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说课稿(优秀5篇)

说课稿是为进行讲课准备的文稿,它不同于教案,教案只说“怎样教”,说课稿则重点说清“为什么要这样教”。的小编精心为您带来了初中语文说课稿(优秀5篇),如果对您有一些参考与帮助,请分享给最好的朋友。

中学语文说课稿 篇1

一、说教材

《春酒》是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本单元以民间文化为主题,所选文章涉及趣味盎然、生动丰富的民风民俗以及民间艺人轶事,文笔生动,妙趣横生。这篇文章描绘了故乡浓浓的风土人情,抒发了对童年、对故乡和对母亲的无限追思之情。学习本文可以让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加深对我们民族的感情。这也是新课标所倡导的。

二、说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能力目标:

1、反复朗读课文,领悟文章的意蕴。

本文所体现的浓浓的人情民风之美,具有醇厚、优美的意蕴,另外,新课标对阅读技能方面的要求为"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只有用心地读,以读激情,以情促读,入境入情,才能体味到文章的意蕴。

2、品味文中的细节和关键词句,体会作者思乡的情感。

新课标要求"欣赏文学作品,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本文的人物善良、亲和、闪耀着人性的光辉;本文的情境,氤氲着淳朴厚道的人情之美;语言真挚、平易、典雅、蕴藉,可谓语语动人,字字珠玑,耐人寻味,值得细细品味,在品读中加深对作者思想感情的理解。

(二)、过程和方法目标:

1、 课前预习,查阅生字词,搜集关于思乡之情的作品,查阅有关琦君的生平,课外阅读她的作品。

只有让学生在上课前做好了充分准备,才能在学习时对课文有更深入的学习。

2、 自主、探究、小组合作交流的方式。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通过自主研读、理解、体会,在此基础上让他们互相交流,达到知识的互补和提高,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感受文中的风俗美、人情美,丰富精神世界,培养热爱家乡的情感。

课标中提到,要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本文所展示的一幅幅民俗人情画,都深深地感染学生,给他们带来美的享受,丰富他们的思想。

三、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反复朗读课文,品味细节和关键词句,体会作者思乡的情感。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本单元要求学生反复朗读课文,本文文字浅显但意蕴深厚,需要学生朗读感知。理解文本首先要理解语言,在品味语言的基础上来领悟情感可以说是水到渠成

教学难点:领悟文章的意蕴

课标要求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有益的启示,就这篇课文而言,它充满童趣而略带淡淡的乡愁,有很高的品位价值,可以提高学生的内涵与素质。八年级学生由于年龄和知识储备的限制,没有足够的生活经验与体会,难以理解作者浓烈的思乡之情。

四、说教法

读书法和美点寻踪法。

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初读、听读、研读,每一次读,都提出不同要求,使学生对文本的理解由浅入深。在研读时,让学生自主选择喜欢的细节、词语、句子进行赏析,并要求有感情地读出来。这样既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又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

五、说学法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本文是一篇略读课文,要求学生自主、独立地预习,搜集有关资料,为上课作好准备。教学中,初读、听读、研读、积累、作业设计,都是先让学生自主探究,而后合作交流,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合作意识。

六、说教学过程

(一)、进入情境,激趣导入

1、展示画面,在喜庆的音乐声中,老师背诵一首童谣:"小孩儿小孩儿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 二十五,冻豆腐;二十六,去买肉; 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初一、初二满街走。"然后引入: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同的地方过年的风俗也有不同。今天,我们就跟随作家琦君去她的家乡浙江温州,尝尝那里的"春酒"。而后板书课题。

(以一首年味十足的童谣引导学生快速进入情境。)

2、请同学介绍作者琦君,老师补充

(学生了解文学常识,为理解作者感情作准备)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选择你最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用圈点批注的方法画出你最喜欢的词,最喜欢的句子。用简洁的文字说说文章主要写了哪些事情。

2、检查预习情况。

(检查预习情况,为学生理解文本打下基础。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书,画出最喜欢的词、句子,注重学生的个性化阅读,个性化体验,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学习兴趣油然而生。这一环节,为后文品析语言作铺垫。同时,教给学生圈点勾画的学习方法,使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引导学生概括文章记叙的事情,可以理清全文脉络,帮助理解课文。)

(三)、听读课文,浅尝春酒

听教师配乐朗读,要求学生静静地听,静静地想:你从春酒中品出了什么?

