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咬文嚼字
学习目标: 
一、分析评价课文观点 
二、从课文内容、写法上获得一些启示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打一谜语让同学们猜:小老鼠看书--咬文嚼字 
小老鼠学习的精神应该推广:把书吃掉,消化掉,成为一个很有品位的小老鼠。 
这里,我想搞个小调查:我们班里大家公认的读书最多的是谁? 
学生推举。 
那么,我想问你,你读书有什么秘诀没有?是不是读书读到“咬文嚼字”的程度? 
生:不是。 
那么,你读书就是像陶渊明所倡导的“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则欣然忘食”的这种境界了。有没有较起真来,求得“咬文嚼字”程度的时候? 
生:也有, 
师:这是读书,那么,我还要搞 一个小问卷调查:这次是有关写作方面的。每次作文经教师“朱批”之后,下发到你的手里,大家的习惯当然是首先看教师给的分数,看完分数之后呢?有没有谁还会认真看一看教师改过的地方,想一想教师为什么会在这地方划出一道线,或者划出一些圈,有没有谁会在老师指出的有毛病的地方进行一番修改呢?也就是说,自己的文章被老师批阅之后,还有没有兴趣或者习惯进行一番咬文嚼字呢?有没有这样的同学? 
没有啊,那太不好了。打一个比方,建筑工人把房子盖好以后,如果你住进去,你一般要经过一道什么程序? 
生:装修。 
师:对,装修。装修的目的是什么? 
生:美观,实用。 
师:如果原先的设计不太合理,还应该怎么办? 
生:改造一下。 
师:对,改造一下,让房屋符合自己的审美要求,有居住者的个性要求。 
师:明白 我这个比方的意思了吗? 
生:明白了,写文章要咬文嚼字。 
师:不单是写文章要咬文嚼字,读文章也要咬文嚼字。读文章,这里主要是精读文章,如果没有咬文嚼字的精神,你就可能读不透作者在文章中所寄寓的深意,写文章如果缺乏咬文嚼字的精神,你写的文章就可能流于肤浅,缺乏深意。大家说,咬文嚼字重不重要? 
生:重要。 
师:以后在学习语文中,是不是应该大大提倡这种咬文嚼字的精神呢? 
生:应该。 
师:好,孺子可教也! 
二、作者介绍 
师:我们这一册教材中正好有一篇大学问家朱光潜先生写的小文章,就是关于这咬文嚼字内容的。我们先熟悉一下作者。 
看投影:朱光潜情况介绍。 
朱光潜(1897-1986),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学,笔名孟实、孟石,安徽桐城人。主要从事美学研究工作,致力于翻译西方美学名著,在批判继承美学遗产方面,作出了卓有成效的努力,他的《西方美学史》是中国第一部系统论述西方美学历史的著作。他的美学理论在中国当代美学流派中自成一派,影响甚大。主要代表作有:《文艺心理学》《谈美书简》《给青年的十二封信》等。 
三、投影目标 
师:好,我们说,这是一篇大学问家写的一篇小文章,但是仍然有必要让我们咬一咬,嚼一嚼,看看我们能从中获得什么教益,给我们学习语文有什么启发。这就是我们这一课的学习目标。 
打投影:学习目标: 
一、分析评价课文观点 
二、从课文内容、写法上获得一些启示 
四、切层概括 
现在大家在预习的基础上再粗读一遍文章,这一遍,先求得粗知大概。注意这样几个问题: 
1、文章有几段?标出标号。 
2、文章观点性的语段是第几段?作者主要的观点什么?用一句话概括出来。 
师:好,粗读一遍,回答刚才我提出的两个问题。 
生:文章共分8自然段。观点性语段在最后一段,作者主要的观点是:1、应该有运用文字所应有的谨严精神;2、文学是艰苦的事,只有刻苦自励,推陈翻新,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你才会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 
概括一下就是:1、应该有谨严精神;2、只有咬文嚼字,不断推陈翻新,追求思想感情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才可能达到艺术的完美。 
这个理大家是不是很同意? 
同意。接受这个道理比较简单,好了,这节课目的达到了,怎么?下课吧? 
生:下课? 
师:接受这个观点容易,知道是什么比较容易,比较难的是怎么办。 
师:对。咱们不能像一句北京俗语所说的那样“天桥的把式,光说不练”哪。对,咱们还要从大学问家那里学来咬文嚼字的本领。 
师:看一看朱光潜先生是怎样咬文嚼字的。再看1-7段的内容。这些都是具体咬文嚼字的的实例。总共有几个实例? 
1、演员替郭沫若改台词 
2、王若虚改《史记》“李广射虎” 
3、“推敲”的推敲 
4、《惠山烹小龙团》中两句的剖析 
5、“套板反应” 
五、具体分析 
看作者在第8段有一句话:以上是随便举几个实例,说明咬文嚼字的道理。 
我问:作者是不是很“随便”地举出这几个实例? 
生:不是。 
师:那么,大家给这5个实例归一下类,看有没有层次上的分别? 
生:1、2、3是文字修改方面的;4、5是有关词语的联想意义的。 
师:好。我再问一下,3个修改的例子中,有没有越改越好,有没有越改越不好的,有没有怎么改怎么好的。 
生:有。1是修改后增色不少的,表达效果增强了;2是改坏了的。3是怎么改怎么有理的。 
师:你把第1个实例中有关修改后增色的分析给大家找出来,分析一下。 
师:作者分析得不是很在理? 
生:在理。 
师:把第2个实例中作者认为修改后失色的语句读出来。 
生读。 
师:再把关于“推敲”的推敲的道理读出来。 
生读 
师:我问一个问题:为什么有的修改会增色,有的修改会失色,而有的修改又怎么改怎么有理呢?那么,评判增色、失色和修改得有理的标准是什么呢?大家能不能从作者的分析中归纳出来呢? 
生:修改字词,不仅是修改字词,在文字上推敲,骨子时在是在思想情感上“推敲”。 
师:对,这句话非常关键。这也是本文最重要的一句话,它告诉我们,在语言文字“推敲”时,改好改坏的依据是思想感情,这是问题的根本所在。我们找一个同学把作者分析“推敲”的部分好好读一读,我们认真体会一下。 
师:读得很好。那么第6段和第7段讲的是什么内容? 
生:讲的是阅读或者写作的又一难处:联想意义的把握和运用。 
师:第6段是从哪个角度讲的?第7段又是从哪个角度来讲的呢? 
生:第6段是从阅读中联想意义的确定之难。第7段从写作避免套语和“套板反应”之难来写的。两段正好正反对照。大家把关键的语句划出来。 
师:这两段与我们前面的分析出来的咬文嚼字要与思想感情相关联有没有关系? 
生:有。 
师:把相关语句划出来。读一遍。 
师:好。这样,我们读完了这篇文章,我们对怎样去“咬文嚼字”是不是获得了一个总的原则。 
生:咬文嚼字表面上是在锤炼语言文字,其实是在锤炼作者的思想感情。 
师:对,这才是的关键。 
六、运用 
师:好,有了这样一个原则,我们给大家举几个炼字炼意的例子,学着朱光潜先生的做法,咬一番,嚼一番,咬出感情,嚼出味道来,怎么样? 
例1:教材花边内容中有王安石推敲诗句的例子,找同学学着作者的分析方法,说一说用“绿”字的好处。 
“春风”不是无情物,吹绿万物萌生机。 
例2:打投影: 
红杏枝头春意“浓” 
红杏枝头春意“闹” 
刘公勇在词话里称“一闹字卓绝千古”。“闹”字好就好在准确、鲜明、生动,带有动态地刻画春天的蓬勃生机,并把作者对春天这样一个万物萌发,生机盎然的季节的到来的欣喜用一个“闹”字表达了出来。作者的感情态度尽含于一个闹字之中。 
例3:填词 
女飞人乔伊娜那令人           的速度在人类追求极根的理想中书写了辉煌的一笔。 
这句话中包含了一种什么样的情感? 
骄傲,自豪,令人叹服。 
大家填写词是什么? 
知道作者是怎么写的吗? 
“眩晕” 
为什么大家道德想到的是叹为观止之类的词呢?说明“套板反应”在起作用。对,对语言的追求不无极限的。 
七、布置作业  
那么,大家回去是不是可以拿出自己文章的某一段,咬一咬,嚼一嚼,让这一段精练,让它能与你的丰富的情感相吻合,避免因词害意。好不好? 
好。那么,这次真的下课了,谢谢大家的配合。
[1]
学习目标:
一、分析评价课文观点
二、从课文内容、写法上获得一些启示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打一谜语让同学们猜:小老鼠看书--咬文嚼字
小老鼠学习的精神应该推广:把书吃掉,消化掉,成为一个很有品位的小老鼠。
这里,我想搞个小调查:我们班里大家公认的读书最多的是谁?
学生推举。
那么,我想问你,你读书有什么秘诀没有?是不是读书读到“咬文嚼字”的程度?
生:不是。
那么,你读书就是像陶渊明所倡导的“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则欣然忘食”的这种境界了。有没有较起真来,求得“咬文嚼字”程度的时候?
生:也有,
师:这是读书,那么,我还要搞一个小问卷调查:这次是有关写作方面的。每次作文经教师“朱批”之后,下发到你的手里,大家的习惯当然是首先看教师给的分数,看完分数之后呢?有没有谁还会认真看一看教师改过的地方,想一想教师为什么会在这地方划出一道线,或者划出一些圈,有没有谁会在老师指出的有毛病的地方进行一番修改呢?也就是说,自己的文章被老师批阅之后,还有没有兴趣或者习惯进行一番咬文嚼字呢?有没有这样的同学?
没有啊,那太不好了。打一个比方,建筑工人把房子盖好以后,如果你住进去,你一般要经过一道什么程序?
生:装修。
师:对,装修。装修的目的是什么?
生:美观,实用。
师:如果原先的设计不太合理,还应该怎么办?
