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优秀21篇】

为了确保工作或事情顺利进行,预先制定方案是必不可少的,方案是在案前得出的方法计划。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方案呢?

大班教案 1

活动目标:

1、在看看讲讲中,知道不同职业的人为了工作需要用手来传递信息。

2、能关注到周围的特殊人群,培养关心聋哑朋友的情感。

3、培养细致观察和较完整表述能力。

4、愿意交流,清楚明白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5、鼓励幼儿大胆的猜猜、讲讲、动动。

活动准备:

幼儿事先搜集过的“不同职业人的手的语言”、“交警指挥”的录像、视频《感恩的心》、两本自制“手势”小图书。

活动过程:

一、生活中的语言

用手给客人、老师打招呼。

小结:原来用手也能说话。在生活中,我们也可以用手来说一些有礼貌的话。

二、工作中的语言

1、最近,我们还去调查了周围不同工作的人,发现他们在工作时会用手来说话。谁愿意和大家交流一下,你知道哪些人在工作时会用手说话,为什么要用手说话?

(1)交通警察。

(2)指挥家:指挥家会说什么?(欣赏视频片段)

你刚才看到指挥家是怎么指挥的?

谁愿意来试试,某某做指挥家,看看大家是不是都能听懂指挥家的话?----表演唱。

指挥家为什么不用嘴巴说话而用手说话?

(3)高空工作人员:什么叫高空工作人员?他们不会说话吗?为什么要用手来说话?

(4)宇航员(出示图片):在什么情况下要用手说话?

(5) 潜水员(出示图片):潜水员潜到水里开始工作了,他们会说什么?潜水员为什么要用手说话?

(6)裁判:裁判在比赛过程中也要用手说话,他们会说什么呢?(观看视频)

(7)球员:奇怪了,排球运动员的手是用来打球的,怎么还用手说话呢?(战术秘密)

(8)手语老师:手语老师会用嘴巴说话吗?为什么还要用手说话?

2、重点解读交通警察(录像阅读)

(1)你们猜猜我找的是谁的手?你怎么知道的?(第一条线索:马路、红绿灯、斑马线等;白手套)交通警察为什么要戴白手套呢?

(2)你们刚才看到他们是怎么指挥交通的呢?

那个手势是什么意思呢?我们一起来听交警叔叔介绍吧!

(3)他们为什么不用嘴巴来说话呢?� 所以我们以后出门的时候,更要遵守交通规则,为了自己的安全,也要遵守他们的劳动。

三、特殊的手的语言

1、刚才我们介绍了很多人会说话,但他们在工作时为了需要而用手来说话。那你们知道在我们的身边还有哪些人只能用手说话?你在哪里看到过?

2、那他们是怎么表达自己的意思的呢?

是呀,聋哑人多可怜呀!他们生活在无声的世界里,听不到美妙的声音,不会说话不会唱歌,只能用手来表达他们的爱,让我们一起去感受一下吧。

3、欣赏手语舞蹈《感恩的心》后:

看了以后有什么感觉?(幼儿泛讲)

是呀,我们多希望他们能快快乐乐、健康成长!那我们也一起用手来对他们说声我爱你,祝愿你们一生平安!再见!

活动反思

我觉得我所设计的这一节活动符合大班幼儿的认知特点和生活经验,而且,此活动来源与幼儿的生活。因为在生活中幼儿可以找到许多人用手来为大家服务,用手来为大家传递信息,人们的手在社会生活和社会活动中起了很大的作用,幼儿完全根据自身的兴趣和经验而确立不同的主题,乐意收集到不同职业的人的`语言。他们寻找到指挥家的手指挥乐队,演奏动听的音乐,交通警察的手指挥来往车辆井然有序地安全通过,消防队员的手高举水枪灭火,为人们消除灾难等。而这些内容能大大激发幼儿探索的欲望,吸引幼儿的注意。同时我又重点让幼儿理解交通警察的手语,了解交通警察工作的辛苦,激发遵守交通规则的责任感,培养幼儿热爱各行各业的人的情感,关注和关爱特殊人群。还欣赏了手语舞蹈《感恩的心》。活动内容非常丰富,同时内容与内容之间联系得自然、密切、相关度高,促进了幼儿语言、认知和社会性以及情绪情感的和谐发展,我也终于达成了预设的活动目标。

教案 2

教学目的和要求

使学生懂得良好的公共秩序是人们顺利地工作、学习和生活的保证。知道常去的公共场所应遵守的公共秩序,教育学生自觉遵守公共秩序。

教学目标

道德认知目标

1、知道常去的公共场所应遵守的公共秩序。

2、能举例说明公共场所需要有良好的公共秩序。

道德情感目标

1、感受自觉遵守公共秩序的必要性,为自觉遵守公共秩序而高兴。

2、对不遵守公共秩序的现象有厌恶感。

道德行为目标

1、见到同学有不遵守公共秩序的行为能批评劝阻。

2、在公共场所能自觉遵守公共秩序。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联系实际,导入新课。

1、设问启发:同学们,你们平时除了在学校和家里生活,学习外,你们还到过哪些场所,去干什么?

2、评一评(课前活动内容)

3、教师小结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二、学习课文,激情明理。

1、自由读课文,了解内容。

2、学习第一个事例:在公共汽车站。

①播放课件1,学生边看边听。

②讨论:在公共汽车站,小飞是怎么做的?小文和小明又是怎样做的?他们谁对谁不� 小文、小明批评、劝阻不遵守公共秩序的行为做得很对。

④举一反三:议一议,在火车站,长途汽车站,轮船码头应该遵守哪些公共秩序?

⑤小操练:模拟公共汽车启动,乘客依次下车、上车。

3、学习第二个事例:在电影院里。

①播放课件2,学生边看边听。

②讨论,小文、小明和小飞在电影院里,哪些方面遵守了秩序?哪些方面做得不够?

③对照检查:你们平时在电影院看电影时哪些地方做得不够?看谁最诚实,敢于自己揭短。

④设疑:在电影院里,假如出现下列情况,当时你在场,会怎么想?怎么做?

a、有人站起来吹口哨。

B、有人抢占了你的座位。

c、有人在你身旁大声议论。

4、学习第3个事例:在动物园里

①播放课件(3)。

②讨论:

A、三位小朋友在动物园玩得开心吗?每位游客要想在动物园玩得开心,应该怎么做?

B、三位小朋友愉快地度过了这个星期天,他们有哪些收获?你从他们的故事中,明白了什么道理?

三、典型引路,深化认识。

1、设疑:有的同学认为遵守公共秩序排队上车就轮不到座位,买东西排队就会耽误时间,买不到满意的商品,总之,认为遵守公共秩序会吃亏,不遵守公共秩序会占便宜。试想,如果人人都这么认为,我们的社会是什么样子呢?

2、多媒体播放录相:一个真实的故事《谁是凶手》

3、听录音,学榜样。

4、表扬本班自觉遵守公共秩序的同学。

四、辨析明理,指导行为。

1、说一说,在下列公共场所需要遵守哪些公共秩序?为什么需要这样做?

图(1)卫生院,图(2)集贸市场。

2、议一议,下面几幅图中谁遵守公共秩序,谁不遵守公共秩序。

图(1)售票处。图(2)书店收款处。图(3)码头

五、总结谈话。

板书设计

9、遵守公共秩序

自觉遵守-------------à公共秩序

批评、劝阻----------à不遵守公共秩序的行为

教案设计说明

《遵守公共秩序》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思想品德第七册中的第九课,本课的教学目的是通过教学,使学生懂得良好的公共秩序是人们顺利地工作、学习和生活的保证,知道常去的公共场所应遵守的公共秩序,能自觉遵守公共秩序,为了达到这一教学目的,我设计的教学过程分四步进行。

一、联系实际,初步感知。

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抓拍典型的公共场所,使学生初步感知什么是“公共场所”。通过“评一评”使学生初步知道什么是“公共秩序”,为什么要遵守公共秩序。

二、学习课文,激情明理。

充分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生动形象地再现课文中的故事情节,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边看录相,边对小文、小飞、小明的行为进行评价,通过看、议、思、小操练、行为对照等不同形式,强化教学目标。

三、典型引路,深化认识。

通过设疑、听故事录音《谁是凶手》,使学生深刻体会到不遵守公共秩序而带来的恶果,进一步认识到遵守公共秩序的重要性。通过听故事录音《学榜样》,再通过表扬本班自觉遵守公共秩序的同学,来激励学生自觉遵守公共秩序。

四、辨析明理,指导行为。

通过前面的教学,学生已经认识到自觉遵守公共秩序的重要性,知道常去的公共场所应遵守的公共秩序,以及怎样遵守公共秩序,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对课后习题进行巩固练习,通过辨别、判断对教学目标进行强化,从而达到本课的教学目的。

语文教案模板 3

学习目标:

1.认读“韩、忌、懦、暮、溃、歼、虏”7个生字。

2.默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说生活故事梗概。

3.理解课文内容,知道齐军取胜的原因。

重点:默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说生活故事梗概。

难点: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古代的军事谋略在战斗中的作用。

教学方法:先学后教,当堂训练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大家以前学过《空城计》这个故事,知道你诸葛亮运用空城计,巧妙地躲过你一场灾难。其实,类似运用计谋作战的故事,在我们中国历还有很多很多。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又是谁巧妙地应用你什么计谋,最终获得了战争的胜利呢?一起来学习吧。

二、检查交流,检查字词。

出示:

韩国、田忌、怯懦、暮色、溃不成军、全歼、俘虏

学生认读,自主学习。强调“韩、歼”韵母是前鼻音,“虏”生母是边音。

三、细读课文,感悟理解

1.自读课文,理清层次。

故事背景(1、2自然段)

故事经过(3至6自然段)

2.默读看课文,介绍梗概。

引导学生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情?

3.精读课文,知道什么是“减灶示弱”,了解它对战争起读影响。

(1)出示“减灶示弱”。学生边读边想:什么是“减灶示弱”?孙膑为什么会想到这个计策呢?

(2)合作交流。

出示:“魏军素称剽悍,以为我军怯弱,而我们正好利用魏军的。轻敌思想,减灶示弱,诱敌追赶,然后伺机伏击敌人。”

分析

魏军:素称剽悍,以为我军怯弱(骄傲、轻敌)

我们:利用魏军的轻敌思想,减灶示弱,诱敌追赶,然后伺机伏击敌人

孙膑这句话中,讲了几个条件可以战胜敌人?那个条件可以不要?(每个条件都是必要条件,“减灶示弱”是关键条件)。

(3)画出庞涓都心里活动都句子,说说他为什么会产生这样都感觉?

(4)用导读法感悟孙膑地“料事如神”和庞涓地“轻敌傲慢”

师导:庞涓第一次在追赶齐军地途中,发现——

生接:齐军遗下地灶足够10万人吃饭使用,

师导:庞涓心里——

生读:不免惴惴不安

师导:到了第二天,庞涓却发现——

生读:齐军地灶减去了一半,

师导:庞涓

生读:又振作精神,令士兵加速追赶

师导:第三天,庞涓高兴极了,因为——

生接:齐军地灶只剩下供3万人用的了

师导:庞涓认为——

生接:这是齐军不敢迎战,纷纷逃亡所致

师导:所以,庞涓骄傲地说——

生接:万知道齐军一向怯懦,你们看,三天之中,逃跑的士兵就已经超过半数

师导:庞涓再也顾不上多想,便——

生读:丢下大军,率领一支轻装地骑兵,孤军深入,不分日夜地穷追齐军

(5)既然“减灶示弱”法这样富有成效,为什么课文干脆不以此为题,而要以“马陵之战”为题呢?

讨论后,教师点拨:

“孙膑根据庞涓地行军速度,判断魏军在日落后可到达马陵道。马陵道位于两座大山之间,地势险要,树林茂密。”

交代道路战事地地点(马陵道)、天时(日落后)、地利(地势险要,树林茂密)

“一切布置停当,夜幕降临时庞涓已率部进入马陵道。因为道路不被遍地地树木阻塞,魏军只得停下来。”

孙膑的“运筹帷幄,料事如神”

“魏军失去主帅,顿时乱成一团,溃不成军。齐军乘胜进攻,全歼魏军,并俘虏了魏太子申”

交代了“马陵之战”的最后结果,进一步突出了它在“援韩战争”,所起地决定性作用。

理解思考:你觉得孙膑和庞涓各是怎么地人物?

