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生字新词。
3、懂得“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只有一生勤奋,才能有所作为,才能对人民、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的道理。
教学重点、难点:
1、懂“司马光、童第周”有辉煌的成就是因为他们刻苦勤奋。
2、懂得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
教具学具:
录音机、磁带
教学过程:
一、揭题
第一教时
(板书:勤奋)看到“勤奋”一词,你会想到什么?学生回答。
今天我们来学习文章《说勤奋》,文中是如何来说勤奋的。(板书:说)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指名读生字,读准字音。
2、自由、轻声读文章,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划出不理解的地方。
3、同桌互读,互问,四人小组讨论疑难问题。
4、回答教师问题:你懂了什么?
5、分自然段朗读课文。
6、全班质疑问难。
7、齐读全文。
三、细读课文,体会词句的意思。
过度:带着这些问题我们继续学习课文。
1、指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2、找出主句。这一自然段的中心句是哪一句。
3、体会交流
你可知道,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是什么?是勤奋 (设问)
古今中外,每一个成功者手中的鲜花,都是他们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比喻)
用"鲜花"比喻成功者所取得的成就
用"汗水"、"心血"比喻成功者付出的努力。
4、指导朗读。(个人朗读。全班朗读。)
5、归纳板书
提出观点………………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是勤奋
这一段用设问的方法提出自己的观点,非常明确,引起读者的思考。
五、作业 抄生字。
第二教时
一、复习检查
通过上一课的学习,你懂了什么?
二、学习课文第2节
我们继续学习下面的课文。
1、指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这一自然段写了谁?(司马光)
2、写了司马光的几件事?
小时候,每当老师讲完课,哥哥、弟弟读了一会儿就去玩了,他却在
屋里一遍又一遍地高声朗读,一直读到滚瓜烂熟为止。
长大以后,他更加勤奋。为了抓紧时间,他用圆木做了个枕头,睡觉
时只要稍微一动,枕头就会滚开,他醒来后便继续读书写作。
3、体会交流
A、哥、弟间的对比,(指导朗读)
B、"小时侯"与"长大以后"的具体描写(指导朗读)
C、特别"醒枕"的奥秘
D、取得的成就(指导朗读)
6、两件事说明了什么?哪些词语特别能说明司马光的勤奋。
7、指导朗读
8、齐读这一段
9、归纳板书
这一段分别写了司马光小时侯和长大以后,勤奋学习的事情,举了几个例子,通过对比衬托、细节描写等方法突出描写司马光的勤奋,写得特别生动,读了,我们就仿佛能够看到司马光那认真的样儿。
三、学习课文第3节
(以同样的方法学习第三自然段
(1)指读课文
(2)讲童第周的故事
(3)找出描写童第周勤奋和取得成就的句子。
经过半年的努力……………………名列前茅。
后来他远渡重洋………………………产生了很大影响。
(4)体会交流
成绩差不是天生,童第周名列前茅、青蛙卵剥离技
术所产生的影响,这些事实证明,勤能补拙,成功来自勤奋是真理。
(5)指导朗读
(6)归纳板书
天资聪明的人靠勤奋能成才,反之也会流于平庸;基础
较差的人靠勤奋同样也能成才,不应自暴自弃。
举例说明………………司马光和童第周的成功事例
四、学习课文第4节
(1)齐读课文
(2)这一自然段告诉我们什么?体会交流
课文通过司马光和童第周古今两个具体事例,告诉我们这样一个
道理: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只有一生勤奋,才能有所作
为,才能对人民、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3)造句:只有…………才能…………才能…………
(4)归纳板书
总结全文点明中心
总结观点………………学习条件好了,但仍然不能忘了勤奋
五、默读课文,质疑问难
六、布置作业
完成《练习与测试》
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思维能力的训练的实质还是怎样把语文课上成语文基本功的训练课。依据四年级语文教学的要求,结合《黄继光》这篇课文的特点及教学任务,以及学生对这篇课文知识内容和思想内容现有的认识水平,其教学结构和方法可做如下设计。
一、通过具体地区别“战争”、“战役”、“战斗”三个词的意思,了解这篇课文所讲的事是发生在什么时间、什么地方、以及什么情况下。
二、按课后第一思考题中4个小题的提示自读课文,训练分段。
第一步:在教师辅导下完成第1个小题,知道这个小题的内容应包括第1自然段。第2、3、4个小题由学生独立完成。
第二步:再读课文,逐个问题理解是讲什么内容的,同时理解相关的词语。
第三步:用“任务——困难——克服——完成”来概括各部分内容,理清叙述顺序,明确课文是按照这次战斗经过的顺序记叙的。
第四步:由学生独立分段,并讲出分段的思路,懂得是受课后思考题的启发,进而小结,给这篇课文分段的方法:是按照课后思考题的提示来分段的。
第五步:教师指出,四年级的许多课文都可以用这个方法帮助自己顺利地分段。
(这五步,使学生通过有目的的两次读课文,对课文讲的什么内容初步理解,并理清顺序,自己悟出分段的方法,掌握规律。这是一个分段能力的'训练过程,学生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学会了分段的一种方法。)
三、回答课后思考题,学习给课文概括段落大意的方法,懂得给写人物为主的文章概括段意,要围绕中心人物的活动,要扣住题目。在回答问题的同时,理解相关的词语。
如第一段,要把“第五个夜晚,上级下达了黎明之前夺下敌人占领的597.9高地的命令”改为“黄继光所在的营接受了……的任务。”第三段包括4、5、6自然段,概括段意时,要把3个自然段的内容都包括进去,少一点都不完整。
在这个过程中,要给学生留出练习说话的时间,要教给学生说;二是在归纳完各段段意后,让学生自己悟出这课段意的特点——扣住题目,围绕黄继光的活动。
学生在练习归纳段意的过程中,不但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而且掌握了写人这一类课文归纳段意的方法,同时练习了说话。
四、根据课前的调查,顺着学生的思路和现有的认识水平,提出“黄继光怎样不怕牺牲”这个主要问题,理解重点段——第3段。
先引读第4自然段,使学生懂得由于战斗环境的变化,黄继光由匍匐——爬去——挪动,说明黄继光的处境越来越危险,完成任务的困难越来越大。
再联系第1、2段的内容,理解黄继光为什么要更加顽强地向火力点靠近,而不停止前进?
接着启发学生身临战斗的前沿阵地,如果看到身负重伤的黄继光在暴风雨一样的子弹中站起来,心里会有什么想法,会产生怎样的感情,反复体会和朗读第5自然段。
重点理解黄继光最后的壮举。结合插图,教师演示“张开双臂”,体会“张开双臂,向喷射着火舌的火力点猛扑上去,用自己的胸膛堵住了敌人的枪口”一句的意思。想想他为什么要“张开双臂”——身负重伤,必须用尽全力扑得远一些;为什么要用自己的胸膛堵住敌人的枪口——没有一件武器,规定的时间马上就要到了,必须扫清战友冲上高地的障碍;这个时候,他为什么明知要牺牲自己,还偏要这样做——他感到……望着他,就是说他心里想着向指导员做的保证,他想着被压在半山坡的战友,他想着祖国人民的重任,他想着朝鲜人民的期望。
最后教师指出“不怕牺牲”是表现出来的行为,爱国主义、国际主义精神才是英雄的本质,是说
(让学生由一个一个描写黄继光行为的词语中看到黄继光的伟大形象,由黄继光的心理活动中去体会黄继光伟大的革命精神,懂得“爱国主义”、“国际主义”的含义。)
五、教师小结,联系生活实际,扩展和引伸对爱国主义、国际主义的理解。
六、一个学生朗读第3段,其他同学一边听一边想象,使黄继光堵枪口的英雄形象更清晰地在学生心目中树立起来。
这个设计的意图就是想解决以下3个问题:
1.怎样在理解语言文字的同时渗透思想政治教育。
2.怎样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理解的过程中学会学习方法,体现由浅入深,由整体——部分——整体的认识过程。
3.怎样突出中年级段的训练,课堂上要展现学生学习、思维的过程,看到由不会到会的效果。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词,用多种方法理解“恳求”“迫不及待”“大摇大摆”。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特别注意人物语气,能上台表演。了解阿凡提帮助穷人战胜巴依和卡子的过程,把握阿凡提的两个特点:智慧过人,热心助人。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阿凡提的足智多谋。
教学难点:
理清阿凡提结账的过程。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表演道具:头饰;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预习熟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课文导入、预习检查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老师知道同学们都很喜欢看动画片,今天有个大家喜欢的动画人物来到我们身边,他是谁?快看,他来了——(播放动画片片头)
这个骑着毛驴唱着歌的新疆人是——(板书:阿凡提)
师:你能不能简单介绍一下你所知道的阿凡提呢?
师:那你知道他经常帮助哪些人吗?
生:穷人(板书:穷人)
师:阿凡提并不富有,那他靠什么来帮助穷人呢?今天我们来学习阿凡提的故事——饭钱(板书:饭钱)自学要求
检查预习、初知课文大意
师:什么叫做饭钱?(到饭店吃饭付的钱)
师:对了,吃了饭要付饭钱天经地义,那么课文中的饭钱是不是这么回事呢?让我们来读读课文。(指名分小节朗读课文)
其他同学边听边想:课文讲的是谁向谁要钱?要的是什么样的饭钱?最后怎么样了?(根据回答板书:巴依)我会读
二、研读课文1—4小节、了解事情起因。
紧扣饭钱体会人物性格、读出语气。
故事里的饭钱到底是那种饭钱?
生:巴依逼穷人付闻到香味的饭钱。(课题前补充香味)
师:闻到饭菜的香味就要付饭钱吗?这件事是不是太荒谬了?巴依不但逼穷人付吃香味的饭钱,而且不给还要去告穷人,你觉得这是一个怎样的巴依?(出示多媒体课件()的巴依)
师:面对这样的巴依,穷人是如何表示的呢?请用波浪线划出穷人话语的提示语(恳求/长长地叹了口气),想想看穷人是如何的呢?恳求,找同义词(请求,要求)学习“恳”(查字典肯的意思)根据字形理解并记忆生字——心字底,用心/发自内心请求。
师:谁能替穷人向阿凡提求助?注意要发自内心走投无路的/无奈的/可怜的/没有办法的
师:那阿凡提是如何表示的呢?(把阿凡提说的话用横线画出来,把提示语用波浪线画出来)生交流,指导朗读,读出爽快/热心出示多媒体课件()的阿凡提
师:从阿凡提爽快、一口答应,我们看到了一个怎样的阿凡提
三、学习5—9小节,体会阿凡提结账过程
阿凡提一口答应下来了,他会怎样帮助穷人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分角色读)迫不及待:生交流释义。
师:从卡子的提示语中,同学们能不能找到两个字来看出迫不及待是“非常着急”
师出示多媒体课件说一说:迫不及待
师:在卡子的话里能不能找出两个词看出迫不及待?(怎么敢/快)
体会阿凡提的聪明才智
对于巴依和卡子的无理取闹,阿凡提想出了个什么办法?请圈出表示阿凡提动作的词(摇了摇)
师:结果阿凡提有没有付钱给巴依?当然没有!(指板书)巴依要的是香味的饭钱,阿凡提付的是什么饭钱?
