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学习、工作抑或是生活中,许多人对一些广为流传的古诗都不陌生吧,古诗的格律限制较少。还苦于找不到好的古诗?下面是小编精心为大家整理的《古诗》(精选8篇),希望大家可以喜欢并分享出去。
看到这么美的池塘、莲花,谁不想欣赏一番呢?一千多年前,诗人白居易也来到池塘边,还看见荷花池上发生的有趣的一幕。于是诗人就忍不住吟诵了一首诗。你们想知道在这个小娃身上发生的有趣的故事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古诗。(揭示课题)
二、初读古诗,指导朗读。
1.自读诗歌,勾画难认难记的生字生词,借助拼音多读几遍,可以读给同桌听,也可以读给老师听。
2.指名朗读古诗。
3.师生对读,同桌对读,男女对读。
4.师生接力读,全班接力读。
三、深入朗读,体会诗意。
(一)整体感知。
1.PPT出示两幅图片,让学生思考小池美吗?美在哪里?
2.引导学生边看插图边读,说说诗中描写了什么景物,在诗中画出来。(荷花池、泉眼、树荫、荷叶、蜻蜓。)
(二)理解诗意。
1.前两行--泉眼无声惜细流,树荫照水爱晴柔。
(1)学生自由轻声诵读古诗,边读边想象画面。
(2)解释重点词语及诗意。
(3)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这两句诗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主要描写了什么?
(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一个“惜”字,化无情为有情,仿佛泉眼是因为爱惜泉水,才让它无声地缓缓流淌;一个“爱”字,赋予了绿树以生命。这两句诗描写了泉眼、细流、树荫等景物。)
2.后两行--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1)学生指出自学不能解决的字词,教师进行简要回答。
(2)揭示诗意。
(3)PPT出示图片,让学生明白“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的具体情状。
(4)教师引导学生分析:
A.这两句诗主要描写了什么?(描写了蜻蜓和荷叶相依相偎的情景。)
B.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小池》写的是“小荷才露尖尖角”的情景,诗人通过对小池美丽的景物的描写,表达了对自然景物的热爱之情。)
3.总结:是啊,清清的泉水,茂密的大树,娇嫩的荷叶,可爱的蜻蜓构成了小池优美的风景。难怪诗人要把这样的小池写下来,这里真是太美啦!全班有感情地朗读全诗并试着背诵。
四、写字指导。
1.学生仔细观察课后田字格中的“无”“树”“爱”“尖”“角”的字形,思考怎样才能把这些字写得正确、好看,并把自己的建议分享给大家。
2.教师根据学生的交流进行指导。
3.教师范写,学生书空。
4.学生练写,欣赏评议。
【课文小结】
本课有两首古诗,这两首诗描绘的都是诗人在夏天的所见,前者叙事,后者写景。《池上》描绘了小娃偷采莲的情景,充满了童心童趣,表达了作者对乡村孩子的喜爱之情;《小池》向我们展现了一幅美好的“夏日荷塘图”,表达了作者对自然景物的热爱之情。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这节课的开始,我启发学生领读,把课文读通读顺,学习古诗的第一步就是把古诗多读几遍,读准字音,读通每一句。学生读通顺课文后,教师接着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本首古诗中要求认识的生字,采用带拼音读、打乱顺序读、领读等多种形式来教学生读准字音。
学习古诗时,教师除了让学生读通读准之外,还要引导学生体会诗歌的意境,先解释重点词语,然后逐字逐句翻译,再用PPT出示相关资料和图片,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最后进行总结,将诗歌的所要表达的意思清楚地传达给学生。
课题:《古诗二首》
主备人:单延安
审核人:缪小燕 日期:2014.02.16 教学目标:
1、预习,解读古诗大意。
2、反复诵读,读出意境、意蕴。
3、背诵古诗二首
重点难点:解读古诗大意,读出意境、意蕴。 课前准备:
1、查阅关于常建、杜甫的文字资料。
2、熟读成诵。
教学方法:诵读赏析 教学过程:
学习《题破山寺后禅院》:
一、导入新课
由背景和作者简介导入
二、个性展示
1、齐读本诗,思考问题
(1)找出后禅院的特点的语句。 (2)概括后禅院的特点。
2、诗的最后两句隐含的一个成语是 ,由这两句,我们很容易想起与此有异曲同工之妙的王维的诗句 , 。 3.颈联“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中“空”字用得极好,好在哪里?
4、末联表面上是进一步写禅院的幽静,实际上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三、合作探究
1、“曲径通幽处”一句,对“曲”课文注释为一作“竹”。编者选取用“曲”而不用“竹”,你认为这两个词在表达的意境上有什么区别?
2、“万籁此俱寂”和“但余钟磬音”是否矛盾,为什么?
