看到的美丽景色。)
(2)作者游完长廊,站在万寿山脚下,抬头一看都看到了哪些景观?它们各是怎样的?
佛香阁:八角形宝塔,建在半山腰,三层顶上所铺的黄色琉璃瓦闪闪发光。
排云殿:一排排、金碧辉煌。
(说明其巍峨壮丽,建造精美。)
(3)作者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不同的三个方向望,分别看到了什么?(由近及远:葱郁的`树丛、黄的绿的琉璃瓦屋顶、朱红的宫墙、昆明湖、古老的城楼和城里的白塔)
(4)为什么说“大半收在眼底”?(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往下看,能把前山的景色看得清清楚楚,后山还有些还有些景色看不到,所以说“大半收在眼底”。)
(5)最美的景色在哪儿?美在什么地方?
(昆明湖。理解两个比喻句。说明其平静幽美。)
(6)品味、感悟“滑”字:
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
(“画舫”是指装饰华美、专供游人乘坐的船。这句话运用动态描写,反衬出昆明湖水的静。一个“滑”字,颇有情味,妙笔生花,与前面一句“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相衬托,一静一动,更加突出了湖水的静。)
(7)说说“远眺”与“隐隐约约”之意及内在联系。(因果)
(8)小结:
5、研读领悟第5自然段
(1)指名分节朗读5自然段,思考介绍昆明湖时,分别介绍了什么?(分别介绍了长堤、湖心岛、十七孔桥。)
(2)按什么顺序介绍的?(湖外围→湖中心→十七桥)
(3)重点介绍了什么?有何特点?(十七孔桥有十七个桥洞,桥栏杆上有上百根石柱,柱子上都雕刻着小狮子。并且这么多狮子姿态不一,各不相同。)
石柱上雕刻着众多的狮子且姿态不一,这说明了什么?(共544只。狮子“姿态不一”的特点,充分显示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
(4)小结
6、本段总结(2-5)
找出标志游览顺序(落脚点转移或移步换景)的词语?
(进了……绕过……来到……,走完……来带……,登上……站在……,从……下来……就是……)
三、总结全文
1、中心:《颐和园》这篇课文通过描绘北京颐和园的美丽景观,赞美了祖国园林艺术的辉煌成就和古代劳动人民的高度智慧,表达了作者对颐和园的赞美之情。
2、写作方法
课文移步换景,按照游览的顺序记叙。(“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走完长廊,就来到了万寿山脚下”,“登上万寿山”,“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游人走过长长的石桥,就可以去小岛上玩”,这就是作者的游览顺序。)
全文层次清楚,首尾呼应,语言生动优美、具体形象,处处洋溢着作者对颐和园的赞美之情。
四、作业布置
1、选背自己欣赏的段落。
2、抄写优美词句。
板书设计
长廊:长、美(艺术、环境)
脚下:佛香阁、排云殿
颐和园 万寿山
山上:树丛、屋顶、宫墙、昆明湖、城楼、白塔
昆明湖: 长堤→小岛→十七孔桥(石柱、狮子)
之四
卢海燕
教学目标 :
1.自学本课生字及新词,积累词语。
2.了解按总述、分述、总结的顺序连段成篇的方法。
3.了解颐和园的景物特点及地位,产生热爱首都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颐和园的景物特点及地位,感受颐和园的宏伟美丽。
教学准备:
1.CAI课件、展板。
2.搜集有关颐和园的资料。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新课
(出示颐和园全景图)
同学们,在我们首都北京的西北郊有一座世界闻名的皇家园林,你们知道是哪里吗?
教师板书课题并强调“颐”的笔顺。
二。交流资料,了解颐和园概况。
通过查阅资料,你对颐和园都有了哪些了解?指名说。
三。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提出不懂的问题。
2.前后桌四人一组互相交流不懂的问题。
3.通过交流还有没解决的问题吗?
如果有,板书问题。
四。自由结组,合作交流:
1.浏览课文,用“○”画出课文比较详细地介绍了颐和园的哪些景物。
学生板书:仁寿殿佛香阁大戏楼长廊十七孔桥铜牛
课件出示颐和园的地图,闪烁这六个景物,使学生了解其位置。
2.自由结组:
通过读课文、查阅资料,你对哪个景物最感兴趣,根据兴趣重新结组。
要求“快、静”。然后快速选出你最信任的组长。
3.合作交流:
由组长组织活动。在组内交流查阅的资料,结合课文及资料,准备用你们喜欢的方式向大家介绍你们喜欢的景物。
4.小组汇报,全班交流:
(1)请各组进行汇报,同时,课件出示颐和园景物的相应图片,并配以古筝音乐。
(2)小组汇报的同时,其它组认真听,听后谈谈感受,也可向这组进行提问。
(3)教师进行适时评价、点拨。
五。学习第七自然段:
1.自由读第七自然段,用“——”画出课文还向我们介绍了哪些景物?
学生板书:谐趣园“买卖街”廓如亭知春亭
课件闪烁这四个景物在地图中的位置。
2.课件显示这四个景物的图片,教师加以声情并茂的介绍。
3.欣赏后你有什么感受?
把你的感受读出来。
六。课外延伸,补充资料(师生共同交流)。
1.通过查资料,你还知道颐和园的哪些景物?
2.老师也查到了一些资料,你们想看看吗?
(课件出示颐和园的一些景物图片,并加以简单介绍。)
3.学生把收集的资料贴到展板上。
4.小结:颐和园的景物真是数不胜数,各具特色,就是看上几天也看不完看不厌。
板书:……
七。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谈感受。激发热爱首都之情,产生自豪感。
八。了解本文写作方法:
1.二至六自然段与第七自然段都是在介绍颐和园的景物,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板书:详、略。
2.课文是怎样连段成篇的?与《记金华的双龙洞》一课有什么不同?
九。布置作业 :
1.积累词语,选择喜欢的词语抄在好词好句本上。
2.课下观看展板,交流体会。
板书设计 :
29*颐和园
仁寿殿 佛香阁 大戏楼 长廊 十七孔桥 铜牛(详)
谐趣园 “买卖街” 廓如亭 知春亭(略)
……
教学目标:
1.自学本课生字及新词,积累词语。
2.了解按总述、分述、总结的顺序连段成篇的方法。
3.了解颐和园的景物特点及地位,产生热爱首都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颐和园的景物特点及地位,感受颐和园的宏伟美丽。
教学准备:
1.CAI课件、展板。
2.搜集有关颐和园的资料。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出示颐和园全景图)
同学们,在我们首都北京的西北郊有一座世界闻名的皇家园林,你们知道是哪里吗?
教师板书课题并强调“颐”的笔顺。
二.交流资料,了解颐和园概况。
通过查阅资料,你对颐和园都有了哪些了解?指名说。
三.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提出不懂的问题。
2.前后桌四人一组互相交流不懂的问题。
3.通过交流还有没解决的问题吗?
如果有,板书问题。
四.自由结组,合作交流:
1.浏览课文,用“○”画出课文比较详细地介绍了颐和园的哪些景物。
学生板书:仁寿殿佛香阁大戏楼长廊十七孔桥铜牛
课件出示颐和园的地图,闪烁这六个景物,使学生了解其位置。
2.自由结组:
通过读课文、查阅资料,你对哪个景物最感兴趣,根据兴趣重新结组。
要求“快、静”。然后快速选出你最信任的组长。
3.合作交流:
由组长组织活动。在组内交流查阅的资料,结合课文及资料,准备用你们喜欢的方式向大家介绍你们喜欢的景物。
4.小组汇报,全班交流:
(1)请各组进行汇报,同时,课件出示颐和园景物的相应图片,并配以古筝音乐。
(2)小组汇报的同时,其它组认真听,听后谈谈感受,也可向这组进行提问。
(3)教师进行适时评价、点拨。
五.学习第七自然段:
1.自由读第七自然段,用“——”画出课文还向我们介绍了哪些景物?
学生板书:谐趣园“买卖街”廓如亭知春亭
课件闪烁这四个景物在地图中的位置。
2.课件显示这四个景物的图片,教师加以声情并茂的介绍。
3.欣赏后你有什么感受?
把你的感受读出来。
六.课外延伸,补充资料(师生共同交流)。
1.通过查资料,你还知道颐和园的哪些景物?
2.老师也查到了一些资料,你们想看看吗?
(课件出示颐和园的一些景物图片,并加以简单介绍。)
3.学生把收集的资料贴到展板上。
4.小结:颐和园的景物真是数不胜数,各具特色,就是看上几天也看不完看不厌。
板书:……
七.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谈感受。激发热爱首都之情,产生自豪感。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培养学生的爱美情趣,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按照课文所记叙的游览顺序,练习给课文分段
3.学会本课的7个生字。理解词句,会用“耸立”和“隐隐约约”2个词语造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2.4自然段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内容,按照游览顺序给课文分段。
2.学难点借助课文,陶冶学生的爱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导语:在我国的首都北京西郊,有一个世界著名的皇家园林。它就是颐和园,(教师板书课题)那里有著名的长廊、佛香阁、昆明湖、十七孔桥等人文景观。今天就让我们寻着作者的足迹,一同来饱览颐和园的美景。
二、了解颐和园
出示幻灯片,认识颐和园的几个著名景观,从直观入手,对颐和园的美景先有一个感性的认识。(有条件的可以给学生播放有关颐和园的风景教学录相片。或出示一组有关颐和园名胜风光图片。)
三、自由读课文
学生轻声读课文,用笔标出课文有几个自然段;划出本课的生字和新词。
四、学习生字
1.学习生字:
识字教学的要求是读准字音、记清字形、了解字义。会给生字组词。
(1)利用汉语拼音,读准字音。
(2)用多种方法记忆字形。
2.解释下列词语:
神清气爽:形容人头脑清醒,精神爽快。
金碧辉煌:形容建筑物异常华丽,光彩夺目。
姿态不一:样子各不相同。
琉璃瓦:内层有较好的黏土,表面用琉璃烧制成的瓦。形状像半边粗竹筒,外部多是绿色或金黄色,鲜艳、发光,多用来铺宫殿或庙宇的屋顶。
横槛:本课指横嵌的'长方形栏板。
宫殿:帝王居住的高大华丽的房屋。
远眺:往远处看。
画舫:装饰华美、专供游人乘坐的船。
葱郁:青翠茂密。
五、齐读课文,讲读第1、6自然段。
1.齐读课文。
2.提问:
(1)颐和园给作者留下了什么深刻印象?(课文开头就点明了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颐和园景色优美;颐和园很大,占地范围广。)
(2)作者有什么希望?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作者希望我们有机会去北京能亲自到颐和园去细细游赏。因为颐和园到处都有美丽的景色,说也说不尽,所以作者希望我们有机会去北京能够到颐和园去游览那里的美景。)
六、明确作者的游览顺序。
长廊→万寿山→昆明湖及十七孔桥。
七、讲读,学习课文第二段。
1.指名朗读,思考讨论,教师归纳明确:
(1)作者是怎样来到长廊的?
(2)长廊的特点是什么?
(3)作者是怎样把长廊这处景观写具体的?
2.按照提示给第二段分层。
从整体上和外部介绍长廊;从内部介绍长廊;讲长廊两旁风景宜人。
分层的结果:
第一层是第1.2句;第二层是第3句;第三层是第4.5句。
3.逐层学习:(重点学习第二层)
(1)学习第一层:从整体和外部介绍长廊。长廊的外部:绿的柱子,红漆的栏杆。
(2)学习第二层:长廊内部: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且内容各不相同。读句子;提问:画的内容包括“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这说明了什么?
(说明画的内容丰富,题材广泛。体现了我国古代文化园林艺术的灿烂和劳动人民能工巧匠的智慧。
(3)学习第三层:长廊两旁:风景宜人。“长廊两旁栽满了花木,这一种花还没谢,那一种又开了。”这句说明了什么?(说明长廊两旁的花木品种多、数量多;“开”和“谢”是一对反义词,形象地说明了长廊两旁鲜花常开的景色特点。)“使人神清气爽”的:“微风从左边的昆明湖上吹来。这句话间接地说明了长廊是昆明湖边的一处美景。长廊在昆明湖的右边。
一进颐和园的大门,长廊就把它那富有特点的美,展现在我们面前了。
4.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怎样朗读这段才能把长廊的美读出来呢?
注意:学生读的形式要丰富一些;不要让学生产生枯燥乏味感。俗话说“熟读成诵”,在熟读的基础上练习背诵此段。
第二课时
一、讲读,学习第三段
指名两名同学分别朗读课文第3.4两个自然段。思考、回答问题。
1.作者游完长廊,站在万寿山脚下,抬头一看都看到了哪些景观?它们各是怎样的?
佛香阁:八角形宝塔,建在半山腰,三层顶上所铺的黄色琉璃瓦闪闪发光。
排云殿:一排排、金碧辉煌。
教师提问的目的是为了引导学生更好地读书。让学生从书中去寻找答案,组织好语言,提高口语表达能力。让学生多读、多说,以便形成能力。
2.作者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不同的三个方向望,分别看到了什么?
3.练习有感情地朗读第三段,试背第4自然段。
二、分组读课文。
我们领略了颐和园里长廊、万寿山佛香阁的美景,让我们再来欣赏一下昆明湖和十七孔桥的美景。
三、学习课文第四段。
1.指名朗读第四段。思考,回答问题:
(1)作者从万寿山下来,在昆明湖畔都看到了哪些景物?(长长的堤岸;几座样式不同的石桥;倒垂的杨柳;湖心小岛,十七孔桥。)
(2)十七孔桥是怎样的?(十七孔桥有十七个桥洞,桥栏杆上有上百根石柱,柱子上都雕刻着小狮子。并且这么多狮子姿态不一,各不相同。)
(3)石柱上雕刻着众多的狮子且姿态不一,这说明了什么?(狮子“姿态不一”的特点,充分显示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
2.教师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1)教师范读。教师在范读时,要通过表情语气的变化,感情的处理来加以体现。
(2)学生模仿练习。
(3)指名朗读、齐读。
四、默读课文,体会游记这类文章的写作方法。
1.按照一定的顺序写。(游览顺序、观察顺序、方位变化顺序、季节变化顺序。)
2.运用好过渡句,交待清游览顺序。
3.抓住景物特点分层次写具体。
4.选择有代表性的景物来写。
五、朗读背诵
检查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2.4自然段。
【教学目标】
1、会认“颐、耸、阁、舫、眺、堤、态”这七个生字;会写“殿、廊、柱、栽……”十一个字。
2、会正确地读写”神清气爽、金碧辉煌、葱郁、堤岸、眺望、姿态不一”这些词语。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及长廊/万寿山/昆明湖的美景。
4、体会作者的写作特色。
【教学重点】
1、体会文章结构严谨,文脉清晰的特点及感悟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
2、字词的书写。
【教学难点】
字词的书写,体会文章的写作特色感悟颐和园的美景。
【教学过程】
一、出示多媒体──观看颐和园美景图
1、看颐和园的图片:
同学们,游览了雄伟的长城后,今天老师想带着大家去另一处地方看看。
2、揭示课题:
这么美丽的风景是哪里呢?
⑴ 出示课件:
18、颐和园
⑵ 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初步体会作者写作的思路
1、自由地读课文,要求:
⑴ 自由地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把课文读通顺。
⑵ 边读边思考颐和园带给你怎样地感受。
2、检查生字词:
出示课件:
颐和园、柱子、栽种、狮子、朱红、大殿、长廊、耸立、琉璃瓦、佛香阁、金碧辉煌、葱郁、画舫、几乎、远眺、堤岸、姿态不一
先指名读──再齐读。
3、整体感知:
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
反馈交流:
导:读了课文后你能来说说颐和园是个怎样的公园吗?