生:声音的饭钱(补充板书:声音)
阿凡提是怎么回答的?(指名读)
交流:穷人没有付一分钱用钱的声音来付饭菜的香味师:对,阿凡提用巴依欺负穷人的方法反过来对付巴依,这就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我们在《刮脸》一课中学习过大摇大摆这个词。在接下来的环节,我们来看看阿凡提是怎样大摇大摆。
小结:指板书——阿凡提用自己的智慧帮助了可怜的穷人,对付了可恶的巴依和卡子。
上台表演,情境中体会阿凡提智斗巴依下面请几位同学上台来表演这个故事,如果他们演得好,表演结束后请给他们热烈的掌声。
生表演。(带领学生给予掌声)
师:亲爱的穷人,此刻你的心情如何?
穷人:我非常激动/高兴
师:那你想对阿凡提说些什么呢?
生:阿凡提(师补充指导——怎样的阿凡提,请赞扬一下阿凡提吧)——
生:聪明的阿凡提,多亏你帮助我,我才避免了损失,真是太感谢了!(板书:聪明)
师:那么巴依和卡子,你们现在感觉如何呢?有什么想对阿凡提说的吗?
生(恶狠狠):哼!真倒霉!可恨的阿凡提,等着瞧!还有下次呢!
生(垂头丧气):哎!看来我是永远斗不过阿凡提了,还是不要打穷人的主意了。
师:下课同学们一定了解许许多多阿凡提智斗巴依、帮助穷人的故事,下节课我们开个故事会,相信大家会有更精彩的表现!
下课!
1、教材分析:
颐和园是一座依山抱水、气象万千的皇家园林,是中国传统造园艺术的典范。长于鉴赏的乾隆皇帝有诗云:“何处燕山最畅情,无双风月属昆明。”
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第七册第18课《颐和园》是一篇精读课文,课文按旅游顺序具体描写了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展示了我国园林艺术的辉煌成就和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能。文章按总—分—总的结构,以游览的路线为线索,把各个景点的不同特点写得具体生动,给人一种美的享受。
2、教学目的和要求:
根据《新课程标准》及教材要求,确定教学目标如下:
⑴知识目标: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课文内容的优美。
⑵情感目标:
体会作者优美的语言,从中得到陶冶,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⑶能力目标:
①通过对词句的理解,读懂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课文主要内容,训练学生语言的概括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②借助课外资料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
3、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教材的编排和学生的实际,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是:
⑴引导学生感受颐和园大而美的特点。
⑵学习本课的观察和描写景物的方法。
其中学习本课的观察和描写景物的方法也是教学的难点。
4、教法与学法:
课堂教学是一个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的双向交流活动。现在,学生的主体地位越来越受到重视,已提升到了教学的重要位置上。因此,要让阅读活起来,关键要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把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实践活动贯穿于教学全过程。古希腊学者普罗塔戈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束点燃的火把。”为了达到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解决疑点,根据《新课程标准》要求以及中年级学生的特点。我打算先学后教,以学定教,以提高学生的自学、阅读能力。教学中力争做到以读书训练为经,语言文字训练为纬,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过程。以学生读、说、议、写、画,去代替教师单一的讲授,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发展性、创造性,从而达到激发兴趣,理解陶情,启迪心智、感悟积淀的四重境界。
5、教具: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
说说自己旅游过的景点风光。
师:你去过哪里旅游?那里的风光怎样?
二、出题、读题
板书课题:
颐和园
认识这个词吗?
1、学生朗读课题:
抽生读,齐读。
2、欣赏课件(颐和园)想去颐和园看看吗?让我们一起走入颐和园。
课件介绍有关图片。
3、看完颐和园风光后,感觉颐和园中景色怎样?
美。
让我们美美读读课题。
齐读。
三、初读课文
过渡:颐和园的确是个美丽的大公园,欣赏美丽的风景是种美的享受,欣赏美的文字,更是一种美的熏陶。这节课,让我们随着作者的描述,去感受文字带给我们的美。请同学们认真读读这篇文章,读准字音,读通文章,遇到难读的词句可以反复地读读。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2、交流反馈:
⑴长廊、宫殿、掩映、堤岸、佛香阁、建筑、姿态不一、神清气爽、金碧辉煌、耸立、远眺、琉璃瓦、画舫、横槛、栽满。
一、指导思想:
《观潮》(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七册第十三课)是一篇描写祖国壮丽河山的文章。本课的设计旨在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充分利用现代教育媒体的优势,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挥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作用;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观看录像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感受祖国河山的壮丽,增强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
二、教学目标:
1、通过多媒体创设情境,让学生领略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2、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留心周围事物,注意积累材料的习惯。
3、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四自然段。
三、教学重点:
理解文中有关“潮来时”的描写。
四、教学准备:
自制课件、录像机、鹏博士教学软件、液晶投影仪、大屏幕、录像带、多媒体电子教室。
五、课堂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13课《观潮》。(齐读课题)教师提问课文写的是什么潮呢?(板书:钱塘江潮)
教师介绍:钱塘江是浙江省最长的一条河流,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板书:天下奇观)(解释“观潮”与“天下奇观”中的“观”有什么不同)。
(二)汇报交流
1、请同学们谈一谈通过预习对这“天下奇观”有何初步的了解?
2、请同学们打开书,看看课本,说说预习时你是怎样给课文分段的?能说出为什么要这样分吗?(板书:潮来前 潮来时 潮过后)
(三)放录像(潮来时一段)。初步感知“天下奇观”的壮丽与雄奇。
1、过渡:钱塘江大潮气势非凡,那奔腾咆哮的壮丽图景让人惊心动魄。难怪每年的农历八月十八日,在海宁县盐官镇的海塘大堤上汇集了成千上万来自世界各地的中外游客,他们争先恐后地早早赶到,盼望一度钱塘江大潮的风采。同学们,你们见过那种景象吗?想不想亲眼看一看?老师这里有一段录像,请同学们戴上耳机,看看画面,听听声音,来初步感受一下这“天下奇观”。
2、学生谈看录像后的感受。
(四)理解课文内容
过渡:刚才我们在录像上看到的景象书上也有,同学们看看是哪一段?(学生通过看书找出是3、4自然段)
1、学生自读3、4自然段。划出能写出潮来时气势的语句,把不明白的问题用问号标出,对特别喜欢的句子就努力读精彩些。
2、学生质疑。(根据学生的提问随即板书关键词语)
(1)教师通过视听教学帮助学生解疑。
课件出示:①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a.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
b.怎么会出现“一条白线”?看到白线人们怎样沸腾的,学学看,就这种场面可以用文中的哪个词来形容?
c.齐读这句话,读出那种沸腾的场面。
②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
a.怎么会形成“白色城墙”呢? 因为大潮由远而近,远看像白线的白浪越变越大,越涨越高,看上去就像一道白色城墙。)
3、交流学生喜欢的句子。(根据学生的交流随即通过大屏幕展示写潮水的句子,引导学生通过理解重点语句,想象录像上的景象有感情地朗读等手段加深理解体验大潮的奇特。)
课件出示:
①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a.潮来时是什么样的声音?谁能学学看?
b.就这种声音作者用什么词来形容的?
②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
a.师:看到白线拉长变粗,潮水很快地占满江面,迅速向我们奔涌而来,那气势越来越雄伟,你的心情也会随之越来越激动,谁能读出这种感觉来?
b.指读。 c.男女同学比赛读。
③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象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a.从这句话中你读出了什么?如果这句话换成“浪潮越来越近,气势越来越雄伟,声音越来越大。”你觉得怎么样?
b.如果换成原来的内容,又觉得怎样?怎样才能读出那种气势来?
c.指读、师读、齐读
4、教师小结:作者把大潮到来时的气势写得多形象,正如预习提示中所说的,把大潮写得有声有色,雄伟壮观,使人如临其境。(板书:有声有色、雄伟壮观)
5、学生将3、4自然段连起来,有感情得边读边想象,再次体会潮来时的雄伟气势。
6、学生通过访问教师计算机,调做“根据课文内容填空”。(教师在网上查看学生练习情况)
7、调一学生的练习作示范,投影到屏幕集体订正。
(1)作者按什么顺序写潮水变化的?(教师指屏幕启发学生说出由远而近)(板书:远 近)
(2)师小结:作者随着时间的推移、位置的变化,按由远及近的顺序写潮水变化,使我们仿佛站在钱塘江畔,听到声音越来越大,看到潮水越来越近,浪头越来越高,使我们感受到大潮滚滚而来,奔腾咆哮的非凡气势。我们为在祖国大地上有如此壮观的景象而自豪、而骄傲。
(3)让学生带着无限赞叹之情大声朗读这段话(课件出示:根据课文内容填空一段话)。
(4)师生接读(教师说括号中的词,学生接读余下的内容)
(5)小结:这节课我们重点学习了“潮来时”一段,通过学习了解到钱塘江大潮来势凶猛,气势非凡,那么“潮来前”、“潮过后”又是怎样一番景象呢?
8、学生自学余下的几段。
(五)学生质疑。
(六)学生通过网上查阅,自己解疑。
(七)学生通过网上访问教师计算机。调作鹏博士软件中《观潮》一课的练习,据自己情况自由选择,自我检测(教师网上查看,个别辅导)。
(八)课堂总结。
(九)放录像(让学生整体领略“天下奇观”的非凡气势)
(十)布置作业。
附:板书设计:
13 观 潮
远 潮来前 雄伟壮观、
(钱塘江潮) 潮来时
近 潮过后 有声有色
教材说明:
本次口语交际属于情景交际,教材由四部分组成:一是交际的话题“安慰”;二是话题的内容和范围,即在什么情况下进行安危,怎样安慰;三是要掌握好安慰别人时的态度、语气;四是口语交际市的练习形式及方法。
教学目标:
1通过本次口语交际使学生懂得怎样安慰别人,使其学会关心、帮助需要支持的人。
2、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和语文素养。
3、指导学生善于。
教学重、难点:
1、学会关心、帮助有困难的人,能够从上支持他们。
2、培养口语表达能力。
教学准备:
教学流程:
1、创设情景,引出话题。
利用挂图,呈现机组需要安慰的画面,如,同学生病了、考试失利的、家里发生变故的……然后引出话题。
2阅读课本,弄懂焦急的内容和要求。
(1)自由读,看看有几层意思,可以引导学生概括地说说。
(2)弄懂题意后,教师示范练习,尤其让学生注意安慰时的态度要真诚,语气要有分寸。
3、即兴表演,自由练说。
(1)自主寻找合作伙伴。
(2)确定自己感兴趣的话题。
(3)分角色练习,小组内表演。
4、交流汇报,集体评议。
(1)弄清楚每组所选的话题,以便有的放矢的表演。
(2)评议时要肯定优点,指出不足,要从内容上、表达的态度上、语言的表达几方面去。
5、教师要采用一定的鼓励手段。
6、进行。
学习目标
1.认识“坝、傣”等5个生字。会写“坪、坝”等12个字。能正确读写“坪坝、穿戴、打扮”等19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对这所民族小学的喜爱之情。
3.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课文,抄写描写窗外安静情景的句子。
课前准备
1.课前发动学生搜集有关我国少数民族服饰和风情的图片、文字资料。
2.具有云贵地区少数民族特色的音乐磁带或CD碟片。
3.词语卡片。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展示自己找到的有关图片,介绍自己了解的少数民族的情况。
学生展示介绍,教师提示学生着重介绍少数民族的服饰特征、生活习俗。
2.教师利用课后资料袋中的图片,补充介绍课文中涉及的傣族、景颇族、阿昌族、德昂族等少数民族的情况。
二。揭示课题,范读课文。
1.在我国西南边疆地区,有好多民族聚居在一起,共同生活,和睦相处。不同民族的孩子们也在一所学校共同学习。就有这样的一所民族小学,大家愿意不愿意去参观一下?