3、古人评诗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炼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中的“诗眼”分别是那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4、“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中的“深”字历来为人所称道,请说说你对这个词的理解。
四、整合提升:
本诗抓住山寺中独特的景物,运用了以静显静,以动显静的表现手法,塑造了一个幽深静寂、安祥和平、自然高远的境界。
学习《登岳阳楼》: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运用“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方法来学习另一首诗——《登岳阳楼》,看看这首诗又选用了哪些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抒发了作者什么情感。
二、个性展示:
这首诗用到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分别带给你怎样的感受?
三、合作探究:
1、现在就让我们借助联想和想象,看能不能用自己的话将诗人所描绘的意象和画面描述出来?
2、从首联“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一句,你感受到作者登楼的感情怎样呢?
写早闻洞庭盛名,然而到暮年才实现目睹名湖的愿望,表面看有初登岳阳楼之喜悦,其实此时的诗人,经历了岁月的沧桑,面对山河破碎的祖国,自己壮志未酬,国家前途渺茫,可谓百感交集。 3.这种情感是怎么表现的呢?
虚实交错,今昔对照。用“昔闻”为“今上”蓄势,为描写洞庭湖酝酿气氛。
4、“吴楚东南坼,乾坤日月浮。” 让你联想到了谁的诗句?由此感受到了怎样的意境?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曹操《观沧海》)(比较:曹操的诗句通过写沧海吞吐日月,写出了自己博大的胸襟。杜甫此诗也有异曲同工之妙,让我们感受到了洞庭湖的浩翰无边、吞吐日月,同样壮阔。)(意境:博大壮阔)
5、这两句中表现力最强的词语分别是哪个?(坼、浮)你能说说这两个词的妙处吗?(可与“列”“映”比较)
“坼”字,诗人下得有力,仿佛洞庭万顷波涛、千层巨浪,把吴、楚两地的广袤区域冲开、分裂,显示出洞庭湖的磅礴气势。而“浮”字,具有十分鲜明的动态感,在诗人的笔下,洞庭几乎包容了整个天地万物,并且主宰着它们的沉浮,日月星辰都随着湖水的波动而漂荡起落,一派雄浑壮阔的图景展现在读者眼前。
四、整合提升
1、“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一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写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怀才不遇的心情。“亲朋无一字”,得不到精神和物质方面的任何援助;“老病有孤舟”,从大历三年正月自夔州携带妻儿、乘舟出峡以来,既“老”且“病”,飘流湖湘,以舟为家,前途茫茫,何处安身,面对洞庭湖的汪洋浩淼,更加重了身世的孤危感。 2.面对浩渺的洞庭湖,诗人只是感叹自己的身世吗?(不是)从哪句可以看出?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如果说,前三联是句句写景,句句含情的话,那么这一联则是直接抒情。此时的杜甫不只是感叹自己穷愁潦倒、漂泊无依的身世,更为正处在战火中的祖国“涕泗”横流啊。儒家说:“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此时的杜甫呢?他是“穷也胸怀天下,胸怀百姓”啊,他这种忧国忧民的情怀,你们还从他的哪些诗句感受到了呢?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bì)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xiàn)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杜甫《登楼》) 3.小结:本诗标题是《登岳阳楼》,但诗歌并不局限于写“岳阳楼”和“洞庭水水”。诗人摒弃眼前景物的精微刻画,从大处着笔,吐纳天地,心系国家安危,悲壮苍凉,催人泪下。时间上抚今追昔,空间上包吴楚、越关山。其身世之悲,国家之忧,浩浩茫茫,与洞庭水势融合无间,形成沉雄悲壮、博大深远的意境。
五、检测反馈
1、背诵两首古诗。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一、复习检查
1、朗读《锄禾》。
2、用自己的话把《锄禾》这首古诗的意思讲一讲。
二、初读指导
1、板书课题,领读。农民什么地方值得人们同情呢?
2、教师范读,领读。
(1)自读课文,圈出生字词。收闲田农夫粟犹自由拼读,读准字音。熟记、练写生字。
(2)指导朗读,注意多音字,重音和停顿。
(3)自由读课文,指名朗读,相机指导。
三、精读训练
1、教师介绍粟。
2、学生,弄懂“无”和“犹”的意思。
3、用自己的话把这首诗的所以讲一讲。同桌试讲,共同纠正。结合讲解板书:春一粒秋万颗饿死
4、检查试讲情况,指名讲解。
5、观察课本上的插图,说说图意。
6、为什么丰收农民还要饿死呢?
