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结合生活实际情景,探索并掌握除法是整十数除法的算法。
2、过程与方法
能正确应用进行计算,并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计算中增强学生用多种策略解决问题的意识,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及发散思维的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除法是整十数除法的算法。
【教学难点】
除数是整十数的笔算除法的试商方法和商的书写位置。
【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讨论法、讲解法。
【课前准备】
多媒体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谈话:听说同学们都乐于助人,今天展示一下吧!我们一起帮小动物们回家,好吗?
(二)探究新知
1、出示情境图,提出问题。
谈话:我们一起去超市买东西吧!
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能提出什么问题?
学生交流提出的问题,师揭示本节课重点解决的问题:
80元可以买多少个书包?
160元能买几个计算器?还剩多少元?
2、解决第一个问题,学习除数是整十数的口算和笔算。
(1)出示问题:80元可以买多少个书包?
师:小组合作完成,看哪个小组完成的最好。
温馨提示:
①用10元人民币摆一摆。
②想出不同的计算方法。
(2)汇报交流算法:
a、每2张10元人民币买一个书包,能买4个书包。
b、因为20×4=8,所以80÷20=4。
c、因为8÷2=4,所以80÷20=4。
d、用竖式表示:
答:80元可以买4个书包。
3、解决第二个问题。
课件出示:160元能买几个计算器?还剩多少元?
师:我们男女生进行比赛,看谁做得又对又快。
汇报交流:160÷30=5(个)……10(元)
5×30=150,比160小,6×30=180,比160大,应该商5。
答:160元能买5个计算器,还剩10元。
4、试一试,巩固整十数的除法。
(1)你能算出600÷30的结果吗?
同桌比一比:谁想到的方法最多。
汇报交流:①20×30=600 600÷30=20
②60÷30=2 600÷30=20
③60÷3=2 600÷30=20
(2)你敢挑战吗?用竖式计算520÷40,说一说你是怎么算的?
师:我们小组之间展开竞赛吧,比赛规则:
①自己独立完成
②组内交流方法
③又对又快就是冠军
汇报交流:520÷40=13
5、归纳小结:除数是整十数的笔算除法怎样计算?
师: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先看被除数的前两位,不够除就看前三位,除到哪一位就把商写在那一位的上面,每次除得的余数要比除数小。
(三)拓展提高
用火车向地震灾区运输700吨货物,每节车厢限装60吨货物,需要多少节车厢才能装完
(四)课堂练习
谈话:同学们,你们学得怎么样了?我们一起到智慧乐园挑战一下自己吧!有没有信心呢?
1、小猴摘桃子。
2、括号里最大填几?
30×( )<220 50×( )<85
40×( )<140 60×( )<306
60×( )<220 80×( )<314
(五)课堂总结
师:通过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生交流:
除数两位看两位,
两位不够看三位,
除到哪位商那位,
余数要比除数小。
(六)板书设计
买文具
160÷30=5(个)……10(元)
答:160元能买5个计算器,还剩10元。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重难点是试商的方法和商的书写位置。其中让学生理解“商为什么要写在个位上”、“为什么被除数的前两位不够除要看前三位”的算理和算法更显得重要,而把抽象的算理算法呈现讲解得形象生动,易于学生的理解和消化以及把算理算法进行有机的融合,让二者相辅相成。就成为本节课的关键和一个亮点。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设计了不同形式的题型,让学生四人小组讨论:用整十数除,应该从哪里除起?要看被除数的前几位?商要写在什么位置?这些题型紧紧围绕算法设计的,在学生经过充分的讨论和精彩的汇报后,教师及时的加以规范和引导自然总结出了除数是整十数的笔算除法的计算方法。
设计说明
本节课是在学生认识了亿以内的数和会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将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的方法迁移到更大数的比较大小上来,学会改写大数。本节课在教学设计上突出了以下两点:
1.复习旧知,铺垫新知。
在设计比较大数大小的过程中,先着重复习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的方法,再通过类推的方法分步进行尝试,解决更大数的大小比较的几种情况,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数位的意义和数位的顺序的理解,在此基础上归纳总结比较的方法,最后引入教材情境,完成多位数大小的排列。
2.突出观察比较,掌握方法。
在设计大数的改写活动中,先用课件出示两组不同的数据进行对比,让学生感受以“万”或“亿”为单位计数的好处,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再通过对比两种计数方法,观察特点,探究出改写的方法。这样的设计能让学生经历获取知识的过程,提高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下面的数各是几位数?最高位是哪一位?
43600 607003 5897100 56427800
2.比一比下面各组数的大小,说一说你是怎样比的。(出示课件)
1098○998 4378○4387
引导学生说一说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的方法。
3.引入新课。
生活中还有很多较大的数,我们不但要会读写,同时还要会对它们进行比较,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大数的比较。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回忆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的方法,既巩固了旧知,又为学习新知迁移过渡。
⊙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1.大数比较的方法。
出示中国地图册挂图。
(1)激趣引入问题。
让学生在地图中找到以下几个省和自治区的位置:内蒙古、青海、四川、西藏、新疆。
师:你去过这些省吗?你能比较四川省、西藏自治区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面积的大小吗?
(2)学生尝试比较。
(3)汇报比较方法。
(迁移万以内数的比较大小的方法:位数多的数比较大;位数相同,从最高位开始比较)
(4)排列各省、自治区的面积。
①排列四川省、西藏自治区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面积。
师:你能将四川省、西藏自治区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面积从大到小排列吗?
学生自主排列并汇报。
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
1660000>1230000>490000
②排列5个省和自治区的面积。(课件出示教材8页情境图)
师:你能把情境图中5个省和自治区的面积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一排吗?与同桌交流比较的方法。
学生独立试做,全班交流比较方法。
(5)引导学生归纳较大数的比较方法。
多个较大数进行比较时,可以按位数分一分,位数多的数比较大;位数相同时,把相同数位上的数进行比较会简便些。
2.大数的改写。
(1)课件出示信息,发现不同。
①课件出示信息。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面积大约是:166万平方千米。
我国的人口总数大约是:14亿人。
教材设计了3种方式来认识“1平方千米”:一是以边长1千米的正方形来表征;二是沟通1平方千米与平方米、公顷之间的关系;三是借助__广场和“鸟巢”的占地面积,间接的帮助学生建构1平方千米的表象。即有数理层面的联结,又有直观形象的支撑。
教
学
目
标 1、使学生知道平方千米,知道平方千米\公顷和平方米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2、使学生能借助计算器,应用相关面积公式和积单位换算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主动探索和相互合作的能力。
教学
重难点 认识平方千米的含义,体会1平方千米的实际大小。
教具
学具
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 师 活 动 学生活动 二次备课
活动一、情境引入。
在填写单位时,要先想象它的实际面积
2、引入新课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公顷一般表示较大的面积,那还有没有比公顷更大的面积单位呢? 出示例2的题图。提问:你从图中了解了什么内容?指出:今天我们共同认识平方千米这个面积单位。
板书课题:认识平方千米
活动二、合作探究。
1、认识1平方千米的含义
我们在测量和计算大面积的土地时,通常用平方千米作单位。平方千米也可以用符号“k㎡ ”表示。 板书:k㎡
师问:你们知道我们国家领土总面积是多大吗?指出:我国领土总面积居世界第3位。
2、体会1平方千米的含义
师:上节课,我们认识1公顷是多大正方形土地的面积?