板书:童心酒 母亲酒 乡情酒。

(让学生通过听读,产生共鸣。音乐犹如催化剂,渲染出浓郁的思乡氛围,使学生学习的兴趣极易调动起来,思维火花也能得到尽情地迸发。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老师顺势概括出童心酒,母亲酒,乡情酒,并板书下来。)

(四)、研读课文,细品春酒

端起最爱的那一杯春酒,细细地品,说说你的感受。

句式参考:我端起___酒,品出了___,你看(听)___

提示:1、品喜欢的细节。

2、尝精妙的词。

3、读浓情的句子。

(通过自主研读,品细节、说人物、谈感情、读句子,由他们自己发现问题,进行探讨,而后合作交流,使他们始终兴致勃勃。提供品味的角度与方式,使学生有的放矢,同时也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这一板块我设想学生将会提出一些细节问题,如:课文最后一句"可是叫我到哪里去找真正的家醅呢?"的意义,以及关于当地特定俗语"十二碟"、"分岁酒"的理解等等,都作好充分准备。)

小结:一杯甘醇的春酒,荡漾着我儿时纯真的快乐,散发着母性温柔的光芒,流淌着乡邻间朴实的情意。此时你品出了春酒真正的味道吗?齐读最后一段细细体味。

板书:家乡味, 思乡情

(在学生已初步领悟作者思乡之情后,教师补充作者的相关资料:"自去台湾以后,琦君50多年再也没有回过温州。她说:‘来到台湾,此心如无根的浮萍,没有了着落,对家乡的苦念,也就与日俱增了。’2006年6月7日凌晨,90高龄的琦君永远搁下了那支生花妙笔。临终前,她在病榻上一再念叨着:我想回到自己的家乡呵……是啊,树高千丈,叶落归根。故乡是漂泊海外的游子心中的根呐。" 以期引起学生的共鸣。)

(五)、调动积累,拓展迁移

古往今来,这根思乡的弦不知被多少心灵拨动,你还知道哪些这样的句子?。

(新课标要求学生有较丰富的积累,这一设计可以巩固以往知识,扩大知识面,还可以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可以说是一举多得。)

七、说作业设计

如今,年味越来越淡,让我们追溯年的渊源,进行一次探究之旅。你可以作如下尝试:

⑴可以搜集有关春节的诗词、对联。

⑵也可以探寻"春节的起源",搜集有关春节的传说、故事,小组合作探究完成关于"春节的起源"的研究报告

⑶还可以以"我家乡的春节"为题写一篇妙文,抒发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新课标提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本单元大多是写各地节日风俗的,结合本单元的综合性学习,我设计这一环节,旨在让学生到生活中去学语文,到实践中去学习语文,并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的能力。)

八、说板书设计

童心酒

春酒 母亲酒 家乡味 思乡情

乡情酒

(这一板书是紧紧围绕教学流程逐步完成的,教学思路明晰,环环紧扣,推动课堂教学次序进行。突出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简明、形象、直观,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九、教学设想

首先,以朗读为主线。从初读感知,到听读浅尝,到研读细品,环环紧扣,由浅入深,使学生对文本的解读逐渐深入。

其次,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新课标也提出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我的教学思路也充分体现了这一点,无论是初读课文、品味语言、积累名句,还是作业设计,都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搭建了一个个平台。一般性问题,要求学生独立解决,难点问题,合作探究,有层次性,既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又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再次,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初读文章,注重个性化解读;品读文本,尊重个性化体验;综合实践,体现个体差异。

