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下面是漂亮的小编为大家分享的《大堰河——我的保姆》教案(精选9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生学会分析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分析诗歌中使用的艺术手法,并理解其对诗歌情感表达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法,品味诗歌中的情感;讲授法与合作探究法相结合,探讨诗歌的内涵。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品味诗中真挚的感情,感受母爱的伟大,树立尊重劳动人民的意识。
教学重点:
学会分析诗歌的人物形象、艺术手法、情感
教学难点:
分析诗歌的情感
教学方法:
朗读法、讲授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预习回顾
1.诗歌的创作背景
作者简介:艾青,原名蒋海澄,1910年出生于浙江省金华,现代著名诗人。艾青在现代史上具有重要地位,被誉为“卓越的民族诗人”。《大堰河——我的保姆》是艾青的成名作。代表作《我爱这土地》《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黎明的通知》等。
写作背景:艾青出生时因母亲难产,算命先生说他会“克死父母”,因此他一出生就受家人歧视,被寄养到大堰河家。艾青就是吮吸着大堰河的乳汁,在她精心爱抚下成长的。直到五岁才被领回家,仍然受家庭歧视,规定他不能叫父母为爸爸妈妈,而要叫叔叔婶婶。因此在艾青的情感世界里,对大堰河的爱远远超过了对父母的爱!1932年因从事爱国运动被捕,在狱中他见了漫天飞舞的雪花,睹雪思人,满怀深情的写下了这首《大堰河--我的保姆》。作者曾回忆说:“我完全是按照事实写的,写的完全是自己的真情实感。这首诗,是出于一种感激的心情写的。我觉得只有在大堰河的家里,我才感到温暖,得到宠爱,大堰河很爱我,我也很爱她。”后来诗人在1953年和1973年两次回乡,都一往情深地去祭扫大堰河的墓。
2.诗歌的内容结构
二、细读诗歌,分析诗歌
划分层次:
(一)第一部分(1——2)
我和大堰河的出身阶级不同,却有着不可分割的密切关系。
1.抽查朗读
2.引导学生,分析第一部分中人物形象的特点(身世悲苦)
(二)第二部分(3——11)
诗人触景生情,追述勤劳善良的大堰河为生活奔忙而受尽苦难的一生。
第三部分(12——13)
诗人由回忆转入现实,用儿子对母亲的感情,为其写下了一首赞美诗。
1.学生细读,自由讨论二、三部分中哪节诗歌体现人物形象的什么特点。
生活艰辛、勤劳、善良、乐观、淳朴、深爱着乳儿……
2.学生发言,穿插点评、范读和齐读,分析艺术手法和情感抒发(重点分析四、七、八、十、十一节)
3.总结人物形象
大堰河:身世凄苦、勤劳、善良、慈爱、任劳任怨、淳朴、悲惨
大堰河短暂而痛苦的一生、大堰河。
一家的不幸正是旧中国劳苦大众的缩影。
4.分析并归纳诗歌的艺术特色。
(1)大量描述性意象的使用
(2)修辞手法的使用:排比、反复、对比
(3)形式上的自由
三、总结诗歌主旨
【教学目的】
1、认识大堰河这个人物形象。
2、诵读诗歌,体会作者的感情。
3、情感目标:
加深对母爱的认识。
【学习重点、难点】
1、重点:
对大堰河形象的认识。
2、难点:
⑴ 作品写作时代、背景离现实时代较远,学生热情较难调动。
⑵ 文章篇幅较长,四十分钟学习较紧张。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流程】
一、导入
利用多媒体播放MTV作品《懂你》,用画面、歌曲给学生以视觉、听觉上冲击,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用这首作品引出“母爱”这一话题。播放片段后,教师以“我们今天共同学习一篇赞美特殊母爱的诗歌,艾青的《大堰河──我的保姆》”导入新课。
投影课题:课题背景设计为一只燕子给几只乳燕喂食的图片。
投影“学习目标”:
1、认识大堰河这个人物形象。
2、诵读诗歌,体会作者的感情。
3、情感目标:
加深对母爱的认识。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让学生自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配较为凄凉的背景音乐烘托气氛。同时投影自读时的任务:试在脑海中为大堰河“画像”──目的让学生从整体把握大堰河的形象。 )
自读课文后,让生闭上眼睛想想大堰河的形象。
三、合作探究
1、自读课文后,让学生四人一组,进行合作学习:根据课文内容,发挥想象,给大堰河填写一份“档案”,可根据教师提供的表格,也可自己设计。表格留出空行,目的让学生
自由发挥。
教师巡视,适当点拨,拓展学生思维。
五分钟后,教师提问,检查学生讨论情况。并让学生说明理由,相机让学生朗读诗文,体会感情。
预想可能出现不一致的回答:
属相:牛──忍辱负重、默默奉献、脚踏实地。
猪──任人宰割、不知反抗。
兔、羊──温顺善良……
血型:O──奉献型,万能献血者。
其他型──学生可能从大堰河性格方面考虑。
身高、体重:体重可能因大堰河生活状况而偏轻。
健康状况:估计学生会写出“营养不良、椎间盘突出”等,能自圆其说即可。
人生信条:学生的答案会是丰富多采的。
教师适时说出自己的认识:套用鲁迅先生的名言“我吃的是草,挤出来的是奶”,来深化大堰河的形象。
此环节设计目的是: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去课文中筛选有用信息,并发挥想象,对“大堰河”加深认识,使这一形象在学生心目中明晰起来。也能使学生把这篇较长的文章读短,从而突破教学难点中的第2点。同时也避免了就课本讲课文的简单枯燥乏味。
2、教师:“既然是档案,照片必不可少。老师这儿有几副图片,你们帮我看看哪副图片更符合大堰河的形象。”
依次投影四副母子图,最后将四副图定格在屏幕上,让学生讨论争鸣。
预想可能出现的情况:
学生会在第二副和第三副之间发生争议。
处理方法:发动学生进行争鸣。要求从文中找依据,言之有理。
(此环节设计目的是:进一步激发学生兴趣,对大堰河的认识由抽象的概念上升为具体的外在形象。让学生在争鸣中进一步明晰大堰河形象。 )
四、观看观看MTV《懂你》
体会片中母亲的形象:
教师:“分析了大堰河的形象后,让我们再感受另一分伟大的母爱,请欣赏《懂你》,大家要注意画面中的故事。”
教师播放MTV《懂你》片段,学生静静感受。教师也可用包含深情的语言叙说这一片段的故事。
此环节设计目的是:
1、由大堰河这一特殊的母爱扩展到广泛的母爱,扩展到学生的内心,引起学生感情上的共鸣。
2、将学生由合作探究的热烈气氛过渡对感受母爱的深沉气氛。
五、诵读课文
让学生再读课文。同时投影要求:
1、哪些语段让你联想到自己的母亲?
2、找出让你感动的语段,反复诵读,体会感情。
学生任意挑选一段朗读,教师相机评价。必要时反复读,直至教师范读一段。学生朗读后,教师可适时提问:“你读的这段是否让你想到自己的妈妈?能给大家介绍一下你妈妈吗?”或“妈妈疼爱你吗?能给大家讲讲吗?”之后让学生读课文最后一段。将最后一段中的“大堰河”换成“妈妈”,再反复读。
(此环节设计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大堰河形象后,通过诵读课文,体会感情。并将作者对大堰河的感情升华为学生对自己母亲的感激之情。再怀着这种感情去读课文,把自己的感情融入到课文中。 )
(预想可能出现的情况:学生可能会因为害羞不愿说自己母亲的事。)
(处理方法:教师要用诚意去打消学生害羞心理。)
六、课内(外)练笔
教师:“只有平凡的儿女,没有平凡的母亲。我们的母亲都是可亲、可敬、可爱的……母爱,人类情感走廊中的上品,伟大永远是它的同义语。母亲的一个关切的眼神,一声轻轻
的呼唤,还有那眼角的皱纹、满手的老茧,微驼的背影,哪一个做子女的不应刻骨铭心?
用我们的笔、用我们的心来表达对母亲的感激之情吧!”
投影要求:
以“母爱”为话题写一段文字,50~150字即可。
(此环节设计目的是:让学生由课文的学习转入对自己母亲的赞美,完成情感目标。 )
(预想可能出现的情况:时间紧张,学生无时间写。)
(处理方法:
1、留作课下作业。
2、读一篇学生写的片段。)
七、结束语:
学习这课,我们不仅要学会分析人物形象,诵读时把握感情,更重要的是,通过这课让我们更了解我们母亲的情、母亲的爱、母亲的心,让我们在生活中更好地珍视母爱,更好地爱我们的母亲!
一、教学目的:
1、理清本诗的抒情结构。
2、学习典型的细节描写及各种修辞手法的运用,刻画赞美劳动妇女的崇高品质。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保姆大堰河形象的意义及体现劳动妇女的品质。
2、难点:引导学生联系现实生活,理解大堰河这个形象的当代意义。
三、教学时数:
2课时
一、《大堰河──我的保姆》是一首带有自传性质的诗。想要解读这首诗,我们就必须了解诗人的身世。
艾青,原名蒋海澄,1910年出生于浙江金华畈田蒋村一个地主家庭。据说艾青出生后,一个算命先生说他命中“克”双亲。于是,他被送到本村一个贫苦农妇“大堰河”家抚养。艾青在“大堰河”家里住了五年,到了读书的年龄才回到父母家里。而亲生父母对他非常冷漠,他幼小的心中得不到一丝家庭的温暖。艾青后来说过他“从小就等于没有父母”,只有“大堰河”这个贫苦善良的农村妇女深爱着她的乳儿,给了他温暖的母爱,他们之间有着割不断的情缘。
1932年,艾青因为参加进步活动被国民党反动派关进监狱。次年1月的一天,牢房的窗外飘起了大雪。艾青看到雪想起了自己的身世,想起了长眠于地下的保姆,便写下了这首《大堰河──我的保姆》。
大堰河是个童养媳,她的名字就是她出生的那个村庄的名字。她的村庄叫大叶荷,大堰河是谐音。旧社会的童养媳都是悲苦的,连一个自己的名字都没有。他们村子里就有许多童养媳,都像大堰河一样,用出生的村庄的名字代替她们的名字。
大叶荷这个村子很小。这个女孩子从小嫁到畈田蒋做童养媳,度过了劳碌悲苦的一生,死时只有一口很简陋的棺木,一手把纸钱的灰,用几把稻草盖一盖棺材,旁边也围点稻草,就算是一个坟墓。
二、磁带诵读。
三、这种诗其实浅显易懂,他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对养母的爱)
1、具体讲解,理解全诗,学生一段段诵读。
2、分析“大堰河”的形象。
大堰河是勤劳的,她用她“厚大的手掌”洗衣、做饭、养鸡、喂猪,终日操劳;她又是善良的,她永远是“含着笑”去做每一件农活,安天乐命,质朴乐观;她又是慈爱的,纵使在终日劳作的疲惫之后,她仍然不忘记同样用她“厚大的手掌”把“我”抱在怀里,抚摸“我”;她还是博大的,她像亲生母亲一样,“深爱着她的乳儿”,“对她的邻居夸口赞美她的乳儿”,她梦想能“吃着她的乳儿的婚酒,/坐在辉煌的结彩的堂上,/而她的娇美的媳妇亲切地叫她‘婆婆’”,这个原本不太高的希望即使只能是“一个不能对人说的梦”,她也心满意足了。然而,她又是悲苦的,贫苦、劳累的生活过早地夺取了她的健康,年近40岁就“含泪的去了!”大堰河就是中国劳动妇女的缩影,她默默无闻、忍辱负重、任劳任怨地奉献自己生命中全部的爱,她是平凡却又伟大的母亲。所以诗人才无限深情地唱出了“大堰河/我是吃了你的奶而长大了的/你的儿子,/我敬你/爱你!”诗人通过赞美大堰河,寄托对大地上所有像大堰河一样的劳动人民的赞美之情。
3、课后练习。
四、分析
1、这首诗在意象运用上有什么特点?
