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坐敬亭山》是诗人李白笔下的一首五言绝句。作者以奇特的想象力和巧妙的构思,赋予山水景物以生命,将敬亭山拟人化,写得十分生动。虽然没有一句描写敬亭山的外貌及景色,却让人感觉到敬亭山似乎也有性情,正默默地凝视着作者。诗中以景物衬托出作者寄情山水,宁愿忍受孤单,也不愿趋炎附势的高尚品德。前二句已绘出“独坐”神理,后二句却写与山两相看,以“不独”写“独”,更为奇妙。以下是勤劳的小编小月月给大家整编的《独坐敬亭山》教学设计【优秀11篇】,仅供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教学记录】
一、课前谈话
t:你认识我么?(s回答略)
t:苏东坡认识么?杜甫知道么?李白知道么?知道的把手举高点!你知道李白有几个名字?
(根据学生的回答老师板书:李 白 李太白)
s:青莲居士。(根据学生回答板书:李青莲)
t:那我们就可以说是“李青莲”。
t:回顾李白的诗。谁来背几首?谁来!
(s都比较紧张)
静夜思 望庐山瀑布
(学生齐背)
t:静夜思,永恒的话题……古老与现代(老师用抒情的语言来描述,略)。那是一个怎样的话题?
s:思念家乡。
t:是啊,那是一个乡愁(板书:乡愁满怀),还有么?
s:望庐山瀑布。(紧张)s齐背。
t:这又是一个怎样的李白?
s:潇洒的李白。
s:很爱游玩。
t:是一个寄情山水的李白。
(板书:寄情山水)
t:从《赠汪伦》中我们又能感受到一个怎样的李白?
s:恋恋不舍。
(板书:有情有意)
t:从上面诗歌中,我们感受到了一个丰满的李白,今天我们再来学一首。
二、初读
1、读题,解题:
⑴ t:谁知道敬亭山?
(讲解:很多大诗人都去过敬亭山,留下了很多诗篇,所以后来又叫做“诗山”──让学生理解江南诗山的来由 )
⑵ 再读题:
t:敬亭山前面有独坐,你觉得应该怎样读?它带着点什么?
s读。
(读得很慢)
t:你为什么这么读?
t:再请个小朋友读。(再读课题)引:为什么这么轻?
s:李白很孤独。
2、读诗歌:
⑴ 自由练读:
老师提示:读文章,先练习。按自己的节奏读两边。
(好像没有特别的要求,只是叫学生读2遍,目标不是很明确)
⑵ 指名读:
t:读的多好啊!字正腔圆。
t:谁再来读给其他同学听听。
t:谁来做个小小讲解员啊,来评价评价啊。
(学生比较紧张)
s1:他读得孤独一些。
s2:他读的比较漫长,说明他看到了敬亭山很久很久。
⑶ 齐读。
⑷ 质疑:
t:小朋友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啊!
s:为什么相看两不厌?
t:这是一个很有价值的问题。
s:为什么只有径庭山,世界上有很多山啊!
s:为什么只有一多云飘来飘去?
s:为什么这里的鸟都飞走了?
t:李白为什么要写这首诗?他写这首诗想告诉我们什么?让我们走进《独坐敬亭山》。
t:请同学们读课题。
(s读)
⑸ 说词语:
s:孤独、独自、独一无二……
⑹ 再读题。
三、细读
1、找:
t:下面的古诗里面分别也写了作者一个人,那些词语告诉你只有李白一个人呢?一句一句的读,一个一个的划。
s在找。
2、交流:
s:众鸟高飞尽的“飞尽”。
t:这句话写了什么?
s(回答略)
t:一只鸟也没有了,那是一座怎样的敬亭山啊?还有么?
s:孤云独去闲的“独去”。就是说……(略)
t:满山不见一只鸟,不闻一丝鸟鸣;辽阔的上空不见一朵白云……这是一座怎样的径庭山啊?
s:死气沉沉
s:清闲
3、指读,齐读:
t:最后的云也不见了,李白的心里悠闲么?
s再读。
t:“你的眼里只有我,我的眼里只有你。相看两不不厌,只有敬亭山!
t:还有么?
s:“只有径庭山。”
t:在李白的眼里有云么?
s:没有!
t:有鸟么?
s:没有!
t:还有么?
s:“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t:两个人看来看去,怎么也看不厌。……李白看敬亭山,敬亭山看李白,谁也看不厌。
板书“厌”字(繁体字)
t:一张口在山旁,大口大口地吃肉,给你怎样的感觉?
s回答。(略)
t:你看着我,我看着你,怎么看也看不厌。谁来读。
s读。
t:人山相望,人山的融合。
s再读。
四、研读
1、体会孤独:
t:好一句“相看两不厌,只有径庭山”。李白啊李白,你游历了那么多名山……为什么这么深情地看着径庭山呢?(孤独)
t:你又是从哪里感受到了“孤独”呢?
s:“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t:我们一起读前两句。
s读。
t:那无情的鸟儿在弃他而去,在李白的眼里,那是高傲的云在弃他而去。
s再读。
过渡:
t:在自然环境中,鸟飞云走,是很自然的。为什么这时候的李白却是那么孤独?你想过么?
