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四年级数学课件如何写。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的小编精心为您带来了最新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优秀8篇】,希望可以启发、帮助到大家。
在学习这部分内容之前,学生已经在三年级初步感受了生活中的平移与旋转现象,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沿水平、垂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本课学习的内容是在上述基础上的延伸,把学生的视角引入到图形的旋转,意在通过欣赏、探索、创作等一系列活动,使学生体验到简单图形变成复杂图案的过程,理解旋转的中心点、方向、角度不同,形成的图案也不同,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为今后继续学习图形变换奠定基础。
1.在操作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图形变换的特点
本单元内容的教学,应鼓励学生动手操作,并在操作的过程中积极地思考。如“图形的旋转”活动(教材第54页),教材中展示的两幅美丽的图案是由一个简单的图形经过旋转而得到的。教学中,可以准备四张画着同一图案的纸,然后逐张围绕某一点进行旋转,旋转90° 后,贴上一张纸,再旋转90°,再贴上一张纸,直至形成一个完整的图案。在旋转的过程中教师要提醒学生观察并思考:图案发生了哪些变化,是绕着哪一点旋转的。
本单元的很多练习都是可以操作的,因此,在课前可以请学生准备一些小的学具,这样,在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就有操作的机会。练习中的一些问题也通过学生的操作回答,以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
2.在图形的变换中,提倡不同的操作方法
一个图形经过变换后,可以得出新的图形,但得到同样的新图形,可以有不同的操作方法。因此,可以先让学生想一想,再在方格纸上试一试,然后全班来说一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深入到学生活动中去,从中发现学生有特色的操作方法,并给予鼓励与肯定,为学生互相学习与交流提供条件。
3.在欣赏的过程中,鼓励学生设计制作美丽的图案
本单元的数学欣赏内容是任意一个简单的图形,当它围绕一点进行旋转,并把每次旋转后的图形沿轮廓画下来,那么就会形成一个美丽的图案。学生在三年级时已经欣赏了正方形旋转的过程,并进行了制作。本单元把这一内容进一步扩展,可以是任意的简单图形。在教学中,先请学生欣赏,然后,每个学生用硬纸剪一个任意的简单图形,接着进行变换制作。对学生制作的图案,只要基本符合要求,教师就应肯定。对一些设计特别优秀的学生,也可以让他们当场再演示一遍,以带动动手能力较弱的学生。
〖教学目标〗
1.进一步认识图形的旋转变换,探索它的特征和性质。
2.能在方格纸上将简单的图形旋转90。
3.初步学会运用旋转的方法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4.欣赏图形的旋转变换所创造出的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感受旋转在生活中的应用,体会数学的价值。
〖教学重点〗
1.理解图形旋转变换的含义。
2.探索图形旋转的特征和性质。
〖教学难点〗
1、探索图形旋转的特征和性质。
2、能在方格纸上将简单图形绕固定点顺时针旋转90°并说出旋转过程。
〖教学工具〗
多媒体课件、每桌一个学具袋(基本图形、彩笔)。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这是一只小朋友很喜欢玩的风车。
请两个小朋友和老师一起玩一玩。(生操作)
其他孩子请注意观察风车是怎样运动的?
谁来说说,在风车的运动中,你看出了什么?
(解决旋转、旋转中心、旋转方向)
出示钟面
在数学里,我把向这个方向旋转的方向叫做顺时针方向;
逆时针方向。
手势,比划。
小结:在刚才的运动方式中,我们可以说,
风车绕中心点顺时针方向旋转;
或者风车绕中心点逆时针方向旋转。
会说了吗?
二、新授:
在生活中,有各种美丽的图案,有的是简单的图形通过平移、旋转得到的。
你想知道这些图案是怎样设计的吗?(想知道吗?)
那我们今天就进一步研究“图形的旋转”。(板书课题)
那么我们选一副简单的图案,由易到难研究它是通过怎样的简单图形,怎样旋转而成的,请仔细观察。
课件展示
为了便于研究,老师还专门做了一个这样模型把它粘贴在黑板上。
讨论:
小组内相互说一说,刚才,你看到了什么?
(形状、大小都不变)
师:从图形A到图形B是如何变换的?
是如何旋转的。(绕点O顺时针方向。)
旋转了多少度?
你是怎样判断它旋转了90°的呢?
(有什么方法,想一想,互相说一说)
结合图例,图中画出对应边,标出旋转角。测量。
这个度数叫做旋转度数
小结出,图B可以看作图A绕点O顺时针方向旋转90°
谁能完整地再说一遍。
强调三要素。
师:从图形B到图形C是如何变换的?
图形A到图形C呢?
同学们,我们可以说图形A绕点O顺时针方向旋转180°得到图形C;还有其他的说法吗?(配合手势)
逆时针方向
看到这副图,你还能像这样说些什么吗?
