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怎样写说课稿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
一、说教材
《棉花姑娘》是部编版一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的第一篇课文。纵观第八单元的几篇课文,都是围绕“问号”这个主题编排,融科学和生活常识于故事情节中。本课是一篇童话,通过棉花姑娘请求小动物给自己治病的故事,介绍了燕子、啄木鸟、青蛙和七星瓢虫分别吃不同种类害虫的科学常识。课文角色丰富,插图精美,对话内容口语化,句式不断复现。符合一年级儿童的阅读心理。
二、说教学目标
教师的有效设问,必先具备有效的教学目标。根据课标的第一学段目标“细化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写字的愿望”、“努力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和“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并结合本教材编者的意图和一年级学生认知特点以及本课的具体语言文字,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认识“棉、娘”等13个生字和大字头1个偏旁;会写“病、医”等7个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出祈使句请求的语气,读好文中角色的对话。
3、了解不同的动物能消灭不同害虫的科学常识。
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受到情感熏陶。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会和理解。”根据第一学段的要求,我把借助插图读出祈使句请求的语气和读好文中角色的对话作为教学的重点。据此,第二条目标也是本课教学难点所在。
三、说设计理念
“教学的本质是对话。”《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为了体现这一全新的阅读理念,围绕“明确目标,有效设问,提高效益”这一主题,凸显以“读”为主线,以“对话”为主要途径,引领学生反复触摸文本语言,“披文入境”,从而使学生的语文能力和审美情趣在这个对话过程中得以培养和提升。
四、说教法、学法
(一)教法
由于课标倡导教师要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课堂,所以我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1.以读见悟法。采用多种形式的读,让学生在读中体验棉花姑娘的急切心情以及燕子、啄木鸟、青蛙的“无能为力”。
2.情境教学法。借助课文图画情境能激发学生的思维、情感和想象。
(二)学法
与教法相适应,采用自读、观察、合作交流的方式,通过读说议的形式使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到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五、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从简单走向丰厚”
课的开始,我会这样导入:同学们,在学习新课之前,老师想让你们猜一个谜语:“说它是花不是花,冷天人人需要它。白白胖胖真可爱,一堆一堆白花花。”学生肯定能很快猜出本文的主人公棉花姑娘。随后,我会让学生跟着我一起书空课题。请伸出你们的小手跟着老师一起板书课题。我将有重点地指导“花”的书写。板书完,我会让学生齐读课题。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每个学段都要指导学生写好汉字。我在引领学生通过书空的形式板书课题时,无形之中对学生进行写字指导。虽不是实际书写,但在书空的过程中,学生已初步感受到学语文,写字也是一件重要的事情。真所谓是“未成曲调先有情。”)
(二)初读——“从被动走向主动”
1.板书完课题,我会引导学生对课题进行质疑:棉花姑娘怎么了?她都请谁来给她治病?最后又是谁治好了她的病?
(此质疑环节的设置,旨在“以学定教”、“以疑促学”,让学生由“冷”变“热”。正如美国一教育家所说“那些不设防勾起学生求知欲望的教学,就如同捶打着一块冰冷的生铁。”)
2.接下来,我会让学生带着问题自由朗读课文,要求学生将“、病”等字词读准确。将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教师在巡视的过程中,留意学生不容易读准的词语,如“斑点”、“树干”、“可恶”等词,板书在黑板上,在学生朗读完后加以指导。并通过一些词指导学生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学生在说的过程中,一开始可能都比较繁杂,我会通过抓重点词句的方式,让学生简单地概况本文的。大致脉络。
(我们读文章,除了所谓的要把文章读“厚”,更重要的是要把文章读“薄”。通过不断引导,我们才能逐步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从而实现“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充分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
3.趣味识字,自主学习
怎样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让课� 在识字教学中,我让学生们观察“姑、娘”这两个字的共同点,引导学生发现和运用形声字的规律。鼓励学生用学过换一换、加一加等方法,创造性地自主学习生字,又通过猜字谜、捉害虫等游戏,让孩子们在自评、互评中主动参与学习,达到学中玩、玩中学的教学效果。
(三)精读感悟——“从空谈走向思考”
生字学完,我会让学生借助插图,带着问题学习默读课文,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小组内互相讨论交流。
1.借助插图,体会心情
学生在交流时,肯定会找到这一句“她多么盼望有医生来给她治病啊!”教学中,我会让学生先读一读,并问他,你为什么这样读?在读这一句时,课文里哪幅插图帮助了你理解这句话?当学生说出后,我会让学生再带着自己的理解去读这句话,并相机评价,能借助书上的图画来读书,这是一种很好的方法,这就叫会读书!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师要加强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在这一环节中,我通过从学生中来,再到学生中去的方式,让学生明白阅读文本时,要抓住文中的关键词语和插图。这不但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同时也避免了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学。)
2.欣赏语句画面
文中的第二、三、四、五段是故事的经过,这部分角色丰富,也是学生需要仔细品读的部分。这一部分内容的教学,我除了要抓住重点字词外,还会通过不同形式的读,让学生体会棉花姑娘急切的心情以及感受燕子、啄木鸟、青蛙的“无能为力”。通过教师示范读、指名读、分角色读等多种形式让孩子体会祈使句请求的语气。
(能否读好是一节课是否成功的最重要的标准。本环节,我通过不同形式的读,赋予学生抒发感情的机会。)
3.指导生字书写
在这一环节中,我出示了“奇”、“星”这两个难写易错的字,先以孩子自己的观察为主,让他们说一说,然后加以适当点拨和整理。师范写后,学生练写。在巡视的过程中我会强调写字的姿势。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按照规范要求认真写好汉字是教学的基本要求。”语文教学的每一学段里,要在每天的语文课中安排10分钟,在教师的指导下随堂练习。在这里安排学生练字,正和课堂开始时的书空相呼应,这样,通过书空和实际练字两种不同的手段,既指导了学生的写字练习,同时也避免了因单一的写字练字使学生产生厌烦心理。)
到这,我的课堂教学已接近尾声,我会让学生跳出文本看文本,让学生谈一谈学完本课都有什么收获。
六、拓展迁移,从盲从走向独立
对于课后练习,我会让学生完成课后练习二作为第一份作业。并在此基础上,设计第二份作业,让学生回去把今天的童话故事讲给父母听。
(关注课后练习,其实就是在关注教材编者的意图,让学生回去说给父母听,是让语文教学从课内走向课外。)
七、说板书设计
依照作者的思路和文中的重点词语以及板书设计的目标性、有序性和直观性原则,我设计了这样的板书:
棉花姑娘
燕子,空中
啄木鸟,树干
青蛙,田里
七星瓢虫,蚜虫
八、说教学反思
纵观我的教学设计,我始终坚持以童趣为本,朗读为主,将朗� 但是由于时间关系,给学生展示的机会并不多,对于学生的回答,我的评价语较单一,课下要用心去积累一些精彩的、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评价语。
感谢聆听,不足之处请批评指正!
