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佳节倍思亲》教学设计【优秀7篇】

《《每逢佳节倍思亲》教学设计【优秀7篇】》由精心整编,希望在【每逢佳节倍思亲的上一句是什么】的写作上带给您相应的帮助与启发。

《每逢佳节倍思亲》教学设计 1

一、教材简析

《每逢佳节倍思亲》是苏教版国标本小学语文第五册的课文,这是一篇以“文包诗”特殊形式出现的文章。在课文中不仅呈现了王维的旷世之作《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而且通过一个故事的形式来形象地解释王维的这首诗,故事融入了作者年少离乡,适逢重阳,遥想亲人的深深情思。文章以脍炙人口的名句“每逢佳节倍思亲”为题,透出了浓浓的思乡之情。课文情感真挚,有相依相伴的故乡情,有望眼欲穿的离别情。读起来饶有趣味。

二、教学目标:

由于故事发生在作者回忆年少时的事,所以学生理解起来困难不大,容易把握对文本的情感理解。特别是文章中明白如话的语言,贴近生活的故事,拉近了学生与诗人的距离,帮助学生理解诗句、感情意境、体验情感。为此,我在第一课时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学会本课的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4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大体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诗人身居外地在重阳佳节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这其中,学会生字,流利地朗读课文是重点,体验诗人身居外地在重阳佳节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为本课的教学难点。

三、教学流程:

如何让三年级的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既学会生字,流利地朗读课文,又能大体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诗人身居外地在重阳佳节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呢?我试着努力创设一种与课文相吻合的情境,以情为基点, 主要预设了以下几个学习活动:

一、感情调动,导入课题

1、中国自古以来就有许多传统佳节,(板书:佳节)“佳节”什么意思?(美好的节日)像这样美好的节日有哪些?你喜欢这些佳节吗?选择一个说说。

2、每当佳节来临,我们总会和自己的亲朋好友相聚一堂,度过令人难忘的快乐时光。

在大家看来,过节总是开开心心的,可有一位着名的诗人:王维。却在重阳佳节的时候,发出了这样的感叹:(板书:“每逢佳节倍思亲”)(引读课题)

3、对于王维,你们了解吗?(补充:他的“山水田园”诗尤其出色。九岁时开始写作,被称为“神童”,15岁便离开家乡,离开亲人,到长安求学。)

(从“佳节”入手,回忆学生欢度佳节的情景,然后,笔锋一转,揭示王维在重阳佳节的感叹,引出课题,激发学生阅读文本的兴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今天就让我们乘坐历史的列车,跨越时空,一起走进王维少年时的故事。请同学们轻轻地打开语文书,自由朗读课文,给每个自然段写上序号,注意生字词的读音,遇到不理解的词语在旁边打个小问号。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巡视。

3、出示词语: 单独 异乡 回忆

思念 兄弟 挽着

扶老携幼 兴高采烈

头插茱萸 登高远眺

天各一方 思绪万千 (文中理解)

开火车读:每人读一个、一行、齐读(适时正音:兴,在这指“高兴”,所以读第四声。)

黑板上的这些词语中有没有你刚才打小问号的?(对于生字词的理解,主要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理解词语。如:兴高采烈:喜笑颜开、欣喜若狂、兴致勃勃 头插茱萸“偏旁、插图” 眺:从高处往远处看,然后拓展举出表示看的词语:“俯视、注视、仰望、紧盯、瞧”)

4、把这些词语放到课文里,相信你们也能把它读好,谁愿意来试试,其他同学的任务也很艰巨,老师想请你们当小评委。

(指导朗读古诗:指名读、读出节奏、读出韵味)

5、一首饱含深情的古诗道出了离家两年的王维的心声,千言万语汇成这样一句诗:每逢佳节倍思亲。“佳节”在这指什么节?(重阳节)现在,你理解课题的意思了吗?(每当遇到美好的节日就会更加思念自己的亲人)

(学生带着自己的疑问走进课本,自由、充分地朗读课文、自主学习。 扫清阅读障碍,为接下来的精读课文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三、精读课文,情感涌现

王维为什么会在重阳佳节如此思念亲人呢?读读课文1-3小节,你可以抓住一些关键词,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你的感受。

2、组织交流。

(第一自然段)

a:15岁那年,他就离开家乡,来到京城长安,不觉已经两年了。

“15岁”说明王维很小便离开了家乡,离开了亲人。(你们几岁了?15岁,正需要父母的关心与照顾。而王维却远离了家乡,而且这一走就是两年。)你们从两年,又有何感受?

你离开过你爸爸妈妈一段日子吗?心情如何?(是啊!与亲人分离,哪怕是几天都会很思念,王维小小年纪就远离家乡到外求学,它的家乡在华山东边的太原,长安在华山西面,他这一别就有两年了。七百多个日日夜夜,叫王维怎能不思念亲人呢?)让我们齐读第1小节。

(此环节,抓住两个具体数字,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感受王维小小年纪,离家两年,思乡情切。)

第2自然段

过渡:小小年纪,离家两年,思乡情切。还有原因吗?

b: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又到了,一大早,大街上便热闹起来。人们扶老携幼,兴高采烈地去登高游玩。王维看着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

生: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到了。

(1)、重阳佳节、合家团聚的日子,王维漫步街头,看到了什么?(人们扶老携幼,……)王维还可能会看到什么呢?