四、总结课文,拓展延伸。

1.复述课文。

2.拓展延伸:找“孙膑和庞涓”地故事读读。

板书

25马陵之战

孙膑 减灶示弱--------- -胜

智取

庞涓 骄傲轻敌--------- 败

新教学数学教案设计 4

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课本第82-83内容及练习二十相应练习

[学情分析]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建立了面积的概念并掌握了正方形面积计算的基础上,探究常用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教材采用由旧引新的方式,提出学习课题,即相邻两个常用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那么,相邻两个常用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呢?例4引导学生讨论1平方分米与1平方厘米之间的关系。然后引导学生根据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推算出边长1分米即边长10厘米的正方形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至于1平方米与1平方分米之间的关系,则由学生自己依次类推。教学时可以先让学生回顾常用长度单位间的进率,由此引出课题。还可以引导学生将常用长度间的进率与相应面积单位间的进率进行对比,让学生找出规律,并根据自己的理解说说当相邻两个长度单位间的进率是10时,相应的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就是100。

[教学目标]

1、知道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之间的进率,能够进行面积单位间简单的换算和改写。

2、通过观察、测量等活动,建立面积单位间的进率关系。

3、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和难点:对于面积单位间的进率的理解与运用。

[教具准备]

课件,1平方米、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各一个。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抢答比赛1:

1米=()分米

1分米=()厘米

1厘米=()毫米

1米=()厘米

师:同学们,常用的长度单位有哪些?相邻两个长度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

(板书:米、分米、厘米;进率是10)

师:常见的面积单位有哪些?(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

[设计意图:用抢答比赛的游戏方式复习已学知识,不但可以为本课新授内容做好铺垫,而且更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的知识有一个初步的感知,达到相得益彰的效果]

师:相邻两个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呢?你们想知道吗?

生:想。

师:这节课我们就来共同探究“面积单位间的进率”。

二、探究新知

1、推导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1)师出示1个面积为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师:你是怎样想的?

学生可能会说:

①用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摆,横排摆10个,竖排摆10个,一共可以摆10×10=100(个);

②直接用尺子去量,边长是10厘米,所以面积为10×10=100(平方厘米);

③边长是1分米,1分米=10厘米,所以面积为10×10=100(平方厘米)。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自己解决问题,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这不但加深了学生对已学知识的记忆,同时又避免了学生对面积单位间进率的死记硬背。]

(2)师小结:根据刚才我们的推论,想一想1平方分米和1平方厘米之间的关系。

(板书: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练一练:

3平方分米=()平方厘米

9平方分米=()平方厘米

400平方厘米=()平方分米

[设计意图:学习完新知后,立即通过几个基本性的练习,使学生所学的知识有进一步的理解和掌握,从而达到巩固新知的效果。]

2、探究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

(1)出示:1平方米=()平方分米。

生可能会回答:

①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因为平方分米和平方厘米之间的进率是100,所以推出平方米和平方分米之间的进率也是100;

②边长是1米的正方形的面积是1平方米,1米=10分米,10×10=100(平方分米),所以1平方米等于100平方分米。

(2)出示课件图形验证上述结果。

练一练:

8平方米=()平方分米

500平方分米=()平方米

[设计意图:有了前面学习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的基础,此处我大胆放手让学生根据刚才的推导经验,自己自学得出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发展了学生的思维。]

3、师小结。

(1)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这三个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你们发现了什么?

(2)区分面积单位与长度单位的进率。

相邻两个常用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相邻两个常用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0。

三、智慧岛

1、口答

2、做一做。课本83页。

3、实际应用

学校操场跑道长100米、宽2米,这段跑道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合多少平方分米?

四、小结

小朋友们,我们今天一起学习了面积单位间的进率,你知道了什么?

五、作业布置

练习二十第1题

六、板书设计

面积单位间的进率

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

教学建议:在数学概念学习中,机械学习是指学生仅能记住数学概念的描述、符号,却不理解它们的内在涵义,更不理解与有关概念的联系。有意义学习是指学生不仅能记住所学概念的描述或符号,而且理解它们的内在涵义,了解与相关数学概念的实质性联系。所以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建议要加强直观教学,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在空间与图形的教学中,提供直观往往是认识的起点,学习的开端。用好直观手段,加强直观教学,对于掌握空间与图形的知识具有重要意义。同时让学生探究,主动获取结论。为了改变以往教学中,过于强调单纯的接受学习,而且是以被动�

课型、课时 5

课型是指根据教学任务而划分出来的课堂教学的类型。按照不同的标准,分类也是多种多样的。在教案中常见的有讲授课、练习课、复习课、实验课、示范课、研讨课、汇报课、观摩课、优质课、录像课等等。

课时主要是指授课内容要在几个课时内完成。

幼儿园教案 6

设计意图

空气是一种无形无色无味的物质,幼小的孩子往往不注意,但与空气相关的一些现象,孩子常接触或有体验,如空气流动形成风、吹气能让气球鼓起来、憋气很难受……本次活动,借助塑料袋这一材料,再辅以空间图,帮助孩子化无形为有形,变虚无为实在,使幼儿对身边无处不在的空气发生兴趣,并引发探究的欲望。

活动目标

1.通过找空气,感知空气的存在与性质。

2.初步确立做前思、多试试才知道的科学意识。

活动准备

1.大号食品袋若干:数量多于幼儿数,透明度越高越好,事先应至少打开过一次。

2.教具:活动室的二维图一张(事先贴在KT板上),红色水笔1支~3支。

活动过程

一、猜猜、说说,引发第一次认知冲突

1.用言行吸引幼儿的注意和参与。教师拿出一个食品袋,自顾自地正面看、反面看、拎高看、张开袋口朝里看……当幼儿忍不住要问时,抛出问题:袋子里面有东西吗?

(一般情况下,绝大部分孩子会回答“没有”,极个别的孩子会说“有”,是“气”“空气”。)

2.回应幼儿。教师一边问“到底有没有”。一边慢慢收紧袋口,让幼儿判断。

(刚才回答“没有”的孩子会出现分化,他们中的大多数会改变初衷,相信袋子里有东西。)

3.针对幼儿不同的看法,教师采用不同的回应。比如,让还是认为袋子里没有东西的孩子拍拍、捏捏鼓着的袋子;让认为有东西的孩子说说“里面是什么”。

4.揭示词语:空气。

(至此,孩子初步感知到空气的存在与“空气是看不见的”这—性质,他们的第一次认知冲突得以解决。)

二、找找、捉捉,引发第二、第三次认知冲突

1.教师第二次捉空气,并用夸张的语气说:“空气被我捉到袋子里喽,我好厉害。”然后,重新拿个袋子,提出问题:“我还能捉到空气吗?到哪里捉?”

(这是第二个冲突点。一般情况下,有孩子会说“捉不到了”,也有孩子会说“能”,并告诉教师到哪里捉,比如到活动室某个地方。教师顺应某个幼儿的参与,到 孩子会很期待地关注教师的动作、结果,并会因此而欢呼。这时,教师一定要点拨一句:“到底有没有,试试才知道!”然后,教师用红笔在二维图的相应位置上画圈做标志,边画边说:“我在某某地方又捉到了空气。”)

2.幼儿捉空气。

教师提问:“�

教师关注幼儿:一是捉的地点。二是捉的过程。针对个别旋转着捉或跑起来捉的孩子,多问一句:“为什么这么做?”三是有没有捉到。

3.幼儿回到座位,组织交流。

(1)孩子相互交流:捉到了吗?在哪里捉到的?

(2)集体交流,并在空间图上作标志,可以让孩子自己画。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关注孩子的交流语言,提醒、帮助孩子尽可能找对参照物,用对“前后、上下、旁边”等方位词。)

(3)对比观察,引发思考,让孩子自己发现“空气会流动”的特点。

在捉到以及没有捉到的幼儿中,各选一人展示他们的成果。请没有捉到的孩子说说原因,一定要让其边说边演示过程,而后大家一起分析:为什么没有捉到呢?让孩子们从“袋口抓紧与否”的行为中发现秘密,感知空气的流动性特点。

三、看看、说说,用孩子的语言表达对空气的认识

结合二维图,师幼一起看看、说说,共同完成诗歌《神奇的空气》。

空气空气,我看不见你,

空气空气,你在哪里?

(以开火车方式让孩子接——)

我在桌子下,

我在空调前,

我在窗台上,

我在……

空气空气,我看不见你,

空气空气,我要抓住你,

(师幼一起边做边说——)

一不小心,你又跑了。

这次我要抓紧、抓紧、再抓紧……

哈哈,你跑不掉啦!

(教师带幼儿拍着鼓鼓的袋子,由轻拍、稍重拍,到用力拍。)

嘭——!袋子“炸”破啦。

语文教案万能模板 7

【教学设计】

《荷花》是一篇写景的记叙文,用第一人称描绘了公园里满池荷花的漂亮风光。

本文的教学重点应放在引导学生理解和观赏满池荷花的静态美方面,难点是对描写荷花动态美的有关语句的理解。为此,运用电教媒体形成优化的教学过程,在解决教学重点的同时,既可培育学生的观看力,又可在突破教学难点时强化对学生想象力量的训练。电教媒体所创设的美景给学生以多层次的观赏,让学生得以美的享受,美的熏陶。从而在轻松愉悦的学习气氛中,培育学生听、说、读的技能,提高他们观看、想象以及赏析词句的力量。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感受荷花的美,并启发学生绽开想象,进展学生观看、想象力量。

2、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构造层次,训练学生有条理的表达力量。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方法说明】

1、围绕训练目标,创设情境、引导情趣:

为使学生对满池荷花有真情实感,特设计宽银幕投影,以增加空间效果。用轻柔的音乐和描述性的语言使学生置身于漂亮动人、风姿妩媚的荷花池旁。初步的欣赏,激起学生的求知欲,继而图文对比,帮忙学生理清第三段的脉络:荷花已经开了不少了→荷叶→荷花→一朵有一朵的姿势。并按这一挨次显示相应的情境,指导学生读文赏析。

2、借助情境,理解词句:

凭借电教画面,让学生边看边思,从形象到抽象,理解词句含义,体会遣词造句的准确。课文里有一句:“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这个 “冒”字,学生难以正确理解,难于用语言表达清晰。若设计卡通式的动景,让学生观看荷花从荷叶丛中慢慢往上生长的。过程,从而领悟到“冒”是往上升,是在荷叶的缝隙间长出来,体会其长势。进而再与“钻”比拟,进一步体会用词的精妙。通过电教媒体的帮助,不仅使学生正确理解词句,从静态中体会荷花强大的生命力,而且活泼思维,增加美感,理解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作用。

3、神化意境,陶冶心情,朗读升华:

课文第四节,想象了荷花的动态美,是全文的难点。其中“我仿佛是一朵白荷花,穿着洁白的衣裳在翩翩起舞”一句,更难领悟。采纳一幅神化的意境:满池荷花的静景配以仙女翩翩起舞的动景,让学生欣赏,使学生理解看荷花的心情和神情,再通过一个口头句式训练:“我( )地看着满池荷花……”让学生自己感受表述。并再次面对荷花的特写镜头,诵读课文,在神化般的意境中,增加美感,陶冶学生的身心。本课建议安排两教时。

【教学过程】

一、出示课题,创设情境,学习第一段

1、提醒课题:《荷花》

2、创设情境,让学生置身荷花池旁。

(教师同时翻开三架投影机,使宽银幕上的满池荷花刹那间呈现在学生面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

3、学习第一段:

⑴ 读第一段,思索:为什么我一闻到芳香,就抓紧往荷花池边跑去呢?

⑵ 指导朗读,要求学生把闻到荷香后,对荷花的宠爱,盼望看到荷花的一种迫切心情读出来。

二、观美景,入意境,品词句,学习其次段(重点)

1、师:我们应当根据什么挨次来观赏呢?

(听录音,指导看投影)

2、图文对比,理解词句:

⑴ 荷叶是什么样的呢?轻声读课文,划出描写荷叶的句子。让学生观看画面,理解“挨挨挤挤”,抓住词语体会荷叶的数量多,外形大,颜色美。

⑵ 观看荷花从荷叶丛中“冒”出来的录像并找出课文中相应的句子。通过卡通式的动景使学生理解“冒”的意思,与“钻”进展比拟,知道“冒”显示出荷花生气勃勃,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⑶ 在诵读、观看的根底上对一池亭亭玉立的荷花进展赏析。

(运用电教画面,让学生在观赏中对“只有绽开两三片花瓣,全绽开的,含苞待放的荷花”表示自己的感受,从而进一步领悟满池荷花给人们带来的美的享受)

⑷ 写荷花为什么还要写荷叶呢?将画面上荷叶掩盖住,消失在眼前的是一朵朵荷花,让学生理解荷叶可以衬托荷花的美。

3、观赏满池荷花的组合美:

⑴ 师:为什么“我”看看这一朵很美,看看那一朵也很美呢?