师小结,只有旋转中心、旋转方向和旋转度数三者都确定了,旋转以后的位置才能确定。
三、巩固练习:
1.转一转。(动手操作)
说一说这些三角形是以哪个点为中心旋转的
四、欣赏,升华。
感受旋转的美,数学的美。
由什么简单图形旋转而成的?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创设一定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对生活中熟悉的对称物体和直观图形的探讨和研究,使学生初步认识认识轴对称图形,找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2.能够概括出轴对称图形的性质和特征。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合作意识,数学思考与语言表达能力。
2.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使学生在讨论、交流的学习过程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探索意识、创新意识得到发展。
2.在观察比较、动手操作中,培养学生勇于探索、自主学习的精神,感知数学来源于生活并用于生活,对数学产生亲切感,获得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教学重难点:
1.找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2.概括出轴对称图形的性质和特征。
3.判断一个图形是否是轴对称图形。
4.找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教学设计:
1.设计思想:
找准学生学习新知的“最近发展区”,在大背景下认识轴对称图形。同时加强直观教学,降低认知难度。学生自己动手实践,加深对轴对称图形的感知。
2.教材分析
(1)轴对称图形是图形运动教学的进一步深入。轴对称主要是体会轴对称图形不仅仅是把一个图形平均分成两半。通过数一数对应点到对称轴的距离,概括出轴对称图形的性质:对应点到对称轴的距离相等,对应点连线垂直于对称轴,从而对轴对称图形的认识从经验上升到理论。教学设计主要是联系学生亲身体验,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引导学生探究新知。此节内容的学习将为以后学习画轴对称图形,图形的平移和旋转做好铺垫。
(2)分析本课内容的组成部分:学生会判断轴对称图形;能找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认识到轴对称图形的特征。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动手实践操作,体验知识的建构过程。
(3)分析本课内容与小学教材相关内容的区别和联系: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体验过“图形运动”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学习轴对称和平移。对轴对称图形的认识从经验上升到理论。
3.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初步感知生活中的对称和平移现象,初步认识了轴对称图形;又在前面研究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以上内容的学习为本单元的学习奠定了知识基础和经验基础。本单元将学习轴对称图形的平移,教学时要重视实践操作和探究学习,积累更加丰富的活动经验。通过动手操作,与同桌探讨交流找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加深对轴对称图形的认识。
4.教学策略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展示课件让学生观察轴对称图形,给学生一个直观的认识,引导学生认识轴对称图形,体会轴对称图形不仅仅是把一个图形平均分成两半;学生通过动手实践,感知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引导学生概括出轴对称图形的性质。降低了对轴对称图形性质理解上的难度。特别是一个图形有多个对称轴时,学生之间相互交流找出所有的对称轴,促进了学生的交流与合作,助于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
教学准备:
1.学生的准备:长方形、正方形纸片各一张;轴对称图形纸片。
2.教师的教学准备课前了解学生对轴对称图形的熟悉程度有多少。
3.教学准备的设计和准备:长方形、正方形、纸片各一张,轴对称图形纸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今天我给大家准备了许多有趣的图片,不知道你们有没有见过这些图片,我们一起来看看好吧。(出示课件)
同学们,刚才我们看了那么多有趣的'图片,你们发现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了么?
生:学生七嘴八舌各抒己见(烘托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老师抽学生进行表达。
师:同学们发现了他们的可以平均分成两份这一共同的特征,但它们还有一些别的特征,同学们发现没有?我希望通过我们今天的学习,同学们都能发现这一特征。那么我们就一起来探究轴对称图形。
板书:轴对称图形
二、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探究新知
1.系统认识轴对称图形,找出对称轴
师:那么什么是轴对称图形呢?老师这准备了一个小实验,请同学们观察这个实验。课件展示小实验。(观察轴对称图形的特征),指导学生用双手体会轴对称图形。
引导学生归纳出轴对称图形,指出对称轴。
板书:如果一个图形沿着一条直线对折,两侧的图形能够完全重合,这个图形就是轴对称图形。折痕所在的这条直线叫做对称轴。
师:同学们,现在给你们一个图形,你们会不会对折?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长方形纸片,对折一下,看能不能完全重合。同桌之间相互说说你是怎么对折的。
生:学生分组实践、讨论和交流。
师:走近学生,观察和指导学生进行探究。
生:(小组交流,全班汇报)将本小组实践的结果向全班汇报。通过对折我们发现长方形对折后能完全重合,所以长方形是轴对称图形。
师:我发现同学们非常聪明,很快就得出了长方形是轴对称图形,那么正方形呢?怎么对折,你有几种方法?请同学们拿出正方形纸片对折,同桌相互说说,你是怎样对折的。
生:学生分组实践、讨论和交流。
师:走近学生,观察和指导学生进行探究。
生:(小组交流,全班汇报)将本小组实践的结果向全班汇报。通过对折我们发现正方形对折后能完全重合,所以正方形也是轴对称图形。
2.练习巩固
师:我们找到了正方形和长方形的对称轴。那么别的图形你会找么?请同学们拿出手中的纸片观察、对折,看看它是不是轴对称图形。生:学生分组实践、讨论和交流。
师:走近学生,观察和指导学生进行探究。
生:(小组交流,全班汇报)将本小组实践的结果向全班汇报。师:用手展示怎样快速的找出一个图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
生:学生先观察,然后自己动手实际操作,完成书上练习,之后集体订正。
三、探究轴对称图形的性质
四、展示课件,给出方格纸上的轴对称图形
师:同学们,请用刚才的方法判断,这个图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课件展示情景图)
师:观察方格中的松树图,它是不是轴对称图形?是的话找出对称轴。
生:从图中可以发现,它是轴对称图形,DG就是它的对称轴。师:通过对称轴对折能重合的点叫做对应点。从这幅图我们知道A和A是一组对应点,B和B也是一组对应点。那么请同学们观察,图中A和A有怎样的关系?