s(略)
2、介绍背景:
t:老师来介绍一下背景。(李白罢官的时候,……孤独寂寞)
t:现在你明白了么?谁再来读读前2句。
3、读:
s读。个人读,齐读。
4、配乐,范读:
t:闭上眼睛,想想,那是怎样的一翻情景呢?人看山,山看着人,人陪伴着山,山陪伴着人。
(朗诵)
s齐读。
t:这哪是人和山。分明是两个李白,分明是两座敬亭山。李白啊李白啊。你有有什么话想对敬亭山说呢。敬亭山啊敬亭山,你有什么话对李白说呢。(t的朗诵是深情的,深沉的。)
5、练习:
⑴、出示:
李白神情地看着敬亭山,轻轻地对他说:“……”
敬亭山深情地看着李白,轻轻地对他说:“……”
⑵、s写,t巡视。
⑶、交流:
s:敬亭山你知道我多孤独么,连云和鸟都遗弃我了。
s:李白,你是我最好的朋友,我不会遗弃你!
s:朋友,现在只有我俩在一起,你看我,我看你,我们都很孤独。
s:李白,我真为你感到孤独!
⑷、引读:
t:啊!鸟儿和云朵也讨厌我,只有你陪伴我在身边。
s: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t:是啊,只有我们两个人在这里真有点死气沉沉啊。
s: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t:不用答不用问,一切都在──
s:“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精彩!!师生的交流语言连起来像一首诗,教师用诗般的语言把几个学生的交流穿起来。)
t:相看两不厌,只有李青莲!
五、拓展
补充:
《秋蒲歌》出示。
1、自由读,感受李白:
t:大家展示的又是一个怎样的李白呢?
s读。齐读,指名读。
2、读:
(有思考要求)
带着“这是一个怎样李白?”再读《秋蒲歌》。
s读。
3、交流:
t:这是一个怎样的李白呢?读出来了么?
s:这是一孤独的李白。
s:发愁的李白。
s:孤独,哀愁。
t:对这个孤独哀愁的李白,你想安慰安慰他吗?
s:你应该乐观起来,要坚强。
s:你要开朗些……
s:大家会想你的,你要乐观些。
t:哪些人会想着他?
s:劳动人民会想着他。
s:家乡的亲人会想着他。
t:还记得《静夜思》么?(s背)
t:还记得《赠汪伦》吗?(s背)
t:还记得《望庐山瀑布》吗?(s背)
t:李白啊李白啊,你不孤独!
六、升华吟诵《独坐敬亭山》
第一课时
独坐敬亭山
激趣导入
揭题。谁来背背李白的诗,会几首就背几首。
释题,简介背景
读题,看注释,结合插图,介绍背景。
过渡:李白坐在敬亭山上看到些什么,想到些什么呢?
学生自学,初步理解
自读古诗,做到五不。
自读古诗,思考问题,并根据注释,结合插图,逐句说说诗意。
四人小组合作学习
互读古诗,检查是否做到五不。
交流诗意。
全班交流
1、指名回答,评议交流。
2、老师点拨:闲是悠闲的意思,在说句意时,要作词序的调整。即一片白云悠闲地飘去。厌的注释是满足。在说句意时要进行适当的变通。
3、学生质疑。师生共同解答。
4、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想象一下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可以用语言描述,也可以用画面表现。
指导朗读
1、《独坐敬亭山》围绕着静来写,朗读时注意语调轻缓,节奏要缓慢;通过朗读,表达诗人如找到了知己似的一种轻松感。
2、多种形式读诗:指名读同位读小组读齐读等。
吟读,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1、自由吟读。
2、讨论:诗句表明了诗人怎样的心境?你最欣赏哪一句?
望洞庭
形象感知,揭示诗题
出图。你知道洞庭湖吗?谁来介绍一下?我们来欣赏诗人刘禺锡是怎样描写的。
激趣导入
我们先进行课外知识抢答:唐朝是我国古诗创作最旺盛的时期,在众多诗人中有两个最有名的诗人,他们是谁?(诗圣、诗仙)
揭题。谁来背背李白的诗,会几首就背几首。
释题,简介背景
读题,看注释,结合插图,介绍背景。
过渡:李白坐在敬亭山上看到些什么,想到些什么呢?
学生自学,初步理解
自读古诗,做到“五不”。
自读古诗,思考问题,并根据注释,结合插图,逐句说说诗意。
四人小组合作学习
互读古诗,检查是否做到“五不”。
交流诗意。
全班交流
1、指名回答,评议交流。
2、老师点拨:“闲”是悠闲的意思,在说句意时,要作词序的调整。即“一片白云悠闲地飘去”。“厌”的注释是“满足”。在说句意时要进行适当的变通。
3、学生质疑。师生共同解答。
4、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想象一下“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可以用语言描述,也可以用画面表现。
六、 指导朗读
1、《独坐敬亭山》围绕着“静”来写,朗读时注意语调轻缓,节奏要缓慢;通过朗读,表达诗人如找到了知己似的一种轻松感。
2、多种形式读诗:指名读—同位读—小组读—齐读等。
七、 吟读,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1、自由吟读。
2、讨论:诗句表明了诗人怎样的心境?你最欣赏哪一句?
