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复习课教案(优秀6篇)

作为一名老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以下是人见人爱的小编分享的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复习课教案(优秀6篇),希望能够给予您一些参考与帮助。

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运算定律》 篇1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P27——32。

教材分析

教材通过李叔叔骑自行车外出旅游所行的路程引出问题,先教学交换律,再教学结合律;先教学运算律的含义,再教学运算律的应用。这样安排有三个好处:首先是由易到难,便于教学。交换律的内容比结合律简单,学生对交换律的感性认识比结合律丰富,先教学比较容易的交换律,有利于引起学生探索的兴趣。其次是能提高教学效率。交换律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活动可以迁移到结合律,迁移能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再次是符合认识规律。先理解运算律的含义,再应用运算律使一些计算简便,体现了发现规律是为了掌握和利用规律。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并能够用字母来表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过程与方法

使学生经历探索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的过程,进行比较和分析,发现并概括出运算律。

情感与态度

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增强对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初步形成独立思考和探究问题的意识、习惯。

教学重难点

重点: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并能够用字母来表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难点:使学生经历探索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的过程,进行比较和分析,发现并概括出运算律。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课前小游戏:比眼力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师:孩子们,谁能说一说今天我们要学习什么内容?(加法运算定律)

你是怎么知道的?(看大屏幕上写的)

非常好,你是个会观察的孩子。

师:在四则运算中包含了一些规律性的东西,我们把这些规律叫做运算定律。加法的运算定律是什么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加法运算定律。(板书课题——加法运算定律)

2.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师:漫长的暑假好多人都外出旅游放松心情去了,当然李叔叔也不例外,看他是怎么去的?(出示幻灯片)

生:骑自行车。

师:你们看的真准,再仔细看看,你从图中还了解到了哪些信息?

(2)学生汇报自己了解的信息。

(3)根据你了解到的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学生提问)

(4)学出问题:李叔叔今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

二、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一)探究加法交换律

1.列式计算

师: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应该怎么算?请自己列式计算然后汇报。(40+56和56+40,如果没有学生说出56+40这种算法,教师要引导他们这样列出)

2.两种算法不同,为什么结果是一样的?(因为都表示的是上午和下午的路程和,所以结果是一样的。)

3.既然这两个算式的结果是一样的,我们可以在里填上什么符号?(“=”号)

4.像这样的算式,你们还能举出例子来吗?

(学生举例)

5.仔细观察,这些算式有什么特点?

(两个加数没有变,只是它俩的位置交换了,和不变。)

6.这样的算式我们能写完吗?你认为你举得例子左右两边一定相等吗?为什么?(因为无论它俩的位置怎样,都是算它们的和是多少,所以左右两边相等。)

7.揭示规律

(1)同学们,像刚才我们举得那些例子中包含的规律,就是加法的交换律,你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什么是加法的交换律吗?

(学生总结)

(2)小结: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这叫做加法的交换律。(板书)

8.既然像这样的算式写不完,你们能想个办法用一个算式概括加法的交换律吗?试一试。

(学生尝试)

9.展示学生的方法。

10.确定用字母表示加法交换律,并板书。

师:由于字母表示比较简便,所以通常我们用a、b表示任意两个加数,所以加法交换律用字母表示为:a+b=b+a。(板书)

11.对口令

师:83+17=生:等于17+83

57+44 a+b 100+60 18+75 35+65 85+768

12.介绍加法交换律在加法验算中的应用。

(二)探究加法结合律

1.刚才提到李叔叔要旅行七天,下面是李叔叔前三天经过的路程,我们来了解一下。(出示情境图二)

2.学生观察,说说了解到的信息。

3.出示问题:你知道李叔叔三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吗?请自己先算一算。

4.展示学生的算法。

(88+104)+96 88+(104+96)

哪种算法简单,为什么?