生:点A和点A分别在对称轴的两旁,点A到对称轴的距离是3,点A到对称轴的距离也是3
师:那么请同学们看看点B和点B。
生:点B和点B到对称轴的距离都是2.
师:对应点A和A到对称轴的距离是?相等么?对应点B和点B到对称轴的距离是?相等么?
生:学生观察,并回答
板书:轴对称图形中的对应点到对称轴的距离相等。
师:连接图中点A和点A,你看对称轴和对应点的连线怎样?连接B和点B,他们的连线和对称轴呢?
(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生:点A和点A的连线于对称轴垂直。
师:连接图中点B和点B,点E和点E也是这样么?
生:(小结)对应点的连线都和对称轴垂直。
巩固新知
师:练习下面各题。
观察数字,哪些是轴对称图形,是的画出对称轴。
找出图形中的对应点(三组),分别说说,他们到对称轴的距离。(学生练习巩固新知)
五、知识小结
1.什么是轴对称图形,什么是对称轴?
2.轴对称图形中的对应点到对称轴的距离相等,对应点的连线都和对称轴垂直。
板书设计:
轴对称图形
1.轴对称图形各对应点到对称轴的距离相等。
2.对应点的连线都和对称轴垂直。
第一课时:根据方向和距离两个条件确定物体的位置
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的活动,认识方向与距离对确定位置的作用。
2、能根据任意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
3、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能根据任意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
教学难点:
对任意角度具体方向的准确描述。
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景,导入新课、介绍定向运动及其发展:播放短片
播放后提问:
(1)短片中介绍了一项什么运动?
(2)通过短片介绍,你对定向运动有了哪些了解?
(3)看来参加定向运动还需要具备一些本领,你知道是什么本领吗?(看地图,识别方向)
(4)如果让你来参加这项运动,你会用什么工具来确定方向?
二、自主探究、了解公园定向运动图(出示公园定向运动图)。
从这张图上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2、探索1号点的位置。
运用以前学过的知识得到大致方向。
A、训练加方向标的意识:加个方向标有什么好处?
B、突出以起点为观测点:为什么把方向标画在起点?小组讨论、质疑:
(1)、知道1号点在起点的东北方向就可以出发了吗?
(2)、如果这时就出发可能会发生什么情况?
(3)沿什么方向走就能保证更准确、更快的找到目的地。
研究时,可以用上你手头的工具。
3、练一练:你说我摆,为小动物安家。
(课前剪好小图片,课上动手操作。)
例:我把熊猫的家安在 偏
,的方向上。
例:我把熊猫的家安在西偏北30度的方向上,熊猫摆在哪?
讨论:为什么猴子的家在西偏南30度,而小兔家在南偏西30度的方向?(现在有两种不同的说法,通常我们要从角度比较小的这个方向说。)
4、解决问题,寻找得出距离的方法。如果你来参加这项运动,以每分钟行进200米,你要走几分钟能到达1号地?
图上没有直接标距离,你有什么办法解决它呢?
仔细观察地图,你发现了什么?小组试一试解决。
三、巩固练习:
1、以雷达站为观测点,填一填。
护卫舰的位置是
偏
度,距离雷达站
千米。
巡洋舰的位置是
偏
度,距离雷达站
千米。
鱼雷艇的位置是
偏
度,距离雷达站
千米。
2、以电视塔为观测点,按要求填空。
文化广场在电视塔西偏南45度的方向;体育场在电视塔东偏南30度的方向;博物馆在电视塔东偏南60度的方向;动物园在电视塔北偏西40度的方向。
四、课堂小结: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与同学们一起来分离你的收获?