望洞庭
形象感知,揭示诗题
出图。你知道洞庭湖吗?谁来介绍一下?我们来欣赏诗人刘禺锡是怎样描写的。
一、说教材及背景
《独坐敬亭山》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教材第六册中的一首古诗,是我国唐代著名的大诗人李白于天宝十二年秋游安徽省宣州时所作。诗人被迫离开长安已整整十年,世态炎凉,长期的漂泊生活使他饱尝了人间辛酸的滋味,孤寂之感倍生。诗中描绘了鸟尽云去,只有敬亭山与作者相伴的情景,整首诗表现的是作者在政治上遭受打击后,心情郁闷,到敬亭山寻求慰藉的孤单寂寞的心情。全诗的大意是:仰望天空,只见几只鸟儿向远处飞去,直到看不见影子;一片白云也慢悠悠地越飘越远,四周一片寂静。我静静地凝视着山,觉得山也在看着我,好像在互相交流,彼此总是看不够。此时此刻,我的心里似乎只有那座敬亭山了。
二、说教学目标、重、难点
我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确定认识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江南山水的自然美,受到美的熏陶为教学目标。朗读、感悟、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为教学重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为教学难点。
三、说教学辅助手段及教学准备:
1.可播放画面,配上古筝音乐,来创设意境。
2.拓展文字资料,介绍诗人的写作背景,以及李白的其他的诗。
3.学生收集李白的古诗和与课文相关资料。
四、说教法设计、学法指导
自读自悟法:让学生自己通过注解来尝试理解诗句的意思。
熟读成诵法:让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感悟语言,培养语感,积累语言。
五、说教学流程设计
(一)简介诗人,引出诗题。
1.课件出示诗人李白的画像,学生根据收集到的有关李白的资料进行介绍。
2.借机引出写诗背景——李白在政治上遭受打击后,心情郁闷,到敬亭山寻求慰藉,于是写下了这首诗,师板书课题《独坐敬亭山》,并边播放动画边吟诵此诗,让学生初步感知古诗的节奏。
(二)抓住诗题,学习生字亭(tíng),了解敬亭山。鼓励自学,要求读准字音,着重引导学生交流识字方法:用减一减,换一换等熟字记忆法记住字形。认清字形并在田字格里指导书写。过渡:你知道敬亭山在什么地方吗?(在今安徽省宣州市郊外,因有敬亭而得名。)诗题是什么意思,想想你能发现什么?
(三)自读感悟,合作交流。让学生凭借课文中的注释,联系上下文理解诗句的意思。这样可以使学生有一个独立思考的过程,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1.初读,扫清障碍。
(1)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多读几遍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顺。
(2)同桌互读,纠正字音。听别人读,达到对这首古诗有一个初步的感受。
2.再读,感悟诗的内容。
(1)小组按自学要求合作学习,理解诗意,初步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2)交流汇报:重点读通诗句,理解诗意(扣重点词训练),大致说出诗人看到的景象,整体感知古诗的内容。
(四)细读品味,体会感情。
1.朗读一、二行诗句,品味“众鸟”、“飞尽”、“孤云”“独去闲”。想象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的景象,说说诗句的意思,并联系作者的遭遇和看到的景象体会作者的心情。(孤独、寂寞)
2.朗读后两行诗句,结合实际品味“相看”、“两不厌”。(后两行是说只有敬亭山没有嫌弃他,抛弃他,而是和他彼此做伴,彼此相看,却总觉得看不够。)领悟作者从敬亭山上寻到一丝丝慰藉的感情,并感悟作者赋予山灵性的表现方法。随机进行人山对话练习。 课件出示写话练习:
李白深情地看着敬亭山,轻轻地对他说道:( ) 敬亭山深情地看着李白,轻轻地对他说道:( )
(五)诵读诗句,体会意境。
让学生根据理解读出感受,在配乐朗读中想象画面,根据课件出示的画面,给画配诗。播放画面、背景音乐想象那是怎样的一番情景。利用画面和古筝背景创设情景,会把学生带到当时的情景中去,使学生更好地感受诗歌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六)感悟创新,拓展延伸。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展示对本首诗的学习情况(朗读、背诵、默写、画一画、演一演、编故事……)。
2.收集有关李白的诗歌,准备开一个诗歌朗诵会。
设计这样的教学思路,首先是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在语文教学中重视培养学生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我始终把“朗读”和“背诵”这一理解古诗内容、体会诗人思想感情的有效途径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让学生多读,使学生掌握五言诗的朗读方法,把握朗读的节奏。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理解,在读中品析,在读中体会,在读中想象,逐渐达到培养语感和整体把握的目的。其次,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教学中,处处以学生为主,让学生在自读自悟、合作交流、讨论的过程中感受语言,积累语言,体验情感,真正把学生融入语言文字训练的过程中。师不作过多的讲解,只是在适时处指导、引导,让学生充分调动各种感官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学,体现了知识是自己学会的这一理念。再次,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抓住古诗所描绘的情景和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通过读、悟、品、诵、拓展的方式,使学生在实践中创新,真正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目标:
1.学会8个生字,正确读写下列词语:独坐、敬亭山、烟渚、日暮、野旷、渔灯、风簇浪。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背诵课文,默写三首古诗。
3.感悟诗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培养热爱我国古诗的感情。
思想教育:培养热爱我国古诗的感情。
重、难点: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诗人的资料、古诗的有关图片、插图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你喜欢哪首古诗?谁来背给大家听?今天,我们再学三首,这三首诗想像奇特,你们一定会喜欢。(板书课题:古
诗三首)这节课,我们先学第一首《独坐敬亭山》,(板书诗题目)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写的。
2.解题。
敬亭山:安徽省宣州市郊外的一座大山。独坐:单独地坐。连起来题目意思是什么?
