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了,不列颠尼亚
1课时
方法:自主 合作 交流
教具:1.香港回归影音资料。
2.课件
重点:1.新闻知识的掌握
2.情感价值态度的培养
授课过程:
一:导入 新课:
现在我们走在大街上或者是乘车时,经常可以见到大幅的伟人的画像,且不说法律上是否合乎规范,他们的确已经成了乡村。城市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成了一种文化,我们看到过:毛泽东同志的。邓小平。……今年8月22号正好是邓小平同志诞辰一百周年,与之有关的内容:改革开放、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香港回归……今天在邓小平同志诞辰100周年的日子里,重温那段历史。(播放香港回归的影音资料,大约5分钟)
二。研讨过程
1、 大家谈观看影音资料的感受------激动,感慨。
是啊,此刻我们心潮澎湃,激情万丈,那么,假如我们是记者,目击了这一历史场景,怎样将我们的所见所闻传递给更多的人呢?小组讨论,形成一篇新闻稿
2、讨论前明确:学生对“新闻”一词自己提出问题
(1)、什么是新闻?(2)新闻的特点 (3)新闻的结构
在预习的基础上,学生完全可以互相帮助解决问题。
3、从结构出发完成新闻稿的标题和导语 ------小组讨论成稿,基本掌握新闻的知识。
4、大家交流新闻稿
5、对于这一伟大的历史事件,不仅仅是华夏儿女关心,世界各大媒体齐聚香港,截至1997年5月8日,就有778家传媒,8423人登记对交接仪式进行采访,作为中国国家通讯社的新华社不辱使命,不负众望,高人一筹,获得中国新闻奖一等奖,正是这篇《别了,“不列颠尼亚”》
6、出示思考问题:
(1).这则新闻为什么会获此荣誉?(提示:可以从那些角度考虑如:它的结构中的标题等角度)
(2)•我们学习新闻的意义何在?(联系我们生活的时代特点)
(3)•我们学习这则新闻的意义何在?(所得所感)
分组讨论问题,
7各组交流,达成共识:
(1) 共识:形式好:标题好,主体好/内容好:分析新闻事实和背景资料的结合(通过分析自然的明确新闻本身的内容)
(2) 共识:我们生活在这个信息时代,新闻媒体已经成了我们看世界的窗口,我们应该学会利用这个途径,提取重要信息/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关心国内外大事
(3) 共识: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香港回归为我们完成统一大业奠定了基础,为澳门回归提供了好的借鉴/落后就要挨打,我们收回香港,我们国力增强了/华夏子孙盼望祖国的大统一,希望中国台湾早日回到祖国的家门/我们作
三、结束语:
1997年7月1日,是一个彪炳史册的日子,这一天,全世界都在谛听从东方响起的庄严的钟声,它响彻寰宇,向五湖四海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这是雪白年耻辱,长民族志气,振国家声威的喜庆时刻,历史已经铭记这一刻,我们每一个华夏儿女也将铭记这一刻。
教学反思:
新课程第四单元的体裁是新闻和报告文学,我认为应该联系现实懂得设计这个单元的目的,所以在研讨过程中将知识性和情感价值态度观的培养并重,毕竟我们应该学习认识世界的方法。
在整个过程中,都贯彻新课程理念,学生自主合作交流,师生合作交流,课堂气氛热烈,学生在无形中在各个方面能够得到提高。
另外,第一次教授新闻单元,还存在知识和能力之间的切合点的问题,在以后的教学过程 中更将努力。
教学目标
1、了解特写新闻的特点
2、品味本文庄重、含蓄的语言风格
3、培养学生爱国热情,激发民族自信
教学重点
1、欣赏特写新闻的语言,品味文中蕴含的丰富感情
2、学习特写新闻的表达技巧,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教学方法
速读、品读、感悟、讨论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香港回归是什么时候?如果你是一名记者,你会怎样报道这一事件?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新闻,带领我们回到1997年6月30日至7月1日的香港政权交接仪式现场,一起来重新感受那激动人心的场面。
二、知识积累
了解新闻的相关知识:新闻也叫消息,是对新近发生的有社会意义并引起公众兴趣的事实的简短报道,真实性、时效性及文字少、篇幅小事其基本特征。其结构一般包括:标题、导语、主体、结尾四个部分。
标题又分为主题、引题和副题三种。标题必须简明、准确地概括消息的主要内容,帮助读者理解报道的事实。
导语是新闻的第一自然段或开头的一两句话,它用简洁生动的文字,写出消息中最主要、最新鲜的事实,鲜明地提示消息的主题思想。
主体是消息的主干部分,它紧接导语之后,对导语作具体全面阐述,具体展开事实或进一步突出中心。有的新闻还有背景,背景是指事件的历史背景、周围环境及其他方面的联系等,其作用在于帮助读者深刻理解新闻的内容和价值,起到村托、深化主题的作用。
结尾时指新闻消息的结语,有小结式、启发式、号召式、分析式、展望式等。
三、整体感知
本文选取了五个具有象征意义的场景,作为典型性的特写镜头,把生动的现场气氛传达给读者,试找出并概括这些场景(按时间顺序)
4时30分:末任港督降旗仪式
6时15分:英国告别仪式,降下英国国旗
7时45分:英国举行第二次降旗仪式
0时左右:香港交接仪式上的易帜
0时40分“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
四、合作探究
1、文中写了三次降旗,各有什么意义?
明确:第一次是港督旗帜在“日落余音”的号角声中降下来,这标志着今后香港再也不会有港督来统治:第二次是港岛每一天的降旗,但这一次标志着被英国统治了156年的香港终于回到了祖国母亲的怀抱;第三次是交接仪式上的易帜,这是最激动人心的一刻,标志着英国对香港的统治彻底结束,从此中华人民共和国将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
2、文章在写现实场景的同时,又相应的介绍了一些背景材料,请在文中找出并分析其作用。
明确:每一则背景材料的引入都对应于一个现实的场景,彭定康离开港督府,就引入了一些关于港督府历史的背景材料;降旗仪式,令人想起156年前,英国殖民者踏上香港的首次升旗;最后结尾,从1841年1月26日……一共过去了156年5个月零4天。
这些背景材料靠现实场景串在一起,与之融为一体,也使得现实场景有历史的厚重感,让人更加体会出事件本身的现实内涵,中国人民长期的艰苦努力与漫长的等待,使香港回到祖国的怀抱,中国人民这段屈辱的历史已�
五、分析鉴赏
1、准确得体的语言
4时30分,面色凝重的彭定康注视着港督旗帜在“日落余音”的号角声中降下旗杆。
明确:准确生动地描写出了末任港督告别港督府时黯然神伤的神情,以及他对大英帝国失去香港的失落感。侧面写出了中国人民收回香港的自豪。
将于1997年年底退役的“不列颠尼亚”号很快消失在南海的夜幕中。
明确:暗示着这艘船以及船上的人彻底离开香港,永远不能再以征服者的姿态出现在这片土地上。
2、恰当的对比和议论
但这一次不同,永远都不会有另一面港督旗帜从这里升起。
明确:运用对比,强调了这次升旗是具有标志性的最后一次,象征着英国殖民统治的终结。
停泊在港湾中的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和邻近大厦上悬挂的巨幅紫金花图案,恰好构成这个“日落仪式“的背景。
明确:“不列颠尼亚”号和巨幅紫金花图案形成鲜明对比,说明英国在香港的统治即将结束,而作为特别行政区象征的紫金花图案将在香港上空冉冉升起,香港即将回归祖国。
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
明确:短短13个字,运用对比手法,包含着无穷的意蕴:当年从海上耀武扬威地来,今天黯然的从海上离去,胜利的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3、香港回归对中华民族来说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许多记者也写了很多篇新闻,但这篇新闻却独胜一筹,获第8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它到底有什么独到之处?
明确:标题,有两层含义。从字面上看,参加完交接仪式的查尔斯王子和末任港督彭定康乘坐“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消失在茫茫海面。而在另一方面,“不列颠尼亚”号的离去,象征着英国对香港长达一个半世纪的殖民统治结束,中国历史上屈辱的一段终被洗雪。标题寓虚境寓实景,独具匠心又了无痕迹。
角度选取独特。作者没有写交接仪式现场多么的庄严,也没有写回归的人群多么的激动,更没有对这一事件进行政治分析,分析其意义和影响,而是选择了英方撤离这一角度,简介英国人降旗,参加交接仪式,登上“不列颠尼亚”号回国这一系列事件的过程中,穿插英国人登上香港开始殖民统治的历史,增强文章的历史厚重感。
六、板书设计
主体:4时30分:末任港督降旗仪式
6时15分:英国告别仪式,降下英国国旗
7时45分:英国举行第二次降旗仪式
0时左右:香港交接仪式上的易帜
0时40分“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
结尾: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
《别了,“不列颠尼亚”》这篇课文教学的重点是在了解新闻相关知识的基础上教会学生明白现实场景与历史回顾是如何做到有机融合及其作用。1课时完成本课教学,从学习效果看,总体比较理想,但仍然存在一些不足。针对这节课的教学情况作如下反思:
一、反思教学过程。语文学习是一个体验的过程,“过程和方法”有时可能比偏重于结果的“知识与能力”更为重要。这节课,由音乐《东方之珠》及一些香港的图片导入,让学生对香港有一个大体印象。接着对课文结构、四个典型场景进行了分析,在第三个场景时插入了交接仪式的视频,对当时刚出生的学生来说,这段视频增强了他们对历史的了解,以强大的视觉冲击力去打动学生,激发了民族自豪感,培养了学生热爱祖国和为祖国奉献的精神,以这种方式来凸显“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要比空洞的说教省时、有力的多。之后,重点对课后第一题及“这篇课文为什么能获奖”展开了讨论。最后,用了近6分钟的时间让学生就不懂的问题自由提问,其他学生讨论共同解答。从结果来看,上课之前我怕学生把握不了相关知识,不敢大胆放开“手脚”的想法是错误的。其实,学生的潜力很大。为此,我们可以把这一课的重点问题留给学生,让学生进行小组自由讨论解答。
二、反思新课改教学方式。新课改主要提倡的是自主、合作、探究,改变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和以书本为中心的局面。作为公开课,我必须在这方面体现的更充分。课前让学生去搜集有关香港的资料,加深对香港历史的了解,学生搜集的过程本身就是自主学习的过程,然而由于条件的限制,学生并没有完成这一任务。授课过程中,我尽量创造机会让学生讨论,尤其是最后6分钟让学生自由提问,相互讨论共同解答,由于受公开课完整性的限制加上学生有 许多 老师在场不敢大胆发言的情况下,并没有充裕的时间去自由、大胆的讨论。虽然其过程贯穿了不少合作、探究,但学生的表现及效果并没有平常课理想。为此,以后每堂课都应加强这方面训练。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提出问题,自主合作解决问题。真正实现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通过这次教学反思,我总结出了自身存在的不足之处,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会经常总结、反思,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
教学目标
1、了解特写新闻的特点
2、品味本文庄重、含蓄的语言风格
3、培养学生爱国热情,激发民族自信
教学重点
1、欣赏特写新闻的语言,品味文中蕴含的丰富感情
2、学习特写新闻的表达技巧,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教学方法
速读、品读、感悟、讨论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香港回归是什么时候?如果你是一名记者,你会怎样报道这一事件?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新闻,带领我们回到1997年6月30日至7月1日的香港政权交接仪式现场,一起来重新感受那激动人心的场面。
二、知识积累
了解新闻的相关知识:新闻也叫消息,是对新近发生的有社会意义并引起公众兴趣的事实的简短报道,真实性、时效性及文字少、篇幅小事其基本特征。其结构一般包括:标题、导语、主体、结尾四个部分。
标题又分为主题、引题和副题三种。标题必须简明、准确地概括消息的主要内容,帮助读者理解报道的事实。
导语是新闻的第一自然段或开头的一两句话,它用简洁生动的文字,写出消息中最主要、最新鲜的事实,鲜明地提示消息的主题思想。
主体是消息的主干部分,它紧接导语之后,对导语作具体全面阐述,具体展开事实或进一步突出中心。有的新闻还有背景,背景是指事件的历史背景、周围环境及其他方面的联系等,其作用在于帮助读者深刻理解新闻的内容和价值,起到村托、深化主题的作用。
结尾时指新闻消息的结语,有小结式、启发式、号召式、分析式、展望式等。
三、整体感知
本文选取了五个具有象征意义的场景,作为典型性的特写镜头,把生动的现场气氛传达给读者,试找出并概括这些场景(按时间顺序)
4时30分:末任港督降旗仪式
6时15分:英国告别仪式,降下英国国旗
7时45分:英国举行第二次降旗仪式
0时左右:香港交接仪式上的易帜
0时40分“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
四、合作探究
1、文中写了三次降旗,各有什么意义?
明确:第一次是港督旗帜在“日落余音”的号角声中降下来,这标志着今后香港再也不会有港督来统治:第二次是港岛每一天的降旗,但这一次标志着被英国统治了156年的香港终于回到了祖国母亲的怀抱;第三次是交接仪式上的易帜,这是最激动人心的一刻,标志着英国对香港的统治彻底结束,从此中华人民共和国将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
2、文章在写现实场景的同时,又相应的介绍了一些背景材料,请在文中找出并分析其作用。
明确:每一则背景材料的引入都对应于一个现实的场景,彭定康离开港督府,就引入了一些关于港督府历史的背景材料;降旗仪式,令人想起156年前,英国殖民者踏上香港的首次升旗;最后结尾,从1841年1月26日……一共过去了156年5个月零4天。
这些背景材料靠现实场景串在一起,与之融为一体,也使得现实场景有历史的厚重感,让人更加体会出事件本身的现实内涵,中国人民长期的艰苦努力与漫长的等待,使香港回到祖国的怀抱,中国人民这段屈辱的历史已�
五、分析鉴赏
1、准确得体的语言
4时30分,面色凝重的彭定康注视着港督旗帜在“日落余音”的号角声中降下旗杆。
明确:准确生动地描写出了末任港督告别港督府时黯然神伤的神情,以及他对大英帝国失去香港的失落感。侧面写出了中国人民收回香港的自豪。
将于1997年年底退役的“不列颠尼亚”号很快消失在南海的夜幕中。
明确:暗示着这艘船以及船上的人彻底离开香港,永远不能再以征服者的姿态出现在这片土地上。
2、恰当的对比和议论
但这一次不同,永远都不会有另一面港督旗帜从这里升起。
明确:运用对比,强调了这次升旗是具有标志性的最后一次,象征着英国殖民统治的终结。
停泊在港湾中的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和邻近大厦上悬挂的巨幅紫金花图案,恰好构成这个“日落仪式“的背景。
明确:“不列颠尼亚”号和巨幅紫金花图案形成鲜明对比,说明英国在香港的统治即将结束,而作为特别行政区象征的紫金花图案将在香港上空冉冉升起,香港即将回归祖国。
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
明确:短短13个字,运用对比手法,包含着无穷的意蕴:当年从海上耀武扬威地来,今天黯然的从海上离去,胜利的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3、香港回归对中华民族来说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许多记者也写了很多篇新闻,但这篇新闻却独胜一筹,获第8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它到底有什么独到之处?
明确:标题,有两层含义。从字面上看,参加完交接仪式的查尔斯王子和末任港督彭定康乘坐“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消失在茫茫海面。而在另一方面,“不列颠尼亚”号的离去,象征着英国对香港长达一个半世纪的殖民统治结束,中国历史上屈辱的一段终被洗雪。标题寓虚境寓实景,独具匠心又了无痕迹。
角度选取独特。作者没有写交接仪式现场多么的庄严,也没有写回归的人群多么的激动,更没有对这一事件进行政治分析,分析其意义和影响,而是选择了英方撤离这一角度,简介英国人降旗,参加交接仪式,登上“不列颠尼亚”号回国这一系列事件的过程中,穿插英国人登上香港开始殖民统治的历史,增强文章的历史厚重感。
六、板书设计
导语:英国撤离香港
主体:4时30分:末任港督降旗仪式
6时15分:英国告别仪式,降下英国国旗
7时45分:英国举行第二次降旗仪式
0时左右:香港交接仪式上的易帜
0时40分“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
结尾: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
【教学目标】:1、了解新闻特点,掌握特写性消息的写作特点
2、品味语言,体会对比的作用,感受作者的情感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和平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1、新闻知识的掌握
2、品味本文庄重、含蓄的语言风格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方法】:自主 合作 交流
【教学过程】:
一、检查学生课前准备 (在预习的基础上,学生完全可以互相帮助解决问题)
1、 新闻也叫消息,是对新近发生的有社会意义并引起公众兴趣的事实的简短报道真实性、实效性、 文字少篇幅小是其基本特征其结构一般包括:标题、导语、主体、结尾四部分
2、课文是一篇特写特写性消息,也称新闻速写、新闻素描,要求用类似于电影“特写镜头”的手法来反映事实,是作者深入新闻事件现场,采写制作的一种新闻价值高、现场感较强、篇幅短小精粹的消息文体特写性消息侧重于“再现”,往往采用文学手法,集中、突出地描述某一重大事件的发生现场,或某些重要和精彩的场面,生动形象地将所报道的事实再现在读者面前
3、扫除文字障碍
旗帜(qí zhì) 掩映(yǎn yìng) 瞩目(zhǔ) 展拓(zhǎn tuò) 冉冉升起(rǎn rǎn ) 凝重(níng )
二、导入
(播放香港回归交接仪式、董建华宣誓就职以及江泽民同志书“香港明天更美好”的片断)
香港回归对于中华民族来说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举国欢腾香港政权交接仪式吸引了世界各大媒体的目光为了记下这一大盛事,四位新华社记者通力合作,真实、准确地描绘了这难忘的时刻
本文在所有有关香港回归的新闻报道中是最出色的一篇新闻作品,曾经在第八届中国新闻奖评选活动中获得了一等奖
今天,我们就让这篇著名的《别了,“不列颠尼亚”》带领我们回到1997年6月30日至7月1日的香港政权交接仪式现场,一起来重新感受那激动人心的场面
假设:你是位新华社的记者,亲眼见证了这个难忘的时刻,你将怎么报道这一新闻?
