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评桂老师《槐乡五月》教学点滴 - 西祠胡同(精选5篇)

点评桂老师《槐乡五月》教学点滴 - 西祠胡同 篇1

点评桂老师《槐乡五月》教学点滴 - 西祠胡同

作者:佚名    转贴自:本站原创    点击数:4

评课(李)——云静涛生代发

一、指导朗读中的点拨与激发

《槐乡五月》是一篇优美的散文,我们在教学中不仅要通过语言文字去揣摩文章意境,更应注重朗读,去感知课文的内容美。

我们的学生对洋槐花不仅不熟悉更谈不上体会槐花飘香的意境了。教学中,桂老师注重点拨,激发学生朗读欲望。如:课文中“香喷喷的槐花饭,清香,醇香,浓香……”老师夸奖道:“你读的真好,让我闻到了槐花的香。”“你能读出这不同的香,让我们体会道槐香的品质。”

桂老师的嗓音虽然有点沙哑,她在这篇需要指导朗读的课文中,扬长避短,发挥教师语言赞叹魅力,让学生要读书,喜欢读书,欣赏读书。教师学生都从朗读中感知槐乡五月飘香的意境。

二、阅读教学中的读写结合

《槐乡五月》课文中有“嗡嗡嗡……小蜜蜂飞来了,才走了香的粉,酿出了甜的蜜。啪啪啪……孩子们跑来了,篮儿挎走白生生的槐花,心里装着喜盈盈的满足。”教师教学中,一般比较注意句中一连串动词的运用,这不起眼的象声词很容易忽视。桂老师在教学中既注意动词,又注意利用象声词,让学生仿写,把无声的文字运用的有生趣。学生也能从仿写的句子中体验到槐乡孩子的喜悦,更能从课堂中学到写的方法。教学中,长期这样坚持下去,学生的写作就会水到渠成。

语文教学中,就应像桂军老师这样,从点点滴滴做,真正达到有效教学。

红尘看破了,只不过是来去;

命运看透了,只不过是浮沉;

缘分看清了,只不过是聚散。

点评桂老师《槐乡五月》教学点滴 - 西祠胡同 篇2

作者:佚名    转贴自:本站原创    点击数:2

| by: 叶可西 ]

《槐乡五月》是一篇文质兼美、情景交融的抒情散文,作者以优美的语言描绘了槐乡五月迷人的景色和槐乡孩子的美好品格。一句“五月,是槐花飘香的季节,是槐乡孩子的季节”将这种感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在教学本文时,马老师将重点定位在从槐花的美入手,以读引导学生感悟语言文字的美,通过语言文字体会槐乡景色的美以及孩子心灵的美,并引导学生将这种美的感受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出来。

“‘嗡嗡翁……’小蜜蜂飞来了,采走了香的粉,酿出了甜的蜜。‘啪啪啪……’孩子们跑来了,篮儿挎走白生生的槐花,心里装着喜盈盈的满足。”这句话文字优美,节奏感强,相同的句式读来琅琅上口,象声词的运用让我们感觉出蜜蜂采蜜的热闹与孩子们跑动时的欢快,为让同学们进一步体会语言文字的美妙,想象槐乡五月的热闹情景,马老师设计了一个品读语言文字的环节:

(出示句子,请一位同学来读一读)

师:读了这句话,你又什么发现?

生:这两个句子的句式是一样的。

师:是啊,两句话句式相同,读来琅琅上口,语言文字是多美奇妙呀!请大家再读一读,你还能发现什么?

生:“嗡嗡翁……”写出了小蜜蜂采蜜时的热闹,“啪啪啪……”写出了小朋友跑得很高兴。

师:瞧,就这么几个字,把这么热闹得场面写出来了,把槐乡孩子们兴奋激动得心情写出来了,让我们再来美美地读一读!

