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时常需要用到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
教学过程
一、音乐式、谈话式导入新课
用《爸爸去哪儿了》歌曲分享,导入父亲为我们所做的事,引到今天学习与父亲有关的课文《走一步,再走一步》。
设计意图:音乐是为了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
二、初探课文
1、预习检查
2、了解作者
3、认识生字词
4、快速抢答
5、回顾记叙文六要素
6、复述课文
设计意图:培养孩子自主学习的习惯,解决生字生词,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提高孩子们的阅读的速度与能力。
三、重点研读课文
1、“我”遇到了哪些困难?
2、“我”是怎么样脱险?
3、“我”心理的`变化过程?
设计意图:深入理解和体验故事,多角度和有创意的阅读感受作者的心理变化。感悟和思考人生道理。
四、合作探究
1、我们生活中遇到困难,你是怎么解决的?
2、有没有亲身经历把大困难分成小困难一个个来解决?
设计意图:让孩子们在语文中学生活,在生活中学语文。
五、作业
一课一得
从这篇课文中我们学到了什么?懂得了什么?
【导学目标】
1.感知课文内容,梳理故事情节,把 握主旨。(重点)[
2.体会多种描写手法的作用,学习以小见大的写法。(难点)
3.感悟蕴含的生活哲理,正视并积极克服生活中的困难。
【课时计划】
2课时
教学行为提示一:
要求学生了解“导学目标”,划记其中的关键词,明确学习目标。
学生畅谈,教师引述。
1.独学:让学生对“自学互研”中三个步骤进行独学。(1)问题入手。带着学习任务(脱离导学案)高效快速阅读教材,认真阅读文本及其他相关资料,圈点批注重要信息。完成导学案有关步骤,找出自己的疑惑。(2)双色笔标注。对于经 过独学未能自主解决的问题,用双色笔做好标注,以便通过对学、群学来解决这些问题。
2.对学、群学:(1)学生上黑板板书“自学互研”部分步骤的答案,同时组内剩余成员开展对学、群学。(2)对学中,把自己的学习成果或疑问与对子交流,师傅应完成好检查、检测、释疑、教会的任务;群学交流时,组长是交流的组织者(建议组内交流时采用一人主讲兼记录,其他同学补充、质 疑、纠错的形式,以便群学成果得以落实)。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溪流走一 步是 江河,江河再走一步是海洋;深秋走一步是寒冬,寒冬再走一步便是春天。走一步,再走一步,天地就将不一样。今天让我们走进美国心理学家莫顿亨特的世界,和他进行一次心灵的沟通吧!
自学互研 生成新知
步骤一 知识梳理 ,夯实基础。
1.自读课文,积累字词。
灼人(zhuó) 寻觅(ì) 突兀(wù) 椿树(chūn)
滑稽(ī) 嘘声(qū) 晕眩(xuán) 恍惚(hū)
抽噎(ē) 呻吟(ín)
2.读懂大意,用简洁的语言复述小说情节。
(根据记叙要素讲述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即可。)
3.朗读课文,要读准字音、停顿恰当、读对语气。
步骤二 整体感知,走进文本。
4.概括“我”爬下悬崖 的心理变化过程。
毫无信心(“我下不去……我会摔死的”)——信心萌发(“这似乎能办得到”)——信心大增(“我能办得到的”)——巨大成就感。
5.如何评价文中的父亲这一人物形象?
这是一个富有教育智慧的合格的伟大父亲。在“我”下悬崖的时候,父亲完全可以抱“我”下来,但他深知,如果自己上去抱,虽然“我”安全了,但能力不能得到提高,因此才会有意识地引导“我”自己解决问题,并不断鼓励“我” 大胆尝试,教给“我”解决问题的方法,使“我”经受了锻炼和考验,也增强了勇气、信心,同时也得到了成功的快乐。
学法指导一:【伏笔和照应】
伏笔,就是作者在描写、叙述的过程 中,对将要在作品中出现并与中心事件有必然联系的人物或事件,预先提示或暗示的一种写作方法。 照应,是一种前有所呼,后有所应的结构手段。在一篇中,如果前后的几个句子、段落写的是同一件事,就是互相照应。
学法指导二:【环境描写的作用】
1.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或地点;
2.暗示社会环境,如背景、习俗、思想观念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等;
3.渲染气氛,奠定基调;
4.烘托人物心情;
5.表现人物身份、地位、性格等;
6.暗示人物命运;
7.暗示或推动情节的发展;
8.为后面情节的发展作铺垫或制造悬念;
9.揭示主题,深化主旨。
教学行为提示二:
对“自学互研”中三个步骤进行交流展示。步骤一可采用对子互查、互读的形式;步骤二、三可采用组内交流探究的形式。
6.概括的主旨。
本文通过记叙作者童年一次爬山“遇险”“脱险”的经历,揭示了一个深刻的人生哲理:在人生道路上,无论遇到怎样的困难,只要把它分解开,化大为小,就会变难为易,最后取得胜利。
步骤三 质疑问难,深层探究。
7.文中有很多伏笔和照应,请找出来。
如多次提到自己的体质弱为后文“我”的恐惧埋下伏笔;杰利喊“别做胆小鬼”“杰利看来好像有点儿不放心”,为 后文杰利把“我”的父亲找来埋下伏笔。
8.文中运用了 哪些描写手法?其作用是什么?
环境描写:第15段“暮色开始四合”,第16段“暮色苍茫,天上出现了星星,悬崖下面的大地越来越暗”的环境描写,渲染了恐怖的气氛,衬托了“我”孤独、恐惧的心理。
心理描写:第8、9段“我的心在瘦骨嶙峋的胸腔里咚咚直跳”“吓得几乎晕倒”等心理描写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我”害怕、紧张的心理。
语言描写:如第17段“我会掉下去,我会摔死的!”表现了“我”当时的恐惧和不自信的心理。
9.是怎样运用以小见大的手法表现主题的?
“遇险脱险”的小事在生活中比比皆是,怎样面对无数困难,将是我们学习生活中,也是人生道路上的实际问题。作者成功地将小事赋予 了深刻的人生哲理,就是成功地运用了以小见大的手法。
交流展示
步骤一 知识梳理,夯实基础(对应第1—3题)
步骤二 整体感知,走进文本(对应第4—6题)
步骤三 质疑问难,深层探究(对应第7—9题)
当堂演练 达成目标
见学生用书。
课后反思 查漏补缺
这节课的成功之外在于:
不足之处在于:
指导思想:
《走一步,再走一步》是美国作家莫顿亨特65岁那年写的回忆,8岁时一次爬悬崖的经历。作者把这一经验推而广之,成为人生的宝贵财富,成为战胜一切艰难的法宝。这篇课文,内容上很有咀嚼的余地,特别是“着眼于那最初的一小步”这一句,喻意值得咀嚼。说的是困难再大,也是可以分解的,一个大困难,就不难克服了。这篇课文,足以启发学生在生活中要善于感悟,凡事要想一想其中包含一个什么道理,悟到哲理就有普遍的指导意义,就成为一笔精神财富。善于感性,写作文,也有东西可写,在不起眼的题材也能写出好文章。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诵读课文,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2.条理清楚地复述故事内容,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
3.激励学生树立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信心和勇敢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3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能条理清楚地复述故事。
4 探究性、多角度理解故事所蕴含的生活哲理。
课前准备
学生:
1.自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词,了解课文大意。
2.圈点勾画文中不理解的词或句子,提出问题。
3.预习课后练习二,准备与同学交流。
教师:
1.备课时,把课后练习融于教学的过程中。
2.可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或借助幻灯片、小卡片等辅助工具。
一、导入
心理学家曾做过这样一次实验(大屏幕显示实验内容,老师讲述):
一只饥饿的鳄鱼和一些小鱼放在水簇箱的两端,中间用透明的玻璃隔开。刚开始鳄鱼毫不犹豫地向小鱼发动进攻,它失败了,但毫不气馁;接着它又向小鱼发动了第二次更猛的进攻,它又失败了,并且受了重伤;它还要进攻。第三次,第四次……多次攻击无望后,它不再攻击。这个时候,心理学家将挡板拿开,鳄鱼仍然一动不动,它只是无望地看着那些小鱼在它的眼皮底下悠闲地游来游去,放弃了继续的努力,最终活活饿死。
听到这样一个故事,同学们有什么感慨?能简要谈谈吗?(学生各抒己见)
今天,老师和同学们一起来读一读美国作家莫顿·亨特的文章《走一步,再走一步》,也许你能从中有更多人生的启示。
二、整体感知,把握内容
1.自由朗读课文。解决生字生词。
训诫(ji) 陡峭(qio)嶙峋(ln)(xn)耸立(s?ng)
啜泣(chu)着眼(zhu)头晕目眩(xun)迂回(yū)
纳罕(n)(hǎn)小心翼翼(y)
解释:
训诫 嶙峋 纳罕小心翼翼 啜泣
2.复述课文内容。
A.抓住时间、地点、人物、环境、情节。
B.突出重点,尤其是脱险部分。
C.口齿清楚,态度大方,条理清晰,能正确表达感情。
3.课堂交流。
组织学生说说读了这篇课文后的感想。
三、研读与赏析
1.出示问题:
(1)找出“我”爬下悬崖的具体动作以及刻画“我”的心理活动的语句,揣摩“我”的心理变化。
(2)作者把爬下悬崖的过程描写得如此细致生动,有什么目的?