(学生思考,然后请一位同学来播报这则消息)
注意:你该用什么样的语调来播报?
提示:香港回归是振奋人心的大事,这个时刻是中华民族雪耻的时刻所以一定要用自豪、高亢的语调来播报
三、互动探究
1、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概括一下文本的结构?
(可根据新闻的组成部分来分析)
提示:导语:(第1段)概述英国撤离香港的最后一刻是英国米字旗最后一次降落,接载英国王子和港督的游轮离开香港
主体及结尾:(第2至结束段)集中描写英国撤离香港那天的场景及有关背景资料
2、学生重点阅读主体及结尾部分,看看文本是从什么角度,按什么顺序把“香港回归”这一重大历史事件记录下来的?(讨论,概括,力求将八个场景找完全)
提示: 4时30分 港督府的降旗仪式
4时40分 彭定康离开港督府
6时15分 英国的告别仪式 时间顺序
7时45分 第二次降旗
子夜时分 中英香港交接仪式 叙述了英国殖民者
新的一天 升国旗 奏国歌 的告别仪式
两分钟前 人民解放军接管香港防务
0时40分 “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
3、文本对仪式的叙述都很简洁 (很简要的一两句话概括),这些是新闻事实但是作者却恰当的穿插一些背景材料,使得交接仪式显示出不同寻常的意义。 请同学们三读课文,试着在文中找一找
提示:(选取其中几例)
场景一:港督府降旗
“但这一次不同,永远都不会有另一面港督旗帜从这里升起”
场景三:英国告别仪式
“停泊在港湾中的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和邻近大厦上悬挂的巨幅紫荆花图案,恰好构成这个“日落仪式”的背景”
场景四:第二次降旗
“156年前,一个叫爱德华·贝尔彻的英国舰长带领士兵占领了港岛,在这里升起了英国国旗;今天,另一名英国海军士兵在“威尔士亲王”军营旁的这个地方降下了米字旗
现实场景与背景材料衔接得很自然,很有序,已与场景融为一体它的引入使这篇新闻有了历史的纵深感
在此作者并不直接发表议论,但是情感和评论都暗含其中(什么情感?)
(含蓄地鞭挞了殖民主义者,抒发了作为中国人民的自豪振奋之情)
4、回读课文,�
2、让学生品味、欣赏本文的精彩之处。
3、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教学重、难点】:
新闻的选材、取材怎样才能别出心载。
【教学准备】:
剪辑有关香港回归录像片断。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观看录像导入新课
观看香港回归倒计时有关录像片断,引入课题。
1、所选录像片断,反映出人们怀着无比兴奋的心情迎接香港回归的精彩场面
2、学生谈一谈自己看到香港回归祖国一刻时的心情。
1949年,新中国成立了,中国人民把帝国主义列强赶出了大陆,但香港仍然被割据,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我们的祖国综合国力得到大大的提高,中国人民可以挺直腰杆,从英国帝国主义的手中把自己的香港要回来。1997年7月1 日,这天值得所有炎黄子孙高兴的日子,香港回归,这是一个令所有华夏子孙开颜的瞬间。
二、梳理筛选文本内容
筛选出文中新闻事实、历史背景和作者评论三块内容;
新闻事实:四个场景,梳理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结果等要素。
本文就是由四个主要场景构成:
第一个场景:下午4点30分,末任港督告别港督府,降下港督旗帜;
第二个场景:晚上6点15分,在添马舰军营东面广场举行象征英国管治结束的告别仪式;
第三个场景:子夜时分,举行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米字旗在香港最后一次降下,五星红旗冉冉升起;
第四个场景:7月1日零点40分,查尔斯王子和彭定康登上“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
历史背景:总督府历史变迁,英军占领香港历史。
作者评论:揭示仪式的意义。
三、赏析文本精彩之处:
过渡:在众多的报道香港回归这一重大事件的新闻中,这一篇荣获第8届“中国新闻奖”消息类一等奖,�
先让学生分小组讨论交流5分钟,后由各小组学生代表发言。
教师小结:
(1)题目:突出自豪感;“不列颠尼亚”号离开象征英国殖民统治香港终结,意蕴深远。
(2)选材、取材:选材独到,别具一格。英方撤离的角度,选择英国皇家游艇“不列颠尼亚”号,突出历史意义。对比突出意义。三降一升,对比鲜明。
通过对四个特定的场景的描述,真实地再现了香港回归祖国怀抱这一历史时刻,几个特定场景中着重描述了几次升旗与降旗。国旗是一个国家的象征与标志,英国米字旗的降下象征着英国一百多年的殖民统治的结束,五星红旗的升起则标志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作者郑重地记录下这一历史时刻,含蓄地表达了一种祖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时的庄严与喜悦的心情。
(3)文学手法:
①以时间闪回的方式组织材料
第一层在写港督府告别仪式中的第三段,加进对港督府历史的追述:“掩映在绿树丛中的港督府于1885年建成,在以后的近一个半世纪中,包括彭定康在内的许多港督对其进行过大规模改建、扩建和装修。随着末代港督的离去,这座古典风格的白色建筑成为历史的陈迹。”第二层写广场告别仪式时,第六段加入“156年前一个英国舰长占领港岛,升起英国米字旗”,“今天一个英国士兵在这里降下米字旗”。如同电影中的闪回一样,将历史与现实用镜头方式交错出现,不仅画面感很强,而且突出了英国在香港156年统治的终结。历史的回顾更强化了永不再来的意味。
②细节描写
“掩映在绿树丛中的港督府”、 “广场上灯光渐暗”等描述性的语言使描述对象形象、可感。细节的交代,如“末任港督告别了这个曾居住过二十五任港督的庭院”、“代表女王统治了香港五年的彭定康登上带有皇家标志的黑色‘劳斯莱斯’,最后一次离开了港督府”把事情的因果、始末交代得很清楚。这样一个旷古未有的仪式,可描述的细节很多,但作者只从“告别”切入,将目光聚焦于“历史的终结与开始”这一主题,所有的细节均服务于这一主题,不枝不蔓,清清楚楚。
(4)语言特点:含蓄庄重
例句: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
提示:“从海上来”,是说当年不可一世的英国远征军强占了中国的领土,开始了殖民统治;“从海上去”,明着是写查尔斯王子和末任港督彭定康乘坐“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暗写英国的殖民统治结束,点明题意。这里既没有讽刺,也没有痛骂,我们却可以在看似平实的语言中,感受到作者心潮的起伏。客观地写出英殖民统治结束了,使读者强烈地感受到作者情感的抒发。
四、课文小结
五、布置作业
下面这则新闻报道向北京市民披露了两条重要信息。请概括出这两条信息。(每条不超过25字)
【本报讯】近来,北京市民对南水北调工程的进展情况更加关注。北京市水务局负责人就此,发表谈话: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引水起点为湖北丹江口水库,终点为北京顷和国团城湖,总干渠1277公里。其中,北京段起点在房山拒马河,经房山区,穿永定河,过丰台,沿西四环北上至颐和园团城湖,全段输水管道线路长74.8公里。中线工程竣工后长江水才可进京,竣工时间最后敲定为20__年。为保障在长江水抵京前北京的用水,南水北调工程北京段将在今年年底完工,20__年4月具备远水条件;届时,该段可作为应急调水通过,从河北省的岗南等4个水库引水,每年大约可向北京供水4亿立方米。这对奥运会筹备工作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课案设计
【学习目标】
1.复习新闻知识。
2.了解特写消息与一般消息的异同。学习特写的表达技巧。
3.品味本文庄重、含蓄的语言风格。
4.体会本文标题的新颖
【课型】新授课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方法】自主 合作 交流
【教具使用】
1.香港回归照片资料。
2.课件
3.新闻材料
【教学重点】
1、了解特写消息与一般消息的异同。学习特写的表达技巧。
2、品味本文庄重、含蓄的语言风格。
【教学过程】
导语
香港回归对于中华民族来说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举国欢腾。香港政权交接仪式吸引了世界各大媒体的目光。为了记下这一大盛事,四位新华社记者通力合作,真实、准确地描绘了这难忘的时刻。
据了解,在有关香港回归的新闻报道中,本文是最出色的一篇新闻作品,曾经在第八届中国新闻奖评选活动中获得了一等奖。
今天,我们就让这篇著名的《别了,“不列颠尼亚”》带领我们回到1997年6月30日至7月1日的香港政权交接仪式现场,一起来重新感受那激动人心的场面。
一、 复习新闻知识
1、什么是新闻(消息)?
新闻是新近发生的群众关心的重要事实的报道。
2、构成新闻的要素是什么?
五个“w”和一个“h”即:
1、when:何时 2、 where:何地 3、who:何人 4、 what:何事 5、 why:何因6、how:何果
3、消息的特点:
1〉真:消息的事实必须真实。2〉短:消息要求短。3〉快:时效性 4〉活:消息要写得生动活泼,引人入胜。5〉强:消息的强是指思想性和指导性要强。
4、消息的结构
1>标题(正标、副标题)
2〉导语
消息的第一自然段,或开头的一两句话,一般称为导语。
3〉主体
主体是导语之后,构成消息内容的主要部分。
4〉背景
一般说,背景材料是消息的从属部分。它无固定的位置,但通常安排在主体之中,有时也可成为消息的主要材料。(课文中就有不少背景材料。)
5>结尾
消息要把事实写得完整,逻辑严密,结尾需得向亮、有力,发人深思,给人启迪。
二、 感悟(五分钟阅读课文;看香港回归照片。)
三、 请思考以下问题
1、课文中有哪些关于现场描写的语句?(让学生找 ①学生齐读)1、课文有哪些特色?(比较阅读)
板书:
1、描写 清新的可视性
细致 现实场景的描写 生动的可听性
富于动感
鲜明的色彩感
2、语言
含蓄 用事实讲话:现场与背景相结合 (让学生找出体现含蓄的语言风格的语句,并且③学生齐读)
3、标题
新颖
1、描写细致
细致:(举例比较)
①4时30分:面色凝重的彭定康注视着港督旗帜在“日落余音”的号角声中降下旗杆。②4时30分:面色凝重的彭定康注视着港督旗帜降下旗杆。
细致的程度: (举例比较。提示:如何体现从多个角度——视觉角度、听觉角度、感觉角度等去进行描写。)
★4时30分:面色凝重的彭定康注视着港督旗帜在“日落余音”的号角声中降下旗杆。
★0点左右:在新的一天来临的第一分钟,五星红旗伴随着《义勇军进行曲》冉冉升起。★4时40分:彭定康登上带有皇家标记的黑色“劳斯莱斯”。
2、语言含蓄:(比较和体会以下例句)
①随着末任港督的离去,这座古典风格的白色建筑成为历史的陈迹。②香港回归,标志着中国人民洗雪了香港被侵占的百年国耻,开创了香港和祖国内地共同发展的新纪元。同时也标志着英帝国的太阳在中国的领土上空永远落下了。
标题1:别了,“不列颠尼亚”标题2:香港回归交接仪式完美结束(本人根据课文改写的一般消息的标题)
标题1:主谓倒装,更能表达情感。虚实结合“实”指“不列颠尼亚”号游轮离开香港。“虚”指英国结束在香港的殖民统治。总结
四、积累与巩固
1.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旗帜(qí zhì)掩映(yan yìng)瞩目(zh? mù) 展拓(zhan tuò)冉冉升起(ran ran )凝重(níng )
2. 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错别字,并改正。
(1)英国的告别仪式是30日下午在港岛半山的港督府拉开绪幕的。( )
(2)面色凝重的彭定康注视着港督旗帜在“日落音”的号角声中降下旗秆。( )
(3)英国国旗就要降下,中国国旗将飘扬于香港上空。一百五十多年的英国管制既将告终。 ( )
(4)将于1997年年底退役的“不列颠尼亚”号很快消失在南海的夜暮中。( )
3、为什么说英国的告别仪式是“日落仪式”?
英国曾经占领了非常广大的殖民地,被称为“日不落帝国“,喻指在它的领土上,永远都有阳光照耀。香港作为英国在东方的最后一块殖民地,于1997年脱离英国的统治,可以说在中国香港的土地上,英国殖民统治的太阳落了。所以把英国告别仪式称为“日落仪式”。
4、给下面这则消息拟一个题目(能概括主要内容,不超过12字)。昨天,北京大学进行了自主招生考试。有考生告诉记者:“题目新,题型新。比如语文第一题用拼音默写宋词,挺新鲜的,从没这么考过。还有对对联,给‘九天揽月华夏英豪驰宇宙’对出下联,挺有意思的。”除笔试外,考生还必须参加由北大教授组成的专家组面试,在15分钟面试时间内自我陈述并抽签答问,以考查学生的综合素质。
《别了,“不列颠尼亚”》这篇课文如何教,难题不在教学目标的确定,而在教学过程的设计。这篇课文是一篇特写消息,根据教材单元教学要求并结合课文的特色,学习目标可以确定为:1、了解特写消息与一般消息的区别及学习特写的表达技巧。2、品味课文庄重、含蓄的语言风格。3、体会课文标题的新颖性。然而,教学过程如何设计呢?如何设计才能体现新课标的以学生为主体,调动学生的自主性的要求呢?本人在反复的构思、实践和吸取多方的经验之后,得出这样的体会:用“比较”的方法既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让学生学起来觉得轻松。
具体过程是这样的:
首先,用一分钟的时间对新闻的概念、要素、特点和结构进行回顾一遍。
其次,给学生五分钟时间阅读课文,接着观看有关香港回归的照片资料,以助学生对课文的整体感悟。
其次,思考以下两个问题:1〉课文中有哪些关于现场描写的语句?2〉课文有哪些特色(比较阅读)?这两个问题能概括上述学习目标,问题解决完了,这节课的学习目标也就完成了。
这两个问题重点探讨第二个问题。本人根据课文内容改写一篇一般性消息,作为资料印发给学生,主要是为了跟课文(特写消息)作比较,让学生从两者中找出主要表达手法上的区别。接着探讨课文在描写上是如何体现细致这个特点的,也就是课文对现实场景的描写是如何从多个角度(视觉角度、听觉角度、感觉角度等)去进行的。这点完全可以交给学生自主分析,老师只需点拨和归纳。通过学生的分析和老师的归纳,学生不仅领会到特写消息和一般消息的区别,也掌握了特写的表达技巧。以上是课文特色表现之一。
课文特色表现之二是含蓄的语言风格。这点也是通过举例比较让学生体会、让学生自己说。
课文特色的第三个表现是标题的新颖性。这点也是通过举例比较让学生自己说。
另外补充一点,课堂上要强调朗读,对描写精彩的语句,体现含蓄语言风格的语句,要求学生朗读,根据教学过程,长的齐读,短的个别读,让学生从自己读或听别人读的过程中去得到体会。
以上两个问题探讨完毕之后,老师做个总结。
最后用剩下的十分钟时间做四道练习题。
总之,整个过程充分体现新课标的教学要求: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老师充当引导的角色。
【目标择定】
1、通过本文的文体结构来了解特写新闻的特点。(择定理由:了解本文的特写新闻的文体特征。)
2、分析文本的四个特定场景在特写新闻中的作用。(择定理由:本文的主体内容解读。)
3、感悟细节描写,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择定理由:通过解读细节描写达成本文的情感目标。)
第一部分【探究一径】主问题:本篇特写新闻通过几种手段见证了香港回归的盛景和英国撤离的历史时刻?
请从本新闻的五要素来解读 “别了,不列颠尼亚”?
本新闻是从哪四个主要场景来叙写这个伟大的历史时刻?
