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情表》能力检测优秀5篇

阅读是一种主动的过程,是由阅读者根据不同的目的加以调节控制的,陶冶人们的情操,提升自我修养。奇文共欣赏,疑义相如析,这里是勤劳的小编老李帮助大家分享的《陈情表》能力检测优秀5篇,欢迎阅读。

《陈情表》阅读答案 篇1

9. C

10. A

11. B

12. ①我因为命运坎坷,年幼遭遇不幸。刚生下来六个月,父亲就去世了。

②况且我年轻时在伪朝任职,连续任职做到郎官,本来就是希望做官显达,并不顾惜自己的名誉节操。

《陈情表》能力检测 篇2

一。选出注音有误的一项( )

A.险衅(xìn) 夙(sù)遭闵凶 门衰祚(zuò)薄

B.床蓐(rù) 茕(qióng)茕孑(jié)立 猥(wěi)以微贱

C.逋(pū)慢 陨(yǔn)首 犹蒙矜(jīn)育

D.拔擢(zhuó) 宠命优渥(wò) 终鲜(xiǎn)兄弟

二。给下列红色字注音

A.外无期( )功强( )近之亲。

B.既无伯叔,终鲜( )兄弟,门衰诈薄,晚有儿息。

C.臣以险衅( ),夙( )遭闵( )凶。

D.寻蒙国恩,除臣洗( )马。

E.宠命优渥,岂敢盘桓( )

F.日薄( )西山,气息奄奄。

三。下列各句中的“以”的用法相同的是( )

①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

②臣具以表闻

③猥以微贱,当侍东宫

④优惟圣朝以孝治天下

⑤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

⑥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

⑦是以区区不敢废远

⑧谨拜表以闻

A.①②③④ B.⑤⑥⑦⑧ C.①⑤⑦ D.②④⑥

四。解释下列红色的词语

A.臣以险衅,夙( )遭闵凶( )

B.生孩六月,慈父见( )背

C.门衰诈薄,晚有儿息( )

D.寻蒙国恩,除( )臣洗马

E.听( )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

F.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

G.欲苟顺私情,则告诉( )不许

H.臣之辛苦( )

I.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

五。选出红色词词义相同的一项

A.拜臣郎中 谨拜表以闻

B.犹蒙矜育 不矜名节

C.未曾废离 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D.慈父见背 不见复关,泣涕涟涟

六。找出对红色词解释有误的一项

1.A.臣以险衅(罪过) B.门衰诈薄(福分)

C.形影相吊(安慰) D.刘夙婴疾病(婴儿)

2.A.逮奉圣相(及,至) B.沐浴清化(此指蒙受)

C.臣以供养无主(主人) D.猥以微贱(谦词)

3.A.臣具以表闻(详尽) B.诏书切峻(急切严厉)

C.责臣逋慢(逃脱,轻慢) D.则刘病日笃(情义深)

4.A.本图宦达(显达) B.宠命优渥(厚)

C.日薄西山(浅薄) D.岂敢盘桓(徘徊)

5.A.听臣微志(准许) B.庶刘侥幸(或许)

C.保卒余年(终) D.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胜利)

七。红色词与其他词构词方式不同的一项( )

A.有所希冀 B.过蒙拔擢

C.躬亲抚养 D.昼夜勤作息

八。填写下句

A.内无应门五尺之僮,_________,__________。

B.岂敢盘桓,有所希冀。但以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既无伯叔,终鲜兄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D.母孙二人,更相为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九。迁移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子列子穷,容貌有饥色,客有言之郑子阳者曰:“列御寇盖有道之士也,居君之国而穷,君无乃为不好士乎?”郑子阳即令官遗之粟,子列子出见使者,再拜而辞,使者去。

子列子入,其妻望之而拊心曰:“妾闻为有道者之妻子皆得佚乐。今有饥色。君过而遗先生食。先生不受,岂不命也哉??”子列子笑谓之曰:“君非自知我也。以人之言而遗我粟,至其罪我也,又且以人之言,此吾所以不受也。”

其卒,民果作难而杀子阳。

1.“子列子穷”与下面哪一项中“穷”意义相同( )