7、对照板书练习背诵。
四、作业
1、画去括号内不恰当的拼音。
2、解释。
3、诗句中“一粒”的“粒”表示(),“万颗”中的“万”表示()。
4、用自己的话讲《悯农》的诗意。
5、背诵《悯农》。
教学目标:
1.认识11个生字,会认会写8个生字,特别要注意学习“碧、村、童、剪”的写法。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理解诗歌内容,感受柳树的勃勃生机和儿童生活的欢乐。
教学重点:
1.认识11个生字,会认会写8个生字,特别要注意学习“碧、村、童、剪”的写法。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理解诗歌内容,感受柳树的勃勃生机和儿童生活的欢乐。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在讲课之前,我们先来看一下这几句诗句:(出示课件)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袁枚《所见》
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白居易《池上》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杨万里《宿新市徐公店》
这些诗句都是描写儿童生活的。小朋友们的童年生活有趣而快乐,多姿多彩。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描写儿童生活的古诗。
2.老师导入:亲爱的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的这首诗是清代的一名诗人所写,他的名字叫高鼎。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出示图片)进行简介:高鼎,清代后期诗人。咱们要学习的这首诗就是他写的《村居》。村居:在乡村里居住时见到的景象。
3.小朋友们,你们喜欢放风筝吗?你们是什么时候在哪里去放风筝的呢?(播放音乐:放风筝)(出示课件图片)
4.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本文是一首诗,字数不多,平仄对仗,句式工整,耐人寻味。
2.听范读,画出生字词,读准字音、注意字形,画出不理解的地方。
3.学生借助拼音自读古诗,一边读一边动笔圈画出本课的生字。
4.教师逐小组检查学生对古诗的朗读情况,要求能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丢字,不添字,不重复。
5.努力把诗读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读出古诗文的音韵美。
三、生字认读。
1.课文同学们已经读熟了,现在课文中的生字宝宝,从课文中走出来了,你还认识它们吗?
2.出示生字指读。
3.注音领读。
4.重点认读:莺、拂、堤、柳、醉
(1)认知“堤”,这个字是左右结构。由两部分组成,这两个部分都是我们以前学过的旧字,直接合成。容易识记。“堤”是什么呢?出示一个图片,帮助学生们识记生字。
(2)“莺”字强调部首“艹”,上中下结构,书写时注意“秃宝盖”这一部分,不要写成宝盖。在田字格里书写时要注意上下占格要均匀,把字写好看。
(3)“拂”也比较熟悉,左右结构,书写时候注意要占格均匀,把字写好看。读音是“fú”,不是“fó”。
5.猜谜语。
草帽下面一只鸟——莺
就是土——堤
6.开火车读准字音,并试着给每一个新字口头组词。
四、古诗赏读,感受情感
(一)导学:把诗读通顺。(出示课件)
村居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1.老师范读古诗。
2.请同学们把诗句读通顺,做到不丢字,不多字。
3.开火车把诗句读通顺。
(二)导学: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1.先试着读一读,说一说你体会到了什么?
2.理解重点字词的意思。
醉:迷醉,陶醉。
春烟:春天水泽、草木间蒸发形成的烟雾般的水汽。
拂堤:(杨柳)像是在抚摸堤岸。
3.这两句写了什么意思?(绿草茂盛,黄莺飞舞,正是二月早春,轻拂堤岸的杨柳沉醉在烟雾之中。)
4.你怎样理解“醉”呢?(预设:音乐令人如痴如醉;花香醉人,酒香醉人,美景令人享受。)
5.春光无限好,“草长莺飞”就是描写春景的词语,你还知道其它描写春景的词语吗?(预设:万紫千红花红柳绿莺歌燕舞)
6.赏析:“醉”字写活了杨柳的娇姿;写活了杨柳的柔态;写活了杨柳的神韵。
(三)导学: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1.诗人从描写景物直接到写孩子们的生活。
2.理解重点字词的意思。
散学:放学。
东风:春风。
纸鸢:泛指风筝,它是一种纸做的形状像老鹰的风筝。鸢(yuān):老鹰。
3.这两句是人物活动,描述了一群活泼的儿童在大好的春光里放风筝的生动情景。(播放儿童歌曲:村居)
4.为什么归来早?(预设:忙趁东风放纸鸢。)你有没有放学后着急回家的时候啊?说一说,好吗?
5.试着用诗句的形式来说一说你放学后做些什么?(预设: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飞雪乐翻天。儿童散学归来急,忙约伙伴跳皮筋。)
五、班级展示
比赛规则: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读出诗歌的韵味!评选出诵读冠军。(预设:小组成员推荐优秀作品展示,每位同学都积极参与进来,达到预设目标。)
六、学写生字
课文同学们读得真美,让老师都感觉到了春天的美丽,草长莺飞,拂堤杨柳,还有孩子们在快乐地放风筝。
现在我们拿出小手来写生字吧,相信你也可以写得很好。
1.出示生字:诗、村、童。
2.指导学生观察写法。
3.打开“优教学生字”,讲解生字的意义与写法。
重点学习“诗、童”的注意要点。预设:“诗”注意偏旁占格在左边的位置少一些;“童”注意上下结构在田字格里的位置。
4.学生临习生字。
七、巩固练习
打开“基础训练-《古诗二首》”,一起来闯关吧!