5.我们来理一理这两种算法。

师:算法一,先算前两天骑的路程,再加第三天的路程。

算法二,先算后两天骑的路程,再加第一天的路程。这种方法简单。

师:算法不一样为什么结果一样?(因为它们都算的是三天的路程和)

6.既然结果一样,我们可以用什么符号把这两的算式连接起来?(等号)

7.比较下面两组算式

68+152+48 68+(152+48)

(225+175)+67 225+(175+67)

8.让学生照样子写出几组算式,并展示。

9.观察这些算式,你有什么发现?

生: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想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

10.揭示加法结合律。

(1)师:像刚才我们又发现的加法中的这一规律,叫做加法结合律。你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什么是加法结合律吗?

(2)小结: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这叫做加法结合律。(板书)

11.试着用符号表示加法结合律。

师:加法结合律用字母表示为:(a+b)+c=a+(b+c),a、b、c分别表示任意三个加数。

三、巩固练习,检测反馈。

1.填一填:

(1)两个加数交换( ),和不变,这叫做加法( )。

(2)三个数相加,先把( ),或者先把( ),和不变,这叫做加法( )。

(3)加法交换律用字母表示:

a+b=________。

(4)加法结合律用字母表示:

(a+b)+c= ________。

2.应用学过的定律在下面( )中填上适当的数。

(1)29+17=( )+29

(2)120+( )=35+( )

(3)138+(62+365)=( + )+365

(4)( +358)+ ( )= 198+( +42)

3.连一连,再说一说每组连线的依据是什么?

63+325 64+(19+81)

87+32+68 325+63

(64+19)+81 87+(32+68)

36+78+64 78+(36+64)

4.比一比,那组算得快。

(1)(195+32)+68 (2) 195+(32+68)

(205+59)+241 205+(59+241)

486+78+14 78 +(486+14)

师:利用加法运算定律可以使计算简便。

四。合作总结,整理内化。

1.本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2.请用是什么、为什么和干什么把本节课学到的知识对你的同桌说一说。

师:同学们今天的表现非常出色,用自己善于发现的眼睛和聪明的头脑找到了加法算式中的规律,认识并理解了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并能初步应用。你看,数学家能总结出来的运算定律我们也能总结出来,我相信只要我们在以后的学习中勤动脑、多动手,一定可以把数学学得更棒!

板书设计

加法运算定律

加法交换律a+b=b+a

加法结合律(a+b)+c=a+(b+c)

四年级数学下册数学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通过猜数游戏等活动,学会用方程解答简单的应用题。

2.通过解决问题,进一步理解方程的意义。

教学重点

学会用方程解答简单的应用题。

教学难点

学会用方程解答简单的`应用题。

教学步骤

活动:创设情境,建立模型。

1.猜数游戏。

今天我们来做游戏,把你心里想的数乘2,再加上20,等于多少?

通过做猜数游戏,引起用方程来解决实际问题。

2.等于80。猜猜我想的数是多少?

3.你想的数是30。

4.你是怎么猜到的?

5.学生交流,解决。

6.学生汇报。

7.如果淘气想的 数为x,那么

2 x+20=80

2x+20- 20=80

2x=60

2 x÷2=60÷2

x=30

引导学生解方程与等式性质结合。

8.同桌共同玩猜数游戏。列方程并解答。

9.通过刚才游戏,你们有什么收获?

练一练。

1.按照笑笑的规则和同伴做猜数游戏, 并列方程解答。

解:设这个数是x

4×x+10=90

4x=80

x=20

心里这个数是20。

生独立完成。

2.列方程。

(1)3x+6=15

解:3x+6=15

3x= 9

x=3

(2)4x-2=26

解:4x-2=26

4x=28

x=7

(3)8+x=20

解:8+x=20

x=12

3.看图说一说等量关系,再列方程解决问题。

解:3x+48=234

3x=186

x=62(元)

课外拓展。

每天修 x米,

5x+500=2500

x=400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3

教学内容:

简便算法--教材第55页例1-2,做一做题目及练习十二6-8题。

教学目的:

使学生理解并掌握从一个数里连续减去两个数,改为从这个数里减去这两个减数的简便算法。

教学过程:

一、教学例1

出示例1:育民小学图书室新买来130本图书。其中故事书46本,科技书34本,其余的是连环画。买来连环画多少本?