最后一个亮点就是注重资源整合。以《春酒》引发对年的关注,引导学生从教室走向社会,从课内走向课外,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并激发他们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

《初中语文》优秀说课稿 篇2

一、说教材

《散步》这篇文章是人教版中学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这个单元的文化主题为“亲情友爱”,围绕这情和爱本单元一共编选了5篇文章,其中《散步》最具代表性。文章记叙的是一家三代野外散步的“生活细节”,表现出一家人互敬互爱的真挚情感,颂扬的是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这是一曲温馨隽永的亲情之歌、伦理之歌、生命之歌。

文章在折射出人性之美的同时,字里行间还洋溢着浓浓的诗意之美。“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这些晓畅素雅的语言文字和温馨美丽的生活场景给人以享受,极具审美价值,真是一篇不可多得的叙事美文!

(一)教学这篇文章我准备用一课时进行,重点达到以下三个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

1、积累“分歧、信服、各得其所”等词语,掌握它们的读音及词义。

2、整体感知课文,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品读文章清新质朴的语言。

【过程和方法目标】

指导学生在阅读中圈点勾画,品味画面的优美和细节的动人。

【情感态度价值观】

引导学生用心发现亲情,增强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二)对本课教学的重难点我是这样确立的:虽然现在学生生活在亲情的氛围里,被爱包围着,但他们对爱没有深入透彻的理解,所以引导学生通过品味细节描写和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来体会人生的真情,增强学生的家庭责任感。

二、说学情

七年级学生正是道德观形成的关键时期。通过学习这篇文章,对他们感悟和传承尊老爱幼的中华传统美德,培养真挚的情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道德观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三、说教法

1、我采取朗读教学法、品读法以及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2、“教学千法读为本”,以读为本,读中悟情,读中明理是设计本课教学的又一基本理念,让学生真情投入地读,在反复的朗读中,体会作者的内心世界,感悟三代人之间真挚的情与爱。

四、说教学过程

第一个环节:情景导入,激发情感

播放《让爱住我家》歌曲,学生们边听歌边欣赏自己带来的反映家庭幸福生活的照片。同时教师深情朗诵:我爱我的家,我爱爸爸和妈妈,家是生我养我的地方,家是我幸福的港湾。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作者莫怀威的家,陪他们一家三代去散步,去分享他们浓浓的亲情。

【这个环节的设计,基于以下思考:孩子们都有一个幸福的家,以此作为情感的联结点,学生会倍感亲切,同时加以最能撞击心灵的音乐渲染,孩子们很容易就融入爱的氛围,激起学习本文的热情。】

第二个环节:朗读课文,探究新知

1、我一共设计了两个层面的朗读。

(一)是捕捉直觉,想像画面,读出感受。谈一下预习时对课文的初步感受。

(二)是透过文字,深入思考,读出理解。请同学们再次走进课文,去细细地品味给你印象最深刻的语句,看看你能透过文字,对这个中年人,对母亲,对妻子,对儿子读懂些什么?找出体现亲情的句子。

【在这个环节的教学中教师要给足学生时间,让学生深入到课文中去,抓住“责任…‘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等含义深刻的句子来理解内容,体会情感,并将自己内化的东西通过朗读展现出来。同时,还要注重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教给他们读书时进行圈点批注的方法,为他们一生爱读书、会读书奠定基础。】

2、品味语言,学习借鉴

这篇叙事散文用一个字来概括一一“美”,美在它的思想内涵、景物描写、细节刻画、对称句式的运用……让我们品读课文,美点寻踪。

【散文的语言不同于一般文体的语言,语句优美,意境深邃。所以学习这篇散文教师要特别注意引导学生品味语言,在体会文章人性美的基础上探寻语言美,以此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第三个环节:拓展延伸,升华主题