3、尝试单位换算
4、“试一试”教学
5、完成“做一做”
活动三、理解应用、强化体验。
1、完成练习六第5题
2、完成练习六第6题
除了平方米和公顷之间进率是10000,其余单位间的进率是100。
3、指导完成练习六第7题
四、总结归纳,提升经验。
通过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1、用合适的面积单位填空。
(一块橡皮)上面的面积大约是12
(一张课桌)上面的面积大约是36
(一块黑板) 上面的面积大约是4
(校园)占地面积大约是1( )
请大家猜一猜:1平方千米可能是边长多少米的正方形的面积。
能想象一下1平方千米有多大吗?小组中算一算并交流自己的想法。
读题、理解题意。
指名说说是怎样换算的?
在小组中交流换算方法
学生独立完成,展示作业,集体评价纠错
学生在小组中估算,
数学阅读(从结绳计数说起)
教学目标:
1、了解计数方法的演变过程,体会其中所包含的数学思想。
2、经历计数方法的演变过程,体验数学一一对应的思想、化繁为简的思想。
3、感受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激发学习知识的热情。
教学重难点:
1、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让学生对“数”有进一步的理解认识。
教法与学法:
教法:创设情境,活动激趣。
学法:小组合作,交流探究。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你们都知道远古的时代,是用什么办法来计数的吗?
学生根据自己的了解,各抒己见。
远古时代,为了记下猎物的多少,人们用石子或结绳计数,这节课我们就从结绳计数说起。
板书课题——从结绳计数说起
二、自主学习
教材第一幅图石子计数与结绳计数都是“逐一计数”,体现了一一对应的思想。
第二幅图中对比羊群的计数是“按群计数”,体现了数学中化繁为简的思想,也是进位制的“原形”。
第三幅图和第四幅图展示了一些古代不同国家和地区的计数符号。
三、当堂训练
书写“十进制数位顺序表”。
四、课堂小结
从古至今,人类历出现过许多不同的进位制。现在应用广泛的十进位制起源于古代人们用双手十指计数的方法,成语“屈指可数”就是这样来的。但超过十的数,双手的手指用完时,就在地上搁一块石头或一根树枝代表十个,让手指伸直再数。经过长期实践和总结经验,就产生了十进制。
教学目标:
1.掌握亿以内数的写数方法,能正确写出亿以内的数。
2.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培养获取信息的能力。
3.进一步培养数感,结合相关数据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及培养良好的书写习惯。
教学重点:
1.掌握亿以内数的写数方法,能正确写出亿以内的数。
2.中间、末尾有0的亿以内数的写法。
教具准备:
计数器,数位顺序表,数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谈话:在昨天的数学课上我们了解了第五次人口普查后,我国的人口数量,同时学习了较大数的读法,下面这些数请你来读一读。
56900 40080500 14590320
2.提问:你读得又快又准,能说说读数的方法吗?(学生回答)
3.请你说出亿以内数的数位顺序,并说一说是怎样分级的。(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整理数位顺序表)
4.写出下面各数,并说一说怎样写万以内的数。
七 七十 七百零八 一千五百三十二
5.根据学生回答,明确万以内数的写法。
二、探究新知
我们已学过万以内数的写法,今天我们学习亿以内数的写法。(板书课题:亿以内数的写法)
1.整万数的写法。
出示:四十四万、一千三百八十二万、六百七十八万
2.学生小组尝试写出这些数,然后交流写法。
3.根据学生发言,说明:整万的数,要写在万级上,只要在万级上写44、1382、678,然后在个级上写四个0就可以了。
4.练习:五万、六千万、八十万、九千六百七十二万
含有万级和个级两级的数的写法。
出示:十万三千二百四十五
提问:这个数有几个级?应该先写哪级上的数,再写哪级上的数?
学生尝试写数。(画出分级线,让学生检查写的数是否正确。)
老师说数,学生练习写数
一万三千二百六十五、四百六十三万七千八百九十二、
十七万九千三百、二十五亿六千四百七十二万
中间及末尾有0的数的写法。
提问:三十二万零六百这个数有几级?万级上怎样写?个级上一个也没有怎么办?
教师在数位表上写出这个数,再让学生读一读进行检查。
由学生在数位顺序表上试着填写二千零五十万七千,再说一说是怎样写的。
学生回答:先在万级上写出二千零五十,再在个级上写出七千,合起来就是二千零五十万七千。
学生自主探究下面的数的写法。
十万二千三百四十五、三十二万零六百、二千零五十万七千
三、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又有了哪些新的收获?� 发现并掌握商不变的规律。
2.能正确应用进行计算,并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能运用商不变的规律,进行一些除法运算的简便计算。
4.在计算中增强学生用多种策略解决问题的意识,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及发散思维的能力。
【重点难点】探索与发现商不变的规律
【教学过程】
一、直接引入新课
1.计算并观察下面两组题目,找一找它们的规律:
引导学生观察,比较从式子中发现什么规律?
学生计算并分析出: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10倍,商都是4。
2.继续展示
引导学生观察,比较从式子中发现什么规律?
学生分析总结: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4倍,商都是2。
3.教师引导总结:
强调:要使商不变,被除数和除数都乘以0或者除以0可以吗?为什么?
二、商不变规律的应用
1.问:下面的式子为什么可以这样做?
强化学生对商不变规律的理解。
2.王叔叔送货从工厂到商店,一路上都是匀速行驶,下面是他行驶的路程和时间的关系表格,你能把表格填写完整吗?