指名学生读题,并说一说,这道题可以用几种方法解答,再让学生用两种方法解答出来。解答完后,指几名学生说说是怎样解答的,教师板书出两种解法:

130-46-34130-(46+34)

=84-34=130-80

=50(本)=50(本)

引导学生对比这两种解法:

这两种解法有什么区别?(第一种解法是先从总本数中减去故事书的本数,再从减得的差中减去科技书的本数,求出连环画的本数;第二种解法是先算出故事书与科技书的和,再从总本数中减去求出的和,求出连环画的本数。)

它们的结果怎样?(两种算法的结果相同。)

这道题用哪种方法计算比较简便?

使学生初步理解:从一个数里连续减去两个数等于从这个数里减去这两个减数的和,在这道题中用后一种解法计算比较简便。

二、教学例2

1.出示例2:计算295-128-72。

先让学生观察题里的数目有什么特点,想一想:能不能用学过的知识使计算简便。然后引导学生联系例1思考:因为128与72的和正好是整百数,从295中依次减去128和72,等于从295中减去128与72的和。所以,先算(128+72),再算295-200,计算起来比较简便。教师边分析边板书出计算步骤:

说明虚线框中的计算步骤初学时可以写出来,以后可以省略不写。

2.做第55页的`做一做。

让学生独立完成,订正时,说一说简算的依据是什么。

三、巩固练习

做练习十二的第6-8题。

1.第6题,让学生自己填数,并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2.第7题,计算时,告诉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确定写不写简算过程。

3.第8题,这是接近整百数的简便算法,可以让学生独立完成。订正时,着重让学生说出少加了的要再加上,少减了的要再减去。

新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复习教案 篇4

3、三角形按角分和按边分的分类,以及通过三角形的内角和180度来求三角形的各角,特殊三角形的求角度。

复习过程:

1、复习概念:

概念:1、由三条线段组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2、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到它的对边做一条垂线,顶点和垂足之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高,这条对边叫做三角形的底。

3、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度

4、三角形任意两条边的和大于第三条边

2、练习讲评:

(一) 在钉子板上画指定的三角形

注意:画的时候为了准确,需要画在钉子之间

(二) 填空:

1、一个三角形有( )条边、( )个角和( )个顶点

2、三角形按角的大小来分,可分为( )、( )( |三类

3、三角形按边的长短来分,可分为( )、( )

注意:基础概念题,主要是给学生对知识做个梳理

4、5、6、题主要是根据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度,来计算角度,除了方法外,还要强调细心计算。

(三) 判断:

1、2、3、4、5都为概念的延伸题,要求学生要记忆

6、7、8为多项选择,主要是让学生利用公式、概念灵活做题

(四) 画高:

注:重点也是难点,放慢速度,让学生用幻灯展示作业,大家来评一评做对了没有。

学生说一说画高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

1、 用三角板画垂线,用虚线

2、 要标上垂直符号

(五) 计算

1、 在三角形中角1=136度;角2=29度;角3=?

2、 妈妈买了个等腰三角形的风铃。它的一个底角是25度,它的顶角是多少度?

3、 在直角三角形中,一个锐角是35度,另一个锐角是多少度?