八、作业布置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完成配套练习册。
第二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课前准备:柳树代表着旺盛的生命力。每年春天,柳树是最先发芽、变绿的。柳芽的嫩绿,是初春时节最美的颜色,它象征着生命和活力。(出示图片)
2.课前准备:贺知章(659—744),字季真,号四明狂客,贺知章诗文以绝句见长,其写景、抒怀之作风格独特,著名的《咏柳》、《回乡偶书》两首脍炙人口,千古传诵。(出示图片)
3.老师导入:听着好听的歌曲,欣赏着这美丽的柳树,(出示图片)我们一起走进《咏柳》。(出示图片),
4.(播放音乐:柳树姑娘)(出示课件图片)
5.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本文是一首诗,字数不多,平仄对仗,句式工整,耐人寻味。
2.听范读,画出生字词,读准字音、注意字形,画出不理解的地方。
3.学生借助拼音自读诗文,一边读一边动笔圈画出本课的生字。
4.教师逐小组检查学生对古诗的朗读情况,要求能读准字音,读通诗句,不丢字,不添字,不重复。
5.努力把诗读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读出古诗文的韵律美。
三、生字认读。
1.课文同学们已经读熟了。现在课文中的生字宝宝,从课文中走出来了,你还认识它们吗?
2.出示生字指读。
3.注音领读。
4.重点认读:咏、妆、丝、绦、裁、剪。
(1)认知“咏”,这个字是左右结构,形声字。形声字由两部分组成,通常有下面几种情况:上形下声;上声下形,左声右形,左形右声。
(2)“丝绦”两个字强调读音“sītāo”,不能读成“sītiāo”,书写时注意偏旁部首。在田字格里书写时要注意占格要均匀,把字写好看。
(3)“剪”也比较熟悉,上下结构,由“前”和“刀”组合而成,书写时候注意占格要均匀,把字写好看。
5.通过图片来了解“妆”和“绦”(出示课件图片)。
6.猜谜语。
前面是刀——剪
一张嘴收到头——咏
7.形近字区分。
咏()妆()绦()裁()
永()装()条()栽()
8.开火车读准字音,并试着给每一个新字口头组词。
四、古诗赏读,感受情感
(一)导学:把诗读通顺。(出示课件)
咏柳
唐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1.老师范读古诗。
2.请同学们把诗句读通顺,做到不丢字、不多字。
3.开火车把诗句读通顺。
(二)导学: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1.先试着读一读,说一说你读到了什么?
2.一树:满树。
3.碧玉:碧绿色的玉。这里用以比喻春天嫩绿的柳叶。
4.妆:装饰,打扮。
5.绦(tāo):用丝编成的绳带。这里指像丝带一样的柳条。
6.这两句写了什么意思?(高高的柳树,长满了翠绿的新叶,看上去好像用碧玉装饰的一样,从树上垂下无数好像绿色丝带一样的柳条来。)
7.赏析:把眼前的柳树和古代质朴美丽的少女联系起来,联想到她穿一身嫩绿,楚楚动人,充满青春活力。
(三)导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1.这两句使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设问、比喻)
2.裁:裁剪。
3.似:如同,好像。
4.这细细的嫩叶是谁的巧手裁剪出来的呢?原来是那二月里温暖的春风,它就像一把灵巧的剪刀。
五、课堂展示
为古诗配画。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为诗文配画,可以为整首诗配画,也可以为一句诗配画。看谁画的符合诗的意境。
六、学写生字
现在我们拿出小手来写生字吧,相信你也可以写得很好。
1.出示生字:碧、妆、绿、丝、剪。
2.指导学生观察写法。
3.打开“优教学生字”,讲解生字的意义与写法。
重点学习“碧、剪”的注意要点。预设:“碧”注意偏旁“石”,出示猜谜语识记生字:王大娘白大娘一起坐在石头上;“剪”注意上下结构在田字格里的位置。
4.学生临习生字。
七、巩固练习
打开“阅读训练-《古诗二首》”,一起来闯关吧!