教学目标:
1、展开想象,理解诗句意思,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借助图片,品味优美的语言,背诵第2小节。
3、学习本课9个生字,会写11个词语。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味优美的语言,背诵第2小节。
教学难点:
有针对性地收集资料,利用资料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具准备:
地图、图片、生字卡片和多媒体课件
教学思路:
语文教学中,读,是不可缺少的教学手段,也是学生必具的语文能力。这篇诗歌情感浓烈,想象丰富,语言优美,易读易诵,是品读入境的好文章。教学中,从读入手,以读,贯穿本文教学的始终,体现读中悟、读中想、读中感的设计理念,既读出山河的壮丽,感情的升华。同时借助相关的课外资源,体会作者行文中运用的表达方法,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也是本课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环节。课后鼓励阅读,及时组织练笔。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上一单元,我们泛舟漓江,领略了桂林山水甲天下的风采,攀登了藏龙山,感受了五彩池的神奇。把祖国的这些壮丽山河浓缩到一张纸上,就是祖国地图了,看,祖国多像一只昂首挺立的雄鸡呀!出示课件,站在祖国地图前,你会看到什么,想到什么呢?今天,我们继续学习13我站在祖国地图前。
2、请同学们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说说这首诗每小节主要内容。
学生汇报,师板书
土地辽阔,山河壮丽,描绘蓝图
二、品读诗歌,感悟语言,升华情感
1、读第一小节
(1)诗歌是怎样写出祖国地域辽阔的呢?请同学们读第一小节,边读边画出第一小节是围绕哪句话写的?
(2)“五颜六色都是形象语言”告诉了我们什么呢?
(3)从这段话中你读出了什么?
(4)拓展想象,看祖国地形图,结合诗句,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感觉怎么样?读出自己的感受
(5)第一小节里,你还从哪里读出了祖国土地辽阔?感悟省略号的含义以及“九百六十万,巨大摇篮”的含义。
(6)指导朗读,男女生比赛读,师生对读。
2、读第二小节
(1)小作者站在祖国地图前,看到了祖国哪些壮丽山河呢?请同学们自由读第二小节,边读边用横线画出诗歌描绘了哪些景观?�
出示(三峡奇景、泰山日出)图片,边出示图片,边让学生描述图中的景物。
出示课件:(生填写)
我们的祖国有()的珠穆朗玛峰,有()的南沙群岛,有()的三峡,还有()的泰山以及()。
看到这些美景,你心中会产生怎样的情感?(骄傲、自豪……)
(3)指导朗读第二小节,男女生对读,齐读
(4)模仿第二小节写诗。
你还知道祖国的哪些名山大川,风景?
你能模仿书上的句式也来赞叹祖国壮丽山河吗?练习写诗,指名说
3、读第三小节
(1)看着妈妈的照片,你想对妈妈说什么?
(2)作为妈妈的儿女,你又会为妈妈做些什么?
4、师读第四节,我站在祖国地图前相依偎在妈妈身边……,小作者对祖国那样深深眷恋,省略号省略的是什么?
5、情感升华总结,千言万语化作一句话“祖国妈妈,我爱您!”板书
三、拓展延伸,激发爱国情感
1、配乐朗诵诗歌祖国颂
在黄河壶口的惊涛里
我听到一种经久不息的激情
在珠穆朗玛峰的雪海中
我凝视一种千年未变的真纯
在东方明珠的塔顶上
我感受一种傲视一切的目光
哦,祖国,您是什么
你是昂首挺立的雄鸡—————唤醒拂晓的沉默,
你是冲天腾飞的巨龙—————叱咤时代的风云,
你是威风凛凛的雄狮—————舞动神州的雄风,
你是人类智慧的起源—————点燃文明的星火。
你有一个神圣的名字,那就是中国!
那就是中国啊,我的祖国,我深深爱恋的祖国!
2、在歌曲《我的中国心》中结束课堂教学
四、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2、收集有关祖国的资料和图片,在班里办一个“祖国知多少”比赛活动。
3、读一读其他有关描写祖国读诗歌。
一、说教材
1、对教材的理解
《穷人》一课所处的位置是第十一册的第五单元,本组课文都是外国文学名篇,课文虽然不同,但都表达了作者真挚强烈的感情。因此,教学本组课文,要引导学生通过阅读,了解一点外国文化,感受这些作品中蕴涵的那种强烈的人道主义精神,还要继续落实上一单元的读写训练重点:从阅读的内容想开去。《穷人》是第五单元的第二篇课文,讲的是渔夫和妻子桑娜,在邻居西蒙死后,主动收养她的两个孩子的故事,真实的反映了沙俄专制制度统治下的社会现实,表现了桑娜和渔夫勤劳、善良,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品质。课文用朴实、准确的语言,恰如其分地表达了真情实感。文章的特色在于通过描写人物的语言、行为和心理活动表现人物的美好心灵。文章多处出现了人物之间的对话及细腻的心理活动描写,是练习朗读的佳作。
2、素质教育目标的确立:
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已有认知水平确定如下素质教育目标:
(1)知识教学点
a.学会本课生字,理解“顾惜、勉强、忐忑不安、自作自受、熬过去”等词语。
b.理解下列重点句
①她的心跳得很厉害,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
②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揍我一顿也好!
③哦,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快去!别等他们醒来!
(2)能力训练点
a.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b.培养学生理解重点语句的能力。
c.培养学生合理想象的能力。
(3)情感渗透点
通过学习,了解穷人的美好品质,向学生进行关心他人、奉献爱心的教育。
3、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难点
重点是从人物的行动、语言、思想活动中体会穷人的美好心灵;启发学生在弄清主要人物性格特点、思想品质及故事情节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合理想象是难点。
(2)解决办法
著名语言学家张志公先生说:“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因此,我采用抓重点词句进行品析,指导朗读来解决。
二、说教法和学法
本课结合教材特点,以学生为主体,立足于学生能力的发展,采用以下教法与学法。
教法:运用反馈教学法的理论,以信息反馈为主线,把自读、自悟贯穿始终,教师主要采用点拔、诱导、激趣等方法指导学生读文,尽量做到该讲则讲,力求达到自读、自悟、自得。
学法:主要采用批注、朗读、演读等方式让学生扎扎实实地读,让学生字字入目,句句入心,声声入情。
三、说教学过程
本课计划三课时完成,第一课时,解决生字新词,读通读顺课文,弄清人物的关系,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理清文章层次;第二课时,以读代讲,通过揣摩、品味描写人物心理活动、行为、语言的句段来体会作者表达上的高明之处,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穷人苦难的生活,高尚的品格;第三课时,续写《穷人》,展示并评议学生的作品。
接下来向老师们展示的是我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触发探究
教师出示列夫。托尔斯泰的肖像,问:同学们,认识他吗?他就是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虽然他长相平平,却有一双锐利异常、能够洞察世事的眼睛,写出了许多传世之作,如《战争与和平》《复活》等,被誉为“世界文豪”,这足以说明他文字功夫了得。请同学们认认真真、仔仔细细地读课文,看看你能发现他文笔的高明之处吗?生自读全文并思索。
设计意图: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兴趣的源泉藏在深处,你得去挖掘,才能发现它。本环节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对列夫。托尔斯泰产生敬意,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探究的强烈兴趣,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学生探究的主动性。学生自读课文,边读边思,有助于学生再次感知课文的。“语表层”,为学生深入探究课文打下基础。
(二)呈现专题,潜心探究
过渡语:你们发现了作者在表达上的高明之处了吗?估计学生会说出作者对人物的心理活动、对话等方面描写得十分细腻、成功,下面我们就来具体感受作者细腻的文笔吧!