注意:强调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

四年级数学下册三角形复习教案三

教学目的:●使学生理解三角形的意义,掌握三角形的特征和特性。●经历度量三角形边长的实践活动,理解三角形三边不等的关系。●通过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动手操作、培养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让学生树立几何知识源于客观实际,用于实际的观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掌握三角形的特性

教学难点:懂得判断三角形三条线段能否构成一个三角形的方法,并能用于解决有关的问题;

教学过程:

联系生活:找一找生活中有哪些物体的形状或表面是三角形?请收集和拍摄这类的图片。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让学生说说生活中有哪些物体的形状是三角形的。展示学生收集的有关三角形的图片

2播放录像

师:接下来来看老师收集的到的一组有关三角形的录像资料。

3导入新课。

师:我们大家认识了三角形,三角形看起来简单,但在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有许多用处,看来生活中的三角形无处不在,三角形还有些什么奥秘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板书:三角形的认识)

师生互动引导探索

(一)三角形的意义:

1活动。要求:(1)每个小组利用教师事先为其准备的三根小棒,把小棒看成一条线段,利用这三条线段摆一个三角形。比一比,看哪一个小组做得最快!

(提供的小棒有一组摆不成的。)

2学生拼图时可能会出现以下几种情况:

请同学一起来观看做得有代表性和做得有特色的图案(展示学生所摆的图)

请同学们一起做裁判,看看哪些是三角形?[学生会认为(1)、(2)、(3)(4)为三角形,但对(2)、(3)(4)有争议]

师:那你认为怎么样的图形才是三角形?到底这几个图是不是三角形呢?同学们可以从书上找到答案!请学生阅读课本的内容。

板书:三条线段围城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因此判断图案(2)(3)(4)不是三角形。

判断:下面图形,哪些是三角形?哪些不是三角形?

3.教师问:除了三角形概念,书中还向我们介绍了什么?

(1)三角形的边、角、顶点

(2)三角形表示法;

(3)三角形的高和底

(二)三角形的特性:

1课件出示自行车、屋檐、吊架等三角形的图片,为什么这些部位要用三角形?

2解决这个问题,下面我们先做个试验:

出示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的教具,让学生试拉它们,并思考,你发现了什么?

3要使平行四边形不变形,应怎么办?试试看。

4那些物体中用到三角形,你知道为什么了吗?三角形的这种特性在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在今后学习数学的时候,我们应该多想想,怎样把数学中的有关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

(三)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1师:在我们围三角形的时候,有一组同学的三条线段围不成三角形, 看来不是任意三个小棒就可以围成三角形,这里面也有奥秘。

这与它三条线段的长短有关。现在我们就来讨论这个问题——到底组成三角形的这三条线段有什么特点?

2学生小组活动:(时间约6分钟)。

下列每组数是三根小木棒的长度,用它们能摆成三角形吗?(学生每回答一题后就利用电脑动画进行演示:三条线段是否能组成三角形)

(1)6,7,8; (2)5,4,9; (3)3,6,10;

你发现了什么?

3学生探讨结束后让学生代表发言,总结归纳三角形三边的不等关系。学生代表可结合教具演示。

教师问:我们是否要把三条线段中的每两条线段都相加后才能作出判断?有没有快捷的方法?(用较小的两条线段的和与第三条线段的大小关系来检验)。

4得到结论: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电脑显示)。

教师问:三角形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那么,三角形的两边之差与第三边有何关系呢?

感兴趣的同学还可以下课继续研究。

5巩固练习:为了营造更美的城市,许多城市加强了绿化建设。这些绿化地带是不允许踩的。(电脑动画演示有人斜穿草地的实践问题)。他运用了我们学习过的什么知识?

6(1)有人说自己步子大,一步能走两米多,你相信吗?为什么?

(由学生小组讨论后回答。然后电脑演示篮球明星姚明的身高及腿长,以此来判断步幅应有多大?)

7有两根长度分别为2cm和5cm的木棒

(1)用长度为3cm的木棒与它们能摆成三角形吗?为什么?

(2)用长度为1cm的木棒与它们能摆成三角形吗?为什什么?

