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法结合律教学设计(优秀20篇)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

小学数学《加法交换律》教学设计 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①结合具体的情境,引导学生认识和理解结合律的含义。

2、过程与方法:能用字母式子表示加法结合律,初步学会应用加法结合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体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感受成功的愉悦,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发展对数学的积极情感。②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抽象,概括的初步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认识和理解加法结合律的含义。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抽象,概括加法结合律。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自主学习

(一)出示自学提纲

自学提纲(P29页例2并完成自学提纲问题,将不会的问题做标注)

1、根据例2情境图中信息列出算式。

2、用你喜欢的方法尝试计算

3、同桌交流自己的算法

4、教师板书出学生的算式及答案

88+104+96 88+(104+96)

=192+96 =88+200

=288 =288

5、对比上面的两道算式,你发现了什么?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二)学生自学(学生对照自学提纲,自学教材P29页例2,并完成自学提纲问题,将不会的问题做标注)

(学生自学,教师在不干扰学生的前提下巡回指导,发现共性问题,以掌握学生学情)

(三)自学检测

1、填空

387+425=( )+ 387 525+( )=137+ 525

300+600=( )+( ) ( )+65=( )+35

2、连线

56+68 150+(25+75)

150+25+75 50+B

B+50 68+56

A+B+100 A+(B+100 )

三、合作探究

(一)小组互探(自学中遇到不会的问题,同桌或学习小组内互相交流。把小组也解决不了的问题记好,到学生质疑时提出,让其他学习小组或教师讲解。)

(引导学生正确地计算,鼓励学生分工合作,探索交流,教师巡回辅导,发现、收集学生存在的问题)

(二)师生互探

1、解答各小组自学中遇到不会的问题。

(1)让学生提出不会的问题,并让学生解决。

(2)教师引导学生解决学生还遗留的问题。

(3)如何用字母表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4)用字母表示这些运算定律有什么优点?

2、教师有针对性地请不同做法的同学汇报自己的解题思路与方法。

四、达标训练(1——3题必做,4题选做,5题思考题)

1、根据加法结合律填空题。

(1)78+25+22 =78 +( )+25

(2)376+175+25=376 +( + )

2、连线。

147+(72+28) A+(B+100 )

A+B+100 147+72+28

3、简便计算下面各题。

52+27+73 285+15+77+23

课堂小结:谈谈你有什么收获?有什么感受?还有问题吗?(学生总结不完整的地方,教师要适当补充总结)

五、堂清检测

(一)出示检测题

1、根椐加法的运算定律填空

(1)450+320=( )+ 450 65+95=95+( )

(2)( )+ 100 =100+150 250+( )=125+250

(3)78+25+22 =(78 + )+( )

(4)495+125+75=495 +( + )

2、下面的哪些算式符合加法结合律,哪些算式符合加法交换律。

(1)A + ( 30+9 )=A+ 30+9

(2)15+ ( 7+B )= (15 + 7 )+B

(3)10 + 20 + 30 + 40 =10 + (20 + 30) + 40

3、连线。

87+22+78 (79+83)+17

498+125+75 498+(125+75)

(138+136)+162 87+(22+78 )

79+(83+17) 138+136+162

4、简便计算。

98+72+28 215+85+73+27

(二)堂清反馈:

作业布置

《加法结合律》的教学反思 2

这是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二节课的内容,目标是要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加法结合律,并应用加法结合律使计算简便,还有就是要培养学生观察、归纳、概括的能力。

这节课应该由例题引入的,但是为了能让学生充分的感受到使用结合律使为了使计算简便的效果,我设计了两组题让学生做,分成男女生竞赛,男生做每组题的左侧题目,女生做右侧题目,等到做第三题的时候男生开始不满了:“老师,我们的题难的了,算的时候都得用笔算,而他们女生的题直接口算就能得出结果了”,于是我赶紧调整预设,让女生完成第三组题的左侧题目,男生完成右侧题目,从而也让男女生互相体验一 这三组题的安排是这样的: 1.(78+34)+66 78+(34+66)

2.(129+45)+155

129+(45+155)

3.(3185+497)+503 3185+(497+503)

通过这种竞赛的形式,更能让学生体会到简便计算为我们的'学习带来的好处和便利,于是学生就有了学习的动力和学习的渴望,所以,在正式进入新知的时候我采用了让学生自己得出结论的方法,问孩子们我们为什么要将后两个家数先结合起来,目的是要干什么?学生通过计算比较知道我们之所以要这样算,是要凑整,使得计算起来更简便,学生也就自然而然的记住了加法结合律的定义。

但是,本节课还是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由于前面安排学生探索新知的时间太长,导致后面很多加强训练的习题没有能够在本节课完成,课后还设计了一道奥数题让学生计算,但是因为时间关系只能作罢!在二班讲这节课是第二节,所以我注意在时间方面把控课堂,得出结合律的定义之后就开始检测和应用,因此二班做的练习相对五班的同学来说要多一些哦!

在教学本节课的过程中我还发现,学生的固定思维比较严重,大多认为定义说的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加上第三个数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加上第一个数就是固定不变的,于是,发现第一个加数和第三个加数可以凑整也不敢往一起结合进行计算,这同时也说明我在讲授结合律的时候就只是针对结合律讲的,没有注意到要跟交换律联系,如果将两节课的知识教师先做一个处理的话,相信学生能够做到有样学样,应用自如。在今后的教学中,如果前后课有联系的话,还是多做一些前后衔接的工作方便学生学习和提炼新知吧!

《加法结合律》的教学设计 3

【教学目标】

1、掌握求总数的实际问题的解题方法。

2、培养学生观察,收集信息的能力以及从不同角度去思考,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3、让学生能够在用数学知识解决数学问题中的过程中体验成功,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并体会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重点】

掌握同一个问题可以从不同角度去思考,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的学习方法

【难点】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法与学法】

1、教法:运用情境演示法,帮助学生掌握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法解决同一个问题。

2、学法:采用合作探究法,同桌共同合作从不同角度思考,用不同方法解决同一个问题。

【教学准备】

多媒体,教学PPT情境图。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课前五分钟小老师上课:

(1)让我们一起来表演凑十歌。

(2)谁来说一下儿歌中都有哪些好朋友?

(3)让我们一起把这些好朋友读一下!

(4)考考你们用凑十法来计算。

2.同学们表现的真棒!今天让我们一起玩个闯关游戏,来证明一下我们一年级一班的小朋友有多么聪明!好不好!

3.大家看闯关游戏的大门上有密码需要我们先解锁!

二、探求新知,明白思路

1.师:同学们让我们一起来闯第一关!

出示企鹅图片!看图片说说你看到了什么?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2.闯第二关

瞧!小朋友们排着整齐的队伍手舞足蹈地欢迎大家呢!仔细观察,要用数学的眼光去发现哟!

(出示课本97页主题图,引导学生说图意。)

师:观察这幅图,你知道了什么?你说,你说,观察的仔细说得也很棒你们是说:(A、前排有7人,后排有8人;B、男生有9人,女生有6人)

师:同一幅图,为什么观察到的信息不一样呢?你的小手举得最好了,你来说--声音真响亮。

师: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师:谁能完整地说说这幅图的意思?

?师:要求“一共有多少人?”,该怎样解答呢?师:大家都解答出来了吗?一共有多少人呢?。

师:小朋友们都是用加法算出“一共有多少人?”的,谁来说一说为什么用加法算呢,你是怎么想的?你来说,———说得很好,你的声音再大点就更完美了。掌声鼓励一下。

老师小结:虽然数学信息不同,但都是求“一共有多少人?”,把这两部分合起来,所以都用加法。

师:他们的解答方法相同和不同的地方在哪?把你的想法跟伙伴说说,(小组讨论)首先,相同的地方有?你来说,谁来补充?那不同的地方呢?请你说—你是个爱动脑的好孩子。师:都是求“一共有多少人?”,并且都是用加法计算解决这个问题,为什么列出的算式不一样呢?你来--你说的是:从不同角度思考,可以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同一个问题。太精彩了!

师引导小结:一起回忆一下,我们是怎样解决这个问题的。(引导学生说步骤:

1、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2、要求的问题是什么?

3、你想怎么解答?

4、还可以怎样解答?)还有,同一个问题可以从不同角度思考,可以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

3闯第三关

好,懂得了方法我们就更自信,勇敢地大步向前了。走出校门,过节大家也想去外面转转吧!别着急,下一站——动物园,在这里,有一群快乐的天鹅。

出示书97页“做一做”天鹅图

师:那我们仔细观察,

1、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2、要求的问题是什么?

3、你想怎么解答?

4、还可以怎样解答?