⑴ 学生找到第一段“北京的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
导:你能用课文中的句子来回答吗?
齐读第一段──指名回答读了这句话后,你知道了颐和园的哪个特点?
(大、美)
老师插入一个知识:
颐和园占地290.8公顷=29080000平方米约5000个校园大。
导:了解了这个知识后你想说些什么?
齐读这句话:
带着你的感受来读读这句话吧!
⑵ 学生说“美丽”找到最后一段“颐和园到处都有美丽的景色,说也说……”
齐读这句话──指名回答读了这句话后的感受。
引到第一段导:
请不同的学生找。
三、再读读课文,理清课文思路
1、自由读2~5段:
说一说小作者游览美丽的颐和园时,一共去了几处地方,在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画出来。
2、反馈交流:
导:小作者先游览了哪些地方,再游览了哪些地方呢?
(长廊──万寿山──昆明湖)
导:你是从课文中的哪些句子看出来的呢?
3、理清文章思路:
“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走完长廊,就来到有名的长廊”、“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下望,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了”。
板书:
长廊──万寿山──昆明湖
导:我们从这些句子中明白了作者游览的顺序,下面就让我们随着作者一起去游览美丽的颐和园吧!
四、 精读课文
引:你最喜欢颐和园哪处景点呢?选择相关的段落认真读一读。
交流:
1、精读第二段:
齐读第二段 读了这段话后你体会到了这是一条怎样的长廊?
⑴ 出示长廊的图片:
我们一起先去领略一下这条美丽的长廊看看他的魅力吧!一起读!
⑵ 读完后问感受:
我觉得这是一条很长的长廊。
在文中找句子:
“这条长廊有七百多米长,分成273间。”
齐读这句话──讲说明的方法 读了这句话后你想说什么?
这句话说明了长廊的长(列数据)。
⑶ 这条长廊很美丽。
在文中找句子:
“长廊两旁栽满了花木……”
齐读这句话──说说读了这句话后,你有什么感受(景色十分美丽)。
导:如果当时正值,秋高气爽,丹桂飘香,伴着徐徐微风,你正走在这条长廊上,深深地呼一口气,你会感到怎样?
指名请同学读──齐读。
⑷ 朗读体会:
① 找到“绿漆的柱子,红漆的栏杆,一眼望不到头”读了这句话你体会到了什么?
② 再次齐读第二段:
带着你们的感受,伴着音乐,我们一起再来读读第二段吧!
2、精读第三段:
⑴ 找到“佛香阁”“排云殿”:
走完长廊后作者又去游览了哪些景物?
⑵ 教学“抬头一看,一座八角宝塔形的三层建筑耸立在半山腰上,黄色的琉璃瓦闪闪发光。”
① 找出这句话:
文中是怎样来描写佛香阁的呢?我们一起来读读。
② 齐读这句话。
③ 读了这句话后你有什么感受?在图中找一找作者所说的佛香阁是哪个建筑。
④ 看完图后,再自由地来读读这句话,谈谈佛香阁留给你印象最深的是哪个地方?
(黄色的琉璃瓦闪闪发光。)
解释“琉璃瓦”。
理解耸立,体会佛香阁的高。
⑤ 想着佛香阁的样子,带着你的感受再来读读这两句话。
⑶ 教学“排云殿”:
① 找到“下面的一排排金碧辉煌的……”
导:作者又是如何来写排云殿的呢?请同学们自由地读这句话,说说作者在描写排云殿时哪个词语用得好?从这个词语体会到了什么?
② 理解“金碧辉煌”:
从这个词语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③ 齐读这句话(先看图,排云殿):
这一排排金碧辉煌的排云殿多么漂亮啊!让我们再来读读这一句话。
3、精读第四段:
⑴ 找到:
宫殿、昆明湖、城楼、白塔。
导: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作者是在哪个角度看的?看到了那些景物呢?
① 找到“宫墙”:
齐读这一句话。
文中用了怎样的语言来写宫墙的呢?
② 体会掩映。
③ 从这个词语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互相衬托,互相遮掩。)
④ 体会颜色:
找到描写表示颜色的词语谈谈你的感受?
⑵ 找到昆明湖:
看着这么美丽的昆明湖,我们一起把作者的语言来读一读吧!
出示:
“正前面,昆明湖……”
读了这句话你有什么感受?
朗读指导:
读得轻。
齐读这一句话。
⑶ 体会“滑”:
拓展:
假如此时你正坐在船上,听着悠悠地桨声呼吸着新鲜空气你有什么感受?
⑷ 找到“城楼和白塔”:
① 作者是怎样观察到城楼和白塔的。
② 齐读第四段。
4、齐读第三四两段:
导:我们在万寿山脚下,抬头看到了这些美景,让我们伴着音乐,随着作者再去走走吧!
5、第五段:
⑴ 自由地读第五段:
找到“堤岸”,读相关的句子。
⑵ 找到“小岛”读相关的句子。
⑶ 找到“十七孔桥”:
导:说说十七孔桥有什么特点吗?
桥洞多──找词语
柱子多──找词语
狮子多──找词语
想象一下狮子会有哪些形态?
齐读2~5自然段。
导:作者一路带我们去游览了那么多的景点,让我们再次去感受一下吧!
五、结课、布置作业
1、提醒难写的字,及容易写错的字:
栽、雕、廊。
2、画词语、抄词语。
【板书设计】
18、颐和园
美丽的大公园
长廊:长、奇、美
山脚:佛香阁、排云殿
万寿山
山上:宫殿、昆明湖、城楼、白塔
昆明湖:长堤、小岛、十七孔桥
【教学反思】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材要有开放性和弹性。教材的开放性表现在教材要和生活实践相结合,要课内外结合,要学用结合。作为教师要突破教材对学生教育的禁锢,创造性的使用教材,而不能成为教材的奴隶,应该做教材的主人。
在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选择自己认为最美丽的景色通过读、赏,感受颐和园的美,整个教学思路设计得比较清晰,但是实际教授起来感觉有些乱,对学生的问题把握不到位,归根到底是对教材的钻研不透。
课堂上要引导学生注意倾听别人的发言,鼓励学生对不同意见展开争论,让学生的思维在碰撞中迸射出火花,从而对课文有更深刻的理解和感悟。通过用新课程崭新的理念上课,我觉得新理念已经在慢慢的渗透到学生的思维中去了,这是值得欣慰的。
第一课时
目的:
熟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颐和园的大和美,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一、引入
同学们,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几幅画,你们想看吗?请你仔细观察,看看图上画了什么?你想到了什么?你知道这图上画的是哪里的美丽景色吗?这是颐和园里的美景。(板书:颐和园)指导读音和写法,请你看老师写颐字,写这个字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学习其它生字时,你也应该这样,想想应该怎样记着它。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十课,看到这个课题,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吗?你想从文中了解什么呢??好,就让我们一起读书,讨论,弄懂这些问题,看看从哪里可以看出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
二、学习课文,通过读书,感受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
1.请同学们自由读书,拿着笔,可以边读边标出自然段号,画出生字词,你喜欢的词语,读懂的和不懂的地方。通过读书,你读懂了什么?(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
2.颐和园的大和美表现在什么地方呢?请你再次读书,把作者带大家游览的地方画出来。(板书:长廊,万寿山,昆明湖)
3.同学们,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到长廊,万寿山和昆明湖去细细游赏吧。你喜欢哪一处景物就来读那一段,想想你从哪些句子中体会出颐和园的大和美?你就把这些句子画出来。
4.你喜欢哪一处景物?为什么喜欢?你从哪里读出了大和美呢?
5.指名发言,读出句子,说说从哪里体会出来的,(相机理解词语意思,换词体会用词的准确:滑过,游过。点明作者使用的说明方法。)你能读出来吗?应该怎么读?为什么这么读?(指导读书)
总结:这节课,我们通过读书,知道了到长廊,万寿山,昆明湖处处有美景,让我们感受到颐和园的确是个—————美丽的大公园。可作者为什么先写长廊,再写万寿山,最后写昆明湖呢?他为什么这么写呢?我们下节课来讨论。
三、布置作业:
同学们,颐和园那么美丽,可还有许多中外朋友不知道,我们国家在开拓旅游产业,旅游局希望能在电视上做做这方面的广告,请你们课下帮忙设计个广告词,能吸引广大游客,说出颐和园的特点。你们愿意吗?好,比比看谁的广告词写的好。
第二课时
目的:
体会中心,学习写法
体会中心,学习作者按游览顺序介绍景物的方法。
1.同学们,颐和园是个大公园,为什么作者只带我们游览这些地方呢?(生自由发言,能说出这些景物有代表性,能突出颐和园的大和美)作者怎样写出颐和园的大和美呢?
2.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向我们介绍这些景物?你觉得这样介绍好在哪里呢?你能当一个小导游,来带领大家游览颐和园吗?
3.想开去:和作者一起游览了颐和园,你有怎样的感受呢?用上书中的词语说说自己的感受。
作业:你能这样来介绍我们的校园吗?
学习目标
1、学习生字词,认识15个生字,学会其中的13个;正确读写“大殿、长廊、绿漆、栏杆、佛香阁、金壁辉煌、宫殿、朱红、痕迹、堤岸、玩赏”等词语。
2、正确、流利和较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感受颐和园美丽的景色和课文优美的语言,激发探究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
4、初步感知作者按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写的方法。
教学重点:
1、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颐和园的美丽。
2、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
教学难点:感受颐和园美丽的景色和课文优美的语言,体会作者的情感,并充分领略作者按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写的方法。
教学准备:收集颐和园有关的资料及图片
教学步骤
一、检查预习导入
1、颐和园在什么地方?(在北京西郊)预习了课文,记住了颐和园的哪些景点?(学生自由发言,能说几个就说几个,互相补充)。
2、用生字生词卡检查生字读音,指导读准平舌音(栽zāi,葱cōng)翘舌音(朱zhū),前鼻音(殿diàn),后鼻音(廊láng爽shuǎng葱cōng)。
3、开火车朗读课文,每人读一自然段。读后适当评议,重点纠正读错字的地方。
二、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1、默读课文,弄清作者游览颐和园的顺序和颐和园主要景点的方位;再看课文可以分成几段,分段的根据是什么?
2、学生自学,师生交流。
3、讨论分段,并指导概括段意。 明确:按“总——分——总”的结构方式把全文分三段。
第一段(第1自然段):写作者对颐和园总的印象。
第二段(第2至5自然段):分别介绍了长廊、万寿山、昆明湖的特点。
第三段(最后一个自然段):是全文的总结,和开头一段相呼应,表达了作者对颐和园的赞美之情。
三、学习词语
1、指导分段朗读
2、提出词语,讨论词义
⑴ 讲解词义 琉璃瓦、横槛、宫殿、画舫。 ⑵ 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 清爽:清洁,凉爽。
隐隐约约:看起来或听起来不清楚。 举目远眺:抬头向远处看。 葱绿:(草木)青翠。 金碧辉煌:形容建筑物异常华丽,光彩夺目。 形态各异:形状各不相同。
(四)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正确、流利和较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写景状物的叙述顺序以及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表达方法。
2、了解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培养学生的爱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难点:学习随着观察位置的变化有顺序地观察和抓住景物特点描绘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2至5自然段开头一句的作用,理清文章的写作顺序。
2、指导学生朗读和背诵课文,积累、运用语言。
教学准备: 教科书、多媒体课件、相关补充材料
教学步骤
(一)、理清脉络,把握顺序
1、欣赏颐和园课件填空:颐和园是一个( )的公园。
2、今天作者会带我们去游览公园的哪些景点呢?默读课文(2—5)小节,用--------画出表示作者游览路线的句子,并把线路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画出来。
3、生上台交流游览线路图。并完成板画。
(1)长廊——万寿山——昆明湖——十七孔桥
(2)通过线路图你知道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介绍颐和园的吗?
小结:作者就是按照自己游览的先后顺序来介绍颐和园的,这种方法就叫移步换景,也叫作地点转换顺序或游览顺序。
(二)、讲练结合,细品韵味
1、作者是如何把这些地方的景物描写具体的呢?在听读课文、欣赏画面的基础上,你对哪个景点最感兴趣?自己再去细细品味。 (用“ ”画出景物,抓住景物特点)
▲长廊
(1)小导游讲解长廊。(边讲边演示图片)
(2)其他学生对导游的解说进行评价。
(3)长廊的长和美你是怎么体会出来的?(通过绿漆的柱子,红漆的栏杆……分成273间。)学习作者用数字说明事物的方法,理解这种方法的用处。
(4)你能用不同的方法来描写长廊的长吗?(……)
(5)如果此时此刻你就站在长廊的一头,会看到什么?(用向前看……向上看……向两旁看……的句式说一说)
(6)漫步长廊,欣赏着五彩的廊画,闻着微风送来的淡淡花香,你会说: 长廊真是世界上最 廊
▲佛香阁和排云殿
(1)请学生介绍佛香阁和排云殿。
(2)听完讲解你能感受到佛香阁和排云殿的特点吗 (雄伟高大,金壁辉煌)
(3)这些特点是从那些词句中体会出来的? (耸立、金壁辉煌、一排排)
(4)指导朗读,读出气势。
▲昆明湖
(1)导游讲解昆明湖。
(2)昆明湖可是镶嵌在颐和园的一块碧玉呀!作者是如何用语言表现的
呢 (打比方)出示句子: 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的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
(3)品读句子,理解运用打比方的方法。句式练习: 昆明湖真美呀, 。 昆明湖的水真绿呀,。
(4)换词法体会“滑”字。(通过滑——划的互换,体会昆明湖的静,游船,画舫的慢,间接表现昆明湖的美)
(5)背一背这句话。
▲十七孔桥
(1)导游讲解十七孔桥。
(2)发散思维:十七孔桥上的狮子有哪些形态呢?(出示练习题:桥栏杆上有上百根石柱子,柱子都雕刻着小狮子,它们有的()、有的()、有的( )……这么多的狮子姿态不一,没有哪两只是相同的。 这17孔桥真( )!
(3)师小结: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表达方法。
(三)读写结合,临摹章法
1、一篇文章先讲什么,再讲什么,最后讲什么,叫叙述顺序。
2、分男女生朗读课文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一个自然段,联系刚才我们学过 的内容,想想这篇文章的叙述顺序。(指名答,归纳小结板书)
3、学习《颐和园》这篇文章我们最重要的是学会作者按地点变换的顺序叙述、抓住特点写景状物的表达方法。
(四)布置作业
观察一处景点(如学校、公园、游乐场等),模仿《颐和园》的描写手法进行小练笔,按地点转换的顺序把它写下来。
一、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生字,理解新词。。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颐和园》的特点及美景,激发热爱祖国的感情。
3、培养学生抓住特点,有序观察能力和按地点转换顺序,有序有重点描写见闻。
4、概括中心,体会作者怎样围绕中心进行表达。
二、教学准备
1、《颐和园》多媒体课件
2、组织学生搜集中国世界遗产资料
3、世界遗产风景书签
三、课时分配
二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播放课件、师语导入:在我国的首都北东西郊,有一个世界著名的皇家园林。它就是颐和园。(板书课题)那里风景秀美。是古代园林中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大花园。今天老师作一回导游,寻着作者的足迹,带同学们去领略——颐和园的美丽风光。
2、简介颐和园。
(出示课件)感性认识颐和园的几个主要景观。
3、学习生字、新词。
(1)出示生字灯片,检查字音正误,区别字形,理解词义。
(2)让学生说说自己所认识的字、词,并回答认识理解这些字词的途径及方法。让学生从中交流学习经验。
(二)整体感知
1、听课文录音。
2、让学生说说作者按什么顺序介绍了颐和园的哪些景点?(长廊、万寿山、昆明湖)
3、学生分组接力朗读课文,要求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读。
4、自由读并讨论、理清课文思路。初步了解课文大意和记叙的游览顺序。
(三)合作学习
1、小组交流:作者的游览顺序。
2、默读课文。思考:哪几自然段分别介绍了颐和园的长廊、万寿山、昆明湖?