诗歌中常见的意象有比喻意象和描述意象。在《雨巷》一诗中,“丁香”可以看做是诗人迷茫的内心追求,它是比喻意象。而这首诗几乎通篇用的都是描述意象,它选择日常生活中真实存在的大量细节构成一幅幅画面,由诗人饱含深情的笔墨把它们化成叙事性的诗句,给人强烈的画面感和情感冲击力。例如诗的第4节,诗人连续用8个排比句,每一句都是一个大堰河日常生活的描述意象,集中塑造了大堰河这个勤劳、善良、朴实、贫苦的农村妇女形象。
2、如何理解这首诗表现出来的阶级观念?
在阶级斗争年代里,文学作品往往用阶级分析的方法进行政治解读,在这种方法指导下,这首诗的主题解读,就变成了一个地主的儿子对自己所属阶级阵营的背叛和对被压迫阶级的同情,并坚定地成为劳动人民中的一员。因为诗中也提到,诗人虽然出身地主家庭,但他是吃了劳动人民的奶而长大的,所以是与中国大地上的农民有着割不断的情缘的农民的儿子。作为地主儿子的诗人,彻底抛弃了自己的出身,把大堰河的儿子称为“我的兄弟们”。在新的时代里,阶级分析方法渐渐过时,至少已经不是惟一的文学分析方法,而是众多方法之一种。但是,是否可以因为它只是众多方法之一种就否定它呢?回答是不能。首先,诗人创作这首诗的年代,也正是那种阶级意识非常鲜明的时代,一些进步的知识分子,为了革命理想,抛弃自己富有的家庭,告别自己良好的出身,投身革命运动,站到被压迫者一边,为人民的解放而战斗,这是普遍的现象。艾青也属此例。他的诗中表现出来的阶级意识和阶级观念,也是非常真诚的,不是空喊口号做出来的,所以,这一点要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作实事求是的分析。其次,当今时代,社会仍然存在严重的不公,像大堰河这样勤劳善良却又命运悲苦的下层人比比皆是,需要有更多的人去关注、帮助这些弱势人群,所以,适当用阶级的眼光来看这首诗也是需要的,至少可以唤起一些人的良知。
五、引申。联系现实生活,理解大堰河这个形象的当代意义。
大家可能觉得这类题材离你们生活比较远,但事实上远吗?我们班不乏农村孩子、贫困地区的学生,在大家的身边肯定有许多像大堰河一样的勤劳、善良、贫穷的人;生活中也有许多像诗人艾青这样有着博大爱心的人。就算是城市的学生身边也是有这种人的。只是大家都习惯忽略。我们人,都是习惯在失去的时候才知道拥有的可贵。其实这是非常不可取的。象我,也经常后悔。
编教材的人呢,把这首诗放在这里,就是要从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让大家有所启发,有所收获。
远的不说,让我们来看看我们的周围,我们的妈妈。天底下只有母爱是最理所当然的,也是最无私的,大家可能现在还体会不出来,我只希望大家偶尔可以想想,然后把感动埋在心中。
我们一起看看这几组画面。
1、月黑风高之夜,我高烧39度,母亲用大衣把我裹紧,然后抱着我就出了门。外面狂风大作,我隐隐感觉到母亲打了个寒颤。一路上,母亲深一脚浅一脚,有好几次打了趔趄,差点摔倒。我听到了母亲那急促的呼吸和剧烈的心跳。
2、冬天,晚自习放学后,我一身疲惫地回到家,站在门口等候的妈妈把我迎进屋里,然后打开取暖器,说:“丫头,你先暖和暖和,我去给你热杯牛奶。”不一会儿,妈妈端来了一杯热腾腾的牛奶。我接过牛奶捂着手,心头涌起一股暖流。
3、冬天晚自习回家,妈妈总是紧紧地握着我的手,给我捂上半天。然后给端来一碗香喷喷的面条。看着我狼吞虎咽的样子,妈妈笑了。她边笑边说:“慢点吃,别噎着。”
4、中午12:30,我要午休,但下午2点钟就得上学,妈妈说:“儿子,你放心地睡吧。我给你看着表。”一觉醒来,我一看床头的闹钟,才13:20。我躺在床上怎么也睡不着,于是我悄悄地起床,看见妈妈坐在外间的沙发上打着瞌睡。妈妈手里拿着表,强撑着,不一会,她的头低下去了,睡着了。又过了一会,墙上的大钟敲了一下,妈妈被惊醒了,她急忙睁开眼睛看表:“哟,都1:30了,儿子快起床!”我看着妈妈,鼻子酸酸的。
六、小结: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这首诗,理请了诗人由现实到回忆,再到现实的抒情结构,体会诗人起伏跌宕的感情旋律。三十年代末的上海,一位著名诗人见到了艾青,曾激动的说,德国有莱茵河,法国有塞那河,埃及有尼罗河,那么,我可以骄傲的说,中国有大堰河。是的,如果把诗人半个世纪的创作看成是一条巨大的河流的话,那么,大堰河就是他永不枯竭的源头。
一、教学目标
(一)认识旧社会的黑暗和不公,学习劳动人民无私的奉献精神。
(二)学习、把握诗中的节奏和旋律,体验诗人对劳动人民真挚、热烈的感情以及对旧世界的仇恨和诅咒,提高审美能力。
(三)认识本诗通过记事写人以及直抒胸臆的特点,学习对比、反复、排比等表现方法。
二、难点、重点分析
(一)全诗共13段,根据诗人感情和思绪的发展脉络,可以划分几个部分?各部分的大意是什么?
分析:共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1~3段),交代大堰河的悲苦身世以及她与我的关系,表现了诗人对乳娘的深切怀念和痛悼。
第二部分(4~8段),回忆大堰河辛劳而又悲苦的一生,集中刻画了大堰河勤劳、善良的品德,抒发了诗人对她深切的眷恋与尊敬。
第三部分(9~11段),写大堰河死后的凄凉和一家人的悲惨遭遇,诅咒和控诉了黑暗的社会现实。
第四部分(12~13段),是诗人呈给大堰河的挽歌和赞美诗,抒发了诗人对大堰河深情的怀念和由衷的赞美之情。
这四部分中有一条贯串始终的感情线索,那就是诗人对大堰河的挚爱以及对旧社会的痛恨。有了这条感情线索才使本诗成为一个艺术整体。
诗人在构思本诗时,把自己起伏的思绪,奔腾的激情作为最主要的依据,时而记人写事,时而直抒胸臆;时而回忆历史,进而直面现实;时而写保姆,时而写诗人自己;时而详写,时而略写,任意挥洒,无拘无束。请学生举例说明。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可作如下的归纳:
第一部分,诗人告诉我们,由于看到雪才想起保姆大堰河悲苦的一生,这是写本诗的导火线。在具体安排上,却一开始交代大堰河与我的关系,她没有姓,没有名,缺少独立的人格。这样的安排是为了突出诗人强烈的感情,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第二部分,在激情的推动下,回忆大堰河对我的抚爱。为了充分地表现这种爱,诗人不惜笔墨进行铺排,又写她在自己家里的陌生、忸怩之感衬托大堰河的可亲可爱。
第三部分,用叙述方法,写大堰河死后的凄凉和一家人的悲惨遭遇。这是诗人最感痛苦的事。他用舒缓的笔调,边叙述,边叹息,更显得沉痛。
第四部分,用呼告的手法,直抒胸臆,把诗中的感情推向高潮。诗人的感情到了极致,往往要抛弃具体的叙述或描写,借助直抒胸臆的方式,宣泄自己心中火山喷发似的激情,第12、13段便是明证。第13段,感情最强烈,语句却最少。诗人的选择是正确的,语言噜苏,就难以充分表现自己心中的强烈的激情。
(二)诗人除了通过塑造大堰河形象进行抒情之外,还采用什么方法?
分析:直抒胸臆。
借塑造形象抒情或直抒胸臆,都是为了塑造抒情主人公“我”的形象。“诗言志。”缺少抒情主人公就称不上抒情诗。抒情主人公一般是诗人自己,但又不限于诗人自己,往往形成一个独特的艺术形象。在学习本诗时要注意这个问题。
(三)本诗哪些地方运用了排比和反复的手法?举出例子后,请谈谈它们所起的作用。
分析:如第4段中的八个排比句,第7段中六个排比句,都使内容凝练,形式整齐,节奏明快,气势酣畅,有力地传达了诗人对大堰河真挚的爱。第1段的首尾两句,反复吟咏“大堰河,是我的保姆”,表现了诗人对她特有的深情。第3段,首尾句反复写道:“大堰河,今天我看到雪使我想起了你”,有力地渲染了抑郁低沉的思念之情。第4、6、7、8、9、11段,都采用开头和结尾诗句反复的手法,增强了诗歌的抒情效果。
(四)学习对比的写作方法。
分析:为了表现诗人爱憎分明的感情,本诗多处采用对比的写法。可以先让学生寻找这类句子,体会它们所起的作用。教师要注意引导和点拨,着重体会第4、6段的对比。这两节,把两个家庭的生活状况进行对比描写,虽然没有发什么议论,但诗人的感情倾向不言自明。此外,如美丽的梦境和凄惨的死亡,生前的辛勤操劳和死后的凄苦悲凉,这些都加强了诗歌的抒情气氛以及对主题的表达。
三、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1、背诵《水调歌头·游泳》。
2、提问:《水调歌头·游泳》和《沁园春·长沙》这两首词在抒情方面的特点是什么?《大堰河——我的保姆》和这两首词相比,不同点在哪点?
