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诗二首优秀4篇

散文诗二首 篇1

学习目标

1.学习本文用意象表达感情及以物喻人的写作方法。

2.品味文章的精美语言,体会文中浓浓的母子情。

3.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金色花

一、新课导入

曾有一部电影,平凡简单却轰动一时;曾有一首歌曲,歌词浅显却传唱至今。下面我们就来听一下这首歌《世上只有妈妈好》。这是电影《妈妈再爱我一次》的主题曲。世上对我们好的人当然不只是妈妈,但在孩子的心目中,妈妈永远是他最温暖的港湾。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有关母亲与孩子的文章,看看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1.请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并解释词语。

嗅(xiù):闻(气味)。

匿笑(nì):偷偷地笑。匿,隐藏。

祷告(dǎo):向神祈求保佑。

沐浴(mùyù):洗澡。比喻承受润泽、培育。

2.作者简介

泰戈尔:印度作家、诗人、社会活动家。他于1913年获诺贝尔文学奖,成为获得此项荣誉的第一位东方作家,印度人虔敬地把他奉作“诗祖”。代表作有诗集《新月集》《园丁集》《飞鸟集》《吉檀迦利》。

3.文体知识

散文诗是兼有散文和诗的特点的一种文学体裁。它融合了诗的表现性和散文的描写性的某些特点。从本质上看,它有诗的情绪和幻想,给读者美感和想象,但内容上保留了诗意的散文性细节;从形式上看,它有散文的外观,不像诗歌那样分行和押韵,但不乏内在的音乐美和节奏感。它是用散文形式写成的诗篇,即“散文其形,诗意其质”。

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

(一)诗文朗诵

深情诵读课文,以点名诵读和小组赛读的形式诵读,并说说朗读时应怎样注意人物的语气、感情。

交流点拨

示例:

①假如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只是为了好玩,长在那棵树的高枝上,笑嘻嘻地在风中摇摆,又在新叶上跳舞,妈妈,你会认识我吗?(孩子的调皮、快乐)

②你要是叫道:“孩子,你在哪里呀?”(母亲的焦急惦念)

③“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母亲的嗔怪、担忧、焦虑和欣喜)

④“‘我不告诉你,妈妈。’这就是你同我那时所要说的话了。”(孩子的淘气、撒娇和对母亲的爱恋)

(二)整体感知

1.顽皮可爱的孩子变成一朵盛开的金色花,与慈爱的妈妈逗乐嬉戏,他是怎样和妈妈逗乐嬉戏的呢?

请用“当妈妈时,我就”的句式来说一说。

示例:当妈妈做祷告时,我就开放花瓣散发香气(沁入妈妈的心脾)。

交流点拨当妈妈读书时,我就将影子投在书页上。(阳光太刺眼,这样可以保护母亲的视力)当妈妈去牛棚时,我就恢复原形求她讲故事。

2.这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和一个怎样的妈妈?请你用“我读出了一个的孩子,一位的妈妈”的句式来回答。

示例:我读出了一个淘气的贪玩的孩子,一位慈祥的爱读书的妈妈。

交流点拨我读出了一个伶俐可爱的孩子,一位温柔善良的妈妈。

我读出了一个活泼机灵的孩子,一位勤劳美丽的妈妈。

我读出了一个爱妈妈的孩子,一位爱孩子的妈妈。

我读出了一个聪明的孩子,一位圣洁的妈妈。

我读出了一个神奇的孩子,一位笃信宗教的妈妈。

3.孩子为什么想变成一朵金色花,而且一而再、再而三地不让妈妈知道?

交流点拨一是印度人喜欢用花比喻儿童,二是泰戈尔借美丽的圣树上的金色花赞美孩子可爱。那金黄的色彩,正反映着母爱的光辉。人们喜爱花儿,花儿也惠及人们,正可以象征孩子回报母爱的心愿。泰戈尔的想象实在新奇而美妙。孩子总想为妈妈做点事,变成一朵金色花,可以看着妈妈工作,可以让妈妈嗅到花香,可以投影在妈妈读书读到的地方。孩子懂得,母爱的奉献是无私的,对母爱的回报也应该是无私的,他不图妈妈夸奖,但求妈妈生活得更加温馨。所以他只是撒娇,就是瞒着妈妈。

4.说说你对“‘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我不告诉你,妈妈。’这就是你同我那时所要说的话了”几句话的理解。

交流点拨“你到哪里去了”,使得妈妈的着急之情跃然纸上;“我不告诉你”,表现出孩子顽皮、自以为得意的样子。

四、板书设计

金色花

泰戈尔

妈妈(勤劳美丽、爱孩孩子(活泼机灵、爱妈妈、聪明、

子、圣洁、笃信宗教)神奇)

做祷告开放花瓣散发香气

(沁入妈妈的心脾)

读书将影子投在书页上(阳光太刺眼,

这样可以保护母亲的视力)

去牛棚时恢复原形求她讲故事

五、拓展延伸

假如明天是你爸爸或妈妈的生日,你忽然具备了文中小男孩的神力,你准备变作什么来表达你对他们的满怀爱意,在贺卡或明信片上写一段话给你的爸爸或妈妈,用“假如我变成了”作为这段话的开头,表达你们对爸爸或妈妈的爱。

交流示例:假如我变成了一条清清的溪流,我要在妈妈工作累时,让妈妈来到我身边,听我唱一支欢快的歌曲,使她抖落满身的疲惫;我要在妈妈口渴时,让妈妈品尝我准备的甘甜的水,使她变得容光焕发!

