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度教学设计(优秀15篇)

“密度”这节课是物理的重点课。密度是物理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物理量,

密度教学设计 1

教材分析

本节课要说的密度一节属于第二部分,这一部分包括了后面所有八章的内容,它们形成了经典力学的初步知识。众所周知,经典力学包括了质量、时间、空间三大基石。初二学生从已有的生活经验中基本具备了绝对的时间观念和空间观念。因而第七章第一节开始就进行绝对质量观的教学,第三节的密度是对质量认识的进一步延伸,是对物质世界认识的进一步探索。

再从本节的编排看,课本首先从第二节的实验入手,提出本节课要研究的问题:如何鉴别不同的物质?接着用实验分析、归纳得出密度的概念,最后是密度知识的简单应用。这种方法,体现了物理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现代教学理念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概括能力等综合素质。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理解密度的概念、公式、单位,会进行单位间的换算。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概括能力,学习一点研究问题和定义物理量的常用方法。

情感目标:培养学习物理的兴趣和发现探索问题的良好习惯,培养学生初步的辩证唯物主义现,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

教学重点 根据大纲及学生实际,密度的概念、公式、单位是本节的重点。

教学难点 由于初二学生逻辑思维正处于发展初期,如何处理实验中的数据进而得到密度的概念是本节的难点。

教法 本节有关密度的知识都是从实验中分析归纳出来的,因而本节课着重采用实验探究法。

学法 学生要想正确的从实验中得到密度的概念,他们必须掌握数学法、分析法、比较法和归纳法

教具准备 每两人一天平,砝码,体积不等的两个木块和两个铁块,为了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思维,突破教学难点,我还制作了一个课件。

教学过程

1、激趣引学

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是新大纲规定的物理教学的根本目的。因此,课前我设计了一个来源于生活中的趣味实验,如何鉴别水、煤油、酒精和醋?并让他们总结辨认的依据,当他们意识到可以利用颜色、味道等特性鉴别物质时,根据建构主义理论,我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着手,拿出上节课测量过的体积相同但外表被我涂成了相同颜色的铜、铁、铝让学生辨认,使学生直观的认识到体积相同的不同物质质量不同,这也反映了物质的一种特性,这种特性就用密度表示,很自然的引出本节课的内容。

2、密度的概念

新大纲要求:实验不仅是物理教学的手段,它还是提高学生实验操作技能和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是物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我把教材中的演示实验改成了每两人一组的分组实验。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创新精神实验中,当学生测出了质量与体积之后,我改变了教材中直接要求学生计算m/v的编排方法,鼓励学生自己处理实验数据我提出了一个极具挑战性的问题:根据测出的质量和体积,仍然能得出什么结论?面对这样的问题,根据建构主义理论,根据认识心理学,有一部分学生可能会想到直接利用这些数据去寻求某种规律,有的甚至能得出质量与体积成正比这样的结论,还有部分学生,他们可能想到要对这些实验数据进行运算。当学生讨论得出利用m和v可以计算它们的比值时,我用课件出示鼓励性的评语,并播放一段音乐,以松缓刚才紧张的思维。然后引导学生应用数学法分析m/v的含义,利用比较法、归纳法得出密度的概念。并告诉学生:用比值法定义物理量是初中阶段的一种重要方法。

在这一过程中,我还要引导学生欣赏天平平衡时的对称美,领会物理学方法的和谐美,感受物理概念的简洁美。促使学生形象思维的发展,进而促进学生德育、智育的发展,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感情,加深对物理学的热爱。

3、密度的公式

密度的公式属于本节的重点,它要求学生能弄清公式的来源,并能记住公式。要记住公式,除了了解各个字母代表的物理量,还要理解公式的物理意义,并用密度公式进行计算。在这一部分,我利用知识的迁移理论,设计了一些跳一跳能摸到的问题:①怎样计算单位体积某物质的质量?计算密度的公式是什么?②如何用字母表示这个公式?怎样计算密度的单位?③一木块,体积为 10cm3,质量为6克,它的密度多大?若切掉它的3/4,剩下的密度多大?④根据密度的公式,我们能说密度与质量成正比,与体积成反比吗?利用这些问题引导学生大胆质疑,主动探索,教师适度点拨,然后让学生自己总结。通过这样的办法,加深学生对密度公式的理解、记忆和应用,培养学生规范的解题格式和严谨的逻辑思维。这里通过对公式物理意义的教学,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现,形成基本的、朴素的、唯物物理学思想

物理学史 在学生紧张的劳动之后,课件出示“王冠”图,告诉学生阿基米德利用密度知识鉴别王冠的故事以培养学生热爱科学,不怕困难,积极探索,服务人类的科学思想。

小结

一堂成功的物理课,不仅要让学生学到物理学知识,还要学生学到一定的物理学方法,甚至要形成一些基本的物理学思想。小结中,我准备先让同桌的学生相互回忆本节学过的主要内容,让这些知识同化到学生原有的

知识体系中去,以形成新的知识体系。老师再从物理学方法和物理学思想两个方面着手,总结学生在这堂课中的表现,肯定他们的成绩,指明他们努力的方向。体现成功教学的激励机制。

《密度》的教学设计 2

一、课程标准的基本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物质的属性。理解密度的物理意义。

2.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记录实验数据,知道简单的数据处理方法,会写简单的实验报告

(2)过程与方法:

1.实验探究活动,找出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成正比的关系,形成初步的信息处理能力。

2.以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不变性(物质的本质特征)来定义密度概念的科学思维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探究活动,对物质属性的认识有新的拓展。

2.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善于与其他同学合作的意识。

3.实验探究和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有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初中的意识。

二、教学背景分析

1.教材分析

“密度”是初中物理教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由于概念本身较抽象,学生感性认识不足,密度概念也是初中物理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密度知识及应用常成为学生学习物理的分化点。关于密度教学的讨论和研究一直受到重视。但是,在“接受式教学”模式下,却较难有效地解决教学实践中遇到的困难。现代教学理论认为,学习科学的中心环节是探究,探究式教学是中学科学教学的一种有效方式。近来国家教育部颁发的新的义务教育科学类课程标准。其最显著的特征之一就是明确提出对探究教学的目标要求。本文尝试密度概念的探究教学设计。密度知识是力学的基础知识之一,它对理解压强、浮力也很重要的。所以说,本节是本章的重点也是为后续章节的学习准备必要的知识。在课时安排方面,本节将分2课时。

2.教学资源分析

(1)结合教材插图,查找一些互联网上的相关资料。

(2)利用多媒体演示、分析利用图像描述实验结果的方法。

(3)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自备部分实验材料。

3.学生学习背景分析

(1)学生对“密度”这一名词较为陌生,但有一定的“疏密”和“轻重”认识。

(2)由于新课程理念与应试教育观念的冲突,学生对探究教学形式还有某些不适应。

(3)八年级学生有一定的归纳能力、分析能力,能对较简单的物理现象进行归纳并得出初步结论,但用图像法收集与分析实验数据的能力较为薄弱。

三、教学重难点

1.重点:

(1)体验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和方法,并学习在这一过程中归纳出结论、总结出规律。

(2)初步学习用图像收集、整理、分析实验数据的方法。

(3)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难点:

(1)学习用图像收集、整理、分析实验数据的方法。

(2)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四、教学用具和实验器材

1.实验室准备天平(含砝码)-----学生分组实验。

2.学生自备待测物体、方形橡皮擦和小刀、刻度尺等。

3.两组10cm3的圆柱体。

4.教师自制课件。

五、探究活动的处理与设计

1.本节先以实验探究──“同种物质的质量和体积的关系”开展教学,然后归纳分析得出密度的概念,最后是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在教学中不强调科学探究的完整过程,重点强调“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等要素。因为数学基础的原因,图像法对学生仍有一定的难度,在教学中将利用课件突破这一难点。

2.探究活动中可能出现的情况预测及处理方法:

(1)由于实验材料的尺度误差可能较大,学生的实验数据误差也会增大。

(2)学生可能无法将图像表述成“正比”关系。

(3)学生可能很难理解“正比”关系。

(4)出现教师也未曾预料的实验方法、现象。

3.探究物质过于单一。

由于教学时间的限制,每一组学生不可能完成多种物质的实验探究,而单组数据对得出密度概念的说服力不足。可在“评估”和“交流与合作”过程中通过组合不同小组的图像说明“不同物质m—V比值不一样”

密度知识的应用教学设计 3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测量物质的密度》教案

教学目标

1.替代法测密度。

2.其他方法测密度。

教学重难点

重点 利用天平和量筒测量固体和液体的密度。

难点 分析测量物质密度的过程中,测量顺序的不同对测量结果的影响。

教学过程

学习指导一: 替代法测密度

【自主预习】

完成下面习题:

1.天平也可以测体积。若已知物质的密度,用天平测出其质量,即可利用公式V=m/ρ求出物体的体积。

2.量筒也能测质量。若已知物质的密度,用量筒测出其体积,即可利用公式m=ρV求出物体的质量。

【小组讨论】

小明用天平、大杯、小杯和密度为ρ的水测一石块的密度。

①天平平衡时如图所示,石块的质量m石=67g;

②小明测量石块的体积步骤如下:

A.测出空小杯的质量m1;

B.把装了水的大杯和空的小杯如图放置;

C.把石块缓缓放入大杯中,大杯中部分水溢进小杯;

D.测出承接了溢出水的小杯的总质量m2.

请你指出步骤B的错误之处:大杯中的水没有装满,导致用排水法测得的石块体积偏小。

③用本题中出现过的物理量的符号表示石块体积为(m2-m1)/ρ;石块密度为m石ρ/(m2-m1)(设步骤B中的错误已改正).

【教师点拨】

在缺少量筒的情况下,用替代的方法,也能测出物质的密度,例如在缺少量筒的情况下,常用水的体积来替代被测物体的体积。而水的体积是用天平先称出其质量后,运用V水=m水/ρ水计算得来,这样就不需要量筒了。

【跟踪训练】

将一质量为158g的金属块投入盛满水的溢水杯中,金属块完全浸没,测出溢出水的质量为20g.由此可知,金属块的体积是20cm3,金属块的密度是7.9×103kg/m3.

学习指导二: 其他方法测密度

【小组讨论】

1.蜡的密度小于水,放在水中会漂浮,如何测密度小于水的固体体积?

2.对于溶解于水的物质的体积又该如何测量?

“饱和溶液法”测溶解于水的物质的密度:

像白糖、食盐这样溶解于水的物质,其体积也无法直接用排水法测量,我们可以先用“饱和溶液法”测量出它的体积,进而测量出它的密度。下面,以食盐为例,介绍一下这种测量方法

①用天平测量出适量的食盐的质量,记作m1;

②在量筒中加入适量的水,然后加入足量的食盐,充分搅拌,直至食盐不再溶解,量筒底有少量食盐晶体为止,此时量筒中的液体为食盐的饱和溶液,读出溶液和剩余食盐晶体的总体积,记作V1;

③把测量好的食盐加入量筒中,读出此时溶液和食盐的总体积,记作V2,则食盐的体积为V=V2-V1;

④食盐的密度ρ=m1/(V2-V1).

3.吸水物质的密度的测定:取一吸水物质,如一小块砖。

①用天平先称出它的质量m;

②在量筒中放入一定量的水,将砖块用细线吊着没入量筒里的水中,让它充分吸水;

③待砖块吸足水后,通过增、减水量,使量筒内的水面与某个整数刻度线相齐,记下这个数值V1(如图a所示);

④把砖块从量筒中提出水面滴干后,再观察此时量筒中剩余的水量V2(如图b所示);

⑤那么,砖块的体积V=V1-V2;

⑥求得砖块的实际体积,再根据测得的砖块的质量,就可计算出砖块的密度ρ=m/(V1-V2).

【教师点拨】

密度比水大的物质可采用“溢杯法”测量其体积,密度比水小的物质可采用“压入法”或“沉锤法”,吸水物质体积可采用排水法,或先让物体吸足够的水(前提是吸水后物体自身体积不发生变化)再采取“溢杯法”测体积。

【跟踪训练】

1.不用量筒,只用天平,如何称出5毫升的水银来?