点评桂老师《槐乡五月》教学点滴 - 西祠胡同 篇3

作者:佚名    转贴自:转载    点击数:215

《槐乡五月》(第二课时)

常熟市实验小学  陆晓文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凭借具体的语言环境,品味文字的优美,欣赏、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句;

3、感受槐乡五月独特的美景,感受槐乡孩子的勤劳能干、热情好客、淳朴可爱,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师:上一节课,我们去槐乡走了一走,槐乡如画般的景色把我们深深地吸引了,五月的槐乡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呢?

2、谁能用课文中的一句话来说说你对槐乡五月的总体印象?(出示:五月,是槐花飘香的季节,是槐乡孩子的季节。)齐读

3、为什么说“五月,是槐花飘香的季节,是槐乡孩子的季节?”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22、槐乡五月(齐读课题)

请同学们轻轻打开课本,出声地读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读完后告诉大家,五月的槐花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二、教学第1自然段。

1、学生自由读第1自然段;

2、交流讨论:五月的槐花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一)——槐花很“多”。(板书:多)

“槐乡的山山洼洼,坡坡岗岗,似瑞雪初降,一片白茫茫。”

⑴你从哪句话感受到槐花很多?你是从哪儿感受到槐花多的?(放眼望去,山坡上,小溪边,到处都是槐树,到处开满槐花,槐乡简直成了花的海洋。)

⑵请小朋友再读读这句话,你还能体会到什么?(板书:白)从哪里感受到槐花很白呢?(槐乡的槐花真是洁白如雪,纯洁无瑕。)

⑶老师从没有看到过这么多,这么白的槐花。愿意带我到槐乡去看一看吗?读读这句话,看谁最想带我去?(练读)(指名读)(齐读)

(二)——槐花很“美”。(板书:美)

“有的槐花抱在一起,远看像玉雕的圆球;有的槐花一条一条地挂满枝头,近看如维吾尔族姑娘披散在肩头上的小辫儿。”

⑴你从哪句话感受到槐花很美?这句话写出了槐花的什么美?(形态美)

⑵写槐花的形态,作者用了什么好方法?(比喻)自己读读这两句话,说说作者分别把什么比作什么?

⑶(看图)瞧,这抱在一起的槐花,远看多像玉雕的圆球,那挂满枝头的一条条槐花,近看多像维吾尔族小姑娘的小辫儿。

⑷感情朗读:这么美丽的槐花,怎么向大家介绍呢?(自由读、指名读)

⑸这是作者眼中的槐花,你眼中的槐花是什么样子的,像什么呢?(看图)让我们也来说一说。(句式:有的槐花              ,像              。)

⑹小朋友眼中的槐花形态各异、婀娜多姿,真是太美丽了!再来读书上的句子,相信大家一定能读得更好,咱们男女同学来比比,哪种样子的槐花更美。(男女比读)

(三)——槐花很“香”(板书:香)

“中午,桌上就摆出了香喷喷的槐花饭,清香、醇香、浓香……这时候,连风打的旋儿都香气扑鼻,整个槐乡都浸在香海中了。”

⑴你从哪些句子中感受到槐花很香?

⑵听老师读这个句子,小朋友闭上眼睛,你能闻到槐花的香味吗?你闻到的是一种怎样的香?(香喷喷、清香、醇香、浓香、香气扑鼻、香海)

⑶“清香、醇香、浓香”这三个词语可以调换位置吗?为什么?(不可以。因为一个比一个香,一个比一个浓)还有其他香味吗?

(说说其他香,理解省略号);

(槐花饭美味可口,让人垂涎欲滴);

(“香气扑鼻”还可以换成什么词?学到的好词语可以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

⑷“香海”这个词你是怎么理解的?(并不是指海,而是指到处都是香味。)(到处流淌着香气,香气保围着槐乡的一切。)

如果此时你走进了芳香四溢的槐乡,你会怎样呢?

