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中,说到古诗,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古诗具有格律限制不太严格的特点。还在苦苦寻找优秀经典的古诗吗?
今天顺利完成了语文园地八的教学,针对教学情况进行简单的。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知识的获得,必须通过学生积极思考和实践活动,必须激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独立性。因此,把课堂还给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学习,给学生充分的学习时间,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创设自学的“气氛”,让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得到充分的发挥,这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主渠道。
一、提供给学生“学”的方法。
提供给学生学的方法,犹如交给学生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学生掌握了方法,才能真正把握学习的主动权,真正属于学习主体位置。学生的创新意识,只有在自主探索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才能得到培养。例如,在“交流平台”的教学中,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出发,留给学生足够的探索空间,让学生通过复述、评议、探究交流等具体活动掌握复述的方法和技巧。
二、提供“讨论交流”的机会。
为学生提供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的机会,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教师首先要给学生创设一个民主、平等、和谐的环境,让学生充满自信。例如,在“识字加油站”的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小组探究、全班交流等环节,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充分表示自己的思维方法及过程,揭示知识规律和解决问题,同时也培养了学生之间团结友爱,互助合作的精神。
三、引导学生发现规律、延伸拓展。
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文本资源,引导学生从中发现规律,并进行迁移。如在“词句段运用”的教学中,引导学生在自主发现的基础上说句子、拟题目、学转述,而后以教材为依托进一步将教学作必要的延伸。这一环节的安排,意在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拓展性训练。
四、充分发掘记忆潜能,引导学生拓展积累。
在“日积月累”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仅仅通过接触语言来学习古诗无法达到预期效果。因此,我抓住古诗“诗中有画”的特点,把“诗”与“画”结合起来进行教学,通过出示图片具体而形象地再现古诗中的画意,唤起学生丰富的联想,从而引导学生深入体会古诗的画面美。这部分教学要重视背诵积累,背诵古诗不仅仅是语言的积累,同时还是文化的积累,思想的积累,因此,在教学中充分发掘儿童的记忆潜能,引导学生拓展积累。
教学目标:
1 认识3个字。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 学习借助注释初步理解古诗大意。
教学重点:
朗读古诗,背诵古诗,大体了解古诗大意。
教学准备:
阅读积累白居易的《琵琶行》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我们已经学习过很多描写春天的古诗,现在我们来个比赛,看谁的古诗背得多。
2、揭题,今天我们再学习一个唐代诗人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
3、板书课题,指名读课题。
二、创设情境,了解古诗。
1、简介作者及书写古诗的'时代背景。
2、教师范读古诗。
3、自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4、同位互读,检查生字认读情况。
5、用卡片检查生字认读:寺 菲 觅
6、检查指导朗读读古诗。
三、理解词句,了解诗的大意。
1、自己逐句读诗,想一想每一句诗什么意思,可以同桌或小组商量,提出不懂的词句。
2、教师针对学生质疑,指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了解每句诗的大意。
3、说说你从诗中读懂了什么。你还想知道什么?
四、指导朗读,体会诗情画意。
1、学生自己试读,评议指导。
2、教师范读,学生仿读。
3、多种形式朗读比赛。
4、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感情地诵读古诗。
资料:
这首诗作于元和十二年(817)初夏,当时白居易在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马任上。这是一首纪游诗,大林寺在庐山香炉峰顶。关于他写这首诗的一点情况,本集有《游大林寺序》一文,可参考。
全诗短短四句,从内容到语言都似乎没有什么深奥、奇警的地方,只不过是把“山高地深,时节绝晚”、“与平地聚落不同”的景物节候,做了一番纪述和描写。但细读之,就会发现这首平淡自然的小诗,却写得意境深邃,富于情趣。
诗的开首“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两句,是写诗人登山时已届孟夏,正属大地春归,芳菲落尽的时候了。但不期在高山古寺之中,又遇上了意想不的春景── 一片始盛的桃花。我们从紧跟后面的“常恨春归无觅处”一句可以得知,诗人在登临之前,就曾为春光的匆匆不驻而怨恨,而恼怒,而失望。因此当这始所未料的一片春景冲入眼帘时,该是使人感到多么的惊异和欣喜!诗中第一句的“芳菲尽”,与第二句的“始盛开”,是在对比中遥相呼应的。它们字面上是纪事写景,实际上也是在写感情和思绪上的跳跃──由一种愁绪满怀的叹逝之情,突变到惊异、欣喜,以至心花怒放。而且在首句开头,诗人着意用了“人间”二字,这意味着这一奇遇、这一胜景,给诗人带来一种特殊的感受,即仿佛从人间的现实世界,突然步入到一个什么仙境,置身于非人间的另一世界。
这首诗中,既用桃花代替抽象的春光,把春光写得具体可感,形象美丽;而且还把春光拟人化,把春光写得仿佛真是有脚似的,可以转来躲去。不,岂只是有脚而已?你看它简直还具有顽皮惹人的性格呢!