生:改造一下。
师:对,改造一下,让房屋符合自己的审美要求,有居住者的个性要求。
师:明白我这个比方的意思了吗?
生:明白了,写文章要咬文嚼字。
师:不单是写文章要咬文嚼字,读文章也要咬文嚼字。读文章,这里主要是精读文章,如果没有咬文嚼字的精神,你就可能读不透作者在文章中所寄寓的深意,写文章如果缺乏咬文嚼字的精神,你写的文章就可能流于肤浅,缺乏深意。大家说,咬文嚼字重不重要?
生:重要。
师:以后在学习语文中,是不是应该大大提倡这种咬文嚼字的精神呢?
生:应该
师:好,孺子可教也!
二、作者介绍
师:我们这一册教材中正好有一篇大学问家朱光潜先生写的小文章,就是关于这咬文嚼字内容的。我们先熟悉一下作者。
看投影:朱光潜情况介绍。
朱光潜(1897-1986),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学,笔名孟实、孟石,安徽桐城人。主要从事美学研究工作,致力于翻译西方美学名著,在批判继承美学遗产方面,作出了卓有成效的努力,他的《西方美学史》是中国第一部系统论述西方美学历史的著作。他的美学理论在中国当代美学流派中自成一派,影响甚大。主要代表作有:《文艺心理学》《谈美书简》《给青年的十二封信》等。
三、投影目标
师:好,我们说,这是一篇大学问家写的一篇小文章,但是仍然有必要让我们咬一咬,嚼一嚼,看看我们能从中获得什么教益,给我们学习语文有什么启发。这就是我们这一课的学习目标。
打投影:学习目标:
一、分析评价课文观点
二、从课文内容、写法上获得一些启示
四、切层概括
现在大家在预习的基础上再粗读一遍文章,这一遍,先求得粗知大概。注意这样几个问题:
1、文章有几段?标出标号。
2、文章观点性的语段是第几段?作者主要的观点什么?用一句话概括出来。
师:好,粗读一遍,回答刚才我提出的两个问题。
生:文章共分8自然段。观点性语段在最后一段,作者主要的观点是:
1、应该有运用文字所应有的谨严精神;
2、文学是艰苦的事,只有刻苦自励,推陈翻新,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你才会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
概括一下就是:
1、应该有谨严精神;
2、只有咬文嚼字,不断推陈翻新,追求思想感情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才可能达到艺术的完美。
这个理大家是不是很同意?
同意。接受这个道理比较简单,好了,这节课目的达到了,怎么?下课吧?
生:下课?
师:接受这个观点容易,知道是什么比较容易,比较难的是怎么办。
师:对。咱们不能像一句北京俗语所说的那样“天桥的把式,光说不练”哪。对,咱们还要从大学问家那里学来咬文嚼字的本领。
师:看一看朱光潜先生是怎样咬文嚼字的。再看1-7段的内容。这些都是具体咬文嚼字的的实例。总共有几个实例?
1、演员替郭沫若改台词
2、王若虚改《史记》“李广射虎”
3、“推敲”的推敲
4、《惠山烹小龙团》中两句的剖析
5、“套板反应”
五、具体分析
看作者在第8段有一句话:以上是随便举几个实例,说明咬文嚼字的道理。
我问:作者是不是很“随便”地举出这几个实例?
生:不是。
师:那么,大家给这5个实例归一下类,看有没有层次上的分别?
生:1、2、3是文字修改方面的;4、5是有关词语的联想意义的。
师:好。我再问一下,3个修改的例子中,有没有越改越好,有没有越改越不好的,有没有怎么改怎么好的。
生:有。1是修改后增色不少的,表达效果增强了;2是改坏了的。3是怎么改怎么有理的。
师:你把第1个实例中有关修改后增色的分析给大家找
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
了解《咬文嚼字》的主要观点
2.能力目标
通过品味佳句,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通过品味佳句,培养学生发表独立见解的能力
学习重点
明确“咬文嚼字”的真正含义。
学习难点
品味妙语佳句。
学习课时
一课时
自主、合作、探究
导入:
打一谜语让同学们猜:小老鼠看书--咬文嚼字
小老鼠学习的精神应该推广:把书吃掉,消化掉,成为一个很有品位的小老鼠。
一、解题
“咬文嚼字”一般解释为:过分地斟酌字词(死抠字眼,不领会精神实质)。作者赋予这个成语一种新的意义,就是在文字运用上“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作者提倡“咬文嚼字”,认为语言文字与思想感情有密切关系,文字的优劣要从它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和表现的意境上去辨别,文字的运用,要从思想感情的透彻、凝练、创新入手。
二、作者介绍
朱光潜(1897-1986),著名美学家、文艺理论家、翻译家。 笔名孟实,安徽省桐城县人。我国现代美学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他学贯中西,博古通今。《西方美学史》是朱光潜最重要的一部著作,也是我国学者撰写的第一部美学史著作,具有开创性的学术价值,代表了中国研究西方美学思想的水平。朱光潜信奉“三此主义”,即此身,此时,此地。“此身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就得由此身担当起,不推诿给旁人。”“此时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就得在此时做,不拖延到未来。”“此地(我的地位、我的环境)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就得在此地做,不推诿到想象中另一地位去做。”这是朱光潜不尚空谈、着眼现在、脚踏实地的治学精神的体现。他的座右铭:“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
主要代表作有:《文艺心理学》《谈美书简》《给青年的十二封信》
三、研习课文
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①本文共8个自然段,可分为四大段。
②在理清段落层次大意的基础上,讨论中心论点。
2具体研习,突破重点、难点。
第1段从实例入手,引入论题→第2题以静态例(《史记》李广射虎)与动态例(贾岛苦吟)初步论证中心论点→第3段以正面例(东坡诗句等)与反面例(“套板反应”现象,说明咬文嚼字之难,进一步论证中心论点。→第4段,水到渠成,加以总结。)
解说: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颇易引起争议,这是因为:一是本文结构与一般的议论文不同,它不是从观点出发,进行演绎论证,而是从个别到一般,然后再到个别;即从实例到论点,然后再展开证明;这样它便不是开章明义,而是中间揭旨,中心论点在第3段才出现。二是本文中有的分论点,有的重要论据貌似中心论点,像“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思想情感上“推敲”这样的话,并且课后练习第四题的设计(“从读过的诗文中再单一两个例子说明这个论断”)也很能迷惑一些浅尝辄止的学生。为此中心论点的辨析要作为重点,并且让全班学生充分参与,讨论与评析并重。)
3欣赏品味。
课文的第3自然段是核心段,可作典型剖析。
第3段计有7个完整句,第①句到第⑦句可以看作一个句群(意群)。第①句又承第前文揭示中心论点,第②句岔开,稍带一笔说到“咬文嚼字”的另一面,因非作者主攻方面,一句便打住。第③句承①句稍展开。第④句承①③说明原因。第⑤句进一步申说。第⑥句与第⑦句(含例)是从反面证明。如作图解,可这样画。
剖析这个核心段可以确立其在全课中的地位,进而有利于确定它在全文中的地位;再者也可以窥�
4课堂训练。
①本文标题与中心论点的关系。
明确:观点与论题的异同(前面题解时没触及):①论题只是要论述的问题,论点是作者在文中表达的观点;②论题多用短语及非判断句,非陈述句表达,而论点则要用判断句或陈述句表达;③论题指示、框定观点;论点围绕、点击论题。
②完成课后练习二。
明确:A朱光潜与马南郁所论述的对象不尽相同:朱文兼顾阅读、创作两方面,马文单说阅读。如果说阅读有时只须观其大略而舍弃细枝末节的话,那创作则决不可粗枝大叶,须知炼字即炼意,即调整思想情感,最精确地表情达意。
B“不求甚解”“观其大略”这是粗读,“咬文嚼字”“锱铢必较”这是细读。有的书只须粗读,而且有时受种种条件(如时间)限制,也只能粗读,但粗读并不意味着不把握要旨,还是要做到“会意”。有的书必须细读,如文艺欣赏,只有咬文嚼字,函泳品味,才能沉潜其中。
C读书不求甚解的人并不一定反对咬文嚼字。多数认为“未晓处且放过”,不要死抠,待一段时间可以再细读。
因而这两种读书方法和态度并不完全对立,读书究竟取何法要视对象和条件而定。
(解说:这两道题的设计很有匠心。第1题考查归纳推理(概括能力)。第2题所用的材料曾在旧高中课本第六册选用过。摘录马南邮貌似截然相反的观点及论据,让学生进行比较辨析,有利于培养辩证思维的能力。选这两题作为课堂练习旨在巩固对本课中心论点的认识,并初步培养对读书的正确态度方法。)
5课堂小结
本节课主要通过对文章论证结构的把握、段落层次关系的分析以及典型语段的品味来揭示文章的中心论点,最后我们还通过做课后第二题,达到对作者观点的进一步认识,并初步评价了作者的观点。
(解说:此小结旨在使学生明确本课所有的教学活动是围绕着分析和评价作者的观点的教学目标进行的,专心致志,决不旁鹜。作者的观点总的来说是正确的,但不可拘泥,也不可不看所读对象及读书条件等刻意套用。)
四、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一、三、四题。
2自选一个段落分析作者如何运用例证法,即怎样运用实例充分展开证明论点的?