(3)父亲对“我”的指点,哪一处让你感触最深?对你有什么启示?
(4)结合文章最后一段,说说你对题目“走一步,再走一步”的理解。
学生朗读课文后,讨论回答。学生间互相评论、补充,教师点拨。学生在体会动作、心理描写时,教师用表格的形式加以总结。
2.读最后一段,体会文章的主旨。
四、体验与反思(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
1、质疑交流
教师鼓励学生根据对课文的理解和个人的感受,多角度地提出问题,师生间可互相质疑,讨论交流。
(1)父亲为什么不把“我”抱下悬崖,而是让“我”自己下来?
(2)如何评价杰利及其他四个孩子?
2、拓展延伸
(1)假如“我”的父亲没有来,你作为“我”的同学,怎么办?
(2)假如你是“我”孤身一人在悬崖上,将怎么办?
(3)读了这篇文章,请你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如何战胜生活中的困难实现理想?
五、拓展练习
多角度阅读《信念的力量》。
鲁西南深处有一个小村子叫姜村,这个小村子因为这些年几乎每一年都要有几个人考上大学、硕士甚至博士而闻名遐迩。方圆几十里以内的人们没有不知道姜村了,大学村成了姜村的新村名。
姜村只有一所小学校,每一个年级一个班。以前的时候,一个班只有十几个孩子。现在不同了,方圆十几个村,只要与村里有亲戚的,都千方百计把孩子送到这里来,人们说,把孩子送到姜村,就等于把孩子送进大学了。
在惊叹姜村奇迹的同时,人们也都在问,都在思索。是姜村的水土好呀?是姜村的父母掌握了教孩子秘诀吗?还是别的什么?
假如你去问姜村的人,他们不会告诉你什么,因为他们对于秘密似乎也一无所知。
在二十多年前,姜村小学调来了一个五十多岁的老教师,听人说这个教师是一位大学教授,不知什么原因被贬到了这个偏远的小村子。这个老师教了不长时间以后,就有一个传说在村里流传。这个老师能掐会算,他能预测孩子的前程。原因是,有的孩子回家说,老师说了,我将来能成数学家;有的孩子说,老师说我将来能成作家;有的孩子说,老师说我将来能成音乐家;有的说,老师说我将来能成钱学森那样的人,等等。
不久,家长们又发现,他们的孩子与以前不大一样了,他们变得懂事而好学,好像他们真的是数学家、作家、音乐家的材料了。老师说 孩子们不再贪玩,不用像以前那样严加管教,孩子也都变得十分自觉。因为他们都被灌输了这样的信念:他们将来都是杰出的人,而有好玩、不刻苦等恶习的孩子都是成不了杰出人才的。
家长们都纳闷,也将信将疑,莫非孩子真的是大材料,被老师道破了天机?
就这样过去了几年,奇迹发生了。这些孩子到了参加高考的时候,大部分都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大学。
这个老师在姜村人的眼里变得神乎其神,他们让他看自己的宅基地,测自己的命运。可是这个老师却说,他只会给学生预测,不会其他的。
这个教师年龄大了,回了城市,但他把预测的方法教给了接任的老师,接任的老师还在给一级一级的孩子预测着,而且,他们坚守着老教师的嘱托:不把这个秘密告诉给村里的人们。
我的几个好朋友就是从姜村走出来的,他们说,他们从考上大学的那一刻起,对于这个秘密就恍然大悟了,但他们这些人又都自觉地坚守起了这个秘密。
听说完这个故事,我一直在被这位可敬的老师感动着。人世间还有什么力量能超过信念的力量呢?他通过中国最传统的方式,在这些幼小孩子的心灵里栽种了信念啊!
阅读指导:
从“老教授”的角度看,昭示了一种成功的教育理念。
从“姜村”村民的角度看,提示了适宜的教子方略。
从姜村孩子的角度看,倡导树立坚定的人生信念。
学习目标:
1、要求学生借助工具书和注释,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准确复述课文内容。
2、通过对重点语句的理解把握本文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出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与认识,提升自己的思想认识,正确把握本文的思想内涵。
2、激发学生勇于克服困难,敢于战胜困难的决心与勇气。
教材分析:《走一步,再走一步》是一篇寓理于事、文字浅显、故事性强的文章,作者通过对自己小时候爬悬崖历险一事的叙述,告诉读者一条重要的人生经验。阅读这篇文章,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学习对待困难的正确态度和克服困难的方法,对他们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中遇到困难挫折时如何对待产生积极的影响。
学情分析:由于生活阅历和阅读能力等因素的影响,学生自读课文的最大问题可能出现在对“我”恐惧心理的漠视,对“我”面临的困难的小视,对克服困难过程的忽视。他们可能会因为“我”的伙伴们轻而易举地爬上悬崖而忽视了“我”的具体情况,产生“这么点困难都克服不了”等想法。教师应重点引导学生进入故事情境,在阅读、想像、整合中让学生充分体悟。
学法指导:朗读;自主、合作、探究
学习准备:查阅作者相关资料 查阅有关克服困难的名言警句及故事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1945年1月,在英格兰的沃顿空军基地。一个上尉飞行员接受了一项任务,驾驶没有任何武器装备和防护设施的蚊式双引擎飞机深入到德军本土执行侦察任务。他觉得几乎无法完成任务,想象着飞机坐舱被炮弹击中,自己鲜血飞溅,连跳伞的力气都没有。第二天,他驾机滑行在跑道上,他告诫自己,现在,只是起飞,飞起来就行。升到两万五千米高空时,他又告诫自己,现在所要作的,是在地面无线电的指导下,保持这个航向20分钟,就可以到达荷兰的素文岛,这个,不难作到。就这样,他不断告诫自己,下面只是飞越荷兰,这并不难,然后是飞临德国,根本不须想更多的事。而且,还有后方的无线电支持。就这样,一程又一程,这位上尉终于完成了任务。当他接受盟军的奖励时,他说,我之所
同学们,你们想知道这个人是谁,他是怎样克服自己的困难的吗?