设计意图:这样做是“先入为主”,让学生在还没有细品文章时就对文章产生了好印象,就会形成良好的心理期盼,为学生潜心探究课文打下情感的基础。
专题探究一:感受穷人生活的艰难
1、出示第一个探究专题及其学习建议:⑴自由小声地读,用横线画出能体现穷人“穷”的语句,用笔写出自己的感受或疑问,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⑵为了使你的回答清楚明了。
设计意图:在探究中,教师给出建议不仅仅是为了帮助学生潜心探究,更好地解决探究专题,更是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与表达习惯。
2、生汇报交流,师随机指导朗读。这个环节主要采用个别朗读指导,辅以重点语句的齐读指导,其间穿插朗读方法的介绍,如抓重点词体会后再细读,读书时做到眼到、口到、心到等等。
3、让生提出探究中不懂的问题。一般情况下,学生探究完这部分后会发现文中一处看似矛盾的地方:桑娜家那么穷,为什么文中写到“这间渔家的小屋里,却温暖而舒适”?通过释疑自然引出第二个探究专题。
专题探究二:感受穷人美好的品质
此探究过程与专题探究一类似,教师出示专题探究内容及学习建议后让学生自读、勾画、批注、交流。由于这个专题内容涉及整篇课文,因此这一环节的朗读指导主要抓住描写最为精彩的第九自然段与第二十四自然段进行品味赏读,在微观上探究。如何进行微观探究呢?下面以第九自然段为例来谈谈我的做法。
出示第九自然段:她忐忑不安地想:“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啦?……不,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然后分三步进行教学:⑴指名读,学生思考桑娜的内心有什么变化,引导学生体会桑娜由“担忧─害怕─后悔─坚定”的心理变化历程。⑵抓住省略号,启发学生想象文中没有表达出来的桑娜此时的一些内心活动。⑶再通过个别读、范读等形式加深理解,丰富情感,使读有目的、有层次、有收获。
设计意图:此环节的微观探究主要是以点代面,把这两处的心理活动与人物语言揣摩透了,文中其它自然段的心理活动与语言描写学生领悟起来就容易多了,同时,这样的指导也会真正起到提高学生朗读能力的作用。
最后,抓住渔夫回家后与桑娜的对话进行角色朗读。并引导学生看课文插图发挥想象,进一步体会渔夫与桑娜的善良。
设计意图:分角色朗读的目的在于让学生运用前面所获得的读书方法,实现读的迁移,通过看图想象,进一步体会桑娜与渔夫的美好品质,为续写故事作好铺垫。
第二个教学环节总的设计意图:课标明确指出,阅读教学要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如何培养?只有在具体的探究过程中才能形成。此环节的两个探究专题是根据课文内容确定的,避免了探究的盲目性,同时这两个探究专题具有集中性(因为它们涵盖了课文的最大内容)、开放性(因为它们答案多维),为学生提供了自主阅读的平台。在探究中,教师指导学生心入其境地读书,更能让学生与文中人物产生情感上的和谐共振。
(三)课外延伸,拓展探究
教师总结:通篇课文,除了课题之外,再也找不到一个“穷”字,然而,在字里行间,却处处反映了穷人的贫穷与困苦;全文也没有一个“美”字,通篇文章却赞美了穷人美好的品质。这就是作者的高明之处。同学们可以试着用今天的学习方法(多读多体会),去自学本组剩下的两篇课文,有条件的同学还可以找找列夫。托尔斯泰的其它名著,去感受他文笔的精妙。
设计意图:此环节可以延续学生的探究热情,让学生课余自己读,自觉地读,还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一、说教材
首先,我来说一下教材。
人教版课标版六年级上册第六组综合实践活动”轻叩诗歌的大门”主要是引导学生进行搜集诗歌、整理诗歌、欣赏诗歌、写作诗歌、朗诵诗歌等一系列综合实践活动。《诗经·采薇》(节选)是阅读材料的第一篇,是《采薇》中节选的四句诗歌,以回忆的方式写了被遣戍边的战士从出征到回家的两幅画面。
第二,我来说一下我对教材的处理。
由于教材所处的位置,决定了学习可深可浅。但我个人认为《诗经》是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是我国文化宝库中珍宝。浅读未免可惜,学生也不能领会其中美妙之处。尤其我们的课本所节选的四句诗乃是《采薇》中的精华,个人特别偏爱。虽然只有短短四句,却令人回味悠长。深入解读,却有很大难度。学生的理解、感悟能力是否能够达到一定的深度,历史的空间距离如何拉近等都存在问题。反复思量之下,我还是决定根据自己的解读来备课,做好”轻叩诗歌的大门”的第一步,让学生在学习之初就折服于诗歌的魅力,从而引发学习的兴趣,取得良好的实践成果。鉴于以上考虑,我计划用一个课时精讲。
第三,说教学目标。
结合本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根据新课标的”知识与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和态度”三个维度,我将本科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知识目标:反复诵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再造想像、创新思维的能力;养成古诗学习方法。
情感目标: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中主人公的思想感情及诗歌的主旨。
最后,说教学重难点。
新课标指出,文学阅读必须”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魅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因此,我在教学中将体会感情,品味语言,赏析艺术特色作为教学的重点。由于本诗是早期的文言诗歌,学生在语言感知上有一定困难,因此教学的难点是品味语言,把握情感。
二、说教法、学法
教法得当,才能挖掘出学生最大的潜力,才能达到教与学的完美结合。我认为这首诗最主要的。就是让学生自己通过理解、感悟、朗读去体会征人那种厌恶战争思念家乡又奋勇抗敌的矛盾心理,通过自己的独特的情感体验去鉴赏”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所以我的教学方法主要是:创设情境法、诵读法讨论法引导点拨法等。这样可以真正的做到一学生为主题,尊重学生的理解,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关于学法,在本课教学中贯穿自主探究,引导学生自学、教会学生如何学习诗歌,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达到提高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目标。可以把疏通文意和课文思路的任务交给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同时背诵课文,使记诵和理解结合在一起,这样才符合学生的记忆规律,也减轻学生课下的负担。
三、说教学过程
我来呈现一下我的教学过程
1、首先是导入:音乐渲染,营造气氛。了解《诗经》,拉近距离。
2、落实基础,整体感知
通过自读、指名朗读,发现障碍,正字正音,老师指导重点字词及朗读的节奏。
3、让学生对照注释明确部分字词含义,老师强调”杨柳”解释,在自学基础上、根据老师引导、小结基本把握诗歌大意。
4、创设情境,加深感悟。
让学生谈谈”杨柳依依”的画面,画面的想象能更好的理解战士的情感,也能培养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
5、引用课外诗文,进一步理解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描写离别经常用杨柳的用意。杨柳意象的把握对今后学习古诗歌很有帮助。
6、感受战争的残酷。
此处属于补白。课本上是《采薇》倒数五六七八句,虽精彩却给人无头无尾之感。在此处通过图片、音乐、资料及教师入情入境的解说来创设情境,帮助理解。
7、体悟”雨雪霏霏”画面。
引导学生体会:劫后余生、归家情急、近乡情怯等复杂情感。让学生进行拓展想像,口语表达。
如何理解征战在外强烈的思乡之情以及归途路上的伤悲痛苦?这个问题有一定的思考难度,让学生在看似矛盾的态度中更好的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和复杂真实的人物情感,更完整、准确的把握思想感情。
8、写作手法
为了突出人物内心的情感在写作时经常用外在景物来衬托,杨柳和雨雪画面备受人们赞赏。杨柳和雨雪分别衬托了战士离别时依依不舍和归来时百感交集,抒情主人公的情感寄托在这两幅画面中。指导学生这种寄情于景,以景写情,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10、引导读背