重阳佳节的大街上可真热闹呀,谁能通过朗读把咱们也带到热闹的大街上去?(出示句子)谁来读?(指名读)

(2)别人欢度重阳都喜气洋洋,非常热闹,而王维却独自一人,当他看着(引读下一句)

平时常想家的王维,此时更加思念亲人,谁来把王维此时的心情读出来(再读)

触景生情,怎能不思念亲人呢?谁再读?

你情真意切的朗读打动了我们,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齐读)

(3)重阳佳节,家家户户欢度节日,而王维此刻却孤身一人,独在异乡,怎能不思念家乡、亲人呢?让我们齐读第2自然段。

(此环节,由文本拓展到生活,感受重阳佳节的热闹情景,正好与诗人的孤独形成对照,触景生情,睹景思 人。)

c:第三自然段

看着别人欢欢喜喜地过重阳,此时此刻,他在想些什么呢?

(预设:想起了以前在家乡时和亲人过重阳节的快乐情景;由过去的快乐想到了现在的天各一方;既想到了自己对兄弟们的思念,也想到了兄弟们对自己的思念。)

面对此情此景,王维浮想联翩,以前的一幕幕情景浮现在眼前:(引读第1、2句)而如今(引读第3句)王维思念着他的亲人,他的兄弟们一定也在思念着他。(引读第4句)

文中的……,更让我们知道王维还想了很多很多,文中有个词语就是这个意思,是哪个词?(思绪万千)你理解了思绪万千,让我们一起读读这个词。

思绪万千时,就将这浓浓的思念融进了《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读

(此环节,启发学生想象以前和兄弟们登高远眺的情景,联系生活的实际,深切体会到现在的遗憾,感受诗人内心的激情与神往。)

下节课就让我们继续走进王维的古诗,体验他的内心,去感受他对家乡、亲人浓浓的思念之情。

四、摆正姿势,指导写字

指导写字“重”

《每逢佳节倍思亲》教学设计 2

作者:佚名    转贴自:转载    点击数:158

(3)停车坐爱___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枫)

(4)___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桃)

(5)小___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荷)

(6)墙角数枝___,凌寒独自开。(梅)

(7)___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松)

(8)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_____少一人。(茱萸)

8.填上地名。

(1)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_____。(扬州)

(2)_____瓜州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京口)

(3)不识_____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庐山)

(4)朝辞_____彩云间,千里_____一日还。(白帝、江陵)

(6)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_____。(杏花村)

9.根据意思写出诗句。

(1)说明好上加好,争取更大胜利。(更上一层楼)

(2)说明生命力强,比喻革命的烈火是扑不灭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3)表达在节假日对亲人无限思念之情。(每逢佳节倍思亲)

(4)常用来教育孩子要珍惜劳动果实。(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5)形容风景一处比一处好,或比喻先进之上还有先进。(山外青山楼外楼)

(6)说明要采用多种方式选拔优秀人才。(不拘一格降人才)

10.读诗句,猜谜语。

(1)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猜一建筑材料(石灰)

(2)一朵芙蓉顶上栽,彩衣不用剪刀裁。平生不敢轻言语,一唱千门万户开。

猜一动物(花公鸡)

(三)活动小结

1.各人统计得分情况,比比谁得分最多,对得分多的前10名予以表扬。

2.教师小结:从刚才漫游“古诗园”的情况来看,大家已掌握了许多古诗。不过,我们还只是漫游了古诗园中的一角。我们要想漫游整个古诗园,对古诗有更多的了解,还需要更多的时间,下更大的功夫。用王之涣爷爷的话来说就是(大家齐说)——“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搜索本课的课题关键的一两个字可以查找更多资料。本站(第一范文)地址

本文转载

《每逢佳节倍思亲》教学设计 3

一、成语填空:

一年一(  ) (  )老(  )幼  兴高(  )(  )  家家(  )(  )  思(  )万千  天各(  )(  )

二、多音字注音组词:  觉(      )(        )  重(      )(        )挑(      )(        )

三、形近字组词:彩(         )佳(        )幼(        )挽(       )逢(       )

采(         )洼(        )幻(        )换(       )缝(       )

四、词语排序(写序号):   1端午节  2重阳节 3除夕  4春节  5中秋节  6元宵节  7七夕节

五、填空:

1、重阳节时每年的(   )月初(   ),我知道这一天的习俗有(          )(           )等。

2、遥知兄弟登高处,(                     )。这是(   )代诗人王维在《                       》中写下的诗句。这首诗表达了诗人(              )的思想感情。

3、除夕,身在外地的妈妈不能回家了,此刻最能表现她心情的诗句是:

4、《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其中的“山东”指的是今天的山东省吗?(              )

5、解释画线词的意思:异乡(      ) 倍思亲(     ) 佳节(        )异客(        )每逢(        )

六、我积累的思念家乡的诗句有:

《每逢佳节倍思亲》教学设计 4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借助课文内容,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身居外地在重阳佳节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1、尊重学生个性感悟,并通过学生的个性感悟,使学生对诗、文的理解更多元化,从而达到读文悟情的目的。

2、在读文中逐步理解感悟诗句的意思。

教学过程:

一、扣题导入

1、今天宾老师要和古宜镇二小的同学一起学习23课,板书课题——每逢佳节倍思亲。随机指导书写课题中的三个生字。

2、你们知道我国有哪些传统佳节?(春节元霄节端午节中秋节)

3、你们喜欢过节吗?为什么呢?

