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优秀21篇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使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好呢?

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 1

教学目标

1.能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爬山虎的特点;

2.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培养细致、有序的观察习惯。

3.学习生字、词语,积累好词好句。

教具准备

1.实物展示台。

2.学生准备水彩笔。

3.爬山虎实物。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具体了解爬山虎的特点,感受作者生动具体的描写和长期细致的观察。学习观察和描写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提示课题范读课文

1、这节课老师要和大家一起走进大作家叶圣陶的《爬山虎的脚》去了解爬山虎,欣赏爬山虎。

2、板书课题:爬山虎的脚

3、指名读课文:思考作者是哪几个方面介绍爬山虎的?

(爬山虎的叶子是怎样的?爬山虎的脚是怎样的?又是怎样爬的?)

板书:叶子、脚

二、合作探究、深入研读

1、我们先来研究描写爬山虎脚的三、四、五自然段。

提问:作者是如何具体生动描写的?

(从脚的位置、样子、颜色三方面来观察描写的)

板书:嫩红  细丝……小园片

2、学生上台画爬山虎的脚(为什么这样画?)(体会比喻句读)

3、开火车读具体写脚怎样爬的句子,并找出有关爬的重要动词。

(爬:触-巴-拉-帖)

板书:  触墙-巴住

没触墙-萎了-掉

4、指名学生上台演示

我们探究了爬山虎的脚的样子以及它是怎样爬的,下面我们探究爬山虎的叶子是怎样的?

⑴、作者是如何有条理地描写叶子的?

标出你喜欢的词

⑵、指名读

静态的句子:新鲜、均匀、那么……那么……

爬山虎的叶尖为什么顺儿朝下?为什么“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

板书:嫩红--嫩绿   朝下   均匀

动态的句子:(一阵风……好看得很)读。

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什么?(漾)漾起波纹

三、回归整体体会写法

同学们课文学到这里你想过吗?课文为什么以《爬山虎的脚》为题?

写爬山虎的叶子是为了衬托爬山虎的脚。

板书:叶子的时候是略写,脚是详写。

那么作者为什么写得这么好?

(从整体到部分一步步细致观察并且能抓住特点观察)

板书:观察细致

四、积累运用

1、把你喜欢得部分背下来。

2、请仔细观察一种攀援植物,仿照课文写一写。

板书设计:

嫩红--嫩绿  色

叶子  朝下--均匀  形       略写

漾起波纹      动

爬山虎的脚                                         观察仔细

嫩红

细丝--小园片

脚    触墙--巴住           详写

没触墙--萎了--掉

教学反思

学了这一课有什么收获?同学们有的说认识了爬山虎,有的说他开始喜欢爬山虎了,有的说以后画图、写作必须认真地观察比较,才能做得更准确,这些不都是我这一课教学所期望的吗?我深深地感触到:

1、让学生动起来,让学生参与教学,让学生有体验的权利,让学生在和谐的环境中求知识。

2、在课堂上教与学的活动中学生要拥有的不仅仅是知识,他们更需要的是兴趣。

3、在语文教与学的活动中,学生要拥有的不仅是语文知识,他们更要拥有数学、美术、音乐、体育等有机结合的知识

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 2

之四

作者:吴秋菊

◆教学内容: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七册《爬山虎的脚》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 认识爬山虎的脚的颜色、形状和生长部位。

2 重点理解爬山虎的脚是怎么样一脚一脚爬上墙的。

3 培养学生细致观察和口语表达的能力,结合发展学生的审美情操。

◆教学重点、难点:

1、通过对词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

2、学习作者抓住爬山虎脚的特点,把一个意思写清楚的方法。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具准备:文字教材、多媒体课件

◆教学思想:创设审美情景,感受祖国文字的语言美。

◆教学过程 :

(一)设问激趣,整体感知

出示谜语

A上搭架,下搭架,开黄花,条条青龙藤上挂。(丝瓜)

B上搭架,下搭架,串串珍珠藤上挂。(葡萄)

葡萄和丝瓜都是靠搭架子才能往高处攀援的植物,爬山虎也是一种蔓生植物,它搭架吗?(这个问题的提出,学生展开形象思维,激起学生学习兴趣。)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25课《爬山虎的脚》看看叶圣陶爷爷是如何把爬山虎怎样爬墙的这一幅美丽画卷展现在我们面前的。

(二)理清条理,扶放结合

自读课文第三自然段结合以下四种学习方法自学:

1、整体感知:学生的自学(1)问答法(2)提问法(3)朗读法(4)画图法

2、理清条理:汇报学习情况,师给予适当地点拨。

3、课件出示:指导朗读,重视培养学生的诵读能力。

(三)结合课件,披文入情

直奔重点,播放课件,品味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的。

1、把握整体:学生快速跳读,看看作者是怎样描写的。

2、深入部分:�

3、课件演示:动画感受,让语言的描述升华为形象的感性认识。

4、指导朗读:感受爬山虎如何爬墙,体会作者的喜爱之情。

(四)指导学法,领悟爬山虎触着墙和没触着墙的不同情况。

1、总结学法:针对课堂上相关学法加于小结。

2、指导自学:这一段描写哪几种情况下的爬山虎的脚?找词句来分析,用学习上一部分的方法来学习这一部分。

3、汇报自学:理顺条理的基础上完成对黑板板书的补充。

4、教师小结:结合课件,指导体会作者的喜欢、愉快的心情。

(五)总结评价延伸课外

1、编儿歌或谜语

(1)生畅所欲言

A 小小叶儿多又多 B 爬山虎呀真厉害 C 是虎不是虎

春风吹来会跳舞 高楼大厦任你爬 有脚只会爬

几根细丝长茎上 不怕高来不怕累 紧贴墙上绿

使你疑是小蛟龙 勇往直前不退缩 离墙便枯死

2、展示生活中的其他蔓生植物

(1)生上台展示(通过简介拓展学生的知识面,进一步培养表达能力)

(2)教师综合性评价。(结合观察方法、写作运用几方面来谈)

3、总结评价后布置作业

(1)按描写爬山虎的脚的方法展开想象写你看到的大自然中的有关动物、植物为适应周围的生活需要而进行的相关的生理调节(沙漠中的骆驼、仙人掌;猫的脚垫等等)

(2)课堂所得,课后的采集编绘成小报或设置展览角组织学生浏览。(结合爱科学、学科学的思想教育)

《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 3

【教学目标】

1、理解重点词语,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

2、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和能力。

3、激发学生观察的兴趣,做生活的有新人。

【教学重点】

通过对词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的特点。

【教学难点】

爬山虎是怎样向上爬的。

【教具准备】

课件、彩笔、画纸

【教学过程】

一、质疑,激发阅读兴趣

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了解了爬山虎的叶子,对于它的脚,你最想知道什么?

2、学生交流自己的想法

3、教师梳理问题

大致如下:脚是什么样子的?颜色怎样?怎样爬墙的?为什么不会掉下来?

二、研读,体会自然的神奇

1、刚才大家围绕“爬山虎的脚”提了很多想知道的问题,那就请同学们带着自己的问题自读课文3至5自然段写脚的部分,边读边想,课文从哪几个方面介绍了爬山虎的脚。

2、学习第三自然段。

⑴谁愿意把第三自然段读给大家听?其余的同学请提起笔,画出写爬山虎脚的句子。(屏幕出示句子)

⑵指导读勾画的句子,用读书记号在句子中标出爬山虎的脚长在哪儿?脚是什么样子的?什么颜色?

⑶看图认一认爬山虎的脚,说说根据。

⑷指导朗读。

3、分小组讨论学习第四自然段。

⑴请同学们用刚才抓关键句、关键词的办法,在4人小组里学习第四自然段,看看爬山虎是怎么往上爬的?

⑵交流汇报。

⑶重点指导句子:

长出小圆片,细丝变弯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紧贴在墙上。

随着爬山虎不停地长出新茎、新叶、新脚,就这样先巴住墙,然后“弯曲”、“拉一把”地“越爬越高,从墙脚爬到墙顶。爬山虎就这样一脚一脚爬上去的。

⑷议一议:能否把“一脚一脚”换成“一步一步”,为什么?

⑸指导朗读。

4、自学第五自然段。

⑴自读课文。

⑵说一说:爬山虎的脚触着墙和没触着墙有什么变化?

⑶指导朗读。

三、朗读,感受文字的韵味

1、因为有了爬山虎这样神奇的脚,才有那满墙的美丽的叶子。想不想欣赏一下呢?

2、课件欣赏。

3、孩子们,让我们捧起课本,带着刚才看画面的感受,美美地读读课文吧。

四、总结,拓展课外的世界。

1、学了课文,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呢?

2、教师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爬山虎的脚》一课,了解到大千世界,万物百态,无奇不有。老师希望你们做个有心人,多去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用你的慧眼去发现世界,用你的手中的笔去描绘美好的世界。

3、下面,就给同学们一次展现自己的机会。(出示课件:诗、书、画、文)

请你在“诗”、“书”、“画”、“文”等形式中选用自己最喜欢的一种来表现爬山虎或者是其它的植物。

板书设计

位置、形状、颜色样子

爬山虎的脚:触、巴、拉、帖爬墙

触着牢固没触萎了变化

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 4

教学目标

1.能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爬山虎的特点;

2.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培养细致、有序的观察习惯。

3.学习生字、词语,积累好词好句。

教具准备

1.实物展示台。

2.学生准备水彩笔和图画纸。

3.爬山虎实物。

教学课时:2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初读课文,了解爬山虎的特点。学习生字、词语。

教学过程:

一 、出示实物,引入:认识这种植物吗?对,它叫爬山虎。你们在什么地方看到它呢?它有什么特点吗?谁能给大家介绍介绍。看来你真是个会观察的孩子。叶圣陶爷爷不仅喜欢观察,而且会观察。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笔下的爬山虎的脚。齐读课题。

看看作者是怎么观察的,又是怎么写的,自由读课文。

二、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

三、反馈读书情况。

1.出示词语让学生认读。

2.朗读课文,可以让学生小组互读,可以请学生读自己喜欢的段落,或其他形式。重点检查生字、词语的读音。

四、初步了解爬山虎的特点。

读了叶圣陶爷爷的文章,你知道了爬山虎的什么特点?你有什么感受?叶爷爷为什么会把爬山虎写得那么生动具体?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具体了解爬山虎的特点,感受作者生动具体的描写和长期细致的观察。学习观察和描写的方法。

教学过程:

导语:同学们,大自然是神奇的,你们曾跟随老师一起领略过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欣赏了世界上最深最长的河流峡谷;感受了被称为鸟的天堂的大榕树给我们带来的欢乐……今天老师带同学们更加仔细地去观赏一种植物──爬山虎。读课题。

一、请同学们看实物。

1.你看到了什么?有什么特点?

2.你能用一两句话把这些特点连起来说说吗?

3.叶圣陶爷爷笔下的爬山虎的叶子怎样呢?自由朗读第二自然段。

4.读了有什么感受?(美)哪些地方写的美?你喜欢哪句?

5.自己感受一下风吹时爬山虎叶子的美。做一做拂过、漾起的动作,你能读好这句话吗?想欣赏一下风吹爬山虎的样子吗?

6.老师指导读出美来。可以采取师生引读和生生互读法,让学生充分感受爬山虎叶子的形状美、颜色美和动态美。

7.作者为什么把叶子写的这么美呢?(认真观察)所以我们要学习作者认真仔细地观察事物的方法,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

爬山虎的叶子之所以生机勃勃地铺满墙,这跟它的脚有密切的联系,爬山虎的脚又是什么样的呢?

二、请同学们拿出手中爬山虎的脚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观察:

a、脚的样子; b、脚的形状; c、颜色

1.谁来告诉老师你观察的结果。2.书上又是怎样写的呢?找出写脚的句子读一读。

3.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

4.根据自己的观察和学习,请画出爬山虎的脚,看谁画得最好。(教师巡视,拿一张好的评价)

5.这一段哪一个词说明作者进行了认真仔细的观察?(注意)

作者注意了,所以把爬山虎脚的特点写得这么具体。爬山虎有自己独特的爬的本领,想尽快知道答案吗?那就请你们赶快学习第四自然段吧。聪明的你一定会找到答案的。

三、根据以下几个方面自己分组学习,看哪一些同学学得认真,学得更快。(老师巡视)

a、找出爬山虎爬的句子来;b、找出爬的动作词;c、自己演示爬的过程(怎样爬)

1.谁来告诉老师你们学懂了些什么?(学生自由发表意见,其它学生补充,教师充分表扬)

2.哪一组的同学能上来给大家演示一下怎么爬的吗?

你们同意他的这种爬法吗?(抽表演得不同的同学演示)

3.你们想知道究竟怎么爬的吗?看大屏幕演示,学生可根据演示说出怎么爬。

4.你们知道答案了吗?谁正确?(长一只脚,巴住墙,再长出另一只脚,再巴住墙,它要不停的向上爬,就要不断的长出新脚来,所以叶圣陶爷爷说,“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

5.它是不是只往上爬的?你怎么知道的?在什么地方见过它不同的爬的方式?