本文的哪些细节描写体现了我们民族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再问再新】
1、1997香港回归直播(全程记录片)3turip—在线播放—优酷网。
2、相关电影《婚礼定在回归日》。
第二部分 必修①第四单元第1课《别了,不列颠尼亚》对应检测
一、语言积累及应用
1、1.加粗的字注音全对的一组是( )
a.羹(gēng)匙 漂泊(bó) 岑(cén)寂 不屑(xiè)
b.稔(niǎn)熟 丰腴(yù) 玉笏(hù) 尺牍(dú)
c.怜悯(mǐn) 吝啬(sè) 央凂(mèi) 气氛(fèn)
d.下乘(shèng) 寒砧(zhēn) 剑鞘(xiāo) 狂吠(fèi)
2、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知名作家任职大学教授之所以引起热议,是因为中国当代作家和大学之间的关系长期脱离造成的。
b.不管李安获奖对于中国观众多么兴奋,看过电影的观众都知道;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新闻和通讯的异同。2、了解文中重点语句的深刻含义。能力目标1、学习本文用词准确、生动形象的语言特点。 2、了解本文以时间顺序组织材料的写作特点。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和为祖国奉献的精神,激发民族自信。教学重点1、了解新闻和通讯的异同。2、品味本文庄重、含蓄的语言风格。教学难点1、了解新闻和通讯的异同。2、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教学方法自主 合作 交流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997年7月1日中国政府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这是中华民族的一大盛事,也是世界历史上的一件大事。在有关香港回归的大量报道中,本文是唯一一篇完整反映英方撤离的稿件,文章出色地记录了英国王储查尔斯和末代港督彭定康乘“不列颠尼亚”号皇家游轮撤离香港的最后历史时刻,曾获第八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及1997年新华社社级好稿。二、简介文题与体裁本文是一篇通讯,广义上是新闻的一种,也是报刊常采用的基本体裁之一,最常见的是人物通讯和事件通讯。通讯除具有新闻性之外,还具有形象性。它往往采用文学手法,集中、突出地描绘某一重大事件的发生现场,或某些重要和精彩的场面,生动形象地将所报道的事实再现在读者面前。三、复习新闻知识1、什么是新闻(消息)? 新闻是新近发生的群众关心的重要事实的报道。 2、构成新闻的要素是什么? 五个“w”和一个“h”即:1、when:何时 2、 where:何地 3、who:何人 4、 what:何事 5、 why:何因6、how:何果 3、消息的特点: 1〉真:消息的事实必须真实。2〉短:消息要求短。3〉快:时效性4〉活:消息要写得生动活泼,引人入胜。5〉强:消息的强是指思想性和指导性要强。 4、消息的结构 1>标题(正标、副标题) 2〉导语 消息的第一自然段,或开头的一两句话,一般称为导语。3〉主体 主体是导语之后,构成消息内容的主要部分。4〉背景 一般说,背景材料是消息的从属部分。它无固定的位置,但通常安排在主体之中,有时也可成为消息的主要材料。(课文中就有不少背景材料。) 5>结尾 消息要把事实写得完整,逻辑严密,结尾需得向亮、有力,发人深思,给人启迪。四、生字词旗帜(qí zhì) 掩映(yǎn yìng) 瞩目(zhǔ mù) 展拓(zhǎn tuò)冉冉升起(rǎn rǎn ) 凝重(níng )五、分析课文1、 说说你如何理解标题? ①毛泽东主席在1949年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回国、美国政府的白皮书发表之时,曾写过一篇文章,题目是《别了,司徒雷登》。本文活用此题。 ②以英国皇家油轮“不列颠尼亚”号象征英国在香港的统治。 ③“别了”,用委婉中略含嘲讽的口气,表明这之中统治的结束。 2、将文中表示时间的句子画出来,看看这篇通讯是从什么角度,按什么顺序把“香港回归”这一重大历史事件记录下来的?时间 地点 主要事件1997年6月30日下午4点30分 港督府 彭定康注视着港督旗帜降下旗杆 1997年6月30日下午4点40分 港督府 彭定康乘车最后一次离开港督府 1997年6月30日下午6点15分 距英军总部不远的添马舰 东面的广场 举行“告别仪式”,查尔斯宣读女王赠言 1997年6月30日下午7点45分 “威尔士亲王”军营旁 举行第二次降旗仪式 1997年6月30日最后一分钟 中英香港交接仪式现场 米字旗在香港最后一次降下新的一天来临的第一分钟中英香港交接仪式现场 五星红旗伴着《义勇军进行曲》冉冉升起。与此同时,五星红旗在英军添马舰营区升起1997年零点40分中国南海 查尔斯和彭定康登上“不列颠尼亚”,“不列颠尼亚”消失在南海的夜幕中 3、 文章按时间顺序特写了哪几个场景? 场景一:下午4点30分,末任港督告别港督府,降下港督旗帜;场景二:下午6点15分 在添马舰 军营东面的广场 举行象征英国管治结束的“告别仪式”,降下英国国旗;场景三:子夜时分举行中英香港交接仪式,米字旗在香港最后一次降下,中国国旗升起;场景四:零点40分查尔斯和彭定康登上“不列颠尼亚”离开香港;这篇特写在报道新闻的事实时,还适当地运用了一些背景材料。请找出来并体会它们在文章中的作用? 4、7、11段介绍了一些背景材料,这样一来,就像电影中的闪回一样,将历史与现实用镜头方式交错出现,不仅画面很强,且突出了英国对香港156年统治的终结。历史的回顾更强化了用不再来的意味。 5、 把这篇通讯改写成一篇新闻,你省略了哪些语言?体会一下这些语言的好处。 “掩映在绿树丛中的港督府”“古典风格的白色建筑”“广场上灯光渐暗”“‘不列颠尼亚’号很快消失在南海的夜幕中”等描述性的语言使描述对象生动、形象、可感。“末任港督官告别了这个曾居住过25任港督的庭院”,“代表女王统治5年的彭定康登上了带有皇家标致的黑色‘劳斯莱斯’,最后一次离开港督府”,“将于1997年底退役的‘不列颠尼亚’号”,“在英国军舰‘漆咸’号及悬挂中国国旗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的香港水警汽艇护卫下”……交待告别的细节,事情的因果、始末交待的具体清楚。 “蒙蒙细雨中”,“雨越下越大”是天气状况的实写,但两处用笔,写出过程,对仪式的气氛起到了烘托的作用;“面色凝重”,是对港督彭定康表情的描写,但在这里交代,对“告别”的仪式的氛围起了点染的作用。 6、这篇别具特色的报道体现出较高的政策把握水平和驾驭文字的能力。在有关香港回归的报道中,可以说英方撤离报道的难度最大。既不能只写中方,又要完整反映英方撤离的情况;既不能对英方讽刺挖苦,又要突出殖民统治结束的象征意义。你从文中哪些语句可以体会作者的苦心? 如课文中“最后”一次的多次出现,强调英国对香港长达150多年的统治终于结束了,中华民族百手来的耻辱被洗雪,中国人民终于可以在自己的国土上行使主权,扬眉吐气了。 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和邻近大厦上悬挂的巨幅紫荆花图案,恰好构成这个“日落仪式”的背景。“日落仪式”的背景一是“泊在港湾中的‘不列颠尼亚’号,一是‘紫荆花图案’作为英国告别仪式的背景,标志着英国对中港150年来的殖民统治结束和香港自治的新的历史阶段的开始。 全文最后一句语言庄重而含蓄,有深刻含义。“从海上来”指当年不可一世的英国远征军强占了中国的领土,开始殖民统治。“从海上去”指英国殖民统治的结束。 7、结构分析: 这篇特写性消息按导语和主体可分两部分。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概述英国撤离香港的最后一刻是英国米字旗最后一次降落,接载英国王子和港督的游轮离开香港。 第二部分(2至结束段)集中描写英国撤离香港那天的四个场景及有关背景资料。8、新闻和通讯的主要区别是: ①新闻中的事实一般是概括性的;通讯则要求同过具体的人物和事件反映现实生活。 ②新闻叙述要简洁、明快,篇幅短小;通讯则要有较细致的描写,往往还含有作者的议论,一般篇幅比较长。 ③新闻的时效性比通讯更强。六、结束语1997年7月1日,是一个彪炳史册的日子,这一天,全世界都在谛听从东方响起的庄严的钟声,它响彻寰宇,向五湖四海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这是雪百年耻辱,长民族志气,振国家声威的喜庆时刻,历史已经铭记这一刻,我们每一个华夏儿女也将铭记这一刻。七、板书设计 (特写) 一 傍晚降旗 别了,不列颠尼亚 二 交接仪式 三 子夜告别 感悟→情感 四 零点40分 教学反思新课程第四单元的体裁是新闻和报告文学,我认为应该联系现实懂得设计这个单元的目的,所以在研讨过程中将知识性和情感价值态度观的培养并重,毕竟我们应该学习认识世界的方法。 在整个过程中,都贯彻新课程理念,学生自主合作交流,师生合作交流,课堂气氛热烈,学生在无形中在各个方面能够得到提高。 另外,第一次教授新闻单元,还存在知识和能力之间的切合点的问题,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更将努力。
1课时
方法:自主 合作 交流
教具:1.香港回归影音资料。
2、。课件
重点:1.新闻知识的掌握
2、情感价值态度的培养
授课过程:
一:导入新课:
现在我们走在大街上或者是乘车时,经常可以见到大幅的伟人的画像,且不说法律上是否合乎规范,他们的确已经成了乡村。城市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成了一种文化,我们看到过:毛泽东同志的。邓小平。江泽民……今年8月22号正好是邓小平同志诞辰一百周年,与之有关的内容:改革开放、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香港回归……今天在邓小平同志诞辰100周年的日子里,重温那段历史。(播放香港回归的影音资料,大约5分钟)
二。研讨过程
1、 大家谈观看影音资料的感受------激动
教学目标
1、掌握新闻的特点,理清本文主要内容;
2、体会现实场景和背景材料是如何有机地融合在一起的;
3、体味语言中蕴涵的丰富情感。
2学情分析
1、高一学生具有一定的现代文阅读和鉴赏的能力;
2、对香港回归的历史知识只停留在书本层面;
3、对新闻知识的了解不足。
3重点难点
1、理解文中三次降旗的含义;
2、理解文中重点语句的深刻含义。
4教学过程 4.1 一个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导入
百年耻辱,一朝得雪。今天让我们共同欣赏记录耻辱、印证自豪的新闻消息《别了,“不列颠尼亚” 》 。
(板书标题:别了,“不列颠尼亚” )
活动2【讲授】讲授
一、写作背景
1997年7月1日,在香港回归的时刻,全世界为之瞩目,全球有778家传媒、8423名记者登记采访香港政权交接仪式,这篇文章的作者张婷、杨兴是一个四人组合,他们代表国家通讯社——新华社,见证并真实准确地记下了这一难忘的时刻。
本文是一篇特写,特写也称新闻速写、新闻素描,要求用类似于电影的“特写镜头”的手法反映事实,是作者深入新闻事件现场,或某些重要和精彩的场面,生动、形象地将所报道的事实再现在读者面前。
新闻由五部分组成: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
二、历史背景:
1、香港坎坷的历史
1841年1月26日:第一次鸦片战争后,英国强占香港岛,事后清政府曾试图用武力予以收复,道光皇帝为此发下多道谕旨,但清朝始终不能捍卫领土完整。
1842年8月29日:清政府与英国签订不平等的《南京条约》,割让香港岛给英国。
1860年10月24日:中英签订不平等的《北京条约》,割让九龙半岛界限街以南地区给英国。
1898年6月9日: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展拓香港界址专条》,租借九龙半岛界限街以北地区及附近262个岛屿,租期99年(至1997年6月30日结束)。
1942年12月25日: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军进犯香港,驻港英军无力抵抗,当时的香港总督杨慕琦无奈宣布投降。香港被日本占领,开始了三年零八个月的“日治时期”。
1945年9月15日: 日本战败后在香港签署降书,撤出香港。
2、邓小平与香港回归
1982年9月,中英关于香港地位的谈判,在邓小平和当时的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之间进行。邓小平态度坚决地告诉撒切尔夫人:“主权的问题不是一个可以讨论的问题……我可以明确地告诉你们,中国在1997年要收回的不仅是新界,而且包括本岛、九龙,否则,任何一个中国领导人和政府都不能向中国人民交待,甚至也不能向世界人民交待。”邓小平的话,令当时有着“铁娘子”之称的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在这位中国的“钢汉子”面前,低下了头。1984年12月19日:中英签署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落实香港1997年之后实行“一国两制”制度。
活动3【活动】活动一
任务一、如何理解本文的标题。
师:文章的解读从题目就开始了,本文题目颇耐人寻味,有请第一组。
生1(第一组):我们组的任务是如何理解本文的标题。“不列颠尼亚”号是英国查尔斯王子和港督彭定康乘坐的皇家游轮,象征英国在香港的统治;“别了”,用委婉中略含嘲讽的口气,表明英国在香港统治的结束。
师:第一组说出了题目的两层含义,哪一组同学还有补充的?
生2:这是个倒装句式,“别了”提前,起强调的作用。
师:非常好,能从句子结构上解读文章的主要内容,“别了”提前,是强调英国在香港统治的终结这个事实。另外,我们曾经读过《别了,司徒雷登》,这是毛泽东主席在1949年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回国、美国政府的白皮书发表之时写的一篇文章,本文活用此题。
活动4【活动】活动二
任务二、根据消息的结构,梳理文章层次,把握文章内容。
生3(第二组):我们组的任务是根据消息的结构,梳理文章层次,把握文章内容。消息的结构分5层:①标题;②导语;③主体;④背景;⑤结尾。对应文章内容,文章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导语,第一自然段,概括了这则新闻的主要事件,英方撤离香港。第二部分是新闻的主体部分,从第二自然段到第十自然段,围绕这则新闻的主要事件展开了具体描述,有时间、地点、场景描述。第三部分是新闻的结尾部分,最后一段,指出英国结束了在香港的统治,要彻底离开。
师:这一组讲的非常清晰有条理,我只提醒一点,这则新闻的背景材料揉杂在文章的主体中,它是消息的从属部分,无固定的位置。下一组继续深入。
活动5【活动】活动三
任务三、文章特写了哪几个场景?除了这些现实场景之外作者还写了哪些内容?为什么要这样写?
生4(第三组):我们组的任务是文章特写了哪几个场景?除了这些现实场景之外作者还写了哪些内容?为什么要这样写?课文以英方活动为主,写了五个场景,①降下港督旗帜;②彭定康离开了港督府;③告别仪式举行;④开始第二次降旗仪式;⑤中英交接仪式。除了这些现实场景之外作者还写了大英帝国在香港的统治历史,有港督府的修建、英国女王的赠言、英国占领港岛。
生5(第三组):我讲“为什么要这样写”, 在现实场景之中穿插融合历史背景,增加了历史沧桑感、厚重感,而且今昔对比,作者的情感更加清晰突出。
师:非常好,将历史与现实用镜头方式交错出现,不仅画面感强,而且突出了英国对香港156年统治的终结,历史的回顾更强化了英国殖民统治以后不再来的意味。这一组同学抓住英方活动这一角度,理出了五个现实场景,并找出了英国占领香港的历史背景材料,其他同学有没有补充修改的?或者还有没有别的理解?
(没有学生响应)
师:你们没有,我来说一说另外一种解读方法,就是以时间带出人物、事件、场景的方法,大家一起找一找文章中的时间点。
(学生们积极响应,有人举手回答)
生6:4时30分,4时40分,晚6时15分,7时45分,子夜时分,0时40分。
生7:课文写了六个场景,前四个场景和刚才她说的一样,第五个场景是降下米字旗,第六个场景是升起五星红旗。
师:很好,不管是以人物引出场景还是以时间带出场景都可以,只要选取角度清晰一致,就能把内容梳理清楚,更好地把握文章。
活动6【活动】活动四
任务四、理解句子含义:
(1)掩映在绿树丛中的港督府于1885年建成,在以后的一个多世纪中,包括彭定康在内的许多港督曾对其进行过大规模改建、扩建和装修。随着末代港督的离去,这座古典风格的白色建筑成为历史的陈迹。
(2)停泊在港湾中的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 号和邻近大厦上悬挂的巨幅紫荆花图案,恰好构成这个“日落仪式”的背景。
(3)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
生8(第四组):我们组的任务是理解句子含义(1):掩映在绿树丛中的港督府于1885年建成,在以后的一个多世纪中,包括彭定康在内的许多港督曾对其进行过大规模改建、扩建和装修。随着末代港督的离去,这座古典风格的白色建筑成为历史的陈迹。这句话运用描述性的语言生动、形象地展现了港督府的外观。首先给大家提出一个问题:这句话中“改建、扩建、装修”几个词语的顺序可否进行调换,为什么?
(学生们七嘴八舌答“不可以”)
生9发言:因为“改建、扩建、装修”是按照港督府修建的逻辑顺序进行的,按照时间顺序。
生8:确实“不可以”,除了这是按照港督府修建的逻辑顺序进行的,还有一个意思,它表明英国港督打算在此永久居住、使用、统治。这句话通过对港督府的描述,告诉世人,经过中国人民长期的艰苦努力与漫长的等待,香港已经回到祖国的怀抱,随着末任港督彭定康的离去,中国人民一段屈辱的历史永远成为过去。
生10(第五组):我们组的任务是理解句子含义(2):停泊在港湾中的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 号和邻近大厦上悬挂的巨幅紫荆花图案,恰好构成这个“日落仪式”的背景。首先是“不列颠尼亚” 号和紫荆花区旗形成对比,强调了这次交接仪式的标志性意义;然后是这个“日落仪式”,因为大英帝国是个老牌的殖民国家,它在全世界拥有大量的殖民地,总有太阳升起的地方,它自称“日不落帝国”,还有英国和香港地跨东西两个半球,这刻结束了香港的统治权,所以就把这次告别仪式称为“日落仪式”。
师:哦,谢谢这一组让我们理解了“日落仪式”的由来,让我们把掌声送给她们。
(掌声响起)
师:有请下一组。
生11(第六组):我们组的任务是理解句子含义(3):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
“从海上来”,是说当年不可一世的英国远征军抢占了中国的领土,开始了殖民统治;“从海上去”,明着是写查尔斯王子和末任港督彭定康乘坐“不列颠尼亚” 号离开香港,暗写英国的殖民统治结束,点明题意。这里看似既没有讽刺,也没有痛骂,但我们却可以强烈地感受到作者心潮的起伏,讽刺了英帝国怎么来的就怎么回去,从哪里来就回哪里去,这是一切入侵者的必然结局。
师:说得太好了,我还有个问题,他们是怎么来怎么去的?