4、欢度佳节是多么令人高兴的事啊!但是唐朝有位诗人在重阳佳节这天,却道出了这样的感叹——每逢佳节倍思亲(齐读)。

二、初读古诗,走近文本

1、课题是一句千古绝唱,它出自哪首诗?出示整首诗。

2、这里的九月九日指的就是——(重阳节)。这里的“山”指的是华山,山东就是华山的东面。王维的家乡和亲人就在华山的东面。“忆”是什么意思?(回忆、想念)

3、谁来读这首诗?

4、出示《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诗。读读全诗,看有什么地方不懂?——学生自由质疑,简单的问题相机解决。

5、孩子们,以往我们是怎么学习古诗的呢?(交流学习古诗方法:查字典、读课文理解)说得好,这是一篇文包诗,诗句的意思就藏在课文中。下面请同学们跟着老师走进课文,走进诗人的心灵。你们不要看书,只要用耳听,边听边想象画面。(老师配乐朗读全文)

6、刚才听老师读,你想象到什么样的画面?

7、是呀,我们一边读一边想画面,就能把课文读出味儿,读出感情来。你们想读读课文吗?(生自由读课文,约2遍。教师巡回指导。)

三、诗文对照,读文悟情

1、刚才你们是大声地朗读课文。这一次啊请大家再来读课文,这次是默读,不出声,边读边想,哪些句子能解释古诗,用铅笔划出来。(师巡视)

2、学生交流汇报。

●理解诗句:独在异乡为异客

(1)课文中有一个句子能够帮助我们理解第一行诗句的意思,你找到了吗?

(生读句子:15岁那年,他就离开家乡,来到京城长安,不觉已经两年了。)

(2)15 岁,还是一个孩子,而且是孤身一人离开家乡,不觉已经两年了。一年多少天?(365天)两年多少天?对,七百多天没有见到亲人了,心情是多么难过啊!谁来读读这句话?

(3)诗人王维孤独一人,漂泊他乡,举目无亲,内心多么凄凉!谁能读一读这句诗?(出示:独在异乡为异客。)哪些字最能表现王维内心的悲凉?(独、异)请你再读给大家听。

(4)要想把课文读得更好,就要把自己当作文中的人物,现在你就是那个孤独的王维,让我们一起发出感慨——(独在异乡为异客。)

●理解诗句:每逢佳节倍思亲

(1)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又到了,人们是怎样欢度这个节日的?

(生读句子: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又到了,一大早,大街上便热闹起来。人们扶老携幼,兴高采烈地去登高游玩。)

(2)你读这个句子有什么感受?(很高兴)哪些词语让你感到高兴?(热闹、扶老携幼、兴高采烈)

(3)“扶老携幼”什么意思?(扶着老人,带着小孩。)你们有过全家人扶老携幼去逛街的时候吗?(走到一个学生身边):你们全家人扶老携幼逛街时,你的心情怎样?(我感到特别高兴)对,这就是这句话中的词语——(生接:兴高采烈)

(4)你们能读出这种高兴,读出重阳佳节大街上的热闹吗?请试一试。(自由练读,指名读。)

(5)这就是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诗人看到这一切会有怎样的感受呢?(王维看着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了。)

(6)引导回读。

●理解诗句: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1)重阳佳节的欢乐不属于王维,此时的他独在异乡,只能沉浸在美好的回忆中。他过去,他是怎样和兄弟们欢度重阳节的?

(生读句子:以前在家乡时,每逢重阳节,总要和兄弟们头插茱萸,手挽着手去城外登高远眺。大家欢聚在一起,是多么让人高兴啊!)

(2)你是带着怎样的心情读这句话?(高兴)为什么这么高兴呢?

(3)同学们,我们现在就是大诗人王维和他的兄弟了,让我们也来插插茱萸、挽上手、登高远眺,高高兴兴地做做动作,好吗?(师读句子,学生做动作。)

(4)高兴吗?谁再通过朗读让我们感受到你的高兴?(生读,齐读。)

(5)回忆着与兄弟们共度重阳的画面,此时的王维还想到了什么?课文哪些句子告诉我们?

(生读句子:如今我们却天各一方,不能相会……此时此刻,兄弟们一定也在登高聚会,西望长安,思念着我呢。)

(6)什么叫“天各一方”(指各人在不同的地方)

(7)课文中说“他们天各一方,不能相会……”想一想,他们还不能一起干什么了?(不能一块头插茱萸,不能手挽着手……饮酒作诗)此时他的心情是怎样的呢?(忧愁、难过、低落、无奈、悲伤)。课文用一个省略号,表达了他这种复杂的心情,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8)你们看,诗人王维思念兄弟们多么深切,既想到了过去,又想到了现在;既想到了自己对兄弟们的思念,也想到兄弟们对自己的思念——学生读:此时此刻,兄弟们一定也在登高聚会,西望长安,思念着我呢。这真是——(出示: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9)是啊,你们体会得真好。想读这句话吗?指两名学生读。