解:水银的密度是13.6g/cm3,5毫升水银质量为5×13.6g=68g.用天平称68g水银即可。

2.不用天平,只用量筒,如何量出100克酒精来?

解:100g酒精体积V=m/ρ=100g/(0.8g/cm3)=3125px3=125mL,用量筒量取125mL酒精即可。

3.某班同学收集到一块火山岩(质地疏松、吸水性强)标本,他们使用天平、盛水量筒和粗绳测火山岩的密度时,出现不规范操作:

(1)用粗绳扎住这块火山岩,浸没在量筒的水中测它的体积。

(2)测量过程中观察量筒读数时,视线均与液面边缘相平。

(3)测火山岩体积时发现火山岩吸水性很强。

(4)测完火山岩体积后,将其取出立即放在天平的盘中称量。

上述有些操作会造成测量值偏大或偏小,其中造成测量值偏小的步骤(1)(3)(填序号).

分析:本题所测的石块——火山岩,与平常的石块不同,火山岩质地疏松,吸水性强,在用排水法测它的体积时 易造成偏差,这种偏差主要是:

①对质量测量的偏差。先放入水中测体积后,火山岩吸收了较多的水,再测质量时,火山岩的质量测量值比真实值大;

②体积测量偏差。当干的火山岩放入水中后吸收了较多水,使得量筒中的水变少,示数增加的值偏少,测量得到的火山岩体积的测量值比真实值小。

就上述实验设计出现的问题,请你提出改进意见并设计出合理的实验方法:

①不应该用粗绳,因为选用粗绳也要考虑它的体积,会对标本体积测量产生误差,导致标本体积偏大;

②在任何时候读数都是读水的凹液面,而不是液面边缘,读液面边缘会导致标本体积偏大;

③矿石吸水性强,水被吸到矿石中后导致读数体积比实际体积偏小;

④由于矿石吸水,立即称量导致质量偏大。

改进方法(仅供参考):

①用天平测出火山岩的质量m;

②先用细线系住火山岩放入水中浸泡至不再吸水为止(达到饱和状态),再用排水法测出其体积V;

③用密度计算公式ρ=m/V计算密度。

测量物质的密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量筒,会用量筒测液体体积和测小块不规则固体的体积,进一步熟悉天平的调节和使用,能较熟练地用天平、量筒测算出固体和液体的密度。

2、在探究测量固体和液体密度的过程中,学会利用物理公式间接测定物理量的科学方法,体会占据空间等量替代的方法。

3、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实事求是的科学作风。通过了解密度知识与社会生活的联系,促进科学技术与社会紧密结合,使科学技术应用于社会、服务社会。

教学重难点

重点:测量物体的密度 用量筒测物体的体积。

难点:减小实验误差。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学情预设】:学生根据上节课所学密度概念ρ=m/V得出若测ρ就先测m和V再算出。方法如下:用天平测质量,用刻度尺测长度,进而算出体积,密度可得。

教师出示一块长方体铁块,要测量这个铁块的密度,需要测量哪些量?怎样测量?

【设计意图】:回顾密度的概念,围绕问题进行思考、讨论,体现物理从生活中来。

2、【学情预设】:不能,体积的测量不可以,如何测量体积呢?引入量筒。

出示任意形状的小石块和装在杯中的盐水,能否用测长方体铁块密度的方法测这块石块和盐水的密度呢?

【设计意图】:使学生知道本节知识的原理。

二、学导并进

(一)、量筒的使用:

1、【学情预设】:学生观察本组量筒回答问题:(1)单位ml(2)最大量程100ml,最小分度值为1 ml(3)正确读数:量筒中液面呈凹形时,读数时要以凹形的底部为准,且视线要与凹液面底部相平,与刻度线垂直。

观察量筒回答课本第117页想想做做中的问题,使用方法归纳量筒测量液体密度的使用方法。

【设计意图】:进一步熟悉测量工具的使用方法,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总结能力,从实际操作中总结量筒的使用方法。

2、使用方法:

(1)、如何测固体(石块)体积的方法(学生回答)(教师引导学生一块总结使用量筒测固体的方法)

【学情预设】:了解这种测量方法的原理:利用等量占据空间替代的方法进行测量。

探究怎样用量筒测量不规则形状物体的体积方法:先在量筒中装入适量的水(以待测体积的物体放入量筒后能完全浸没,且量筒中的水上升的高度不超过量筒的最大刻度值为准),读出此时量筒中水的体积V1;将不规则形状物体浸没在量筒中,读出此时量筒中水面所对应的刻度值V2.V2与V1的差值就是被测不规则形状物体的体积。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转化思想。

(2)尝试测量一个塑料块的体积。

(3)【学情预设】:归纳总结使用量筒测量不同物体体积的方法。

探究怎样用量筒测量一些形状不规则且无法浸入量筒之内的固体的体积。可采用“溢杯法”测量其体积。所谓“溢杯法”即将物体浸入盛满水的容器内,同时将溢出的水接到量筒中,读取的数值便是该物体的体积。但现有量筒一次不能盛取石块溢出的水量,可用较大容器盛接溢出的水,再分若干次用量筒测量所接到的水,多次读取数据,最后相加得到石块的体积。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学会使用量筒测量固体的体积。

(4)【学情预设】:学生理解使用量筒测密度小于水的不规则物体的体积。用画图法表示自己的方法。

探究怎样用量筒测量密度小于水的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①压入法:用一根细而长的铁丝将蜡块压入水中。蜡块投进量筒和压入水中后量筒中水面所对的刻度的差值就是蜡块的体积。

②沉锤法:用细线将一个钩码系在蜡块下面,用细线吊着蜡块和钩码放入量筒,钩码先浸没在水中,记下此时量筒中水面所对应的刻度值V1,然后钩码和蜡块一起浸入水中,记下此时量筒中水面所对应的刻度值V2,V2与V1的差值就是蜡块的体积。

【设计意图】:图形可以使学生有一直观的感觉,便于学生理解。

(二)分组实验:

【学情预设】:分组讨论塑料块、盐水质量和体积的测量方法,选择实验器材,将本组设计的测量方法的原理图按操作步骤的顺序,重点是盐水质量的测量方法,写(画)在练习本上。最后结论进行讨论。

测量形状不规则的塑料块和盐水的密度

1、学生分组设计实验方案、设计实验数据记录表格。重点引导学生设计实验记录表格。

2、各小组间交流所设计的实验方案。根据交流结果对自己设计的实验方案进行适当调整。

3、各小组汇报实验数据,然后进行讨论;

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到:密度是属于物质本身的一种特性,其大小与物质的质量、体积无关 ,它与物质种类有关,同一种物质密度相同。

【设计意图】:学生自主设计测量小石块、盐水密度的实验方案。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

4、总结实验过程、实验方法实验中注意的事项。

【设计意图】:评估交流,提出新问题,教师注重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在这种完全自由的环境中,学生的思维更活跃,视野更开阔。

三、当堂训练

1、以下是某同学测定煤油的密度的一些实验步骤:

A用天平测了空矿泉水瓶的质量m

B在矿泉水瓶里装满水,用天平测了它们的总质量m1

C用矿泉水一装满煤油,用天平测出它们的总质量m2

D用量筒测出矿泉水瓶里所盛煤油的体积V

E计算煤油的密度,这些步骤中可省去的是( B )

A、A B、B或D C、C D、都不能省去

2、实验室中有下列四种量筒,分别标有最大测量值和分度值,要一次较准确地量出100g密度为0.8×103kg/ m3的酒精,则应选的量筒是( B )

A、500ml,10 ml B、250 ml,5 ml C、100 ml,2 ml D、50 ml,2 ml

3、学习质量和密度的后,小轲同学想用天平、量筒和水完成下列实验课题:(1)测量牛奶的密度(2)鉴别看上去像是纯金的戒指(3)测定一捆铜导线的长度(4)鉴别铜球是空心的还是实心的(5)用天平称出一堆大头针数目,� 会对不同的物质选择合适的测量的方法及仪器。

四、总结提高

1、测量密度的原理 2、量筒的使用

3、测量固体的密度 4、测量液体的密度

然后,让学生自己小节本节课的知识,并谈谈自己的收获。

【学情预设】:学生回顾本节内容,加深印象。

【设计意图】:使学生把知识纳入知识系统。

《密度》的教学设计 4

【整体设计】

本节是在学习了密度概念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如何利用密度知识解决计算问题。本节内容是对密度知识的再拓展, 对于密度的计算,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已经具备的密度的有关知识结合数学运算和推理来帮助学生理解。教师可以点拨引导,使学生通过练习、分析、总结、归纳出结论,千万不要想当然的直接告诉学生结论,对本节例题的教学也应这样,教给学生方法比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学生能通过自己的努力学到方法效果会更好。

教学重点

1、密度的比例计算与空心问题;

2、密度与混合体问题。

教学难点

数学与密度公式结合。

教学方法

根据本节特点主要采取启发教学、学生自主练习、归纳总结等方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密度公式灵活运用;

2、利用数学知识结合密度进行分析、推理和计算;

3、规范物理解题过程。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习题练习,总结出:密度问题的比例计算是:根据密度公式列出有关式子,列出两个式子进行比例式;

2、学会利用密度知识分析物体的实心和空心问题。 3.学会利用密度知识解决混合体问题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充分把密度知识与数学知识紧密相连。

【课前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复习密度概念以及单位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直接导入

复习有关密度概念、公式以及单位换算等知识

[推进新课]

师:上节学了密度与社会生活,今天在进行有关密度的计算学习。

一、密度的一般计算

例题一:例题一:一个瓶子装满水后总质量是750g,装满密度为1.2×103kg/m3液体后总质量是860 g,求瓶子的质量及容积。

学生自己练习,教师巡视。 学生展示自己的解题过程

师生一块总结密度的一般问题计算方法:就是直接运用密度公式或变形公式进行计算。 并注意未知量的设定符号要用物理专用符号,且用下角标进行区别

二、比例计算

教师:比例计算是物理常见的题型,但是大多数学升的解题过程不完善或不对,怎样解决此类问题的呢?