同桌一起说一说,不清楚的可以根据提示说。师:这一题你是怎么解决的?你说---哦:

(1)左边有7只天鹅,右边有7只天鹅,一共有多少只天鹅?7+7=14(只)观察的非常仔细,用的方法也很对。还有第二种方法,你接着说---

(2)白天鹅有8只,黑天鹅有6只,一共有多少只天鹅?8+6=14(只)太棒了!4.第四关:数清楚了天鹅,我们不打扰快乐的天鹅了接着向前走瞧!一群热情好客的小兔子也盼着小朋友们去跟他们一起玩耍。

出示兔子图

先观察好,能说出图意,又能解答出来的。同学举手。太棒了!

5.第五关:这一关过了,让我们一起来闯第五关,快看孩子们正在排练舞台剧呢?

出示书99页练习二十三第1题图师:小组按我们解决问题的步骤讨论,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解决这道题。

师:“一共有多少人?”你用什么方法解决?快快把你的解决方法写下了。你用什么方法?算式是?板书:

小手一个比一个举地高,都想说,老师看看谁坐的最精神,你说,哦!你是说男生有8人,女生有6人,一共有多少人?8+6=14(人)

戴头饰的有9人,没戴头饰的有5人,一共有多少人?9+5=14(人)不仅说了解答方法把图意和问题也完整说出来了,你表现得真棒,明天请你来当小老师。师:都是求“一共有多少人?”两种解答方法有什么不同?你是爱动脑的孩子,你来说---真了不起!

师小结:我们也是跟刚才一样,按步骤找数学信息、列出数学算式、写出答案,从不同角度去思考,用两种方法解答了这道题。

6.第六关:除了开展丰富精彩的活动,校园里还会张灯结彩,我们来看校园里挂的这些灯笼。

出示书99页练习二十三第3题图

我们又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你坐得很精神,你来--—谁还想说?你来说---观察得真认真。师: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你说---真不错!

师:谁能完整地说说这幅图的意思?哦,这么多人都想说,这样,你先说给同桌听,比比你们俩谁说得完整,谁来说给我们大家听,你来---真棒!你来---说得很好,真了不起!

加法结合律教学设计 4

学习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下册数学第29 页例2 《加法结合律》。

教材分析:例2 是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来总结结合律。并且可以用加法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例2 采用图画表示题意,教材在分析学生解决问题的两种算法中,可以得出加法结合律。

学情分析:例2 教学时放手让学生自主合作学习,通过观察比较得出加法结合律。

学习目标:1 、学习加法结合律。

2 、准确地运用两种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运算。

3 、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学习重难点:1 、掌握加法结换律。

2 、在解决实际问题中体会两种运算定律的作用。

学习时数:一课时

学具准备:小黑板、情境图。

学习流程:

一、 自主预习:

预习例2 、例3.

二、 知识链接:69 + 27 =( )+( ) 155 +45 =+()

三、 情境导入:

同学们你们还记得上节课我们学过的李叔叔骑自行车旅行的事吗?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看看李叔叔在旅行途中遇到哪些问题?这三天一共骑了多少米?请看小黑板。(出示小黑板)

四:自学辅导:

1、 明确自学内容:

请同学们仔细读题、理解题意,想办法解决这道数学问题,小组内交流算法,看哪个小组想出的办法多。

2、 自主学习:

认真思考独立解决,写在练习本上。

3、 合作交流:

小组长组织组员交流自主学习收获,总结解决问题的几种方法。

4、 展示辅导:

个小组推荐成员向大家展示本组学习成果,师辅导对新知的认识。()(教师板书算式)比较下面两组算式,你会有什么发现?(小黑板出示)155 +(145 +207 )()(155 + 145 )+207

(49 + 172 )+ 28 ()49 +(172 +28 )

五、自主检测:

1、 明确自学内容:425 + 14 + 18675 + 168 +125

2、 自主合作检测:独立完成,组内交流。

3、 汇报检测结果:小组汇报检测结果

4、 运用规律独立写算式25 +49 +75 =()+()+()

六、交流收获:

1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2 、同学们准确地算出了李叔叔三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看来,学习数学真的很有用,可以帮助我们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以后,我们要更加努力,学好数学,正当小数学家。

加法结合律主题教学设计 5

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加法结合律,并能够用字母来表示加法结合律。

2、经历探索加法结合律的过程,通过对熟悉的实际问题的解决,进行比较和分析,发现并概括出运算定律。

3、在具体情境中体会应用加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的实际意义,感受到加法结合律的价值,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形成一定得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加法结合律,能用字母来表示加法结合律。

教学难点:

经历探索加法结合律的过程,发现并概括出运算定律。

教学过程:

一、复习。

根据加法交换律在(  )里填上恰当的数。

20+34=(     )+(    )

a +100=  (       )   +  (    )

二、板书课题:加法结合律

三、出示学习目标。

1、理解和掌握加法结合律。

2、培养学生观察、归纳、概括的能力。

四、出示自学指导。

1、认真看课本29页的例2。想想(88+104)+96先算什么?后算什么?88+(104+96)先算什么?后算什么?为什么“104+96”要加小括号?

2、(88+104)+96与88+(104+96)可以用什么符号连接起来?观察后比较(88+104)+96

与88+(104+96)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3 你发现了什么规律?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五、检测。

1、根据自学指导检测。

2、习题。

(1)根据加法结合律填空。

(136+157)+143=136+(      +      )

(288+495)+105=288+(      +      )

(○+□)+△= ○  + (  + △ )

(a+       )+     =    +(b+c)

(2)运用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填数。

53 + 36 + 6 4  =   (   ) +     (   +       )

4 8 + 2 7 + 6 2 =  (    )+ (     +      )

8 9 + 1 2 5 + 1 1 =(   +      ) +(   )

3 5 0 + 3 7 4 + 6 5 0 = (    +     ) +(   )

(3)不用计算,把左右两边得数相等的算式用线连起来

a: 76 +1 8 + 2 2        1、( 2 7 + 7 3 )+ 4 6

b: 4 2 + 2 4 + 5 8       2、 7 6 +( 1  8 + 2 2 )

c: 3 1 + 1 9 + 6 7       3、 2 4 +( 4 2 + 5 8 )

d: 2 7 + 4 6 + 7 3       4、( 3 1 + 1 9 )+ 6 7

(4)哪个算式计算最简便,就把表示哪个算式编号的字母填在□内。

78  +157 + 22 □

A  78 + (157 + 22)

B   157 + (78  + 22)

C   (78 + 157)+22

1.挑山工主题教学设计

2.小班冬天到主题教学设计

3.找春天主题教学设计

4.儿童节主题班会教学设计

5.端午主题班会教学设计

6.金蝉脱壳主题教学设计

7.消防安全教育主题教学设计

8.小学毕业主题班会教学设计

9.小学元旦主题班会教学设计

10.爱眼日主题班会教学设计

《加法结合律》的教学设计 6

设计说明

1、在不断的设疑中启发学生思考、自主探究、发现规律。

问题是数学学习的根本,通过不断地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使学生在比较中感知加法结合律的意义。接着通过验证、猜想,使学生发现加法结合律,并会用字母表示。

2、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活动的主体。本设计在探索的过程中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抽象、概括、交流等活动,经历探究加法结合律的过程,初步感受应用加法结合律可以使计算简便,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并在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中加深学生对新知的理解和应用,使学生真正体会到数学知识的价值所在。

课前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形成疑问,提出问题

1、观察、讨论。

师:这里有两组算式,在○里填上适当的符号。

(4+8)+6○4+(8+6)

(19+82)+38○19+(82+38)

师:观察这两组算式,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学生在小组内讨论,相互说出自己的发现)

2、交流发现。

师:通过讨论,你发现了什么?(学生汇报)

教师引导:

(1)几个数相加?(三个,且加数相同)

(2)分别先算了什么?(前两个数,后两个数)

(3)结果如何?(得数相同)

3、提出猜想。

师:根据刚才的发现,请你猜想一下,加法中除了交换律外,可能还存在什么样的规律?

(学生猜想: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加上第三个数与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加上第一个数所得的和是相等的`)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计算给出的算式,发现两个算式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自觉地产生探索的欲望。

验证猜想,总结规律

1、验证猜想。

(1)仿写算式,验证猜想。

学生仿写算式,小组内交流,全班汇报。

(2)举例验证。

利用生活中的事例验证自己的`猜想。

学生自由举例,小组内交流结果。

2、明确加法结合律。

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加上第三个数,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加上第一个数,所得的和是相等的,这就是加法结合律。

3、用字母表示加法结合律。

师:用语言来叙述加法结合律很不方便,能不能用简单的方法表示出加法结合律呢?

如果用字母a、b、c分别表示三个加数,那么加法结合律应该怎样表示呢?

