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教案要怎么写呢?
大家好,我是东铁匠营第一小学的文竹。我说课的内容是:北京市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教材第12册《圆柱和圆锥》第一课时——《圆柱的认识》。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圆柱的认识》属于“空间与图形”领域的内容,课程标准中对空间观念的描述主要表现在:“能够由实物的形状想象出几何图形,由几何图形想象出实物的形状,进行几何体与其三视图、展开图之间的转化。” 这不仅是一个思考过程,也是一个实际操作的过程。
二、教学背景分析
(一)教材分析:
《圆柱的认识》是《圆柱与圆锥》的第一课时,本课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长方形、正方形、圆形等平面图形和长方体、正方体立体图形等知识,同时积累了一定的学习几何知识的活动经验和思想方法,形成初步空间观念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含有曲面的几何体圆柱的基本特征。它是学生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学习圆柱表面积、体积必备的基础知识。
(二)学情分析:
圆柱形状的物体在实际生活中大量存在,并有着广泛的应用。学生在一年级已经初步认识了圆柱。
为了更准确的把握学情,我设计了前测题,如下:通过前测题①②③可以看出学生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对圆柱有直观的认识,能从众多的几何体模型中准确地辨认出圆柱模型,86.2%的学生能列举出身边圆柱的实物。通过④⑤看出约有40%的学生能够利用已经学过的长、正方体的经验,通过用展开求面积、用底面乘高或转化的思想求体积等方法刻画圆柱。
(三)我的思考:
借助学生能初步感知圆柱的特征和学习立体图形方法上的经验,让学生在观察中感知,操作中探究,应用中拓展,自主参与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的过程。
根据以上分析,我确定本节课目标
三、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1、使学生认识圆柱,了解圆柱各部分的名称,掌握圆柱的特征。
2、让学生经历自主探究圆柱基本特征的过程,提高学生观察、操作、比较、归纳等思维能力,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3、通过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体验用数学思想探索问题的乐趣。
围绕课程标准对本课时教学内容的要求,针对学情分析所呈现的问题,我确定“理解并掌握圆柱的特征”为教学重点,将“圆柱的侧面与它展开图之间的关系”作为教学难点。
四、教学主要环节和设计意图。
为有效的落实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难点,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环节:
(一)、在做一做中揭示课题,建立模型
1、从生活实物抽象出几何模型——揭示课题。
首先通过“找一找我们学过的立体图形” 让学生进行回顾。接着说一说:“你对圆柱有哪些了解”,找出我们生活中哪些物体是圆柱形状的?再利用课件演示由实物抽象出圆柱几何图形的动态过程。从而揭示课题:圆柱的认识。
【这部分我的设计意图是:从已学知识引入,引发学生联想生活中的圆柱实物,进一步从实物抽象出几何图形】
2、做一做,感知圆柱特点——建立模型。
学生通过两人合作的方式完成“做一做”——教师已根据每组学生的情况,为各组准备了不同的学具袋:长方形和两组大小不同的圆,正方形和两组圆、平行四边形和两组圆。学生需要借助已有的经验,利用四边形和一组适当的圆进行圆柱体学具的制作。通过让学生汇报出利用什么图形制作圆柱这一过程,呈现出学生可能出现的以下5种制作方式
【做一做的活动,让学生在做中初步感知圆柱的特征。既为后面的探究环节提供了学具,又经历了由“面” 到“体”的过程,为圆柱的侧面展开可以得到长方形、正方形以及平行四边形这一难点提供素材。同时“用长方形长和宽两种不同的围法所制作出的圆柱也不相同”这一直观现象,也为后面探究圆柱的高进行了渗透。】
3、汇报交流中认识圆柱各部分名称
引导学生回忆学习长正方体认识时,我们研究了哪些方面?(根据调研学生会说:各部分名称、特征、表面积、体积等内容),那么圆柱我们需要研究哪些方面呢?(结合学生说的内容进行板书)
学生通过摸一摸、看一看、猜一猜等方式,交流圆柱各部分名称是什么?之后,由教师介绍圆柱的底面、侧面、高的名称。
在介绍高时有意选取两名分别用同一种长方形的长和宽围出的不同高度圆柱,提问:你们制作的这两个圆柱有什么不同?学生会说出:高不同。追问:哪里是圆柱的高?再利用课件加以演示 。
【引导学生回顾研究长、正方体的几个方面,为进一步研究圆柱做方法上的引领。同时介绍圆柱各部分的名称。】
(二)第二环节:在合作中自主学习,掌握特征、 发现关系
这一环节的教学主要体现的是学生合作探究的过程以及学生的主体作用。
通过梳理以往研究立体图形的经验和方法,引导学生,要想知道圆柱的表面积和体积我们就必须要先来弄清楚圆柱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2、四人为一组,开展合作探究
首先由教师出示合作提示:
(1)结合制作好的圆柱,看一看、比一比、想一想、量一量以及说一说的方式,交流归纳圆柱的特征。
(2)圆柱的高有多少条?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3)圆柱侧面展开后是什么图形?侧面与底面、高之间有什么关系?
3、汇报交流(在学生汇报的过程中,结合汇报内容进行课件演示。)
汇报(1):学生结合一年级对于圆柱的认识及直观操作,能够较准确的得出圆柱两底面面积相等的结论。
汇报(2):在引导探究圆柱有无数条高这一特征时,先让学生说说自己是如何证明圆柱的高相等的。(学生可能通过测量或利用平行两个底面间距离相等进行证明)再通过出示挂面、牙签的图片与课件动态演示相结合的方式,深化学生的理解。接着展示“硬币、水井、小棒”图片拓展学生头脑中高的概念——厚度、长度、深度就是高。将圆柱的高的定义进行外延,更好的建立学生的空间观念。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九年义务教材第十二册第二单元的圆柱的认识。圆柱的认识作为立体图形的一节知识,是在学生学习了长方体、正方体的有关知识以后进行教学的,在学习本节内容之前,学生对于认识立体图形已经有了方法上的基础。基于此,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认识圆柱,了解圆柱各部分的名称,掌握圆柱的特征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2)能力目标:让学生经历探索圆柱基本特征的过程,提高学生观察、操作、比较、概括和判断等思维能力。
(3)创新目标: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使学生掌握研究立体几何的一般方法,丰富其学习数学的积极体验。
教学重点:认识圆柱各部分的名称,掌握圆柱的特征。
教学难点:圆柱的侧面与他展开图之间的关系。
一、说教学理念。
1、在活动探究中共“创生”。
“活动”是儿童感知世界,认识世界的主要方式,也是儿童社会交往的最初方式,《新课标》在明确了义务教育阶段数学教学的“知识技能目标”的同时,提出了数学学习的“过程性目标,”并且通过“经历、体验、探索三个层次的目标要求。这表明小学数学不但要完成向学生传授知识,训练技能的任务,而且要引导学生参与到探索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中,通过自己的活动获得情感、能力、智力的全面发展。本节课,无论是“直观感知”层面上的观察交流活动,还是“操作验证”层面上的验证活动,还是“应用拓展”阶段的制作圆柱的活动,都是让学生“经历”、让学生“体验”、让学生“探索”的思维指导下完成的,从而使学生对圆柱的特征从不完整、表面的认识向较深层的理解,整体上的把握和发展,实现了课程的“创生”。
2、在已有经验中求发展。
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学生的个性差异往往会影响到其参与活动的整个过程。学生的个性不同,关注的焦点也不同,课堂教学不能无视学生的个性差异和认知水平,要关注学生的已有经验,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引导学生自主探索。本节课,我通过谈话交流,充分了解了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原有的认知水平,尊重学生,认可学生对圆柱观察的不同着眼点,在次基础上组织活动,并且通过反馈,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思想过程,展现自己的认识个性,从而使整个课始终处于活跃的状态,充满勃勃生机。同时,教师完成了一名“引导者”要做的事,创造一定的条件,让学生的认知水平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发展”。
二、说教法。
根据本节教材内容和编排特� 适时地点拨,并运用电教媒体化静为动,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说学法
根据学法指导自主性和差异性原则,我让学生在“观察中感知一操作中探究一应用中拓展”,自主参与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的过程,使学生掌握知识。
四、说程序设计:
为了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我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了系统地规划,设计了三个主要的教学活动:
(一)、创设情景,直观感知:
《新课标》指出:有意义的数学学习必须建立在学生主观愿望和知识经验的基础上。本节课的第一个活动我采用了三个环节进行教学:导入——引导观察,初步感知——反馈活动结果。
1、导入。
上课开始,我以立体图形为话题激情引趣组织谈话,(课件展示圆柱体形状的物体,提问:你们认识这种形状吗?对圆柱有哪些了解?学生回答
2、引导观察,初步感知。
这一环节我组织学生以一种标准的圆柱形状的实物为研究对象,四人一组进行活动,看一看、摸一摸、说一说,合作观察圆柱的特征。
3、及时反馈。
学生通过观察、触摸,根据以有的认知水平,一部分学生把长方体、正方体的认识方法迁移过来,在未知与已知之间找到某种相似、建立关联,由此类比迁移,比较有序的说出圆柱的某些特征,如:面、边、高等。但由于圆柱与长方形、正方形有明显的差异,能比较清晰地表述出圆柱的特征的学生可能较少。更多的学生还不能迁移方法,而是从自己的最感兴趣的或最明显的特征入手进行说明。为了使学生对圆柱的特征有一个较完整地把握,我利用媒体演示协助引导,同(出示课件)时设计了一个比较完整清晰的板书。从而以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圆柱的特征。
(二)、引导参与,操作探究。
这一环节我根据:谈话质疑——操作验证——反馈活动展开活动。
1、质疑。
教师首先提问:对圆柱的特征还有什么疑问吗?要不要进一步加以验证?(学生回答;没有了。)教师再次设疑,你们没有,我可有两个问题:圆柱的底面确实相等吗?它的侧面展开后一定是长方形吗?你们有没有办法加以验证呢?(学生回答:有。师;那就试试吧)
2、验证。
小组选择一个问题进行验证,方法有学生自定。在实施过程中,我注意了三个方面:一是提出选用的对象必须是典型的圆柱形状的物体,二是时间上充分保证多数学生至少能解决一个问题,三是教师作为“参与者”参与到活动中,给予适当的帮助。
3、结果。
学生在验证过程中,得到了成功的体验,而且方法较多。如:在验证圆柱的底面是面积相等的两个圆。有的同学用了一个相当简单的方法:把圆柱形状的茶杯盖子旋下来直接与下底面进行比较,有的同学将上、下底面的两个圆画在纸上,再把它们剪下来比较,对“侧面展开后是一个长方形”这一特征进行验证中,期间有的同学发现,要使侧面展开后是一个长方形,必须沿着圆柱的高展开才行。如果不沿着高剪下就得到平行四边形。学生的验证,使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领会展开后的长方形的长、宽与原来的圆柱的底面周长、高之间关系的教学变得顺其自然了。从而提高他们学习的内驱力。
(三)、拓展延伸,实践应用。
这一环节是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活动,起到巩固新知的作用。除了采用填一填、找一找、判一判等形式我还设计了一次制作圆柱的操作活动。(自由结队,寻找合作伙伴)
1、活动提示:结合你对圆柱的认识,伙伴合作做一个任意大小的圆柱,看哪一组既快又好,并要求完成后谈体会,制作圆柱时要注意什么?