1、欣赏长廊部分:
(1)朗读训练:找出自己喜欢的自然段朗读。
(2)思考:长廊有什么特点?
(3)出示课件,指导看图(长廊图)板书 : 长廊 长、美、奇
(4)在长廊中游赏,给人一种什么感觉,划出有关语句,把你的感受通过朗读把感情表达出来。
(5)出示文字灯片。
微风从左边的昆明湖吹来,使人神清气爽
①
导语:走在长长的长廊中,饱赏那美景,让人神清气爽,下面让老师带同学们去游览万寿山。
2、欣赏万寿山部分:
(1)指名读3、4自然段。学生评朗读的效果。
(2)思考这一段主要写了什么?按什么顺序写的?有什么特点?
(3)播放一段万寿山录像片。
(4)设问,在万寿山上看见了什么?
板书: 佛香阁 排云殿 鸟瞰颐和园大半景色。
(5)出示灯片,图文对照找出各景物并重点理解“金碧辉煌 葱郁 掩映”的意思。
(6)师对照图着重介绍佛香阁,排云殿两面大景点。板书 : 雄伟壮丽
(7)出示文字灯片②,生填空练习。
②
登上万寿山,站在职 向下望,颐和园的景色 。正前面,是 向东远跳,隐隐约约可以望见几座 和 。
(8)师小结。置身于万寿山中,欣赏其美景,给人感觉如何?启发想象。
(9)生小组交流。
4、小结学法,自学第5自然段。
(1)自由读、自学讨论。a、从万寿山,就来到了哪里?b、昆明湖,十七孔桥各有何特点,划出有关词语。
(2)出示幻灯片:让学生图文对照,并理解“姿态不一”意思。
板书: 昆明湖 物多景美
(3)齐读第5自然段。
5、师小结。a第二段描写了颐和园的景点长廊、万寿山、昆明湖的特点,段与段之间又是如何过渡的呢?划出过渡句。
6、齐读第1自然段。
(1)导语:《颐和园》的美景可以看出北京的颐和园简直就是一个美丽的大花园。
北京的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花园。
(2)出示文字灯片③
(3)齐读
(4)小结:这是全文中心句,总起全文。
7、学习第6自然段。
(1)指名读。
(2)设问:游览完颐和园后,给人的感觉如何?(让人流连忘返)
(3)齐读。
(4)小结:这一段是起总结全文作用。
四、课外拓展
1、复述课文内容
北京的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花园,美丽的长廊让人神清气爽,雄伟壮丽的万寿山使人大开眼界,物多景美的昆明湖让人心旷神怡,置身于这美丽的在花园中,真叫人流连忘返。
2、学了这课文,你感受如何?请你把颐和园的美景告诉大家。这是游记的写作方法,值得我们学习。课文是按参观(地点转换)顺序写的,全文结构特点,总一分一总。
3、讲述学生自己眼中的世界遗产知识。
[在整个的教学过程中均有发放风景书签激励学生环节]
五、教学赏析:
1、《颐和园》
是第七册的一篇写景的讲读课文,它具体描绘了《颐和园》的美丽景色,赞赏了祖国园林艺术的辉煌成就和古代劳动人民的高度智慧。围绕这一中心,作者抓住了长廊,万寿山、昆明湖这几大景点描写,为此,教学时,借助多媒体进行教学,让学生直观、形象地感受景物美,理解课文内容,展开合理想象,培养学生抓住景物特点及仔细观察能力,掌握按参观顺序(地点转换)有序有重点叙述见闻的写作方法。引导学生把学习语文与认识事物相结合,进一步培养学生们的观察能力,表达能力,巧妙地将风景书签激励学生与课堂教学有机地融合在一起,起到课堂生机灵动的效果。
2、教学媒体设计:
多媒体直观展示各景点特点,让学生从感性,直观认识景物特点。通过助于学生从动态中去欣赏美景,理清景点的结构布局。文字灯片,有助于学生重点词句的理解,总之,集图、声、像等为一体的教学媒体,有助于本课教学目标落到实处,达到理想的课堂教学效果。
教材简析:
《颐和园》是一篇写景的游记,作者按照游览的顺序,移步换景,用生动的语言、准确的词汇、恰当的比喻、贴切的过渡,展现了颐和园这座古老的皇家园林的秀丽景色,表达了作者对颐和园的赞美之情。《颐和园》作为本组文的一篇精读课文,其编排的意图如下:一是使学生了解颐和园美丽的景色,进一步激发学生探究中国“世界遗产”的兴趣,感受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二是引导学生积累语言,学习按照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写的方法。这是一篇培养学生语感,帮助学生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好文章,也是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的好教材。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颐和园的美丽景色:万寿山、昆明湖。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感受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学习作者按照观察顺序,抓住每处景物特点描写景物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爱美情趣,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感受颐和园美丽的景色和课文优美的语言,培养学生审美爱美的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难点:抓住课文中表示地点转换的词语,体会并学习课文抓住景物特点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学方法:讲解、朗读、提问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跟随作者来到了美丽的大公园——颐和园,初读课文后,我们知道了作者的游览顺序是:(先游览长廊,然后来到万寿山,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 板书:【长廊 万寿山 昆明湖】
我们还领略了长廊的长而美(板书)
走完长廊后,就来到万寿山脚下,抬头一看,好雄伟啊,到底看到什么呢?今天,我们就继续学习第18课——《颐和园》,我们赶快翻开书第88页,自由读读第3自然段吧。
二、领略“佛香阁”壮观美
1、抬头一看,我们看到了什么?(板书:佛香阁、排云殿)
2、佛香阁是什么样的?哪位同学能找出有关句子跟我们读一读?
3、幻灯片出示:一座八角宝塔形的三层建筑耸立在半山腰上,黄色的琉璃瓦闪闪发光。指读——再指读——谁再来读一读(你读得真流利)
5、你能向我们介绍一下佛香阁的特点吗?
佛香阁:
八角宝塔形 三层建筑 很高的宝塔(耸立) 闪闪发光
6、幻灯片出示:一座(八角宝塔形)的(三层建筑耸立)在半山腰上,黄色的琉璃瓦(闪闪发光)。(带括号的词显示不同颜色)
从“耸立”一词,我们感受到了佛香阁的壮观,整个佛香阁是多么壮美呀!(板书:耸立)
7、那排云殿是怎么样的?
幻灯片出示:下面的一排排金碧辉煌的宫殿,就是排云殿。
8、这排云殿留给你最深的印象是什么,请自己再读读。
一排排,金碧辉煌。(板书:金碧辉煌) “一排排”,可见排云殿的占地面积之大。“金碧辉煌”可见排云殿是那么的华丽,那么的光彩夺目。请带着你的感受,再把这句读一读。
9、幻灯片出示:一座八角宝塔形的三层建筑耸立在半山腰上,黄色的琉璃瓦闪闪发光。那就是佛香阁。下面的一排排金碧辉煌的宫殿,就是排云殿。
佛香阁是一座八角宝塔形的三层建筑,它耸立在半山腰上,黄色的琉璃瓦闪闪发光。排云殿是一排排金碧辉煌的宫殿。
同学们请看,这两句话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吗?书上那样写有什么好处?(让人产生悬念,很想知道是什么,感兴趣。也突出了佛香阁、排云殿的美。)
10、想象我们此刻正在万寿山脚下,让我们把佛香阁和排云殿的美读出来吧。(师生合作读)
三、对话文本,细品语言
佛香阁、排云殿可真美呀,那登上万寿山,又将会有什么样的美景呈现在眼前呢?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听老师朗读课文第4自然段,一起感受一下吧。
1、师配乐朗读课文第4自然段。
2、你看到了什么景色?把你看到的景色用“——”画出来。
(树丛,琉璃瓦屋顶、宫墙、昆明湖、游船、画舫、城楼和白塔。)
3、作者从不同的角度望,看到了这么多的美景,你最喜欢哪一处的景色?重点品读第2、3、4句。
4、幻灯片出示:(1)、葱郁的树丛,掩映着黄的绿的琉璃瓦屋顶和朱红的宫墙。
(1)、还有谁喜欢这句,请你读一读。
(2)、你觉得这句话美在哪里?
(葱郁的)树丛,掩映着(黄的绿的)琉璃瓦屋顶和(朱红的)宫墙。(带括号的词显示不同颜色)
(葱郁:说明树木茂盛,很绿。有黄色、绿色的屋顶,朱红的宫墙,五彩缤纷,色彩斑斓,很美。)
(3)、请带着你的感受,再把这句话读一读。
幻灯片出示:
师小结:要把句子读出美感来,我们应该在朗读时一边想象画面,一边注意“美”的词语。语速和语调还要有快慢、高低之分。
(4)、请同学们带着自己的感受,再把这句话读一读吧。
5、还有喜欢的景色吗?
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
6、幻灯片出示: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
(1)、谁再来读读这句话?
从这个比喻句中,你感受到昆明湖的什么特点?(静、绿、)(字体显示不同颜色)
(2)、还有哪一句话也体现了昆明湖静的特点?
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你找得真准确)
(3)、静是怎么样的?你能想象读一读吗?
(4)、谁能感受到昆明湖静静的美?请你读一读。
(5)、谁还能带我们再次欣赏这静静的美?
听了同学们的朗读,老师仿佛来到了静静的昆明湖。书上的黄色泡泡提示我们,“滑”字用得好,能把它改为“划”吗?(同桌讨论)
(滑:游船、画舫轻轻地在光滑的湖面上溜过,速度非常慢,使湖面保持平静。突出了昆明湖的静。划:用力挥浆使船前进,水漾起波纹,打破了昆明湖的平静。)
(6)、指读课文。(配乐)
谁能带领我们欣赏这样的美景,伴着音乐,把第4自然段读一读?
7、从万寿山下来,我们就来到了昆明湖,在湖上,我们看到了一座特别的石桥,这石桥是什么样的呢?请同学们同桌合作读第5自然段,把有关句子用“——”画出来。
(1)、幻灯片出示:这座石桥有十七个桥洞,叫十七孔桥;桥栏杆上有上百根石柱,柱子上都雕刻着小狮子。这么多的狮子,姿态不一,没有哪两只是相同的。
指读——再指读
(2)、这座桥有什么特点?
柱子多——上百根 狮子的形态多——姿态不一,没有哪两只是相同的。
幻灯片出示:这座石桥有十七个桥洞,叫十七孔桥;桥栏杆上有(上百根)石柱,柱子上(都雕刻着)小狮子。(这么多的)狮子,姿态不一,(没有哪两只)是相同的。(带括号的字体显示不同颜色)
(3)、读了这两句话,你有什么感受?(这座桥很美,古代劳动人民非常伟大,充满着智慧和才干)
(4)、请带着对古代劳动人民的赞叹之情,把这两句话再读一读吧。
(5)、现在,让我们欣赏一下各种姿态不一的狮子图片吧。
你能够想象出这些石狮子各种不同的姿态吗?
有的( ),有的( ),有的( )……
11、同学们,在颐和园里,除了精美的长廊、壮美的万寿山、秀美的昆明湖外,还有许多的景色,正如作者所说的那样:“颐和园到处有美丽的景色,说也说不尽,希望你有机会去细细游赏。”
三、拓展延伸
现在,我们就一起去游赏一下颐和园其他美丽的景色吧。(图片欣赏)
1、看完颐和园这么美的风景,此时此刻,你想说些什么?(颐和园真是太美了,作为中国人,我感到骄傲、自豪……)
2、小导游展示。
这么美的风景,我们要一起分享,谁愿意做个小导游,带领大家欣赏美丽的景色并作介绍呢?你可以选书上的几个景点:长廊、万寿山、昆明湖或者是你自己在课后搜集到的颐和园的景点。(请2位同学展示,一个讲课内景点,一个讲课外景点。)
各位游客,你们好,欢迎来到北京颐和园游览。今天由我 为大家做导游,希望大家玩得开心。
……
四、总结:
今天,我们在颐和园里作了一次免费旅游。颐和园那绚丽多姿的美景让人流连忘返,小导游们精彩美妙的解说更让我们领略到了颐和园的无穷魅力。我们祖国有这样秀丽的景色、瑰丽无比的历史文化,真让我们感到骄傲自豪。希望大家有机会,能真正去颐和园游赏一番。这节课上到这里,下课。
五:附:板书设计:
18、颐和园
图 图 图
长廊 万寿山 佛香阁 图 昆明湖
长 美 排云殿 图 静、绿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培养学生的爱美情趣,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能按照课文所记叙的游览顺序,练习给课文分段。
3.学会本课的14个生字。理解词句,会用“耸立”和“隐隐约约”2个词语造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2、4自然段。
二。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按照游览顺序给课文分段。教学难点借助课文,陶冶学生的爱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第二课时:
三。教学过程
(一)齐读课文,讲读第1、6自然段。
1.齐读课文。
2.提问:
(1)颐和园给作者留下了什么深刻印象?(课文开头就点明了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颐和园景色优美;颐和园很大,占地范围广。)
(2)作者有什么希望?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
(作者希望我们有机会去北京能亲自到颐和园去细细游赏。因为颐和园到处都有美丽的景色,说也说不尽,所以作者希望我们有机会去北京能够到颐和园去游览那里的美景。)
你们想去颐和园吗?(想。)那好,就让我们按照作者的游览顺序来游览一下颐和园的美景吧!
(二)明确作者的游览顺序。
长廊→万寿山→昆明湖及十七孔桥。
(三)讲读,学习课文第二段。
1.指名朗读,思考讨论,教师归纳明确:
(1)作者是怎样来到长廊的?(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说明长廊的位置:离大门不远。)
(2)长廊的特点是什么?(长,“一眼望不到头”。)作者是用什么方法来说明的?(作者是用具体准确的数字来说明长廊的长的。“这条长廊有700多米长,分成273间。”)
(3)作者是怎样把长廊这处景观写具体的?(分层次写具体。重点段分层,这是把文章写具体的常用方法。)
2.按照提示给第二段分层。
(1)分层的提示是:
从整体上和外部介绍长廊;从内部介绍长廊;讲长廊两旁风景宜人。
(2)分层的结果:
第一层是第1、2句;第二层是第3句;第三层是第4、5句。
3.逐层学习:(重点学习第二层)
(1)学习第一层:从整体和外部介绍长廊。长廊的外部:绿的柱子,红漆的栏杆。
(2)学习第二层:长廊内部: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且内容各不相同。读句子;提问:画的内容包括“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这说明了什么?
(说明画的内容丰富,题材广泛。体现了我国古代文化园林艺术的灿烂和劳动人民能工巧匠的智慧。)
(3)学习第三层:长廊两旁:风景宜人。“长廊两旁栽满了花木,这一种花还没谢,那一种又开了。”这句说明了什么?(说明长廊两旁的花木品种多、数量多;“开”和“谢”是一对反义词,形象地说明了长廊两旁鲜花常开的景色特点。)“使人神清气爽”的:“微风从左边的昆明湖上吹来。这句话间接地说明了长廊是昆明湖边的一处美景。长廊在昆明湖的右边。
一进颐和园的大门,长廊就把它那富有特点的美,展现在我们面前了。
4.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怎样朗读这段才能把长廊的美读出来呢?
