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子如同白驹过隙,又将迎来新的工作,新的挑战,写一份计划,为接下来的学习做准备吧!你所接触过的计划都是什么样子的呢?为大家精心整理了小学三年级教案【优秀7篇】,如果对您有一些参考与帮助,请分享给最好的朋友。
教学内容:
用乘法、除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课本第115页的第11、12题,练习二十五的第14~16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用乘法、除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能较熟练地进行运算。
2、了解用乘法、除法可以解决生活中一些简单的问题,加强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口算(出示口算卡)。
50×10 8×200 400×310 5×6
800÷ 8 25÷5 204÷2 55÷5
2、计算。
(1)20×30×7 (2)50×6×12 (3)400÷8÷5
(4)450÷6÷3
要求:
(1)学生独立计算。
(2)汇报结果,并说一说计算的步骤、方法。
(3)全班交流评价。
二、要点复习
1、用乘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
出示题目:图书馆里有16个书架,每个书架有5层,每层放8本,书架一共可以放几本书?
(1)学生读题,理解题意;如果学生有困难,教师可以出示示意图帮助学生理解。
(2)根据题中数量关系,正确列式计算。
(3)在学生解答过程中,教师要进行巡视,有目标地启发,引导有困难的学生达到基本要求。
(4)鼓励学生根据题目中给出的条件和问题,选择正确的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解答。一般情况下学生解答方法有:
8×5×16 8×(16×5)
=40×16 =8×80
=640 =640
(5)组织交流。
①在小组内交流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让每个学生都参与表达解决问题过程和结果的学习活动。
②各小组推出代表向全班学生展示解决问题的方法。
2、用除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
出示题目:某送奶站共有3个送奶小组,每个小组有4人。每天要送牛奶816份,每个送奶员要送多少份?
(1)学生理解题目中的数量关系,并列式计算。
(2)启发、引导有困难的学生达到基本要求。
(3)组织交流,让每个学生都参与表达解决问题过程和结果的学习活动。
②各小组推出代表向全班学生展示解决问题的方法,说明每-步解决了什么问题
(4)教师小结。
三、课堂活动
课本第115页的第11、12题。
让学生了解题意,根据题目中绘出的条件和问题,选择正确的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
四、课堂作业
课本第120页的第14、15、16题。
Lesson A Nine to See You Again
教学目标
1.能听懂会说本课单词 eagle,alephant,panda和kangaroo,要求发音准确,理解词义。
2.能理解、听懂本课对话,要求语调自然流畅,并能大胆、自然、正确地使用本课的课堂用语“Nine to See You Again” “Nine to See You ,too”向别人问候。
3. 通过听力训练,培养学生鳝鱼倾听并准确获得信息的能力
4.通过多种途径,继续激发并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学习英语的兴趣和习惯,同过表演活动让学生养成大声说话的习惯以及善于表达情感、乐于与人交往的良好个性,加深同学之间的友谊,营造温暖和谐的班级气氛。
5.通过肢体语言等方式建立学生头脑中的的具体形象与英语语言之间的直接联系,通过会话的联系与表演培养学生的沟通与协作能力。
教学重难点
1.本课单词eagle,alephant,panda和kangaroo的发音
2. 掌握对话以及灵活使用 “Hello”和 “Hi” 与人交往,与他人再次见面时学会使用“Nine to See You Again” “Nine to See You ,too”。
3.交际情景的设计,交际习惯以及综合使用所学知识进行交际能力的培养。
4.歌曲节奏的找我以及欢乐情绪的体验。
5.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鼓励她们大声说话,大胆交往。
课时 1—-2课时
教学过程
一、Let’s talk
1、复习hello 、hi,
2、教学与他人再次见面时学会使用“Nine to See You Again” “Nine to See You ,too”。
二、Magic box 单词教学
1我们今天将会见一些新朋友,让我们先请他们。eagle,alephant, (让学生跟着读,然后出示图片学习。)
2 同法学习,panda和kangaroo,
3 听录音跟读。(Let’s talk, Magic box)
4 操练
三、Let’s sing
“Nine to See You Again”
四、教学对话
1、教师提出问题。
2、学生听对话,回答老师的问题。
3、教师与学生练习,有全体到小组,然后请学生和同桌一起读对话。
4、学生戴上头饰或手持卡片,综合练习对话并表演。
5、请学生一面看书一面听录音,再跟读整个对话一遍。
五、Let’s try
1、请学生会议在听录音室教师教的动作。
2、简单地讲解肢体语言的作用。
3、引入更多的肢体语言。
4、Let’s try
六、完成《课堂活动评价手册》
七、Homework.