[课堂板书设计]
(预先写在投影塑料纸上,按授课程序逐步显示)
补充资料:
题李凝幽居 唐?贾岛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注解: 幽居:指隐居处。 云根:古 幽期:归隐所约的日期。
译文: 幽闲地住在这里,很少有邻居往来,只有一条杂草遮掩的小路通向荒芜的小园。鸟儿歇宿在池边的树上,归来的僧人正在月下敲响山门。走过小桥呈现出原野迷人的景色,云脚正在飘动,好像山石在移动。我暂时要离开这里,但不久还要回来,要按照约定的日期与朋友一起隐居,决不食言。
锦 瑟 唐?李商隐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译文:锦瑟呀,你为何竟然有五十条弦? 每弦每节,都令人怀思黄金华年。 我心象庄子,为蝴蝶晓梦而迷惘; 又象望帝化杜鹃,寄托春心哀怨 沧海明月高照,鲛人泣泪皆成珠 蓝田红日和暖,可看到良玉生烟。
悲欢离合之情,岂待今日来追忆, 只是当年却漫不经心,早已惘然。
青玉案 宋?贺铸
凌波不过横塘塘路,但目送,芳尘去。——眼看此女走近又离去。
锦瑟华年谁与度?——猜想她住什么地方?有夫否?
月台花榭,琐窗朱户,只有春知处——或许是那女子气质高雅,使人想他应住在这种“月台
花榭,琐窗朱户”的华屋吧。
碧云冉冉衡皋暮,彩笔新题断肠句——从清晨等到日暮,佳人不再来,写了断肠句。
试问闲愁都几许?——心全乱了,愁绪满怀。
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喻情于景,愁如一川烟草,偏此时又下起梅雨,满
城飘起柳絮,春天的雨有时确实使人恼啊。
贺铸一生所识女子颇多,为何只对此女有这种情思,有两个原因:一是这位女子与作者已亡故的妻有些相像,产生“移情”心理;二是这位女子与作者心目中的女性偶像十分贴近,使用权他一见而钟情。
宋?苏轼
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
小团月是一种名品茶(在当时是贡茶)第二泉指的是二泉亭品二泉水和眺望太湖
例子:
红杏枝头春意“浓”
红杏枝头春意“闹”
宋祁 《玉楼春》
东城渐觉风光好,彀皱波纹迎客棹。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
縠皱:即皱纱,喻水的波纹。
浮生:指飘浮无定的短暂人生
刘公勇在词话里称“一闹字卓绝千古”。“闹”字好就好在准确、鲜明、生动,带有动态地刻画春天的蓬勃生机,并把作者对春天这样一个万物萌发,生机盎然的季节的到来的欣喜用一个“闹”字表达了出来。作者的感情态度尽含于一个闹字之中。
【教后感】
本课的教学设计试图将“活动式”教学思想体现在常规阅读教学中,但在具体的教学实施过程中常常不自觉地落入常规教学的窠臼,不过由此获得的几点感受当可作为进一步“活动式”教学实验的经验。
一、阅读课的“活动式”教学必须充分重视课前的准备活动,否则仅仅依靠课堂的当下阅读将使讨论活动流于肤浅化和形式化。
二、每节课的活动项目应尽可能单一集中,不宜宽泛分散。应使学生思维兴奋点集中于一、二点,精心安排好活动程序,活动讨论的成效方能最大限度地体现。
学习目标:
1.分析评价课文。
2.借鉴吸收其中精华。
重点难点:
1.把握作者思想感情。
2.从课文内容,写法上获得启示。
预习点拨:
1.研读两遍,初步了解文意。
2.筛选重点字词,查阅工具书予以掌握。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熟习课文,把握结构,分析评价课文观点,注意筛选重点语句,尝试借鉴吸收其中精华。
导读学练:
一。诵读课文,掌握基础知识。
1.了解有关常识:作者朱光潜,著名,.主要著作有和。
2.从文中找出生僻的字词加以解决:
正音:
锱
铢
镞
岑
牍
下乘
蕴藉
付梓
了解词义:
咬文嚼字----
推敲———
蕴藉———
学富五车———
才高八斗———
二。概括,分析:
1.口头归纳概括本文主要意思(用一两句话):
2.分析结构,归纳要点:不同,意味不同。
第一部分:阐明的密切关系,意味不同。,意味不同。
正面:
第二部分:讲的使用负面:
三。分析评价课文观点:
1.从文中找出表明作者思想观点的语句并摘录下来:
2.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理解和认识:
3.文章标题与观点的关系是怎样的,结合课文谈谈你对标题的理解(提示:先看作者就二者关系的论述,再注意标题的基本义与在文中的意思的不同,然后联系个人的学习及写作情况来谈):
四。分析。借鉴:
1.作者在阐述”炼”字的道理时与郭先生的观点有哪些不同,
2.进一步从文中筛选出重点语句,加以理解
并借鉴吸收。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进一步分析筛选,借鉴吸收。
重点难点:结合文意深入理解。
预习提示:从文中找出表明作者见解认识的语句加以体会。
导读导练:
一、进一步分析借鉴:
1.研读“无论是阅读或是写作……文学之所以为文学,就在这一点生发上
面”一段,思考解决下面的问题:
为什么说“直指的意义易用,联想的意义却难用”?根据文意加以
回答:
苏东坡由“小龙团茶”联想到“天上小团月”是因为它们有某一共同点,这共同点是什么?
以下表述是否与作者原意相符:
A.“蓝田日暖玉生烟”是因为蓝田发生燃烧使玉石俱焚产生烟雾引起的联想。
B.字的联想意义因带上主观色彩而因人因时因地而异,变化莫测。
C.科学的文字其意义需要精确,说明科学不需要联想甚至排斥联想。
D.诗文中的字难以控制是因为它可以使意蕴丰富,也可以使意思含糊甚至支离。
2.为什么作者认为“惟陈言之务去”是一句最紧要的教训?
3.既然语言跟着思想情感走,思想情感是主导的,为什么反过来说“你不肯用俗滥的语言,自然也就不肯用俗滥的思想情感”?
4.“你的文章也就真正是‘作’出来的
”,这个“作”字的含义是什么?
5.结合文意与个人体会,思考并回答“联想”与“意境”之间有何联系:
6.根据文意回答,“联想”“习惯”“套板反应”之间的关系如何,为什么说“套板反应”与创造的动机是仇敌?
二。深化理解:
1.结合文中的分析,你从所读古诗词中举例谈一下“推敲”的重要性和艺术性:
2.结合个人写作情况,谈一下自己对“套板反应”的认识及克服的方法:
知识巩固:
1.下列词语的字形,都正确的'一组是
Α.尺牍
剥琢有声
学福五车
刻苦自励
B.蕴藉
点铁成金
斟酌
清沁肺腹
C.俗滥
自鸣得意
流涎
索然无味
D.岑寂
不即不离
凝炼
锱铢必校
2.下列句子都是谁说的:
①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
②惟陈言之务去。
③杂花生树,群莺乱飞。
④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3.作者认为王若虚对<<史记>>中”李广射虎”一段的修改”实在远不如原文”,并说”这种分别稍有文字敏感的人细心玩索一番,自会明白”。你如何理解这句话,除了作者的分析之外,你对改前与改后还有什么见解吗?
4.拓展:“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所写何景,口头表述,并深入理解其特点。
〈〈咬文嚼字〉〉学案答案
第一课时:
一。1.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
〈〈文艺心理学〉〉〈〈诗论〉〉
2.zī
zhū
zú
cén
dú
chéng
yùn
jiè
zǐ
词义:略
二。
1.略
2.阐明文字和思想感情的密切关系(句式,文字增减,字眼)
讲文字联想意义的使用(正面:善用联想意义,可使意蕴丰富,有美妙的艺术效果。负面:套板反应,全无新奇意味。)
三。1.(见篇末)
2.略
3.一致。其基本性在于注意表面意思而忽略精神,在文中强调的是“调整思想和情感”抓住了“精神”。
四。
1.郭的观点注重的是语言本身,即形式上的特点,而作者特别强调了它在情感表达上的效果。
3.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要结合意境斟酌字句;既注意斟酌字句,更要注意思想情感的表达。
第二课时
导读导练:
1、前者:意义固定,偏于类型;后者,意义游离,偏于个性。:清茶泡在泉水里和明月照者泉水都有共同的清沁肺腑的意味。:AC不符,BD符合。
2、做到“惟陈言之务去”,才不致滑入套板反应,在思想情感和语言上创新,才能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
3、语言与思想情感的关系是形式与内容的关系,形式与内容是相随而变的,思想情感固然是主导的,但语言也影响思想情感,语言上刻意创新,也能推动人们在思想情感上求新,遇事朝深一层去想。
4、是匠心独运的创作。
5、由字的联想的意义形成新的意境。
6、(1)、联想起于习惯,因习惯而滑入套板反应。
(2)、套板反应是走熟路、走老路、无创新,故说“套板反应”与创造的动机是仇敌。
巩固知识:
1、C
2、分别是:谢灵运、韩愈、丘迟、王安石
3、略
4、提示:从展示的画面及意境方面理解。
打一谜语让同学们猜:小老鼠看书——咬文嚼字
小老鼠学习的精神应该推广:把书吃掉,消化掉,成为一个很有品位的小老鼠。
一、解题
“咬文嚼字”一般解释为:过分地斟酌字词(死抠字眼,不领会精神实质)。作者赋予这个成语一种新的意义,就是在文字运用上“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作者提倡“咬文嚼字”,认为语言文字与思想感情有密切关系,文字的优劣要从它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和表现的意境上去辨别,文字的运用,要从思想感情的透彻、凝练、创新入手。
二、作者介绍