2学生完成后展示成果,并谈制作体会。
3、学生自由点评。
这次操作活动与直观感知或探究层面的操作不同。它不是验证,也不是探究,而是一次强化学生对圆柱整体的认识,从更高层次上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与此同时,伙伴合作的形式进一步增强了学生的协作意识,提高了学生的合作能力。另外,在对制作后的作业评价中,打破了传统的单一评价的形式,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评价,体现多层次评价、多元评价的意图,充分突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总之,本堂课我遵循了小学生的认知特点,以活的导入启动学生,以活的氛围激动学生,以活的形式牵动学生,以活的知道鼓动学生,使学生在差距中感悟,在跳跃中思考。在动手操作中创新。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圆柱的特征,知道圆柱的底面及其直径和半径,圆柱的高,圆柱的侧面积及它的展开图、
2、通过观察,认识圆柱并掌握它的特征,建立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理解掌握圆柱的特征、
教学难点
1、建立空间观念、
2、弄清圆柱侧面是一个长方形(正方形),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圆柱底面周长和高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投影出示长方体、正方体、
使学生明确:长方体、正方体、
2、投影出示圆柱、
使学生明确:圆柱、
3、导入、揭示课题、
板书:圆柱的认识
二、新授教学
(一)圆柱的认识
1、教师提问:在日常生活中,你见过哪些物体是圆柱体?
2、教师出示实物、
3、出示投影,展示实物图、
4、揭示实物图,出现圆柱几何图形、
教师说明:我们所学的圆柱都是直直的,上下粗细相同的直圆柱,我们叫它圆柱、
(二)圆柱的面、
1、分组活动,每人拿一个圆柱,摸一摸它的面、
2、互相交流,什么感觉、启发学生动手实验:
(1)用手平摸上下底,有什么特点、
(2)用笔画一画,上下底面积有什么特点、
(3)用双手摸侧面、
3、教师明确:
圆柱的上、下两个面叫做底面、它们是两个完全相同的两个圆、
圆柱的侧面,是一个曲面、
(三)圆柱的高、
出示高、低不同的两个圆柱、
1、用直尺和三角板演示圆柱的高、
使学生明确:圆柱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做高、
(四)操作实验
使学生明确:长方形的长等于圆柱底面的周长,宽等于圆柱的高、
三、课堂小结
今天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圆柱体有哪些特征?
四、巩固练习
1、指出下面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
2、指出下面图形中哪些是圆柱、
五、实践作业
用硬纸做一个圆柱,再量出它的底面直径和高各是多少厘米?
六、板书设计
圆柱的认识
活动名称:
《认识球体、圆柱体》
领域:
科学、艺术
执教班级:
大班
执教人:
孟爽
活动目标:
1.萌发探索几何形体的兴趣。
2.能用观察比较的方法区分球体和圆柱体。
3.认识球体、圆柱体的不同特征。
重难点分析:
重点:
认识球体、圆柱体。
难点:
区别球体、圆柱体。
活动准备:
圆纸片和球体物体(乒乓球、皮球、篮球)若干;球体、圆柱体的积木每组一筐;木棒每人一根;圆柱体薯片盒、露露盒、电池等各一。
活动过程:
㈠ 导入
出示圆纸片和球体物体,激发幼儿兴趣。
师:“今天老师给小朋友们准备了许多东西,咱们一起来玩吧”。(给幼儿充足的时间,让幼儿自由动手操作。)
㈡ 展开
1.认识球体。
⑴在操作活动中初步感受球体的特点。
操作一:引导幼儿分别转动圆纸片和乒乓球(或者其它球体),通过观察感知两者的不同。
操作二:引导幼儿摸一摸乒乓球的表面,感受球面的特点。
⑵在操作的基础上总结球体的特征。
提问:“你有什么发现?它摸起来怎么样?”
小结:能向各个方向滚动,无论怎么转动看上去都是圆形的,表面摸起来到处都是鼓鼓的、圆溜溜的、光滑的,像这样的物体就是球体。
⑶联系实际,请幼儿说说日常生活中玩过的、吃过的、看见过的哪些东西像球体。
2.认识圆柱体。
⑴出示圆柱体学具,幼儿操作比较。
师:“这是什么形状呢?请小朋友来玩一玩、摸一摸、滚一滚、比一比,你有什么发现,和小朋友说一说!”
⑵在操作的基础上总结圆柱体的特点。
提问: “你有什么发现?他摸起来怎么样?能向各个方向滚动吗?上下两个圆一样大吗?”
小结:这样上下一样粗,两头是圆的,而且上下两个圆一样大、是平面的,四周都是圆圆的,很光滑,像柱子一样的物体,我们叫他“圆柱体”。
⑶经验拓展。
①请幼儿在筐子里找一找,哪些东西是圆柱体,引导幼儿了解这些物体尽管大小、高度不同,但都是圆柱体。
②启发幼儿说出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东西的形状像圆柱体。
3.游戏活动:“赶小猪”
玩法:球体、圆柱体的物体制作成“小猪”状,幼儿手持一根木棍,自由驱赶“小猪”,体会求能向各个方向滚动,圆柱体只能向两个相反的方向滚动的道理。
㈢ 结束
1. 教师评价活动。
2. 延伸:区域内投放各种球体、圆柱体供幼儿自由探索在日常生活中继续巩固对球体、圆柱体的认识。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0—12页圆柱的认识,练习二的第1—4题.
教学目标:
1、借助日常生活中的圆柱体,认识圆柱的特征和圆柱各部分的名称,能看懂圆柱的平面图;认识圆柱侧面的展开图。
2、培养学生细致的观察能力和一定的空间想像能力。
3、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认识圆柱的特征。
教学难点:看懂圆柱的平面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已知圆的半径或直径,怎样计算圆的周长?(指名学生回答,使学生熟悉圆的周长公式:C=2πr或C=πd)
2.求下面各圆的周长(教师依次出示题目,然后指名学生回答,其他学生评判答案是否正确)
(1)半径是1米 (2)直径是3厘米
(3)半径是2分米 (4)直径是5分米
二、认识圆柱特征
1.整体感知圆柱
(1)谈谈圆柱.你喜欢圆柱吗?请同学说说喜欢圆柱的理由。(美观、实用、安全、可滚动……)
(2)找找圆柱,请同学找出生活中圆柱形的物体。
2.圆柱的表面
(1)摸摸圆柱。请同学摸摸自己手中圆柱的表面,说说发现了什么?
(2)指导看书:摸到的上下两个面叫什么?它们的形状大小如何?摸到的圆柱周围的曲面叫什么?(上下两个面叫做底面,它们是完全相同的两个圆。圆柱的曲面叫侧面。)
3.圆柱的高
(1)课件显示:一根竖放的大针管中的药水由高到低的变化过程,引导学生思考:药水水柱的高低和水柱的什么有关?
(2)引导小结:水柱的高低和水柱的高有关.
(3)结合课本回答什么叫圆柱的高。(板书:圆柱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做高。)
(4)讨论交流:圆柱的高的特点。
①课件显示:装满牙签的塑料盒,问:这些牙签是圆柱的高吗?假如牙签细一些,再细一些,能装多少根?
②初步感知:面对圆柱的高,你想说些什么?
归纳小结并板书:圆柱的高有无数条,高的长度都相等。
③深化感知:面对这数不清的高,测量哪一条最为简便?
老师引导学生操作分析,得出测量圆柱边上的这条高最为简便,同时课件上的圆柱体闪烁边上的一条高.
4.圆柱的侧面展开(例2)
(1)动手操作:请同学分小组拿出橡皮、蜡笔、水彩笔、固体胶水等有商标纸的圆柱形实物,分别把商标纸剪开,再打开,观察商标纸的形状.
反馈后讨论:展开后得到长方形和正方形的是怎样剪的?展开后得到平行四边形的是怎样剪的?
┌长方形
板书:沿高剪┤ 斜着剪:平行四边形
└正方形
强调:我们先研究具有代表性的长方形与圆柱的关系.
(2)寻求发现.展开的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圆柱的关系.