它不只往上爬,还往左爬,右爬,爬满整个墙,所以才有叶圣陶爷爷在第二自然段中所描写的“一阵风吹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的很”。真是会读书的孩子,懂得运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

触着墙的爬山虎的脚能爬,没触着墙的爬山虎的脚又怎么样呢?

四、学习第五自然段。

学完了这段,你知道了什么?(自由说)

(没触着墙的脚萎了,触着墙的牢固,脚与墙有什么密切关系?结合植物与阳光雨露的 关系谈)

2.课文哪一个自然段还说明了这种关系呢?(第一自然段)

作者运用了首尾照应的方法,使文章的结构显得更加完整,把一自然段和第五自然段读一读。

五、发散思维。

1.学了这课,你知道了些什么?

2.你要向叶圣陶爷爷学习什么?(留心细致地观察周围的事物)

3.生活中,还有哪些与爬山虎相似的植物呢?(葡萄、冬瓜、牵牛花……)说说你它们的特点,好吗?(学生说)

4、阅读延伸:本书26课:《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板书设计:

爬      位置:茎上长叶柄的反面

山   特点 样子:像……像……(细丝)

虎      颜色:嫩红(灰色)

脚 爬  触→巴→拉、贴(牢固

教后反思:本文结构简单。教学时先切分内容。主要是两部分:爬山虎的叶子、爬山虎的脚。这一步为学生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以及学习本文的精华内容打下基础。学习“叶子”部分,着重从启发学生发现它的颜色美、形状美和动态美来实施对本段文本的感情朗读。学习“脚”的部分,以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前采集爬山虎的实物,课上结合课文内容具体认识“怎样一步一步地往上爬”为突破口,顺利地完成了走进文本的任务。这样的教学,内容少,不需面面俱到,一课一得,容易操作,学生学得又有兴趣。

《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 5

课时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习三、四、五自然段,感悟爬山虎脚的特点。

3、学习作者细心观察的方法并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重点: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体会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

难点:体会作者怎样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写出爬山虎脚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回顾引入

1、还记得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爬山虎的什么吗?

2、谁能说说它有什么特点呢?

3、(PPT出示图片)同学们看,这就是叶圣陶先生描写的爬山虎,这一墙的爬山虎你们觉得美不美?

4、让我们一起来美美地读一读第二自然段。(齐读第二自然段)

5、爬山虎的叶真的是很美很好看,这节课我们再继续来学习一下他描写的《爬山虎的脚》又会有什么特点呢?

板书:《爬山虎的脚》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检查自学,感知“脚”。

1、老师要看一下课前同学们自学的怎么样,是不是也很认真呢?

2、检查阅读:小组齐读

3、师指导“柄”“茎”“着”的读音

4、指名美读第三自然段

5、PPT出示第三自然段重点句——齐读

6、你从这一段中知道些什么?(或它告诉我们什么信息)(生举手作答)

7、师整理板书:位置、形状、颜色

8、它的脚长在哪里?

(生举手作答)——师出示PPT图片明确位置。

9、它长什么样子?(用文中的话说)你觉得还可能像什么?(指名说,自由说或讨论说)(作者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10、你看到什么颜色?

11、谁能用完整的话把爬山虎的脚表达出来。(请两个学生说)

12、生上台画脚。

13、这么柔软的脚是怎么爬的呢?

三、细读文段,体会如何“爬”。

1、出示第四自然段。

(指名有感情读)

2、你又从这一段中知道些什么??(举手作答,指名说)

师:(1)把“巴”改成“贴”好不好?为什么?

(2)使用了哪些动作的词?

2、讨论:说说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向上爬的?

(小组汇报结果,师作引导。)(师生一起口述一脚一脚向上爬)

3、生上台试用手边说边演示

(师生台下站起做动作)

4、师小结: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的往上爬。在墙上爬时会有什么情况发生呢?

5、自学第五自然段

师:爬山虎的脚爬得很顺利吗?师:萎是什么意思?又用了哪些动作的词。

这说明爬山虎的脚与墙关系怎么样。

四、师总结(观察细致)

五、延伸

选择一种你喜欢的植物或花,观察它的形状、颜色等特点,写一写。板书设计:6.爬山虎的脚

位置:茎上长叶柄的反面形状:枝状的六七根细丝颜色:嫩红

怎么爬

触→巴→拉、贴(牢固)

《爬山虎的脚》优秀教学设计 6

教学目的:

1、能流利的朗读课文,读懂课文,了解爬山虎的特点;理清课文叙述顺序,能抓住课文主要内容。

2、 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培养细致、有序的观察习惯。

3、 背诵3、4自然段。

教学重、难点:

1、作者是怎样围绕爬山虎的特点写好片段的。

2、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的。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爬山虎的脚爬墙视频。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昨天我们新了解到一种植物——爬山虎,学习到爬山虎有绿的那么新鲜、看的那么美舒服的叶子(学生背描写叶子部分的句子)它啊,不仅有这么美的叶子还长着脚呢?今天就让我们继续学习第6课《爬山虎的脚》。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著名的作家叶圣陶爷爷对爬山虎的脚进行了仔细的观察,请同学们翻开课文第6课,自由读3-5自然段,在读中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找出描写爬山虎的脚和它怎么爬的句子并画起来。

二、学习3-5自然段

1、找出描写爬山虎的脚的句子并画起来。

出示句子:

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细丝根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读一读

2、画简笔画,区别“茎”和“柄”。

3、找出描写爬山虎脚位置、样子、颜色的词。轮读句子。

4、画出细丝。(枝状的图片)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5、这么不起眼的脚叶爷爷是怎么发现的呢?(仔细观察)

六七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在前面学叶子部分的时候,我们叶圣陶爷爷观察的叶子也非常仔细,才能发现叶尖是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的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

6、现在老师就要考考你们了:爬山虎叶子的叶尖为什么是一顺儿朝下的呢?叶子和脚是有联系的,而我们的叶爷爷写文章每段也是有关系的,说明叶爷爷观察的怎么样?因此我们在观察一种东西的时候也应该仔细观察

7、现在老师就能变一个小魔术,让爬山虎的脚动起来,出示一段视频。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8、看看叶圣陶爷爷他是怎么写的,边读边圈出表示爬山虎怎么爬的动词。

出示句子:爬山虎的脚触着墙的时候,六七根细丝的头上就变成小圆片,巴住墙。细丝原先是直的,现在弯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紧贴在墙上。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

9、想想这些动词好在哪里?这些词能不能换?为什么?

什么叫触?什么叫巴?学生表演感受这两个动词。采访学生什么感受。(用词准确)爬山虎是不是一天两天就爬上去了?所以可以看出叶圣陶爷爷是经过了长时间的观察才得出的结果。(连续观察)

再次播放视频,学生看着视频复述内容。

假如你就是爬山虎,生读。

10、爬山虎的脚能巴在墙上是靠这些小圆片。

爬山虎的脚触着墙的时候,六七根细丝的头上就变成小圆片,巴住墙。细丝原先是直的,现在弯曲了。

从这句话可以看出叶圣陶爷爷观察的怎么样?(连续观察)对比昨天学生观察一次。

从哪里还能看出小小圆片有如此大的力气?

不要瞧不起那些灰色的脚,那么脚巴在墙上相当牢固,要是你的手指不费一点儿劲,休想拉下爬山虎的一根茎。

11、触着墙的脚能爬,那没有触着墙的爬山虎的脚会怎么样呢?找出句子。

爬山虎的脚要是没触着墙,不几天就萎了,后来连痕迹也没有了。触着墙的,细丝和小圆片就变成了灰色。

可见墙对于爬山虎来说是多么的重要啊,所以文章的第一自然段就告诉了我们爬山虎长在墙上。从这里又可以看出叶圣陶爷爷观察的怎么样?(连续观察)

三、拓展文本,课堂延伸

用第一人称写写“爬山虎脚的自述”

部编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 7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引人注意、均匀、重叠”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全文。

3、了解爬山虎的特点,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

4、学习作者细心观察的方法,培养留心周围事物的意识。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全文。

2、了解爬山虎的特点,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

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细心观察的方法,培养留心周围事物的意识。

教学准备: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谈话导入

(课件出示谜语)

(1)上搭架,下搭架,条条青龙藤上挂。(丝瓜)

(2)上搭架,下搭架,串串珍珠藤上挂。(葡萄)

我们要是种丝瓜和葡萄,首先要做一项什么工作?(搭架子。不搭架子,丝瓜和葡萄就不能往高处生长。)

师:葡萄和丝瓜都是靠搭架子才能往高处攀援的植物。爬山虎呢,也是一种攀援植物,可它不用搭架子,也能往高处爬。这是为什么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解这个谜。(板书课题:6、爬山虎的脚,生齐读课题)

既然课文是写爬山虎的脚,那么到底哪几个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脚呢?请同学们快速的浏览课文,告诉老师。(3、4、5)

二、默读批注,了解爬山虎的脚

阅读提示:默读课文3、4、5段

1、爬山虎的脚长在什么地方,他是什么样子的?请用不同的符号勾画出来。

2、爬山虎是怎样爬墙的。请用横线画出来,并用“△”标出相应的动词。

做完后组内交流,准备汇报

三、汇报交流,感受作者具体生动的描写

课件出示: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

板书:位置,形状,颜色(朗读、背诵)

句子训练:那一句更好

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

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

师导入:爬山虎的脚有什么作用?它是怎样爬墙的?

课件:第四段内容,体会用词的准确。

(1)动词:触变巴拉贴爬

师.这么短几组镜头,作者就连用了几个动词,这几个动词颠倒顺序或去掉一个行吗?为什么?讨论生:不行,假如没有触,它就不可能爬墙。生:假如不变成小圆片,它就不能巴住墙。师:这些动词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爬山虎长出一只新脚就巴住墙,再长出一只新脚,再巴住墙,它要想往高处爬,就要不断地长出新脚,

(2)一脚一脚”换成“一步一步”有什么不同?看课件演示爬山虎爬的过程。

所以说,爬山虎是一脚一脚地往上爬!作者用词多么准确!我们写作文也要注意这一点。背诵。(加动作)

四、学习观察方法,掌握观察顺序

作者为什么能把爬山虎的脚写的那么好?他的长期的细心地观察也体现在对叶子的描写中(齐读第二段)师:这段文字是写叶子的,看看文章的题目,你有什么疑问?

学生说

师:我们欣赏爬山虎往往先看到茂密的叶子,然后再细致观察才能看清不显眼的地方,这符合人们的观察顺序,但是这不是本文重点要写的所以,只是写了一段。

五、总结写法:

1、运用准确生动的语言。

2、按照一定的顺序。

六、总结学法

1、默读批注,掌握文章内容

2、抓典型句子,感受具体生动的描写

3、关注文章段落,了解观察顺序

七、拓展阅读

《一粒种子》、《父亲长长的一生》了解文章的观察顺序,感受具体生动的描写。

板书设计

生长的地方

6、爬山虎的脚叶子:颜色好看排列整齐

脚的形状

特点:爬墙过程:触→巴→拉→贴

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 8

教学目标:

1、认识“均、柄”等4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曲”,会写“虎、隙”等13个生字。

2、能找出课文中写的准确形象的句子,感受作者的细致的观察。

3、能说出爬山虎是怎样往上爬的,感受作者连续的观察

4、体会文章准确生动的表达

教学重点:领悟作者细心观察、连续观察的方法

教学难点:

1、知道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

2、把观察到的事物准确生动的表达出来。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学定标

1、同学们,我们都知道,葡萄和丝瓜都是靠架子才能往高处攀援的植物,而爬山虎也是一种攀援植物,可它不用搭架子就能往高处爬,这是为什么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10课《爬山虎的脚》(出示课题,和学生一起板书课题)

2、谁知道老师为什么把“脚”这个字写得这么大吗?那按照他的意思,这个题目应该怎么读呢?(指名读、齐读)

3、老师把这个字写得这么大,还有没有别的原因呢?相信学了这篇课文,你会有新的理解。首先让我们先来了解一下本文的作者,叶圣陶先生。

二、模块探究

模块一:检查预习初步分享

1、我会读:重点讲解多音字“曲”。

2、我会写:教师指导书写生字“虎”,书写提示:撇要伸展,横折弯钩要超出上部;“隙”,书写提示:左短右长,左边的第一笔横折弯钩要写的窄一些,右半部分的第一笔是竖,日要扁一点。

模块二: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1、听读课文,思考问题:本文围绕爬山虎写了哪些内容?其中主要写的是哪个?

2、学生思考后回答。

模块三:学习作者细心观察事物的方法

1、再读课文思考问题

师: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再读课文,找一找,从课文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作者观察的特别仔细?

2、学生自由交流并汇报展示。

3、教师精讲:

a:爬山虎刚长出来的叶子是嫩红的,不几天叶子长大,就变成嫩绿的。

(图片展示:叶子的颜色从嫩红变成嫩绿,这说明作者进行了怎样的观察?——连续观察)

b:那些叶子绿的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的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

(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张爬山虎的图片,请你试着在心里描述看到的情景,再读一读作者的描述,说说你觉得作者描述的怎么样?“准确生动”,说明作者的经过了怎样的观察?——细致观察)

C: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这些细丝很像蜗牛的触角。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

(同学们,读了这一段,请试着根据课文的描写画一画爬山虎的脚吧,……接下来我们跟真实照片对比一下,你们都画的很逼真,这说明作者给我们描述的十分准确,是什么原因让作者能准确的表达出来呢?——细致观察)

d:那细心的你有没有发现,爬山虎是怎样往上爬的呢?