培根说:“哺育子女是动物也有的本能,赡养父母才是人类的文化之举,这个,全世界数中国人做得最好。”愿同学们把这种我们民族引以为豪的传统美德代代相传,平时身体力行,把它渗透到生活的点点滴滴,用心去孝敬你们的父母,体谅他们的每一份苦心

1、浓浓的亲情不仅仅在莫怀戚的家中,它在我们每个人的家中,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请说说你家中的亲情故事。

2、心灵的倾诉

亲情是身心疲倦时听到的亲切问候,

亲情是烦恼失落时看到的关爱眼神,

亲情是轻松愉快时发出的会心微笑,

亲情是误会分歧中产生的真诚理解。

亲情是天各一方的缕缕牵挂,

亲情是朝夕相处的心有灵犀……

3、教师寄语

亲情不单靠今天课堂上片刻的

时间来体会,它更需要我们用一生的光阴来感悟。

亲情不单是父母无条件的付出,它更应该是儿女们无言的回报。让我们的家永远洋

溢着亲情,让我们的家永远充满爱!

【该环节设计,开阔了视野,升华了主题,还体现学以致用,让学生真正感受到要用爱来营造家园,用责任来回报社会!】

五、说作业布置

1、为你的长辈做一件你力所能及的事

(如“洗脚”、“洗衣”、“梳头”等)

2、将这一过程及感受写成一篇300字左右的短文。

初中语文说课稿 篇3

尊敬的各位评委专家:

你们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散步》,下面我就教材、学情、教法、学法、教学程序、板书六个方面来谈谈我的课堂教学设想:

一、说教材

第一点、教材地位及作用及作用

《散步》是苏教版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人生体验)第二篇课文。《散步》体现着浓浓亲情的一篇文章,文章记叙了一家三代野外散步的“生活细节”,表现出一家人之间的互敬互爱的真挚感情,体现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学生可以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进入牧歌式的情景,从中受到启示和教育。因此,本文在全套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可忽视。

第二点、说教学目标及重难点的设计

1、知识与能力目标:整体感知课文;继续练习朗读和圈点勾画,积累语言;锻炼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发展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抓住关键语句精读课文,自主、合作、探究,领悟课文深长的意味。同时借鉴举轻若重、以小见大的写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受文章字里行间的亲情与责任感,形成尊老爱幼、珍爱亲情、珍爱生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品味文章语言‘举轻若重’的特点,感受课文浓浓的亲情,学习表达生活之美。

教学难点:如何组织小组活动,寻找典型词句,体会文章语言‘举轻若重’的特点和课文深长的意味,初步学会运用‘举轻若重’的写法。

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发展独立思维的重要阶段,他们的主动性和求知欲都已大大提高,不再喜欢被动地接受知识,已初步具有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但同时缺乏良好的观察生活的品质,对生活缺少体验,对散文知识的了解知之甚少,而且由于受社会上许多不良因素影响和家庭误导,许多学生没有形成正确的家庭道德伦理准则。

因此,我通过引导学生去自读自悟,运用自主探究的方法学习,通过朗读、圈画、质疑、小组讨论、比较研究与拓展强化,从中对散文有初步的了解和鉴赏;体会课文浓浓的亲情,并从中感悟出正确的家庭伦理道德准则。

三、说教法

古希腊学者普罗塔戈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満的容器,而是一束需要点燃的火把。”为了达到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解决疑点,根据素质教育和创新教学的要求,再结合本篇课文的实际特点,确定本课的指导思想是:想方设法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积极思维,热情参与,具体教法如下:

(1)多媒体教学-激发热情,引起兴趣。

(2)诵读教学法-熟悉文本,整体感知。

(3)提问练习法-发挥想象,体验情感。

(4)对话讨论法-互动合作,拓展思路。

四、说学法

教会学生学习是课堂教学的主要任务。在教学中,我很重视学生主动参与和互相学习,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参与学习过程,力求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合作性、发展性和创造性,从而达到发展智力,陶冶情操,启迪心智,感悟积淀的四重境界,注重学生的知识、学习的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方面共同发展。