①师生一起把展开的长方形还原成圆柱的侧面,再展开,在重复操作中观察。
②学生再观察电脑演示上述过程.(用彩色线条突出圆柱底面周长和高转化成长方形长和宽的过程。)
③同学交流后说出自己的发现:这个长方形的长就是圆柱底面的周长,宽就是圆柱的高。
(3)延伸发现.展开的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及正方形的边长与圆柱的关系。
①讨论:平行四边形能否通过什么方法转化成长方形?
课件显示:平行四边形通过割补转变成长方形,再还原成圆柱侧面的动画过程。
②想一想:当圆柱底面周长与高相等时,侧面展开图是什么形?
③引导小结:不管侧面怎样剪,得到各种图形,都能通过割补的方法转化成长方形.其中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
三、巩固练习
1.做第11页“做一做”的第2题。
2.做第15页练习二的第3题。
教师行间巡视,对有困难的学生及时辅导。
3.做第15页练习二的第4题。
四、布置作业
完成一课三练P15的1、2题。
板书:
┌长方形
沿高剪┤ 斜着剪:平行四边形
└正方形
圆柱的底面周长 → 长方形的长
圆柱的高 → 长方形的宽
教学反思: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们: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10到12页《圆柱的认识》。对于本节课,我将从教材分析处理、教法学法分析、教学程序设计、板书设计、教学评价等五个方面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处理
1、地位作用
圆柱的认识是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的内容,属于空间与图形领域中图形的认识,学生在低年级已经感性认识了圆柱,在学习了长方形,正方形,圆形等一些平面图形和长方体,正方体等立体图形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含有曲面的几何体圆柱的基本特征,它是学生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为下一步学习圆柱表面积必备的基础知识。
2、教学设计理念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与记忆,教师应给学生创设多元化的课堂活动,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基于以上思考,我结合我班学生实际情况,决定把“做数学”这一理念贯穿于本节课的教学中,让学生在动脑、动口、动手等一系列活动中,经历认知过程,形成圆柱的表象。
3、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认识圆柱的各部分名称,特征和侧面展开图,能根据展开图判断和制作圆柱模型。
(2)能力目标:在做圆柱的活动中进一步探索圆柱的特征,体会圆柱侧面和底面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动手能力。
(3)情感目标:体验圆柱与日常生活密切联系,通过同学间合作做圆柱,共同进步,体验成功。
4、重点难点
依据新课标的要求,结合六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我把本节课的重点确定为认识圆柱的基本特征;难点确定为体会圆柱的侧面展开图和底面之间的关系。
5、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圆柱、小旗、彩色卡纸、小剪刀、透明胶等教具和学具。
二、教法学法分析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着和合作者,根据这一理念,我遵循激-导-探-放的原则,教学中我精心设计游戏,诱导学生思考、操作,鼓励学生概括交流并让学生应用知识大胆创新。学生作为主体,在学习活动中的参与状态和参与度是决定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因此,在学法的选择上体现出:玩中学——学中玩——合作交流中学——学后交流合作的思想。
三、教学程序设计
这节课为了体现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我以学生的学为立足点,设计了如下教学程序: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在教学中我设计了“让这张纸站起来”的有趣游戏。
(1)课前我拿出一张长方形纸,告诉学生老师想让这张纸站起来,接着给学生演示这张纸横站、竖站都不行的情况。
提问:谁有办法能让这张纸站起来呢?
(2)学生动手让纸“站起来”。
(3)引出课题----圆柱的认识
【设计意图:“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授业无趣,必不乐学。圆柱是学生生活中经常见到的、非常熟悉的几何体,如果课始再拿出各种形状的物体让学生辨认,学生会产生厌倦情绪,注意力分散,会失去学习新课的最佳时机。而我这一独具匠心的导入设计,“让这张纸站起来”的有趣游戏,使学生兴趣大增,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一、设计意图
在日常生活活动中,发现孩子对电线杆、饮料罐等类似圆柱体的东西颇感兴趣,圆柱体是一种常见的立体几何图形,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常常接触到,但是幼儿对圆柱体的认识是模糊的,常常把它称做棒。因此,在大班幼儿已经认识了各种平面几何图形的基础上。我进行了认识圆柱体的教学活动。
二、活动目标
1、 通过操作、比较认识圆柱体的特征(像柱子一样,圆圆的,直直的,上下圆面一样大)。
2、 提供多种操作材料,让幼儿进行实际操作,并用语言表达操作结果,发展幼儿的观察、比较和判断能力,加深幼儿对圆柱体的认识。
3、 培养幼儿主动参与活动的兴趣。
三、活动准备
易拉罐 一次性杯子 毛线 彩带 橡皮泥 铅笔 白纸等
四、过程活动
(一)、组织教学
1、 教师:(出示罐子和杯子)看看它们长的一样吗?我要把它们放在地上滚一滚,用手轻轻一推,它们滚动的轨迹怎样的?
2、 幼儿尝试,发现轨迹。
在你们的椅子下面也放着两样和张老师手上形状相似的物品。请你们拿出来也和老师一样,放在地上滚一滚,看看你们滚动的轨迹是怎样的?
3、小结:一个直着往前滚,一个绕着圆圈滚。(并在黑板上画出两种轨迹的方向)
(二)、引出概念“圆柱体”,在操作中感知圆柱体的具体特征。
1、 请幼儿找出两个物体的不同之处:请你们把直着滚的放在左边的桌子上,把绕着圆圈滚的放在右边的桌子上。再请你们仔细观察一下,为什么这边的东西都是直着往前滚的?而另一边却都是绕着圆圈滚的?它们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吗?
2、 幼儿结论:杯子的一个圆面大一个圆面小,而罐子的两个圆面是一样大的
3、 通过测量,引出圆柱体的具体特征:你们凭什么说罐子的上下两个圆面是一样大的?今天刚好带来了绳子,我来测量一下。(教师测量)你们真棒,说的一点儿都没有错。杯子的圆面一大一小,而罐子的圆面是一样大的。要不我再到小朋友直着往前滚的地方随机抽取一个来检测,看看结果还是不是一样的。(教师边演示边和幼儿一起说)
4、 数学里面,这种象柱子一样,圆圆的、直直的,上面圆面和下面圆面一样大的形状就叫做圆柱体
5、 判断圆柱体与非圆柱体。
1)出示小鼓:这是圆柱体吗?为什么?
2)出示圆面一样大而中间凹进去的实物:这是圆柱体吗?为什么?
6、 提供材料让幼儿在众多的物体中,寻找圆柱体:
1) 老师的桌上有很多的材料,我提供了毛线、彩带、橡皮泥、纸和笔。请你利用自己的方法进行测量并将是圆柱体的物品找出来放在箩筐中。
2) 教师每组抽样检验,小结:这是谁测量出来的?你是用什么材料测量的?测量的结果是什么?所以,它是圆柱体。
(三)、自制手拉车,并在游戏中结束活动
教师:圆柱体还可以变成好玩的手拉车呢,看!我用绳子一穿。手拉车就完成了。绳子一拉它就跟着我们走了。哦,出发喽!
五、反思
数学,是一门逻辑学很强的学科,但它又无时无刻的在我们的身边发生:一片树叶、五个好朋友、马路边的广告牌是方形的、小朋友的铅笔很多都是圆柱体的……既然它如此贴近我们,我们为何就不能让孩子主动去发现、去探索其中能自己解答的奥秘呢?因此,我设计了《认识圆柱体》这活动。
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常常接触到圆柱体,但对圆柱体是一种常见的立体几何图形,幼儿的意识是模糊的,并且很难联系到社会中去。通过生活中常见的杯子和罐子之间的比较,让孩子在自由扩展的玩当中寻找其中的特殊性,从而来认识圆柱体的具体特征。因此,孩子会比较感兴趣。我们班孩子由于多种客观原因,因此,差异性比较大。能力较强的幼儿语言表达能力好,回答问题完整,并且善于观察。而能力较弱的孩子却相差比较大。所以,在设计活动时要考虑到这种情况。在活动中我采用了强弱互相搭配的方法,能力强的孩子带着相对较差的孩子一起活动,引导他们去相互学习。我的这个活动也是培养幼儿的观察力,使幼儿通过观察、比较判断圆柱体的外形特征,并学会运用各种感官感知多种多样的圆柱体。最后,孩子们在愉快地“手拉车”游戏中结束活动。新《纲要》提出:创设宽松的环境,让每一个幼儿都能参与实际探索活动,感受探索的乐趣,感受发现的喜悦。经过各位专家的指点和不断的试教修改反思。在这个教学活动中我已经幸福的感受到了。
俗话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教师带班时需要全身心地投入工作,很难有跳出来思考的时间。观摩却给了我们更客观、更冷静地了解我们的工作环境,甚至了解自己的机会。今天作为一名学习者的我,觉得自己拥有这样的机会而感到庆幸。庆幸的是有那么多的名师和同盟姐妹给我指点弥经,望各位多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认识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掌握圆柱的基本特征。
(二)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经历探索圆柱基本特征的过程,提高学生观察、操作、分析和概括的能力。
2.通过学生自主研究,使学生掌握研究立体几何的一般方法,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进一步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精神,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圆柱的基本特征。
教学难点:高的认识。
三、教学准备
教师:课件,长方体模型,圆柱模型,卡纸做的长方形(长10 cm,宽5 cm),小棒(可用筷子代替),备用剪刀若干。
学生:每生自带一个圆柱形物体,草稿纸。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引出课题
1.课件出示长方体、正方体:这是我们已经研究过的立体图形,谁还记得长方体和正方体有哪些特征?我们是怎样研究的?
教师:(出示长方体的模型),我们在认识长方体时主要认识了它的哪些方面?是怎样研究的?