A.欲穷其林 B.人穷则及本

C.所识穷乏者得我 D.黔驴技穷

2.对“君过而遗先生食”中“过”的解释正确的一项:( )

A.经过 B.指出过错

C.做事过分 D.探访

3.“不厌其烦”的“其”与下面哪一项中的“其”意义相同:( )

A.其后,民果作难

B.其罪我也,又且以人之言

C.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D.况其在富贵乎

4.下列“君”字,用于敬称的是( )

①居君之国而穷 ②君无乃不好士乎

③君过而遗先生食 ④君非自知我也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

5.对“以人之言而知我”中“以……而”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根据……就 B.因而……地

C.用……才 D.根据……才

6.子列子不受子阳之粟的原因是( )

A.子列子通乎性命之情,自甘淡泊,不愿无功受禄,因此不受子阳之粟。

B.子列子预见民将作难而杀子阳,为避免祸及全家,因此不受子阳之粟。

C.子列子认为子阳是无道之人,一定不认为自己是知心朋友,所以不受馈赠之粟。

D.子列子自守节操,不愿苟取,见得恩义,所以不受子阳之粟。

参考答案

一。C

二。A jī qiǎng B.xiǎn C.xìn sù mǐn D.xiǎn E.huán F.bó

三。C D

四。A.早时;忧患 B.用在动词前,表示对第一人称有所动作。 C.子 D.授予官职 E.准许 F.成人自立 G.申诉 H.辛酸苦楚 I.安慰

五。C

六。1.D 2.C 3.D 4.C 5.D

七。D

八。

A.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B.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

C.门衰祚薄,晚有儿息。

D.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九。1.C 2.D 3.A 4.A 5.D 6.D

“反应男”和他的哥儿们

高二(五)班 孙阳

晚自习前,教学楼门口,总有那么一圈人,个个跑来窜去,一只红色的毽子飞舞在他们之中,轻快地若隐若现。

刚上高一,我就注意到了他们(那时他们上高三)。于是,我喜欢在教学楼前停步,注视他们的默契:接接传传,没有争抢,没有躲闪,不用提示,没有失误,那和谐的氛围真是妙不可言。于是,我渴望加入他们。我说:“加我一个行吗?”他们说:“欢迎。”还说很荣幸能收高一的小孩当徒弟。我说我可不是小孩可别小看了我。

于是,我有资格站到他们的圈子里,模仿大师的每一个动作。我推测那个长得很奇怪很像猴子的人是他们的队长,因为他动作格外敏捷;因为他总能与人里应外合,多险的“球”他都能救起来;因为他是那只红毽子的主人。不知他大名叫什么,大伙都喊他“中华反应男”。他发球时冲着大家大喊“注意集中力!”面对空中的毽子,他念着“接应!接应!”小碎步倒过去,或踢,或勾,或垫,或顶,瞬间反应完毕,身体的哪个部位他都能用上。

因为我的加入,“反应男”的高超反应技能获得了大好的展示机会——我踢出的毽子不是按照我想要的方向走的,而且我出脚时也不知道用了多大的劲儿。有一次,“反应男”停止反应了,因为我踢出的毽子直飞向电话亭下正打电话的那人的脑袋。幸亏“反应男”的毽子比较软……“反应男”说“你怎么能使那么大的劲儿,那已经超过我的反应半径了。”然后他封我“中华大力女”。

那个圈里,“反应男”有个哥儿们,“哥儿们”圆头圆脑。“反应男”常跟我们介绍那人说:“他什么都得听我的!”那人点头哈腰:“是,是。”学校发胸卡的那天,那人竟戴上了“数学组教师”的牌儿!他是“反应男”的哥儿们,尽管一帮人向他鞠躬道“老师好”。

后来,我不上晚自习了,也很少再跟他们踢毽,也不知道他们在高考前的哪一天才停止了这项活动。高考前,我很想找“反应男”,跟他说,祝他考好,可是我没再见到他。他们都毕业了,教学楼门口空空的。我想他们灵活的身影,想他们喊我“大力女”的声音……