(1)教师在语气、语句轻重音、停顿等方面指导学生朗读。
(2)教师范读,学生模仿。
(3)学生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4)指名朗读或齐读。
注意:学生读的形式要丰富一些;不要让学生产生枯燥乏味感。俗话说“熟读成诵”,在熟读的基础上练习背诵此段。
5.完成课后思考•练习第1题中的第(1)小题。说出颐和园的长廊是什么样的?
(1)明确要求:先说出长廊的整体特点“长”;再分层说出长廊的外部、内部和两旁各是什么样的,并以长廊的内部为主。
(2)学生练习。
(3)指名回答。
(四)讲读,学习第三段。
指名两名同学分别朗读课文第3、4两个自然段。思考、回答问题。
1.作者游完长廊,站在万寿山脚下,抬头一看都看到了哪些景观?它们各是怎样的?
佛香阁:八角形宝塔,建在半山腰,三层顶上所铺的黄色琉璃瓦闪闪发光。
排云殿:一排排、金碧辉煌。
教师提问的目的是为了引导学生更好地读书。让学生从书中去寻找答案,组织好语言,提高口语表达能力。让学生多读、多说,以便形成能力。
2.作者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不同的三个方向望,分别看到了什么?
向下望: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葱郁的树丛;黄色、绿的琉璃瓦屋顶;朱红的宫墙,组成了一幅古色古香的风景画。
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
向东远眺:隐隐约约可以望见几座古老的城楼和城里的白塔。
3.练习有感情地朗读第三段,试背第4自然段。
(五)完成课后思考•练习第1题中的第(2)小题:登上万寿山,呈现在作者眼前的是怎样的景色?
1.提示说明:作者的观察点是固定的,在万寿山上,地点没有发生变化,但是作者的观察视角(方向)发生了变化,看到的景物、景色也就不同了。这与整篇课文“移步换景”的特点是有所不同的。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要善于发现这些同中有异、异中有同的部分。让学生在异中求同、同中求异,通过对比,在这种比较中更好地来学习,提高学习能力。
这个自然段(第4自然段)是按照方向变化的顺序来写的,学生可以按照书上的方向顺序来说,也可以变化一下方向顺序来说。
2.学生练习。
3.指名回答。
(六)完成课后思考•练习第3题中的第(2)小题。
1.出示这段话,说句子。
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痕迹。
2.说说这段话是抓住什么来描写景物的?
3.学生思考、回答,教师订正,归纳总结:
这段话是抓住了昆明湖“平静”的特点来描写的。描写得很具体、形象。“昆明湖漆氽得像一面镜子”,这个比喻句写出了昆明湖水面平静、水波不兴的特点。 “绿得像一块碧玉”写出了湖水晶莹透亮如碧玉一般的特点。湖水非常绿,也说明昆明湖湖水的水质好。”“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痕迹”说明湖面非常平静。“滑”字与上面的“镜子”一词相得益彰。这是以动的画面反衬出昆明湖的静。这段文字的形象性很强,闭上眼睛,想一想,在头脑中就能浮现出昆明湖平静的美,给人以一种安逸、舒适的感觉。
4.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要边读边想象,想象出昆明湖平静的美来。
(七)学生对课文第二、三段这部分内容还有没有不懂的问题提出来,师生共同研究解答。
(八)作业。
1.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2、4自然段。
2.思考课后思考•练习中还没有讲的问题。
教学目标
1、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学习课文写景状物的叙述顺序,以及抓住特点描写事物的表达方法。
3、了解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培养学生的爱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4、培养学生搜集材料,整理材料,想象作画,学写广告词,编写顺口溜等综合能力。
教学重点:
1、了解课文按空间变换顺序记叙的方法。
2、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
(师)同学们都去过哪些地方游玩?谈谈自己的感受。
今天我们就到富有皇家园林博物馆之称的颐和园去走一走、看一看那里的美丽风光。板书课题。
(师)快坐上小火车,向北京出发啰!(放课件:火车开啦)
二、忆:
(课件打出颐和园的平面示意图)
(师)作者重点写了颐和园的哪些景点?按什么顺序介绍的?
(生)在课文中把二至五自然段每段开头的第一个句子画下来。
(师)结合学生回答板书:长廊 万寿山 昆明湖
三、观:
1、指导学生观看长廊的风光片。
2、指导学生谈观后感。
(过渡)师:景色美,作者的语言更加生动形象,让我们从作者的。描写中再次感受长廊的特点。
四、读:
1、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第二自然段。边读边画自己印象深刻的词语、句子。
2、与同桌交流,说说自己喜欢的原因。
3、引导学生探究,加深感悟长廊的特点:
①此处可让学生搜集有关长廊的图片,来进一步理解长的特点,以及长廊内部和外部的特点来体会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技艺。
②通过与自己身边事物作比较,如700米长的马路来体会作者运用数字描写的好处。
五、悟:
运用学习上一自然段学习方法去感悟一下第三、四自然段的内容
1、交流自己搜集到的有关万寿山的图片资料,谈感受。
2、观看佛香阁与排云殿的风光片,谈感受。
3、自读课文,边读边画出写得优美的句子,多读几遍。
4、讨论分析重点词语:如耸立、一排排、金碧辉煌、黄、绿、朱红滑过为什么不用划过。
重点句子:
①一座八角宝塔形的三层建筑耸立在半山腰上,黄色的琉璃瓦闪闪发光。
②昆明湖静的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
5、练习朗读,注意语调。
六、说:
学习第五自然段让学生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扮成小导游员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分组进行导游,向游客们介绍碧波浩渺的昆明湖,最后评出优秀导游员。
七、品:
学生用欣赏、陶醉、赞美的情调去读课文,边读边想象,在脑海里再现颐和园的美丽景观。
八、练:
1、放风光片,欣赏祖国的风景名胜,谈感受。
2、交流自己搜集到的有关颐和园,及其他风景名胜的图片,文字资料。
3、选择课文中喜欢的一处景点进行作画,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4、为颐和园写一句导游词,也可以提出自己的希望,提醒人们要保护自然环境。
5、总结:以三字经的形式总结如:颐和园、景色美、长廊长、真神奇、排云殿、面积大、万寿山、高又高、昆明湖、景色秀
教学目标:
1、在阅读中自主识字,了解课文中“金碧辉煌、琉璃瓦”等词语的意思,并体会“也”“几乎”的用法。
2、默读课文,根据过渡句,了解作者游览路线及写作方法。
3、正确的朗读课文,感受北京颐和园的美丽风景,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4、学习课文介绍景点的方法,说或写一个自己喜欢的景点。
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过渡句,了解作者游览路线及写作方法。
学生准备:
搜集关于颐和园的资料预习课文
教学过程:
一、媒体出示、感受园林美景。
1、谈话导入:我们的祖国风景如画,有许多名胜古迹,北京的颐和园就是其中之一。今天,我们就来学习16课。
2、板书课题,指导书写“颐”
3、齐读课题
4、播放媒体,感受美景。用一句话来说说颐和园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二、整体感知,了解游览路线。
1、过渡:北京的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作者整个游览过程经过了哪些地方呢?轻声读课文,把表示地名的词注上记号。
交流,板书:长廊 万寿山 佛香阁 排云殿 昆明湖 十七孔桥
2、再读课文,想想作者是怎么介绍自己的游览路线的呢?划出文中有关的语句。
(1)交流(媒体出示过渡句)
(2)作者从一个景点到另一个景点都用了一句句子连接起来,这些句子写得很有顺序,看了让人一目了然。
(3)引读过渡句
3、语言训练:谁能看着板书说是或作者的游览线路?
师小结:作者就是按照一定的游览线路向我们介绍他所看到的景点的。
板书:按照一定的游览线路
三、突破重点,掌握游记写法。
1、学习第2~5节,了解作者的观察顺序。
(1)默读第2~5节,讨论:作者怎样把这些景点介绍清楚的?
(2)交流
长廊:作者先写长廊里横槛上的画,再写长廊两旁的花木。
引读:进了颐和园的大门……
中间的长廊怎么样?……
长廊的两旁又是怎样的呢?……
万寿山脚下:作者是从上往下看,先介绍上面的佛香阁,再介绍下面的排云殿。
引读:走完长廊,就来到万寿山脚下。抬头一看,上面是……下面是……
佛香阁前:作者登上万寿山,先向下看,再看正前方,最后向东远眺。
引读: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下望……正前面……向东远眺呢?……
昆明湖:先写两岸,再写湖中心,最后写湖上最有特色的石桥。
引读: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边,两岸有什么?……
湖中心呢?……湖上最有特色的要数十七孔桥了……
(3)师小结:不同的景点,作者用了不同的方位顺序来写的。
板书:按方位顺序介绍
2、再读句子,感受景点的特点。
(1)过渡:作者又是用了哪些写作手法来写出这些景点的`特点的呢?再读句子,找出你喜欢的景点加以说明。
(2)交流,随机出示重点句子。
①这条长廊有700多米长,分成273间。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画着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
A、看图感知“700多米”。
B、出示横槛上的画,理解“横槛”,朗读。
C、小结:长廊的特点就是长和彩画多。
②抬头一看,一座八角宝塔形的三层建筑耸在半山腰上,黄色的琉璃瓦闪闪发光,那就是佛香阁。下面的一排排金碧辉煌的宫殿,就是排云殿。
A、出示图片,理解“琉璃瓦”。
B、读句子。
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快碧玉。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
A、体会比喻的作用。
B、理解“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的意思。
C、指导朗读。
④这座石桥有17个桥洞,叫十七孔桥,桥栏上有上百根石柱,柱子上都雕刻着小狮子。这么多小狮子,姿态不一,也没有哪两只是相同的。
A、“也没有哪两只是相同的”为什么要用“也”?
联系前文,出示句子: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画着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
B、指导朗读。
(3)小结:作者抓住了每一处景点的特点把具有独特魅力的颐和园展现在我们面前。
板书:抓住景点特点
四、总结全文,运用写作方法。
1、总结:学了课文,我们知道写好游记要注意:按照一定游览路线,按方位顺序、抓住景点特点来突出事物的特点。
2、写作练习:按方位顺序、抓住景点特点向大家介绍我们的校园。
板书设计:
长廊 佛香阁 按一定游览路线
16、颐和园 万寿山 排云殿 按方位顺序
昆明湖 十七孔桥 抓住景点特点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认识15个生字,学会其中的13个;正确读写"大殿,长廊,绿漆,栏杆,昆明湖,神清气爽,佛香阁,金壁辉煌,宫殿,朱红,痕迹,堤岸,雕刻,隐隐约约,玩赏"等词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过程与方法:通过多种形式的读理清文章思路,课件的辅助运用,促进学生的感悟和理解,直观感受颐和园的美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培养学生的爱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了解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培养学生的爱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学习生字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教学步骤:
一、检查预习导入
1、颐和园在什么地方(在北京西郊)预习了课文,记住了颐和园的哪些景点(学生自由发言,能说几个就说几个,互相补充)、
2、用生字生词卡检查生字读音,指导读准平舌音(栽zāi,葱cōng)翘舌音(朱zhū),前鼻音(殿diàn),后鼻音(廊láng爽shuǎng葱cōng)、
4、开火车朗读课文,每人读一个自然段、读后适当评议,重点纠正读错字和读破句的地方、
二、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1、默读课文,弄清作者游览颐和园的顺序和颐和园主要景点的方位;再看课文可以分成几段,分段的根据是什么
2、学生自学、
3、师生交流、
4、按"总――分――总"的结构方式把全文分三段、
第1自然段:写作者对颐和园总的印象、
第2至5自然段:分别介绍了长廊,万寿山,昆明湖的特点、
最后一个自然段:是全文的总结,和开头一段相呼应,表达了作者对颐和园的赞美之情、
三、学习词语
1、指导分段朗读
2、提出词语,讨论词义
(1)讲解词义
琉璃瓦,横槛,宫殿,画舫、
(2)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
清爽:清洁,凉爽、
隐隐约约:看起来或听起来不清楚、
举目远眺:抬头向远处看、
葱绿:(草木)青翠、
金碧辉煌:形容建筑物异常华丽,光彩夺目、
形态各异:形状各不相同、
四、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五、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学习课文写景状物的叙述顺序以及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表达方法、
2、了解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培养学生的爱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中国现存最大的皇家园林是哪儿吗(颐和园)谁去过颐和园,颐和园给你留下什么印象呢(又大又美)今天,老师就和你们一起去游览这又大又美的颐和园、
(板书:颐和园)
二、讲授新课
1、讲读第二自然段
请同学朗读第二自然段,思考: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游览颐和园的(填空练习)
"进了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走完长廊,就到了、从万寿山下来,就是、"
明确:长廊,万寿山,昆明湖
2、作者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长廊,请同学们打开书,自由读课文,想一想长廊有什么特点
明确:又长又美
你从哪句话看出长廊的美,说一说
(1)长廊的颜色美,"绿漆的柱子,红漆的栏杆"长廊上有红有绿十分美丽、
(2)长廊的形状美,"长廊有700多米长,分成273间、"像一条长成卧在万寿山脚下、
(3)长廊上的画美,"每一章的横槛上都画着五彩的国"这些画颜色各异,内容丰富,精美绚丽,堪称艺术珍品、
(4)长廓周围的风景美,"栽满了花木,这一种花还没谢,那一种又开了"这一句写出了长廊两边鲜花盛开,五彩缤纷就像一条鲜花铺成的小路、
(5)长廊上游人的心情美,"神清气爽"看出游人的心情十分舒畅、
3、小结:这一段描写了长廊的颜色,形状,画,花,游人的心情等几方面的美,突出了长廊的精致美观,以及那些创造者的高超技艺、
4、指导朗读
(1)谁愿意带领大家去游览一下著名的长廊,通过你的朗读,让同学们体会到长廊的美、
(2)教师评议,再指名朗读,找同学评议、
三、讲读第三段
1、作者走完长廊,又来到了哪里
明确:万寿山
作者在万寿山脚下看到什么请同学看图回答、
明确:佛香阁,排云殿
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
明确:万寿山雄伟壮丽,佛香阁巍峨壮观,排云殿金碧辉煌、
(1)“耸立”指高高的直立,这个词说明了佛香阁巍峨雄伟、
(2)“黄色的琉璃瓦闪闪发亮”表现了佛香阁的建造气势恢弘、
(3)“一座八角宝塔形的三层建筑”体现了佛香疾的造型精巧、
(4)“下面的一排排金碧辉煌的宫殿”说明排云殿很多,"金碧辉煌"指宫殿十分雄伟,像一朵朵金光闪闪的云排列在佛香阁下面、
2、还有哪些地方表现了万寿山的这种美
明确:第四自然段
请同学们默读这一自然段,找出有关的句子画下来、
(1)"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万寿山很高,站在半山腰就可以看到大半景色、这里的"大半景色"指的是山前的景色,因为作者的观察点是在佛香阁前面,所以后山的景色看不到、
(2)"葱郁的树丛,掩映着黄的绿的琉璃瓦屋顶和朱红的宫墙、"从这句话可以看出很高,从半山腰望去能看到掩映在绿树中的屋顶和红红的宫墙、
(3)"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这句话也体了万寿山的高大,向前望,美丽宽阔的昆明湖变成了一面镜子,一块碧玉、
(4)"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痕迹、"由于山高离得很远,所以看不到看不到静静的湖面上浅浅的波纹、
(5)"向东远眺,隐隐约约可以望见几座古老的城楼和城里的白塔、"
这一句更加说明了万寿山的高,站在半山能望见城里的景物、
3、指导朗读
(1)指名读,注意重点词要读出重音、例如"大半","静","绿","一点儿"等、
(2)教师评议,找学生练习读、
(3)齐读第三段,体会作者的赞美之情,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4、小结:这一段描写了作者在万寿山脚下和登上半山腰所见的景物,突出了万寿山雄伟壮丽的特点、从万寿山下来,作者又来到了哪里
四、自学第四段
请同学们以组为单位讨论,说一说昆明湖有什么特点
1、同学自由讨论、
2、指名发言,检查自学情况,其他组的同学补充发言、
3、每组选出代表读课文,比一比,那一组读得好、
4、教师小结:这一段写了昆明湖的静和绿,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秀美的风景画、在颐和园中除了精美的长廊,壮美的万寿山,秀美的昆明湖,还有哪些美景呢
明确:智慧海,知春亭,大戏台,玉带桥,石舫……
正像大家所说的那样,"颐和园到处有美丽的……"(学生齐读)"景色,说也说不尽,希望你有机会去细细游赏、"
5、根据板书总结全文
作者按游览的顺序,以万寿山为中心,描写了长廊,佛香阁,排云殿,昆明湖,十七孔桥,湖心小岛几外景物的特点、赞美了祖国园林艺术的辉煌成就和古代劳动人民的高度智慧、
五、布置作业
观察一处景点(如学校,公园,游乐场等),按地点转换的顺序把它写下来、
以检查促预习。
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通过对重点词语的理解,促进对文章的感悟。
激发学习与欲望。
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和理解。
以读代讲,以读促悟。
通过对重点词语的剖析,实现读文本的感悟。
学生自学为主,通过相互交流实现理解的提升。
通过读来感受颐和园的美。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长廊、柱子”等词语。
2、让学生理清作者的游览顺序,了解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学习按照游览顺序抓住描写景物特点写作的方法。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过程与方法
1、激趣释题,运用电教手段,把学生带入情境,展开想象。
2、指导朗读,帮助学生理清文路。
3、分段精读,质疑探索、组织讨论、总结归纳、边议边读。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课文优美的语言,体会作者对颐和园的赞美之情,激发探究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陶冶学生的爱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
1、理清作者的游览顺序:“长廊—万寿山—昆明湖”。
2、学习按照游览顺序抓住描写景物特点写作的方法。
【教学难点】
由于学生没有感性认识作基础,理解描写长廊、万寿山、昆明湖景物特点是难点。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讲读全文,感受颐和园的美,有感 情地朗 读全文。
【数学过程】
一、情境引导新课,整体感知
老师:今天真是个好天气,大家想不想出去散散心啊?那还等什 么呢?我们一起去游览《颐和园》吧!