学生1:长方体的组成,就是长方体有6个面,12条棱和8个顶点。
观察:数一数。(根据学生回答板书研究方法)
学生2:相对的面的面积相等,相对的棱的长度相等。
动手操作:画、剪、比、量。
教师:我们在认识一种几何图形时,可以用这些方式研究一种新的立体图形。
【设计意图】用长方体、正方体的学习方法来研究圆柱体,体现了研究方法的一致性,有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为接下来的小组合作学习提供方法上的指引。
2.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很多物体的形状设计不是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你们看(课件出示):
这些物体的形状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如果把这些物体的形状画下来会是什么样子的呢?
课件演示:从实物图抽象出圆柱图形。
3.小结:上面这些物体的形状都是圆柱体。
揭题:今天我们要一起来研究圆柱。(板书课题)
(二)动手操作,探究圆柱的特征
1.小组合作:探究圆柱各部分的组成和特征。
教师:那么圆柱究竟是怎么样的呢?(课件出示合作要求)
(1)请你拿出你所带的圆柱形物体,看一看它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小组合作研究各部分有什么特征,如果需要用到特别的工具,比如剪刀,可向老师借用。
(2)有困难的小组可以到书中去寻找或补充答案。仔细阅读教材18页例1的内容,注意边读书中内容,边用笔画一画。
(3)小组内互相交流:组织整理好汇报的内容(如:有什么发现?是用什么方法来研究的?)
【设计意图】小组合作学习,明确要求有利于学生有序地开展研究活动,在互相合作、互相补充中培养小组协作精神。
2.小组汇报:
(1)结合实物,初步探索圆柱的组成。
哪一组同学来给大家说说看,圆柱有哪些特征?你们是怎么验证的?(学生汇报,教师相机质疑)
学生:我们知道了圆柱有3个面组成。上下两个圆叫做底面,圆柱周围的面叫做侧面。(课件出示圆柱和相应的名称)
教师:指一指手中圆柱的底面、侧面。(板书:2个底面,1个侧面)圆柱的这些面有什么特征呢?
(2)观察、比较圆柱底面的特征。
学生:圆柱的两个底面都是圆,大小相等。(板书:面积相等)
教师:你是怎样知道两个底面相等的?
预设:剪出来比较、量直径计算、画在纸上倒过来观察是否重合。(分别请学生演示验证)用哪种方法验证最简单?
(3)感知圆柱侧面的特征。
教师:圆柱周围的面有什么特征?与底面有什么不同?(板书:曲面)再用手摸一摸。
【设计意图】动手操作有利于增强学生直观感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圆柱的特征,通过多种方法的展示验证拓宽学生思维。
(4)圆柱的高。
课件显示:一个圆柱高度变化过程。
请同学观察:圆柱的什么发生了变化?
引导:哪段距离表示圆柱的高?请看屏幕,圆柱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就叫圆柱的高。
(课件出示:圆柱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做高)
教师:圆柱的高在哪些地方可以找到?
根据学生的回答,课件上显示并用有颜色的线闪烁。
小结并板书:圆柱的高有无数条,高的长度都相等。
教师:你能在你的圆柱上指出这条高吗?(圆柱中心的高,指不到)
面对无数条的高,测量哪一条最为简便?(为了方便一般测量侧面上的高)
教师:请看这样画一条线段是它的高吗?(三角板斜放)
预设:高是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应该垂直于两个底面。
在我们的生活中,圆柱的高还有其他的说法。
(课件演示)你看:一口水井是圆柱形的,这个圆柱的高还可以说是“深”,一个1元硬币是圆柱形的,这个圆柱的高还可以说是“厚”,水管也是圆柱形的,它的高还可以叫“长”。
【设计意图】把抽象的立体图形还原于生活原形,更好帮助学生建立数学与生活的联�
(5)小结圆柱特征。
教师:现在谁来完整的说说圆柱有什么特征(看板书)?
(三)练习巩固
1.教材P18做一做第1题。
根据学生回答,课件出示相应名称。
2.教材P20练习三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全班校对答案,不是圆柱的说说理由。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帮助学生进一步明确圆柱各部分的名称和特征,巩固所学的知识。
(四)游戏拓展,感受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的转换
1.出示一个硬纸板做成的长方形(长10cm,宽5 cm),用长尾夹将其10 cm的长固定在小木棒上。
教师:这个简易的玩具跟我们今天所学的圆柱有什么关系呢?我们可以快速地转动木棒,看看会发生什么奇迹?
学生:转动起来是一个圆柱。
教师:是怎样的一个圆柱?你能用具体数据来描述一下吗?(底面半径为5 cm,高为10 cm的一个圆柱)
2.如果我把这个长方形5cm长的那一边夹住后再转,转出来的圆柱跟刚才的一样吗?
想象一下:这又是一个怎样的圆柱?(一边说一边用手势表示)
出现的圆柱和你想象的大小一样吗?和我们生活中常见的什么物体大小差不多?
3.同一个长方形,为什么转出来的圆柱不同?
如果有一个长方形长是150厘米,宽是30厘米 ,快速旋转,会形成一个多大的圆柱?学生回答,课件出示:油桶。
4.考考你:教材P18做一做第2题。
【设计意图】使学生从旋转的角度认识圆柱,即长方形的一条边快速旋转,形成圆柱形状,感受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的转换。通过想象、用手势比划大小、联系实际生活中的物品,最后看圆柱辨长方形,层层递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五)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新的收获和感想?
一、 活动目的:
1、激发幼儿探索学习兴趣,有初步的立体概念。
2、认识圆柱体,感知圆柱体的基本特征。
二、 活动准备:
1、教具:球一个、圆柱体一个,可拆圆柱一个,图示一份,判断图一份,卡片若干。
2、学具:圆柱体、球体若干,可拆的圆柱体人手一份,圆柱体积塑、旺仔牛奶罐、作业纸、笔、橡皮泥、记录表等各若干。
三、 活动过程:
1、比一比:较圆柱体与球体,探索圆柱体的特性。
A、直接引入,出示球体、圆柱体引导滚一滚,叠一叠。
“请小朋友将球体和它的朋友放在地上滚一滚,叠一叠,看看它们有什么不一样?”
B、结合图示,引导幼儿说出圆柱体与球的差异。
“你发现它们有什么不一样?”(结合幼儿的回答,依次出示图示)
C、教师小结圆柱体的特性。
“刚才小朋友在玩的过程中,都发现球体和球体不能叠在一起,但它的朋友可叠在一起,
可球体能到处滚动,而它的朋友只能侧面地来回滚动”。
2、动一动:感知圆柱体的特征。
A、幼儿动手拆圆柱体,感知圆柱体的特点。
“老师给小朋友准备一个穿衣服的球体朋友,等会儿请小朋友将它的衣服拆开,看看它的上面、下面和侧面是什么形状,大小一样吗?
B、教师小结,引导幼儿认识圆柱体,了解圆柱体的基本特征。
“小朋友都发现了球体的朋友的上面和下面都是圆形,两个圆一样大,侧面展开是长方形,中间一样粗,我们就把这种形体叫做圆柱体。
C、结合图示正确判断圆柱体。
“我们一起来找找图上哪些是圆柱体”。
3、玩一玩,通过游戏巩固对圆柱体特征的认识。
A、游戏《对与错》,正确判断圆柱体。(生活中圆柱体图片)
“老师和小朋友玩个好玩的游戏——《对与错》,如果老师取出的图片是圆柱体,小朋友为
它拍拍手,并大声说出对、对、对,如果老师取出的图片上物体不是圆柱体,那么小朋友就可以做手交叉的动作,并大声说出错、错、错”。
B、游戏《找一找》,找找活动室里圆柱体的相似物。
“刚才小朋友都很棒,一下子能判断出哪些是圆柱体,哪些不是圆柱体,现在请小朋友用
眼睛瞄一瞄,看看我们活动室哪些东西也是圆柱体”。(幼儿寻找并表述)“除了这些东西,我们周围还有哪些东西是圆柱体呢?”
4、做一做,通过制作感受圆柱体的特点。
A、《穿一穿》,选择合适的卡纸包装圆柱体。
B、《涂一涂》,为作业纸中的圆柱体涂色。
C、《搭一搭》,垒高不同大小圆柱体积塑,并做记录。
D、《变一变》,把橡皮泥变成圆柱体,并进行排列。
教学内容:人教义教版教材第10~12页的内容,及相关练习题。
教学目标:
(1)理解圆柱的特征,认识圆柱的各部分名称,以及圆柱的展开图。
(2)通过操作、观察、比较、探索,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判断能力,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动手能力。
(3)体验圆柱与日常生活密切联系,通过同学间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等活动,让学生在合作中共同进步,体验成功。
重点难点:
1、理解并掌握圆柱的特征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2、认识圆柱侧面的特征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教具、学具准备:
教具准备:圆柱体的实物模型、相应电脑课件。
学具准备:用硬纸做的圆柱、剪刀、小刀、圆柱实物等。
教学流程:
一、谈话引入新课:
1、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师:今天,老师和同学们初次见面,为略表心意,特为同学们带来了一个小小的礼物。(出示长方形小旗)
2、旋转小旗,揭示课题。
师:现在老师让小旗快速旋转起来,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发现了什么?能说出这个图形的名称吗?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圆柱。(板书课题)
二、导探结合,形成新知。
(一)、说一说,建立圆柱表象。
师:请同学们想一想,在我们生活中那些物体的形状是圆柱形的?
(课件出示)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把许多建筑或物体设计成圆柱形,如……这些物体的外形都是圆柱形。
(二)摸一摸,认识圆柱的面。
1、小组合作,解决问题。
师:请各组组长拿出准备好的圆柱,摸一摸,看一看,共同讨论完成以下问题。(课件出示)
(1)圆柱上下两个面是什么形状的?
(2)用手摸一摸圆柱周围的面,发现了什么?与长方体、正方体周围的面有什么不同?
(3)圆柱一共有几个面?分别是那几个面?