古诗文积累是学习的一个重要方面,能够达到当堂背诵应该是最佳状态。
11、总结学习方法
教给学生古诗文的学习方法,对以后的古诗文学习来说作用巨大。
四、说作业
1、背诵并默写《诗经·采薇》(节选)
2、尝试以诗中”我”的角色想象扩写故事。
这样的作业设计,既积累了古诗,又能达到锻炼学生想象、写作的能力。
【说教材】
《广玉兰》是一篇优美的散文,它描写了广玉兰的色美、形秀以及叶片的独特情趣,表达了作者对广玉兰花的喜爱之情。
【说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编写意图和新课标的的教学要求,结合六年级学生的的思维情感、认知发展的需要和教学的实际情况,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价值观这三个维度进行考虑,确定了以下知识、能力、情感目标。
1.认知目标
(1)认识13个生字,会写其中的9个,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和部分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广玉兰的幽香、纯洁以及旺盛的生命力。
2.技能目标
(1)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受广玉兰花的色美、形秀以及叶片的独特情趣。
(2)能模仿第三自然段描写其它植物开花时的形态。
3.情意目标:
学生在品味朗读的基础上,激发学生对广玉兰的热爱,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生活的热爱。
根据以上目标,将全课分为三课时,第二课时的重难点确定为: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广玉兰花瓣的色泽、质感、花开时的各种行态以及叶片的特点,体会广玉兰花的色美、形秀以及叶片的独特情趣。
【说教学重点】
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受广玉兰花的色美、形秀以及叶片的独特情趣,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说教学难点】
能模仿第三自然段描写其它植物开花时的形态。
【说教学准备】
网页形式、自主性强的FLASH网络专题网站。(广玉兰封面,分设四个主题篇:玉兰苑徜徉;倾心赏玉兰;玉兰知识库;玉兰余香浓。并提供配乐按钮,学生自行点击选择。“玉兰苑徜徉”内容:全文、广玉兰配乐录像;“倾心赏玉兰”主题篇里分设“飘香玉兰”、“迷人花瓣”、“多姿花形”、“盎然绿叶”四栏,点相应区域呈现各主题栏;“玉兰知识库”提供广玉兰习性、栽培等课外资料,“玉兰余香浓”设课外作业)
【说教学策略】
“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本课采用网络教学手段,根据本课教材特点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遵循“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指导学生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教学理念,引导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学习、读中感悟,多渠道接受信息。
【说教学过程】
本课凭借网页课件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增强学生的互动。本课采用三课时达成教学目标。
第一课时:了解课文大致内容,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的思路,并学习第一自然段了解广玉兰的幽香是吸引我观察的原因。
第二课时: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广玉兰花瓣的色泽、质感、花开时的各种形态以及叶片的特点,体会广玉兰花的色美、形秀以及叶片的独特情趣。
第三课时:复习词语并练习背诵第三自然段,最后让学生根据第三自然段练习写一个片段。
这里,我着重说一说第二课时的教学思路:
(一)言简意赅,直接导入
课始,让学生说说:“作者写了广玉兰的哪几方面?”
今天,我们就借助我们的专题网站一起去走近广玉兰,用心欣赏广玉兰。
[这一设计既符合“媒体组合教学设计的基本原理”中的第一条原理:目标控制原理,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唤起最强的学习欲望。]
(二)自主探究,感受文字美
页面导语:请进入“倾心赏玉兰”主题栏,自主选择你感兴趣的内容点击进入!(请大家想想怎样把自己的学习感受交流出来:你可以试着读好课文,可以在对应网页上留言,也可以和同桌探讨一下……)
[此设计充分突出学生的自主性,利于学生发挥个人的特长]
A.迷人花瓣
(栏目内容:第二自然段文字;部分文字链接相应图片:“纯白”——广玉兰花朵近景;“玉琢冰雕”——冰雕图片与花朵图片对比;词语意思:像用玉和冰雕琢出来的'艺术品)
导语1:认真读读课文,广玉兰的花朵给你什么感受?(学生可跟帖留言)
导语2:作者具体是分哪个两方面写花瓣的?跟帖完后,请你再读读课文,细细品味一下。
导语3:课文中几次提到“无法用语言来形容”、“只凭几个优美词句是概括不了广玉兰花朵的内涵的”,这说明了什么?(跟帖)
[这样设计以各种优美的图片构成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磁场,有利于学生把握语言文字,同时让学生谈自己的感受体会,更是贯彻、落实《语文课程标准》中所提出的“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的具体体现。]
B.多姿花形
(“多姿花形”栏目内容:第三自然段文字。提供含羞待放、刚刚绽放、盛开、开过的玉兰花的图片,并制作图配文的待移框;相关文字处做相应链接。“有的刚刚绽放……钻了进去”——蜜蜂飞舞录像片断;“花蕊约有一寸长”——图片;“数世同堂”——图片,意思:几代人共同生活在一起;“生生不息”——意思:不停地生长繁殖;将几种不同形态的图片制成连续的播放)
导语1:第三自然段作者用优美的文笔描写了不同形态的广玉兰。请你读读这段文字,边读边想:究竟写了哪几种形态?你能选择合适
的图片移到相应的描写形态的文字框里吗?然后再认真读读课文内容,给它们分别取个好听的名字。(学生可跟帖)
导语2:你愿意把你最喜欢的那种广玉兰花介绍给大家吗?再认真读读你喜欢的那段文字,联系你看到的图片与录像,感受广玉兰花的美。准备一下,选用你喜欢的方式,一会把你见到的景象描绘出来,让大家一起来分享你感受到的美。(方式建议:用自己的语言介绍;准备一下,把你刚才给不同形态的花分别取名的理由和大家交流;朗读(可自行选择配乐)并说说想表达什么感情)
[此环节中,利用网页的超文本阅读功能,提供学习资源,供学生自主的探究学习。提供配乐按钮,自主选择,并设计了取名这个环节,既增加学习的趣味性,又势必引导学生结合文本发散创造性思维,进行独特的体验。]
C.盎然绿叶
(“盎然绿叶”栏目内容:4、5自然段内容;文字内容相应链接:“密集油亮”——图片;“终年不败”——图片;“秋冬……与松柏为伍”——图片对比;寒风呼啸的音乐)
导语1:俗话说,花儿还需绿叶衬。广玉兰的花美,它的叶子也别有一番情趣。选择“盎然绿叶”的同学们,你们的眼光很独特哦!现在你可以读读课文内容,看看叶子有什么特点?
导语2:课文里“活泼”一词用得好吗?为什么?
[这样设计既使学生在阅读中加深感悟,体现了语文学科的文字的准确性,又以发散式的“体悟”体现了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自主灵活性。]
(三)交流品读,展现个性美
A.迷人花瓣
1.作者是怎么赞美广玉兰花朵的?
2.他是具体从哪两方面来写的?
3.“无法用语言文字准确形容”、“只凭几个优美的词句是不能概括它的全部内涵的”说明了什么?
B.多姿花形
1.研究这个内容的同学来说说作者写了哪几种广玉兰花的形态?
2.那有谁愿意把你最喜欢的那种广玉兰花介绍给大家吗?
汇报学习情况:
汇报1: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其他同学可作补充。
汇报2:展示给每一种形态的花取的名字,指名结合图配文项目说出取这个名的理由。(引导别的小组参与讨论,有无更好的名字。诸如:含羞;蓓蕾初放;笑脸;风采依旧等等)其他作补充。
汇报3:配乐读四种不同形态广玉兰的句子。(分别让每个同学说说自己想表达什么情感。)结合指导朗读;再指名其他学生读;评议。
C.盎然绿叶
1.花儿还需绿叶衬。广玉兰的花美,它的叶子也别有一番情趣。谁来说说它的叶子有什么特点吗?
2.交流品读。“密集油亮的绿叶……活泼。”指导朗读;指读。
3.课文里用到一个词“活泼”你们觉得用得好吗?为什么?
5.还有其它句子也能体现它旺盛的生命力吗?