⑵ 欣赏姿势各异的荷花,结合朗读指导。通过观看录像,让学生绽开想象的翅膀,充分表达自己对荷花的宠爱,使学生爱美的情感得到升华。

4、为什么说这是一幅活的画?

结合上下文理解。

语文教案 8

教学目的

1.初读课文,初步了解作者写钱塘江大潮的写作顺序。

2.学习本课14个生字,正确读写“观潮、据说、笼罩、薄雾、若隐若现、闷雷、水天相接、沸腾、犹如、浩浩荡荡、山崩地裂、霎时、余波、风号浪吼、恢复”等词语。

3.介绍有关扩展资料。

教学重点、难点:

1.初读课文,初步了解作者写钱塘江大潮的写作顺序。

2.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同学们,你们到过海边,看过海水涨潮吗?说说海潮什么样?(江海涨潮,气势宏伟,令人震撼。)钱塘江是浙江省最长的一条河流,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

下奇观”(板书:天下奇观)(解释“观潮”与“天下奇观”中的“观”有什么不同)。

我国的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引导学生理解“奇观”的意思)这里的潮比别处的潮更加宏伟壮观,潮来时,激起的白浪达数米高,像一座城墙,你们见过这种奇观吗?为什么这里的大潮如此的与众不同 放录像(潮来时一段)。初步感知“天下奇观”的壮丽与雄奇。

2.学生谈看录像后的感受。

二、检查预习情况

1、检查生字。

(1)出示“潮、浩、沸、涨”卡片,指名读,说说共同点。(偏旁相同,都是形声字。)组词:观潮、浩浩荡荡、沸腾、涨潮……

(2)出示“犹、据、踮、恢”指名读。组词:犹如、根据、踮脚、恢复……

(3)出示“罩、薄、崩、霎”,说说特点:上下结构的形声字。组词:笼罩、薄雾、山崩地裂、霎时……

(4)出示“闷”:里外结构。组词:闷雷。读音:èn

(5)说说你还有哪个字记不住?哪位同学愿意帮助他?

如“罩”字,口诀:“桌”子缺两腿,上边变“四”盖。

2、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中的句子。

三、理清叙述顺序

1、读课文,想想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写钱塘江大潮的?(板书)

课文按时间顺序来写大潮,按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的顺序把钱塘潮的景象写具体的。(板书)

2、再读课文,提出不懂的问题。小组自己解决有关词语方面的问题。

附:板书

观潮 潮来前 潮来时 潮过后

(时间顺序)

教学反思:字词的理解、学习太过粗略。虽然是四年级,是向高年段过度的时期。但对于字词的理解掌握不够重视。对个别词的运用、意思理解不到位,可能失去了积累的机会。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思想感情。

2.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3.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教学过程:

一、引入谈话

钱塘江大潮自古被称为“天下奇观”。我们盼望着能亲眼看到这一奇景。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6课《观潮》。上节课,我们初读课文,了解了什么?(板书: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在这节课的学习中,我们通过阅读课文,展开想像的翅膀,来感受大自然创造的奇异景象。

二、通过预习,我们读懂了什么?提出预习中不懂的问题。

三、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1、潮来前,作者介绍了什么?(板书:笼罩白雾风平浪静)指导朗读。

2、潮来了,给你什么样的感受?从哪感受到的?默读读课文,进行画批。

3、小组合作学习。

(1)交流感受,品读佳句。

(2)作者又是按怎样的顺序写潮来时的景象的?

(3)分工进行有语气地朗读。

4、反馈交流,教师及时引导、点拨。抓住以下要点,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谈自己对词句独特的感悟。注意品读结合:

(1)作者按由远及近的顺序来写潮来时的景象的。(板书:远近)

(2)远:抓住潮的声、形来写潮刚来时的景象:隆隆响声,像闷雷滚动;水天相接处一条白线。潮虽远,但气势已现。(板书:声如闷雷远处白线)读读描写潮的句子。

(3)近:抓住潮的形、声、色写出了潮的气势之宏伟:白线很快移来,加长、变宽、横贯江,写出了潮水由远及近的变化。(看图片)“白浪翻滚”、“白色城墙”写出了潮水的浪头之高,气势越来越大:形如千万匹战马齐头并进,声如山崩地裂。(看图片)(板书:白浪翻滚山崩地裂)(看录像片断)指导学生有语气地朗读,读出潮的气势:先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练读,再进行赛读,最后安排齐读。(读整段时注意读出潮水形声的变化,气势由小到大。)交流学生喜欢的句子。(根据学生的交流随即通过大屏幕展示写潮水的句子,引导学生通过理解重点语句,想象录像上的景象有感情地朗读等手段加深理解体验大潮的奇特。)

(4)指导学生背诵:背自己喜欢的句子。

5、课文中还从哪能看出钱塘潮的气势雄伟壮观?读第五自然段体会。抓住要点,师适时点拨:

“霎时”时间短暂,潮头却已西去,潮水奔腾之快。余波涌来,也使江面风号浪吼,江水平静后,江水已涨了两丈来高,都可以看出潮来之猛,气势之大。指导学生朗读。(适时板书:漫天卷地风号浪吼)

6、学完课文,你们知道为什么人们称钱塘潮为“天下奇观”了吗?学生谈自己的想法。

四、总结

1、我们学完了课文,对钱塘潮有了较深入的了解,深深地被它的壮丽景象所吸引。如果你是小导游,你怎样向不了解钱塘潮的游客介绍钱塘潮呢?

2、(放录像)编导游词,然后向同学们介绍。(可以加上自己收集的材料内容)

3、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小结

教学反思:

整堂课中,几乎没有对课文的思想内容提出什么问题,主要通过学生的读来读懂、理解课文,感悟语言文字的美和大潮的雄伟壮观。如在读、议、品的环节里,我始终以学生自主学

2、能辨认从正面、左面、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和2个简单物体组成的复合物体的形状。

3、明白在任一位置都不能同时看到物体的所有的面。教具:大药箱、圆柱体、球体、课件、作业纸。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在学习新课之前,我们先来看几张图片。(幻灯)

2、知道这是什么吗?这张照片是从哪个方向拍到的?

3、这幅呢?这幅呢?

4、肯定认识它吧,这张照片是从哪个方向拍到的?这幅呢?这幅呢?

5、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从不同的方向去观察一个物体,那么这样做有什么好处呢?

6、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观察物体”。

二、例1教学

1、出示大药箱。请你仔细观察,说一说你可以同时看到箱子的哪几个面?

2、总结:我们一次最多可以看到长方体的3个面。

3、如果我从药箱的正上方看,想想,这样我可以看到哪个面?用示意图画一画。

4、如果我从药箱的左面看,想想,这样我可以看到哪个面?用示意图画一画。

5、如果我从药箱的正面看,想想,这样我可以看到哪个面?用示意图画一画。

6、总结:从不同的方向去观察长方体,可以看到不同的形状与图案。

三、小组合作交流

1、把4本数学课本叠起来,也可以当作长方体,四人小组合作,分别说一说从上面、左面、正面分别看到什么形状和什么图案?并画出简单示意图?

2、交流汇报。

四、巩固拓展

1、出示圆柱体,想一想,从圆柱体的正上方看,看到的是什么形状?动画演示。

2、左面和正面呢?动画演示。

3、再出示球体,想一想,从上面、左面、前面看到的样子,画出示意图。

4、交流汇报。

5、动画演示。

6、从三个方向去观察物体可以正确的认识该物体,如果只是从1个方向观察物体就可能发生偏差。

7、动画演示“从正面看到是正方形”,它可能是怎样的物体?(正方体、长方体、方锥)

五、总结

1、这样从多个角度去观察物体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有应用。你看到过吗?

2、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问?

幼儿园教案 9

活动目标:

1、了解生活中造成烫伤的原因,知道生活中简单的防烫知识和措施。

2、不歧视被烫伤的孩子,乐意与他们做朋友。

活动准备:

PPT、相关图片,一杯水

活动过程:

一、导入

1、出示一杯热开水,让幼儿感受烫烫的感觉。

2、讨论身边哪些东西是烫烫的。

今天王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份神秘的礼物,你们想不想知道是什么?谁来摸摸看?感觉怎么样?

师小结:原来呀!在这烫水里藏了一个名叫"烫烫"的小魔鬼,(出示小魔鬼图片),你一不注意,他就会把你烫伤了。

师:孩子们,你们还发现过烫烫小魔鬼躲在那些烫烫的东西里吗?

幼:锅里(佷烫的锅里),热汤里,热开水里,……

二、了解哪些东西是烫烫的,学会保护自己

1、师:你们说的可真好,有一只熊宝宝在外面玩的好开心呀,满头大汗,回到家就跑进浴室准备洗澡了,你们看浴缸里的水正冒着热气,熊宝宝能直接就进去去洗澡吗?为什么?

幼:不能,因为熊宝宝进去会被烫伤师:那你们帮熊宝宝想个办法好吗?

2、幼:等水冷一冷加点热水…师:你们想的办法都很好,洗澡的时候要先开冷水再开热水最后用手试试水温,水温正好就可以进去洗澡了,你们看小熊洗得多舒服多开心那(出示场景),让我们和他一起来洗个澡吧(左擦擦,右擦擦,上擦擦,下擦擦…)

3、师:洗了个舒服的热水澡,熊宝宝就去客厅玩了。我们来看看他玩了那些东西?(出示场景)

幼:打火机,鞭炮,火柴,蜡烛幼:这些都是有火的东西

师:嗯,你发现了,熊宝宝玩的这些东西呀都跟火有关系

三、让幼儿知道烫伤后的处理方法

1、初步了解处理的方法

师:这个淘气的熊宝宝把妈妈刚烧的一锅热汤给端出来了,一不小心洒在了身上,幸亏熊爸爸发现的及时把熊宝宝抱到水龙头上用冷水冲洗伤口(冲),然后在水中把烫伤部位的衣服脱掉,脱不掉的要用剪刀剪掉(脱),并在水中泡上半个小时(泡),泡好后在伤口上盖上干净的布(盖),可是因为熊宝宝的伤口很大,熊爸爸只能赶紧把他送医院(送)分别出示师:还好熊爸爸应付得宜,熊宝宝的。伤口只在医院住了几天就康复回家了师:熊爸爸先是怎样把熊宝宝处理伤口的啊?

幼:冲洗伤口,在水中脱点烫伤部位的衣服,在水里泡,用干净的布盖在上面,送医院师:你听到真仔细,老师完整的讲一遍烫伤后的处理办法

2、引导幼儿情景表演,巩固烫伤后的处理方法

四、不歧视被烫伤的孩子,愿意和他们交朋友

师:如果见到这些被烫烫小魔鬼伤害过的孩子,你会怎么做呢?

幼:关心他们,帮助他们,和他做朋友师:你们真是一群有爱心的小天使,孩子们,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们认识了谁呀?

幼:烫烫小魔鬼师:烫烫小魔鬼他躲在我们生活的各个角落,我们要时刻注意,提高警惕别让自己和身边的朋友受伤害,让自己成为真正的防烫小英雄!走吧,让我们去提醒更多的好朋友当心烫烫小魔鬼吧!