2、小组内交流学习,小组长整理准备汇报。
3、反馈小组合作学习成果。
预设答案:
生1:圆柱上下两个面是平面,分别是圆
师:将上下两个面叫做圆柱的底面。(板书:底面)
生2:圆柱周围的面是一个曲面。
师:将圆柱周围的曲面叫做侧面。(板书:侧面)
生3:圆柱共有3个面,分别是底面、底面、侧面。
师:各小组在圆柱模型中标出底面和侧面。
4、认识圆柱的高。
师:请同学们观察课桌上摆放的两个圆柱。哪个圆柱高,哪个圆柱矮?想一想,圆柱的高矮和圆柱的两个底面之间有什么关系?
预设答案:
生1:圆柱两底面之间的距离。
生2:圆柱的高。
师:圆柱两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做圆柱的高。高有时也称长、厚、深。
指圆柱的高:圆柱的高在哪里?有几条?(小组合作学习)(板书:高 无数条)
5、巩固练习:课件显示。
(三)证明圆柱两个底面相等。
师:请同学们想一想,圆柱3个面中哪两个面的大小相等?用什么方法可以证明?(小组内讨论)
预设答案:
生1:量出两个底面的直径或半径比较大小。
生2:用一个底面画出圆,用另一个底面按上去进行比较。
生3:……
师:同学们的办法真好。圆柱的底面的确是两个完全相同的圆。(板书:两个完全相同的圆)不仅如此,今天我们研究的圆柱都是从上到下粗细均匀的直圆柱。
(四)剪一剪,理解圆柱的侧面。
1、讨论研究圆柱侧面展开图
师:请同学们再看一看圆柱的侧面在哪里?如果要想知道圆柱体侧面的包装纸有多大该怎么办?猜一猜:从圆柱上剪下的侧面包装纸会是什么形状?
(1)小组合作学习并完成学习记录单。
如何剪
展开后是什么图形
(2)反馈学习成果。
2、讨论研究侧面展开图—长方形与原圆柱的关系。
师:在圆柱的侧面画一条高,沿着这条高把包装纸剪开,把剪开的图展开,再重新包上。与圆柱相比较,长方形与圆柱之间有关系吗?(填写表格)
长方形
长
宽
圆柱
小结得出:长方形的长等于圆柱的底面周长,宽等于圆柱的高。
3、讨论研究侧面展开图—正方形与原圆柱的关系。
师:当长方形的长和宽相等时,会是什么图形?
所以当圆柱的底面周长与高相等时,侧面展开图是什么形状?
4、小结:通过刚才的研究和讨论,我们知道了圆柱侧面展开图可以是一个长方形或者正方形,还可以是平行四边形,或者是一个不规则图形。
(五)做一做,制作圆柱模型。
师:刚才的学习活动中,大家表现的非常好。现在我们一起来动手做圆柱。在做之前,想一想:要做圆柱模型最关键是什么?
三、强化练习,巩固新知
1、判一判:下面哪些物体是圆柱?为什么?
2、找出下列圆柱的底面、侧面,并画出其中的一条高。
3、两个圆面叫做( ),它们是( )的圆形;周围的面叫做( );圆柱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做( )。一个圆柱有( )条高。
4、一个圆柱的侧面展开后得到一个长方形,长是12.56厘米,宽是3厘米。这个圆柱的底面周长是( )厘米,高是( ) 厘米。
四、总结整理,梳理知识。
师:这节课我们学习什么?知道了什么?了解了什么?
板书设计:
圆 柱 的 认 识
底面 是完全相同的两个圆
侧面 是一个曲面
高 无数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认识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掌握圆柱的基本特征。
(二)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经历探索圆柱基本特征的过程,提高学生观察、操作、分析和概括的能力。
2.通过学生自主研究,使学生掌握研究立体几何的一般方法,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进一步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精神,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圆柱的基本特征。
教学难点:高的认识。
三、教学准备
教师:课件,长方体模型,圆柱模型。
学生:每生自带一个圆柱形物体,草稿纸。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引出课题
1.师:同学们,我们学过哪些立体图形?它们各有几个面?这些面是什么形状?生回答。(根据学生回答板书研究方法)动手操作:画、剪、比、量。
2.(课件出示)师:那下面的这些物体你认识吗?它们是什么形状?如果把这些物体的形状画下来会是什么样子的呢?课件演示:从实物图抽象出圆柱图形。
3.小结:上面这些物体的形状都是圆柱体。揭题:今天我们要一起来研究圆柱。(板书课题)
(二)自主学习
学生仔细观察手中的圆柱模型,边看书边思考:
①圆柱的上、下两个面叫做什么?
②用手摸一摸圆柱周围的面,你发现什么?
③圆柱一共有几个面?是哪几个面?
④圆柱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做什么?在哪里?
及时练习(课件出示):让学生根据圆柱的特点判断下面的图形。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看一看,摸一摸,找一找,初步了解圆柱的特征,为后面突破难点打下基础。
活动目标:
1、帮助幼儿巩固走线,发展幼儿的身体平衡能力。
2、引导幼儿认识圆柱体。
3、培养幼儿的创新思维和的大胆尝试的精神。
4、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活动准备:
CD,圆柱体积木
活动过程:
一、走线
1、幼儿倾听音乐,请男女小朋友分批走线。
2、教师从旁提醒幼儿注意重点,双手张开,脚尖顶脚跟,目视前方。
二、摸一摸
1、幼儿人手一个圆柱体积木,问:这是平面图形还是立体图形?
2、幼儿左手拿圆柱体积木,右手食指中指摸一摸。问:积木有几个底?是什么形状的?
3、幼儿回答教师总结
积木的底是圆形的,像根柱子。
三、找一找
请小朋友找找看,我们教室里有什么东西是圆柱体的?
固体胶,灯管小鼓…
四、活动总结
圆柱体有上下两个底面,都是圆形的,像根柱子。
活动延伸:
请小朋友回家找找看,家里有什么东西是像圆柱体的,第二天来幼儿园告诉老师。
活动反思:
让小朋友认识圆柱体,先要让幼儿了解圆柱体是立体图形的,与平面的圆形是有区别的。然后通过摸让幼儿知道圆柱体的的组成,初步了解圆柱体,有上下两个圆形底面,像根柱子,能站起来的,让小朋友只是看着这个积木,小朋友会感觉枯燥,让小朋友找找什么东西像圆柱体,很好的激发了小朋友的学习兴趣,更好的加深了小朋友对圆柱体的认识。
小百科:圆柱是由以矩形的一条边所在直线为旋转轴,其余三边绕该旋转轴旋转一周而形成的几何体。它有2个大小相同、相互平行的圆形底面和1个曲面侧面。其侧面展开是矩形。
一、教材简析
《圆柱的认识》是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十二册的内容,属于空间与图形领域中图形的认识部分,学生在低年级已经初步感性认识了圆柱,能够辨认圆柱物体。在学习了圆等平面图形和长方体、正方体等立体图形基础上,本课进一步探索含有曲面的几何形体——圆柱。
高年级学生已经具有较强的独立思考和动手操作的能力,根据对教材的分析和学生的了解,我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认识圆柱的各部分名称、特征和侧面展开图,能根据展开图判断和制作圆柱模型;
过程与方法:在“做圆柱”的活动中进一步探索圆柱的特征,体会圆柱侧面和底面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动手能力;
情感与态度:体验圆柱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通过同学间合作做圆柱,共同进步,体验成功。
三、教学思路
“做数学”是新课改所倡导的一种教学理念,我想让学生在直观认识圆柱的基础上,通过做一个圆柱来深刻认识圆柱的特征,自主获得数学知识。
基于以上思考,我设计了以下四个教学环节:创设情境 导入课题;自主学习,初步认识;动手操作,深化认识;实践运用,拓展延伸。
四、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 导入课题
同学们:课前,我让大家在生活中寻找圆柱,你们找到了吗?谁愿意来展示一下。
李老师也找到一些图片,我们一起来欣赏:
(多媒体展示生活中的圆柱图片)
生活中的圆柱可真多呀!为什么要把它们要设计成圆柱形呢?
学生可能会说:因为圆柱没有棱角,很光滑,所以栏杆、柱子要设计成圆柱形;因为圆柱可以滚动,所以压路机、刷墙滚子设计成圆柱形……同学们,你们说得很好,圆柱有这么广泛的用途,今天让我们进一步从数学的角度来认识圆柱。(板书“圆柱的认识”)
2.自主学习 初步认识
接下来,我让学生结合自带的圆柱自学教材第10—11页上的内容。
指导学生学会看书,从书本上获取知识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法。因此,在感性认识圆柱的基础上,我让学生通过自主阅读获取圆柱各部分的名称。
同学们:通过自学,你们都获取了哪些知识?请拿着手中的圆柱来说一说?
根据学生的汇报整理出:
两个相等的圆面是圆柱的底面;
周围是一个曲面叫做圆柱的侧面;
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是圆柱的高。
(动画闪烁:底面,侧面,高。)
其实,我们还可以这样来看:长方形以它的一条边为轴旋转一周形成一个圆柱。
请拿出学具小旗,转一转,试一试。
3.动手操作 深入认识
为了突破圆柱侧面展开图的长和底面周长之间的关系这一难点,我设计了自制圆柱模型的活动。
同学们:我们现在对圆柱有了一定的认识,你们愿意自己动手做一个圆柱吗?请看活动要求:
要求:
①同桌两人为一组,借助课前准备的卡纸等工具,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做一个纸圆柱。
②接缝都不要重叠,只需用透明胶纸粘贴。
③二人小组汇报,汇报时请指出圆柱的底面半径和高各是多少?
