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
教学内容:
人教版课标教材三年级下册第5页例3及做一做,练习一第3题。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会辩认地图上的方向(四个方向),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四个方向),并能描述行走的路线。
2.过程与方法目标:在运用所学的方位知识解决简单的路线问题的过程中,了解同一路线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办法。
3.情感与态度目标:进一步感受方位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方位知识的兴趣,培养学生应用方位知识的意识。
教学重点:
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四个方向),并能描述行走的路线。
教学难点:
能运用所学的方位知识(四个方向),描述行走的路线。
教具学具:
把第5页例3的图,制成“人物”可以灵活摆放的教具。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出示第5页例3的图(删去图中的人物及话语)
(1)谁能在图上指出东、南、西、北四个方向?
(2)说一说,体育场、电影院在少年宫的什么方向?
(3)说一说,医院在商店的什么方向?商店在医院的什么方向?
2.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别人向我们问路或我们向别人问路的问题,怎样描述行走的路线,才不会让人走错路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路线问题。
二、探究新知
1.感悟描述行走路线的方法
(1)小明的妈妈生病住院了,他想到商店为妈妈买些东西。从医院出来后,向北走到第1个十字路口时(教师边用人物图片演示边讲述,最后把小明的人物图片放在医院旁的十字路口),不知道该怎么走了,你们能告诉他怎么走吗?
(2)请一名学生描述行走路线,教师在图上根据他的描述移动小明的人物图片,当学生的描述不明确时,教师就故意走错,迫使学生调整描述的。方法和语言,逐步让学生感悟到描述行走路线的方法,最后把小明放在商店的位置。
(3)谁能再说一说小明从医院旁的十字路口到商店的行走路线?
2.体会同一路线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走法
(1)小明买完东西,准备回医院,他可以怎样走呢?……还有别的路线吗?
(2)谁能把同学们说的路线在图上演示一下?仍然可以采用“根据描述演示的方式”,让学生领悟描述行走路线的方法。
(3)如果你是小明,你会选择哪一条路线?为什么?
3.学生自己提出路线问题自己解决路线问题
(1)小明选择了沿原路返回的路线,途中遇到一位叔叔向他问路(教师边用人物图片演示边讲述,最后把小明和叔叔的人物图片放在例3的图中的位置),你们猜猜这位叔叔会怎么问?学生可能会猜:
请问去电影院怎么走?
请问去少年宫怎么走?
请问去体育场怎么走?
……
(2)同桌两个人合作,一人扮演叔叔问路,一人扮演小明回答,扮演叔叔的同学根据扮演小明的同学的回答,在图上演示行走路线。
三、巩固练习。
1.第5页做一做。
(1)学生独立完成第(1)题,然后在图中画出小红从家到游泳馆的路线。
(2)说一说,小红、小兰、小明上学的路线。
(3)说一说,小红、小兰、小明放学的路线。
(4)先男生提出问题女生解决问题,再女生提出问题男生解决问题。
2.练习一第3题。
(1)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
(2)第(2)题,同桌互相提出问题互相解决问题。
四、全课总结。
今天学会了什么?描述路线时应该注意些什么?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结合实例和具体活动,感知镜面对称现象。掌握镜子内外图形对称、左右错位的规律,能利用镜子寻找对称轴(特别是不能对折的物体)。
2。能力目标:引导学生观察、探索、发现、交流,经历探索镜面对称现象特征的过程,使学生学会从数学的角度解释生活,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创新能力。
3。情感目标: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每个学生都能在活动中体验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
探索镜面对称的一些特征。
教学难点:
感知镜面对称现象,发展空间知觉和空间观念。
教学准备:
课件,镜子。
教学过程:
一、讲故事,引入新课
1。讲《猴子捞月》的寓言故事。猴子在路边散步,看到天空高挂一轮圆月;猴子走到井边,发现井边有一轮圆月,猴子以为天上的月亮掉到了井里;猴子大声叫喊,同伴扛来长长的网兜。众猴子怎么也捞不出“月亮”。问题:“这是什么原因?”(不是月亮掉到井里,而是井水倒映出月亮。)“在生活中,你们好有没有发现类似的现象?”(照镜子时,出现的现象;光滑的地板也会出现倒影等。)
2。揭示课题。
(1)总结,说明以上几种现象的特征。
(2)板书课题:镜子中的数学。
二、组织活动
1。教师示范。
(1)在黑板上贴一个大的黑体字——“王”的一半。
(2)把镜子放在虚线上(对称轴),让全班学生观察镜子里的图形和整个图形。
(3)让学生说一说看到了什么?有什么发现?(看到“王”字,镜子里的图形是镜子外图形的对称图形。)
(4)让学生试一试。
2。试一试。
第(1)题:让学生把镜子放在虚线上,看看镜子里的图形和整个图形。说一说,看到了什么。在书上画出对称图形。说一说,这条虚线在对称图形中称什么?
第(2)题
(1)镜子中的小女孩是举起了左手,小女孩其实举起的是哪只手?
(2)从镜子你能知道现在是几点吗?
(3)小组讨论:你发现了镜子中有什么数学学问?究竟小女孩照镜子时是几时?
(4)小组代表汇报小组讨论的成果。
3。小游戏
模拟照镜子的游戏。
师:假设苏老师站在镜子前,谁来做镜子中的苏老师呢?
(师生表演。)
采访镜子中的人:你为什么能做得这么准确?
(同桌互相做游戏,请一组学生全班展示。)
三、归纳小结,提升认识
师:今天同学们有什么收获?你的心情怎样?
(评析引导学生学会反思,培养学生的总结归纳能力,关注学生情感。)
教学目标
1、通过活动使学生感受土地面积单位1公顷、1平方千米的大小。
2、知道1公顷=10000平方米,1平方千米=100公顷。
3、进一步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运用,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使学生了解1公顷、1平方千米的大小。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发经验,发现问题
⒈ 填适当的单位。
⑴教师手拿的文具盒,它的表面面积大约是2( )。
⑵数学书封面的面积大约是300( )。
⑶黑板的面积大约是( )。
⒉ 罗山宝城广场占地面积约5( )。
二、感受体验,获取新知
1、通常我们在测量土地面积时,要用到更大的面积单位,公顷和平方千米。
它们到底有多大呢?这节课我们就来了解一下。
2、体验
(1)阅读课本知识,同桌交流自己的收获。
汇报强调:边长100米的正方形的面积是1公顷。
边长1千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干米。
(2)实际感受
①带领学生到操场进行实际测量,量出边长是10米的正方形土地,用标杆及绳子把这100平方米围起来,或让学生手拉手,围站在正方形土地的四周看一看。教师向学生说明,100块这样大的土地就是1公顷。
边长是100米的正方形的面积是10000平方米,就等于1公顷。
打个比方,我们的教师面积大约是50平方米,那200个教室的面积就是1公顷。
板书:1公顷=10000平方米
②边长是1千米的正方形的面积是1平方千米。相当于100公顷。
也就是说如果一个足球场的面积约7000平方米,那就有140个足球场面积是1平方千米。
板书:1平方千米=100公顷
3、了解生活中的相关知识。
四人小组先了解课本中的“生活中的数学”,再互相说说你在那见过1公顷、1平方千米。
4、换算(生独立完成,交流自己的想法):
30公顷=( )平方米 6平方千米=( )平方米
80公顷=( )平方米 5平方千米=( )公顷=( )平方米
70000平方米=( )公顷 4000公顷=( )平方千米
三、巩固运用,加深记忆
练习二十第2、3题。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五、课堂作业
练习二十第1、4题。
六、课后习题
完成课后练习题。
1、知识目标:使学生进一步熟悉面积单位的大小。掌握面积单位间的进率。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问题的能力,逐步养成积极思考的学习习惯。
3、情感目标:引导学生探索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一、教学目标:
1、让学生体验计算方法的多样化。
2、会运用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
二、教学过程:
1、创设学习情境,提出相应的问题。
2、让学生独立思考,尝试自己解决问题。
3、组织学生对所提问题小组讨论。
4、交流结果,小组一:12+12+。.。.。.+12=288(24个12相加)
小组二:12x4x6=288
小组三:12x3x8=288
小组四:12x20+12x4=288
小组五:用竖式计算
5、方法归类: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连加,第二类连成,第三类是把其中的一个乘数拆成两数的和或差
6、总结出方法
7、研究笔算方法
8、巩固法则
9、总结所学内容,看看学生是否掌握了本节课知识点
三、教学结束:
布置学生课后编5道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题。
教学内容:
课本第15页及补充练习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练习,学生巩固一位数除两位数及几百几十数的口算除法的计算方法,能够熟练计算。
2、能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会除法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
开展各种形式的数学活动和练习形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投入课堂学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联系实际的数学问题,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2、学生认真细心,积极思维的学习态度得到培养。
教学重点:
掌握口算除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能够迅速正确的计算。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口算练习,一位数除整十整百数。
60÷3= 40÷2= 150÷3= 270÷9=
160÷4= 2700÷3= 900÷3= 1000÷2=
二、基本练习。
1、完成练习三的第2题。
教师组织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说说计算是要注意什么。
三、补充练习(解决问题)
1、出示题目,提出问题:你从题目中都能获得哪些数据和信息?