那天,我又看见有人在那里踢毽了。走近一看,居然是“反应男”和他的那个哥儿们。我说:“太好了,你居然回来了!你考上哪儿了?”他说:“我就是上清华——没上成,在家待业!”我不知道该说什么。曾经和他站在一个圈儿里的人都上大学去了,只留下他和他的哥儿们。也许上天就是让他再多陪他的哥儿们一年。也许他很难过,但他的哥儿们一定会陪他撑过去的。

现在,每天中午“反应男”都专门到学校找他的哥儿们,他们踢上一会儿。看着他们的身影,有时我觉得凄凉,但我也懂得了“温暖”的含义。

评语

没有曲折的情节,没有激动人心的场面,如此平凡的校园中的一个小角落竟让“我”久久难以忘怀。踢毽的默契中寄托的是情感:高三时相互营造的一抹轻松,孤独时的陪伴,困难时的支撑……“我”把这些记录下来,因为“我”真的被校园中这段深沉的友谊所打动。是共同的爱好使他们成了哥儿们,还是他们因为彼此间无言的承诺而坚持着这个爱好?

《陈情表》阅读题目 篇3

9.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2分)

A. 形影相吊(慰问) B. 但以刘日薄西山(迫近)

C. 夙婴疾病(经常) D. 则刘病日笃(沉重)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2分)

A. 臣具以表闻 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B. 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C. 欲苟顺私情 苟非吾之所有

D. 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11.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晋武帝征诏李密为太子洗马,李密不愿应诏,就写了这篇申诉自己不能应诏的苦衷的表文。

B.本文开篇从自己幼年的不幸遭遇写起,说明自己与祖母相依为命的特殊感情,表明孝比忠重要,明确表示不愿应诏,致使君王收回成命。

C.文章始终围绕“愿乞终养,辞不赴命”八个字展开,在简洁的笔墨中寄寓了深深的情感。

D.本文叙述委婉,辞意恳切,语言简洁生动,富有表现力与强烈的感染力。

12.将下面两个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①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

②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

《陈情表》能力检测 篇4

教学内容

《陈情表》是出自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5第二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这个单元学习古代抒情散文,主要目的是领略“辞”“序”“表”等不同的文体风格和语言韵味,让学生在体会文章思想情感的基础上,掌握借助背景材料来分析理解作品的鉴赏方法。

这篇文章是李密向晋武帝上的一篇奏章。主旨是申述自己“不就职”“乞终养”的想法。朝廷征召,李密作为蜀汉旧臣,如不应召,则有自矜名节、不与朝廷合作之嫌。但相依为命的祖母老迈,又不能远离出仕。李密本着以情动人的目的,从法、理、情等不同角度,层层推进,悉心说服武帝体恤下情。结果武帝不仅同意他的请求,还“赐奴婢二人,使郡县供祖母奉膳”。本文是学习“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抒情技巧的典型范例,同时有助于学生加深对“忠”“孝”含义的认识,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

学情分析

经过前四个必修模块的学习,学生已有一定的阅读浅易文言文的基础,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大体读懂文章内容;基本学会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以及句式的意义或用法。学习本文,学生一般能感知文章的主旨,并会受到形象、生动的语言的感染。但文章古今异义词很多,虽有注释,仍会给学生阅读造成障碍。理解本文缜密的构思、委婉的表达以及古人宁可不做官也要奉养长辈的“孝情”则是学习的难点。

指导思想

一、依据课标的精神和要求制定教学目标,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正确理解教材的编排意图,“用教材教”,利用这个素材和思路,达到课堂教学的三维目标。

二、教学应突出本文的语文科特点:文言文、文学作品、略读课文。注重课文整体把握和体验,关注学生能力的迁移,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和教师评价、点拨的作用,并利用班级多媒体提高课堂效率。

三、阅读鉴赏,“读”是“赏”的前提。特拟本文的教学方法为:自主(自学)——讨论(小组学)——交流(师生学)。课前预习要求为:

1、结合页下注,疏通文意。

2、思考文章内容(写什么?怎么写?为什么这么写?)。学生如果预习不深入,就可能缺乏情感体验和思想感悟,就难以达到有价值的表达和交流。为拓展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特预设一些辅助性讨论问题。

教学目标

一、认知目标

1、重点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等文言基础知识。

2、“表”的文体风格和语言韵味。

二、能力目标

1、通过自主探究、小组讨论、师生交流,学习以情动人的语言表达技巧。

2、通过诵读,丰富文言语感,提高诵读能力。

三情感目标

了解以情动人的重要性,理解“忠”“孝”的含义。

重点与难点

重点:结合作者的身世和作品的时代背景,解读作者之“情”,体会本文“悲恻动人”的。原因。

难点:理解本文多角度、层层深入的陈述方式,体会情之深,理之透;理解“忠”“孝”的含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一、基础知识学习。

二、鉴赏文章的思想情感和行文思路。

过程设计

一、导语与解题

初中时,我们学习过诸葛亮的《出师表》。千百年来,人们常把它和李密的《陈情表》并提。原因何在?这节课让我们一块走进《陈情表》探个究竟。

“表”是古代奏章的一种,《文心雕龙章表》中说,“章以谢恩,奏以按劾,表以陈情,议以执异”。“表”这种文体一般以向皇帝陈情为内容,如《出师表》。

(解说:有关作者和背景知识,可根据需要,适时穿插。)

二、预习检查

1、基础知识(展示投影,学生思考回答后,教师予以相应的评价、点拨)

(1)注意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终鲜兄弟、外无期功强近之亲、除臣洗马、四十有四

(2)翻译下列句子,并解释加点词语

慈父见背、舅夺母志、晚有儿息、形影相吊、察臣孝廉、举臣秀才、除臣洗马、不衿名节、听臣微志、拜表以闻

(解说:了解学情,夯实基础。正音目的在于加深学生对因义定音的认识,并为诵读作准备。词义解释注意新旧知识的联系拓展,如联系《孔雀东南飞》中“见”的用法;联系“媳”的造字法理解“息”的义项。)

三、分组讨论

要求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默读全文。然后分组讨论:

1、疑难文句。

2、文章内容:“陈”了哪些情?是如何“陈”的?为什么要“陈”这些情?

(教师巡行,倾听。)

四、全班交流

1、针对上述讨论内容,各小组选派代表汇报结果,展示其个性化解读。

2、教师对交流结果进行评价、点拨。

3、教师用多媒体逐层展示“板书”,进行小结(见“板书设计”),并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学习本文“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表达技巧:要想让别人真正体谅自己,听从自己,必须先动之以深情,而后才能喻之以大义。

五、学生有感情的自由诵读课文,体会作品的情感。

六、作业布置

1、《晋书·李密传》中说,武帝读完《陈情表》后赞叹道:“士之有名,不虚然哉!”请你站在武帝的角度,谈谈本文深深打动他的原因。

2、整理文中的古今异义词、虚词“以”的意思用法。

3、熟读背诵课文。

(解说:作业1变换角度设问,训练分析、综合、应变能力,深化对文本的理解,力求突破重难点;2、3为识记之用。)

【附】辅助性讨论问题:

(根据学生讨论交流的情况决定是否使用和使用方式。)

1、李密申述祖母需要自己终养的理由有哪些?

(文中概括性的语句是: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

(1)对己恩深。

(2)境况凄凉。

(3)供养无主。

(4)孝乃人之本性。

(解说:引导解读作者多方陈述之“孝情”。)

2、假设你是晋武帝,正与李密面谈,李密直接提出尽孝的请求,你会答应他吗?

不会。晋武帝建立新晋,希望招揽人才,收买人心,而李密却欲“徇私情”,不“报国恩”。自古“忠孝不能两全”,为什么不舍孝而全忠呢?何况既然要终养祖母以尽孝心,为什么在蜀汉你又出来做官呢?是不是“矜守名节”,不与新朝合作呢?