八、作业布置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完成配套练习册。
【教学目标】
1、认识“首、踪”等12个生字,会写“首、无”等7个生字。
2、能用联系生活实际、图文结合等方法了解“踪迹、采、藏”等词语的意思,初步感知古诗大意。
3、能正确朗读、背诵古诗。图文结合,感受诗中蕴藏的夏天的情趣。
【重点难点】
重点:
能正确朗读、背诵古诗。
难点:
能用联系生活实际、图文结合等方法初知古诗的大意。
【教学准备】
1、教学挂图
2、生字卡片
3、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引入新课。
师引言:夏天,多美呀,一个小孩撑着小船,偷偷采了白莲回来,池塘里面蜻蜓已经站在荷叶尖尖的角上。小朋友们快来读读这两首诗,感受池塘里的美丽吧。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欣赏--第12课《古诗二首》。诗人白居易也来到了池边,看见了荷花池上发生的一个关于小娃的有趣故事,于是,诗人忍不住写了一首诗。揭题:板书诗题。相机理解诗题:荷花池塘里。
二、初读古诗,认读生字。
(一)自读诗句,认识生字词。
1、教师范读。
2、学生自由读古诗。
(二)熟读古诗。
1、老师指名汇报读。(正音,理清节奏)
2、老师讲解诵读要领并范读。
3、学生齐读古诗。
4、趣味诵读。(合作读、开火车读、表演读……)
三、诵读诗句,品析人物。
(一)前两行--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1、师引言:一个小娃在池塘上偷偷地采了好多白莲,究竟有趣在哪儿呢?让我们一同走到荷花池边去看一看吧。(课件出示:“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2、学生自由轻声诵读古诗,边读边想象画面。
3、揭示诗意:一个小娃撑着轻便的小船,偷偷采了白莲急着回来。
4、认识白莲。
5、教师引导学生分析:
(1)“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出示字典中关于偷的义项,让学生选择。
(2)小娃为什么要偷偷地去采白莲呢?引导学生联系生活想象情景与画面,体会小娃的可爱,并带上这种成功采回白莲的兴奋心情朗读。
小结:对呀,一个“偷”字,形象地表现了小娃的天真活泼可爱,写出了诗人对小娃的喜爱之情。(齐读)
(二)后两行--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1、师引导:小娃偷采白莲,真的不会被发现吗?你们从哪儿知道的?
2、学生默读后两行诗,谈理解。
3、解释重点词语及诗意。
4、 认识浮萍。
5、师引导学生分析: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这首诗好比一组镜头,摄下一个小孩儿偷采白莲的情景。小主人公天真幼稚、活泼淘气的可爱形象,栩栩如生,跃然纸上。表达了作者对乡村孩子的喜爱之情。
四、指导写字
1、先让学生观察“采”的字形,引导学生分析。
2、教师范写。
3、学生练习写。(要求学生保持正确的写字姿势,做到“三个一”。)
[教学目标]
1、会认“晓、慈”等12个生字,会写“湖、莲”等8个生字。掌握多音字“行”。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能初步了解诗句的意思,说出诗句描绘的画面。
3、感悟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1、识记生字,背诵古诗。
2、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画面,品诗赏句,感受诗人所描绘的美景和诗人的心境。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
出示诗题: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1、指名读、齐读。教师注意指导“净慈寺”的读音及诗题的停顿。
2、相机解释“净慈寺”和“林子方”。
3、从诗题当中你知道了什么?想想诗题是什么意思。
(诗人杨万里)早晨从净慈寺出来送别他的朋友林子方。
二、朗读古诗,识记生字
1、朗读古诗。
(1)学生自由朗读古诗,争取读得正确、流利。
(2)同桌互读,检查指正。
(3)听朗读音频,指名读,指导古诗要读得字正腔圆、抑扬顿挫、有节奏感。
(4)分组比赛读,读出诗的韵味。
2、学习生字。
(1)学生根据读诗的感受,指出不好读的字,教师指导。
(2)玩一玩“快乐连连看”游戏,检查生字认读情况。
三、再读古诗,整体感知
1、教师读古诗,学生仔细听,思考下列问题:
这首诗写的是哪个季节?这首诗写了些什么呢?
2、小组内交流后全班交流,教师相机板书。(西湖六月风光:莲叶荷花)2、这首诗的作者是代诗人。这首诗写的是(季节)西湖的美景。
四、品析诗句,想象意境
过渡:我们知道诗人在诗中写了西湖六月的莲叶和荷花。那么诗中具体是怎样写的呢?
1、出示: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1)自由读第一句“接天莲叶无穷碧”,你从诗中看到了什么样的莲叶?(碧绿碧绿的莲叶无穷无尽的绿色)
①你是从哪里读出来的?(接天无穷碧)
②出示图片,引导学生观看,体会这句诗。
③请学生来讲一讲自己看到的画面,说一说诗句的意思。
④让学生解释“接天”的意思,教师引导学生领会。(荷叶挨挨挤挤,往远处看,看不到尽头,仿佛与天相接了。)
⑤指名朗读。指导朗读时语速放慢,读出壮观的感觉。
(2)读“映日荷花别样红”,在这一片碧绿之中的荷花又是怎样一番景象呢?
①“别样”是什么意思?