①学生根据课本内容回答

②谁能找出爬山虎一脚一脚往上爬的关键词语?

③能不能把“一脚一脚”换成“一步一步”?(不能,因为爬山虎不像动物一样用脚交替着往上爬,而是长一只脚就巴住墙,越往高处爬就要长出更多新的脚,作者用“触”“变”“巴”“拉”“贴”等一系列动词,通过脚触着墙时的一些变化,清楚地写出了爬山虎爬墙的过程。那么,大家想一想,作者需要经过怎样的观察,才能发现爬山虎往上爬的秘密?——一段时间的连续观察)

正是因为作者连续、细致的观察,才把课文准确生动的表达了出来,那么除了这样,我们还可以借助哪些方法把观察到的事物准确生动的表达出来呢?接下来,让我们一起回顾课文,总结方法吧。

模块四:体会作者准确生动的表达

课文回放:

1、爬山虎刚长出来的叶子是嫩红的,不几天叶子长大,就变成嫩绿的。

细丝原先是直的,现在弯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紧贴在墙上。

(女生读,男生读,思考红色字体的词语有什么特殊作用?——都是一些表示时间先后的词语)

2、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这些细丝很像蜗牛的触角。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

(在这句话中,细心的你肯定发现了一个优美的句子,是哪一句呢?……非常好,这是个比喻句。另外,大家觉得爬山虎脚的生长位置介绍的具体吗?……着得益于作者的用词准确,看来使用恰当的修辞方法、用词准确也可以帮助我们准确生动的表达。)

3、爬山虎的脚触着墙的时候,六七根细丝的头上就变成小圆片,巴住墙。细丝原先是直的,现在弯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紧贴在墙上。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

(不仅如此,作者在细致观察爬山虎的同时,还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想象力,所以才能发现爬山虎爬墙过程中一些细微之处,让我们更加直观的了解到爬山虎是如何爬的。)

所以,同学们,你们看,利用这些方法,就可以帮助我们把观察到的事物准确生动的表达出来。

三、拓展延伸课后作业

这节课,我们随着叶老先生的观察视角,学会了连续细致的观察,了解到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并且总结了如何把文章准确生动表达出来,那么,请同学们利用课下时间,对自己养的蒜苗进行连续细致地观察,发现蒜苗在成长过程中的变化(可以回顾三年级运用多种感官进行观察的方法),运用准确生动的表达方法,试着写一写观察日记吧。

四年级语文《爬山虎的脚》的教案 9

教学目标

1.能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爬山虎的特点;

2.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培养细致、有序的观察习惯。

3.学习生字、词语,积累好词好句。

教具准备

1.实物展示台。

2.学生准备水彩笔。

3.爬山虎实物。

教学课时:2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初读课文,了解爬山虎的特点。学习生字、词语。

教学过程

一、出示实物,引入:认识这种植物吗?对,它叫爬山虎。你们知道它什么特点吗?谁能给大家介绍介绍。看来你真是个会观察的孩子。叶圣陶爷爷不仅喜欢观察,而且会观察。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笔下的爬山虎的脚。齐读课题。

看看作者是怎么观察的,又是怎么写的,自由读课文。

二、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

三、反馈读书情况。

1.出示词语让学生认读。

2.朗读课文,可以让学生小组互读,可以请学生读自己喜欢的段落,或其他形式。重点检查生字、词语的读音。

四、初步了解爬山虎的特点。

读了叶圣陶爷爷的文章,你知道了爬山虎的什么特点?你有什么感受?叶爷爷为什么会把爬山虎写得那么生动具体?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具体了解爬山虎的特点,感受作者生动具体的描写和长期细致的观察。学习观察和描写的方法。

教学过程:

引入语:同学们,大自然是神奇的,你们曾跟随老师一起领略过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欣赏了世界上最深最长的河流峡谷;感受了被称为鸟的天堂的大榕树给我们带来的欢乐……今天老师带同学们更加仔细地去观赏一种植物──爬山虎。读课题。

一、请同学们看实物。

1.你看到了什么?

2.有什么特点?

3.你能用一两句话把这些特点连起来说说吗?

4.叶圣陶爷爷笔下的爬山虎的叶子怎样呢?自由朗读第二自然段。

5.读了有什么感受?(美)哪些地方写的美?你喜欢哪句?

6.自己感受一下风吹时爬山虎叶子的美。做一做拂过、漾起的动作,你能读好这句话吗?想欣赏一下风吹爬山虎的样子吗?

7.老师指导读出美来。可以采取老师读前半句,学生补充后半句的读法,也可以男*分组读,让学生充分感受爬山虎叶子的美。

8.作者为什么把叶子写的这么美呢?(认真观察)所以我们要学习作者认真仔细地观察事物的方法,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

爬山虎的叶子之所以生机勃勃地铺满墙,这跟它的脚有密切的联系,爬山虎的脚又是什么样的呢?

二、请同学们拿出手中爬山虎的脚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观察:

a、脚的样子;

b、脚的形状;

c、颜色

1.谁来告诉老师你观察的结果。

2.书上又是怎样写的呢?找出写脚的句子读一读。

3.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

4.根据自己的观察和学习,请画出爬山虎的脚,看谁画得。(教师巡视,拿一张好的评价)

5.这一段哪一个词说明作者进行了认真仔细的观察?(注意)

因为作者注意了,所以把爬山虎脚的特点写得这么具体。爬山虎有自己独特的爬的本领,想尽快知道答案吗?那就请你们赶快学习第四自然段吧。聪明的你一定会找到答案的。

三、根据以下几个方面自己分组学习,看哪一些同学学得认真,学得更快。(老师巡视)

a、找出爬山虎爬的句子来;

b、找出爬的动作词;

c、自己演示爬的过程(怎样爬)

1.谁来告诉老师你们学懂了些什么?(学生自由发表意见,其它学生补充,教师充分表扬)

2.哪一组的同学能上来给大家演示一下怎么爬的吗?

你们同意他的这种爬法吗?(抽表演得不同的同学演示)

3.你们想知道究竟怎么爬的吗?看大屏幕演示,学生可根据演示说出怎么爬。

4.你们知道答案了吗?谁正确?(长一只脚,巴住墙,再长出另一只脚,再巴住墙,它要不停的向上爬,就要不断的长出新脚来,所以叶圣陶爷爷说,“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

5.它是不是只往上爬的?你怎么知道的?

它不只往上爬,还往左爬,右爬,爬满整个墙,所以才有叶圣陶爷爷在第二自然段中所描写的“一阵风吹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的很”。真是会读书的孩子,懂得运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

触着墙的爬山虎的脚能爬,没触着墙的爬山虎的脚又怎么样呢?

四、学习第五自然段。

学完了这段,你知道了什么?(自由说)

(没触着墙的脚萎了,触着墙的牢固,脚与墙有密切关系。)

2.课文哪一个自然段还说明了这种关系呢?(第一自然段)

作者运用了首尾照应的方法,使文章的结构显得更加完整,把一自然段和第五自然段读一读。(男、女分开读)

五、发散思维。

1.学了这课,你知道了些什么?

2.你要向叶圣陶爷爷学习什么?(留心细致地观察周围的事物)

3.生活中,还有哪些与爬山虎相似的植物呢?(葡萄、冬瓜、牵牛花……)说说你它们的特点,好吗?(学生说)

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 10

【设计理念】

《爬山虎的脚》是一篇精读课文。叶圣陶老先生细致精准地描写出爬山虎充满了勃勃生机的“叶”和“脚”,形象生动、栩栩如生,这也是课文的重点。设计时分两课时教学,第一课时重点研究“叶子的特点”,第二课时重点讨论“脚”的特点。教学中立足工具——课本,注重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理解文章受到情感熏陶,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充分挖掘教材的人文因素,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审美能力,使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和谐统一。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学习生字、词语,积累好词好句。

过程与方法:能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爬山虎的特点;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培养细致、有序的观察习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课文的学习,培养学生像爬山虎一样的向上精神。

【教具准备】

教具(爬山虎实物,教学课件);学具(水彩笔)

【教学重点】

了解爬山虎的特点,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有顺序的观察事物的方法。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具体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感受作者生动具体的描写和长期细致的观察。学习观察和描写的方法。)

一、复习导入

师: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这篇课文主要讲了爬山虎的___和____?(爬山虎的叶子和脚)这节课我们就来了解爬山虎的脚。

1、板书:爬山虎的脚(齐读课题2遍)

2、质疑:学习爬山虎的脚,你最想知道什么?(随机板书)

板:样子?

怎样爬?

……

3、小结:同学们提出的这些问题很有学习的价值!课文第3自然段就就讲了爬山虎的样子,还讲了它生长的位置和颜色,请同学们打开课本默读课文,画出这样的句子。

【通过质疑提出问题,来引发学生对事物的欲知性和提高学习兴趣,直奔教学目标。】

二、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

找一找:学生默读课文,画出描写爬山虎样子、生长位置和颜色的句子。

说一说:你找出了哪些句子呢?从这些句子中你知道了什么?(板:茎上长叶柄枝状细丝嫩红)

谁能说说蜗牛的脚是怎样的?(触角很细,头上有圆片)

师:哦,原来爬山虎的脚就是这些细丝。

画一画:请同学们用笔画出你了解到的爬山虎,看谁画得又快又好!(学生绘画)

评一评:谁愿意把自己的画让老师展示一下,请同学们对照板书评评这幅画。(投影爬山虎实物)

读一读:谁能通过朗读读出你了解的爬山虎吗?

【利用对比教学,让学生感悟爬山虎脚的特点,采取说、画评的方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语感和表达能力】

三、了解爬山虎是怎样爬的

过渡:师:作者把爬山虎描写得多么细致呀!是什么原因呢?书中有这样的一句话,谁能独具慧眼找出来呢?

对了,正是因为作者“注意”了,所以对爬山虎的脚长的位置、形状、颜色了解得那么仔细。刚才同学们提出了“爬山虎是怎样爬”的问题,带着这个问题我们来学习第4自然段。(板:爬)

1、默读课文,画出爬山虎爬的句子,重点标出表示动作的词交流。(谁能说说你画出了哪些句子,标出了哪些词)板:触巴拉

2、理解:触巴拉

质疑:你认为“触”在这里是什么意思?(挨)

追问:为什么不用“挨”而用“触”呢?

提示:爬山虎的脚是怎样的?(细小圆片;小轻,只能触)

“巴”可以换成什么词?(抓贴)为什么不用抓呢?老师做抓的动作。(不是爪子)

演一演:老师想请两位同学到黑板上做动作,注意观察。(指名一人做“巴”;一人做“贴”)谁在“巴”,谁又在“贴”,你是怎么知道的?(巴用力,植物也是有生命的)

为什么用“巴”不用“贴”呢?(爬上虎的脚是小圆片,它是有生命的)

你能把这种感受读出来吗?(读第一句)

你读时注意了什么?(“触”读得轻,“巴”读得重)谁还能读一读

爬山虎的脚又是怎样“拉”的呢?谁来读读写拉的句子。(指名读)

演示:(老师拉一名同学)老师在拉谁?

文中什么拉什么?(脚拉茎)

是怎么拉的呢?(学生说,老师做动作)

3、说话练习:用自己的话说说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

(提示:四人小组用自己的话组内交流,交流时一人说,其他人听,听完后可补充。)

全班交流,(谁能说说)

4、出示CAI:他们说得怎么样,让我们看看画面吧!现在谁还想说。

5、感情朗读:读到这,你对爬山虎的脚有何感受?(提示:对本身,对自然?)

太有趣了,

太神奇了

用你的朗读把你的___的感受展示出来吗?

齐读第4自然段

【抓住关键语句,启发学生挖掘,揣摩它在特定语言环境中起到的作用,既训练了学生思维,又活跃了课堂氛围;恰当的肢体语言降低了学生理解的难度,寓教于乐;感情朗读,悟出了爬山虎向上攀登的精神,在全班产生共鸣;演、说培养学生的观察和表达能力】

四、学习第5自然段

1、师:爬山虎的脚都能触着墙吗?那是怎样呢?

板:触着墙(牢固)没触着墙(萎了)

2、原来爬山虎的脚还有这些变化,这是作者一下子看出来的吗?

3、启示:从中你受到什么启示吗?(谈启示、说方法)

(可提示学生从作者的观察顺序、作者的观察方法、文章围绕一方法和时时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这些方面去谈。)

【引导发现,发散思维,总结写法。】

五、小结:

1、我们观察事物时要耐心,细心,还要长时间的观察,这样才能把认识的事物写清楚,你们明白了吗?