五、课后延伸:
游乐场要新建两个游乐项目:一个在观览车西偏北40o方向上,约200米处新添一个“登月舱”,另一个“天外来客”在观览车南偏东20o方向上,约150米处。请你在平面图上标出这个新项目的位置。
第二课时:根据方向和距离,在图上绘出物体的位置
教学目标:、能绘制平面示意图,通过制作平面图的过程,使学生知道如何根据方向和距离,在图上标出物体的位置。
2、通过绘制平面图,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意识和能力。
3、通过解决问题,使学生体会所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兴趣和意识。
教学重点:会根据方向和距离,在图上标出物体的位置。
教学难点:绘制示意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通过看图回答问题,复习、巩固有关图上方向、角度、距离等知识,为下面自己绘制平面图作准备。(1)停车场在广场的
方向,距离大约是
米。小红家在广场的 偏
方向,距离大约是
米。
(2)地铁站在广场东偏南45度方向,距离广场100米。你能在图上标出地铁站的位置吗?并说一说是怎么想的。
二、自主探究新知
、出示学校的录相或图片
问:学校中有哪些建筑?现在有一些数据,能根据这些数据将这些建筑物在平面图上标出来吗?
出示数据:教学楼在校门的正北方向150米处。图书馆在校门的北偏东35度方向150米处。体育馆在校门的。西偏北40度方向200米处。活动角在校门的东偏北15度方向50米处。
2、小组讨论:你们打算怎么完成任务?有什么问题要解决吗?
3、小组汇报完成平面图绘制的计划,教师进行梳理:
(1)绘制平面图的方法:
先确定平面图上的方向,再确定各建筑物的距离。如果学生没有说到,老师可以进行引导:你们打算怎样在图上表示出150米,200米和50米?从而帮助学生确定比例尺,和图上距离。
(2)小组合作完成,可以怎样分工,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又好又快地完成任务。
4、小组活动,绘制平面图。
5、展示各组绘制的平面图,集体进行评议。
(1)评价绘制的正确性,如果平面图有问题,说一说问题是什么,应该怎样确定位置。
订正后交流:你们组认为在确定这点在图上的位置时,应注意什么?怎样确定?
教师小结:绘制平面图时,一般先确定角度,再确定图上的距离。
(2)比较各个平面图,为什么有的图大,有的图小?
小结:1厘米表示的大小不同,图的大小也不同。
三、巩固练习:
1、完成书上习题21页3、4题并订正。
2、在纸上设计小区,并说明各个建建筑的位置。
老师提供给学生一些建筑物的图片:如医院、学校、商店、银行、邮局、药店等
四、课堂小结:
学习了这个内容后,你觉得还有什么困难?
第三课时:体会位置关系的相对性
教学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以不同的地点为观测点判断方向。
2、在学生学会确定任意方向的基础上,使学生体会位置关系的相对性。
3、“做一做”呈现了两名学生合作判断对方所在方向的活动情境,使学生进一步体会位置关系的相对性。
教学重点:为什么在描述两个城市位置关系的时候会有两种方式。
教学难点: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位置关系的相对性。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观察书上插图
小组讨论:
(1)用自己已有的方位知识说一说这些城市的位置关系。
(2)讨论后每组选出一名同学在班内汇报。
2、汇报讨论结果
(1)首先找到北京和上海在地图上的位置。
(2)确定以谁为观测点。
(3)用语言描述北京和上海的具体位置。
(以北京为观测点,上海在北京的南偏东约30度的方向上。以上海为观测点,北
京在上海的北偏西30度的方向上。)
3、质疑解难
刚才大家确定的同样是上海和北京这两个地点,描述它们位置的时候为什么有那么大 的差别?一个是南偏东约30度,一个是北偏西30度?
二、复习巩固
、完成做一做:
教师可以在教室地面上画一些长方形,并连接对角线,量出各条线段的长度,标出度数,让学生分别站在不同的顶点上进行练习。
(1)组织学生做游戏(可两人一组也可四人一组)
(2)让每个学生充分参与到活动中来,人人开口说一说。
书中的做一做中的角度是45度,比较特殊,可以说成是你在我的东偏南45度,也可说南偏东45度,或你在我的西偏北45度,也可以说是北偏西45度,还可以说成是“东南方向”。
三、复习反馈、完成练习第1、2两题
2、当堂汇报
(北京在哈尔滨的南偏西的方向上,哈尔滨在北京的北偏东的方向上。)
(学校在我家的南偏西的方向上,距离约是900米。)
(你家在学校的北偏西的方向上。)(小芳)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的最大收获是什么?你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第四课时:描述并绘制简单的路线图
教学目标:、能用语言描述简单的路线图。
2、在合作交流中能绘制简单的路线图。
3、体会路线图在实际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教学重点:体会定向运动行走过程中的观测点在不断变化。
教学难点:根据观测点的变化来重新确定方向标观察物体的位置。
教学准备:每个(小组)学生一个越野路线图,每人一张白纸(绘图用)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山地越野:描述行走路线
小组讨论:
(1)、作为越野队员我们将怎样确定越野路线?