朱光潜(1897-1986),著名美学家、文艺理论家、翻译家。 笔名孟实,安徽省桐城县人。我国现代美学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他学贯中西,博古通今。《西方美学史》是朱光潜最重要的一部著作,也是我国学者撰写的第一部美学史著作,具有开创性的学术价值,代表了中国研究西方美学思想的水平。朱光潜信奉“三此主义”,即此身,此时,此地。“此身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就得由此身担当起,不推诿给旁人。”“此时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就得在此时做,不拖延到未来。”“此地(我的地位、我的环境)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就得在此地做,不推诿到想象中另一地位去做。”这是朱光潜不尚空谈、着眼现在、脚踏实地的治学精神的体现。他的座右铭:“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
主要代表作有:《文艺心理学》《谈美书简》《给青年的十二封信》
三、课文分析
《咬文嚼字》全文8段,1—7段是文章的主体,为第一部分。8段表明文章的主旨,是文章的第二部分。
第一部分可以分两层。第一层1—5段,说明文字与思想感情有十分密切的关系。
这一层又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举三组典型例子,从三个方面说明三层意思。第l、2段为第一层次。文章开头先举郭沫若听从一位演员的建议,把“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改为“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通过这个例子研究炼字的道理。说明“你是什么”句式,“不带情感判断”,而“你这什么”句式则“表现着强烈的情感”。朱光潜先生为了证明不同句式可以有不同意味的道理,不是只作理论上的分析,而是又列举了《水浒传》中石秀骂梁中书、杨雄醉骂潘巧云所用的“你这什么”句式以表达极端憎恶的感情的例子。
第二层次3、4段,列举了《史记》中李广射虎的例子。《史记》原文原本很精彩,但是王若虚在《史记辨惑》里说“凡多三石字”,他把三个石字删了,其中一例是“尝见草中虎,射之,没镞,视之,石也”,朱光潜先生指出“在表面上看,改得似乎简洁些”,但却失去了原文中“发现错误而惊讶的意味”、“失望而放弃得很斩截的意味”。朱先生告知人们:文字的“增”或“减”需要人们“细心玩索一番”,才会感到它们意味的不同。
第三层次5段,列举了唐代大诗人韩愈和贾岛“推敲”诗句的佳话。独辟蹊径,充分利用联想和想象,有理有据地分析“推”和“敲”对全诗意境的不同作用。贾岛当时究竟想到了“推”还是“敲”,都是他思想情感的“外化”。因此,朱光潜先生对有些人“以为更改一两个字不过是要文字顺畅些或漂亮些”实在是“根本不了解文字和思想感情的密切关系”,“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际是在思想情感上‘推敲’”。
这一层作者从文字、词语的表层入手,句式的变化、文字的增删、词语的选择,这些可见的语言现象背后带动的都是作者的思想感情。从语言外表的锤炼反映作者(或者读者)思想内核的锤炼,只有咬文嚼字,别无他法。它强调了咬文嚼字的必要性。
第二层6—7段,作者旨在回答咬文嚼字的重要意义。
第6段先从文字的意义上分析,它具有“确定”和“控制”的难处。当然“确定”是基础,“控制”是难点,也是目的。要想控制文字的意义,非得了解文章的“直指意义”和“联想意义”不可。“直指意义易用,联想意义却难用”。因为联想意义浸透了作者的个性。朱光潜先生信手拈来的“烟”的不同意义。苏东坡《惠山烹小龙团》的三四句阐明了捕捉联想意义,抓住这“游离”的,不易控制的“甚至于支离”的“怪物”,的确需要作者的艰苦劳动,同时还必须有相关的背景知识:例如“小龙团”茶触发了“天上小团月”的联想。可见联想起来的难处,但是,“难处就在含混中显得丰富”。点击了、激活了这一难点,“这是点铁成金”。
第7段,承接6段说,苏轼善于联想,能点铁成金。但现实的情况却是“习惯老是欢喜走熟路”,可怕的是“一人走过,人人就都跟着走,愈走就愈平滑俗滥”,陷入到联想的套语中,出现了“套板反应”的尴尬局面。
作者尖锐地指出:“一个作者在用字用词上面离不掉‘套板反应’。”那么就可能是“在运思布局上面,甚至于在整个人生态度方面也就难免如此。”这种可怕现实并非耸人听闻,“如果随便在报章杂志或尺牍宣言里面挑一段文章来分析”,那些“省力”、“惰性”的僵化的思想感情和语言“大半都由‘套板反应’起来的”。
如何去掉这一毛病呢?朱光潜先生告诫只要“你不肯用俗滥的语言,自然也就不肯用俗滥的思想情感,你遇事就会朝深一层去想,你的文章依然就真正是‘作’出来的,不致于落入下乘”。
第二部分,第8段,进一步指出“运用文字所应有的谨严精神”,并激励读者在阅读和写作中“逐渐培养创作和欣赏都必需的好习惯”——做到三个“不能”,“才会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水到渠成地交代了全文的主旨。
例子分析道理
“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一句的修改不同句式,不同意味文字和思想情感关系密切
《史记》李广射虎一段的改写增减文字,意味不同
“僧推月下门”一句的推敲不同字眼,不同意味
《惠山烹小龙团》三、四句的剖析用联想义,意蕴丰富
“柳腰桃面”等套语的评述滥词旧语,毫无新意
3、在上述讨论基础上列举课外寻找的实例并加以评说。
原文:眼看朋辈成新鬼
改文:忍看朋辈成新鬼
解说:“眼看”没有“忍着”的悲愤意味。
原文:春风又到江南岸
改文:春风又绿江南岸
解说:“绿”较之“到”写活了江南的勃勃生机,又流露出喜悦兴奋的心情。
原文:红杏枝头春意浓
改文:红杏枝头春意闹
解说:非一“闹”字,不能形容其杏之红,其红之浓。“闹”将无“声”的景象随着上有“声”的意味。日常经验里的视觉、听觉等感觉被彼此打通,多层次地将审美的精微感受传达出来。
最后在总结课内外诸多实例的基础上让学生明确文字和思想感情有密切关系,语言跟思想情感走,更动了文字就同时更动了思想情感。只有刻苦自励,推陈翻新,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才会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
观点性语段在最后一段,作者主要的观点是:
1、应该有谨严精神;2、只有咬文嚼字,不断推陈翻新,追求思想感情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才可能达到艺术的完美。
补充资料:
题李凝幽居 唐·贾岛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注解: 幽居:指隐居处、 云根:古
译文: 幽闲地住在这里,很少有邻居往来,只有一条杂草遮掩的小路通向荒芜的小园。鸟儿歇宿在池边的树上,归来的僧人正在月下敲响山门。走过小桥呈现出原野迷人的景色,云脚正在飘动,好像山石在移动。我暂时要离开这里,但不久还要回来,要按照约定的日期与朋友一起隐居,决不食言。
锦瑟 唐·李商隐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译文:锦瑟呀,你为何竟然有五十条弦? 每弦每节,都令人怀思黄金华年。 我心象庄子,为蝴蝶晓梦而迷惘; 又象望帝化杜鹃,寄托春心哀怨沧海明月高照,鲛人泣泪皆成珠 蓝田红日和暖,可看到良玉生烟。
悲欢离合之情,岂待今日来追忆, 只是当年却漫不经心,早已惘然。
青玉案 宋·贺铸
凌波不过横塘塘路,但目送,芳尘去。——眼看此女走近又离去。
锦瑟华年谁与度?——猜想她住什么地方?有夫否?
月台花榭,琐窗朱户,只有春知处——或许是那女子气质高雅,使人想他应住在这种“月台
花榭,琐窗朱户”的华屋吧。
碧云冉冉衡皋暮,彩笔新题断肠句——从清晨等到日暮,佳人不再来,写了断肠句。
试问闲愁都几许?——心全乱了,愁绪满怀。
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喻情于景,愁如一川烟草,偏此时又下起梅雨,满
城飘起柳絮,春天的雨有时确实使人恼啊。
贺铸一生所识女子颇多,为何只对此女有这种情思,有两个原因:一是这位女子与作者已亡故的妻有些相像,产生“移情”心理;二是这位女子与作者心目中的女性偶像十分贴近,使用权他一见而钟情。
宋·苏轼
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
小团月是一种名品茶(在当时是贡茶)第二泉指的是二泉亭品二泉水和眺望太湖
例子:
红杏枝头春意“浓”
红杏枝头春意“闹”
宋祁 《玉楼春》
东城渐觉风光好,彀皱波纹迎客棹。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
縠皱:即皱纱,喻水的波纹。
浮生:指飘浮无定的短暂人生
刘公勇在词话里称“一闹字卓绝千古”。“闹”字好就好在准确、鲜明、生动,带有动态地刻画春天的蓬勃生机,并把作者对春天这样一个万物萌发,生机盎然的季节的到来的欣喜用一个“闹”字表达了出来。作者的感情态度尽含于一个闹字之中。
【导言】
《念奴娇 赤壁怀古》这篇课文与其它版本在文字上稍有差异。于是我就在课堂上把这个问题摆出来,让学生自主合作,通过比较揣摩、咬文嚼字去加以探究,并以此带动全篇的学习,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实录】
(一)多媒体展示:1、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课文);2、乱石崩云,惊涛裂岸,卷起千堆雪(其它版本)
师:这两个诗句仅仅是文字上的差异吗?
生1:不是。朱光潜先生在《咬文嚼字》中说:“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感情”,“从来没有一句话换一个说法而意味仍完全不变。”
师:能联系以前学过的知识来分析问题,很好。那么,换一个说法,其意味究竟有什么不同呢?
生2:“穿”字写“乱石”直插天空,给人以“刺破青天锷未残”的感觉;但“崩”字则进一步写出了“穿”的程度,高耸入云,使云层发生了崩塌,显得更有气势。我们甚至能由此联想到倾盆的大雨以及“惊涛”和“千堆雪”。
生3:同样的道理,“拍”只是动作本身,而“裂”字则进一步写出了“拍”所带来的结果,显得更有力度;这个结果似乎还能说明江中“乱石”乃是“惊涛拍岸”所致。
师:很好!对上面的分析,大家能不能用精练的语言做个归纳。
生4:用“崩”和“裂”比用“穿”和“拍”好,更能表现赤壁景色的雄奇壮丽。
师:看来,大家的意见很一致嘛。那么,描写赤壁雄奇壮丽的景色有哪些作用呀?