在这首短诗中,自然界的春光被描写得是如此的生动具体,天真可爱,活灵活现,如果没有对春的无限留恋、热爱,没有诗人的一片童心,是写不出来的。这首小诗的佳处,正在立意新颖,构思灵巧,而戏语雅趣,又复启人神思,惹人喜爱,可谓唐人绝句小诗中的又一珍品。
《大林寺桃花》是唐代诗人白居易于初夏时节游大林寺时即景吟成的一首七绝。此诗说初夏四月作者来到大林寺,此时山下芳菲已尽,而不期在山寺中遇上了一片刚刚盛开的桃花。诗中写出了作者触目所见的感受,突出地展示了发现的惊讶和意外的惊喜。全诗把春光描写得生动具体,天真可爱,活灵活现,是唐诗绝句中的一首精品
在此次古诗教学中,我着重让生了解古诗学习的五个步骤:解诗题、知作者、读诗文、明诗意、悟诗情,并且紧扣这一步骤教学。古诗因特有音韵之美,所以决定了古诗词适合诵读的特点,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在教学中,我采用各种形式的读——自由读、同桌互读、指名读、范读、男女分读、齐读等朗读方式,让学生在读中理解,感悟,体验,积淀。
诗是诗人思想感情的真情流露,在了解诗意,初步感受诗的韵味后,我再引导学生结合古诗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的经历遭遇,让其体会古诗的深层情感。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进行想象和联想,将自己设想成诗人,从作者当时的立场设身处地的考虑感受,使诗中描绘的形象浮现于脑海中。如,为了让学生感知山下“芳菲尽”与山上“始盛开”的不同的景象,结合图片设置了简单说话练习。
古诗教学往往有比较才有鉴别,我设计本诗的教学难点为了解古诗词中含有的“桃花意象”,所以我在拓展环节,将《山中问答》带给学生,让他们了解“桃花源”的理想世界,最后把《桃夭》、《题都城南庄》、《送别》等古诗中的桃花意象罗列出来让学生辨别。
恰如其反的总结与反思才会让人不断进步,本节课最大的败笔之一就是没有做到“备学生”,拓展环节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过于艰深难懂,如果拓展为桃花意象同为“春光”的古诗较为合理;其二则是没有再进一步引导学生想象以体现深度阅读的主题;其三即为整节课下来,教师的主导性较为突出,学生的自主性体现较弱。
成功之处:
本堂课的设计内容较为丰富,学生们学会了复述,学习了形旁表义功能的带有口字旁和言字旁的形声字,学习了拟声词组的修饰作用,了解了带有反义词的并列关系的词组,学会转述别人的话,学习理解了古诗《大林寺桃花》。通过问题的巧妙设计,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同时,关注了语文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的培养,拓宽了语文学习的范围,学生在完成了本课的学习之后能够举一反三,获得更多的知识,增强主动学习语文的意识。
不足之处:
由于是练习,学习起来比较枯燥,教师应该注意趣味性的引导。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春天的美好,体会作者对春天的留恋之情。
<知识与能力>
1.认识3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学习借助注释初步理解古诗大意。
<过程与方法>
熟读成诵,借助注释初步理解古诗大意。
教学重难点:
朗读古诗,背诵古诗,大体了解古诗大意。
教学准备:
多媒体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我们已经学习过很多描写春天的古诗,现在我们来个比赛,看谁的古诗背得多。
2.揭题,今天我们再学习一个唐代诗人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
3.板书课题,指名读课题。
二、创设情境,了解古诗。
1.简介作者及书写古诗的时代背景。
2.教师范读古诗。
3.自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4.同位互读,检查生字认读情况。
5.用卡片检查生字认读:寺 菲 觅
6.检查指导朗读读古诗。
三、理解词句,了解诗的大意。
1.自己逐句读诗,想一想每一句诗什么意思,可以同桌或小组商量,提出不懂的词句。
2.教师针对学生质疑,指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了解每句诗的大意。
3.说说你从诗中读懂了什么。你还想知道什么?
四、指导朗读,体会诗情画意。
1.学生自己试读,评议指导。
2.教师范读,学生仿读。
3.多种形式朗读比赛。
4.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感情地诵读古诗。
《大林寺桃花》是唐代诗人白居易于元和十二年(820xx年)初夏在江州(今九江)庐山上大林寺时即景吟成的一首七绝。此诗说初夏四月作者来到大林寺,此时山下芳菲已尽,而不期在山寺中遇上了一片刚刚盛开的桃花。小编在这里整理了《大林寺桃花》阅读答案,希望能帮助到那您。
大林寺桃花
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大林寺桃花》阅读题目:
11.(甲)文说明对象是什么?请简要概括。(2分)
12.(甲)文划横线句子运用的说明方法有哪些?并选一种分析其在文中的作用。(4分)
13.(甲)文第③段,“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一句中的加点词“凡是”有何表达效果?(3分)
14.根据文意,将以下四个词语正确填入(甲)文括号中,它们的番号是 、 、 、 。(2分)
A.山脚 B.有霜 C.无霜 D.山腰
15.(甲)文②③④段能否交换顺序,为什么?(3分)
16.(乙)文《大林寺桃花》说明了(甲)文中哪种物候现象?(2分)
《大林寺桃花》参考答案:
11.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三个因素(或经度、纬度和髙下差异)。(2分)
12.举例子、作比较、列数字。答案示例:作比较,将早春晚春南京桃花刺槐开花日期同北京相 比较,强调突出了或者一切近海的地方,都有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的特点,(1分) 从而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1分)(意思相近即可)
14. BCDA (2 分)了物候现象南北差异的日数因季节的差别而不同,让人清楚明白。(任举两 种说明方法即可得2分,分析作用2分)
13. “凡是”是总括某个范围的一切情况,表示无一例外。(1分)用在此句中强调了所有&>15.不能。(1分)因为这是按三个因素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排列的,(1分)使这一部分 层次清楚,说理逻辑性强。(1分)
16.说明了高下差异是影响物候的因素。(1分)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 越往高处越迟。(1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