(2)、我们是怎样确定方向和路程的?
2、继续描述行走路线
讨论:为什么要到达一个目标就重新画出方向标?
3、这个越野车队,四个赛段的时间分别是15分钟、5分钟、35分钟、5分钟,他们走完全程的平均速度是多少?10千米
4、观察行走路线后回答讨论:
为什么第一赛段的路程与第三赛段路程长短差不多,时间却相差一倍多?车坏了、路是上坡、路上障碍物多、路上休息了一些时间……
5、打开书本P23,观察书上的校园定向运动路线图,根据上面的路线图,说一说每一赛段所走的方向和路程。
二、沙漠驱车越野:绘制简单路线图
根据所给信息画出越野路线、在起点的东偏北40°方向距离350千米的地方是点1
2、在点1的西偏北25°方向距离200千米的地方是点2
3、终点在点2的西偏南20°方向距离它300千米的地方
绘图后回答:(1)点1的西北方是
,终点在起点的 方向,点2在起点的 方向。
(2)说出具体路线:
从起点出发,先向
偏
度方向走
km到点1,再向
偏
度方向走
km到点2,最后向
偏度方向走
km到终点。
三、巩固练习、做一做,根据同伴的描述,画出路线示意图。
注意:绘图前,先定下出发时的位置。
2、第26页第5题,根据描述把电车行驶的路线图画完整。
在练习的过程中,多注意交流、展示,最好能够用到实物投影仪,把学生绘制出的图进行展示,有利于比较、改进。
四、开放题:小小动物园的参观路线。
学生自行设计,设计后并写出如何走,对一些绘制较好的图进行展示、评比、加分。
教学内容:
教材第63、第64页的内容及第65页练习十五的第4、第5、第9、第10题。课型新课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际操作、探究,掌握三角形的分类标准及方法,体会每类三角形的特征,并能够识别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和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
2、通过观察、分类记录等活动,折、剪等操作,提高学生的探索精神、归纳概括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3、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体验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热情,同时懂得合作可以提高效率的道理。
教学重点:
通过思考、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分别从三角形的角和边两个方面的特征,对三角形准确的地进行分类。
教学难点:
能够掌握各种三角形的特征以及各类三角形之间的内在联系。
教具学具:
多媒体课件、各种三角形图形。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如果让你把班里某一个小组的同学分成两组,你将如何分组呢?
(学生回答)
师:既然如此,如果把三角形进行分类,你觉得应该按什么样的标准来分呢?为什么?
(引导学生说出原因)
师:刚才同学们说了两种方法,按边分或者按角分。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三角形的分类。
(板书:三角形的分类)
二、自主探究
1、认识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
课件出示例5。
师:用量角器量出每组中每一个三角形的每一个角的大小,看看三角形中每个角是多少度?各是什么角》
生1:通过测量发现,有些三角形的三个角都是锐角。
生2:有些三角形有一个直角、两个锐角。
生3:有些三角形有一个钝角、两个锐角。
师:三个角都是锐角的三角形叫锐角三角形,有一个角是直角的三角形叫直角三角形,有一个角是钝角的三角形叫钝角三角形。
2、把三角形按照角进行分类。
师:如果把所有的三角形看做一个整体,那么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都可以分别看作是这个整体的一部分,它们之间的关系你会画图表示吗?
(课件出示三种三角形的关系图)
3、认识直角三角形的直角边和斜边。
(课件出示直角三角形图)
师:在直角三角形中,夹直角的。两条边叫直角边,直角所对的边叫斜边。你能用直尺量出每条边的长度吗?测量后你会发现什么?
生:通过测量发现,在直角三角形的三条边中,斜边最长。
4、认识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
(课件出示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图)
师:观察三角形的三条边会发现什么?
生:有的三角形的三条边都不想等,有的三角形有两条边相等,有的三角形三条边都相等。
师:在数学上,有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叫等腰三角形,有三条边相等的三角形叫等边三角形,又叫正三角形。
5、认识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各个部分的名称。
师:在等腰三角形中,相等的两条边叫做三角形的腰,另一条边叫等腰三角形的底,两腰的夹角是等腰三角形的顶角,腰和底边的夹角是三角形的底角。在等边三角形中,三条都相等的边都叫三角形的边。
6、等边三角形、等腰三角形之间的关系。
师:你能说说等边三角形与等腰三角形之间的关系吗?