生5:烘托当年赤壁鏖战、火烧曹营的壮阔场面。
生6:我觉得还可以烘托下片所写的周瑜的英雄形象。
(二)多媒体展示:1、樯橹灰飞烟灭(课文);2、强虏灰飞烟灭(其它版本)
师:“樯橹”和“强虏”相比,用哪个词语更好?为什么?(分组讨论,代表发言)
生7:我认为用“强虏”好。“强虏”说明曹军的强大。据史料记载,当时孙刘联军只有5万人马,而曹军号称80万众,力量悬殊,用“强虏”符合历史事实。
生8:我补充一个理由。赤壁之战对孙刘联军来说,是一场以弱抗强的战争,而周瑜不仅没有丝毫的畏怯,反而从容闲雅得很,他打扮成儒将,说说笑笑,一把火就把曹军给烧了。越是强调曹军的强大,越能突出周瑜指挥若定的英雄形象。
师:二位注意课外阅读,值得大家学习。有不同意见吗?
生9:文学与历史毕竟不同,文学的真实不等于历史的真实。
生10:我认为还是用“樯橹”好,它比“强虏”更形象,而形象化应该是文学作品的语言要求。
生11:用“樯橹”才能突出曹操的水军,而水军是这场战争中关键性的角色。
生12:我还补充一点。“樯橹”与“灰飞烟灭”的字面意思好象更一致。
师:看来争论还很大呢,不过也都有些道理。
生13:老师,你的意见呢?(众笑)
师:我认为还是用“樯橹”好,当然也只是个人意见。至于理由嘛,大家都已经说完了。(众大笑)这样吧,下课之后,大家把自己的意见写成小论文交给老师,怎么样啊?
生:(齐答)好!
学习目标:
一、分析评价课文观点
二、从课文内容、写法上获得一些启示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打一谜语让同学们猜:小老鼠看书--咬文嚼字
小老鼠学习的精神应该推广:把书吃掉,消化掉,成为一个很有品位的小老鼠。
这里,我想搞个小调查:我们班里大家公认的读书最多的是谁?
学生推举XX。
那么,我想问你,你读书有什么秘诀没有?是不是读书读到咬文嚼字的程度?
生:不是。
那么,你读书就是像陶渊明所倡导的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则欣然忘食的这种境界了。有没有较起真来,求得咬文嚼字程度的时候?
生:也有,
师:这是读书,那么,我还要搞一个小问卷调查:这次是有关写作方面的。每次作文经教师朱批之后,下发到你的手里,大家的习惯当然是首先看教师给的分数,看完分数之后呢?有没有谁还会认真看一看教师改过的地方,想一想教师为什么会在这地方划出一道线,或者划出一些圈,有没有谁会在老师指出的有毛病的地方进行一番修改呢?也就是说,自己的文章被老师批阅之后,还有没有兴趣或者习惯进行一番咬文嚼字呢?有没有这样的同学?
没有啊,那太不好了。打一个比方,建筑工人把房子盖好以后,如果你住进去,你一般要经过一道什么程序?
生:装修。
师:对,装修。装修的目的是什么?
生:美观,实用。
师:如果原先的设计不太合理,还应该怎么办?
生:改造一下。
师:对,改造一下,让房屋符合自己的审美要求,有居住者的个性要求。
师:明白我这个比方的意思了吗?
生:明白了,写文章要咬文嚼字。
师:不单是写文章要咬文嚼字,读文章也要咬文嚼字。读文章,这里主要是精读文章,如果没有咬文嚼字的精神,你就可能读不透作者在文章中所寄寓的深意,写文章如果缺乏咬文嚼字的精神,你写的文章就可能流于肤浅,缺乏深意。大家说,咬文嚼字重不重要?
生:重要。
师:以后在学习语文中,是不是应该大大提倡这种咬文嚼字的精神呢?
生:应该。
师:好,孺子可教也!
二、作者介绍
师:我们这一册教材中正好有一篇大学问家朱光潜先生写的小文章,就是关于这咬文嚼字内容的。我们先熟悉一下作者。
看投影:朱光潜情况介绍。
朱光潜(1897-1986),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学,笔名孟实、孟石,安徽桐城人。主要从事美学研究工作,致力于翻译西方美学名著,在批判继承美学遗产方面,作出了卓有成效的努力,他的《西方美学史》是中国第一部系统论述西方美学历史的著作。他的美学理论在中国当代美学流派中自成一派,影响甚大。主要代表作有:《文艺心理学》《谈美书简》《给青年的十二封信》等。
三、投影目标
师:好,我们说,这是一篇大学问家写的一篇小文章,但是仍然有必要让我们咬一咬,嚼一嚼,看看我们能从中获得什么教益,给我们学习语文有什么启发。这就是我们这一课的学习目标。
打投影:学习目标:
一、分析评价课文观点
二、从课文内容、写法上获得一些启示
四、切层概括
现在大家在预习的基础上再粗读一遍文章,这一遍,先求得粗知大概。注意这样几个问题:
1、文章有几段?标出标号。
2、文章观点性的语段是第几段?作者主要的观点什么?用一句话概括出来。
师:好,粗读一遍,回答刚才我提出的两个问题。
生:文章共分8自然段。观点性语段在最后一段,作者主要的观点是:1、应该有运用文字所应有的谨严精神;2、文学是艰苦的事,只有刻苦自励,推陈翻新,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你才会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
概括一下就是:1、应该有谨严精神;2、只有咬文嚼字,不断推陈翻新,追求思想感情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才可能达到艺术的完美。
这个理大家是不是很同意?
同意。接受这个道理比较简单,好了,这节课目的达到了,怎么?下课吧?
生:下课?
师:接受这个观点容易,知道是什么比较容易,比较难的是怎么办。
师:对。咱们不能像一句北京俗语所说的那样天桥的把式,光说不练哪。对,咱们还要从大学问家那里学来咬文嚼字的本领。
师:看一看朱光潜先生是怎样咬文嚼字的。再看1-7段的内容。这些都是具体咬文嚼字的的实例。总共有几个实例?
1、演员替郭沫若改台词
2、王若虚改《史记》李广射虎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结构,理出作者观点。
2、结合练习,品味佳句,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3、通过品味佳句独立见解的能力。
教学重点:培养求真求是“咬文嚼字”的精神。
教学难点:借鉴的分析方法,培养求异创新的思维方式,并运用到写作中去。
教学设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数:二课时
第一课时:
A、导入
下面两个句子中,哪个更符合林黛玉的形象特征?说明理由。
两弯似蹙非蹙的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的含情目。
两弯似蹙非蹙的罥烟眉,一双似泣非泣的含露目。
明确:学生也许会有不同的想法和见解,只要自圆其说即可,教师应该给以相应的鼓励。
总结:师提出自己的观点——比较认同第二种描写。
理由:1、含露者,是说黛玉的两眼常似湿润,就好象仙露明珠,就象文中后面的“泪光点点,娇喘微微”用意相同。
2、从林黛玉一生的悲剧来看,她的前生是一棵绛株草,来到人世间就是为了偿还眼泪的,可以说她就是水做的,而“泣”和“露”正是对她悲剧人生的准确表述。
3、“蹙”是皱眉的意思,皱眉应该是身体不适或者心里不痛快的时候的一种表情,也正合了后面的描写。而似喜非喜,林妹妹的喜从何呢?
对于《红楼梦》这部巨著来说,这20个字只不过是沧海一粟,但是只要我们仔细斟酌就会发现,这短短的几个字却可以把林妹妹的一生都概括在内了。如果说鲁迅作品的每一页都挤满了研究者的脑袋,那么《红楼梦》中的每个字每个标点符号都浸透着红学家的心血,可见咬文嚼字的重要,下面我们就看看朱光潜先生是怎样咬文嚼字的呢?
B、介绍作者
1、找同学介绍作者。
2、补充总结:朱光潜先生是我国美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他精通英语,法语,德语,在晚年80岁的时候还自学了俄语,并且一生翻译了很多的著作。在治学方面,朱先生走的是研究和翻译的路子,信奉“三此”主义,即此身,此时,此地。(解释三此,给学生以启发。)
研习课文
一、让学生查阅工具书,解释咬文嚼字的意思。
总结:
《现代汉语词典》中有三个解释:
A.过分地斟酌字句(多指死抠字眼而不领会精神实质)。
B.形容卖弄才学
C.形容强词夺理或狡辩。
二、原来的意义是贬义的,朱先生在文中却反其道而行之,大胆的提出了新的观点,让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快速浏览课文,找出答案。
总结:(1)在文学,无论阅读或写作,必须要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2)咬文嚼字,表面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
三、朱先生是怎样咬文嚼字的呢?1—5段中,作者都举了哪些例子证明自己的观点,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一下。
郭老改字院(1)、郭沫若改字——文字与感情有关
若虚改“李广射虎”(2)、王若虚改《史记》——文字与情感有关
韩愈“推敲”(3)、韩愈改诗——文字与意境有关
四、找朗读好的同学读第一段。
找出郭沫若改台词的例子:
“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
“你有革命家的风度”“你这革命家的风度”
1、“你是个没有骨气的文人”改为“你这个没有骨气的文人”好在何处?(让同学们在下面大声的读这两句,体会不同)
总结:
“你是什么”只是单纯的叙述语,没有任何感情色彩,“你这什么”便是坚决的判断,增强了语气。所以是什么发生了改变?情感才随之而变。引导:句式。
2、对郭先生援例把“你有革命家的风度”,改为“你这革命家的风度”,作者是怎样评价?
总结:
(1)“你这”式语法大半表示深恶痛绝,在赞美时并不适宜。
(2)“是”在逻辑上是联接词,相当于等号;“有”的性质全不同。
3、朱先生想告诉我怎样的道理?
明确:语言表达和思想感情有密切的关系,不同的语言形式表达不同的思想感情。所以无论阅读或写作,必须要咬文嚼字,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精神。
五、找同学读第3段。
1、翻译《史记》李广射虎一段,和改动以后的两段。
明确:原文——见到草中有大石,误以为是虎就射它,射中了石头,箭头进入石中,走近一看,原来是石头。就又再射大石,最终也未能再射入石中了。
2、改动前后有什么变化?