(a+b)+c=a+(b+c)

4、加法结合律的应用。

(1)感知简便的计算方法。

师:怎样应用加法结合律呢?下面我们就来试一试。

课件出示练习:

根据运算律在下面的□里填上适当的数。

(25+68)+32=25+(□+□)

130+(70+4)=(130+□)+□

64+37+163=64+(□+□)

(指名回答)

师:这三个等式都是根据哪个运算律填写的?(学生讨论后汇报)

师小结:应用加法结合律有时可以使一些计算简便。

加法结合律教学设计 7

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加法结合律,并能够用字母表示,初步感受应用加法结合律可以使一些计算简便,发展应用意识。

2、经历探索加法结合律的过程,发展学生的分析、比较、抽象、概括能力,渗透符号意识。

3、感受数的运算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获得探究的乐趣和成功的体验,初步形成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意识和习惯。

学习目标:

1、理解并掌握加法结合律

2、能用符号表示加法结合律。

3、会运用加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

学习任务:

1、理解并掌握加法结合律。

2、能用符号表示加法结合律。

3、会运用加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重点:经历运算律的探索过程,发现规律,概括规律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流程:

一、激情导入

1、导入课题:口算下面两题50+70+30  240+105+95

说说你是怎样算的,针对先算70+30和105+95提出质疑:这样算对吗?有什么依据吗?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加法结合律。板书课题:加法结合律

2、明确目标:出示学习目标,齐读一次。

3、效果预期:关于加法计算,我们已经有了那么多的经验,这些经验能帮助我们很好的认识加法结合律。

二、民主导学

任务一、认识加法结合律

1、任务呈现:

(1)、出示例2主题图,学生说图上的信息并提问,学生对提出的题进行解答,师引导学生研究问题“这三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请学生自己尝试列式,并想想为什么这样列式,教师巡视指导。学生回答,教师有意识地板书,并说出自己的想法。

(88+104)+96=288(千米)  88+(104+96)  88+104+96  104+96+88

再针对这两个算式开展研究:(88+104)+96   88+(104+96)

(2)、猜一猜:这两个式子相等吗?怎样证明?

观察思考:比较两个算式,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通过这两个式子,你作什么猜想?怎样证明你的想法?

2、自主学习

小组合作探究,按照任务要求认真完成。

3、展示交流

说说你有什么猜想?怎样证明你的想法?

学生自己归纳出“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同第三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和第一个数相加,它们的和不变。”

任务二、能用符号表示加法结合律。

1、任务呈现:你会用符号表示加法结合律吗?

2、自主学习:独立完成。

3、展示交流:展示学生的各种表示方法,重点介绍图形表示法和字母表示法。

任务三、会运用加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

1、任务呈现:你会用加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吗?

出示题组,请学生独立完成。

A、用简便方法计算下面各题。

(1)32+93+68   (2)154+46+79+121

B、你能在( )里填上合适的数吗?

96+35=35+(45+36)+64=45+( + )

560+(140+70)=( + )

2、自主学习:独立完成。

3、展示交流。

三、检测导结

1、出示检测题,要求8分钟内独立完成。

①、你能在横线上填出合适的数吗?

(45+36)+64=45+(36+□)

(72+20)+□=72+(20+8)

560+(140+70)=(560+□)+□

②、你能把得数相同的算式连一连吗?

⑴ 72+16  A、( 75+25)+48

⑵ 45+(88+12)   B、 16+72

⑶ 75+(48+25)   C、(45+88)+12

2、出示正确答案,同桌互相检查,指出其中的错误并改正。

3、反思总结:你有什么新的收获?有什么想和大家交流一下吗?

让学生回顾今天所学的内容,并将其内化为自己的知识。

四、板书设计:

《加法结合律》的教学设计 8

《加法结合律》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加法结合律,并应用结合律使计算简便。

2.培养学生观察、归纳、概括能力以及思维灵活性。

3.对学生进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辨证唯物主义的教育。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加法结合律。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1.同学们,暑假期间,我们学校举行军事夏令营活动,三年级一班有营员42人,二班有营员45人,三班有营员55人,请你计算一下,这三个班共有营员多少人?

(1)全班试做,指名板演。

(2)集体订正:42+45+55=142(人)

2.师:这道实际应用题同学们做得都很好,老师这还有一道例题(出示例2),同学们看能不能用两种方法解答?

[说明:从近期生活实际入手,使学生置于情景之中,便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为学习例2连加法做好铺垫。]

二、尝试探究构建模型

1.出示例2。

例2.四年级一班有48人,二班有50人,三班有49人,三个班共有多少人?(用两种方法解答)

(1)全班试做。

(2)指名板演。

(3)做完的同学自己先说一说每种方法你是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结果怎样?

(4)师:由两种算法的结果相间,可以看出这两个算式有什么关系?这种关系可以怎样表示?(同桌相互说一说,然后指名回答)教师板书如下:(48+50)+ 49=48+(50+49)

2.谁能编一道像例2这样的应用题,(指2至3名学生编)然后全班同学用两种方法解答。

3.观察下面每组的两个算式,它们有什么样的关系?(投影出示)

(12+13)+14○12+(13+14)

(320+150)+230○320+(150+230)

[说明:通过编题解答,使学生初步感知加法结合律,为后面归纳概括打下基础。]

4.归纳概括加法结合律。

(1)从黑板和投影上的算式同学们发现了什么规律?(以小组为单位说一说)

(2)指名回答发现了什么规律。

(3)教师准确口述规律,然后出示加法结合律内容。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同第三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同第一个数相加,它们的和不变。我们把这样的规律叫做加法结合律。

(揭示并板书课题:加法结合律)

(4)全班整体感知加法结合律。(齐读)

[说明:由小组到个人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发散学生的思雄,培养学生归纳概括能力。]

5.学习加法结合律字母公式。

(1)自学(a+b)+c=a+(b+c)

(2)弄清a、b、c的意思。

6.做一做。

根据运算定律在下面的□里填上适当的数。

(25+68)+32=25+(□+□)

130+(70+4)=(130+□)+□

7.探究复习题的另一种简便算法。

学习了加法结合律,同学们想一想:复习题怎样计算更为简便一些?

42+45+55=42+(45+55)

[说明:学以敢用,强化简算意识。]

8.小结:加法结合律对于我们今后的。学习很有帮助,希望同学们在理解的基础上切实掌握好。

9.质疑:还有不明白的问题吗?

[说明:清除练习中的障碍与疑点,使学生真正学懂会用。]

三、解决应用

1.应用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可以使一些计算简便。

2.学习例3.计算480+325+75

(1)同学们观察这道题,怎样计算比较简便?

(2)全班试做,指名板演。

(3)集体订正,并指名说出这样算的根据。

3.学习例4.计算325+480+75

(1)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一下,例4怎样算比较简便?与例3有什么不同?应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2)全班试做,指名板演。

(3)集体订正,说出计算时应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说明:把两道例题放在解决应用这个环节,有利于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4.问:我们在以前学习过程中有什么地方应用过加法结合律?

5.练:(做一做)

137+31+63怎样算比较简便?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6.读:阅读教材第14一15页,看看还有什么地方不清楚?

7.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加法结合律,并应用运算定律进行了简便运算,希望同学们在今后计算时,要根据题目特点,灵活运用运算定律,使计算简便。

[说明:对学生进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思想教育。]

四、综合练习

1.根据运算定律,在下面的□里填上适当的数。

369+258+147=369+(□+147)

(23+47)+56=23+(□+□)

654+(97+a)=(654+□)+□

[说明:巩固结合律,打好基础。]

2.在符合加法结合律的等式后面打“√”号。

a+(20+9)=(a+20)+9 ( )

△+(○+b)=(△+□)+b ( )

(10+20)+30+40=10+(20+30)+40 ( )

3.有一天,小明爸爸对小明说:你从1数到100,小明刚数完,爸爸便说出了这 l00个数的结果是5050,你能帮小明说明为什么算得这么快吗?

l+2+3+4+5+?+99+100=5050

[说明:培养学生思维灵活性,防止思维定势。]

4.用简便方法计算下面各题,说一说是怎样应用运算定律的?

91+89+1185+41+15+59

168+250+32135+49+65+24+11

[说明:巩固例题,打好基础。]

5.应用加法运算定律,你能很快算出下面两个算式的和吗?

1+3+5+7+??+17+19=

2+4+6+8+??+18+20=

[说明:进一步培养学生思维灵活性创造性以及较高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

五、全课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新的收获?

【知识梳理】

1、加法结合律: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与第三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与第一个数相加,它们的和不变。字母表示:(a+b)+c=a+(b+c)

2、减法的性质:一个数连续减去两个数,可用这个数减去两个数的和。字母表示:a-b-c=a-(b+c)

【拓展提高】

怎样简便怎样算?

169-247+231-53 9+99+999+9999 567-(245-123)

《加法结合律》的教学设计 9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通过复习,加深对10以内数的认识,能够熟练地计算10以内的加、减法。

过程与方法:

充分联系学生生活加深对数感的培养。

让学生经历系统整理数学知识的过程,形成自己的数学认知结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复习,使学生更进一步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通过解决问题,体验成功的快乐。

重点难点

学生经历整理加法算式发现其排列规律的过程,能感受到加法算式排列的有序性和不同加法算式之间的联系。并能熟练计算10以内的加减法。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创设情境

同学们你们喜欢做游戏吗?下面我们来做“找朋友”游戏。

游戏的形式应多种多样,可采用以下几种游戏:

1、猜数,师左手拿几个苹果,右手和左手合起来是(6、7、8或9)个,知道右手是几个吗?