在学生制作的过程中我会重点关注每组学生所用的方法、遇到的困难,对有需要的小组给予适当的指导和帮助。
学生做圆柱的时候可能会出现以下几种情形:
(屏幕分两格分别显示)
a.利用参照物做
有的学生可能会选择用圆柱物体做参照物来做,有了实物做参照,能轻松得到两个圆形底面,对于这种做法,我会重点关注他们如何得到圆柱的侧面。
学生可能会采取用卡纸在圆柱上围一围,或者采用把圆柱在卡纸上滚一滚的方式感受到圆柱的侧面展开图是一个长方形,在接口做上记号,得到这个长方形的长和宽,再剪下和底面进行粘贴。
b. 不用参照物做(也有的学生不用参照物做)
①先做底面,后做侧面
有些先画出两个圆做底面,再做侧面,没有参照物,侧面该怎样做呢?通过尝试他们会发现,用长方形卷成一个圆筒可以形成圆柱的侧面。那么,这个长方形该做多大才能卷成和底面大小合适的圆筒呢?
②先做侧面,后做底面
还有些学生可能先做了侧面,那又怎样确定圆柱的底面呢?如果直接沿着圆筒底的周围去画一圈,会发现由于纸筒很软,很难画出标准的圆。底面怎样才能画得又圆又大小合适呢?
不管以上哪种做法,都会促使学生思考侧面与底面之间的关系。在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做圆柱后,我再组织他们进行汇报、交流。展示他们的作品,说一说成功的经验和遇到的困难。
展示中也许会出现这样的一些作品:
有的制作非常标准,有的或许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侧面小了包不住、上下底面不一样大、底面和侧面接不上……
学生出现的错误是教学的重要资源,我紧紧抓住这些问题,让他们进行充分的讨论交流,说一说问题出现的原因和解决的办法,让学生帮助学生,把所做的圆柱修改完善,体验成功。
同学们:通过做圆柱,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在做圆柱和交流的过程中获得了大量的信息,对圆柱的特征有了更深刻的感受,很快归纳总结出:
圆柱的侧面展开图是一个长方形;
长方形的宽等于圆柱的高;
长方形的长等于圆柱底面周长。
在这个环节中,我通过让学生做圆柱更深刻地感受圆柱的特征,体会圆柱侧面展开图的长等于底面周长,在侧面的展开和围成的过程中,不断经历二维和三维空间的转换,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
4.实践运用 拓展延伸
最后一个环节我分层次设计了两个练习和一个活动。
(1) 判断下面哪些是圆柱,并指出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
第一个练习是巩固圆柱各部分的名称,在不同的摆放方式下,能指出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
(2) 这里有一些做圆柱的圆面和长方形,哪些可以搭配做成圆柱?可以做成几种形状不同的圆柱?
这个练习是巩固圆柱侧面展开图的长等于底面周长的知识,体会侧面由不同的卷曲方式可以形成不同形状的圆柱,对应的底面大小也因此而改变。例如:(2)号长方形可以分别和(1)、(3)号圆搭配做成不同形状的圆柱。
课后活动:
先用萝卜制作一个圆柱,猜一猜它的横截面、竖切面、斜切面各是什么形状?
再切一切,验证自己的猜想。
这个活动,是课堂做圆柱的进一步延伸。
各位专家,各位老师,以上描述的是我这节课的教学过程。
我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做圆柱来认识圆柱。
制作圆柱的过程,是一个探究与发现的过程,是一个实践与创新的过程,也是一个师生互动、合作共享的过程。
我相信:听过可能会忘记,看过也许能记住,做过就能真正理解。
一、说教材
(一)圆柱的认识是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十二册的内容,学生在一年级已经通过实物直观认识了圆柱这种物体,本课是在学习了长方形,圆形,正方形等一些平面图形和长方体,正方体立方体图形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含有曲面的几何体圆柱的基本特征,它是学生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学习圆柱表面积必备的基础知识。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认识圆柱的各部分名称,特征和侧向展开图,能根据展开图判断和制作圆柱模型。
(2)过程与方法: 在做圆柱的活动中进一步探索圆柱的特征,体会圆柱侧面和底面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动手能力。
(3)情感与态度:体验圆柱与日常生活密切联系,通过同学间合作做圆柱,共同进步,体验成功。
(三)我的教学理念是:
六年级学生已经具备初步认识圆柱的生活经验,但是对圆柱的侧面展开图的感性认识还不够丰富,在认知上是个飞跃,为了突破这个难点,我把学生当成是一个发现者,先直观认识,再通过动手做圆柱,让学生动眼、动口、动手感官参与新知的形成过程,引导学生“做数学”。
(四)本节课我的教学具准备如下:
每组准备圆规一个、彩色卡纸两张、小剪刀一把、胶水,学生自带圆柱物品等。
二、说教法。
整节课我将以学生为主体,发挥教师的引导、组织作用,应用以下教法组织教学。
①情景教学法;②探究发现法;③活动体验法。
三、说学法。
现代教学理论强调,教学生学会学习是教学的一项基本任务,为了在教学中落实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理念,我应用以下学法组织教学。
①观察操作法;②合作交流法。
四、说教学过程。
基于以上教学理念,我设计了以下几个教学环节:
1、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2、自主学习,初步认识。
3、动手操作,深化知识。
4、实践应用,扩展延伸。
(一)先来讲第一个环节: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一上课,我用课件出示了大量生活中的圆柱让学生欣赏,并提出问题问学生,我们生活中的圆柱可真多!为什么要把它们设计成圆柱形呢?这时学生会纷纷发言,有的学生可能会说:因为圆柱比较美观;有的学生又会说:把压路机、墙刷设计成圆柱容易滚动等等。这样问题情境创设,提起了学生的兴趣,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我趁这个机会导入课题:今天让我们一起来研究圆柱。课题:圆柱的认识。
(二)接下来进入第二个环节:自主学习、初步认识。
我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圆柱,通过摸一摸,比一比,说一说,唤起学生对圆柱的已有知识经验,体会圆柱和长方体、正方体的不同,通过学生的语言,描述出圆柱各部分的特征:
两个相等圆面是圆柱的底面,周围是个曲面,叫做圆柱的侧面,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是圆柱的高。
在这个环节中,学生对圆柱有了初步认识,具体感知,了解圆柱各部分的特征。
(三)接下来是动手操作、深化认识。
这是重要的一个环节,我让学生按要求自制圆柱模型。在这个过程中,我充当一个组织者,在旁巡视给予指导,让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这时,我发现有的学生可能会这样做:用已有的圆柱先画两个圆,再把物体卷起来,做侧面;有的学生会用物体在纸上滚动一周,先量好侧面,再用圆规画两个圆做底面;还有的学生先卷好侧面,再用侧面画底面,但发现画出来的不是圆。
做完后,我让学生汇报展示作品。这时学生就可能出现这样的情况:如侧面太小了,包不住;上下底面不一样大。
在这个活动中,让学生
充分体验平面与曲面的互相转换;
重点发现侧面与底面的接缝不容易吻合;
进而思考怎么办才能使侧面的底边与底面刚好结合在一起。
问题提出后,我请制作得好的小组说一说,怎样处理这个问题,才能使圆柱的侧面和底面不大不小地刚好结合在一起。通过学生反复的演示,让学生发现并归纳出:
(1)圆柱侧面展开是个长方形;
(2)长方形的长等于圆柱底面的周长;
(3)长方形的宽等于圆柱的高。
接着我再让学生根据认识算一算:
第一种情况:先做好侧面,根据侧面长方形的长等于圆柱底面的周长来设计底面。
第二种情况:先做好底面,根据底面圆的周长等于侧面长方形的长来设计侧面。
使学生对圆柱的侧面展开图的认识更为准确。
最后让学生重新设计,做一做:
根据计算结果,在新的卡纸上重新测量制作。学生在深入了解圆柱的特点后,目的更明确,方法更科学,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最后我将让学生上台展示自己的作品,并选择一组学生作品展开贴到黑板上,写上对应量。
在这个环节中,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小组合作、解决疑难等自主探索活动,对圆柱有了深刻的认识,突出了重点,也突破了难点。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合作交流的意识,在空间观念、情感价值观等方面得到发展。
(四)、实践应用,扩展延伸。
按照新课标的精神,根据由浅入深的原则,力求做到人人学有必需的数学,我把练习内容分为三个层次:
1、基本层:判断哪些是圆柱,并指出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通过此题的训练进一步让学生认识圆柱各部分的名称。)
2、综合层:这里有一些圆面和长方形,哪些可以搭配成圆柱?可以做成几种不同的圆柱?(这个练习让学生再次明了本课的重点:圆柱的侧面展开的长方形的长相当于圆柱的底面周长,长方形的宽相当于圆柱的高。)
3、开放层:在这个层次的练习里,我将学生探索的阵地从课堂延伸到课外,引导学生主动地应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以上是这节课的教学过程,本课以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为基础,让学生通过想象、描述、合作交流,从实物观察、到动手操作做圆柱等多种方式来认识圆柱,突出“做数学”这个数学理念。也使学生在合作中共同进步,体验成功。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圆柱,了解圆柱各部分的名称,掌握圆柱的特征。
2、使学生懂得圆柱侧面展开图的形状,理解展开图(长方形)的长、宽与圆柱的关系。
3、使学生丰富对现实空间及图形的认识,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形象思维。
教学重点:
圆柱的特征。
教学难点:
理解展开图(长方形)的长、宽与圆柱的关系。
教学关键:
利用学具充分演示,使学生自主感悟。
教具准备:
圆柱实物,侧面展开教具,长方形小旗等。
教学方法:
情景引入法、讲解法等。
教学过程
揭示课题
1、呈现课本插图,引导学生观察图形的特征。
问:你见过这些形状的物体吗?这类物体的名称叫什么?
2、揭示并板书课题。(圆柱体)
3、你还见过哪些圆柱形的物体?