散文诗二首 篇2

教学目标 

1.      对散文诗的特点有所了解

2.      增强对诗歌的感受力

教学重点

1.《叶笛》的写作技巧

2.《花的世界》中选取的花的不同的象征意义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引言:今天我们将接触一个新的文学体裁——散文诗。散文诗起源于俄国,流传到我国已经90多年的历史了。是兼有抒情散文和抒情诗的特点的一种文学体裁。它是“混血儿”,它的形式是散文,灵魂是诗。散文诗没有模式,它本身是解放出来了的一种文体

茅盾先生曾用一句话概括了散文诗的特征:“散文形的诗”

介绍散文诗

散文诗:我们应该怎样理解茅盾的话呢,首先我们要明确诗和散文诗;抒情散文和散文诗的区别。当然只能大体地加以区别,绝对的区别标准是难以规定的。

a.      诗与散文诗

我们在此引用一下那家伦的观点,他以为散文诗是从诗或散文领域中分离出来,是近代文学向更精细的文学体裁发展的一种趋向,这一说法,值得注目。的确,在近代文学中,如报告文学、杂文都是从散文领域内分离出来而成为独立的文体的

1.      散文诗与一般新诗的区别在于: 散文诗不像一般新诗那样有严谨的格律,它不分行,不押韵

2.      可是既然是“诗”,散文诗必须具备诗的最主要的基质:感情,必须强烈;想象,必须丰富;意境,必须和谐。

b.      抒情散文与散文诗

1.      散文诗篇幅短小,有一定字数限制,抒情散文可稍长些;

2.      散文诗要求有浓郁的诗的意境,而抒情散文虽然也以此为创作的追求目标,但由于篇幅稍长,意境总不那么凝聚

3.      散文诗中要隐含寓言和哲理,又必须通过形象来表现

总结

也都是由于作家自觉或不自觉地为了扬弃诗或散文中的某些“拖累”(所谓扬弃,就是有选择地保留。舍弃并进行某种转化和提高)如诗的押韵、讲平仄之过于硬僵的约束,如散文行文之过于分散、拖沓以至没有节制等,为了吸取二者的优点,如诗的浓缩、内在的节奏感和散文的舒展自如、自由活泼等,而试着以一种新的文体来表情达意。

诗歌讲押韵,甚至讲每节的行数,乃至每行有整齐的字数,在某种情况下,格律如果运用得当,可以使诗歌生色增辉;甚至如果脱离了一定的格律,诗不成其为诗。但在另外的情况下,格律的确成为一种“拖累”,而散文诗恰恰可以冲破这种“拖累”而自成格局。从某些散文中,也不难发现某些“拖累”,譬如行文拖沓,内容过于繁杂,节奏过于迟缓等,散文诗又可以改正这些“缺憾”而同时吸取散文的另外某些美学特点,自成格局。

散文诗语言的内在张力,是一章作品中最大的特色。一句话一个小片段便能将思想的厚度升华到另一个高度。散文诗章里一个标点一个词的运用,都会影响到整章散文诗的表达效果,所以娴熟的语言应用不仅是一种技巧更是一种艺术。

进入课文

齐读诗歌:对于散文诗要有更直观的了解,就必须进入具体的文本阅读,现在就请同学们朗读一下散文诗的第一首《叶笛》

作者介绍:

原名郭嘉桂,回族,祖籍福建莆田,1919年出生。他把自己毕生的精力献给了散文、散文诗和儿童文学的创作事业,迄今已结集出版作品50多部。他早期的作品质朴清新、饶有天趣,贮满诗情画意,是风景画家、风俗画家与抒情诗人才能的神奇统一。其《叶笛集》于1959年初出版后,在全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冰心著文称“又发现了一个诗人的喜悦。”新时期以来,他的作品追求自然、本色、纯朴,具有更广阔的历史感和更深沉的哲理意蕴,体现了大家之风范。