指导朗读“秋冬季节……装点着自然。”
[此交流环节,充分利用网络环境下广播的功能,进行交流,增强师生互动,同时学生各自充满个性的学习结果的显示下,学生间又可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对文本的理解。]
(四)总结全文,拓展延伸美
1.广玉兰的确美,花儿香,花瓣美,形态美,叶片美,美得脱俗、充满了无比旺盛的生命力。学罢此文,你们喜欢广玉兰吗?夸一夸它。
2.难怪作者在文章最后也情不自禁地抒发了自己的情怀:
引读:“我爱——,更爱——”。
(五)课外作业:
1.摘抄你喜欢的词语、佳句,注意积累。背诵课文第三自然段。
2.仔细观察你喜欢的一种花,学习课文的写作方法(也可看看“知识库”里的文章),先抓住特点说说花的样子,再写下来。
[夸夸广玉兰的环节既总结了教学,又扣住了课文的中心,学生自然地体会到作者对广玉兰蕴含的思想感情。]
【说板书】
花瓣高雅洁净
广玉兰形态姿态各异
绿叶终年不败
[这一板书设计从文字上看简洁明了,紧扣文意;从形式上看条理清晰,寓含文意;从媒体运用的角度看,与网页各主题内容演示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一、导入课题,初读课文。
多么动听的一首歌曲呀,海鸥是我们人类的好朋友,有一位老人更是十几年来坚持喂海鸥,和海鸥成了真正的朋友。让我们一起走进老人和海鸥的故事,请同学们举起右手,跟老师一起写课题:(板书:15老人和海鸥的故事)
1、请同学们读课题
2、请同学们带着对海鸥的喜爱读课题
3、老人和海鸥间到底发生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呢?请同学们用疑问的语气读课题。
是啊,这到底是一个怎样的故事呢?请同学们翻到课本第57页(屏幕显示:请同学们快速读课文,读准文中的生字词语,想一想老人和海鸥之间发生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学生读课文,巡视了解学生是否读懂)
二、归纳整理,感知全文。
会读书的孩子能把书读薄,我们班都是会读书的孩子,谁来说一说:老人和海鸥之间发生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抓住“之间”,老人爱海鸥,退休十几年来坚持喂海鸥上;海鸥依恋老人,老人去世后,海鸥自发到江边悼念老人。板书:老人 爱 海鸥)
三、精读课文,品悟情感。
课文是如何描述老人和海鸥之间的深情厚谊的呢?(屏幕出示)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找出�
(随机指导学生写感受,然后反馈)
a、老人爱鸟,退休十几年来几乎天天都到江边喂海鸥。他生活并不富裕,但一直坚持喂海鸥:买饼干,买馒头,挖虫子……
说说你从哪些重点词感受到了什么?你能体会到老人对海鸥的爱,把这种爱放在句子中,再读一读。你们也感受到了吗?齐读。
是啊,这是一位在海鸥身上倾注了全部爱的老人,让我们来了解一下这位老人:(屏幕出示背景材料,音乐起)
海鸥老人叫吴庆恒,这是发生在昆明翠湖边的一个真实的故事。吴庆恒老人孤身一人,每月仅有308元退休工资。家里值钱的东西是6个鸡蛋和一小袋面粉,每天他都舍不得坐5角钱的公交车,而是步行十多公里进城,往往要到中午12点多才能走到翠湖。
孩子们,十几年来,天天如此,并不是每天都是艳阳高照,也许老人会遇上狂风暴雨,步行十几里让他举步维艰,但是“退休十几年来……”(读),也许老人会遇上风雪交加,把他冻得瑟瑟发抖,但是“退休十几年来……”(读),也许老人会遇上冰雹,粒粒敲打在他瘦弱的身体上,但是“退休十几年来……”(读)。
老人从未放弃过,他在海鸥身上倾注了他全部的爱。让我们伴随的海鸥一起去看一看这位可敬的老人吧!(出示图片)
这就是摄影师拍下的那张在电视台播出过多次的照片,谁能用课文中的句子描述一下这张照片?你能从这张照片上感受到什么?(贫苦和简朴)
是啊,穿着过时褪色的衣服,节省下钱来为了喂海鸥,背着褪色的旧布袋,节省下钱了为了喂海鸥,一路风尘仆仆,步行而至,是为了节省下钱来喂海鸥,多么令人敬佩的老人呀,让我们带着崇敬之情再来描绘一下这位老人。
看,老人又来到江边喂海鸥了,出示图和句子:老人一到江边,海鸥就飞过来,有的直接从老人手里啄东西吃。
从“一……就”“直接”这两个词,你可以看出什么?(亲密)
看,老人正在喂着这可爱的小精灵,老人满脸慈祥,一幅非常满足的幸福神情,他被一群海鸥包围着,瞧,还有几只在老人伸出的手上啄着什么,看着老人的面容,他的心情怎样?请用朗读回答老师。(出示句子)这儿的孤独你是怎么理解的?温暖又是怎么理解的呢?
老人享受看儿孙满堂的幸福,让我们随着海鸥一起走进老人温暖的心。(读)
b、刚才还有谁找到了体现老人对海鸥情谊的句子?
海鸥们吃完食物并不马上飞走,他们总是围着老人盘旋,而老人则朝海鸥长久地挥手。
1、你从哪些词可以体会老人对海鸥的情谊?(盘旋、长久、挥手)
2、同学们想想,什么时候我们也会看到“长久挥手”这样的场景?(和亲人、朋友告别,舍不得离去)
孩子们,让我们带着海鸥深深的依恋,再读一遍。
3、真没想到,人和动物之间的情感竟然会如此真挚、如此深厚!海鸥对老人竟是亲人般的依恋!
c、还有哪句话能看到海鸥对老人的深深依恋?
老人去世了,摄影师们被深深地感动了,于是把老人的照片放大,装在镜框里,来到江边悼念老人,这时候,感人的一幕发生了:(读)
你从哪些词语可以感受到海鸥的依恋?(顿时、悲哀)把海鸥的悲哀写在你们的脸上,读。
飞鸟无言,海鸥无法用语言来表达他们悲哀,却以它们独特的方式来表达对老人的哀悼,读。
不是一日,不是一年,而是十几年啊,三千六百多个日子,老人和海鸥如亲人一样亲密,那么默契,他们的心灵息息相通,融为一体了,当海鸥们看到痛失亲人时:(读)飞翔的海鸥认出了……
这就是老人的遗容,禽有禽言,兽有兽语,如果你就是那曾经被老人喂养过的小海鸥,如今面对老人的遗容,你悲哀地拍打着柔弱的翅膀,想对老人说什么呢?
四、教师总结,结束全文
老人爱鸟,像爱自己的孩子,海鸥依恋老人,就像依恋自己的亲人,人和动物之间的故事就是被这浓浓的爱包围着,人和动物之间也可以如此和谐美好。
老人虽已故去,但他的行为却感动了千千万万的人,大家自发捐款在江边竖起了海鸥老人的青铜像,并效仿老人的做法,纷纷到翠湖边喂这些可爱的生灵。
一位普通的老人,用他的善良唤起了千千万万颗关爱动物、关爱生命的心。同学们,让我们永远记住老人和海鸥的故事,一齐再深情的读课题。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湘教版小学语文第四册第19课《金色的玉米棒》。《金色的玉米棒》是一篇挺有意思的童话故事。课文讲的是在秋天小兔藏起了三个玉米棒。到了冬天,松鼠、松鸡、刺猬分别找小兔借玉米棒,小兔没有借给他们,而是送给他们干蘑菇、豆子、红枣。到了春天,小兔种下了玉米,秋后收了好多玉米棒。送给他们各一筐,松鼠、松鸡、刺猬他们也挑了三个的玉米棒藏了起来。教材借这个童话故事,让学生知道:只有留下种子,才有足够的粮食!告诉学生一个道理:只有自己种,才有吃不完的粮食,要从小爱劳动!