(1)学生独立完成,交流发现。
(2)引导学生观察,比较从表格中发现什么规律?
(3)根据你的发现,说说128分能行驶多少千米?
引导学生利用规律再进行计算。
三、应用与拓展
问:给你一堆铁丝,你能用台秤测出它有多少米长吗?
1.学生讨论并交流,教师引导:台秤是测物体质量的,那么铁丝的长度和质量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2.让学生说一说发现了什么规律?
四、小结本课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目标:
1.借助学生熟悉的事物,从不同角度对1亿进行感受,发展学生的数感。
2.经历课题研究、数学建模的简单过程,初步获得一些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研究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认识到许多实际问题可以借助数学方法来解决,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培养愿意与他人合作,与人交流,共同解决问题的良好品质。
教学重点:
经历课题研究、数学建模的简单过程,培养对1亿大小的感性认识。
教学难点:
体会和感受大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培养数感。
教学准备:
课件、一包打印纸、一把大米、尺子、天平、计算器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一)猜想1亿有多大
师:我们学过了许多大数,看,这个数是多少?(课件出示:100000000)对,是1亿,1亿大吗?猜想一下1亿有多大?(学生大胆猜想,学生根据不同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可能会结合不同的量进行猜想。)
(二)引入
师:从同学们的猜想中可以感觉出,大家都觉得1亿是个很大的数,确实是这样的。1亿到底有多大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一下。
【设计意图:根学生运用自己对数的认识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去想象1亿有多大,不同的想象会产生不同的猜想从而使学生对“1亿有多大”充满好奇心,产生去探索、研究的兴趣。】
二、活动范例
(一)确定研究课题
1.师:(拿出一张打印纸)这是一张纸,它很薄,1亿张纸摞在一起呢?猜一猜有多高。
2.师:大家猜的都不一样,1亿张纸摞在一起到底有多厚?我们从1亿张纸有多厚研究起。
(二)确定研究方案局部推算整体
1.师:要想研究1亿张纸摞起来有多厚,是否真的要找出1亿张纸摞起来直接进行测量?不能直接测量怎么办?(可以先测量一部分纸的厚度,再算出1亿张纸的厚度。)
2.师:真是个好方法,用部分推算出整体,那“一部分”应当取多少张纸呢?(10张、100张、1000张……)
3.师:有没有想到362张、1510张的?为什么不选择这样的张数?(1亿不是362的整倍数,不好推算)
4.师:再说说我们要怎样研究?(先量出100张纸的厚度,算出1亿是100的几倍,就用几乘100张纸的厚度,求出的结果就是1亿张纸的高度。)
(三)进行实验:测量、计算
1.师:知道怎么做了吗?那大家就以小组为单位,取100张、500张或1000张纸来测量厚度,推算出1亿张纸的高度。
2.学生分组实验。
学生分成A、B、C三组:
A组:测量出100张纸的高度,然后推算1亿张纸的高度。
B组:测量出500张纸的高度,然后推算1亿张纸的高度。
C组:测量出1000张纸的高度,然后推算1张亿纸的高度。
教师参与到学生的活动中,有针对性地指导、帮助。
(四)建立1亿表象
1.师:1亿张纸有多高?说说你们的研究成果。
(1)A组:100张纸大约厚1厘米
100000000÷100=1000000
1×1000000=1000000(厘米)=10000米
(2)B组:500张纸大约厚5厘米
100000000÷500=200000
5×200000=1000000(厘米)=10000米
(3)C组:1000张纸大约厚9厘米
100000000÷1000=100000
9×100000=900000(厘米)=9000米
(4)师:为什么推算出的结果却不同?(测量的张数越多,误差就越小。)
2.建立1亿表象
师:1亿张纸大约有1万米高,你知道1万米有多高吗?
师:世界上的山峰是什么?(珠穆朗玛峰)它有多高?(8844米)与1亿张纸的高度比比,有什么感觉?(比珠穆朗玛峰还高)
师:我们站在1亿张纸上就能爬上珠穆朗玛峰了。
3.小结:我们是怎么研究1亿张纸有多高的?
【设计意图:学生经历“确定研究课题、设计研究方案、实验研究、得出结论”的全过程。在具体情境中体验1亿的大小,培养学生的数感,初步获得一些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
三、自己设计方案,再次体会
(一)确定主题
1.师:刚才我们研究了1亿张纸的高度,你们还想研究哪些有关1亿的问题呢?(1亿粒大米有多重?1亿颗黄豆有多重?1亿秒有多长时间……)
2.师:每个小组先确定一个研究课题,设计好研究方案(先测量多少?怎样推算?),然后开展实验研究,得出结论。
(二)学生自主设计方案研究
(三)汇报
1.1亿粒大米有多重
(1)100粒大米约重2克
100000000÷100=1000000
2×1000000=2000000(克)=2000千克=2吨
(2)师:如果一个人一天可以吃500克大米,1亿粒大米够一个人吃多长时间?(一年按365天计算)
2000000÷500=4000(天)
4000÷365≈11(年)
(3)师:我国约有13亿人口,如果每人每天节约1粒米,全国1天就可节省大约13亿粒大米,这些大米够一个人吃多长时间?
13×11=143(年)
(4)师:全国每人每天节约1粒米,就够一个人吃一辈子还多,你有什么想法?
2.1亿秒有多长时间
(1)100000000÷60≈1666667(分)
1666667÷60≈27778(时)
27778÷24≈1157(日)
1157÷365≈3(年)
(2)师:1秒只是1眨眼的时间,1亿秒却有3年多,再说准确些大约是3年62天的时间,你有什么感想?
师:是呀,1秒钟的时间很短,仅仅是一眨眼的工夫,它往往不被我们所重视,但1秒1秒地累加起来,我们就在这眨眼之间浪费了3年多的时光,这就是“光阴如箭,岁月如梭”的含义。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活动中经历课题研究、数学建模的过程,体验由局部推算整体的研究方法。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学生在活动交流中,从不同的具体情境中感受1亿的大小,发展数感。同时向学生进行节约粮食,珍惜时间的思想教育。】
四、总结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觉得1亿有多大?
1亿确实很大,但它再大,也是从1开始,积少成多。节约应从我们每一个人做起,从节约每一张纸,每一粒米,每一滴水做起。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56页-57页。
【教学目标】
1、认识垂线和平行线
2、使学生掌握“相互平行”与“相互垂直”的含义。
3、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垂直和平行的概念
【教学难点】
理解平行线定义中“在同一个平面内的”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整理明标
1、复习导入:
师:我们在第三单元学习了线段、直线和射线,现在请你在你的本子上画出一条直线,再回忆一下直线有哪些特征?