诗人何为?这是海德格尔提出的问题。我们本土的诗人有史以来缘于愤怒,当然也有一大批言志、载道的诗人。好诗大多出于前者,后者大多做的是添砖加瓦的事情,偶有好句,也属精神残废。直到现代诗人的出现,才似乎真正地跟个体心灵有关。30年代活跃于上海文坛的施蛰存、穆时英、刘呐鸥,经常在《现代》杂志上发表作品,还有戴望舒等等。这是郭风艺术上的幸运,这是我们诗歌史上一个非常短暂的个体心灵自由书写的黄金时节,郭风有幸地在他们那受到了影响。以至郭风甚至可以在“1942年1943年,那是中国历史上最为艰难的年份,抗日战争进入到最后阶段,日本侵略者更为猖狂,在中华大地,在东南亚,在太平洋……而郭风,却在礼赞他的村庄、礼赞那儿的劳作与暮归”,对此有论者认为“郭风这一时期脱离了斗争生活……”,但有人回答:苦难中的郭风,实际上是通过如许的描写,寄托了一种很强烈的对和平的渴望,对失却了的家园,对被践踏的村庄的遥想和怀念。

有人说这是郭风的懦弱,诗人本身就应是弱的天才,因为“诗歌并不教给人们任何关于现实的东西,只有科学的陈述才有经验上的可证实的意义,而诗歌是不可证实的——每一首诗,每一件文学作品,都有一个自己营造出来的‘世界’,对于现实来说,这只是一个可能的世界。

解读文本

诗人在《叶笛》中营造的是怎样一个世界呢?首先我们要关注的是技巧

1.      最明显的就是“重复”

“吹出了……吹出了……”,从修辞角度说这是运用了排比。但这不仅仅是修辞学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诗学的问题。这里的排比句式增强了循环往复的节奏感。叶笛没有技巧只能发出一些单调的或者刺耳的声响,可到了郭风的笔下就变得不同凡响了,他不仅吹出了节奏吹出了旋律,而且更吹出了故乡的景象,乃至吹出了故乡的豪迈……

2.      接下来我们关注象征。

这种艺术表现手法和技巧,中外各种文学作品多采用。所谓象征,即借助某种具体形象以体现某种抽象思维以及情感。如李商隐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隐喻对所爱者之思念和离情。如李贺的“可怜日暮嫣红落,嫁与东风不用媒”(《南园》十三首之一)隐喻女子容衰之意。这些都是采用象征的表现手法,我们并且可以从中发现诗人运用这种艺术手法的技巧之高超。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到,象征的艺术效果在于能够赋予被象征物以暗示,引导读者的想象和联想的作用,被概括的内容显得含蓄、深广。《叶笛》中多次出现了“对于太阳的赞歌”,“太阳似的升在空中的旗帜的歌”以及“太阳的光明”,便是想通过象征的手法,以“太阳”隐喻光明的社会、时势和人民的喜悦的心情。顺便说一句,多次出现有关“太阳”的文句,又旨在渲染一种光明的气氛,增强我所表达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效果。这种渲染手法,当然也是一种技巧。

3.      看一下诗歌的最后一节。这里用的是什么修辞手法?通感。

我国古典诗词以及国外若干意象派、象征派诗歌中往往采用这种表现手法和技巧。这就是把五官的感觉视、听、味、触以及心理感觉(意感)互相沟通起来描绘。(如王维的“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过香积寺》)就是把视觉(日光和青松)与触觉(冷)沟通起来,描绘一种清冷的景色。如杜甫的“白水暮东流,青山犹哭声”(《新安吏》)就是把视觉(所见青山)沟通听觉(泉水又转化为哭声)来烘托一种悲切的心境。)在《叶笛》中,就出现了那笛声里有青草、龙眼花的香味和太阳的光明的诗句。把叶笛给人的感觉通过嗅觉和视觉表现。青草的香味(惬意悠然,亲切轻松,乡土气味)和太阳给人的感觉是怎么样的?(积极的,明亮的,温暖的)

郭风常常感到《叶笛》这篇作品,还没有完全表达出自己对故乡、对故乡大自然和民俗中所蕴藏的特有的诗的现象和诗意的深刻性,没有准确地表达出自己对故乡的深刻的情感。其实他在诗歌中所营造的乡土世界是比较成功的,乡土的亲切与诗意皆产生于距离,远离故土的人才会产生亲切的怀恋。所以这个诗人创造的世界并不是现实的世界,是我们刚才说的可能的世界。

4.      下面,要谈的是《叶笛》中有关“结构”的技巧。

所谓结构,可否说是一种使作品成形的技巧?具体地说,就是组织和安排一篇作品的内容,合理取舍材料、合理布局,以构成一篇作品之和谐的艺术整体。以《叶笛》为例,它一共四节,一、三两节对称,二、四两节对称;每节采用若干排比的文句,句式大体匀称;但又按照思想感情的自然发展,排比句不求整齐,而追求与内在节奏相适应的排列。另外,各节又成为各自独立但又服从于全篇的小结构,各自追求自己的匀称和变化。如果允许“现身说法”,《叶笛》的结构似乎是从我国古典建筑得到某种启示,或者说,它是仿照我国古代宫殿前后照应,东西对称,基本整齐而又有一定错落的构造体系