明确:
1、他就是作者莫顿亨特,刚开始他非常怕死,但是他自己改变了想法,认为自己现在在英国沃顿空军基地起飞,只要飞起来就行。第二步飞二十分钟就可以轻松到达荷兰,第三步不用多想就可以飞到德国,终于完成了任务,成了孤胆英雄。
2、他所采用的方法就跟课文题目一样,采用了走一步,再走一步,把大困难变成小困难,逐一克服,终于取得成功。
二、整体感知:学生先默读文章(小组内部完成以下问题)
1、读准下列加点的字
训诫 迂回 凝视 啜泣 嶙峋 心惊肉跳 头晕目眩 小心翼翼
2、组织学生复述课文
(大屏幕投影复述要点:时间、地点、人物、环境、故事过程)
复述抢答:(采取小组加分的奖励方式)
a、故事发生在美国的哪个城市?
b、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
c、爬悬崖的一共有几个孩子?有名字的是哪两个?
d、那座悬崖有多高?岩石架有多高?
学生讨论、交流、补充、评论(先小组交流,后大班交流)。
三、合作探究:
通过复述故事情节,同学们了解了文章的大意,是写“我”童年一次“脱险”的经历。思考下面的问题。
大屏幕投影出示问题组:
1、“我”是怎样一个孩子,与别的孩子的有什么不同
(“希望自己像他们那样活泼勇敢,但是自我出世以后,八年来我一直有病”,“瘦骨嶙峋”,不像别的孩子那样健康强壮)。
2、是“我”当时的处境,有没有人帮助“我”,鼓励“我”?这对“我”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无助,孤身一人,其他小朋友不但丢下“我”走了,还嘲笑“我”;这无疑增加了困难对“我”的心理压力,“我”会很难过,很伤心,也会更加害怕)。
3、找找描写“我”爬悬崖时心理感受的词句
(“全身颤抖,冷汗直冒”,“心惊肉跳”,“吓得几乎晕倒”)。
4、朗读第四段,思考你得到的启示是什么。
学生朗读课文后,在小组讨论。
教师小结:从这篇课文中,可以学到作者小时候在那座悬崖上所学到的经验,这是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人生经验。无论怎样的危险和困难,只要把它分解开来,分解为一小步一小步,困难就不大了。作者由一件小事,感悟到一个人生的哲理。这给我们一个启示,在生活中要善于感悟,善于感悟,人就会聪明起来。
四、体验反思:
“假如你是文中的‘我’,不听母亲告诫,在外冒险,陷入困境,你父亲会……”
[教师小结]居里夫人说过,“生活对于任何人都非易事”。进入初中,这是人生路上的一个新的起点。要在新的起点上,追求美好的理想,就要面对无数困难。怎样面对无数困难,将是我们初中学习生活中,也是人生道路上的实际问题。希望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把握住学习生活中的主旋律,走好每一步,一步一步坚持不懈地走下去。希望“山的那边”永远召唤着你,“走一步,再走一步”,伴你到达理想的彼岸。
当堂检测
进入情境,想像作文:假设自己是故事中“我”的一个小伙伴,以《当同伴陷入困境后》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反馈矫正
1.变换角度复述故事。要求:尽量运用文中形象生动的语言;随着叙述人的变换,叙述的内容要重新整合,有所创造。
①从内德的角度(以内德为第一人称)来叙述事情的起因
②从杰利的角度(以杰利为第一人称)来叙述莫顿爬悬崖陷入困境的经过
③从父亲的角度(以父亲为第一人称)来叙述莫顿爬下悬崖,摆脱困境的经过
2. “我”是靠什么从悬崖上下来的?“我”这次成功的感觉怎样?它对“我”的影响是什么?
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文意,把握记叙文的六要素,学习围绕中心组织材料。
2、在阅读中有所发现,对疑难问题展开自主探究,激发学习兴趣,获取对问题的基本认识。
3、理解文题,学习战胜困难的方法。
教学重点:把握记叙文的六要素,学习围绕中心组织材料。
教学难点:把握文章主题,领会“走一步,再走一步”深刻含义。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用具:多媒体
创意说明:
疑为学之始,这就要我们通过阅读文本,体会文章叙述的事情,理解塑造的人物,体验反映的主题,因此,本设计以“感悟写了什么”,“理解是怎样写的”,“探究是为什么要这样写”作为设计思路,引导学生疑以治学,学以致用。
教学过程
一、设疑导入揭示目标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莫顿、亨特所写的一篇文章《走一步,再走一步》(出示课题),看到这个题目,大家来猜一猜。文章写的“走一步,再走一步”是什么?
(生):(自由答)
(师):你们是否猜正确了呢?就让我们打开课本,到文中去寻找答案吧!
请大家按照下列“学习目标”进行探究(出示学习目标)
二、阅读课文概述情节
1、快速阅读课文,找出记叙文的六要素。
时间:七月的一个闷热日子。
地点:费城
人物:我和几个小伙伴,父亲
起因、经过、结果:爬悬崖,不敢下来,在父亲的指导下,走下悬崖。
2、你能根据记叙文的六要素,复述故事的情节吗?
(学生复述)
三、深入品读走近人物
课文中的几个人物,你最喜欢哪个?说说你的看法。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明确、总结:
杰利:他是一个善良细心的`男孩。
父亲:他是一个善于从心理上帮助孩子成长的父亲。
四、质疑探究把握主题
1、文题“走一步,再走一步”。你怎样认识这一标题的含义?
(学生自由讨论)教师点拨、归纳:
在人生的道路上,不管面对怎样的困难,只要把大困难分解为小的困难,一个一个的认真解决,终会取得成功。
2、想一想,如果本文的结局是以“我”被父亲抱下来,这样对文题会有什么影响?
(学生讨论)教师归纳:
如果是这样的话,就不能更好表现父亲的形象,而“我”也没了“走一步,再走一步”的体验。
五、归纳总结拓展迁移
1、归纳总结:
(1)、中心归纳:本文通过叙述自己爬悬崖的一次经历,得出了一个启示。
(2)、写法小结:以小见大。
2、拓展迁移
在我们的生活中,你是否也有过和文中“我”相似的经历?请选择其中一段,用动情的文字展现出来,相信一定很精彩。
板书设计
走一步,再走一步
坚持不懈
爬悬崖——启示成功
分解困难
内容预览: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
○教学目标
①正确地朗读课文。
②较完整地复述故事情节,做到条理清楚,详略合适。
③结合语境理解重点词、句的深刻含义。
④联系自身生活体验,感悟人生哲理。
○教学重点
①复述故事情节。
②探究性、多角度理解故事所蕴含的生活哲理。
○课前准备
投影仪。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学习字词,复述课文,大致上理解文章主旨。
○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困难,比如,父母突然下岗了,家中经济陷入困境;你自以为学习挺努力的,可升人中学后,却发现自己和别人差距挺大,不会学习;你想和同学们搞好关系,可又感到大家都不理解你面对这些,你也许感到困惑,也许感到茫然,其实,人生路上遇到困难是正常的。今天,我们学习《走一步,再走一步》,从课文中这个孩子的脱险经历中寻求启示吧;
学习字词
①指导学生快速阅读课文,划出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
②投影出示练习。
a.给加点字注音。b.按拼音填空。c.结合语境解释词义。(略)
指导学生整体感知故事情节
①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并思考问题。
[要求]朗读时姿势端正,双手拿书,声音洪亮,读音准确,停顿合理,较恰当地表达语气。
(教师可以投影出示以下问题组)
其他学生边听读边思考,在书上标记。
a.课文主要记叙了什么事情?(可以概括回答)
b.这件事情发生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发生的原因是什么?