二、自学古诗
1.出示自学提示,布置自学。
①读诗、找出不理解的词语。
②结合诗句,利用字典理解词意及诗句的意思。
③自己弄不懂的地方和别人交流。
2.检查自学。
①指读全诗。(正音)
②交流自己对词和句的理解。(师生评议)
(尽:没有了。孤云:孤单的云,也就是只有那一片云。闲:休闲,休息。厌:满足)
诗句意思:后两句意思怎样说才通顺?(“只有敬亭山”放前面说语意才顺。这是理解古诗诗句意思的一种方法。)
(句意:一群群鸟全飞光了,天上的那片云独自飘来飘去,也找地方休息去了。只有敬亭山和我互相看着,谁也不厌烦谁。)
3.这首诗描写了怎样的景象?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全诗描绘了孤山凄凉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孤独寂寞的思想感情。)
三、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全诗
1.体会作者感情,自己练读这首诗。
2.指读全诗,教师范读指导,学生练读。
3.背诵全诗。
四、扩展
1.你还喜欢我们以前没学过的李白的哪首诗?说说为什么喜欢它?
2.交流。(学生说)
3.把喜欢的李白的诗抄在摘抄本上。
五、布置作业
熟背《独坐敬亭山》。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这节课我们学习第二首古诗《宿建德江》,(板书课题,齐读)作者孟浩然。要求我们和学上一首诗一样,借助注释,
利用字典,自己理解古诗内容,并在议论中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自学古诗
1.范读全诗。(整体感知内容)
2.指名学生读。
(检查学生的音准情况。)
3.指导自学理解诗句的意思。
自学提示:
(1)根据课文注释,结合诗句理解词语。
(2)诗句没有注释的还可以理解。
(3)小组讨论,议一议如何理解这首古诗。
(可以发挥想像)
(4)提出疑难。
(加强自学能力训练,讨论时间10分钟左右)
三、整理汇报自学情况
1.结合诗句理解词句的意思。
移舟:划船靠岸的意思。
泊:划船靠岸。
烟渚:渚,水中的小块陆地。烟渚,雾气笼罩下的江中陆地。
愁新:即新愁,由落日到黄昏,引起诗人新的愁苦。
学生可能提出疑问为什么会有新的愁苦?教师要点拨一下:此时作者身在异乡,不免会引起一种思乡之愁。
野旷:野,野外。旷,空旷。
天低树:天比树还低。
2.出示放大了的挂图。
(结合图意理解诗的后两句)
在一个江中的孤岛上,几棵高高的树被风吹得东倒西歪,远远望去由于是在空旷的野外感觉天比树还低。清幽的月光照
在水面,感觉月亮离人是那么的近。
引导体会作者心情:此时作者远在异地,举目无亲,孤苦无援,身处这空旷的野外,一种思乡之情幽然而生。夜幕降临,
水中月,船中人又似乎离得那么近,有了一丝喜悦,也带来一些慰藉。
待到明天诗人又会想什么呢?
(又是一些新愁)
在学生讨论时,教师要善导,使学生理解诗人表达的感情以突破重点。
四、指导朗读
1.理解了这首诗的内容和所要表达的情感,我们该用怎样的语气去读呢?
(引导学生再次体会诗人情感,突破难点加强能力的训练,同时培养欣赏美的情趣。)
2.指导停顿,诗中表达情感。
3.配乐朗读
第三课时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我们已学过《古诗三首》的前两首诗,哪位同学会背?(指名背)这节课我们学习第三首《舟夜书所见》。
(板书题目)
二、解题,简介作者
1.解释提问:“舟”是什么意思?“舟夜”呢?“所见”是什么意思?“书”字在这里是什么意思呢?(书字不易理
解,引导学生选字义。)
舟:船。舟夜:夜间在船上。书:写、记。所见:见到的东西。
诗题是什么意思?(记夜间在船上所看见的景色。)从题目你能想到诗的内容吗?