今天回家后别忘了用英语和爸爸妈妈打招呼并且听磁带。
Time is up. Bye-bye, boys and girls.
教学内容:
教材第64页练习十五第2~4题。
教学目标:
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方法正确地计算。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口算下面各题
15×3 19×4 53×8 61×7
14×10 20×42 50×60 80×30
700×20 71×20 56×40 47×30
二、指导练习
1.计算:21×32,要求学生列竖式计算
提问:列竖式时要注意什么?第一步先算什么?第二步再算什么?第三步再算什么?
提问:42表示什么?竖式中,63表示什么?
2.用竖式计算要注意什么?
3.看谁算的快
完成教科书第64页练习十五的第2题。
学生完成后,教师讲评,重点要让学生说出计算的过程。
4.教科书第64页的第3题
根据画面内容,把题目的已知条件和问题找出来,并想一想要求一共有多少只羽毛球,该怎样列式? 12×14
提问为什么这样列式?
5.完成教科书第64页的第4题。
自己分析画面内容,根据题目的问题,列式解答。
并提问:你是怎样计算的?
三、课堂总结
通过练习,你进一步学会了什么?
单元第 四 单元课题4.1 把盐藏起来 课时 1
目标1、对盐溶解的快慢提出假设,设计对比实验。
2、知道水能溶解一些物质。
3、培养敢于、善于提出猜想与假设,愿意合作与交流,持之以恒的科学态度。
重点
难点对盐溶解的快慢提出假设,设计对比实验,验证假设。
教法
学法实验法
教学准备食盐、烧杯、筷子、热水等。
教学过程修改意见
一、视频引入,板书课题。
1、播放或讲述电影《闪闪的红星》片段,造成悬念,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的欲望。
小红军怎样才能把盐藏起来安全地带上山呢?板书课题:把盐藏起来
2、学生作出各种猜测。
如果你是小红军你会怎么做呢?学生回答。
(这里面最好的办法是哪一个呢?)选用“材料超市”内的材料试一试。
小结:盐在水中“消失”了,这种现象叫做溶解。
二、猜想假设,提出问题。
怎样才能使盐尽快的溶解在水里?
小红军很聪明,把盐溶解在水里,他当时的处境一定非常危险,请大家讨论一下,怎样帮他将盐尽快地溶解在水里?
三、设计实验,验证假设。
搅拌 热水
(猜想只是一种可能的答案,它和事实并不总是一样。
要想知道猜想是否正确,必须设法验证)
1、要验证搅拌是不是可以加快溶解,我们可以用比较实验的方法。
那么怎么做才能既公平,又能比较出搅拌比不搅拌溶解得快?引导学生得出:杯子一样大,同一种水而且一样多,盐一样多少。
指导学生做对比实验:一个杯子静止不动,另一个杯子用筷子搅拌。
引导学生描述实验情况,得出结论。
2、让学生小组讨论选择一个问题(教师协调每种方法都有小组实验),讨论设计对比实验,填写实验记录单。
3、交流修正实验记录单。
4、按设计方案实验,收集证据,填写实验记录单。
四、总结交流,得出结论。
1、汇报:哪些小组把你们的实验结果汇报一下,大家认真听一听,研究相同问题的小组可以举手进行补充。
2、结论:搅拌、热水可以使盐在水中溶解得更快。
五、拓展活动:让学生举一些生活中的溶解现象。
六、思考:小红军把盐安全地带上了山,可是怎样才能把盐从水中取出来呢?