学生看图,从图中获得数学信息。
2、学生独立思考列出算式,探究算法,与同伴进行交流。
(1)独立思考问题,列出算式最后解答。
(2)互相交流算法。
(3)将学生列的算式及方法板书。并用全班学生一起复述,明白算法。
四、巩固练习
出示问题
学生弄清楚题目的意思后,确定解体的方案,然后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五、课堂评价
你觉得口算除法掌握得怎样,你能解决那些实际问题?
学生在小组内互相说,可与他人交流自己的不足,互相帮助。
一、旋转与平移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操作、观察、交流等活动,经历认识旋转、平移现象的过程。
2、结合实例,初步感知旋转、平移现象。在对物体旋转、平移运动探索的过程中,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
3、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教学重点:认识旋转、平移现象。
教学过程:
一、 认识旋转现象。
(一)做风车:
1、指导学生动手用正方形彩纸做风车。
2、让学生将自己亲手制作的风车玩一玩。观察风车转动的情形,说说风车转动有什么特点。学生在小组讨论。
3、全班交流,使学生了解风车是绕一个点或一个轴转动的,说明风车的转动就是旋转。
(二)说一说:
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可直接鼓励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出在生活中见过哪些旋转现象。
二、认识平移现象。
(一)做一做:
1、在教师的带领下,师生共同操作。
2、让学生交流自己取书、推书的动作。
3、讨论:
取书、推书的动作以及书的移动有什么特点?
使学生了解书是沿一个方向做平移运动。
(二)说一说:
1、先让学生观察教材中的事例,说出平移现象。
2、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一说在生活中还看到过哪些平移现象。
三、练一练:
第1题:鼓励学生用多种方式做平移、旋转动作。
第2题:给学生充分的观察、交流空间。
第3题:先让同桌讨论,再全班交流。先让学生指出事物的运动情况,再说出哪些是平移现象,哪些是旋转现象。重点了解学生用不同的符号表示的情况。
四、作业:课本第4页的第4题。
教学随笔: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结合操作活动,经历认识图形平移和在方格纸上画平移图形的过程。
2、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
3、在探索简单图形平移的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重难点: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
教学过程:
一、在方格纸上移动图形(课本第5页的做一做):
1、指导学生边操作、边交流。
先让学生把纸片放在方格纸的中间位置,再把纸片向右平移5个方格,然后交流平移的过程、方法、结果。通过交流使学生了解把一个图形平移几个方格,只要看图形一条边平移的格数即可。
2、将纸片从A处向下平移到C,方法同上。重点了解学生平移的方向和位置是否正确。
3、想一想:把纸片从A处向左平移到D的位置,纸片平移了几个方格?
让学生自己平移,再说一说平移的距离。
二、试一试:
做课本第5页的试一试。
1、出示问题,让学生自己试着画,再交流。
2、鼓励学生画出其他平移后的图形。
三、练一练:
课本第6页的练一练。
第1题:师生一起边讨论,边填空。
第2题:鼓励学生探索、交流不同的平移路线。
第3题:先共同判断,再涂色。让学生说一说另一个虚线图是向右平移几个方格后得到的。
第4题:鼓励学生自己确定平移的方向和距离,并分别画出平移后的图形。交流时,让学生说出平移的方向和移动了几个格。
教学随笔:
二、除法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结合购书问题,经历自主探索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两位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的过程。
2、能正确计算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两位数的除法,会进行验算。
3、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并愿意与他人交流自己的算法。
教学重、难点:正确计算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两位数的除法,并进行验算。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二、新授:
1、出示课本第8页的题。
(1) 让学生观察情境图,说说了解到了哪些信息。
(2) 师提问:能买多少本《趣味数学》?
(3) 学生列出算式后尝试解答。
(4) 交流学生的解决方法。重点使学生学习口算方法。如,把15个十平均分成5份,每份是3个十,即150÷5=30;也可以这样想,因为5×30=150,所以150÷5=30。
(5)师提出:150元能买多少本《科普读物》?
(6) 师生先讨论:150÷6能直接用口诀计算吗?然后共同完成竖式计算。重点帮助学生理解商“2”要写在十位上的算理。
三、议一议:怎样检验算得对不对呢?
启发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和学过的“单价×数量=总价”的数量关系式,想到检验的方法。让学生了解用商乘除数的方法可以检验除法算得对不对。
四、练一练:
第1题:弄清题意后,让学生计算。教师注意检查学生竖式的书写方法。
第2题:学生独立完成。教师重点检查学生竖式的书写情况。交流时,让学生说说自己验算的情况。
第3题:在进行练习的同时,对学生进行保护益鸟的教育。
教学随笔: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结合月饼装盒问题,经历自主探索三位数除以一位数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的过程。
2、正确计算三位数除以一位数有余数的除法,会进行验算。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运算的准确性和计算结果在生活中应用的现实性。
教学重点:探索三位数除以一位数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正确计算三位数除以一位数有余数的除法,会进行验算。
教学内容:
新课标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九单元数学广角第113页、第116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等活动,找出简单事物的排列数。
2、经历探索简单事物排列规律的过程,培养学生此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发展符号感。
3、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养成与人合作的良好习惯,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重、难点:
重点:经历探索简单事物排列规律的过程,能找出简单事物的排列数。
难点:引导学生发现和应用规律,注意有一定的顺序,保证不重复也不遗漏地找出事物的排列数。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生成问题
(课件出示情景)一天,小猴、小狗、小松鼠到企鹅博士家做客,却发现大门紧闭,门上还挂着一把锁。咦!锁上还有一张纸条!看看纸条上写着什么呢?(欢迎你们的到� )他们三个好朋友都犯傻了,怎么办呢?同学们能帮帮他们吗?生:能。
(设计意图:通过故事情景设疑,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动手操作,自主探究
师:这三个数能组成多少个三位数呢?密码到底是什么呢?现在就请同学们先试着写一写,如果你觉得直接写有困难的话可以借
助手中的数字卡片摆一摆,可以一个人思考,也可以和同桌合作。
学生开始动手操作,边摆数字边记数,有的一个人思考,有的则跟同桌合作,一个操作另一个记数,教师巡视。
师:同学们刚才都在很认真的'思考,你们一共写出了多少个三位数,现在谁愿意说说你的探索结果?
汇报交流。
生汇报所写个数,教师根据巡视的情况重点展示几份,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有的重复写了,有的漏写了。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实践体验,让学生初步感知排列的方法,学生出现了不同的答案,这一认知冲突激发了学生进一步的探究欲望。)
2、小组合作交流
(1)师:每个同学写出的个数不同,那么开锁的密码也就不能确定,小猴、小鸭、小鸡可急坏了!怎样才能很快写出所有的用数字7、3、9组成的三位数,并做到不重复不遗漏呢?
请同学们在小组内讨论交流一下,小组长记录下你们组讨论的结果,一会到上面来展示。
(2)小组内交流(师巡视,随机参与讨论)
(3)展示交流
师:你们一共摆了几个三位数?你是怎样摆的?用什么方法记录既清楚明了又不重不漏?
师:哪个小组愿意先来展示一下你们的探究成果?
生1:我们一共摆了6个三位数,我们的方法是首先确定左边的数字7,然后将后面两个交换位置,在确定中间的数字3,然后交换两边的数字,最后确定右边的数字9,将前面的两个数字交换位置,分别记录下来。(展示小组的记录)
师:说的很好,还有其他方法吗?