例题二:例二:甲、乙两种物体密度之比是4:3,质量之比为2:1,求甲、乙两种物体的体积之比。

师:同学们进行练习

生:自己解决问题,个别学生上来展示过程 师生一块分析

师生一块总结比例问题解题步骤:写出有关公式,两个式子列出比例式子,进行推理、计算。

练习1:A、B两种物体的密度之比为3:4,质量之比为2:1,求A、B两种物体的体积之比。

学生当堂练习,师巡视指导。

三、空心问题

师:判断物体空心与否是密度常见的问题,如何利用密度知识判断物体是否空心? 例题三:体积为1dm3的铁球,质量是5kg,问该球是实心还是空心?若是空心,空心部分体积是多大?(已知铁的密度是8.0×103kg/m3 )

学生先自己进行练习,然后让学生自己总结判断方法。

有三种判断方法:第一种;比较密度;第二种:比较质量;第三种:比较体积。 练习2:一个铝球质量是36g,体积是20cm3,判断该球是实心还是空心?若是空心,空心部分体积是多大?(已知铝的密度是2.7×103kg/m3 )

四、混合体问题

师:混合体问题是密度常见的问题之一,在实际生活贺生产中应用广泛,比如合金、混合液体等等

例题四:某合金由两种金属构成,两种金属密度分别是ρ

1、ρ2,,它们的质量相等,求合金密度。

学生进行探索,然后师生一块总结解决混合体问题的方法:几种物质的质量质量之等于混合体的质量,几种物质的体积之和等于混合体的体积;再利用各种物质的密度公式代入进行计算。

练习3某合金由两种金属构成,两种金属密度分别是ρ

1、ρ2,它们的体积相等,求合金密度。

[课堂总结]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收获;

[布置作业]

作业:

为了测定长江水的含砂量(每米3的江水中所含砂的质量),工作者取江水10dm3,测得其质量为10.1kg。求长江水的含砂量是多少?若长江流量为3×103m3/s, 一昼夜长江流水带出的砂有多少千克?(泥沙的密度是2.2×103kg/m3)

【板书设计】

一、密度的一般计算

二、比例问题

三、空心问题

四、混合体问题

《密度与社会生活之二——有关密度的计算》 教学设计 张 进 兴

《密度》的教学设计 5

乔泽丰

一、教材分析

密度在中学业物理中占着十分重要的位置,中考题中也经常出现有关密度的计算或实验设计题。同是它又是一个应用十分广泛的物理概念,也是今后学习液体内部压强、大气压强、阿基米德原理和物体浮沉条件的必要基础。通过本节教学应使学生掌握密度的概念,使用比值的方法来定义密度对初中学生来说是一个难点。因此,新教材在引导学生实验的基础上,找出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成正比,不同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不同,由此引入密度的概念。这样既复习了天的使用,又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就教材要求来看,教学大纲与新课程标准有明显不同。教学大纲要求“理解密度的概念”,属于“理解”水平层次,强调学生对密度概念的理解。课程标准要求“通过实验理解密度的概念。尝试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问题。能解释生活中一些与密度有关的物理现象”,既有“独立操作”水平层次,又有“理解”水平层次。与教学大纲相比,更加突出实验和探究。同时对密度知识的应用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要求学生能利用密度知识进行质量、体积、密度的计算,能解释简单的现象,解决生活和生产中的具体问题等。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理解密度的物理意义;

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探究,找出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成正比的关系; 通过师生互动,学习用比值定义物理量的科学思维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对物质属性的认识有新的拓展。

学生用学过的密度知识来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同时体现出“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生活”的理念。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通过探究实验归纳总结密度的概念是本节的重点。

通过学生探究活动找出同种物质具有的共性———质量与体积的比值相同,并用图像表示等思维方式的培养是本节课的难点。

四、教法设计

教学模式:实验引入,设疑导学模式

1 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学生实验,体验物质属性;

(2)组织学生讨论、分析实验结论,得出密度的定义;

(3)师生由密度公式讨论导出密度的单位以及密度知识的实际应用。

五、教具学具准备

托盘天平、砝码盒、烧杯、水、量筒、铁块、铝块、铜块、投影仪。

六、教学过程设计

(一)新课引入

师: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到各种各样的物质,如空气、水、泥土、木头、岩石、铜、铁、铝等。

(教师同时将泡沫塑料、木块、锡块、铜块、石块、铁块、铝块放在讲桌上,让学生观察。)

师:我们怎样来区别它们?

生甲:用软硬来区别它们。如泡沫塑料、木头比较软,而石头、铜、铁、铝比较硬。

师:对软硬差不多的铜、铝、锡,我们又怎样区别它们呢? (出示铜块、铝块、铁块让学生观察。)

生乙:根据颜色来区别。铜是红色的,而铝和铁是银白色的。

(教师把铜块拿开留下铝块和铁块,指出它们的软硬差不多,颜色都是银白色,有时作为零件时,都有相同的电镀层,然后再追问学生。)

师:你们又如何区别它们?引导:颜色、气味、味道、硬度等都不好区分,最简单的方法是用手感觉一下轻重。

(拿出一个已调节好的托盘天平,分别把两金属块放在两盘中,让学生说出哪个是铁块,从而引入新课。)

点评:用学生头脑中已有的知识来判别物质,进而设置悬念,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师:一般物体的体积、质量的大小有不同的情况,该如何鉴别呢? 讨论提出:进行实验测量,去发现质量、体积方面的规律。

学生实验一:用天平测量具有相同体积的不同物质(铁块、铜块、铝块)的质量。

学生实验二:测量不同体积的相同物质(铁块)的质量。

教师指导学生将实验数据填入设计好的表格中,分析实验数据,概括结论。 实验一结论:相同体积的不同物质质量不同。

2 实验二结论:同种物质,体积不同质量不同,质量越大,体积越大。 教师设疑:对于同种物质,质量和体积之间到底有什么关系?

(二)新课教学 1.密度概念的建立

学生实验三:测三个铝块的质量。最大的铝块体积是最小的铝块的三倍,较大的铝块的体积是小铝块的两倍。同样,测出体积成倍数关系的三个铁块的质量。记录数据,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实验三结论:铝块体积增大2倍,质量也增大2倍,铝块的质量和体积的比值是一定的。铁块体积增大2倍,铁块的质量也增大2倍,铁块的质量和体积的比值是一定的。

(让学生把质量和体积的数值作为纵坐标和横坐标填写在坐标轴上,描点并且把点连成线,根据所作的图像找出同种物质的质量和体积具有什么关系。 点评:将测量数据图像化,直观说明同一种物质质量和体积成正比关系,以此培养学生用图像表达信息的能力,为培养学生从图像中获取信息的能力打下基础。

归纳推理:

(1)同种类的物质体积增大几倍,质量也增大几倍,且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个定值。

(2)不同种类的物质,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不同的。

引导提问:物体由哪一种物质组成,用质量或体积能不能判别?(学生讨论) 师:你根据什么来判别?

明确:质量跟体积的比值等于单位体积物质的质量。同一物质,该比值一定;不同种类的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不同。可见,单位体积的质量反映了物质的一种特性。密度就是表示物质这种特性的物理量。

点评:让学生探究建立概念,既体会了密度概念建构的意义,又培养了学生的操作技能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不屈不挠的科学精神。

2、密度概念教学

(1)密度的定义:某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表示符号:ρ。

(2)密度的公式:密度=质量/体积ρ=m/V。

师:这个公式的得出实际上是利用了密度的概念和相应的运算法则,也就是要求出单位体积的质量应当用除法。所以同学们对物理知识的学习,尤其是一些物理公式,一定不要死记硬背,要学会运用数学方法研究物理问题。

3 点评:密度的形成过程和对这个概念的理解,可以使学生了解这类物理量的一般研究方法(在同样条件下进行比较),以及这类物理量的共同特点(对同一物质为常数,对不同物质一般不同)。

3、密度的单位

教师讲述:由密度的公式可以看出,密度的单位由质量的单位和体积的单位构成。前面我们学过,在国际单位制中,质量的单位是千克,体积的单位是立方米,所以在国际单位制中,密度的单位是千克/米3,读做千克每立方米,符号为kg/m3。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还经常用到另一个单位:克每立方厘米,符号为g/cm3。这两个单位之间的关系是:1g/cm3=1×103kg/m3。

4、密度表

师:物质的密度是物质的一种重要属性,同种物质的密度一般是不变的。所以科学家对一些常见物质的密度进行了测量。下面我们一起来看常见物质的密度值。看完这些密度值以后,你有什么想法或问题?学生提出如下问题: (1)为什么在气体密度表的上方有℃(在标准大气压下),而固体、气体的密度表中却没有?

(2)在世界上,是不是锇的密度最大?

(3)为什么表中有些物质不同,但密度却相同(比如冰和蜡、煤油和酒精等)?

点评:通过阅读,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教师讲解第一个问题:密度是反映物质特性的物理量,物质的特性是指物质本身具有的而又能相互区别的一种性质。密度描述的是各种物质在体积相同的条件下所含的质量不相等的特性。各种物质都有一定的密度,不同物质的密度一般不同。物质的密度与该物质组成的物体的质量、体积、形状、运动状态无关。 由于物体在温度发生变化时,体积会发生变化(即物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而质量不变,所以物体的密度要随温度的改变而改变,在物质发生物态变化时(例如水结成冰),密度一般有变化。

上边这些变化有时比较小,比如铁块温度升高,在温度变化不太大的情况下,可以不考虑密度的变化。但有些变化较大,就必须强调条件,比如气体的密度在密度表中就限定了条件,是0℃和1个标准大气压下。正是由于这样,我们说密度是物质的特性,并不是说物质的密度是永远不变的,它还要随外界条件的改变而发生变化。前两节我们讲的质量是物体的属性,属性是不随外界条件的改变而改变的,质量与形状、状态、位置无关。各种物质都有一定的密度,指的是在一定温度和状态下。今后我们讨论的问题大多是温度变化不大的情况,可以把密度视为定值。

5、例题(课本)

师:矗立在天安门广场的人民英雄纪念碑,碑身高37.94m,由413块花岗岩砌成。碑心石是一块整的花岗岩,长14.7m,宽2.9m,厚1m,上面刻着“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它的质量有多少?

4 请同学们完成这道计算题,解题也要按要求写出已知、求、解、答,单位一律采用国际单位。

(学生练习,教师在学生中巡视,发现同学在解题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已知:V=14.7m×2.9m×1m=42.6m3, 求:碑石的质量。

解:根据公式m=ρV可以求出质量,必须知道花岗岩的密度。 查表得花岗岩的密度ρ=2.8×103kg/m3 公式中代入数据得:

m=2.8×103kg/m3×42.6m3=119×103kg=119t 答:碑心的质量是119t。

(教师边讲解要求及过程,边分析巡视中发现的学生计算中的问题,提醒同学今后注意。)

(三)总结扩展

密度是物质的特性,对同一种物质来说,在一定条件下,密度是一个常数。密度表示的是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的质量,例如铝的密度是2.7×103kg/m3,它的意义是1m3的铝的质量是2.8×103kg/m3。可见物质的密度是用物质的质量和它的体积的比值求出的,而不是由它质量的多少或它体积的大小所决定的。例如一块铝切去一半,剩下一半的密度是否发生了变化呢?没有,因为当这块铝切去一半时,体积变为原来的二分之一,质量也变为原来的二分之一,但m、V 的值即ρ并没有发生变化。

(四)联系实际

师:今天我们共同学习物质的又一个特性———密度,关于密度知识你还有什么问题?

生:怎样判别某种首饰是否是黄金制成的,常见的硬币是用哪一种金属做的……

(师生讨论,在讨论问题的同时,可以加深对密度的概念的理解,也为下一节课的学习打下基础。)师:今天我们共同学习物质的又一个特性———密度,关于密度知识你还有什么问题?

密度教学设计 6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能用密度公式进行有关的计算.

2.能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2.通过解题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德育目标

1.培养学生规范解题,认真细致的良好行为习惯.

2.培养学生克服困难,解决疑难问题的良好品质.

3.通过公式变形及计算题规范格式的学习,培养学生认真做作业,以形成整洁、规范的作业习惯,以美的作业给人以享受.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这一节主要是运用密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学会灵活运用知识,教材首先提出了三个实际问题,让学生思考,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并把学生引向运用密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初步感觉到密度知识很有用处,能解决很多问题.然后说明运用密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需要用到各种物质的密度,给出了一些物质的密度表.再以提出的三个问题为线索,讲述运用密度知识解决这些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教材注意启发学生自己去解决问题,而不是—一给出解答,以利于学生动脑思考,独立地解决问题,培养能力.最后用一个例题作示范进一步教给学生灵活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法建议

本节课可用正迁移的方法由速度公式类比而导出密度的推导公式,可采用自学、讨论、示范的方法.

教学设计示例

一.教材重点与难点分析

1.通过公式,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在物理学习中,经常要运用数学方法对物理问题进行计算、分析、推理、论证,但是应注意,用数学方法来解决物理问题必须要受到物理概念与物理规律的制约.分析问题的物理过程、物理意义,弄清各物理量间的关系,明确公式的物理意义及其适用范围,是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基础,而且在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时,一定不要把物理问题数学化,不能生搬硬套用数学规律,如,不能认为密度与质量成正比,与体积成反比.因此在解题过程中要重视对相关内容物理意义的理解.

2.对进行公式变形

对密度公式进行变形,可以参照速度公式的变形进行讲解,并通过数学运算规律,使学生掌握公式变形的基本方法.然后再引导学生弄清每一个公式的物理意义.

二.课时安排

1课时

三.教具学具

准备投影仪、投影片

四.师生互动

活动设计

1.根据公式,引导学生通过讨论分析得出和.