2、一生出3个手指头,另一个出一个数能和他组成6(7、8或9)

3、拍巴掌,学小猫叫等游戏组成6、7、8或9。

这样学生在多种多样的游戏中得到了乐趣又巩固了6、7、8、和9的组成。你能写出不同的数的组成吗?(教师随机说出容易出错的数的组成让学生写出)

如:[设计意图]

把枯燥的教学内容融入游戏和日常生活之中,使数学知识变为鲜活的富有生命的小精灵,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进一步认识数学知识。

二、探究体验

师:请小朋友们回忆一下,这一段时间我们学习了什么?今天我们要把学过的这些知识进行整理和复习。比一比哪个同学学得好!

(一)基数和序数的复习

1、猜一猜:投影出示P78第1题的主题图。

师:请小朋友仔细看图,你看到了什么?

师:(依次出示三个孩子的对话内容)他们都说了些什么?你能不能根据他们谈话的内容,猜一猜小男孩住几层?小女孩呢?你是怎么知道的?你能说说x层和第x层的区别吗?

2、联系生活,说一说你的家住在哪条街?几号楼?几单元?几层?[预设]家住在哪条街?几号楼?几单元?几层?不符合农村孩子的实际情况,可以让学生说说生活中那些地方有我们学的数字。师在学生汇报的同时板书学生说的数(1——10)。

(二)自行探究,找出规律

1、引导一:小朋友们看,黑板上的信都是10以内的加法算式,这些算式这样排列,你们有什么感觉?

引导二:怎么排列比较好?

2、整理加法表

师:请每个同学想一想,你准备按什么顺序排列这些加法算式。(可在此节课之前引导学生对1—5的加减法进行整理。

目的是让学生对5以内的加减法有比较系统的认识,更重 要的是让学生提前经历整理知识的`过程,学习整理知识的方法)

3、研究加法表。

师:这是老师整理出的加法表,仔细观察,竖看、横看、斜看,你发现了什么?和你的同位说一说。

师:根据算式的特点和规律,你想想用什么方法能很快的记住它?

4、计算。顺着表上某一行算式的顺序,让学生很快说出这些算式的得数。

教师任意指定一些算式让学生很快说得数。

(三)小组合作,实践操作

1.出示减法表

师:表中写出了一些减法算式,还有一些减法算式没有写出来,请大家仔细观察这个表,看它是怎么排列的,然后按这个顺序把其它的减法算式写出来。

请小组长负责,组织好本组的同学填写算式。可以采取一人填一道,开火车填的`方式。

教师巡视指导。

2、研究减法表。

师:请大家根据刚才填算式的过程,看看表里的减法算式是怎样排列的。

3、计算:顺着表上某一行算式的顺序,让学生很快说出这些算式的得数。

教师任意指定一些算式让学生很快说得数。说一道加法,让学生很快说出相应的两个减法算式和得数。

(四)看图列式

教师:看图你能列出几个算式?(引导学生选择画面,列算式。)

[设计意图]

自主探索、合作学习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在减法表的复习中让学生先观察思考,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并与同伴进行交流,注意引导学生展开讨论,提出问题。小组合作寻找问题答案,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

同时,重视掌握基础知识,落实教学目标。继承了过去在教学实践中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使学生达到课程标准所规定的教学目标

三、方法应用

1、基础练习:

2、看图列式:

3、拓展题:

[设计意图]

采用多种练习形式,使不同层面的学生达到熟练计算10以内的加减法的教学目标。

四、梳理知识,总结升华

这节课,你的表现如何?�

2、学会用字母表示运算律,初步培养符号感和归纳、推理的能力。

3、在数学活动中,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初步形成探究问题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重难点:

理解并掌握运算律,并进行运算。

教学方法:

主动探索法

教学用具:

挂图、卡片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1、谈话:同学们喜欢玩吗?玩什么?(师生做游戏进入新课)

2、出示情景图,仔细看图,读懂图中的信息。

(1) 同桌间说信息,提加法问题。

(2) 展示学习成果(师相机贴出问题卡)

(3) 教师小结进入课题并板书:加法运算律

二、探索加法交换律

1、解决问题“跳绳的。有多少人?”

(1) 学生自练,展示学习成果。(指两名用不同方法计算的'同学展示)

(2) 说说自己的发现。(同桌交流,展示)

(3) 师小结并板书28+17=17+28

(4) 让学生举例(自练)展示教师相机板书

2、讨论交流:

A每组中的两个算式的异同。

B这几组算式是不是都具有这样的特点?

C说说自己发现的规律。(用自己的话或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

D用字母a、b表示两个加数,怎样表示?(师生交流总结并板书)

E a+b=b+a(说说字母各表示什么?)

3、练习

357+218(计算并验算)

三、探索加法结合律

(1) 出示问题二“参加活动的一共有多少人?”(学生自己练习,师巡视指用不同方法

计算的同学上台板演)

(2) 让学生观察比较得出结果,师板书:(28+17)+23=28+(17+23)

交流自己的发现

(3) 出示两组算式,观察并探索其中的规律。

用学习例1的方法总结出加法结合律,说说其中的字母及识字的含义。

四、巩固理解运算律

卡片出示课后“想想做做”中的练习题(自练,指名说)(同桌交流,展示)

五、总结提高

1、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加法的哪两个运算律?说说自己的收获。

2、教师小结:

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率都是加法运算中存在的规律,涉及到的数都是加数。加法交换率涉及到的加数只是交换了位置,和不变;加法结合率涉及到的加数位置不变,只是改变了运算顺序,和也不变。

六、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未完成的题目 板书

运算律加法交换律:a+b=b+a加法结合律:(a+b)+c=a+(b+c)

《加法结合律》的教学设计 10

教学内容:

教科书23页例题及做一做,27页练习三第2题

教学要求:

1、通过操作、演示,使学生知道加法的含义;能正确读出加法算式;使学生初步体会生活中有许多问题要用加法来解决。

2、通过学生操作、表述,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初步的数学交流意识。

3、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活动,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自信心。

教学重点、难点:知道加法的含义。

教具、学具准备:课件、实物投影、磁力板 、5个圆片、5根小棒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引导学生从1数到5,再从5数到1。

2、出示数字,读数。

3、按顺序填数:

( ) 3 ( ) 5。

二、探究新知

1.引导观察,感知加法的含义

(1)过电脑反复演示,让学生感知到:1名同学与2名同学走到一起,把1只红纸鹤与2只蓝纸鹤放到一块儿。

(2)学生之间交流感受与体会。

教师引导学生同桌相互交流,然后全班交流。

(3)教师说明:1名同学与2名同学走到一起,把1只红纸鹤和2只蓝纸鹤放到一块儿就是合起来的意思。(教师边说边用手势表示合起来)

2.学习加法算式

(1)由人或纸鹤的数量抽象出数字1和2。

(2)教师说明:把1和2合起来,在数学上我们用符号“+”来表示,教师板书“+”。

(3)引导学生数一数合在一起是多少?用数字几表示?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板书“=”,并在等号后面写上3。

(4)教师进一步说明:把1和2合起来,用加法计算。(板书:加法)

(5)读加法算式。

教师范读,同桌互读,学生自己读。

3.发散联想

(1)教师引导、启发,使学生说出生活中其它能用1+2=3来表示的`加法事例。

(2)(再指纸鹤图)问:这幅图还以用怎样的加法算式表示?

教师启发学生说出:

①有2只蓝纸鹤,有1只红纸鹤,合起来是3只纸鹤,2+1=3。

②有2个小朋友,又来了1个小朋友,合起来是3个小朋友,2+1=3。

③有2个男同学,1个女同学,一共有3个同学,2+1=3。

④有1个女同学,2个男同学 ,一共有3个同学,1+2=3。

……

三、巩固发展,学会学习

1、 动手操作,体验加法含义。

(1)做一做的左图

①教师示范,边操作边说明含义。

②学生操作,表述含义。

(2)做一做的右图

学生独立看图操作,表述含义。

(3)独立操作,边摆边说

①教师说明要求:用桌子上的5个圆片摆出不同的加法算式。

②学生操作。

③汇报交流

4+1、1+4、3+2、2+3、1+3、3+1......

2、看图,体验加法含义。

打开教科书23页,认真观察气球图,启发学生说明图意,并用加法算式表示。

3、看算式摆一摆。

投影出示练习三的第2题,学生边摆边口述。进一步加强对加法含义的理解。

4、联系生活,丰富联想

让学生列举生活中的事例,并用加法算式表示。

四、全课小结(略)

《加法结合律》的教学设计 11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加法结合律,并应用结合律使计算简便。

2.培养学生观察、归纳、概括能力以及思维灵活性。

3.对学生进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辨证唯物主义的教育。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加法结合律。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1.同学们,暑假期间,我们学校举行军事夏令营活动,三年级一班有营员42人,二班有营员45人,三班有营员55人,请你计算一下,这三个班共有营员多少人?