生2:我们也摆出了6个数,我们的方法是从高位到低位,数字由大到小。当百位上是9时,可以写出973、937;当百位上是7时,可以写出793、739;当百位上是3时,可以写出379、397。我们画了一张表格,把数字分别记录在里面,这样更加清楚。(展示小组的记录)
师:说的很棒!哪个小组还有其他的方法?
生3:我们也摆出了6位数,我们的方法是从高位到低位,数字由小到大。当百位上是3时,可以写出379、379;当百位上是7时,可以写出739、793;当百位上是9时,可以写出937、973。我们也制作了一张表格,把数字分别记录在里面。(展示小组记录)。
(设计意图:让学生进行有序思考,是本节课的重要学习目标。让学生自己讨论解觉这个关键性问题,有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通过汇报不同的方法,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此类问题解决的方法,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突出排列的有序性,培养了学生推理的能力,有序、全面思考问题的意识。)
师:(出示课件)这是其中部分同学的摆数过程,你有什么发现吗?
生:我发现他是按照一定的顺序摆的的,保证了结果的不重复,不遗漏。(师随机板书:有顺序不重复不遗漏)
现在我们继续帮助小动物们找开锁密码吧!(出示课件),这是同学们找出的六个数,现在你们知道开锁密码是什么了吗?
生:从小到大排列的第四个数,是739。
师:你们真棒!小动物们可高兴了!他们终于见到了企鹅博士
(设计意图:使学生在探究规律的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数学广角的知识。(板书:数学广角)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他们三位好朋友在企鹅博士家做完客后,小猴提议说,在附近有个影视城,我们到那儿去游玩吧。在影视城他们不仅玩的非常愉快,而且还拍下了一些有趣的场景,同学们想看吗?(想)
2、课件出示场景1:
(1)请学生说说,图画里看到了什么?
(教师随即提出问题:"是啊,他们拍完了《西游记》打算拍照留念,像这样三个徒弟交换位置,共有几种交换方法呢?")
(2)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独立思考,可以用符号代替人物在纸上比划。
(3)汇报交流。
生1:先确定最左边的人,然后右边两个人交换;
生2:先确定最右边的人,然后左边的两个人交换;
生3:我认为也可以先确定最中间的人,然后左右两个人交换。
交流的过程中,把学生刚才用符号代替画下来的展示在黑板上,互相学习,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3、课件出示场景2
(1)教师介绍:这几位小朋友正在影视城玩游戏,尝试当小演员的滋味呢!可是他们好像闹矛盾了,要交换角色了,看看明明说什么?(该让我演大灰狼了吧!)
(2)三人小组把自己当成小演员,也来做做这个游戏,要保证把所有情况都罗列出来。
①三人小组,开始讨论。
②上台演示,全班交流。
(设计意图:拍照片和角色转换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能接触到的排列问题。在解决场景1的问题时可以让学生用符号来代替,一方面是为了验证的方便,发展学生的符号感。另一方面也拓宽了知识面。提示学生:不但数字有排列问题,人物有排列问题,其实在变化万千的图形世界里也有排列问题。在解决场景2的问题时,采用三人小组身临其境排列法,不但巩固了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而且体会到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检验了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应用效果。)
(三)运用排列,制作奖品
1、今天同学们的表现都非常不错,老师要奖励每个学生几朵特别的花儿。这些花儿都已经在你们手中。可是都没涂颜色,需要同学们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完成。出示:
(提示:每朵花都要不一样,涂出所有情况,看谁涂的方法好)
2、学生开始动手涂,教师巡回检查,帮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鼓励有进步的学生。
3、个别学生汇报展示,下面学生评价,教师奖励。
(设计意图:学生往往对老师发的奖品很感兴趣,教师课堂上让他们来涂发给自己的奖品,能更好地引起学生的兴趣。题目还具有一定的开放性,看上去好像有8朵花要涂,其实所有方法罗列后,只有6朵花被上色了,以此进行思维拓展,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畅谈收获)
请同学们在课下尝试用辣、不、怕三个字可以组成多少句有意思的话,下节课我们一起交流。
(设计意图:使学生继续保持探究欲望,巩固所学知识,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结合具体内容初步了解小数的含义,会认、读、写小数部分不超过两位的小数。
2、使学生能结合具体内容比较一位、两位小数的大小。
3、使学生会计算一位小数的加减法。
教学建议:
1、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促进知识经验的迁移。
2、把握好小数的初步认识的学习要求。
3、放手让学生探究简单的小数加减法的算法。
课时安排:
5课时。
第4课时
笔算小数的减法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掌握小数减法的计算方法。
2、通过对比小数减法与整数减法的相同点以加深学生对小数减法的理解。
教学重点:
掌握小数的减法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新课
1、复习小数加法
0.37 + 0.58 10.9 + 7.8
2、重点复习小数加法的计算法则。
二、新课
1、组织学生自学P96页例4。从例4中你学到了什么?从1.2-0.6=0.6的竖式计算中你发现了什么秘密?它与小数加法比较有什么不同的地方?你能说一说小数减法的计算方法吗?(留时间让学生议论。)
2、结小数的减法的计算方法。(略)
3、设计情景,提出问题,巩固小数减法的计算。
出数据信息
尺子 铅笔 作文本 图画本 笔盒 彩色笔
0.80元 0.50元 1.20元 0.60元 9.67元 12.40元
师:根据以上的商品价格,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并解决它。
4、回顾对比
小数减法计算与整数减法计算有什么不同?
小数减法计算与小数加法计算有什么相同点和什么不同点?
三、小组活动,巩固计算,提高计算能力。
说明:1、两人一组。每人说出一个小数。两人同时写竖式计算,比一比谁算得又对又快。在规定的时间内,计算题目多者为胜。
四、练习作业。
1、完成课本P97页第1、2题
2、课后实践作业:P97页第3题。
【学习目标】
1.理解并掌握连乘、乘除混合式题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计算。
2.能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逐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连乘、乘除混合式题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计算。能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学校图书室新进200本书,需要摆放到2个书架上,每个书架有4层,大家帮帮忙好吗?
二、探索新知:
1.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2.学生独立解决“平均每层放了多少本”这个问题。
3.试着列式解决。
4.估计商是多少。
5.在小组中说说自己解决问题的过程。
6.全班交流,注意展示学生的不同方法。
三、拓展应用:
1.756÷7÷6624÷6×5
801÷(3×3)960÷6×4
2.按要求连一连。(前一题的'得数是后一题的第一个数!)
3.小军去游泳池游泳,他再泳道内游了2个来回,共游了100米,这个游泳池的泳道有多长?
四、小结:你学会了什么?