预设:(1)直的(2)向两边无线延伸(3)无法测量(2)没有端点
师:在你刚才所画的直线旁边随意再画一条直线,会发生什么情况?
预设:
预设:通过回忆直线的特征,构建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引入本节课的知识点——平行与垂直。
2、整理明标
(1)认识平行
(2)认识垂直
二、明确路径,合作探究
问题一:采用小组合作探究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进而发现什么是平行。
问题二:通过学生观察,教师讲授,得出两条直线相互垂直的概念。
三、展示反馈,对抗质疑
问题一:认识平行
(1)提出问题:观察一下每组中的两条直线,它们的`位置有什么不同?你能按位置将他们分分类吗?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讨论一下你是怎么分的?
(2)操作:按照相交和不相交的标准将它们分类。
(3)汇报:
(1) ①②,③④
(2)①,②③④
(4)出示定义:我们将同一个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下了一个定义:在同一个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也可以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5)提出问题:你从刚才读的这句话里找到那些重要的信息?
(6)汇报:①同一个平面内②不相交
(7)对抗:为什么要强调一定要在同意平面内?不在同一平面内行不行?
(8)演示:出示画着两条平行的直线的白纸,然后将纸沿着两条直线中间剪开,成两个平面展示。
(9)提出问题:如何表示两条直线互相平行?(a∥b);生活中有平行线吗?
(10)小结:很多地方都可以看到有平行线的存在,在同一个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
问题二:认识垂直
(1)操作:跟着老师一起来量一量两条直线相交所成的角是多少度
(2)汇报:成90度和不成90度
(3)出示定义:我们将两条直线相交成90度的情况下了一个定义: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就说这两条直线相互垂直,其中一条直线叫做另一条直线的垂线,这两条直线的交点叫做垂足。
(4)对抗:你从刚才所读的这句话中得到哪些重要的信息?
(5)汇报:①相交②成直角
(6)提出问题:我们如何表示他们呢?(a⊥b);生活中有垂直的例子吗?
(7)小结:生活中有很多垂直的例子,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就说这两条直线相互垂直。
四、检测总结,拓展延伸
1、练习
(1)教材第57页做一做:独立完成
2、全课总结: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3、课后拓展:
(1)判断
①、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
②、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不平行就一定垂直。?
③、过直线外一点能画无数条直线的平行线。
(2)下面的图形有平行和垂直的情况吗?
出示“双杠”图让学生找出平行与垂直。
整理复习(一)(第52-53页)
教学目标:
1、复习大数的读写、求近似数等第一单元的内容。
2、复习线与角的有关知识。
3、复习乘法的有关知识。
教学重、难点:
认识较大数、线与角、乘法简算。
教学方法:反馈,总结,归纳
教学准备:量角器,三角板,计算器
教学过程:
一、复习第一单元:认识较大数
第1、2题让学生课前收集生活中的大数,以提高收集数据信息的能力,使每个同学积极参与课堂复习。
二、复习第二单元:线与角
第4、5题是用量角器量角和画角。可独立完成,同桌相互检查。
第6题引导学生先直观判断,再用三角板等工具来验证两条直线是互相平行还是互相垂直。
三、复习第三单元:乘法
第7题用竖式计算
第8题用乘法结合律、分配律进行简算。
第9题,可引导学生说说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哪些条件,问题中蕴含有哪些数量关系。然后解答。
四、复习作业设计。
五、板书设计
整理与复习(一)
1、认识较大的数
2、线与角
3、乘法
国土面积(较大数的改写)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活动,认识有些数据改写单位的必要性。
2、掌握数据改写的方法。
3、引导学生关注较大数据的实际意义。
教学重难点:
体会某些数据改写单位的必要性,能用万、亿为单位表示大数。
教法与学法:
教法:创设情景,质疑引导。
学法:探究体验,归纳发现。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体会数据改写的必要性
教师出示从媒体收集来的一组数据改写的实例。让学生比较同样的数据为什么要用不同的方法表示,让学生体会到数据改写的必要性。
二、探索改写方法
1、出示数据,让学生读出这些面积,问:如果要记录方便,这些数据可以怎样进行改写?
2、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改写的方法。
三、精讲点拨
练一练第1题,在学生读一读的基础上再请学生改写成以“万”为单位的数。
练一练第2题,讨论这些数据如何进行改写。
四、当堂训练
教材第9页第2题和第3题
五、课堂小结
1、把整万的数改写成以“万”为单位的数,就是把原数末尾的4个0去掉,在余下的数末尾写上“万”字;
2、把整亿的数改写成以“亿”为单位的数,把原数末尾的8个0去掉,在余下的数末尾写上“亿”字。
六、作业布置
板书设计:
大数的改写
为了读数、写数方便,有时需要把整万、整亿数写成以“万”或“亿”为单位的数。
9600000=960万、10000000000=100亿
一、教材分析
“三角形内角和”的度数推理是三角形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空间与图形”领域中的重要内容之一,为学生进一步理解三角形三个角、三条边之间的关系打下基础。本节课首先让学生对三角形的特点进行复习,随后教材中创设了一个有趣的动态情境,导入了新课,激发学生的兴趣,明确“内角和”的含义,然后引导学生探索三角形内角和等于多少度,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验证,教学中安排了3个活动,通过这3个活动体验“三角形内角和”的性质和性质的探索过程。
二、学情分析
有的学生可能从各种渠道已经对“三角形内角和是180°”有所了解,所以本课的重点是通过数学活动体验,理解为什么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使学生对这个知识的掌握更深刻。经过不断的课改实验,孩子们已经有了一定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能力。他们喜欢在实践中感悟,在实践中发表自己的见解,对数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1、知识方面:学生已经掌握了三角形的概念、分类,熟悉了钝角、直角、锐角、平角这些角的知识。
2、能力方面:已具备了初步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探究能力,并且能够进行简单的计算机操作。
三、教学方法
渗透猜想——验证——结论——应用——拓展
教学目标:
1、通过直观操作的方法,探索并发现三角形三个内角和等于180度,在实践活动中,体验探索的过程和方法
2、能应用三角形内角和的性质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教学重点:
经历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这一知识的形成、发展和应用的全过程,会应用三角形的内角和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是探索和验证性质的过程。
四、教具学具
三角板、量角器、剪刀、白纸
五、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师:同学们,猜猜它是谁?