(解说:引导学生文学作品阅读鉴赏时,应结合作者的身世和作品的时代背景知人论世,体会文章的思想内容和行文思路。)

3、对李密来说,祖母老迈,自然不当远仕;但得罪圣上又会招来不测。在这样一个两难的境地里,言辞不可不慎。只表达“孝”情显然是不够的,那么,李密是如何说服晋武帝的呢?

(1)开篇痛陈凄苦身世,把对方带进悲怆酸楚的环境氛围之中,以激起人皆有之的恻隐之心。

(2)对朝廷的征召表达陨首难报的感激之情,讨取欢心。

(3)用晋提出的“以孝治天下”的治国纲领为自己“辞不赴命”辩护,为“终养”找出一个响亮的“法”据。

(4)直陈“少仕伪朝”之事实,剖白心迹:一仕伪朝“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二在圣朝“宠命优渥,岂敢盘桓”,表白无意抗旨,让晋武帝消除疑虑,明白自己的忠心,排除不愿出仕的政治因素。

(5)以祖母病笃惨境打动晋武,让他明了祖母病重是自己不能出仕的唯一原因。

(6)以年龄对比的方式说明尽节日长,报刘日短,从而提出先尽孝后尽忠这一解决矛盾的办法,使“理”更加周全。

(7)以“生当陨首,死当结草”起誓动情。

(解说:引导学生理解本文层层深入“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表达技巧)

《陈情表》能力检测 篇5

教学目标

1、“表”是一种文体,了解这种文体的特征,陈情表教案。

2、古人以“忠孝”为先,却又往往忠孝不能两全,注意作者在文中表露的情感。

3、文章写作的对象是皇帝,所以既要说得天衣无缝又要极尽委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题解

《陈情表》是李密向晋武帝司马炎上的表文。文章叙述了自己幼年的不幸遭遇,家中的孤苦情况和祖母对自己的辛勤抚养,详尽而委曲地说明了自己屡次辞谢晋朝征召的原因,表达了对晋朝皇帝的由衰感激之情,又申述了自己的终养祖母以尽孝道的决心。

表,是古代奏章的一种。是臣子上给皇帝的书信。《文心雕龙章表》:“章以谢恩,奏以按劾,表以陈情,议以执异。”《文选》卷三十七题作《陈情事表》。

二、课文分析

写文章的目的,在于影响对方(读者)。或者是宣传一种主张,或者是表达一种愿望,都要使对方接受。而在实现这一目的,就文章的表现手段来说,必须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这篇《陈情表》就是这样情理兼备的好文章。

李密所陈之情,无非是孝养祖母,这属于封建道德范畴。我们推举这篇文章的重点不在此,而是从批判继承的意义看,觉得这篇文章尚有可取之处,堪称西晋散文的名篇。

第一, 表现真实的感情。

《古文观止》选这篇文章评说:“历叙情事,俱从天真写出,无一字虚言驾饰。……至性之言,自尔悲恻动人。”李密从小失去父母,是祖母刘氏一人抚养成人的,这种孝亲的关系自然不可分离。所以作者首先从这里写起。他先写自己,从小孤弱,亏了刘氏的抚养。而且“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这里见出刘氏的辛苦。再写刘氏,“夙婴疾病,常在床蓐。”时候只有密来服侍照应。刘与李密这不可分割的关系说到了,这还不够,作者还补充特殊的具体情况,这就是他家“既无叔伯,终鲜兄弟”,处在“茕茕孑立,形影相吊”环境里,祖母的依傍关系是分离不得的。最后用“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形容刘氏晚年垂危的景况,现太应上文,归结到这自然而然的情势:“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情感是真实的,而且深切的。所以古人评说:“沛然从肺腑中流出殊不见父凿痕。”(《冷斋夜话》引李格非语)更有评说:“此段写尽慈孝,使人读之欲涕。”(《古文观止》批注)