最新教案模板(精 10

体育教案-体育课程

教     案

一、教材: 1、蹲踞式跳远;    2、篮球比赛;    3、篮球基本技术练习;

4、足球比赛;    5、足球基本技术练习。

二、教学目标:

1、理解跑得快、跳得远的概念。

2、发展体能,掌握运动技术。

3、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合作的。精神与拼搏进取的精神。

三、课开始的做法:

1、上课响铃体育委员会与体育教师集合队伍与整理队伍。

2、体育委员或教师通过队列报数或点名了解学生出勤情况。

3、教师导入语。

4、体育委员带领学生慢跑,教师场地上移动或随队跑,鼓励提醒学生不掉队。

5、学生模仿教师做几节徒手操。

6、以上练习用时10分钟。

四、学习教材的做法:

1、蹲踞式跳远:

a.四路纵队按顺序轮流做蹲踞式跳远,练习内容有:

5米助跑、0.5米起跳点、蹲踞式跳远;

10米助跑、1米起跳点、蹲踞式跳远;

20米助跑、2米起跳点、蹲踞式跳远。

b.练习次数为每项内容各一至二次

c.练习用时10分钟

2、足球与篮球:

(1)学生选项足球进行全场比赛或半场比赛或抢截游戏;

(2)学生选项篮球进行全场比赛或半场三对三、四对四、   五对五比赛;

(3)学生选项足球进行基本技术踢接球练习;

(4)学生选项篮球进行基本技术练习有:投篮、运球、传接球练习;

(5)学生选项分组以兴趣、友伴、能力等几种形式组合;

(6)教师引导学生分组练习,进行场地巡视,了解与解决学生分组练习所出现的问题或与学生一起练习。指导学生练习。

(7)此部分练习用时18分钟至20分钟。

五、距下课铃响两分钟,教师集队与讲评,或督促与提醒学生离开场地。结束本课。

语文教案 11

一、教学目标:

1、能独立认识本课生字5个,“酬、吠、歉、貌、舔”,理解“苗条、抱歉、报酬”等词语的意思。积累表示生气的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尝试读出毕加索和贵妇人的语气。尝试用毕加索的口吻叙述“巧取报酬”这件事。

3、通过学习了解毕加索,用巧计从一位不愿付钱的贵妇人处获得画像报酬的事情,体会毕加索在尴尬的情况下,能控制住情绪,用自己的聪明才智解决问题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难点: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读出毕加索和贵夫人的语气。

2、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用毕加索的口吻叙述他巧取报酬的经过。

3、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毕加索,用巧计从一位不愿付钱的贵夫人处获得画像报酬的事情,体会毕加索在尴尬的情况下,能控制住情绪,用自己的聪明才智解决问题的品质。

三、教学准备:

教师方面的准备:多媒体课件,课外阅读资料。

学生方面的准备:搜集一些有关毕加索的资料。

四、教学过程:

谈话引入,揭示课题:

师:在这个单元的学习中,我们已经认识了聪明的阿凡提,也去过镇定的女主人家做了客。今天我们又要一起来学一个聪明人的故事。他就是——“毕加索”。(板书:毕加索)

学生简介毕加索

说明:

此环节从已经学过的课文内容入手,引起学生的兴趣,走近毕加索。同时也对学生的预习情况进行了反馈,也为课文的学习和在课的最后对毕加索的正确评价做好了铺垫。

师小结:毕加索,作为一名那么有名的画家,如果他帮别人画像,肯定能得到很高的报酬。(板书:报酬)

指导读准“报酬”的字音,学习“酬”(部首是“酉”字旁),

借助字典,理解“报酬”的意思。(字典中的意思是——因付出劳动应该取得的钱或物)

出示课文第一节,理解课文中的“报酬”是指贵妇人请毕加索为自己画像,画完像后应该付给毕加索的钱。(板书:贵妇人 画像)

补全课题:33.巧取报酬

齐读课题,质疑。

说明:

“报酬”的“酬”是本课的生字,在解决读音的同时,也让学生认清字型。用查字典的方法让学生理解“报酬”这个词的本义,并联系上下文,让学生进一步理解这个词在文中的意思,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自由读课文,出示自学提示:

自由读课文,注意把这些词语读好。

(出示:报酬 吠叫 抱歉 爱犬 拒绝 礼貌 亲热)

小组交流:课文主要说了贵妇人和毕加索之间发生了什么事情?(用黑板上的词:“毕加索,报酬,贵妇人,画像”。简单说说)

检查交流:

读词语,重点学习“歉、貌、舔”的字形。

根据学生回答的课文主要内容,板书:巧取,拒付

说明:

三年级的学生已经有很强的识字能力,在课上虽然不用老师在逐字讲解,但还是需要有一定的时间进行生字教学,把课文中的生字各有侧重地学习,并当堂检查反馈。让学生运用板书上的词语来说说课文的内容,既是帮学生梳理了课文,又训练了学生的概括能力。

精读课文,朗读体会:

课文哪一节是写了贵妇人拒付报酬的?谁来为大家读一读?(指名读第二节)

默读第二节,找找贵妇人拒付报酬的理由是什么?用直线划出有关的语句。

交流划出的句子,理解“苗条”。

贵妇人看到这幅画,觉得毕加索没有把自己画得苗条些,不想付钱,她心里是怎么想的呢?

出示:

贵妇人觉得毕加索没有把自己画得苗条些,心想:

出示贵妇人说的话,指导朗读,学习“吠”理解“吠叫不止”(板书:“吠”)

理解“抱歉”,想想当时,贵妇人说这话时真的有歉意吗?

过渡:面对这么一个不讲道理的贵妇人,毕加索是怎么巧取报酬的呢?默读3—9节看看毕加索取得报酬的过程究竟巧在哪里?划出有关的词语或句子。四人小组讨论,交流。

根据学生回答进行随机教学

预设:学生得出结论——毕加索想出“涂奶油的方法“很巧妙,就进入第三节的学习,引导学生进一步的学习,朗读体会。

指导朗读,体会毕加索的聪明之处。

体会毕加索当时的心情,积累其他表示生气的词语。

预设:学生得出结论——毕加索的语言很巧妙。(出示毕加索的所有语言)

指导朗读毕加索的语言(板书:舔)

学生分角色读。

此时,贵妇人只能惊讶地说“这,这……。”想想她究竟想说什么呢?(想象说话)

补充阅读毕加索其他的小故事。

学了课文,又读了刚才的故事,说说毕加索是个怎样的人。

创设情景,语言实践。

毕加索运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巧妙地取到了报酬。此时,他心里一定很

高兴,请你设想一下,他遇到自己的朋友,会怎样把这件事告诉他们呢?

和同桌讨论讨论,再演一演。

教案 12

教学目标:

1、欣赏并学习本诗运用形象比喻描写音乐的语言艺术和侧面烘托的表现手法。

2、培养学明确整体感知课文的能力,培养学明确立足文本运用想象分析鉴赏诗歌的能力。

3、培养学明确的艺术感悟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感受悲剧美,鉴赏音乐描写是重点;

2、通过描写音乐艺术沟通人物情感、塑造人物形象是理解诗意的难点。

教学方法:

诵读法结合学明确的自主探究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音乐是人类最崇高的艺术,它净化人的心灵,陶冶人的情操。我国的民族音乐更是以其独特的魅力,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之一。我们来听几段乐器演奏,看看大家能不能听出各是什么乐器?

(古筝《渔舟唱晚》琵琶《琵琶语》二胡《二泉映月》洞箫《乱红》)

这些优美的曲调都是由我们的民族乐器演奏出的,音乐是一种高度抽象的艺术,而文学是一种借助语言与文字表现具象的艺术形式。就其中任何一曲,大家能不能来描绘一下它的声音?

可能大家的想象与语言还不足以表现音乐的高妙境界。但我们的先人却通过诗歌,把音乐的美妙用文字表现了出来。我们今天要一起品读的便是被清人方扶南推许为“摹写声音至文”的白居易的《琵琶行》。

二、整体感受。

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迄今为止,我们已经穿越《诗经》的河流,走过了3000年的曲折岁月。一提起唐代,人们首先想到的恐怕不是帝王将相,而是才子佳人,在唐朝就有这样一位皇帝,也许他的名字早已被人们淡忘了,可是他为一位诗人写的悼亡诗却永久的流传了下来,而这位诗人就是唐朝的一张名片,千百年来,不断地接受一代又一代的诗歌朝圣者。这位皇帝是谁呢?他就是唐宣宗李忱,他写的这首诗是这样的:缀玉连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提问明确共同朗读上述诗歌)

很显然这位诗人是白居易。那么,白居易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琵琶行》?

明确:被贬浔阳。后人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诗人,在现在的江西九江修建了琵琶亭。于是琵琶亭永远的记载了这个美丽而忧伤的故事,浔阳江水又将这个美丽的故事千古的流传下来。现在我们快速浏览课文,概括诗人在这首长篇叙事诗当中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明确:这首诗说的是元和十年,诗人被贬到九江郡,第二年送客湓浦口,听到琵琶女弹琵琶,勾起了心中没落的情感,他听了琵琶女的弹奏并为他作了一首诗。

提问:这首诗讲述的就是诗人白居易和琵琶女之间的故事。这个故事的结局是什么?

明确:琵琶女弹了琵琶曲之后,诗人白居易为她翻作《琵琶行》。

提问:在这首长诗当中,诗人一共塑造了几个形象?

明确:两个。琵琶女、诗人。

提问:两个素昧平明确、地位悬殊的人为何就能相识相知,琵琶女何以有机会向白居易倾诉衷肠?

明确:琵琶声是两人情感的媒介。因为有了琵琶声,才会‘主人忘归客不发’;因为有了琵琶声,白居易才会‘移船相近邀相见’。音乐是沟通诗人与琵琶女情感的桥梁。这可能也是大家看过的许多才子佳人的故事里常用的一个桥段,佳人在不远处弹奏乐器,悠扬婉转,才子听得如痴如醉,于是便寻声而去,于是就有了之后的柔情蜜意。而乐天与这位琵琶女在浔阳江上相遇,一曲琵琶让他们找到了共同的身世,共同的话题。我们且看这曲琵琶是怎样的。

三、品味琵琶。

提问:全诗写琵琶写了几个回合?最生动的是第几回合?

明确:三个回合:一闻琵琶(第一节)邀相见,再闻琵琶(第二节)诉沦落,三闻琵琶(第五段)青衫湿。第二回合。

(学明确诵读第二回合。)

提问:哪些地方应该怎么读,才能准确的传达诗人的情感?

提问:“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表现了一个什么样的场景?

明确:说明了诗人迫切的想知道答案,却又怕惊扰了琵琶女的雅兴,断了琴弦,他想一听为快。但这是琵琶声却中止了,作者想分辨却无从而得了,因此这里应该读出这种疑惑的味道。

提问:现在,我们一起来欣赏《琵琶行》中的一个经典画面(出示荻花瑟瑟的画面投影)故事就发明确在荻花瑟瑟的秋季,琵琶女“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请大家想一个问题,假如说琵琶女在江中演奏的是一曲江南小调家乡民谣,能不能激起诗人内心如此强烈的情感?

明确:江南小调所表达的是一种欢快的、流畅的感情。若是如此白居易大可不必哭得稀里哗啦的。琵琶女当时弹的应是《霓裳》和《六幺》,诗人在京城过惯了宫廷明确活,在宫廷经常听到这样的曲子。琵琶女所弹的(曲子)容易勾起他对往日明确活的思念。因此,他听到《霓裳》和《六幺》才会比较感伤一些。而这首琵琶曲所表达的是琵琶女晚年落泊的情感,这种心情正符合白居易当时的心情,二者产明确了共鸣。因此对这首曲子很有感情。

提问:琵琶女所演奏的《霓裳》《六幺》是唐代宫廷名曲,易引起诗人的许多联想。那么,大家认为最能刺激他敏感的神经,拨动他那脆弱的心弦的是什么?是因为地域的东西,还是因为音乐本身所代表的什么?从小序中找最能反映诗人受音乐影响而导致情感波动的句子。

明确:铮铮然有京都声。

提问:大家觉得长安对于诗人意味着什么?为什么听到京都声后,能激起白居易如此强烈的情感,一改当初被贬到此地后的“恬然自安”,忧郁之情油然而生?

明确:诗人有着抱负和理想,而诗人被贬之后,开始不适应那种落魄的生活,但是他觉得可以慢慢适应,但是琵琶女所演奏的京都声又勾起了他对往日奢华生活的回忆,让他想起了以前在京城施展自己的才华,被皇帝重用,被群臣所仰慕的生活,又让他有了一种在江湖间落魄飘零的感觉。琵琶女正是用一首曲子释放了自己隐藏在心头的深深的抑郁。

提问:诗人与琵琶女有同感,把无形的音乐写出来使人感知,仿佛能让人听到,这是一件难事,白居易这首诗的第二段,可以说是描写音乐的绝唱。那么白居易笔下,这首琵琶曲美妙在什么地方?