形状似座山,稳定性能坚,三竿首尾连,学问不简单 (打一几何图形)三角形(板书) 我们已经认识了什么是三角形,谁能说出三角形有什么特点?生回答。(互相补充) (课件演示三条线段围成三角形的过程)
三条线段围成三角形后,在三角形内形成了三个角,(课件分别闪烁三个角及它的弧线),我们把三角形里面的这三个角分别叫做三角 形的内角。
2、现在,我们来玩一个跟三角形的角有关的游戏。只要大家说出三角形任意两个角的度数,老师就能猜出第三个角,你们相信吗?
要求每个4人小组拿出本组预先准备的学具袋。(内含四个不同的三角形,包括直角、锐角和钝角三角形至少各一个,且要求大小不一。)
3、活动——量一量:每人任意拿出一个自己带来的三角形,用量角器量出三角形中三个角的度数,并写在三角形中。(独立完成,非小组合作。)
然后分别请几个学生报出不同三角形的两个角的度数,教师当即说出第三个角的度数。(事先向学生说明误差仅为3、4度左右。)
你们知道老师是怎么猜出来的吗?
到底它们之间有什么样的秘密呢?我们今天这节课就要来揭开这个秘密。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1、探究特殊三角形的内角和
拿出两个三角板,问:它们是什么三角形?(直角三角形)
请大家拿出自己的两个三角尺,在小组内说说每一个三角尺上三个角的度数,并求出这两个直角三角形的内角和。从刚才两个三角形内角和的计算中,你们发现了什么?
(这两个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这两个三角形都是直角三角形,并且是特殊的三角形。
【设计意图】三角板是学生非常熟悉的学习用具,度数也是非常清楚,通过计算学生熟悉的`三角板内角和来验证这个结论,学生也容易接受。
2、探究一般三角形内角和
(1)猜一猜。
猜一猜其它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呢?(可能是180°)
(2)操作、验证一般三角形内角和是180°。
所有三角形的内角和究竟是不是180°,你能用什么办法来证明?(可以先量出每个内角的度数,再加起来。)
那就请小组共同计算吧!将学生采用分组的方法分成锐角三角形组、直角三角形组、钝角三角形组、等腰三角形组,各组在白纸上任意画三角形,并量出每个内角的度数,计算三角形内角和。由组长统计记录员记录各组的内角和情况。
(3)小组汇报结果。
请各小组汇报探究结果。提问:你们发现了什么?
小结:通过测量计算我们发现每个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和都在180°左右。
【设计意图】学生任意画的三角形,有大的、有小的,有各种类型的,不论是什么样的三角形,学生都亲自动手动笔算出内角和。这个探索过程简单学生又容易接受。
3、操作验证
(1)动手操作,验证猜测。
没有得到统一的结果。这个办法不能使人很信服,怎么办?还有其它办法吗?请同学们动脑筋想一想,能通过动手操作来验证吗?(先小组讨论,再汇报方法)
(2)学生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3)全班交流汇报验证方法、结果。
学生放在投影仪上展示给大家看。(剪拼、撕拼、折拼)
我们可以得出一个怎样的结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引导学生通过剪拼、撕拼和折拼的方法发现:各类三角形的三个内角都可以拼成一个平角,证实三角形内角和确实是180° ,测量计算有误差。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亲自动手操作,将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剪拼成一个平角,形象、直观地说明了“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度”这个结论。
5、辨析概念,透彻理解。
(出示一个大三角形)它的内角和是多少度?
(出示一个很小的三角形)它的内角和是多少度?
一块三角尺的内角和180°,两块同样的三角尺拼成的一个大三角形的内角和又是多少呢?(学生有的答360°,有的180°。)
把大三角形平均分成两份。每个小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生有的答90° ,有的180° )这两道题都有两种答案,到底哪个对?为什么?(学生个个脸上露出疑问。)
大家可以在小组内用三角尺拼一拼,也可以画一画,互相讨论。
学生发现: 三角形不论位置、大小、形状如何,它的内角和总是180°
(三)小结
刚才同学们用很多方法证明了无论是什么样的三角形内角和都是180°,现在让我们用自豪的、肯定的语气读出我们的发现:“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四)、巩固练习,拓展应用
下面,我们就根据三角形内角和的知识来解决一些相关的数学问题。(课件)
1、求三角形中一个未知角的度数。
在三角形中,已知∠1=85°,∠2=65°,求∠3。
2、判断
(1)一个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度数是:90°、75°、25°。( )
(2)一个三角形至少有两个角是锐角。 ( )
(3)钝角三角形的内角和比锐角三角形的内角和大。 ( )
(4)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和等于90°。 ( )
3、解决生活实际问题。
(1)爸爸给小红买了一个等腰三角形的风筝,它的一个底角是 70°,它的顶角是多少度?
(2)交通警示牌“让”为等边三角形,求其中一个角的度数。
4、拓展练习。
利用三角形内角和是180°,求出下面四边形、六边形的内角和?(课件)
小组的同学讨论一下,看谁能找到方法。
六、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四舍五入求近似数
教学目标:
1、经历生活数据收集的过程,理解近似数表示的必要性。
2、探索“四舍五入”求近似数的方法。
3、能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不同精确值的近似数。
教学重难点:
会正确读、写多位数,并能比较数的大小。
教法与学法:
教法:创设情境,引导启发。
学法:分析思考,实践应用。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展示收集的有关森林面积方面的数据。
交流收集的有关森林面积方面的数据,并说说这些数据的实际意义。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对数据进行分类,在各种分类中重点讨论精确数与近似数这两类数的特点,并让学生再举例说一说日常生活中接触的近似数。
二、自主学习
用四舍五入法取近似数
出示说一说中的数据,使学生通过比较、分析,了解四舍五入法取近似数的方法。结合是试一试第2题的讨论,体会如何根据不同需要求近似数。
三、精讲点拨
做试一试第1题:汇报时说说取近似值的方法。
试一试第2题:在实际生活中常常需要根据情况取不同精确程度的近似数。在本题中,可先让学生说一说三个近似值的精确程度,再出示下面的两个小问题,供学生讨论。在讨论时重点让学生理解取近似值是根据实际的需要来确定的。
四、反馈交流
讨论:重点可讨论括号内的数字有几种可能性,分析哪些是“五入的”,哪些是“四舍的”。
五、当堂训练
1、练一练1、2、4
2、从报纸中找5个精确数,5个近似数,�
六、课堂小结
1、四舍五入的方法
2、要求不同,一个数可有几个近似数。
教学内容:
教材第4-5页的内容。例3、例4练一练和练习一第4—6题
教学目标:
1、学生正确认识毫升,并形成1毫升的容量观念,知道升和毫升之间的进率,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2、让学生在应用练习中,感受一些小容器的容量,体验毫升的应用价值。
3、在学习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养成认真、严谨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作风。
教学重点:
学生正确认识毫升,并形成1毫升的容量观念。能进行升和毫升之间简单的换算。
教学难点:
形成1毫升的容量观念。
教学准备:
量杯、量筒、滴管、各种小容器
教学过程:
一、认识毫升
1、前面我们学习了容量的单位升,生活中哪些容器用“升”为单位?(学生举例)
2、比较发现“升和毫升”作为单位的不同之处。
请几位同学上台来展示一下你找到的用毫升做单位的容器。
提问:这些容器的容量与我们前面接触的容器的容量相比,有什么不同?