【板书设计】 把盐藏起来
溶解---- 搅拌、热水溶解更快
【教学反思】
课时教学计划
单元第 单元课题4.2 水落“盐”出课时 2
目标1、经历控制变量进行对比实验的过程。
2、探究得出水的三态变化条件,知道水的沸点与冰点。
3、培养敢于猜想、尊重证据、乐于合作的科学研究态度。
重点
难点对水的三态变化条件提出猜想与假设。
经历控制变量进行对比实验的过程。
教法
学法实验法、对比法
教学准备 水盆、玻璃片、三脚架、蒸发皿、酒精灯、水、盐等。
教学过程修改意见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由上节的故事引入,回顾问题:“小红军是怎样把掩藏起来的?谁能再说一下?”找个学生重述一遍。
复习“溶解”的概念。
提出问题:“小红军把盐藏到水中带到了山上,可红军怎样把盐从水中取出来呢?”,引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板书课题《水落“盐”出》。
二、集体探究。
1、教师提问:我们怎样让盐再变回来,怎样变比较快?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这个问题,鼓励学生大胆提出猜想与假设。
建议搞一次竞赛:比一比,看哪一组能让盐尽快地“变”出来。
根据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会有一些学生能猜想到可以用蒸发的方法析出食盐。
2、设计实验,验证假设。
(1)学生假设影响水蒸发快慢的因素有哪些,小组交流。
(2)制定实验方案。
(3)分组实验,教师指导。
(4)交流汇报实验结论,师生共同评议纠正。
(水蒸发的快慢与下列三个因素有关:水的表面积的大小,水面上方空气的流动,水的温度。)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导入新课。
二、学习新课。
1、提出问题:“水到哪里去了?
2、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与经验进行探讨和阅读,了解水的三态变化的知识。
接着就引导他们围绕新的问题:“水在什么情况下发生状态变化?”进行猜想。
3、实验验证。
学生分组实验:(1)研究水变成水蒸气。
(2)研究冰变成水。
(3)水蒸气变成水。
① 水蒸气固化成霜的实验,是通过在冰水中加盐,令冰强行融化,从而杯内温度低于0℃,空气中的水蒸汽碰到杯壁时就会凝结成霜。
这个实验能够比较清楚地观察到水结冰的过程,实验时可在冰水中插入一支温度计进行观察。
用
金属杯做这个实验效果比较明显,实验时要提醒学生不能对着杯子呼吸,否则他们呼出的热气会使这个实验失败。
②冰熔化成水的实验比较简单,但由于要用到酒精灯等器材,教师要进行必要的安全教育。
实验时要求学生注意观察水的物态变化和杯内水温的变化。
重点观察冰水共存时的温度和水沸腾时的温度和现象,并记录下来。
由于当时的实际气压可能不会正好是一个大气压,再由于水的纯度和温度计的精度及读数的等因素的影响,会使测得的沸点会比100℃低。
届时可向学生说明。
③水变成水蒸汽的实验在前面水中“取”盐活动中已经做过了,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或安排。
如把这个实验与水蒸气变成水的实验结合起来,则更有利于解释问题。
如教材43页“水和水蒸气”实验图所示,同时演示水的汽化和汽的液化两个过程:一是酒精灯加热使水变成水蒸气,水蒸汽遇到装冰的勺子又变成水。
这个实验证明了水变成水蒸气的条件是遇热,而水蒸气变成水的条件是遇冷。
另外需要向学生指明的是,水加热后在水上方出现了“白气”,有很多学生以为那就是水蒸气,要让他们知道这实际是水蒸气遇到冷空气变成的小水珠,这实际就是天上的云,地上的雾。
三、总结与交流
讨论水的蒸发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通过各组汇报与交流各组设计的实验方案与结论,总结出水的蒸发快慢(盐析出的快慢)与什么条件有关。
讨论水发生三态变化的条件,总结出水蒸气、水和冰两两之间发生变化的条件。
比较蒸发与沸腾的异同点。
四、拓展活动
讨论生活中蒸发的例子,如:杯中的水时间长了怎么少了?怎样晾衣服干得快?