明确:“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声音)写的音乐有一种质感,如裂帛,不仅说琵琶女的心碎,而且说诗人被贬九江之后,他的伟大抱负都被撕裂了。四弦一声如裂帛,岂止是帛裂,简直是心裂。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写得非常好,因为诗人是从这里开始描写音乐的,音乐的魅力在其能抒发感情,琵琶女是一个演奏的高手,他通过自己的演奏诉说自己的哀愁,而白居易则是一个听曲的能手,他通过听琵琶女的演奏,从而由琵琶女的遭遇联想到自己遭贬,心情十分低落,既漂泊流浪之恨,又有高山流水之慰。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造成了一种视觉和听觉的美感,虽然说音乐已经停息,浔阳江上微波荡漾,水面落花慢慢流,琵琶女的演奏已经停息了,但是,东船西舫却悄然无声,觥筹交错,饮酒作乐的场面已经不再了,而美妙绝伦的琵琶声引人入胜,引发了每一个人内心的郁闷和苦痛,令人感慨万千,在茫茫的江水上,只看到江水中倒映得又圆又亮的月亮,像一只盛满忧愁的银盘,轻轻一碰就会溢出来,而这个皎洁的月光,照亮了每一个人的内心,照亮了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和思想,琵琶声(并没有直接抒发)将人们引入一个凄清和悲凉的意境。人们首先是沉浸在琵琶女的悲凉中,后来,人们是沉浸在自己的思想的悲凉中。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拔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这几句。这里可以读出一种生命搏发的气息,那是在生命的最后一刻的一种搏发,“铁骑突出刀枪鸣”让人想起了项羽在垓下突围的一个场景。那是对明确命的最后一个寄托,至少他是一个英雄。然后呢?“曲终收拔当心画”就好像项羽在乌江自刎的一个场面,一代英雄跟乌江向远方长流,而且流到现在,还会一直流下去。生命就是一种凤凰涅磐。

“别有幽愁暗恨明确,此时无声胜有声”。无声可以有两个理解,一是音乐,此前说“凝绝不通声暂歇”,“无声”是对“声暂歇”的高度赞赏,这就说明诗人白居易能理解琵琶女的那种遭遇。还有就是从感情方面,“无声”,“于无声处听惊雷”说明这时诗人和琵琶女的感情都处在一种激昂澎湃的时刻,而且它后边说“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说明这也是一个基点,他们的感情也必须从这个基点才能喷泄出来,“无声”处应该是他们的一种思考,笛卡尔说“人是会思考的芦苇”,经历了一个高峰,一个低谷,他们一定有满腔的愁绪,所以“无声”处就能表现出这里面的感情。

那么大家现在看一下,上述说的这些关于音乐的描写的句子,是直接描写音乐的,是不是?除了这些以外,诗文还有哪些诗句其实也跟音乐有关?

明确:“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可能想到那婉转流利的琵琶声从琵琶女纤细而微微颤抖的指间滑过,像花朵的露珠,光滑透明,一颗颗从叶面滑过,从叶间滴下,滴入听者的心中,激起阵阵的涟漪,又像黄莺(在)花下的啼鸣,唱着轻快婉转的歌曲,精致而优美。渐渐地,弦声缓慢,仿佛眼前的小溪不再快乐,它被冰阻塞着,发出冷涩的低泣,诉说着琵琶女心中难以言表的苦楚。舒婷说过“音乐把我卷走,在它明亮的激流中”,我觉得是音乐把白居易和我们卷走,在他善感而优美的韵律之中。

提问:现在谁来给大家总结一下,描写音乐有哪些方法?把无形的东西(音乐)写出来,可以运用哪能些方法?

明确:诗中“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诗人把音乐的音高、节奏、旋律都能用比喻,用画面形象地写出来,给人以无限的联想;第二个就是其中用“嘈嘈切切”叠字,还有“幽咽”,有双关的意思的词就能把音乐的韵律和节奏表现出来。其三是对比,动静结合的方法就如诗中有声与无声的对比。其四,衬托。最后一句,用秋月衬托琵琶声。

四、小结。

一千多年前的那个夜晚,无边的秋月与清风伴着白居易聆听了一位素不相识的歌女的琵琶。于是一首《琵琶行》让人们吟诵至今。今天我们了解了诗人如何化无形为有形,下节课,我们再来走入这两位陌路之人的内心世界。

五、布置作业。

1、背诵前两段。

第二课时

一、导入。

自古以来关于音乐的故事,关于知音的故事不胜枚举,每每留为佳话。《诗经》中就有“琴瑟友之,钟鼓乐之。”的句子,后世更有俞伯牙钟子期《高山流水》的知音美谈,再往后便是嵇康悲奏《广陵散》。似乎每一个时代,都会流传下一个与音乐有关的动人故事,而唐代,《琵琶行》当之无愧是第一。

二、情感分析。

提问:前面我们分析过,诗中出现了两个主要人物,白居易和琵琶女,在这首长诗当中,诗人是用哪一个诗句将这两个形象连接在一起的?

明确: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提问:为什么白居易会发出这样一声哀叹——同是天涯沦落人。白居易和琵琶女之间有什么共同的命运?同是天涯沦落人,这句诗将诗人白居易和琵琶女联系到了一起。一边是乐妓,一边是诗人。那么在乐妓与诗人的人明确历程当中,各自经历了怎样的转变?

明确:乐妓原来境况是“艺压京城、艳盖群芳”,后来的境况是“年老色衰、委身商人”;诗人早年的境况是“位至谏官、名动京城”,后来的境况是“谪居卧病、飘零天涯”。他们相同的经历都是由“盛”而“衰”。琵琶女用一支琵琶曲向人们倾述了她坎坷曲折的人明确,白居易用文学艺术形象的再现了琵琶女精湛的演技。是“音乐”将他们联系在一起。

诵读诗歌的第三小节。

提问:琵琶女自叙身世与上段的音乐描写有什么关系?

明确:有对应关系。“描写音乐”一“自叙身世”。描写音乐一段,虽然没有写琵琶女的身世,但那动人的乐曲实际上就是在叙述琵琶女凄凉的身世。自叙身世这一段,虽然没有描写音乐,实际上就是一首悲凉的乐曲,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提问:这位琵琶女是怎样的一个形象?

明确:琵琶女是一个才貌双全,但在封建社会中被摧残、被侮辱的歌女形象。琵琶女对自己的凄凉遭遇、对人情冷暖、世态炎凉,表示了积聚已久的愤懑之情,对世人的重色轻才和丈夫的重利寡情提出了强烈控诉。

提问:有人说。琵琶女的故事不真实。还有人说,诗人夜晚与一陌生女子交往。怎么就不避嫌呢?

明确:琵琶女的故事是否真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琵琶女高超的技艺怎样折射了诗人的艺术才华和美好人格;重要的是琵琶曲丰富的内涵如何反映了诗人内心的酸甜苦辣;重要的是琵琶女的悲惨身世如何映现了诗人遭受挫折的人生经历。诗人少年得志,才华横溢,满腔报效国家的热情,不料遭到打击,从天上落到地下,长期以来压抑在内心的悲痛、愤怒、伤感之情无处宣泄,即便有人倾听也可能无法理解,更谈不上产生共鸣了。琵琶女的悲惨遭遇无疑和诗人的坎坷人生非常相似。琵琶女的琴声早就勾起了诗人痛苦的回忆,当听了琵琶女的悲惨身世后,诗人仿佛找到了能够理解自己的知音,他再也抑制不住长久以来积压在内心深处的感情——“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卿卿。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他像是一个饱受了委屈的孩子见到了久别的妈妈,倾诉的闸门一下子打开了:“我从去年辞帝京,呕哑嘲哳难为听。”对京城的事情,诗人一笔带过,重点表现的是贬谪之后的生活境况:凄凉落寞,孤独压抑,听不到美好的音乐。他如同一个无家可归的流浪汉,如同一个行走在茫茫黑夜里的过客,突然看到了一线光明——“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他激动万分,似乎找到了一根救命稻草;他欣喜若狂,忘记了这种快乐转瞬即逝;琵琶女也被诗人感动了,她无法想象眼前这位名满天下的诗人竟然会有如此悲惨的遭遇,“良久立”三个字把琵琶女内心翻江倒海般的复杂感情表现得淋漓尽致。我们可以想象,琵琶女眼中满含泪水,因为诗人, 弹吧,为了诗人,也为了自己,再尽情地弹一曲。至此我们明白了:琵琶女的形象和诗人的形象原本就是一个有机的艺术整体。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相同的命运构成了同一个艺术典型。这就是《琵琶行(并序)》深刻的思想内涵和悲剧美之所在,也是它千古传唱的根本原因。

三、拓展延伸。

《琵琶行》中有才子,有佳人,有美酒、有音乐,但很可能我们忽略了意见从古至今消长如一的事物,是什么呢?

明确:明月。

提问:《琵琶行》里对月的描写有几次?,

明确:凡三见:江边送别时“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琵琶再奏后“东船西船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自叙身世间“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

讨论:三轮月在诗中起到了什么作用?有什么不同?

明确:三轮月,共作氛围、情节、情感的纽扣、枢纽和纽带,诗意画面的布景和诗歌形象的主观观照。同时又各具特色、各尽其用,让人赞叹诗人移来造化富辞色的高超艺术。

l、渲染烘托气氛,奠定情感基调。秋夜江边,寒风蒹葭,失意人又遭离别。伤心的条件越多,离愁别绪就越浓。谪居卧病的诗人,遭逢这样一次短暂的相聚却极可能是长长的离别,会真切感受到夜来风袭,寒意砭骨吧!多情感伤的他,泪堕秋江水,化作水中月。此时,天上月正悄然在云中穿行,水中月恰如愁心,被江水浸沁得冰凉。诗的开头景物描写均为渲染烘托气氛而来,而月的描写是其中的点睛之笔。水月如寒冰,释放深秋凉意,感受离情凛冽。

琵琶再秦,乐语又是心语。音乐渐臻妙境,而诗人也与演奏者在乐声中一见如故,相识恨晚。与其说诗人在初闻瑟琶后找到一个人生知已,不如说是敏感的诗人从玄妙的音乐中看到一个人浪漫感伤的自己——屏蔽了。现实的痛切和苦涩,却更让人痴迷。听得神痴处,夜

深情亦深。此时的倾听者,早已心事如鸢。神思远逸。而奏者听者也会随乐曲的渐进而灵犀相通,失意之慨,一如江水之浩淼。每个人都仿佛被乐音使了定身法,沉浸在追思感怀之中。美妙的音乐,使东船西舫无言,令夜风都敛声屏息。一轮秋月,不知是极为识趣,还是为音乐所感,只静静洒下一天银辉,笼罩这江、这船、这人和这一夜。琵琶女自叙身世时,亦即作者兴起宦海浮沉之慨时。诗人的思绪为琵琶女的叙述所牵引,一同忆起如烟往事,一同追悔“钿头银篦击节碎”般的轻掷年华,一同感慨“重利轻别离”一类的人情冷暖,世态炎凉。“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梦回谁料,此身已在天涯!月也是一位倾听者,她听见了两个同病相怜者,一个用言语,一个用心,在控诉,在倾听。绕船月明,照彻心之旷野,

那里丘峦无言,静静地起伏,默默地绵延。

三轮月,在诗中不仅仅是单纯的写景,不仅仅是人物活动的陪衬,它已成为故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起到渲染烘托气氛。奠定感情基调的作用。

2、推动情节发展、弥合开阈痕迹《琵琶行》里故事情节有:浔阳江边闻琵琶、江心聆听琵琶曲、江上听诉说身世、同病相怜起感慨、重闻琵琶湿青衫。叙事繁复,极易事冗情淡,合榫之迹易显。A居易却能巧借写景、叙事、议论、抒情的结合,避免上述的毛病,而其中绝胜者,当属三轮月,不知是苦心经营,还是妙手偶得。三轮月,绾结景、事、论、情,且让情节流转,开阖无痕。

“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遭贬谪之人面对离别,更会有一种被遗弃的感觉。此时难得的相聚相逢,相互用亲情友情取暖,最怕的是生离死别。自居易的挚友元稹曾有诗:“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人寒窗。”面对离情“谪”意,

许多人相对无言,不成欢,惨将别,天地无言,江流有声,江中一轮明月在浮沉。船上众人默然举酒,心事浩莽,一如眼前这万顷之茫然。在这种愁情难以自拔、情节难以为继的时候,“忽闻水上琵琶声”,转移了众人的注意力,情节又显生机,流转到移船邀见上去。山重水复、柳暗花明之间,明月弥合了情节开阖之痕迹。

琵琶女的演奏,技法纯熟,技艺高超。更难能可贵的是“未成曲调先有情”、“别有幽愁暗恨生”,将心事付于瑶琴,身世之慨、朝露之悲,轻掷青春之恨,色衰遭弃之哀,琵琶女本以为将上述情思织进音乐是顾影自怜,冷暖自知,孰料在这江天寥廓、秋风野大的浔

阳江头,竟有深谙乐理、深解个中三味的知音在。于是这次演奏就陡然有了不同凡俗的趣味,有了天地为之动容的效果。在一阵忽高忽低、时宏时细、忽畅忽涩、时断时续、如怨如慕、如泣如诉的瑟琶语后,秋风都为之沉默,沉默是今晚的浔阳。乐效最著时,亦是情感极