板书课题: 颐和园
老师:颐和园坐落在北京的西部,从前是皇家园林,如今已成为中外游览的风景区。下面老师就和同学们一起去游览一下那拥山抱水、景色秀丽的颐和园,好不好?
(播放录相,全文朗 读)
老师:看完这段录相,谁来说说:你有什 么感受?
学生:我觉得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花园。
板书: 美丽的大花园
二、初读课文,理清顺序
老师:刚才我们通过录像直观地感受到了颐和园的美,现在我们打开书,看看文中的作者是怎么样用优美的语言,恰当的词汇来描述颐和园的美景的。 出 示自学提示,请同学们轻声读或默读课文。学生轻声读或默读思考后,交流讨论问题1、课文主要写了哪些景物?2课文按什么顺序写的?
学生1:课文主要描写了颐和园的长廊、佛香阁、昆明湖和十七孔桥这四个地方?
学生2:课文是按照游览参观顺序写的。
老师:你是从哪一些词语发现的?
三、细读课文,感受特点
(一)通过录相,你觉得长廊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 么?
我们进入课文,看一看作者是如何描写长廊的好吗?
1、学生自读课文边读边划出相关的语句。
2、交流读书所得。
3、教师随机板书 : 长 美
4、指导感情朗读:
(二)老师:从“长廊上每间横槛上画着五彩的画,几千幅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这句话中你又想到了什 么;作画的人是谁?你从中体会到了什 么?
老师:那么我们应该带着怎么样的语气读这段呢?(对长廊美景的赞美,和对古代劳动人民的赞美。)
老师:谁愿意给大家读一读(请学生朗 读)。
四、自主合作,激趣学习
(一)老师:刚才,老师带着大家共同学习了“长廊”这一部分,我们既找出描写长廊特点的词句进行分析,又总结出长廊的长和美的特点,然后练习有感 情地朗 读了这部分,同学们表 现都十分积极。
下面我们以小组为单位,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自己喜欢的段落好不好?
(二)出 示学习方式:
品析问句,朗 读感悟,导游讲解
1、 学生小组学习、讨论
2、 汇报交流
3、 在学生汇报交流的基础上老师相机板书出各个景点的特点,并随机指导学生的朗读。
(三)学习过渡句
老师:刚才我们大家共同合作学习了“长廊”,小组合作学习了“佛香阁”、“昆明湖”和“十七孔桥”。感受到了颐和园中这些秀丽的景色,那么课文中作者又是怎么样把这些不同的景点有机地连接在一起呢?快速地划一划连接上下文的句子。
(学生朗读)
老师:我们把这些句子叫做过 渡句,使用过 渡句能使文章更清楚,上下文联系紧密。在今后的写作中我们应恰当地运用,使文章更生动。
板书:
过 渡句
五、总结全文,布置练习
老师:我们重点学习了长廊、佛香阁、十七孔桥、昆明湖这几部分,了解了颐和园的美丽多姿。大家想一想,颐和园是不是就只有这几处景点?
学生:不是
老师:你是从哪儿知道的?
学生:课文结尾说的“颐和园到处有美丽的景色,说也说不尽”可以体会到颐和园的景点很多,课文只重点介绍了几处。老师:好,我们今天的练习是:
1、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选择课文中一处你喜欢的景点给小伙伴作讲解。
【情景说明】
《颐和园》是义务教育标准实验教材第七册第五组的第二篇精读课文。本组共三篇课文,两篇精读课文《长城》、《颐和园》,一篇略读课文《秦兵马俑》,介绍的都是我国的“世界遗产”。《颐和园》这篇课文描述了北京颐和园的美丽景观,按照游览的顺序记叙了长廊、万寿山、昆明湖的景色。全文层次清楚,首尾呼应,语言生动优美,具体形象,处处洋溢着作者对颐和园的赞美之情。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长廊、柱子、神情气爽、建筑、佛香阁、金碧辉煌、宫殿、葱郁、掩映、朱红、隐隐约约、堤岸、雕刻、狮子、姿态不一”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感受颐和园美丽的景色和课文优美的语言,激发学生探究中国的“世界遗产” 的兴趣。
4、学习按照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写的方法。教学本文的重点是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中感受颐和园的优美景色,受到情感的熏陶。教学的难点是引导学生体会课文的写法方法并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
【教学准备】
教材中配有三幅图片,分别是长廊、佛香寺和十七孔桥,可以使学生形象地感受颐和园的美丽。教师在课前可让学生查找更多有关颐和园的图片、文字资料,对颐和园有更深刻的了解,并在学文过程中适时展示收集的资料,拓展学生视野。
【教学设想】
第一课时,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再读课文,理清课文条理──自学课文,质疑问难。
第二课时,精读课文,领略美景,学习语言,积累语言。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为了保护人类社会的共同财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全世界最突出的自然和文化景观评为“世界遗产”,编成《世界遗产名录》。我国已有多处景观名列其中。
播放cai课件:
《世界遗产名录》一书,翻开扉页,上面书有“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文化景观”。
今天,我们再去领略我国另一处景观——颐和园的风光。
板书课题:
颐和园
二、交流搜集到的有关颐和园的图片、文字资料
同学们在课外收集了颐和园的有关资料。请你介绍和展示收集的资料或图片。
三、学生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
1、学生自由读文,要求:
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不懂之处多读几遍,并做上记号。
2、同桌分段对读课文,互相检查,互相帮助。
四、检查学习情况
1、指名分段读课文:
纠正字音。并做简要评价。
2、交流读书感受,引导学生理清课文的游览顺序:
师:读了课文,你已经了解了什么?
(教师随学生的回答可相机出示文中三幅插图:长廊、佛香阁和二七孔桥。)
师:作者按怎样的顺序来游览的?从课文的哪些词句可以看出来?
(引导学生找出第 2、3、4、5自然段的第一句话理清课文条理。)
(cai课件出示第 2、3、4、5自然段的第一句话,帮助学生理清课文的游览路线。)
师:请同学们读读大屏幕上的句子,注意句中记叙游览过程的动词,学习作者游览观景,过渡连接的表达方式。
3、cai展现颐和园地形图,加深学生对课文的游览顺序的记忆。
五、布置练习
自己最喜欢文中哪一处景点?把相应的段落多读几遍,想象文中描绘的美景。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旧知
课文按什么顺序介绍颐和园的?主要介绍了颐和园的哪几个景点?
板书:
长廊 佛香阁 昆明湖 十七孔桥
二、精读课文,领悟语句,品味语言美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想想颐和园里的哪处景物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把描写该处景物的段落多读几遍,说说这处景物有什么特点?
2、学生小组间交流学习情况:
教师巡视,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
3、全班交流学习情况:
师:颐和园里的哪处景物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并说说为什么会给你留下深刻印象?
学生可能会抓住重点段(课文的2~5自然段)来谈体会:
⑴ 引导学习第二自然段:
描写长廊的长,横槛上的五彩画没有哪两处是相同的,长廊两旁花木成荫。
① cai出示句子:
绿漆的柱子,红漆的栏杆,一眼望不到头。这条长廊有700多米长,分成 273间。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画着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长廊两旁栽满了花木,这一种花还没谢,那一种又开了。
② 学生读后谈理解:
读了这几句话,你感觉长廊这个景点有什么特点?
(长廊“长”的特点可与“教室”的长做个比较来感受长廊的长。)
③ 出示长廊图片:
欣赏长廊,感受长廊的长、美。
④ 指导朗读:
长廊真是长呀,横槛上面几千幅画又各不相同,画家真伟大呀!请同学们感情朗读这几句话。
⑤ 请同学们仿照这几句话来说说教室走廊的特点,如:
走廊地面的水磨石被同学们拖得发白发亮,一侧的水泥柱子非常坚固,不锈钢栏杆在阳光下闪闪发光。
⑵ 自主学习第三自然段:
描写佛香阁、排云殿的壮观。
① cai出示句子:
抬头一看,一座八角宝塔形的三层建筑耸立在半山腰上,黄色的琉璃瓦闪闪发光。那就是佛香阁。下面那一排排金碧辉煌的宫殿就是排云殿。
② 指名读句子,谈体会:
我读后感觉佛香阁闪闪发光,排云殿金碧辉煌。
③ 师指导写法:
比起“长廊”,“佛香阁、排云殿”两处景点所花的笔墨非常少,是略写。
④ 出示“佛香阁”插图:
齐读大屏幕上的句子。边读边观插图,感觉佛香阁、排云殿的雄伟。
⑶ 抓重点,体悟第四自然段:
① cai出示句子:
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
② 学生读后谈感受:
昆明湖非常平静,非常绿。昆明湖湖面像镜子一样光滑。……
③ 点明比喻句:
“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
比喻形象、具体。
④ 师:“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这句话更强调了湖面的平静。句中哪一个字用得最形象?为什么?
(体会“滑”字用得准确、形象,与“划”字比较,体会用词的准确。)
⑤ 启发想象:
作者注意观察,又发挥想象,把昆明湖的静与绿写活了。由昆明湖的“静”你还知道哪些描写“静”的句子?
(课文《我们的民族小学》中“窗外十分安静,树枝不摇了,鸟儿不叫了,蝴蝶停在花朵上,好像都在听同学们读课文。”)
⑥ 欣赏美景,感情朗读。
⑷ 赏读第五自然段:
① cai出示句子:
“昆明湖围着长长的堤岸,堤上有几座式样不同的石桥,两岸栽着数不清倒垂的杨柳。湖中心有个小岛,远远望去,岛上一片葱绿,树丛中露出宫殿的一角。游人走过长长的石桥,就可以去小岛上玩。这座石桥有十七个桥洞,叫十七孔桥,桥栏杆上有上百根石柱,柱子上都雕刻着小狮子。这么多的狮子,姿态不一,没有哪两只是相同的。”
② 学生读后谈体会:
这段话详细描写了昆明湖的美景,有长长的堤岸,有不同式样的石桥,有湖心小岛。主要写了湖中十七孔桥。
③ 教师总结:
这段话详细描写了昆明湖的美景,是详写。
④ cai播放昆明湖的美景,并配音朗读出示的语句。
⑤ 学生感情朗读该段,想象美景。
三、总结全文
颐和园到处有美丽的景色,说也说不尽。作者按游览的顺序向我们描绘了长廊的长、佛香阁、排云殿的壮观、昆明湖的静、绿和十七孔桥上的石狮子姿态不一,形象而生动。
四、课后小练笔
学习了《颐和园》移步换景的写法,课后同学们记一次游览活动。注意按一定顺序描写,抓住特点描写。
【教学反思】
教学本课前,我自己通过网络搜集了大量文字、音像资料,精心设计了教学结构,整合了许多文字、音像资料。课堂活动中,学生在阅读文本、想像画面的同时,欣赏颐和园的真实景象,既丰富了视野,又增添了热爱颐和园的情感。特别是颐和园的地形图的再现,让我们这些远离北京的孩子能深刻记忆游览颐和园的路线。
学生在学习本课后,能按一定的顺序记叙自己的游览经历。有的学生按照游览顺序记叙了参观校园的过程:“一进大门,就看见一条笔直的水泥路通向教学楼。水泥路两旁……穿过教学楼走廊,顺着又宽又干净的楼梯,扶着光亮的扶手,上了二楼就来到我们的教室……”学生仿照课文第二至五段每段开头的第一句话,清楚地交代了自己的参观经过。
【专家点评】
“教材无非是个例子。”《颐和园》一课结构清晰,课文第二至五自然段的每段开头第一句话很明显地交代了作者的游览顺序。该教学设计借助多媒体再现真实景象、展现课文重点语句,注重引导学生学习语言、积累语言,在交流的过程中拓展了文本,丰富了学生语言。比如:学生不仅收集到关于颐和园的历史资料,还收集到文中各景点的具体文字介绍及优美图片,学生介绍收集的资料,语言表达流畅,用词恰到好处,充分调动了学生动手收集资料的能力和整理、表述语言的能力。注重启发想象,学生由昆明湖的静想到了《我们的民族小学》中学生读书时窗外的静,学生从书中跳到书外,展示了学生对以往所学知识的回顾,激发了学生探究的热情。注重读写结合──引导学生学习按照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的写法,并指导学生灵活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完成“课后小练笔”,做到了学有所获,学有所用。
【教材分析】
《颐和园》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第18课,这是一篇写景的游记。作者按照游览的顺序,用生动的语言、准确的词汇、恰当的比喻,再现了颐和园这座古老的皇家园林的秀丽景色,字里行间流露出喜爱之情,是一篇培养学生语感,帮助学生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好文章。也是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的好教材。
【学情分析】
《颐和园》是第七册第五组教材的第二篇课文。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是:继续练习给课文分段,揣摩作者的叙述顺序,表达方法,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祖国河山的壮美秀丽。结合单元训练点和学生实际,本课的训练点为引导学生了解作者的叙述顺序,通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颐和园的美,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课文重点段落是二、四自然段,学生不易把握的是介绍的景物较多,比较分散。同时作者对颐和园中的景物只进概括性的描述较为抽象,学生对颐和园的景物没有感性认识,不容易理解。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使学生了解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培养学生的赏美爱美情趣,受到美的熏陶,并能有所感悟,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了解作者的写作顺序,体会并学习作者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1、指导学生朗读感悟颐和园的美景,培养审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2、引导学生体会并学习作者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表达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情趣
1、导语:
在我国首都北京西郊,有一个世界著名的皇家园林,它就是颐和园。那里有令人陶醉的自然风光,又有梦幻般神奇的建筑。请同学们先欣赏一些这里的美景。
2、出示图片,欣赏图片:
看了这些图片,你想说点什么?