(电池、柱子、水杯等)
探索新知1、教学例1.
(1)观察圆柱体实物。
问:圆柱体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
a、看一看,摸一摸。
b、教师介绍:底面、侧面、高。
c、利用实物指出底面、侧面、高。
(2)观察立体图形。
a、教师现场作画。
b、引导学生观察,找出图中的底面、侧面、高,教师板书注明。
(3)圆柱的特征。
问:圆柱有什么特征?
(学生观察、讨论、汇报、)
(4)演示学具。
a、猜一猜,转动长方形小旗后,会是什么形状?
b、学生演示学具。
c、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其他同学演示的结果和你一样吗?有什么不同的地方?为什么?
2、教学例2
(1)猜一猜,圆柱的侧面展开后,会是什么形状?
(2)教具演示。
a、侧面剪开,展开成长方形。
b、把长方形围起来,形成圆柱。
(3)说一说: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圆柱的什么有关?有什么关系?
(学生再操作、观察、讨论、汇报、)
3、“做一做”。
完成课本第11、12页的“做一做”。
4、课堂。
结合教具、学具说一说对圆柱的认识。
巩固练习完成练习2的第1~4题。
第1题。
(1)指出圆柱,同座交流。
(2)全班交流,说一说你还见过哪些圆柱形物体?
第2题。
(1)判断哪些是圆柱。
(2)说想法。
第3题。
(1)观察图形,想象能折成什么形状的物体。
(2)折一折。
第4题。
(1)想一想,猜一猜。
(2)互相交流。
布置作业完成补充练习。
内容:
圆柱体的认识课上,老师引导学生利用圆柱体模型了圆柱体的特征和各部分的名称,列举、展示、观察了生活中常见的典型圆柱体后,在指导学生制作圆柱体模型之前。
师:你们还能举出生活中常见的圆柱体吗?
……
生1:硬币是圆柱体。
师:是吗?你能指出它的底面和高吗?
生1:(拿出一枚硬币)这两个圆就是底面,这个厚度就是高。
师:大家同意吗?有硬币的同学拿出来看看。
生:(一边交流,找硬币)同意。
生2:(站起来,举着硬币,大声地)硬币不是圆柱体。
师:(感到意外,但是兴奋地指着生1)很好,你跟他讨论,大家认真听,有意见的可以插话发表意见。
生2:(对生1)你说,圆柱体有几个面?
生1:三个呀。
生2:三个什么样的面?
生1:两个圆圆的平面,一个曲面。
生2:你摸摸硬币的两个圆面,是平的吗,是光滑的吗,上面是不是有很多字和花纹,还有国徽,不是平的。
生1:(摸硬币,迷惑),……但是……
生:(热烈交流,有争论。)
生1:他差不多是个圆柱体。
生2:差万分之一也不行呀。
生3:(跑到前面来,冲着生2)你是钻牛角尖,那你说说,什么是圆柱体。
生2:(拿过圆柱体模型--教具,很精致,做了油漆)这才是。
生3:(好像抓住了什么把柄似的,高兴地)你是说,这是万分之万的圆柱体?
生2:(好像意识到什么,有点犹豫)是的。
生3:现在如果有一个显微镜,来看圆柱体,肯定会看到上面有凹凸不平的。
……
(下课铃响,学生还在热烈交流)
师:老师很高兴,你们,特别是这两个同学是我见过的最肯动脑筋的同学,大家课后再讨论一下,我看不出谁有错,这个问题究竟该怎样解决?下次课把你们的结果告诉我。不过在家里还是请你们做一个尽可能(放慢速度,一字一顿地)近似于圆柱体的东西,要求底面半径5厘米,高10厘米。
没有等到上第二次课,同学们就讨论出了结果,由生2写在纸上交给我:“世界上不存在真正的圆柱体、长方体、正方体、平面、直线、圆等等实际物体,所有这些物体都是近似的。”老师在纸上写着:“你们真了不起,对于12岁的孩子来说,这个发现同牛顿发现苹果落地的奥秘一样伟大,老师为你们骄傲!”
简单分析:
这个片断有这样几个特点。
1教师在教学中准确把握自己的地位。教师真正把自己当成了学生学习的帮助者、激励者和课堂生活的导演,凸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了人本主义教育。教师在本节课既定教学任务完成受到影响的情况下,给学生表演的舞台,充分交流的机会。老师始终兴趣盎然地表示鼓励,给学生极大的勇气,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如果没有平时良好的心理气氛和师生关系,不会有这样的结果。对学生提出的见解,即使是荒唐的,但是没有简单忽略,而是加以关注,不是简单给予答案,而是让学生自己解决。最后布置作业的时候使用的词语“尽可能接近圆柱体的东西”。
2教师够准确地把握住了课堂上稍纵即逝的教育机会。培养学生辩证的方法和看问题的态度,当然同样是数学教师职责,但是,往往很难找到这样的好机会。教师在学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后,敏锐地捕捉到了问题的价值,使得学生受到了一次生动的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3给了学生成功的体验,让学生体验成功既可以让学生产生追求更大成功的欲望,又可以培养学生敢于创新的。生2的成功与失败,来自老师的一念之间。
教学内容:
教材第9~10页的例1和第10页的练一练,完成练习二第1~3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中感知和发现圆柱、圆锥的特征,知道圆柱和圆锥的底面、侧面和高。
2.使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认识立体图形的学习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
3.使学生进一步体验立体图形与生活的关系,感受立体图形的学习价值,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掌握圆柱、圆锥的特征。
教学难点:
掌握圆柱、圆锥的特征及空间观念的形成。
教学资源:
课件、学生每人准备一个圆柱或一个圆锥形实物。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
1、课件出示:圆柱、圆锥、正方体、长方体等立体图形的示意图
2、教师:这么多物品,你知道它们各是什么形状吗?
指名学生分别说。
谈话:回忆一下学过的图形各有什么特征?学生回答。
谈话:不论长方体还是正方体,它们都是由一些平面图形围成的立体图形,你知道图(4)是什么形状吗?学生回答,教师板书:圆柱
图(5)是什么形状?板书:圆锥
你能说一说日常生活中你见过那些圆柱和圆锥?(指名学生说,如铅笔、烟囱、套管、铅锤等)
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进一步认识圆柱、圆锥。
二、合作探究,认识特征
(一)认识圆柱的特征
1、激发兴趣、提出问题
谈话:对于圆柱和圆锥,你想知道有关它们的哪些问题?
学生回答,教师把有关圆柱、圆锥的问题写在黑板上。
谈话:同学们真聪明,提了这么多有价值的问题,今天这节课我们先来研究一下圆柱、圆锥的特点,其它问题我们以后再来研究,好吗?
2、认识圆柱的底面和侧面
教师出示圆柱实物并将直尺靠在圆柱实物边上,告诉学生上下粗细相同的圆柱叫直圆柱。
谈话:请同学们拿出自己准备的圆柱实物,仔细看一看。
①先看一看,�
2.通过观察,认识圆柱并掌握它的特征,建立空间观念。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掌握圆柱的特征。
难点:1.建立空间观念。2.弄清圆柱侧面是一个长方形(正方形),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圆柱底面周长和高的关系。
教学工具
多媒体课件圆柱的模型茶叶桶等圆柱形实物
教学过程
一、自主探究
(一)学生自行看课本。
1、圆柱由哪些部分组成?
2、圆柱有几个底面?几个侧面?几条高?
3、你能说出圆柱的特征吗?
4、长方形或正方形沿一条边旋转会形成不同的圆柱体,不妨自己一试。
(二)同桌互说P11做一做。
(三)找一个圆柱
1.感触一下圆柱的面。
(1)用手平摸上下底,有什么特点。
(2)用笔画一画,上下底面积有什么特点。
(3)用双手摸侧面。
2.明确:圆柱的上、下两个面叫做底面。它们是两个完全相同的两个圆。
圆柱的侧面,是一个曲面。
圆柱的高。出示高、低不同的两个圆柱。
用直尺和三角板演示圆柱的高。
使学生明确:圆柱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做高。
二、合作交流
小组共同互说:
1、圆柱侧面展开是什么样?
2、圆柱有何特征?详细说一下。
三、汇报释疑 整理消化
教材P15练习二4
四、实践应用拓展延伸
1.教材P12做一做;
2. P15练习二1----3
(一)圆柱的认识
教学内容:教材第1~4页圆柱和圆柱的侧面积、练一练,练习一第1-3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圆柱的特征,能正确判断圆柱体,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和判断等思维能力。
2、使学生认识圆柱的侧面,理解和掌握圆柱侧面积的计算方法。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具学具准备:教师准备一个长方体模型,大小不同的圆柱实物(如铅笔、饮料罐、茶叶筒等)若干,圆柱模型;学生准备圆柱实物(要有一个侧面贴有商标纸或纸的圆柱体),剪下教材第165页图形、糨糊。
教学重点:认识圆柱的特征,掌握圆柱侧面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认识圆柱的侧面。
教学过程:
一、铺垫孕伏:
1、提问:我们学习过哪些立体图形?(板书:立体图形)长方体和正方体有什么特征?
2、引入新课。
出示事先准备的圆柱形的一些物体。提问学生:这些形体是长方体或正方体吗?说明:这些形体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新的立体图形圆柱体。通过学习要认识它的特征。(板书课题)
二、自主研究:
1、认识圆柱的特征。
请同学们拿出自己准备的圆柱形物体,仔细观察一下,再和讲台上的圆柱比一比,看看它有哪些特征。提问:谁来说一说圆柱有哪些特征?