总结

分析到这里,我们可以感受这是一首既有诗情又赋予技巧的散文诗,也具有当时的散文诗创作中难得的浓厚的泥土气息和牧歌风味。这是一首意境极光明灿烂的诗歌。表达出的对于大自然,对共产党,对国家对生活对劳动人民的热爱也是真诚热烈。其中的乡土风情更是表达得幸福惬意。到此我们还只是拘泥于文本本身。但是我觉得有一个问题是比较有意思的。我想提出来供大家思考一下。也许大家都对这样的问题会忽略,这首诗歌的创作时间是什么时候?(1959) 这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怎么样的时期? (50年代末60年代初是中国近百年历史上少见的大饥荒时期。)这样一提出来,也许有的同学会觉得这与诗歌中所营造的欣欣向荣的世界构成了一个奇怪而强烈的讽刺。确实有人认为这是带有附和时代共名的需要创作出来的。我们不在这里对此评论做评价。因为也有人这样认为,作者是要营造一个向往的理想世界是对于现实寄予很深刻的寄托和渴望。在那样一个思想单纯的年代,没有必要去怀疑作者的热情与热爱,他们都是极真实诚恳的。这样两种完全不同的说法,我们很难判断谁的更接近于作者的创作初衷。

我再次想提出这样的问题,只是想给大家一个概念,那就是一个作品的意义往往并不是局限于它的技巧,它的文字和文本本身。这样一首散文诗放在今天这样的时代,也许就无法让人津津乐道了。所以我们只有关注作品背后的东西,才能体味出更多的意味。

齐声朗读《花的世界》

作者介绍

1951年入伍,军队医校毕业,先任军医,后为编辑,继又调到军区政治部从事专业创作。1964年转业,到下关市文化馆工作。已提前退休,专门从事创作。1954年开始发表作品。

转入课文

那家伦曾在《鲜花的灵语》中说“鲜花天然地体现出真、善、美的品性。即使是一片野地里的鲜花,也能让在与它的心灵与心灵的倾诉中,生发哲情诗韵。” “鲜花,天生地承链和传播着大地的美丽。如若大地缺少鲜花,大地将是枯荒的。如若世界缺少鲜花,世界将失去多少诗、爱和美好。那时,连阳光、空气和水都失去许多意义了。”不难感觉到诗人对花是有着极深的情感和喜爱的,

诗人还说过"鲜花天生的各不相同的象征意义,使它自然地在不同境地都合韵于人文世界。它承袭着信息,又传导着信息。它的象征意义,从花萼的形象便定位了,它像一只精致造型的杯子,它收集着天地和人间的信息。天以阳光、空气、雨露与它交流,地由根茎叶向它传导,人以欣赏与它传导。鲜花像人一样,在赞美中才更美,即使这种赞美存于心臆,仅以目光深情注视———注视是相互的。因此,倾心赏花的人很美。"我们已经从阅读中初步感受了作者的赞美,<花的世界>又是通过怎样的象征意义传达花朵中所承载的信息和赞美的呢?这首诗歌采用了标序码分章的结构形式。每一章都选取了不同的侧面,表达了不同的象征意义。

选取侧面

象征意义

花的生命过程

无私奉献的可贵品格

(生,死,眠,立,孕成)

花的四季(秋)

高格调的人格追求和奉献精神

(花朵选择在人间美丽的收获季节绽开,不争春不哗众,显得情深意挚,平实成熟)

大雨中受洗礼的花

百折不挠,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精神

(以大自然雨,风,雷,晨光,艳阳为背景,勾画花朵旺盛的生命力)

花的颜色(红)

对生命的独特理解和礼赞

(红色-赤诚,热情)

山野小路上的小花

平凡,无私,真诚的品格

(“以不在人前炫耀”但有”无私地”用那真诚的心灵向世界倾吐一缕缕的芳香,因而使”人间变得更加美好……”这一章的第二段是点睛之笔,既是对无私精神的赞美,又是对世界充满爱心的美好希冀。

总结

<花的世界>是一首谴词有平易有不失华美的散文诗,使人在满目异彩中体会到诗人热爱生命的情怀。运用象征联想将”花的世界”同”人的世界”建立联系,进行褒扬沟通。就象诗人在<鲜花的灵语>中所说的是”合韵于人文世界”了。作者运用了许多人格化的动词,形容词刻画 ,使之动感强烈。同时,读者的视觉联想,心理体验,情感共鸣一齐丰富跃动起来。另外,为了加强动感,运用了夸张的拟声词”丁冬……”,制造了如同电影的”慢镜头”的视听效果。花朵勃发的生命活力以及顽强的生长情态体现淋漓,意境也是很优美的。

结语

今天这堂课,我们只是很简单得对散文诗做了一下介绍。如果这45分钟能多少给大家一点鉴赏散文诗方面的启发的话,我觉得就足够了。诗歌的创作和欣赏都是很主观的。所以大家完全从诗歌中体味出自己独有的意味来。这也是文学最有意思的地方。当你们愤怒,伤心,喜悦等等,很强烈的情绪的时候,说不定自己也能用文字宣泄出来。传递给更多的人,或者只是了以自慰。那应当是件极畅快的事情,希望有一天我有幸可以读到你们很内心很真实的作品。这是最最难得的。

散文诗二首 篇3

金色花

假如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为了好玩,长在树的高枝上,笑嘻嘻地在空中摇摆,又在新叶上跳舞,妈妈,你会认识我吗?