2.板书课题:我们的民族小学。
3.教师配乐范读。
三。自学生字新词,试读课文。
1.这所民族小学美不美?大家肯定想亲自去走一趟,转一圈。请你自己试着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生字根据注音拼读一下,读不通顺的地方反复多读几遍。
2.学生试读。
3.指名分自然段朗读。
教师相机出示每小节中带生字的新词,正音、巩固。学生感到陌生的词语也该提示。
四。分组朗读,组间比赛
1.分小组朗读,每组读一自然段,各组练习。
2.各组练习后进行比赛。
五。巩固字、词,指导写词。
1、指名读生字,新词。
2、指导书写课后田字格中的字。
a.着重分析指导“戴、蝴、蝶、雀、舞”。并且黑板上田字格中示范。
“戴”,半包围结构,右上包左下,注意各部分位置,相互要结合紧凑。
“蝴”左中右结构,相互要靠近些。
“蝶”字要注意右旁的构成。
“雀”字“小”字下边的撇(丿)要长些。
“舞”字中间四竖要写短小、靠拢些,第三横要长些,整个字第十三画是撇折。
b.学生写字。
3.抄写词语表中列出的本课的词语。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1.指名朗读生字、新词,检查生字、新词掌握情况。
2.导入:通过上一课的学习,我们已经感受到了民族小学的美。这一课我们要急需朗读感悟,我们会进一步地发现民族小学的美和课文的美。
二。分段读议,加深感悟
1.第一自然段
a.请各自轻声读第一段,想一想读着这部分课文,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b.学生读后交流。
可引导学生从上学路上的景色、不同民族学生的服饰、到校后的活动等方面想象、讲述。
c.大家一边在头脑中展开想象一边朗读就能读得更入情入境,谁来读一读?
教师评点后再指名练习。
d.配乐朗读这一段。
2.第二、三自然段。
a.“当,当当!当,当当!”大青树上的钟声敲响了,民族学校的学生开始上课了。请各自轻声朗读第二、三自然段,想象一下民族小学的孩子是怎样上课学习的,说说你是怎么知道的。
b.学生各自读课文,然后交流。
教师引导学生结合自己认真上课的情况想象补充,譬如:大家专心听讲,窗外有猴子蹦来跳去都不去张望;大家积极开动脑筋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小手举得高高的;读书时整齐响亮,声音抑扬顿挫……
c.如果你是一棵小树、一只小鸟、蝴蝶或者一只猴子,看到小朋友们学习这么认真,课文朗读得这么动听,你会怎么做?
引导学生转换角色,入境体悟窗外的安静,体会仿佛是周围的花草鸟虫猴子都被教室里优美的读书声吸引,静静地欣赏,不忍打搅。
反复朗读这几句话。
d.下课了,小朋友做些什么?操场会是怎么的一幅情景?想象描述。朗读有关句子。
3.第四自然段。
a.这所民族小学留给你什么印象?交流感受。
b.我们参观了这所民族小学,了解了他们上学、上课学习、下课活动的情景,多么美丽的民族小学,多么可爱的学生!参观结束了,让我们说上几句道别的话。
c.抒情地齐读这一自然段。
三。感情朗读,比赛背诵
1.课文写得很美,你喜欢哪一部分?请你有感情地朗读一下。
2.把你喜欢的部分背下来,看谁先背出来。
四。抄写句子,加强积累
把描写窗外安静的句子抄在作业本上。
五。综合性学习
你们的课余生活是怎么安排的?让我们把每天的课余生活记录下来。可以用日记的方式来记,也可以用列表格的方式来记,以后我们再来交流。
教学目标:
1、正确、有韵味地朗读、背诵课文1-5行。
2、看柱石,说出每一行的意思,提出不懂的问题。
3、历届古代人的思想和事理,能结合实际说出对我们的启发意义。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制作课件(孟母三迁图、相关事例录像、图片、重点处文字文稿等)
2、学生准备:课前收集《三字经》的有关资料;了解课本中《孟母三迁》、《五子登科》等古人教子事例。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流程:
一、知出处解题意导入新课
1、揭示课题,了解《三字经》的相关知识
师:今天,我们来学习18课《三字经》板书:18《三字经》 (齐读)师:通过课前预习,你对《三字经》有哪些了解呢?(指明说) 《三字经》:我国旧时的启蒙教材,相传为南宋学者王应麟所著,全书1140个字,结构严谨,内容丰富,均用三个字为一节的韵文写成,读来琅琅上口,教材选取了开头的120个字,分成10行。板书:(节选)
2、情景导入。
师:《三字经》既是古时候的启蒙教材,就让我们想象一下那时候的私塾老先生是怎样教学生读的呢?
投影:图片(老先生教学生图)文字(人之处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指名读——带全班演示一下想一想:老先生这样读有什么好处?
小结:
1、让我们体会到祖国语言文字的韵味美。
2、有利于理解这句话的意思。
师:结合你刚才悟到的特点,再来读读前两行文字指名读-评价-再指名读-范读-齐读
(设计意图:这是一篇古文,三字为一韵,读来琅琅上口,但离学生生活实际甚远,与现代文读法差别很大,初次接触,学生不免有些茫然,不知道该怎样朗� )
二、读诗文晓诗意感悟语言
1、读准字音
师:这篇文章的多音字较多,为让大家读得更准确,我们先来读读这些文字投影:窦燕山择邻处教知道教五子弟于长非所宜跟老师一起读-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2、导诵读全文
师:把这些文字送入课文,便体会读法,便练习学生展示:每人一行―老师纠错―学生跟读(设计意图:文中多音字、易读错字很多,学生除度,会手足无措,设计老师范读的目的是给学生正确的导向,降低朗读的难度,使学生有兴趣探究学习,并为规范朗读打下基础)
3、逐字、句,翻译理解
师:针对古文,要想知道他讲述的道理和文章的内容,就要把他翻译过来,请同学们想一想,翻译古文有哪些方法?板书:看注释查字典问老师同学交流上网查找师:请你们运用、选择其中的一些方法,自己翻译1-5行文字自译后,合同桌交流,互相说一说每一行文字的意思,在不懂的地方划上?号。全班汇报交流要求:先读-再译-其他同学认真听,提出不懂问题-同学、老师解答。一行: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指名翻译-同学提问-解答-相机出示
投影:习相远
A、学习、伏羲、练习
B、受环境影响
C、习惯、习性
D、姓习礼仪
师:这是老师在古汉语词典中查到的解释,请你判断一下,在“习相远“中应该选哪一种解释,为什么?在“习礼仪“中应该选哪一种解释,为什么?
小结:
古文中,同一个字,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意思不同,我们就该象这样“刨根问底”,逐字去理解。 (设计意图:给学生一定的学习方法,知道古文翻译应先看注释,初知大意,再根据大意结合具体语言环境辨别其中某一个字的意思,明确相同的字,由于语言环境的不同,意思也有所不同,促学生思考。)二行:苟不教性乃迁教知道贵以专指名译-其他同学提出问题-相机理解苟:如果乃:就迁:变化道:方法、规律贵:可贵以:认为、以为专:专心致志持之以恒三行:西孟母择邻处字不学断机杼理解“择邻处”相机投影:《孟母三迁》图片音乐(学生或老师讲故事)师:孟母一次又一次带着孟子搬家,选择好的邻居而定居下来,这是为什么? (教育孟子专心学习)理解“断机杼”
师:想象,织机上的梭子断了,就不能再继续织布了,这块不就成了一块废材料,孟母又问什么要这样做?(教育孟子做事情要持之以恒。) 小结:“孟母择邻、断机杼”这两个事例,验证了上一行文字中的那三个字所蕴含的道理呢?板书:贵以专请你把2、3两行文字带着你的理解再来读一读四行、窦燕山有一方教五子名俱扬相机理解:燕山是人的名字吗?(地名)义方:教子中好的方法。扬:传播
小结:
无论孟母还是窦禹均,在教育子女的问题上,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都选择了很好、很适合、很有效的教子方法,这又是在讲那三个字的含义?板书:有义方五行: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生译-师问: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引导体会:家长的过错(实际上是对家长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但要教育子女,还要选择好的方法。)老师的怠惰:(实际上是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能偷懒、漫不经心、不负责任。)
小节:这句话讲了为人父母、老师的一种责任板书:师长的责任教育严格指名串讲前五行的意思。 (设计意图:针对2-5行文字,采用了以学生译-提问-师生互答-讲故事助理解的方法进行教学,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作用,课堂是师生交流、生生互动的过程,让学生运用掌握的方法,学会质疑,学会解疑,深入文字,获悉答案。)
三、诵诗文悟诗情拓展提升
1、引导诵、背前五行文字出示投影:前五行文字指名带着你的体会诵读背诵:自由练习三个字中去掉其中两个,同桌练习背诵每行各剩开头一个字,指名背一齐配乐背诵。
2、积累、应用师:这节课,我们不但领会了古人的思想和事理,还做到了背诵,但在生活中,我们的父母毕竟不是孟母、窦禹均,老师也不同于孔子那样的大教育家,对于他们责任重的“贵以专、有义方”教育严格中的“度”把我不一定很好,于是,在我们的生活中出现了许多学生不理解的事例,请同学们看一段录像,边看边思考:站在同龄人、朋友的位置上,你想对他们说些什么?
放录像:事例
A、教师严格要求,让我学会了游泳
B、我迷恋电脑,妈妈严加控制
C、考试成绩不理想,爸爸严厉批评学生在音乐声中思考指名发表自己的观点,看法(要求,用上今天学到的事例和道理)
师:我替他们谢谢你们!