学法具体如下:

(1)诵读法-熟悉文本,自主感知。

(2)圈点法-勤动笔墨,积极读书。

(3)探究法-学生实践,巩固提高。

(4)讨论法-合作研究,深入挖掘。

五、说教学过程设计

(一、唤起学生对现实生活的感受,导入新课

首先,我请学生讲述生活中被小事感动过的经历,唤起学生对现实生活的感受,导入新课。这样导入既与学生交流情感,亦定下课堂基调。同时以学生现有的生活积累为学习的前提,可锻炼学生积累生活、感悟生活的能力,达到教材与生活,作者与读者情感上的沟通。

(二、诵读课文,整体感悟

接着让学生通过朗读,整体感悟文本。为了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我利用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以竞赛的形式,并且是与老师竞赛的形式强化他们的主体意识。学生先推选代表与我进行配乐朗读比赛,由学生进行评判并归纳出本文的朗读要求后,再让学生自由读课文,思考一家人在散步中发生了什么事?最后是怎么解决的?找出散步的人、时、地、原因。这样,通过朗读,初步感知了课文内容,学生不知不觉地神游其中,与作者在情感上产生共鸣。

(三、师生合作,初步发现

在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后,我引导学生把目光投向课文的第一、二节,找出并品味这两节中比较“特别”的词语和句式,如:“我们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这句话,讨论作者为什么要这样表达?这与习惯上的表达方式有什么不同?作者为什么在文章开头郑重其事地推出这样一个镜头?这样,通过比较、讨论,归纳出本文语言的主要特点——举轻若重。学生经过自主探究,发现本文用词、句式的不同寻常,切入到本课的主要目标——通过语言的探究,品味课文深长的意味。同时教师在适当的时候可进行归纳,帮助学生把对具体内容的推敲上升到理性的认识。

(四、自主探究,小组合作

在前面学生自己阅读、发现的基础上,分四人小组合作,圈画后面几节文字中体现“举轻若重”的句式与词语,进一步探究语言。这样,小组活动,师生互动。然后,每个小组派代表与全班交流,可选择一个句子或一个词语。本文运用“举轻若重”方法的词语和句式很多。在探讨这些词语时,主要是要分析这些词语是如何“举轻若重”的,是如何把小事看成很大的。我在交流中适当引导,同时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思考,培养他们的发散思维,渗透情感教育。提出“母亲和儿子两人意见不统一,为什么要用‘分歧’这么大的词?”等问题。学生围绕问题思考讨论、发表见解,体会文章意境,逐步领悟做人的道理,得到情感的熏陶。

在探讨文章中“举轻若重”的句式时,我注重锻炼学生寻找关键语句理解课文主旨的能力,通过学生自主探究,交流合作,最终挖掘出课文主旨,充分体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如文中体现主旨的一句话:“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这句话在句式上整散结合,使文章语言显得错落有致,同时也使文章更有深意,富有哲理,它是文章的主旨所在,它暗示着中年人肩负着承前启后的重任,对生活的一种使命感。在探讨时,我让学生反复朗读、品味,鼓励他们对这句话发表独特见解,挖掘出主旨,感受字里行间的亲情与责任感,形成尊老爱幼、珍爱亲情、珍爱生命的美好的思想感情。

(五、拓展,强化发现

在这里,我设计了这样的环节:《散步》这篇文章选进教材时删了三处文字,我出示这三句话让学生进行比较阅读。因为讨论编者的删改意图相对于初一学生有一定难度,我先请学生评价删改的效果,再揣摩编者的意图。我尽量让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且放杜鹃林中啼”,因为作者、编者与我们是平等的,从而养成学生平等审视的意识。