明确:原文属于细节描写,比较生动;改动以后,优点是变得简洁,缺点是没有了细节描写,只是简单的叙述,缺乏生动的感觉。《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三千年的历史,其中对人物的刻画和描写更是开“史家之绝唱”,比如学过的《鸿门宴》对樊哙的描写,怒发冲冠,非常形象,仿佛就在我们的面前。古人有“用墨如泼”和“惜墨如金”两种用笔方法,所以什么时候惜,什么时候泼,大家在写作的时候一定要自信斟酌。
六、找同学读第5段。(重点分析)
1、朱先生是怎样“推敲”的?
僧推月下门
自掩自推真自在,人言冷寂我独闲
僧敲月下门
随缘剥啄惊宿鸟,月下来僧扰梦清
如果这首诗的作者不是贾岛而是你,你觉得哪个字更好?
明确:学生可以说推,敲,也可以说其他的字,只要自圆其说即可。
这段文字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明确: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感情上的推敲。
写作过程中文字的斟酌,只要符合想要表达的情感就可,这种选择没有只有更适合。
小结:以上作者从句式、字数、字眼三个角度阐述了咬文嚼字的重要,总的来说他是想告诉我们什么呢?
总结:语言要和思想情感的表达结合起来,在写作的时候一定要注意。
思考题:下面两种意境,你比较喜欢哪一种?
轻风拂细柳,淡月失梅花。
----苏小妹
轻风舞细柳,淡月隐梅花。
-----苏轼
第二课时:
导语:上次课我们已经详细的分析了这篇课文,这节课我们将继续往下学。
我们知道文学是感性的,它需要我们有一颗敏感的心,更需要有非常丰富的想象力,敏感可以让我们发掘文学的契机,而想象却可以让我们飞翔。下面我就给大家一个字,看看通过“水”这个字你都想到什么?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交流。
总结:在写作中,联想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但是联想的事物一定要有新意,不能落入俗套,如果和大家想的一样了,那就没有意思了,(联系高考)。联想走入习惯的渠道以后就会产生“套板反应”,就如第七段所写的,找同学读课文(从第七段开头到“就是套板反应”)。
八、那么大家在平时有没有被套板反应套住的经历呢?大家不妨交流交流。
学以致用:
女飞人乔伊娜那令人___的速度在人类追求极根的理想中书写了辉煌的一笔。这句话中包含了一种什么样的情感?
总结:骄傲,自豪,令人叹服。
大家填写词是什么?
明确:“眩晕”
总结:眩晕,简单的两个字,你们想到了么?想到的东西要向有创意,前提是要脑子里要有东西,有东西可想,如果脑子里空空如也,连陈词滥调都想不起来,还提什么创新呢?所以大家在平时的时候一定要多读书,多积累,读书的时候遇到好的句子,又价值的东西,都记在本子里,有空的时候就翻出来看看,背下来,要用的时候也可以信手拈来啊。
回顾课文内容。
郭老改字
↓引
李广射虎咬联想
要文要嚼
韩愈推敲字套板反应
达到艺术的完美
二、古人咬字
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
——唐·贾岛
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
——唐·卢延让
无论你所要讲的是什么,真正能够表现它的句子只有一个,真正适用的动词和形容词也只有一个,就是那最准确的一句、最准确的一个动词和形容词。其他类似的却很多。而你必须把这的句子、的动词、的形容词找出来。
——福楼拜对莫泊桑如是说
四、朱先生主张咬文嚼字是非常必要的,但是也有人并不赞同他的观点,马南村在不求甚解中,提出与作者不同的主张,说:读书“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理由有:
陶渊明说:“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诸葛亮与徐庶等三人一道读书:“三人务于精读,而亮独观其大略”。诸葛亮比三人高明,因为他“观其大略”知识面更广。
全班分组讨论:对朱光潜和马南村的不同见解,应该怎样看?
总结:
1、这只是两种不同的读书方法而已,没有对和错之分。有的书有的知识必须要咬文嚼字,才能真正的掌握知识;而有的书则可以不求甚解,只需要大概了解即可。在读书的时候要有所选择,有所筛选和区分。
2、不求甚解是在咬文嚼字的基础上开始的,陶渊明,诸葛亮之所以可以不求甚解,是由于他们的文化水平决定的,有些知识他们可以作到一目了然,不必细细咀嚼就可以知道真谛,而我们的还没有到达那样的水平,所以,还要以咬文嚼字为主。
五、这篇课文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明确:是文艺随笔,以漫谈的方式,与读者促膝而谈。运用了举例子,做比较等论证方法阐述了自己的观点。
六、质疑:
学完这篇课文,还有哪些不明白不确定的地方?
老师质疑:
1、朱先生对一个词非常的钟爱,让大家找一下,并查查是什么意思。
明确:玩索。
2、学富五车,才高八斗等等。
七、总结重点字词:
援例斟酌词藻锱铢必较蕴藉付梓尺牍陈言务去
八、随笔练习:
1、任选一个你非常熟悉的事物或景物,进行描写。
要求:标新立异,避免套板反应。
题目自拟,300—500字。
2、考点分析:扩展语句
根据特定的情景增加词语,使文字表现出特定的内容
“早晨,太阳发出光芒,树上的鸟儿鸣叫着,树下的流水流向远方。”
①要求扩展后的句子要抒发主人公欢快的心情。
②要求扩展后的句子要抒发主人公苦闷伤感的心情。
3、课堂作业,课堂小结
假如你的同学现在在日本留学。你打算给他(她)写一封信,以寄思念之情。你会选择用怎样的文字来表达你的情感。请写在作业本上。
分析:作业的开放性很大,这是对《咬文嚼字》一课的总结。通过这种写作的形式,让学生充分领略“咬文嚼字”的深刻含义。
目标要求:
1、学习本文的语言,积累一些典故。
2、理清文章的结构,学习本文独具的论证方法。
3、评价作者的观点,借鉴吸收。
作者介绍:
朱光潜(1897-1986)现代文美学家,文艺理论家。笔名孟实、孟石。
预习解决:
1、给下列字词注音。
涎( )茗( )镞( )沁( )藻( )滥( )
2、解释下列词语。
援例:
深恶痛绝:
锱铢必较:
索然无味:
玩索:
胸襟:
岑寂:
游离:
意蕴:
蕴藉:
流弊:
下乘:
3、阅读课文,解决下列问题。
①�
③你对作者的说法都赞同吗?若有不同看法,试举例说明理由。
学习研究:
1、弄清本文的结构,概括说明文章的思路,完成下列提纲。
一、引题( 段):
二、揭示中心,初步论证( 段):
咬文嚼字 三、进一步论证( 段):
四:总结( ):
2、阅读课文第6段,回答以下问题。
①作者说自由直接意义和联想意义,用了两个比喻,本体和喻体之间有何相似点?
作者用这两个比喻恰当吗?说说看。
②文中说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比用惠山泉水泡小龙团茶一句来得较丰富,也来得较含混有蕴藉。它的妙处就在于不即不离、若隐若现之中。根据作者的分析,谈谈你对这两句诗的丰富和有蕴藉是怎么理解的。作者写这个例子又是什么目的。
③下列说法不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
A、字的联想意,由于不同的人不同的时间和场合对某字联想的境界不同,因而它具有不确定性。
B、与科学的文字不同,文学的文字不靠直指意义而是必须用联想的意义来表现,诗尤其如此。
C、联想的意义在文学创作中难用,因为它是游离的、个性化的;同样,读者若不了解其中某些关联和意味,也是难以理解和把握的。
D、文学之所以为文学,就在于作者善于根据文字在历史过程中所积累的种种关系,充分地使用文 字的联想意义以创造独特的境界。
3、 细读课文第7段,完成以下各题。
①本段的主要意思是什么?与第6段相比,它的论证角度有什么不同?
②文中说,从前作诗文的人写不同的诗文往往用一些现成的不同的套语滥调,作者对这种做法是持否定态度的,那么,我们对作者所列的那些典故、文化知识等到底应持什么态度?作者没有说,你是怎么看的?
③套板反应的实质是什么?请用3个字概括。
④一个人的心理习惯如果老是倾向套板反应,他就根本与文艺无缘。作者是从两个角度说明原因的,请分别用4个字概括。
就作者说:
就读者说:
⑤惟陈言之物去,这是一句最要紧的教训,这里的教训是什么意思?
⑥你的文章也就真正是作出来的,不致落入下乘。这里的作的具体含义是什么?
4、 从文中找出表明作者思想观点的语句并摘录下来:
5、 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理解和认识:
6、作者在阐述炼字的道理时与郭先生的观点有哪些不同,
B.字的联想意义因带上主观色彩而因人因时因地而异,变化莫测。
C.科学的文字其意义需要精确,说明科学不需要联想甚至排斥联想。
D.诗文中的字难以控制是因为它可以使意蕴丰富,也可以使意思含糊甚至支离。
9、既然语言跟着思想情感走,思想情感是主导的,为什么反过来说你 不 肯用俗滥的语言,自然也就不肯用俗滥的思想情感?
10、结合文意与个人体会,思考并回答联想与意境之间有何联系:
一、【教学目的】
1、理解作品所说的“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感情上推敲”
2、学习前人如何咬文嚼字,推敲语言的,进一步领会品味语言的重要性
3、增强学生推敲文字的意识,关注文字语言使用规范的问题
二、【教学重点】
以本篇为单元阅读小结,加深对品味语言的理解与运用
三、【教学过程】
1、导入课文
语言是思想交流的工具,在人类文明历,许多传世和不朽的名篇有着震撼人心,催人奋进的力量。在生活中如果采用好的词语,不仅准确表达含义,而且使听者读者产生兴趣,达到好的效果。
比如,《新民晚报》某日头版头条登出了一条新闻,标题是:
(展示)论坛开讲“福”临上海(实物展示)
报道的是世界的。福布斯全球总裁会议在上海召开的新闻。(发问)标题中,哪个字最吸引你呢?