3、总结学法
师:愉快的一节课马上就要结束了,回顾一下,我们是则养学习这几行文字的
归纳板书:读译解诵背用
作业:
请同学们用今天这种学习古文的方法,课下自己学习课文的6-10行文字,准备下节课交流。
(设计意图:诵读,使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又一次感悟,对语言文字韵味的深层品味。背诵意在积累,两环节同时又是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再次回顾,结合录像)
《争吵》教学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理解课文内容,懂得人与人之间要团结友爱,相互宽容。
2.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说出课文主要内容。
3.学习生字词,练习用“缘故”、“诚心诚意”造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1.联系课文内容,体会争吵后“我”和克莱蒂的感情变化及最后一段中父亲说的话的含义。
2.练习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时间:
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初读课文,了解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二)为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说出课文主要内容。
(三)学习课文生字新词。正确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难点
归纳段落大意,抓住课文主要内容。
三、教学过程
(一)按“预习”要求初读课文,了解“争吵”的起因、经过和结果。画出描写“我”后悔的句子及不理解的词语。
(“争吵”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只求了解,暂不做检查。)
(二)再读课文,正音正字。
“嫉(j0)妒(d))”的。“嫉”不要读成“j@”的音。
(是指心里嫉恨别人比自己强。)
“我火了”的“火”,“偷偷”的第二个“偷,在这里应带儿化韵,读“火儿”,“偷偷儿”。
“衣肩上的线缝都开了”的“都”,应读“d#u”,不要读成“d&”的音。
“终于挨到了放学”的“挨”应读“2i”的音,表示困难地度过时间的意思,不要读成“你挨(1i)着我”、“挨(1i)家挨(1i)户”的“挨”字的音。“我把这件事告诉了父亲”的“诉(s))”应读轻声。
“哼”的右下是“了”,不要写成“子”;“防御”的“御”的中间是“”不是“缶”;“毕竟”的“竟”不要少写一横,注意与“竞”区别。
(三)按自然段概括段意(对话形式的适当归并),按意思相关或相近的归并方法,划分段落(或按带有阶段性的内容),为归纳课文主要内容做好准备。
教学目标:
1、抓住重点词句段理解课文内容。
2、感受的活泼可爱和光彩夺目的春天景色。
3、学习按一定顺序、抓住特点的观察方法。
教学过程:
一、指名背诵《海上日出》。
二、出示的挂图,观察说话。
三、出示挂图,指导学生按以下顺序观察图画,简单口述图意。
1、按由近及远的顺序观察春天的景色。
2、观察近处在空中飞翔的。
3、观察远处落在电线上的。
四、检查预习。
默读课文,说说小是什么样儿的,飞行特点是什么?
五、指名三人读课文。
评点,读准字音。
六、图文结合,理解第一自然段,了解的特点。
1、外形特点。
2、透过外形,了解性情特点。
3、有感情朗读,读出的活泼、机灵、可爱。
4、自由读。
5、看图,试着背诵第一自然段。
七、图文对照,理解第二自然段。
1、观察图画,感受春天的气息。
2、结合“微风吹拂着……柳丝”一句,体会春天柳树的特点。
3、理解“像赶集似的聚拢来”。
4、凭借图画,发挥想象,感受“形成了光彩夺目的春天”是怎样的关系。
5、理解“生机”。
6、朗读,在头脑中浮现“光彩夺目的春天”。
7、自由读,注意句与句的联系。
8、试背第二段。
八、联系图画中飞行的和落在电线上的,理解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1、观察飞行的,听读第三自然段。
2、抓住重点词句深入理解。
3、概括大意。
4、听读第四段,看作者怎样描写停在电线上的的。
5、“五线谱”“音符”分别指的是什么?为什么说停着的“谱出一支正待演奏的春天的赞歌”?
6、自由读第三四段,浮现画面。
九、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十、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识记生字词。
全神贯注
学习目标
1.认识本课6个生字,结合上下文体会新词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体会并学习全神贯注的工作态度,及通过具体事情的描写来表现人物全神贯注的写法。
课前准备
名人名言投影片。
名言导入,激发阅读兴趣
1.师生共同背诵名人名言。如:
天才就是这样,终身努力,便成天才。──门捷列夫
天才免不了有障碍,因为障碍会创造天才。──罗曼·罗兰
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爱迪生
2.出示名言,请同学仔细读并提出疑问。
那一天下午,我在罗丹工作室里学到的,比我多年在学校里学到的还要多。因为从那时起,我知道人类的一切工作,如果值得去做,而且要做得好,就应该全神贯注。
──茨威格
3.带盼侍舛潦椋?盐侍饬?鹄此狄凰悼挝牡闹饕?
4.检查识字,用生字卡片了解并巩固识记,多笔画字可辨形认读。(如,邀挚痴锁)
以自读为重点,读出全神贯注
1.默读,把自己认为最能表现罗丹工作时全神贯注的句子画下来,并做一些批注。
2.放声练习朗读,结合插图,把自己的感受读出来。
以诵读为重点,感受全神贯注
1.同一段落比赛读,结合课文内容,说说对重点语句的理解,从而使学生能体会得深刻,读得动情。
(如,第一自然段,通过罗丹语言中的“偏了点儿,等一等”等词,说明在朋友认为是杰作的情况下,罗丹仍能找到瑕疵,并“立刻”修改,表明他精益求精、严肃认真的工作态度。读时应能领会到这一点。
第二自然段作为重点段落,要读出罗丹动作神态的变化,读出工作的时间长和如痴如醉的状态,读出罗丹全神贯注的工作情景。可通过多名学生比赛读、教师范读、看插图想象情境读等多种形式,将这一段读充分,在评读中逐步深入体会罗丹工作时全身心的投入。)
2.再次出示最后一段话,结合自己的学习和生活谈感受,加深对“全神贯注”一词的理解。
体会写法,积累语言
1.再次速读课文,作者是怎样写出罗丹全神贯注的工作态度的,说说自己的发现。(对人物的语言、动作描写)
2.选择�
课时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会认读生字8个,正确规范书写生字11个;
2、★引导学生根据人物语言,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感受人物的优秀品质;
3、▲鼓励学生提出感兴趣的问题,学会抓住重点词句,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4、抓住重点,绘声绘色的复述课文。教学媒体课件教与学活动过程学习内容教师导学学生主体活动
一、回顾导入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三、细读品悟第一课时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阅读一篇历史故事《秉笔直书》,你知道题目的意思吗?
1、课前同学们预习了本课这篇历史故事并且查阅了相关的历史资料,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
2、检查课文阅读3、检查生字认读4、通过预习,你还读懂了什么呢?学习课文1-3段1读课文,边读边画能够表现太史伯刚正不阿的词句;2默读画出的词句,说说你的理解引导:他为什么要这么做?
3、对比来看崔的表现,读读他的话,再看插图,让你想到什么引导学生理解题目意思。根据课前学习,了解历史背景及人物的关系,轮读课文。课件出示读生字。
了解课文的大意
1、读课文划词句。
2、默读思考。学习内容教师导学学生主体活动四、总结全文揭示中心
4、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人物不同的精神小结:秉笔直言的太史伯牺牲了,正义并消失了吗?
学习课文四、五自然段
1、自由朗读课文
2、利用刚才的学习方法抓住人物太史仲、季的语言来体会人物的品质。对比人物不同表现深入理解
3、小组合作谈自己的理解
4、分角色朗读体会人物精神
5、为什么描写太史叔的部分写得简单呢?
小结:
阴谋又没得逞的崔此刻心情如何呢?
学习课文六自然段
1、自由朗读读课文
2、想想:作者写这段想告诉读者什么?
3、文章带给你怎样的启示?
第二课时
一、角色朗读课文
二、回顾本课的学习方法
三、学写生字四、读一读“语文天地”中四句写“听话”感受的句子,说说你对这些句子含义的理解。
1、“此时无声胜有声”出自白居易的《琵琶行》,表现出一种“话不多,但意蕴深刻,意味悠长的意境”。
2、“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是在赞美说话者的`博学。
3、“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用比喻的手法,说明忠言的好处。
4、“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写出了良言与恶语给人们的不同感受。
四、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1、朗读课文
2、边读边画边体会如:“面不改色”“冷笑”“忠实”“贪生怕死”“事实”等重点词语都能表现人物性格。
3、小组学习
4、朗读课文,明白写作中内容相近的简写突出太史们坚贞不屈的精神。
5、读课文,明白一批又一批的太史们都具有的秉笔直书的精神
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11个要求会写的生字,并能借助字典等多种方式理解字词的意思。
2、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了解野荷塘的特点,感受野荷塘的美,体会作者对野荷塘景色的喜爱之情。
教学重点:
1、掌握本课11个要求会写的生字。
2、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能借助字典等多种方式理解字词的意思。
教具准备:
小黑板生字新词的卡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板书:塘)你们知道“塘”是什么意思吗?
2、(板书:荷)加上一个字,是什么意思?
3、(板书:野)一个“野”字又传递给你什么信息?
4、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野荷塘》,看看作者描写的和饿你想象的是否相同。
二、初读感知
1、自渎课文,读准字音。
2、指名读,检查预习情况。
3、学习生字、词。
4、区别形近字,指导书写。
三、再读课文,理清思路
1、出示三段的段意,找一找哪个自然段可以放在一起。
参观野荷塘之前的所见所闻。
白天见到的野荷塘的美丽景色。
野荷塘夜晚的美丽景色。
2、小组交流,划分段落。
3、自由练读。注意标点的使用。
4、指名读文。
四、作业
1、写生字。
2、熟读课文。
板书设计:
野荷塘
塞北心驰神往晶莹剔透心血来潮
嬉戏气喘吁吁沁人心脾拍手称奇
教学目标:
1、学习并掌握本课生字、新词。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什么是“纳米”,以及纳米科技的广泛应用。
3、激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的热情。
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纳米及纳米技术的广泛应用前景。 教学准备: 收集有关纳米的资料。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交流
同学们已经知道我是今天给你们上课的一名新老师,来自于钟岭小学,到达这里大约是5千米。
二、谈话激趣,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你们还知道哪些长度单位吗?