3、揭示课题:毫升。
可见,毫升是在讲师比较少的液体时常用的单位。毫升也可以用“mL”或“ml”来表示。(板书:mL,ml)
二、联系生活,认识容量单位“毫升”
1、初步认识“毫升”,记住常用数据。
出示练一练
1、让学生细心观察并记住常用的数据。
初步感受:计量比较少的液体,常用“毫升”作单位。
2、体验1毫升,形成1毫升的概念
(1)观察1毫升水和10毫升的水,谈谈自己的想法。
(2)实验:用滴管向空两杯滴入1毫升的水。
看一看,想一想,数一数,多少滴水大约是1毫升。那么10毫升是多少滴水。
试着把1毫升水倒入手心里,试一试,摸一摸,多吗?
三、升与毫升的进率
1、请每个组长拿出课前老师发的量杯。请小组里的同学仔细观察量杯上的刻度,并依次指一指,100毫升,150毫升,250毫升,400毫升和500毫升各在什么地方。
2、完成试一试。请同学们将自制量器中的1升水倒入量杯中,看看可以倒几杯。(提醒学生注意倒入量杯时到500毫升是就算一杯)
3、通过实验,请小组里的同学讨论,1升等于多少毫升。
4、指名回答后板书:1升=1000毫升,说明升与毫升的进率是1000。完成练一练3
5、拿出500毫升的饮料。想一想,这种饮料需要几瓶正好是1升。如果是250毫升呢?100毫升呢?
三、练习一
1、练习一4
仔细读题,小组交流发现了什么?汇报是要求说明理由。
2、练习一6
根据生活经验完成。可以跟其它容器比一比。
四、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跟大家交流交流。
板书设计:
认识毫升
1升=1000毫升
作业设计:
【必做题】
升与毫升的换算。
【选做题】
到附近商店调查,记录几种容量用毫升做单位的商品。
教学目标:
1、通过小组合作,运用直观操作的方法,探索并发现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能应用三角形内角和的性质解决一些简单问题。
2、经历亲自动手实践、探索三角形内角和的过程,体会运用“量一量”、“算一算”、“拼一拼”、“折一折”进行验证的数学思想方法,提高动手操作能力和数学思考能力。
3、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感受探索数学规律的乐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探索精神和实践能力,在学生亲自动手实践和归纳中,感受理性的美。
教学重点:
1、 探索和发现三角形三个内角和的度数和等于180o。
2、已知三角形的两个角的度数,会求出第三个角的度数。
教学难点:
已知三角形的两个角的度数,会求出第三个角的度数。
教学准备:
小黑板、学生、老师准备几个形状不同的三角形、量角器。
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
说一说在预习课中操作的感受,应注意哪些问题,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多少度? 组内交流订正。
二、情景导入 呈现目标
故事引入。一天,大三角形对小三角形说:“我的个头大,所以我的内角和一定比你的大。”小三角形很不甘心地说:“是这样的吗?”揭示课题,出示目标。产生质疑,引入新课。
三、探究新知
自主学习
1、活动一、比一比
2、活动二、量一量
(1)什么是内角?
(2)如何得到一个三角形的内角和?
(3)小组活动,每组同学分别画出大小,形状不同的若干个三角形。分别量出三个内角的度数,并求出它们的和。
(4)填写小组活动记录表。发现大小,形状不同的每个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度数和都接近 度。
3、说一说,做一做。
(1)我们把三个角撕下来,再拼在一起,看一看会是怎样的。
(2)把三个角折叠在一起,三个角在一条直线上。从而得到三角形三个内角和等于( )度。
四、当堂训练(小黑板出示内容)
1、三角形的内角和是( )°,一个等腰三角形,它的一个底角是26°,它的顶角是( )。
2、长5厘米,8厘米,( )厘米的三根小棒不能围成一个三角形。
3、三角形具有( )性。
4、一个三角形中有一个角是45°,另一个角是它的2倍,第三个角是( ),这是一个( )三角形。
5、按角的大小,三角形可以分为( )三角形、( )三角形、( )三角形。
6、交流学案第三题。 先独立做,最后组内交流。
五、点拨升华
任意三角形三个角的度数和等于180度。 独立思索小组交流总结方法教师点拨。
六、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新的收获或者还有什么疑问? 先小组内说一说,最后班上交流。
七、拓展提高
妈妈给淘气买了一个等腰三角形的风筝。它的顶角是40°,它的一底角是多少? 先独立做,最后组内交流。 板书设计:
三角形的内角和
测量三个角的度数求和
体育场
教学内容
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课文第33页的内容,及第34页的“练一练“)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乘法的估算方法。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能应用合适的方法进行估算。
2、能与同学交流自己估计的方法,培养良好的学习品格,形成积极、主动的估算意识。
重点、难点、关键
重点:三位数第六两位数的估算的方法
难点:能正确、合理地对数据进行估算
关键:联系实际,灵活处理
教具准备实物投影仪
教学方法:合作交流,质疑探讨
学具准备同桌准备一张报纸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实物投影呈现图片。
略。(图片可以是课文主题图,也可以自选)
教师:你知道这是什么建筑物吗?你有什么感想?你想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2、提出问题。
教师:你能俦这个体育场的座位数吗?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让学生认真观察体育场座位排列情况,估一估这个体育场能坐多少人。
(1)独立思考,估算整个体育场座位数;
(2)小组交流,让每个同学都在小组中说一说自己估算的方法,估算的结果数据。
(3)由小组派代表反馈交流结果。
由于图中没有具体数据信息,也没有呈现体育场的四周看台,所以学生的回答不可能得到较准确的数据结果,只要有合理的估算方法,教师就应该予以肯定。
学生1:从图中看出每小块看台大允有50个座位,这个体育场可能有30个扑/克台,大约有1500个座位;
学生2:把体育场分东、西、南、北四个方位,每个方位大约坐1000人,4个方位,大约坐4000人:
学生3:体育场的每一排座位数大允是2000人,估计这个体育场有30排,大约共6000个座位。
以上估算的方法,都有一定的道理,教师都应该予以肯定和表扬,让学生尝试成功的喜悦。
三、精彩展示
(1)幻灯呈现:
这个体育场共有28个看台,如果每个看台的座位数相同,你能估计出这个体育场的座位数吗?