教材简析:
这局部内容结合具体的情境,通过观察、操作、估计和直观推理等活动,认识面积的含义,初步学会比较物体外表和平面图形的大小。教材中的例题第一道是让同学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先比较黑板的外表和课本封面的大小,并说说生活中其他物体外表的面积大小,从而使同学获得初步的面积概念。第二道例题是让同学用不同方法比较一个正方形和长方形图形的面积。通过比较,既使同学进一步丰富了对面积概念的理解,又使同学体会到计量面积最基本的方法,即用相同的单位直接计量。
目标预设:
1、使同学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面积的含义。
2、使同学在学习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同学的学习与探索的兴趣。
重点、难点:
认识面积,理解面积的含义,能比较平面图形面积的大小。
设计理念:
本节课要充沛利用同学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协助同学认识面积的含义。对物体外表大小的认识,同学在生活中有较为丰富的经验和体会,在教学中要注意选择同学身边熟悉的物体,让同学摸一摸、看一看、比一比、说一说,在这个基础上,适时地揭示面积的初步含义,并利用“面积”这个词语去观察、比较和描述。本课还要重视对平面图形面积大小的比较,在比较中完善和强化对面积含义的认识。由于同学对物体外表大小的认识是有较多生活经验的,但是对平面图形大小的认识却不太熟悉,因此在建立面积概念要更多的涉和平面图形的的大小,并启发同学运用不同的手段和方法进行比较,协助同学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掌握面积的含义。
设计思路:
根据由直观到笼统的原则,首先认识物体外表的面积,通过摸手掌,数学书封面,课桌面,到观察黑板面,认识到什么是物体外表的面积;再由涂树叶引入认识平面图形的面积;接着比较平面图形的面积的大小,比较分几个层次来,第一层次用视觉直接比较图形面积的大小,第二层次用重叠法比较图形面积大小,第三层次用工具来比较图形面积大小,最后是用数方格的方法比较图形面积的大小。在最后总结全课时,根据刚才的数方格的方法为下面学习面积单位做铺垫。
第一单元 元角分与小数
一、教材分析:
“元、角、分与小数”单元是学生第一次学习小数。教材设计的意图是让学生在“元、角、分”的情境中,学习小数及其简单加减运算的初步知识。选择“元、角、分”这样一个情境让学生学习小数,首先是由于学生对于小数认识的最直接经验来自价格;其次,结合购物情境学习小数,可以突出“元、角、分”与小数的密切联系,有助于学生对小数的理解,并渗透了解决问题的要求。另外,教材这样安排也为以后学习小数提供了一个直观、具体的模型。所以在实际教学时,注意本单元小数的学习不要脱离这一背景。
本单元安排了“买文具”“货比三家”“买书”和“寄书”等具体情境,目的是让学生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出发,理解小数的意义,体会小数及其加减计算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内容,理解小数的意义,体会小数的特征,能认、读、写简单的小数。
2、经历比较商品单价的过程,学会比较简单小数的大小。
3、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会一位小数的加减计算。
4、会运用小数表示日常生活的一些事物,解决相关的一些简单问题,与同伴交流,感受小数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1. 紧密结合购物的具体情境,让学生理解小数的意义
首先,读懂商品标价牌是购物必需的知识技能。会用元、角、分说明用小数表示的商品价格,是理解小数意义的一个标志。认、读、写小数的学习过程,都是以学生已有的“元、角、分”的经验为背景,并在具体情境中进行的。
2. 给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机会,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与合理性
“货比三家”,放手让学生想办法独立去解决“去哪个文具店买铅笔盒便宜”的问题,并进行交流,与同伴分享各自不同的策略。教师切忌包办代替,把某一种策略归纳为知识点灌输给学生,禁锢了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造性;要鼓励学生敢于提出独特的见解或质疑;对学生的各种策略的评价,要有助于他们提高对策略的选择与合理优化的自我意识。
3. 把解决问题的过程与学习加减法计算结合起来
这不仅是因为计算是手段,解决问题是目的,把这两者结合起来,更能使学生体会学习计算的必要性;而且也是培养学生数学的应用意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的有效途径。学生第一次学习小数加法是结合“买书”的情境进行的,在讨论小数加法的多种算法的过程中,揭示这些不同算法的共性,即相同单位(数位)的数才能相加。这也是理解小数相加时为什么小数点要对齐的根据。学生只要理解了这一点,就打通了把整数加减法的经验向小数加减法迁移的大道。
4. 逐步扩大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时间和空间
“买书”一课,学生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侧重理解小数加法的算理和算法。“寄书”一课则可以让学生独立探索,因为学生学过整数加减法,已经具有了处理进位退位问题的经验,又初步理解了小数加减法的算理,所以“寄书”这一课可以提供给学生更大的独立性与自主性。
四、教学重难点、关键:
重点:小数含义的理解;简单的小数加减法。
难点:小数含义的理解。
关键:联系现实背景,结合具体内容,帮助理解。
课时安排:6课时
教学内容:
人教社义务教育教科书第六册第三单元。
设计思路:
本节课要通过一道道练习题的精心设计,来体现以下特点:
一、营造人文的课堂环境。
课堂教学只要以人为本,在整个教学环节中,本人充分尊重学生,给学生提供表现的机会,增强成功的体验,鼓励学生根据自己对平均数问题的理解进行阐释,使教学活动真正面向全体,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另外,充分尊重学生独特的学习感受,不以教师权威压制学生的思维,而是积极引导学生多角度观察问题、思考问题,使学生敢想、敢说、敢质疑,做到课堂教学体现了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发展学生、激励学生,从而提高人的教育原则。
二、深刻的思维引领。
本人在练习课教学中呈现的练习题,只要针对学生在学习求平均数问题过程中极易出错的典型问题为着眼点,把学生学习中的“模糊点”,常犯错误有意识引进课堂。让学生的思维火花在探究交流中碰撞,使之明确错因,并主动纠错。然后,有针对性地让学生通过合理的习题进行深度挖掘,举一反三,对学生思维进行深刻、逆向性、批判性的指导和渗透。这样的课堂设计会因习题的多元化而倍显生动精彩,使学生感到一股浓浓的数学味,体验到思维的快感,抵制错源,享受课堂师生的平等交流的快乐,从而更加乐于学习数学。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2、通过解决生活实际问题,对学生进行节约资源和环保教育。
重点、难点:
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利用有关平均数的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平均数的定义
2、求平均数的方法
二、课堂练习:
(一)基本训练
师:我们已经学会求平均数的方法,下面请同学们看一道习题。
1、判断:
⑴小华所在班级平均身高131厘米,小明所在班级平均身高135厘米,所以小华比小明矮。( )
⑵全体同学为希望工程捐款,平均每人捐款12元,李洁同学可能捐了15元( )
⑶小明语文、数学、英语三科的平均成绩是93分,小明的语文成绩是93分。( )
2、小丽家这一星期用塑料袋情况如下图:
看图填空:
⑴图中每格代表( );
⑵用塑料袋最少的是( );
⑶平均每天用塑料袋( );
⑷你的建议是( )。
3、以小组为单位(6人一组)统计你家上个月用水情况,制成统计图:
姓名合计
用水量
以小组为单位展示汇报后对学生进行节约用水教育。
(二)拓展训练:(课件出示)
1、一个小组有7个同学,他们的体重分别是:39千克、36千克,38千克、37千克、35千克、40千克、34千克。求这个小组的平均体重是多少千克?
2、商店买来5筐苹果,第一筐重38千克,第一筐重39千克,第一筐重43千克,第一筐重34千克,第一筐重36千克,求平均每筐重多少千克?
3、哪一组的成绩好?
4、选择题:想一想:下面哪个列式才对?
5、小丽期末考试中三门的平均成绩是96分,其中语文是89分,英语是100分,她的数学成绩是多少?
6、小华期末考试中四门的平均成绩是92分,其中语文是96分,科学和英语都是87分,他的数学考了多少分?
7、小芳有36本书,小丽有22本书。小芳送几本书给小丽,他们两人的书就同样多?
三、练习小结。
四、作业
1、复习课本第42、43页的内容。
2、做课本第45页的第5题。
3、收集资料:平均数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应用及作用。
附板书设计:
求平均数的练习课
(一)平均数的定义: 几个不相等数-----→相等的数
(求平均数)
1、移多补少
2、计算方法:
(1)先求出总数----→ 把各个部分数加起来。
(2)再求平均数----→ 总数÷份数=平均数
(二)平均数问题的基本数量关系:
总数÷份数=平均数
平均数×份数=总数
总数÷平均数=份数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师版)三年级下册第115~117页。
【教学目标】
1.感受生活中的对称现象,初步建立起对称的概念。
2.经历观察、操作、交流等过程,在此过程中有积极的学习心态。
3.感受生活中物体的对称美,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学过程】
一、初步感知对称
1.开门见山,指出学习课题:对称
教师:这节课我们学习新的知识--对称。
2.独立看书第115~116页
教师:请同学们看书115~116页,边看边想,你发现了什么?
3.小组内说说自己的发现
教师:看了,想了,想不想说说呢?请大家先在小组内说说自己的发现或看书后的想法。
要求:组内每个人均要发言,老师可以通过看、听、问的方式了解组内说的情况。
4.全班交流
抽代表在全班交流,有不同的。发现时,其他小组派代表补充,相同发现不重复发言。
要求:发言时要说明是组中集体的认识还是个别认识,如果有个别认识,应说明是谁认识到的。
教师在此过程中要注意调控,如果学生表达偏离建立对称概念的目标时,要适时适宜导回,并注意点到对称的本质,即对称事物(以及后面的轴对称图形)的共性:可以分为两部分,这两部分完全一样。不要在美、漂亮这些非本质属性上过多纠缠!
有!于是便有了上面的教学安排。此安排充分利用了教科书上的素材,充分发挥了教科书的作用。学生独立看、想,然后组内交流,再全班交流,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再合作学习,充分体现了学习方式的变革。]
二、在生活中(室内、室外、校外)找对称现象,拓宽对称外延的认识
(1)教师:同学们通过看书、交流知道了许多物体是对称的。其实生活中远不止这些对称现象。想一想,你还发现过哪些物体是对称的?为什么说它是对称的?先独立想,再告诉同伴,好吗?