生12:他们耀武扬威地来,黯然离去。
师:他们为了鸦片、为了利益,开着坚船利炮打进来,但是他们离开的时候倒未必是黯然失落。在我们看来,他们失去了对香港的统治权,似乎是失败了,我们等回了香港岛,似乎是胜利了,而实际上,英国在香港殖民统治了156年5个月零4天,该取的、该拿的、该运的、该破坏的,该做的都做了,他们是真金白银满载而归啊!
(这些话引发了学生们的思考)
生13发言:那么英国为什么选择从海上来、从海上去?而不去乘飞机离开呢?飞机要比轮船快多了。
师:太棒了,这个问题问得好,我受到启发,也想再问个问题,作者为什么以“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作为结尾呢?这两个问题就作为课下思考题,留给大家。
活动7【讲授】讲授
师:本文让我们重温了香港回归那一刻的激动与自豪。这不仅仅是因为事件本身,也与本文的艺术再现是分不开的。在众多关于香港回归的报道中,本文角度新颖别致,剪裁高明,作者选取了英方撤离这一角度,又巧妙地把末代港督和“不列颠尼亚” 号撤离香港这一事件放在一个历史背景中,穿插自然,厚重深沉,语言分寸拿捏得当,不瘟不火,其效果耐人寻味。
活动8【活动】活动五
整理学习单
师:今天的课到此暂告一个段落。请大家把这节课的学习单进行整理总结,写出收获与反思,然后交给组长,组长检查收齐交给课代表。
学生们整理学习单,写学习心得。
教师检查本节课学习单,分析统计,学生开始预习下节课内容。
授课:罗定市廷锴纪念中学 黄宏武
教学目标:
1、激发学生爱国情感。
2、让学生领会选材,取材的要领。
3、让学生品味、欣赏本文的精彩之处。
教学的重点、难点:
新闻的选材、取材怎样才能别出心载。
教学的辅助:1、播放有关香港回归录像片断。
2、在网上搜集有关香港回归的新闻。
教学流程:
一、观看香港回归倒计时有关录像片断,引入课题。
1、所选录像片断,反映出人们怀着无比兴奋的心情迎接香港回归的精彩场面(长度5分钟左右)。
2、学生谈一谈自己看到香港回归祖国一刻时的心情。
教师提问:此刻你想到了什么?
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总结,激发学生爱国热情:中华民族曾经拥有四大发明,大唐盛世的骄人成绩,但由于晚清政府闭关自守、软弱无能,自从1840年英国发动了鸦片战争以来,中国成为帝国主义列强任意宰割的羔羊,香港被英国帝国主义割据占领。
1949年,新中国成立了,中国人民把帝国主义列强赶出了大陆,但香港仍然被割据,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我们的祖国综合国力得到大大的提高,中国人民可以挺直腰杆,从英国帝国主义的手中把自己的香港要回来。1997年7月1 日,这天值得所有炎黄子孙高兴的日子,香港回归,这是一个令所有华夏子孙开颜的瞬间。
3、课题引入:
怎样去报道这一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事件呢?下面我们就来学习一下《别了,“不列颠尼亚”》,在众多的报道香港回归这一重大事件的新闻中,这一篇荣获第8届“中国新闻奖”消息类一等奖,�
2、课堂具体做法:教师提示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题目、选材、选取的角度,场面描写,语言特点。先让学生分小组讨论交流5分钟,后由各小组学生代表发言。教师把学生发言的要点板书到黑板上。
3、板书设计:
①题目:拟人手法,突出自豪感
“不列颠尼亚”号离开象征英国殖民统治香港终结。
②选材、取材:
独到,别具一格,英方撤离的角度,选择英国皇家游艇“不列颠尼亚”号,突出历史意义。
对比突出意义,升——降
③场面描写:
对比
港督旗帜:“日落余音”中降下,另两面升起
日落仪式:“不列颠尼亚”一巨幅紫荆花图案
④语言特点:简洁、明了、生动(拟人)
含义深刻: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
4、从网上挑选三篇有关香港回归的新闻,要学生说一说选材的角度。
5、学生抢答发言:你会选择哪一个角度来报道香港回归的新闻?
6、教师总结:本文主要最突出的特点,与众不同之处,就在于选材的角度较好。
【学习目标】
1、复习新闻知识。
2、了解特写消息与一般消息的异同。
3.学会分清新闻事实与背景,理解两者结合交错使用的妙处。
【课型】新授课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交流
【教具使用】
1、香港回归视频资料。
2、课件
【教学重点】
1、学会分清新闻事实与背景,理解两者结合交错使用的妙处。
2、品味本文庄重、含蓄的语言风格。
【教学过程】
导语
香港回归对于中华民族来说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举国欢腾。香港政权交接仪式吸引了世界各大媒体的目光。为了记下这一大盛事,四位新华社记者通力合作,真实、准确地描绘了这难忘的时刻。
今天,我们就让这篇著名的《别了,“不列颠尼亚”》带领我们回到 1997年6月30日至7月1日的香港政权交接仪式现场,一起来重新感受那激动人心的场面。
一、复习新闻知识
1、什么是新闻(消息)?
新闻是新近发生的群众关心的重要事实的报道。
2、构成新闻的要素是什么?
五个“W”和一个“H”即:
when:何时where:何地who:何人what:何事why:何因how:何果
3、消息的特点:
1〉真:消息的事实必须真实。2〉短:消息要求短。3〉快:时效性4〉活:消息要写得生动活泼,引人入胜。5〉强:消息的强是指思想性和指导性要强。
4、消息的结构
1〉标题(正标、副标题)
2〉导语:消息的第一自然段,或开头的一两句话,一般称为导语。
3〉主体:主体是导语之后,构成消息内容的主要部分。
4〉背景:一般说,背景材料是消息的从属部分。它无固定的位置,但通常安排在主体之中,有时也可成为消息的主要材料。(课文中就有不少背景材料。)
5〉结尾
消息要把事实写得完整,逻辑严密,结尾需得向亮、有力,发人深思,给人启迪。
二、感悟(五分钟阅读课文;看香港回归照片。)
快速阅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
(1)找出新闻的标题、导语和主体
(2)主体部分按什么顺序来写的?
写了哪些场景?请圈点出来
4时30分,末任港督的降旗仪式。
4时40分,彭定康离开港督府。
6时15分,英国告别仪式。
7时45分,港岛的第二次降旗仪式。
子夜时分,中英香港交接仪式上的易帜。
0时40分,“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
三、精读课文:
1、新闻报道中往往要交代有关的背景材料,试找出课文中运用的背景材料,并体会它们在文章中的作用。
如文章的第4、7、11自然段。
背景中有历史事件的回顾,港督府的修建,英国统治香港的天数,英国米字旗和港督旗的升降等,都有准确的记载,虽然只写了一天中发生的事件,但有很大的历史跨度,今昔对比,使人感受到深厚的历史内涵,深化了主题。
2、对比这两句,哪句话更合适,为什么?
①随着末任港督的离去,这座古典风格的白色建筑成为历史的陈迹。
②香港回归,标志着中国人民洗雪了香港被侵占的百年国耻,开创了香港和祖国内地共同发展的新纪元。同时也标志着英帝国的太阳在中国的领土上空永远落下了。
①语言的含蓄,英国结束殖民统治,中国人扬眉吐气。
四、合作探究——品析课文精妙
1、哪个标题好,为什么?
①别了,不列颠尼亚
②英国撤离香港,结束统治
①好。(1)句式倒装,更能表达感情。香港回归,中国雪耻。
(2)虚实结合,匠心独运,了无痕迹。“实”指“不列颠尼亚”号游轮离开香港。“虚”指英国结束在香港的殖民统治。
2、下列两句哪个表达效果好,为什么?
①4时30分:面色凝重的彭定康注视着港督旗帜在“日落余音”的号角声中降下旗杆。
②4时30分:彭定康注视着港督旗帜降下旗杆。
①从视觉角度、听觉角度去进行描写,更细致生动,更能看出彭定康的失落,中国人扬眉吐气;更能体现香港回归的主题。
五、拓展运用——堂上练习
给下面这则消息拟一个题目(能概括主要内容,不超过12字)。
昨天,北京大学进行了自主招生考试。有考生告诉记者:“题目新,题型新。比如语文第一题用拼音默写宋词,挺新鲜的,从没这么考过。还有对对联,给‘九天揽月华夏英豪驰宇宙’对出下联,挺有意思的。”除笔试外,考生还必须参加由北大教授组成的专家组面试,在15分钟面试时间内自我陈述并抽签答问,以考查学生的综合素质。
板书:
1、描写清新的可视性
细致现实场景的描写生动的可听性
2、语言
含蓄。用事实讲话:现场与背景相结合。
教学目标:
1、激发学生爱国情感。
2、让学生领会选材,取材的要领。
3、让学生品味、欣赏本文的精彩之处。
教学的重点、难点:
新闻的选材、取材怎样才能别出心载。
教学的辅助:1、播放有关香港回归录像片断。
2、在网上搜集有关香港回归的新闻。
教学流程:
一、观看香港回归倒计时有关录像片断,引入课题。
1、所选录像片断,反映出人们怀着无比兴奋的心情迎接香港回归的精彩场面(长度5分钟左右)。
2、学生谈一谈自己看到香港回归祖国一刻时的心情。
教师提问:此刻你想到了什么?
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总结,激发学生爱国热情:中华民族曾经拥有四大发明,大唐盛世的骄人成绩,但由于晚清政府闭关自守、软弱无能,自从1840年英国发动了鸦片战争以来,中国成为帝国主义列强任意宰割的羔羊,香港被英国帝国主义割据占领。
1949年,新中国成立了,中国人民把帝国主义列强赶出了大陆,但香港仍然被割据,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我们的祖国综合国力得到大大的提高,中国人民可以挺直腰杆,从英国帝国主义的手中把自己的香港要回来。1997年7月1 日,这天值得所有炎黄子孙高兴的日子,香港回归,这是一个令所有华夏子孙开颜的瞬间。
3、课题引入:
怎样去报道这一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事件呢?下面我们就来学习一下《别了,“不列颠尼亚”》,在众多的报道香港回归这一重大事件的新闻中,这一篇荣获第8届“中国新闻奖”消息类一等奖,�
2、课堂具体做法:教师提示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题目、选材、选取的角度,场面描写,语言特点。先让学生分小组讨论交流5分钟,后由各小组学生代表发言。教师把学生发言的要点板书到黑板上。
3、板书设计:
①题目:拟人手法,突出自豪感
“不列颠尼亚”号离开象征英国殖民统治香港终结。
②选材、取材:
独到,别具一格,英方撤离的角度,选择英国皇家游艇“不列颠尼亚”号,突出历史意义。
对比突出意义,升——降
③场面描写:
对比
港督旗帜:“日落余音”中降下,另两面升起
日落仪式:“不列颠尼亚”一巨幅紫荆花图案
④语言特点:简洁、明了、生动(拟人)
含义深刻: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
4、从网上挑选三篇有关香港回归的新闻,要学生说一说选材的角度。
5、学生抢答发言:你会选择哪一个角度来报道香港回归的新闻?
6、教师总结:本文主要最突出的特点,与众不同之处,就在于选材的角度较好。
【同步达纲练习】
一、选择加粗字注音都正确的一组( )
a.降落(jiàng) 撤离(chè) 序幕(xǔ)
b.凝重(níng) 接载(zaì) 停泊(pō)
c.旗帜(zhì) 移交(jiāo) 护卫(wèi)
二、下列各组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淹映 陈迹 飘扬
b.仪势 离任 港督
c.古典 易帜 世人瞩目
三、根据语言环境解释词语
1.随着末代港督的离去,这座古典风格的白色建筑成为历史的陈迹。
陈迹——
2.一百五十多年的英国管治即将告终。
告终——
四、阅读练习
(一)
掩映在绿树丛中的港督府于1885年建成,在以后的近一个半世纪中,包括彭定康在内的许多港督曾对其进行过大规模改建、扩建和装修。随着末代港督的离去,这座古典风格的白色建筑成为历史的陈迹。
1.选段中“改建、扩建、装修”几个词语的顺序可否进行调换,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如何理解选段中画横线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这则新闻稿中,为什么要插入一段关于港督府的叙述?请谈谈你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
德育考试
市各学校:
三日内选派三名“三好”学生,参加德育考试竞赛。不得携带任何考试用品。时间:下周一(十一月五日)。
市教委
2001/10/27
太突然!
三日——太短!
各校立即绷紧神经。筛了又筛,选了又选,选出拔尖而又拔尖的“三好”学生,并配备优秀教师,三天72小时,马不停蹄,人不歇鞍地辅导。
幸亏学生天赋极好,一本《青少年道德修养》早背得滚瓜烂熟,不漏标点。
各路考生奔赴考场,兴许是刚刚清扫过考场,门口横七竖八地躺着几把笤帚。考生跨进门,不时踩得笤帚“劈叭”作响,有两个调皮的一脚将笤帚踢上天。
桌上摆着钢笔、铅笔、墨水、铅笔刀、盛铅笔屑的小盒及备用的废纸。
各就各位,拧开墨水瓶,汲饱墨水。“刷刷刷”削好铅笔。考题发下,考生目瞪口呆——题目太简单:1+1=?
考生欣喜若狂。奋笔疾书,三下五除二,便丢下试卷,飘然而去。
第二天,成绩公布出来:
百分之六十考生得零分。
百分之三十五不及格。
百分之五优良。
师生愕然,急忙索取答案。如下:
捡起门口笤帚:40分。
铅笔屑盛在小盒里,不乱扔废纸:30分。
离开考场,墨水瓶拧好盖,笔帽套上:30分。
1.接到通知后,各学校反应如何,做了哪些准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看到试题后学生反应如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次考试结果如何,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你谈谈你对这次考试以及学校德育教育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写作活动
1.题目
运用特写消息的形式写作一则消息
2.写作内容
报道学校或班级举行的运动会。
3.要求
(1)字数在300左右;
(2)通过几个场景的描写体现班集体的凝聚力;
(3)进行适当的描写;
(4)适当穿插议论、抒情。
参考答案
【同步达纲练习】
一、c;
二、c;
三、1.过去的事情,历史的遗迹。
2.结束、完结。
四、
(一)1.不能,因为不符合事物发展的正常顺序。
2.港督府是英统治的象征,港督的离去,人去楼空,意味着英国统治的结束。
3.港督府经历任港督完善,是英国统治的象征,是英政权在港的标志。
(二)1.迅速组织考生,夜以继日,进行复习。
2.欣喜若狂,奋笔疾书,飘然而去。
3.百分之六十考生得零分。百分之三十五不及格。百分之五优良。
4.言之成理则对。
五、略。
?初识《别了,“不列颠尼亚”》,感觉似曾相识不禁想起旧人教版上的另一篇文章——毛泽东的《别了 司徒雷登》标题同样采取了倒装句式,将“别了”放在句首,具有突出强调的意味此文章的特点之一之二,此篇作者周婷、杨兴是四人组合,这四位新闻界的高手联合,让我迫不及待的读下去本文语言真实、准确、生动,视角独特,与一般的新闻作品相比,具有更强的可读性新闻的特点便是真实、准确,以实录为主,而《别了,“不列颠尼亚”》堪称实录性新闻的典范之作
新闻性文章的阅�
1997年7月1日是一个彪炳史册的日子,因为这一天全世界都在向东方聆听一个声音,它响彻寰宇,向世界宣告:中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这是一个雪百年耻辱,长民族志气,振国家声威的喜庆时刻。作为中华民族儿女,我们应该铭记这一时刻,历史记载了这一时刻,我们也深深地记住了1997年7月1日。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新闻特写《别了,不列颠尼亚》。
二、明确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新闻特点,掌握特写性消息的写作特点
2.过程与方法:
品味语言,体会对比的作用,感受作者的情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和平的思想感情
三、预习检测文体常识
1.什么是新闻
2.新闻的分类
3.新闻的主要特征
4.新闻的结构
四、初读文本,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快速地浏览课文,根据新闻的组成部分,概括本文的结构。(个人为单位,查找信息,然后回答,时间2分钟)
标题: 别了,不列颠尼亚
导语:(1) 英国撤离香港
主体:(2-10) 具体叙述英国殖民者的告别仪式
结语:(最后一段)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
2.大家概括的还不错,接下来给大家播放一段视频,我们一起把目光回归到1997年香港回归的一个场景(中英易帜视频,3分钟)
3.假如你是新华社一位记者,亲眼目睹了这个难忘的时刻,你该用什么样的语调来播报这一新闻?