⑸还有一个字,虽然没有直接写槐花的香味,但这个字却形象地写出了槐花的香味很浓很浓?(生:浸)师:整个槐乡到处洋溢着生气,香味的浓,浓得不但鼻子闻得到,好象身体也能感受到,手能摸得到,眼睛能看到一样。

⑹如果此时你走进了芳香四溢的槐乡,你会怎样呢?

⑺的确,槐花的香味让人陶醉,你们能通过朗读,让听课的老师陶醉吗?(齐读)

(四)——“嗡嗡嗡……”小蜜蜂飞来了,采走了香的粉,酿出了甜的蜜。“啪啪啪……”孩子们跑来了,篮儿挎走白生生的槐花,心里装着喜盈盈的满足。

1、槐乡的槐花如此的美丽,香味如此的醉人,听,谁被吸引过来了?

⑴“嗡嗡嗡”是小蜜蜂的语言,猜猜:它们在说什么呢?“啪啪啪”,孩子们的心情如何啊?(快乐)

⑵你喜欢这两句话吗?(指名读)

老师把这两句话分行显示,瞧,作者的语言有诗一般的韵味,读起来朗朗上口,自己读读。

⑶我们一起读,体会节奏感。

2、是啊,四处的树,满眼的花,人浮在香气中,香气浸入到每个人的心里去。让我们不由得赞叹——五月,是槐花飘香的季节。

(图)请大家捧起书本,让我们用朗读再一次细细地、久久地去感受槐花,感受它的美丽与芬芳吧!

三、教学第2、3自然段。

过渡:五月,不仅是槐花飘香的季节,还是槐乡孩子的季节,让我们一起走进五月的槐乡,和槐乡的孩子交朋友。

请大家放声读读课文的2、3自然段,然后同桌之间互相说说:到了槐乡,你看到了什么?做了些什么?心情怎么样?

1、  自由读2、3自然段,然后同桌交流。

2、 孩子们,把你这次槐乡之行的所见所闻说出来,跟大家一起分享一下吧。

(一)——“在洋槐开花的季节,只要哪位小朋友走进槐乡,他呀,准会被香气熏醉了,傻乎乎地卧在槐树下不想回家。”

⑴你为什么要这么做呀?(被香气熏醉)

(真是一个会享受的孩子,你说自己傻,老师觉得你一点也不傻,要说傻,那也是傻得可爱)(板书:淳朴可爱)

⑵还有哪些小游客也被槐花的香气陶醉了?哦,原来是你们啊,拿起书本读读书上的句子。

(二)——“好客的槐乡孩子就会把他拉到家中,请他美美地吃上一顿槐花饭。”

⑴你可真有口福啊!告诉大家:槐花饭的味道怎么样?

⑵谁也吃到槐花饭了?你觉得味道如何?(介绍甜的、咸的,各自的吃法)

⑶这么好吃的槐花饭是怎么做的呢?

⑷品尝过这么好吃的槐花饭,小朋友,你们的心情怎么样?能通过朗读,把你愉快的心情表达出来吗?

⑸槐乡的孩子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板书:热情好客、勤劳能干)

(三)——“小朋友临走时,槐乡的孩子还会送他一大包蒸过晒干的槐花,外加一小罐清亮清亮的槐花新蜜。”

⑴你收到了哪些礼物啊?喜欢这些礼物吗?这么美味的槐花干和槐花蜜,带回去以后,你会跟谁一起分享啊?

⑵真是个乖孩子!看来,你们已经和热情好客的槐乡孩子成为好朋友了!大家收获的不仅是一份礼品,更是一份深厚的友情。

(四)——“小姑娘俊俏,小小子大大咧咧。”

⑴指名读写小姑娘的句子;

⑵指名读写小小子的句子;

⑶(看图)瞧,槐乡的孩子们跑来了,他们笑得咧开了嘴,多快乐,多幸福啊!