明确:借景抒情。先写景,后抒情,情由景生。这种抒情方法,可以称为间接抒情法。《大堰河——我的保姆》同样是抒情诗,但是抒情的方法与《词二首》大不一样。它们的不同处:
(1)《词二首》主要运用间接抒情的方式,《大堰河——我的保姆》除了运用间接抒情外,也运用直接抒情的方式。如诗歌的最后两段,诗人直抒胸臆,直接表达炽热的感情。
(2)《词二首》主要是借景抒情,《大堰河——我的保姆》则主要通过记事写人来抒情,边叙事写人,边抒发感情。
(3)《词二首》通过想象、联想以及借助神话传说等抒情,增强诗歌的浪漫主义色彩。《大堰河——我的保姆》用排比、对比、反复等手法抒发感情,强调了对大堰河深深热爱和对旧世界愤恨的感情。
在学习《大堰河——我的保姆》时,要牢记这些特点。
(二)按诗节依次讲解分析。
第1段。提问:这一节主要写了什么?(大堰河的身份、地位以及作者“我”的关系。)
第2段。提问:这里的“我”是两个人的儿子,一个是地主的儿子,一个是大堰河的儿子,这两个“儿子”的含意有什么区别?(前者“地主的儿子”,这是在血统意义上说的;后者“大堰河的儿子”,这是在抚养意义上说的,进而具有感情的、阶级的意义。)
第3段。提问:为什么看到雪使作者想起了大堰河?(引导学生看预习提示有关文字。作者幼时是在一种被冷漠的环境中生活的,只有在大堰河家里才感到温暖,得到母爱。人在寒冷孤独时,本能地希望得到抚慰,得到温存,希望回到亲人的身边。正因为这是人之常情,所以看到飞雪在铁窗外飞舞,作者自然想到了曾给自己无限温暖的母爱的大堰河。)
第4段。齐声朗读,体会诗中的深情。这一段集中写了大堰河的勤劳朴实的形象。诗中运用了“在……之后”这一状语格式,而且反复使用,多次强调。在每个状语中都细致入微地描述了大堰河辛勤劳动的情景,运用了一系列富有表现力的动词,请同学们一一找出。
这些词语所表示的劳动情景,给我们一个什么印象或感觉呢?一是大堰河什么活儿都得干,从吃到穿,里里外外处处操劳;二是大堰河十分繁忙,从早到晚,一时也不停闲。(由她把夫儿们的衬衣上的虱子一颗颗的掐死,可以推知夫儿们已脱下衬衣入睡,她还在忙碌。)
提问:诗中为什么不这样写:“在你吃饱了饭之后,在你睡了一觉之后……”(这样写就不能表现大堰河的艰辛,也就不能体现大堰河对乳儿的关心爱护之情。)
同学们想想,那是怎样的一双手?干了那么多活儿的手能是细嫩的么?不是,那是十分粗糙的手,厚大的手。可是本节的最后一句,却有一个表示细微动作的词——抚摸!正是这个词,浸透了大堰河对“我”的疼爱,干了那么多粗活的手,此时居然能轻轻地“抚摸”,不是伟大母爱的生动体现吗?
第5段。简单交待“我”的阶级出身——“地主的儿子”,但与大堰河结下了深厚的母子之情。提问:哪个词表明“我”不情愿离开大堰河?(“被”“领回”)
第6段。提问:哪些语句表现了作者自己出身的家庭经济条件很优越?(“红漆雕花的家具”“睡床上金色的花纹”“‘天伦叙乐’的匾”“丝的和贝壳的纽扣”“安了火钵的炕凳”“碾了三番的白米”)这么优越的家庭条件,作者“我”又是怎样一种心情呢?(“忸忸不安”一词不仅表明“我”在保姆家生活惯了,进而表明“我”与地主家庭的疏远与隔阂,因此本节的头尾两句重复了相同的一句话,“我做了生我的父母家里的新客了”。明明自己是这个家庭的成员,却说成是“新客”,正表明了对大堰河深厚的感情。)
第7段。提问:本节开头“大堰河为了生活……就开始用抱过我的两臂劳动了”与此诗第2段中哪一句相照应?(“大堰河以养育我而养育她的家”)大堰河在地主家劳动的项目有哪些?(洗衣、洗菜、切萝卜、掏猪食、扇炉子、背团箕、晒粮食)大堰河从事这些劳动时的神情又怎样?(始终是“含着笑”)
讲解:这节诗里所描述的大堰河,不是像第4段里那样给自家干活,而是到地主家(即“我”的`家)干活,从而取得报酬养活自己一家。劳动是极繁重的。多样的,更是艰苦的;然而她却总是“含着笑”。对常人来说。那些劳动没有一样能够使人笑。到结了冰的池塘去洗菜,把结着冰屑的萝卜切开,在那冰冷刺骨之时能够笑吗?面对着猪吃的麦糟,嗅着那刺鼻的馊味儿,扇着呛人的炉烟,常人在这时能够笑吗?然而诗中却始终写大堰河“含着笑”,这表明她的勤劳与善良。不仅如此,如果联系第5段所写“我”离开大堰河家时,她居然“哭”了,那么在这一节中反复写她“笑”,就有了更深一层的含意——表明大堰河对乳儿的深深的爱,为能够和乳儿在一起而“笑”。这种爱是超越了功利关系的伟大而无私的爱!是真正的母爱!
第8段。通过为乳儿切冬米糖和梦中吃乳儿的结婚喜酒这样两个细节,表现了“大堰河,深爱她的乳儿”。
第9段。写大堰河死时还念着乳儿,同时表现作者因未能最后看一眼乳娘而内疚悲痛的心情。
第10段。写大堰河一生劳苦之重与死时葬敛之薄。提问;这节运用了不少定语做修饰,找出来,说说这些修饰语的作用。(“四十几年的”“数不尽的”表明大堰河一生凄苦之沉重,“四块钱的”“几尺长方的”“一手把的”表明安葬之菲薄。其中蕴含着诗人对不公正的社会的愤慨,也含着对大堰河深了的悼念与歉疚。)
第11段。提问:在这一节里写“我”与大堰河的后代的感情上的联系,你能找出表达这种感情的语句吗?试作分析。(“我是在写着给予这不公道的世界的咒语”一句,表明诗人对大堰河后代悲惨命运的同情,对旧世界的憎恶;“兄弟们碰见时,是比六七年前更要亲密”一句,表明诗人与被压迫遭痛苦的阶级兄弟心连心。)
讲解:当“我”飘泊回到故土时,及大堰河的儿子们碰见了,诗中把这说成是“兄弟们碰见时,是比六七年前更要亲密”。而在第6段中写“我”回到自己家中,却说成“做了新客”;且看着“不熟识的妹妹”,一切都感到“忸怩不安”。两相对比,诗人的亲疏爱憎何等鲜明。
第12段。提问:诗人赞美的仅仅是大堰河吗?(不是。诗人把对大堰河的爱升华为对广大劳动人民的爱,本节诗中深情地写道:“呈给大地上一切的,我的大堰河般的保姆和她们的儿子,呈现给爱我如爱她自己的儿子般的大堰河。”)
第13段。此节是全诗之总括,照应了全诗。
(三)写作方法简析。
1、找出诗中运用了对比的地方。
讲解:这些对比不仅写出了诗人对大堰河的热爱追念之情,而且表现了诗人在实现了阶级立场转变后产生的强烈的爱憎,这是诗人以此诗宣告与地主阶级决裂而投向劳动人民怀抱的思想基础。
2、找出诗中运用排比和反复修辞方法的地方,体会这样写的作用。(参考“难点重点分析”第3题)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大堰河——我的保姆》。
一、说教材:
《大堰河——我的保姆》选自于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必修一】,是第一单元的第三篇课文。
这首诗是现代诗人艾青的成名之作,也是他走向世界诗坛的起点。诗人通过追忆大堰河短暂一生的悲苦经历,抒发了对养育他的乳母的刻骨铭心的真挚怀念与赞美。
新课标对鉴赏文学作品的要求:“能够感受形象,品味语言,能够得到感染与启迪”。对诗歌作品的理解和鉴赏历来是语文课堂教学的一个难点。这个单元的鉴赏重点是情感与意象,主要指导学生鉴赏中国新诗。教学这个单元的诗歌,要让学生反复诵读作品,揣摩诗人表达的情感,以丰富心灵,陶冶性情。
“情”是诗的内核,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毛诗序》中说:“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因此,教学本课的一个原则就是: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真挚的情感,以真情去感染学生。 根据这一原则,特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㈠、知识与能力:
1、掌握借助叙事抒情的艺术手法和排比、对比、反复等表现方法的运用。
2、通过综合性研究学习,获得诗歌鉴赏的方法。
㈡、过程与方法:
1、揣摩诗歌语言,培养诗歌的鉴赏能力。
2、实践“读(诗)——品(意)——悟(方法)”的合作探究学习方法。
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诗人对大堰河真挚而深沉的爱,感悟母爱的无私与伟大。
鉴于本诗是叙事抒情诗,即通过撷取生活中一些典型细节,来塑造人物形象,表达诗人情感。因此,抒情是本诗的侧重点。因而把“了解本诗借助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抒发感情的特点,即通过品味典型意象来体会诗人抒发的情感”定为本课教学重点,而把“体会本诗运用的多种修辞手法”作为教学难点。
二、说教法:对于教师的作用“新课标”在“教学建议”中指出:“教师既是学生平等的对话者之一,又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教师点拨是重要的,但不能以自己的分析代替学生的独立思考。因此,这堂课我借助多媒体的手段,将“现代诗歌赏读方法”贯穿课堂,运用朗读法,启思点拨式教学方法,启发学生思考、探究,期望构建师生间和谐平等互动的语文课堂。
三、说学生:由于本文创作的时代、背景离现实较远。而如今的独生子女已经习惯接受“恩赐”,他们在情感态度方面多以己为中心,他们对母爱熟视无睹,作为老师的我们应不失时机地培养孩子养成感恩的美德。
四、说学法:“新课标”旨在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我设计了
(1)朗读法。只有反复读才能让学生领会作者的情感。
(2)探究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自主学习,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
五、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利用多媒体播放MTV作品《懂你》,用画面、歌曲给学生以视觉、听觉上冲击,设置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同时引出“母爱”话题,导入本课的学习。
(二)检查预习——字词、作者简介、写作背景
现代诗歌赏读方法一:参读
(“论其诗知其人”,了解诗人的生平经历及诗的创作背景后,自由诵读。)
现代诗歌赏读方法二:试读
1、范读课文,体会诗歌的韵律节奏,初步体会作者的情感。
2、指名读课文,有感情地读喜欢的段落。
(教师对诗歌的节奏、语调、轻重、快慢、情感等加以引导,让学生读出感情,读出诗味。)
(三)整体感知
在读的基础上,通过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在脑子中勾勒大堰河的形象。可投影显示大堰河的人物画像,给学生一点感性认识,再让学生抽象出人物形象。这样整体感知的训练为后面分析作者在人物中饱含的情感奠定坚实的基础。
投影显示“你感觉大堰河是怎样的一个人?”