2、学习目标
根据我对教材的理解以及对二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天____动、富于想象的特点的认识,特制定了如下三个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认识16个生字;其中会写8个生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过程方法目标:利作多媒体辅助教学、朗读感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努力激活教与学的气氛,力求教学过程的生动活泼。
3)情感态度目标:从内心喜欢阅读、朗读童话故事;充分让学生体会到丰收果实带来的乐趣。
3、教学重点、教学难点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阅读……以利于积累、体验、培养语感。”尤其是对二年级学生更不能做过多的讲解,而应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因此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认识生字。
因为考虑到学生的认知规律,以及他们的阅读能力,要在语言文字中准确把握所蕴涵的情感世界,真正品出语言的味道来,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本课的教学难点是:理解小兔不借玉米棒的原因。
二、说教法学法
在这堂课中,为充分体现“学生主体、教师主导、朗读主线”的原则,根据教材特点和配合学生的年龄特点,主要采用情境教学法、情感朗读理解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为学生营造一个民主、生动、活泼的学习环境。学法则以诵读、发现、感悟、体验为主,旨在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全程参与,主动获取知识。
三、说教学程序
新课标指出:教师应努力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让他们在感兴趣的、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从而真正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本着这样的指导思想,特将本堂课的教学思路拟订为:激趣导入、感受乐趣——研读课文、体验乐趣——拓展思维、升华乐趣——布置作业、延伸乐趣。
(一)激趣导入、感受乐趣
众所周知,“兴趣是的老师”,这一点对于低年级学生尤其重要。创设好的教学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自然地进入学习情境,形成良好的课堂学习气氛。常言道: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于是,上课伊始,我就创设情境,激趣导入,让学生感受乐趣。
首先让学生猜谜语,猜出后我出示一个玉米棒实物,让学生说说这是什么,是什么颜色。从而引出课题:金色的玉米棒。这样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也自然地引出了本课内容。
(二)研读课文、体验乐趣
《新课标》中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尤其是第一学段的阅读要求中提出: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要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基于以上对《新课标》要求的理解,及本课重难点的把握,我在第二版块“研读课文、体验乐趣”的教学中设计了以下教学环节:
1、初读感悟。
为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初读感悟之中去,我说:围绕这金色的玉米棒,森林里发生了一个有趣的故事。让我们一起来听听吧!然后学生自由读课文,自主识字。最后再听课件中的范读,加深印象。
2、深入研读。
新课程关注的不只是学习结果,更关注的是学习过程。我采用分段研读的方法帮学生理解课文。首先,跟随课件学习第一自然段。让学生思考回答:这一自然段写了什么?接着跟随课件学习松鼠向小兔借玉米棒的事。针对学习过程,我设计了几个问题:
(1)为什么借?
(2)小松鼠借到玉米棒了吗?为什么?
(3)小松鼠带什么东西回家了呢?
(4)小兔不借玉米棒,可为什么又给了松鼠一把干蘑菇?
学生边读边想,然后回答这四个问题,理解词语:肯定。从而明白:小兔是心地善良的,是乐于助人的。同时在读的时候,随文识字。
后面我就用同样的方法,让学生说一说,松鸡、刺猬向小兔借玉米棒的经过。同时理解比喻句:北风刮在脸上像针扎一样。
然后理解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让学生说说你发现了什么?理解词句:“淅淅沥沥”的春雨说明是春天播种的季节到了。“一个个小坑”说明挖的坑多,多播种,就有多的收获。
最后讨论:小兔原来不借一个玉米棒,现在却送一筐玉米棒,这是为什么?刺猬、松鼠、松鸡收到玉米棒后是怎样做的?为什么?
3、猜心理,感情朗读,现场表演。
首先让学生猜猜小动物心里想什么,还会有什么样的动作,会说些什么话。然后指名猜,想猜哪句就猜哪句。充分肯定学生多元化的理解。接下来鼓励学生大胆地演动作、扮角色表演,进一步理解课文,达到品读感悟的台阶。并且对表演得好的学生未完行表扬。
(三)拓展思维、升华乐趣
每一篇课文都要给学生一种思想的启迪,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关注生命。这篇课文的教育价值就在于教育学生从小热爱劳动,做一个勤劳的人。所以在第三版块“拓展思维、升华乐趣”中我让学生谈谈:你通过劳动,得到了哪些收获?就是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同时,这也是让学生将课文语言内化为自己语言的机会,为学生提供了运用语言的舞台。
(四)布置作业、延伸乐趣
一节好的语文课一般都有扣人心弦的“起调”,引人入胜的“主旋律”和余音饶梁的“终曲”,这种精彩的“终曲”不但可使课堂气氛____迭起,而且能让学生把这种情感延伸到课外,达到“课虽终,思未了,趣不尽,情更浓”的境界。为了达到这种效果,我设计了一个延伸性和开放性很强的练习:
1、续编课文。
2、做课件中的练习,这是一个可以动手的题。可以让学生在电脑上自由输入词语,句子。
四、说板书设计
这堂课的板书做到了形象直观,条理清晰,便于学生理解,起到了深化主题、回顾中心的作用。
总之,本堂课的设计重自主、重探究、重合作、重感悟、重体验,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尊重学生原有的认知和经验,并在学生自主的基础上建构课堂教学,力求体现新的课程观念。
教材分析
课文采用拟人的手法,以爬山虎的自述绘声绘色地为我们介绍了爬山虎的特点和作用,令我们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好。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能借助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和生活经验,理解词语的意思。
2、默读有一定的速度,能归纳每一段的内容。
3、能抓住要点,了解爬山虎的特点和作用,培养学生植绿护绿的意识。
4、了解用列数据的方法进行说明的作用,并尝试运用。
教学准备
教学重难点
能抓住要点,了解爬山虎的特点和作用,并归纳每一段的内容。了解用列数据的方法进行说明的作用。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有趣的生命时钟》,了解了说明文这种文体。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一篇说明文,了解用列数据的方法进行说明的作用。
2、(齐读课题)在预习中大家了解到,这篇文章讲了谁送给谁一片绿荫 (指名答)
为什么作者要把自己当作爬山虎,以第一人称”我”来写这篇说明文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新颖,亲切)
3、爬山虎向大家推荐自己,介绍自己,课文第1段有一个词表达了这个意思,请找一找。(自荐)请用自己的话来说说”自荐”的意思。(相机指导生字”荐”)
二、出示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能借助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和生活经验,理解词语的意思。
2、默读有一定的速度,能归纳每一段的内容。
三、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出示自学指导一
初读课文,画出生字词,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生字词。
交流预习情况
学生汇报预习生字新词情况,不明白的地方集体探讨解决。(总结查工具书,联系上下文及生活经验理解等多种学法,指导交流”扦插”“中旬”等词的意思,相机指导生字)
四、整体感知,学习归纳每一段的内容
出示自学指导二
课文是怎样介绍爬山虎的请同学们自由默读课文,思考每一段的意思。(学生默读,思考,批注)
指名交流每一段话的意思(学习借助关键词,中心句,综合每句话的意思归纳段意的方法)。
第1段:讲”我”属葡萄科,善爬山爬墙,在环保中能发挥作用。
第2段:讲”我”占地少,生长快,绿化覆盖面积大。
第3段:讲”我”茎,叶的特点及作用。
第4段:讲爬山虎能有效利用空间,大面积绿化覆盖进行制氧。
第5段:消除人们对”我”容易引起墙壁潮湿的疑虑。
第6段:消除人们对”我”容易招引壁虎的疑虑。
第7段:讲”我”适应性强,易于栽种。
五、感悟课文内容,深入了解爬山虎
1、读了这么多遍课文,你一定对爬山虎有了不少的了解。请你用一个词或一句话评价一下爬山虎,并说明原因。(学生思考,发言)
2、交流:无私,攀爬好手,环保先锋,绿荫使者,绿色屏障……
3、总结:那一片青青的爬山虎不愧为绿荫使者,环保先锋,让我们再次随着课文走进爬山虎。(齐读全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
1、听写生字词。
2、说说每一段写了什么。
二、精读课文,了解列数据的方法进行说明的作用
出示自学指导一
课文是怎样形象,具体地介绍爬山虎的特点的呢
比较句子:
第1组:
①我生长得很快,绿化覆盖面积很大。
②一根茎粗2厘米的藤条,种植两年,墙面的绿化覆盖面积便可达30至50平方米,三四年后,我便能把整幢房屋的墙面攀满。
第2组:
①我的叶片较大。
②我的叶片较大,宽10至20厘米。
这两组句子中,哪一句说得更具体,形象 用了什么方法
2、总结:用列数据的方法进行说明让人感到更准确,形象,让被说明物真实可感,让读者有更真切的了解,增强了说明的可信度。
三、学习运用列数据的方法进行片断写作
1、列数据的方法是我们写作中经常用到的。这种方法可以让我们把事物描写得更具体,形象,帮助我们准确表达。
2、例如:
(描写乐山大佛的语句)它身高71米,头长14.7米,眼睛长3.3米,垂着两只长6.2米的大耳朵,每个耳朵眼里都可以钻进两个人。如果让人们一个挨着一个地排坐在它的大脚上,每一只都可以坐上100来人。
3、你能运用列数据的方法,把下面的语句描写具体吗
(1)学校的操场很大。
(2)姚明的个子真高!