学生交流谈感受。
3、导入新课:
通过图片感受颐和园的美,需要一双爱美的眼睛和一颗爱美的心就够了,但要通过课文感受颐和园的美,还需要美的智慧。同学们有信心吗?现在我们来学习《颐和园》这篇课文。
板书课题:
颐和园
提醒学生注意“颐”左边的写法。
(在导入这一环节里,我借助图片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采用富有诗意的导语、具有感召力的过渡语,为学生创设情景,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学生的情绪一下子就被调动起来了。有的学生看了图片说:“我真想现在就到颐和园去游览一番!”)
二、初读感知,了解作者游览顺序
1、默读课文:
作者按游览顺序主要给我们介绍了颐和园的哪几处美景?
板书:
长廊、万寿山、昆明湖
2、颐和园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过渡:让作者做我们的导游,带我们去细细玩赏。
(第二个环节让学生通过默读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整体感知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另外,让作者做导游,使学生更快地和作者、文本、融为一体,进入课文美好的情景。)
三、精读感悟,进一步感受颐和园的美
1、感受长廊的特点:
过渡:
作者先带我们来到了有名的长廊。长廊为什么这么有名呢?
(出示图片)
⑴ 指名读文(第二段):
颐和园的长廊给你留下了是怎样的印象?
⑵ 学生交流感受并板书:
长、美
⑶ 体会长廊的长:
① 请你用文中句子告诉大家长廊究竟有多长,好吗?
② 齐读感受后交流:
你是从哪几个词语感受出来的?
一眼望不到头、700多米长、273间。
③ 出示两个句子,指导朗读。
(通过朗读深化感受)
④ 比较句子,让学生说说哪一种写法好?为什么?
这条长廊有(700多米)长,分成273间。
这条长廊很长,分成很多间。
小结:
在这儿作者使用了具体的数字来描写长廊的长和间数的多。运用数字可以把事物的特点说得更具体、更清楚。这是写作中常用的一种方法,以后大家在写作时也可以运用这样的写法。
(对学生进行写作方法的指导。)
⑷ 指导朗读:
课件出示老师引读:
长廊真长啊!绿漆的柱子,红漆的栏杆……分成273间。
⑸ 感受长廊的美:
① 哪些词句最能体现长廊的美?
指名。
② 学生交流,重点理解:
五彩的画:
出示这些画,谁来说说这些画怎么样?有的……有的……有的……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
③ 欣赏长廊的录像资料,一生扮解说员,介绍长廊的相关知识。学生观后交流谈感受。
(借助像象再现一幅幅美丽的画卷,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更好地和作者及课文融为一体,使他们受到美的熏陶,培养他们爱美的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通过解说员的介绍,使学生对长廊的相关内容有更多的了解,拓宽了知识面。)
小结:这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古代的劳动人民真了不起!谁来把这句话美美地读一读?
④ 你还可以从有哪些地方感受到长廊的美呢?学生交流:
“长廊两旁栽满了花木,这一种还没谢,那一种又开了。”(鲜花常开)
“置身于这花的海洋中,微风从左边的昆明湖上吹来,使人神清气爽。”(风景宜人)
⑤ 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这长廊的美!引读:
课件出示:
长廊真美呀!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使人神清气爽。
⑥ 谁再来美美地读一读?
指名读。
⑦ 指导感情朗读:
长廊这么长,这么美,真让人陶醉呀!请大家带着对长廊的喜爱之情再来读一读第二段!
⑧ 小结:
一眼望不到头的长廊,有着五彩的画,是画的世界,花的海洋,难怪这里这么有名。
2、感受万寿山的美景:
过渡:
走完长廊,作者又带我们来到什么地方?
(万寿山脚下)
⑴ 指名读第三段:
这一段作者主要给我们介绍了哪两种神奇的建筑?
板书:
佛香阁、排运殿
⑵ 佛香阁和排云殿的建筑有什么特色?你是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出来的?
佛香阁:
八角宝塔形、三层、耸立、闪闪发光。
相机点播:
抓住造型特点,突出其高大和美丽。
排云殿:
一排排、金碧辉煌。
相机点播:
通过占地面积大、华丽突出其雄伟壮丽。
⑶ 放录像体会排云殿的宏大规模和雄伟壮丽。
⑷ 师总结:
佛香阁造型独特,雄伟壮丽,颐和园的象征,排云殿规模宏大,异常华丽。作者正是抓住了它们的建筑特点和宏伟气势,赞扬了我国古代园林艺术的巨大成就。
(增强民族自豪感)
⑸ 感情朗读,升华感情。
⑹ 登上万寿山,我们又看到哪些美景?
① 自由读文,交流自己看到的美景:
“向下看,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
划出表示颜色的词。
“正前方,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
“向东远眺,隐隐约约可以望见几座古老的城楼和城里的白塔。”
② 你觉得作者那些词语用得特别好?交流说理由。
(大半、隐隐约约等)
③ 重点品读赏析:
a、出示句子:
“正前方,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上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痕迹。”
b、读句子:
相互交流谈感受,体会作者是怎样突出昆明湖静和绿的特点的。
学生交流体会:
这句对昆明湖的静和绿的特点做了生动的描述。先用静物“镜子、碧玉”作比喻,说明昆明湖非常静,光洁照人;昆明湖水非常绿,如碧玉一般。然后又以动的画面进一步描述昆明湖的静。“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说明湖面非常平静。一个“滑”字与上面的“镜子”一词相得益彰。
c、四人小组讨论“滑”的精妙之处:
这儿用了一个“滑”字,能改用“划”字吗?
d、四人小组讨论后全班交流:
a、如果用“划”字,就表示用桨来划,每划一桨,湖面就会产生许多波纹;而文中说,游船、画舫在湖面驶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这样的话,就显得自相矛盾。
b、文中说昆明湖绿得像一面镜子,湖绿得像一块碧玉。我们都知道,镜子和碧玉的表面都很光滑,这儿用”滑“字就显得很准确,而用“划”字就没有这样的好处了。
c、昆明湖的面积很大,占颐和园的四分之三,水域又深(网上查阅的资料),作者又是从远处观赏昆明湖,所以用“滑”字更能体现昆明湖的静态之美。
e、感情朗读,感受远处昆明湖梦幻般的仙境。
3、感受昆明湖(近处)的美景:
⑴ 自由读第5自然段:在昆明湖我们欣赏了哪些美景?
⑵ 学生交流:
长长的提岸、湖心小岛、十七孔桥。
⑶ 作者重点介绍了哪一处美景?
出示十七孔桥图片。
① 出示句子:
“这座石桥有十七个桥洞,叫十七孔桥;桥栏杆上有上 百根石柱,柱子上都雕刻着小狮子。这么多的狮子, 姿态不一,没有哪两只是相同的。”
② 感情朗读,谈感受,体会十七孔桥“三多”的特点。
(让学生感受古代雕刻技艺的高超,增强民族自豪感。)
⑷ 远处的昆明湖带给我们无尽的遐想,近处的昆明湖又是如此的迷人,如果你是一名导游员,你会怎样给大家介绍昆明湖呢?
⑸ 导游员介绍昆明湖。
(精读感悟,感受颐和园的美,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是本节课的重难点。教学时,我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仔细揣摩、深入体会并进行自主交流、感情朗读,使他们在对词句的咀嚼中,在感情朗读中,在图片、录像的运用中,在“解说员”、“小导游”的引领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进一步升华了感情。不但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体验了颐和园和祖国语言的美,也突破了课文的重难点,同时对学生进行了必要的写作方法指导。)
四、总结全文,升华感情
其实颐和园的美景还有很多,它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和心血的结晶,它不愧是我国园林艺术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希望大家有机会亲自到颐和园尽情游览,细细玩赏。
五、语言积累
背诵自己喜欢的句子或段落。
1、激趣:
颐和园的景色这么美,作者的文章又写得这么好,如果同学们能把自己喜欢的句子或段落背下来该多好呀!给大家三分钟时间,赶快行动吧!
2、展示背诵。
(《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和“课程目标”中,先后提到指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学生要“有较丰富的积累”。积累过程有自身的发展规律。以语文积累中的语言积累为例,语言积累不止是对语言博闻强识,它一般要经历理解、感悟、鉴赏、记忆的复杂过程。本课教学正是在学生朗读、理解、感悟、赏析的基础上加强了对学生进行语言积累的训练。)
六、作业超市
1、把课文中的好词佳句抄写下来。
2、请你做一次小导游,向爸爸、妈妈介绍一下颐和园中最有特色的一两处风景。
3、按一定的顺序,用一两段话描写自己熟悉的一处景物。
(让学生选取自己最喜欢的作业内容,学生的自主性和积极性能得到充分发挥,作业的质量一般都是比较高的。)
【板书设计】
长廊: 长、美
佛香阁 排云殿
颐和园 万寿山:
(美、大) 昆明湖(远):静、绿
昆明湖(近):十七孔桥
【设计思路】
《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的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尊重学生自主学习的权利和选择,是课程改革倡导的新观念。本课采用“创设情景、精读感悟、感情朗读、揣摩体会”为主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细读、精读、品读、有感情地朗读中,再现一幅幅美丽的画卷,使他们受到美的熏陶,培养他们爱美的情趣。通过引导学生精读感悟,进一步增强对语言的感受力,使他们能够透过语句认识景物的特点,学习并体会作者观察景物的方法及抓住景物特点描写景物的方法。
学习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长廊、柱子、神清气爽、建筑、佛香阁、金碧辉煌、宫殿、葱郁、掩映、朱红、隐隐约约、堤岸、雕刻、狮子、姿态不一”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感受颐和园美丽的景色和课文优美的语言,激发探究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
4、学习按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写的方法。
教材简说:
这篇课文描绘了北京颐和园的美丽景观,全文层次清楚,首尾呼应,语言生动优美、具体形象,处处洋溢着作者对颐和园的赞美之情。
课文移步换景,按照游览的顺序记叙。一写长廊的景色:先抓住“长”的特点从总体介绍,然后抓住每一间的横槛上五彩的画的特点从内部介绍,最后抓住长廊两旁风景宜人的特点介绍外部环境;二写万寿山的景色:先写从山脚下抬头看到的佛香阁和排云殿的壮观景象,再写站在佛香阁的前面从山上向下、向前、向东远眺所看到的美丽景色;三写昆明湖的景色:分别介绍了长堤、湖心岛、十七孔桥。课文开头总述颐和园的美丽,结尾与开头呼应,表达了作者的赞美之情。
教材中配有3幅图片,分别是长廊、佛香阁和十七孔桥,可以使学生形象地感受颐和园的美丽。
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一是使学生了解颐和园的美丽景色,进一步激发探究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感受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二是引导学生积累语言,学习按照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写的方法。
教学本文的重点是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中感受颐和园的优美景色,受到情感的熏陶;教学的难点是引导学生体会课文的写作方法并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
【教学目的】
1、认识11个生字,学会其中的7个;正确读写“大殿、长廊、绿漆、栏杆、昆明湖、神清气爽、佛香阁、金碧辉煌、宫殿、朱红、痕迹、堤岸、雕刻、隐隐约约、玩赏”等词语。
2、初步朗读课文,理清课文顺序。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学习生字
1、读生字并组词:
殿、廊、柱、栽、筑、阁、朱、堤、雕、狮、态。
2、注意部首:
殿、栽、朱。
3、注意字形:
殿、廊、栽、朱。
4、读词:
大殿、长廊、绿漆、栏杆、昆明湖、神清气爽、佛香阁、金碧辉煌、宫殿、朱红、痕迹、堤岸、雕刻、隐隐约约、玩赏
5、组词:
郎( ) 堤( ) 栏( ) 昆( )
廊( ) 提( ) 烂( ) 困( )
二、初读课文
1、在熟读词语的基础上,读课文,要求:
正确、流利。
2、课文先后写了颐和园哪些景点?
3、小组合作读读课文。
三、作业
1、写生字词。
2、查找关于颐和园的资料。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了解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培养学生的爱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2、学习课文写景状物的叙述顺序以及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表达方法。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同学们,在北京西北郊有一个清代的皇家园林──颐和园。占地约300公顷,其中水面约占四分之三。今天,我们和作者一起浏览一下这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
1、指名读课文,填空:
颐和园是一个( )的古代皇家园林。
2、作者都去了哪些地方?
长廊──万寿山──佛香阁──昆明湖。
二、分析
1、请你当个小导游带我们去游览颐和园:
⑴ 默读课文:
你最喜欢颐和园那个景点?读完有什么感受?
⑵ 喜欢的句子多读一读,能背下来就更好了。
⑶ 选择你最喜欢的方式进行汇报(读、说、演、画、贴)。
2、请几位小导游分别向我们介绍:
⑴ 长廊:
① “这条长廊有700多米长,分成273间。
700多米、273间,写出了长廊的长和长廊间数多的特点。
② “每一间的横楗上都有五彩的画,画着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
这说明画的内容丰富、题材广泛、构图多样,从中感悟我国古代灿烂的文化、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技艺。
③ 观看录像,体会古代灿烂的文化、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技艺。
④ 把自己喜欢的句子读一读。
⑵ 万寿山:
① 先写从山脚下抬头看到的佛香阁和排云殿壮观的景象:“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
a、间接地感受到佛香阁非常高。
b、记住好词:
耸立、金碧辉煌的宫殿、闪闪发光。
c、有感情读一读。
② 再写站在佛香阁的前面从山上向下、向前、向东远眺所看到的美丽的景观:“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
a、读后有什么感受?
b、想象当时的情景。有条件的可以放录像。
c、再读一读。
③ 体会一种古色古香的美。
⑶ 昆明湖:
① 昆明湖占颐和园的四分之三,水域很是宽阔。在这里可以欣赏垂柳、堤岸、小岛、十七孔桥……
② 这么多的狮子,姿态不一,没有哪两只是相同的。
又一次体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技艺。
③ 有条件的可以展示图片或者录像。
三、小结
1、学完这篇课文有什么感受?
自豪,高兴,陶醉,喜悦……
2、带着这种感受,把喜欢的段落读一读。
3、指名有感情地读读(最好配有古筝伴奏)。
4、再次强调一下写作的顺序(尤其是表示游览顺序的词语)。
四、作业
1、把自己喜欢的句子抄写下来。
2、观察熟悉的一个景点,写一段话。
教学要求:
1.让学生了解颐和园美丽的景色,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利用校园网、互联网络自主查寻收集资料拓宽学生的视野,进一步增强对颐和园的了解。逐步培养学生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帮助学习的能力。
3.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训练学生的创新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4.按课文记叙的游览顺序,练习给课文分段。理解课文重点词句,会用“耸立”“隐隐约约”造句。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二、四自然段。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陶冶爱美情趣,受到民族自豪感的教育;利用网络自主查寻,拓宽学生视野。
教学难点:
小导游介绍颐和园,能用流畅的语言表述出来。
教学准备:
网络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三课时。
教学内容:
学习生字新词。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给课文分段并概括段落大意。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介绍颐和园的有关资料。
二、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⑴自渎课文。思考:作者抓住颐和园那些景物来描写的?