2.组织学生练习读密度表,通过读表进一步熟悉某种物质密度的读法.

3.练习求解有关密度的综合题.

五.教学过程设计

(一).引入新课

首先提出几个有趣的实际问题,让学生思考解决的办法,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如:1.怎样鉴别戒指是不是纯金的?怎样知道矿石可能是什么物质组成的?

2.怎样知道一块很大的长方形碑石的质量?怎样知道教室内空气的质量?

3.怎样知道一个不规则的钢零件的体积?怎样知道一大卷细铜丝的长度?等等.然后告诉学生运用密度的知识就可以解决这些问题.把学生引入应用密度知识解决问题的新课教学中.

(二).新课教学

1.可以用来鉴别物质

要鉴别某一物体是什么物质组成的,我们需要知道各种物质的密度是多少,教材中给出了一些物质的密度,请同学们打开书,看一下三个表有什么不同?各有什么特点?

学生看书,然后请同学回答老师的问题,在教师引导下对密度表应主要认识以下几个问题

a.气体的密度表上边标明了“0℃,在标准大气压下”的条件,应请同学作出说明.

b.在液体中水银的密度比较大,它大于一般金属的密度.

c.气体的密度都比较小.

在看书的基础上,应请学生读几种物质的密度,说出它所表示的物理意义.

在密度表的教学中要说明这是科学家经过严格准确的测量得出来的,而且随着测量技术的不断改进和提高而不断准确.

2.求质量

体积很大的长方形花岗岩石碑,质量很大,无法直接用秤称量,怎样才能知道它的质量呢?让学生说出他们想出的办法.然后引导学生讨论能不能应用密度的公式来求.如何求?需要先知道哪些量?如何才能得到这些量?

前几章我们学习了速度问题,请同学们回忆一下速度的计算公式是什么.

如果我们要求路程和时间怎么办?

可以进行公式变形,得出

和速度公式变形一样,对密度公式也可以用同样的数学方法进行变形,下面请同学们将密度公式进行变形,然后考虑变形后的式子,有什么实际意义?并举出一些实例来.同学之间可以讨论一下.

对于学习基础差的学生,可以通过简单的教学认识公式变形的方法,例如,,对比可解决的公式变形问题.

学生练习公式变形,并讨论变形后的公式在实际中的意义.教师在学生中间巡视,进行指导,学生活动结束后请学生回答前边的问题.

由密度公式,可以得出,从式子中可以知道,用物体的体积乘以它的密度可以求出它的质量.这样对一些体积庞大的物体,质量不便测量.可以测量出它的体积,从密度表中查出它的密度,最后计算出它的质量.

也就是说用密度知识可以求质量.

3.求体积

密度公式还可以变形为,如果我们知道了物体的质量、密度,可以求体积,比如有的物体、体积不规则,不便于直接测量,可以测出它的质量,从密度表中查出它的密度,最后计算出它的体积.

4.讲解例题

例题:有一个体积是的钢球,它的质量是316g,这个铜球是空心的还是实心的?

请同学们用三种方法进行鉴别.

学生练习,教师在同学中巡视,进行指导,学生练习结束后,教师请学生回答,并分析解题思路.

请几个同学分别说出他们的判断方法.

可以求出这个球的密度,把它与铜的密度进行比较,如果相等是实心的,但是我们的计算结果是小于铜的`密度,所以是空心的.

我们先假设它是实心的,计算一下它的质量应当是多大,把计算出的值与球的实际质量进行比较,结果大于球的实际质量,所以原球是空心的.

根据给出的铜球的质量,计算一下它的体积是多少,结果小于已知球的体积,所以是空心的.

那么我们计算出的体积值是谁的体积.

是球壳的体积.

由学生们的分析归纳出:判断这个球是空心还是实心有密度比较法、质量比较法、体积比较法三种.

用投影打出如下标准解题过程,教师讲解巡视中发现的问题,要求学生予以改正.

3.总结、扩展

本节课的教学实际上是应用密度公式及其变形公式,研究求解物体质量、体积、密度的问题,在实际运用中提醒学生注意不要死记硬背公式,要了解公式中三个物理量之间的关系并灵活运用,尤其是比例问题,(以下内容可采取边讲边讨论的方式进行)

(1)同种物质组成的甲、乙两物体,其质量与体积的关系(两物体均应为实心).

由于同种物质组成的甲、乙两物体其密度相同,所以 由此得出.说明同种物质组成的甲、乙两物体其质量也与它们的体积成正比,体积大的物体其质量也大.

(2)不同物质组成的甲、乙两物体,如果它们的质量相同,其体积与密度的关系.

由于,所以,也就是,说明相同质量的不同物体,密度大的体积小,它们的体积与它们的密度成反比.

(3)不同物质组成的甲、乙两物体,它们的体积相同,它们的质量与它们的密度之间的关系.

由于所以也就是,它告诉我们相同体积的不同物体,密度大的物体质量也大,它们的质量与它们的密度成正比.

探究活动

【课题】鉴别铅球

【组织形式】学生活动小组

【活动流程】

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

【参考方案】用密度知识鉴别体育课用的铅球是否是纯铅的.

【备注】

1、写出探究过程报告.

2、发现新问题.

密度教案 7

(作者:曹广键)

教学目的

1.知道量杯和量筒的用途。会用量筒测液体的体积和固体的体积。

2.会用托盘天平和量筒测定固体和液体的体积。

3.注意培养学生认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用托盘天平和量筒测固体和液体的密度。

教学难点

读量筒的刻度值。

教具

教师用:投影仪、量筒、量杯。

学生用:量筒、盛有盐水的烧杯、盛有清水的烧杯、细长石块、细线一根、托盘天平、法码。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密度是物质的一种重要特性。书中84页给出了20多种常见的不同状态物质的密度值,它是前人用实验的方法测定出来的。在学习了密度知识的基础上,我们来学习测定固体和液体密度的方法。

板书课题:四、实验:用天平和量筒测定固体和液体的密度

提问:1.什么叫物质的密度?计算密度的公式是什么?

2.要测出某一种物质的密度,需要测出物质的哪些量?(结合测定石块密度和盐水的密度加以说明)

设疑:用什么仪器来测定盐水的体积和形状不规则的石块的体积呢?

解疑:教师出示量筒和量杯,指出它们都是测液体体积的仪器。

板书:1.量筒和量杯

用途:测液体的体积。

教师利用投影片,介绍量筒和量杯刻度线的区别。量筒的内径粗细均匀,简身上刻度线间的距离是均匀的。量杯的内径粗细不均匀,且上粗下细,所以,杯身上刻度线越靠近杯口间距越小。

学生分组利用实验桌上的量筒进行观察:

(l)量筒上刻度的单位;量筒的最大刻度是多少?它的每一小格代表多少?(学生汇报观察结果。教师说明ml是毫升,1毫升=1厘米3)

(2)向量筒中倒入一定量的清水(不超过最大刻度),观察水面是凹形的还是凸形的。(学生汇报观察结果。教师明确指出:量筒中液面呈凹形时,读数时要以凹形的底部为准。且视线要与液面相平。

板书:使用:(1)液面呈凹形时,读数时以凹形底部为准。

(2)读数时,视线应与液面相平。

教师利用投影片,让学生进行读数练习。(读三四个值即可)

板书:形状不规则的固体体积可以用量筒来测量。

学生看书P83的图7—7.要让学生说出图中Vl,V2,V各是谁的体积。

板书:2.学生实验,测石块的密度和盐水的密度。

实验前,教师应强调三点:

(1)实验要按书中设计的步骤进行。

(2)使用天平前应先对天平进行调节。

(3)将测得的数据记录在表1和表2中。

学生分组实验。

教师巡视、检查并指导学生实验、重点检查以下几方面;

(1)能否正确地,规范地使用托盘天平。

(2)能否正确地使用量筒。注意纠正读值时的错误。

(3)能否正确地选择数据表中的数值,计算出石块的密度和盐水的密度。

学生实验完毕,请实验做得较好的两个组汇报实验数据。教师将数据填入黑板上事先画好的表播内。然后组织学生进行讨论:

(1)两个实验小组,在实验时测出的石块的质量、体积虽然不同,但算出的密度值基本相同,这恰好能说明什么问题?

讨论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到,密度是属于物质本身的一种特性,其大小与物质的质量、体积无关,它与物质种类有关。同一种物质密度是相同的。

(2)某位同学想出了测盐水密度的另一种方法:先用量筒测出一定体积的盐水、再将盐水倒入烧杯中称出其质量,最后就可以算出盐水的密度。请你从实验时所用器材的多少及实验误差大小这两个方面,将这位同学的做法与我们实验的做法进行对比,看看我们的做法有何优点?(可少用一个烧杯,误差小)

(3)讨论书中P83想想议议中的问题。

课学小结:

(二)布置作业

自制一个量筒,制作方法见书P88.

【评析】

在这个实验中要提醒学生注意不要把水弄到桌面上,这个习惯的养成对今后做有关液体方面的实验和化学实验是有益的。

注:文中涉及课本为人教版初中物理第一册

相关资源 加到收藏夹 添加相关资源

密度教学设计 8

一、教材分析:

本实验是利用物理公式间接地测定一个物理量,应引导启发学生自己分析实验应当测量的物理量以及选择的仪器,并进而明确实验的原理。本节实验能力的培养重点放在实验设计能力上,因而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根据实验原理,实验所选择的仪器以及实验要测定的对象引导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步骤,自己设计实验表格,并根据测量结果计算出物质的密度。这是一个测定性实验,通过这一实验学生明确实验原理,加深对物理概念、物理规律的理解,并通过实验学生能根据给定的仪器进行实验设计、进行表格设计、以及动手操作。本节实验所需仪器设备较多,通过本节课教学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工作习惯,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的意识和团队精神。用2课时。

二、学情分析:学生具有了一定的实验基本操作能力,会使用天平和量筒;具有初步的观察和分析能力,但比较习惯老师给什么记什么。缺乏主动性和探究精神,活性思维和动手能力较差。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进一步熟悉天平的构造及其使用。

2.会用天平天平量筒测固体和液体的密度的过程和方法。

过程和方法

1.通过实验探究活动找出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成正比的关系。

2.学习以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不变性来定义密度概念的科学思维方法。

3.通过对物质密度的测定,学生对间接测量有感性的认识。

4.学生知道实验原理和实验目的、明白实验步骤的情况下,有目的、有计划的进行操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探究活动。学生对物质属性的认识有所拓展。

2.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学生乐于用实验方法探索物理现象中的规律。

四、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密度的概念、测量和应用;比值定义法的实验方法。

2.教学难点:

学生亲自动手、合作获得多种物质的多组数据,进行归纳总结,得出密度的概念。

五、学习情境设计:

故事情境引入,问题情境引导思考进入探究、合作学习之中。

六、教学媒体资源的设计:在多媒体教室进行 ;采用PPT课件;多组实物的天平、量筒、木、铁;实验表格。

七、教学策略与活动设计:采用讲授法、实验法、协作式、问题解决式多种策略组合的教学模式

八、教学过程:

1. 密度概念的引入

公元前245年,为了庆祝盛大的月亮节,赫农王给金匠一块金子让他做一顶纯金的皇冠。做好的皇冠尽管与先前的金子一样重,但国王还是怀疑金匠掺假了。他命令阿基米德鉴定皇冠是不是纯金的,但是不允许破坏皇冠。

这看起来是件不可能的事情。在公共浴室内,阿基米德注意到他的胳膊浮出水面。他的大脑中闪现出模糊不清的想法。他把胳膊完全放进水中,全身放松,这时胳膊又浮出水面。他从浴盆中站起来,浴盆四周的水位下降;再坐下去时,浴盆中的水位又上升了。他躺在浴盆中,水位变得更高了,而他也感觉到自己变轻了。他站起来后,水位下降,他则感觉到自己变重了。一定是水对身体产生向上的浮力才使他感到自己变轻了。他把差不多同样大小的石块和木块同时放入浴盆,浸入到水中。石块下沉到水里,但是他感觉到木块变轻了。他必须要向下按着木块才能把它浸到水里。这表明浮力与物体的排水量(物体体积)有关,而不是与物体的重量有关。物体在水中感觉有多重一定与水的密度(水单位体积的质量)有关。阿基米德在此找到了解决国王问题的方法,问题的关键在于密度。如果皇冠里面含有其他金属,它的密度会不相同,在重量相等的情况下,这个皇冠的体积是不同的。把皇冠和同样重量的金子放进水里,结果发现皇冠排出的水量比金子的大,这表明皇冠是掺假的。

我们可以做这样一些实验:

a. 将涂有同种颜色、同体积的两物体放在托盘天平的两个盘上,结果天平失去平衡。

b. 取同体积的水和酒精倒入质量相等的两个空烧杯中,然后分别放到天平的两个盘上,结果天平也失去平衡。

两物体的体积相同,质量不同;水和酒精的体积相同,但质量不同。

这说明不同物质在体积相同时,质量是不同的。

现在我们只知道了涂有同种颜色的两个物体不是同种物质,还不知道它们各是什么?这就需要我们进一步研究:对于同一种物质来说,它的质量跟体积有什么样的关系。我们可以通过以下的实验来研究:

我们取大小不同的外形规则的小木块和小铁块,然后用天平称出铁块或木块的质量,用刻度尺测出其体积,并计算第一个物体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将这些数据填入绘制的表格中:我们对上面的实验数据进行分析,看看能得出什么规律?