②这西湖六月的荷花果真特别的娇艳,你看,她红得像什么?(图片展示)
③这荷花为什么这么红?(映日,在太阳的照射下)还有什么原因?(在荷叶的映衬下)
(3)诗人是早上从净慈寺出来送别林子方的,此时的太阳是朝阳,同学们再想想,在碧绿的荷叶上,你还能看到什么?(晶莹的露珠……)(齐读诗句)
2、出示: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1)这两句诗告诉了我们什么?(地点:西湖时间:六月)
(2)为什么诗人会说西湖六月的风光“不与四时同”?
(3)指名读,指导学生读出赞叹的语气。
3、有感情地朗读整首诗。
(1)看着这样一幅图,假如你是诗人杨万里,来尽情地赞颂一下这六月的西湖吧!谁来读读这首诗?(指名朗读)
(2)师配乐朗诵,学生闭上眼睛想象画面,再说说看到了什么样的画面。
(3)全班入情入境地诵读全诗。
五、指导写字
学习“湖、莲、穷、荷”4个生字。
1、出示生字课件,指导学生观察生字结构及书写顺序。
2、进行口头组词训练,加强记忆。
3、学生描红,教师巡视指导。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小组比赛,背诵《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2、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和诗人杨万里一起欣赏了西湖六月的美景,这节课我们再一起来学习“诗圣”杜甫写的一首《绝句》,走进古诗的世界,去感受古诗中如画的春天美景吧。(板书课题:绝句)8、默写《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二、初读课文,识记生字
1、按上节课的方法,自读学习。学习生字,进行识记,读准字音。
2、交流自学情况。
(1)出示卡片认读生字,说说自己是用什么方法记住这些字的。
(2)个别字注意扩词练习,加深对字意的理解,促进识字。
3、指读诗句。抓住重点的字音进行指导。
三、想象画面,理解诗意
1、理解第1、2句。
(1)你们从诗句中读出了哪些景物?(黄鹂、柳树、白鹭、青天)
(2)“鸣”是什么意思?(叫)“翠柳”指什么?(碧绿的柳树)
(3)此时正是春天,想一想:诗人看到的会是一棵怎样的柳树?(引导背诵《咏柳》)
2、齐读第二句诗,理解“行”“上青天”。(行:行列。上:飞上。青天:蓝天。)
3、理解3、4句。(展示图片,加强对词语的理解)
(1)“窗含”是什么意思?(窗对着)“千秋雪”指什么?(终年不化的积雪)
(2)“泊”是什么意思?(停泊靠岸)
4、指名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1)、解释下列字词。
鸣:泊:千秋雪:
(2)、找出古诗中表示颜色的词语。
(3)、根据意思写诗句。
(4)两只黄鹂在翠绿的柳树上欢快地唱歌。
5、这首诗是怎样描写景物的呢?(由近及远)
6、结合插图想象说话,说说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美景,并体会诗人的心境。(表达了诗人闲适的心境和开阔的胸怀,同时也表达了对闲适、宁静的生活的向往。)
(1)透过窗户看得见西岭上终年不化的积雪。
四、指导写字
书写“绝、含、岭、吴”4个字。
1、引导学生从字形、结构等方面进行观察。学生找出自认为难写的字,并把自己提醒大家书写时需要注意的地方说清楚。
2、教师范写,边写边强调需要注意的地方。
“含”和“岭”中都有相近的部分,注意“含”的上部是“今”,“岭”的右边是“令”。
3、学生书写,教师巡视指导。组织学生进行相互评价。
[教学板书]
15古诗二首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绝句
六月西湖莲叶:接天,无穷碧
荷花:别样红
莘绻獠挥胨氖蓖
黄鹂叫白鹭飞
千秋雪万里船秀美
[教学反思]
为了让学生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体会到诗人的思想感情,我在本课教学中努力创设情境,营造氛围,让学生仿佛置身于自然美景中。
在教学《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这首诗时,我遵从了从整体感知到品读悟情,再到感情诵读的教学规律。在教学中,我力求做到教学从学生出发,落实读,悟,品等每一个环节,让学生感受到诗中的美景。在教学《绝句》这首诗时,我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更鼓励学生想象诗句描绘的景色,理解诗意,让学生能够体会到古诗的意境美。
教学目标
认识“楼、依”等12个生字,会写“楼、依”等10个字。
正确、流利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中描述的画面,初步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壮丽。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想象画面,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深刻理解诗文的含义,并能用自己的话讲出诗文的内容。
课前准备
课件。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今天,我们学习《古诗两首》,这两首诗都是唐代诗人写的,都是面对祖国大好河山和大自然的美丽景色,不由自主就抒发的赞美之情。