(1)全班试做,指名板演。

(2)集体订正:42+45+55=142(人)

2.师:这道实际应用题同学们做得都很好,老师这还有一道例题(出示例2),同学们看能不能用两种方法解答?

[说明:从近期生活实际入手,使学生置于情景之中,便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为学习例2连加法做好铺垫。]

二、尝试探究构建模型

1.出示例2。

例2.四年级一班有48人,二班有50人,三班有49人,三个班共有多少人?(用两种方法解答)

(1)全班试做。

(2)指名板演。

(3)做完的同学自己先说一说每种方法你是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结果怎样?

(4)师:由两种算法的结果相间,可以看出这两个算式有什么关系?这种关系可以怎样表示?(同桌相互说一说,然后指名回答)教师板书如下:(48+50)+ 49=48+(50+49)

2.谁能编一道像例2这样的应用题,(指2至3名学生编)然后全班同学用两种方法解答。

3.观察下面每组的两个算式,它们有什么样的关系?(投影出示)

(12+13)+14○12+(13+14)

(320+150)+230○320+(150+230)

[说明:通过编题解答,使学生初步感知加法结合律,为后面归纳概括打下基础。]

4.归纳概括加法结合律。

(1)从黑板和投影上的算式同学们发现了什么规律?(以小组为单位说一说)

(2)指名回答发现了什么规律。

(3)教师准确口述规律,然后出示加法结合律内容。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同第三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同第一个数相加,它们的和不变。我们把这样的规律叫做加法结合律。

(揭示并板书课题:加法结合律)

(4)全班整体感知加法结合律。(齐读)

[说明:由小组到个人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发散学生的思雄,培养学生归纳概括能力。]

5.学习加法结合律字母公式。

(1)自学(a+b)+c=a+(b+c)

(2)弄清a、b、c的意思。

6.做一做。

根据运算定律在下面的□里填上适当的数。

(25+68)+32=25+(□+□)

130+(70+4)=(130+□)+□

7.探究复习题的'另一种简便算法。

学习了加法结合律,同学们想一想:复习题怎样计算更为简便一些?

42+45+55=42+(45+55)

[说明:学以敢用,强化简算意识。]

8.小结:加法结合律对于我们今后的学习很有帮助,希望同学们在理解的基础上切实掌握好。

9.质疑:还有不明白的问题吗?

[说明:清除练习中的障碍与疑点,使学生真正学懂会用。]

三、解决应用

1.应用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可以使一些计算简便。

2.学习例3.计算480+325+75

(1)同学们观察这道题,怎样计算比较简便?

(2)全班试做,指名板演。

(3)集体订正,并指名说出这样算的根据。

3.学习例4.计算325+480+75

(1)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一下,例4怎样算比较简便?与例3有什么不同?应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2)全班试做,指名板演。

(3)集体订正,说出计算时应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说明:把两道例题放在解决应用这个环节,有利于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4.问:我们在以前学习过程中有什么地方应用过加法结合律?

5.练:(做一做)

137+31+63怎样算比较简便?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6.读:阅读教材第14一15页,看看还有什么地方不清楚?

7.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加法结合律,并应用运算定律进行了简便运算,希望同学们在今后计算时,要根据题目特点,灵活运用运算定律,使计算简便。

[说明:对学生进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思想教育。]

四、综合练习

1.根据运算定律,在下面的□里填上适当的数。

369+258+147=369+(□+147)

(23+47)+56=23+(□+□)

654+(97+a)=(654+□)+□

[说明:巩固结合律,打好基础。]

2.在符合加法结合律的等式后面打"√"号。

a+(20+9)=(a+20)+9 ( )

△+(○+b)=(△+□)+b ( )

(10+20)+30+40=10+(20+30)+40 ( )

3.有一天,小明爸爸对小明说:你从1数到100,小明刚数完,爸爸便说出了这 l00个数的结果是5050,你能帮小明说明为什么算得这么快吗?

l+2+3+4+5+?+99+100=5050

[说明:培养学生思维灵活性,防止思维定势。]

4.用简便方法计算下面各题,说一说是怎样应用运算定律的?

91+89+1185+41+15+59

168+250+32135+49+65+24+11

[说明:巩固例题,打好基础。]

5.应用加法运算定律,你能很快算出下面两个算式的和吗?

1+3+5+7+xx+17+19=

2+4+6+8+xx+18+20=

[说明:进一步培养学生思维灵活性创造性以及较高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

五、全课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新的收获?

【知识梳理】

1、加法结合律: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与第三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与第一个数相加,它们的和不变。字母表示:(a+b)+c=a+(b+c)

2、减法的性质:一个数连续减去两个数,可用这个数减去两个数的和。字母表示:a-b-c=a-(b+c)

【拓展提高】

怎样简便怎样算?

169-247+231-53 9+99+999+9999 567-(245-123)

《加法交换律》教学设计 12

教学内容:

青岛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信息窗三13页至14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探索加法运算律的过程,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会用字母来表示。

2.在探索运算律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观察、比较、抽象、概括能力,培养学生的符号感。

3.让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获得探究的乐趣、成功的喜悦,进一步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4.初步形成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重点:

理解掌握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并会用字母表示他们。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通过讨论,计算从而自己发现并总结出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的过程。

教学准备:

课件、投影仪、卡片

教学过程:

一、拟定导学提纲,自主预习

(一)创设情境

1.谈话:同学们,长江,黄河就像两条长龙盘卧在中国大地,特别是黄河被称为我们的“母亲河”。这几天我们一直在学习有关黄河的知识,了解到了许多有关黄河的信息,除了我们学过的,你还了解到那些有关黄河的知识?(学生根据课前调查回答)想不想再多了解一些?

课件展示情境录像:(课件展示的关键是让学生从中知道黄河流域的小知识,例如上游: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内蒙古高原中游:黄土高原下游:华北平原等小知识)最后大屏幕定格在信息窗三的情境图。

以上展示在大家面前的就是黄河流域图。教师板书:黄河流域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你能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

学生观察汇报,

生汇报:根据黄河流域图我了解到黄河分为上游、中游和下游(1、黄河上游长3472千米,中游长1206千米,下游长786千米;2、黄河上游流域面积是39万平方千米,中游是34万平方千米,下游是2万平方千米;)

教师适时板书相应的信息条件。

2.你能根据这些信息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呢?学生口答。教师板书出问题。

问题(1)黄河流域的面积是多少万平方千米?

问题(2)黄河全长多少千米?

(二)出示学习目标

同学们提出了这么多有价值的问题,那么今天我们将解决那些问题呢?请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1.让学生经历探索加法运算律的过程,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会用字母来表示,能够运用所学的运算定律进行简算。

2.在探索运算律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观察、比较、抽象、概括能力,培养学生的符号感。

(三)出示自学指导

为了能够更好地解决今天的学习目标,老师给大家提供了一些指导意见,请看自学指导。

(自学指导:请同学们认真看教科书第13—14页的信息窗3的第一个红点和小电脑的内容,重点看解决问题的过程,思考:(1)怎样解答同学们提出的问题?哪种方法简单?(2)什么是加法的结合律?怎样用字母式表示?(3)什么是加法交换律?怎样用字母式表示?

(5分钟后,比一比谁汇报得最清楚。)

(四)学生自学

师:下面请同学们根据“自学指导”开始自学,比一比谁看书最认真,谁自学效果最好!(师目光巡视每一个学生,特别要关注特困生。)

二、汇报交流,评价质疑

(一)调查

师:看完的同学请举手?

(二)全班汇报

1.问题一:黄河流域的面积是多少万平方千米?

学生在列式解答时,可能会出现两种情况:

(1)39+34+2和34+2+39

(2)(39+34)+2和39+(34+2)。

2.问题二:黄河全长多少千米?

学生可能出的情况:

(1)、3470+1210+790和1210+790+3470

(2)(3470+1210)+790和3470+(1210+790)。

今天我们要学的知识就在这两组算式中。

(设计意图:充分运用教材情境图,引导学生获取信息,提出加法问题。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列出算式。通过这两组算式学习今天的新知识,为下面学习埋下了伏笔。学生会马上把精力投入到这两个算式的研究中,激发了学生探究的兴趣。)

3.观察、比较、发现规律

(1)观察这些算式,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汇报:每组算式运算的数相同,运算的结果相同,运算的顺序不同。

例如:

(39+34)+2=39+(34+2)

(3470+1210)+790=3470+(1210+790)。

(2)是不是所有的三个数相加都符合这些规律呢?举例验证一下吧:(每个学生在练习本上写出几组这样的算式,看结果怎样)

生汇报:

(35+63)+15=35+(63+15)

(325+82)+18=325+(82+18)…

(3)把你的发现告诉大家?(将学生的举例用实物投影展示)

(三个数相加时,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

师指出这条规律叫做加法结合律。

(4)你能用你喜欢的方法表示这加法结合律吗?