然后,我又努力调动学生的积累,向课外拓展。指出举轻若重的语言能把小事情写得庄重、意义不凡,有些能使文章变得轻松幽默。引导学生联想平时生活或阅读中类似的例子,从而使学生能够关注生活中的语言。在学生理解运用之后,我进一步点明:语言运用上有举轻若重,也有举重若轻。并引导学生举例分析。最后进行小结:无论是举轻若重还是举重若轻,关键要注意场合,把握分寸,得体是前提,在这个基础上,再追求个性化的表达,形成自己的特色、风格。然后,我出示北京申奥时何振梁先生的一席话让学生课后去仔细品味语言的得体、精妙。

(六、比较:验证发现

在课文后面有一篇题为《三代》的短文,主题与《散步》相近,又有差异,情节差别较大,语言风格也各有千秋。可让学生进行比较阅读,验证发现,探讨哪个故事更感动?并说说理由。阅读是个性化行为,“感动”这种情感更是个性化的,因此鼓励学生言之成理即可。这项任务如果来不及在课上完成的话,就作为一项研究性的作业,向课外拓展,深入探究。

(七、反思与小结

在反思与小结这个环节,我先是让学生联系实际谈谈通过本课学习后的收获和启示。设计这样一个空白点,不仅使学生在回味中对本节课巩固了认识,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然后我进行总结,并播放歌曲《常回家看看》,师生齐唱。这样,再次把课堂气氛推向高潮,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

(八、作业布置

我根据本课的教学重点,布置了两个作业:1、老师的建议:大家把文章带回家和爸爸妈妈一起读,也许会有更多的收获。我认为与父母共读,亦是多角度阅读的一种形式。也是孩子与成人的一种交流。2、尝试用“举轻若重”的写法,描述自己生活中被小事感动过的经历或者值得一写的“生活细节”,展现语言魅力,描绘生活之美。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品味生活。因为实践是最好的学习途径,读与写有机结合、相得益彰,并使学生做到学以致用。

六、板书设计

我这节课的板书是这样设计的:

板书设计

散步莫怀戚

母亲走大路↑承上

散步分歧→{我妻子责任重大→使命感

儿子走小路↓启下

本课的板书,我把它分成主板和副板,主板设计了一个围着“爱”字的心形,四个人物的位置也做了处理,这些都紧扣住了文章的主旨。同时,也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空中获得无限的美的享受。副板的设计扣住文章的重难点,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以上,我从教材,教法,学法、学情、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这六方面对本课课堂教学设想进行了说明。其中一定有不到之处敬请批评指正,我满意接受。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各位评委专家给我这个机会。

初中语文说课稿 篇4

一、说教材、学情与教学目标

(一)说本课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是语文版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讲读课文。课文以学生喜欢的小说形式出现,通过鲁智深为解救金老父女,打死郑屠,流落天涯的事,把一个行侠仗义、嫉恶如仇的形象展现在学生面前,引导学生在文学殿堂中感受真善美,鞭苔假恶丑。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要使学生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的熏陶,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而本课恰是选自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浒传》。因此,我决定以此为契机,在掌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上,调动学生课外阅读《水浒传》乃至其他名著的积极性。

(二)说学情

1、学生已经能够有意识地关注生活中的一些事物和现象,并且有自己独特的感受和认识;

2、具有好强、好胜的特点,班级中已初步形成交流、探索、合作的良好氛围。

(三)说教学目标:

1、能扫除文字障碍。

2、能概括出人物性格,并对文中人物有正确的理解和评价;指出环境描写在文中的作用。

3、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能复述出自己喜欢的精彩片断。

4、在学完本课之后,能激起课下阅读原著甚至是其他名著的兴趣。

二、说教与学

针对本课教材篇幅长的特点,教学全过程将运用激趣、分析、讨论等教学方法对全文进行解读。

教学过程中,重点和难点应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重点部分,侧重引导学生思考,以学生分析为主;难点部分,以师生对话,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完成。小说中既是重点又是难点部分,教师将结合启发与讲述,引导学生深入体会,完成创造性阅读。

同时,为了充分体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学习过程中将通过适当的学法指导,引导学生自主自觉的运用分析、讨论等学习方法完成全文解读,希望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指引下,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实现阅读能力的提升。

三、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播放电视连续剧《水浒》的主题曲《好汉歌》,并说:鲁智深原名鲁达,原是延安小种经略府的提辖,是什么原因使他放弃了相对安逸的生活而流落江湖呢?