四、情感涌现,吟诗抒情

1、别人全家团聚,而自己却独在异乡,所以他——“每逢佳节倍思亲”;兄弟们便插茱萸,而独少他一人,所以他——“每逢佳节倍思亲”。想到这里,他思绪万千,提起笔来,一挥而就,留下了这千古绝唱。(师配乐范读。)

2、刚才,老师在诵读这首诗时,把自己当作了王维,借这首诗来表达我对家乡的思念,老师相信你们也一定也体会到了诗人的心情,那就来吟诵这首诗吧!我们同桌俩相互读读。(同桌读、指名读)

3、在这饱含浓浓思乡情的乐曲声中,我们也即将结束这堂课了,让我们再次深情地吟诵这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吧!(配乐齐读)

《每逢佳节倍思亲》教学反思

《每逢佳节倍思亲》是一篇以“文包诗”特殊形式出现的文章。在课文中不仅呈现了王维的旷世之作《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而且通过一个故事的形式来形象地解释王维的这首诗,故事融入了作者年少离乡,适逢重阳,遥想亲人的深深情思。文章以脍炙人口的名句“每逢佳节倍思亲”为题,透出了浓浓的思乡之情。课文情感真势,有相依相伴的故乡情,有望眼欲穿的离别情,读起来饶有趣味。

文包诗是苏教版教材特有的一种文体。我希望通过这篇课文的教学尝试,能够探索出一种文包诗的教学方式。本课紧紧围绕课题“每逢佳节倍思亲”来教学,分为三步来完成:第一步:诗文对照,明诗意;第二步:步进文本,浯诗情;第三步:再回古诗,入诗境。

下面,就怎样上好这堂课,浅谈一些自己的体会:

一、联系实际,加深感受

只有真正调动了学生的情感,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才能触动学生的心灵,真切地

体会到诗人的情感。教学中,我设计了两个说话练习,让学生进行角色的互动:一是联系实际谈谈,自己离开家和父亲时的感受;二是联系生活想想,王维和兄弟们天各一方,不能做什么?在学生之间情感的熏陶下,对王维离家时间久,思念亲人有了感触。有了这样的感情铺垫,学生朗读起来颇具深情,效果较好。

二、以读代讲,读中浯情

在学生理解全诗的意思,有了初步的情感体验后,为进一步深化对全诗理解,体味诗情。

我趁热打铁,配乐范读,让学生感受作者当时的心情,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句“每逢佳节倍思亲”。在对王维眼前所见到的“扶老携幼”、“兴高采烈”的场面和他所想原来在家乡时与兄弟们“插茱萸”登高远眺”的欢乐情景的理解与想象的基础上,通过引读、评读,范读、反复诵读,使学生加深对诗人情感的体验,体味出诗人赋予诗的思想感情。

三、抓关键词,品味诗境

“提领而顿,百毛皆顺”,这篇课文的领子在哪儿?人家是“扶老携幼”、“兴高采烈”

大街“热闹”极了,而自己呢?“独在异乡为异客”触景生情、睹景思人,所以“每逢佳节倍思亲”。以前和兄弟们“头插茱萸”“手挽着手”“登高远眺”,现在“天各一方”,不能相会。这些词语的对比产生的反差就是诗人真实情感的写照,所以他是“思绪万千”,写下了这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在教学中,我沿着这条情感线索,抓住课文中的关键词,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情感变化,并通过学生的个性感悟,使学生对诗、文的理解更多元化,从而达到读文悟情的目的。

整个教学过程虽然闪动着一些亮点,但也存在着许多不足:

1、《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比较通俗、浅显,又较常见。在学习前,有许多学生都已经会读,会背,对诗意也有一定地理解,学习起来可能个别学生兴趣不是很强。

2、在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交流形式还可更丰富。

3、教师语言的感染力还可以更进一步增强。

《每逢佳节倍思亲》教学设计 5

一、教师激趣,导入课题。

同学们,课下你们一定背诵了许多古诗!还记得我们在二年级学过的《静夜思》吗?(生:记得)(教师指名背诵)是啊! 对于远在他乡的游子来说,家乡就是一个让人魂牵梦萦的地方。今天刘老师给大家带来了另一首思乡的古诗叫《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师出示《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指名读、齐读。关于这首古诗,还隐藏着一段感人的的故事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23课(教师板书课题,指导“佳”的写法和注意事项。生书空)。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王维少年时的故事吧!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师:请同学们轻轻地打开书,大声的朗读全文。注意读书的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不认识的字和生词画下来。

2、生读课文,教师巡视。

3、师:课文读完了,文章的题目中有“佳节”,你知道“佳节”是指什么节呢?题目又是什么意思呢?(教师指名回答)

佳节:九月九日重阳节。  逢:遇到。  倍:更加。

请你连起来说说好吗?