(米、分米、厘米、毫米) 那你们还知道纳米吗?你们能猜想出纳米是什么吗?让我告诉你们一件有趣的事吧。北京大学纳米科技中心的刘忠范老师曾经接到一个电话,问他纳米贵不贵,产量有多高。刘老师却告诉他说,纳米不是米,它是个不能吃的长度单位。听到这里,你一定想知道,纳米是什么呢?现在请同学们打开书,我们一起来学习新课《纳米新星》。
生齐读,注意“新星”(xīn xīnɡ)。
三、初读课文,读准读顺
1、自读课文,注意生字的读音。
2、抽学生分段接读课文,纠正字音,评议朗读。
四、再读课文,初知大意
1、学生再读课文,想一想,为什么在21世纪,纳米是最亮丽的新星。
2、抽生简单说说对纳米的印象。
五、细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
1、课文从哪几方面介绍了纳米?举出了那些具体的例子?让学生边读边思考,边勾画。 (治理和改善环境,医疗制药)
2、根据学生的回答,老师进行点拨。
治理和改善环境
①在治理汽车排污上,用碳材料纳米管储氢气电池燃烧发电水解,可以解决汽车尾气的污染问题。
②用纳米技术制成自清洁材料,就不用擦玻璃了。
医疗制药;
①纳米技术传感器在重要器官里监测病变及时治疗。
②纳米机器人循着血管清除病灶。
③纳米缓释技术药丸药物效用时间长。
④纳米靶向技术药直接到达病灶治愈率高、副作用小。
3、再读全文,归纳课文主要内容。
课文主要从环保和医疗两个方面介绍了纳米科技在我们衣食住行方面的应用前景。
4、介绍纳米技术的应用
衣:在纺织和化纤制品中添纳米微粒,可以除味杀菌。化纤布挺结实,但有烦人的静电现象,加入少量金属纳米微粒就可消除静电现象。
食:利用纳米材料,冰箱可以抗菌。纳米材料做的无菌餐具、无菌食品包装用品已经面世。利用纳米粉末,可以使废水彻底变清水,完全达到饮用标准,纳米食品色香味俱全,还有益健康。
教学目标:
1、继续练习借助重点词句朗读(背诵)第一段,感受水乡的优美景色。
2、读懂课文从湖面平静到不平静再到平静,写出了捕鱼的全过程。
3、研读课文,从中感受渔人捕鱼的乐趣。
教学过程:
(一)诵读——感受物宁人静。
1、复习引入:又平又静的湖面像一面大镜子,里面映出了哪些美丽的景物?随机点击屏幕出示画面。
2、这是一幅又美又静的画面,请同学们选择一句自己最喜欢的话,读一读体会这种宁静。
3、自由轻读第一段,试着借助重点词句,把第一段背下来。
(二)研读——领悟捕鱼的情趣。
1、辨析“一抹”体会含义。
1)这些列队的士兵在等待一个怎样的命令?
2)“一抹”是什么意思?“抹”还可以换成哪些词?
3)课文为什么要用“一抹”,你学得“抹”好在哪里?
4)交流:
——鸬鹚训练有素
——似在鼓励鸬鹚
——怕似惊动鱼群
——渔人享受宁静
2、研读“一抹”领略捕鱼乐趣。
1)研读2—4段,渔人这轻轻一抹,抹出了什么?
2)交流
——抹出了“粼粼波纹和浪花跳跃”
——抹出了“鱼”
——抹出了“渔人的忙碌”
3)合上课本想象:这一抹还会抹出什么来?
4)表情朗读2-4自然段。
(三)体味——提升静谧意境
1、个别读5、6、7自然段,听了有什么感受?
2、这里为什么用“恢复”?
3、研读:这时的静与原先的静是不是完全一样?这时又是一种的静?
4、你能把这种静读出来吗?
5、课堂。这一节课我们抓住一抹一词,研读了课文,一起享受了渔人的忙碌和喜悦,并读懂了从鸬鹚等待命令到下水再到列队回去,使美丽的湖面由平静到不平静再到平静,而且这种动和静的景象都充满了美的情趣。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朗读课文,了解武松打虎的经过,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激发学生对打虎英雄的崇敬之情。
2、指导学生仔细阅读课文中武松打虎场景的精彩描写,并能用自己的话讲述打虎的经过,想象武松打虎的精彩场面,感受中国古典文学作品的魅力。
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武松是怎样打死猛虎的,从而体会武松的勇敢无畏的英雄气概,并通过对武松心理活动的分析,了解课文对人物描写的真实性。
教学过程:
一、导入谈话:
今天我们学习第29课《武松打虎》,这篇课文节选自我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水浒传》。这部小说塑造了许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深受大家的喜爱。明末清初的文学评论家金圣叹对《水浒传》做了详细而全面的点评。他说打虎这一篇啊,“人是神人,虎是怒虎。”老虎是发怒的老虎,而打虎的人呢那是个神勇之人。
今天我们就来看看是怎样的怒虎,武松又是如何的神勇。
二、直入重点,精读第二部分
1、刚才我们说到了虎是怒虎,我们先来看看老虎的出场,找出相关的句子读一读。这是对老虎的什么描写?
2、这样一只吊睛白额的猛虎突然随着一阵狂风出现在武松面前的时候,武松已经没有退路,他在打虎之时,使用了非常正确的战术。第四、五段都是写武松怎样打虎的,那么这两段武松打虎的战术有什么不同吗?
3、第一个阶段采用的什么战术?(守)。面对着来势汹汹的对手,他没有惊慌失措,也没有贸然出击,从这一点可以看出武松怎么样?(十分机智)
4、默读。用——勾出老虎进攻的招数,标出序号;再用~~~~勾出武松应对的动作,标出序号。
5、老虎首先就使用了三招:一扑、一掀、一剪,这真是一只怒虎。不过,我有个疑问:既然是写武松打虎,应该突出武松多么神勇,为什么把老虎写得那么厉害呀?(写虎是为了写人)
6、而武松实际上用了几招?进一步说明了武松的机智。
7、过渡:等老虎这三招用完以后,老虎已经气性先自去了一半,而武松能够躲过这三招,他自己的自信心也会大长,所以这三招下来以后,他开始防守反击,反守为攻。
8、自由读第六段,看武松打虎分别用了哪几招,在课文旁边做上批注。
9、刚开始用什么打?结果呢?
10、武松没有了梢棒,第二招是什么?老虎的反应呢?
11、这时老虎还能咆哮,还能扒泥,武松仍然处在危险之中,这时他又使出了第三招,是什么?老虎又有什么反应?为什么说是“迸”出鲜血而不是流出?
12、虽然老虎已经七窍流血了,但武松还是使出了最后一招——?这时的老虎已经……彻底解决了老虎。
12、小结:我们看到,武松在梢棒打折的情况下,临危不惧,赤手空拳打死了老虎,表现得十分(勇敢)
三、回顾前文,学习第一部分。
1、指读提问:第二部分是文章的重点,具体写出了武松打虎的经过,我们仔细阅读过了同时也体会到了武松的性格特点,第一部分与第二部分有什么联系,省略掉可以吗?
2、默读第一部分,思考这一部分主要写的是什么?
3、武松的心理活动表现了他什么性格特点?用笔圈画出表现武松心理活动的句子加以体会。
武松明明害怕,却仍然不肯回去,还对自己说“且只顾上去,看怎地?”表现他什么样的性格特点?(好面子)
4、作者写武松害怕、好面子是不是会有损于他的形象?(这样写使武松的形象更可信、更真实),所以说武松不仅是个神人,同时他也是个凡人。
5、武松虽然心中也会害怕,但他仍然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这也说明他还是勇敢,所以在后面打虎时才表现得那么勇敢。
小结:这一部分虽然不是重点,但是对于武松性格的刻画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使武松的形象显得更真实,也为下文做了铺垫。
四、总结全文,激励阅读
作者对武松打虎的过程和打虎前的心理活动做了细致生动的描写,栩栩如生地刻画了武松的形象,让我们感到真实可信,也使武松打虎的故事� 《水浒传》中还有许多精彩的故事,等着同学们去细细品味。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望而生畏”“头昏目眩”“深渊”等词的意思;理解课文内容,正确回答课后第一题的三个问题。
2、情感目标:让学生懂得时时锻炼意志对人的成长的帮助与作用。
3、能力目标:初步学会“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列宁所说的话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整体感知
1、课前师生围绕名言、格言展开话题,在此基础上引出列宁对巴果茨基说的一段话
“我所以要走这条令人望而生畏的'小路,就是因为我害怕它。一个革命者不应该让害怕征服自己。同志,我们应该每天、每时、每刻,处处锻炼自己的意志。”
2、引出课题:登山。
3、了解预习情况。
(1)这段话是谁说的?(结合课件简介列宁)
(2)列宁在什么情况下说这段话的?(初知课文大意)
二、质疑定向,合作探究
1、自由读列宁说的话。
2、读了这段话你最想知道什么?(学生自主提问)
3、教师梳理学生问题,确定主问题:从哪里可以看出这是一条令人望而生畏的小路?
4、学生合作探究,思考重点问题。
(1)提示学习程序。
寻找合作伙伴确定学习方式(朗读、谈体会或表演,任选一种方式)小组合作学习展示学习成果。
(2)学生自由组合,确定学习方式。
(3)分小组学习,教师巡视指导。
(4)以小组为单位汇报学习成果。
①表演:表演前适当提问,创设情境。(结合课文理解“巍峨””悬崖”“深渊”等词)
小组根据课文内容评一评刚才表演时有没有把路的“险”充分表现出来。着重抓“紧紧贴”“扭向一旁…”“狭窄”“碎小”“舒了一口气”“险些”“头昏目眩”等词句。
②朗读:请朗读小组读有关描写小路险的段落,教师进行朗读指导。
5、小结小组学习情况。
6、课件展示日出美景,配乐范读15自然段。
7、师生合作有感情读15自然段,进一步感受日出的壮美,体会登山的乐趣。
三、展开辩论,升华认识
1、引出辩题:列宁是一个革命者,他的神圣职责是领导俄国人民沙皇统治,而现在他却选择走这条令人望而生畏的小路,万一掉下去,后果会不堪设想……那么列宁究竟该不该走这条小路呢?