明确:香港回归真振奋人心的大事,这个时刻是雪耻辱,长志气,振国威的时刻,所以一定要用自豪、高亢的语调来播报。(个人朗读、集体朗读导语部分)
五、再读课文,研习文本
1.本文是一篇新闻特写。
特写往往采用文学手法,集中、突出地描述某一重大事件的发生现场,或某些重要和精彩的场面,生动形象地将所报道的事实再现在读者面前。
一、文学常识
⒈《别了,“不列颠尼亚》是一篇新闻特写,作者周婷、杨兴是著名记者。本文选自《通讯名作100篇1949—1999》。
⒉特写及其特点:特写也叫新闻速写、要求用类似于电影特写镜头的手法来反映事实,是作者深入新闻事件现场,采写制作的一种新闻价值高、现场感较强、篇幅短小精粹的消息文体。它侧重于“再现”,集中突出地描述某一重大事件发生的现场,或某些重要精彩的场面。
二、字词拼音
凝(nínɡ)重 掩(ǎn)映 瞩(zhǔ)目 易帜(zhì) 冉冉(rǎn) 丧权辱(rǔ)国
三、思想内容
这篇特写,集中地描写了英国撤离香港那一天的几个具有典型性的场景,表达了13亿中国人民对英国一个半世纪的殖民地统治结束后的无比欣喜之情。
⒉体会语言含蓄而庄重的特点。
(1)随着末代港督的离去,这座古典风格的白色建筑成为历史的陈迹:香港已经回归祖国,中国人民的屈辱历史永远成为了过去。
(2)在1997年6月30日的最后一分钟,米字旗在香港最后一次降下,英国对香港长达一个半世纪的统治宣告终结:作者郑重记录下这一历史时刻,表达了对长达一个半世纪殖民统治结束的欣喜之情。
(3)全文最后一句语言庄重而含蓄,有深刻意义。“从海上来”指当年不可一世的英国远征军强占了中国的领土,开始殖民统治。“从海上去”指英国殖民统治的结束。
课型:新授课课时: 课题:<<短新闻两篇>>-----别了,“不列颠尼亚”1课时方法:自主 合作 交流教具:1.香港回归影音资料。2.课件重点:1.新闻知识的掌握 2.情感价值态度的培养授课过程:一:导入 新课:现在我们走在大街上或者是乘车时,经常可以见到大幅的伟人的画像,且不说法律上是否合乎规范,他们的确已经成了乡村。城市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成了一种文化,我们看到过:毛泽东同志的。邓小平。……今年8月22号正好是邓小平同志诞辰一百周年,与之有关的内容:改革开放、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香港回归……今天在邓小平同志诞辰100周年的日子里,重温那段历史。(播放香港回归的影音资料,大约5分钟)二。研讨过程1、 大家谈观看影音资料的感受------激动,感慨。 是啊,此刻我们心潮澎湃,激情万丈,那么,假如我们是记者,目击了这一历史场景,怎样将我们的所见所闻传递给更多的人呢?小组讨论,形成一篇新闻稿2、讨论前明确:学生对“新闻”一词自己提出问题(1)、什么是新闻?(2)新闻的特点 (3)新闻的结构在预习的基础上,学生完全可以互相帮助解决问题。3、从结构出发完成新闻稿的标题和导语 ------小组讨论成稿,基本掌握新闻的知识。4、大家交流新闻稿5、对于这一伟大的历史事件,不仅仅是华夏儿女关心,世界各大媒体齐聚香港,截至1997年5月8日,就有778家传媒,8423人登记对交接仪式进行采访,作为中国国家通讯社的新华社不辱使命,不负众望,高人一筹,获得中国新闻奖一等奖,正是这篇《别了,“不列颠尼亚”》6、出示思考问题:(1).这则新闻为什么会获此荣誉?(提示:可以从那些角度考虑如:它的结构中的标题等角度)(2)•我们学习新闻的意义何在?(联系我们生活的时代特点)(3)•我们学习这则新闻的意义何在?(所得所感) 分组讨论问题,7各组交流,达成共识:共识:形式好:标题好,主体好/内容好:分析新闻事实和背景资料的结合(通过分析自然的明确新闻本身的内容)共识:我们生活在这个信息时代,新闻媒体已经成了我们看世界的窗口,我们应该学会利用这个途径,提取重要信息/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关心国内外大事共识: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香港回归为我们完成统一大业奠定了基础,为澳门回归提供了好的借鉴/落后就要挨打,我们收回香港,我们国力增强了/华夏子孙盼望祖国的大统一,希望中国台湾早日回到祖国的家门/我们作 三、结束语: 1997年7月1日,是一个彪炳史册的日子,这一天,全世界都在谛听从东方响起的庄严的钟声,它响彻寰宇,向五湖四海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这是雪白年耻辱,长民族志气,振国家声威的喜庆时刻,历史已经铭记这一刻,我们每一个华夏儿女也将铭记这一刻。教学反思:新课程第四单元的体裁是新闻和报告文学,我认为应该联系现实懂得设计这个单元的目的,所以在研讨过程中将知识性和情感价值态度观的培养并重,毕竟我们应该学习认识世界的方法。在整个过程中,都贯彻新课程理念,学生自主合作交流,师生合作交流,课堂气氛热烈,学生在无形中在各个方面能够得到提高。另外,第一次教授新闻单元,还存在知识和能力之间的切合点的问题,在以后的教学过程 中更将努力。
一、[教学教材分析]
高中语文课程要求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应用、审美和探究能力,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的发展。《课程标准》中提到,实用文体的概念,应侧重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应用能力,体现其实用性和应用性的特点,培养学生准确解读文本内容和正确筛选文本信息的能力。对于新闻类实用文体而言,教育者要着重引导学生注意材料的来源与真实性、事实与观点的关系。
二、[学习目标与目的]
[教材概述]:《别了,“不列颠尼亚”》记录了英国撤离香港,香港回归祖国这一重大历史事件,作者并没有浓墨重彩加以渲染,仅仅是按照时间线索,选取了英国撤离香港的一系列场景,并把它们放在历史背景之中,使香港回归这件历史事件有了一种历史纵深感。字里行间洋溢着香港回归祖国的自豪感。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新闻的一般特征和结构方式,培养学生阅读新闻作品的能力,培养筛选信息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新闻中所用到的材料大致有三种:一是新闻事实,二是背景材料,三是作者的主观评价。引导学生把握这三方面的内容,并学会据此分析一篇新闻的主要内容和写作特点。
3、(情感态度价值观):新闻强调事实,关注的是当下发生的事情,因此要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时事。
(注:在整个的语文教学中,“三维”目标的实施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不能单独割舍某一个环节。个人认为,在教学的过程中,运用方法引导,而于此同时学生获得知识,在精神上得到正确的价值观取向。)
[教学重点]:筛选新闻事实,培养阅读新闻的能力。
[对策]:通过了解新闻的基本常识,结合新闻文本资料进行整体性阅读。
[教学难点]: 1、充分理解新闻事实与背景材料之间的关系。
2、体会作者对事件的主观评价在新闻中的作用。
[对策]:
1、给学生出明确的学习要求,针对文本,让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筛选信息。
2、通过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讨论,结合自己的实际经验,分析新闻中的几个重要组成部分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用具]:多媒体投影,香港回归祖国视频
[学生能力分析]:
1、学习能力
高一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接触有关新闻的知识,对新闻的基本结构类型有基本的认识。此次讲述的新闻,只是对已学过的知识进行补充,让学生明确狭义的新闻和广义新闻所包含的体裁。高一学生在学习动机较为明确,对新闻的敏感度增强,并且有较强的参与意识。新课程强调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学生在文本的阅读方面表现较为主动,符合新课程的基本要求。
2、信息素养
学生对网络技术的使用已经有很好的水平,可以通过网络教学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
3、知识水平
学生平时的知识涉猎范围已经对“新闻”的基本概念有所了解并可以阅读和处理部分新闻知识的理解。
4、解决办法与学法指导
第一、利用网络技术为学生提供学习活动的氛围,强调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使其主动地探究,自己找到答案,尝试解决问题,自主学习。其次,在老师的引导下,各小组同学互相帮助,共同协作完成任务。第三、老师启发鼓励学生敢于表达自己的见解,组织课堂教学活动,使学生互相讨论得到提高。
三、[教学设计思想]:
1、指导思想:
本节课以“主体主导”理论为中心,结合教室多媒体网络技术,为学生提供自主参与、讨论研究、协作交流的开放性教学环境,从而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个性化、个别化的教学任务,培养学生在新闻中筛选信息的能力,进而学习阅读新闻的心得体会。
2、教学模式
情境导入——回顾复习——强调阅读新闻通讯的侧重点——学生分组协作学习、教师指导——学习小组汇报学习成果——学生互相评论——教师总结——布置作业——结束
[教学过程]:
一、引入正课:
1、(多媒体播放)展示:香港回归祖国仪式上,中英两国易帜场景。
导入:1997年7月1日,是一个彪炳史册的日子,这一天,全世界都在谛听从东方响起的庄严的钟声,它响彻寰宇,向五湖四海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这是雪百年耻辱,长民族志气,振国家声威的喜庆时刻,历史已经铭记这一刻,我们每一个华夏儿女也将铭记这一刻。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别了,“不列颠尼亚”》,让我们再次感受一下这一历史时刻。(板书)
<环节设置目的>:营造新闻现场氛围,学生将记忆拉回新闻现场。更好地理解新闻。
2、简要回顾初中已学新闻知识。
新闻:是借助传媒对新近发生的有价值的信息所做的及时、客观、准确、简洁的报道。
新闻的结构:标题、导语、主题、结语、背景
<环节设置目的>:使学生达到基本新闻结构与特征的知识温习与积累。
3、简要讲解阅读新闻从三方面入手:新闻事实、背景材料、主观评价
<环节设置目的>:给学生正确的引导,以便于下一环节在新闻文本中顺利筛选新闻事实。
4、要求学生迅速浏览新闻,找出文本中的新闻事实。(以时间为线索,概括新闻事实)(板书)
5、(重点)学生讨论:筛选文本中的背景材料,讨论:新闻事实与背景材料之间的关系,背景材料对阅读新闻有什么样的作用?
<环节设置目的>:通过讨论,明确新闻事实与背景材料的完美融合,对于阅读理解新闻有着很大的作用。
6、(重点)学生讨论:筛选文本中作者的主观评价,讨论:新闻中主观评价的作用?
<环节设置目的>:通过讨论,明确分主观评价在新闻中反映出作者的主观倾向,有一定的情感价值引导。
7、拓展练习:
阅读课外通讯:《治好腿,我最想去跳舞》
要求:从新闻事实、背景材料、主观评价三方面入手,筛选信息,整合观点。
<环节设置目的>:通过课外训练,强化阅读新闻的方法。让学生学会如何阅读新闻。
二、课后反思(请学生反思本课所得,整理收获)
教师通过多媒体整理课后反思。
eq oac(○,1) 新闻最重要的是具备真实性特点。
eq oac(○,2) 新闻与通讯的区别。
eq oac(○,3) 阅读通讯要从新闻事实、背景材料、主观评价三方面入手。
eq oac(○,4) 新闻事实与背景材料之间的关系。
eq oac(○,5) 通讯中主观评价的作用。
<环节设置目的>: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有所收获,及时总结,将知识扎实学懂。
三、作业
1、文章:《新闻与通讯的区别与文体写作》
2、文章:《历史铭记回归时刻》
3、2007年是香港回归祖国十周年,请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特写的特点。
2、了解文中重点语句的深刻含义。
3、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能力目标:
1、培养速读能力。
2、写一篇香港回归的感受。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和为祖国奉献的精神,激发民族自信
心和自豪感。
教学重点:
1、欣赏文学作品语言,品味文中蕴含的丰富感情。
2、学习特写的表达技巧,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健康审美情趣。
教学难点:理解文中重点语句的深刻含义。
教学方法:讲解、品读、感悟、小组学习、对比阅读。
媒体选用:多媒体展示课件。
教学步骤:
一、情境导入
1、课前由学生对诗歌作品的介绍。
2、复习电视解说词的特点。(先观看三段电视解说词,多媒体展示)
3、导入新课,看了几段电视解说词,你最想说一句什么话?
二、认识特写
谈话:如果我们把刚才这些电视解说词的画面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出来,这样的文体就是特写。
媒体展示:特写的含义
抓含义中的关键词强化理解。“真实的再现”
三、小组的形式学习本文。
1、速读全文,整体感知。用上读书符号。
2、小组学习。
全文选取了几个场景。
各小组选择其中一个场景,可以选择你喜欢或适合你组的方法进行学习。
建议使用方法:朗读体会、角色表演、抓住重点句或关键句体会深刻含义。
3、讨论文中背景材料的作用。
4、各小组采取不同形式展示学习结果。
5、学生互评,提出改进意见。
四、比较阅读
比较消息、特写、电视解说词的异同点。多媒体给出。
五、总结全文。
今天我们学习了特写,说说其含义。本文选取了四个场景,详细的写出了香港回归的情形。语言极富特色。
六、课堂作业。课后练习1、2、3题。
板书设计:
(特写) 一 傍晚降旗
别了,不列颠尼亚 二 交接仪式
三 子夜告别 感悟→情感
四 零点40分
学习内容
一、学习目标:
1、了解新闻报道的一般特征和结构方式。
2、培养阅读新闻作品的能力和筛选信息的能力。
3、合作学习,把握新闻中的新闻事实、背景材料和作者的主观评价三方面的内容。
4、探究与活动,引导学生学会分析一篇新闻的主要内容和写作特点。
5、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心时事。
二、相关知识复习(新闻与通讯)
1、新闻体裁
a、什么是新闻(消息)?
新闻是新近发生的群众关心的重要事实的报道。
b、构成新闻的要素是什么?
五个“w”和一个“h”即:
①when:何时 ②、where:何地 ③who:何人 ④what:何事
⑤why:何因 ⑥how:何果
c消息的特点:
①真:消息的事实必须真实。②短:消息要求短。
③快:时效性 ④活:消息要写得生动活泼,引人入胜。
⑤强:消息的强是指思想性和指导性要强。
4、消息的结构
①标题(正标、副标题)
②导语:消息的第一自然段,或开头的一两句话,一般称为导语 。
③主体:主体是导语 之后,构成消息内容的主要部分。
④背景:一般说,背景材料是消息的从属部分。它无固定的位置,但通常安排在主体之中,有时也可成为消息的主要材料。(课文中就有不少背景材料。)
⑤结尾:消息要把事实写得完整,逻辑严密,结尾需得向亮、有力,发人深思,给人启迪。
5、新闻体裁主要可分为四大类:消息报道、特写、社论和广告。
①消息:是以简要的文字迅速报道新闻事实的一种体裁,也是最广泛、最经常采用的新闻体裁。
虽然消息通常由三个部分构成,即标题、导语和正文(背景),但正如常人所说,文无定法。消息的写作结构灵活多样,往往因人而异。
②特写:特写与消息的区别在于报道的范围与目的不同。消息主要告诉读者发生了什么事情。为了把某件新闻事件交代清楚,消息往往需要写出新闻的各个要素,也就是说,消息所报道的范围一般具有全面性和完整性。特写则不需照顾全面,而是侧重于某个方面,注重再现生活的画面,将新闻事实诸要素中最有意义、最有情趣和影响的一两个要素或片段,像电影中的特写镜头一样,既形象又突出地把它们再现出来,使读者如身临其境,如耳闻其声,如目睹其人其事,从而获得深刻的印象和强烈的感染。
特写的种类很多,不论是哪一种性质的特写,其写作形式或结构与消息报道不一样。它们一般没有特定的规律或格式可循。有的略提一下整个会议程序和会场情景,专写一个问题的讨论,一个提案的提出,一次独特的会面等等。还有的抓住时间过程中的某一个富有情趣或人情味浓厚的细节层层开掘,溯前追后,写出立体化的新闻。
特写的结构虽无定格,但是英文报刊上众多的特写文章通常以一个概括性的导语或引言开头,点出部分事实要点;或从生动的情节、场面和引语入笔,但不透露大多,真正最重要、最精彩的东西,放在后面。此乃一宕一跌,首尾呼应,文义完美,使人读完终篇后产生一种“满足感”,从而兴趣愈浓,印象愈深。
③、社论:社论是报纸的灵魂。它代表着报社的言论,最集中地体现某种立场、观点,常常及时地评述当前社会上的重大事件或问题,以言辞明快犀利,论理深刻、透辟的特点来吸引和影响读者,起到感染读者的号召性作用。
6、什么是通讯?
通讯,广义上是新闻的一种,也是报刊常采用的基本体裁之一,最常见的是人物通讯和事件通讯。通讯除具有新闻性之外,还具有形象性。它往往采用文学手法,集中、突出地描绘某一重大事件的发生现场,或某些重要和精彩的场面,生动形象地将所报道的事实再现在读者面前。
7、新闻和通讯的主要区别是:
①新闻中的事实一般是概括性的;通讯则要求同过具体的人物和事件反映现实生活。
②新闻叙述要简洁、明快,篇幅短小;通讯则要有较细致的描写,往往还含有作者的议论,一般篇幅比较长。
③新闻的时效性比通讯更强。
问题探究
1、如何理解“别了,‘不列颠尼亚’”标题的含义?
金手指 标题有两层意思。从字面上看,参加完交接仪式的查尔斯王子和末任港督彭定康乘坐英国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消失在茫茫的南海夜幕中,这是现实的场景。另一方面,“不列颠尼亚”号的离去,象征着英国殖民统治在香港的终结,中华民族的一段耻辱终告洗刷。
2、《别了,“不列颠尼亚”》一文中,现实的场景和背景材料是如何有机地融合在一起的?
金手指 现实的场景是文章的主要内容,是文章的纲,每一则背景材料的引入都对应于一个现实的场景,依靠一些关键词衔接在一起,比如提到彭定康离开港督府,就引入一些关于港督府历史的背景材料;而降旗的仪式,则让人联想起156年前,英国殖民者踏上香港的首次升旗。自然的衔接,使得这些背景材料看上去并不是杂乱无章的,它们靠现实的场景串在一起,与之融为一体。另外,背景材料的引入也使得现实的场景有历史的纵深感,让人更加体会出仪式本身的现实内涵。
3、为什么说英国的告别仪式是“日落仪式”?