现代诗歌赏读方法三:议读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品读课文,解决问题)
(四)合作探究
1、搜索意象 把握情感
投影出示问题“关于大堰河,作者最为难忘的是什么?”
因为诗歌靠意象表达情感,所以只有发挥联想、想象,在反复诵读中方能体会诗人的情感。
(学生从文中筛选信息:手、笑、哭、梦、泪、灰)
(老师适当点拨,并板书)
投影出示“这些具体描写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这一环节学生分组活动,合作学习,首先找出具体描写的段落,其次运用联想与想象反复诵读,然后仔细体会,挖掘文学背后、细节深处所蕴含的作者对大堰河的怀念、同情、赞美、讴歌。教师巡视检查讨论情况。这个问题及活动的设置,不仅突出了教学重点而且培养学生一种合作意识,在互动交流中教师可适当放手,给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让他们思维撞击,产生更多的火花,让学生体会到收获的喜悦。
教师总结并板书。
2、探究修辞 体会作用
投影出示“诗中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
如果说本文重点是“内容上”的探究的话,这个设计就是在本诗“形式上”的探究。如果说重点的设计是“写什么”的问题,那么这个难点就是探讨“怎么写”及“为什么这么写”的问题。对于这个难点我让学生找出诗中运用修辞的诗句并在反复读中体会,在设想“不用”与“使用”的比较中突破。
现代诗歌赏读方法四:美读
(饱含讴歌与赞美情感再一次有感情地配乐朗读全文,对比前面的朗读,在读中加深情感的领悟。)
(五)延伸拓展
引进生活的源头活水,用情感来撞开学生的心扉。引导学生找到文章与现实的联系点,抓住这一联系点,让语文回归生活。我设计了“本诗哪些语段让你联想到自己的母亲?讲讲你和母亲的故事。”这个问题是把对大堰河的感情升华为对母亲的感情的过程。这样将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把课文与生活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要求学生讲述条理清楚,语言生动。教师可以播放背景音乐,调动学生情感。这样,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培养了学生感恩美德,同时也深化了本文的教学难点。
现代诗歌赏读方法五:比读
(投影出示孟郊《游子吟》比较两诗的异同,并有感情地朗诵。)
(六)布置作业。把“你与母亲的故事”整理成一篇文章。
六、板书设计:
手
灰 ↑ 笑
↖ ↓ ↗
↘ ↙
人物形象 修辞手法
思想感情-----------及作用
↗ ↑ ↖
↙ ↘
泪 ↓ 哭
梦
七、可能遇到的问题及对策:学生在讨论中可能遇到大堰河的性格不觉悟及麻木等问题教师要肯定他们的独特体验,可进一步与祥林嫂的形象作比较,以便更好地理解大堰河的形象。
八、小结: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教是为了不教,学是为了不学。本节课,我以语文学习普遍规律“写了什么—怎样写的—为什么这么写”为指导而设计教学,以教给学生现代诗歌赏读方法为目的而推进教学,以“情”为突破口,以“读”贯穿始终,期望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我的说课到此完毕,敬请各位老师指正。
大堰河——我的保姆
教学目标:
1、认识旧社会的黑暗和不公,学习劳动人民无私的奉献精神。
2、学习、把握诗中的节奏和旋律,体验诗人对劳动人民真挚、热烈的感情以及对
旧世界的仇恨和诅咒,提高审美能力。
3、提高朗读自由体新诗的能力,进一步了解新诗的特点。
教学时间:
教学步骤:
一、初度课文,体会诗歌。
二、介绍作者与背景资料
艾青:(1910-1996)原名蒋海澄。19xx年出生于浙江省金华县皈(yi)田蒋村。他母亲生艾青时难产,48小时才把他生出来,他的父亲非常迷信,认为这是一个不详之兆,并找来了一个算卦的先生,说,他生下来就是克父母的。因此被送到一位贫苦农民家里抚养。5岁被领回家中开始读书,但依然受到冷遇,不准称自己的父母为爸爸妈妈,只准叫叔叔婶婶。正如他自己所说,他是在“冷漠和被歧视的空气里长大”的。艾青一生下来就成了这个家庭里的不受欢迎的人。
因此,艾清被送到本村的一家寄养,后来又被送到大堰河家,成为了他的乳儿,在保姆的怀里,艾青生活了难忘了五年,艾青与劳苦大众血肉般的亲情,与这段经历有着莫大的关系。那纯朴、善良、勤劳的品性和劳动农民的情感与美德,都在艾青幼小的心田上留下深刻的烙印。艾青常说,他在地主家庭里感受的只是“岐视与冷漠”,“只有在大堰河家里,我才感到温暖,得到宠爱。”
由于艾青积极参加一些爱国运动,在1932年被捕入狱,1933年1月14日早晨,天空飘着雪花,诗人站立在铁窗前,思绪波动,不禁展开了广阔的联想,他想起了自己的家乡,想起了曾经给予过他母爱的农民保姆大堰河。由雪寒,联想到乳母给予自己的温暖,由囚禁自己的铁窗,联想到死者长眠的墓地。诗情汹涌,不能自己。于是,诗人借助从铁窗里反射进来的雪光,头抵着墙壁,写下了《大堰河——我的保姆》这首脍炙人口的著名诗篇。
三、听朗读、体会诗歌的意境。在听的时候注意字词 。
四、结构层次 :这首诗一共13节,可分为三部分。
第1、2节为第一部分,写“我”和大堰河虽然阶级出身不同,却有着割不断的血肉联系,“我是地主的儿子”,却“也是吃了大堰河的奶而长大了的/大堰河的儿子”。诗从一开始就显示了它鲜明的叙事性质。而重叠反复地咏叹“大堰河,是我的保姆”,为全诗奠定了浓郁的抒情基调。 第3~10节为第二部分。诗人在狱中看到窗外大雪,触景生情,以第一人称的口吻,追述大堰河勤劳善良、为生活奔忙而受尽苦难的一生。
第3节,“大堰河,今天我看到雪使我想起了你”,大堰河已经故去,诗人描述了她的坟墓和家园的凄凉景象。
第4节,诗人饱含深情地回忆起“我”与大堰河一起度过的贫苦、然而却让“我”感到无限温暖的生活。“你用你厚大的手掌把我抱在怀里,抚摸我;/在你……之后”,连续用了8个“在你……之后”的句式,为读者真实地再现了大堰河勤劳操持家务的情景。在这些话语中,我们能感到大堰河勤苦操劳、仁爱善良的行为在“我”心中投下了母爱的光辉。
第5节仅4行,叙述了“我”离开大堰河时的情况。虽然是简短的过渡,诗人却捕捉了离别场面中最令人心碎的一幕:“啊,大堰河,你为什么要哭?”
第6节,将“我”回到自己家中的情形与在大堰河家里的情形进行对比。“我做了生我的父母家里的新客了!”并与第4节一样,连续使用排比长句,表现“我”在自己家里的陌生感、拘束感。
第7节,写大堰河“流尽了她的乳液之后”,“为了生活”,“用抱过我的两臂劳动了”。连续使用六个“她含着笑……”,一方面写出了她劳动时的乐观态度,另一方面写出了她为了自己的家而付出的艰辛。每一句都展现了一幅令人心酸的画面。
第8节,表现了大堰河对乳儿的淳朴情感。她像对亲生儿子一样,疼爱自己的乳儿,在他身上寄予了希望。
第9、10节,写大堰河临终的情况,“乳儿不在她的旁侧”,她带着遗憾,“含泪”离开了这个凄凉的世界。
第11~13节为第三部分。诗人思绪回到现实,回到监狱,用儿子对母亲的情感,为大堰河“写着一首呈给你的赞美诗”。并将这种情感扩大,“呈给大地上一切的,/我的大堰河般的保姆和她们的儿子”,直接抒发了对广大劳动人民的敬爱之情。
五、主题全解 :如何理解这首诗表现出来的阶级观念?
在阶级斗争年代里,文学作品往往用阶级分析的方法进行政治解读,在这种方法指导下,这首诗的主题解读,就变成了一个地主的儿子对自己所属阶级阵营的背叛和对被压迫阶级的同情,并坚定地成为劳动人民中的一员。因为诗中也提到,诗人虽然出身地主家庭,但他是吃了劳动人民的奶而长大的,所以是与中国大地上的农民有着割不断的情缘的农民的儿子。作为地主儿子的诗人,彻底抛弃了自己的出身,把大堰河的儿子称为“我的兄弟们”。在新的时代里,阶级分析方法渐渐过时,至少已经不是惟一的文学分析方法,而是众多方法之一种。但是,是否可以因为它只是众多方法之一种就否定它呢?回答是不能。首先,诗人创作这首诗的年代,也正是那种阶级意识非常鲜明的时代,一些进步的知识分子,为了革命理想,抛弃自己富有的家庭,告别自己良好的出身,投身革命运动,站到被压迫者一边,为人民的解放而战斗,这是普遍的现象。艾青也属此例。他的诗中表现出来的阶级意识和阶级观念,也是非常真诚的,不是空喊口号做出来的,所以,这一点要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作实事求是的分析。其次,当今时代,社会仍然存在严重的不公,像大堰河这样勤劳善良却又命运悲苦的下层人比比皆是,需要有更多的人去关注、帮助这些弱势人群,所以,适当用阶级的眼光来看这首诗也是需要的,至少可以唤起一些人的良知。
六、写作特点
1、《大堰河——我的保姆》是一首自由诗。
“什么是‘自由诗’?简单说,这种诗体,有一句占一行的,有一句占两行的;每行没有一定音节,每段没有一定行数;也有整首诗不分段的。‘自由诗’有押韵的,有不押韵的。‘自由诗’没有一定的格式,只有旋律,念起来流畅,象一条小河,有时声音高,有时声音低,因感情起伏而变化”(艾青《诗的形式问题》)。
“自由诗”,绝非“放荡不羁”,而是一种“自由”其外,“诗神”其中的富有“散文美”的现代诗歌的精品。
2、《大堰河——我的保姆》是带有一定叙事性的抒情诗。
就这首诗的总的倾向而言,作者并没有向读者讲述有关他乳母的完整的或大体完整的故事,他利用这些片断的故事或画面,目的是倾吐对大堰河的深情。所以这首诗是抒情诗,不是叙事诗。
七、关于艾青的生平和创作(蒋海涛)
1关于《大堰河——我的保姆》。
《大堰河——我的保姆》是在狱中写的成名作。诗中的人物形象可说是实有其人和实有其事。它与《我的父亲》是姊妹篇,都是研究艾青早年生活及其家庭的重要诗篇。
大堰河是个童养媳,她的名字就是她出生的那个村庄的名字。她的村庄叫大叶荷,大堰河是谐音。大叶荷这个村子很小。这个女孩子从小嫁到畈田蒋做童养媳,度过了劳碌悲苦的一生,死时只有一口很简陋的棺木,一手把纸钱的灰,用几把稻草盖一盖棺材,旁边也围点稻草,就算是一个坟墓。
大堰河的确是一个勤劳朴素的农妇,我的姑母早年丧夫失子,住在畈田蒋,时常赞叹大堰河,说她很勤快,可惜死得太早了。旧社会的童养媳都是悲苦的,连一个自己的名字都没有。我们村子里就有许多童养媳,都像大堰河一样,用出生的村庄的名字代替她们的名字。
有人问,大堰河在劳动时还含着笑,是不是实写?我说,看看鲁迅写祥林嫂到鲁四家开始做工的那一段,写到“然而她反满足,口角边渐渐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就可懂得“笑”里所包含的深刻悲剧意味。大堰河的“含着笑”,一方面说明大堰河的要求多么卑微,另一方面也说明在旧时代穷苦人要谋生,哪能哭丧着脸去惹东家或旁人的不愉快呢?