二、初读古诗,自主识字
自由读诗
自主识字
认读。
读准“瀑、布”,韵母都是“u”,声母分别是“p”和“b”。
“尽”是前鼻音,“层”是后鼻音。
识记。
“川”是象形字,出示甲骨文字形让学生对照识字。
“楼、依、遥”都是形声字,根据熟悉的构字部件来识记,也可以采用换偏旁的方式联系熟字来识记。
“欲”组词“欲望、食欲”识记字义。
“层”,看看插图,这鹳雀楼一层叠着一层,数数有几层。
“炉”,从“火”从“户”,表示家里盛火的器具,联系生活想一想见过哪些炉子——煤炉、微波炉。可将“炉”与“庐山”的“庐”作比较巩固字形。
指导写字
“楼、依、炉、烟、挂”这几个左右结构的字都是左窄右宽。“楼、依、炉、挂”要特别注意笔画的穿插。“炉、烟”左侧“火”的捺应改成点。
三、朗读感悟《登鹳雀楼》
板书题目,并解题
[登鹳雀楼]题意是登上鹳雀楼。
师:简介鹳雀楼,简介作者
理解诗句之意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白日:太阳。依:依傍。尽:消失。诗句之意: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滔滔黄河水朝着大海的方向汹涌奔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欲:想要。穷:尽,使达到极点。千里目:眼界宽阔。更:再。诗句之意:要想看到更远的风景,那就要再登上更高的楼层。
再读诗句,品悟诗意
四行诗各写什么?(《登鹳雀楼》是唐代诗人王之涣所作的一首五言绝句。前两行写景,营造了景色辽阔、气势雄浑的意境;后两行寓理于诗,写出诗人积极向上的精神,道出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人生哲理。)
诗句解析。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这两句诗写的是诗人登楼所见。“白日依山尽”写远景,意思是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黄河入海流”写近景,意思是滔滔黄河水朝着大海的方向汹涌奔流,写出了水的气势磅礴,景象壮观。两行诗对仗工整,“白日”对“黄河”,景物相对,色彩也相对;“依山尽”对“入海流”,动词相对,厚重有力,既构成形式上的完美,也表达了充沛的气势。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两句诗是诗人登楼所思。意思是若想看到更远的风景,需要登上更高的楼层,表达了诗人不凡的胸襟与抱负。诗中的“千里、一层”都是虚数,可理解为更远、更高之意,道出了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哲理。
看图想象,有感情朗读。诗人登上鹳雀楼,看到这一雄伟壮观的景象,他会想些什么呢?
总结全诗,体会感情。
《登鹳雀楼》这首诗通过描绘诗人登上鹳雀楼看到雄伟壮观的景象,抒发了诗人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诵读背诵。
四、作业布置
朗读背诵《登鹳雀楼》。
用自己的话说说古诗《登鹳雀楼》的意思。
第二课时
一、检查复习
背诵《登鹳雀楼》。
《登鹳雀楼》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二、朗读感悟《望庐山瀑布》
板书题目,并解题
[望庐山瀑布]望:远看。题意是远看庐山的瀑布。
师:简介庐山(见附录)
简介作者:(见附录)
理解诗句之意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日照:阳光照射。香炉:指庐山的香炉峰。(在庐山西北。山峰尖圆,烟云聚散犹如香炉那样,因此而得名。)生:发生,产生。(指山间云烟冉冉上升,袅袅浮游。)紫烟:紫色的云烟。(因为有太阳光的照射,云雾显出紫红色的光彩。)遥:远。前:山前。川:河流。诗句之意:太阳照在香炉峰上,峰顶云雾弥漫,蒙蒙的水汽透过阳光,呈现出一片紫色,好像燃起的紫烟,缭绕着香炉峰。远远望去,瀑布像一条巨大的白丝带高挂于山川之间。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飞流:飞奔的流水。直下:笔直地流下。三千尺:是虚指。形容瀑布的高和长。疑:怀疑,以为。银河:指晴天晚上空中出现的明亮光带(天河)。落:泻落下来。九天:指天的处。(古人认为天有九重,所以称九天。)诗句之意:瀑布从很高很高的山峰上直泻而下,使人以为是银河从九天倾泻下来。
再读诗句,品悟诗意
四行诗各写什么?(第一行写背景;第二行写静态;第三行写动态;第四行写联想。)具体写瀑布的诗句是哪几句?(二、三句)
诗句解析
前两句:写诗人远望庐山瀑布的雄奇之景。“一个“生”字把水汽冉冉上升的景象写活了。“挂”字化动为静,写出了瀑布的雄奇壮观。
后两句:“飞流”二字表现出瀑布凌空而出,喷涌飞泻。“直下”既写出岩壁陡峭,又写出水流之急。“三千尺”是虚数,极尽夸张地写出了山的高峻和瀑布飞流的壮观。一个“疑”字率直道破这是诗人的想象,令人感到意味深长。
作者在诗中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比喻、夸张)