致处。诗人也不再用言语惊扰,只让人同览那江心秋月,看它染得一江银白。“此时无声胜有声”,诗人与琵琶女,虽是初逢,但因均曾在心路上跋涉过千山万水,只须琵琶一曲。顿成旧识。音乐是多么奇妙啊。月色是多么神奇!奏者与听众的交流在这种氛围里十分酣畅,江流和时光都忘了流动,似乎定格在这美丽的瞬间。月亮在这一部分成为一个快门。

3、联结奏者与听众的感情,作知音知己的见证。如果说乍闻琵琶时,诗人是充当一名妙解音律的知音的角色,那么在听完琵琶女自叙身世后,诗人与琵琶女就颇有知己的感觉。知音者,既能知曲调,又能赏指法,更能听出弦外之音,曲中之情,甚到胜过有声的无声。而知已呢,则有相似的经历、相通的情感、相同的感慨,能相互从对方的身上看见自己的影子。“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知己之慨,形诸笔端,跃然纸上。诗人甚至会觉着自己就是琵琶女。自屈原始,诗人们时以美人喻己,自矜自赏,自伤自怜,其中尤以杜甫的《绝代有佳人》为最。“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多么敏感、细腻的形象!自居易从“名属教坊第一部”,“妆成每被秋娘妒”的琵琶女身上,不是分明看见了才美德洁、心比天高的'自己么?当琵琶女凄切自诉:“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时,诗人“始有迁谪意”,仿佛被人遗弃在明月下的沧海,四顾唯茫茫,谛听而瑟瑟,一种闲愁对一轮明月,此思也无涯,此恨也绵绵。身世之悲,际遇之慨。被青天绾系,绾成一个心结叫明月。

三轮月,或清冷,或沉默,或孤单寂寞,让我们觉得除舟中诸人外,还若有人在焉。谁呢?月呀。月可以是我,可以是你,也可以是他——谁注目寄情于月,月就是谁。月可以说她冷心,也可以说她热肠;可以说她无言,也可以说她言无尽;可以说她寂寞孤独,也可以说她邀人把酒。总之,如果把月单看成一个客观事物,甚或是一个涵义丰富的意象,都是不够的,她是一个人(特别是诗人)主观的外化,是秋江琵琶图里不可或缺的一员。有秋风明月为伴。此夜必定富有诗意。

四、总结。

两千多年前,一个文人雅士,一个山野樵父,是音乐把他们联系了起来;一千多年前,一个文人骚客,一个天涯歌女,又是因为音乐,让他们再次演绎了一曲千古不衰的知音绝唱,在这个不朽的夜晚,浔阳江的悠悠江水,瑟瑟秋风,清冷的月光,飘飞的荻花,永远记住了这个美丽而忧伤的故事——正如史君同学所说的——诗人白居易也在这个不朽的夜晚,踏着湿漉漉的诗行,平平仄仄地走进了经典,他那两行滚烫的泪水,沾湿了历史的脸庞,永远都无法抹去。

五、布置作业。

1、背诵全诗。

教学设计模板及案例 13

课前系统部分

1.课标分析: 书法教学大纲是为了培养学生对汉字书写的科学观和艺术观,从实用方面来说是为了提高学生的书写技巧和水平。从更高的层次来说是为了让学生了解书法中包含的哲理,陶冶情操,培养想象力,形成大局观,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2.教材分析: 楷书是书法学习的重要基础,也是一年级书法学习的主要课程,本节课主要是通过研究楷书的基本定义和内在规律,为下一步的楷书学习打好基础。对楷书内在规律的学习和运用将决定本门课的学习效果。

3.学生分析

本堂课所教班级是中专一年级美术专业的学生,共49人,美术专业学生有一定的美术基础,有很强的动手和理解能力,合作意识强。但对书法从未有过专业的、深入的学习,所以对于书法的认识是知其所以,却不知其所以然。学生进入中专阶段,首先由于将来就业的需要,写好一手漂亮的字,是同学们的主要动力;其次,教师的影响促使学生对书法艺术的崇敬之情越发强烈。

4.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了解楷书的发展过程,认识楷书艺术的内涵和奥妙所在。

方法、能力目标:

通过描述、分析、解释、比较、活动、评价等方法,让学生在“文化情境中”理解楷书艺术的内在规律,培养学生鉴赏楷书作品以及运用楷书内在规律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激发学生热爱传统文化、了解民族精神的热情,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

教师教案模板 14

教学目标:

1.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使学生理解校门建筑作为学校出入口标志的重要地位与作用,欣赏、领会大学校门造型所体现的各自独特风格和美感以及从中反映出的历史与文化内涵。

2.初步学习校门的设计,懂得校门的一般结构,认识校门造型的形式美,掌握校门设计的基本方法。通过利用各种美术媒材进行设计练习,提高空间设计的创造与实践动手能力。

3.激发学生对大学的向往,树立志向;培养学生热爱学校的情感,并通过观察、思考,领悟美术设计的独特价值。

重点、难点:

重点:能够欣赏不同风格与美感的大学校门造型,懂得校门的一般建筑结构,初步学会利用徒手画或制作模型设计出校园的大门。

难点:理解大学校门造型中反映出的历史、文化内涵,设计出有一定审美价值与文化价值且结构合理的学校校门造型。

第一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通过书籍、网络查询收集相关大学的资料。

(教师)课件,当地一些学校校门设计的图片。

教学过程:

1.导入课题。

(1)生活中人们会看见各式各样的门,通常每座房屋或是每个园子都会有自己的门,为什么需要门?门有什么作用?(学生分组讨论,交流汇报)

教师启发学生回答,得出门的一般功能:门是围起来的内部空间的出入口,人流和车流出入的通道。

(2)从“门面”、“门第”、“门望”、“门风”、“门当户对”这些词汇的解析中,指出门除了上面的自然功能外,不同造型的门还具有识别、标志、象征、体现内部性质的重要功能。

(3)由于门在建筑中的地位与重要性,因此在设计门的时候除了要满足出入通道的功能外,更要注意其造型,使门的造型设计体现出独特的风格与美感。

(4)大学,是每个莘莘学子都向往的地方,是文化传播的主要阵地,那些有一定历史的校

门设计,更是文化与艺术的载体。国内一些高校斥巨资、请专家来设计、建造学校的大门,以美化周边环境,提升学校的影响。其中也不乏艺术与技术完美结合的杰作,它们都是值得我们继承与学习的。

2.讲授新知。

设问:你知道哪些著名的。大学,在你居住的城市,或附近城市也有大学吗?学生回答,相互交流。

(1)北京大学校门赏析。

a.学生讲述北京大学的历史背景资料,要学生讲一讲他们想象中北京大学的校门会是怎么样的,与课本上的北京大学校门一样吗?

北京大学是一所有着百余年历史的著名的综合性大学,是中国的最高学府,中国人文社科界许多有影响的人士出自该校。当初修建校门时为了与校园的整体建筑相协调,曾征求了许多的方案,最终选择了这样一座三开间的,风格古朴的中国传统式建筑作为校门。这是西校门,也是学校的正门。如今,它已�

b.欣赏校门造型以及装饰。开间、进深、朱漆宫门、门上铜钉、宫灯、圆柱、斗拱、彩绘、匾额、瓦顶以及威武的大石狮。这样的建筑形式符合北大的最高学府的性质,反映出北大的历史与文化。

c.与西校门相对,还要修建一座东校门,有两个方案: 方案一,采用透明的玻璃幕和灰色厚重沉稳的混凝土为建筑材料,现代材料与城市景观相对话;方案二,采用仿中国传统牌坊的样式。要求学生谈一谈自己的看法,并尝试提出自己的建议。

(2)清华大学的校门设计各有怎样的特色?

a.学生一起欣赏分析校门的造型。石结构、对称式,一大二小的拱门,古典的柱式,曲线型涡卷,整个造型稳重而精致。

b.教师提问:这样的建筑造型会是属于什么建筑风格的呢?在得出西方古典复古主义风格后,再追问,为什么一所中国著名的高校的校门会设计成西方的建筑风格呢?启发学生探索的兴趣。

c.校门的设计风格与学校的历史有关,清华大学始建于1911年,曾是由美国“退还”的部分“庚子赔款”建立的留美预备学校。可见清华大学的发展初期,包括校门的造型都有着西方文化的烙印。

d.1952年后,清华大学成为一所国家重点培养工程技术人才的多学科性的工业大学。让学

生谈一谈对课本中清华大学新建的西校门的评价,新校门与旧校门在造型风格上有什么联系与区别?新校门是怎样体现新的学校性质的?

将北大校门与清华校门这两个一中一西的建筑风格进行对照欣赏。教师提示,学校大门不仅仅是一个进出的通道,同时反映了这个学校的历史、文化等内容。

(3)中国美术学院校门赏析。

着重指导学生欣赏分析中国美术学院校门这一设计体现了古典与现代交融,细节与大气并存的建筑设计风格,讲述校门设计与整体建筑和西湖环境是如何达成浑然一体的。引导学生体会从中反映出的中国美术学院兼容中西艺术、创造时代艺术、弘扬中华文化的办学宗旨。

(4)武汉大学校门赏析。

教师提问:看到这个校门,你从中得到了什么信息?看见这个校门,是否可以大致感受到学校的悠久历史与深厚文化?这是一个以牌坊的形式来设计的校门。牌坊是中国古老建筑形式,具有导向、指示、标志的作用。

(5)香港教育学院校门赏析。

香港教育学院校门采用框架式结构,简洁现代。教师提示校门建筑的色调也能传达信息, 香港教育学院校门绿色的基调就象征着年轻人拥有的理想、成长、活力和健康,也很好地体现了师范院校的教育性质。

(6)总结回顾上面五所大学的校门设计,得出不同年代的校门设计会有不同的时代特征,不同地域的校门设计也会有不同的地域文化特征,所以不同的时代特征与地域文化特征就构成了不同的建筑风格。

3.小知识的辅助学习。

承接前面的讲解,学习“小知识”,指出门的设计也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建筑风格是指建筑造型、功能布局和建筑装饰所具有的时代共性。古今中外历史上已经形成了许多的建筑风格。利用课本中图例,分别分析欧洲古典建筑、现代主义建筑、中国古典建筑的造型特点、功能布局、装饰构件。可以重点介绍中国古典建筑中的装饰构件,如屋顶、垂花门、须弥座、斗拱、榫卯等,以利于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继承。

4.课堂练习。

请学生讲述自己学校的历史,教师补充,师生一起分析自己学校的校门设计,指出设计中闪光点以及存在的缺憾与不足。用徒手画的形式画下自己学校的校门。

5.总结、评价。

第二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相关材料。

(教师)课件。

教学过程:

1.出示古代象形文字“门”,从文字说明门的历史非常久远,无论今天门的种类与样式十分丰富,其基本的形式基本保持不变。用文字的象形性引导学生得出门的最基本的结构,即有两旁的立柱,立柱之间有门扉或门顶。

2.以浙江大学校门为例,分析校门的一般结构,校门通常由门柱、门扉、门顶、校名组成。但在设计时,往往有所取舍。

门顶:原来的门顶通常在大型门上有,主要考虑雨天开门的便利。现在,门顶成了设计时造型变化最多的要素。

门房:门卫所在地,即通常所说的传达室。

门扉:为了限制出入者而设置的。目前以采用机械式的移动铁栅栏为多。

校名:往往是名人或书法家的手迹。如北京大学的校名就是毛泽东主席所题。

在对校门一般的结构理解的基础上,出示一些对基本结构有所取舍、强化、变化的校门设计,如门顶与门柱合为一体的,省略了门柱的,变化了门顶的。

教师从这些校门造型中强调造型的形式美感,提示学生可以用画形式线的方法概括整个校门的设计。为了能更为直观地体现形式美法则,如对称与均衡、对比与统一、节奏与韵律等,教师简要地在黑板上手绘校门造型的示意图,解释形式美法则在其中的体现。

3.教师画出的这些造型示意图,按传统的砖、木、混凝土材料是无法完成造型的,引出建筑是具有艺术与技术的双重性,技术材料的发展为新颖的造型设计提供了可能。随着人们对环境的日益重视,校门的设计造型越来越丰富,从简洁明快到精美华丽,材料的选择也多种多样,除了木、石以外,还有金属等许多材料可供运用,教师要启发学生说一说各种材料具有的不同美感,要强调并不是越现代的材料就越好,关键是能够体现出你的设计构思。

4.欣赏电子科技大学的校门,校门采用钢架结构,颇为壮观。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校门、上海交通大学闵行校区校门、西安交通大学校门,这些不同的造型结构,不同的建筑材料,具有不同的建筑美感。要求学生想一想:从这些各具特色的学校大门中得到什么启发?得出不同的造型结构与建筑材料就是为了追求文化内涵与建筑外形的和谐统一的结论。

5.校门设计中,门顶是最具造型变化的重要因素,引导学生结合课本中的图例说一说学校大

门门顶的设计可以有些什么变化?