(3)在能摆成三角形,第三边能用的木棒的长度范围是

四、反思回顾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五、板书设计

三角形的认识

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三条边、三个角、三个顶点

特性:稳定性

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四年级数学教学计划下册 篇5

经过初三下学期的学习,学生的思维已经开始从具体的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对周围事物的理解也上升到了比以前更高的水平。他们已经用归纳法去理解事物,解决问题。有些学生学习粗心,懒惰,有不做作业的坏习惯。因此,根据这些特点,这学期的数学课不仅要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而且要有吸引力;而且要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增强学生的意志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这本教材包括:大数的理解,角度的度量,三位数乘二位数,平行四边形和梯形,二位数除数,统计学,数学广角,总评。

(a)知识和技能:

1.知道“十万”、“百万”、“十亿”、“十亿”、“千亿”的计数单位,知道自然数,掌握十进制的计数方法,按几级读写一亿以内和一亿以上的数字,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按要求求出一个数的近似值。体验和感受大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培养数感。

2.我会计算三位数乘两位数和两位数的除法,我会估计并检查对应的乘除。

3.你可以用一位数数两位数(乘积在100以内),用一位数数几百个十,用整十除以整十,再用整十除以几百个十。

4.知道直线、射线、线段,知道它们的区别;知道几个常见的角度,你会比较角度,用量角器测量角度的度数,按照指定的度数画出角度。

5.认识垂直线和平行线,用尺子和三角形画垂直线和平行线;掌握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点。

6.结合生活情境和探索活动,学习关于图形的知识,发展空间概念。

7.了解不同形式的条形图,学习简单的数据分析,进一步了解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二)流程和方法

1.从现实生活中体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理解运筹学的思想,培养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的意识,形成观察、分析、推理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2.养成认真工作,书写工整的好习惯。

重点:

对大数的理解,三位数乘两位数,二位数除,角度的测量,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理解。

难点:

1、亿以内数的读法及写法,培养学生的数感。

2、使学生掌握乘法的估算方法。

3、使学生理解垂直与平行的概念,会用直尺、三角尺画垂线和平行线。

4、让学生认识两种复式条形统计图,能根据统计图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能发现信息并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5、使学生通过简单的事例,初步体会运筹思想和对策论方法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1、深入教材,认真备课,定好单元计划,提前一周备课。

2、注意新旧知识的联系,侧重发展学生思维能力。

3、抓重点、难点、各个环节的突破。

4、重视学生的智力开发,抓好素质教育,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重视课堂40分钟的利用,大面积提高教学成绩。

5、对学生要高标准严要求,教给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充分利用教科书掌握例题、习题之间联系,举一反三,灵活学习,真正地把知识学会。

6、精心设计作业,有层次,讲究目的性、科学性。

7、抓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耐心辅导,因材施教。

人教版五年数学复习课教案 篇6

多边形面积的计算复习课

教材分析:

这节课是在教学完五种图形的面积计算后,对学过的知识进行系统整理。教学设计是以数学思想方法为主线来安排教学内容的。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程改革要以反映未来社会公民所必须的数学思想方法为主线,选择和安排教学内容。因为数学的思想与方法是数学的灵魂,学生一旦拥有它,将终身受益。为此,我在这节课上,首先以学过的五个多边形的面积公式及其推导过程为载体,让学生回忆整理其中所应用的数学思想与方法。然后,我设计了四道实际应用的题目:(1)实际操作题;(2)观察发现题;(3)先估后验题;(4)解决“买地”题。我不以得出答案为满足,而以学生能否应用各种数学思想方法解决实际问题为主要目标,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和自我评价等过程,提高学习的能力,培养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教学目标:

1、情感性目标:使学生感受数学方法和思想的重要性及其应用的广泛性。体会数学的价值,培养对数学学习的热爱。

2、探索性目标:通过操作、讨论、合作等解决问题的数学活动,探索灵活应用各种数学思想方法的技巧。培养学生探索的能力和创新的精神。

3、知识性目标:使学生进一步熟练掌握已学图形各面积公式,能灵活地应用多种方法解决生活中简单的有关组合图形面积的实际问题。

教学流程:

第一阶段:回忆整理所用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导入新课:前一段时间我们学习了多边形面积的计算这个单元,你们说说学了这个单元

有什么用呢?(可以计算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积,并能解决生活中有关的实际问题。)今天我们就来上一节多边形面积的计算实践活动课?(电脑了出示课题。)

1、逐个出示各种图形学生用字母公式回答。(根据学生的回答,电脑出示图形和面积公式。)

2、逐个梳理推导过程。

(1)小组活动:他们的面积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每一组选一种图形,利用桌面上的

学具说一说它们的面积公式是怎么推导出来的?