c.我为什么一时拿不定主意?后� 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看书,不要脱离课本,要抓住课文中的一些关键词、句。
在理清以上内容的基础上让学生复述课文
教师可提要求:
①跳读课文,抓住以上讨论要点。
②重点细节,尤其是脱险部分,尽量用课文原句。
③口齿清楚,能正确表达感情。
可以找两位学生复述,其他同学听后评析复述情节。以上环节主要为了帮助学生熟悉本文故事情节,尤其是细节描写,为下一步探究性阅读、多角度阅读打基础。
讨论:读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感想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文章主旨,学生只要能扣住课文说出自己的主要感受即可,不必面面俱到。如有争议的地方,可课后思考,留待下节课继续探究。
齐读课文最后一段,背诵
布置作业
①写生字。
②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深入理解文章主旨,探究性、多角度理解文章。
○教学设计
探究性品味脱险部分,深入理解文章主旨
上节课我们通过朗读课文,复述故事,已经大致熟悉了本文所记叙的事件,而且也悟出这篇文章主旨就是通过我的脱险经历告诉人们不要害怕困难,不要被困难吓倒,不管这困难多么吓人,都要努力去克服它。但是这还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应该通过研读重点情节再进一步领会文章。
①全班有感情朗读脱险部分。
②组织学生深入思考、讨论问题组。
a.找出这部分开头的自然环境描写,想想有什么作用。
b.父亲为什么指挥我先迈出左脚的一小步?这对你有什么启示?
c.你能办得到的。这似乎能办得到。我能办得到的。朗读这三句话时应把重音放在哪个字上?三句话的语气有什么不同?后两句写出了我的什么变化?
d.我在父亲的指导下仅仅是爬下了几米高的石架,为什么还说我产生了巨大的成就感?
e.结合文章最后一段,说说你对题目走一步,再走一步的理解。
探究性品味是本课的重点环节,应帮助学生扣住文章主题讨论理解这些问题。
指导多角度地阅读,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反思,进一步拓展思维空间,获得启示
①讨论:你最喜欢文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你最不喜欢文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
这个环节是为了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认识文中的人物特点,对人物做出合理的评判,也鼓励学生从中有所感悟,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如果学生在喜欢的人物中选择父亲和我,都应视为正确的,关键是把喜欢的理由说足、说全,可互相补充。不喜欢的人物可选在我困难时嘲笑我的孩子,这一点比较简单。
有争议的人物可能是杰利。可能有的同学喜欢他,有的不喜欢他,可引导学生评论他做得对的和不好的方面。这样来谈,针对性可能强一点。
②讨论:假如我的父亲急忙赶到悬崖下面,一面安慰我,一面急忙爬上石架,把我扶下来,这种做法和文中父亲的做法你更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这个问题讨论时也许有争议,但应该倾向于文中父亲的做法,因为孩子的路终究要靠自己去走,总靠别人扶,不是长久之计。父亲指导儿子独立走下来,恰恰是让儿子经过这种历练增加独立克服困难的勇气和经验。在我们的生活中,家长、老师其实也给了我们很多这类的指导。
③继续组织讨论,让学生结合自身生活体验进一步拓展思维,深刻领悟文中的启示:你在生活中曾经遇到过什么困难?当时你是怎么对待的?结果如何?如果现在碰到这种情况,你会怎么办?
讨论这个内容,最好能让学生理解得深刻一点,对困难的理解全面一点:既可以是努力一下就能解决的小困难,如一道难题做不出来,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卖报纸时不好意思张嘴等;更应该是比较大的,短时间内难以解决的困难,如自己学习成绩落后;父母下岗,家庭经济拮据
总结全文
①让学生再谈学习本文之后的体会。
②教师小结:一个人在人生的旅途上,不可能坦坦荡荡,一帆风顺;遇到困难,感受挫折,都是很正常的。只要我们不失自信,牢记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你只要想着你是在走一小步。你能办得到的,那什么样的艰难险阻都将被你踩在脚下。别忘了,还要把你的这些感受传给那些正在遭遇困难的人们。
③背诵(或朗读)课文最后一段。
布置作业
阅读《迷途笛音》,简单写写自己的心理感受。
点评
本案教学流程设计为整体感悟探究研读拓展延伸三大板块。
教学设计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既注重老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导学地位,又注重了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开展主动积极的思维活动。探究性阅读、拓展与延伸等教学环节更是把学生的生活与语文学习紧密联系在一起,让学生通过体验反思接受正确的审美观与情感熏陶,而对指导学生学会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方式也是一种有益的尝试。
另外,本教案在注重启迪学生开展思维活动的同时,并没有忽视语文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训练,体现了语文教学要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理念。
一、教学目标与重点
1、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2、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
3、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
二、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1、导语
(1)让一个同学读“导语”。
(2)“导语”补充。
“导语”中说“写的是‘我’童年时一次‘脱险’的经历”,既然是“脱险”,那么,是什么险呢?怎么会陷入险境的呢?又是怎么能脱险的呢?时隔57年,65岁的作者为什么要写这次经历呢?说“其中蕴含着生活的哲理”,是什么哲理呢?
2、默读
默读要注意速度,要从每分钟300字提高到500字,本文大约1500字,要求4分半钟看完。到时说“时间到”。默读后要请同学复述故事情节,复述的难点往往是时间、地点、人物、数字,默读时要注意看清楚。
3、复述故事情节
(1)复述前的准备抢答:
故事发生在美国哪个城市?
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
爬悬崖的一共几个孩子?有名字的有哪两个?
那座悬崖有多高?岩石架有多高?
(2)把故事分成两部分,前一部分可谓“冒险”,后一部分可谓“脱险”,请一个同学复述“冒险”,一个同学复述“脱险”。
(3)根据复述的得失,想一想自己的默读应该怎样改进。把经验记下来。
4、字词教学
看课本列出的词语,看注释,查词典,读一读,讲一讲。
5、朗读训练
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注意发音、停顿、重音、语调、速度。
6、课文主旨研讨
(1)从课文内容看,标题“走一步,再走一步”是什么意思?
(2)在人生道路上,面对困难,“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是什么意思?
(3)一个巨大的困难分成“一步一步”,是什么意思?
(4)为什么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
7、小结这次研讨的经验。
8、课外作业
“研讨与练习”第一题。
第二课时
1、多角度阅读
(1)学习方法指导
一篇文章,除了探究中心意思之外,还可以多角度地阅读,这样读就不至于老是往一个方面去想,能读得有创意,能提高阅读质量。多角度阅读,首先要确立角度,关键也在于确立角度。怎样确立角度呢?可以着眼于某一人物,也可以着眼于某一情节,提出问题,思考问题。举个例子说,评论杰利什么地方做得对,什么地方做得不太好,就是一个角度。这样的角度课文中很多。
(2)确定角度
学生先说,教师启发、整理。
父亲怎样教孩子脱险?
评论杰利。
评论四个孩子。
(3)探究问题
石架大约7米高,扛梯子把孩子抱下来要保险得多,也简单得多,父亲为什么不这样做?他的办法有什么普遍意义?
哪些地方写到杰利,请一一加以评论。
请评论四个孩子的行为。
假如“我”的父亲没有来,你作为“我”的同学,将怎么办?
假如你是“我”,孤身一人在悬崖上,将怎么办?