2.作者简介
这首诗的作者是清代诗人查慎行(1650-1727年)。它是浙江海宁人。早年从军西南,又遍游大江南北,所以他的许
多诗是通过旅行见闻来描写山川风景的。
三、布置自学
1.朗读两遍,读准字音。
2.逐句读,利用工具书学习生字词,结合看图想像诗句意思。
3.同桌相互讲讲对诗句的理解。
四、指名朗读,试讲,教师精讲点拨,掌握全诗内容
1.指名朗读。
2.出示写有诗句的翻版,逐句翻出,引导学生试着讲解字、词、句的意思,教师根据学生讲解情况指导订正。
“月黑见渔灯”月黑:就是没有月亮,一片漆黑。见:通“现”。渔灯:渔船上的灯火。这句话是说漆黑的夜晚,一盏
渔灯闪现在河面上。
“弧光一点萤”弧光:孤零零的灯光。萤:萤火虫。这句话是说那盏渔灯的光亮就像萤火虫似的,静静地映在河面上。
(指点:这是因为天地一片漆黑,渔灯的光亮虽然微弱,却使人看了觉得那么清楚,那么明亮。)
“微微风簇浪”簇:聚集、簇拥,这里是吹起的意思。这句话是说一阵微风吹来,河面漾起层层细浪。
“散作满河星”散:散开。作:变作,变成。这句话是说原来像萤火虫那样的。一点光亮散开了,变成了无数颗星星,在
河面闪动。(指点:这是因为渔灯的光亮倒映在河里,河面在微风中起了细浪,灯光的倒影也随着微波荡漾。)
五、引导学生体会诗的意境
1.教师朗读诗句,相机出示投影图片,或用电脑显示诗所描绘的情境。
2.这首诗的前两行写了什么样的景色?后两行写了什么景色?(前两行写了漆黑的夜晚,没有风的时候,河面上一盏
渔灯闪烁着一点萤火虫似的光亮。后两行写了微风吹来时河面上由静变动,渔灯倒映“散作满天星”的景象。)
3.启发想像诗情画意:
(l)闭上眼睛想像:在这没有月亮的晚上,诗人坐在船上看到一只小渔船,那盏渔灯闪烁着一点萤火虫似的光亮,多
么美妙啊!这时,一阵微风吹来,风儿簇拥着波浪,灯火在浪中聚集、荡漾、散开,一点光亮变成许多的光亮,就像许
多闪烁的星星,多么神奇啊!
(2)朗读全诗。
4.教师小结:
漆黑的夜晚,河面上的神奇变化,这些都是诗人亲眼见到的。诗人观察得多么细致,想象多么丰富!诗人从“孤光一点
萤”到“散作满天星”好像让我们感到月黑的夜晚,一只小渔船点着孤零零的一盏渔灯,仿佛萤火虫的光亮,那情景多
么宁静!微风吹来,河上荡起波浪,映在水中的一点光亮,随波散开,那水波荡漾,光亮闪烁的景象又是多么动人!诗
人观察仔细,运用了“一点萤”、“满河星”这两个生动、形象的比喻,把他所见到的景象逼真地反映了出来,我们读
了仿佛身临其境。我们也要像诗人那样,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
六、指导朗读,背诵全诗
1.教师范读。
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
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
2.学生练读。
3.背诵全诗。
七、作业
熟背三首古诗,记住古诗句意思。
板书设计:
19 古诗三首
鸟飞
独坐敬亭山 云闲 看不厌
宿建德江 野旷天低树
江清月近人 愁
鱼灯
舟夜书所见 风簇浪
散河星 美
1、 古诗词三首
教学目标:
1、 认识2个生字,会写5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洞庭、江南”等词语。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3、 学习通过看注释,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4、 感受江南山水的自然美,受到每的熏陶。
教学重点:
品味诗句,指导背诵,积累语言。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体会江南山水的特点,激发爱美的情趣。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独坐敬亭山
一、 激趣导入
2、 揭题。谁来背背李白的诗,会几首就背几首。
二、 释题,简介背景
1、 读题,看注释,结合插图,介绍背景。
2、 过渡:李白坐在敬亭山上看到些什么,想到些什么呢?
三、 学生自学,初步理解
1、 自读古诗,做到“五不”。
2、 自读古诗,思考问题,并根据注释,结合插图,逐句说说诗意。
四、 四人小组合作学习
1、 互读古诗,检查是否做到“五不”。
2、 交流诗意。
五、 全班交流
1、指名回答,评议交流。
2、老师点拨:“闲”是悠闲的意思,在说句意时,要作词序的调整。即“一片白云悠闲地飘去”。“厌”的注释是“满足”。在说句意时要进行适当的变通。
3、学生质疑。师生共同解答。
4、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想象一下“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可以用语言描述,也可以用画面表现。
六、 指导朗读
1、《独坐敬亭山》围绕着“静”来写,朗读时注意语调轻缓,节奏要缓慢;通过朗读,表达诗人如找到了知己似的一种轻松感。
2、多种形式读诗:指名读—同位读—小组读—齐读等。
七、 吟读,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1、自由吟读。
2、讨论:诗句表明了诗人怎样的心境?你最欣赏哪一句?