4、师:看来大家刚才读书的确很用心,上面的难题迎刃而解。

在课文中还出现了一些词语,大家认识吗?让我们和它们打声招呼吧!(教师出示词语,指名读,齐读)

重阳    佳节    一年一度

登高    热闹    扶老携幼

欢聚    游玩    兴高采烈

异乡    兄弟    天各一方

师:你读的真不错,都读正确了,了不起!让我们齐读这些词语。

5、师:既然大家把这些词语读的这么好,那么谁能用上面的词语来试着说说课文的内容呢?(教师指名说,教师适当点拨。)

三、再读课文,体会情感

同学们,这些字词大家都认识了。我们再把它放到文章中你还认识吗?请同学们再读课文,注意把句子读通顺,读流利,长句子多读几遍。(生读课文,教师巡视。)

四、教师指名读课文,检查读课文情况。

五、诗文对照,情感涌现

1、师:请同学们仔细读读课文1-3小节,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明白的。拿出笔做上不同的记号。

2、组织同桌交流。

(一)教师出示第一自然段,你读懂了什么?——指导朗读。

“15岁”“两年”——年龄小,离家时间长。

师:你离开过你爸爸妈妈一段日子吗?你当时的心情如何?

师:是啊!与亲人分离,哪怕是几天都会很思念,王维那么小就离家两年了,怎能不感到孤独呢?所以诗中说:“独在异乡为异客”。一个“独”字写出了诗人孤独寂寞的心情。让我们齐读第1小节。

(二)出示第二自然段,你读懂了什么?——反复练读。

1、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想象一下街上热闹的情景。

2、谁能读出大街的热闹情景以及王维心中的寂寞、孤独的情感。

(教师指名读)看来你真的体会到了!!

3、师:同学们诗中哪个字写出了更加思念亲人?再读。

(三)出示第三自然段,你读懂了什么?——指导朗读。

师:看着别人欢欢喜喜地过重阳,此时此刻,他在想些什么呢?

1、王维想到了什么?

2、现在他们隔着华山,用文中的词语说是什么?

(教师引读——理解“天各一方”。)

(四)引读第四自然段,以读代讲。

师:是啊!一首诗就是一幅画,一首诗就是一片情。千言万语汇成这样一句诗:每逢佳节倍思亲。如今,这句诗已� 让我们用我们的真情再次吟诵这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吧!(全体练习背诵)。

下节课就让我们继续走进王维的古诗,体验他的内心,去感受他对家乡、亲人浓浓的思念之情。

六、教师指导学生练习描红,临帖。

教师指导个别字的写法及生字的间架结构。

七、作业设计:

师:同学们在我国的古代诗歌中有许多表达思乡的古诗,请同学们课下搜集一些,下次上课的时候让我们一起交流。好吗?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里,下课!!

《每逢佳节倍思亲》

【教材分析】

本文文采用的是“文包诗”的形式。是以唐代大诗人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的名句“每逢佳节倍思亲”为题目,文章蕴含着浓浓的亲情。  “文包诗”是苏教版教材中一种特殊的文体,它既不同于一般课文,又不同于诗歌,而是根据那些千古名诗的创作背景和诗人的创作经历编写成的一个生动活泼、语言优美的故事。即“文”是由“诗”演化而来的。在教学时我欲借助“文”学“诗”,旨在引导学生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习得某种方法,以理解诗意,体会诗人的情感,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美。

【学情分析及教学方法】

三年级的学生已经有学习古诗的经验,课堂上主要让学生是借助诗歌来读懂课文,然后再通过读文感受诗的意境。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学会本课的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4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大体理解课文内容,初步体会诗人身居外地在重阳佳节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一、教师激趣,导入课题。

同学们,课下你们一定背诵了许多古诗!还记得我们在二年级学过的《静夜思》吗?(生:记得)(教师指名背诵)是啊! 对于远在他乡的游子来说,家乡就是一个让人魂牵梦萦的地方。今天刘老师给大家带来了另一首思乡的古诗叫《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师出示《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指名读、齐读。关于这首古诗,还隐藏着一段感人的的故事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23课(教师板书课题,指导“佳”的写法和注意事项。生书空)。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王维少年时的故事吧!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师:请同学们轻轻地打开书,大声的朗读全文。注意读书的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不认识的字和生词画下来。

2、生读课文,教师巡视。

3、师:课文读完了,文章的题目中有“佳节”,你知道“佳节”是指什么节呢?题目又是什么意思呢?(教师指名回答)

佳节:九月九日重阳节。  逢:遇到。  倍:更加。

请你连起来说说好吗?

4、师:看来大家刚才读书的确很用心,上面的难题迎刃而解。

在课文中还出现了一些词语,大家认识吗?让我们和它们打声招呼吧!(教师出示词语,指名读,齐读)

重阳    佳节    一年一度

登高    热闹    扶老携幼

欢聚    游玩    兴高采烈

异乡    兄弟    天各一方

师:你读的真不错,都读正确了,了不起!让我们齐读这些词语。

5、师:既然大家把这些词语读的这么好,那么谁能用上面的词语来试着说说课文的内容呢?(教师指名说,教师适当点拨。)

三、再读课文,体会情感

同学们,这些字词大家都认识了。我们再把它放到文章中你还认识吗?请同学们再读课文,注意把句子读通顺,读流利,长句子多读几遍。(生读课文,教师巡视。)

四、教师指名读课文,检查读课文情况。

五、诗文对照,情感涌现

1、师:请同学们仔细读读课文1-3小节,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明白的。拿出笔做上不同的记号。

2、组织同桌交流。

(一)教师出示第一自然段,你读懂了什么?——指导朗读。

“15岁”“两年”——年龄小,离家时间长。

师:你离开过你爸爸妈妈一段日子吗?你当时的心情如何?