2、语言运用
学习语文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运用可以从模仿开始,不会说的学着说,坚持不懈,语言能力就会逐步提高。请利用下列格式,在横线上补出词语,表达自己想说的一个意思。
投影或出示大卡片
(1)时隔年 , 。
(2)我一直牢记着 叫我不要的 训诫。
(3) 向 攀爬。
(4) 有人啜泣。
(5) 正纳罕 。
(6)暮色开始四合, 。
(7)暮色苍茫, 。
(8) 全身麻木,不能动弹。
(9)带着 的口气说 。
(10)我小心翼翼地 。
(11) 我的信心大增。
(12) 产生了一种成就感。
3、练笔
生活中难免遇到困难。你遇到过什么困难?是怎样克服的?有什么经验教训?写一个片段或一篇短文。当堂没有完成的,课外完成。组织同学布置专栏。
【教学目的】
1、了解本文的结构特点。
2、培养学生复述课文的能力,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引导学生正视困难并积极地克服困难。
【教学重点】
1、培养学生复述课文的能力;
2、引导学生正视困难并积极地克服困难。
【教学过程】
一、积累知识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
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荀子
二、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诗歌《在山的那边》,明白了在通往理想的道路上布满了艰难险阻,其实,不只是在通往理想的道路上,人生道路上也是充满坎坷的。那么,面对困难,我们该怎么办,是放弃呢?还是迎上去呢?今天,我们来学习美国作家莫顿·亨特的文章《走一步,再走一步》,看看作者是如何克服困难的,并希望同学们在学完这篇文章后,能够从 中受到一些有关人生方面的启迪。
三、检查字词
给加粗的字注音:
嶙峋 啜泣 点缀 辍学 呐喊 头晕目眩
颤抖 训诫 迂回 凝视 耸立 小心翼翼
四、通读课文
(学了生字,让我们带到课文中读读。)
1、如果可以分成两部分,你会把那一竖画在那里。
2、有不同意见的同学请继续回答。
3、划到15节,为什么怎么分?
五、研读课文
1、请同学们自己准备复述一下遇险这部分。
(复述时课本应合上。)
要求:把时间,地点,人物,为什么去冒险的起因、经过、结果都要复述出来。最好是用自己的话来说。
2、分角色朗读。
角色准备:我、内德、杰利、母亲。
⑴ 母亲这个人物的性格很重要,要把握好,因为她对于说明我的身体状况及性格形成的原因,起到了衬托的作用。
(表演时应注意通过精神、动作、语调、语气等细节,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要把握我、内德、杰利等形象的不同性格特征。)
⑵ 对学生遇险表演进行评价。同时侧重对我的形象进行讨论。
⑶ 请同学们快速的浏览一下脱险经历这一部分。这部分是围绕这样的一个 心理变化来写的。
⑷ 请围绕:(毫无信心──有了信心──信心大增)这一心理变化的过程。同桌互相复述一下。
⑸ 要求:和上面的一样。
⑹ 通过对本文的复述,作者告诉我们这样的一个人生道理?
(用自己的话概括。)
六、课后小节
这节课我们先学到这里,下节课我们继续深入体会一下人生哲理。
七、板书
走一步,再走一步
莫顿·亨特
遇险
脱险:毫无信心──有了信心──信心大增
八、作业
完成作业本5~8。
教学目的:
知识与能力目标:1、要求学生借助工具书和注释,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准确复述课文内容;
过程与方法目标:2、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出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与认识,提升自己的思想认识,正确把握本文的思想内涵;
情感与价值目标:3、激发学生勇于克服困难,敢于战胜困难的决心与勇气。
教学重点:
复述故事情节。整体感知课文,学习解决困难的方法。
教学难点:
探究性、多角度理解故事所蕴含的生活哲理。掌握文章如何借事论理,使学生感受到正确对待困难,在面对困难时要有不馁不躁,沉着应付的信心和决心。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讲述故事导入新课
1945年1月,在英格兰的沃顿空军基地。一个上尉飞行员接受了一项任务,驾驶没有任何武器装备和防护设施的飞机深入到德军执行侦察任务。他觉得几乎无法完成任务。
第二天,他驾机滑行在跑道上,他告诫自己,现在,只是起飞,飞起来就行。升到两万五千米高空时,他又告诫自己,现在所要做的,是在地面无线电的指导下,保持这个航向20分钟,就可以到达荷兰,这个,不难做到。就这样,他不断告诫自己,下面,只是飞越荷兰,这并不难,然后,是飞临德国,这并不困难。
就这样,一程又一程,这位上尉终于完成了任务,当他接受盟军的奖励时,他说,我之所
同学们,知道这位英勇的飞行员是谁吗?(莫顿亨特)他小时候到底经历了一件什么事情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走一步,再走一步》,相信我们从中也能获得启发。
二.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
要求:1)默读要注意速度,要求5分钟看完;2)划出不会读,不会认的字词
3)要注意边读边划出一些关键的信息
2、提问,检查默读效果:
1)提出不懂的字词,其他同学帮忙解决
2)快速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①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
②文中记述了几个人去攀爬悬崖?其中两个有名字的分别叫什么?
③文中提到,孩子们所攀爬山的悬崖有多高?其中的石架又有多高?
3、复述课文
1)要求:注意四个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件)
2)复述指导:把故事分成两部分,前一部分可谓“冒险”,后一部分可谓“脱险”,
请一个同学复述“冒险”,一个同学复述“脱险”。
(要注意突出重点:事件可分为冒险和脱险两部分,要着重抓住“脱险”部分)
3)请同学们先小声地复述课文
4)抽生复述
4、分组朗读课文
三、研讨主旨
1、从课文内容看,标题“走一步,再走一步”是什么意思?
明确:无论怎样的危险和困难,只要把它分解开来,分解为一个个小困难,困难就变小了。(改编“团结力量大”的故事)
2、我们从中悟出怎样的生活哲理?
明确:在人生道路上,不管面对怎样的艰难险阻,只要把大困难分解为小困难,一个一个地认真解决小困难,终将战胜巨大的困难,赢得最后的胜利。(化整为零)
3、我们在生活中,在学习上,也会碰到许许多多的困难。那么,我们该如何把今天学习到的解决困难的方法运用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呢?
四、课堂小结:
通过本文的学习,我们学会了解决困难的方法,无论怎样的困难,只要把它分解开来,分解为一个个小困难,困难就变小了。
而我们也悟出了生活哲理,在我们的人生道路上,我们会遇到许许多多的困难,但是我们不用畏惧,因为只要吧困难分解开来,最终能赢得最后的胜利。
正像歌中所唱“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让我们面对困难,鼓起勇气,大声地对自己说一遍“走一步,再走一步”。
五.板书
冒险
走一步,再走一步
(化解困难,赢得胜利)
脱险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导入
同学们,上课时我们整体感知了课文,今天,我们再深入一步研读这篇课文。
结构复习:
1、按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启示把故事分成四个部分
(一)、起因(1――3)游戏玩厌,去爬悬崖
(二)、经过(4——15)中途被弃,进退两难
(三)、结果(16——23)父亲指点,摆脱困境
(四)、启示(24)走一步,再走一步
2、请概括解决困难的方法
二、新授
(一)研读文本
文章刻画人物时,运用了多种的描写方法,比如心理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等。请同学们找出相关的句子,体会这些描写方法的作用。
1.找出语言描写的句子并加以体会
1)“嗨,慢着,”我软弱地哀求到,“我没法——”
2)“我下不来,……我会摔死的。”
……
2、找出心理活动的句子并加以体会。
1)“我落在最后,全身颤抖,冷汗直冒也跟着他们向上爬。”
2)“我终于爬上去了,蹲在石架上,心惊肉跳,尽量往里靠。”
3)“我听见有人啜泣,正纳罕那是谁,结果发现原来是我自己。”
4)“我产生了一种巨大的成就感。”
……
板书:最初:我下不来毫无信心
继而:走一步信心萌发
随后:再走一步信心大增
最后:走下悬崖产生巨大成就感
(二)拓展阅读
阅读训练:
──假如“我”的父亲没有来,你作为“我”的同学,将怎么办?