2、生活中,肯定也有你们喜欢的植物。课后仿照课文写法写一种植物。

【板书设计】(略)

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 11

【教学目的】

1、虎的脚的颜色、形状和生长部位。

2、重点理解爬山虎的脚是怎么样一脚一脚爬上墙的。

3、培养学生细致观察和口语表达的能力,结合发展学生的审美情操。

【教学重难点】

1、解爬山虎脚的特点。

2、学习作者抓住爬山虎脚的特点,把一个意思写清楚的方法。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具准备】

文字教材、多媒体课件

【教学思想】

创设审美情景,感受祖国文字的语言美。

【教学过程】

一、设问激趣,整体感知

出示谜语:

1、上搭架,下搭架,开黄花,条条青龙藤上挂。(丝瓜)

2、上搭架,下搭架,串串珍珠藤上挂。(葡萄)

葡萄和丝瓜都是*搭架子才能往高处攀援的植物,爬山虎也是一种蔓生植物,它搭架吗?

(这个问题的提出,学生展开形象思维,激起学生学习兴趣。)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爬山虎的脚》,看看叶圣陶爷爷是如何把爬山虎怎样爬墙的这一幅美丽画卷展现在我们面前的。

二、理清条理,扶放结合

自读课文第三自然段结合以下四种学习方法自学:

1、整体感知,学生的自学:

⑴ 问答法。

⑵ 提问法。

⑶ 朗读法。

⑷ 画图法。

2、理清条理:

汇报学习情况,师给予适当地点拨。

3、课件出示:

指导朗读,重视培养学生的诵读能力。

三、结合课件,披文入情

直奔重点,播放课件,品味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的。

1、把握整体:

学生快速跳读,看看作者是怎样描写的。

2、深入部分:

3、课件演示:

动画感受,让语言的描述升华为形象的感性认识。

4、指导朗读:

感受爬山虎如何爬墙,体会作者的喜爱之情。

四、指导学法,领悟爬山虎触着墙和没触着墙的不同情

1、总结学法:

针对课堂上相关学法加于小结。

2、指导自学:

这一段描写哪几种情况下的爬山虎的脚?找词句来分析,用学习上一部分的方法来学习这一部分。

3、汇报自学:

理顺条理的基础上完成对黑板板书的补充。

4、教师小结:

结合课件,指导体会作者的喜欢、愉快的心情。

五、总结评价延伸课外

1、编儿歌或谜语:

⑴ 生畅所欲言:

① 小小叶儿多又多  ② 爬山虎呀真厉害  ③ 是虎不是虎

春风吹来会跳舞    高楼大厦任你爬   有脚只会爬

几根细丝长茎上    不怕高来不怕累   紧贴墙上绿

使你疑是小蛟龙    勇往直前不退缩   离墙便枯死

2、展示生活中的其他蔓生植物:

⑴ 生上台展示。

(通过简介拓展学生的知识面,进一步培养表达能力。)

⑵ 教师综合性评价。

(结合观察方法、写作运用几方面来谈。)

3、总结评价后布置作业:

按描写爬山虎的脚的方法展开想象写你看到的大自然中的有关动物、植物为适应周围的生活需要而进行的相关的生理调节。(沙漠中的骆驼、仙人掌;猫的脚垫等等)

《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 12

【教材分析】

《爬山虎的脚》这篇课文是著名作家老舍先生的佳作,文中主要讲了爬山虎的叶子,爬山虎的脚的形状,特点,以及他是怎样用脚爬的,启发人们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

本课的重点:了解作者是怎样用生动,准确的语言写出爬山虎叶子和脚的特点,通过对词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

写爬山虎的叶子,作者从嫩叶写到成叶,重点讲成叶,从叶子的颜色,形状及叶子的动态描写,让人产生喜爱之情。

在介绍爬山虎脚的特点时侧重从三个方面来写:

1、爬山虎脚的样子和颜色。

2、爬山虎是怎样向上爬的。

3、爬山虎的脚与墙的依赖关系。

【学生分析】

处在四年级的小学生特有的好奇心重、接受新事物快的特点,有探求新知识的欲望。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2、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理解课文中

重点词、句、段。

4、学会作者是怎样在细心观察的基础上,围绕爬山虎的脚,把

意思写清楚。

3、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培养观察和写作能力。

【教学难点】

爬山虎是怎样向上爬的。让学生正确理解爬山虎的脚不同于人的脚,而是长出一只脚巴住墙,再长出一只脚继续巴住墙向上。围绕爬山虎的脚把意思说得十分清楚。

【教学重点】

1、通过课文内容的理解,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

2、继续练习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和抓住课文主要内容,并学习作者观察周围事物的方法,培养观察事物的能力。

【教学设想】

1、坚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学理念,课堂讲授力求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通过细心观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方式,让学生参与到知识的产生、形成和发展过程中。

2、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和阅读兴趣的激发,在学生的自主实践中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能力。

3、重视培养语感,丰富情感体验,内化课本语言,拓展语文学习空间。

4、借助实物、图片、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不仅直观、形象、生动,同时弥补了课本知识的局限性。

【教学过程】

一、多种方式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1、谜语:

(1)上搭架,下搭架,条条青龙藤上挂。(丝瓜)

(2)上搭架,下搭架,串串珍珠藤上挂。(葡萄)

设计意图:激发兴趣,并从中了解到植物的特点。

2、导语:

我们种丝瓜和葡萄都需要搭架子,不然,丝瓜和葡萄就不能往高处生长。爬山虎,也是一株软软的藤,可它不用搭架子,也能往高处爬,爬到墙上、屋顶上,岩石上,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它有脚。)哪些同学看见过真的爬山虎?(展示爬山虎实物)你们平时看见的是爬山虎的什么?(叶子)那你们仔细观察过爬山虎的脚吗?叶圣陶爷爷就是一个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人。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写的《爬山虎的脚》。

设计意图:拿自己和作者对比,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习惯。

3、对课题质疑。

读课题,想一想,你如果是作者,你会从哪些方面去写。(叶子、脚的位置、形状、颜色、怎么爬、脚的变化)叶圣陶爷爷写了爬山虎的哪些方面呢?让我们走进课文。

设计意图:置换角色,从课题质疑,可激发探究的兴趣,又可抓住课文主要内容。

二、整体感知课文,理清叙述脉络

1、请同学们自由地朗读课文,在读中注意这样两个问题:(1)圈出课文的生字新词。(2)课文每个自然段分别写了爬山虎的什么?

2、检查交流:

(1)请认为自己是学习最认真的一个同学当小老师,领读词语。

嫩绿舒服均匀重叠空隙漾起拂过叶柄蜗牛紧贴蛟龙枯萎逐渐牢固

设计意图:学生当小老师,增强自豪感,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2)你读懂了每个自然段写了什么?

第一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生长得很茂盛。第二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叶子很美丽。第三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脚的生长位置、样子、形状。第四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脚是怎么爬的,第五自然段写了爬山虎脚的变化。

三、自主研读,交流收获

1、你对爬山虎哪一个方面最感兴趣,就请选择其中的一个自然段仔细读一读,画一画,议一议,看看你有那些感悟和收获?可以和你的小伙伴一起学习。

设计意图: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意识和习惯,打破传统“串讲”形式,以学生自主阅读为主,充分让学生自读、自悟,让学生学会主动学习。

2、汇报交流。

交流话题一:在写爬山虎的叶子的这一段你什么收获?

喜欢写爬山虎叶子的同学请举手。

(1)在第二自然段,你觉得叶子美在什么地方?(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漾起波纹,好看得很。)你能读出风轻轻拂过叶子,叶子像波浪轻轻漾起的感觉吗?这是一种动态的美。还有哪句写出了叶子的静态美?(“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不留一点空隙。”)为什么觉得这样的叶子给人以美的享受?(绿得新鲜,铺得均匀,排列整齐不重叠。)那谁能读出叶子这种绿的美,密又匀称的美来呢?观察叶子中,叶圣陶爷爷还观察到了叶子颜色的变化,叶子的颜色是怎么变化的?(刚长出来的叶子是嫩红的,没过几天是嫩绿的,长大的叶子绿得很新鲜。)叶子的颜色变化也很美啊,谁能读出这种美来?老师为你们配上爬山虎的各种图片,能读得更美吗?

设计意图:处处注重了读,在朗朗的读书声中,学生获得了美的体验,激发起对美、对大自然的向往,也充分感受到语言的美。

交流话题二:爬山虎脚的位置、形状、颜色是怎样的呢?

爬山虎的叶子这样的繁茂、美丽,充满勃勃生机,跟它的脚有着很大的关系。出示图片:谁能说说爬山虎的脚长在什么地方?脚的样像什么?颜色是怎样的?课文是怎么写的?再读一读。把脚的样子比作什么?把脚比作蜗牛的触角,使人一看就知道很细。这么细的脚,作者都仔细看过是枝状的,并数了有六七根,说明叶圣陶爷爷观察得很仔细多具体啊!作者写爬山虎的脚更能看出他观察十分细致了。

设计意图:图文结合,不仅体会到语言的生动,还了解作者的观察很细致。教给学生观察和表达的方法。

交流话题三:怎么爬的?

在第四自然段中,作者用了哪些十分贴切的动词写出了爬山虎爬的过程?(触、巴、拉、贴)“一脚一脚”换成“有步一步”有什么不同?看课件演示爬山虎爬的过程。

设计意图:抓住重点词句去体会,又以多媒体直观演示,突破了教学难点。

交流话题四:爬山虎的脚有什么变化呢?

谁能汇报你读这段的收获?(没有触着墙的,枯萎了,触着墙的,脚巴在墙上的相当牢固。)“……要是……休想……”说明了什么?可见爬山虎的脚巴住墙是多么牢固啊。风能掀下它,不让它继续往上爬吗?雨能阻挡它向上攀登吗?可见爬山虎的脚具有多么不屈不挠的攀登精神啊!现在你对爬山虎的脚产生了什么新的感受?请带着这种感受再读最后一自然段。

设计意图:语文教学要有人文性。在自然现象中渗透人文熏陶,在读中不知不觉内化了语言,积累了语言。

四、引导发现,总结写法

1、本文的课题是《爬山虎的脚》,作者对爬山虎的脚作了十分具体的介绍,那为什么又写了爬山虎的叶子?

设计意图:因为人们主要观赏的不是爬山虎的脚,而是爬山虎好看的叶子,有了爬山虎的脚,爬山虎才能爬得更高、长得更好的关系。

2、你从作者观察爬山虎中受到那些启发?可以结合句子来谈吗?(1)观察细致。(2)要抓住特点观察。(3)要注意事物的细微变化。

设计意图:在理解课文的同时,也让学生了解到具体的观察方法,使理论和实际例子相结合,学生更容易掌握。

五、拓展文本,课堂延伸

1、仿照《爬山虎的脚》作者的观察方法,观察一种植物,先从远处看,再从近处看,特别要仔细观察它的茎、叶、花,看看有什么特点,再把它具体写下来。

设计意图:读写结合,学有所用,既是对原有知识的巩固,又让学生在练笔中提高了写作能力。

2、课外查询资料:(1)本文作者叶圣陶的生平。(2)爬山虎的有关知识。

设计意图: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的学习需要课堂外更广阔的学习空间,而查阅资料,就能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不断促进学生的发展。

板书设计:爬山虎的脚

叶子美:嫩红嫩绿绿得新鲜匀称整齐

脚的位置、形状、颜色

脚怎么爬:触─→巴─→拉─→贴

脚的变化:牢固萎了

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 13

教学目标:

1、能流利的朗读课文,读懂课文;具体了解爬山虎的脚的特点;理解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

2、感受作者生动具体的描写,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

教学重难点:

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

教学过程:

一、板题、读题: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六课爬山虎的脚(叶圣陶)。

二、检查上节课的学习情况:

1、上课前先检测一下同学们对于生字的掌握情况。

(听写:重叠、均匀、逐渐、触角)。

2、 背诵第二自然段(指名背、齐背)

三、新授:

过渡:听了同学们的背诵,让老师再一次感受到了爬山虎叶子的美,爬山虎的叶子之所以生机勃勃铺满墙,这跟它的脚有着密切联系,课文的第三、四、五自然段详细的描写了爬山虎的脚。这节课我们随着叶圣陶爸爸一起去学习写“脚”的部分。

1、出示问题、自读课文,边读边思考。

想一想课文围绕爬山虎的脚写了哪些方面的内容?把你喜欢的部分读一读。指名回答。(板书:位置、形状、颜色;爬;触着墙,没触着墙)

2、学习第三自然段

那书上是怎样介绍爬山虎的脚的位置、形状、颜色的呢?请找出来自己读一读。

(1)指名读

(2)出示课件填一填

(3)我们已经对爬山虎的脚有所了解了,根据文中所描写的,现在请你试着画一画爬山虎的脚,看谁画好,指一名同学上台画;

(4)评一评,是否画得准确(出示课件,师引导学生体会“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一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使文章描写得生动具体)。

(5)通过作者的描写,我们体会到了作者写得非常细致,那 爬山虎有自己独特的爬的本领,课文中哪一段告诉了我们?