学生可能回答:是“福”
教师:最吸引我的目光的也是这个“福”字,因为这个“福”不仅扣住了“福布斯论坛”这个名词,而且,全球重要的商界、政界、学界人士聚集我们上海,讨论经济发展问题、为经济把脉,这对正值经济大发展的上海来说,可不是福分吗?这一个“福“字用真是生动。
我们古人也讲“吟安一个字,捻短数径须。”看来“咬文嚼字”不一定总是贬义。(引入课文)
2、解题:咬文嚼字的原意对文字的过分计较。作者使用它来作为题目,显然另有一番用意。
3、学生理解文章,思考:作者为把“咬文嚼字”的道理讲的生动具体,举了哪些例子?
{学生阅读课文后回答}
教师归纳:共三个例子,一个例子说明了一层意思。一是郭沫若改字(板书),二是王若虚改文(板书)三是贾岛吟诗(板书)到底这些文字改动之后,发生了什么变化呢?我们也来品味品味。
{学生小声自读,体会文字,自由发言。}
教师明确:第一个例子,“你这”在婵娟骂宋玉时,表达了她的极端憎恶之情,而在《红楼梦》,里,用是有了讽刺的意味。说明不同情况下改“是”为“这”,情感变化是不同的。(板书)
第二个例子:王若虚删去一些重要字句,文章失去了原来味道,李广将军神勇无比的形象难以体现了。(板书)
第三个例子:贾岛吟诗,朱光潜认为“推”要“敲”字用的好,同学刚才也表达了不同意见,无论怎样,正如文章所说的,问题不在那一个更恰当,而在于哪一种表现出的境界是当时所要的,而且与全诗相调和。(板书)
进一步追问:这三个例子共同证明了一个什么道理?用书上原话。
明确:“咬文嚼字实际上是调整思想感情。”
4、课外拓展。继续学用咬文嚼字来品味语言
活动:师生共同品味三首诗句,交流感受。
《约客》: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敲字以声衬静,写夜晚宁静)
《泊船瓜洲》:春风又绿江南岸。(绿字作动词,拟人手法生动再现春到江南景象)
5、关注生活中语言现象
生活中也有另外一种咬文嚼字,刻意夸大,改换成语中的字来哗众取宠。如洗衣机的广告“闲妻良母”,摩托车广告“骑乐无穷”网络上也常出现类似“哇塞”的语言。有人说,这样很生活化,很轻松幽默,� 作为中国人,应当对我们国家语言文字产生自豪,维护语言文字的规范性,纯洁性;对那些低俗的乱用语言的现象要坚决抵制,这种“咬文嚼字”是垃圾,是庸俗的。
我们应当记住:“没有字斟句酌,精雕细刻的锤炼,永远达不到‘信手拈来,浑然天成’的境界。
咬文嚼字
学习目标: 
一、分析评价课文观点 
二、从课文内容、写法上获得一些启示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打一谜语让同学们猜:小老鼠看书--咬文嚼字 
小老鼠学习的精神应该推广:把书吃掉,消化掉,成为一个很有品位的小老鼠。 
这里,我想搞个小调查:我们班里大家公认的读书最多的是谁? 
学生推举。 
那么,我想问你,你读书有什么秘诀没有?是不是读书读到“咬文嚼字”的程度? 
生:不是。 
那么,你读书就是像陶渊明所倡导的“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则欣然忘食”的这种境界了。有没有较起真来,求得“咬文嚼字”程度的时候? 
生:也有, 
师:这是读书,那么,我还要搞 一个小问卷调查:这次是有关写作方面的。每次作文经教师“朱批”之后,下发到你的手里,大家的习惯当然是首先看教师给的分数,看完分数之后呢?有没有谁还会认真看一看教师改过的地方,想一想教师为什么会在这地方划出一道线,或者划出一些圈,有没有谁会在老师指出的有毛病的地方进行一番修改呢?也就是说,自己的文章被老师批阅之后,还有没有兴趣或者习惯进行一番咬文嚼字呢?有没有这样的同学? 
没有啊,那太不好了。打一个比方,建筑工人把房子盖好以后,如果你住进去,你一般要经过一道什么程序? 
生:装修。 
师:对,装修。装修的目的是什么? 
生:美观,实用。 
师:如果原先的设计不太合理,还应该怎么办? 
生:改造一下。 
师:对,改造一下,让房屋符合自己的审美要求,有居住者的个性要求。 
师:明白 我这个比方的意思了吗? 
生:明白了,写文章要咬文嚼字。 
师:不单是写文章要咬文嚼字,读文章也要咬文嚼字。读文章,这里主要是精读文章,如果没有咬文嚼字的精神,你就可能读不透作者在文章中所寄寓的深意,写文章如果缺乏咬文嚼字的精神,你写的文章就可能流于肤浅,缺乏深意。大家说,咬文嚼字重不重要? 
生:重要。 
师:以后在学习语文中,是不是应该大大提倡这种咬文嚼字的精神呢? 
生:应该。 
师:好,孺子可教也! 
二、作者介绍 
师:我们这一册教材中正好有一篇大学问家朱光潜先生写的小文章,就是关于这咬文嚼字内容的。我们先熟悉一下作者。 
看投影:朱光潜情况介绍。 
朱光潜(1897-1986),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学,笔名孟实、孟石,安徽桐城人。主要从事美学研究工作,致力于翻译西方美学名著,在批判继承美学遗产方面,作出了卓有成效的努力,他的《西方美学史》是中国第一部系统论述西方美学历史的著作。他的美学理论在中国当代美学流派中自成一派,影响甚大。主要代表作有:《文艺心理学》《谈美书简》《给青年的十二封信》等。 
三、投影目标 
师:好,我们说,这是一篇大学问家写的一篇小文章,但是仍然有必要让我们咬一咬,嚼一嚼,看看我们能从中获得什么教益,给我们学习语文有什么启发。这就是我们这一课的学习目标。 
打投影:学习目标: 
一、分析评价课文观点 
二、从课文内容、写法上获得一些启示 
四、切层概括 
现在大家在预习的基础上再粗读一遍文章,这一遍,先求得粗知大概。注意这样几个问题: 
1、文章有几段?标出标号。 
2、文章观点性的语段是第几段?作者主要的观点什么?用一句话概括出来。 
师:好,粗读一遍,回答刚才我提出的两个问题。 
生:文章共分8自然段。观点性语段在最后一段,作者主要的观点是:1、应该有运用文字所应有的谨严精神;2、文学是艰苦的事,只有刻苦自励,推陈翻新,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你才会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 
概括一下就是:1、应该有谨严精神;2、只有咬文嚼字,不断推陈翻新,追求思想感情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才可能达到艺术的完美。 
这个理大家是不是很同意? 
同意。接受这个道理比较简单,好了,这节课目的达到了,怎么?下课吧? 
生:下课? 
师:接受这个观点容易,知道是什么比较容易,比较难的是怎么办。 
师:对。咱们不能像一句北京俗语所说的那样“天桥的把式,光说不练”哪。对,咱们还要从大学问家那里学来咬文嚼字的本领。 
师:看一看朱光潜先生是怎样咬文嚼字的。再看1-7段的内容。这些都是具体咬文嚼字的的实例。总共有几个实例? 
1、演员替郭沫若改台词 
2、王若虚改《史记》“李广射虎” 
3、“推敲”的推敲 
4、《惠山烹小龙团》中两句的剖析 
5、“套板反应” 
五、具体分析 
看作者在第8段有一句话:以上是随便举几个实例,说明咬文嚼字的道理。 
我问:作者是不是很“随便”地举出这几个实例? 
生:不是。 
师:那么,大家给这5个实例归一下类,看有没有层次上的分别? 
生:1、2、3是文字修改方面的;4、5是有关词语的联想意义的。 
师:好。我再问一下,3个修改的例子中,有没有越改越好,有没有越改越不好的,有没有怎么改怎么好的。 
生:有。1是修改后增色不少的,表达效果增强了;2是改坏了的。3是怎么改怎么有理的。 
师:你把第1个实例中有关修改后增色的分析给大家找出来,分析一下。 
师:作者分析得不是很在理? 
生:在理。 
师:把第2个实例中作者认为修改后失色的语句读出来。 
生读。 
师:再把关于“推敲”的推敲的道理读出来。 
生读 
师:我问一个问题:为什么有的修改会增色,有的修改会失色,而有的修改又怎么改怎么有理呢?那么,评判增色、失色和修改得有理的标准是什么呢?大家能不能从作者的分析中归纳出来呢? 
生:修改字词,不仅是修改字词,在文字上推敲,骨子时在是在思想情感上“推敲”。 
师:对,这句话非常关键。这也是本文最重要的一句话,它告诉我们,在语言文字“推敲”时,改好改坏的依据是思想感情,这是问题的根本所在。我们找一个同学把作者分析“推敲”的部分好好读一读,我们认真体会一下。 
师:读得很好。那么第6段和第7段讲的是什么内容? 
生:讲的是阅读或者写作的又一难处:联想意义的把握和运用。 
师:第6段是从哪个角度讲的?第7段又是从哪个角度来讲的呢? 
生:第6段是从阅读中联想意义的确定之难。第7段从写作避免套语和“套板反应”之难来写的。两段正好正反对照。大家把关键的语句划出来。 
师:这两段与我们前面的分析出来的咬文嚼字要与思想感情相关联有没有关系? 
生:有。 
师:把相关语句划出来。读一遍。 
师:好。这样,我们读完了这篇文章,我们对怎样去“咬文嚼字”是不是获得了一个总的原则。 
生:咬文嚼字表面上是在锤炼语言文字,其实是在锤炼作者的思想感情。 
师:对,这才是的关键。 
六、运用 
师:好,有了这样一个原则,我们给大家举几个炼字炼意的例子,学着朱光潜先生的做法,咬一番,嚼一番,咬出感情,嚼出味道来,怎么样? 