学生用各种符号、字母表示这个运算定律。最终教师指出,在数学上,我们统一用a、b、c来表示三个加数,因此加法结合律可以写作(a+b)+c=a+(b+c)。学生齐读,教师板书在黑板上

小结:刚才我们通过解决两个问题发现并归纳出了加法结和律。

(设计意图:本环节经历了猜测—举例—验证—得出结论的过程,无形之中培养了学生一种数学思想。)

4.学法迁移,探索加法交换律。

那么,加法运算中还有其他的规律吗?想不想知道?我们先来做个游戏吧。

(1)游戏:找朋友。

在每个小组中都有一个算式卡片,请同学们小组合作,仔细想一想,算一算,它应该是屏幕上哪个算式的好朋友?为什么?

(2)同学们真棒,很快就为自己的算式找到了合适的朋友,还有谁的算式没有找到朋友?你能根据刚才同学们的方法给他介绍一个合适的好朋友吗?

加法交换律的教学设计 13

关于加法交换律的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27、28页的内容及练习题。

【教学目标】

1.探索和理解加法交换律,并能灵活运用。

2.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并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

从现实的问题情景中抽象概括出加法交换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师:同学们,今天是什么节日?

生:植树节。

师:对呀,春天是植树的季节(展示课件)。咱们学校也组织了植树活动,一共有多少名同学参加这次活动?它们一共要植多少棵树?你们想不想知道?

生:想。

师:(展示课件)这是我们学校植树的信息。

①这次参加植树活动的男生有36名,女生有22名。

②男生要植树60课,女生要植树44棵。

你能算出有多少名同学参加植树活动,一共要植多少棵树吗?

[评析:在课的开始,教师能够创造性地利用教材,创设了植树节的情境。这样处理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情景、条件、问题学生都十分熟悉,在这种轻松的气氛中,更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学习。]

二、自主探究,寻找规律

(一)体验加法的意义

师:请你在练习本上做一做(做完的可以同桌交流)。

生汇报,师板书。

①36+22=58(名) 22+36=58(名)

②60+44=104(棵)44+60=104(棵)

师:这两个问题都是用加法计算的,谁来说一说,你为什么要用加法?

学生说想法。

师小结:这两道题都是要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就要用加法计算。

师:在日常生活中,哪些问题还要用到加法来计算,谁来举一个例子。

一生举例并例式解答。(师板书)

师:生活中像这样用加法解决的问题多不多?说一个给同桌听听。

[评析:结合现实生活情境,体会加法的意义。]

(二)教学加法交换律

师:现在请同学们观察这三组算式,你能发现些什么?把你的发现在小组内交流一下。

小组交流汇报。

(学生汇报时,让学生结合第一组算式说一说,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36+2222+36)

师:大家看,这两个加数交换了位置,和相等。这两个算式可以怎么样?(板书:=)

师:第二组算式可以怎样写?

(生答,师板书:60+44=44+60)

第三组算式呢?根据学生的回答,师板书。

师:大家看,这几个小组总结出了这几道算式中的两个加数交换了位置以后,它们的和不变。你们小组的结论和它们一样吗?谁能再来说一说。

师:这三组算式都是两个加数交换了位置,它们的和没有变。是不是任意的两个数相加,都有这么一个规律呢?谁能来任意说两个数?

生:38+56。

师:咱们一起来验证一下。

师板书:

师:这两个数相加符合这个规律,其余的数是不是也有这个规律,请同学们先自己在练习本上举几个例子验证一下,然后在小组内交流一下,好吗?

小组交流,汇报。师板书。

师:刚才这么多的小组说出了这么多的'算式,哪个小组还愿意把你们的结论告诉同学们?

师:刚才,经过同学们的努力,发现了不管这两个加数是什么,只要两个加数交换了位置,它们的和不变。我们把这个规律叫做加法交换律。(板书)

学生齐读一遍。

师:这就是今天要学习的内容。(板书课题:加法交换律)

[评析:在学习加法交换律时,遵循先观察,再交流,让学生初步感知规律;再举例验证,进而发现总结规律,这样一个思路来教学的。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感受到成功的喜悦,课堂氛围和谐、活泼、宽松。]

(三)学习用喜欢的方法表示

师:刚才是咱们自己发现了加法的这个重要的规律,你能不能用喜欢的方法表示出来?

师:先把你的想法和同桌交流一下。谁来说一说你的想法。

生汇报,师板书:

a+b=b+a(师:你能告诉同学们a、b分别表示什么吗?提示学生这两个字母可以是任意的两个数。)

甲+乙=乙+甲

△+○=○+△

师:同学们说出了这么多的办法,通常情况下,我们可以用字母表示。学生齐读一遍(a+b=b+a)。

[评析:学生用喜欢的方法表示规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符号感,提高了知识的抽象概括程度,为以后正式教学用字母表示数打下初步基础。]

(四)加法的应用

师:咱们知道了加法交换律,并且会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表示。请同学们想一想,以前学过的知识中哪些地方用到过加法交换律?

生:验算加法时。

三、练习

师:通过努力,同学们又学会了新的知识,掌握了新的本领,老师真为你们高兴,你们呢?还有更高兴的事情呢。

(展示课件)你们看,森林王国里的小鸟和小鸭,想和同学们来交朋友,你们愿意吗?不过他们可是有备而来,先看看大家的真本领。怎么样,敢不敢来试一试?

(课件)一、你能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数吗?试试看吧。

766+589=589+( )

300+600=( )+( )

257+( )=474+257

( )+55=55+420

a+15=( )+( )

( )+65=( )+35

二、仔细看一看,下面的算式符合加法交换律吗?

270+380=380+270

b+800=800+b

三、运用加法交换律,你能写出几个算式?写写试试吧。

25+49+75=( )+( )+( )

学生写出算式以后,让学生观察这些算式,哪两个数交换了位置,在这些算式中,�

师:小鸟和小鸭的问题都解决了,它们高兴得不得了,想请同学们参观它们的家园,高兴吗?(课件展示)

[评析:通过这些题目,既巩固了今天学的新知识,又发展了学生的思维,为后面的学习做了铺垫。]

四、小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新知识?

【总评】

1.这节课真正把知识的形成过程真实地呈现给了学生。

2.真实地体现了学生的思想过程。

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把交换律表示出来,在他们得出了加法交换律后,让他们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表示出来,如有的学生说可以用猴子表示一个加数,用兔子表示另一个加数,这个过程把学生那种真实的童稚的想法完全地表现了出来,他们决不拘限于用字母表示数,而是用哭脸、笑脸、太阳、月亮、颜色来分别,这是我们大人常想不到的。

3.教给学生探究数学的方法,遵循了这样一条教学主线:那就是发现规律、验证规律、应用规律。

在教学加法交换律时,先引导学生从实际的植树生活中发现规律,再引导学生验证这个规律,最后应用规律来解决一些问题,这也是探究数学的一种很好的方法,学生如果能真正掌握这种方法,并能把这种方法应用到以后的学习生活中,那可以说受益终生。

《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教学设计 14

教学内容:

青岛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信息窗三13页至14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探索加法运算律的过程,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会用字母来表示。

2.在探索运算律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观察、比较、抽象、概括能力,培养学生的符号感。

3.让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获得探究的乐趣、成功的喜悦,进一步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4.初步形成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重点:

理解掌握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并会用字母表示他们。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通过讨论,计算从而自己发现并总结出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的过程。

教学准备:

课件、投影仪、卡片

教学过程:

一、拟定导学提纲,自主预习

(一)创设情境

1.谈话:同学们,长江,黄河就像两条长龙盘卧在中国大地,特别是黄河被称为我们的“母亲河”。这几天我们一直在学习有关黄河的知识,了解到了许多有关黄河的信息,除了我们学过的,你还了解到那些有关黄河的知识?(学生根据课前调查回答)想不想再多了解一些?

课件展示情境录像:(课件展示的关键是让学生从中知道黄河流域的小知识,例如上游: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内蒙古高原中游:黄土高原下游:华北平原等小知识)最后大屏幕定格在信息窗三的情境图。

以上展示在大家面前的就是黄河流域图。教师板书:黄河流域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你能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

学生观察汇报,学生汇报:根据黄河流域图我了解到黄河分为上游、中游和下游。

教师适时板书相应的信息条件。

2.你能根据这些信息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呢?学生口答。教师板书出问题。

问题(1)黄河流域的面积是多少万平方千米?

问题(2)黄河全长多少千米?