⑷你喜欢小姑娘还是小小子?喜欢谁就拿起书本读读相应的句子。

——小姑娘:

你觉得槐乡的小姑娘怎么样?(美丽俊俏)从哪儿感受到的?(衣襟、发辫)

读到这里,老师有一个疑问:人怎么可以“飘”呢?(一个“飘”字,写出了小姑娘心情的愉悦,写出了小姑娘的轻盈、欢快)

让我们也用槐花来装扮自己,你能在朗读的同时,配上简单的动作,把小姑娘快乐的心情表达出来吗?(齐读)

——小小子:

喜欢小小子的游客请起立。

你是第一次来我们槐乡吧?来,张开口袋,给你装满美丽的槐花。喜欢吗?

我这儿还有,来,给你抓一把。这是我亲手做的槐花糕,想尝尝吗?味道怎么样?

转载自

点评桂老师《槐乡五月》教学点滴 - 西祠胡同 篇4

师:春天来了,风吹来了,草绿了,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去美丽的槐乡看看。

播放录像。

师:五月,春光明媚,鸟语花香,看,洋槐开花了,槐花可真多呀。槐乡到处是槐花,同学们看,山山洼洼,坡坡岗岗,似瑞雪初降,一片白茫茫。

师:同学们,课文第一节就描写了刚才看到的情景,打开课本读一读。

生自读第一小节。

师:槐乡美吗?

生:美。

师:那就把喜欢的句子多读几遍,读好它。

生读。

生:我喜欢“槐乡的山山洼洼,坡坡岗岗,似瑞雪初降,一片白茫茫。”

齐读。

师:为什么喜欢这句话?

生:因为这句话写出了槐乡的美。因为山山洼洼,坡坡岗岗,似瑞雪初降。

师:我明白你的意思,你的意思是说那里的花好多。

生:我喜欢瑞雪。

师:读一读。

生读。

师:瑞雪就是好雪。

生读。

师:槐乡屋前屋后,房前房后,都成了花的世界,怪不得都叫槐乡。

生齐读。

师:继续交流。

生:我喜欢的句子是,有的槐花抱在一起,远看像玉雕的圆球;有的槐花一条一条地挂满枝头,近看如维吾尔族姑娘披散在肩头上的小辫儿。

师:读得很好,就是漏了一个字。

师:老师还真找到了像圆球,像小辫儿的图片,带同学们去看看。

出示两张图片,

师:请大家一边欣赏图片,一边再来美美地读一读。

生自读。

指读。

师:你把小辫儿读得真可爱,我们一起把槐花的可爱和美丽读出来,好吗?

生齐读。

师:同学们读得真好,不管是远看,还是近看,槐花的姿态总是这么美,我们再来欣赏一些图。

学生看图。

师:很多小朋友都看得入迷了。你看到的槐花像什么?

生:我看到的是花骨朵,好像是一个个饺子。

师:你有一双慧眼。

生:有的串成串,像一条白珍珠串起的项链。

师:老师真想摘下来送给你。

生:有的槐花一串串的,像小葡萄。

生:有的聚在一起,像蝴蝶在聚会呢。

师:你把槐花变成白色的精灵了。

师:谁能像课文一样,一口气说两句。

生:有的槐花鼓鼓的,像一个个小饺子,有的槐花串成一串,像一串串葡萄。

生:有的聚在一起,像一个个圆球陪伴着小朋友们。

师:我们一起把它再读一读,让槐花优美的姿态牢牢地记在脑海里。

生齐读:有的槐花抱在一起,远看像玉雕的圆球,有的槐花……

师:读得真好,这么多槐花,开得这么好,把谁吸引来了?

生:小蜜蜂,小朋友。

师:小蜜蜂来了,他们是多快乐啊,采走了香的粉,酿出了甜的蜜。

师:谁再来读一读。

生读:嗡嗡嗡,小蜜蜂飞来了,采走了香的粉,酿出了甜的蜜。“啪啪啪”,孩子们跑来了,篮儿挎走白生生的槐花,心里装着喜盈盈的满足。

师:老师发现,你已经走进了槐乡。谁再来读一读。

生读。

师:读得可真快乐,你们发现没有,这句话前后两句对得很整齐,自己读读看。

生读。

师:同学们读得真好,我们来把它变成小诗好吗?