──假如你是“我”,孤身一人在悬崖上,将怎么办?
——假如你是文中的父亲,看着自己的孩子困在悬崖,你会怎么做?
(由学生自由畅谈,无需评判)
三、小结:
我们要学习作者出色的写作技巧,学会从一件小事中去发现深意,同时掌握如何运用各种描写方法去刻画人物的心理变化。古人说:“管中窥豹,时见一斑。”,通过一个竹管去看豹子,只能看到豹子身上的花斑,却能想象出整只豹子。这就是“以小见大”的道理。同学们经历的大多是小事,所以学会掌握这种手法,对于我们的写作有很大的帮助。
四.板书设计
“我”心理的变化过程: 最初:我下不来毫无信心
继而:走一步信心萌发
随后:再走一步信心大增
最后:走下悬崖产生巨大成就
一、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诵读课文,复述故事情节,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感悟文章所寄予的生活哲理。
2、初步学会与《在山的那边》进行比较阅读。
二。教学课时(2课时)
一、故事导入:
1945年1月,在英格兰的沃顿空军基地。一个上尉飞行员接受了一项任务,驾驶没有任何武器装备和防护设施的蚊式双引擎飞机深入到德军本土执行侦察任务。他觉得几乎无法完成任务,想象着飞机坐舱被炮弹击中,自己鲜血飞溅,连跳伞的力气都没有。
第二天,他驾机滑行在跑道上,他告诫自己,现在,只是起飞,飞起来就行。升到两万五千米高空时,他又告诫自己,现在所要作的,是在地面无线电的指导下,保持这个航向20分钟,就可以到达荷兰的素文岛,这个,不难作到。
就这样,他不断告诫自己,下面只是飞越荷兰,这并不难,然后是飞临德国,根本不须想更多的事。而且,还有后方的无线电支持。就这样,一程又一程,这位上尉终于完成了任务。当他接受盟军的奖励时,他说,我之所
同学们,你们想知道这个人是谁,他是怎样克服自己的困难的吗?
[学生讨论后明确]:
1、他就是美国作家莫顿亨特,刚开始他非常怕死,但是他自己改变了想法,认为自己现在在英国沃顿空军基地起飞,只要飞起来就行。第二步飞二十分钟就可以轻松到达荷兰,第三步不用多想就可以飞到德国,终于完成了任务,成了孤胆英雄。
2、他所采用的方法就跟课文题目一样,采用了走一步,再走一步,把大困难便成小困难,逐一克服,终于取得成功。
讨论:同学们,你在生活中遇到过哪些困难?[联系自己在文峰职业中学的住校生活]
[明确]
1、我很想家,很想回家看看爸爸、妈妈。
2、以前的我对父母依赖性很强,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现在,衣服要自己洗,生活要自己照顾,现在六天了,我想我会很快适应这里的生活的!……
[小结]大家提到了“依赖”,我想雄鹰教小鹰学飞的故事可以给大家一点启发:�
可见在困难面前,只有知难而进,鼓起勇气和信心,就像同学提到的“不要气馁,坚持到底,成功就在终点等你!”今天,老师向大家推荐美国作家莫顿亨特《走一步,再走一步》的文章,看看他是怎样从一件小事,感悟到一个人生哲理,给我们以启示的。
板书课题,作者。
二、整体感知。
1、生字词语。
2、默读文章,复述内容。
出示复述要点:时间、地点、人物、环境、故事过程。
学生讨论、交流、补充、评论(可小组交流,也可大班交流)。教师引导学生复述课文内容时,要突出“脱险”的过程这个重点。
3.这件事给你哪些启示?在人生道路上,不管面对怎样的困难险阻,只要把大困难分解成小困难,一个一个去解决,终将战胜巨大困难,赢得最后的胜利。
4、你能用一些名言来表达这个哲理吗?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
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荀子
三、合作探究。
联系你的生活,讲讲你“吃一堑,长一智”的经历,把你的感悟与同学们分享,让大家都变得聪明起来!
四、体验反思
同学们,学习了《走一步,再走一步》这篇文章后,请你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感受。[联系生活,说说自己在生活中是怎样战胜困难,实现理想的?]
[教师小结]
居里夫人说过,“生活对于任何人都非易事”。大家在学习了《在山的那边》、《走一步,再走一步》两篇课文,给你留下什么思考呢?
进入初中,这是人生路上的一个新的起点。要在新的起点上,追求美好的理想,就要面对无数困难。怎样面对无数困难,将是我们初中学习生活中,也是人生道路上的实际问题。希望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把握住学习生活中的主旋律,走好每一步,一步一步坚持不懈地走下去。希望“山的那边”永远召唤着你,“走一步,再走一步”,伴你到达理想的彼岸。
第二课时
一、重点研读。
1、有感情地朗读脱险部分(分角色朗读)
2、你从这段话中读懂了什么?这段话中,哪些语句让你得到了启示,你能说给大家听一听吗?
二、拓展延伸。
引导学生多角度的阅读,并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反思,进一步拓展思维空间,获得启示。
讨论:
1、你最喜欢文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你最不喜欢文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
2、假如“我”的父亲急忙赶到悬崖下面,爬上石架,把“我”扶下来,或者抗梯子把我抱下来,这种做法和文中父亲的做法,你更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3、假如“我”的父亲没有来,�
○教学目标
①正确地朗读课文。
②较完整地复述故事情节,做到条理清楚,详略合适。
③结合语境理解重点词、句的深刻含义。
④联系自身生活体验,感悟人生哲理。
○教学重点
①复述故事情节。
②探究性、多角度理解故事所蕴含的生活哲理。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字词,复述课文,大致上理解文章主旨。
○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困难,比如,父母突然下岗了,家中经济陷入困境;你自以为学习挺努力的,可升人中学后,却发现自己和别人差距挺大,不会学习;你想和同学们搞好关系,可又感到大家都不理解你……面对这些,你也许感到困惑,也许感到茫然,其实,人生路上遇到困难是正常的。今天,我们学习《走一步,再走一步》,从课文中这个孩子的脱险经历中寻求启示吧;
学习字词 ①指导学生快速阅读课文,划出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 ②投影出示练习。
a.给加点字注音。b.按拼音填空。c.结合语境解释词义。(略)
指导学生整体感知故事情节 ①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并思考问题。
[要求]朗读时姿势端正,双手拿书,声音洪亮,读音准确,停顿合理,较恰当地表语气。 (教师可以投影出示以下问题组) 其他学生边听读边思考,在书上标记。
a.课文主要记叙了什么事情?(可以概括回答) b.这件事情发生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发生的原因是什么? c.“我”为什么“一时拿不定主意”?后� 教师要注意导学生看书,不要脱离课本,要抓住课文中的一些关键词、句。在理清以上内容的基础上让学生复述课文。
教师可提要求:
①跳读课文,抓住以上讨论要点。
②重点细节,尤其是脱险部分,尽量用课文原句。
③口齿清楚,能正确表达感情。
可以找两位学生复述,其他同学听后评析复述情节。以上环节主要为了帮助学生熟悉本文故事情节,尤其是细节描写,为下一步探究性阅读、多角度阅读打基础。
讨论:读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感想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文章主旨,学生只要能扣住课文说出自己的主要感受即可,不必面面俱到。如有争议的地方,可课后思考,留待下节课继续探究。
齐读课文最后一段,背诵 布置作业 ①写生字。 ②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深入理解文章主旨,探究性、多角度理解文章。
○教学设计 探究性品味“脱险”部分,深入理解文章主旨
上节课我们通过朗读课文,复述故事,已经大致熟悉了本文所记叙的事件,而且也悟出这篇文章主旨就是通过“我”的脱险经历告诉人们不要害怕困难,不要被困难吓倒,不管这困难多么吓人,都要努力去克服它。但是这还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应该通过研读重点节再进一步领会文章。
①全班有感情朗读脱险部分。
②组织学生深入思考、讨论问题组。
a.找出这部分开头的自然环境描写,想想有什么作用。
b.父亲为什么指挥“我”先迈出左脚的一小步?这对你有什么启示?