⑵分自然段朗读课文。思考:每一自然段描写的是什么?(段意)
三、学习生字新词。理解:耸立、掩映、神清气爽、隐隐约约、葱郁等词的
含义。
四、给课文分段并概括段意。(可分三段也可分六段)
五、抄写生字词。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理解课文内容。小导游介绍颐和园。
教学过程:
一、导入:颐和园是我国首都一处著名的景点那里历史悠久、景色怡人,是旅游观光的好去处。昨天,同学们随老师走马观花初游了颐和园,已经领略到了颐和园的美。谁来回忆,昨天的游览路线?
二、出示游览图,复习课文描写顺序。
(学生复述,教师电脑演示)
提问:初游颐和园,你感觉怎样?(美)课文一开始是怎样写的?(读课文第一段)作者是怎样描写这些美丽的景色?
三、学生自读课文,摘抄优美词句,体会课文的美。
1.学生自读课文勾划出优美词句,说出美在什么地方。
2.电脑输入,感情朗读。
过渡:经过这样一番描写,再加上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读,这让我们感到颐和园更美了!
四、指导学法,明确学习目的,体现学生的自主性。
1、出示学习方法:
⑴读:找出描写颐和园的优美语句有感情地朗读。
⑵看:利用校园网、互联网查看相关图片、录象、文字资料。
⑶讲:自己来作导游把美丽的景色描述出来。
2、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想解决些什么问题呢?
五、聘请小导游。
1、分组:长廊万寿山昆明湖
2、推选“颐和园小园长”。
3、师:下面请小导游们到颐和园的网站上去收集资料,制作一份电子简报,
向游客解说!(电脑出示制作步骤)(请学生读)
制作步骤:
㈠网络浏览查寻相关资料。
㈡复制图片摘抄文本。
㈢利用收集到的资料写导游词。
(要求:每一小组的同学分工合作共同完成,制作好以后推荐一名同学进行解说)
六、网络浏览查寻,理解课文内容。
七、展示汇报,协作交流,演、讲结合,理解课文内容。(重点:二、四自然段)
过渡:我们现在就跟随小导游,去“颐和园”领略无限的风光。
(一)团长介绍(历史等背景资料)
(二)学习第二自然段。(长廊)
1.组长汇报。(边讲边演示)
2.对导游的解说进行评价。
3.组员补充。
提问:哪些句子能够体会作者的游览的顺序?
指名回答,师相机出示句子。
从句子中找出写游览过程的动词,指名上台画一画。
学习移步换景的写作方法。
5、再读课文,理清条理。
课文哪几个自然段是具体些颐和园的景色的?
给课文分段,明确(总分总)的结构。
三、精读课文,品析景物特点,感受语言美。
1、出示自学指导:
(1)、请大家读一读长廊这一部分,找出作者描写的景物。
(2)、说说长廊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
2、学生读书。(大屏幕出示第二自然段)
3、说说作者描写的景物。
4、这些景物作者是按什么什么顺序观察的。
5、指名说说长廊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
6、学习3~~5自然段
自学指导
1、自读3~5自然段,说说每个自然段主要描写了什么景物。
2、选择你最喜欢的景物,有感情地多读几遍,想想景物有什么特点。
学生读书。
3、汇报:说说每个自然段主要描写了什么景物。
第三自然段佛香阁排云殿
第四自然段昆明湖
第五自然段十七孔桥
4、我们先来到万寿山上的佛香阁,谁喜欢“佛香阁”,读读句子
出示句子。说说佛香阁的特点。
5、谁喜欢“排云殿”读读句子,说说有什么特点?
6、喜欢昆明湖的同学来读读句子,告诉我昆明湖有什么特点?
这句话把什么比着什么?
还有哪一句也能看出昆明湖的静?“滑”换成“划”行不行?哪个更能突出昆明湖的静?
7、美丽的昆明湖上有一座长长的石桥,叫十七孔桥。
喜欢十七孔桥的同学来读读描写十七孔桥的句子,有什么特点。从哪里看出。
狮子多桥洞多柱子多
没有哪两只是相同,同样让我们感受到劳动人们的智慧和雕刻的技艺高超。
齐读这句话。
四、总结
我们随着作者将颐和园游完了,那么颐和园中,就这些景观吗?
齐读最后一段。
课后拓展
颐和园还有哪些景点,课后查资料,下节课我们继续交流。
板书设计
18颐和园
长廊万寿山昆明湖
之五
佚名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培养学生的爱美情趣,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能按照课文所记叙的游览顺序,练习给课文分段。
3.学会本课的14个生字。理解词句,会用“耸立”和“隐隐约约”2个词语造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2、4自然段。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按照游览顺序给课文分段。教学难点 借助课文,陶冶学生的爱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初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二)学会本课14个生字和12个新词。
(三)练习按作者的游览顺序给课文分段。
二、教学重、难点
(一)学会本课14个生字和12个新词。
(二)练习用不同的方法给课文分段。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新课。
导语 :在我国的首都北京西郊,有一个世界著名的皇家园林。它就是颐和园,(教师板书课题)那里有著名的长廊、佛香阁、昆明湖、十七孔桥等人文景观。今天就让我们寻着作者的足迹,一同来饱览颐和园的美景。
(二)出示幻灯片,认识颐和园的几个著名景观,从直观入手,对颐和园的美景先有一个感性的认识。(有条件的可以给学生播放有关颐和园的风景教学录相片。或出示一组有关颐和园名胜风光图片。)
(三)学生轻声读课文,用笔标出课文有几个自然段;划出本课的生字和新词。
(四)学习生字新词。
1.学习生字:
识字教学的要求是读准字音、记清字形、了解字义。会给生字组词。
(1)利用汉语拼音,读准字音。
用声韵两拼法和三拼连续法读准字音。重点指导“栽、爽、葱、朱、赏”的读音。
(2)用多种方法记忆字形。
①用拆合法记“殿、昆、爽、葱、郁、堤、雕”的字形。例如“殿”字。我们把它拆成三个部分,左上角是尸体的“尸”;左下角是个“共”字;右边是没有的“没”的右半边“殳”;再把这三个部分正确地组合在一起就是“殿”字。
②利用形声字构字规律记忆“阁、煌、廊、葱”的字形。“阁”属于外形内声类,“门”形旁表意;“各”声旁表音。“煌”属于左形右声类,左边“火”形旁表意,右边“皇”表声。“葱”属于声占一部类,“匆”表声只占中间一部分。“廊”属于外形内声类。
讲解:声旁和形旁的作用是有局限性的。有的形旁能大致表示出属于哪一类的;有的就不能明确地表示出来。有的声旁能表音,有的就不能准确地表示读音。如:“恍、晃”两个字就不能念成(gu1ng)。因此,学生在遇到形声字时不要“念半边”,要正确运用形声字的构字规律识字。
③用比较法(根据生字字形上的特点,找出一些与生字字形相近的字,形近字之间区别对比找出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从而记住生字的字形)记忆“栽、雕、赏”的字形。栽——裁——载;赏——党——堂;雕——准——谁——淮。
④用数笔画的方法记忆:“漆、朱”的字形。
⑤突出强调“殿、廊、葱、爽、漆”的字形。“殿”字的左下角是个“共”字;“廊”字“广”的里面是“郎”字,右边是“阝”不要写成“卩”;“葱”字中间部分是“匆”字不要少写一点写成“勿”;“爽”字的写法,笔顺应是要把字写美观;“漆”的右下角是不要写成“氽”。
记忆字形时,不一定就是一个生字就用一种方法,有时可以几种方法并用。比如“雕”字,我们可以用形近字区别对比的比较法来记字形;也可以用拆合法来记,把“雕”字拆成左右两部分左边是“周”,右边是“隹”(zhu9)。学生要能够根据汉字特点灵活选择记忆字形的方法。
(3)借助字典理解字义、词义;查字典也可以帮助学生识字。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查字典使用工具书的这种能力。学生具备了这种能力将终生受益。
2.解释下列词语:
神清气爽:形容人头脑清醒,精神爽快。
金碧辉煌:形容建筑物异常华丽,光彩夺目。
姿态不一:样子各不相同。
琉璃瓦:内层有较好的黏土,表面用琉璃烧制成的瓦。形状像半边粗竹筒,外部多是绿色或金黄色,鲜艳、发光,多用来铺宫殿或庙宇的屋顶。
横槛:本课指横嵌的长方形栏板。
宫殿:帝王居住的高大华丽的房屋。
远眺:往远处看。
画舫:装饰华美、专供游人乘坐的船。
葱郁:青翠茂密。
介绍几种常用的解词方法:
1).直观、演示法。表示事物名称的名词,而又是学生没有掌握的,可以用实物、标本、图片、幻灯等,让学生直接看到词所表示的具体事物形象,以获得清晰的印象。例如“琉璃瓦、横槛、画舫”这三个词语,教师就可以出示幻灯或图片指给学生看,会收到较好的效果。“远眺”一词,教师可以让学生实际去做,以理解词义。
2).形象描绘法。有些形容词的词义可以用语言描绘形容词所表示的情境,启发学生想象,以达到理解。例如:“金碧辉煌”、“葱郁”这两个词语就可以用形象描绘法来解释。
3).讲解词素法。有些词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词素组成的,讲清学生不理解的词素,把各个词素的意思合在一起加工整理一下,学生就能理解词语的意思了。例如:“姿态不一”、“神清气爽”就可以用这种方法。
4).举例说明法。
5).和同义词、反义词比较法。
6).结合上下文理解词义。
7).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理解词义。
以上是常用的几种方法,讲解一个词时,不一定就用一种方法,有时几种方法并用,会更便于学生准确地掌握词义。
3.读读写写下列词语。
宫殿 堤岸 掩映 雕刻 长廊 葱郁 杨柳 耸立 金碧辉煌 神清气爽 细细游赏 隐隐约约
4.听写词语,当堂检查识字效果。
宫殿 堤岸 雕刻 长廊 葱郁 金碧辉煌 神清气爽 细细游赏
(五)齐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让学生质疑问难,在教学过程 中要解决学生中的疑难问题,做到“讲其所当讲”。
(六)用不同的方法给课文分段。
1.用自然段归并法给课文分段。
(1)默读课文,思考:每个自然段主要讲的是什么?位置相邻的自然段哪些联系比较紧密?(第3、4两个自然段的联系就很紧密。第3自然段写的是作者站在万寿山脚下,抬头仰望看到的景色;第4自然段写的是作者站在万寿山上看到的景色。我们可以把第3、第4自然段合并为一段。这种分段方法叫自然段归并法。)
(2)利用自然段归并法给课文分段,学生讨论后,教师归纳订正,其分段结果是:一(第1自然段);二(第2自然段);三(第3、4自然段);四(第5自然段);五(第6自然段)。
2.按照作者的游览顺序给课文分段:
(1)默读课文,看作者写了颐和园哪些地方的景色?(长廊、万寿山佛香阁、昆明湖十七孔桥。)
(2)看书上的插图或出示风光图片从感性上领略颐和园几处景观的美景。
(3)从课文中找出能够体现作者游览顺序的句子。体会它们在课文中的作用。
①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
②走完长廊,就来到了万寿山脚下。
③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下望,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
④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
读句子,体会这些句子在课文中的作用:这些句子都是过渡句,在文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这些句子清楚地交代了作者的游览顺序;(长廊→万寿山→昆明湖及十七孔桥。)这些句子可以帮助我们给课文分段。游记这类文章的特点是“移步换景”,一般是一处景观为一段。
(4)划分段落,标出起止。分段结果:同上。
3.两种分段方法进行比较:
自然段归并法适用于任何一篇课文,应用范围广,在理解了各个自然段的内容的基础上,才能运用自然段归并法比较费时费力;按空间不同位置分段,适用于游记、参观访问记、写活动的文章,应用范围较窄,但具有方便、快捷的优点。
(七)学法指导:教会学生如何给课文分段。
1.分段的方法步骤:
(1)通读全文,理解课文内容,确定分段依据。
(2)细读每个自然段,弄懂每个自然段的意思,看课文有没有可帮助我们给课文分段的标志。
(3)精读全文,按照分段的依据,正确标出段落的起止。
2.分段的依据:
(1)按时间顺序分段。
(2)按事情发展顺序分段。
(3)按空间不同位置分段。
(4)按不同内容分段。
(5)按组织材料的逻辑关系分段。
①总分式(包括总—分段式;总—分—总段式;分—总段式)
②顺承段式
③并列段式
④因果段式
⑤转折段式
⑥递进段式
⑦点面段式(先概括后具体的段式)
3.分段的标志:
(1)以时间词语为分段标志。
(2)以地点词语为分段标志。
(3)以总起、总结的句段为分段标志。
(4)以过渡句、段为分段标志。
教师要依据课文特点适时地教给学生的分段方法,培养学生的分段能力,不要急于求成。学生要善于抓住课文的特点,找准分段的依据和标志快速准确地给课文分段,在练习中不断积累经验,提高分段能力。
(八)作业 。
1.抄写生字新词。
2.组词。
堤( )阁( )漆( )昆( )殿( )爽( )
提( )各( )膝( )混( )臀( )大( )
栽( )堂( )廊( )
裁( )党( )郎( )
载( )赏( )朗( )
3.练习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2、4自然段。
4.思考课后思考·练习中的1、2、3题。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图文对照,学习课文一至三段和第五段,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颐和园里长廊、万寿山佛香阁这几处景观的景色特点;陶冶学生的爱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会解答课后思考·练习中的第1、2、3题中的有关问题。
(三)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试背课文第2、4两个自然段。
二、教学重点
体会作者是如何抓住景物特点来写具体的。
三、教学难点
凭借课文内容,陶冶学生的爱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教学过程
(一)齐读课文,讲读第1、6自然段。
1.齐读课文。
2.提问:
(1)颐和园给作者留下了什么深刻印象?(课文开头就点明了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颐和园景色优美;颐和园很大,占地范围广。)
(2)作者有什么希望?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
(作者希望我们有机会去北京能亲自到颐和园去细细游赏。因为颐和园到处都有美丽的景色,说也说不尽,所以作者希望我们有机会去北京能够到颐和园去游览那里的美景。)
你们想去颐和园吗?(想。)那好,就让我们按照作者的游览顺序来游览一下颐和园的美景吧!
(二)明确作者的游览顺序。
长廊→万寿山→昆明湖及十七孔桥。
(三)讲读,学习课文第二段。
1.指名朗读,思考讨论,教师归纳明确:
(1)作者是怎样来到长廊的?(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说明长廊的位置:离大门不远。)
(2)长廊的特点是什么?(长,“一眼望不到头”。)作者是用什么方法来说明的?(作者是用具体准确的数字来说明长廊的长的。“这条长廊有700多米长,分成273间。”)
(3)作者是怎样把长廊这处景观写具体的?(分层次写具体。重点段分层,这是把文章写具体的常用方法。)
2.按照提示给第二段分层。
(1)分层的提示是:
从整体上和外部介绍长廊;从内部介绍长廊;讲长廊两旁风景宜人。
(2)分层的结果:
第一层是第1、2句;第二层是第3句;第三层是第4、5句。
3.逐层学习:(重点学习第二层)
(1)学习第一层:从整体和外部介绍长廊。长廊的外部:绿的柱子,红漆的栏杆。
(2)学习第二层:长廊内部: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且内容各不相同。读句子;提问:画的内容包括“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这说明了什么?