不同种物质质量和体积的比值是不同的。

我们取大小不同的外形规则的的两个铁块,然后分别用天平称出两个铁块的质量,用刻度尺分别测出其体积,并计算出大小两个铁块质量和体积的比值。将这些数据填入绘制的表格中:我们对上面的实验数据进行分析,看看能得出什么规律?

同种物质质量和体积的比值是相同的。

分析与与论证:学生分组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单位体积的木块、铁块的质量的关系?对实验表格的数据进行处理得出:

单位何体积木块的质量是相同的。

单位体积铁块的质量是相同的。

单位体积木块和铁块的质量是不同的。

2. 密度的概念

不同物质在体积相同时,质量是不同的。不同种物质质量和体积的比值是不同的。同种物质质量和体积的比值是相同的。

在物理学中为了表示物质的上述特性,将某种物质单位单位体积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

3、密度公式与密度单位密度=质量/体积

指导学生阅读书上的密度公式、单位及密度表,熟悉常见的物质的密度。

单位转换:训练(1)7.9×103㎏/m3= g/cm3 (2)2.7 g/cm3 = ㎏/m3

判断:1、大铝块的质量为4㎏,小铝块的质量为1㎏,则大铝块的密度大于小铝块的密度。 ( )

2、一杯酒精用去一半后,剩下的酒精密度为原来的一半。( )

想一想:一个铁球的质量是15.8克,体积是2立方厘米。则铁球的密度是多少?

练一练: 酒精和煤油的密度都是0.8*103 ㎏/m3 ,那么能装下1千克水的瓶子,一定能装下1千克的(?)

A酒精 B煤油 C酱油 D豆油

课堂巩固

1.某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

2.密度是表征物质特性的物理量,不同的物质,密度一般 ,同种物质,在一定的状态下密度是定值,它不随质量的大小或体积大小的改变而发生变化,密度的计算公式是 ,密度的单位有: 或

3.一杯盐水,现在用掉半杯,那么剩下的半杯盐水( )

A.其密度减半,质量减半 B.其质量减半,密度不变

C.其体积减半,密度也减半 D.其质量、体积、密度均减半

4.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

A.对于给定的一种物质,它的质量和体积成正比

B.物质的密度和质量成正比,与体积成反比

C.质量相同的不同物体,它的体积与密度成正比D.体积一定的不同物体,它的质量与密度成正比

5.制作飞机应尽可能的选用密度 的材料,制造电风扇底座应尽可能选用密度 的材料。

6.有一块金属,质量为237g,体积是30 cm3,这块金属的密度是 kg/m3,这种金属是 。若将这块金属切成两半,则其中一半的密度是 kg/m3。

7.单位换算:

(1)30ml= cm3= m3

(2)5.5g/ cm3= kg/ m3

(3)7.9×103kg/ m3= g/ cm3

4、密度知识的应用:

指导学生书上密度知识的应用,熟悉密度的变形公式,启发学生从密度公式的变形公式出发,寻找密度知识的应用途径。

课堂巩固:

1.查表分析:质量相等的铝块和铜块,铜块的体积 铝块的体积,因为铜块的密度 铝块的密度。体积相同的水和煤油,煤油的质量 水的质量。(填“大于”、“等于”或“小于”)

物质 密度(kg/m3)煤油 0.8×103;水 1.0×103;铝 2.7×103;铜 8.9×103

2.甲、乙两个实心球,体积之比是2:3,质量之比是5:2,则甲、乙两球的密度之比是( )

A.5:3 B.3:5 C.15:4 D.4:15 3.通常说的铁比棉花重,它的实质是指 ( )

A.铁的体积比棉花的体积小 B.铁的密度比棉花的密度大

C.铁受到的重力比棉花受到的重力大 D.以上说法都有道理

4.一瓶子最多可以装0.2kg的水,那么用它最多可以装酒精( )

A.200g B.125g C.160g D.250g

5.体积和质量都相同的铝球、铁球和铜球,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铝球可能是实心的,而铁球和铜球一定是空心的

B.铝球一定是空心的,而铁球和铜球也是空心的

C.铜球是实心的,铁球和铝球也是实心的

D.铜球是空心的,而铝球和铁球是实心的

6.质量和体积都相等的空心球,分别是铜、铁、铝制成,那么其空心体积最大的是( )

A.铜球最大 B.铝球最大 C.铁球最大 D.无法判断

7.关于密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密度是物体的疏密程度

B.密度是物质的一种性质,它的大小跟体积有关

C.每种物质都有一定的密度,它的大小跟质量、体积无关

D.物质状态发生变化时,质量不变,密度也不会变

作业:

1.一只空杯内放入一些砂糖,冲入开水,砂糖慢慢溶化了。对此,甲同学说,杯中糖的质量在变小,直至质量为零;乙同学说,固体的糖质量少了,但总的糖的质量是不会变的。你说哪一个同学说得对?你可用什么方法明?

2.有一天,小明看到煤气公司价格牌上,冬季55元/瓶,夏季51元/瓶,他寻思着,为什么夏季价格低?他查找了煤气资料,煤气冬季密度0.88×103kg/m3,夏季密度0.8×103kg/m3,煤气瓶容积0.015m3。通过计算发现夏季价格比冬季价格____(填“高”或“低”),若夏季价格与冬季价格一样,夏季应标价为____元/kg。

《密度》的教学设计 9

二、教学重点:学习用天平和量筒测固体和液体的密度

三、教学难点:从实验原理、仪器使用、实验步骤安排、记录数据到根据数据得出结果对学生进行全面实验能力的训练

四、教学过程:

情境引入:

1、教师出示一块长方体铁块,要测量这个铁块的密度,需要测量哪些量?怎样测量?

2、出示任意形状的小石块和装在杯中的盐水,能否用测长方体铁块密度的方法测这块石块和盐水的密度呢?

合作探究:

量筒的使用:

①观察量筒回答课本第12页“信息快递”中的问题;

②学生交流使用方法。

3、如何测固体体积的方法

4、探究怎样用量筒测量不规则形状

2 --- 蜡块的体积。

②沉锤法:用细线将一个钩码系在蜡块下面,用细线吊着蜡块和钩码放入量筒,钩码先浸没在水中,记下此时量筒中水面所对应的刻度值V1,然后钩码和蜡块一起浸入水中,记下此时量筒中水面所对应的刻度值V2,V2与V1的差值就是蜡块的体积。

学生分组实验并交流结果。

密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知道密度的概念,公式及单位;

2、会用密度公式解决简单的计算问题;

3、学习根据器材设计实验及采用类比方法进行物理知识归纳的方法。

教具:天平、不同体积的石块、相同体积的木块和铁块、相同体积的两铜块、体积不同的两木块。有关密度知识的文献资料。

教学过程:

一、引用生活实例,创设情境

4 --- 验来验证我们的三个猜想,

三、设计方案,实验验证

四、查阅资料,得出结论

师:这种特性叫什么?是怎样定义的?

生:这种特性叫密度,定义是: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的质量叫这种物质的密度。

五、类比分析,学习密度的公式及单位

师:请同学们回忆,我们在速度学习中,对速度的定义与今天所学密度定义是否有

相似之处,如果有相似的地方,请同学们比较两个定义,尝试写出计算密度的公式,并根据公式得出密度的单位。

六、例题解答,巩固密度公式及单位应用

例题:一铁块的质量是,体积是。

6 --- 类比法,希望同学们注意,在今后的学习中还会进一步应用。

密度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实验是利用物理公式间接地测定一个物理量,应引导启发学生自己分析实验应当测量的物理量以及选择的仪器,并进而明确实验的原理。本节实验能力的培养重点放在实验设计能力上,因而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根据实验原理,实验所选择的仪器以及实验要测定的对象引导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步骤,自己设计实验表格,并根据测量结果计算出物质的密度。这是一个测定性实验,通过这一实验学生明确实验原理,加深对物理概念、物理规律的理解,并通过实验学生能根据给定的仪器进行实验设计、进行表格设计、以及动手操作。本节实验所需仪器设备较多,通过本节课教学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工作习惯,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的意识和团队精神。用2课时。

8 ---

1.通过探究活动。学生对物质属性的认识有所拓展。

2.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学生乐于用实验方法探索物理现象中的规律。

四、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密度的概念、测量和应用;比值定义法的实验方法。

2.教学难点:

学生亲自动手、合作获得多种物质的多组数据,进行归纳总结,得出密度的概念。

五、学习情境设计:

故事情境引入,问题情境引导思考进入探究、合作学习之中。

六、教学媒体资源的设计:在多媒体教室进行 ;采用PPT课件;多组实物的天平、量筒、木、铁;实验表格。

七、教学策略与活动设计:采用讲授法、实验法、协作式、问题解决式多种策略组合的教学模式

10 --- 必须要向下按着木块才能把它浸到水里。这表明浮力与物体的排水量有关,而不是与物体的重量有关。物体在水中感觉有多重一定与水的密度有关。阿基米德在此找到了解决国王问题的方法,问题的关键在于密度。如果皇冠里面含有其他金属,它的密度会不相同,在重量相等的情况下,这个皇冠的体积是不同的。把皇冠和同样重量的金子放进水里,结果发现皇冠排出的水量比金子的大,这表明皇冠是掺假的。

我们可以做这样一些实验:

a.将涂有同种颜色、同体积的两物体放在托盘天平的两个盘上,结果天平失去平衡。

b.取同体积的水和酒精倒入质量相等的两个空烧杯中,然后分别放到天平的两个盘上,结果天平也失去平衡。

两物体的体积相同,质量不同;水和酒精的体积相同,但质量不同。

这说明不同物质在体积相同时,质量是不同的。

12 ---

同种物质质量和体积的比值是相同的。

分析与与论证:学生分组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单位体积的木块、铁块的质量的关系?对实验表格的数据进行处理得出:

单位何体积木块的质量是相同的。

单位体积铁块的质量是相同的。

单位体积木块和铁块的质量是不同的。

2.密度的概念

不同物质在体积相同时,质量是不同的。不同种物质质量和体积的比值是不同的。同种物质质量和体积的比值是相同的。

在物理学中为了表示物质的上述特性,将某种物质单位单位体积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