有人问:艾青被捕后,父亲哭到天亮,是不是真的?在我的记忆中,这是真的。因为儿子走的不是与他同一条路,他的幻想破灭了。他曾盼望艾青早日从法国巴黎回家,照他的意愿干事,但等而又等,儿子尚未回来,他竟吟咏起温庭筠的词句来了:“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及至儿子回国,不但没有衣锦荣归,而且是“两手空空,什么也没有——除了那些叛乱的书籍,和那些狂热的画幅,和一个殖民地人民的深刻的耻辱与仇恨”,现在又被关进了监狱,由于对儿子的绝望,确曾一夜哭到天亮。
(选自《艾青研究论文集》,新疆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有删节)
2、创作回忆(艾青)
《大堰河——我的保姆》是我1933年1月写于狱中的一首抒情诗。
我在1932年4、5月间从法国回到上海。不久,我参加了“左翼美术家联盟”,与江丰、力扬等一些美术青年,组织了“春地美术研究所”(即春地画会)。1932年7月12日,我们12人就被国民党当局逮捕,押在第二特区法院看守所。后来,江苏省高等法院第三分院以“宣传与三民主义不相容主义”“危害民国紧急治罪法第六条、第十条,刑法第九条、第四十二条”为罪名,判处我有期徒刑六年。一天早晨,我从看守所的窗口看到外面下雪,想起了我的保姆,一口气写下了这首诗。我完全是按照事实写的,写的全是自己的真实情感,写完之后也没有什么改动。因为看守所的生活也不允许我反复修改。
我出生在浙江金华畈田蒋村一个姓蒋的地主家庭。我是这个家庭生下的第一个儿子,按理说这是要喜庆的。但因为母亲难产,算命先生说我会“克死”爹娘。父母迷信,因此不喜欢我,一生下来就遭到家庭的歧视。很快,就被送到本村一位贫苦的农妇家里抚养。这位妇女很小的时候从一个叫“大叶荷”的邻村卖到我们村,这个村离我们村大概五华里。“大堰河”这名字,小时候只是听口音的,1973年我回家乡,乡亲们谈起这首诗时告诉我,“大堰河”其实是“大叶荷”的误写,我们家乡的土音“大叶荷”和“大堰河”完全一样。所以,我在诗里写到:“大堰河,是我的保姆。/她的名字就是生她的村庄的名字,/她是童养媳……”她卑微到连自己的名字也没有,从哪里来就叫哪里的名。我在“大堰河”家一直住了五年。诗里写了:“我是地主的儿子,/在我吃光了你大堰河的奶之后,/我被生我的父母领回到自己的家里。”五岁那年,因为我要去念书了,被父母带回去了。在“大堰河”家里的五年,使我感染了农民的那种忧郁和伤感,使我对中国农民有了一种朦胧的初步印象。回到父母家里,我是在一种被冷漠、被歧视的空气中长大的。所以,我长大一点后,总想早点离开家庭。
“大堰河”一共生了五个儿子。她与前夫生了三个,前夫死后,从邻村上姜村招赘,又生了两个。1953年和1973年我两次回家乡,都去看了他们。《大堰河》这首诗,是出于一种感激的心情写的。我觉得只有在“大堰河”家里,我才感到温暖,得到宠爱。“大堰河”很爱我,我也爱她。1953年和1973年,我都到她墓上去了。
这首诗写好后,我就放在身边。后来要解到苏州去了,就把这首诗以及其他一束诗稿交给狱中的难友,托他出狱后带给我的朋友李又然。李把这些诗送到了《春光》杂志,发表于1934年该刊第1卷第3期,为了避过敌人的注意,我就根据本名蒋海澄的谐音第一次用了“艾青”这个笔名,以后我的第一本诗集即取名《大堰河》(上海群众杂志公司1936年出版)。
(选自《新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1年版)
3、《大堰河——我的保姆》赏析(吴思敬)
艾青说,《大堰河——我的保姆》“带有自传性质”,“我完全是按照事实写的,写的全是自己的真实情感”(《艾青谈他的两首旧作》)。《大堰河——我的保姆》的这种“自传性质”,决定了这首诗极少用比喻意象,而纯以描述性意象为主。这类意象是诗人的心灵对现实的直接映照,其触角可以伸到生活的各个层次和心灵的各个领域,具有极大的包容量和丰富的表现力。《大堰河——我的保姆》“带有自传性质”,但并非严格意义上的自传,从本质上说它依然是一首抒情诗,诗人以对大堰河的深沉的爱为动力,按照诗的艺术规律展开想像,其意象的运动与组合主要通过如下两条渠道进行。
其一是接近联想,即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意象在空间或时间上接近,而把它们联想到一起。《大堰河——我的保姆》的信息提取方式主要是接近联想:“大堰河,今天我看到雪使我想起了你:/你的被雪压着的草盖的坟墓,/你的关闭了的故居檐头的枯死的瓦菲,/你的被典押了的一丈平方的园地,/你的门前的长了青苔的石椅……”——“坟墓”“瓦菲”“园地”“石椅”,这些事物都在大堰河生前或死后涉及的狭小的生活范围内,因空间接近的原因,被联想到一起来了,这是空间接近联想。紧接下去:“在你搭好了灶火之后,/在你拍去了围裙上的炭灰之后,/在你尝到饭已煮熟了之后,/在你把乌黑的酱碗放到乌黑的桌子上之后,/在你补好了儿子们的为山腰的荆棘扯破的衣服之后,/在你把小儿被柴刀砍伤了的手包好之后,/在你把夫儿们的衬衣上的虱子一颗颗的掐死之后,/在你拿起了今天的第一颗鸡蛋之后,/你用你厚大的手掌把我抱在怀里,抚摸我。”——“搭好了灶火”“拍去了围裙上的炭灰”等等大堰河辛勤操劳的场景,由于时间上接近的原因被联想到一起,这就属于时间接近联想了。
其二是对比联想,即由于对某一事物的回忆,头脑中又浮现出与之相对立的另一种事物。诗人描写了大堰河家的极端贫苦的生活之后,紧接着联想到自己家里的豪华生活:“我摸着红漆雕花的家具,/我摸着父母的睡床上金色的花纹,/我呆呆地看着檐头的我不认得的‘天伦叙乐’的匾,/我摸着新换上的衣服的丝的和贝壳的纽扣……”这里展示的还不仅仅是地主与贫苦农民悬殊的生活水平,而是诗人的波涛起伏的内心世界:“我是这般忸怩不安!因为我/我做了生我的父母家里的新客了。”在大堰河家中的那段生活,给艾青留下了终生难忘的印象。他目睹了贫苦农民的痛苦生活,也发现了他们的善良美好的品格;他对养育自己的大堰河充满深情,而对自己亲生父母的家却感到陌生而不安,艾青的叛逆思想在幼小时候已见端倪。此外,大堰河的生前勤奋劳作与死后的惨淡萧条、大堰河对乳儿的“美梦”与现实粉碎了她的梦均构成了对比。大堰河的勤劳、善良的品格与她的悲惨命运就在这对比中凸现出来,从而显示出诗人对大堰河的赞美和对不合理的世界的诅咒。
《大堰河——我的保姆》中流溢着爱,这既是大堰河对她的乳儿的纯洁的、无私的爱,又是她的乳儿——诗人对养育他的乳母的刻骨铭心的爱,然而诗人并未以他的一己之爱为满足,《大堰河——我的保姆》是献给大堰河的,同时也是献给“大地上一切的,/我的大堰河般的保姆和她们的儿子”,这表明了诗人的博大胸怀,同时也是这首诗的普遍价值之所在
5大堰河——我的保姆
教学内容
教科书27页一33页。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准确认读课文下注词语,并掌握它们的意义。2.了解排比、反复、对比的修辞方法在诗的运用和作用。3.学习用诗歌的形式描写并抒发感情。4.学习、把握诗的节奏和旋律,体验诗人对劳动人民真挚、热烈的感情以及对旧
世界的仇恨和诅咒,提高审美能力。
过程与方法
先通过反复朗读了解诗意,体会诗歌感情变化与节奏和旋律的关系。接着对本诗的修辞手法及重点段落进行详尽地分析,最后引导学生品析另一首诗歌,培养学生的诗歌欣赏水平。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贯穿全诗的思绪和激情,理解诗人对大堰河的赞美怀念之情,实质是对旧中国广大劳动妇女的赞颂。
教学重、难点及教学突破
重点1.学习排比、反复、对比等修辞手法在诗中的运用和作用。2.了解并学习诗歌所采用的抒情方法。难点使学生感知作者包含在诗歌中的真情实感,体会作者用情作诗的方法和重要
性。
教学突破
应在反复朗读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会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然后针对某一具体段落仔细推敲,体会作者抒情方式与写作手段。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1.准备艾青的另一名篇《给乌兰诺娃》,并设计一些练习题。2.了解一些关于诗人艾青的生平资料及该诗的创作背景。
弗学生准备
预习课文,认真并带感情的朗读诗歌多遍,准确认读课文下的注释及课后列出词语。
教学步骤
(第1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流程设计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1.导入 课文 1.了解创作背景及作者资料2.字词练习 2.完成字词练习3.范读并引导学生感受文意 3.初步感受文意,体会诗歌的节奏与韵律特色4.指导划分层次,归纳层意 4.反复朗读课文,划分层次,概括层意
一、了解创作背景(约 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师:诗歌这种体裁,对我们来说已经
不再陌生,在以前的学习中我们已
经接触过许多类型的诗歌,而今天
我们要欣赏的是当代诗人——艾青
的名作。有谁能告诉我一些关于作
者艾青的资料?