2、组织辩论。
(1)自由组成正方反方。
(2)双方各自从课文中找充分的理由。
(3)展开辩论(教师当辩论会主席,适当点拨)。
3、教师小结。
4、再读列宁的话。
四、迁移运用,拓展延伸
1、学了课文,大家一定深有感触,请把自己对列宁说的这番话的理解和对全文的感悟,浓缩成一两句话。(引导学生学写格言)
2、布置课外作业 。
课外自由组成学习小组,从相关的课文、课外书以及网站上去搜寻列宁的故事,两周后召开“感悟列宁”综合学习报告会。(形式自拟)
教学目标
1.继续深化学生对生命的理解和认识,激发对生命的思考和热爱。
2.在口语交际和习作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口头和书面的表达能力。
3.发现并总结体会句子含义的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4.积累关于生命的名言警句。
5.理解成语故事,体会其中蕴含的道理。
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
谈话导入:
生命,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都只有一次。如何让自己的生命在有限的时间里得到无限的延伸,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认真思考的一个问题。通过这组课文的学习,相信大家一定对生命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和认识,这节课就让我们共同交流一下吧。
自主准备
1.默读提示,了解本次口语交际的内容。
2.出示内容:说说自己了解到的生命现象;讲讲自己知道的热爱生命的故事;谈谈自己获得的感受、得到的启发。
3.回忆本组学习的几篇课文,浏览搜集的资料,阅读教材中提供的三段文字。
4.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确定交流的角度,想一想自己打算怎样说。
5.自己轻声练习讲述。
畅所欲言
1.自由选择伙伴互相交流,互相评议、指正。教师参与部分小组的交流,给予个别指导。
2.每小组推荐一名同学上台交流,要求讲话学生清楚流畅地表达,听者认真、安静地倾听。教师引导学生大胆进行评议、辩论。
总结评价
1.自我评价:自己在这节课中发言是否踊跃,表达是否清晰,态度是否大方,思维是否敏捷,与同学的交流、合作是否积极等。
2.学生评价:�
第二、三课时习作
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在口语交际课上,同学们畅谈了自己对于生命的理解和感悟,老师认为大家的发言都很有见地。把你们所谈的内容进行加工整理,写下来就一定 下面就请大家根据同学们的发言,把自己感受最深的内容写下来吧。
阅读提示,明确要求
1.学生默读提示,画出习作要求。
2.出示习作要求:
内容具体;
写出真实感受;
题目自定。
试写初稿,反复修改
1.学生进行习作,教师对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指导。
2.好文章是改出来的!请同学们完成初稿后,自己认真进行修改。
3.小组内互读互改,提出修改建议。
4.按照小组同学的建议,再次修改自己的习作。
朗读佳作,共同赏评
第四课时 我的发现日积月累成语故事
复习导入:
1.读词语卡中的词语。
2.听写其中的词语。
我的发现:
1.同学们,学习完本组课文后,你发现一些句子有较深的含义吗?下面请同学们先来看看小林和小东都发现了什么。
2.学生交流小林和小东的发现。教师引导学生重点探究理解句子较深含义的方法,让学生自己发现总结方法。如:仔细想、联系时代背景、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抓住重点词语、联系上下文揣摩感悟等方法。
3.快速浏览本组课文,你还能发现哪些含义深刻的句子,说说这些句子的深层含义或言外之意。
日积月累:
1.出示日积月累中的句子,先指导学生读正确,然后说一说自己的理解或认识,之后请学生快速背诵。
2.教师补充出示一些名言,请学生读一读、说一说、背一背。
a.人,只要有一种信念,有所追求,什么艰苦都能忍受,什么环境也都能适应。──丁玲
b.人生的价值,并不是用时间,而是用深度去衡量的。──列夫托尔斯泰
c.生活只有在平淡无味的人看来才是空虚而平淡无味的。──车尔尼雪夫斯基
d.一个人的价值,应该看他贡献什么,而不应当看他取得什么。──爱因斯坦
e.人只有献身于社会,才能找出那短暂而有风险的生命的意义。──爱因斯坦
3. 鼓励学生课下将自己最喜欢的生命格言制成书签。
成语故事
1.自己读故事,感受句子的含义,画出不懂之处。
2.小组交流,谈谈自己对这个成语故事的理解,互相质疑解难。
3.全班交流,说一说这个成语故事蕴含的道理,结合实际谈谈自己对这个成语的体会。
4.练习讲述这个故事。
《登山》记叙的是列宁在一次登山看日出时,来回两次走过悬崖上靠近深渊的小路的故事,表现出革命导师勇于战胜困难,自觉锻炼意志的可贵精神。文末一段列宁说的三句话,是全文的中心所在,教学时,可紧抓这一中心段进行序教学,以收“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
一、自学入手,直奔中心
出示自学提要,让学生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1)填空本文写列宁在的时候,和巴果茨基次走过的小路。第一次走是因为,第二次走是为了。
(2)按照“隐居走险路再走险路”的顺序给课文分段,并概括段意。
(3)找出课文的中心段,画一画,读一读。
检查自学情况。
(1)投影学生的填空内容,全班评价、矫正;
(2)指名回答如何分段,说出段意;
(3)读出课文的中心段。
二、紧扣中心,辐射全文
1、出示第一句话,学习有关段落,感受走险路的惊险和艰难。
(1)投影:“就是因为我害怕它。”
(2)思考:句中的“它”指什么?“它”是怎样的?列宁怎样害怕它?以此阅读课文,引出两个语段:
语段1:“巴果茨基背贴着峭壁,扭转了头,不去看深渊,用碎小的步子在狭窄的小路上慢慢向前移动。走过了最险的地方,巴果茨基轻轻地舒了口气
教学步骤如下:
①画。要求学生自由读,边读边画出描写巴果茨基历险情形的字词:背贴、扭转、不看、碎小、慢慢、移动、舒。
②品。引导推敲品评所画字词的内涵:“背贴”说明小路狭窄。“扭头不看”可见山渊之深。“碎小”、“移动”着力表现行走的艰难。“舒”反衬出原先内心的恐惧,从侧面表现小路的险峻,行走的危险,为下文理解列宁的坚强意志作铺垫。
③读。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通过感情朗读,让学生对走险路的惊险、艰难和恐惧有更深的情感体验。
语段2:“列宁跟在他后边,就在最险的地方停住了,他知道列宁头昏目眩了。”
设问:这一段告诉我们什么?你是怎样体会到的?让学生联系上文,感受到列宁所处的危险境地和内心的极度恐惧。
(3)讨论,从“就是因为我害怕它”这句话可以看出什么?(一方面说明小路的确很危险,另一方面也体现了列宁正视现实、承认困难的实事求是的态度。)
2、出示二、三两句话。联系相关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的品质。
(1)投影:“一个革命者不应该让害怕把自己压倒。咱们得每时每刻、随时随地锻炼自已的意志。”
(2)让学生带着以下问题阅读课文后半部分,看列宁对”害伯”抱有怎样的态度,从哪里可以看出?“每时每刻、随时随地”是什么意思?具体表现在哪里?
①找语句。读中找出能回答以上问题的语句,再读一渎。
②作比较。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读通课文,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按照买项链和退项链把课文分为两个部分,并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说出课文大意。掌握生字新词。
教学准备:课件(柔美的音乐)、生词卡片。
教学过程:
一、读题,导入新课。
1、教师板书课题,学生读课题――真情无价。
2、教师示范读,学生跟着读。
3、教师引导谈话:同学们,你觉得什么是真情?能用生活中的具体事例说一说吗?
二、配乐朗诵、,整体感知。
1、教师播放柔美的音乐,认真倾听老师朗诵。要求:画出生字新词,思考:课文中无价的真情发生在谁和谁之间?
2、教师出示本课的生字词语卡片,指名认读,教师强调要点。
字音:“橱”是卷舌音。
字形:“庞”是半包围结构,“广”字头书写的大小要能藏得住里面的“龙”,另注意“龙”上的撇和点都不能丢。
3、教师再次出示含有这些生字的词语,大家一齐读一读,在读中巩固生字,积累词语。
4、指名反馈:文中的真情发生在谁和谁之间?
5、教师小结:姐姐和妹妹间的是血浓于水的亲情,而妹妹和店主之间则是陌生人和陌生人之间的真情,这更是难得的。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细细体味这种感人至深的人间真情。
6、教师播放课件中的柔美音乐,学生自由读课文。
三、读后说,理清文章的条理。
1、再次播放音乐,让学生自由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哪些自然段写的是妹妹买项链,哪些自然段写的是姐姐退项链。
2、指名反馈。
3、教师引导学生再读课文,按照买项链、退项链的过程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四、课堂小结。
教师小结:同学们,读了几遍课文,你们一定和老师一样被文中的姐姐、妹妹、店主的真情打动了吧!他们都拥有一颗集真、善、美为一体的心,真是太令人感动和羡慕了。
五、布置作业:
1、抄写本课的生字新词两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继续学习课文,想像画面,知道店
2、总结全文,拓展思维,启发学生用真心换真心,用真诚对待真诚。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分角色朗读姐姐退项链的那一部分内容。
教学重点:知道店
教学准备:生字新词卡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听写词语:项链手帕不胜枚举寂静脸庞小心翼翼得意洋洋满心欢喜连蹦带跳
2、教师导读: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课文写的是发生在姐姐、妹妹还有一家商店店主身上的感人故事。这个感人的故事是围绕一条项链展开的。你能不能用这根项链把这个故事串起来。
妹妹想送项链给姐姐-妹妹到商店买项链-店主把项链卖给妹妹-姐姐来退项链-店主把项链送给姐姐
3、师导:作者围绕条项链,为我们展示了人间用真情买不到的真情。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这个故事,去感受这无价的真情。
二、深入探究,体会真情。
1、教师导读: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无价的真情分别体现在姐姐和妹妹之间、妹妹和店主之间、姐姐和店主之间。现在请大家读课文,用文中的具体事例来说明。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读文探究。
3、集体反馈
4、教师导读:妹妹要送项链给姐姐,是因为――(学生读课文第三自然段中妹妹说的话)
5、教师质疑:可是,店
6、指名反馈后引导学生想像:同学们,当店主人了解了妹妹一家的境遇,体会到了妹妹这份真情的时候,他看着眼前的这个小女孩水想些什么?
7、教师小结:是呀,姐妹间的真情深深地打动了店主,让他看到了人世间不能用金钱买到的真情,所以他以几枚硬币的价格把贵重的项链卖给了妹妹。当姐姐来还项链时,他把项链送给了姐姐。他的行为一样令人感动。他用自己的真情保护了姐妹俩的这份真情。
三、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1、师导:同学们,小女孩、姐姐、店主这三个人,你想赞美谁?赞美她什么?