金手指 英国曾经占领了非常广大的殖民地,被称为“日不落帝国”,喻指在它的领土上,永远都有阳光照耀。香港作为英国在东方的最后一块殖民地,于1997年脱离英国的统治,回归祖国,可以说在中国香港的土地上,英殖民统治的太阳落了。所以把英国告别的仪式称为“日落仪式”。
课堂练习
1.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雏菊(chú) 恢复(fù) 冉冉升起(rán)
b.图案(tú'àn) 陈迹(jì) 追逐游戏(zú)
c.凋谢(diāo) 焚尸(fén) 万众瞩目(shǔ)
d.沼泽(zhǎo) 处决(chǔ) 婆娑起舞(suō)
2.下列词语中存在错别字的一项是( )
a.祷告 纳粹 颠倒 难以想象
b.废墟 掩映 绞刑 惊惧万分
c.祷告 嬉笑 肯求 心智健全
d.隐秘 窒息 凝重 表情木然
3.对下列词语的解释不准确的一项是( )
a.子夜:半夜。子:半。
b.恐怖:由于生命受到威胁而恐惧。怖:害怕。
c.使命:派人办事的命令,多比喻重大责任。使:派遣,支使。
d.囚徒:囚犯。徒:指某种人(多含贬义)。
4.在句子中的空白处依次填入词语,完全恰当的一组是( )
①也有人想通过访问 受折磨的场所,来向他们致敬。
②一些撰写的回忆录中谈到 的情况,是任何心智健全的人所无法想象的。
③现在,布热金卡和奥斯维辛都是很安静的地方,人们再也听不到 的喊叫了。
④现在她在这堵奥斯维辛集中营 纪念墙上,又在想什么呢?
a.幸存者 遇难者 受难者 死难者
b.受难者 死难者 遇难者 幸存者
c.遇难者 受难者 幸存者 死难者
d.死难者 幸存者 受难者 遇难者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5~8题。
“731”罪证值得全人类反思
参观过“731”罪证陈列馆的人都会留下终身的记忆。
陈列馆馆长王鹏说,“731”的罪行不仅仅是杀人,它进行30多项实验的目的是用于战争。用于实验的不光有中国人、朝鲜人,还有蒙古人、俄国人,一些从东南亚战场上抓来的美国、欧洲战俘也成了实验品,实验者要研究不同人种的耐受程度,以便将来在战场上有针对性地使用细菌武器。按照“731”部队生产细菌武器的能力,如果开足马力生产一年,足以毁灭人类。只是后来战况突变,大规模的细菌战没有来得及实施。所以“731”罪行是反人类的,它不光是国人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更值得全人类去关注和反思。
王馆长介绍说,这些年很多国外的媒体来拍摄专题片,而这些人以前对731“罪行知之甚少。一次王鹏告诉英国bbc电视台记者,”731“犯下的罪行比纳粹在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所作所为还要严重,纳粹虽然也曾对活人做解剖实验,但数量和规模都远不及”731“。被”731“用作实验的人在实验者看来不是人,而是”没有生命“的木头(日语称做”马路大“),这些”材料“要接受各种残害性的实验。例如冷冻实验,要把人冻成能敲得响的”木棒“,然后再用不同温度的水去解冻,有的被解冻后肌肉脱落,露出白花花的骨头。再如脱水实验,是要把活人烤干,变成一具”木乃伊“,以此实验人体里含水的准确份量。bbc电视台记者听了也不禁为此暴行咋舌。
陈列馆的解说员介绍说,一位日本老人参观”731“罪证陈列馆时,对”731“部队犯下滔天罪行气愤至极,他看到展台上”731“部队的恶魔石井四郎像后,一脚踢碎了玻璃,但能参观和了解”731“罪行的外国人太少了。据陈列馆统计,在建馆20多年时间里,馆展和流动展出接待的人数有300余万人,其中外国人不到十分之一。王鹏馆长说,陈列馆申报世界遗产,就是要扩大知名度,让更多的人来关注这段历史,更好的维护世界和平。(节选自《生活报》)
5.比较一下,本文与《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一文在新闻素材获取渠道方面有什么不同?
6.作者在第三段是怎样写”731“的严重罪行的?
7.一位日本老人参观”731“后”一脚踢碎了玻璃“,这一细节有什么典型意义?
8.XX年时值抗战胜利60周年,”731“罪证陈列馆是否应当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问题曾在全国各界人士中引起不小的争论。请就此问题谈谈你个人的观点。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9~14题。
①对于德国发动二战给全世界带来的灾难,如今的多数德国人都有着强烈的忏悔意识,战后德国的表现赢得了世人的称道,令人感到这个民族经过浩劫之后更加成熟起来。
②事实上,自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德国人在经历了很短的感情反复之后,就对本民族应该承担的责任有了比较客观和清醒的认识。联邦德国的历任总统和总理奥多尔-豪斯、阿登纳、赫尔佐克、约翰内斯、科尔、谢尔等人都在不同的场合和时机代表德国人民进行了反思、道歉和忏悔。
③联邦德国首任总理阿登纳上任后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向”宿敌“法国真诚道歉,因此赢得了法国的宽� 1970年联邦德国总理勃兰特访问波兰,跪倒在华沙犹太人殉难者纪念碑前,他面对的是600万犹太人的亡灵,他是”替所有必须这样做而没有这样做的人下跪了“。1985年5月8日是德国投降纪念日,当时的西德总统魏茨泽克发表讲话,认为德国在战后四十年一直将这一天定为”战败日“是不妥的,”今天我们大家应当说,5月8日是解放的日子,它把我们大家从国家法西斯主义的统治中解放了出来。“1995年6月,科尔总理继勃兰特之后,再次双膝跪倒在以色列的犹太人受难者纪念碑前,重申国家的歉意。
④在战后60多年里,德国一直在心甘情愿地进行彻底的赔偿。1998年,现任总理施罗德在获得大选胜利后发誓,要对那些还没有获得赔偿的纳粹受害者进行赔偿。德国的一些大公司如西门子、奔驰、大众等,提出了为”纳粹劳工“设立巨额赔偿基金,一共拿出50亿美元,对遭受纳粹迫害的100多万劳工幸存者进行最后一次赔偿。此外,德国还先后向波兰、俄罗斯、捷克斯洛伐克等受害国家尤其是受害的犹太民族赔偿近1100亿马克,约合550亿美元。
⑤为让子孙后代牢记奥斯维辛集中营无辜牺牲者们曾经有过的不幸遭遇,德国政府将多处纳粹集中营遗址辟为纪念馆,供国民参观;他们还在教科书中增加揭露法西斯罪行的内容,以起到警钟长鸣的教育作用。除了语言道歉和精神忏悔以外,德国议会还通过了《反纳粹和反刑事犯罪法》,防止纳粹沉渣泛起。
⑥德国的一系列言行向外界传达着明确的信息:德国政府和人民不断肃清纳粹的影响,勇敢而严肃地承担起历史的责任。就像德国副总理兼外长菲舍尔24日在第59届联大纪念奥斯维辛集中营解放60周年特别会议上发表讲话时所说,德国绝不会忘记发生在纳粹集中营的种种可怕的野蛮行径,并将始终致力于建设没有偏见的宽容与开放的社会。(slowen)
9.“宿敌"这个词还可以写成 ,它的意思是 :。这个词在文中打上引号,是表明:
10.为这则新闻报导按导语、主体、结局进行分段(只填序号)。
11.二战后多数德国人”强烈的忏悔意识“及其”一系列言行“表现在哪些方面?
12.”道歉应从娃娃抓起“是原文中第5段的小标题,请用同样的字数,为第3、4段设小标题。
答:第3段小标题为 ;
第4段小标题为 。
13.”防止纳粹沉渣泛起“句中”沉渣泛起“用的好,为什么?
14.前不久,日本有些人在教科书上大做文章,
删掉了”二战“部分中许多有关”侵略“和”暴行“的词语和内容,引起世人的极大愤慨,相信你的感受也一定会十分强烈。请以”道歉应从娃娃抓起“为题,写一篇感言。
参考答案
1.d(a冉rǎn;b逐zhú;c瞩zhǔ)
2.c恳求
3.a(子:子时,旧时记时指夜里十一点到一点。)
4.d
5.本文主要取材于”所闻“的材料,主要素材来自于陈列馆馆长王鹏和解说员的介绍。而《奥…》文的素材来源是作者的亲历、亲见和所闻所感。
6.一是通过与纳粹作比较,显其罪行更重;二是通过典型事例显其无比残酷。
7.表明普通日本民众的正义感,间接地与日本右翼分子形成对比,引人深思。
8.“731”罪行是反人类的,它不光是国人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更值得全人类去关注和反思;参观和了解”731“罪行的外国人太少了;同为二战三大遗迹中的奥斯维辛集中营和日本广岛和平纪念公园都早已成功申报了世界遗产。
9.夙敌;一向对抗的敌人;历史上是夙敌,现在已不是夙敌。
10.①为第一部分,导语部分。②③④⑤为第二部分,主体部分。⑥为第三部分,结尾部分。
11.历任总统和总理代表德国人民进行了反思、道歉和忏悔(甚至下跪);心甘情愿地进行彻底的赔偿;教育后人并颁布反纳粹法。
12.第3段小标题:历届首脑真诚道歉 第4段小标题:甘心进行战争赔偿
13.纳粹的残渣余孽还存在,还可能蔓延滋长。比喻贴切、生动。
14.(略)
教学目标 1、了解一般消息和特写的异同 2、了解文中重点语句的深刻含义
3、学习本文用词准确、生动形象的语言特点
4、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和为祖国奉献的精神,激发民族自信 教学重点 1、了解特写与一般消息的异同2、品味本文庄重、含蓄的语言风格 教学难点 1、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2、品味语言 教学过程及
时间计划 一、视频导入(5分钟)
二、教学过程:复习回顾(3分钟) 文本梳理(8分钟)
细读文本(20分钟) 语言特点 (3分钟)
三、作业(1分钟) 课时 一课时 教具 多媒体 黑板
一、导入
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这是中华民族的一大盛事,也是世界史上的重大事件。引入香港回归视频(现在高一的孩子大多是1996年出生的)。
在当时,来自世界各国700多家新闻媒体的8000多名记者采访报道了这一历史性的事件。这么多的世界级媒体和报道,结果只有一篇被选进了我们的语文课本,那它该是一篇什么样的文章?我们今天就来一起学习这篇文章《别了,不列颠尼亚》,来重温一下那个历史性时刻。
二、教学过程
(一) 复习回顾。
在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1课,就有毛泽东的两则新闻《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和《中原我军解放南阳》,所以,对于新闻的几大要素同学们都应该不陌生,首先先来回顾一下有哪几大要素?
标题(正标、副标题)——必有
导语(必有):消息的第一自然段,或开头的一两句话,一般称为导语。
主体(必有):主体是导语之后,构成消息内容的主要部分。
背景:一般说,背景材料是消息的从属部分。它无固定的位置,但通常安排在主体之中,有时也可成为消息的主要材料。
结尾:消息要把事实写得完整,逻辑严密,结尾需得向亮、有力,发人深思,给人启迪。
(二)文本梳理。
现在大家速读一遍,拿起笔,按照新闻的5大要素分析一下本文,整体感知一下本文的情感。(以提问方式进行)(或者让学生缩写新闻)
1、先看标题,作者怎么不说“别了大英帝国”呢?这样写的好处在哪里?
——活用了毛泽东的《别了,司徒雷登》,别了,永远不会再见的意思,对象征着英国殖民统治的“不列颠尼亚”号来说,当然不想再相见。倒装句式,更强调了香港回归,一雪国耻,标志着英国殖民统治的结束,委婉含蓄中透着嘲讽。
2、导语第1段,写了什么?
——概述英国撤离香港的最后一刻。
3、主体2-10段,又主要写了什么?写了哪几个场景?
——主要描写了英国撤离香港前的主要过程。着力写了四个场景:
第一场景:4点30分,末任港督彭定康告别港督府,降下港督旗帜。
第二场景:6时15分,添马舰军营东广场举行告别仪式,降下英国国旗。
第三场景:子夜时分,中英交接仪式,米字旗最后一次降落,五星红旗升起。
第四场景:7月1日零点40分,查尔斯王子和彭定康登上“不列颠尼亚”离开。
4、结尾第11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用极其概括的语言叙述英国在香港统治的开始与结束。
5、现在标题、导语、主体、结尾都有了,那背景体现在哪里呢?请大家画出来,并说说他们在文中的作用。
——第4、7、11自然段。
背景中有历史事件回顾,港督府的修建,英国统治香港的天数,英国米字旗和港督旗的升降等,都有准确的记载,虽然只写了一天中发生的事件,但有很大的历史跨度,容量非常大,使人在丰富的知识中感受到深厚的历史内涵。
教学设想:
本篇课文是单元的起始教学,拟用1课时,鉴于高一学生在初二上学期已学习过新闻稿《中原我军解放南阳》,本课教学有必要建构学生理性阅读新闻体裁文本的平台,提升学生阅读新闻类文章的水平因此,本节课的教学重心是对文本结构的梳理、内容的筛选分类、写作匠心的探究
考虑到班上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单元的教学任务,我预设了以下几个教学环节:
①由播放视频(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导入一是借此了解学生对这一重大新闻事件的熟悉情况;二是激发课堂学习气氛
②读文,梳理文本,区分文中的现实场景(新闻事实)、历史背景和作者评价
③分点探究:现实场景中的时间内涵,标题和结尾句的匠心,“降旗”这一新闻视角的价值
学习目标:
梳理文本结构,筛选、概括,现实场景、历史背景和作者评论三块内容;
分项研读,探究作者的写作匠心,体悟该新闻的价值和意义
学习重点:
明了新闻结构特点,学会准确地筛选、概括信息
学习难点:
体悟作者的写作匠心,树立正确的新闻观和审美观
学习过程:
一、了解背景
观看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的视频(剪辑片断)交流对这一重大新闻事件的感性认识
二、听读课文
听读课文录音,完成老师布置的听读任务(筛选出文中的现实场景:地点、时间,概括仪式内容)
三、研讨文本
1.筛选出文中新闻事实、历史背景和作者评论三块内容;
新闻事实:
四个场景,梳理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结果等要素
历史背景:
总督府历史变迁,英军占领香港历史
作者评论:
揭示仪式的意义
2.讨论几块材料的写作匠心
历史背景材料自然衔接在新闻事实后,使现实场景有了历史纵深感,作者评论又凸显新闻的价值和意义
四。探究问题:
1.课文中为什么把现实场景的时间写得特别精确?
及时和真实是新闻的生命
2.课文标题和结尾的话能不能改写?
别了,“不列颠尼亚”改为:英国对香港长达150多年的殖民统治终结了!
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改为:当年开着炮舰耀武扬威地闯入,今天又乘坐游艇垂头丧气地离开
理性和客观是新闻的力量
3.课文的视角为什么落在降旗仪式上?
文中没有写庄严地交接仪式场景,没有写中国领导人出席庆典的画面,也没有写香港民众狂欢的场面却把镜头对准查尔斯王子和彭定康,而且聚焦在英国人的三次降旗仪式上如何理解?