第二, 说出有力的道理。

事情一开始,就在李密面前出了一个难题,高中三年级语文教案《陈情表教案》。我们知道,李密原是蜀国的郎官,蜀亡于职,会不会使晋“疑其以名节自矜”?再者,在此陈表之前,已经诏书累下,郡县逼迫。所以李密写这篇陈情表,就非得动脑筋把道理陈述清楚不可,把真实情况摆开不可。他在陈述暂不能出仕的理由时,先从“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入手,而后折入本意:“况臣孤苦,特为尤其!”也就更有力量。这篇文章的一怪意思。接着又说明自己“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耳,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然后文章又一转折,空出主意:“但以刘伯日薄西山,卸息奄奄,人命危少,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年余,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这样就使道理更周全,表达了自己矛盾的心情;既消除了对方的怀疑,也使自己的意思因得到衬托而更鲜明。

三、鉴赏要点

1、 逻辑严密

作者李密,因父早亡,母改嫁,自己归祖母刘氏抚养。曾拜蜀的重臣谯周为老师,博览五经,尤精《春秋左传》。初仕蜀,为郎。晋泰始初,始被征召为太子洗马,以祖母年老多病,无人奉养,遂上《陈情表》固辞。后刘氏死,方入京任太子洗马,出为温县令,官至汉中太守。

严密的逻辑,真实的理由在曲折推进中得到清楚的表现,而陈述又是那样委婉,衷曲又是那样令人同情,文章章法又显得摇曳多姿。《丽泽文说》曾指出:“文章贵曲折斡旋。”

2、 章法多变

说理之文有直有曲。思路豁达,曲令释精微,辨析透彻,都得根据说的对象和文章所在表达的内容的需要而定。一篇文章讲究顿挫、跌宕、抑扬、迂回等等。就不单是形式上一种技巧,或只是章法的变化了,它有更恰当、更委婉的说理作用。

四、作业

完成一课三练。

第二课时

教学任务:补充文化常识;讲解练习。

一、古代官职任免升降的术语

关于任职授官的有:任、授、除、拜、封(用于爵位)、赠(用于追封已故者)征、辟、荐、举(多用于布衣作官)、点(用于口语)。

关于提升职务的有:抉或(用于由低级到讥级)、进(用于较高职务追加)、起复(恢复原职务)、超迁。

关于降级免职的:罢、免、解(因非严重过失而解除职务)、贬、谪(因过失而降级)、革、褫(撤职查办)、开缺(奉命或自请解除职务)、致仕(带职退休)、左迁(降级使用)。

关于调动职务的:移、调、徒、量移(调的比原职稍好)、补(由候补而正式上任)

关于兼职的:领(以本官兼较低职)、摄(暂时兼任比本官高的职务)、权(临时代职)、行(代行某职而尚无此官衔)、 (代替无本官的职务)、护(原官短期离职,临叮守护印信)

二、古代官职变动用词

1、除,任命、授职,一般指免去旧职、授予新职。如文天祥《指南录后序》“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

如果是“左除”,则是降级授职之意。

2、赏,是由皇帝特旨颁布,赐予官职、官衔或爵位。如《谭嗣同》:“八月初一日,上召见袁世凯,特赏侍郎。”

3、擢,既由选拔而提升。课文《海瑞传》:“是瑞已擢嘉兴通判,坐谪兴国州判官。”

超擢则是越级破格提升的意思。如《谭嗣同》:“皇上超擢四品卿衔军机章京,与杨锐、林旭、刘光第等同参预新政”。

4、迁,改官。用法较复杂,常见的有三种情况。一是升迁,如《海瑞传》:“迁淳安知县。”海瑞由原教谕官提升为知县。二是改任,相当于转调原职品级的官职,如《张衡传》:“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新职太史令与旧职郎中官职级别相同。三是降职,即“左迁”。白居易《琵琶行》:“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即指被降为江州司马。

5、徙,改任官职,多指一般的调职。《张衡传》:“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即说张衡所居官职一直未得到改任。

6、谪,官吏降级,相当于贬。白居易《琵琶行》:“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当浔阳城。”

7、拜,授予官职,任命,多指帝王授臣下官职。《廉颇蔺相如列传》:“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张衡传》:“公车特征拜为郎中。”

8、出,指出京受任。《张衡传》:“永和初,出为河间相”中的“出”,就是指张衡离京任河间王的相。

9、去,卸职。《张衡传》:“自去史职,五载复还。”这里的“去”,就是卸职之意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