师:是啊!与亲人分离,哪怕是几天都会很思念,王维那么小就离家两年了,怎能不感到孤独呢?所以诗中说:“独在异乡为异客”。一个“独”字写出了诗人孤独寂寞的心情。让我们齐读第1小节。

(二)出示第二自然段,你读懂了什么?——反复练读。

1、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想象一下街上热闹的情景。

2、谁能读出大街的热闹情景以及王维心中的寂寞、孤独的情感。

(教师指名读)看来你真的体会到了!!

3、师:同学们诗中哪个字写出了更加思念亲人?再读。

(三)出示第三自然段,你读懂了什么?——指导朗读。

师:看着别人欢欢喜喜地过重阳,此时此刻,他在想些什么呢?

1、王维想到了什么?

2、现在他们隔着华山,用文中的词语说是什么?

(教师引读——理解“天各一方”。)

(四)引读第四自然段,以读代讲。

师:是啊!一首诗就是一幅画,一首诗就是一片情。千言万语汇成这样一句诗:每逢佳节倍思亲。如今,这句诗已� 让我们用我们的真情再次吟诵这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吧!(全体练习背诵)。

下节课就让我们继续走进王维的古诗,体验他的内心,去感受他对家乡、亲人浓浓的思念之情。

六、教师指导学生练习描红,临帖。

教师指导个别字的写法及生字的间架结构。

七、作业设计:

师:同学们在我国的古代诗歌中有许多表达思乡的古诗,请同学们课下搜集一些,下次上课的时候让我们一起交流。好吗?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里,下课!!

《每逢佳节倍思亲》教学设计 6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认识多音字"重",并能把它写正确、美观;学习新偏旁,"幺"字旁。并能正确、流利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运用透过文本,展开想象,浮现画面的方法,深入理解关键词语"扶老携幼"、"兴高采烈""天各一方"以及相关句子、段落的意思,从而体会诗人身居异乡在重阳佳节时更加思念家乡亲人的思想感情。

3、通过重点词句,诗文结合,理解课文的内涵、品读古诗的意境,初步感受写周围环境反衬心情的表达方法。

4、借助古诗卡,网络资源,学生精心搜集资料,了解诗人王维,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热情与兴趣。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我国有许多传统佳节,今天我想请你们猜猜看,所出示的图片和哪个节日有关?(中秋节)中秋节时,有什么习俗?

出示句子填空:每逢中秋节,人们总要(             )。

2、学生填空。

3、出示龙舟、粽子图片,猜猜看,句子练习(同上)。

4、出示茱萸图片,介绍茱萸:茱萸又叫越椒或艾子,是一种有着浓烈香味的植物,据说可以驱邪避灾。指名领读。

5、引导:提起茱萸,自然也会让人想起一个节日——(重阳节)。正音领读。句子联系:每逢重阳节,人们总要(            )。

6、出示“重”。我们一起来看“重”这个字,还可以怎么组词?(它还有另外一个读音),这可是一个常用字,怎样把它些好看呢?

7、请同学看我来写(边写边说儿歌):一撇一横长,扁日在中央,一竖贯到底,两横要添上。

8、学生描红、练写

9、谁知道重阳节是哪一天。(农历九月初九)

10.介绍重阳节的资料:农历九月九� 九月九日,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到了唐代,重阳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重阳又称“踏秋”与三月三日“踏春”皆是家族倾室而出,这天所有亲人都要一起登高“避灾”,插茱萸、赏菊花。这是历代文人墨客吟咏最多的几个传统节日之一。

11、出示幻灯片:我国唐代有位著名的诗人,叫王维,就在九月初九重阳节这一天写下一首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指名朗读。

12、�

出示课题,齐读。

二、初读感悟。

1、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诗人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写出这首诗的呢?

出示初读提示

(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难读的词句时,多读几遍。

(2)想一想:诗人在什么时候,看到什么,想到什么,写出了《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

2、出示词语,指名领读。

一年一度   兴高采烈   扶老携幼(出示:幼,怎么记住这个字,认识新偏旁)

兄弟们   登高远眺    欢聚

(放到句子当中读一读:每逢重阳节,王维总要和兄弟们欢聚在一起,登高远眺。     )

天各一方   思绪万千    思念    异乡

(出示字典中“异”的义项,选择正确的解释)

解释:离开家乡到别的地方学习生活,那地方就被称为“异乡”。课文中的异乡指?

3、我们交流一下诗人在什么情况下写出《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谁来说说诗人在什么时间?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写出了这首诗的。可以使用课文中的语句。

节选文中的关键语句,用自己的话组合起来就可以概括课文大意了。

指名连起来说一说。

4、是的, “每逢佳节倍思亲”这句千古佳句也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写出的。

三、精读品析

通过预习,我们知道,唐代的大诗人王维,15岁那年离开家乡,独自来到异乡京城长安求学,在长安他是一位异乡人。 所以,他称自己“独在异乡为异客”。

(一)学习第二自然段

1、谁能选用课文中的一句话,来解释这句诗的意思?

2、“王维看着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

3、从这句话中,你读懂了什么?你想知道些什么?有什么疑问?