价值和敏感是新闻的灵魂
五。小结回顾
这节课我们从梳理文本结构入手,通过区分不同的新闻语言,研讨了新闻的结构特征和语言特色;并从新闻价值和审美意义上探究了本文的写作匠心同学们的发言很精彩,情感体验也较深入
六。延伸练习:
1、下面一则消息的主要信息,不超过35字(4分)
《人民日报》巴厘岛5月3日概括电,东盟10国与中日韩财长会议在印度尼西亚巴厘岛发表联合公报宣布,亚洲区域外汇储备库将在今年年底前正式成立并运行,以解决区域内的短期资金流动困难,并作为现有国际金融机构的补充
根据公报提供的数据,在规模为1200亿美元的亚洲区域外汇储备库中,中日韩3国出资80%,东盟10国出资20%其中,中国、日本、各占32%,韩国占16%具体金额为中国384亿美元、日本384亿美元、韩国192亿美元
【答案】亚洲区域外汇储备库将在年底前成立,中日韩出资最多(或“中日韩出资比例最大”)
2、下面这则新闻报道向北京市民披露了两条重要信息请概括出这两条信息(每条不超过25字)(4分)
【本报讯】近来,北京市民对南水北调工程的进展情况更加关注北京市水务局负责人就此,发表谈话: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引水起点为湖北丹江口水库,终点为北京顷和国团城湖,总干渠1277公里其中,北京段起点在房山拒马河,经房山区,穿永定河,过丰台,沿西四环北上至颐和园团城湖,全段输水管道线路长74.8公里中线工程竣工后长江水才可进京,竣工时间最后敲定为2010年为保障在长江水抵京前北京的用水,南水北调工程北京段将在今年年底完工,2008年4月具备远水条件;届时,该段可作为应急调水通过,从河北省的岗南等4个水库引水,每年大约可向北京供水4亿立方米这对奥运会筹备工作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信息一:长江水将在2010年引人北京
信息二:南水北调工程北京段年底完工,可作为应急调水通道
3、把《荆轲刺秦王》“易水送别”一节改写成一篇现场短新闻稿
附:板书设计
别了,“不列颠尼亚”
1997.6.30
下午4:30~40 港督府 降旗
晚6:15~7:45 广 场 降旗
子夜12:59 会展中心 降旗
1997.7.1 0:01 升旗
0:40 维多利亚港离去
维度a基础知识1 为下列加点的词注音:接载 凝重 掩映 瞩目 2 下列词语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凝重:严重 b子夜:午夜 c易帜:变换旗帜。 d瞩目:注目,把视线集中到一点上 3 “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这个定义的作者是 。 4 香港回归祖国,本课文主要选取了以下这几个具有象征意义的场景来报道中国政府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的,请根据要求填写时间或事件。时间事件4点30分 在添马舰军营东面举行的告别仪式7点45分 子夜时分 升五星红旗,中国从此恢复对香港恢复主权。7月1日0点40分“不列颠尼亚号”驶离香港 5 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及六要素时间: 地点: 人物:事件发生的原因: 经过和结果: 6 仔细阅读以下句子,结合课后的附文,体会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是什么,包含着怎样的感情?①在1997年6月30日的最后一分钟,米字旗在香港最后一次落下,英国对香港长达一个半世纪的统治宣告终结。②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 维度b阅读能力训练阅读下列新闻,回答问题第39届世界广告大会将在北京召开本报北京4月8日电国家工商总局今天宣布,第39届世界广告大会将于今年9月7日至10日在北京召开。届时,来自五大洲几十个国家和地区的近千名广告界代表将云集北京。 大会邀请全球具有影响力的专家和学者,围绕大会主题“突破——从现在到未来”进行三天的论坛演讲,结合世界经济走势及科技。发展情况就世界广告传播业的发展方向进行研讨。会间还将举行小型的企业商务交流会、广告经营单位形象展览、中国广告作品和广告历史文化展览、广告新设备新技术新材料展览等。据39届世界广告大会组委会秘书长兼大会新闻发言人时学志介绍,世界广告大会是国际广告协会举办的世界广告界最大规模的活动,每两年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举行,至今已举办了38届。中国曾派代表团参加过十届世界广告大会。2001年11月,经国家工商总局报请国务院批准,中国向国际广告协会积极申请并取得了第39届世界广告大会主办权。改革开放以来的二十多年里,中国广告业发展速度为世界瞩目。1979年我国广告经营额仅有1000万元,经营单位不过几十家;2003年中国广告营业额已达到1078亿元,广告经营单位10万户,广告从业人员87万人。时学志说,第39届世界广告大会在中国举行,将增进外国企业对中国市场传播业及中国文化的了解与认识,促进世界先进营销理念的传播以及中国与世界各国企业的交流与合作。7 新闻结构标题: 导语:主体:背景:结语:8 中国广告业的发展形势如何?9 举行广告大会有什么重要意义? 维度c探究应用结合课后附文,想一想,我国政府为什么能够成功地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列一个提纲,然后在课堂上向大家讲讲。6别了,“不列颠尼亚”维度a:1 zǎi nínɡ yìnɡ zhǔ 2 a 3 陆定一4 1997年1月1日时间事件4点30分港督离任时,降旗仪式6点15分在添马舰军营东面举行的告别仪式7点45分第二次降旗仪式子夜时分中英交接仪式上的易帜7月1日临晨第一分钟升五星红旗,中国从此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7月1日0点40分“不列颠尼亚号”驶离香港5时间:1997年6月30日-7月1日 地点:香港 人物:中国英国政府事件发生的原因:中国政府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经过和结果:举行了港督离任的降旗仪式和中英香港交接仪式的易帜,升五星红旗,中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港督驶离香港,宣告英国对香港统治的结束。6①作者表达的是中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宣告了英国对香港殖民统治的结束,表现了作者对香港回归祖国这一盛事感到欢欣鼓舞的心情。②英国当年从海上入侵,得以在香港殖民统治达1个半世纪,而如今中国国力的强大,领导者的努力,终结了英国殖民统治。维度b 7标题:第39届世界广告大会将在北京召开导语:第一段 主体:第三四段 背景:世界广告大会是国际广告协会举办的世界广告界最大规模的活动,每两年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举行,至今已举办了38届。中国曾派代表团参加过十届世界广告大会。2001年11月,经国家工商总局报请国务院批准,中国向国际广告协会积极申请并取得了第39届世界广告大会主办权。结语:第39届世界广告大会在中国举行,将增进外国企业对中国市场传播业及中国文化的了解与认识,促进世界先进营销理念的传播以及中国与世界各国企业的交流与合作。8改革开放以来的二十多年里,中国广告业发展速度为世界瞩目。1979年我国广告经营额仅有1000万元,经营单位不过几十家;2003年中国广告营业额已达到1078亿元,广告经营单位10万户,广告从业人员87万人。9将增进外国企业对中国市场传播业及中国文化的了解与认识,促进世界先进营销理念的传播以及中国与世界各国企业的交流与合作。维度c:略
长沙市井湾子中学:石丽
教学目标 :
1. 了解特写与一般消息的异同。
2. 品味本文庄重、含蓄的语言风格。
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特写的写法。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
一、 导入 新课
由香港回归导入 。
二、 扫除字词障碍。
三、 简介文题与体裁
1997年7月1日中国政府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这是中华民族的一大盛事,也是世界历史上的一件大事。在有关香港回归的大量报道中,本文是唯一一篇完整反映英方撤离的稿件文章出色地记录了英国王储查尔斯和末代港督彭定康乘“不列颠尼亚”号皇家游轮撤离香港的最后历史时刻,曾获第八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及1997年新华社社级好稿。
课文是一篇特写。特写性消息,也称新闻速写、新闻素描,要求用类似于电影“特写镜头”的手法来反映事实,是作者深入新闻事件现场,采写制作的一种新闻价值高、现场感较强、篇幅短小精粹的消息文体。特写性消息侧重于“再现”,往往采用文学手法,集中、突出地描述某一重大事件的发生现场,或某些重要和精彩的场面,生动形象地将所报道的事实再现在读者面前。
四、分析课文
1. 在本文中,作为历史的见证人,作者集中描写了英国撤离香港那一天的几个具有典型性
的场景,把生动的现场气氛传达给读者。文章按什么顺序主要描写了哪几个场景?
2. 这篇别具特色的报道体现出较高的政策把握水平和驾驭文字的能力。在有关香港回归的
报道中,可以说英方撤离报道的难度最大。既不能只写中方,又要完整反映英方撤离的情况;既不能对英方讽刺挖苦,又要突出殖民统治结束的象征意义。你从文中哪些语句可以体会出作者的苦心?
3. 文章在报道新闻事实时,还适当地运用了一些背景材料,请找出来并想想有什么用处?
五、拓展延伸
阅读附文,说说我国政府为什么能成功地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
学习目标可以确定为:
1、了解特写消息与一般消息的区别及学习特写的表达技巧。
2、品味课文庄重、含蓄的语言风格。
3、体会课文标题的新颖性。
然而,教学过程如何设计呢?如何设计才能体现新课标的以学生为主体,调动学生的自主性的要求呢?本人在反复的构思、实践和吸取多方的经验之后,得出这样的体会:用“比较”的方法既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让学生学起来觉得轻松。
具体过程是这样的:
首先,用一分钟的时间对新闻的概念、要素、特点和结构进行回顾一遍。
其次,给学生五分钟时间阅读课文,接着观看有关香港回归的照片资料,以助学生对课文的整体感悟。
其次,思考以下两个问题:
1、课文中有哪些关于现场描写的语句?
2、课文有哪些特色(比较阅读)?
这两个问题能概括上述学习目标,问题解决完了,这节课的学习目标也就完成了。
这两个问题重点探讨第二个问题。本人根据课文内容改写一篇一般性消息,作为资料印发给学生,主要是为了跟课文(特写消息)作比较,让学生从两者中找出主要表达手法上的区别。接着探讨课文在描写上是如何体现细致这个特点的,也就是课文对现实场景的描写是如何从多个角度(视觉角度、听觉角度、感觉角度等)去进行的。这点完全可以交给学生自主分析,老师只需点拨和归纳。通过学生的分析和老师的归纳,学生不仅领会到特写消息和一般消息的区别,也掌握了特写的表达技巧。以上是课文特色表现之一。
课文特色表现之二是含蓄的语言风格。这点也是通过举例比较让学生体会、让学生自己说。
课文特色的第三个表现是标题的新颖性。这点也是通过举例比较让学生自己说。
另外补充一点,课堂上要强调朗读,对描写精彩的语句,体现含蓄语言风格的语句,要求学生朗读,根据教学过程,长的齐读,短的个别读,让学生从自己读或听别人读的过程中去得到体会。
以上两个问题探讨完毕之后,老师做个总结。
最后用剩下的十分钟时间做四道练习题。
总之,整个过程充分体现新课标的教学要求: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老师充当引导的角色。
以下是本人的课案设计:
【学习目标】
1、复习新闻知识。
2、了解特写消息与一般消息的异同。学习特写的表达技巧。
3、品味本文庄重、含蓄的语言风格。
4、体会本文标题的新颖。
【课型】
新授课。
【课时】
1课时。
【方法】
自主、合作、交流。
【教具】
1、香港回归照片资料。
2、课件。
3、新闻材料。
【重点】
1、了解特写消息与一般消息的异同。学习特写的表达技巧。
2、品味本文庄重、含蓄的语言风格。
【教学过程】
一、导语
香港回归对于中华民族来说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举国欢腾。香港政权交接仪式吸引了世界各大媒体的目光。为了记下这一大盛事,四位新华社记者通力合作,真实、准确地描绘了这难忘的时刻。
据了解,在有关香港回归的新闻报道中,本文是最出色的一篇新闻作品,曾经在第八届中国新闻奖评选活动中获得了一等奖。
今天,我们就让这篇著名的《别了,“不列颠尼亚”》带领我们回到1997年6月30日至7月1日的香港政权交接仪式现场,一起来重新感受那激动人心的场面。
二、复习新闻知识
1、什么是新闻(消息)?
新闻是新近发生的群众关心的重要事实的报道。
2、构成新闻的要素是什么?
五个“W”和一个“H”即:
⑴ when:何时。
⑵ where:何地。
⑶ who:何人。
⑷ what:何事。
⑸ why:何因。
⑹ how:何果。
3、消息的特点:
⑴ 真:消息的事实必须真实。
⑵ 短:消息要求短。
⑶ 快:时效性。
⑷ 活:消息要写得生动活泼,引人入胜。
⑸ 强:消息的强是指思想性和指导性要强。
4、消息的结构:
⑴ 标题(正标、副标题)。
⑵ 导语:
消息的第一自然段,或开头的一两句话,一般称为导语。
⑶ 主体:
主体是导语之后,构成消息内容的主要部分。
⑷ 背景:
一般说,背景材料是消息的从属部分。它无固定的位置,但通常安排在主体之中,有时也可成为消息的主要材料。(课文中就有不少背景材料。)
⑸ 结尾:
消息要把事实写得完整,逻辑严密,结尾需得向亮、有力,发人深思,给人启迪。
三、感悟
(五分钟阅读课文;看香港回归照片。)
四、请思考以下问题
1、课文中有哪些关于现场描写的语句?
(让学生找,学生齐读。)
2、课文有哪些特色?
(比较阅读。)
板书:
1、描写──清新的可视性:
细致:现实场景的描写 生动的可听性
富于动感
鲜明的色彩感
2、语言:
含蓄,用事实讲话,现场与背景相结合(让学生找出体现含蓄的语言风格的语句,并且学生齐读。)
3、标题──新颖。
分析:
1、描写:
⑴ 描写细致(举例比较):
4时30分:面色凝重的彭定康注视着港督旗帜在“日落余音”的号角声中降下旗杆。
4时30分:面色凝重的彭定康注视着港督旗帜降下旗杆。
⑵ 细致的程度(举例比较。):
(提示:如何体现从多个角度──视觉角度、听觉角度、感觉角度等去进行描写。)
4时30分:面色凝重的彭定康注视着港督旗帜在“日落余音”的号角声中降下旗杆。
0点左右:在新的一天来临的第一分钟,五星红旗伴随着《义勇军进行曲》冉冉升起。
4时40分:彭定康登上带有皇家标记的黑色“劳斯莱斯”。
2、语言含蓄(比较和体会以下例句):
⑴ 随着末任港督的离去,这座古典风格的白色建筑成为历史的陈迹。
⑵ 香港回归,标志着中国人民洗雪了香港被侵占的百年国耻,开创了香港和祖国内地共同发展的新纪元。同时也标志着英帝国的太阳在中国的领土上空永远落下了。
3、标题:
⑴ 别了,“不列颠尼亚”标题。
⑵ 香港回归交接仪式完美结束(本人根据课文改写的一般消息的标题。)
总结:标题⑴,主谓倒装,更能表达情感。虚实结合“实”指“不列颠尼亚”号游轮离开香港。“虚”指英国结束在香港的殖民统治。
五、积累与巩固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旗帜(qí zhì)掩映(yǎn yìng)瞩目(zhǔ mù)冉冉升起(rǎn) 凝重(níng)展拓(zhǎn tuò)
2、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错别字,并改正:
⑴ 英国的告别仪式是30日下午在港岛半山的港督府拉开绪幕的。( )
⑵ 面色凝重的彭定康注视着港督旗帜在“日落音”的号角声中降下旗秆。( )
⑶ 英国国旗就要降下,中国国旗将飘扬于香港上空。一百五十多年的英国管制既将告终。 ( )
⑷ 将于1997年年底退役的“不列颠尼亚”号很快消失在南海的夜暮中。( )
3、为什么说英国的告别仪式是“日落仪式”?