3、密度公式与密度单位密度=质量/体积

指导学生阅读书上的密度公式、单位及密度表,熟悉常见的物质的密度。

14 --- 下的半杯盐水

A.其密度减半,质量减半

B.其质量减半,密度不变

C.其体积减半,密度也减半

D.其质量、体积、密度均减半

4.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对于给定的一种物质,它的质量和体积成正比

B.物质的密度和质量成正比,与体积成反比

C.质量相同的不同物体,它的体积与密度成正比D.体积一定的不同物体,它的质量与密度成正比

5.制作飞机应尽可能的选用密度 的材料,制造电风扇底座应尽可能选用密度 的材料。

6.有一块金属,质量为237g,体积是30 cm3,这块金属的密度是 kg/m3,这种金属是 。若将这块金属切成两半,则其中一半的密度是 kg/m3。

7.单位换算:

30ml= cm3= m3

16 --- 大 D.以上说法都有道理

4.一瓶子最多可以装的水,那么用它最多可以装酒精

5.体积和质量都相同的铝球、铁球和铜球,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铝球可能是实心的,而铁球和铜球一定是空心的

B.铝球一定是空心的,而铁球和铜球也是空心的

C.铜球是实心的,铁球和铝球也是实心的

D.铜球是空心的,而铝球和铁球是实心的

6.质量和体积都相等的空心球,分别是铜、铁、铝制成,那么其空心体积最大的是

A.铜球最大

B.铝球最大

C.铁球最大

D.无法判断

7.关于密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密度是物体的疏密程度

B.密度是物质的一种性质,它的大

18 ---

20

密度教学设计 10

【课前自学】

1.“铁比棉花重”的说法对吗?如果不对,应该怎样说才正确呢? 。

2.密度的定义: 。

3.质量的单位:;体积的单位:;密度的单位:; 质量的符号:;体积的符号:;密度的符号:; 密度公式用文字表示为:;

密度公式用符号表示为: 。

4.从课本密度表查找常见物质的密度:

铜 ;铁 ;铝 ; 大理石 ;冰 ;水银 ; 纯水 ;酒精 ;煤油 ; 空气 ;氧气 。

根据以上数据,可以得到以下规律:对于固体、液体、气体来说,一般的密度较大,密度其次, 的密度最小。

【课堂探讨】

1.区别特性与属性 质量:一切物质都有质量,质量是物质的基本 。(质量不随着温度、形状、状态、空间位置的改变而改变)

密度:密度是物质的一种。

(属性:即无条件的不变。比如物质的质量、惯性,外界条件再变,属性都不变。

特性:即有条件的不变。比如物质的密度,在常温常压下,密度是固定值,可是温度一变,密度就要改变了。例如水结成冰后,密度就要发生变化。)

2.正确理解密度概念及公式

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在外界条件不变时,它只与物质的种类有关,与质量、体积等因素无关,不同的物质,密度一般是不相同的,同种物质的密度则是相同的`。 正确理解密度公式时,要注意条件和每个物理量所表示的特殊含义。

从数学的角度看: 结合物理意义

(1)一定时,m和V 成正比; ( )

(2)m 一定时,与 V 成反比 ;( )

(3)V 一定时,与 m 成正比。 ( )

理论依据:因为同种物质的密度是一定的,它不随体积和质量的变化而变化,所以在理解物理公式时,不可能脱离物理事实,不能单纯地从数学的角度理解物理公式中各量的关系

3.密度单位的换算问题

3密度在国际单位制中的主单位是“千克/米”,这个你一定能够掌握的,但是要换算

单位,你可能会感到困难。

333例如:水的密度是1.0×10kg/m=g/cm。

3 1.0×10kgg

33 3 1.0×10kg/m=——————= ———————=_________ g/cm

3 3 1 m ()cm

溶液的密度单位可用g/L来表示,换算一下 31g/L= = kg/m。

333铁的密度7.8×10kg/m= g/cm。

333酒精的密度0.8×10kg/m=g/cm。

33 冰的密度0.9 g/cm=kg/m

33铜的密度8.9 g/cm=kg/m

4.查密度表。

比较不同状态的密度。

【课堂小结】

密度教学设计 11

1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知道密度的公式,能用公式进行计算。

能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知道密度单位的写法、读法及换算。

2.过程与方法

通过经历密度概念的建立过程,学习建立科学概念的思维方法。

熟悉量筒的使用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密度反映的是物质本身所具有的特性。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对物质属性的认识有新的拓展。

通过量筒、天平使用的技能训练,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与协作精神。

2重点难点

本节的重点是理解密度的物理意义。知道密度的公式,能用公式进行计算。

本节的难点是学生对“密度是物质本身所具有的特性”的认识,以及密度单位的写法、读法及换算。

3教学过程

3.1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活动】教学活动

1.实验探究过程设计

“密度”是初中物理的重要内容之一,它在今后学习液体压强、浮力以及高中气态方程等方面都有广泛的应用。同时,“密度”对于初二学生来说,又是一个比较抽象、比较难懂的概念。初二学生由于对此概念弄不清楚,影响了以后有关内容的学习。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密度概念,教材设计了对密度概念建立过程的实验探究,使学生经历“密度”的概念的建立过程。

(1)创设情景

课堂上,让学生观察两个(一个是铝制的,一个是不锈钢制的)大小、形状一样的勺子。或者观察两杯体积相同的不同液体的质量。很多学生会像小聪一样,提出猜想:体积相同的不同物质可能质量不同。并进一步思考,这里包含有什么道理呢?

(2)制定计划,进行探究

收集日常生活中体积不相同的不同物质比较容易,所以小聪制定了收集生活中的一些小物品,进行探究。

在制定计划时,需要教师引导。首先让学生思考:铁块和木头谁重?怎么比较铁块和木头谁重?由此引导学生得到用天平、刻度尺和量筒测量这些小物品的质量和体积,然后计算1cm3物体的质量的设计方案。

然后让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进行探究。对于小物体的体积,学会使用量筒是学生继续探究的前提。可以组织学生阅读课本117页,学习量筒的使用方法。

(3)分析论证,得出结论

每个小组的测量结果数据量少,总结不出规律。必需汇总各小组数据,填入课本118页表中,才能显示出规律性的结论:1立方厘米质量相同的物体都是由相同的材料组成的。

对这个结论,教师要引导学生思考:“1cm3物体的质量”有什么意义?应使学生悟出“1cm3物体的质量”可以区别不同的物质,并进一步认识到这是一个描述物质特性的物理量,由此给出密度的概念。

根据密度的定义,可以推知密度的公式ρ=m/V。

对于教学的实施过程,需要有以下几点说明。

(1)密度的公式:

这个公式的'得出实际上是利用了密度的概念和相应的运算法则,也就是要求出单位体积的质量应当用除法,所以同学们对物理知识的学习,尤其是一些物理公式,一定不要死记硬背,要学会运用数学方法研究物理问题.建立正确的物理模型,明确同种物质密度跟质量不成正比,跟体积不成反比的结论.密度是物质的特性,对同一种物质来说,在一定条件下,密度是一个常数.密度表示的是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的质量,例如铝的密度是2.7×103 kg/m3,它的意义是1立方米的铝的质量是2.7×103 kg。可见物质的密度是用物质的质量和它的体积的比值求出的,而不是由它质量的多少或它体积的大小所决定的.因此不能说物质的密度跟它的质量成正比,跟它的体积成反比.例如一块铝切去一半,剩下一半的密度是否发生了变化呢?没有,因为当这块铝切去一半时,体积变为原来的二分之一,质量也变为原来的二分之一,但m/V的值即ρ并没有发生变化.

(2)密度是反映物质特性的物理量,物质的特性是指物质本身具有的而又能相互区别的一种性质.密度描述的是:各种物质在体积相同的条件下,所含的质量不相等的特性.各种物质都有一定的密度,不同物质的密度一般不同.物质的密度与该物质组成的物体的质量、体积、形状、运动状态无关.由于物体在温度发生变化时,体积会发生变化(即物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而质量不变,则物体的密度要随温度的改变而改变,在物质发生物态变化时(例如水结成冰)密度一般有变化.例如一块铁,它的温度升高了,体积会膨胀,但是质量没变,这样根据ρ=m/V,公式中分子不变,分母变大,分数值应当变小,所以密度会变小.

上边这些变化有时比较小,比如铁块温度升高.在温度变化不太大的情况下,可以不考虑密度的变化,但有些变化较大就必须强调条件,比如气体的密度,在密度表中就限定了条件,是0℃及1个标准大气压下.正是由于这样,我们说密度是物质的特性,并不是说物质的密度是永远不变的,它还是随外界条件的改变而要发生变化的.前面我们讲的质量是物体的属性,属性是不随外界条件的改变而改变的,质量与形状、状态、位置无关.各种物质都有一定的密度,指的是在一定温度和状态下.今后我们讨论的问题,大多是温度变化不大的情况,可以把密度视为定值.

(3)密度的单位是由质量单位千克和体积单位立方米组成,属复合单位。这是教学的难点,有必要特殊强调一下,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对一些常见物质的密度,学生要了解,会查密度表中的密度值。另外教师可再补充介绍一些生活中常见的密度值,宇宙中某些恒星的密度等,同时介绍英国物理学家瑞利发现氩气从而获诺贝尔物理奖的科学史,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望,并不断探索。