为什么看着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王维会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

4、明明是写王维思念家乡,为什么却写别人欢度节日的情景呢,那我们就一起去看看书中是怎么描写人们如何欢度节日的?默读第二自然段,画出相关句子。

“一大早,大街上便热闹起来。人们扶老携幼,兴高采烈地去登高游玩。”

指名读,其他同学认真听,其中的哪个词深深吸引了你,看到它时你的

眼前浮现了怎样的画面?你仿佛看到人们在干什么?又仿佛能听到些什么?

例:扶老携幼——我印象深刻的词是“扶……”我仿佛看到人们搀扶着老人,领着自己的小孩,脸上露出了灿烂的笑容,老人笑得怎样?小孩笑得怎样?

还有谁印象深刻的也是“扶……”

其他同学对哪个词印象深刻呢?

同学们展开了丰富的想象,把人们欢度节日的情景生动地描述了出来,惟妙惟肖,此时,你的心情如何?谁能带着这种心情把这个句子再来读一读。

“一大早,大街上便热闹起来。人们扶老携幼,兴高采烈地去登高游玩。”

指名读。

其实,节日不同,人们各种各样的庆祝活动也不尽相同,课前查过资料的同学,谁来说说重阳节有哪些习俗?(插茱萸、吃重阳糕、登高游玩、秋游赏菊、喝菊花酒……)

5、过渡:多么幸福的画面,多么欢乐的场景呀,谁能用朗读把我们带到那热闹的大街上去?

“一大早,大街上便热闹起来。人们扶老携幼,兴高采烈地去登高游玩。”

指名读、齐读。

7、大家的朗读声情并茂,让人仿佛身临其境,我相信同学们一定沉浸在热闹欢乐的气氛中。我猜,王维看到这种情景一定也很开心,也是兴高采烈的,你们同意吗?他的心情究竟是怎样的呢?

8、说得好,王维15岁就离开家乡在长安生活,已经两年了,这700多个日日夜夜都是孤独一人。此时恰逢重阳佳节,他都不能与家人相聚,他的心情怎能高兴得起来,他怎能不更加想念家乡的亲人。

出示:“王维看着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

指名读。齐读。

9、看着别人扶老携幼,兴高采烈地登高游玩,王维最想做什么?……他能实现吗?

看着别人一家团圆,围在一起吃重阳糕喝菊花酒,王维最想做什么?……他能实现吗?

看着别人秋游赏菊,与同窗好友吟诗作画,王维最想做什么?……他能实现吗?

(二)学习第三自然段

1、是的,所有的想法都是奢求,身在异乡的王维只能独自沉浸在过去美好的回忆中。他想到了什么啊?能实现吗?

因为他的家远在蒲州,与长安相距数千里,中间还隔着一座高耸入云、难以翻越的华山。家乡在山的东面,而自己却在——山的西面,真是“天各一方”。

2、配乐范读:如今,我们却天各一方,不能相会……此时此刻,兄弟们一定也在登高聚会,西望长安,思念着我呢。

3、你听出了什么?是的,重阳佳节,热闹的大街上,王维只身一人在长安,是那么孤独,与他天各一方的是谁?仅仅指兄弟们吗?还有谁?

4、如果你是王维的兄弟,你想说:“

如果你是王维的父母,你想说:“

如果你是王维的朋友,你想说:“

师:多好的兄弟呀,多深的情谊呀,多深的思念,多朴实的恩情,有你这样的知己一生无憾……

5、可是

这里有兄弟的相伴吗,“如今……”

这里有父母的关怀吗,“如今……”

这里有朋友的问候吗,“如今……”

6、王维目睹着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热闹场面,他想起了过去的欢乐,也想起了独在异乡的孤独,想到家乡,想到亲人,想到的太多太多……(出示课件)真是——思绪万千。于是他提起笔,将浓浓的思念寄予四句诗中写下这传诵千古的名篇。

(三)再读《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情感升华。

1、此时此刻,我们再来读这首诗,相信一定能够读出别样的韵味来。

2、此时此刻,你就是王维,当你站在山坡上,眺望着遥远的家乡,你无限深情地吟诵着:

此时此刻,你就是王维,当你站在窗户前,仰望着皎洁的圆月,你孤寂无比地吟诵着:

此时此刻,你们就是王维,当你们想起家乡的父母,兄弟,朋友时,你情不自禁地吟诵着:

多么深切地思念,多么美好的诗篇,这是发自内心的思念之作呀。(齐背)

3、小结:越是看到别人一家团聚,欢度节日的情景,就越显孤独,越使人想念远在他乡的亲人。尤其是到佳节之时,思念家乡的情感就更加强烈。

同学们,现在你们明白了吧,为什么写王维思念家乡的亲人,却要提到别人欢度的节日的情景。因为——“每逢佳节倍思亲”(引读)。

四、拓展延伸、总结全文

1、(再次出示课题)师:“每逢佳节倍思亲”, 有这样感叹的又何止王维一人啊!身在海外的游子,思念故乡时,会说——“每逢佳节倍思亲”(引说)。

2、还在什么情况下,会让人想起这句诗?