课件出示:

嗡嗡嗡,

小蜜蜂飞来了,

采走了香的粉,

酿出了甜的蜜。

“啪啪啪”,

孩子们跑来了,

篮儿挎走白生生的槐花,

心里装着喜盈盈的满足。

师:我们再一起读一读。

生读。

师:我们看:嗡嗡嗡对――

生:啪啪啪

师:采走对――

生:酿出

师:再看右边的,挎走对――

生:装着。

师:白生生对――

生:喜盈盈

师:还有喜欢的句子吗,谁再来读一读。

生读:中午,桌上就摆出了香喷喷的槐花饭……浸在香海中了。

师:多么好啊,老师在读这段话时,每次总能感受到香气扑鼻,请大家也去读一读,找一找。

生自读。

师:说说看,为什么会有香气扑鼻的感觉?

生:因为中午桌上摆出了香喷喷的槐花饭。

生:我从清香,醇香,浓香看出的。

生:越来越香。

生:还有整个槐乡都浸在香海中了。

师:还有哪里最能说明香了?

生:香海。

师:还有哪个词语?

生:还有从“这时候,连风打的旋都香气扑鼻”能看出。

生:还有从“浸”这个词看出来。

师:浸是什么意思?

生:就是漫的意思。

师:打开课本查一查,告诉老师。

生:浸的意思是把东西放在水里浸泡。

师:在这里,槐乡泡在哪里呢?

生:泡在槐花的香气里了。

师:是啊,泡在香海里了。请把字典收起来,轻轻放在桌边,槐乡天上地下,四面八方都是香气,我们来感受一下。

生读:中午,桌上就摆出了香喷喷的槐花饭……都香气扑鼻。

师:香气进入到每个人的心里,槐乡五月,真是槐花飘香的季节,怪不得,一到五月,这里的孩子们就会高兴地喊起来。五月――

生:洋槐开花了。

师:拿起书,再读读第一小节。

生配乐齐读第一小节。

师:同学们,在洋槐开化的季节槐乡的孩子们来了,我们三一班的孩子也来了,小朋友在槐乡干些什么呀,让我们一起去读一读课文第二小节。

师:老师发现他读得真好。

生:我到槐乡最喜欢吃槐花饭。

师:为什么?

生:因为非常好吃。

师:香味让人唇齿留香。

生:我到槐乡,首先要美美地吃上一顿,因为槐花饭可好吃了,从第二节看出,槐花饭可好吃了。

师:你读给大家听听。

生读。

师:张老师也要流出口水了。喜欢的一起读一读。

生齐读。

师:同学们,我们再来看一看这两幅画画,一起再来回味一下槐花饭的味道。

师:小朋友来槐乡,还想干什么?

生:到了槐乡,我会摘槐花打扮自己。

师:你就像槐乡的小姑娘一样,戴了槐花,到处飘香。

师出示。

师:从这句话中,你感觉到什么?

生:我感觉到香喷喷的,感觉他们很俊俏,像在飘。

师:走路也轻快了,就像一朵云在天空中飘。

齐读。

生:我会来到槐乡,在槐花下睡一觉。

师:你来到槐乡,准会熏醉了。

师:这里的醉是喝醉吗?

生:不是。

师:那是什么

生:陶醉。

齐读。

师:小小子呢?

生:抓一把往嘴里塞。

师:一起读,老师建议大家把“他们”改成“我们”。

生齐读。

师:在洋槐开花的季节,来槐乡的人很多,还记得刚才读过的小诗吗?小姑娘都跑来了,他们来干些什么呢?