(2)抽代表全班交流,相互学习。
在解释为什么说它是对称时,要求不宜过高,只要说出基本意思即可。
三、通过动手操作加深对对称的认识
(1)书上第117页第2题做墨渍图。
(2)书上第117页第3题:搭积木,无积木者可用小棒、图片等代替。要求:要边做边说,如:我搭了一口箱子,是对称的
四、在辨析中深化对对称的认识
通过小黑板(或课件)出示许多图片(也可就用书上第119页练习二十第1题的素材),让学生辨析哪些是对称的,哪些不是对称的,并简述原因。
五、通过生活中的反例进一步深化对对称的认识
教师:生活中有没有不对称的事物呢?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再相互说说,最后全班交流。教师要引导点穿:不对称的事物也有!但有些事物不对称的话就不美、不谐调、不方便。如:缺了一只眼、一只耳朵、一只手、一条腿的人或其他动物。
六、小结
教师:这节课我们学了什么?(对称)能闭上眼睛想一想对称的物体有什么特点吗?(可以分为两部分,两部分完全一样)
指出:正因为生活中有许多对称现象,我们这个世界才会这样美丽、漂亮,想知道关于对称的更多知识吗?下节课我们再继续研究它。
设计说明
“认识小数”是学生在认识了万以内的数和初步认识了分数,并且学习了常见计量单位的基础上进行的。为了让这样的概念教学在清晰、简练的基础上“活”起来,本节课的教学特色如下:
1、注重情境的创设,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教学情境的创设有利于学生进行主动的观察、猜测、验证、交流等活动。本设计根据小学生对身边的事物总是充满兴趣和亲切感这一特点,在教学中利用课件呈现生活中学生熟悉的小数,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感受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2、注重课堂练习的趣味性,在游戏中巩固新知。
课堂练习在教学过程中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也是实施有效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趣味性的练习更加激发学生的练习兴趣,对于知识的巩固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本设计为了避免枯燥的练习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把课堂练习转化成数学游戏,采用猜谜语的形式,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同时让学生读出谜底中每种小动物的身高数据,以达到巩固小数读法的目的。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课件出示教材91页主题图。
师:请看大屏幕,仔细观察,你们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2、学生汇报观察到的数学信息。
3、把观察到的数和整数进行比较,发现有什么不同?(观察到的数中有一个小圆点)
4、师归纳并板书:像3.45、0.85、2.60、36.6、1.2和1.5这样的数叫做小数。
5、揭示课题: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小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用处非常大。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小数的世界,来探究它们的秘密吧。(板书课题:认识小数)
设计意图:从日常生活情境入手,以学生熟悉的生活中的小数引入新课,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自然而然地进入到学习情境之中。同时把小数和整数进行对比,使学生初步感知小数的特点。
⊙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小数的组成。
(1)认识小数点。
师:在分数中有一条线,我们称之为分数线,那么小数中的这个小圆点我们为它起个什么名字呢?
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叫做小数点。
(2)观察小数的组成。
师:观察这几个小数,想一想都是由几部分组成的?
(3)师举例总结:小数由三部分组成。中间的圆点叫小数点,小数点左边是整数部分,小数点右边是小数部分。
2、读小数。
(1)试读。
师:你们会读这些小数吗?谁能试着读一读。
指名读3.45、0.85、2.60、36.6、1.2、1.5。
(2)质疑。
师:同学们在读2.60时,小数点左边的2和小数点右边的60读法一样吗?
(3)议一议:小数点左边的数应该怎么读?小数点右边的数应该怎么读?
(4)小结小数的读法。
小数的读法:从整数部分读起,整数部分按照整数的读法来读,整数部分是0的读作“零”;小数点读作“点”;小数部分顺次读出每一位上的数字,不管有几个0,都要一一读出来。
3、初步感知生活中小数的含义。
师:同学们把这些小数写得真漂亮。老师在2.60和0.85的后面加上“元”就是商品的价格,你们知道它们分别表示几元几角几分吗?
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汇报。
师小结:用小数表示价格时,小数点左边表示元,小数点右边第一位表示角,小数点右边第二位表示分。
4、理解小数的含义。
(1)课件出示例1主题图,提出问题。
师:王东的身高是多少?(1米3分米)如果用米作单位怎么表示?
(2)探究小数与分数的关系。
师:把1米平均分成10份,每份是多少?(1分米)
师:1分米用米作单位是几分之几米?
师:用我们刚认识的小数表示就是0.1米。
师指着对应的数字问(0.1米):这个0表示什么?(0米,不到1米)这个1表示什么?(1分米)那么0.1米就是1分米。
师:3分米用分数该怎么表示?用小数表示是多少米?(0.3米)
师:观察一下这两个小数,它们有什么相同点?(小数点右边都只有一个数字)我们把这样的小数叫做一位小数。
师:观察一下这两个分数,它们有什么相同点?(分母都是10)
(3)小结。
小数是分数的另一种表示形式,十分之几的数都可以写成零点几。
5、小数的写法。
师:我们已经会读小数了,大家会写小数吗?大家试着把黑板上这几个小数写在练习本上。
师巡视,收集不同的写法,并板书。
学生判断哪种写法是正确的,从而让学生明白小数点应写在个位数字的右下角,是小圆点。
教学目标:
1、结合买文具的具体情境,理解小数的意义,体会小数的特征。
2、能认、读、写简单的小数。
3、会运用小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
4、感受小数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小数的意义,能认、读、写简单的小数。
教具学具准备:
情景图,人民币学具卡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谁自己买过东西?买过什么?花了多少钱?(让学生自由发言)
星期六,淘气也去超市买文具,却看不懂标价牌上的价格,想请大家帮帮忙,好吗?(板书课题)(出示情境图)
二、探究新知:
1、初步理解小数的意义。
(1)说一说。
认真观察情境图,你知道每种文具的单价是几元几角几分吗?同桌互相说一说,初步感受每个标价牌上小数所表示的意义。
(2)填一填。
让学生动笔填写每种文具的价格,然后集体交流。
2、认识小数的特征。
(1)师介绍小数。
像标价牌上用来表示文具单价的这样的数叫小数。
观察一下,小数和我们以前学过的数有什么不同?(都有小数点)
小数都有小数点,小数的读法也和以前的数不同。比如:16.85读作十六点八五。(师边介绍,边板书)
(2)让学生试读标价牌上的单价,再指名读。
(3)师生共同小结小数的读法。
小数点左边的部分按照整数的读法来读,小数点读作“点”,小数点右边的部分顺次读出每个数位上的数字。
(只要学生能正确地读出小数就可以,不要求学生背诵。)
3、试一试。
认真看图,图中一共是多少钱?既可以用几元几角几分表示,也可以用小数表示,认真想一想,填一填。
(1)独立完成,师巡视,及时了解情况。
(2)集体交流,说说是怎样想的。
三、巩固应用。
1、写一写,读一读。
让学生独立完成,交流时重点讨论“一张20元的人民币与一枚5分硬币”一共是多少钱,进一步理解小数的意义。
2、统计所有教科书的价格,并填一填,与同伴说一说。3、思考讨论:
售货员阿姨把一件商品的价格写错了,原来是3.50元,她写成了0.35元,会出现什么结果?