(2)理解数量关系,列出解答版式。
引导提问:①这个体育场一共有多少个看台?
②每个看台有多少个座位(根据课文插图,说出准确数)?
③整个体育场的座位数可以用什么算式表示?
从而板书:12×6×28或72×28
(3)估算版式结果。
一般情况下,学生把72看成70、28看成30来估算。
即:70×30=2100
(4)小结:一般情况,估算时是根据“四舍五入”法把数据估算成整十、整百的数,方便计算。
四、测评反馈
课文第34页“练一练“的第1,2,4题。
题中要求估计一张报纸一个版面的字数,学生有多种方法,可以将报纸折一折或圈出一块,在知道这一块的字数的基础上再得到整版的字数“也可以数一数某一行的字数与总行数,然后相乘得到整版的字数。
五、板书设计:
体育场
认真观察体育场座位排列情况,估一估这个体育场能坐多少人?
这个体育场共有28个看台,如果每个看台的座位数相同,你能估计出这个体育场的座位数吗?
计算工具的演变
教学内容:
简要介绍一些计算工具的演变过程。(课文第42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感受到计算在日常生活、生产实践中的作用,体会到人们为了方便计算在计算工具方面的探索和努力,使学生受到爱科学、学科学的教育。
2、使学生对计算工具的发展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渗透数学的文化教育。
教具准备实物投影仪、算盘等
教学方法:合作交流,交流反馈
学具准备算盘、计算器等。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让学生独立阅读课文,获取书本提供的信息。
2、小组交流,让每一个学生都在小组中说一说自已所知道计算工具的计算公式
3、教师巡视,简要回答部分学生提出的问题,并收集一些有代表性的问题,作全班讲解。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1、石子计数、结绳计数
(1)幻灯呈现课文第42页第1个图。
(2)古时人们记数的方法。
石子计数:古时候,牧民用石子的数和羊的头数作对应记录,早上放出几只羊,就用几个石子表示,晚上放牧归来,再把石子与羊一一对应,如果石子数和羊数刚好对应,就说明羊没有少了或丢了。
结绳记数:其原理和石子计数类似,如:古时候,人们采集野果,或捕鱼时,在绳子上打结,采几只野果或捕到几只鱼,便在绳子上打几个结。
2、算筹计算。
(1)算筹的发明时间、发明人。
通过介绍,使学生了解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公创举,增强爱国主义教育。
(2)算筹的计算方法。
用树枝或竹条来表示数字。如:“1”就用一根枝条来表示,“2”就用两根枝条来表示。……“6”就用枝条“”来表示等。
3、算盘。
(1)算盘发明的时间、发明人。
①在一千多年前,中国人又发明了算盘,使计算的速度快多了。
②曾经在生产和生活中广泛应用,还曾传到日本、朝鲜等国。算盘至今还在使用。
(2)介绍算盘的结构和记数法。
①出示教具、学具------算盘
②记数法:
上方每颗珠子代表5,下方每颗珠子代表1。
③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所知道的知识。
教师:关于算盘,你还知道什么?
4、计算机。
(1)计算机发明的时间、发明人。
20世纪40年代,美国科学家发明了早的计算机。
(2)关于计算机运算速度的了解。
让学生说一说,他所知道的知识。
(3)提问,关于计算机,你还知道什么?(课前可以让学生通过其他的途径获取更多的有关信息)
三、课堂小结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引导学生了解直线、射线、线段、角的概念,并引导学生对这些概念进行辨析,使学生进一步明晰直线、射线、线段、角的联系与区别,建立知识的网络结构。
2.能力目标:学生通过活动能够区分线段、射线与直线,会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这三个图形的特征。
3.情感目标:让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和形象思维,积累认识图形的经验,增强动手操作的能力。
重点难点:
1.体会线段、涉嫌与直线的区别与联系,会用字母准确读出线段、射线和直线,会数简单图形的线段。
2.理解三种线的特征,掌握三种线的读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手电筒,直尺,毛线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出示一根毛线】
师:同学们,这是什么?如果说我把这根弯曲的线拉直,你可以看成我们以前学过的什么?
生:线段
师:哎,线段,好了,老师把整个它记下来。线段是我们以前碰到过的,对吧?那谁来说说看线段有什么特点?(引导学生说出线段有两个端点、线是直直的、可以度量、不可以无限延伸)
师:谁来画一条线段。【抽生黑板上画线段】其他同学认真观察看他在黑板上是怎样画的。
【一生学生画线段,其他学生认真观察】
师:谁看清楚他是怎样画的线段?
生1:他是先画的一条线,再画的两个端点。
生2:他是先画了一个端点,然后画的一条线,最后在另一个地方画的端点。
师:哎,他是先画了一个端点,然后画的一条线,最后在这个地方画另一个端点。但是一般情况下,我们都是先画两个端点,然后画线连接两个端点。因为,我们一般让点来确定我们需要画线的位置,两点确定一条线段。
师:哎,到现在我们就只知道这些有关线的知识了吧。那现在请大家看大屏幕。
二、探究新知
(一)直线的教学
【课件出示】
师:这是两条直直的线,给它们表上号,上面是1号,下面是2号,哎,仔细看这两条线,几号线是线段?为什么你叫1号线为线段?
生:因为1号线有两个端点, 有一条直的线,不能无限延伸。
师:那我们找找看线段的两个端点在哪儿?【教师先点出一个端点】这是一个端点,另一个端点在那儿?
师:好了,那你看2号线,它也是直直的,但是呢,刚才它在向两边怎么样啊?