生:两腰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所以等边三角形师特殊的等腰三角形,但是等腰三角形不一定是等边三角形。
7、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各自角的特征以及认识等腰直角三角形。
通过测量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的角发现: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等边三角形的各个角都相等。
有些直角三角形,有两条边相等,有两个角相等,这样的三角形在数学上叫等腰直角三角形,如常用的直角三角板中的一种。
三、探究结果汇报
师:哪一组的同学愿意为大家展示一下按角分类的成果呢?
(老师根据学生的讲述板书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
师:按边分呢?
生:三角形按角分可以分成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按边分可以分成任意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
四、师生总结收获
师:这节课,你知道了什么?懂得了什么?学会了什么?
生:三角形可以按边分类,也可以按角分类。
师:今天你学会了什么数学方法?
生:分类。
师:分类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和重要,因为运用了分类方法,我们的生活才变得井井有条,我们的生活才会更加舒心,更加精彩。
五、板书设计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本课让学生探索小数乘小数的一般算法,即将小数乘法转化为整数乘法进行计算,然后根据乘法扩大的倍数,将积缩小相同的倍数。让学生体会到:两个乘数共有几位小数,积就有几位小数。
(二)学生分析:
本班学生在整数乘法中,已经具备笔算乘法等计算基础,因而在本节课的探索活动中,学生很有可能运用整数乘法的方法进行计算,此时还需要教师的适当指导。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能根据包装的有关信息提出数学问题,体会小数乘法在实际中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学会用竖式计算小数乘法,并培养估算意识。能用小数乘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激起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体验学习求知的过程,培养合作意识和应用意识。
(四)教学重点:
学习小数乘法竖式的计算方法,并初步进行估算。
(五)教学难点:
理解小数乘小数的积的小数点的位置。
二、说教法。
1、以情境教学法,引导学生经历知识形成过程。
根据学生认知活动的规律,学生实际水平状况,以及教学内容的特点,我想通过创设包装的问题情境,使学生在具体生活情境中提取数学问题,自己尝试经历估算以及笔算的探究过程。
2、引导质疑法,将课堂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
新课标指出,数学学习必须与生活相联系。因此,在课堂一开始,我就激发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注重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的精神。学生是未来社会的主人,将来会走向社会的各个岗位,结合教学内容,逐步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的习惯,逐步渗透将数学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的学习意识,是很必要的。同时,把课堂教学引伸到社会中去,体现了小课堂,大社会的教学理念,也培养了学生实事求是的精神。
三、说学法。
新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与合作者,教学活动的一切,要围绕学生的发展来展开。因此本课教学的全过程中,我通过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促使学生动手、动脑、动口参与学习活动,让他们在探讨中发现方法、在交流中获取新知,使课堂教学多次形成学习。即导入新课时鼓励学生质疑的心理,动手操作时的探究,归纳结论时的思维,综合练习时的活动。
四、说教学程序。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流程:创设情境、激发求知欲建立模型、探究发现方法练习巩固、解决问题回顾总结。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并能够用字母来表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经历“猜想----验证----结论”的过程发现并概括出运算律。
3、情感与态度: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增强对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初步形成独立思考和探究问题的意识、习惯。
教学重点:
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能用字母来表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教学难点:
让学生经历“猜想----验证----结论”过程,发现并概括出运算律。
教学准备:
活页练习题
教学类型:
随堂课
教学过程:
一、加法交换律
(一)故事引入,得出猜想
1、讲故事
(同学们想听故事吗?老师今天给大家讲个《朝三暮四》的故事。)
古时候,有个老人养了一群猴子,这一天,老人对猴子说:“现在粮食不多了,要省着点吃。以后每天早上吃3个饼,晚上吃4个饼,怎么样?”猴子一听,怎么早上吃的比晚上还要少,不干,抗议!老人眼珠一转计上心头,马上改口说:“那么早上4个饼,晚上3个饼,好不好?”猴子一听早上多了一个饼,自己占便宜了,这才开心的答应了。
2、适设问
猴子占到便宜了吗?为什么?
3、巧引用
引:也就是什么没变,只是什么变了?(也就是猴子一天一共吃的饼个数没有变,只不过是早晚吃的个数换了换。)
4、活板书
早上吃3个饼,板书3,晚上吃4个饼,板书4,一共吃了3+4个饼,也就是7个饼。早上吃4个饼,晚上吃3个饼,一共吃4+3个饼也是7个饼,所以3+4=4+3。(猴子占到便宜了吗?)