望洞庭
一、 形象感知,揭示诗题
出图。你知道洞庭湖吗?谁来介绍一下?我们来欣赏诗人刘禺锡是怎样描写的。
二、 自由吟读
1、 学生边读边参阅课文注释,试着理解诗句意思,不懂的随时发问。
2、 根据学生提出问题的普遍性与否,或个别讲解或集体理解。
三、 指名朗读,同桌互说意思
1、 点拨理解“两相和”,可以让学生结合看图吟诵体会。
2、 在交流体会描写月夜洞庭的美景时,随机指导学生诵读,体会比喻的巧妙。
“镜未磨”写出了一种别有情致的朦胧的美,真是别出心裁。
君山如青螺,只因是遥看,这个比喻用得非常妙。
四、 引导赏析
1、 你觉得哪一句诗写得好,在交流中进一步体会诗人的心情。
2、 与上一首比较,体会不同的景致及古诗的借景抒情的手法。
3、 背诵《独坐敬亭山》、《望洞亭》。
五、 交流课外积累
1、 说说你知道的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
2、 课外继续收集山水诗。
六、 练习
任选一首,想象景致,根据自己的理解作画,并配上诗句。
一、教学目标:
1.认识2个生字,会写5个生字,正确读写课文中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默写《独坐敬亭山》。
3.学习通过看注释,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说诗句大意。
二、教学重点:品味诗句,指导背诵,积累语言。
三、选文目的:通过对诗句的诵读和欣赏,感受南方自然风光之美。体验诗人的思想感情,同时积累古诗名句,增强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增加文化积累。
四、教学准备:李白的诗《望庐山瀑布》《静夜思》等。
五、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李白是我们十分熟悉的诗人了,我们学过不少他写的故事,大家能背诵出几首吗?(学生背诵古诗)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手李白的诗《独坐敬亭山》。(板书课题,生书空、齐读)
(二)知诗人,解诗题。
1.知诗人。李白,唐代诗人,他写的诗又多又有名,所以人们又称它为“诗仙”,(介绍历史背景。)
2.解诗题。“独”是指独自一个人。请同学们看注释了解敬亭山。
师:李白一个人坐在敬亭山上看到了什么?又想到了什么呢?请大家朗读全诗,体会李白的心情。
3.检查生字,朗读全诗。
课件出示生字生词,指名认读,领读。出示全诗,全班齐读,教师指导古诗停顿并范读。
(三)悟诗意,觉诗境。
师:请同学们读一读诗的前两句,说说你的理解。
1.重点引导“众”与“孤”之中蕴含的多与少之意,“尽”与“闲”对比教学,结合历史背景,理解诗人当时的心情。
2.小结前两句:仰望天空,只见几只鸟儿向远处飞去,直到看不见影子;一片白云也慢悠悠的越飘越远,四周一片寂静。
3.师:请同学们读一读后两句,后两句诗中作者又看到了什么?
4.读诗句,小组讨论诗句含义。
5.小结后两句:我静静的凝视着山,觉得山也在看着我,好像在相互交流,彼此谁也看不够,此时,此刻,我的心里似乎只有敬亭山了。
6.过度:作者为何心中什么也不想,只有那座不言不语的高山呢?古人写诗往往是为了表现自己的`心情,(了解李白不同时期的诗和他当时的境遇,体会本诗抒发的情怀。)
四。朗诵全诗,熟读能诵。
五。总结全课。
设计理念
本课古诗词教学的基本思想是多读感悟。通过教师的适当引导,带领学生读背吟诵,读中想象,读中追问,读中感悟,以此来理解古诗词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情怀。
教学目标
1、会认“螺、谙”等2个生字,会写“亭、庭”等5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独坐敬亭山》和《望洞庭》。
3、理解诗意,能想象三首古诗词所描绘的画面,体会作者的情感。
课前准备
庐山、西岭雪山等风景图(或课件);“独坐敬亭”、“洞庭胜景”、“江南春色”等三幅写意画(或课件)。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流程与设计意图
第一课时
一、课件演播,引入课题
师:同学们,假期我们游览了不少地方吧?
1、课件呈现庐山,西岭雪山等风景图。师问:这是哪里?你能用一些古诗句来说一说这些景象吗?(学生说《望庐山瀑布》,《绝句》等。)
2、再以课件形式呈现“江南春色”“洞庭胜景”“独坐敬亭”等三幅写意画。
师:这些地方漂亮吗?知道这是哪些地方吗?(如果不知道,教师点明这分别是敬亭山、洞庭湖及江南风光。)
师:现在我们就去领略这些美丽的风光吧!翻书读1课《古诗词三首》。(师板书课题“1、古诗词三首”)
〖设计意图〗课件演播风景图画,看图说诗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课呈现敬亭山、洞庭湖及江南风光等写意画,可以帮助学生读诗词时有一个总体印象,为学生理解诗词起到定向发动的作用。
二、借助注释,自读明义
师:我们今天先学习第一首诗《独坐敬亭山》。
1、简介作者及敬亭山。
我们今天学习的是唐代诗人李白的诗。亭,读tíng,我们学过的“停”去掉“亻”即是这个字。这个字常见于亭子的名称上,如爱晚亭、醉翁亭等。
敬亭山,在今天的安徽省宣州市北5公里,山高286米。
2、教师范读古诗,生试读正音,再流利朗读。
3、学生借助注释,初步了解诗句意思。
4、交流:
⑴学了古诗,你明白了哪些内容?