①弯曲的面创造了舒展的空间效果。

②简单的空间通过相似的累积显得丰富多变。

③“百年树人”是设计者的立意点。

④透明材质、钢架结构与混凝土组合,显示科技、理性的设计主题。

⑤门顶的架空别具一格。

⑥倾斜向上的形体赋予作品动感与力度。

⑦学生相互交流讨论。让他们谈一谈门顶还可以设计成什么样子。

6.结合对课本中学生作业的分析与借鉴,简单介绍几种表达设计创意的方式,如剪贴浮雕、钢笔画、彩色笔画、立体纸模型等。着重介绍立体纸模型制作的基本方法与技巧。

7.根据学生情况与学习建议,分层次完成实践练习。

(1)引入一些当地的大学或其他学校的校门造型,由学生谈谈对这些校门设计特点的理解,并用徒手画的形式画一画这些校门。

(2)用钢笔或彩色铅笔等工具,设计自己学校的大门。

(3)用纸张或其他材料,设计并制作自己心目中大学的校门。

8.总结、评价。

教案设计范本 15

一、概述

《日历中的方程》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的内容,是运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起始课,它既是第三章第六节探索规律和本章前两节一元一次方程解法的继续,又是学习本章后几个实际问题的开端,更是今后学习函数等有关知识的重要基础,本节课通过对日历中数据规律的探索,运用方程来解决和日历相关的问题,让学生亲身经历和体验运用方程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体会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有效数学模型,培养学生抽象、概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感受到“生活处处有数学”,提高应用数学的意识。

本节课重点是创设问题情境,恰当地引导学生探究出具体问题中的相等关系,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难点在于如何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寻找相等关系,将实际问题抽象为方程模型。

二、学习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

(1)能根据实际问题找出等量关系,列出一元一次方程; (2)能够在实际问题中验证方程解的合理性。 2.过程与方法

(1)初步能够从数学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策略的多样性; (2)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为方程模型的过程,初步体会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有效数学模型和数学建模思想;

(3)能够尝试解决不同情境的生活问题,体验合作学习的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设置丰富的问题情境,鼓励学生从多角度思考、探索、交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主动学习的欲望;

(2)对数学中方程的相关知识感兴趣,能够结合自己的生日编出一道隐含方程知识的数学题。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本节课的学习者特征分析主要是根据教师平时对学生的了解而做出的: (1)学生是河北省丰宁满族自治县第二中学七年级学生; (2)学生已经熟练掌握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 (3)学生对生活中隐含数学问题的事件兴趣浓厚;

(4)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数学建模的能力还不强。

四、教学策略的选择与设计

(1)自主学习策略:学生通过自己独立思考隐藏在日历中的数学问题,促进思维的深层次加工和提高课堂参与度;

(2)游戏激趣策略:通过猜日历中日期的游戏,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创设宽松活泼的课堂教学气氛,维(转 载 于 书 业 网:教案设计范例大全)持学生学习的动机;

(3)情境迁移策略:在完成课标要求的基础上,通过设置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的问题情境,巩固提高学生运用方程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

五、资源

(1)每位同学准备一份日历; (2)教师自制的多媒体课件;

(3)上课环境为多媒体大屏幕环境。

六、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是教法和学法的具体实践过程,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设计采用“问

题情景―

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模式,安排以下五个环节以完成本节教学:

(一)师生互动,激趣导入

1.游戏引入(大屏幕):老师背对日历,学生到讲台前面圈出日历中竖列上相邻的三个日期,把它们的和告诉老师,老师很快说出这三天的日期。换两组数试试,老师也能很快地说出答案。

2.设置疑问,引发思考:学生思考老师快速回答的诀窍,并且自己罗列出可能存在的解决方案:⑴逐列求和(碰数);⑵算术方法:用和除以3得中间的数,再加上7,减去7得上下的两个数;⑶方程解法:因为学生已经有了有关方程知识的储备,个别同学可能想到用方程解决。

3.引入课题:日历中的方程。“你们想知道这里边的奥秘吗?那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今天的数学乐园。”

这样的设计,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能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浓厚兴趣,成功地引起学生对新知识的好奇和探求之心。

(二)问题启发,合作探究

1.借助引例当中的游戏,采用讨论交流、小组合作的方式提出探究性问题(大屏幕)

?问题一:观察你手中的日历,一个竖列上相邻三个数之间有什么关系?

(通过从具体数字之间的规律过渡到用含有x的代数式表示这三个数,从而培养学生的符号感,使学生体验到从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想。)

2.出示尝试性问题(大屏幕)

问题:小明想送妈妈一个生日礼物,可是却不知道妈妈的生日是几号,于是就问妈妈,可妈妈说我的生日那天在本月日历上竖列相邻、和为60的三个数字里面,并且中间的数就是我的生日。你能帮助小明解决吗?

此问题的出示意在解决两个问题:⑴如何设未知数;⑵怎样列方程。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自主探索,教师仅给个别同学点拔指导。通过独立思考、自主探索等有效途径体会实际问题相等关系的确立,进而列出方程,运用分析、比较等手段认识到设中间数为x所列方程的简便。

整个环节由浅入深,在与他人交流合作的过程中,同学们可以借助他人的想法来激发自己的灵感,体验问题解决多样化的学习策略,积累学习数学的经验。

(三)例题示范,巩固提高。 例题示范:

1.安排两人一组做猜日期游戏(大屏幕):在各自的日历上任意圈出一个竖列上相邻的4个数,两人分别把自己所圈出4个数的和告诉同伴,由同伴求出这4个数;

2.正方形圈出日历上2×2的4个数,把它们的和告诉同伴,由同伴求出这4个数; 3.如果用正方形圈出的4个数的和是76,你所求这4天分别是几号吗?呈现例题。 巩固练习:

1.小彬假期外出旅行一周,这一周各天的日期之和是84,小彬是几号回的家? 2.你能在日历中圈出一个竖列上相邻的3个数,使得它们的是40吗?为什么?如果它

们的和是75呢?

学生对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步骤有了一定的了解,教师适时引导学生总结:(大屏幕)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步骤是:审、设、列、解、答。说明注意的问题是:验证方程解的合理性。

小学数学教案 16

教学内容:

教材第81页例3、例4,练习十六9---14题。

教学目标:

1、经历交流、讨论、练习等学习过程,理解方程的含义和等式的性质,根据等式的性质正确熟练地解方程。

2、掌握解方程的方法及列方程解决问题的步骤,解决问题的关键是找出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能根据题意正确地列出方程,解答两、三步计算的问题。

3、能根据问题的特点选择恰当的方法来解答,进一步培养分析数量关系的能力,发展思维。

教学重点:

理解方程的含义和等式的性质。

教学难点:

较熟练地解简易方程,并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复习

1、什么叫做方程?(方程是含有字母的等式。)能举几个是方程的式子吗?

2、什么叫做方程的解? (使方程两边左右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求方程的解的过程,叫做解方程。)

3、解方程的依据是等式的性质: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加或减去)相同的数,等式的大小不变。

4、出示例3 学生交流。

5、出示例4 学生交流。

二、创设情境,引出知识

1、出示:学校组织远足活动。原计划每小时走3.8km,3小时到达目的地。实际2.5小时走完了原定路程,平均每小时走了多少千米?(列方程解应用题)

解题过程

解:设现在平均每小时走了x千米。

2.5x=3.83

2.5x2.5=11.42.5

x=4.56

答:平均每小时走了4.56千米?

2、提出问题

这是我们熟悉的列方程解决问题,用方程解决问题是我们解题的一种方法。请你以小组为单位,合作自主梳理有关代数的知识。

三、分析知识建立联系

(一)学生汇报各类知识

小组汇报知识,要求按照由浅入深的顺序汇报,边汇报教师边完善,同时进行板书。

(二)解方程与方程的解

1、具体知识

4.56是方程的解,而求这个解的过程就是解方程。

方程是含有字母的等式

补充提问:能举几个是方程的式子吗?

美术教案 17

教学目标 显性目标 通过欣赏,感受色彩调和给人带来的和谐、平静、温馨的感觉;会使用至少两种调和色彩的方法。

隐性目标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意识,激发他们对色彩的兴趣,充分感受色彩的艺术魅力以及色彩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重点 能运用两种以上的色彩调和方法,使画面和谐、沉稳。

难点 创造性地使用色彩调和方法,完成一幅自己喜欢的色彩丰富又和谐的画。

教学方法 欣赏观察法、比较法、小组学习法、尝试法、谈话法、交流讨论法、讲解法等。

教学准备 范画、油画棒等涂色工具、图案草稿。

教学过程 第一节

教学流程 教师引导 学生活动 教学调整

一、组织教学 稳定情绪,检查用具准备情况。

二、导入新课

欣赏比较儿童居室效果图。

它们分别给人什么样的感觉?你更喜欢哪一幅?为什么?

这种色彩丰富又和谐统一的搭配就是调和的美。 学生欣赏、感受。

初步体会色彩的和谐感。

三、自主研究

1、色彩调和的准确定义是什么呢?有哪些方法呢?自学书第十四页。

2、书中介绍了哪些色彩调和的方法?

3、《鸡冠花》与《睡莲》这两幅画是怎样使色彩调和的?(教师引导分析:先找出颜色,再到色环上找到他们之间的关系。通过这种关系研究色彩调和的方法。) 学生打开书第十四页,自学后汇报。读定义。

学生回答:混入同一种黄色;混入同一种灰色。

观察分析后回答。

四、实践操作

如果我们来创作一幅画,除了这几种方法之外,还可以用其他色彩调和的方法。看书第十五页,我们一起来研究。

这里有四张画,用的也是书中提示的四种方法,请你归归类,说出它用的是什么方法。 分组研究,讨论。(对比色互相调和;邻近色;同类色;提高明度;主色与装饰色;加入白色。)

学生欣赏、分析,并归类:同类色;提高明度;主色与装饰色;加入白色。

我们也来试一试,选一种方法为你们组的画涂上丰富而又和谐的色彩。 以小组为单位,为草稿的涂上丰富而又和谐的色彩。

五、汇报展示

介绍本组的画,它使用了什么方法?给人什么感觉? 分组介绍。

第二节

教学流程 教师引导 学生活动 教学调整

一、组织教学 稳定情绪,检查用具准备情况。 稳定情绪,做好上课准备。

二、回忆调色方法 书中介绍了哪些的方法?

你还知道哪些调和色彩的方法? 学生回忆,并回答。(对比色互相调和;邻近色;同类色;提高明度;主色与装饰色;加入白色。)

三、继续完成,教师辅导 教师指出共性问题,并作个别指导。 继续完成作业。

四、展示作业 介绍本组的画,它使用了什么方法?给人什么感觉? 分组介绍,并进行互评。

板书设计

色彩的调和

对比色互相调和

邻近色 同类色 加入白色

混入同一种黄色

混入同一种灰色 提高明度 主色与装饰色

教后反思:

教案 18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母亲艺术形象,感悟作者意图。训练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能力,培养学生有感情的读好课文的能力和深入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

2、指导学生通过自学讨论,自己读懂课文,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3、学习作者运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和运用色彩烘托情感的

【学情分析】

1、感受母爱博大、宽厚的母爱和儿子对于母亲的思念、忏悔、自责。

2、体会磨难对于人生的意义,学习在磨难中成长坚强的品质。

【重点难点】

品味赏析细节描写;朗读设计的评价和指导;探寻作者写作意旨

【教学过程】

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揭示课题,铺垫情感

1、(出示轮椅)同学们一定知道这是什么吧?(生:轮椅)

师:看到这轮椅,你会想到什么?(预设:残疾人、坐轮椅的是什么人?他为什么会坐上轮椅?)

(出示史铁生照片)变点击课件,边激情讲述:这个轮椅上坐着这样一个人,……他叫史铁生。遗憾的是,在去年的12月31号,这个被称为“文坛巨星”的他,永远的离开了人世。

2、那么是什么力量让史铁生写出这么多震动中国文坛的好作品呢?