3、学习第四、五自然段:

(1) 合作学习(出示课件):

A、指名读合作学习要求

B、合作学习

C、反馈

(2)抓住“巴”字(老师请一名同学上台,老师演示“巴”这一动作,请一名同学说出“巴”的感受),结合第四、五自然段,你还从文中的哪些句子中可以体会到爬山虎的脚就紧紧地“巴”在墙上的。

(3)同学们,你们看过壁虎爬墙吗?大家学了文,又观察了爬山虎,能说说壁虎爬墙和爬山虎的爬有什么不同呢?爬山虎是不是只往上爬呢?根据学生回答,回归第二段“叶尖一顺儿朝下……好看得很。”再问:课后思考题(金话筒)。 最后一句把爬山虎的脚比作蛟龙的爪子,有什么作用?

(4)齐读三、四、五自然段 四、拓展文本,课堂延伸

学了这篇课文,你知道了什么,有什么启发?

五、作业

生活中,还有哪些与爬山虎相似的植物呢?课后去观察葡萄、丝瓜、冬瓜等并试着去写一写。

《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 14

文本分析:

文章运用散淡的语言、恬静的笔法,细致地描写了爬山虎生长的地方、爬山虎的叶子、爬山虎的脚的形状特点、它是如何一步一步往上爬的等内容。文章从整体到部分,重点放在爬山虎的脚上,并紧扣题目,让学生读后产生探究的欲望,激发他们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强烈兴趣。

教学本文,不仅要让学生读懂课文,了解爬山虎的特点以及它是怎样用脚爬的,还要引导学生学习作者观察事物、抓住事物特点的方法,学习如何写出内容具体的文章的方法。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均、柄、蜗”等5个生字(包括1个多音字),会写“虎、操、占”等14个生字;理解相关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清课文的写作顺序,了解爬山虎的特点,体会作者对爬山虎的喜爱之情。

3、学习作者细心观察事物的方法,培养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意识。

教学重点:

1、运用多种方法理解文中的重点词语。

2、自觉运用抓重点词句、联系生活实际等阅读方法读懂课文,感受爬山虎的叶子和脚的可爱。

教学难点:

1、把握课文的描写顺序,学习作者观察事物的方法。

2、观察一种植物,仿照课文的写法具体、有序地写一写。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出示爬山虎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它的叶子、脚有什么特点。

导语:同学们,我们知道丝瓜、葡萄要依附着架子才能往高处生长,而有一种植物却不需要这样的架子,这是什么植物呢?请同学们看看PPT上的图片,告诉老师这种植物是——(学生齐声:爬山虎)。对了,就是爬山虎。今天我们就走近爬山虎,看看它是什么样的。

2、教师板书课题,引导学生通过课题思考课文的主要内容。(板书:爬山虎的脚)

过渡:同学们,人和动物是有脚的,借助脚可以行走、跳跃。那么植物也有脚吗?答案是肯定的,爬山虎就是有脚的植物。它的脚是什么样的?有什么用处呢?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来学习课文吧!

二、初读课文,检测预习

1、介绍作者及爬山虎的相关知识。

叶圣陶(1894—1988)原名叶绍钧,字秉臣、圣陶,江苏苏州人,现代作家、教育家、文学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主要作品有童话集《稻草人》,小说集《隔膜》《火灾》,长篇小说《倪焕之》等。

叶圣陶改名趣事:叶圣陶曾数次改名。他原名叶绍钧,12岁入苏州长元吴公立小学时,请先生章伯寅取一个立志于爱国强国的字。章先生说:“你名绍钧,有诗曰‘秉国之钧’,取‘秉臣’为字好。”并教育他要爱国就得先爱乡土,晓得乡土的山川史地名人伟业。1911年10月15日,苏州在辛亥革命中光复了。次日,叶绍钧找到章伯寅先生说:“清廷已覆没,皇帝被打倒了,我不能再作臣了,请先生改一个字。”先生笑了笑说:“你名绍钧,有诗曰‘圣人陶钧万物’,就取‘圣陶’为字吧。”叶绍钧满意而去。1914年6月10日,叶绍钧在《小说丛报》第2期发表文言小说《玻璃窗内之画像》,署名“圣陶”。以后他又把姓氏与笔名“圣陶”连了起来,这才有

爬山虎:多年生大型落叶木质藤本植物,其形态与野葡萄藤相似。夏季开花,花小,呈黄绿色,浆果紫黑色。爬山虎的适应性强,喜阴湿环境,但不怕强光,耐寒,耐旱,耐贫瘠,气候适应性广泛,在暖温带以南冬季也可以保持半常绿或常绿状态。耐修剪,怕积水,对土壤要求不严,阴湿环境或向阳处均能茁壮生长,但在阴湿、肥沃的土壤中生长最佳。但爬山虎的根会分泌酸性物质腐蚀石灰岩,沿着墙的缝隙钻入其中,使缝隙过大,严重可至墙体碎裂倒塌。

2、教师播放朗读音频,学生边听边感受朗读的节奏和语气。

3、学生自读课文,同时圈出生字新词。

4、教师检查学生的生字词预习情况。

(1)出示带拼音的字词卡片,指名学生认读。教师相机纠正。

会写的字:爬山虎(hǔ),操(cāo)场,占(zhàn)据,嫩(nèn)红,舒(shū)服,一顺(shùn)儿,均(jūn)匀,重叠(dié),空隙(xì),茎(jīnɡ),叶柄(bǐnɡ),枯萎(wěi),瞧(qiáo)不起,牢固(ɡù)。

会认的字:蜗(wō)牛,弯曲(qū)。

(2)指导学生归类识字。

部首归类:

土:均(均匀)坎(坎坷)培(培育)坤(乾坤)。

木:柄(把柄)柱(支柱)松(松树)栏(围栏)。

量词归类:

阵:一阵风一阵雨一阵清香根:一根茎一根针一根木棍。

(3)引导学生观察字形、结构,了解字的笔画,教师示范书写重点字,指导学生书写。

书写指导:

[操]左右结构,左窄右宽。左部“扌”竖钩直挺;右部“喿”上窄下宽,上部三“口”大小不一,下部“木”横长托上。

[占]上下结构,上下对正。上部竖直,在竖中线上;下部“口”两竖略向内斜。

[叠]上中下结构,整个字重心要稳。上部三个“又”的末笔捺都改点;中部“冖”宽,横段在横中线下侧;下部“且”居中,底宽与“冖”相当。

[瞧]左右结构,左窄右宽。左部“目”框内两短横分写在横中线上下;右部上窄、长,下宽、扁,“”横画间隔均匀,“灬”上合下开,形成宽底,托住上部。

易错提示:

[舒]右部是“予”,不要多加一撇写成“矛”。

[隙]右部上面是“”,不要写成“小”;中间是“曰”,不要写成“日”或“目”。

(4)学生进行书写练习,教师巡视,相机纠正学生的书写错误。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指名学生分自然段朗读,圈画出有疑惑的词句。

2、同桌交流朗读情况,教师结合交流情况点拨理解重点词语。

(1)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

预设:查词典理解词语的含义,并结合句子确定义项。“新鲜”在词典中的解释有:

①(刚生产、宰杀或烹调的食物等)没有变质,也没有经过腌制、干制等。

②(空气)经常流通,不含杂类气体。

③(事物)出现不久。

④新奇;稀罕。引导学生想象刚长出来的叶子的样子,可以确定“新鲜”在这里的意思对应选项①。

(2)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

预设:引导学生想象石子丢进水中所产生的水波荡漾的景象,进而结合该句,理解“漾起”指的是爬山虎的叶子在风的吹动下上下起伏。

(3)不要瞧不起那些灰色的脚,那些脚巴在墙上相当(牢固)。

预设:理解“牢固”的意思,教师可以演示东西被胶水粘住难以拉伸的情景,让学生直观地感受什么状态才是“牢固”。也可以直接让学生查词典,理解词义。

3、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引导学生默读课文,在默读中思考下列问题。

阅读与思考:

A、爬山虎生长在什么地方?(墙上)

B、课文介绍了关于爬山虎的哪些内容?(爬山虎生长的地方;爬山虎的叶子、脚;爬山虎是如何用脚爬行的)

C、爬山虎叶子的颜色是怎样变化的?(嫩红→嫩绿)

D、爬山虎的脚是什么样子的?(枝状;像蜗牛的触角;嫩红)

E、从作者的描写中,我们可以看出他对爬山虎有着怎样的感情?(喜爱)

结构梳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交代了爬山虎生长的地方。

第二部分(第2自然段):写爬山虎叶子的特点。

第三部分(第3~5自然段):写爬山虎的脚的样子以及它是如何一步一步地往上爬的。

四、课堂回顾,交流收获

1、教师总结本课时教学内容,并点评学生的课堂表现。

过渡:同学们,请你们想象一下,一面墙上巴满了绿绿的爬山虎,风一吹,满墙的叶子起伏荡漾,这是多么美的景致。叶圣陶先生是个善于观察生活的人,他捕捉到了爬山虎的美,并且用生动的文字将这种美呈现了出来。下节课上我们将继续深入课文,具体探究这种美。

这节课上,我们主要学习了本课的生字以及重点词语,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并且给课文划分了层次,同学们表现得都很不错。

2、引导学生交流收获。

(1)交流并积累从文中学到的理解词语、划分层次的方法。

(2)摘抄并积累文中描写生动的句子。

描写爬山虎的美句

远远望去,一墙绿油油的爬山虎,像绿色的绒毯挂在墙上。

每当微风轻轻滑过爬山虎时,爬山虎像被淘气的风儿掀起了绿色的衣裙,接连不断,好似一个接一个的波浪,凑成了一个绿色的海洋。

爬山虎的叶子一层又一层地围绕着枝条,无数的藤蔓又一圈圈地围绕着主干。叶子是那样茂盛,这时整片的爬山虎就变成了彩色的流动的瀑布,亦真亦幻,倾泻不止。

红红的爬山虎散发着浓浓的秋意,绽放着灿烂的笑容,显示着生命的魅力。是希望,是热血,是收获,似乎每一片红叶都写满无限的遐思,挂着一个又一个故事,将生命化为永恒。

五、作业设计,巩固提升

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1、学生听写词语,教师检测学生课后的复习情况。

2、指名学生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明确:这篇课文细致地描写了爬山虎生长的地方,爬山虎的叶子,爬山虎的脚的形状和特点,以及它是如何一步一步地往上爬的。作者细致的描述,使我们产生了探究的欲望,激发了我们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强烈兴趣。

3、教师过渡,导入新课。

过渡:爬山虎多么有趣啊,竟然能用脚往上爬。它的脚究竟长在哪呢?是什么样子的?它又是如何用脚往上爬的呢?就让我们随作者一起走进课文去深入了解。

二、研读课文,重点探究

1、自主交流,整体把握。

(1)学生自由读文,教师出示自读要求,引导学生圈画重点。

阅读与思考:

A、用横线画出描写长大后的爬山虎的叶子的句子。

B、用波浪线画出描写爬山虎的脚的句子。

C、用“○”圈出描写爬山虎的动作的词语。

(2)小组合作交流,理解圈画的重点词句。

2、汇报展示,品读课文。

(1)小组代表汇报圈画的词句,教师相机点拨重要语句。

A、爬山虎刚长出来的叶子是嫩红的,不几天叶子长大,就变成嫩绿的。

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这几句话描写的是爬山虎的叶子,细细品读,思考:爬山虎的叶子的颜色是如何变化的?长大了的叶子有什么特点?)

预设:引导学生找出句子中描写颜色的词语“嫩红”“嫩绿”“绿得那么新鲜”,这些词语揭示了爬山虎的叶子从刚长出到长大后的颜色的变化过程。对长大了的叶子的描写集中在后面一句,用两个词语来概括就是:绿、整齐。

B、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这句话运用了什么描写手法?你能用自己的话描述叶子在风的吹拂下的情景吗?)

预设:此题旨在考查学生对景物的描写手法的把握。首先,引导学生朗读句子,从“风拂过”“漾起”中体会这句话是对爬山虎的叶子的动态描写。其次,引导学生发挥想象,感受叶子在风的吹拂下的其他动态,用流畅、生动的句子写下来。

C、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这两句话从哪些方面描写了爬山虎的脚?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作者为什么能将爬山虎的脚描写得这么细致?)

预设:首先,引导学生把握这两句话的主要意思。前一句交代了爬山虎的脚的位置。后一句写出了爬山虎的脚的形状。其次,引导学生体会“像蜗牛的触角”所运用的修辞手法。描写细致,是因为细心观察,引导学生体会到这一层,使他们养成善于观察周围事物的好习惯。

D、爬山虎的脚触着墙的时候,六七根细丝的头上就变成小圆片,巴住墙。细丝原先是直的,现在弯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紧贴在墙上。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画出表示爬山虎爬墙的动作的词语,思考:这些词语有什么作用?爬山虎爬墙的过程是怎样的?)

预设:引导学生朗读句子,边读边画出表示动作的词语。这几句话描写的是爬山虎爬墙的过程,引导学生分析每个分句的含义,把握爬墙的步骤,然后用精练的语句概括每一步骤。

(2)引导学生思考并探究其他知识要点。

A、课文的题目是“爬山虎的脚”,文中为什么还要介绍爬山虎的叶呢?