(说明画的内容丰富,题材广泛。体现了我国古代文化园林艺术的灿烂和劳动人民能工巧匠的智慧。)
(3)学习第三层:长廊两旁:风景宜人。“长廊两旁栽满了花木,这一种花还没谢,那一种又开了。”这句说明了什么?(说明长廊两旁的花木品种多、数量多;“开”和“谢”是一对反义词,形象地说明了长廊两旁鲜花常开的景色特点。)“使人神清气爽”的:“微风从左边的昆明湖上吹来。这句话间接地说明了长廊是昆明湖边的一处美景。长廊在昆明湖的右边。
一进颐和园的大门,长廊就把它那富有特点的美,展现在我们面前了。
4.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怎样朗读这段才能把长廊的美读出来呢?
(1)教师在语气、语句轻重音、停顿等方面指导学生朗读。
(2)教师范读,学生模仿。
(3)学生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4)指名朗读或齐读。
注意:学生读的形式要丰富一些;不要让学生产生枯燥乏味感。俗话说“熟读成诵”,在熟读的基础上练习背诵此段。
5.完成课后思考·练习第1题中的第(1)小题。说出颐和园的长廊是什么样的?
(1)明确要求:先说出长廊的整体特点“长”;再分层说出长廊的外部、内部和两旁各是什么样的,并以长廊的内部为主。
(2)学生练习。
(3)指名回答。
(四)讲读,学习第三段。
指名两名同学分别朗读课文第3、4两个自然段。思考、回答问题。
1.作者游完长廊,站在万寿山脚下,抬头一看都看到了哪些景观?它们各是怎样的?
佛香阁:八角形宝塔,建在半山腰,三层顶上所铺的黄色琉璃瓦闪闪发光。
排云殿:一排排、金碧辉煌。
教师提问的目的是为了引导学生更好地读书。让学生从书中去寻找答案,组织好语言,提高口语表达能力。让学生多读、多说,以便形成能力。
2.作者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不同的三个方向望,分别看到了什么?
向下望: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葱郁的树丛;黄色、绿的琉璃瓦屋顶;朱红的宫墙,组成了一幅古色古香的风景画。
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
向东远眺:隐隐约约可以望见几座古老的城楼和城里的白塔。
3.练习有感情地朗读第三段,试背第4自然段。
(五)完成课后思考·练习第1题中的第(2)小题:登上万寿山,呈现在作者眼前的是怎样的景色?
1.提示说明:作者的观察点是固定的,在万寿山上,地点没有发生变化,但是作者的观察视角(方向)发生了变化,看到的景物、景色也就不同了。这与整篇课文“移步换景”的特点是有所不同的。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 中,就要善于发现这些同中有异、异中有同的部分。让学生在异中求同、同中求异,通过对比,在这种比较中更好地来学习,提高学习能力。
这个自然段(第4自然段)是按照方向变化的顺序来写的,学生可以按照书上的方向顺序来说,也可以变化一下方向顺序来说。
2.学生练习。
3.指名回答。
(六)完成课后思考·练习第3题中的第(2)小题。
1.出示这段话,说句子。
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痕迹。
2.说说这段话是抓住什么来描写景物的?
3.学生思考、回答,教师订正,归纳总结:
这段话是抓住了昆明湖“平静”的特点来描写的。描写得很具体、形象。“昆明湖漆氽得像一面镜子”,这个比喻句写出了昆明湖水面平静、水波不兴的特点。“绿得像一块碧玉”写出了湖水晶莹透亮如碧玉一般的特点。湖水非常绿,也说明昆明湖湖水的水质好。”“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痕迹”说明湖面非常平静。“滑”字与上面的“镜子”一词相得益彰。这是以动的画面反衬出昆明湖的静。这段文字的形象性很强,闭上眼睛,想一想,在头脑中就能浮现出昆明湖平静的美,给人以一种安逸、舒适的感觉。
4.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要边读边想象,想象出昆明湖平静的美来。
(七)学生对课文第二、三段这部分内容还有没有不懂的问题提出来,师生共同研究解答。
(八)作业 。
1.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2、4自然段。
2.思考课后思考·练习中还没有讲的问题。
第三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图文对照,学习课文第四段,了解颐和园里昆明湖及十七孔桥的景物特点。陶冶学生的爱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会解答课后思考·练习中第1、3题中的有关问题。
(三)指导用“耸立”和“隐隐约约”两个词语造句。
(三)检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2、4自然段。
二、教学重点
体会作者是如何抓住景物特点来写具体的。
三、教学难点
凭借课文内容,陶冶学生的爱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教学过程
(一)齐读全文。昨天我们领略了颐和园里长廊、万寿山佛香阁的美景,今天,我们再来欣赏一下昆明湖和十七孔桥的美景。
(二)学习课文第四段。
1.指名朗读第四段。思考,回答问题:
(1)作者从万寿山下来,在昆明湖畔都看到了哪些景物?(长长的堤岸;几座样式不同的石桥;倒垂的杨柳;湖心小岛,十七孔桥。)
(2)十七孔桥是怎样的?(十七孔桥有十七个桥洞,桥栏杆上有上百根石柱,柱子上都雕刻着小狮子。并且这么多狮子姿态不一,各不相同。)
(3)石柱上雕刻着众多的狮子且姿态不一,这说明了什么?(狮子“姿态不一”的特点,充分显示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
2.教师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1)教师范读。教师在范读时,要通过表情语气的变化,感情的处理来加以体现。
(2)学生模仿练习。
(3)指名朗读、齐读。
3.完成课后思考·练习第3题中的第(3)小题。
(1)出示句子,读句子。
这座石桥有十七个桥洞,叫十七孔桥;桥栏杆上有上百根石柱,柱子上都雕刻着小狮子。
(2)说说这个句子是抓住什么来描写景物的?(这段话抓住了景物“多”的特点来写具体的。首先是十七孔桥的桥洞多有17个;其次是桥栏杆上的石柱多有上百根;第三是柱子上雕刻的小石狮子多。)
(三)指导用“耸立、隐隐约约”两个词语造句。
1.找出词语在课文中的位置,读其所在的句子,明确课文是怎样运用的。
2.弄懂词义:
耸立:高高地直立。
隐隐约约:看起来或听起来不很清楚;感觉不很明显。
3.明确词语的使用范围。思考:词语经常在哪些方面?在什么情况下使用?可以和什么词语搭配合理使用?
4.学生能按指定的句式练习。(或者不给出固定的句式。)
例:________耸立在________。________隐隐约约可以看见远处的________。
5.造出的句子要丰满,可以填加一些修饰性成分。做到语法完整和语意完整。
例:我站在高高的山顶上,眺望远处的高楼大厦,因为有雾,所以只能隐隐约约地看到一个大概的轮廓。
6.读一读句子,检查一下有无写错的字;用错的标志;句子是否通顺、完整;能否使人明白;是否合情合理。
(四)默读课文,体会游记这类文章的写作方法。
1.按照一定的顺序写。(游览顺序、观察顺序、方位变化顺序、季节变化顺序。)
2.运用好过渡句,交待清游览顺序。
3.抓住景物特点分层次写具体。
4.选择有代表性的景物来写。
(五)解决学生的疑难问题。
(六)检查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2、4自然段。
(七)作业 。
1.熟读课文。
2.预习第11课。
教学目标:
1、 学会本课生字词, 并能正确读写。
2、 正解、 流利、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感受长廊的美。
3、 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从而理解长廊建筑艺术和绘画艺术的美。
教学重点:
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想象词语所描绘的情境, 感受长廊的美。
教学难点:
想像词语描绘的情景, 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题。
孩子们, 你们到过北京吗? 这节课老师带你们去领略一处迷人的北京风光。(出示图片) 宏伟的万寿山, 佛香阁在郁郁葱葱的松柏掩映下熠熠生辉, 流光溢彩; 著名的十七孔桥静静地卧在昆明湖上, 如长虹偃月倒映水面, 宏伟而又秀丽; 徜徉在颇具特色的苏州街, 会让你领略到江南水乡 独有的秀美; 风景如画的长堤犹如一条翠绿的飘带, 贯通南北; 漫步在这世界上最长的长廊,沿途看山赏水, 那真是美不胜收。
这就是举世闻名的颐和园。
在颐和园的那么多景点当中, 最著名的景致要数长廊了, 大家齐读课题。(29.颐和园的长廊)
颐和园的长廊在 1992 年已被列入吉尼斯世界记录。 孩子们, 对颐和园的长廊, 你们特别想知道什么? 作者也有自己的想法、 自己的疑问, 预习时你们发现了吗? 打开书勾画出作者的疑问, 作者的疑问是什么? ——一起读: 长廊到底是什么地方引人注目呢?
是啊, 颐和园的长廊到底是什么地方这么引人注目?
下面我们就带着这个问题到课文中去找找答案吧! 相信通过对课文的学习, 一定能解开你们心中的疑问。
二、 初读感知。
1、自由读课文, 注意读准字音, 读通句子, 标出段落的序号。带有生字、 新词的句子多读几遍。
2、出示课件, 检测学生掌握生字新词的情况。
编辑 斗拱 典范 颐和园 引人注目 凉风习 习 依山傍水 精湛技艺 赏心悦目 意犹未尽 装饰烘托 引人入胜
孩子们, 斗拱的斗是多音字, 在这个词里读斗, 三声。(请跟我读: 斗拱 斗拱) 引人入胜的胜是后鼻韵(引人入胜 引人入胜)。 另外, 颐和园的颐, 注意它的笔顺。(师教一遍)
我请这边两组的孩子来读读前两排: 编辑 斗拱 典范 颐和园 引人注目 凉风习习。
另外两组的孩子来读读后三排: 依山傍水 精湛技艺 赏心悦目 意犹未尽 装饰烘托 引人入胜 现在请大家一起读, 每个词两遍。 编辑 斗拱 典范 颐和园 引人注目 凉风习习 依山傍水 精湛技艺 赏心悦目 意犹未尽 装饰烘托 引人入胜
3、开火车朗读课文, 每人读一个自然段。 读后适当评议, 重点纠正读错字和读破句的地方。
三、 整体感知。
1、学生默读课文, 探索作者的游览颐和园的左右顺序和颐和园主要主要景点的方位; 再看课文可以分成几段, 分段的根据是什么?
学生自觉。
2、师生交流。
明确: 按“总-分-总” 结构方式把全文分三段。
第一段(第一自然段): 写作者对颐和园的总体印象。
第二段(第二至五自然段): 分别介绍了长廊、 万寿山、昆明湖的特点。
第三段(最后一个自然段): 是全文的总结, 和开头一段呼应, 表达了 作者对颐和园的赞美之情。
四、 熟读课文。
1、课件朗读课文, 学生认真听。
2、学生朗读课文。
五、 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 积累优美词句。
第二课时
一、设疑自探。
1、默读课文, 说说课文主要写了 什么。(重点介绍了颐和园长廊的美。)
2、 引导质疑: 是啊, 在颐和园里最著名的景致要数长廊, 书中有这么一句话来赞美长廊——“长廊, 可以说是建筑艺术和绘画艺术的集中体现。”(齐读) 读了 这句话你有什么疑问?
(1)长廊的建筑艺术体现在哪里?
(2)长廊的绘画艺术体现在哪里?
3、 提示引路, 自主探究。
(1)出示自读提示: 默读课文, 边读边思考提出的问题,找出描写长廊建筑艺术绘画艺术的语句, 在旁边做出批注。
(2)学生自读自悟, 教师巡回指导。
二、 解疑合探
欣赏长廊的建筑美 过渡: 长廊的美, 是建筑艺术和绘画艺术的集中体现, 这就是长廊引人注目的地方, 首先我们来欣赏长廊的建筑美。
1、 感受长廊的造型美绝 “全长728 米的长廊, 整体造型从地面上是看不出来的,但是如果坐在飞机上从空中看, 就会发现它的形状像一只倒挂的蝙蝠。” 读了这一句, 你发现了作者采用了什么修辞? 作者为什么这样写? 读后你仿佛看到了 什么?
2、 感受长廊的风水 “长廊北倚万寿山, 南临昆明湖。 从挡住了 气候上看, 冬天,万寿山挡住了 北边的寒风; , 夏天, 从南面的昆明湖上吹来阵阵凉风。 从环境上看, 长廊依山傍水, 构成美丽的图画。” 如果你行走在这里会什么样的感觉? 你想用哪个词来形容一下?
3、 感觉长廊的结构绝 “长廊是斗拱结构, 全部是由木头搭成的, 竞没用一颗钉子。” 读这一句, 你想说些什么?
小结: 我国民间有在建筑物上画刻蝙蝠的习俗, 而蝙蝠倒挂的意思就是表示福到了。 而长廊所处的地理形势非常绝, 即考虑了 气候, 又考虑了 游人对园中美景的一览无余, 真是人在廊中走, 景在身边移。 造型更是非比一 般, 我们的祖先给我们留下了多么精湛的技艺啊! 这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啊! 让学生选择自己的喜欢的方式读, 齐读、 赛读等形式, 读出长廊的美, 因势利导, 感觉其中几个句子的妙处, 并反复感觉感觉长廊三绝的精美。 这三段的中心句是-(学生齐答) 过渡: 长廊的美, 不只体现在建筑艺术上, 还体现在-(生齐答: 绘画艺术上)
二、 欣赏长廊的绘画美。
“在273 间长廊随处可见赏心悦目的彩墨画, 一共有14000多幅。” 这句话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从这些数字中, 你体会到什么? 引导: 大家想不想知道这些画有什么来历, 画的是什么内容呢? 下面就请同学们时计默读第十自然段。 请大家展开想象, 这些画还会画些什么?
小结: 这些画来历不凡, 题材广泛, 内容丰富, 颜色各异, 精美绚丽, 堪称艺术珍品, 体现了我国古代文化园林艺术的灿烂和劳动人民能工巧匠的智慧。
利用插图再现长廊的美, 让学生再一次形象地了解长廊的特点, 体会、 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师生合作朗读第3 -1 0 段, 师引读, 让学生再从 文中感觉一次长廊的精美。 小结: 课文从建筑艺术和绘画艺术两方面详细描写了长廊的美, 让大家领略拥山抱水、 气象万千的皇家园林景象, 让大家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而自豪。 齐读最后一自然段, 读出对长廊的向往。
三、 质疑再探。
1、 请大家回顾课文内容, 看看前面提出的问题解决了吗? 你有什么新的疑惑? 》
2、 盘点收获: 学了这一课保鲜膜什么收获?
四、 运用拓展。
1、 自编习题: 请你根据本节课内容设计或两道习题, 可以从词语积累、 写作方法等方面入手。
2、 师: 长廊是颐和园和园中匠心独运的一大手笔,除了它所具有的建筑功能闻名于世以外, 长廊最吸引人之处还在于它是一座名副其实的彩画长廊。 人们在长廊中漫游欣赏的时候, 就仿佛是走入一座别致的精妙画廊。 这条独一无二的长廊, 代表了中国园林建筑的高超水平, 是颐和园的建筑经典。
(1)请你用课后练习中的四字词语说说你眼中的长廊是什么样的。
(2)课件展示颐和园的一些资料, 学生观看后再搜集有关颐和园的资料。
(3)仿写小练笔: 观察一处景点(如学校、 公园、 广场等), 按总分形式把它介绍给大家。
板书设计:
造型绝 建筑艺术美 风水绝
29颐和园的长廊
结构绝 绘画艺术美-引人入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