抽学生简述作者的生平。
2.师:大家回答得不错,艾青的主要作
品有《欢呼集》、《宝石的红星》、《黑
鳗》、《海岬上》等。他的诗运用散文
化的语言,抒发思想感情,刻画艺术
形象,语言朴素清新,韵律和谐,具
有独特的艺术风格。
1.积极回答问题,就所了解的知识对
艾青其人做基本简介。
生:艾青,原名蒋海澄,1910年出生
于浙江省金华县皈田蒋村。他是我
国现代著名诗人。1929年赴法国勤
工俭学,专修绘画。1932年回国,参
加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因从事爱
国运动被捕,在狱中开始诗歌创作。
1935年10月出狱,次年出版第一部
诗集《大堰河》,受到文坛重视。
2.倾听,作好相应记录。
3.师:1933年,艾青因参加进步爱国活
动被捕入狱。在阴冷的牢房中,诗
人看着漫天飞舞的雪花,睹物思人,
写下了这首著名的诗歌——《大堰
河——我的保姆》。
板书课题。
3.听取老师介绍作者的写作背景及原
由,以便体会诗歌所要表达的感情。
二、字词练习(约 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师:大家在课前都预习了这篇课文,文
中有一些生字词必须要先掌握了才能
更好的理解文意。
导人随堂练习1,检查学生预习情况。
借助工具书或查阅相关资料,完成随堂
练习,掌握文中生字词。
三、朗读诗歌,初步感受文意(约 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范读诗歌。注意朗读时要讲究节
奏,强调按意义单位划分这首诗的
句子节奏,并有感情的朗读。
2.抽取同学就所读讲讲自己对这首诗
的初步印象,并进行归纳。
师:诗人通过对自己乳母的回忆,抒
发了诗人对乳母真挚的怀念和深切
赞美的感情,进而表达了对广大劳
动妇女乃至劳动人民的挚爱,表达
了对“不公道世界”的诅咒、控诉之
情。
1.听教师范读,体会诗歌韵律节奏,初
步探悉作者感情。
2.畅谈对这首诗的印象。
生:诗中描述的主人公是诗人的乳
母,她是一位平凡、低微到连自己的
姓名都没有的劳动妇女,她勤劳、纯
朴、善良,但生活一直很贫困、艰难。
四、划分层次。归纳层意(约 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归纳诗歌层次,
并概括每个层次所抒发的思想感
情。
2.师:这首诗分为几个部分?
3.师:很好,现在我们来看看第一部
分。第一部分是诗歌的前四段,它
主要讲了些什么,表达了什么思想
感情呢?
点拨:诗歌第4段,诗人看到雪,想
起了保姆大堰河,运用想像和联想,
描绘了一组冷落凄清的画面:荒凉
的坟墓,冷落的故居,典押了的园
地,长了青苔的石椅。通过一连串
的排比,在对悲惨气氛的浓重渲染
中,深切地抒发了诗人对保姆大堰
河的思念和哀悼之情,并由此引出
对大堰河悲惨一生的回忆。
4.师:第二部分又讲述了些什么呢?
5.师:回答得很正确,诗歌的第三部分
写大堰河死后的凄凉和家人的悲惨
遭遇,实则控诉了社会现实的黑暗,
文中哪些语句可以表现出来?
6.师:诗歌的第四分部讲了什么?
将上述内容梗概板书。(见课末板
书)
1.按老师要求反复朗读课文,就自己
的理解划分诗歌层次,并概括层意。
2.生:分为四个部分。
3.生:第一部分交代了大堰河的悲苦
身世及其与“我”的关系。表现了诗
人对乳母的深切怀念与痛悼。
在教师点拨下细细体会作者在该部
分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4.生:第二部分是从第5段到第8段,
集中刻画了大堰河勤劳、善良的品
德,抒发了诗人对她的深切眷恋与
尊敬。
5.生:第10段写大堰河的殡葬。用生
前“四十几年的人世生活的凌侮”、
“数不尽的奴隶的凄苦”,与死后“四
块钱的棺材和几束稻草”、“几尺长
方的埋棺材的土地”相对比,深刻而
生动地揭示了旧社会的黑暗。
6.生:第四部分是诗人呈给大堰河的
挽歌和赞美诗,抒发了诗人对大堰
河深情地怀念和由衷地赞美之情。
五、本课小结
这节课主要对作者艾青作了大致了解,初步体会了诗歌的韵律节奏,初涉了诗歌所表达的感情。通过反复朗读,对诗歌的层次及层意有了基本了解,理清了诗歌的结构。
六、课末板书设计 参考
大堰河——我的保姆
艾青第一层(1~4段):交代大堰河的悲苦身世及其与“我”的关系——怀念与痛悼第二层(5。8段):回忆大堰河辛劳而又悲苦的一生——眷恋与感激第三层(9。1l段):写大堰河死后的凄凉和家人的悲惨遭遇——同情与控诉第四层(12.13):诗人呈给大堰河的挽歌和赞美诗——讴歌与赞美
教学步骤
(第2课时)
第二课时教学流程设计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1.探讨作者所采用的写作手法 1.细读诗歌,分析探讨写作手法
2.深入理解 2.研读重点段落,深入理解
3.指导品析《给乌兰诺娃》 3.品析名篇,提升诗歌鉴赏水平
一、分析探讨写作手法(约 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师:诗歌不同于一般的记叙文和说
明文,其形式不仅具有特殊性,更会
采用多种写作手法来表现内容,抒
发情感。本文除了多处运用联想、
想像和对比以外,还多次运用排比,
使内容凝炼,形式整齐,节奏鲜明,
气势酣畅。另外,为了加强情感和
音节的旋律,诗中大量运用了反复
1.生:本诗通过反复吟咏表现对大堰
河的深情,许多节用了首尾诗句的
反复手法,使诗歌一唱三叹,回环婉
转,增强了诗歌的抒情效果。
的修辞方法。这种手法有何作用?
2.请学生找出并朗读诗歌中采用多种
修辞手法的句段,并分析其作用。
指导完成课后思考与练习四。
3.师:从构思看,全诗前4个诗段从
“今天”写起,“睹雪思人”;最后两个
诗段又回到“今天”,来赞美大堰河。
第4诗段有一句“大堰河,今天我看
到雪使我想起了你”,第12诗段有
一句“大堰河,今天,你的乳儿是在
狱里”,这两句在全诗结构上起了什
么作用?
2.仔细阅读诗歌,找出采用各种修辞
手法的段落语句,并就自己的理解
分析其作用。完成课后思考与练习
四。
3.第4段中“大堰河,今天我看到雪使
我想起了你”,由狱中看到雪,联想
到大堰河的被雪压着的坟墓,勾起
对乳母的怀念,进而追忆她辛劳苦
难,默默奉献的一生。第12段“大
堰河,今天,你的儿子是在狱里”中
的“今天”与第4段中的“今天”相呼
应,从回忆转入现实,使时间线索更
加清晰。
二、研读重点段落。深入理解(约 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师:前边我们对整首诗进行了阅读
分析,现在我们选取几个重点章节
来研读,有谁愿意给大家朗读一下
第7、8段?
2.师:第7段中用诗人自家优越的条
件,与大堰河的贫困条件相对比,但
在这种优越的条件中,我的心情却
是忸怩不安的。“忸怩不安”一词表
明“我”在保姆家生活惯了,进而说
明“我”与地主家庭的疏远与隔阂。
请在诗句中找出一句相同的话来证
明,并分析它们表达了什么?
3.师:诗歌第8段写道“大堰河为了生
活……就开始用抱过我的手臂劳动
1.深情地朗读诗歌第7、8段。
2.跟随教师讲解理解重点段落,试着
分析并把握作者思想感情。
生:“我做了生我的父母家里的新客
了”。明明自己是这个家庭的成员,
却说成是“新客”,表明了对大堰河
的深厚的感情,以及对自己亲生父
母的陌生。
3.生:表现了大堰河的勤劳与善良,以
及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了”。这节诗里所描述的大堰河不是
像第5段那样为自家干活,而是到地
主家(“我”的家)干活,从而取得报酬
养活自己一家。劳动是繁重而多样
的,然而她却总是“含着笑”,这表明
了她的什么品质?
4.师:联系第6段所写“我”离开大堰
河家时,她居然“哭”了,那么在第8
段中反复写她“笑”,就有了更深一
层的含义,请问是什么含义?
4.生:表明了大堰河对乳儿的深深的
爱,为能够和乳儿在一起而“笑”。
这是真正的母爱!是超越了一切功
利关系的爱。
三、赏析《给乌兰诺娃》(约 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师:通过对教材所选诗歌的学习,我
们对艾青的诗歌有了初步印象,为
了加深对其风格和思想的了解,提
高我们的阅读能力,我选取了他的
另一首诗让大家欣赏。
板书诗歌《给乌兰诺娃》,抽学生朗
读。
2.指导完成随堂练习2。
1.充满感情的朗读《给乌兰诺娃》,体
会诗歌所要表达的意思,感受诗歌
的意境美。
2.回答问题,听取教师评讲,在教师的
常导下体会诗歌的荨杏特色与思想
情感。
四、本课小结
本节课通过对重点段落的研读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分析了作者的创作手法及该诗的艺术特色。为了提高学生阅读欣赏诗歌的能力,本节课还引导学生品析了艾青的另一名篇《给乌兰诺娃》。
五、课末板书设计 参考
给乌兰诺娃——看芭蕾舞(小夜曲)后作像云一样软。像风一样轻,比月亮更明亮,比夜更宁静——人体在太空里游行,不是天上的仙女。却是人间的女神,比梦更美比幻想更动人——是劳动创造的结晶。
问题探究与拓展活动
诗人倾吐对大堰河的爱,这种爱是同对黑暗社会(“这不公道的世界’’)的恨联系在一起的。请找出表现诗人憎恨黑暗社会的诗段,说说有什么作用。
练习设计
随堂练习设计1.给下列词注音释义,并用它们造句。 典押忸怩冰屑悉索凌侮叱骂漂泊2.阅读诗歌《给乌兰诺娃》,并完成下列问题。(1)找出诗中最能体现芭蕾舞姿的比喻句。(2)说说破折号在这里的作用和好处。(3)诗的语言是形象的,试分析头两句把演员翩翩的舞姿用自然界的云、风比喻
的艺术效果。
(4)诗中“不是……却是”是什么关系?诗人这么写的用意是什么?