师:一、二、三句是比喻:描写背景时,“生”字形象写出了山间烟云犹如从一座顶天立地的香炉,冉冉升起的一团白烟,飘渺与青山蓝天之间。二句:瀑布像……。四句,用贴切的比喻,表现了自己奇特的想象,从而使整个形象显得更加雄伟壮丽,也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第三句是夸张。不是实指,而是形容其长、其高。
那些字用得好?(生、挂、飞、直下、疑、落。)
师:“生”(上有)。“挂”字化动为静,惟妙惟肖地表现出倾泻的瀑布遥看时的形象,点名“远看”题意。“飞”把瀑布喷涌而下的景象描绘地极为生动。“直下”既写出山高峻,又显出水流急,那高空直落、势不可挡之状如这些眼前。“疑”是大胆、奇特的想象。
你读后有什么感受?(瀑布气势磅礴,景色壮美。)
总结全诗,体会感情。
《望庐山瀑布》这首诗通过描绘庐山瀑布的雄伟壮丽,抒发了诗人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充分体现了诗人浪漫的情怀。
诵读背诵
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指导诵读:一、二缓、舒;三、四快、高。
三、作业布置
读下面两首古诗,不认识的字查查字典。
凉州词
[唐]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早发白帝城
[唐]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读背《望庐山瀑布》,并完成课后练习题。
四、板书设计 登鹳雀楼 望庐山瀑布
白日……
所见 远望——照 生
黄河…… 遥看——看 挂
欲穷…… 近观——飞 下
所思 联想——疑 落
更上……
一、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明透、背桶课文。
2、学会本课9个生字,认识2个多音字;体会诗句中词语的意思。
3、通过朗读古诗体会粮食的来之不易和作者对农民的同情。
二、重、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能正确、美观地书写生字。
3、指导学生观素描图,展开想象,体会诗歌的思想内容。
三、课时划分:
两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前说说。
小朋友,我们吃的白花花的大米是从哪儿来的?
(二)学习古诗《锄禾》。
1、出示古诗图文:看图读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解题:唐代诗人李绅写的。
锄:锄头,这里表示动作。禾:禾苗。“锄未’是什么意思呢?
3、讲读诗句第1句。
(l)自读。看图:图上画了什么?
(2)看图理解;“日当午”:太阳当头照的意思。“汗”;汗水。
“汗滴禾下土”汗水滴到禾苗下的泥土里去了。
(3)这幅图以及第一句诗说明了什么?应该怎样朗读呢?
(4)小结:古诗1、2两行写了农民顶着烈日在内田间辛勤劳动的情景,这是诗人所看到的。
4、讲读第2句。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1)自己边读边想;这句诗告诉我们什么?
(2)指名说一说。
(3)指导朗读。
(4)小结:这两行告诉我们粮食来得不容易,这是诗人所想到的。
(三)巩固诗意,练习背诵。
1、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意。
2、轻声地和老师一起说。
3、指名说。
4、背诵表演古诗、
5、这首《锄禾》告诉我们什么呢?你读了之后有什么感想?
(四)指导写字。
1、“禾”独体字,与“木”比较,书写时笔画舒展,字居田字格正中。
(1)“午”独体字,与”干”、“牛”相比较、
(2)“粒”左窄右宽。
(3)“辛”、“苦”:这两个字都有一长横,要写得稳而长。
2、师范写‘禾、粒、辛、苦”
3、生描红、临写。
(五)教学后记:学生懂得了粮食来之不易,学会要爱惜粮食。
第二课时:
(一)课前说说。
我们吃的粮食来之不易,平时要怎么样做?
(二)指导看图。
问:这幅图上画了谁在干什么?
(三)讲读诗句。
1、“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1)粟:小米。泛指谷拉。
(2)子:这里读第三声,也指谷粒。
2、体会“春——秋”、“种——收”、“一粒粟——万颗子”的对比,感受农民一年到头的辛劳和取得丰收的不易、(指导朗读)
3、联系词句,学会扩展成语,积累成语。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精耕细作、千仓万箱。
4、可是面对一片丰收,农民为什么会出像诗句中的悲惨象呢?
5、学习“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1)海:普天下,全中国。无闲田:没有丢弃不种的田地。
(2)犹饿死:还是饿死了。
6、指导朗读。
体会“无闲田”与‘犹饿死”的强烈对比,让学生感受遍地丰收景象与农民怕死荒野这两幅图,在心中激起“为什么”的疑问。
7、此时此刻,你们想说什么?想问什么?
8、小结:农民在黑暗的社会里受到剥削阶级的残酷剥削,过着悲惨的生活。
(四)巩固诗意,指导背诵。
(五)指导写字。
1、收:左窄右宽。
(1)夫:注意撇捺的舒展与平稳。
(2)闲:“门字框”要写得舒展些。
2、师范写,生描红,仿写。
(六)教学后记:
学生对旧社会的农民的悲惨生活,懂得粮食的重要性,在日常生活中要爱惜粮食,不吃剩一粒米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