生活中水的三态变化的例子。
如:烧开水时,锅盖上可观察到的现象。
冬天,戴眼镜的同学从室外到室内,眼镜片上发生的现象。
【板书设计】 水落“盐”出
浮力 水的三态及变化
(吸热)
(吸热) (吸热)
固态 液态 气态
(放热) (放热)
(放热)
课时教学计划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了解他们之间的关系;知道平年、闰年等方面的知识;记住每个月以及平年、闰年各有多少天。
2、帮助学生初步建立年、月、日等时间观念,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判断推理的能力。
3、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知识,并产生积极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掌握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教学难点:发现并掌握闰年的判断方法。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讲故事
故事发生在20xx年3月15日,有一个罪犯逃到了深圳。他拿着一张签发日期是20xx年2月29日的边境通行证,在深圳海关准备入关。尽管他经过整容,变了模样,可还是被检查证件的武警叔叔一眼识破,将他扣留。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原因吗?
2、同学们想知道是什么原因吗?学习了“年月日”的知识你就清楚了。(板书课题)
3、年、月、日是表示时间的单位,我们以前还学过哪些时间单位呢?(时分秒)时分秒是表示时间较短的单位,年月日是表示时间较长的单位。
二、学习新课
1、创设情境,感受生活中年月日的应用。
A:展示书上提供的各个情景,让学生说说呈现的是什么情景,这些情景发生在什么时间?
B: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环保意识的教育。
C:引导学生交流:你还知道哪些有意义的日子?
2、合作探究,认识大月、小月。
A:小组合作,根据问题合作探究:一年有几个月?哪几个月31天?哪几个月30天?二月有多少天?一年有多少天?
B:师说明:我们把每个月的天数是31天的几个月叫做大月,把每个月的天数是30天的这几个月叫做小月。
C:看年历卡,完成做一做。
3、探究记忆大月、小月天数的方法。
A:师提问:怎样才能很快的记住大月、小月的天数呢?
B:引导学生讨论,交流。
C:学习拳头记忆法和歌诀记忆法。
D:完成做一做。
4、基础练习。
A:抢答:大月有哪几个月?每个月有多少天?小月有哪几个月?每个月有多少天?你出生在哪个月?那个月是大月还是小月?老师出生在12月,这个月是大月还是小月?
B:小游戏(判断大小月)
游戏规则:大月举右手,小月举左手。3月、9月、2月……
5、观察比较,认识特殊的2月。
A:出示书上20xx年和20xx年二月的卡片。
B:引导学生观察,发现它们有什么不同?
C:师说明:2月有28天或者29天。2月是28天的这一年叫做平年,2月是29天的这一年叫做闰年。
6、自主计算平年、闰年全年的天数。
A:学生自主计算。
B:交流汇报。知道平年365天,闰年366天。
7、探索规律,判断平年和闰年。
A:学生出题“考”老师。由学生根据年历卡说出年份,老师判断是平年还是闰年,2月有多少天?(引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B:师说明:其实,闰年和平年的年份也是有规律的。
C:引导学生四人小组合作探究:认真观察做一做的月历,你发现了什么?
D:提问:你能按规律再写几个闰年吗?每几年里有一个闰年?
E:师小结:公历年份是4的倍数的一般是闰年。“一般”说明还有特殊的情况。如果公历年份是整百数的,必须是400的倍数才是闰年。
F:判断平年和闰年练习:
三、巩固练习,应用提高。
1、填空。
(1)8月1日的前一天是()月()日。
(2)6月30日的后一天是()月()日。
(3)小星在外婆家连续住了62天,正好是两个月,这两个月是()月和()月。
2、判断。
(1)每年都是365天。
(2)一年中有7个大月,5个小月。
(3)25个月就是2年多5个月。
(4)因为1900是4的倍数,所以1900年是闰年。
3、找规律填空。
1月,3月,5月,7月,8月,(),()。
4、小强今年12岁,可是他只过了3个生日,猜一猜他的生日是几月几日?
5、导入的侦探故事揭谜。
20xx年2月没有29日这一天,边境通行证是伪造的。
6、练习十二的练习。
四、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还有什么不懂的吗?