个性练习设计
试着用简短的一段话或几行诗来赞美你身边劳动者的形象。
教学探讨与反思
这是一首抒情性很强的诗歌,但并不排斥叙事,甚至是细节描写,因此一定要j学生反复阅读,充分体会诗人满怀的激情。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也是此诗一大j点,教师可以让学生在反复阅读中体会并学习这些修辞手法。
【学习目标】
1.准确认读课文下注词语,并掌握它们的意义。
2.了解排比、反复、对比的修辞方法在诗的运用和作用。
3.学习用诗歌的形式描写并抒发感情。
4.学习、把握诗的节奏和旋律,体验诗人对劳动人民真挚、热烈的感情以及对旧世界的仇恨和诅咒,提高审美能力。
【学习重、难点】
【重点】
1.学习排比、反复、对比等修辞手法在诗中的运用和作用。
2.了解并学习诗歌所采用的抒情方法。
【难点】
使学生感知作者包含在诗歌中的真情实感,体会作者用情作诗的方法和重要性。
【 学习方法】
应在反复朗读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会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然后针对某一具体段落仔细推敲,体会作者抒情方式与写作手段。
【学习流程】
知人论世
1、作者:艾青, 我国现代著名诗人。原名蒋海澄,19xx年生于浙江省金牛县畈田蒋村。艾青的主要作品有《欢呼集》、《宝石的红星》、《黑 鳗》、《海岬上》等。他的诗运用散文化的语言,抒发思想感情,刻画艺术形象,语言朴素清新,韵律和谐,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
2、写作背景:
艾青出生时难产,一位算命先生说他的命是“克父克母”的,因此被送到一位贫农家里抚养。5岁被领回家中开始读书,但依然受到冷遇,不准称自己的父母为爸爸妈妈,只准叫叔叔婶婶,正如他自己所说,他是在“冷漠和被歧视的空气里长大”的。
艾青的保姆没有名字,因她娘家在浙江省金华县大叶荷村,所以大家都叫她大叶荷,浙江方言“大叶荷”和“大堰河”完全一样。作者在诗里写道: “大堰河,是我的保姆。她的名字就是生她村庄的名字,她是童养媳。”
课前热身
1、需要掌握的生字生词:
fēi chì líng wǔ qī bō niǔ ní xī
瓦菲 叱骂 凌 侮 凄苦 火钵 忸 怩 悉索
jīng jí huī huáng lún shī diǎn yā
荆 棘 辉 煌 天伦 虱子 典 押
2、词语解释:
荆棘:泛指山野丛生的带刺的小灌木。
忸怩:形容不好意思或不大方的样子。
叱骂:责骂。
整体感知
1、作者的思路:
明确:这首诗以追忆往事为线索展开思路:雪景——大堰河被雪压着的坟墓——大堰河一生的遭遇——大堰河死后一家人的命运——赞美诗呈给大堰河及所有劳动人民。
2、全诗共13节,根据诗人感情的变化,大体可以分为哪四个部分?每部分的意思是什么?
明确:第一部分(1—3节):交代大堰河的悲苦身世及其与“我”的关系,表现诗人对乳母的深切怀念与痛悼。——怀念与痛悼。
第二部分(第4—8节),回忆大堰河辛劳而又悲苦的一生,集中刻画大堰河勤劳、善良的品德,抒发眷恋与感激之情。——眷恋与感激。
第三部分(9—11节):写大堰河死后的凄凉和家人的悲惨遭遇,诅咒和控诉了黑暗的社会。——同情与控诉。
第四部分(第12—13节),诗人呈给大堰河的挽歌和赞美诗。——讴歌与赞美。
赏析诗歌
(一)学习第一部分:
1、诗句“她的名字就是生她的村庄的名字,她是童养媳”说明了什么?
明确:作者舍弃了大堰河许多的遭遇,而写她的名字,这个看似平淡无奇的生活细节,深刻地揭示了封建压迫下贫苦妇女的尊严和价值这种触目惊心的事实。
2、第一节最后一句重复说:大堰河,是我的保姆,有什么作用?
明确:直接抒发了诗人对贫苦保姆的真挚感情。
3、作者为什么要交代“我是地主的儿子”,“也是吃了大堰河的奶而长大了的大堰河的儿子”?
明确:诗人虽然出身地主家庭,实际上遭到了父母的变相遗弃。出身贫贱的大堰河,却给予了这位弃儿以深厚的母爱。
(二)学习第二部分(第4—8节):
1、诗人是怎样来写“我”在大堰河家里的情景的?
明确:诗人深情地回忆起大堰河厚大的手掌。这里诗人用鲜明的画面,用大堰河一天的劳动,通过具体的动作表现出“我”的保姆的辛苦和劳累。
2、我回到家的感受是怎样的呢?(从诗中找出)
明确:“我做了生我的父母家里的新客”,呆望着“母亲怀里的不熟识的妹妹”,“我”“忸怩不安”,这些都表明“我”与这个家的格格不入,也暗含着“我”对乳母的怀念。
3、为什么反复强调父母是“生我的父母”,我是“新客”?
明确:表明作者对亲生父母的不满,对乳母的眷恋、热爱和赞美。
4、第8节是如何写大堰河深爱“她的乳儿”的?这说明了什么?
明确:①在年节里把最好的食品“冬米的糖”留给自己的乳儿;②还深情地“把他画的大红大绿的关云长贴在灶边的墙上”;③而且做着不能对人说的美好的梦。这些都表现了大堰河的淳朴善良。
(三)学习第三、四部分
1、诗人反复强调:“她死时,乳儿不在她的旁侧”,而大堰河却“轻轻地呼着她的乳儿的名字”。这起什么作用?
明确:这样写既加重了悲剧气氛,也表达了自己非常遗憾的心情。
2、作者是如何写大堰河的悲惨结局的?
明确:诗中连用了几个排比句,描绘勤劳一生的大堰河死后的悲惨遭遇:“四块钱的棺材”,几尺长的土地和“一手把的纸钱的灰”。
3、诗的结尾是如何表达对大堰河的无限怀念和深情礼赞的?
明确:诗中运用一连串的排比句,表达诗人对大堰河的无限怀念和深情的礼赞。诗的最后,直抒胸臆,感情达到了高潮。
4、为什么是紫色的灵魂?这首赞歌,仅仅是呈给大堰河的吗?
明确:紫色代表着高贵,“紫色的灵魂”,热切地赞颂了大堰河高贵美好的心灵。诗人把对大堰河的爱升华为对广大劳动人民的爱,本节诗中深情地写道:“呈给大地上一切的,我的大堰河般的保姆和她们的儿子,呈现给爱我如爱她自己的儿子般的大堰河。”
艺术特色
1、错落有致、长短不一的排比。诗中所形成的巨大的撼动人心的力量,浓烈的抒情气氛,都和这种大排比的手法与句式相关。
2、反复的运用。大大增强了作品的回肠荡气、意远韵长的旋律美,从而渲染了诗情画意,突出了各节之要旨。
3、叙述、抒情、描写的综合运用。
4、爱憎分明的情感。
形象主旨
这是一首带有自传性质的抒情诗,也是诗人呈献给自己保姆的一首颂歌。作者通过对自己的乳母的回忆与追思,抒发了对贫苦农妇大堰河的怀念之情、感激之情和赞美之情,从而激发人们对旧中国广大劳动妇女悲惨命运的同情,对这“不公道的世界”的强烈仇恨。
过关斩将
(答题时间:40分钟)
一、积累与运用
1. 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讪笑( ) 不懈( ) 赐予( )
shù( )缚 bǐ( )视 奴yì( )
2. 将下列四字短语补充完整。
文质( ) ( )若木鸡 ( )不休
( )无为 ( )目伤怀 贪( )枉法
3. 下列加粗的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
a. 典押diǎn yā 忸怩niǔ niè 凌侮líng wǔ
b. 叱骂chì 醉酒zuì 咒语zhòu
c. 拥抱yōng bào 娇美jiāo 漂泊piāo
d. 荆棘jīng jí 辉煌huī huáng 悄然qiǎo
4. 下列字形有误的一项是 ( )
a. 虱子 漂泊 闪烁 b. 雕花 蝉翼 窒息
c. 檐头 歌谣 唏嘘 d. 匾额 今霄 愚蠢
5.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
a. 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败的关键。
b. 为了避免今后不再发生类似的事故,我们应该严格遵守交通规则。
c. 我们要注意、改正并找出作文中的错别字。
d. 社会主义国家发展生产力的根本目的是改善人民的生活水平。
6. 根据语意,在横线上写上合适的句子,使它们构成一组排比句。
朋友,请相信我的诚意,不要 ,不要 ,不要 。
7. 填空:
(1)本诗的作者是我国现代著名的 人 ,原名 。
(2)诗歌就题材(内容)而言,可分为 、 和 ,本诗属于 ;从体裁(形式)上讲可分为 和 ,本诗属于 。
二、阅读理解
读下列选段,回答下列问题。
(一)
你用你厚大的手掌把我抱在怀里,抚摸我;
在你搭好了灶火之后,
在你拍去了围裙上的炭灰之后,
在你尝到饭已煮熟了之后,
在你把乌黑的酱碗放到乌黑的桌子上之后,
在你补好了儿子们的为山腰的荆棘扯破的衣服之后,
在你把小儿被柴刀砍伤了的手包好之后,
在你把夫儿们的衬衣上的虱子一颗颗的掐死之后,
在你拿起了今天的第一颗鸡蛋之后,
你用你厚大的手掌把我抱在怀里,抚摸我。
(二)
大堰河,为了生活,
在她流尽了她的乳液之后,
她就开始用抱过我的两臂劳动了;
她含着笑,洗着我们的衣服,
她含着笑,提着菜篮到村边的结冰的池塘去,
她含着笑,切着冰屑悉索的萝卜,
她含着笑,用手掏着猪吃的麦糟,
她含着笑,扇着炖肉的炉子的火,
她含着笑,背了团箕到广场上去
晒好那些大豆和小麦,
大堰河,为了生活,
在她流尽了她的乳液之后,
她就用抱过我的两臂,劳动了。
1. 这两节诗所运用的修辞手法有什么相同之处?有什么作用?
2. 这两节诗在句式结构上有什么不同?
3. 这两节诗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异同?
4. 你对诗中的“我”的形象是如何理解的?