(设计意图:开头激趣相当重要,通过同学们熟悉的《水浒传》主题歌,引入《水浒》,并介绍作家作品;另外,从知识的连贯性的角度设计导语,使学生了解事件的前因后果,更能激起学生阅读的兴趣。)

(二)分析人物,课外延展——听一听,读一读,说一说。

1、听录音。

①请同学们借助录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握感情色彩。

②听后回答问题,锻炼听的能力。

2、出示问题,检查听的效果。

①鲁智深为什么打镇关西?

②鲁智深的第一拳打在镇关西的什么地方?(抢答)

③三拳过后,镇关西的反应分别如何?

3、引导学生朗读“拳打”部分并进行复述。

4、在《水浒传》中,像这样经典的部分还很多,如武松打虎也是拳头上的功夫。

5、引导学生分析鲁智深嫉恶如仇的性格。

(设计意图:经过这一环节的分析,学生对本文有了一个整体的感知,同时通过相关内容的比较,既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拓宽了视野,把知识引到了课堂之外。)

(三)分析环境,课外延伸——猜一猜,讲一讲。

鲁智深回到下处后,“天微明”就奔向金老住处去了。“天微明”这处环境描写如换成“天亮了”行吗?为什么?

(设计意图:此环节,让学生讨论,得出答案,明确环境描写对渲染气氛、展示人物性格及表达中心等有着重要的作用并且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精神。)

(四)分析情节,课外延展——试一试,练一练。

请同学们以“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为上联,以四大名著中的情节对出下联。

要求:从《水浒传》中至少对出三个,从其他名著中各对一个。

学生对对子。

(设计意图:本步骤有感于对学生的一次批评。原来设计时,我只是让学生从《水浒传》中想内容,正在大家对得热火朝天时,一生突然对了一个“孙悟空三打白骨精”,众人大笑。我就不耐烦地批评了他不认真听老师要求。看他一脸的无辜,好像不是恶作剧的意思,我突然想到,这样对不也是很好吗?于是就有了上文的拓宽要求。)

(五)设计讨论,启发思维。

对鲁智深的行为,你们是怎么看待的?如果你是鲁智深,面对同样的情况,你有更好的处理方法吗?

初中语文说课稿 篇5

一、教材简析

地位:课文《雨之歌》是黎巴嫩诗人、画家纪伯伦的作品,是第二单元《组歌》中的第二首散文诗。本单元所选的散文诗都是作者由寻常事物激起的心灵之声。应让学生透过文字,去捕捉作家们的情感律动,去感受他们心灵的无限风光。

内容:《雨之歌》一文属于散文诗。作者以优美的、精妙的语言歌颂了雨———无私奉献的爱的使者。在诗人笔下,雨有生命,有灵气,有个性,它们与自然万物和谐共处,构成生生不息的美妙世界:同时它们又闪烁着理性的光辉,给人以启迪。

二、学情分析

本文的学习者是八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朗读能力和语言鉴赏能力,虽然这种文体接触的还不多,但我相信,经过老师的适时点拨,学生能顺利完成本文的学习的。

三、教学目标及说明

1、知识目标:

1)积累经典字词。这个环节要求同学们在初读时完成,请同学们自己积累,一是陌生字词,二是用得好的重点字词。此环节旨在积累字词,并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2)在反复诵读中,把握雨的形象,理解诗歌主题。

2、技能目标:

欣赏文章精妙的语言,学习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的运用。

语文学习的两大板块之一——欣赏,而欣赏品味语言,一要把握欣赏的角度,就要借助朗读,品味诗人的写法,不仅会品,还要会自己写,故确立了欣赏语言、学习写法的技能目标,这也是本文学习的重点与难点。(这一目标在本文的学习中作为重点和难点来处理,借助朗读,品味语言来实现)

3、情感态度目标:

朗读课文,体会散文诗中的的感情和美妙的意境。

文中作者用满腔热情赞颂了雨———无私奉献的的精神,正确理解这种精神,并把握诗人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

重点难点及其突破

教学重点是通过深入的朗读课文,品味语言,把握雨的形象,理解诗歌主题来实现的。

四、过程分析:

第一步:朗读诗歌,整体感知。完成对雨的形象的认识,即赏析雨的形象。本环节,有三读:一。学生自读,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并完成字词积累。二、老师范读,目的是亲自示范指导学生朗读,并请学生感受诗歌的感情基调,且借助联想和想象体会雨的形象。三读,学生齐读,边读边思考:从文中你感受到的是怎样的雨?

这个环节借助朗读手段不仅使学生把握雨的形象,而且也培养了学生的朗读能力。

第二步:继续赏析。

1)赏析语言美。这篇文章的语言很美,美在诗人用词的精妙,美在多种修辞方法的运用,美在语句中蕴涵着诗人的情感。请学生,画出自己喜欢的语句,和同学们分享感受吧。

以此引导学生品味文本语言,把握本文的语言特色,语言运用技巧。

2)赏析感悟美。这篇文章的感悟很美,美在诗人在歌颂雨的同时,又闪烁着理性的光辉,给予我们人生的启迪。这个环节如果学生能自己发现这类的句子,就让学生自己说;如果学生不能快速发现,老师就点拨一下。总之,既让学生了解这一方面,又不能有太大的难度。

第三步:仿写。请学生学习本文的写作手法,诗人为何能够把一个非常普通的事物----雨,写得如此生动形象呢?首先是本文通篇都利用了第一人称的写法,其次是作者以丰富的想象来美化雨,而且巧妙地运用了比喻、拟人和排比等修辞手法。请学生们展开自己的想象,利用自己的表达能力,选择自己喜爱的大自然的某一种事物(如花、草、彩虹、雪等等),采用第一人称仿写一番。

要求:采用第一人称;运用比喻、拟人或排比等修辞手法。

这一环节要求学生先写再读,然后师生共评。为了使仿写的效果更好,我布置了作业:将课堂上的仿写加以整理写在作业本上,至少仿写两个。

最后,再次齐读,体会文章的韵味。在朗朗的读书声中,课堂结束。

板书为了体现课堂学习思路,学习重点,且给学生留下深刻的美的印象,我是这样设计的:

雨之歌

纪伯伦

雨美

语言美

感悟美

五、教法分析

针对教材特点与学生情况,教学时先以优美的语言导入,通过学生自由朗读,教师范读,学生齐读等形式积累感性认识,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把握雨的形象,理解诗歌主题。在赏析语言上,给学生方法上的指导,即体会诗人用词的精妙,体会多种修辞综合运用的好处,体会语句中蕴涵的诗人的情感。

仿写这一环节,提高学生运用比喻、拟人或排比等多种修辞手法的能力。

设计的各环节循序渐进,设计问题时有一定梯度,由感性认识逐步过渡到理性认识。

六、评价分析:

教学设计方面,力求教学目标符合实际,明确具体,可操作性强。教学内容力求结构化,生活化,整合化,尤其是注重了教学资源的开发与整合。

在教学实施方面,力求教学过程情境化,活动化,激活学生思维,大胆质疑,发表不同意见,以学生问题为出发点,形成动态生成的教学过程。同时,关注方法指导,充分体现学科特点,做到因材施教。现代教育技术应用适时适度,试验操作科学准确。注意到学生参与的态度、广度和深度。教师语言力求做到生动准确,亲切有感染力,板书突出课堂重点内容。

在教学效果方面,注意了三维目标的达成。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