课后习题
完成课后练习题。
教学内容:教材第七页至第八页例三和例四
教学目标:
1、认识千米,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知道1千米等于1000米。
2、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会用千米表示实际长度。
教学准备:要求学生到路边观察路标,教师制作一块路标。
教学过程:
一、认识千米
1、学生汇报到路边观察到什么。
2、出示老师制作的第一块路标,让学生理解、体会从某路口到南宁市外环线6千米的含义,
3、让学生看书第七页的例三,理解到叶镇21千米、灵山23千米的意义。
4、小结:千米是比米大的长度单位。
二、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
师:从某路口到南宁外环线6千米,那么你是否知道从某路口到那里大约是1千米,1千米又有多长呢?生:想
师:从某路口到某处就是1千米,运动场的跑道一圈是200米,5圈就有1千米。
1、让学生到运动场看一看跑道,想一想5圈约有多长。
2、让学生动手测量1千米的跑道有多少米。
汇报板出:1千米=1000米
3、举出例子说一说在我们生活周围有1千米长的物体吗?
三、巩固知识、动用知识:
1、指导学生完成练习二第一题和第四题。
2、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
(1)练习二第二题
(2)补充题(略)
四、全课总结
教学反思:
在这一节课中,我所感觉到的不足之处是在学生的组织纪律方面。走出课堂,有的兴趣盎然,而有的是跟着走马观花。这就与教师的操控能力、语言魅力及组织方面有密切的关系。今后我一定会更加认真钻研教材,练习基本功,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激发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
第四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刻度尺,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cm,借助实物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2)初步学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并通过估测,形成初步的估测意识。
2、过程与方法: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测量活动中,体验合作学习的乐趣,养成做事严谨、认真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1厘米的长度单位,用厘米尺测量物体长度
教学难点:用度尺测量物体长度的正确方法
教学工具
课件、数学课文、铅笔等。
教学过程
1、情景导入
提出问题。
教师:同学们,比一比这两本书,哪本长,哪本短呢?两本书到底有多长,有多短呢?大家想不想知道?今天我们这几课就学习这个问题。
2、探究新知
学习第2页例1。
提出问题:
a、同学们,你们知道我们的课桌有多长吗?小组讨论。
b、交流汇报:刚才同学们想了很多方法,大多用铅笔、铅笔盒、课本做为工作测量。下面每4个人为一组和老师一起用手测量课桌的长度。
C、动手操作,合作完成。
汇报:相同的课桌为什么测量的结果不同呢?学生的五拃长,老师的三拃长。
因为选用的是不同的手,结果一定会是不同的。
归纳:要想得到相同的答案,应选用同样的物品作为标准进行测量。
学习第3页例2
a、请同学们拿出自己的直尺,看看上面都有什么?
指名回答,教师总结,
数字小格大格厘米、
尺子上的线有长有短,我们叫它刻度线。
0在最左端,尺子上的0表示起点。
b、我们身边有哪些物品是1厘米?
拿出课前准备好的图钉、田字格本,小组合作,共同操作。
学习第3页例3
a、发一张课前准好的彩纸,请同学们先估量一下它的长度,然后动手操作量一量。
b、请一名同学上前操作,看看是否正确,然后同学评议。
教师:一定要把彩纸的左端对准直尺上的刻度0,然后看右端在哪个数字上,就是几厘米。
3、课堂练习
学完测量的方法和注意的事项,让学生试着测量准备好的铅笔等物体。
教师提出要求:
a、正确准确的测量自己准备好的物体(铅笔、橡皮、小刀等)
b、先独立测量后小组交流
c小组合作探究。师巡视指导,引导学生注意直尺要水平放,物体的左端要对准直尺上的“0”刻度。
4、巩固提升
1、用直尺测量自己的数学课文的短边。为了照顾理解能力差点的孩子,巩固提升也是由易到难的安排。
2、课件出示两种测量方法,让学生判断哪种是正确的,这样的练习目的也是为了让学生更好更准确的掌握测量的方法。
课后小结
a、提问: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b、教师总结
1、厘米是最小的长度单位,在里面尺上,每相邻两个数之间是1厘米。
2、用厘米作单位测量物体时,要把直尺的“0”刻度对准物体的左端,再看物体的右端对着刻度几,就是几厘米。
板书
认识厘米和使用厘米测量
1、认识刻度尺
2、认识1厘米从刻度0到刻度1
3、认识几厘米
4、把尺子上的刻度0对准纸条的左端,纸条右端对着数字几,就是几厘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