c.“你能办得到的。”“这似乎能办得到。”“我能办得到的。”朗读这三句话时把重音放在哪个字上?三句话的语气有什么不同?后两句写出了我的什么变化?
d.我在父亲的指导下仅仅是爬下了几米高的石架,为什么还说“我产生了巨大的成就感”?
e.结合文章最后一段,说说你对题目“走一步,再走一步”的理解。 探究性品味是本课的重点环节,应帮助学生扣住文章主题讨论理解这些问题。指导多角度地阅读,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反思,进一步拓展思维空间,获得启示
①讨论:你最喜欢文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你最不喜欢文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
这个环节是为了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认识文中的人物特点,对人物做出合理的评判,也鼓励学生从中有所感悟,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如果学生在喜欢的人物中选择父亲和“我”,都应视为正确的,关键是把喜欢的理由说足、说全,可互相补充。不喜欢的人物可选在“我”困难时嘲笑“我”的孩子,这一点比较简单。有争议的人物可能是杰利。可能有的同学喜欢他,有的不喜欢他,可引导学生评论他做得对的和不好的方面。这样来谈,针对性可能强一点。
②讨论:假如“我”的父亲急忙赶到悬崖下面,一面安慰“我”,一面急忙爬上石架,把“我”扶下来,这种做法和文中父亲的做法你更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这个问题讨论时也许有争议,但应该倾向于文中父亲的做法,因为孩子的路终究要靠自己去走,总靠别人扶,不是长久之计。父亲指导儿子独立走下来,恰恰是让儿子经过这种历练增加独立克服困难的勇气和经验。在我们的生活中,家长、老师其实也给了我们很多这类的指导。
③继续组织讨论,让学生结合自身生活体验进一步拓展思维,深刻领悟文中的启示:你在生活中曾经遇到过什么困难?当时你是怎么对待的?结果如何?如果现在碰到这种情况,你会怎么办?
讨论这个内容,最好能让学生理解得深刻一点,对“困难”的理解全面一点:既可以是努力一下就能解决的小困难,如一道难题做不出来,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卖报纸时不好意思张嘴等;更应该是比较大的,短时间内难以解决的困难,如自己学习成绩落后;父母下岗,家庭经济拮据……
总结全文
①让学生再谈学习本文之后的体会。
②教师小结:一个人在人生的旅途上,不可能坦坦荡荡,一帆风顺;遇到困难,感受挫
折,都是很正常的。只要我们不失自信,牢记“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你只要想着你是在走一小步。你能办得到的”,那什么样的艰难险阻都将被你踩在脚下。别忘了,还要把你的这些感受传给那些正在遭遇困难的人们。
③背诵(或朗读)课文最后一段。
布置作业 阅读《迷途笛音》,简单写写自己的心理感受。
教学目标:
1、要求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借助于工具书掌握相关的字词。
2、有感情的朗读全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准确复述课文内容。
3、理解“我”的脱险经历带来的人生启示,理解“走一步,再走一步”的含义。
重点难点:
整体感知课文,学习课文的细节和心理描写,掌握详略得当的写作技巧。掌握文章如何借事论理,使学生感受到正确对待困难,在面对困难时要有不馁不躁,沉着应付的信心和决心。
知识链接:
一、走近作者
莫顿·亨特,美国当代作家(1927~1983),是一位擅长写励志类文章的作家,同时也是一位专业的心理学家。他的代表作有《痛击》《心理学的故事》《宇宙间》等,是文化界声望极高的专业作家。莫顿?亨特早年曾在空军服役,做过空军飞行员。在二战时期,他曾驾机执行过对德国的侦察任务。
二、了解背景
《走一步,再走一步》是莫顿?享特65岁那年写的回忆8岁时爬悬崖的一次经历。小时候跟别的孩子不一样,他体弱多病,和五个小男孩一起爬悬崖,他好不容易爬到一处岩石架,爬了1/3高度,再也上不去,要下也下不去,陷入可怕的两难境地。后来照父亲说的,一小步,一小步下来,终于脱险了。作者把这一经验推而广之,成为人生的富贵财富,成为战胜一切艰难的法宝。
学法指导:
1.标注文章段落序号,扫清文字障碍,有感情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勾画富有哲理性的语句,并在书本上做好批注。
2.完成练练测测题目:1、2、3题书面完成,4题只需自查记忆。
3.将不能解决的问题标识出来,并填写到后面“我的疑问”处。
预习设计:自主学习
指导:用普通话朗读课文二、三遍,要求读音正确、流利。圈出课文中一些表示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发展﹑结果的关键词句。理清文章脉络,复述故事情节,说说你从中悟出了什么生活哲理。
(1)记叙的六要素。
时间:七月的一天
地点:空地边的悬崖上
人物:我,小伙伴们
起因:玩其它游戏玩厌了,很久没爬悬崖了
经过:我爬上后不敢下来,经父亲的启发,终于战胜困难。
结果:顺利爬下悬崖。
文章脉络:
(一)、起因(1――3)游戏玩厌,去爬悬崖
(二)、经过(4——15)中途被弃,进退两难
(三)、结果(16——22)父亲指点,摆脱困境
(四)、启示(23)走一步,再走一步
(2)复述要求(时间、地点、人物、环境、情节)
费城七月里一个闷热的日子,“我”和五个小朋友因为玩弹子游戏玩厌了,就想去爬悬崖。当“我”爬到悬崖的石架上时,由于害怕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小朋友们却弃我而去。最后在父亲的指点下,“我”摆脱困境,爬下悬崖。这次冒险是“我”永远忘不了的经历。
(3)悟出的生活哲理:本文蕴含的哲理:在人生道路上,不管面对怎样的艰难险阻,只要把大困难分解为小困难,一个一个地认真解决小困难,终将战胜巨大的困难,赢得最后的胜利。
教学过程:
一、合作探究
1.我提醒自己,不要想着远在下面的岩石,而要着眼于那最初的一小步,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直到抵达我所要到的地方。
2.我曾屡次发现,每当我感到前途茫茫而灰心丧气时,只要记起很久以前我在那座小悬崖上所学到的经验,我便能应付一切。
3.(1)时间一分一秒的过去,暮色开始四合。
(2)暮色苍茫,天上出现了星星,悬崖下面的大地越来越暗。
提示:这两句话是什么描写?请简要分析起其作用。
二、展示交流
1.我提醒自己,不要想着远在下面的岩石,而要着眼于那最初的`一小步,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直到抵达我所要到的地方。
提示:如何理解“要着眼于那最初的一小步,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的含义?
点拨:大困难是由小困难组成的,而小困难是不难战胜的,一步一步战胜了小困难,最后就是战胜了巨大的困难。当然,重要的还在于走好每一步,一步一步坚持不懈地走下去。
2.我曾屡次发现,每当我感到前途茫茫而灰心丧气时,只要记起很久以前我在那座小悬崖上所学到的经验,我便能应付一切。
提示:“我在那座小悬崖上所学到的经验”是指什么经验?