2、认识圆柱各部分名称。
(1)认识底面。
出示圆柱,让学生观察上下两个面。说明圆柱上下两个面叫做圆柱的底面。(板书:--底面)� (把上面板书补充成:上下两个面是完全相同的圆)
(2)认识侧面。
请大家把圆柱竖放,用手摸一摸周围的面,(用手示意侧面)你对这个面有什么感觉?说明:围成圆柱除上下两个底面外,还有一个曲面,叫做圆柱的侧面。追问:侧面是怎样的一个面?(接前第二行板书:侧面是一个曲面)
(3)认识圆柱图形。
请同学们自己再摸一摸自己圆柱的两个底面和侧面,并且同桌相互说一说哪是底面,哪是侧面,各有什么特点。
说明:圆柱是由两个底面和侧面围成的。底面是完全相同的两个圆,侧面是一个曲面。
在说明的基础上画出下面的立体图形:
(4)认识高。
长方体有高,圆柱体也有高。请看一下自己的圆柱,想一想,圆柱体的高在哪里?试着量一量你的圆柱高是多少。(板书:高)谁来说说圆柱的高在哪里?说明: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做高。(在图上表示出高,并板书: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让学生说一说自己圆柱的高是多少,怎样量出来的。提问:想一想,一个圆柱的高有多少条?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板书:高有无数条,高都相等)
3、巩固特征的认识。
(1)提问:你见过哪些物体是圆柱形的?
(2)做练习一第1题。
指名学生口答,不是圆柱的要求说明理由。
(3)老师说一些物体,学生判断是不是圆柱:汽油桶、钢管、电线杆、腰鼓
4、教学侧面积计算。
(1)认识侧面的形状。
教师出示圆柱模型说明:请同学们先想一想,如果把圆柱侧面沿高剪开再展开,它会是什么形状。现在请大家拿出贴有商标纸的饮料罐(教师同时出示),沿着它的一条高剪开,(教师示范)然后展开,看看是什么形状。学生操作后提问:你发现圆柱体的侧面是什么形状?
(2)侧面积计算方法。
①提问:得到的长方形的长和宽跟圆柱体有什么关系呢?
②得出计算方法。
提问:根据它们之间的这种关系,圆柱的侧面积应该怎样算?为什么?(板书:圆柱的侧面积=底面周长高)
(3)教学例1
出示例1,学生读题。指名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集体订正。
三、巩固练习
1、提问:这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
2、做圆柱体。
让学生按剪下的第165页的图纸做一个圆柱体。指名学生看着做的圆柱体说一说圆柱的特征,边说边指出圆柱的各个部分。让学生说一说圆柱的侧面积怎样计算。
3、做练习一第4题(1)。
指名两人板演,让学生在练习本上列出算式,集体订正。
4、练习一第2题、第3题。
四、布置作业
1、思考:如果圆柱的底面周长和高相等,侧面展开是什么形状?
2、观察第三页图,思考怎样计算圆柱的表面积?
2、第七页5-7题及数训。
五、板书设计:
圆柱的认识
上、下两个面都是面积相等的圆
从上到下粗细相同侧面是一个曲面
高有无数条,高都相等
长方形的长等于圆柱底面的周长,长方形的宽等于圆柱的高。
圆柱的侧面积=底面周长高
教学内容:
圆柱的认识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圆柱的特征,能正确判断圆柱体,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和判断等思维能力。
2.使学生认识圆柱的侧面,理解和掌握圆柱侧面积的计算方法。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
理解掌握圆柱的特征。
教学难点 :
1.建立空间观念。
2.弄清圆柱侧面是一个长方形(正方形),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圆柱底面周长和高的关系。
教具准备 :
硬卡纸圆柱体,相应电脑课件,尺子,剪刀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提问:我们学习过哪些立体图形?长方体和正方体有什么特征?
2.引入新课。
出示事先准备的圆柱形的一些物体。提问学生:这些形体是长方体
或正方体吗?说明:这些形体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新的立体图形圆
柱体。通过学习要认识它的特征。(板书课题)
二、教学新知
1.认识圆柱的特征。
请同学们拿出自己准备的圆柱形物体,仔细观察一下,再和讲台上的圆柱比一比,看看它有哪些特征。提问:谁来说一说圆柱有哪些特征?
2.认识圆柱各部分名称。
(1)认识底面。
出示圆柱,让学生观察上下两个面。说明圆柱上下两个面叫做圆柱的底面。
(2)认识侧面。
请大家把圆柱竖放,用手摸一摸周围的面,你对这个面有什么感觉?说明:围成圆柱除上下两个底面外,还有一个曲面,叫做圆柱的侧面。追问:侧面是怎样的一个面?
(3)认识圆柱图形。
请同学们自己再摸一摸自己圆柱的两个底面和侧面,并且同桌相互说一说哪是底面,哪是侧面,各有什么特点。
说明:圆柱是由两个底面和侧面围成的。底面是完全相同的两个圆,侧面是一个曲面。
(4)认识高
长方体有高,圆柱体也有高。请看一下自己的圆柱,想一想,圆柱体的高在哪里?试着量一量你的圆柱高是多少。谁来说说圆柱的高在哪里?说明: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做高。让学生说一说自己圆柱的高是多少,怎样量出来的。
提问:想一想,一个圆柱的高有多少条?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板书:高有无数条,高都相等)
3.巩固特征的认识。
(1)提问:你见过哪些物体是圆柱形的?
(2)做练习一第1题。
指名学生口答,不是圆柱的要求说明理由。
4.教学侧面积计算。
(1)认识侧面的形状。
教师出示圆柱模型说明:请同学们先想一想,如果把圆柱侧面沿高剪开再展开,它会是什么形状。现在请大家拿出贴有商标纸的饮料罐(教师同时出示),沿着它的一条高剪开,然后展开,看看是什么形状。学生操作后提问:你发现圆柱体的侧面是什么形状?
(2)侧面积计算方法。
①提问:得到的长方形的长和宽跟圆柱体有什么关系呢?请同学们看从第3页最后两行到4页的想一想,并在横线上填空。提问想一想所填的结果。
②得出计算方法。
提问:根据它们之间的这种关系,圆柱的侧面积应该怎样算?为什么?
(3)教学例1
出示例1,学生读题。指名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集体订正。
三、巩固练习
1.提问:这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
2. 课件出示练习题
3.做练一练第3题。
4.思考
如果圆柱的底面周长和高相等,侧面展开是什么图形?
四、作业布置
1.课件出示问题:
①圆柱两底面的大小有什么关系?你有什么办法证明?
②用直尺量一量你手中圆柱的高,你发现什么?
2.小组观察讨论。学生汇报:圆柱的两个底面都是圆,大小相等。(板书:面积相等)教师:你是怎样知道两个底面相等的?预设:剪出来比较、量直径计算、画在纸上倒过来观察是否重合。(分别请学生演示验证)用哪种方法验证最简单?
【设计意图】小组合作学习,明确要求有利于学生有序地开展研究活动,在互相合作、互相补充中培养小组协作精神。动手操作有利于增强学生直观感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圆柱的特征,通过多种方法的展示验证拓宽学生思维。
3.圆柱的高。课件显示:一个圆柱高度变化过程。请同学观察:圆柱的什么发生了变化?引导:哪段距离表示圆柱的高?请看屏幕,圆柱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就叫圆柱的高。(课件出示:圆柱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做高)教师:圆柱的高在哪些地方可以找到?根据学生的回答,课件上显示并用有颜色的线闪烁。 小结并板书:圆柱的高有无数条,高的长度都相等。教师:你能在你的圆柱上指出这条高吗?(圆柱中心的高,指不到)面对无数条的高,测量哪一条最为简便?(为了方便一般测量侧面上的高)教师:请看这样画一条线段是它的高吗?(三角板斜放)预设:高是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应该垂直于两个底面。在我们的生活中,圆柱的高还有其他的说法。(课件演示)你看:一口水井是圆柱形的,这个圆柱的高还可以说是“深”,一个1元硬币是圆柱形的,这个圆柱的高还可以说是“厚”,水管也是圆柱形的,它的高还可以叫“长”。
【设计意图】把抽象的立体图形还原于生活原形,更好帮助学生建立数学与生活的联�
4.游戏拓展,感受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的转换
(1).出示一个硬纸板做成的长方形(长10cm,宽5 cm),用长尾夹将其10 cm的长固定在小木棒上。教师:这个简易的玩具跟我们今天所学的圆柱有什么关系呢?我们可以快速地转动木棒,看看会发生什么奇迹?学生:转动起来是一个圆柱。教师:是怎样的一个圆柱?你能用具体数据来描述一下吗?(底面半径为5 cm,高为10 cm的一个圆柱)
(2).如果我把这个长方形5cm长的那一边夹住后再转,转出来的圆柱跟刚才的一样吗?想象一下:这又是一个怎样的圆柱?(一边说一边用手势表示)出现的圆柱和你想象的大小一样吗?和我们生活中常见的什么物体大小差不多?
(3).同一个长方形,为什么转出来的圆柱不同?如果有一个长方形长是150厘米,宽是30厘米,快速旋转,会形成一个多大的圆柱?
【设计意图】使学生从旋转的角度认识圆柱,即长方形的一条边快速旋转,形成圆柱形状,感受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的转换。通过想象、用手势比划大小、联系实际生活中的物品,最后看圆柱辨长方形,层层递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4. 小结圆柱特征。教师:现在谁来完整的说说圆柱有什么特征(看板书)?
(四)练习巩固(课件出示)
第1题:指出下列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根据学生回答,课件出示相应名称。)
第2题:(读出下面各圆柱的有关数据。单位:厘米)
叫学生回答。
第3题:判断。指名学生回答,并说理由。
第4题:想一想,围起来能得到什么图形?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帮助学生进一步明确圆柱各部分的名称和特征,巩固所学的知识。
(五)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新的收获和感想?
板书设计:
圆柱的特征
两个底面(大小相等)
一个侧面(曲面)
圆柱的高有无数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