你要是叫道:“孩子,你在哪里呀?”我暗暗地在那里匿笑,却一声儿不响。

我要悄悄地开放花瓣儿,看着你工作。

当你沐浴后,湿发披在两肩,穿过金色花的林阴,走到做祷告的小庭院时,你会嗅到这花香,却不知道这香气是从我身上来的。

当你吃过午饭,坐在窗前读《罗摩衍那》,那棵树的阴影落在你的头发与膝上时,我便要将我小小的影子投在你的书页上,正投在你所读的地方。

但是你会猜得出这就是你孩子的小小影子吗?

当你黄昏时拿了灯到牛棚里去,我便要突然地再落到地上来,又成了你的孩子,求你讲故事给我听。

“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

“我不告诉你,妈妈。”这就是你同我那时所要说的话了。

荷叶·母亲

父亲的朋友送给我们两缸莲花,一缸是红的,一缸是白的,都摆在院子里。

八年之久,我没有在院子里看莲花了——但故乡的园院里,却有许多;不但有并蒂的,还有三蒂的,四蒂的,都是红莲。

九年前的一个月夜,祖父和我在园里乘凉。祖父笑着和我说:“我们园里最初开三蒂莲的时候,正好我们大家庭中添了你们三个姊(zǐ)妹。大家都欢喜,说是应了花瑞。”

半夜里听见繁杂的雨声,早起是浓阴的天,我觉得有些烦闷。从窗内往外看时,那一朵白莲已经谢了,白瓣儿小船般散漂在水面。梗上只留个小小的莲蓬,和几根淡*的花须。那一朵红莲,昨天还是菡(hàn)萏(dàn)的,今晨却开满了,亭亭地在绿叶中间立着。

仍是不适意!——徘徊了一会子,窗外雷声作了,大雨接着就来,愈下愈大。那朵红莲,被那繁密的雨点,打得左右攲(qī)斜。在无遮蔽的天空之下,我不敢下阶去,也无法可想。

对屋里母亲唤着,我连忙走过去,坐在母亲旁边——一回头忽然看见红莲旁边的一个大荷叶,慢慢的倾侧了下来,正覆盖在红莲上面……我不宁的心绪散尽了!

雨势并不减退,红莲却不摇动了。雨点不住的打着,只能在那勇敢慈怜的荷叶上面,聚了些流转无力的水珠。

我心中深深地受了感动——

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

一九二二年七月二十一日

教案

教学目标:

1、体会爱给自己带来的深刻感受。

2、体会诗歌的内容。

3、了解爱背后的两位伟大的作家。

教学重点:赏析文章,从中有自己的深刻感悟。

一、导语:

一位世纪老人在年轻的时候,曾给他远方的朋友写到:在去年秋风萧瑟、月朗星稀的一个夜晚,一本书将你介绍给我,你的信仰、你的存蓄、你的诗词和我的思想一缕缕合成琴弦,奏出缥缈神奇无调无声的音乐,这思想就是爱的思想,这音乐就是爱的音乐。

1、你们知道这位世纪老人和她的朋友分别是谁吗?

女作家——冰心,印度诗圣——泰戈尔

冰心正是受到泰戈尔的影响,写出300多首无标题的格言式自由体小诗,结集为《繁星》和《春水》。

2、那么,根据你查阅的和老师提供给你的资料,哪位老人给你留下的印象更为深刻?

二、的确,你会发现无论是他们的作品、为人,还是思想都充满着爱。今天,我们就来赏析他们的两首诗《金色花》和《荷叶 母亲》看看他们是怎么诠释爱、诉说爱的。

三、诗歌是诗人情感激流的表现,而这种情感常常是靠一些具体可感的形象来表现的,我们要领悟这种情感,就要明确这两首诗的主要意象。(借什么来抒情的)

金色花——荷叶·母亲

四、请同学们自己出声朗读课文,看看作者借这两种意象想要表达什么感情?

对母亲的爱、两文有着共同的主题对母亲的爱。

五、即使同样写母爱,两文还有着不同的特色,让我们通过朗读来体会一下。(找同学读课文)

两名同学在读的过程中感情基调的把握是否一样?

金——天真、欢快、充满童稚的乐趣,享受母爱。

荷叶·母亲 ——温馨、呵护、关爱、博大无边、伟大无穷的母爱。

六、同是写母爱的文章,可是却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你更欣赏哪一篇呢?请同学们通过朗读讨论来体会这不同的母爱。

喜欢金色花的同学请站起来一起饱含感情的朗读,争取让那些同学和你一样喜欢金色花,好不好?他们把你们感染过来没有,那你们就感染他们。既然都没有,咱们就一起来谈谈你为什么这么坚持?