2、指名反馈:我想赞美,我赞美她。
3、教师引导学生说说发生在自己身上的真情故事。
四、小结
教师小结:同学们,这美丽的瞬间留在了姐妹俩的心里,也永远留在了我们的心里,感谢姐妹、店主,他们用真情唤起了我们所有人的这份真情。
五、布置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分角色朗读“姐姐退项链”部分。
教学目标
1、在口语交际和习作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口头和书面的表达能力。
2、发现并总结体会句子含义的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3、积累关于生命的名言警句。
4、理解成语故事,体会其中蕴含的道理。
德育目标:继续深化学生对生命的理解和认识,激发对生命的思考和热爱。
课前准备
1、整理本组课文收集的相关资料。
2、搜集关于生命的名言警句。
教学时数:4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口语交际
一、谈话导入
生命,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都只有一次。如何让自己的生命在有限的时间里得到无限的延伸,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认真思考的一个问题。通过这组课文的学习,相信大家一定对生命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和认识,这节课就让我们共同交流一下吧。
二、自主准备
1、默读提示,了解本次口语交际的内容。
2、投影出示:
内容:说说自己了解到的生命现象;
讲讲自己知道的热爱生命的故事;
谈谈自己获得的感受、得到的启发。
3、回忆本组学习的几篇课文,浏览搜集的资料,阅读教材中提供的三段文字。
4、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确定交流的角度,想一想自己打算怎样说。
5、自己轻声练习讲述。
三、畅所欲言
1、自由选择伙伴互相交流,互相评议、指正。教师参与部分小组的交流,给予个别指导。
2、每小组推荐一名同学上台交流,要求讲话学生清楚流畅地表达,听者认真、安静地倾听。教师引导学生大胆进行评议、辩论。
四、总结评价
1、自我评价:自己在这节课中发言是否踊跃,表达是否清晰,态度是否大方,思维是否敏捷,与同学的交流、合作是否积极等。
2、学生评价:�
第二、三课时
习作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在口语交际课上,同学们畅谈了自己对于生命的理解和感悟,老师认为大家的发言都很有见地。把你们所谈的内容进行加工整理,写下来就一定 下面就请大家根据同学们的发言,把自己感受最深的内容写下来吧。
二、阅读提示,明确要求
1、学生默读提示,画出习作要求。
2、投影出示习作要求:
内容具体;
写出真实感受;
题目自定。
三、试写初稿,反复修改
1、学生进行习作,教师对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指导。
2、好文章是改出来的!请同学们完成初稿后,自己认真进行修改。
3、小组内互读互改,提出修改建议。
4、按照小组同学的建议,再次修改自己的习作。
四、朗读佳作,共同赏评
1、每小组推荐一至两名同学,分别朗读各自的习作,可以是全文,也可以是片断。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赏析。
2、请部分学生介绍自己习作中的成功之处。
五、誊写作文,制作墙报
1、再次修改自己的习作,直到满意后再抄写在作文本上。
2、整理习作和资料,办一期以“热爱生命”为专题的板报。
第四课时
我的发现日积月累成语故事
一、复习导入
1、读词语卡中的词语。
2、听写其中的词语。
二、我的发现
1、同学们,学习完本组课文后,你发现一些句子有较深的含义吗?下面请同学们先来看看小林和小东都发现了什么。
2、学生交流小林和小东的发现。教师引导学生重点探究理解句子较深含义的方法,让学生自己发现总结方法。如:仔细想、联系时代背景、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抓法。
3、快速浏览本组课文,你还能发现哪些含义深刻的句子,说说这些句子的深层含义或言外之意。
三、日积月累
1、出示日积月累中的句子,先指导学生读正确,然后说一说自己的理解或认识,之后请学生快速背诵。
2、教师补充出示一些名言,请学生读一读、说一说、背一背。
a、人,只要有一种信念,有所追求,什么艰苦都能忍受,什么环境也都能适应——丁玲
b、人生的价值,并不是用时间,而是用深度去衡量的——列夫·托尔斯泰
c、生活只有在平淡无味的人看来才是空虚而平淡无味的——车尔尼雪夫斯基
d、一个人的`价值,应该看他贡献什么,而不应当看他取得什么——爱因斯坦
e、人只有献身于社会,才能找出那短暂而有风险的生命的意义——爱因斯坦
3、请学生展示自己搜集的关于热爱生命的名言,共同进行赏评。
4、鼓励学生课下将自己最喜欢的生命格言制成书签。
四、成语故事
1、自己读故事,感受句子的含义,画出不懂之处。
2、小组交流,谈谈自己对这个成语故事的理解,互相质疑解难。
3、全班交流,说一说这个成语故事蕴含的道理,结合实际谈谈自己对这个成语的体会。
4、练习讲述这个故事。
第六组
教学内容本组教材以“乡村生活”为主题,精读课文有《乡下人家》《古诗词三首》,略读课文有《牧场之家》《麦哨》。课后还安排了本册教材的第二次综合性学习。还有一个词语盘点、一个学习园地。
教学目标
1、重视积累优美语言,想象课文中描写的田园生活画面。
2、引导学生体会关键词句表情达意的作用。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一边默读课文,一边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通过讨论,交流对问题的看法和自己学习课文所懂得的道理。
教学难点进一步提高学生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能力,继续培养学生的默读与自学能力和语文综合素养。
教学措施本单元教学按搜集资料、初步感知——课文具体解读——读练综合运用的思路来组织教学。
教学时数。10—14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生活中只有将心比心,才会使人与人之间多一些宽容与理解。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懂得在生活中与人相处应将心比心。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同学们,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当你坐在拥挤的公交车上时,这时突然上来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当你在路上行走时,身旁的一位小朋友突然摔倒了。面对这样的情形,你会怎么做?今天,我们将学习《将心比心》这篇课文,学完课文以后,也许你就会毫不犹豫地告诉老师答案了。
预习探究合作交流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让生自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同桌互相帮助解决。
2.同桌之间相互进行朗读检查,纠正读错或读不好的句子。
3.全班交流,课文主要讲了哪两件将心比心的事?
4.齐读课文。
品读体验
三、细读课文,探究明理。
1.四人小组合作读课文后,合作自学课文第一自然段,想想从这一段中你了解到了什么?
2.自由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想想这一段中哪些地方让你感动,用横线标示出来。
3.齐读第三自然段,结合生活实际,谈一谈对这一段的理解。
4.用波纹线勾出文中阿姨和母亲说的话,仔细读一读,你体会到了什么?
5.学完课文,你对课文中的阿姨和母亲想说些什么吗?
6.全班交流:生活中你是否遇到过这样的事?你是怎么做的?
7.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四、巩固延伸
1.以“将心比心”为题,写一写生活中遇到的类似的事情。
2.创设情境,补充对话。
①在拥挤的公交车上,一位小朋友给抱着孩子的阿姨让座。
②在人来人往的超市里帮素不相识的老奶奶找她所需要买的东西。
③大街上,帮助一位残疾的叔叔捡他掉在地上的东西。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祖国文字的美好,以及作者对校园的热爱、赞美。
2.揣摩作者的写作方法,感受其比喻句的新奇,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
教学重、难点
揣摩作者的写作方法,感受其比喻句的新奇,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
课时划分一课时
第一课时
一、谈话激情
同学们,每天我们都在这鸟语花香、朝气蓬勃的校园里学习、嬉戏、快乐成长。那么,在你们看来,咱们的校园像什么呢?
有人认为,校园就像一曲美妙动听的交响乐。(板书课题)请大家齐读课题。哪位同学对交响乐有所了解,请说一说。再读课题。有疑问吗?这是一篇略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同学们,每学一篇文章,在第一遍读课文时我们应注意些什么呢?(生自由发言。)
好,那就根据你们自己的提醒小声地读读课文吧。
自主交流:在读课文时,你觉得哪些字音要给大家提个醒,哪些句子不好读的给大家示范示范。
同学们,交响乐有单乐章的、也有多乐章的,校园交响乐是由三个乐章组成,它们分别是(板书:蜂巢鸟岛花瓣)读到这儿,你心中有什么疑问?说一说。交流你心中的疑问?它们分别指什么?为什么要用这样的比喻?这也是今天这一节课我们要重点探讨的问题。
三、细读课文,品读体味
1.带着你心中的疑问默读第一乐章蜂巢。边读边提起笔做批,留下你思考的痕迹吧。
交流:你读懂了什么?
为什么把教室比作蜂巢?(形状上)理解“井然有序”。
蜂巢是用来干什么的?同学们在像蜂巢一样的教室里是怎样学习的呢?(抓重点词句谈体会)
换词读这句话:汲取寻觅。
屏显“时而……时而……”一句。仔细观察这句话,你发现了什么?读一读,这样的句子读起来有什么感觉?(有节奏感、朗朗上口)大家也愿意来体会体会吗?(真的读出了那么一种节奏美)句中的“;”把它分为两个部分,从内容上看你又发现了什么?体会从内容和情形方面写。(抽生读)那让我们带着自己的体会有感情地读读这句话。(男女分别读)
“在知识的大海里……”不难看出这是一个比喻句,把什么比喻成什么,读一读,边读边想你体会到了什么?(抽生读。)
师小结:是啊,这恰如其分的比喻,让我们进一步了解到同学们在学校里勤奋学习的美好形象,再读,读出我们心中的这份赞美吧。
通过这一段的学习,你知道为什么作者要把教室比喻成蜂巢了吗?(正如同学们所说的教室不仅和蜂巢一样具有井然有序的外在美,还蕴藏了孜孜以求的内在美。同学们像蜜蜂一样在各自的蜂房里忙碌地储积着蜜,所以作者说教室像一只甜蜜的蜂巢。
2.如果说蜂巢是一段表现勤奋学习的乐曲,那么,刚才有同学提到的鸟岛、花瓣又是一首怎样乐曲呢?你是从哪些词句体会到的?以小组为单位用我们学习第一部分的学习方法选择你们喜欢的一个乐章重点读一读。
(生交流)
3.鸟岛,是一曲欢乐的、充满温暖的、充实着幸福的乐章。
“飞翔的、流动的身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一段美妙的语言。把什么比喻成什么?咱们来体会体会这句话。你觉得哪些词用得好?从这个词体会到了什么?这么美的风姿、这么快乐的欢笑,谁能来读一读。闭上眼睛边听边想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仿佛听到了些什么?(联系生活实际想)这么富有生机的场面,这么富有节奏美的语言,你喜欢吗?难怪作者说“下课了,校园是一个……一个生机勃勃的……”怎能不让我们喜欢呢?是啊!同学们,在这美丽的鸟岛,和同学们同浴着阳光,共享着欢乐,你们心中有什么样的感受呢?
让我们再一次和作者一同走进这美丽的鸟岛,记住这段美妙的文字,记住这一曲充满欢乐、温暖、幸福的乐章吧!
4.同学们,你们是祖国的花朵,老师是辛勤的园丁。通过刚才的小组交流学习,课前你们提出的关于花瓣这一乐章的问题都解决了吗?说一说,你读懂了什么?从哪些句子或词语体会到的?
同学们,当你念到这几个词语,回想到从上幼儿园到小学四年级,你们得到了这么多老师的教育和关爱,如果是你,会在信中给哪位老师写点什么呢?(抽生回答)同学们,听到你们这么多感人肺腑的话语,此时此刻,我觉得教师是天底下幸福的人了。读读课文后一段,你想读几遍就读几遍。(生自由读)一片片花瓣就是一封封来信,它牵系着老师和学生的心儿,此时此刻教师又会对学生深情地祝愿什么呢?
同学们,你们觉得花瓣是一曲怎样的乐章呢?
总结:回顾我们学习的整篇文章,不管是从题目,还是从三个章节的字里行间,我们都能体会到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呢?(生自由回答,师趁机板书。)再读课题。说说你的理解。今天我们要欣赏的交响乐不是由乐队演奏的,它演绎的是那充满生机与活力,充满着浓浓的师生情的校园生活。
四、畅谈感受,升华主题
同学们,其实,在我们的家庭里、生活中、大自然时常都会响起一曲又一曲动听的交响乐,下去以后咱们仿照课文写一写吧。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默读课文第四段。
2、学会本课8个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3、体会“番茄太阳”给“我”留下的深刻印象,感悟“明明”美好的童心对“我”的感染,有感情地读好课文中的人物语言。
4、培养学生健康的心态:用乐观的心态看待生活中的困难与挫折,做个开朗乐观、热爱生活的人。
教学重点、难点:
走近明明,知道她是一个漂亮、聪明和富有爱心的小女孩,感悟三个“番茄太阳”的含义。
预习作业:
1、将课文分成三段,归纳段意,并能说出分段的理由。
2、课题上为什么要加上引号?
3、课文种几次提到“番茄太阳”,它们各有怎样的意思?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联系生活,激疑导入
1、出示课题:番茄太阳。
这篇文章的题目很有意思,能引起读者的强烈的好奇心。见了课题,你想问什么?