⑵你还有哪些内容不明白?提出来讨论。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在正确朗读的基础上熟练自读,再通过注释,初步读懂诗句的意思。
三、介绍背景,探究其义
1、教师介绍李白作诗背景:
(这首诗是李白于天宝十二年(公元753年)秋游安徽省宣州时所作。当年,诗人被迫离开长安已整整十年,世态炎凉,长期的漂泊生活使他饱尝了人间辛酸的。滋味,孤寂之感倍生。)
2、再读古诗,自问互问:
师:通过介绍,大家再读古诗,看有什么新的体会或疑问。
3、全班再读,教师追问:
⑴“独”坐是“谁”独坐?
⑵读诗,仔细体会,诗人独坐敬亭山,看到些什么?诗人听到些什么?会想到些什么?
⑶本来,还有众多鸟相伴;本来,还有一朵孤云为伍,但是现在它们都离我而去,作者想了些什么呢?这两句话与题目的哪个字呼应呢?
⑷“相看”是相互看。明明只有诗人一个人在敬亭山,谁和他相互看呢,这里你读懂了些什么?生试读“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你觉得应该把哪些词语重读才能体现出作者的情感。(只有)
(若学生已经问过上述某些问题,此环节的问题就可以删减。若学生未能深入,教师需要再追问)
〖设计意图〗教师介绍诗人作诗背景,让学生能透过诗句的字里行间体会诗人内心的感情;教师“追问”的目的,既是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诗义诗境诗情,又是检测反馈学生的学习效果。
四、诵读尝试,背诵默写
1、通过探究,我们明白了诗意诗境,你头脑中有一幅什么样的图画呢?
(什么样的人,什么样的景,什么样的情?)能不能试着读一读,用你的声音的快慢、轻重来塑造这些画面?
2、试读后,用铅笔在重读的字词下划“Δ”,在长音后划“/”,再读给同桌听。
3、全班交流,教师点拨:
(学生擦掉自己用铅笔标注的错误记号,再用钢笔把正确的重音、长音标示出来)。学生作标记后再诵读。
4、背诵古诗,默写古诗。
[设计意图]对古诗的朗读节奏、重音的处理,不宜由教师直接下结论,先由学生自己尝试后,教师再给予必要的点拨引导,形成彼此认同的意见后诵读效果会更好。
一、教学目标:
1.认识2个生字,会写5个生字,正确读写课文中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默写《独坐敬亭山》。
3.学习通过看注释,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说诗句大意。
二、教学重点:
品味诗句,指导背诵,积累语言。
三、选文目的:
通过对诗句的诵读和欣赏,感受南方自然风光之美。体验诗人的思想感情,同时积累古诗名句,增强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增加文化积累。
四、教学准备:
李白的诗《望庐山瀑布》《静夜思》等。
五、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李白是我们十分熟悉的诗人了,我们学过不少他写的故事,大家能背诵出几首吗?(学生背诵古诗)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手李白的诗《独坐敬亭山》。(板书课题,生书空、齐读)
(二)知诗人,解诗题。
1.知诗人。李白,唐代诗人,他写的诗又多又有名,所以人们又称它为“诗仙”,(介绍历史背景。)
2.解诗题。“独”是指独自一个人。请同学们看注释了解敬亭山。
师:李白一个人坐在敬亭山上看到了什么?又想到了什么呢?请大家朗读全诗,体会李白的心情。
3.检查生字,朗读全诗。
课件出示生字生词,指名认读,领读。出示全诗,全班齐读,教师指导古诗停顿并范读。
(三)悟诗意,觉诗境。
师:请同学们读一读诗的前两句,说说你的理解。
1.重点引导“众”与“孤”之中蕴含的多与少之意,“尽”与“闲”对比教学,结合历史背景,理解诗人当时的心情。
2.小结前两句:仰望天空,只见几只鸟儿向远处飞去,直到看不见影子;一片白云也慢悠悠的'越飘越远,四周一片寂静。
3.师:请同学们读一读后两句,后两句诗中作者又看到了什么?