英国曾经占领了非常广大的殖民地,被称为“日不落帝国“,喻指在它的领土上,永远都有阳光照耀。香港作为英国在东方的最后一块殖民地,于1997年脱离英国的统治,可以说在中国香港的土地上,英国殖民统治的太阳落了。所以把英国告别仪式称为“日落仪式”。
4、给下面这则消息拟一个题目(能概括主要内容,不超过12字):
昨天,北京大学进行了自主招生考试。有考生告诉记者:“题目新,题型新。比如语文第一题用拼音默写宋词,挺新鲜的,从没这么考过。还有对对联,给‘九天揽月华夏英豪驰宇宙’对出下联,挺有意思的。”除笔试外,考生还必须参加由北大教授组成的专家组面试,在15分钟面试时间内自我陈述并抽签答问,以考查学生的综合素质。
1、说教材
《别了,“不列颠尼亚”》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第四单元的第一课《短新闻两篇》中的第一篇,是一篇重要的讲读课。本单元学习的重点是新闻和报告文学。新闻和报告文学贴近生活,有很强的实用性,反映了课标对学生实际能力和素质提出的要求。文章出色地记录了英国王储查尔斯和末代港督彭定康乘坐“不列颠尼亚”号皇家游轮撤离香港的最后时刻,将某些重要和精彩的场面,生动、形象地再现在读者面前。《别了,“不列颠尼亚”》是新闻作品中的佳作,而且篇幅又不长,非常适合作为学生阅读新闻的范本,多接触一些有价值的新闻,可以让学生多关注社会、关注生活,也有助于培养他们的价值观和责任感。
2、说学情
我们生活在一个急剧变化的时代,每天都会接触到大量的信息,其中最主要的渠道就是各种媒体的新闻报道,因此学生对于新闻这种文体是熟悉的,但这种熟悉很大程度上仅限于生活中的熟悉,而并非阅读与写作技巧上的熟悉,所以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对文本阅读的把握,分清新闻事实与新闻背景、客观叙述与主观评价,并且在此基础上去粗存精,抓住有用的信息。
3、说教学目的、重点、难点
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情的特点,根据新课标新闻与传记鉴赏能力的要求,在教学中,我计划重点达到以下两个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阅读新闻的习惯,使学生能迅速、准确捕捉基本信息,就涉及的事件和观点作出自己的判断。(2)掌握新闻特写的特点以及庄重含蓄的语言风格。
从新闻的特点可以看出,本文的重点在于揣摩新闻语言简洁、准确、委婉的特点和对细节内涵的领悟力。
从学情的特点可看出,本文的难点在于把握新闻记者客观冷静叙述表象背后的民族自豪感与喜悦之情。
4、 说教法
教学方法有讲读法、问答法、讨论法。理由是:除了讲读法外,新闻的鉴赏要通过学生的探究来实现,讨论和问答是激发学生探究热情的好办法,为此,设计好的讨论题和好的提问是我试图上好这课的重点。
或:说教法和学法
1、播放有关香港回归的纪录片和反映纳粹暴行的影片,设定好情境,引导学生进入课文。
2、通过介绍香港近百年的发展史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引导学生讨论纳粹暴行(扩展至南京大屠杀)对于我们人类的戕害,以及我们应该从中吸取什么样的教训。课外查找一些香港历史和纳粹暴行的背景材料,以辅助阅读。
3、分别找一些香港回归和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新闻报道,比较一下写法的不同。
5、说过程
一、开门见山,直接导入。用有关香港回归的一些历史图片来导入,边播放ppt边介绍这篇新闻的写作背景。这样既可给学生一个视觉上的冲击又可引出今天所要着重探讨的新闻的内容。
二、跳出文本,分析体裁。我会先花一到两分钟的时间给学生介绍通讯、报告文学、消息这三种新闻样式的共同点和区别,这些共同点和区别将以表格形式在ppt上呈现,使学生进一步认识新闻,这样也是为这一单元后面的几篇通讯和报告文学打好铺垫。
三、聆听录音,初步感知。这个环节主要作用是让学生熟悉文本,并且初步感受平实的语言背后的震撼力与强烈沧桑巨变的自豪感。
四、一语破的,统领全文。题目创意是本篇新闻的一大亮点,本文语言的庄重含蓄正是从题目开始的。题目不仅凝练地概括了这篇新闻的主要信息而且奠定了整篇新闻的感情基调。我将引导学生从句式(主谓倒装)、历史渊源(《别了,司徒雷登》)、虚实结合这三方面来探讨题目的创意所在。
五、首段分析,蜻蜓点水。请同学们齐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在香港飘扬了------撤离香港的最后时刻”,通过齐读让同学概括出这则新闻的主要信息:英国在香港的统治的终结。
六、仔细品读,重点讲解。给学生2分钟时间找出2—11自然段(按照时间顺序,具体叙述了英国殖民者的告别仪式)的4个特写的现实场景和有关历史回顾的句段。一个班四个小组的学生刚刚好一个组一个特写场景,让同学来讨论特写场景中给他们感受最深印象最深刻的词语或句子,学生可能找到的有“面色凝重”、“日落仪式”、“雨越下越大”、“广场上灯光渐暗”之类的词语或句子,因为这些都是同学们自己找到的,所以他们能够比较清楚地品读出里面的深刻涵义,比如,可以从“面色凝重”读出末任港督彭定康心中的失落,由“日落仪式”联想到曾经的“日不落帝国”,“雨越下越大”、“广场上灯光渐暗”这些都属于气氛的渲染等,这样就将学习的主动权交到了学生的手上,老师此时的作用则是补充总结同学的观点并且引导同学体会语言背后的感情。本篇新闻突出的特点是历史与现实的对比,所以学生可能会将现实场景之间的对比忽略,比如,第三个特写场景中“五星红旗伴着《义勇军进行曲》冉冉升起”,而第一个特写场景中则是港督旗帜在“日落余音”号角声中降下旗杆,强烈的对比使得作者的喜悦之情不言而喻,所以教师要提醒学生注意现实场景之间的对比性。教师在学生的观点上再通过分析这篇新闻中出现次数最多的一个词语“最后”和多次出现的时间,这些时间甚至精确到了秒来进一步强化这篇新闻庄重含蓄的语言风格和隐藏于作家客观冷静叙述背后的自豪感。最后通过设置一个问题:“如果我仅保留现实场景描写,而将历史回顾即背景材料去掉,同学们觉得如何?”这个问题结合课后的练习一予以点拨,我将启发学生思考这样穿插描写的价值与意义所在,此时不仅要紧密结合文本进行分析还可以通过学生们所熟悉的电影的闪回手法给予说明这样会更有利于学生理解。
主体(2-11自然段),可分四层,按照时间顺序,具体叙述了英国殖民者的告别仪式。
第一层(第2~3段):下午4∶30,港督府告别仪式(第一次降旗)。
港督府告别仪式是英国告别仪式的序幕,地点:港岛半山上的港督府。时间:4∶30,降旗。4∶40,港督彭定康离开港督府。
第二层(第4~7段):晚6时15分,添马舰东广场告别仪式(第二次降旗)。
添马舰东面广场的告别仪式,象征着英国长达156年统治的结束。时间:晚6时15分,仪式开始。7时45分,降旗。
第三层(第8~9段):子夜时分,交接仪式(降旗与升旗)。
中英香港交接仪式是整个仪式的高潮。地点:香港会议展览中心。时间:1997年6月30日的最后一分钟和7月1日的第一分钟。米字旗在香港最后一次降下,五星红旗冉冉升起。与此同时,添马舰东广场升起五星红旗,中国人民解放军接管香港防务。
第四层(第10~11段):0点40分,“不列颠尼亚”号离港。
时间:0点40分,查尔斯王子和离任总督彭定康乘坐“不列颠尼亚”号离港。
小结:
主体部分按时间顺序组织材料,将事件的始末说清楚,通过对四个特定的场景的描述,这篇新闻真实地再现了香港回归祖国怀抱这一历史时刻。几个特定场景中着重描述了3次降旗与1次升旗。国旗是一个国家的象征与标志,英国米字旗的降下象征着英国一百多年的殖民统治的结束,五星红旗的升起则标志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主体部分共有10个自然段,其中有8个自然段,都是作者在新闻发生的现场,以眼睛为“摄像机”,以耳朵为“录音机”,简笔勾勒出的清晰可视的一个个场景、一幅幅画面,这些仪式的叙述都很简洁,但都有着历史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介绍了每一种仪式之后,作者总要引用一些背景材料,突出仪式本身的涵义。另外还有两段,一个是第4段,交代有关港督府的一些背景材料,一个是最后一段,作者又一次把历史的今昔放在一起相互对照,深化了主题。作者郑重地记录下这一历史时刻,含蓄地表达了一种祖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时的庄严与喜悦的心情。
七、概括总结,深化理解。经过以上的整体分析后相信同学对这篇新闻都有了一定的了解,此时通过设置一个问题:“香港回归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一件盛事,它曾吸引了世界各大媒体的目光,可以说在1997年7月1日各大报纸的头版头条都是有关香港回归的报道,那么这篇新闻为何可以在众多新闻报道中脱颖而出成为佼佼者,请同学们分析这篇新闻获奖的理由。”这样就可以使学生再一次回顾了新闻的题目创意、现实与历史结合的手法、语言风格的庄重含蓄、视角的新颖,以巩固和加深理解。
八、学以致用,展示自我。新闻是实用性很强的文体结合新课标对学生能力培养的要求,我要布置的作业是让学生回去以“回家了,香港”写一篇通讯报道。
6 [板书设计]
别了,'不列颠尼亚'
场景一:6月30日下午4:30,末代港督告别港督府,降港督旗帜。
场景二:晚6:15,添马舰东面广场英国举行告别仪式。
场景三:晚7:45,'威尔士亲王'军营旁,举行第二次降旗仪式。
场景四:7月1日子夜,中英交接仪式上的易帜。
场景五:0:40,查尔斯王子和彭定康离开。
以上是我说课的全部内容,它包括导入、分析体裁、聆听录音、题目创意、提炼主要信息、政权交接过程分析、概括总结和布置作业这8个部分,重点讲解的是题目创意和对主体部分的解读,以达到我教学的重、难点。
【教学目标】
1、梳理文本、让学生领会选材、取材的要领。
2、让学生品味、欣赏本文的精彩之处。
3、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教学重、难点】:
新闻的选材、取材怎样才能别出心载。
【教学准备】:
剪辑有关香港回归录像片断。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观看录像导入新课
观看香港回归倒计时有关录像片断,引入课题。
1、所选录像片断,反映出人们怀着无比兴奋的心情迎接香港回归的精彩场面
2、学生谈一谈自己看到香港回归祖国一刻时的心情。
1949年,新中国成立了,中国人民把帝国主义列强赶出了大陆,但香港仍然被割据,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我们的祖国综合国力得到大大的提高,中国人民可以挺直腰杆,从英国帝国主义的手中把自己的香港要回来。1997年7月1 日,这天值得所有炎黄子孙高兴的日子,香港回归,这是一个令所有华夏子孙开颜的瞬间。
二、梳理筛选文本内容
筛选出文中新闻事实、历史背景和作者评论三块内容;
新闻事实:四个场景,梳理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结果等要素。
本文就是由四个主要场景构成:
第一个场景:下午4点30分,末任港督告别港督府,降下港督旗帜;
第二个场景:晚上6点15分,在添马舰军营东面广场举行象征英国管治结束的告别仪式;
第三个场景:子夜时分,举行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米字旗在香港最后一次降下,五星红旗冉冉升起;
第四个场景:7月1日零点40分,查尔斯王子和彭定康登上“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
历史背景:总督府历史变迁,英军占领香港历史。
作者评论:揭示仪式的意义。
三、赏析文本精彩之处:
过渡:在众多的报道香港回归这一重大事件的新闻中,这一篇荣获第8届“中国新闻奖”消息类一等奖,�
先让学生分小组讨论交流5分钟,后由各小组学生代表发言。
教师小结:
(1)题目:突出自豪感;“不列颠尼亚”号离开象征英国殖民统治香港终结,意蕴深远。
(2)选材、取材:选材独到,别具一格。英方撤离的角度,选择英国皇家游艇“不列颠尼亚”号,突出历史意义。对比突出意义。三降一升,对比鲜明。
通过对四个特定的场景的描述,真实地再现了香港回归祖国怀抱这一历史时刻,几个特定场景中着重描述了几次升旗与降旗。国旗是一个国家的象征与标志,英国米字旗的降下象征着英国一百多年的殖民统治的结束,五星红旗的升起则标志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作者郑重地记录下这一历史时刻,含蓄地表达了一种祖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时的庄严与喜悦的心情。
(3)文学手法:
①以时间闪回的方式组织材料
第一层在写港督府告别仪式中的第三段,加进对港督府历史的追述:“掩映在绿树丛中的港督府于1885年建成,在以后的近一个半世纪中,包括彭定康在内的许多港督对其进行过大规模改建、扩建和装修。随着末代港督的离去,这座古典风格的白色建筑成为历史的陈迹。”第二层写广场告别仪式时,第六段加入“156年前一个英国舰长占领港岛,升起英国米字旗”,“今天一个英国士兵在这里降下米字旗”。如同电影中的闪回一样,将历史与现实用镜头方式交错出现,不仅画面感很强,而且突出了英国在香港156年统治的终结。历史的回顾更强化了永不再来的意味。
②细节描写
“掩映在绿树丛中的港督府”、 “广场上灯光渐暗”等描述性的语言使描述对象形象、可感。细节的交代,如“末任港督告别了这个曾居住过二十五任港督的庭院”、“代表女王统治了香港五年的彭定康登上带有皇家标志的黑色‘劳斯莱斯’,最后一次离开了港督府”把事情的因果、始末交代得很清楚。这样一个旷古未有的仪式,可描述的细节很多,但作者只从“告别”切入,将目光聚焦于“历史的终结与开始”这一主题,所有的细节均服务于这一主题,不枝不蔓,清清楚楚。
(4)语言特点:含蓄庄重
例句: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
提示:“从海上来”,是说当年不可一世的英国远征军强占了中国的领土,开始了殖民统治;“从海上去”,明着是写查尔斯王子和末任港督彭定康乘坐“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暗写英国的殖民统治结束,点明题意。这里既没有讽刺,也没有痛骂,我们却可以在看似平实的语言中,感受到作者心潮的起伏。客观地写出英殖民统治结束了,使读者强烈地感受到作者情感的抒发。
四、课文小结
五、布置作业
下面这则新闻报道向北京市民披露了两条重要信息。请概括出这两条信息。(每条不超过25字)
【本报讯】近来,北京市民对南水北调工程的进展情况更加关注。北京市水务局负责人就此,发表谈话: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引水起点为湖北丹江口水库,终点为北京顷和国团城湖,总干渠1277公里。其中,北京段起点在房山拒马河,经房山区,穿永定河,过丰台,沿西四环北上至颐和园团城湖,全段输水管道线路长74.8公里。中线工程竣工后长江水才可进京,竣工时间最后敲定为2010年。为保障在长江水抵京前北京的用水,南水北调工程北京段将在今年年底完工,2008年4月具备远水条件;届时,该段可作为应急调水通过,从河北省的岗南等4个水库引水,每年大约可向北京供水4亿立方米。这对奥运会筹备工作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参考答案:
信息一:长江水将在2010年引人北京。
信息二:南水北调工程北京段年底完工,可作为应急调水通道。
板书设计:
1997.6.30
下午4:30~40 港督府 降旗
晚6:15~7:45 广 场 降旗
子夜12:59 会展中心 降旗
1997.7.1 0:01 升旗
0:40 离开维多利亚港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新闻和通讯的异同。
2. 学习本文用词准确、生动形象的语言特点。
3. 了解本文以时间顺序组织材料的写作特点。
二、
课程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简介文题与体裁
1997年7月1日中国政府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这是中华民族的一大盛事,也是世界历史上的一件大事。在有关香港回归的大量报道中,本文是唯一一篇完整反映英方撤离的稿件,文章出色地记录了英国王储查尔斯和末代港督彭定康乘“不列颠尼亚”号皇家游轮撤离香港的最后历史时刻,曾获第八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及1997年新华社社级好稿。
本文是一篇通讯,广义上是新闻的一种,也是报刊常采用的基本体裁之一,最常见的是人物通讯和事件通讯。通讯除具有新闻性之外,还具有形象性。它往往采用文学手法,集中、突出地描绘某一重大事件的发生现场,或某些重要和精彩的场面,生动形象地将所报道的事实再现在读者面前。
二、 学生自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 给下列生字注音
颠 瞩 凝 督 荆 舰
2、解释下列生词
掩映:彼此遮掩而互相衬托。
陈迹:过去的事情。
瞩目:注目。
三、 分析课文
1、 说说你如何理解标题?
①毛泽东主席在1949年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回国、美国政府的白皮书发表之时,曾写过一篇文章,题目是《别了,司徒雷登》。本文活用此题。
②以英国皇家油轮“不列颠尼亚”号象征英国在香港的统治。
③“别了”,用委婉中略含嘲讽的口气,表明这之中统治的结束。
2、将文中表示时间的句子画出来,看看这篇通讯是从什么角度,按什么顺序把“香港回归”这一重大历史事件记录下来的
时间 地点 主要事件
1997年6月30日
下午4点30分 港督府 彭定康注视着港督旗帜降下旗杆
1997年6月30日
下午4点40分 港督府 彭定康乘车最后一次离开港督府
1997年6月30日
下午6点15分 距英军总部不远的添马舰
东面的广场 举行“告别仪式”,查尔斯宣读女王赠言
1997年6月30日
下午7点45分 “威尔士亲王”军营旁 举行第二次降旗仪式
1997年6月30日
最后一分钟 中英香港交接仪式现场 米字旗在香港最后一次降下
新的一天来临的
第一分钟
中英香港交接仪式现场 五星红旗伴着《义勇军进行曲》冉冉升起。与此同时,五星红旗在英军添马舰营区升起
1997年零点40分 中国南海 查尔斯和彭定康登上“不列颠尼亚”,“不列颠尼亚”消失在南海的夜幕中
3、 文章按时间顺序特写了哪几个场景?
场景一:下午4点30分,末任港督告别港督府,降下港督旗帜;
场景二:下午6点15分 在添马舰 军营东面的广场 举行象征英国管治结束的“告别仪式”,降下英国国旗;
场景三:子夜时分举行中英香港交接仪式,米字旗在香港最后一次降下 ,中国国旗升起;
场景四:零点40分查尔斯和彭定康登上“不列颠尼亚”离开香港;
这篇特写在报道新闻的事实时,还适当地运用了一些背景材料。请找出来并体会它们在文章中的作用?
4、7、11段介绍了一些背景材料,这样一来,就像电影中的闪回一样,将历史与现实用镜头方式交错出现,不仅画面很强,且突出了英国对香港156年统治的终结。历史的回顾更强化了用不再来的意味。
5、 把这篇通讯改写成一篇新闻,你省略了哪些语言?体会一下这些语言的好处。
“掩映在绿树丛中的港督府”“古典风格的白色建筑”“广场上灯光渐暗”“‘不列颠尼亚’号很快消失在南海的夜幕中”等描述性的语言使描述对象生动、形象、可感。“末任港督官告别了这个曾居住过25任港督的庭院”,“代表女王统治5年的彭定康登上了带有皇家标致的黑色‘劳斯莱斯’,最后一次离开港督府”,“将于1997年底退役的‘不列颠尼亚’号”,“在英国军舰‘漆咸’号及悬挂中国国旗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的香港水警汽艇护卫下”……交待告别的细节,事情的因果、始末交待的具体清楚。
“蒙蒙细雨中”,“雨越下越大”是天气状况的实写,但两处用笔,写出过程,对仪式的气氛起到了烘托的作用;“面色凝重”,是对港督彭定康表情的描写,但在这里交代,对“告别”的仪式的氛围起了点染的作用。
6、在改写过程中你是否发现本文时间的表述非常精确,但表述形式不一致,为什么?
7、 这篇别具特色的报道体现出较高的政策把握水平和驾驭文字的能力。在有关香港回归的报道中,可以说英方撤离报道的难度最大。既不能只写中方,又要完整反映英方撤离的情况;既不能对英方讽刺挖苦,又要突出殖民统治结束的象征意义。你从文中哪些语句可以体会作者的苦心?
如课文中“最后”一次的多次出现,强调英国对香港长达150多年的统治终于结束了,中华民族百手来的耻辱被洗雪,中国人民终于可以在自己的国土上行使主权,扬眉吐气了。
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和邻近大厦上悬挂的巨幅紫荆花图案,恰好构成这个“日落仪式”的背景。“日落仪式”的背景一是“泊在港湾中的‘不列颠尼亚’号,一是‘紫荆花图案’作为英国告别仪式的背景,标志着英国对中港150年来的殖民统治结束和香港自治的新的历史阶段的开始。
全文最后一句语言庄重而含蓄,有深刻含义。“从海上来”指当年不可一世的英国远征军强占了中国的领土,开始殖民统治。“从海上去”指英国殖民统治的结束。
新闻和通讯的主要区别是:
①新闻中的事实一般是概括性的;通讯则要求同过具体的人物和事件反映现实生活。
②新闻叙述要简洁、明快,篇幅短小;通讯则要有较细致的描写,往往还含有作者的议论,一般篇幅比较长。
③新闻的时效性比通讯更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