(3)我们的教室非常宽敞。
《秋天的图画》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材中的一篇描写秋天丰收美景的散文。作者用色彩浓艳的笔墨为读者勾勒出了秋天山野中的丰收、喜庆和热闹。整篇课文句式错落有致,读来朗朗上口,很适合低段儿童的朗读训练。特别是中间四句:“梨树挂起金黄的灯笼,苹果露出红红的脸颊,稻海翻起金色的波浪,高粱举起燃烧的火把。”不仅读来有滋有味,它整齐对仗的句式,更是孩子们进行模仿说话写话极好的训练点。
1、秋天是美丽的、可爱的、喜悦的,为了孩子们能感受真正的秋天,投入地、尽兴地、愉悦地学习课文,我对教材做了如下处理:
⑴ 为了更好的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在学文的过程中能真切地感受浓郁的秋色,针对富阳的气候特点,我进行了重组教材,将第一单元的课文后置到了十月份,这样我们就可以一边学文一边带孩子们去大自然中找秋天,画秋天,写秋天,颂秋天,真正达成情感目标和知识能力目标同步发展的目的。
⑵ 适量的从课外引进一些学生喜爱的描写秋天的古诗、儿歌和散文,在拓宽学生的'阅读面的同时,让学生感受丰富多彩的语言表达形式。
⑶ 与音乐老师商量是否能与此同时教一些赞美秋天的歌曲,让孩子们多维的感受秋天美丽与喜悦。
2、根据文本的语言特点和孩子们的实际学情,我确定了以下几个教学目标:
⑴ 会认本课8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⑵ 体会秋天的美丽和喜悦,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⑶ 能够仿照课文中的一些句式,写一写秋天的其他景物。
⑷ 通过拓展阅读,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秋天的特点,积累更多的语言表达形式。
⑸ 在老师的带领下走进秋天,愿意用自己喜欢的形式表现秋天。为了突破重难点,我结合教学目标,计划用三课时完成这篇课文的教学:
在第一课时,学生已理解了课题,整体感知了课文内容,学会了生字,并理解了部分词语,完成了第一个教学目标。第三课时带学生走进春秋公园观察秋天、欣赏秋天,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赞美秋天:如画秋天、写秋天、唱秋天等。
今天我所执教的是第二课时,通过这一课时的教学,我预设要帮助学生达成的是第二、第三和第四个目标。为了能较好的达成这些教学目标,我采用今天这样一个教学设计,下面我就这个设计来谈谈我的设计理念和课堂教学的反思。整个课可以分为四大部分:
① 第一步:以诗导入,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秋天的图画》是一篇优美的散文,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真切地感受语言文字的美和文中意境的美,是本篇课文的教学重点,也是教学难点。因此,创设一个情境,让学生迅速走入文本成了我首先要考虑的问题。李吉林曾经说过:“教师的情感对于儿童来说,是导体,是火种。教师要善于将自己对教材的感受及情感体验传导给学生。”学生在完成了第一课时的教学后,对秋天的美丽和喜悦已经有了初步的感知,如何才能让这种感受进一步升华,让他们不仅有对秋天美景的喜爱,更有对文中优美语句的喜爱。课后我反复地研读了课文,读着读着,我发现这篇散文读起来更像一首优美的诗歌,于是我以中间四句为主基调对其他的几句进行了修改,果然读来更朗朗上口了,而且这样的修改也突出了重点句式,便于学生的朗诵和仿写。后来我便在课堂上设计了这样一个情境:当舒缓优美的钢琴曲响起时,教师开始动情地朗诵小诗,将学生带入那幅诗意的秋天的图画中,如果孩子们的情感已完全投入,他们会情不自禁地为老师鼓掌,当老师问:“想读吗?”他们会迫不及待地像老师一样去朗诵诗歌,这时学生情感就得到了真正地激发,因为他们朗诵时的表情是投入的、幸福的、诗人的。在让学生反复地动情地朗诵之后,再让学生来谈读后的感受就比较到位了。
② 第二步:赏读重点句,发挥想象,指导朗读:
如果说前面的教学是朗读指导的第一步,学生通过仿读对课文的朗读有了一个整体的把握,那么朗读教学的第二步就应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运用一些朗读技巧,来品味经典语句,体味文本意境。所以在前一环节让学生动情朗读和谈感受之后,我抛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你从那些句子感受到了这份快乐?”将学生的思维从感性逐渐带入理性,孩子们很聪明很快就找到四个重点句。这时问题出现了,孩子们整首诗都已经读得很有感情了,接下来我又该如何指导朗读这四个句子,才能在原有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呢?这时我想到了爱因斯但的一句话:“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对,动用学生的想象,让学生眼中的文字活起来,不仅能帮助孩子更深入地感受秋天美丽的图画,而且还能潜移默化渗透比喻句的教学,为学生奠定写的基础。于是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请再读读这四个句子,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从今天的课堂教学看来,这一环节确实还是挺出彩的,孩子们的想象力非常丰富,所以后面读这四句的时候,情感上更多了一份有趣和可爱。
③ 第三步:发现规律,欣赏文外景,读写结合:
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要切实把握好语言训练的点,扎扎实实地进行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这篇课文中的四个重点句,句式整齐,对仗工整,是很好的仿写载体。在第二环节想象朗读的基础上,学生很容易就能发现四个重点句的句式规律。再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提供各种各样秋天的美丽图景,让学生在感叹之余,用手中的笔,模仿课文的句式尽情书写一番,可谓水到渠成。针对一些中下学生即兴访写难度教大的特点,我采用了小组合作,选择其中的一幅或几幅写一写,让孩子们在互帮互助的过程中,愉悦地学习知识。
④ 第四步:拓展阅读,走出课堂,丰富积累:
语文专家指出:语文教学的目的不是让孩子仅仅学会课本上的几篇文章,这些文章再怎样经典,它也不过是学生学习语言的一个摹本,要真正的学好语文必须阅读大量的书籍,积累大量的语言素材,丰富自己的社会阅历。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读课外书的兴趣和习惯,指导他们做个细心观察的人,在社会生活中学习语文。所以我在课的最后一环节,将学习语文的触角伸向了课外,不仅插入了课后的选读课文学习,让学生在不同文章的比较中,感受语言表达的多样性,秋天景物的神奇有趣。还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走进大自然,去感受秋天,寻找秋天,画秋天、写秋天……用自己喜欢的形式赞美秋天。这一活动将安排在第三课时,希望到时孩子们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0
一、说教材
《忆江南》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绝唱之笔。作者以如画之笔描绘出一幅江南春景图,在人们记忆中留下难忘的印象。"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唤起人们对江南绚丽春色的向往,反问句"能不忆江南"收束全诗,更真切有力地表达了对江南的眷恋之情。同时,"词"这种体裁在湘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材中是首次出现,选编这首词,意在使学生对词这种体裁有一个简单的了解,初步感受词的语言美、韵律美,开拓学生的视野,感觉中国经典诗词的无限魅力。
二、说设计思路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历经千百年而传诵至今的古诗词是我国文学艺术中的灿烂奇葩,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然而在古诗词的教学中,不少教师包括我自己都曾切身体会到:教师激情有余,学生悟性不足;教师情有独钟,学生却无动于衷。原因何在?往往由于教师在教学上的情感灌输,造成学生的情感距离,未体现经典诗词教学的特点和规律。因此,本堂课的教学重在体现语文新课标中"
本首词的教学过程我设定为四个环节:
(一)谈"忆"导入,情境揭题。
(二)"胖"读全词,古词新谈。
(三)"瘦"读全词,搜寻词眼。
(四)牵引"忆"线,拓展延情。
三、说教学过程设计
(一)谈"忆"导入,情境揭题。
1、(师生问好后,教师板书"忆"字)
①师:请同学们读这个字。能给"忆"字组几个词吗?