例1:教材花边内容中有王安石推敲诗句的例子,找同学学着作者的分析方法,说一说用“绿”字的好处。 
“春风”不是无情物,吹绿万物萌生机。 
例2:打投影: 
红杏枝头春意“浓” 
红杏枝头春意“闹” 
刘公勇在词话里称“一闹字卓绝千古”。“闹”字好就好在准确、鲜明、生动,带有动态地刻画春天的蓬勃生机,并把作者对春天这样一个万物萌发,生机盎然的季节的到来的欣喜用一个“闹”字表达了出来。作者的感情态度尽含于一个闹字之中。 
例3:填词 
女飞人乔伊娜那令人           的速度在人类追求极根的理想中书写了辉煌的一笔。 
这句话中包含了一种什么样的情感? 
骄傲,自豪,令人叹服。 
大家填写词是什么? 
知道作者是怎么写的吗? 
“眩晕” 
为什么大家道德想到的是叹为观止之类的词呢?说明“套板反应”在起作用。对,对语言的追求不无极限的。 
七、布置作业  
那么,大家回去是不是可以拿出自己文章的某一段,咬一咬,嚼一嚼,让这一段精练,让它能与你的丰富的情感相吻合,避免因词害意。好不好? 
好。那么,这次真的下课了,谢谢大家的配合。
[1]
咬文嚼字
学习目标: 
一、分析评价课文观点 
二、从课文内容、写法上获得一些启示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打一谜语让同学们猜:小老鼠看书--咬文嚼字 
小老鼠学习的精神应该推广:把书吃掉,消化掉,成为一个很有品位的小老鼠。 
这里,我想搞个小调查:我们班里大家公认的读书最多的是谁? 
学生推举。 
那么,我想问你,你读书有什么秘诀没有?是不是读书读到“咬文嚼字”的程度? 
生:不是。 
那么,你读书就是像陶渊明所倡导的“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则欣然忘食”的这种境界了。有没有较起真来,求得“咬文嚼字”程度的时候? 
生:也有, 
师:这是读书,那么,我还要搞 一个小问卷调查:这次是有关写作方面的。每次作文经教师“朱批”之后,下发到你的手里,大家的习惯当然是首先看教师给的分数,看完分数之后呢?有没有谁还会认真看一看教师改过的地方,想一想教师为什么会在这地方划出一道线,或者划出一些圈,有没有谁会在老师指出的有毛病的地方进行一番修改呢?也就是说,自己的文章被老师批阅之后,还有没有兴趣或者习惯进行一番咬文嚼字呢?有没有这样的同学? 
没有啊,那太不好了。打一个比方,建筑工人把房子盖好以后,如果你住进去,你一般要经过一道什么程序? 
生:装修。 
师:对,装修。装修的目的是什么? 
生:美观,实用。 
师:如果原先的设计不太合理,还应该怎么办? 
生:改造一下。 
师:对,改造一下,让房屋符合自己的审美要求,有居住者的个性要求。 
师:明白 我这个比方的意思了吗? 
生:明白了,写文章要咬文嚼字。 
师:不单是写文章要咬文嚼字,读文章也要咬文嚼字。读文章,这里主要是精读文章,如果没有咬文嚼字的精神,你就可能读不透作者在文章中所寄寓的深意,写文章如果缺乏咬文嚼字的精神,你写的文章就可能流于肤浅,缺乏深意。大家说,咬文嚼字重不重要? 
生:重要。 
师:以后在学习语文中,是不是应该大大提倡这种咬文嚼字的精神呢? 
生:应该。 
师:好,孺子可教也! 
二、作者介绍 
师:我们这一册教材中正好有一篇大学问家朱光潜先生写的小文章,就是关于这咬文嚼字内容的。我们先熟悉一下作者。 
看投影:朱光潜情况介绍。 
朱光潜(1897-1986),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学,笔名孟实、孟石,安徽桐城人。主要从事美学研究工作,致力于翻译西方美学名著,在批判继承美学遗产方面,作出了卓有成效的努力,他的《西方美学史》是中国第一部系统论述西方美学历史的著作。他的美学理论在中国当代美学流派中自成一派,影响甚大。主要代表作有:《文艺心理学》《谈美书简》《给青年的十二封信》等。 
三、投影目标 
师:好,我们说,这是一篇大学问家写的一篇小文章,但是仍然有必要让我们咬一咬,嚼一嚼,看看我们能从中获得什么教益,给我们学习语文有什么启发。这就是我们这一课的学习目标。 
打投影:学习目标: 
一、分析评价课文观点 
二、从课文内容、写法上获得一些启示 
四、切层概括 
现在大家在预习的基础上再粗读一遍文章,这一遍,先求得粗知大概。注意这样几个问题: 
1、文章有几段?标出标号。 
2、文章观点性的语段是第几段?作者主要的观点什么?用一句话概括出来。 
师:好,粗读一遍,回答刚才我提出的两个问题。 
生:文章共分8自然段。观点性语段在最后一段,作者主要的观点是:1、应该有运用文字所应有的谨严精神;2、文学是艰苦的事,只有刻苦自励,推陈翻新,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你才会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 
概括一下就是:1、应该有谨严精神;2、只有咬文嚼字,不断推陈翻新,追求思想感情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才可能达到艺术的完美。 
这个理大家是不是很同意? 
同意。接受这个道理比较简单,好了,这节课目的达到了,怎么?下课吧? 
生:下课? 
师:接受这个观点容易,知道是什么比较容易,比较难的是怎么办。 
师:对。咱们不能像一句北京俗语所说的那样“天桥的把式,光说不练”哪。对,咱们还要从大学问家那里学来咬文嚼字的本领。 
师:看一看朱光潜先生是怎样咬文嚼字的。再看1-7段的内容。这些都是具体咬文嚼字的的实例。总共有几个实例? 
1、演员替郭沫若改台词 
2、王若虚改《史记》“李广射虎” 
3、“推敲”的推敲 
4、《惠山烹小龙团》中两句的剖析 
5、“套板反应” 
五、具体分析 
看作者在第8段有一句话:以上是随便举几个实例,说明咬文嚼字的道理。 
我问:作者是不是很“随便”地举出这几个实例? 
生:不是。 
师:那么,大家给这5个实例归一下类,看有没有层次上的分别? 
生:1、2、3是文字修改方面的;4、5是有关词语的联想意义的。 
师:好。我再问一下,3个修改的例子中,有没有越改越好,有没有越改越不好的,有没有怎么改怎么好的。 
生:有。1是修改后增色不少的,表达效果增强了;2是改坏了的。3是怎么改怎么有理的。 
师:你把第1个实例中有关修改后增色的分析给大家找出来,分析一下。 
师:作者分析得不是很在理? 
生:在理。 
师:把第2个实例中作者认为修改后失色的语句读出来。 
生读。 
师:再把关于“推敲”的推敲的道理读出来。 
生读 
师:我问一个问题:为什么有的修改会增色,有的修改会失色,而有的修改又怎么改怎么有理呢?那么,评判增色、失色和修改得有理的标准是什么呢?大家能不能从作者的分析中归纳出来呢? 
生:修改字词,不仅是修改字词,在文字上推敲,骨子时在是在思想情感上“推敲”。 
师:对,这句话非常关键。这也是本文最重要的一句话,它告诉我们,在语言文字“推敲”时,改好改坏的依据是思想感情,这是问题的根本所在。我们找一个同学把作者分析“推敲”的部分好好读一读,我们认真体会一下。 
师:读得很好。那么第6段和第7段讲的是什么内容? 
生:讲的是阅读或者写作的又一难处:联想意义的把握和运用。 
师:第6段是从哪个角度讲的?第7段又是从哪个角度来讲的呢? 
生:第6段是从阅读中联想意义的确定之难。第7段从写作避免套语和“套板反应”之难来写的。两段正好正反对照。大家把关键的语句划出来。 
师:这两段与我们前面的分析出来的咬文嚼字要与思想感情相关联有没有关系? 
生:有。 
师:把相关语句划出来。读一遍。 
师:好。这样,我们读完了这篇文章,我们对怎样去“咬文嚼字”是不是获得了一个总的原则。 
生:咬文嚼字表面上是在锤炼语言文字,其实是在锤炼作者的思想感情。 
师:对,这才是的关键。 
六、运用 
师:好,有了这样一个原则,我们给大家举几个炼字炼意的例子,学着朱光潜先生的做法,咬一番,嚼一番,咬出感情,嚼出味道来,怎么样? 
例1:教材花边内容中有王安石推敲诗句的例子,找同学学着作者的分析方法,说一说用“绿”字的好处。 
“春风”不是无情物,吹绿万物萌生机。 
例2:打投影: 
红杏枝头春意“浓” 
红杏枝头春意“闹” 
刘公勇在词话里称“一闹字卓绝千古”。“闹”字好就好在准确、鲜明、生动,带有动态地刻画春天的蓬勃生机,并把作者对春天这样一个万物萌发,生机盎然的季节的到来的欣喜用一个“闹”字表达了出来。作者的感情态度尽含于一个闹字之中。 
例3:填词 
女飞人乔伊娜那令人           的速度在人类追求极根的理想中书写了辉煌的一笔。 
这句话中包含了一种什么样的情感? 
骄傲,自豪,令人叹服。 
大家填写词是什么? 
知道作者是怎么写的吗? 
“眩晕” 
为什么大家道德想到的是叹为观止之类的词呢?说明“套板反应”在起作用。对,对语言的追求不无极限的。 
七、布置作业  
那么,大家回去是不是可以拿出自己文章的某一段,咬一咬,嚼一嚼,让这一段精练,让它能与你的丰富的情感相吻合,避免因词害意。好不好? 
好。那么,这次真的下课了,谢谢大家的配合。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