是指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信心和克服困难的经验,使作者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能对付一切。无论怎样的危险和困难,只要把它分解开来,分解为一小步一小步,天大的困难也可以闯过来。
3.(1)时间一分一秒的过去,暮色开始四合。
(2)暮色苍茫,天上出现了星星,悬崖下面的大地越来越暗。
提示:这两句话是什么描写?请简要分析起其作用。
解析指导:本题意在引导同学们认识环境描写的作用,并学会鉴赏分析。
这是典型的环境描写,很好地烘托了“我”的恐惧心理。
三、精讲点评
探究点一:文本理解
1.文章开头为什么突出“闷热”?
点拨:开头一段主要写孩子们为什么想到去爬悬崖。写天气的闷热,就写出了孩子们想去爬悬崖的原因,即想爬到悬崖上去凉爽凉爽。
2.当“我”被弃于悬崖时,“我”的心理状态是怎样的?请从文中找出描写作者处于险境中的心理状态的词句。
点拨:“我”的心理状态是颤抖、恐惧
词语:心惊肉跳,头晕目眩。
句子:我的心在瘦骨磷峋的胸腔里咚咚直跳。
恐惧和疲乏使我全身麻木,不能动弹。
吓得几乎要晕倒。软弱地哀求。
3.请同学们分角色朗读“我”爬下悬崖这一部分内容,并概括出“我”爬下悬崖的心理变化过程。请注意示范内容,按照这样的格式概括。
最初
毫无信心(我不下去!我会掉下去,我会摔死的!)
继而
毫无信心(我不下去!我会掉下去,我会摔死的!)
随后
信心萌发(这似乎能办得到。)
最后
信心大增(我顿时有了信心。我的信心大增。我能办得到的。)
最后:巨大的成就感(爬下悬崖。这是我永远忘不了的经历。)
探究点二:综合探究
1.标题“走一步,再走一步”有何深刻含义?
点拨:走完一步,再走一步,而且要认真地走好每一步,一步一步坚持不懈地走下去。一个小困难克服之后再克服另一个小困难,最终克服大困难。
2.谈谈你对文中父亲这一形象的理解和认识。
点拨:父亲是一个善于引导、懂得教育、帮助孩子成长的好父亲。父亲懂得怎样训练孩子,自己只给以指导、鼓励,这样可以使一个孱弱的孩子获得信心,变得勇敢。父亲要让孩子认识到,路要自己走,不能总是让大人抱着走,在自己走的过程中,要从大人那里接受经验。课文中的父亲看到孩子在悬崖石架上下不来,明知一不小心就会摔死,可他并没有跑上去救孩子。因为这位父亲深知,如果自己救孩子,孩子的能力就毫无长进。父亲让孩子自己下来,经受一次历练,增长勇气和经验。事实证明,作者确实获得了永生难忘的经验。
3.你如何看待杰利的行为?
点拨:从整个故事来看,杰利是一个真诚、善良、懂事的好孩子。因为当暮色苍茫“我”一个人孤零零地留在石架上时,是杰利不放心“我”,把父亲叫来帮我脱险。杰利没有像其他孩子一样嘲笑“我,而是帮助“我”,这说明杰利是一个好孩子。但是杰利看到“我”害怕的样子,虽然有点不放心,但还是和大家一起走了,没有安慰和帮助“我”,这是杰利做得不好的地方。
4.假如“我”的父亲没有来,你作为“我”的同学,将怎么办?
解析指导:本题目的设计意图是要培养同学们患难与共的爱心,克服困难的勇气和决心。
点拨:作为同学和朋友,不会置自己的朋友于危难之中不给予帮助,会和朋友一起面对困难、克服困难。
5.本文作者莫顿·亨特从一件往事中感悟到一个人生哲理,成为一笔精神财富。这种以小见大、由事推理的写法值得我们好好学习,请结合本文具体分析。
解析指导:在生活中要善于发现、感悟,从普通而平凡的故事中悟到生活哲理,你就会收获一笔笔精神财富。
点拨:小悬崖:不着眼岩石,不想着距离有多远——走完一小步再走一步——巨大的成就感。
大人生:不要害怕困难——一个个小困难克服——取得成功。
从这篇课文中,可以学到作者小时候在那座悬崖上所学到的经验,这是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人生经验。无论怎样的危险和困难,只要把它分解开来,分解为一小步一小步,困难就不大了。作者由一件小事,感悟到一个人生的哲理。这给我们一个启示,在生活中要善于感悟,善于感悟,人就会聪明起来。
板书设计:走一步,再走一步——莫顿享特
人生经验
回忆往事——爬崖遇险——父助脱险——感悟哲理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品读课文,揣摩本文中人物的心理
2、学习多角度探究课文内容的阅读方法,培养创造性阅读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重点语句的理解揣摩文中人物的心理
2、自主式、合作式、探究式地学习方式。
情感与价值
1、激发学生勇于克服困难,敢于战胜困难的决心与勇气。
2、学会在自己的人生路上,面对大的困难时,要化整为零各个突破。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品读课文,揣摩本文中人物的心理;领会文章中作者所阐述的对人生哲理的感悟。
2、教学难点:多角度、有创意地探究课文内容,获得教益。
【教学策略】
讲读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激发兴趣
二、研讨探究
A揣摩心理,品评心路历程
1、细读课文7-15自然段,把自己当作文中的“我”,划出表现我心情的语句,圈出重点词,想一想,读一读,去体验“我”陷入险境时的心情。
交流:现在,你就是童年的亨特,此刻你孤身一人缩在悬崖上,你的心情?
句式:我_________(心情词)(有被抛弃的委屈、有受嘲笑的羞辱、有不知所措的迷惘、有不该冒险的悔意;然而最强烈的是恐惧感),当时我______________________(文中心理描写的句子)。(全身颤抖、冷汗直冒、心在嶙峋的胸腔里面扑扑乱跳、吓得几乎要晕倒、软弱地哀求、头晕目眩、啜泣、恐惧和疲乏、全身麻木、不能动弹。)
教师小结心理描写的词句:这里有被抛弃的委屈,有受嘲笑的羞辱,有不知所措的迷惘,有不该冒险的悔意,然而最强烈的是恐惧感。作者就是通过这样细致的心理描写,表达了我内心复杂的情感,我的胆小、懦弱。这也是写人写事文章常用的表现手法之一。
B合作探究,领悟人生哲理
2、细读16-23自然段,找出“我”爬下悬崖的具体动作以及刻画“我”的心理活动的语句,揣摩“我”的心理变化。完成下表
爬下悬崖 动作 心理活动 心理变化
哭 哭着说我会掉下去 毫无信心
移、伸、探、踩 这似乎能办到 萌发信心
又照着做(移、伸、探、踩) 我能办到的 信心大增
移、爬、踩、投、啜泣 产生成就感 巨大的成就感
3“啜泣”出现了两次意思是否一样?
4、请同学们朗读课文最后一段,思考:我从爸爸指导我下悬崖脱险的事上“我”得到了什么经验?并用简短的语言写出这篇文章给你的启示,写得好的我们将共同分享。
三、多角度探究文本,拓展成长空间
课文是以第一人称“我”的视角写的。请你变换视角,从杰利或“我”爸爸的角度叙述“悬崖脱险”部分。注意写出人物的心理活动,同时人物的动作、心理、语言要符合身份。
四、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同学们,在人生的旅途上,我们不可能一帆风顺,遇到困难,经受挫折,是很正常的。只要我们不失自信,牢记“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你只要想着你是在走一小步。你能办得到的”,那什么样的艰难险阻都将被你踩在脚下。
完成课后研讨练习四
板书设计走一步,再走一步
莫顿亨特
走一步再走一步脱险
毫无信心-------顿生信心--------信心大增----巨大的成就感
我会掉下去摔死这似乎能办得到我能办得到的
小悬崖:不着眼岩石──走一步再走一步─-----─抵达目的
大人生:不害怕困难──克服小困难战胜大困难──取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