2.密度的应用

在生活和生产中密度的应用很广,我们可以根据密度的大小鉴别物质,通过测定密度,发现新材料,估测矿山、油田的储量等。教师可以结合课本120页的图6-2-4讲解。

《10.3 密度》教案 12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通过对本节知识结构的总结、分析和评价,使学生对本节的内容有比较全面的了解,提高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2)进一步的理解密度概念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2.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知识结构的观察和分析,并自行得出评价标准,提高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对信息进行分析、整理、加工、应用的能力。(2)根据观察结果,进行分析,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和意见。(3)在理解密度概念的基础上,尝试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密度知识的了解,乐于将所学的物理知识应用到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去探索其中的奥妙。(2)通过课外知识的引导,领略自然现象的美妙。教学难点:1.引导学生归纳知识结构评价标准2.师生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适应3.建立密度的概念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主要教育目标 课题引入 学生自己动手实验分辨物质种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观看作品 从学生的想法选择比较典型供大家思考,并对进行分析,总结。 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对信息的分析,加工能力。 分组讨论 通过先前的观看和思考,进行讨论。 提高学生分析、归纳、总结的能力。 学会合作,交流。 评价归纳 将感性的认识进一步的提升,形成知识结构的评价标准  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以及如何用物理语言进行表达。 复习规律 重点突出密度是物质的物理属性加强密度性质理解,为其的应用打下基础 巩固练习  通过密度公式解决一些简单问题 提高学生分析、归纳能力。 应用 利用几个问题,将密度公式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提高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 促进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对科学技术的探索意识。 总结 对本节课内容进行小结     知识的回顾 作业 制作自制量筒和天平,测量身边物体的密度     内容的进一步理解  (二)引入新课讲台桌上放着铜丝、铁丝、铝丝、一杯水、一杯酒精。师:1.这里有铜丝、铁丝、铝丝、一杯水和一杯酒精,你能把它们分辨出来吗?2、说明你是怎么分辨的?在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要分辨物质,就要知道并且利用物质所具有的一些特性。如颜色、气味、软硬,就是物质的不同的特性。根据这几种特性,利用我们的眼、鼻、手等感觉器官,就能将上面五种物质分辨出来。3、我们桌上放的两个物块,一个是塑料块,一个是铁块,外面涂有同样的颜色,你能把它们分辨出来吗?a、讨论与交流:(提出猜想)生甲:可以用比较质量大小的方法来区分,质量大的一定是铁生乙:难道一大块塑料一定比一小块铁的质量小吗?师:物体的质量与体积之间有什么关系呢?生:提出猜想“同种物质的不同物体,体积越大,质量越大,它们各自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可能是相同的”b、设计实验:分别选取3个大小不同的、长方体的铁块和塑料块(铁块和塑料块的体积分别对应相等),分别用天平测出它们的质量;用直尺测出边长后,计算出它们各自的体积;算出每个铁块和塑料块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然后加以比较。c、进行实验和收集证据:测出3个体积不同的铁块的质量与体积;1、测出3个体积不同的塑料的质量与体积;2、分别算出每个铁块和塑料块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学生分组实验。并将得到的数据填入书中p9的表格中。教师巡迴检查、指导。把收集到的证据整理后,填写在下表中:d、实验结论:同种物质的不同物体,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        (相同/不相同)的;不同物质的物体,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一般是        (相同/不相同)的。3、建立概念:质量有体积的比值等于单位体积的质量。所以单位体积的质量反映了物质的特性。[板书1]单位体积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        同种物质密度一般相同,不同种物质的密度一般不相同,所以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物理属性4、[板书2]密度的公式:r=m/v 其中r表示密度,m表示质量,v表示体积5、[板书3]密度的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密度的单位是千克/米3,符号为kg/m3读做千克每立方米。密度的单位有时用克/厘米3,符号为g/cm36、密度的测量:师:在设计测量物体密度的时候,要测量质量和体积,测量质量的工具我们大家已经比较熟悉,下面和大家介绍一种测量体积的工具——量筒(量杯)[板书4]量筒(量杯)的使用:①观察量筒(量杯)的分度值②使用量筒(量杯)时,应使视线水平对准液面的凹面③量筒也可测量一些小而不规则的固体师:请大家测量铝块密度的实验,把数据填入课本p10的表格中学生分组实验师:请大家把测的数据与课本p11的密度表中的数据比较,看看结果怎样?如果不同,请分析可能的原因。生:测的数据基本接近,出现的误差可能是由于用量筒测量体积出现的7、[板书3]密度的应用师:密度公式有什么用处呢?生甲:可以测量密度,从而用来鉴别物质生乙:可以用来计算不便于直接测量物体的质量或体积的。8、巩固练习练习:请同学们想想,怎样鉴定这枚金戒指的真假?都需要测哪些量?各用什么仪器?解析:可以用天平测量质量,量筒测出体积。通过密度公式来计算密度,然后查密度表对照金的密度。练习:古典名著《西游记》中写道,齐天大圣孙悟空的“如意金箍棒”原是大禹治水时的一根“定海神针”,重一万三千五百斤,有二丈长短,碗口粗细。如果改用国际单位制,该棒的体积约为0.86m3,质量约为6750kg。你能猜出“如意金箍棒”大概用什么物质做成的吗?解析:已知质量和体积,可以根据密度公式求出密度,然后根据密度表查得“如意金箍棒”其实是铁做的9、本课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密度,通过实验和讨论,知道了密度也是表示物质物理属性的一个物理量,它表示的是单位体积的物质质量大小的差别,每种物质都有一定的密度,不同物质的密度一般不同。在生活中我们可以利用密度来鉴别物质、可以用来计算不便于直接测量物体的质量或体积的10、            布置作业:p12---p13  1、2、3

密度教案 13

(一)质量

1.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做质量。含有物质多的,我们说这个物体的质量大,含有物质少的,我们说它的质量小。质量用字母m表示。

2.在国际单位制中,质量的单位是千克,符号为kg,常用单位还有吨、克、毫克。吨比千克大,符号为t,克和毫克比千克小,符号分别是g、mg。这些单位间的换算关系为:

1 t=103 kg=106 g=109 mg。

3.质量是物质的一种属性

辨析 物体的质量不随它的形状、状态、位置改变而改变。你玩过橡皮泥吧,一块橡皮泥不论被捏成什么形状,它的质量是不会改变的。冰化成水,虽然由固态变成了液态,状态改变了,其质量也是不变的。把一本书由北京带到上海,虽然书的位置发生了改变,但其质量是不改变的。因此,质量是物质本身的一种属性。

4.质量的测量工具

质量是一个可以直接测量的物理量。在实验室中,是用天平来测物体的质量的。生活中测量质量的工具有案秤、台秤、电子秤、杆秤等。

图2—7—1

5.天平的使用

(1)天平的调节。

首先,把天平放到水平台上,其次,要调节天平的横梁平衡。每台天平都有平衡螺母,调节前指针在分度盘的位置偏左,或者你观察到的是左盘低右盘高,平衡螺母向右调;如果指针在分度盘的位置偏右,或者你观察到的是是右盘低左盘高,这时应该将平衡螺母向左调;当指针指在分度盘的中线上或是指针左右摆动的幅度相同时,天平就平衡了。你就可以放物体进行测量了。

(2)称量过程。

在左盘中放上物体后,估测物体质量,按先大后小的顺序,用镊子向右盘中加减砝码,如果砝码添加后不能恰好使横梁平衡,再用镊子调节标尺上的游码,直到横梁平衡。这时你就可以知道物体的质量了。物体的质量等于右盘中砝码的质量和游码在标尺上所处位置的刻度值之和。砝码上都标有质量数,读出相加即可。读游码在标尺上的刻度值时,需要你首先弄清标尺的分度值,读数时,应读游码最左边所对的刻度。游码的示数也要加入物体的总质量中。

易混点 平衡螺母和游码都可用来调节横梁平衡,但它们使用的时机不同,平衡螺母在天平调节时使用,游码在称量时使用,切不可混淆使用。

(二)密度

1.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其计算式是p=m/v。

2.国际单位制中密度的基本单位是千克/米3 (kg/m3),常用单位有克/厘米3(g/cm3)。这两个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为lg/cm3=103 kg/m3。

3.密度是物质的特性

在讲质量时,我们说质量是物质的属性,而密度我们称之为物质的特性,为什么这样说呢?

比较 特性是指某种物质所特有的,能够与其他物质相互区别的性质、形态、颜色、软硬等。物质的属性可以相同,但是特性一般不相同。

质量是物质的属性,密度是物质的特性。同种物质的质量可以不同,也可以相同,但密度一定相同;例如,桃木桌子和桃木椅子的质量不同,但密度都是桃木的密度,是相同的。不同物质组成的物体,质量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但密度一般不同,我们可以用密度来辨别各是什么物质。

辨析 对同一种物质来说,比值m/v是确定不变的。当物体的体积增大到几倍时,它的质量也就增大到几倍,而质量跟体积的比值m/v-保持不变,物质的密度跟物质的质量、体积无关,不随物质的质量,体积的改变而变化。由此可见,密度公式ρ=m/v,只是密度的定义式,测量式,而不是密度的决定式,物质的密度是它自身的性质,跟它的质量和体积没有比例关系。因而单从数学知识看密度公式,得出物质的密度ρ与质量m成正比,与体积v成反比的结论,显然是错误的。明确物理公式的意义并正确地运用它们是十分重要的。

4.正确理解密度知识中的比例关系。

在密度知识中有三个比例关系。

(1)当同一种物质,密度ρ一定时,m1/m2=v1/v2,这就是说,同一种物质体积大的质量也大,物体的质量跟它的体积成正比。

(2)不同的物质、密度ρ不同。当体积v相同时,,m1/m2=ρ1/ρ2

,这就是说不同的物质,在体积相同时,密度大的质量也

大,物体的质量跟它的密度成正比。

(3)不同的物质,密度p不同,当质量m相同时,v1/v2=ρ2/ρ1。这就是说,不同的物体在质量相同时,密度大的体积反而小,物体的体积跟它的密度成反比。

可能有人会提出这样的问题:物质的密度跟它的体积、质量无关,那么,在后两个式子中,物体的质量,体积怎么又跟密度有比例关系呢,这实际上并不矛盾,在后两个式子中研究的对象是两种不同的物质,而且因果关系也不同,它们研究的是因为不同的物质密度不同,而造成的质量或体积的不同。

.5.密度知识的应用

(1)利用m=pv求质量。

(2)利用v=m/ρ求体积。

(3)利用p=m/v,求出物质密度,鉴别物质。

例1 在“用天平称物体质

量”的实验中,张强同学用已调节好的天平在称物体质量时,通过增、减砝码后指针偏在分度盘中线左边一点,这时应该    (    )

a.把横梁右端螺母向右旋出一些

b.把横梁右端螺母向左旋进一些

c.把天平右盘的砝码减少一些

d.向右移动游码

变式题 托盘天平调好之后,在称量物体质量时,发现指针指在分度盘中线的右边,这时应当    (    )

a.把右端的平衡螺母向左移

b.把右端的平衡螺母向右移

c.把游码向右移

d.把砝码换小些

例2 医护人员用体温计给病人测量体温时,体温计中的水银在测量过程中始终不变的是(    )

a.质量    b.体积    c.密度    d.温度

变式题 一瓶纯净水喝掉一半后,剩下的半瓶水与原来的一瓶水比较 (    )

a.质量减小,密度不变

b.质量不变,密度不变

c.体积减小,密度减小

d.体积不变,密度减小

例3 在各种宴会上、酒吧中,人们常常喝鸡尾酒以增加喜庆气氛。鸡尾酒的调制方法是:先将颜色不同、密度也不同的几种酒分别调好,然后先把一种颜色的酒倒入杯中,再将长颈漏斗伸入杯底,依次倒入其他颜色的酒,这样就调制出一杯颜色漂亮、层次分明的鸡尾酒。为保证不同颜色的酒不会相混,在调制时应该按密度__________的次序倒入杯中,这里应用了_____________ 知识。调好的鸡尾酒如果没有及时饮用。过一段时间后,各层的颜色就会逐渐暗淡了,这说明_________________。

变式题 太阳能是人类能源的宝库,太阳能集热器是直接利用太阳能的一种装置,它可以利用太阳能把水加热。太阳能集热器主要由集热板和贮水器两部分组成,如图2—7—2所示。

图2—7—2

(1)贮水器总比集热板的位置高,请你猜想这样做的原因。

(2)利用相关知识说明并用实验验证你的猜想。

例4 小明同学为测定酱油的密度,设计了下面的实验数据记录表格,表格中已经记录了最初烧杯和酱油的总质量,如图2—7—3所示的是他将烧杯中一部分酱油倒人量筒后,烧杯剩余酱油的总质量,以及从烧杯中倒入量筒内酱油的体积。请根据图中显示的情况,帮助小明完成实验数据表格的填写。

烧杯和酱油

的总质量

m总/g 烧杯和剩余酱油的

总质量m1/g 例出酱油的质量

m2/g

倒出酱油的体积

v/cm3

酱油的密度

ρ/g•cm一3

150

图2—7—3

拓展迁移 北京是一个水资源严重匮乏的城市。缓解北京城市用水的紧张状况,应当从我做起。晓晓家采取了多种节水措施,进一步减少了用水量。4月底查水表时,水表显示的数字为325m3,4 月份她家的用水量为8吨。5 月底查水表时,水表显示的数字如图2—7—4所示,则5月份她家的用水量比4月份少了__________t。

图2—7—4

例5 小明在实验室里测量一块形状不规则、体积较大的矿石的密度。(1)用调节好的天平测量矿石的质量。当天平平衡时,右盘中砝码和游码的位置如图2—7—5所示,矿石的质量是175.6g。

图2—7—5

(2)因矿石体积较大,放不进量筒,因此他利用一只烧杯,按图2—7-6所示方法进行测量,矿石的体积是 70 cm3.

a.加水到标记 b.取出矿石c将量筒中水倒入

(矿石浸没水中)    (准备补充水)    杯中至标记

图2—7—6

(3)矿石的密度是2.51×103 kg/m3,从图a到图b的操作引起的密度测量值比真实值  偏小  (选填“偏大”、“偏小”、“不变”)。

(4)实验中测矿石体积的方法在初中物理中经常用到,请举一例:  曹冲称象等。

点评  等效替代是物理学中常用的一种化复杂为简单的研究方法,据说,爱迪生发明灯泡后,有人想计算灯泡的容积,不知用了多少个公式,多少张草稿纸,最后还没有爱迪生测量出来准确,很简单,在灯泡内灌满水,量出水的体积,就是灯泡的容积。爱迪生用的就是等效替代法。力

的合成、求等效电阻都运用了等效替代法。

密度教学设计 14

教学目标

1.替代法测密度。

2.其他方法测密度。

教学重难点

重点 利用天平和量筒测量固体和液体的密度。

难点 分析测量物质密度的过程中,测量顺序的不同对测量结果的影响。

教学过程

学习指导一: 替代法测密度

【自主预习】

完成下面习题:

1.天平也可以测体积。若已知物质的密度,用天平测出其质量,即可利用公式V=m/ρ求出物体的体积。

2.量筒也能测质量。若已知物质的密度,用量筒测出其体积,即可利用公式m=ρV求出物体的质量。

【小组讨论】

小明用天平、大杯、小杯和密度为ρ的水测一石块的密度。

①天平平衡时如图所示,石块的质量m石=67g;

②小明测量石块的体积步骤如下:

A.测出空小杯的质量m1;

B.把装了水的大杯和空的小杯如图放置;

C.把石块缓缓放入大杯中,大杯中部分水溢进小杯;

D.测出承接了溢出水的小杯的总质量m2.