金色花:

1、写的充满生活气息,充满童趣——变成金色花1、在母亲祈祷时,发出香味,让她闻到花香。2、在母亲看书时,把影子投到书上,3、母亲去牛棚突然出现在母亲面前,让她讲故事。4、最后,母亲问她去哪也不告诉,从中看到了一个调皮、可爱的孩子。

2、母子之间的感情非常的亲密、和谐。有一种幸福感,满足感。

3、充满想象,把自己变成金色花来表现母爱。

4、意境很美,语言清新自然,描写的活灵活现,有声有色。写出一个调皮的与妈妈嬉戏的孩子。轻松活泼。

5、结合背景,20世纪初,是泰戈尔个人最不幸的时候,1902年,他的妻子病逝,第二年,他的一对儿女相继夭亡,可是他仍然能写出如此充满童趣、充满母爱的文章,可见,是他心中的爱,是他对生命的爱,对孩子的爱,支撑他写出伟大的关于爱的作品,爱的力量是伟大的。母爱的力量尤其伟大。

6、泰戈尔通过写母爱的作品来表现对生活的热爱,但他不同于同一时代很多作家的爱,他没把精力投入到揭露社会的丑恶,而是在美的领域里开垦、耕耘,他不是用鞭子去惊醒读者,而是用微笑融化读者,这是因为他的一生都怀着对人类的爱和不谢的童心。

7、(自己再谈)

荷叶·母亲

1、整篇文章的描写重点是莲花,作者从自家院子的莲花开始,写到了祖父赏莲,之后重点写了风雨中红莲的变化过程,主角俨然是红莲,那我把题目改成红莲好不好?(明确:不好,写红莲是为了写荷叶,写风雨中红莲的变化即荷护红莲,很自然就让人想起母亲爱护儿女的情感。歌颂母爱)

2、同学们说得言之成理,那既然如此,作者为什么又要花这么多的笔墨来写红莲,写三看红莲呢?下面我们就具体来看看红莲跟荷叶到底有什么关系,它们又是怎样牵动了作者的心?

让我们一起一看红莲,请同学们一起带感情朗读一下这个部分。

写红莲由菡萏到盛开,观察细腻。主人翁红莲首次登场。

心情:烦闷

环境:繁杂的雨声 浓阴的天

红莲:开满 亭亭

“一切景语皆情语”,写白花的凋谢,恰是自己心境的刻画。 (那一朵白莲已经谢了,白瓣儿小船般散飘在水面。梗上只留个小小的莲蓬,和几根淡*的花须。)白瓣儿散飘在水面,如浮萍,无所寄托无所依靠,看到如此景色,更添烦闷,无处宣泄。只是忽然之间,作者看到了什么啊?请同学描述一下她看到了什么:围绕亭亭鉴赏一下,想象一下是朵怎样的花。只是看到了亭亭的红莲,有没有让作者的心情好一点?仍是不适意!

一起读一下二看红莲 。

环境:雷声作了 雨越下越大

心情:不适意,徘徊 (为什么徘徊呢?在无遮蔽的天空下,我不敢下阶去,也无法可想。)

红莲:左右倚斜,无依无靠。(在风雨中的红莲是不是也会凋零呢?一起读一下三看红莲)

三看红莲

环境:雨肆意地下着

红莲: 雨势并没有减退,红莲却不动摇了雨点只能在那勇敢慈怜的的荷叶上面,聚了些流转无力的水珠。此时的水珠是流转无力,还记得我们二看红莲的时候风雨的威力吗?那这么比较有什么作用呢?(假如你们突然进入了童话王国,这朵红莲有了人的感觉,你们觉得在荷叶蔽护下的红莲此时应该是什么感觉?在你们平时的生活中,有没有过这种感觉?)

心 情:不宁的心绪散尽 (为什么?表面上因为解决了我对红莲的担心,其实呢?坐在了母亲旁边。)当你已经承受不住外界所带来的种种压力时,母亲为你顶起一片天空,抵挡所有风雨;当你遇到困难与挫折情绪不好而对她大发脾气时,她默默承受但仍坚强地开导;当你因学习而疲劳、心烦时,她会送上一杯热茶。这就是默默呵护莲花的荷叶,这就是我们的母亲,无怪乎冰心要受到深深的感动,正是这种感动,让冰心发出了一声发自内心的呐喊,哪句啊?