明确:思维一,叶和脚是一个整体,都是爬山虎的一部分,不可能脱离彼此单独存在。

思维二,人们是先看到爬山虎的叶子,然后才观察它的脚,它的脚藏在叶子下面。

思维三,爬山虎的叶子不断地吸收阳光,它的脚才能长得好,才能不断地向上生长。

B、爬山虎叶子的叶尖为什么一顺儿朝下?为什么说“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

明确:“一顺儿”是指同一个方向或顺序,爬山虎的叶尖一顺儿朝下,是说没有一片叶子是朝另一个方向的,长得如此整齐,令人惊叹。结合上下文,边看插图边想象爬山虎向上爬的过程,它的脚由直到弯,一拉一紧爬上去了。与它的脚反方向长的叶柄便向下垂,叶尖便自然地也向下垂。一顺儿朝下的叶尖,如此整齐的叶子,多像一幅画。

叶子为了充分吸收阳光,所以均匀而不重复地生长,可见爬山虎是多么聪明的植物啊!

C、描写爬山虎爬墙的过程的句子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你发现了吗?请具体说说。

明确:“细丝原先是直的,现在弯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茎一拉,使它紧贴在墙上。”这句话是讲爬山虎的脚是怎样爬的。这句话“弯、拉、紧”三个字,有一连串的因果关系。由“直”到“弯”,缩短了距离,所以产生了拉力;产生的拉力,使爬山虎在墙上贴得很紧,继而一脚一脚地往上爬。

D、学习课文,你还有哪些收获?请和大家分享一下。

明确:学习课文的收获是多方面的,词语、句子、所运用的修辞手法、描写事物的方法,语言表达的特点、文章的内容、主旨等,只要是合理的,都可以写。要善于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多方面理解课文,这样才能真正学有所得。

(3)回味课文,教师总结。

小结:一片普普通通的爬山虎,就那么静静地贴在墙上,绿着,生长着,没有妖娆的身姿,也不会引起人们的惊叹。但叶圣陶先生注意到了爬山虎的美,并用生动的文笔写出了它一步一步地往上爬的姿态,从而成就了一篇经典美文。如果我们也能像叶圣陶先生那样,随时留心周围的事物,何愁不能发现美呢?

三、拓展阅读,赏析名段(篇)

1、出示课外名篇片段课件,指名学生朗读。

那天下午,天气很好。我来到叶老先生住的四合院。刚进里院,一墙绿葱葱的爬山虎扑入眼帘。夏日的燥热仿佛一下子减少了许多,阳光都变成绿色的,像温柔的小精灵一样在上面跳跃着,闪烁着迷离的光点。

我们的交谈很融洽,仿佛我不是小孩,而是大人,一个他的老朋友。他亲切之中蕴含的认真,质朴之中包含的期待,把我小小的心融化了,以至不知黄昏的到来。落日的余晖染红窗棂,院里那一墙的爬山虎,绿得沉郁,如同一片浓浓的湖水,映在客厅的玻璃窗上,不停地摇曳着,显得虎虎有生气。

——肖复兴《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2、阅读与交流。

(1)“我”在哪里见到了爬山虎?(叶老先生家的院子里)

(2)第一次见到那墙爬山虎,“我”的主要感受是什么?(绿)

(3)作者将阳光比作什么?从中可以感受到他怎样的心情?(小精灵;形象地表现了作者初到叶老先生家时兴奋、激动的心情)

(4)读选文第二段,说说“我”的心被什么融化了。(叶老先生的平易近人、认真质朴)

(5)选文第二段再次描写爬山虎,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突出了爬山虎的什么特点?(比喻;绿)

四、读写结合,学有所获

过渡:同学们,世间万物丰富多彩、美不胜收,而且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果我们细心观察,就能发现大自然的许多奥秘。让我们快快行动起来,去探索,去发现吧!

1、出示“小练笔”,教师可以适当点拨写作技巧,引导学生练习片段写作。

小练笔:植物世界丰富多彩,给我们的生活增添了无穷乐趣。观察自己感兴趣的某种植物,用一段话写出它的特点。

提示:这种植物叫什么名字?它的茎是什么形状的?叶子是怎样生长的?在生长过程中花的颜色有什么变化?

2、学生写作片段,教师指名学生朗读,集体评议。

片段示例:韭菜兰也是一种兰花,只是因为它的叶子像韭菜,所以才叫韭菜兰。韭菜兰刚长出来时,就像小草的嫩芽。差不多两个月后,就长大了,果真像韭菜一样。韭菜兰大约在七八月开花。开花前,它先长出一根绿竿,接着露出花骨朵儿,过上几天,就开花了。它的花是乳白色的,虽然没有牡丹的富贵,也没有茉莉的清香,更没有桃花的花枝招展,却有自己独特的风格:清秀淡雅。她歪着头,就像一位羞涩的少女,使人一见即生怜惜之情。

点评:这个片段一开始即点明所写植物的名称及样子,然后按顺序描写了它从长出来到开花的过程,时间线条非常清晰。在描写韭菜兰的花时,将它和牡丹、茉莉、桃花进行比较,同时运用拟人修辞手法,突出了韭菜兰的清秀淡雅、惹人怜爱。描述很生动,文段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五、作业设计,巩固提升

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板书设计:略。

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 15

教学主题:

《爬山虎的脚》

课时:

两课时

授课对象:

四年级学生

设计者:

xx县寿xx小学李志敏

目标确定的依据:

1.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

(1)对学习汉字有浓厚的兴趣,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会使用字典、词典,有初步的独立识字能力。

(2)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

(3)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2.学情分析

我们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知识基础,他们的思维正处在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抽象思维很大程度上是借助形象思维来完成的,所以单凭教师单一的讲解,学生可能存在很大的疑点,如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的。在教学中,适当运用信息技术,并培养学生合作学习方法的意识,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教材分析

《爬山虎的脚》是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七册里的一篇观察描写某种植物的精读课文。作者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叶圣陶。叶爷爷在本篇课文中用细致简洁的文笔分别介绍了爬山虎叶子和脚的形状特点以及它是怎样用“脚”爬墙的,来启发学生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要注意留心细致地观察身边的事物。本篇课文是安排在本册中的第七单元组中,其目的是在读懂,理解字、词、句、段的基础上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继续学习和进一步巩固怎样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的知识点、学习作者观察事物的方法,培养学生们观察事物的能力,同时增强他们具有爱护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并为保护自然环境做力所能及的小贡献。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能流利的朗读课文,读懂课文,了解爬山虎的特点;理清课文叙述顺序,能抓住课文主要内容。

2、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培养细致、有序的观察习惯,背诵3、4自然段。

评价任务

任务一: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能流利的朗读课文,读懂课文,了解爬山虎的特点;理清课文叙述顺序,能抓住课文主要内容。

任务二: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培养细致、有序的观察习惯。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巧妙的开场白可以吸引学生注意,创设良好的课堂教氛围,在阅读教学开始时,教师通过生动的多媒体课再现与课文有关的情景,激发学生情感,然后老师就问:你们知道在这一大片绿油油的叶子里面藏着什么?这样设置悬念,激发学生探究新知识的欲望。

(二)合作探究、深入研读

小学生是通过形象来认识世界的,在阅读中只有设法让学生感受到语言文字所描绘的鲜明形象,才能引起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关注,才能入境生情,促进自悟。如;

(1)画一画

让学生拿起笔画一画爬山虎的脚,这样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而且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2)找一找,演一演,议一议,了解爬山虎是怎样往上爬的。

先让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书,找出爬山虎怎样爬的句子。标出爬山虎怎样爬的动词(触、巴、拉、贴)。然后小组合作怎样演好爬山虎向上爬的动作,推荐代表上台表演,其他学生评价,好在哪里,不好的地方应该怎样改。最后引导学生欣赏课件,议论把“一脚一脚”换成“一步一步”行不行?通过看课件、讨论,学生不但理解了“一脚一脚”的意思,而且还让学生真正明白了爬山虎究竟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进一步体会到作者用词的准确和观察的细致。

(3)用“如果……就”的句式说说你的发现。

(三)总结全文,指导学法

学生提出问题,并且带着问题读书,读中解决问题,这仅仅是阅读教学的浅层目标。而带着疑问走出课堂才是创新型学生应该具备的素质。因此,本节课采用问题来总结课文:学习这篇课文,作者在观察方面有什么地方值得我们学习?

(四)拓展文本,延伸课堂

一节好课的结束应该是课外阅读的开始。

(五)作业布置:以《我发现……的秘密》写片段。

第二课时

一、回顾旧知,进入课文

上节课我们初步了解了课文每个自然段的意思,谁能说说课文介绍了爬山虎的哪些方面?(叶子,脚的样子,怎么爬的和脚的变化。)

二、自主研读,交流收获

1、你对爬山虎哪一个方面最感兴趣,就请选择其中的一个自然段仔细读一读,画一画,议一议,看看你有那些感悟收获?可以和你的小伙伴一起学习。

(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意识和习惯,打破传统“串讲”形式,以学生自主阅读为主,充分让学生自读、自悟,让学生学会主动学习。)

2、汇报交流。

交流话题一:在写爬山虎的叶子的这一段你什么收获?

(1)在第二自然段,你觉得叶子美在什么地方?(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漾起波纹,好看得很。)你能读出风轻轻拂过叶子,叶子像波浪轻轻漾起的感觉吗?这是一种动态的美。还有哪句写出了叶子的静态美?(“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不留一点空隙。”)为什么觉得这样的叶子给人以美的享受?(绿得新鲜,铺得均匀,排列整齐不重叠。)那谁能读出叶子这种绿的美,密又匀称的美来呢?观察叶子中,叶圣陶爷爷还观察到了叶子颜色的变化,叶子的颜色是怎么变化的?(刚长出来的叶子是嫩红的,没过几天是嫩绿的,长大的叶子绿得很新鲜。)叶子的颜色变化也很美啊,谁能读出这种美来?老师为你们配上音乐和爬山虎的各种图片,能读得更美吗?(处处注重了读,在朗朗的读书声中,学生获得了美的体验,激发起对美、对大自然的向往,也充分感受到语言的美。)

交流话题二:爬山虎脚的位置、形状、颜色是怎样的呢?

爬山虎的叶子这样的繁茂、美丽,充满勃勃生机,跟它的脚有着很大的关系。出示图片:谁能说说爬山虎的脚长在什么地方?脚的样像什么?颜色是怎样的?课文是怎么写的?再读一读。把脚的样子比作什么?把脚比作蜗牛的触角,使人一看就知道很细。这么细的脚,作者都仔细看过是枝状的,并数了有六七根,说明叶圣陶爷爷观察得很仔细多具体啊!作者写爬山虎的脚更能看出他观察十分细致了。

交流话题三:怎么爬的?

在第四自然段中,作者用了哪些十分贴切的动词写出了爬山虎爬的过程?(触、巴、拉、贴)“一脚一脚”换成“有步一步”有什么不同?看课件演示爬山虎爬的过程。

交流话题四:爬山虎的脚有什么变化呢?

谁能汇报你读这段的收获?(没有触着墙的,枯萎了,触着墙的,脚巴在墙上的相当牢固。)“……要是……休想……”说明了什么?可见爬山虎的脚巴住墙是多么牢固啊。风能掀下它,不让它继续往上爬吗?雨能阻挡它向上攀登吗?可见爬山虎的脚具有多么不屈不挠的攀登精神啊!现在你对爬山虎的脚产生了什么新的感受?请带着这种感受再读最后一自然段。

三、引导发现,总结写法

四、拓展文本,课堂延伸

1、仿照《爬山虎的脚》作者的观察方法,观察一种植物,先从远处看,再从近处看,特别要仔细观察它的茎、叶、花,看看有什么特点,再把它具体写下来。

2、课外查询资料:(1)本文作者叶圣陶的生平。(2)爬山虎的有关知识。

【板书设计】:

6、爬山虎的脚

叶子美:嫩红嫩绿绿得新鲜匀称整齐

脚的位置、形状、颜色

脚怎么爬:触--→巴--→拉--→贴

脚的变化:牢固萎了

《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 16

教学目标:

1、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培养观察能力

2、能流利得朗读课文,了解爬山虎的特点

教学重点:

1、通过对课文的理解,了解爬山虎的特点

2、学习作者抓住爬山虎的特点,把一个意思写清楚的方法

教学难点:

爬山虎的脚往上爬的过程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谈话:同学们,大自然是神奇的,也是奇妙的,你们曾跟随老师一起欣赏了理想的无比的五彩瑶池,感受了高大的皂荚树给我们带来的快乐……今天老师带同学们去观赏一种植物——爬山虎

2、板书课题爬山虎的脚

3、齐读课题思考:从课题看,课文主要写了爬山虎的什么?

4、质疑看到课题同学们想知道一些什么呢?(学生自己提问)

(1)爬山虎的脚长在什么地方?

(2)爬山虎的脚是什么样子的?(是不是与我们人的脚是一样的)

(3)爬山虎的脚是怎么爬的?

二、总体感知,明确重点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课文,看看作者是怎样写爬山虎的!