3、包括经历汶川地震的四川同胞们,在逢年过节想起被地震夺去生命的亲人时,也会说:——“每逢佳节倍思亲”。

2、能写出这么感人肺腑的诗句,王维真不愧是唐朝诗人中的大家!

王维(701-761),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王维不但精于诗文,而且擅长音律、书画。人们称赞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尤其在描写自然景物方面,有其独到的造诣。无论是名山大川,边疆关塞,或是小桥流水,都能写得鲜活无比,是山水田园派的代表。

五、布置作业

1、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并把古诗背后的故事讲给父母听。

2、请同学们搜集表达思乡之情的古诗,自己来读读。

六、板书设计

23、每逢佳节倍思亲

西            東

长安                    蒲州

华山

《每逢佳节倍思亲》教学设计 7

师:昨天大家已学习了《每逢佳节倍思亲》这一课,现在老师来检查大家对这一课词的认识情况。(出示生词小黑板,指名认读。)

师:词会读了,这首诗会读吗 (出示《九日九忆山东兄弟》这首诗的小黑板)指生读,重点指导读出诗的节奏。

师:知道这首诗是谁写的吗

生:王维。

师:我们说话得有根据才行。你从哪里知道是王维写的呢

生:第一段。

师:那就自由默读第一段,边读边思考:你还读懂了什么

生默读。

师:谁先来说说通过这一段的默读你读懂了什么 生1:我知道王维是一个十五岁的孩子。

师:是呀,王维还是一个十五岁的孩子,比你们大不了多少。谁还来谈谈你读懂了什么 生2:我读懂了王维是唐朝的大诗人,在他十五岁那年就能独自一人在外生活两年。

师:你可真会读书。孩子们,你们离开过家两年或是一年或是半年吗 有吗

生:没有。

师:一年多少天

生:三百六十五天。

师:两年就是 生:两个三百六十五天。

师:一个孩子远离父母在外生活这么漫长的时间,那种思家的心情大家能体会到吗 谁能通过朗读让大家体会到时间的漫长是思家心情的迫切

生读。

师:这就是(指诗的第一句让生齐读).

师:正因为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所以他才会(指诗的第二句学生齐读。)

师:谁知道佳节在本文指的是哪一天吗

生:九月九日。

师:九月九日又叫什么节

生1:重阳节。

生2:老人节。

生3:登高节。

师:是的。九月九日重阳节人们有登高的习俗,所以又叫登高节。你们还知道哪些节日及这些节日的习俗呢

生1:我知道过春节吃饺子。

生2:我知道中秋节吃月饼。

生3:我知道端午节吃粽子。

师:你们可真了不起,知道的这么多!看看课文里是怎么描写重阳节的热闹场面的好吗

生:人们很高兴,很开心。

师:老师说过,我们说话要有根据,你的根据是什么呢

生:"人们扶老携幼,兴高采烈地去登高游玩。"

师:"扶老携幼"是什么意思知道吗

生:好象是扶着老人吧

师:这样说完整吗 就象你们的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带着你们出去游玩时怎么样呢

生:爸爸,妈妈搀扶着爷爷,奶奶,还要拉着我。

师:你说的可真好,这就是扶老携幼。"兴高采烈"可以换个什么词合适呢

生1:高高兴兴。

生2:开开心心。

师:是的。这就是"兴高采烈".当王维看到人们过节这么开心这么愉快,他怎样呢

生:"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

师:用课题里的哪几个字可以说明王维此时此刻的心情呢 生:"倍思亲".

师:知道"倍"的意思吗 生:更加。

师:再把这两段连起来读一读,你读懂了哪两句诗的意思了

生自由朗读课文后齐读第一句诗句。

师:大街上到处洋溢着过节的欢乐气氛,而此时此刻王维却独自一个在他乡无人相伴,他不由得想起了

生:想起了以前在家时与亲人们一起过节的热闹情景。

师:而如今却 生:"天各一方".

师:"天各一方"就是指

生:与亲人相距很远,不在一个地方。

师:此时此刻王维还会想 生1:如果能与兄弟们在一起该多好哇!

生2:如果爸爸,妈妈在身边我就不会这么孤独了。

生3:我要是能回去与亲人们团聚该是多么幸福啊!

师:你们的想象力可真丰富!你们说的老师都没能想到。是啊,王维在想念着家乡的亲人,家乡的亲人也会想着他吗 生:一定会。

师:何以这么肯定

生:"兄弟们一定也在登高聚会,西望着长安,思念着我呢。"

师:这可是王维在心里想的,可能是一厢情愿呢!

生:我们要是平时不在家爸爸,妈妈都会想我们的。

师:这下老师相信了。是啊,我们离开家一段时间后家里的亲人都会想念我们的,何况王维离家两年了,而且还是个孩子呢,家中的亲人一定会思念他的。想着过去的美好时光,看着眼前的欢乐景象,此时此刻王维思绪万千,不由得吟出了(出指全诗让生齐读).

师:想家的滋味好受吗

生:不好受。

师:谁能通过自己朗读这首诗,让大家都能感受到王维这种思家的心情呢

找两生声情并茂地读这首诗。

师:诗读得这么有感情把老师都给打动了,能把这首诗默写下来吗

生默写《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师提出注意写字事项).

师:孩子们辛苦了!感谢你们与老师这节课愉快的合作,孩子们再见!

生:老师再见!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