4.读诗句,小组讨论诗句含义。
5.小结后两句:我静静的凝视着山,觉得山也在看着我,好像在相互交流,彼此谁也看不够,此时,此刻,我的心里似乎只有敬亭山了。
6.过度:作者为何心中什么也不想,只有那座不言不语的高山呢?古人写诗往往是为了表现自己的心情,(了解李白不同时期的诗和他当时的境遇,体会本诗抒发的情怀。)
(四)朗诵全诗,熟读能诵。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掌握相关文常常识及关键字词能力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背诵课文,默写《独坐敬亭山》情感目标体会诗人带着怀才不遇而产生的孤独与寂寞的感情。
教学重点
能通过朗读和想象,感悟诗的内容和意境教学难点体会诗人带着怀才不遇而产生的孤独与寂寞的感情。
计划课时
1课时课型
教学过程
设计第一轮教学设计补充与修改教学过程:
教学要点: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背诵课文,默写《独坐敬亭山》。2、能通过朗读和想象,感悟诗的内容和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一、导入。介绍相关背景导入。敬亭山在宣州(治所在今安徽宣城),宣州是六朝以来江南名郡,大诗人如谢灵运、谢朓等曾在这里做过太守。李白一生凡七游宣城,这首五绝作于天宝十二载(753)秋游宣州时,距他被迫于天宝三载离开长安已有整整十年时间了。长期飘泊生活,使李白饱尝了人间辛酸滋味,看透了世态炎凉,从而加深了对现实的'不满,增添了孤寂之感。此诗写独坐敬亭山时的情趣,正是诗人带着怀才不遇而产生的孤独与寂寞的感情,到大自然怀抱中寻求安慰的生活写照。
二、新课前二句“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看似写眼前之景,其实,把孤独之感写尽了:天上几只鸟儿高飞远去,直至无影无踪;寥廓的长空还有一片白云,却也不愿停留,慢慢地越飘越远,似乎世间万物都在厌弃诗人。“尽”“闲”两个字,把读者引入一个“静”的境界:仿佛是在一群山鸟的喧闹声消除之后格外感到清静;在翻滚的厚云消失之后感到特别的清幽平静。因此,这两句是写“动”见“静”,以“动”衬“静”。这种“静”,正烘托出诗人心灵的孤独和寂寞。这种生动形象的写法,能给读者以联想,并且暗示了诗人在敬亭山游览观望之久,勾画出他“独坐”出神的形象,为下联“相看两不厌”作了铺垫。诗的下半运用拟人手法写诗人对敬亭山的喜爱。鸟飞云去之后,静悄悄地只剩下诗人和敬亭山了。诗人凝视着秀丽的敬亭山,而敬亭山似乎也在一动不动地看着诗人。这使诗人很动情—世界上大概只有它还愿和我作伴吧?“相看两不厌”表达了诗人与敬亭山之间的深厚感情。“相”“两”二字同义重复,把诗人与敬亭山紧紧地联在一起,表现出强烈的感情。结句中“只有”两字也是经过锤炼的,更突出诗人对敬亭山的喜爱。“人生得一知己足矣”,鸟飞云去又何足挂齿!这两句诗所创造的意境仍然是“静”的,表面看来,是写了诗人与敬亭山相对而视,脉脉含情。实际上,诗人愈是写山的“有情”,愈是表现出人的“无情”;而他那横遭冷遇,寂寞凄凉的处境,也就在这静谧的场面中透露出来了。“静”是全诗的血脉。这首平淡恬静的诗之所以如此动人,就在于诗人的思想感情与自然景物的高度融合而创造出来的“寂静”的境界,无怪乎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要夸这首诗是“传‘独坐’之神”了。
三、尝试背诵。
四、作业;预习《望岳》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感悟诗歌的意境,熟读成诵。
2.认识13个生字,会写6个生字,学会两种笔画,掌握“坐”的字理演变过程,掌握“鸟”的笔顺。
3.通过进一步学习字理识字、韵语识字、借助拼音识字等方法,培养想象力、观察力和表达能力。
4.初步了解汉字的演变过程,激发对汉字的热爱。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字理演变图。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5分)
同学们,在我国的唐朝有 有一年秋天,大诗人李白游安徽省的敬亭山,看到敬亭山的景色非常美丽。成群的鸟儿在天上展翅高飞,天边的云朵悠闲的飘着。他觉得看也看不够,于是就写下了一首诗。诗的叫《独 坐敬亭山》
同学们想不想知道这首诗是怎样描写敬亭山的?请你闭上眼睛,听老师读古诗,一边听,一边想,你从这首诗中想到了什么样的画面?
#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设计力图体现想象能力的培养,同时培养学生一边听,一边想的良好习惯。
二、熟读古诗,认读生字(34分)
1.指导朗读。
(1)教师领读。我们尝试读这一首诗吧。
(2)学生借助拼音读古诗。
2.学习生字
(1)学习要求认识的字。
拼读7个要求认识的字,其中“坐”是平舌音,“只”是翘舌音,是整体认读音节。
了解生字在本课中的意思。
(2)学习既要认识又要会写的字。
学习这几个字要强调“虫”是翘舌音,“鱼”是整体认读音节。这几个字书上提供了字理演变图。
回文学“鸟”字
请同学们在这首诗里找到天空飞翔的小鸟的诗句,读一读。
“鸟‘字是象形字,甲骨文象一只鸟形,头向左而立,还有嘴和一双爪子,现在这个字已经简化,要注意他的笔顺。
在学习“牛、羊”两字时,可以用谜语引入。
三、作业。(1分)
1.有感情的朗诵诗歌。
2.收集关于“马、牛、羊、鸟、虫、鱼”的成语。
第二课时
一、复习。(7分)
1.背诵《独坐敬亭山》。
2.交流收集到的成语。
3.复习生字。
二、指导书写(13分)
马:注意第二笔的写法,注意新笔画横折折勾的写法。
鸟:注意字的结构,上窄下宽,注意小鸟“眼睛”的“点”。
虫:第五笔是提,不要写成横。
三、完成书后活动与练习题“连一连,涂一涂”。(19分)
1.先观察,看看每个图形上的字都读做什么。
2.用笔连一连,把连成的词语读给大家听,发现其中的规律。(同样的图形正好组成一组词语。)
【设计意图】:通过此题的练习,达到积累词语的目的。
3.用 彩色笔涂一涂。
四、作业(1分)
书写本课生字,背诵古诗。
板书设计:
马 牛 羊 鸟 鱼 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