2、再一次齐读课文,边读边想,解决新词的读音问题

均匀(junyun)空(konhg)隙茎(jing)柄(bing)蛟(jiao)龙

三、重点讲解学习3----5自然段

1、解决第一个问题

(1)让我们先来解决第一个问题,让我们来找一找课文中哪一部分内容可以回答这个问题,把这一段找出来,读一读

(2)说说你找出的这段话中哪一句准确地描写了爬山虎脚的位置,认真读一读(2—3遍,个人读,齐读)——————原来,爬山虎的脚是长在茎上的。

(3)我们已经知道了,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那么,如果让你来画一画爬山虎的脚,你还需要知道那些信息呢?(回答第二个问题)我们来找一找这些信息!

(大屏幕展示)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这就是爬山虎的脚。(让同学注意标号的词)

(4)动手画,比一比

(5)肯定同学的正确答案,再引导大家注意划线的`词,读一读

2、解决问题三

自然过渡:原来,爬山虎的脚就是那几根细丝,可是你们看(出示爬山虎爬满围墙及高楼的图片),学生惊

(1)大屏幕上出示第四段的内容,让同学们找找动词,用横线画出来,读一读这几句话

(2)看到这些动词,你的脑海中战线了爬山虎向上爬的形象吗?

(3)学生困惑

(4)课件展示动画[爬山虎其中一只脚巴在墙上的过程,仔细观察脚的变化]

(细丝由直到弯曲,到长出小圆片,最后巴在墙上)

(5)爬山虎就是这样一步一步向上爬的。

3、如果爬山虎的脚要是没有触到墙又会是什么样子呢?

(1)生齐读第五段,在读中了解爬山虎的特点

(2)读一读,比一比连痕迹也没有——巴在墙上非常牢固

四、归纳总结,拓展延伸

五、板书设计

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 17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正确读写“爬山虎、空隙、拂过、漾起、叶柄、弯曲、逐渐、瞧不起”等词语。

2、朗读课文,背诵第二至四自然段。

3、了解爬山虎的特点,理清课文叙述顺序,抓住课文主要内容。

4、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和表达方法,培养留心周围事物的习惯。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检查预习情况,整体感知课文。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见过爬山虎吗?知道为什么把这种植物叫爬山虎吗?(会爬墙)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新课:《爬山虎的脚》。

二、检查预习,初步感知课文

1、指名按自然段读课文。思考:课文围绕爬山虎的脚,先讲了什么,再讲了什么,最后讲了什么?

2、检查预习:

⑴ 字词正音:

投影出示生字让学生认读,“漾”(yàng)“柄”(bǐng)是后鼻音,要注意读准确,“隙”(xì)不要读成(xī);拂(fú)不要读成(fó)。

⑵ 识别字型。

⑶ 联系上文理解“舒服”、“均匀”的意思并造句。

3、默读课文,并用铅笔圈划出描写爬山虎脚的特点的句子。

三、再读课文,给课文分段

1、学生自由读课文,分小组讨论分段:

提示:

生长的地方

爬山虎 叶子

2、检查讨论结果并说出各段段意。

四、讲读第一段

1、指名读第一段,思考:

这段主要讲什么?

2、小组讨论:

⑴ 这一段可以看出爬山虎在生长中具有哪些特点?

明确:会爬墙、占一大片地方

⑵ 你是通过哪些词语看出来的?

五、讲读第二段

1、出示绘有爬山虎叶子的挂图,指名读第二段。

2、思考:

爬山虎的叶子是什么样儿的?长大了的叶子有什么特点?你是从哪些词句中知道的?

3、齐读第二段,体会“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

4、指导朗读第二段。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了解爬山虎的特点,理清课文叙述顺序,抓住课文主要内容。

〖教学步骤〗

一、复习导入

1、爬山虎的叶子是什么样儿的?

2、课文哪几个自然段是写爬山虎的脚的?指名读。

二、讲读第三自然段

1、自由读第三自然段,讨论:

⑴ 用铅笔画出课文中描写爬山虎脚的词句。

⑵ 这一段讲了爬山虎脚的几个特点?每个特点是什么?

⑶ 从哪一句可以发现作者是注意观察的?

三、讲读第四自然段

1、指名读。思考:

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它能够一脚一脚往上爬的原因是什么?

2、作者看到了爬山虎的脚,想到了什么?

3、小结:

作者抓住了爬山虎的叶子、脚会爬的特点,向我们介绍了爬山虎。作者细致入微的描写,在我们的眼前仿佛出现了那满墙的爬山虎。

四、讲读第五自然段

1、齐读第五自然段。

2、思考:

这一自然段讲了几层意思,主要意思是什么?

明确:

⑴ 触着墙的爬山虎才能生存;

⑵ 爬山虎的脚能牢固地巴在墙上。

五、再读课文,加深理解

1、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

2、读后思考:

爬山虎的叶子为什么能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

六、指导背诵三、四、五自然段

1、自由读第三、四、五自然段,并逐段背诵。

2、指名背诵。

七、总结

这篇课文采用抓住事物特点进行观察的写作方法,生动地向我们描绘了爬山虎会爬的秘密。

八、布置作业

1、用“舒服”、“均匀”造句。

2、课后习题。

九、板书设计

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 18

下午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第7册的课文《爬山虎的脚》第二课时,学习课文3~5自然段。《爬山虎的脚》这篇课文讲了爬山虎的叶子、爬山虎的形状和特点以及它是怎样用“脚”爬的,启发人们留心细致地观察周围的事物。

一、教材分析

首先我说说教材。根据新课程标准、本组课文训练的主要意图和学生的实际,我们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理解重点词句,了解爬山虎的脚的特点。

能力目标: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方法,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和能力。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观察的兴趣,做生活的有心人。

二、教学重点

通过对词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

三、教学难点

爬山虎是怎样向上爬的?

四、教具准备

课件、彩色笔、画纸

五、教法和学法

结合本课的特点和本组课文的训练重点,以读书训练为经,语言文字训练为纬,开发全脑为桥,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过程,以学生饶有兴趣的说、演、画、议,来代替教师单一的讲、管形式,在艺术的熏陶下激发学生兴趣,在兼容并举中力求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发展性、创造性,从而达到激发兴趣、理解感悟的境界。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巧妙的开场白可以吸引学生注意,创设良好的课堂教氛围,在阅读教学开始时,教师通过生动的多媒体课再现与课文有关的情景,激发学生情感,然后老师就问:你们知道在这一大片绿油油的叶子里面藏着什么?这样设置悬念,激发学生探究新知识的欲望。

(二)合作探究、深入研读

小学生是通过形象来认识世界的,在阅读中只有设法让学生感受到语言文字所描绘的鲜明形象,才能引起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关注,才能入境生情,促进自悟。如;

(1)画一画

让学生拿起笔画一画爬山虎的脚,这样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而且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2)找一找,演一演,议一议,了解爬山虎是怎样往上爬的。

先让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书,找出爬山虎怎样爬的句子。标出爬山虎怎样爬的动词(触、巴、拉、贴)。然后小组合作怎样演好爬山虎向上爬的动作,推荐代表上台表演,其他学生评价,好在哪里,不好的地方应该怎样改。最后引导学生欣赏课件,议论把“一脚一脚”换成“一步一步”行不行?通过看课件、讨论,学生不但理解了“一脚一脚”的意思,而且还让学生真正明白了爬山虎究竟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进一步体会到作者用词的准确和观察的细致。

(3)用“如果……就”的句式说说你的发现。

(三)总结全文,指导学法

学生提出问题,并且带着问题读书,读中解决问题,这仅仅是阅读教学的浅层目标。而带着疑问走出课堂才是创新型学生应该具备的素质。因此,本节课采用问题来总结课文:学习这篇课文,作者在观察方面有什么地方值得我们学习?

(四)拓展文本,延伸课堂

一节好课的结束应该是课外阅读的开始。布置的作业是:以《我发现的秘密》写片段。

七、板书设计

(一)教法

1、多媒体直观法。

教师利用电教手段,创设多种情景,使学生完全置身于课文所描绘的情景之中,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使他们能更好、更快、更准、更深地把握教学中的重点、难点,从而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

2、质疑问难法。

课堂教学中运用恰当手段,引导学生质疑问难,能激发浓厚的思考兴趣和创新思维。

3、自主、合作、探究法。

(二)学法

结合本课的特点和本组课文的训练重点,姚老师引导学生采用“自渎、自悟、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来理解课文内容,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和表达方法

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 19

【设计意图】

《大纲》对四年级学生的写作要求是“学习写内容真实具体、条理比较清楚的简单记叙文。”而条理比较清楚对学生来说,就要按一定的顺序去观察事物,描写事物。《爬山虎的脚》一文,作者对爬山虎脚的观察细致入微,描述栩栩如生,最能体现围绕一个意思选好内容,按一定的顺序具体地描写景物的写作方法。结合组文读写训练重点和学生实际,我把这方面拟定为本课教学的重、难点。

学校附近有爬山虎,课前我组织学生实地观察。观察前我布置了观察提纲:

1、爬山虎给你一个什么印象?

2、对着那爬满一堵墙的爬山虎,你最感兴趣的是什么?最想弄明白的是什么?借用数学尝试法的做法,要求学生以日记形式写观察日记;在课内指导学生学习课文后共同评议学生的一两篇日记(选用写作水平中等学生的习作)。这样处理有利于通过实践和对比,帮助学生掌握重、难点,激发学生的兴趣。

爬山虎脚的生长位置、形状、颜色等静态的东西,通过实地观察,学生容易掌握。为了帮助学生理解爬山虎是怎么样在墙上爬的,我制作了多媒体软件,较形象地显示了爬的过程。

为体现精要教学法的原则,力求围绕重点设计了多项训练内容,使学生在课内由老师指导下进行训练,训练中遇到的问题也能及时反馈。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能背诵教材所指定的段落。

2、引导学生自觉运用读懂自然段、分段等阅读方法读懂课文。

3、使学生了解作者是怎样围绕一个意思写好片段的;继续培养学生留心和细致观察事物的习惯。

【教学重点】

作者是怎样围绕爬山虎的特点写好片段的。

【教学难点】

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的。

【教学准备】

1、实地观察爬山虎、写观察爬山虎的日记。

2、投影片。

3、多媒体课件:

⑴ 爬山虎的脚爬墙示意图。

⑵ 一堵墙上的爬山虎。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熟读课文,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生字新词;

3、给课文分段;

4、了解爬山虎生长的地方、模样、颜色。

〖教学准备〗

1、实地观察爬山虎。

2、写观察日记。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谜语:

⑴ 上搭架,下搭架,条条青龙藤上挂。(丝瓜)

⑵ 上搭架,下搭架,串串珍珠藤上挂。(葡萄)

我们要是种丝瓜和葡萄,首先要做一项什么工作?

(搭架子。不搭架子,丝瓜和葡萄就不能往高处生长。)

同学们知道了,葡萄和丝瓜都是搭架子才能往高处攀援的植物。爬山虎呢,也是一种攀援植物,可它不用搭架子,也能往高处爬。这是为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爬山虎的脚》。

3、对课题质疑。

二、检查预习

对爬山虎的了解情况;

三、出示学习目标、自读

四、学习生字新词

1、开火车拼读、纠音。

(字形重点:隙、漾)

2、解释生字词。

五、默读、思考

1、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脚?

2、分段。

3、四人小组讨论分段情况、汇报。

六、教学第一段(第1自然段)

1、默读、思考:

⑴ 这一段讲了什么?

⑵ 你觉得爬山虎有什么特点?

2、提问。

七、教学第二段(第2自然段)

1、大家还记得我们观察爬山虎时,最引起我们注意的是什么?(满墙的叶子)你能说说你看到的叶子是怎样的吗?

2、现在我们来看看课文又是怎样写的:

⑴ 爬山虎的叶子在生长中有什么变化?重点写的是什么时候的叶子?从哪个词看出来?

⑵ 课文写爬山虎的脚,为什么要写第1、2自然段?

⑶ 讨论、归纳:要写爬山虎的脚,先要向大家介绍爬山虎生长的地方、模样、颜色等,然后才介绍爬山虎的脚,文章这样写就有条理了。

3、重点指导朗读第3、4句。

4、指导学生看着板书上的提纲试背第2自然段。

5、说说你最喜欢哪一个句子,�

八、质疑

九、做练习3

〖板书设计〗

爬山虎的脚

刚长出:嫩红--→嫩绿

叶子

长大了:绿得新鲜一顺儿朝下均匀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是怎样围绕爬山虎脚的特点来写片段的,从中领悟围绕一个意思来写好片段的方法;

2、认识大自然的`神奇,培养自己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

〖教学重点〗

了解作者是怎样围绕爬山虎脚的特点来写片段的,从中领悟围绕一个意思写好片段的方法;

〖教学难点〗

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的。

〖教学准备〗

1、在黑板上画好一幅爬山虎(缺脚)的图案。

2、多媒体课件:

⑴ 爬山虎的脚爬墙示意图;

⑵ 一堵墙上的爬山虎。

〖教学过程〗

一、复习

检查练习3。

(投影片出示)

二、导入课文

作者是怎样观察事物的?爬山虎的脚是怎样在墙上爬的?我们就带着问题来学习第三段。

(出示学标)

三、学习第3自然段

1、默读:

用~~划出爬山虎脚的句子,这几句话分别讲了什么?