请你指出步骤B的错误之处:大杯中的水没有装满,导致用排水法测得的石块体积偏小。

③用本题中出现过的物理量的符号表示石块体积为(m2-m1)/ρ;石块密度为m石ρ/(m2-m1)(设步骤B中的错误已改正).

【教师点拨】

在缺少量筒的情况下,用替代的方法,也能测出物质的密度,例如在缺少量筒的情况下,常用水的体积来替代被测物体的体积。而水的体积是用天平先称出其质量后,运用V水=m水/ρ水计算得来,这样就不需要量筒了。

【跟踪训练】

将一质量为158g的金属块投入盛满水的溢水杯中,金属块完全浸没,测出溢出水的质量为20g.由此可知,金属块的体积是20cm3,金属块的密度是7.9×103kg/m3.

学习指导二: 其他方法测密度

【小组讨论】

1.蜡的密度小于水,放在水中会漂浮,如何测密度小于水的固体体积?

2.对于溶解于水的物质的体积又该如何测量?

“饱和溶液法”测溶解于水的物质的密度:

像白糖、食盐这样溶解于水的物质,其体积也无法直接用排水法测量,我们可以先用“饱和溶液法”测量出它的体积,进而测量出它的密度。下面,以食盐为例,介绍一下这种测量方法。

①用天平测量出适量的食盐的质量,记作m1;

②在量筒中加入适量的水,然后加入足量的食盐,充分搅拌,直至食盐不再溶解,量筒底有少量食盐晶体为止,此时量筒中的液体为食盐的饱和溶液,读出溶液和剩余食盐晶体的总体积,记作V1;

③把测量好的食盐加入量筒中,读出此时溶液和食盐的总体积,记作V2,则食盐的体积为V=V2-V1;

④食盐的密度ρ=m1/(V2-V1).

3.吸水物质的密度的测定:取一吸水物质,如一小块砖。

①用天平先称出它的质量m;

②在量筒中放入一定量的。水,将砖块用细线吊着没入量筒里的水中,让它充分吸水;

③待砖块吸足水后,通过增、减水量,使量筒内的水面与某个整数刻度线相齐,记下这个数值V1(如图a所示);

④把砖块从量筒中提出水面滴干后,再观察此时量筒中剩余的水量V2(如图b所示);

⑤那么,砖块的体积V=V1-V2;

⑥求得砖块的实际体积,再根据测得的砖块的质量,就可计算出砖块的密度ρ=m/(V1-V2).

【教师点拨】

密度比水大的物质可采用“溢杯法”测量其体积,密度比水小的物质可采用“压入法”或“沉锤法”,吸水物质体积可采用排水法,或先让物体吸足够的水(前提是吸水后物体自身体积不发生变化)再采取“溢杯法”测体积。

【跟踪训练】

1.不用量筒,只用天平,如何称出5毫升的水银来?

解:水银的密度是13.6g/cm3,5毫升水银质量为5×13.6g=68g.用天平称68g水银即可。

2.不用天平,只用量筒,如何量出100克酒精来?

解:100g酒精体积V=m/ρ=100g/(0.8g/cm3)=3125px3=125mL,用量筒量取125mL酒精即可。

3.某班同学收集到一块火山岩(质地疏松、吸水性强)标本,他们使用天平、盛水量筒和粗绳测火山岩的密度时,出现不规范操作:

(1)用粗绳扎住这块火山岩,浸没在量筒的水中测它的体积。

(2)测量过程中观察量筒读数时,视线均与液面边缘相平。

(3)测火山岩体积时发现火山岩吸水性很强。

(4)测完火山岩体积后,将其取出立即放在天平的盘中称量。

上述有些操作会造成测量值偏大或偏小,其中造成测量值偏小的步骤(1)(3)(填序号).

分析:本题所测的石块——火山岩,与平常的石块不同,火山岩质地疏松,吸水性强,在用排水法测它的体积时 易造成偏差,这种偏差主要是:

①对质量测量的偏差。先放入水中测体积后,火山岩吸收了较多的水,再测质量时,火山岩的质量测量值比真实值大;

②体积测量偏差。当干的火山岩放入水中后吸收了较多水,使得量筒中的水变少,示数增加的值偏少,测量得到的火山岩体积的测量值比真实值小。

就上述实验设计出现的问题,请你提出改进意见并设计出合理的实验方法:

①不应该用粗绳,因为选用粗绳也要考虑它的体积,会对标本体积测量产生误差,导致标本体积偏大;

②在任何时候读数都是读水的凹液面,而不是液面边缘,读液面边缘会导致标本体积偏大;

③矿石吸水性强,水被吸到矿石中后导致读数体积比实际体积偏小;

④由于矿石吸水,立即称量导致质量偏大。

改进方法(仅供参考):

①用天平测出火山岩的质量m;

②先用细线系住火山岩放入水中浸泡至不再吸水为止(达到饱和状态),再用排水法测出其体积V;

③用密度计算公式ρ=m/V计算密度。

物理第六章第二节《密度》教学设计 15

教学目标

1.理解密度的概念,知道密度是物质的特性之一。

2.理解密度公式的物理意义,明确ρ、m、V三者之间的关系,会用密度公式进行求密度的计算。

3.知道密度的单位的'意义和读法,会进行g/cm3和kg/m3之间的换算。

4.让学生体会物理研究中通过实验数据分析、抽象概括出物理概念的方法。

5.培养学生应用科学探究的方法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1.导出和理解密度的概念、公式、单位。

2.知道密度是物质的一种属性,会查密度表。

教学难点

1.帮助学生完成科学探究的过程。

2.理解同种物质的质量跟体积的比值是一个定值的含义。

实验器材

教师:体积为10cm3的铁块、铜块各一块,体积为10mL和20mL的水各一杯,体积为20cm3的铁块、铜块各一块,托盘天平一架,砝码1套,量筒,小黑板(填写实验记录表格)。

学生:体积为10cm3的铁块、铜块各一块,体积为10mL和20mL的水各一杯,体积为20cm3的铁块、铜块各一块,托盘天平一架,砝码1套,量筒,坐标纸一张。

教学过程

一、导人新课

教师:本节课我们将学习一个反映物质特性的重要的概念。在学习新的内容之前,老师先给同学们将一个有关于阿基米德的故事(教师介绍有关于阿基米德帮助国王鉴定皇冠是否纯金的故事),那么阿基米德是如何帮助国王鉴定这个皇冠是否纯金的呢,学习了今天这节课的内容,同学们就能够找到答案了。

首先请同学们看书第32页图2-16,认识到同体积的不同物质的质量不同。

出示实验所用的一组体积为20cm3体积为的铁块、铜块各一块,体积为20mL的水一杯及实验记录到的数据,如下表:

长方铁块质量(g)铜块质量(g)水质量(g)

要求学生用天平测出它们的质量(学生实验,教师强调天平的使用规则)

引导学生比较,体积相同的铁块、铜块、水,它们的质量不相等。铜块质量最大、铁块较小,水最小。

问题:对同一种物质来说,它的质量跟体积又有什么关系呢?

让学生说一说,根据常识,学生会说出同一种物质,体积越大,它的质量越大,教师给予肯定。

实验:教师出示体积10cm3的铁块、铜块各一块和水一杯,20cm3的铁块、铜块各一块和水一杯,同时出示画有课本第33页实验记录表格的小黑板,让学生把铜块、铁块和水的体积填入表中,把前面所测的20cm3的铁块、铜块和水的质量填入表格中。

接着,教师将天平放在讲台上,调节天平横梁平衡,请二位同学上讲台测定10cm3的铁块、铜块和水的质量,并将结果填入实验记录表格中。(其他同学分组实验)

让学生根据实验数据计算同一块铁块或木块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计算结果填入实验记录表格,并要求学生利用得到的数据在坐标纸上画出图象。

学生根据表格中的数据和得到的图象,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比较:

铁块1与铁块2比较:铁块的体积增大几倍,它的质量也增大几倍,即它的质量跟它的体积成正比,比值是一定的,为7.9g/cm3。

铜块1与铜块2比较:铜块的体积增大几倍,它的质量也增大几倍,即它的质量跟它的体积成正比,比值是一定的,为8.9g/cm3。

同理,比较水1和水2也可以得到相同的结论。

二、密度

继续引导学生进行比较:质量跟体积的比值等于单位体积的质量,每1cm3的铁质量都是7.9g,实验中所用的铜块每1cm3的铜质量都是8.9g,对于铁来说7.9g/cm3这个比值与铁的体积与质量大小没有关系,对于铜来说,只要是同一种铜,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也与体积和质量的大小没有关系,由此可见,对于每种物质来说,这个比值都是一定的。跟质量和体积的大小没有关系,只跟物质有关系,因此它反映了物体本身的一种特性。

教师:从实验数据还可以看出质量与体积的比值还反映了单位体积中质量大小,即不同物质质量分布的疏密情况,比值越大,质量分布得越密。因此物理学中用密度表示物质质量与体积的比值。

规定:某种物体单位体积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

教师说明:cm3、dm3、m3物理学中都叫单位体积。

类比速度公式的导出方式引导学生推导密度的计算公式:密度=

教师:通常用ρ表示密度,m表示质量,V表示体积,计算密度的公式可以写作:ρ=MV

讨论公式的意义:教师出示练习题让学生讨论。

1、根据公式ρ=mv,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物质的密度和它的质量成正比

B.物质的质量和它的体积成正比

C.物质的质量和它的体积成反比

D.物质的密度和它的体积成反比

教师评析:物质的密度是物质的特性之一,某种物质的密度大小等于质量与体积的比值,对某种物质来说,这一比值是一定的,与质量与体积无关。所以A、D两选项是错误的。而同种物体在质量和体积比值一定的情况下,体积越大质量也越大,质量与体积成正比。所以B正确c错误。

教师再讲解密度的物理意义,并引导学生看书第34页的密度表,要求学生记住水的密度,同时让学生观察密度表,让学生讨论,可从密度表中得到什么结论?(学生分组讨论)

教师总结,通过观察密度表,我们可初步得到以下结论:

1.绝大部分固体比液体的密度大,气体密度最小。

2.同种物质的密度可能会随物质的状态而改变。

3.不同种物质的密度可能相等。

三、求物质密度的计算

1.例题:8.9×103kg/m3等于多少g/cm3?

0.8g/cm3等于多少kg/m3?

解:∵1kg=103g1m3=106cm3

∴8.9×103kg/m3=8.9×103×=8.9g/cm3

又∵1g=10-3kg1cm3=10-6m3

∴0.8g/cm3=0.8×=0.8×=0.8×103kg/m3

2.让学生看书第35页的例题1和例题2,了解密度计算的方法,教师讲解解题的步骤和物理学中计算题的书写格式。(讲解例题1的同时,回忆课前提出的阿基米德的故事)

四、课堂小结

1.某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密度是物质的一种属性。

2.密度的公式是ρ=,记住水的密度。

3.常用的密度单位是kg/m3,还有g/cm3,1g/cm=1000kg/m3。

五、布置作业

1.课文第35页作业第1、2、3、4题。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