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 (齐读这一句,心中的雨点指的是什么呢?人生路上的风风雨雨,坎坷磨难!揭示主题,借物喻人!)人生的风雨从来就没有间断过,只是在我们最累最痛的时候,母亲永远以一个最温暖的姿态迎接我们。为你指点迷津,护你一路走好。冰心是一个细致敏感的人,因为心中有爱,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所有自然界的景物都能触发她心里最真挚的情感,看到荷护红莲,她就想到了母亲对自己的庇护。冰心幼时身体孱弱多病,幸有母亲细心照顾,才得以存活。冰心成为作家后,每写完一篇文字,总是先捧到母亲面前。母亲是她最忠实最热诚的批评者。冰心感谢母亲,母亲去世后,她写了很多纪念慈母的文章,《荷叶 母亲》借物喻人,而更多的是直接的情感流露。

无论你喜欢哪一首,毕竟你都从作品中读出了深深的母爱,母爱也会很快乐,也会很温馨,当诗人把自己对母亲的爱寄托到金色花和荷叶上的时候,你会用一种什么形式来表达你对父母的爱呢?

以下两题任选一道,讨论。

1、关于母爱的作品你可能接触过很多,根据你所知道的诗句(语句),谈谈你对母爱的理解。

2、这两首诗都借助一种具体的形象抒发对母亲的爱,请你也用这种手法来表现对父母的爱。

泰戈尔和冰心为自己建立了一座爱的殿堂,告诉我们爱自己的母亲,爱自己的孩子。在这座殿堂里,我们不是来膜拜上帝和真主的,而是来寻找真实的自己,此刻,任何喋喋不休的评论都是多余的,我们只有怀着虔诚的心,默默步入这座殿堂,在爱的星空下,我们除了勇敢的追寻,别无选择当你懂得讲话时

我希望你讲的第一句话是“妈妈,我爱你!”

散文诗二首 篇4

教学目标:

1、体会爱给自己带来的深刻感受。

2、体会诗歌的内容。

3、了解爱背后的两位伟大的作家。

教学重点:

赏析文章,从中有自己的深刻感悟。

一位世纪老人在年轻的时候,曾给他远方的朋友写到:在去年秋风萧瑟、月朗星稀的一个夜晚,一本书将你介绍给我,你的信仰、你的存蓄、你的诗词和我的思想一缕缕合成琴弦,奏出缥缈神奇无调无声的音乐,这思想就是爱的思想,这音乐就是爱的音乐。

1、你们知道这位世纪老人和她的朋友分别是谁吗?

女作家——冰心,印度诗圣——泰戈尔

冰心正是受到泰戈尔的影响,写出300多首无标题的格言式自由体小诗,结集为《繁星》和《春水》。

2、那么,根据你查阅的和老师提供给你的资料,哪位老人给你留下的印象更为深刻?

二、的确,你会发现无论是他们的作品、为人,还是思想都充满着爱。今天,我们就来赏析他们的两首诗《金色花》和《荷叶 母亲》看看他们是怎么诠释爱、诉说爱的。

三、诗歌是诗人情感激流的表现,而这种情感常常是靠一些具体可感的形象来表现的,我们要领悟这种情感,就要明确这两首诗的主要意象。(借什么来抒情的)

金色花——荷叶·母亲

四、请同学们自己出声朗读课文,看看作者借这两种意象想要表达什么感情?

对母亲的爱、两文有着共同的主题对母亲的爱。

五、即使同样写母爱,两文还有着不同的特色,让我们通过朗读来体会一下。(找同学读课文)

两名同学在读的过程中感情基调的把握是否一样?

金——天真、欢快、充满童稚的乐趣,享受母爱。

荷叶·母亲 ——温馨、呵护、关爱、博大无边、伟大无穷的母爱。

六、同是写母爱的文章,可是却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你更欣赏哪一篇呢?请同学们通过朗读讨论来体会这不同的母爱。

喜欢金色花的同学请站起来一起饱含感情的朗读,争取让那些同学和你一样喜欢金色花,好不好?他们把你们感染过来没有,那你们就感染他们。既然都没有,咱们就一起来谈谈你为什么这么坚持?

金色花:

1、写的充满生活气息,充满童趣——变成金色花1、在母亲祈祷时,发出香味,让她闻到花香。2、在母亲看书时,把影子投到书上,3、母亲去牛棚突然出现在母亲面前,让她讲故事。4、最后,母亲问她去哪也不告诉,从中看到了一个调皮、可爱的'孩子。

2、母子之间的感情非常的亲密、和谐。有一种幸福感,满足感。

3、充满想象,把自己变成金色花来表现母爱。

4、意境很美,语言清新自然,描写的活灵活现,有声有色。写出一个调皮的与妈妈嬉戏的孩子。轻松活泼。

5、结合背景,20世纪初,是泰戈尔个人最不幸的时候,1902年,他的妻子病逝,第二年,他的一对儿女相继夭亡,可是他仍然能写出如此充满童趣、充满母爱的文章,可见,是他心中的爱,是他对生命的爱,对孩子的爱,支撑他写出伟大的关于爱的作品,爱的力量是伟大的。母爱的力量尤其伟大。

6、泰戈尔通过写母爱的作品来表现对生活的热爱,但他不同于同一时代很多作家的爱,他没把精力投入到揭露社会的丑恶,而是在美的领域里开垦、耕耘,他不是用鞭子去惊醒读者,而是用微笑融化读者,这是因为他的一生都怀着对人类的爱和不谢的童心。