四、评价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评价一下,你自己和同学。
板书设计:
买文具
小数
16.85读作十六点八五
设计说明
本节课学习的知识是后面学习统计图的重要基础。这节复习课在教学设计上关注了以下几点:
1.重视学生知识体系的形成。
统计的相关知识是一个体系,前后的知识关联性比较紧密,所以在复习时必须进行系统的整理,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一个完整的、清晰的知识体系,从而更深刻地理解统计是为生活服务的,通过数据的收集与整理可以有效地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2.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
在教学中,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广泛收集各种类型的习题,让学生独立思考、分析、解答,开阔学生的思路,让学生亲身经历数据的收集与整理的全过程,让学生懂得只有经过调查才有发言权。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整理复习
1.复习根据给定的标准或者自己选定的标准对事物和数据进行分类。
师: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选择一种标准把全班同学分成两组,说一说你是怎样分的。
学生小组内交流分类标准,确定分类标准和记录数据的方法后进行数据的收集和整理。
师巡视指导。
小组长汇报:
一组:我们小组是按性别来进行分类的,男生一组,女生一组。使用画“正”字的方法对数据进行记录,我们班共有45人,其中男生有20人,女生有25人。
二组:我们小组是按同学们的出生年月来进行分类的。使用画“○”的方法对数据进行记录,我们班上半年出生的有18人,下半年出生的有27人。
三组:我们小组是按同学们的身高来进行分类的。使用画“△”的方法对数据进行记录,我们班同学身高在140厘米以上的有16人,身高在140厘米及140厘米以下的有29人。
四组:我们小组是把同学们按喜欢足球运动和不喜欢足球运动两类来进行分类的。使用画点线图的`方法对数据进行记录,喜欢足球运动的有15人,不喜欢足球运动的有30人。
五组:……
集体评议。
2.复习根据统计的结果,并参照数据进行分析,感受数据中蕴涵的信息。
师:谁能说一说从我们整理的这些数据中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独立思考后汇报。
预设:
生1:从男生和女生统计的结果来看,我知道了我们班的男生人数比女生人数少。
生2:从同学们喜不喜欢足球运动这份数据来看,我发现班级里喜欢足球的人数不多。
生3:……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确定分类的标准,同时经历数据的收集和整理的过程,教师只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学目标
1、复习有关简单的路线图,进一步感知平移、旋转、轴对称现象,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轴对称图形和沿水平或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解题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有关简单的路线图,会辨认运动方式,并能根据要求画出相关图形。
教学难点
画出轴对称图形和平移后的图形。
教学过程
一、方位图。
1、复习。
(1)简单地让学生回顾一下有关方位的知识。(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2)然后让学生说一说在教室里同学间的相互之间的位置情况。
2、书本上第87页的练习。
(1)教材示范:邮局在(华光路)和(柳泉路)的交叉路口的(西南)角。
让学生理解是填路名和方位。
(2)问题1:育英小学在电影院的()方向。
引导学生找到育英小学和电影院,然后根据它们的位置来判断。
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交流。
(3)问题2:公园在()和()的交叉路口的()角。
同样引导学生先找到公园,再找到与公园相邻的两条路,再判断其方位。
(4)问题3:张丽去上学,她可能沿着()向()走,到华光路再向()走,在马路的()侧就是育英小学。
让学生找到张丽家和小学,然后根据张丽所走的路线来完成此题。
(5)问题4:张丽上学还可以走哪条路线?
同学之间说一说后集体交流。
二、运动。
1、回顾。让学生回忆一下,像哪些物体的运动我
逐一出示四幅图,让学生说一说分别是哪种运动方式?
思考后举手发表。
三、在方格纸上画图。
1、出示几幅图,让学生判断是不是轴对称图形,如果是请你们画出对称轴。
2、在方格纸上出示几幅比较简单的图形,让学生根据对称轴画出另一半图形,并说一说是什么图形。
3、出示书本上第88页第13题的第1小题。
让学生独立画出轴对称图形。
这幅图形相对来说难度比较大,如果有困难的学生可以同桌互相交流一下,也可以借用镜子来完成。
4、平移图形。出示三幅图形,让学生根据要求进行平移,在平移前让学生说一说在平移的过程要注意的问题。独立完成后,集体交流。
5、完成书本上第2小题。
将小船向下平移5格。
学习目标:
1. 结合“买文具”具体情境,体会小数的含义与特征。
2. 能认、读、写小数。
学习重点:
简单小数的读写
学习难点:
1. 小数意义的理解。
2. 小数的写法。
导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
1.说说你对元、角、分有哪些认识?
2.你会读出下列小数吗?
例: 每支铅笔0.50元(读作:零点五零元)
每支钢笔 8.00元 每把尺子1.06元
每个笔记本3.50元 每盒水彩笔 16.85元
3. 你能用小数表示下列的数吗?
5元4角=﹙ ﹚元 15元9角=﹙ ﹚元
二、自主学习新知
1.认识小数
﹙1﹚教师出示“买文具”具体情境图,同桌互相说一说每一种文具的'单价是多少。
﹙2﹚学生独立填写各种文具的价格
每个笔记本﹙﹚元﹙﹚角 每把尺子﹙﹚元﹙﹚分
每支钢笔﹙﹚元 每支铅笔﹙﹚角
每盒水彩笔﹙﹚元﹙﹚角﹙﹚分
﹙3﹚学生自主认识这些小数
﹙4﹚师随机说明:像3.50,0.50,8.00,1.06,16.85……这样的数都叫做小数。
﹙5﹚同桌合作交流:观察小数,你能发现小数有什么特点?
﹙6﹚交流反馈小数特点。
2.小数读法 ﹙1﹚ 自己试读小数16.85。
﹙2﹚ 学生合作互读小数:3.50,0.50,8.00,1.06
﹙3﹚ 学生自主归纳小数读法的要求。
﹙4﹚ 自我检测:读小数。
0.02读作: 20.00读作:
3、小数的写法。
﹙1﹚师随机提出问题。
﹙2﹚学生互相探讨小数的写法。
﹙3﹚反馈小结小数的写法。
﹙4﹚学生互读互写。
三、老师根据学生互动结果进行课堂总结。
四、检测达标
1.基础达标题。
找小数。﹙在小数下面画横线﹚
2 3.2 0.02 1.00 50 10.00
读小数。
0.7 读作: 0.09读作: 10.02读作: 10.00读作:
2.巩固提高题
2元1角=﹙ ﹚元 7.52元=﹙ ﹚元﹙﹚角﹙﹚分
50.50元=﹙ ﹚元﹙﹚角﹙﹚分 8分=﹙ ﹚元
10元2分=﹙ ﹚元 1角5分=﹙ ﹚元
五、拓展迁移
小熊的妈妈带小熊到超市购物,他们买一支牙刷1.23元,一盒牙膏3.46元,聪明的你能否用你所学的知识算出小熊的妈妈一共花了几元几角几分?
教学目标:
1、通过操作、观察、交流等活动,经历认识旋转、平移现象的过程。
2、结合实例,初步感知旋转、平移现象。在对物体旋转、平移运动探索的过程中,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
3、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教学重点:
认识旋转、平移现象。
教学过程:
一、认识旋转现象。
(一)做风车:
1、指导学生动手用正方形彩纸做风车。
2、让学生将自己亲手制作的风车玩一玩。观察风车转动的情形,说说风车转动有什么特点。学生在小组讨论。
3、全班交流,使学生了解风车是绕一个点或一个轴转动的,说明风车的转动就是旋转。
(二)说一说:
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可直接鼓励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出在生活中见过哪些旋转现象。
二、认识平移现象。
(一)做一做:
1、在教师的带领下,师生共同操作。
2、让学生交流自己取书、推书的动作。
3、讨论:
取书、推书的动作以及书的移动有什么特点?
使学生了解书是沿一个方向做平移运动。
(二)说一说:
1、先让学生观察教材中的事例,说出平移现象。
2、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一说在生活中还看到过哪些平移现象。
三、练一练:
第1题:鼓励学生用多种方式做平移、旋转动作。
第2题:给学生充分的观察、交流空间。
第3题:先让同桌讨论,再全班交流。先让学生指出事物的运动情况,再说出哪些是平移现象,哪些是旋转现象。重点了解学生用不同的符号表示的情况。
四、作业:课本第4页的第4题。
教学随笔:
设计说明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用点线图整理数据和表示数据的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让学生进一步体验数据的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并继续学习用画点线图的方法整理数据。基于以上安排,本节课作了如下设计:
1.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自己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具有了用点线图整理和表示数据的意识,也形成了基本的统计数据的能力,所以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以学生为主体,放手让学生在与小组成员的合作中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
2.提高学生阅读图表、获取信息的能力。
在教学设计上,通过演示将统计表中的数据用画点线图的方法整理的过程,引导学生感悟在统计表中直接观察不容易找出“还能够买半价票的人数”,所以应该整理这些数据,使其更便于观察。最后分析点线图中的数据,获得更多的信息,培养学生将获得的信息应用于生活的意识。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
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课件出示:20xx年12月1日,铁道部将能买半价票的儿童身高标准调整为120~150厘米。
师:同学们,看了这则信息,你有什么想法?
生个别回答。
师:你的身高属于这个范围吗?看看,如果今年暑假去旅游你需要买票吗?