(二)出示学习目标

同学们提出了这么多有价值的问题,那么今天我们将解决那些问题呢?请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1.让学生经历探索加法运算律的过程,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会用字母来表示,能够运用所学的运算定律进行简算。

2.在探索运算律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观察、比较、抽象、概括能力,培养学生的符号感。

(三)出示自学指导

为了能够更好地解决今天的学习目标,老师给大家提供了一些指导意见,请看自学指导。

(自学指导:请同学们认真看教科书第13—14页的信息窗3的第一个红点和小电脑的内容,重点看解决问题的过程,思考:

(1)怎样解答同学们提出的问题?哪种方法简单?

(2)什么是加法的结合律?怎样用字母式表示?

(3)什么是加法交换律?怎样用字母式表示?

(5分钟后,比一比谁汇报得最清楚。)

(四)学生自学

师:下面请同学们根据“自学指导”开始自学,比一比谁看书最认真,谁自学效果最好!(师目光巡视每一个学生,特别要关注特困生。)

二、汇报交流,评价质疑

(一)调查

师:看完的同学请举手?

(二)全班汇报

1.问题一:黄河流域的面积是多少万平方千米?

学生在列式解答时,可能会出现两种情况:

(1)39+34+2和34+2+39

(2)(39+34)+2和39+(34+2)。

2.问题二:黄河全长多少千米?

学生可能出的情况:

(1)、3470+1210+790和1210+790+3470

(2)(3470+1210)+790和3470+(1210+790)。

今天我们要学的知识就在这两组算式中。

(设计意图:充分运用教材情境图,引导学生获取信息,提出加法问题。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列出算式。通过这两组算式学习今天的新知识,为下面学习埋下了伏笔。学生会马上把精力投入到这两个算式的研究中,激发了学生探究的兴趣。)

3.观察、比较、发现规律

(1)观察这些算式,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汇报:每组算式运算的数相同,运算的结果相同,运算的顺序不同。

例如:

(39+34)+2=39+(34+2)

(3470+1210)+790=3470+(1210+790)。

(2)是不是所有的三个数相加都符合这些规律呢?举例验证一下吧:(每个学生在练习本上写出几组这样的算式,看结果怎样)

生汇报:

(35+63)+15=35+(63+15)

(325+82)+18=325+(82+18)…

(3)把你的发现告诉大家?(将学生的举例用实物投影展示)

(三个数相加时,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

师指出这条规律叫做加法结合律。

(4)你能用你喜欢的方法表示这加法结合律吗?

学生用各种符号、字母表示这个运算定律。最终教师指出,在数学上,我们统一用a、b、c来表示三个加数,因此加法结合律可以写作(a+b)+c=a+(b+c)。学生齐读,教师板书在黑板上

小结:刚才我们通过解决两个问题发现并归纳出了加法结和律。

(设计意图:本环节经历了猜测—举例—验证—得出结论的过程,无形之中培养了学生一种数学思想。)

4.学法迁移,探索加法交换律。

那么,加法运算中还有其他的规律吗?想不想知道?我们先来做个游戏吧。

(1)游戏:找朋友。

在每个小组中都有一个算式卡片,请同学们小组合作,仔细想一想,算一算,它应该是屏幕上哪个算式的好朋友?为什么?

(2)同学们真棒,很快就为自己的算式找到了合适的朋友,还有谁的算式没有找到朋友?你能根据刚才同学们的方法给他介绍一个合适的好朋友吗?

加法交换律教学反思 15

在学校举行的一人一节研究课展示活动中,我执教的苏教版四上《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这一课题,通过活动我收获颇多,现将我的反思呈现如下:

具体做法是:

一、学生经历有效地探索过程。

在探索知识形成的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激励学生动眼、动手、动口、动脑积极探究问题,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观察发现——举例验证——得出结论”这一数学学习全过程。教学这两个运算律都是从学生解决熟悉的实际问题引入的,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和分析,初步感受运算的规律。然后让学生根据对运算律的初步感知,举出更多的例子,进一步观察比较,发现规律。我有意识地让学生运用已有经验,经历运算律的发现过程,让学生在合作与交流中对运算律认识由感性逐步发展到理性,合理地构建知识。

二、注意数学学习方法的渗透。

加法结合律是本课教学难点,由于在探索加法交换律时,学生经历了“观察发现——举例验证——得出结论”的学习过程,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探索加法结合律,教师加以适当的引导,为学生提供足够的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学生将已有学习方法渗透到探索加法结合律中,很容易感受到三个数相加蕴含的运算规律。学生不但理解了加法运算律的过程,同时也在学习活动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

三、教学中注意沟通知识间的联系。

在教学完加法交换律时,我及时把新学的知识和加法计算的验算结合起来,让学生回忆交换加数验算的方法,明确与加法交换律之间的联系。在教学完加法结合律时,又出示了两道口算题9+7、34+27,让学生回忆口算过程。这样引导学生把新旧知识及时沟通,加深了对已有知识经验的认识,同时加深了对新知的理解。在最后的提高巩固阶段,结合练

总的来说,这堂课取得了较好的效果。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不但掌握了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了数学方法,所以到课尾出现了学生由加法运算律联想到减法、乘法、除法运算中,是否也存在一定的规律呢这一想法。并产生运用这一数学方法进行探索的愿望和热情。这些数学方法是学生终身学习必备的能力。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我也发现了一些问题,这些问题有些是客观的,有些是由于本人的教学机智和教学设计还不够。总之,在学习洋思经验及实施新课改中,我会不断地反思,及时地总结,适时地改进,充分地完善自我,相互学习,取长补短,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

《加法结合律》的教学设计 16

教材分析:

本教材是在学生经过较长时间的四则运算学习,对四则运算已有较多感性认识的基础上,结合一些实例,学习加法的运算律。学生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就在加法的计算中和演算中接触过这方面的知识,有较多的感性认识,这是学习加法交换律的基础。教材安排这两个运算律都是从学生熟悉的实际问题的解答引入,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和分析,找到实际问题不同解法之间的共同特点,初步感受运算规律。然后让学生根据对运算律的初步感知举出更多的例子,进一步分析、比较,发现规律,并先后用符号和字母表示出发现的规律,抽象、概括出运算律。教材有意识地让学生运用已有经验,经理运算律的发现过程,让学生在合作与交流中对运算律的认识由感性逐步发展到理性,合理地构建知识。

“想想做做”先安排了一些基本练习,以填空、判断等形式巩固对加法运算律的理解;接着通过题组对比和凑整等练

教学目标:

1、教学技能目标: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并能够用字母来表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2、过程方法目标:使学生经历探索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过程,通过对熟悉的实际问题的解决,进行比较和分析,发现并概括出运算律。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增强对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初步形成独立思考和探究问题的意识、习惯。

教学重点:

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能用字母来表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教学难点:

使学生经理探索加法结合律和交换律的过程,发现并概括出运算律。

教学准备:

配套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

有牛顿因为看见苹果落地,进行思考,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最后得出了万有引力定律这个伟大的成果。引导学生得出:要注意观察、思考生活中一些习以为常的问题,并从中探索出一些规律。

设计意图:由科学家从一个平常的现象得出伟大的发现,引导学生应注意观察身边的一些平常的、习以为常的现象,并从中的出一些规律,对学生进行良好学习习惯的教育。

二、教学加法交换律。

1、随着气候渐渐转凉,从下个月开始,同学们都将投入到冬季锻炼中去了。电脑出示第54页的例题,这是某个班级进行冬锻的情况,提问:从这张图片中,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

你能根据这些信息,提出几个用加法计算的问题吗?根据学生的回答,电脑依次出示:①参加跳绳的一共有多少人?

②参加活动的女生一共有多少人?

③跳绳的男生和踢毽子的女生一共有多少人?

④参加活动的一共有多少人?

设计意图:从创设的贴近学生的生活情境出发,让学生自由地提问,可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并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同时,也符合新课程“创造性使用教材”的理念。

2、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其中的这两个问题:

在黑板上张贴:参加跳绳的一共有多少人?

参加活动的一共有多少人?

我们先来解决第一个问题:参加跳绳的一共有多少人?

3、你们能马上口头列式并口算出结果吗?

指名回答,教师板书:28+17=45,追问:还有其他的方法来解决吗?在学生回答后,教师完成板书:17+28 =45(人)

为什么这两个算式的结果一样?

4、你们能用一个符号把它们连接以来吗?教师继续板书:28+17=17+28

仔细地观察一下这两个算式,你们有什么发现?在等号的两边,什么地方相同?什么地方不同?

5、你们能够自己模仿写出几个这样的算式吗?根据学生回答,教师相机板书算式,并追问:这样的算式能写几个?

6、我们再仔细的观察这几个算式,从中你们有什么发现?你们能用一个算式来表示你们的发现吗?

教师巡视,并作相应的辅导,在学生交流后板书出示: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它们的和不变。并板书学生回答的一些符号表示的算式。并追问:你这样表示,每个符号分别表示什么?