师:哎,它在往两边一直走一直走,那你看左边有个小鸭子走啊走,然后说了一句话,我们一起读一读下鸭子说的话,好吧,预备起···
生:我怎么看不到头呢?
师:他说我怎么看不到头呢?什么意思啊?也就是说这条线一直在往左边不断的怎样【教师用手势比划】延长?
哎,你们真棒,都知道无限延长了。对无限延长就是怎么样啊,不断的延长延长延长无限延长下去对吧。那你们看在另一边也有个小动物,他也说了一句话,我们一起读一读,预备起
生:我怎么也看不到头呢?
师:我怎么也看不到头呢?什么意思啊?
生:就是也在无限延伸
师:哎呀你们说的太好了,说明右边也在无限延伸,左边也在无限延伸,右边也在无限延伸。两边都在做无限延伸。那你知道数学上像这样的直直的,两边都能无限延伸的线叫什么吗?
好了,在数学上,我们把这样的线叫做直线,我把这个记下来。【板书直线】
师:请你仔细观察,直线和线段之间有什么共同的地方(一样的)?那他们之间又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生:线段有两个端点,直线没有端点,直线两端可以无限延长,线段不能延长,
师:哦,他说线段有两个端点,直线没有端点,直线两端可以无限延长,线段不能延长,同意吗?
生:同意
师:还有吗?【教师引导可以度量吗?】
生:线段可以量出长度,直线不可以。【因为它是无限延长的】
师:说的太棒了,那我们说直线不能度量,两边没有端点,可以无限延长,那如果我要画直线的话,是不是可以一直画下去,永远都画不完啊?
生:是
师:那怎么办?谁能帮我画一条直线?
【抽生黑板上画,其他同学在下面仔细看】
师:他画的可以不可以,是不是直线?那我也画一条可以吗? 【师边说边画】我这样子画可以吗?
师:认为我这样子画可以的举手,(多数同学同意)认为我这样子画不可以的举手(个别几个)【学生之间的辩论,用毛线表示说明】(教师再画几条非横着的线)哎,那我们现在能不能说出直线的特点了,一起说一下好吗?
师生:直线是一条直的线,没有端点,可以无限延伸。
(二)射线的教学
师:好了,为了奖励你们呢?请仔细看大屏幕,2号线又发生变化了,请仔细看。【播放课件】现在2号线变什么了?
生:变成线段了。
师:哎,2号线变成线段了,但是又出现了3号线和4号线。大家悄悄安静地想一想,3号线和4号线和线段、直线它们都有什么共同的地方?那3号线和4号线和线段之间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那它和直线之间又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你知道数学上把线是直直的,有1个端点,另一端可以无限延长的线叫什么吗?【板书射线】这个你们也知道啊,厉害啊,我先记下来啊。
师:那你能根据我们刚才所说的射线的特点和刚刚我们画直线、线段的`经验,画一条射线吗?
【请一位学生黑板上画,其他同学在下面迅速画一条自己喜欢的方向上的射线】
(三)生活中的线
师:哎,到这儿啊,刚才你们在说这些线的时候,老师就在想,那生活中到底有没有这些线呢?(学生举例,教师播放课件)
师:那好这是物体里面我们找到了线段,那平面图形里面呢?三角形、长方形那个地方看可以看做是线段?
师:哎,这是生活中的线段,那生活中有射线吗?生活中什么我们可以的看做是射线?(学生举例,并用手电筒照射灯光,说明由一点可以引出无数条射线)
(四)总结提升
师:生活中的线我们也找到了,看来大家对线段、直线、射线都了解了啊?那我就考考你们,(播放课件)这是一张线段、直线、射线的表格,请你快速思考,他们端点个数、延伸情况、度量情况的不同和共同点。【同桌先说一说,抽生说、齐说】
(五)角的教学
师:哎呀,表格通过你们的共同努力填完了,但到底懂了没有,我要考考你们了,请你准备好尺子、铅笔和练习本。请听题:有一点射出两条射线,或者说由一点引出两条射线所形成(组成)图形是什么?请你画出来。【学生动手画一画】
【找2生到黑板画】
师:画好了坐端正。你们和黑板上画的一样吗?一样在什么地方?【板书角】都是角,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师:那我们刚刚所说的线段(直线、射线)都研究的是什么?
生:线
师:那你看我们这节课主要学了几个内容?对了,就是(线与角)两个内容。那你看黑板上两个角,都是锐角,我们为了区分这两个角,就需要给他们做个标记,【讲解角的标记】这个角我写了一个几?
师:对,我们怎么写呢,记作,斜斜的直直的,后面写1,读作角一。那这个我标记个2,怎么记啊。所有同学举起自己的手,一起和老师写这个角的记作。斜斜的、直直的,后面写个2,读作角二。会写了吗?
师:那请你把你刚才画的角做个标记。是不是只能写1 啊?【生活动】
师:回顾一下,我们这节课主要学了几个内容?
三、练习提升
师:看来大家这节课都学的不错,那我们就做几道闯关题好吧?
生:好
师:请看第一关,观察与联想
(判断题,要求孩子们说出错的原因)
第二关线的联想:过一点画直线,时间1分钟。
乘法结合律
教学内容:探索与发现(二)乘法结合律(第46-47页)
教学目标:
1、通过探索活动,进一步体会探索的过程和方法。
2、通过探索活动,发现乘法的结合律,并用字母进行表示。
3、在理解结合律的基础上,会对一些算式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重、难点:
1、通过探索活动,进一步体会探索的过程和方法,发现乘法的结合律。
2、在理解结合律的基础上,会对一些算式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方法:合作交流,共同探究
教学准备:教学挂图,计算器
教学过程:
一、假设情境,激趣导入
1、出示长方体图,让学生估计搭这个长方体用了多少个小正方体。
2、用不同方法验证结果。让学生用不同方法计算,并引导讨论为什么方法不同结果却一样,这其中是否蕴含着某些规律。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1、根据上题的规律提出假设
2、验证提出的假设是否适合其它数据
小组内举一些数据来验证,可借助计算器,用一些较大的数据验证。
全班交流,并用字母表示结合律。
三、测评反馈
1、试一试第1题:
让学生尝试用乘法结合律解决连乘运算中的简算问题。然后进行交流,概括出简算的方法。
2、进一步尝试用用乘法结合律解决连乘运算中的简算问题。
四、板书设计
乘法结合律
3×(5×4)=60
15×25×4=1500
(3×5)×4=60
15×(25×4)=1500
乘法结合律:(a×b)×c=a×(b×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