5、细观察
观察等号两边的算式,你发现什么?(数不变,符号不变,和不变,位置交换)
6、得猜想
是不是任意两数相加,交换位置,和都不变呢?这只是我们的猜想,需要验证。怎样来验证呢?我们可以像这样举例子。
(二)验证猜想,得出结论
1、举实例
你能举出这样的例子吗?自备本上写一个。
谁先来?4+5=5+4你怎么知道相等的?左边,4+5=9,右边5+4=9,所以两边相等。所以下面请你这样说:左边4+5=9,右边5+4=9,所以4+5=5+4。谁再来说?1+6=6+1。这些都是几位数相加的例子?还有别的例子吗?12+11=11+12,这个例子和上面的有什么不同?还有别的吗?100+22=22+100,这个例子又有什么不同。还有吗?我们就不说了,用……表示。
评价:同学们举的例子都很好,不但想到一位数加一位数的例子,还想到一位数加两位数,两位数加一位数等等,这样各种类型的例子越多,验证的猜想也就越可靠。
2、得小结
这时,我们通过验证就可以来下结论了,谁能说一说?
两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它们的和不变。这叫做加法交换律。
3、想简写
用语言文字叙说比较麻烦,大家能不能用自己喜欢的符号、图形、字母等把发现的规律表示出来呢?在自备本上试着写一写。教师巡视,让部分学生上台展示创意,并让学生解释说明。
4、得结论
看来,用符号、字母等表示就是简单!在数学上,我们统一用字母a、b来表示两个加数,可以写作a+b=b+a这就是加法交换律,请大家读一读。
其实一年级你们就接触过加法交换律,看!数的分成,对吗?二年级也学过,笔算加法并交换加数位置来验算加法,是不是也是交换律?
二、加法结合律
过渡:刚刚,我们研究了两个数相加,发现了交换律,告诉你哦,数学家们研究了三个数相加,也发现了一个很重要的定律呢,你们想知道吗?
1、出示定律
请你们自己读一读,你能理解吗?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加第三个数,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加第一个数,和不变。这叫做加法结合律。
2、分析定律
我们一起来分析。“三个数相加”,懂吗?谁来举一个三个数相加的例子。简单点的。4+6+8。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加第三个数,什么意思?也就是先算几加几?再加几?为了强调先算什么,老师在4+6外面加上括号。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加第一个数,也就是先算?再加几?我们只要怎么办?在6+8外面加上括号就行了。和不变吗?我们要计算。左边先算4+6=10再加8等于18,右边先算6+8=14,再4加14等于18,所以(4+6)+8=4+(6+8)
3、观察发现
观察等号两边的算式,你发现什么?特别是什么没变?位置没变。
4、自由验证
那么是不是三个数相加,位置不变,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加第三个数,或是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加第一个数,和都不变呢?这虽然是数学家验证的结论,但我们学习数学要抱着怀疑的学习态度去学,别人说的就一定对吗?只有自己验证了,你才能说这个结论是对还是错。
你该怎么样验证呢?举例子。
就近五人一组合作交流每人举一个例子其中一个人记录。注意一定要左右算一算,看是不是和不变。
5、汇报交流
谁先说?左边……右边……所以……。这是几位数相加的?还有别的吗?这个例子和前面的有什么不同?还有不同的例子吗?还有吗?我们用……表示
6、事例验证
同样的,我们也可以举出生活中的事例来证明。看,我们班男同学34人,女同学21人,后边还有听课的老师12人,问一共多少人?可以怎样算呢?我们可以先算男同学的人数和女同学的人数,再加老师的人数,也可以先算男同学的人数和老师人数,再加上女同学人数,还可以先算老师人数和女同学人数再加上男同学人数。虽然运算顺序变了,但是都是求总共人数,所以和不变。
7、得出结论
现在我们可以肯定的说,数学家的结论正确吗?请你读一读,看看大家这次读得懂吗?如果用a、b、c来表示这三个数,结合律怎么表示呢?谁来表示一下?
8、板书课题
今天我们发现的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我们书中的小朋友也发现了找出来读一读,看看和我们总结的一样吗?我们把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统称“加法运算定律”你们都掌握了吗?下边我就来考考你们。
三、巩固练习
1.下面各题中分别运用了什么运算律?(以手势进行判断,用手掌代表加法交
换律,拳头代表加法结合律。)
82+0=0+82
●+★=★+●
(84+68)+32=84+(68+32)
75+(48+25)=(75+25)+48
(注意引导学生发现第4小题是运用了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
2.填空练习。
(45+36)+64=45+(□十□)
560+(140+70)=(560+□)+□
18+(24+82)=(18+□)+□
小结:看来运算律真有用,可以使计算变得很方便,大家把加起来是100的两个数放到一起先加,这可真是个好办法。
3.那么这两题要怎么算更简便!
25+32+4572+43+28
四。拓展延伸
著名数学家高斯以很快的速度算出了这样一个算式你行吗?