7、同学们都自己用自己的喜欢的方式表示了你们的发现,那你们想不想把这些算式都统一呢?国际上一般用字母来表示这些规律,假如我们用a来表示第一个加数,用b来表示第二个加数,那这些算式能够怎样来表示呢?板书:a+b=b+a。

8、教师小结知识点:在很平常的一些四则运算中包含了一些规律性的东西,我们把这些规律叫做运算律。板书:运算律。教师指着板书指出:我们刚才研究的就是加法交换律(板书:加法交换律),学生齐读一遍。

小结研究方法:刚才我们在研究加法法交换律的时候,我们是怎样一步一步开展研究的?引导学生能得出:列式计算——观察思考——猜测验证——得出结论。

9、练习:

完成想想做做第一题前面两小题。

设计意图: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而不仅仅是解题指导者。本环节的设计,层层递进,紧密围绕并运用好问题情境,师生之间积极互动,教师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规律,并学会用字母表示,最后还归纳出了研究方法,都让学生有一种成就感。

三、学习加法结合律。

1、刚才通过解决第一题,我们得到了加法交换律,现在我们再来研究问题“参加活动的一共有多少人?”看看我们有没有新的发现?

2、你们会自己列式解决这个问题吗?想想你为什么这样列式?学生练习,教师巡视指导。

3、学生回答,教师有意识地板书:

(28+17)+23=68(人)

28+(17+23)

(28+23)+17

28+(23+17)

(23+17)+28

23+(17+28)

让回答的同学说说这么列式是怎么思考的?

下面,我们就来针对这两个算式开展研究:(28+17)+23 28+(17+23)

设计意图:本环节又是“用教材教”的一个很好体现,比较好地注意了关注学生的生成与教师预设之间的`联系,并很好地引导到需要的算式。

4、根究研究方法,接下来我们应该进行哪一步?(观察思考)那你们观察一下,这两个算式有什么关系呢?(参与运算的数相同,运算结果一样;运算顺序不同)你们能用什么符号连接?教师板书:

(28+17)+23=28+(17+23)

5、电脑出示:下面的Ο里能填上等号吗?

(45+25)+13Ο45+(25+13)

(36+18)+22Ο36+(18+22)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45+25)+13=45+(25+13)

(36+18)+22=36+(18+22)

6、看着黑板上的板书,你们从中有了什么新的发现?学生小组交流后大堂再交流,教师张贴: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同第三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和第一个数相加,它们的和不变。

7、这样的描述太长又难记,你们从第一个运算律中能得到启发,用简便的方法来表示你们的发现吗?自己尝试写一下。

板书:(a+b)+c=a+(b+c)

教师揭示:这就是我们今天所学的第二个运算律——加法结合律(板书:加法结合律)。

8、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的后面两个小题。

设计意图:通过引导学生运用得到的研究方法开展研究,由扶到放,初步培养学生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语言的组织能力。

四、巩固练习。

1、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第4小题引导学生发现是运用了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

2、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第1行。

3、插入“朝三暮四”的故事,让学生通过故事得出:猴子很愚蠢,因为总量不变,只是老头采用了加法交换律。

4、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使学生初步感受应用加法运算律可以使计算简便。

设计意图:几个层次的练习,内容丰富,提供了具有价值的学习内容,使全体同学都参与到有趣的数学学习中,从验算中明白了其理论依据,从故事中分析出了其中蕴涵的运算律,既体会到了数学的乐趣,又复习巩固了全课的内容。

五、课堂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新的收获?

设计意图: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在自己的整理总结中再次巩固了本节课的重难点。

板书设计: 运算律

加法交换律 加法结合律

28+17=45(人) 17+28=45(人) (28+17)+23 28+(17+23)

28+17=17+28 =45+23 =28+40

(学生说的算式) =68(人) =68(人)

(28+17)+23=28+(17+23)

(45+25)+13=45+(25+13)

(36+18)+22=36+(18+22)

a+b=b+a (a+b)+c=a+(b+c)

《加法交换律》教学设计 17

设计理念:生活经验是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宝贵财富,也是他们进行数学探索的基础。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他们在此基础上实现对数学的再创造,切实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经历数学知识发生、发展和形成的过程,提高学生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材分析:教材从情境引出例题,帮助学生体会运算定律的现实背景,让学生借助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和认识加法交换律,使学生经历由个别到一般,由具体到抽象的认知过程,引导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一定的理性认识。

教学目标:探索和理解加法交换律,并能够用字母来表示加法交换律;经历探索运算定律过程,通过对实际问题的解决,进行比较和分析,发现并概括出加法交换律;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探究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在情境中初步感知规律

1.导入故事《朝三暮四》,引发学生思考。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3+4=7(个)4+3=7(个)3+4=4+3

2.创设问题情景。出示主题图,引导学生观察,图中告诉了我们哪些信息?我们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3.尝试解决问题。学生独立解决问题,根据学生解答板书:

40+56=96(千米)56+40=96(千米)40+56=56+40

引发猜想:是否任意两数相加,交换位置,和都不变?

二、在举例中验证规律

1.交流:有了猜想,我们还得验证。你打算怎么验证?

2.学生举例验证,教师巡视指导。

三、在比较中概括规律

1.同学们仔细观察列举出的等式,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你能用自己的话说出你发现的规律,并给它命名吗?(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这叫加法交换律。)

2.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加法交换律。用语言表达加法交换律比较麻烦,怎样表示既简单又清楚呢?试一试,用你喜欢的符号、字母或图形表示两个加数。

四、在类比中拓展规律

1.引导学生由加法类比到减法、乘法和除法,并自觉形成关于减法、乘法和除法中是否有交换律的三个新猜想。

2.学生选择部分猜想,举例进行研究。教师参与,适时给予指导。

3.交流:哪一种猜想是正确的,你们是怎么举例验证得出结论的?教师板书若干例子,进而得出结论。

4.探讨:减法和除法中有交换律吗?学生交流后,引导思考:为什么只要举一个反例就能推翻猜想?

五、在应用中深化规律

1.请同学们想一想,以前学过的知识中哪些地方用到过加法交换律?

2.下面我们就来比一比,看谁学得最好。

(1)你能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数吗?

300+600=+()()+55=55+420 ()+65=()+35

(2)仔细看一看,下面的算式符合加法交换律吗?

270+380=380+270 b+800=800+b

(3)运用加法交换律,你能写出几个算式?写写试试吧。

25+49+75=()+()+()

学生写出算式以后,让学生观察这些算式,哪两个数交换了位置?在这些算式中,�

六、在反思中深化理解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说一说自己表现最好的方面。

(责任编辑付淑霞)

《加法结合律》教学反思 18

1、本节课中力求让学生经历探索加法运算律的过程,理解并掌握加法结合律,会用字母来表能够运用所学的运算定律进行简算。

2、在探索运算律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观察、比较、抽象、概括能力,培养学生的符号感。

3、让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获得探究的乐趣、成功的喜悦,进一步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初步形成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意识和习惯。

上课过程中,池老师注意了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课堂上教师把学生的思考放在了第一位,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孩子们从思考中获得了快乐,从运用中得到了启示。

其次,注意渗透数学的学习方法,即让学生踏踏实实经历了“列式计算——观察思考——猜测验证——得出结论”这一数学知识研究的基本过程。学生自己想,自己说,自己举例,自己得出规律,积极主动的探究活动贯穿始终,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由于加法结合律是本课教学难点。教学中安排了三个层次,首先学生在观察等式,初步感知等式特征的基础上模仿写等式,在模仿中逐步明晰特征。第二层次在观察比较中概括特征,通过“由此你想到了些什么”引发学生由三个例子的共同特征联想到是否具有普遍性。从而得到猜想:是不是所有的三个数相加都具有这样的特征,再通过学生大量的举例,验证猜想,得出规律。

本课围绕“观察猜想——举例验证——得出结论”这一数学方法展开,从学生的学习情况来看,通过本课的学习不但掌握了加法结合律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了数学方法,所以到课尾出现了学生由加法运算律联想到减法、乘法、除法运算中,是否也存在一定的规律呢这一想法。并产生运用这一数学方法进行探索的愿望和热情。这些数学方法是学生终身学习必备的能力。

加法交换律教学反思 19

加法的运算定律是运算体系中的普遍规律。为了让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这一规律, 我在教学中从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的实际状态出发,通过抽象建模,大胆猜测,操作验证,合作总结这四个环节,让学生能够理解加法运算定律的含义,并从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喜悦或失败的情感。

本课我把凑整简算的思想贯穿始终,让学生从学习中体验选择简便的方法是学习的最好途径。对于小学生来说,运算定律的理解与运用是培养和发展学生抽象的极好时机。本节课,我引导学生在知识的形成过程中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让孩子们大胆猜想,举例验证、得出结论。

1、在复习引用中,巩固学生的思维基础。

通过一组口算练习,让学生明确能够凑整十或整百数的两个数加起来比较简便,这个为后面学习结合律打下基础。

2、大胆猜想,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在教授新课的过程中,我通过提问、设疑,让学生观察―猜测―举例―验证四个环节,同时通过小组合作得出结论。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同时让学生的思维得到了有效的训练和发展。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