2、提问:

出句子投影,齐读。

3、指名在已画好的爬山虎上添画脚,要求学生在几种彩色粉笔中,选择正确颜色画脚:

以课文为根据,对照学生在黑板上画的爬山虎的脚,评议。

请学生到黑板前用课文的语言讲述爬山虎的脚生长的位置、形状和颜色,全班说。

4、这一自然段讲了什么?

5、作者能把爬山虎的脚写得那么形象具体,说明了什么?课文哪个词语突出了这一点?(注意)

三、学习第4自然段

1、自由读。

2、听录音,请同学们合上眼睛,想像一下爬山虎是怎样在墙上爬的?

3、多媒体显示、理解。

(一棵爬山虎是怎样在墙上爬的。)

4、用“▲”划出爬山虎在墙上爬的动作:

触--→巴--→拉--→贴

5、齐读

6、抓住重点词,用自己的话说说爬山虎是怎样在墙上爬的?自己说、提名说。

7、指导朗读。

8、作者写爬山虎的脚“一脚一脚地往上爬”,换成“一步一步”,行吗?为什么?讨论、汇报。

9、多媒体再显示:

一棵--→满墙的爬山虎

10、这一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

四、教学第5自然段

1、根据课后练习1⑶,轻声朗读。

2、同桌讨论、汇报。

3、我们观察爬山虎时最引人注意的是叶子,可是作者却能把隐藏在叶子间的脚写得这么具体详细,说明了什么?

(观察细致、耐心)

五、第三段总结

作者围绕爬山虎的脚的特点,先讲它的生长位置、形状和颜色,再讲它是怎样在墙上爬的,最后讲触着墙与没触着墙的爬山虎的脚有何不同。

六、质疑

七、评议学生的一篇观察日记

八、课外作业

1、根据平时对校内紫荆树的观察,自己确定一个意思来写片段;

2、你将从哪几个方面来表现这个意思。

〖板书设计〗

生长位置、形状、颜色

爬山虎的脚

触--→巴--→拉--→贴

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 20

教材: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

设计理念:

《爬山虎的脚》是本册第二组的一篇精读课文,这一组课文的专题“观察与发现”,要求学生读懂课文主要内容的基础上,认真体会作者是怎样观察的,并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还要求学生就自己感兴趣的事物进行连续观察,把观察中的发现记下来。这一专题体现了读写结合的特点。观察有顺序,表达才会有条理,观察细致,表达才会具体,抓住事物的特点观察,文章才能突出重点。《爬山虎的脚》一文的观察和表达顺序是先叶子,后“脚”,观察和表达的重点是“脚” 的形状和特点,以及它是怎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的。本设计按照课文的表达顺序,先了解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写爬山虎这种植物的,然后逐一研读爬山虎脚的特点及其巴住墙往上爬的过程,让学生掌握观察和表达的一些基本方法。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引人注意、均匀、重叠、空隙、叶柄、触角、痕迹、逐渐、休想”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全文。

3、了解爬山虎的特点,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

4、学习作者细心观察的方法,培养留心周围事物的意识。

教学重点:通过对词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的脚的特点,并体会作者是怎样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写出它的特点的。

教学难点: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向上爬的。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审清题目

1、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第6课《爬山虎的脚》(板书课题,齐读两遍。)

2、从课题上看,中心词是什么?(脚)这一课的重点应该讲谁的脚?(爬山虎的脚)

3、激发学习兴趣。

当我们刚看到课文的题目时,你也许会问:爬山虎是什么动物?它的脚长得怎么样?其实,爬山虎是一种植物。那么,爬山虎是什么样子的?它是怎样沿着墙往上爬的呢?读了这篇课文,同学们就会明白这些问题了。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本内容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标出自然段序号。

2、(多媒体课件)出示生字词,抽读,齐读。

3、抽生分段读课文。思考:课文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爬山虎?

过渡:课文是怎样把爬山虎的每一个方面写具体的呢?下面我们就来仔细阅读课文,找出答案。

三、研读课文,学习新知

(一)集体学习第1自然段。

1、齐读第1自然段。思考:这一自然段共有几句话?分别讲了什么?

(两句话。第一句讲学校里有爬山虎,第二句讲我家里也有爬山虎。)

2、两句话中都有一个“墙”字,说明什么?(说明爬山虎无论长在哪里都离不开墙,是顺着墙往上爬的植物。)

3、想一想,第1自然段主要写什么?(爬山虎长在什么地方。)(板书:生长墙边)

(二)指导学习第2自然段。

1、指名读第2自然段。思考:第2自然段主要写爬山虎的什么?(板书:叶子)

2、爬山虎的叶子有什么特点?(板书:绿得新鲜铺得均匀)

3、(多媒体课件)出示课文插图,师用图引导学生认识爬山虎叶子的特点。

同学们,这就是爬山虎的叶子。从形状看,叶子由小到大;从颜色看,由“嫩红”到“嫩绿”,这个变化很快,仅仅是几天。爬山虎的嫩叶不大引人注意,引人注意的是长大了的叶子。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叶尖一顺儿朝下,均匀地铺在墙上,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空隙。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波纹”本来是指水的波纹,这里用来说叶子,是因为爬山虎的叶子均匀地铺在墙上,一阵风轻轻吹过,满墙的绿叶动起来就像绿色的水波一样好看。

4、讨论:为什么说“叶子绿得那么新鲜”?一是爬山虎的叶子颜色很醒目,不同一般;二是充足的阳光和营养使叶子生长旺盛,呈现生机。因此看起来非常舒服,这是写颜色美。

5、指导朗读第2自然段,体会爬山虎的叶子好看,读出美感。

过渡:课文第1、2自然段告诉我们爬山虎的生长地点是墙边,爬山虎的叶子很绿,而且非常均匀,看起来非常好看。那么,爬山虎的脚到底长在哪里,是什么样子的,它又是怎样沿着墙往上爬的呢?请同学们读课文第3-5自然段,从中去找答案。

(三)合作探究学习第3-5自然段。

1、(多媒体课件)出示学习要求:

(1)自由朗读课文第3-5自然段,思考:这三个自然段主要写什么?

(2)四人小组合作交流。

①作者在写爬山虎的脚时,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

②找出描写爬山虎的脚的样子、形状、颜色的词句读一读,再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③爬山虎的脚长在哪里,像什么,是什么颜色的?

2、学生根据学习要求进行小组学习,教师巡视指导。

3、全班交流汇报学习情况,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完善板书,并相机引导:

(1)(多媒体课件)出示爬山虎的脚的彩图,学生图文结合,进一步理解爬山虎的脚的位置、形状、颜色。

(2)课文哪个自然段具体写了这些内容?(第3自然段)

(3)齐读课文第3自然段。

(板书:脚 位置 形状 颜色 爬墙 变化 细丝 像……触角 嫩红)

4、爬山虎的脚是怎样爬墙的?请同学们自读课文第4自然段,找一找课文中是怎样具体描写的。

(1)在学生充分地读文、讨论的基础上,教师用动画演示爬山虎紧贴着墙往上爬的课件,让学生边观察边用课文中的语句来解说这一过程。

(2)教师范读第4自然段,学生一边听一边圈出描写爬山虎爬墙动作的词语。

(3)学生汇报,老师板书:触 变巴 拉 贴

(4)理解句子:“细丝原先是直的,现在弯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紧贴在墙上。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

①作者在这里为什么要用“弯”?

引导学生明白:“弯”“拉”“紧”有一连串的因果关系,由“直”到“弯”,缩短了距离,所以产生了拉力;由于产生了拉力,使它在墙上贴得很紧。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

②为什么不用“一步一步”往上爬,而用“一脚一脚”往上爬?

引导学生明白:因为爬山虎不像动物用脚交替行走,而是用脚巴住墙,然后再长一只脚,再巴住墙。不断地长出新脚,不断地往高处爬。因此,在课文里用“一脚一脚”往上爬。

(5)请大家把爬山虎一脚一脚往上爬的句子美美地读一读。(自读、抽读、齐读)

(6)请同学们用“触、变、巴、拉、贴”这几个表示动作的词,说一说爬山虎的脚怎样爬墙。

过渡:刚才我们学习了爬山虎触着墙的脚是怎样爬墙的,那么没触着墙的脚会怎么样呢?请自学第5自然段,找出答案。

5、自主探究学习第5自然段。

(1)对比学习触着墙和没触着墙的爬山虎的脚的变化。

板书:变化 萎了 灰色

(2)讨论:爬山虎的脚与墙是怎样的关系?

(3)朗读第5自然段。

四、总结提升

1、通过对课文的学习,同学们懂得了什么?

2、为什么在短短的时间内,同学们就学到了这么多有关爬山虎的知识呢?

引导学生明白:这篇课文重点围绕“爬山虎的脚”来写,为此,作者进行了细心而有序的观察,并且用准确、生动的语言描写,使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由于作者细心观察,所以,才能看见“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才能发现爬山虎的脚是“枝状的六七根细丝”及“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等等。由于作者连续观察,所以才会发现原先直的细丝,后来变弯了。细丝的头上变成小圆片。巴住墙,才会发现“细丝和小圆片逐渐变成灰色”。发现没有触着墙的脚“不几天就萎了,后来连痕迹也没有了”。

3、课堂练习。(多媒体课件出示)

填空:爬山虎的脚( )着墙以后,( )住墙,把嫩茎( )一把,使茎紧( )在墙上,就这样,爬山虎一脚一脚地往上( ),把叶子铺得很均匀。

五、(多媒体课件)观看爬山虎的录像,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六、作业:小练笔,写一则观察日记

要求:选择一种植物,仔细观察它最有特点的部分,再把观察到的写下来。

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 21

教学目标:

1.能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全文。

2.了解爬山虎的特点,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

3.学习作者细心观察的方法,培养细致、有序的观察习惯。

教学重点:

1.使学生了解爬山虎的脚的特点。

2.学习作者怎样“围绕一个意思”有顺序、具体地写好一段话。

教学过程:

一。抓“题眼”导入课文,展示重点。

1.揭题,读题

2.从题目中你知道了什么?想提出些什么疑问?

3.提问:1. 本课课题哪一个是在重点词(板书:脚)

4.文章哪几个自然段是写爬山虎的脚?(3~5自然段)

二、精读重点段,抓训练项目过关。(作者细心观察的方法)

1、学习第三自然段

(1)自读,读后在小组内说说你读懂了什么?有哪些疑惑?

(2)生汇报:

板书:

位置: 茎上长叶柄的反面

特点样子: ……像……(细丝)

颜色: 嫩红

(3)齐读。用一句话概括这一自然段的大意。

2、学习第四自然段

(1)小组学习,并用动作演练(爬山虎的脚是怎样在墙上爬的)

(指名上台前作演示)

(2)看课件演示:

板书:

爬 触→巴→拉、贴

(3)填空:体会动词的用法。

(4)仿说句子:“你会想起图画上蛟龙的`爪子。”谁能学一学蛟龙爪子的样子这句话还可以怎么说?

(5)这段话中主要讲了什么?可以用文中哪一句话来概括或写小标题。(“蛟龙的爪子”)

3、学习第五自然段

(1)小组内自主学习。

(2)汇报:

板书:没触着墙 萎

触着墙 变 (灰色) 相当牢固

(3)体会对比描写的方法。(朗读)

(4)你发现了什么?(爬山虎的脚和墙有密切的关系。)

4、小结:三、四、五自然段写爬山虎的脚的特点。

三、调动自读能力,通过朗读、填空解决课文非重点部分。

1. 提问:课文除了写“脚”,还写了爬山虎的什么

2. 通过多种形式感情朗读,让学生获得美感,体会作者的描写方法。

3. 通过改变形式填空,进一步理解课文填空练习。

爬山虎的叶子好看得很,刚长出来颜色是( ),长大变成( ),绿得那么( ),看着非常( ),叶尖一顺儿( ),在墙上铺得那么( ),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 ),一阵风( ),一墙的叶子就( )。

4. 这段话主要讲了什么?(爬山虎的叶子。)

四、回归整体,深入理解全篇课文,进一步体会重点段与全文的关系。

1. 分段、归纳大意。

2. 投影:(意在加深了解本文的写作方法)

爬山虎的叶

嫩叶

嫩红——嫩绿

长大的叶

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

描写

爬山虎的脚

初生的脚

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

比喻

爬墙原理

脚触墙——头上就变成小圆片——巴墙——弯曲拉茎

如果你仔细看那些细小的脚,你会想起图画上蛟龙的爪子。

描写

比喻

老脚

没触墙的萎了

对比

触墙的细丝和小圆片逐渐变成灰色,巴得相当牢固。

板书设计:

爬山虎的脚

位置:茎上长叶柄的反面

特点样子:……像……(细丝)

颜色:嫩红(灰色)

爬触→巴→拉、贴

没触着墙 萎

触着墙 变 相当牢固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