生:小姑娘会戴些小花,编成花环戴在头上。

生:她还会把槐花编成一个帽子戴在头上。

师:采走了香喷喷的槐花,

酿出了甜丝丝的新蜜。

老师出示:

嗡嗡嗡,

小蜜蜂飞来了,

采走了香的粉,

酿出了甜的蜜。

“啪啪啪”,

孩子们跑来了,

篮儿挎走白生生的槐花,

心里装着喜盈盈的满足。

师:你们能试着学学说一首小诗吗?

师:在洋槐开花的季节,来槐乡的不只是小姑娘,还有小小子,老爷爷,这么多人的槐乡,会说些什么呢?试着说说。

生:哈哈哈,大家都来了,采走了香喷喷的槐花,编成了美丽的手饰。

师:我帮你改一个字。

生:哈哈哈,我们都来了,采下甜丝丝的花,酿出了清亮亮的蜜。

师:我们把小诗说成同桌听,如果说得好,真诚地为他鼓掌好吗?

同桌互说。

生:采走了美丽的槐花,留下了难忘的回忆。

师:孩子们是这里的主角,因为我们采槐花,品槐花,真是太快乐了,槐乡五月,是孩子的季节。

板书:童乐

师:我离开槐乡时,最想干什么?

生:我想带一瓶清亮清亮的槐花新蜜。

师:槐乡热情好客的的人早就给你准备好了。

生:我想带槐花饭回去吃。

师:肯定准备好了,槐乡花美,景美,人更美,让我们和作者一起发出感叹。

出示:五月,是槐花飘香的季节,是槐乡孩子的季节。

师:有两个作业,

一仿写词语。

第二,读一读你觉得美的句子。

点评桂老师《槐乡五月》教学点滴 - 西祠胡同 篇5

作者:佚名    转贴自:本站原创    点击数:186

《槐乡五月》教学评析

《槐乡五月》是一篇散文。作者以优美形象的语言,生动的描绘了槐乡五月是槐花飘香的季节,是槐乡孩子的季节,表达了作者对美丽迷人的槐乡五月 ,对勤劳能干、热情好客、淳朴可爱的槐乡孩子的喜爱。文章写花又写人,花与人交织在一起,使花美人更美的主题自然的生发开去。

课文共四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写五月的槐乡到处盛开着槐花,婀娜多姿,香气醉人。第二自然段写被香气熏醉的孩子们尽情享受槐花饭的香甜。第三自然段写孩子们用槐花装扮自己,表示他们对槐花的喜爱之情。第四自然段总写五月是槐花飘香的季节,是槐乡孩子的季节。

课文的语言如诗般动人,对称句式的错落有致,描写抒情的水乳交融,使全文呈现出较强的节奏感和浓浓的意境美,为丰富学生的语言积淀提供了很好的语言材料。

听了陶老师的教学,我的感受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            善用空白:

本篇课文对槐花的描写,作者留下了许多艺术的“空白”,如“嗡嗡嗡……小蜜蜂飞来了……”“啪啪啪……孩子们跑来了……”就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利用这一点,陶老师引导孩子们发挥想象,听弦外之音,会言外之意,拓展、丰富、充实课文内容,调动学生平常的生活积累和知识积累,还将原来的抽象的语言文字变成了可爱的形象、悦耳的声音,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更重要的是,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了热爱生活、热爱语文的情感,

二、            妙用表演:

表演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之一。在教学本文的第三自然段的时候,我设计成在学生读通文本的前提下,表演课文内容。让学生在表演中走进文本,在表演中深入体会课文内容,在表演中体会课文语言的优美和用词的准确,达到语言的吸收和内化。

三、            重视感悟:

教学设计中,我比较重视学生对文本的感悟与理解,让学生在反复的阅读中,理解、感悟课文的点滴妙处。

另外,本课的教学设计,比较注重在自我反思自我评价中提高。如设计学生朗读的自我评价,学习方法的自主选择……对新课程标准的精神有了较好的体现。

转载自颜港中心小学网站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