我们的祖先是怎样创造这个字的呢?
(课件一:演示"忆"的演变过程)
②师:由此,你想到了"忆"的本意是什么呢?(引导学生说出回想、思念)。
③师:古往今来,有人思念家乡,有人思念亲人,也有人思念故友,今天,我们将和诗人白居易一同去"思念江南".(板书:江南,学生齐读课题)
2、师:首先请同学们看大屏幕。
(课件二:江南风光视频:小桥、流水、垂柳、凉亭……及词作者和写作背景的录音伴奏)。
词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一种,配上乐曲可以唱。词不同于诗,词的句子有长有短,又称为长短句。《忆江南》这首词是唐代诗人白居易所写,诗人白居易50多岁时曾在江南的苏州、杭州任职做官,江南的秀丽风光给他留下终生难忘的记忆。回到洛阳12年以后,他对江南依旧魂牵梦萦,67岁那年,写下了这首千古绝唱——《忆江南》。
(教师配着古乐范读)
(二)"胖"读全词,古诗新谈。
这一环节分以下步骤进行教学:
1、学生自由朗读并提出循序渐进的要求:读准字音,读正确,读通顺,争取熟读成诵。
2、小组合作,探究学习。
出示课件三:重要词的注解。
要求:
①根据注释读懂词的大意,不懂的地方能质疑提问并作上记号。
②书写"谙"字两个,在自己与同伴都认为美观的字下画"☆".
(三)"瘦"读全词,搜寻词眼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观潮》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的一篇讲读课文。这篇精读课文写的是作者耳闻目睹钱塘江大潮潮来前、潮来时、潮退后的景象,写出大潮这一壮丽的“天下奇观”,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感情。在这篇课文中,作者运用生动细腻的词语、生动的比喻紧紧地抓住大潮的声音、景象两个方描述,逼真的再现了大潮那雄奇壮阔、动人心魄的气势。
2、说重点:
本单元的重点训练是要继续培养学生“抓住主要资料”的本事,要引导学生根据课文的特点,了解叙述的顺序,抓住主要资料。抓住大潮的特点—声音大、气势壮,抓住声音和形态是怎样变化的来理解词句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3、教学目标
依照课程标准要求,和本课的教材特点,我制定了三点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资料,使学生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思想感情。
(2)学习作者按照观潮顺序记叙景物的写作。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3)学会生字新词;经过语感训练,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自然段。
4、说教具:在本课教学中,我采用了录音机、投影片、录像等教学教具,目的是充分用电化教学手段,帮忙学生入情入境,理解课文资料,缩短教学时间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
二、说教法
教学中采用情境教学法,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把学生带到一个钱塘江大潮来临时雄伟壮美的景象中。让学生身临其境,情寓其中,从而感受到大自然的伟大力量。
三、说学法
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这节课我将引导学生“边听边看,边读边思”的方法来学生,即引导学生在观看录像时要用心看,仔细听,在阅读文章时要一边读、一边想,并能做到联系上下文,读后想前,边读边想,学生采用听、看、读、思、品的方法学习。
四、说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观潮》一文,首先请同学们回忆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结合学生的回答板书: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
(二)逐段分析课文
1、学习第一自然段
学生齐读第一自然段后,我紧之后提问:钱塘江大潮在世人眼中是怎样的一种景观(依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天下奇观)
“天下奇观”四个字说明了什么从哪里明白(我这样做的目的是引导学生抓住中心词“天下奇观”理解钱塘江大潮是雄伟壮丽而又罕见的景象,教给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理解重点词语的方法。)
2、学习第二自然段
在学生经过合作交流,他们对“天下奇观”的体会后,我随后用充满活力的语气说道:“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就被称为“天下奇观”,那必须壮丽、雄奇、令人神往的。遗憾的是教师没见过,你们见过吗想不想去看看”好,那我们就做好准备。(接下来我以快速的动作放好投影片,用语言渲染气氛。)学生兴趣勃勃地,迫不及待地观看录像。
农历八月十八是一年一度的观潮日,这一天早上,我们来到了海宁市的盐官镇,据说那里是观潮最好的地方。我们随着观潮的人群,登上了海塘大堤。这时潮来了没有我们看到了什么随着录像的播放,我用生动语言向学生介绍,并提出问题,让他们思考。
自由朗读第二自然段。提问:说说你明白了什么(依照学生回答教师板书:江面很平静……)
3、学习第三、四自然段
(1)同学们,潮来时究竟是怎样的景象呢此刻让我们随着录象细细观赏一番,可是要边看边听边想,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此时此刻你又想到了什么看完后小组讨论。
(2)这种惊心动魄的场面,作者抓住了潮水的哪些特点描述的(板书:声音、形状)潮来时是先听到的还是先看到的为什么声音是怎样变化的请用“”在课文中划出有关词句。(依照检查学习情景,相应板书:“闷雷滚动——越来越大——山崩地裂”)
(3)江潮由远及近滚滚而来,它的形状又是怎样变化的是怎样描述的学生轻声朗读课文。并按要求用“____”在课文中划出有关词句。学生自由组合检查,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并相应板书:“一条白线——白色城墙——白色战马”。
(4)指导朗读第三、四自然段。语气由缓到急,语调由平静到高昂,读出潮由远到近,由小到大的声势来。并引导学生把自我的真情实感经过读表达出来。
4、学习第五自然段
大潮奔腾而去,这时的江面又是什么情景呢学生带着问题自由读第五自然段。
学生经过学习读、划、议,明白潮过之后江面才恢复平静,江水涨了两丈来高。
(板书:恢复平静)
5、总结全文
刚才我们一齐去观看了钱塘江涨潮,那种惊心动魄、奇异壮观的景象,真不愧为天下奇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