(出示——合欢树片段)(默读)

通过默读你感受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1)我感受到了,作者对母亲的怀念、思念之情;

(2)作者对母亲的忏悔、懊悔、后悔、悔恨之情;

(3)作者对母亲的自责、内疚之情;

(4)作者自己的成长,完全理解母亲了……

看来这力量来自于他的母亲,可惜这位母亲早就不在人世了,她在儿子二十多岁的时候就去世了,当时年仅49岁。这节课让我们一起跟随史铁生走进他的母亲,走进秋天的怀念。(板书——秋天的怀念)(师生齐读课题)。

活动2【讲授】秋天的怀念

读课文,指导读书读出味道。

1、请大家先把课文读一遍,在读书时,把字词的读音读准,读课文时尽量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

师:有谁想给大家读一读课文,哪一部分都可以。在他读书的时候,我们大家要仔细听,一会儿我们要对他读的作出评价。

师:你觉得自己读的怎么样,读到了“正确、流利、有感情”的哪一个层次?

(面向学生):大家觉得他读得好吗?请说一说你的理由。

师:其实,到底什么叫有感情呢?对一篇文章,每个人都会有自己不同的理解,按自己的理解去读,读出自己的个性,我想就是有感情了吧!

2、让我们带着自己的理解再来读课题——秋天的怀念,你感觉应该怎样读呢?怀念的是谁?为什么是“秋天”?(师生再读课题)怀念母亲什么呢?

(要求学生连贯表达,从题目入手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活动3【活动】探讨母爱的内涵

探讨母爱的内涵

(一)走进母亲自身的“好好儿活”。

1、作者怀念母亲是当然的,母亲的一句话永远深深地刻在“我”的心底,说说是哪一句话。(课件:“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2、顾名思义,这娘俩指的是——母亲和儿子两人在一块好好活。(板书:儿子、母亲——好好儿活)

3、这是母亲对儿子说的话,那么,母亲是在什么情况之下说这句话的?请用课文中的句子,朗读给大家听。比如:

(1)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群,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收音机里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

师:这句话中哪些词语细致准确地写出了我当时的脾气暴怒无常?

生:突然、砸碎、猛地、摔

师:如果我们试着把这些词语都去掉,效果会怎么样?

(课件示:两句话)(学生对比读,选择一处谈体会)

(2)“哎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

(3)“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活着有什么劲!”

师:他为何这么对待自己?

生:作者恨自己的腿废了、恨自己变得没用了……

是啊,我活着还有什么劲?

所以: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唰唰啦啦”地飘落,我——————————————————。(课件:扩充句子训练)引导学生设想,没有了健全的双腿我再也不能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再也不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讨论:你们多大?21岁蹦乱跳的年龄,可以四处周游,有多少事情可以做!没有了双腿,知道他的内心是怎样的滋味吗?

小结:面对这样天大的打击,他活着好“苦”啊!(回扣板书的“苦”)(板书:苦)

如果你是他的朋友,看到他这样的苦你会去劝他吗?怎么劝?(学生发言)

5、那么他的母亲是怎么劝的呢?别着急告诉我,看看母亲当时自身的情况又是怎样?请也找课文相关句子读给大家听。

比如:

a、可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后来妹妹告诉我,她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了觉。

b、她出去了。就再也没有回来。邻居的小伙子背着我去看她的时候,她正艰难地呼吸着,大口大口吐血……

6、这些痛苦儿子知道吗?除了外人不能知道的痛苦,还有一点,就是病人清醒地知道她离死亡更近的痛苦啊。然而,即使面对死亡,母亲有没有把玻璃砸碎?有没有把东西摔向墙壁?有没有喊着我活着有什么劲(教师问一句,学生接一句)?史铁生的发怒我们都可以理解,母亲的发怒我们更可以理解啊。可母亲为什么没有那样做,而要这样做?!(估计落脚点回到“为了儿子着想”)

小结:那么,母亲是怎样强忍痛苦一切为了儿子,给儿子以生活的勇气和希望呢?下节课我们再来进一步走进母亲的“好好儿活”。

板书设计

秋天的怀念

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我”  母亲

瘫痪 肝疼

暴怒无常 整宿整宿、翻来覆去

我活着有什么劲 睡不了觉

活动4【作业】课后作业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瘫痪()憔悴() 絮叨()

沉寂()烂màn()jué()别

淡yǎ()

2、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我的脾气变得爆怒无常。

B、后来妹妹告诉我,她尝尝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了觉。C、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

D、看着三轮远去,也绝没有想到寻竟是永远的决别。

3、下列语句中没有病句的一项是()

A、从他的发言里,给了我很大的启发。

B、我们要尽可能地节省不必要的开支和浪费。

C、团结一致是能否搞好工作的关键。

D、大家都讲究卫生,我们的健康就有保障了。

4、指出下列各句的修辞手法。

(1)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2)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

(3)至今回想起来,我还觉得这是我记忆中的珍宝之一。()

第二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活动】继续探讨母爱的内涵

(二)走进母亲的让儿子“好好活”。

1、请再细细读读课文,看看哪些地方说明母亲一切都是为了儿子?

(1)比如——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学生说到这里,教师就抓住这一“挡”,追问,挡住的究竟是什么?实际是母亲像一扇门一样,挡住的不是窗外“唰唰啦啦”地飘落的树叶,而是儿子郁闷烦躁的思绪)

小结:母亲的爱好勇敢!带着这样的感受再读这句话。

(2)再比如“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踩’和‘跑’一类的字眼,她比我还敏感”……母亲为何不说了?(母亲担心这样的话勾起儿子更大的痛苦……)

小结:母亲的爱好细心!带着这样的理解读这句话。

(3)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俩儿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课件)

①母亲“扑”过来,“扑”字还可以换成哪些字?(跑、走、抓)这里为什么用“扑”?母亲扑住的究竟是什么——(和儿子在一起。母亲不想看到儿子伤害自己,有轻生的念头。)带着这种感情读这句话。

小结:母亲的爱好坚定!送到句子中再读这句话。(重点体会“在一块儿”)

②“抓住我的手”,仅仅是“抓”住的是我的手吗?还有什么呢?(好好儿活。抓住我的心,怕我没有再活下去的勇气。)带着这种感情再读这句话。

小结:母亲的爱多么执着!送到句子中再读这句话。(重点体会“好好儿”)

③“忍住哭声”,母亲仅仅是忍住哭声吗?她还忍住了什么?再文中的什么地方可以发现呢?(忍住了自己的病痛和儿子的不幸带给自己的双重打击)带着这种感情再读这句话。

小结:母亲的爱多么深沉!送到句子中再读。(重点体会“活”)

2、学生发散谈后,重点探讨下面的句子:从几个“悄悄儿”中,再细细品味母爱:

(出示两段话,对比读)比较用上“悄悄”和去掉“悄悄”有什么不一样,选择一处谈谈:

同一个“悄悄”表达母亲不同的情感,这个“悄悄”说明了什么?

3、小结:母亲的爱是小心翼翼!读出这样的味道。

4、通过体会,此时的母亲已是万箭穿心啊,自己身体的毁灭性打击让自己“苦”;还要面对的是自己抚养了21年的瘫痪的儿子,可以说,对母亲的打击可谓“苦上加苦”。(板书:苦)可无论如何还要让儿子好好活!母亲的爱——用心良苦!(再次回扣“苦”)

总结:读到这,我们对母爱的意义有了特殊的发现——正是她的要好好活,让我们懂得母爱不仅仅是爱和给予,还担起一份责任——就是教给儿子如何面对有缺憾的生命。正是她的要好好活照亮了儿子的后半生,让有缺憾的生命活得如此光亮。

活动2【活动】探讨爱母的怀念

1、就是这样的一位母亲,她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引读课文,“邻居们……”

(邻居们把她抬上车时,……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

(课件出示)“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

母亲的话没有说完,但后来儿子读懂了母亲还未说完的话,大家懂得母亲想说什么吗?(要好好儿活)

把“……你们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加进母亲没有说完的话中,(课件补充完整上面这句话,然后让学生读一读。)

(师引读)又是秋天——

生读: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讨论):母亲推我去看花,但终究没有去成,母亲为什么要带我看菊花呢?

师:通过描写菊花的句子,你读出了什么?

过渡:

4、母亲去世后,作者明白了母亲的良苦用心。他不仅坚强地活了下来,而且活得很精彩,他的一生并不长,但却是光辉的一生。

(课件出示他的作品)

5、现在,儿子懂得了母亲的用意,但母亲却不在了,这让作者陷入了不尽的怀念:

(课件出示一怀念母亲的选段)

师:母亲用自己的生命教会了儿子“好好儿活”,正是母亲的话语,母亲的离去,才铸就了儿子辉煌的一生啊!让我们再读课题(学生读课题)

活动3【活动】学习小结

思考:同学们,今天我们带着感动读完了这篇课文,想一想,它给了我们什么启示呢?仔细的品味一下,把自己的想法写下来

活动4【作业】课后作业

阅读题。文段全文。

1、根据原文,在下列句子的横线上填上恰当的词语。

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黄色的花 ,白色的花________,紫红色的花________而________,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________ 。

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小说的故事内容。

3、第一段中母亲为什么“悄悄地躲出去”,又“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呢?

4、文中,作者两次写到了母亲要推儿子到北海看花,母亲的用意是什么?文章结尾着重描写了“秋风中正开得烂漫”的菊花,作者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5、文中的划线句子“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后来妹妹告诉我,她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了觉”属于哪种记叙顺序?具体说说它的作用。

6、如果将这篇文章标题中的“秋天”两字去掉好么?为什么?

7、“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说说“挡”词用得好,好在哪里?

美术教案 19

一、学情分析

三年级学生喜欢科学,爱动脑、爱动手,整体学习比较认真,对实验感兴趣,经过一学期的科学学习,已具备一定的观察能力,探究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他们对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但是他们设法自主去获取知识和自主探究能力不强,科学探究能力和意识不强。家长和学校偏重于语、数、英教学,使学生没有多少时间和机会接触大自然,更没有得到大人和老师及时、周到的指导,使学生没能很好地在观察、发展能力、培养思想情感。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有四个单元“材料”、“声”、“光”、“电”、“磁”。调整后的新教材,内容体系更加科学、合理。每个单元都有七个教学内容,一般每(转载于:

(二)过程与方法

1.小组分工合作画学校的景观图并进行正确的组合。

2.初步了解画平面图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主动参与的学习精神。

2.培养讲纪律、讲安全、分工合作的品德。

●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1.画图是介绍学习环境的方法之一。

2.小组分工合作画学校的景观图。

(二)教学难点

1.初步了解什么是俯视图,会看俯视图。

2.对景观图进行正确的组合。

●教学方法

合作式探究学习法,讨论法,课堂外活动法。

●教学媒体

(一)教具准备

多媒体、投影仪等。

(二)素材准备

教师准备一个小杯子以及相关文本和图片素材,学生准备画图所用相关工具。●课时安排

教案模板 20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2个生字,会写5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熟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能复述课文,感受文中句子所表现的语言魅力。

教学重点:

认识2个生字,会写5个生字,熟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能复述课文,感受文中句子所表现的语言魅力。

教具准备:

生字词语卡片。

教学过程:

一、回忆上一节课。

1.上一节课,我们体会到了语言大师马克•吐温的幽默,这节课,我们来感受爱因斯坦的幽默。

2.自由读课文,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3.小组成员根据预习,完成生字的学习。

4.全班交流:

二、完成课后题:

1.你还知道哪些与下列字形旁不同,声旁相同的?

篓 纽 谣 讣

2.读一读,写一写:

需要废旧误会纸篓

三、布置作业,总结:

收集名人幽默。

板书设计:

特殊需要

需 铅 废 篓 误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2个生字,会写5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熟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能复述课文,感受文中句子所表现的语言魅力。

教学重点:

认识2个生字,会写5个生字,熟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能复述课文,感受文中句子所表现的语言魅力。

教具准备:

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回忆上一节课。

1.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特殊需要》这节课,你还知道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么?

2.请同学们看题目《特殊需要》其中“特殊”有着什么含义?这篇课文幽默在哪,请小组讨论。

3.全班交流:

体会爱因斯坦的不同的幽默。

4.与上一篇课文相比,爱因斯坦的幽默与马克吐温的有什么不同?

二、朗读课文:

1.教师指导:

在读文时,要捕捉到这一中心词,再循着它去品读故事内容,会领略到“牵一发动全身”的结构之妙,同时,会强烈地感受到由于思维的严密所带来的意想不到的幽默。

在读故事的过程中,要关注“我看,一张书桌或台子、一把椅子、一些纸张和铅笔就行了。啊,对了,还有一个大大的废纸篓”“好让我把所有的错误都扔进去”等词句,体会到这些词句的妙用,会进一步感悟到故事的幽默所在。

三、布置作业,总结:

收集名人幽默。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