生自由回答。
师:淘气班的同学暑假也想去游玩,我们看一看他们班同学的身高情况,你知道他们班有多少名同学还能够买半价票吗?这就需要我们继续进行数据整理。
(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教学必须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和感兴趣的情境开始。在学习新课之前,针对学习内容创设暑假旅游买票这一情境,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使学生对所学内容有初步的了解。
⊙探究新知
1.出示教材82页淘气班同学的身高情况统计表。
师:请同学们认真观察统计表,谁能快速地说出他们班有多少名同学还能够买半价票?
预设
生:数据太多,不能快速地找出,应该先把数据进行整理。
师:那请同学们小组内讨论,可以用什么方法整理这些数据?
预设
生1:可以用画“正”字的方法。
生2:可以用画图的方法。
师:笑笑想出一个办法,在图中画出了第一小组同学的身高,你能接着画出全班同学的身高吗?
2.出示教材82页笑笑画的点线图。
学生在小组内继续用笑笑的方法画出全班同学的身高。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你画的点线图,先数一数他们班有多少名同学还能够买半价票,然后把结果记录到练习本上。
生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统计的结果。
个体汇报统计结果。
3.对数据进行分析,发现蕴涵在数据中的信息。
师:谁能说一说从图中你还能看出哪些信息?
预设
生1:我能快速地看出这个班里最高和最矮的身高分别是156厘米和120厘米。
生2:我知道了这个班同学的身高在140厘米左右的比较多。
生3:我可以快速地看出淘气班的36名同学中,只有2名同学的身高超过150厘米,所以有34名同学还能够买半价票。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让学生明确需要通过整理淘气班同学的身高数据,才能更快地知道他们班有多少名同学还能够买半价票,引导学生在对数据的观察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
设计说明
本节课继续学习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的竖式计算,重点解决“不够商1时商0”的问题。为了使学生较好地理解这部分知识,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具有如下特色:
1.关注学生对算理的理解。
在教学中,当学生计算到被除数的十位发现不够商1时,教师及时组织学生讨论,并加以恰当地引导,从分物的角度和除法本身的计算规则分别进行理解,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为后面的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注重学生的探究性学习。
在教学中,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自主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鼓励他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选择自己喜欢的、合适的方法,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自信心和积极性。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节 约(一)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谈话。
师:我们国家现在提倡勤俭节约,谁能说说哪些做法是节约呢?
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见闻进行列举。
2.导入:有3个班的同学用实际行动来倡导节约,他们积攒了许多旧报纸和矿泉水瓶,送到废品收购站回收利用,我们来看看在这个过程中他们遇到了什么问题,我们是否能帮助他们解决。
设计意图:在学习新课之前与学生进行谈话,有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下面的学习打好基础。
⊙探究新知
1.了解情境图。
课件出示情境图,鼓励学生找到情境图中的数学信息并完整表达。
(3个班积攒的报纸和矿泉水瓶一共卖了912元)
2.尝试计算。
(1)请学生根据上面的数学信息,提出问题,并列出算式。
(问题:平均每个班卖了多少元?算式:912÷3)
(2)请学生口算出结果并写出口算过程。
根据以往的学习经验,学生能写出算式:900÷3=300,12÷3=4,300+4=304。
(3)请学生尝试进行竖式计算。
3.解决“不够商1时商0”的问题。
(1)组织学生小组讨论。
师:你们在计算时遇到了什么问题?除到十位不够商1时怎么办?(同时出示不完整的竖式如下)
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结合口算过程从以下两个方面理解“不够商1时商0”的道理,并板书完整的竖式计算过程。
①从分物的角度理解:先分走900元,912─900=12,余下的不够30元,每个班分不到10元,所以在十位商0占位。
②从除法本身计算的规则去理解:用被除数十位上的1除以3时,不够商1,需要将十位和个位上的数合起来,用12再除以3,结果等于4,在个位上商4。
(2)结合口算,说说竖式中每一步所表示的意思。
师:现在我们完整地写出了912÷3的竖式计算过程,请大家结合口算的过程,说一说竖式中每一步所表示的意思。
学生汇报,教师随机板书,如下:
设计意图:通过上述环节,学生能够透彻地了解为什么要在十位上商0,并牢固地掌握商中间有0的除法的竖式计算过程,对学生进行正确熟练地计算有很大的帮助。
4.学习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末尾有0的除法。
(1)出示教材10页的第三个例题,提问:我们要解决的是什么问题?怎样列式?
引导学生读题,根据题意列出算式:522÷4。
(2)引导学生独立进行竖式计算。
(3)组织交流。
师:这个算式是在哪一位上不够商1?应该怎样处理,你是怎样想的?
引导学生明确:在竖式计算中,当除到个位不够商1时,要在商的个位上写0,余数是2。
5.总结算法。
师:在计算一位数除三位数时,我们应该怎么做?
引导学生总结一位数除三位数的竖式计算方法的一般步骤:从被除数的高位算起,除到哪一位就在那一位上写商,遇到不够商1的情况要商0占位。
⊙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11页1题。
理解题意,在图中圈出答案后进行竖式计算。
2.完成教材12页4题。
先说一说竖式计算的步骤,再观察题目中的计算过程,找出错误的原因并改正。
⊙课堂总结
我们这节课学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在计算中我们要注意哪些问题?
⊙布置作业
教材11页2、3题
板书设计
节 约(一)
912÷3=304(元) 522÷4=130(支)……2(支)
教学目标:
1、通过比一比使学生初步感知面积的含义。
2、让学生经历比较几个图形面积大小的过程,体验比较策略的多样性。
3、通过学生参与画图活动,进一步认识图形面积的含义。
4、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和初步的空间观念,并培养学生与人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学重点:
1、初步感知面积的含义。
2、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和初步的空间观念。
教学难点:体验比较策略的多样性,培养学生与人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具、学具:
教具:多媒体课件。
学具:红色长方形、黄色长方形、蓝色长方形各一个,大小相同的小正方形学具若干,剪刀,直尺,水彩笔。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引入。
同学们,老师这里有一张儿童画非常漂亮,我想把它装饰一下,都需要什么?(四周加上框,加膜等)四周加上框需要求它的什么?(周长)再给它配上一块玻璃,配多大的玻璃合适呢?还能用长短来表述吗?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究这个问题。
二、探究新知。
(一)比一比,直观感受面积的含义。
1、我们身边每个物体都有自己的面,请你们找一找并摸一摸它们的。面,你发现了什么?(大小有什么不同)再请一位同学上来摸一摸黑板的表面,观察铅笔盒盖的表面和黑板的表面,你发现了什么?
物体的表面有大有小。
2、看课件比较数学书和练习本封面的大小,一元硬币和一角硬币表面的大小。
3、我们如果把黑板画在纸上是什么图形?以前我们学过哪些平面图形?(课件演示)说一说这些图形的面在哪里?
4、(课件演示)观察这几个图形,它们的面又在哪里?让学生体会封闭图形才有面的大小。
5、课件出示:比较两个平面图形的大小。
6、感知面积的含义。
刚才我们比较了什么?所比较大小的部分有一个名字叫面积。
谁来说说面积指的是什么呢?(引导学生理解、完善面积的含义)学生汇报后教师小结面积的定义。
(板书:物体的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学生齐读两遍定义。
7、下面这四个图形中谁的面积?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人教版《面积的认识》教学设计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人教版《面积的认识》教学设计
(二)比一比,体验比较策略的多样性。
1、每人都有三张不同颜色的彩纸,谁能不借助学具很快比较出哪张彩纸的面积,哪张彩纸的面积最小。(学生活动)说说用的什么方法。
2、指名汇报。
3、那么这两张彩纸的面积谁大谁小呢?(红色和蓝色)
意见不统一,如何准确地比较这两张彩纸面积的大小呢?你能想出什么好办法?可以借助你们的学具,动手试试。(四人小组活动)
4、小组汇报,交流反馈比较的方法。还有没有其他的方法?
5、学生看书,说说书上还介绍了哪些方法?
6、�
(三)解决问题。
1、比较图形面积的大小。(练习十八第1题)
2、判断方格纸中哪个图形的面积?
3、判断下面哪个图案的面积大?
三、小结。
说说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有哪些收获?我们开始讲的要给儿童画配一块玻璃,玻璃面的大小不能用长短来表述,要用什么来表述?