5. 诗人把一首至诚的赞美诗献给了养育他的保姆,请你也用简短的一段话或几行诗来赞美你所敬爱的人。
三、拓展延伸:
一颗豆粒
我认识一位视一颗豆粒为自己生存意义的夫人。
她大儿子上小学三年级、二儿子上小学一年级的时候,悲剧降临她家。丈夫因交通事故身亡。这是一次非常微妙的交通事故,丈夫不仅自己身亡,而且最后不被法庭判为受害者。为此,他的妻子只得卖掉土地和房子来赔偿。
母亲和两个孩子背井离乡,辗转各地,好不容易得到某一家人的同情,把一个仓库的一角租借给他们母子三人居住。
只有三张榻榻米大小的空间里,她铺上一张席子,拉进一个没有灯罩的灯泡。一个炭炉,一个吃饭兼孩子学习两用的小木箱,还有几床破被褥和一些旧衣服,这是他们的全部家当。
为了维持生活,妈妈每天早晨6点离开家,先去附近的大楼里做清扫工作,中午去学校帮助学生发食品,晚上到饭店洗碟子。结束一天的工作回到家已是深夜十一二点钟了。于是,家务的担子全部落在了儿子身上。
为了一家人能活下去,母亲披星戴月,从没睡过一个安稳觉,生活总是那么清苦。她们就这样生活着,半年、8个月、10个月……做母亲的哪能忍心让孩子们苦熬下去呢?她想和两个孩子一起到丈夫所在的地方去。
有一天,母亲泡了一锅豆子,早晨出门时,给大儿子留下一张条子:“锅里泡着豆子,把它煮烂,放一点酱油。”
这天,母亲干了一天活,累得疲惫不堪,实在坚持不下去了。她偷偷买了一包安眠药带回家,打算当天晚上和两个孩子一块死去。
她打开房门,见两个儿子已经钻进席子上的破被褥里,并排入睡了。忽然,母亲发现哥哥的枕边放着一张纸条,便有气无力地拿了起来。上面这样写道:
妈妈,我照您条子上写的那样,认真地煮了豆子,豆子烂时放进了酱油。不过晚上盛出来给弟弟当菜吃时,弟弟说太咸了,不能吃。弟弟只吃了点冷水泡饭就睡觉了。
妈妈,实在对不起。不过,请妈妈相信我,我的确是认真煮豆子的。妈妈,求求您,尝一粒我煮的豆子吧。妈妈,明天早晨不管您起得多早,都要在您临走前叫醒我,再教我一次煮豆子的方法。
妈妈,今晚上您一定很累吧,我心里明白,妈妈是在为我们操劳。妈妈,谢谢您。不过请妈妈一定保重身体。我们先睡了。妈妈,晚安!
泪水从母亲的眼眶夺眶而出。母亲坐在孩子们的枕边,擦着眼泪一粒一粒地品尝着孩子煮的咸豆子。一种必须坚强地活下去的信念从母亲的心里生成出来。摸摸装豆子的布口袋,里面正巧剩下倒豆子时残留的一粒豆子。母亲把它捡出来,包进大儿子给她写的信里,决定把它当作护身符带在身上。
十二年的岁月流逝而去,兄弟俩长大成人。他们性格开朗,为人正直,双双毕业于妈妈所憧憬和期望于他们的一流国立大学,并找到了满意的工作。
直到如今,那一粒豆子和信,仍时刻不离地带在这位母亲身上。
1. 本文采用了哪种叙述的顺序?
2. 第②段中写道:“这是一次非常微妙的交通事故。”请问事故的“微妙”表现在哪里?
3. 第⑧段中的“她偷偷买了一包安眠药带回家”这句话照应了文中的哪句话?
4. 第⑥段中写道:“她们就这样生活着,半年、8个月、10个月……”请问作者为什么不直接写“她们就这样生活了10个月”?
5. 第⑧段中写道:“打算当天晚上和两个孩子一块死去。”请说说“她”为什么产生这种“打算”。
6. “—种必须坚强地活下去的信念从母亲的心里生成出来”是第13段中的一句话,请问是什么原因使母亲产生了“坚强地活下去的信念”?
7. 第13段写道:“母亲把它捡出来;包进大儿子给她写的信里,决定把它当作护身符带在身上。”请你揣摩一下当时母亲心里是怎样想的。
【试题答案】
一、积累与运用:
1. shàn xiè cì 束 鄙 役
2. 彬彬 呆 喋喋 碌碌 触 赃
3. a
4. d
5. d
6. 略
7. (1)诗 艾青 蒋海澄
(2)叙事诗;抒情诗;哲理诗;抒情诗;古诗(古体诗);新诗;新诗。
二、阅读理解
1. 都运用了反复,排比的修辞,这样一咏三叹,不但使感情抒发得痛快淋漓,而且增强了节奏感和旋律美。
2. 虽然都运用了排比,但句式不相同。第一节的排比是短语式的,类似于8个并列状语,第二节中的排比是由六个短句构成,这种同中显异、灵活多变的句式,使语言的节奏显出多变的旋律美。
3. 相同之处,都含有对乳儿的爱和乳儿对保姆的真挚之爱。
不同之处,第一节侧重于表现大堰河对“我”的无限关爱;第二节着力表现大堰河勤劳善良的高尚品质。
4. 言之有理即可。
5. 合乎要求即可。
三、拓展延伸:
1. 倒叙。
2. 丈夫不仅自己身亡,而且最后不被法庭判为受害者。
3. 她想和两个孩子一起到丈夫所在的地方去。
4. 这样写显得时间很长,从而突出他们生活的不易。
5. 她很辛苦,她也不能忍心让孩子们苦熬下去。
6. 她看到了孩子给她的信。
7. 不能辜负孩子们的心,鼓励自己坚强地走下去。
山东省枣庄市第五中学 赵松鹏
一、学习目标
1 、 认识大堰河这个人物形象
2 、诵读诗歌,体会作者的感情
3、情感目标:加深对母爱的认识
二、学习重点、难点
1、 重点: 对大堰河形象的认识
2、难点:
(1)作品写作时代、背景离现实时代较远,学生热情较难调动
( 2)文章篇幅较长,四十分钟学习较紧张
三、教学时数: 一课时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 :
利用多媒体播放MTV作品《懂你》,用画面、歌曲给学生以视觉、听觉上冲击,激发学生
的兴趣,同时用这首作品引出“母爱”这一话题。
播放片段后,教师以“我们今天共同学习一篇赞美特殊母爱的诗歌,艾青的《大堰河──
我的保姆》”导入 新课。
投影课题:课题背景设计为一只燕子给几只乳燕喂食的图片。
投影“学习目标”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让学生自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配较为凄凉的背景音乐烘托气氛。
同时投影自读时的任务:试在脑海中为大堰河“画像”——目的让学生从整体把握大堰河
的形象。
自读课文后,让生闭上眼睛想想大堰河的形象。
(三)合作探究
1、自读课文后,让学生四人一组,进行合作学习:根据课文内容,发挥想象,给大堰河
填写一份“档案”,可根据教师提供的表格,也可自己设计。表格留出空行,目的让学生
自由发挥。
表格见课件
教师巡视,适当点拨,拓展学生思维。
五分钟后,教师提问,检查学生讨论情况。并让学生说明理由,相机让学生朗读诗文,体
会感情。
预想可能出现不一致的回答:
属相:牛——忍辱负重、默默奉献、脚踏实地
猪——任人宰割、不知反抗
兔、羊——温顺善良。
血型:O——奉献型,万能献血者
其他型——学生可能从大堰河性格方面考虑
身高、体重——体重可能因大堰河生活状况而偏轻。
健康状况——估计学生会写出“营养不良、椎间盘突出”等,能自圆其说即可。
人生信条——学生的答案会是丰富多采的。教师适时说出自己的认识:套用鲁迅先生的名
言“我吃的是草,挤出来的是奶”,来深化大堰河的形象。
此环节设计目的是: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去课文中筛选有用信息,并发挥想象,
对“大堰河”加深认识,使这一形象在学生心目中明晰起来。也能使学生把这篇较长的文
章读短,从而突破教学难点 中的第(2)点。同时也避免了就课本讲课文的简单枯燥乏味
。
2、教师:“既然是档案,照片必不可少。老师这儿有几副图片,你们帮我看看哪副图片
更符合大堰河的形象。”
依次投影四副母子图,最后将四副图定格在屏幕上,让学生讨论争鸣。
预想可能出现的情况:
学生会在第二副和第三副之间发生争议。
处理方法:发动学生进行争鸣。要求从文中找依据,言之有理。
此环节设计目的是:进一步激发学生兴趣,对大堰河的认识由抽象的概念上升为具体的外
在形象。让学生在争鸣中进一步明晰大堰河形象。
(四)观看观看MTV 《懂你》
体会片中母亲的形象
教师:“分析了大堰河的形象后,让我们再感受另一分伟大的母爱,请欣赏《懂你》,大
家要注意画面中的故事。”
教师播放MTV 《懂你》片段,学生静静感受。教师也可用包含深情的语言叙说这一片段的
故事。
此环节设计目的是:1、由大堰河这一特殊的母爱扩展到广泛的母爱,扩展到学生的内心
,引起学生感情上的共鸣。2、将学生由合作探究的热烈气氛过渡对感受母爱的深沉气氛
。
(五)诵读课文
让学生再读课文。同时投影要求:
1、哪些语段让你联想到自己的母亲?
2、找出让你感动的语段,反复诵读,体会感情
学生任意挑选一段朗读,教师相机评价。必要时反复读,直至教师范读一段。
学生朗读后,教师可适时提问:“你读的这段是否让你想到自己的妈妈?能给大家介绍一
下你妈妈吗?”或“妈妈疼爱你吗?能给大家讲讲吗?”
之后让学生读课文最后一段。将最后一段中的“大堰河”换成“妈妈”,再反复读。
此环节设计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大堰河形象后,通过诵读课文,体会感情。并将作者对大
堰河的感情升华为学生对自己母亲的感激之情。再怀着这种感情去读课文,把自己的感情
融入到课文中。
预想可能出现的情况:
学生可能会因为害羞不愿说自己母亲的事。
处理方法:教师要用诚意去打消学生害羞心理。
(六)课内(外)练笔
教师:“只有平凡的儿女,没有平凡的母亲。我们的母亲都是可亲、可敬、可爱的……母
爱,人类情感走廊中的上品,伟大永远是它的同义语。母亲的一个关切的眼神,一声轻轻
的呼唤,还有那眼角的皱纹、满手的老茧,微驼的背影,哪一个做子女的不应刻骨铭心?
用我们的笔、用我们的心来表达对母亲的感激之情吧!”
投影要求:以“母爱”为话题写一段文字,50~150字即可
此环节设计目的是:让学生由课文的学习转入对自己母亲的赞美,完成情感目标。
预想可能出现的情况:时间紧张,学生无时间写。
处理方法:1、留作课下作业 2、读一篇学生写的片段
(七)结束语:
学习这课,我们不仅要学会分析人物形象,诵读时把握感情,更重要的是,通过这课让我
们更了解我们母亲的情、母亲的爱、母亲的心,让我们在生活中更好地珍视母爱,更好地
爱我们的母亲!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