(2)汇报:在师生共同口述推导时电脑出示图形面积计算公式推导过程。(从三个方面来回答:①推导什么图形,②用什么方法③它的面积公式是。例:我推导的是长方形的面积公式,用数方格的方法推导出来的,它的面积公式是s=ab。)

3、整理完善知识结构。

(1) 你们推导这些面积公式最初是从哪一个图形开始的(长方形)它可以推出哪些图

形的面积公式,接着又从哪个图形继续推导。(电脑出示网络图如下:)

(2)引导观察,体会:现在老师把这幅图转过来看就象一棵大树,而长方形就是这棵大树的 “根”(电脑出示网络图)

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在这些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中我们都运用了哪些数学方法?{(割补法、平移法)比如平行四边形到长方形。(拼合法、旋转法)比如三角形到平行四边形。}(迁移法:如: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与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方法。转化思想:如平行四边形转化为长方形。)(课件出示以上所归纳的数学思想与方法)学生齐读思想与方法。运用刚才所学的数学思想与方法可以解决很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第二阶段: 应用数学思想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1、结合情景,现在我们先来解决第一个问题,请大家观察一下教室里哪些物体的面上

有我们学过的图形?(黑板、书画等。)以小组为单位,请你们在教室里找到一种物体它的面上有我们学过的图形,测量出它的必备条件,求出它的面积。(注意测量时只要取整数)

汇报:①测量什么图形?②测量什么条件?③面积多少(读算式)(学具:卷尺、计算器)

2、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你发现了什么?

(知道了:长、宽、底和高,以及它们的面积。发现了:①相同点:②不同点)

小结:刚才这些同学发现了这么多,是因为同学们运用了观察对比的方法找这些图形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3、先估后算:

(1)、在图中大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48平方厘米。小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多少?(小平

行四边形的底是大平行四边形的一半,高相等。你怎么知道它是等底等高的呢?)

中点

(2)(如图1)梯形的面积是72平方厘米。涂色部分面积是多少?(汇报: 怎样求的?

其实这道题我们用观察法也可以算出来的。电脑演示:)

三、发散思维:(开放性作业设计)

某村有一块荒地,(如上图2)准备以每平方米200元的价格出售,如果买方有1.2万元你认为够不够买?

问:(1)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先求什么?

(2) 你能想出多少种求这个图形面积的解决方法?(注意只要求计算其中最简单的一

种图形的面积,其它方法只要画出来。)(所用的方法附后)

让学生根据分割的块数进行汇报。

①先汇报分割中分割成两块的有哪几种?

②有没有分成三块的?分成两块就能解决问题,你分成三块必须有特殊的作用。老师出示分割成三块的图形,你们观察一下有没有什么特殊的意义呢?(两个半的长方形,这样就能使计算简便,这就叫找等量的方法,)想想看,这题除了按长方形去找等量外,你们不可以按什么图形去找等量?

③有没有用补足法的?补成什么图形?

④刚才你们所用的方法至少都出现了两块,能不能运用你们所学的办法把它转化成一种图形,如果能的话不是更简便了吗?想想看,有没有办法。

小结:你们做的方法肯定不止这些,归纳起来主要有四种(分割法、找等量的方法、补足法、移位法。)

你们刚才已经选出最简便的一种,算出它的面积了吗?假如用这种方法算(找等量的方法)怎么算呢?如果用(移位法)怎么算?(渗透优化思想)

2、现在你们能回答这个问题吗?如果买方有1.2万元够不够呢?

四、全课总结:

这节课有意义吗?你有什么收获?有什么感受?(主要围绕以下三方面回答)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