四、图案设计大赛。(体验面积相同的图形可以有不同的形状)
要求:在方格纸上画出3个面积等于7个方格的图形,比一比谁画得准确而有创意。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58页例1、做一做,练习十四第1~4题。
教学目标:
经历探索口算方法的过程,学会口算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及两位数乘整十、整百数(每位乘积不满十)。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幻灯片;把练习十四第2题制成香蕉形的口算卡片。注意补充相关的两位数乘整十、整百数的题,如:32×20、13×300。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口算下面各题。
40×4 60×5 30×3 300×7 200×8
12×4 24×2 13×3 32×3 11×5
自己选两题,说一说口算方法。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提出问题。
(1)运用多媒体课件幻灯片呈现邮递员送报纸、送信的情景。
(2)请学生提出问题。
(3)从学生提出的问题中选择需要用整十、整百数解决的问题,可以是与教材上完全相同的问题,也可以是不同的。
例如:“邮递员工作100天,要送多少份报纸?”
“工作30天,要送多少份报纸?”
2.探讨口算方法。
(1)请学生思考、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引出算式:
300×10 300×30
(2)小组讨论:怎样想出得数?
(3)各组代表向全班汇报本组的各种口算方法。
(4)评价。
对于学生想出的方法,尽可能板书在黑板上,方便全体同学了解不同方法的口算过程。
例如:300×10 300×9+300=2700+300=3000
100×10×3=1000×3=3000
300×30 3×3=9→300×3=900→300×30=9000
300×10×3=9000
教师点评每一种方法,强化学生对口算方法和过程的了解。同时,用点评的方式给学生以表扬、鼓励,增强学生主动探索数学知识的`信心。
3.尝试解决问题。
(1)请学生运用口算方法解决其余的问题。比如:“工作10天,要送多少封信?”“工作30天,要送多少封信?”
(2)组织交流。
请学生说一说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让学生在交流中品尝学习的乐趣。
4.探讨新的口算方法。
(1)出示:42×10 23×30 14×200
请学生思考,讨论怎样算?
(2)组织交流,并由教师评价每种方法。
学生可能会出现多种方法。例如:42×10→42个10→420;
42×10→40×10+2×10→420……
让学生展示自己的口算方法,再次体验成功。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升
1.完成教科书第58页“做一做”中的8道题。
(1)先由学生独立计算,然后集体订正。
结合订正过程,有意识地选择两、三道题让学生说一说口算过程。[]
(2)引导学生总结,发现规律。
结合“做一做”中的口算,引导学生总结口算方法,发现规律。
2.完成练习十四第1题。
让学生独立完成。
开始做题前,提出:看哪一组的每个小朋友都能全做对。
完成后,集体订正。对全体都对的小组给予表扬,奖励小红旗一面。
3.解决实际问题。
练习十四第3、4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如果学生有困难,可以和小伙伴交流讨论。教师注意巡视,及时参与学生的讨论。
在学生完成后,请几位说一说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
4.游戏。
贴出香蕉形口算卡片,组织学生做“摘香蕉”游戏。说明游戏规则:谁算对卡片上的题,就把香蕉摘下来。
最后,比一比哪一组摘的香蕉多。让学生体验收获的喜悦。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高
请学生谈收获。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0除以任何不为0的数结果都等于0。
2、经历探索商中间、末尾有0的除法计算方法的过程,并能正确计算。
3、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增强自主探索的意识,提高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通过从不同角度的思考,让学生体会商中间、末尾有0的除法计算方法的过程。
教学资源:实物投影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谈话:小朋友们,你们知道小猴最喜欢吃什么?(桃子)那小白兔喜欢吃什么呢?(萝卜)今天,小白兔和小猴们结伴到野外采摘自己喜欢吃的食物,你们瞧。(投影出示例题情境图)
2、提问:你从图中获取了哪些信息?
3、只小白兔采了6个蘑菇;3只小猴发现树上一个桃也没有。
3、(1)求“平均每只兔能采到几个蘑菇?”可以怎样列式解答?
指名学生口答,师板:6÷3=2
(2)求“平均每只猴能采到几个桃?” 可以怎样列式?
指名学生口答,师板:0÷3=?
二、师生探究。
1、教学“0除以任何不是0 的数都得0。”
(1)0÷3结果是多少?你是怎样知道的?
(2)试一试:0÷4= 0÷9=
(3)从刚才几题中,你发现了什么?
(4)揭示:0除以任何不是0 的数都得0。
[卡片出示后让学生齐读一遍。]
2、教学“商中间有0的除法”。
(1)实物投影出示情境图。
师:同学们,养鸡场这个星期的前3天共产鸡蛋306个,你能计算平均每天产鸡蛋多少千克吗?
(2)学生自己列式计算。
(3)反馈交流:①300÷3=100,6÷3=2,100+2=102
②用竖式计算:
③上面的竖式一般这样写:
3、试一试。
(1)投影出示:480÷4 350÷5
(2)让学生先说说各题的商是几位数,并说明是怎样想的。
(3)学生列竖式计算。
(4)反馈交流:你发现这两题的商有什么特点?
三、巩固反思。
1、做“想想做做”第1题。
指名直接口答,得出结论:0乘任何数都得0。
0除以任何不是0 的数都得0。
2、做“想想做做”第2题。
(1)指名4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书上。
(2)交流评析。
3、做“想想做做”第3题。
(1)学生独立在书上改错。
(2)反馈交流,说说错的原因。
四、应用质疑。
1、这堂课你学习了什么知识?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疑问吗?
2、作业:做“想想做做”第4、5题。
板书:
商中间、末尾有0的除法
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
0÷3=0(个) 306÷3=102(个)
0÷4=0
0÷9=0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除到被除数的某一位不够商1就商0这种除法笔算方法的过程,并能正确计算。
2、培养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
3、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在成功的体验中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
经历探索除到被除数的某一位不够商1就商0这种除法笔算方法的过程,并能正确计算。
教学资源:实物投影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出示例题图,提问:从图上知道些什么?
2、要求“后4天平均每天生产鸡蛋多少千克”该怎样列式?
3、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432÷4=
二、自主探索,解决问题。
1、谈话:432÷4商是几位数,大约等于多少,请同学们先试着估计一下。
2、指名回答。
3、你能用竖式算一算吗?
4、学生尝试演算,指名板演,教师巡视,了解学生做的情况。
5、反馈评议。
让板演的同学说说计算过程,教师适时提问:十位上3除以4不够商1,怎么办?商十位上的0能不能丢,为什么?
6、根据刚才的估算看看我们笔算的结果怎么样?做题之前或之后的估算对笔算会有什么好处?
7、小结:做笔算除法时,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不够商1,就在哪一位的上面写0。为了防止漏写0,最好在笔算之前或之后再估算一下商的位数或大致结果。
三、巩固反思。
1、试一试。
(1)出示题目,先说说商是几位数,再计算。
(2)学生完成后指名说说计算过程。
(3)提问:“试一试”的两道题和例题相比有什么不同的地方?有什么相同的地方?你能得出什么样的结论?
2、做“想想做做”第1题。
(1)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
(2)让板演的学生说说计算过程。
(3)统计正确率,指导有错的学生分析错误原因,再订正。
3、做“想想做做”第2题。
(1)学生独立改错。
(2)交流反馈。
四、应用质疑。
1、谈话:
对于这节课所学的内容,你觉得在做笔算除法时要注意些什么?
2、作业:
做“想想做做”第3、4题。
板书:
商中间、末尾有0的除法
432÷4=108(千克)
答:后4天平均每天生产鸡蛋108千克。
教学目的:
通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等形式使学生掌握三位数除以-?位数时商111间有0的笔算方法,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被除数中间不够商1怎么办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32:845:563:7429654:925:5
2.列竖式计算,并和同桌说说你是怎么算的:760:4405^2
3.被除数末尾或中间有。时怎么办?
二、新授
1.出示例7:星光小学832名学生分4批去参观天文馆,平均每批有多少人?
⑴读题,做什么方法,为什么做除法?怎么列式?
⑵832^4=?自己列竖式算一算,再和同桌说说你是怎么算的,请两个学生板演
⑶汇报:你是怎么算的?3:4不够商1,怎么办?为什么要写0,不写行不行?还有没有不同的写法?
⑷打开书31页,看看书上的两种写法,�
⑵请学生板演
⑶集体订正
3.判断对错33页,第2题
⑴这些计算对吗?把不对的改正过来。
⑵集体订正
4.总结: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