7、(自己再谈)

荷叶·母亲

1、整篇文章的描写重点是莲花,作者从自家院子的莲花开始,写到了祖父赏莲,之后重点写了风雨中红莲的变化过程,主角俨然是红莲,那我把题目改成红莲好不好?(明确:不好,写红莲是为了写荷叶,写风雨中红莲的变化即荷护红莲,很自然就让人想起母亲爱护儿女的情感。歌颂母爱)

2、同学们说得言之成理,那既然如此,作者为什么又要花这么多的笔墨来写红莲,写三看红莲呢?下面我们就具体来看看红莲跟荷叶到底有什么关系,它们又是怎样牵动了作者的心?

让我们一起一看红莲,请同学们一起带感情朗读一下这个部分。

写红莲由菡萏到盛开,观察细腻。主人翁红莲首次登场。

心情:烦闷

环境:繁杂的雨声 浓阴的天

红莲:开满 亭亭

“一切景语皆情语”,写白花的凋谢,恰是自己心境的刻画。 (那一朵白莲已经谢了,白瓣儿小船般散飘在水面。梗上只留个小小的莲蓬,和几根淡*的花须。)白瓣儿散飘在水面,如浮萍,无所寄托无所依靠,看到如此景色,更添烦闷,无处宣泄。只是忽然之间,作者看到了什么啊?请同学描述一下她看到了什么:围绕亭亭鉴赏一下,想象一下是朵怎样的花。只是看到了亭亭的红莲,有没有让作者的心情好一点?仍是不适意!

一起读一下二看红莲 。

环境:雷声作了 雨越下越大

心情:不适意,徘徊 (为什么徘徊呢?在无遮蔽的天空下,我不敢下阶去,也无法可想。)

红莲:左右倚斜,无依无靠。(在风雨中的红莲是不是也会凋零呢?一起读一下三看红莲)

三看红莲

环境:雨肆意地下着

红莲: 雨势并没有减退,红莲却不动摇了雨点只能在那勇敢慈怜的的荷叶上面,聚了些流转无力的水珠。此时的水珠是流转无力,还记得我们二看红莲的时候风雨的威力吗?那这么比较有什么作用呢?(假如你们突然进入了童话王国,这朵红莲有了人的感觉,你们觉得在荷叶蔽护下的红莲此时应该是什么感觉?在你们平时的生活中,有没有过这种感觉?)

心 情:不宁的心绪散尽 (为什么?表面上因为解决了我对红莲的担心,其实呢?坐在了母亲旁边。)当你已经承受不住外界所带来的种种压力时,母亲为你顶起一片天空,抵挡所有风雨;当你遇到困难与挫折情绪不好而对她大发脾气时,她默默承受但仍坚强地开导;当你因学习而疲劳、心烦时,她会送上一杯热茶。这就是默默呵护莲花的荷叶,这就是我们的母亲,无怪乎冰心要受到深深的感动,正是这种感动,让冰心发出了一声发自内心的呐喊,哪句啊?

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 (齐读这一句,心中的雨点指的是什么呢?人生路上的风风雨雨,坎坷磨难!揭示主题,借物喻人!)人生的风雨从来就没有间断过,只是在我们最累最痛的时候,母亲永远以一个最温暖的姿态迎接我们。为你指点迷津,护你一路走好。冰心是一个细致敏感的人,因为心中有爱,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所有自然界的景物都能触发她心里最真挚的情感,看到荷护红莲,她就想到了母亲对自己的庇护。冰心幼时身体孱弱多病,幸有母亲细心照顾,才得以存活。冰心成为作家后,每写完一篇文字,总是先捧到母亲面前。母亲是她最忠实最热诚的批评者。冰心感谢母亲,母亲去世后,她写了很多纪念慈母的文章,《荷叶 母亲》借物喻人,而更多的是直接的情感流露。

无论你喜欢哪一首,毕竟你都从作品中读出了深深的母爱,母爱也会很快乐,也会很温馨,当诗人把自己对母亲的爱寄托到金色花和荷叶上的时候,你会用一种什么形式来表达你对父母的爱呢?

以下两题任选一道,讨论。

1、关于母爱的作品你可能接触过很多,根据你所知道的诗句(语句),谈谈你对母爱的理解。

2、这两首诗都借助一种具体的形象抒发对母亲的爱,请你也用这种手法来表现对父母的爱。

泰戈尔和冰心为自己建立了一座爱的殿堂,告诉我们爱自己的母亲,爱自己的孩子。在这座殿堂里,我们不是来膜拜上帝和真主的,而是来寻找真实的自己,此刻,任何喋喋不休的评论都是多余的,我们只有怀着虔诚的心,默默步入这座殿堂,在爱的星空下,我们除了勇敢的追寻,别无选择当你懂得讲话时,我希望你讲的第一句话是“妈妈,我爱你!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