1+2+3+4+-------+99
五、全课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掌握了什么?分别说一说。
教材分析
这是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围绕午餐的营养问题设计的数学综合应用活动。教材用表格和发言的形式,了10种菜肴的营养成分和10岁左右儿童应从午餐中获取营养物质的`指标等,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判断学校的午餐是否合格、自己动手搭配符合营养标准的午餐、统计全班同学喜爱的五种搭配等活动。一方面可使学生综合运用简单的排列组合、统计等相关知识解决问题,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另一方面,学生通过了解各份菜中热量、脂肪、蛋白质的含量和营养午餐的一些基本指标,还能促使学生克服偏食、挑食的毛病,养成科学饮食的习惯。
由于本课的综合性很强,有些学生可能无法正常进入研究状态,需要利用学习小组展开活动。
教学目标
1、综合运用简单的排列组合、统计等相关知识解决问题。
2、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预设过程
一、选择营养午餐
1、说说自己喜欢哪一种午餐?
2、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营养午餐”问题。
二、判断午餐是否营养
1、说说一份营养午餐需要符合哪些条件?
2、阅读资料,了解每份菜中热量、脂肪、蛋白质的含量。
3、阅读午餐的营养标准。
4、小组:判断午餐是否营养
三、搭配营养午餐
1、小组:结合教材中的10种菜肴,参照营养给出的两个指标,自行搭配出符合营养标准的午餐。
2、反馈
四、评选营养午餐
1、评选“全班同学喜爱的五种搭配”。
2、绘制复式条形统计图。
3、小组:哪一种搭配获取的蛋白质最多?
五、对饮食习惯的讨论
对偏胖、偏瘦的同学提出建议。
六、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师版)四年级上册第75页例3和议一议,第76页上的课堂活动及练习十四第5~10题。
教学目标
1.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估算。
2.借助已有知识,探索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方法。
3.感受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体验数学学习的价值。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引导观察例3情境图,让学生说图意:“桃园里有桃树64棵,平均每棵收桃48kg。”教师:同学们,今天让我们继续走进丰收的果园。你能估算一下总共有多少个桃吗?
教师:怎样估算?
学生:把64看作60,把48看作50,因为60×50=3000,所以桃园大约能收桃3000kg。老师:“桃园里有桃树64棵”变为“桃园里有桃树647棵”。教师:估算一下桃园大约能收桃多少千克,又该怎样列式?学生:647×48。
教师:现在又该怎样估算?这节课我们继续研究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板书课题。
二、进行新课
1.教学例3。
教师:请大家讨论一下,你准备如何对647×48进行估算?学生讨论,教师作必要的指导,然后抽学生问答准备怎样估算。
学生1:可以把647看作600,48看作50来估计。
学生2:也可以把647看作650,48看作50来估计。
教师:这种估算方法和前面学习的估算方法有相同的地方吗?
引导学生说出这些估算都是把不是整十、整百数看作接近这个数的整十、整百数来算。教师:同学们估算出这个桃园大约能收桃多少千克了吗?
学生1:647×48≈30000(kg)
学生2:647×48≈32500(kg)。
教师板书学生的方法,引导学生说出写结果时要用“≈”,表示这是一个近似值。教师:同学们用不同的方法来估算,在这些估算方法中,你更喜欢哪种估算方法呢?为什么?
小组交流,展开讨论,反馈交流情况。
学生1:我喜欢第一种估算方法,因为把647看作600,48看作50,600×50等于30000,计算很方便。
学生2:我也喜欢第一种估算方法,因为把647看作600,就把第一个数看小了一点,48看作50,把第二个数看大了一点,这样估算出来的结果与准确值很接近。
学生3:第二种方法是把两个数都看大了一点点,一定会比准确值大,虽然与准确值还是比较接近,但计算不够简便,所以我还是喜欢第一种估算方法。
2.教学“议一议”。
教师:下面我们再来探讨一个问题,怎样估算45×496?
引导学生提出多种估算方法,如把45看作50,496看作500来估算,或者把45看作40,496看作500来估算。
教师:估算出结果,看相差多少?
学生估算出结果分别是25000和20100,相差5000。教师:怎么会差异这么大呢?
引导学生得出:由于45看成40和50都相差5。把45看成40来算少算了5个500,就是2500;把45看成50来算多算了5个500,就是2500,所以两种结果相差5000。
教师:我们在进行估算时,有时要根据实际的需要选择合适的估算方法进行估算。比如下面这个题目,你认为采用哪种估算方法更适合呢?为什么?
出示:动物园每张门票45元,496个小朋友去参观,大约需要准备多少钱?引导学生讨论出用第一种估算方法较好,因为第一种方法把两个因数都看大了一点,这样估算出来的结果肯定大于45×496的结果,还有多余的一点钱,在参观旅游中可以防止意外发生。
教师:我们在进行估算时,可以灵活地选择估算方法。但在具体实际生活中,要根据实际的需要选择合适的估算方法进行估算。
三、巩固练习
指导学生完成第76页课堂活动1、2题。
四、课堂小结(略)
五、课堂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