2、学生自由提问。
3、大家读了课题,一定会惊讶,大家见过番茄,也见过太阳,但番茄太阳是什么样子呢?这两个毫不相干的事物怎么会联系在一起呢?课文为什么要用“番茄太阳”做题目呢?学了这篇课文以后,大家一定会明白。
二、初读课文,理清线索
1、检查预习情况
(1)交流对生字词的学习情况。重点正音:亲戚(第一声);字形:盲(理解:无目就是盲人)、蔬与疏、慌区别;献
(2)抽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顺句子,带些感情。
(3)再读课文,分段并概括段意。(按时间顺序理清线索)
(1.生活的艰难,让“我”的心情很灰暗,但是每当我看到菜场上一位爱笑的盲童的被父亲拉着手,通过触摸认识各种蔬菜的情景,“我”便感到温暖起来。
2、明明问“我”太阳是怎样的,爸爸告诉她太阳像番茄一样,明明称太阳为番茄太阳。
3、明明要去做角膜移植,临别时她说要把她的脚给“我”,“我”被她善良的心感动了。)
2、练习用几句话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合作探究,初步理解“番茄太阳”
1、番茄,太阳这是一个怎样的奇妙组合呢?自由朗读课文,找找“番茄太阳”这个奇妙的组合在课文中出现了几次,分别在哪里?找出句子,用线画出。
2、组织交流。
(1)根据学生回答依次出示句子。
①明明一面用手摸一面笑:“真的吗?太阳像番茄吗?那我就叫它番茄太阳。”
②看着她的笑脸,觉得那就是最美的“番茄太阳”。
③红红的“番茄太阳”一直挂在我的心中,温暖着我的心。
(2)自读出示的三句话,请联系上下文,谈谈你对三个“番茄太阳”的理解。
引导学生理解第一句话中的“番茄太阳”指明明心中的太阳,第二句话指明明的笑脸。第三句话的理解有一定难度。
3、过渡:第三句话中的“番茄太阳”似乎不明白,下节课,让我们走近明明与作者,看看这一直挂在我心中的“番茄太阳”到底是什么?
四、作业
熟读课文;抄写词语。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用简洁的语言说说故事的主要内容。
2、课文中三次出现过“番茄太阳”,前两次分别是什么意思呢?
二、精读感悟。
1、上堂课,看看这一直挂在我心中的“番茄太阳”到底是什么?
2、让我们先去了解一下明明吧!相信通过上堂课的学习,文中的主人公明明一定给你留下了挥之不去的印象,说说她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你是通过哪些词句,感受到她的这些特点的。
3、学生自读,做批注。
4、学生交流
(1)虽然失明,却是个漂亮的女孩。
出示:如果不是盲童,明明挺漂亮的:……笑起来像个天使。
(2)活泼开朗:尽管小女孩的命运坎坷,生下来就没有看到过色彩斑斓的世界,但是她从不哀怨,依然那么爱笑。
出示:每次从菜场经过都能……特别爱笑。明明一面用手摸一面笑……太阳。明明咯咯的笑声……追着人走。看着她的笑脸……“番茄太阳”。那个正午我坐……天使般的笑脸。
重点理解并体会这句比喻句的好处:明明咯咯的笑声银铃样清脆,一串一串地追着人走。(明明爱笑,笑声特别感人。)
读好每一句话,感悟明明乐观开朗,向往光明的生活态度。
(3)机灵聪明1.能通过触摸认识许多蔬菜;2.通过拐杖的声音认识了我;3.喜欢提各种问题。
出示:有一次,……走路的吗?明明好奇地问……她问我许多奇怪的问题
读好每一句话,感悟明明热爱生活的态度。
(4)善良,有爱心的孩子:虽然她自己是个盲童,但是她还愿意帮助“我”,愿意把她的脚给我。
出示:我弯下腰……给你,好不好?
读好这句话,感悟明明的关爱他人。
5、就是这样一位可爱的盲童,深深地影响着“我”,使“我”的心境发生了变化。再细读课文,看看作者的心境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
灰暗——自己是个残疾人,生活很困难。
温暖——尽管盲童一家生活并不富裕,而且家中还有一位残疾的孩童,但是他们并没有对生活失去信心,一家三口其乐融融的情景,让我感动温暖。
心疼——小女孩那么漂亮,那么可爱,可是命运对她却是那么不公,双眼什么也看不见,所以作者觉得心疼。
快乐——明明的开朗,对生活的乐观感染着我,让我也变得快乐起来。
重点体会这句比喻句的好处:明明像小屋里的光线,带给了我许多快乐。(原先我的心房是灰暗无比的,是明明的笑声给我带来了快乐,使我对生活充满了信心。)
喜欢——明明的聪明、明明的可爱,让我喜爱上了她。
感动——明明的善良深深打动了我,虽然她并不知道把腿给别人意味着什么,但她是诚心诚意的,拥有一颗真诚的爱心,她将好心人的关爱毫不做作地传给了我,让我感受到了人世间的温暖,让我觉得红红的“番茄太阳”挂在了我的心中。
重点感悟细节描写:她的小嘴呼出的温热气息拂过我的面颊,我的泪哗地一下子流了下来。
6、小练笔:读到这儿,你知道作者的心声吗?请你帮她尽情地倾吐吧!
补写:她的小嘴呼出的温热气息拂过我的面颊,我的泪哗地一下子流了下来
7、文章学到这儿,你觉得第三个“番茄太阳”是什么?
(是明明真诚的爱心,美好的心灵。)
这颗爱心中包含着什么?(热爱生活,关爱他人)
8、相机理解最后一句话的含义。
最后一句话的意思是:明明虽然离开了我,但是她对生活乐观的态度,她那美好的心灵,就像灿烂的太阳一样,温暖着我的心。
9、通读全文,说说课文为什么要以“番茄太阳”为题?
三、作业
读一读《飞吧,断翅的小鸟》,互相谈谈感受。
板书设计:
明明心境番茄太阳
开朗灰暗红红的太阳
美丽温暖姑娘的笑脸
聪明心疼美好的心灵
善良喜欢感动
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本课,要让学生认识本课的14个生字,学会其中的12个。能正确读写“平坦、所谓、阶梯、葱茏、游览、机械、惭愧、辛劳”等词语。学生要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最后两个自然段。学习课文时,要引导学生运用从内容中体会思想的方法,加深对课文的理解。通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峨眉道上铺路人不畏艰险、默默奉献的精神,教育学生要尊重普通劳动者和它们的劳动。
教学重、难点
读懂课文,了解峨眉山的铺路人是怎样铺路的,认识到铺路人“是真正的无名英雄”。
教学构想
本文语言简洁,感情充沛,便于进行朗读,要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并从中受到启发教育。
教学准备
课前布置学生留意影视中或身边的普通劳动者,关注他们的劳动;查找有关峨眉山的资料。制作课件。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抓住课文中的重点词句,体会表达的思想感情,并从中受到启发教育。
学生学习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山河壮丽,名山大川数不胜数,大家游览过哪些名山大川?今天老师要带你们一起去我国的风景区峨眉山游览一下,你们愿意吗?(出示课题)
2、峨眉山在四川省峨眉县城西南7公里,有山峰相对如峨眉,故名。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学生自由小声读课文,读准字音。
2、指名分段朗读课文,想想: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哪些自然段的内容是看到、听到的,哪些是想到的,做上记号。
3、指名回答。
三、学习课文,体会感情。
(一)学习第一段。
1、自由小声读第1段,思考:你读懂了什么?
2、读了第一句“前面没有平坦的路了”你知道了什么?
3、作者在峨眉道上攀登的路是什么样的?有什么特点?你从哪里读懂的?(理解“竖”“天梯”)
4、走在这样的路上,我们的感觉是什么?
5、指导朗读。
(二)学习二——六段。
1、自由读2—6段,思考:我们在途中遇到了十几个人,他们有什么特点?是干什么的?
2、路是怎样铺成的?指名说,谁还想说一说?
3、读了这几段,你知道了什么?有什么体会?
4、指导朗读。
(三)学习七、八段。
1、作者由峨眉道上的铺路人想到了什么?默读7、8段边读边画:表现铺路人辛劳的词语。
2、指名读。
3、出示多媒体课件,让学生认真读课文,根据课文内容进行想象和体会,引导学生归纳铺路人的辛劳:
游览路线:二百多里
石板数量:数不清
铺路方式:不能用机械,只能用人工。
铺路时间: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4、想到这里,我内心感到一阵愧疚。理解“愧疚”(惭愧不安)我为什么感到愧疚?
5、铺路工人为什么这样做,为什么称他们是“真正的无名英雄”?铺路人有哪些贡献?
6、齐读本段最后一句,你怎么理解这句话。
7、指导朗读。
四、总结课文。学了这篇课文,你想对峨眉道上的铺路人说点什么?
五、朗读课文、指导背诵最后两个自然段。
作业设计
1、学了这篇课文,你想对峨眉道上的铺路人说点什么?把你的想法写下来。
2、背诵最后两个自然段。
课后小记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进一步学习课文,用边读边想的方法领会作者是怎样表达对铺路人的艰辛劳动的敬佩。
学生学习过程
一、检查背诵最后两个自然段。
1、脸对脸齐背,互相检查。
2、开火车轮流背。
二、复习课文内容。
1、自由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我”在峨眉道上遇见铺路人,知道了他们工作的艰辛)
2、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为什么说铺路人是真正的无名英雄。(从作者的“所见、所闻、所感”找答案。)
三、进一步体会感情,学习表达。
1、出示句子,进行比较。停步仰望……竖在前面树木葱茏的陡坡上。停步望去,只见石阶出现在前面的坡上。
(1)边读边想,两句话有什么不同?哪一句写的好?为什么?
(2)你体会到山势怎样?(陡峭)从哪些词语体会出来的?铺起路来呢?(艰辛)
(3)范读、指导朗读。
(4)小结:我们边读边想,找出两组句子有何不同,通过比较,知道哪些词用得好,为什么好,再有感情地朗读,现在我们就用这种方法继续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
2、出示句子:
他们在十多里外开山取石……冲毁的路。
他们开山取石,做成石板,运上山去重铺冲毁的路。
(1)边读边想,两句话有什么不同?哪一句写的好?为什么?
(2)你体会到铺路人怎样?(艰辛)从哪些词语体会出来的?
(3)范读、指导朗读,边读边想象铺路时的情景。
3、自学:
(1)出示自学方法
A.一边读,一边想,两组句子有什么不同
B.从哪里看出铺路人的艰辛,为什么?
C.边读、边想象
这数不清……背上山来的吗?
这些石板,不都是背上山来的吗?
这么长时间,他们吃了很多苦,流了很多汗
这样日复一日……多少汗
(2)学生交流,集体订正。
3、按内容填空
如果没有(),没有(),就没有(),就没有(),也就没有()。
四、学了这篇课文,你想对峨眉道上的铺路人说点什么?
1、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充分发表自己的想法。
2、指名回答,互相交流。
作业设计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根据课文的描述,把你想象的峨眉道上的路画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