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精选8篇)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这次为您整理了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精选8篇),希望大家可以喜欢并分享出去。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 篇1

【教材分析】

有趣的七巧板是数学与生活的综合与实践活动,七巧板拼图是我国一种传统的数学游戏。教材将平行、垂直及角的有关内容的呈现出来,旨在通过七巧板的拼、摆等活动,掌握与线段、角、平行线、垂线相关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和丰富学生的数学活动经历和体验。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经历探索七巧板的制作过程,并体验七巧板的组图功能,提高学生的图形组合能力及对美的事物的发现。

2、过程与方法:通过七巧板的制作、拼 摆等活动,丰富学生对平行、垂直及角等有关内容的认识,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在探索图形的性质、图形的变换活动中,初步建立空间观念。在拼图活动中,让学生对所拼的图形给出自己所赋予的意义以及美好的愿望,既培养了学生的想像能力,又给了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机会。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资料意识到七巧板是我国人民的伟大发明,从而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从而使学生产生创新的欲望。在拼图及其表达的过程中充分发挥自己的语言才能,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并能尊重他人的意见。

【教学准备】

七巧板 、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欣赏图形

师:小朋友们喜欢玩拼图游戏吗?老师也很喜欢,今天老师拼了一些漂亮的图形,想不想欣赏一下?(课件演示拼成的图形——帆船、孔雀、滑梯、火箭)学生欣赏。

师:这些拼图漂亮吗?这些漂亮的拼图其实都是由这七块图形拼成的,有谁知道这是什么?(课件演示将帆船、孔雀、滑梯、火箭各拆开成七块图形,再将这七块图形旋转、移动拼成一副七巧板)

2、揭示课题:

师:对!这是一副七巧板,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有趣的七巧板》。(板书课题:有趣的七巧板)

3、介绍七巧板的来历

课件演示:

七巧板自我介绍:同学们,我叫七巧板,别小看我,我已经大约有1000岁了,早在一千多年前的宋朝,有个叫黄伯思的人把我发明出来了,最早我叫“燕几图”,后来又有人叫我“七星”、“易方”、“智慧板”、“益智图”, 19世纪流传到西方,引起人们的广泛兴趣,并迅速传播开来,被称为“东方模板”。我虽然仅有七块图形组成,但是它们可以拼出多种多样的图形。因为我是由一个正方形分割的七块几何图形组成的,现在的人就叫我“七巧板”。因为我的各种拼图能开发儿童的智力,所以我被许多国家选为儿童智力开发的必选玩具。我已成为中华民族智慧的一个代表啦!

二、初步感知,建立表象

师:谁先来说一说一副七巧板有几种不同的图形?

生:有三种图形,有三角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

师:数一数,每种图形各有几个?

生:三角形有5个,还有1个正方形和1个平行四边形。

师:比一比,哪些图形是完全一样的?

生:2个大三角形一样大,2个小三角形一样大。

三、自主探究,深化认识

1、组织竞赛。

师:小朋友们,你们想不想也用七巧板来拼一拼?今天我们就来比一比,看谁拼得快,拼得好?拿出七巧板,准备好了吗?我们比赛开始啦!

2、用两块拼

师:先来简单一点的,请用七巧板中的两块图形拼成一个正方形。

学生拼图。

师:哪位小朋友说说你选用的哪两块?拼成了什么?

生:我用2块大三角形拼成一个正方形。

师:有不同的方法吗?

生:……

师:刚才我们用大小完全一样的两个三角形拼成了一个正方形,你还会用这两块三角形拼成其他的图形吗?小组合作,拼好后贴在磁性黑板上。

师:谁来说说你们小组拼成了哪几种图形?每组拼成几种图形就加上几颗星作为奖励。

师小结:用这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通过不同的摆放,可以拼成我们认识的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这三种不同的图形。

3、用三块拼

师:再来难一点的,如果拿出七巧板中的三块,可以拼成哪些已经认识的图形呢?请你试一试,每个小组将不同的拼法贴在磁性黑板上。比比哪个小组的同学拼的图形种类最多。

学生动手操作。

师::你用哪几块拼成了什么图形?

生:我用1个正方形和2个小三角形拼成了长方形。

生:我用2个小三角形和1个大三角形拼成了正方形。

生:我拼的是平行四边形,用了2个小三角形和1个正方形。

生:我拼的是三角形,用了2个小三角形和1个平行四边形。

生:我用1个小三角形、1个大三角形和1个正方形拼成了五边形。

……

小组长统计本组共拼出了几种不同的图形,给拼的图形种类最多的小组加星鼓励。

师小结:小朋友们真棒!用七巧板中的三块拼出了这么多图形: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五边形等。

4、用四、五、六块拼

师:下面我们要来更难一点的,用七巧板中的四块、五块或六块也能拼出我们认识的图形。如果有困难,小组内可以商量商量,互相合作,合作的时候只能用一副七巧板中的几块;你还可以打开课本第29页仿照书上的图形拼。拼好后先在小组内说说你用哪几块拼出了什么图形。

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

发现有创意的进行展示,说说你是怎么拼的?

小组长汇报统计结果,给拼的图形种类最多的小组贴星。

5、说儿歌

师问:七巧板好玩吗?有趣吗?老师带来一首有关七巧板的儿歌,我们一起来学一学,念一念。

出示儿歌:

七巧板,真有趣,三种图形在一起,动脑筋,巧拼移,

小手创造出神奇。

师:是啊!七巧板非常有趣,但是在拼图时,一定要动动我们的小脑筋,这样,才能拼出各种图形!

6、用七块拼

师:七巧板不仅能拼出我们学过的图形,还能拼出生活中看到的各种有趣的图形

(1)模仿

课件演示:鱼、狗、人、猫这四幅图形。

指名说说这四个图形分别是什么。

师:你喜欢哪一个图案?选一个自己喜欢的,照样子动手拼一拼。拼的时候,先仔细观察,用哪几块,每一块怎么放?拼好后小组内互相看一看,比一比哪一组动作最快。

集体反馈。

(2)创新

师:刚才我们是模仿来拼七巧板的,你能自己动脑拼出一些漂亮的图案吗?学生拼好后可以走下来参观其他小朋友的作品。

(3)参观、点评作品。

师:你最喜欢谁的作品,为什么?

集体交流。

师:看来同学们都动脑筋拼出了各种美丽的图案,获得了丰收。

四、全课总结

师:今天,我们上了一节有趣的数学课,你们玩得快乐吗?能说说你的收获吗?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 篇2

详细介绍: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这部分内容主要教学口算加减法,包括两位数加减法,整百、整千数加减法,几百几十加减法(不进位、不退位)、几百几十加减法(进位、退位)等,是继第二册“100以内口算加减法”之后的又一阶段性教学内容.

学生学习笔算要理解算理,需要有一定的口算基础,特别需要有整十、整百、整千的口算作基础.因此理解算理,掌握口算方法十分重要,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教学难点在于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

口算的方法可以有很多种,但是教材并不限于教给学生一般的口算方法.教材在每道例题下面都安排了“你还能想出别的算法吗?”这样的思考问题,提示学生灵活地思考其他方法,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类推能力.

教法建议

教学时以旧引新,复习20以内的加减法以及数的组成.

教学口算方法时,不仅要引导学生理解教材中介绍的口算方法,还要鼓励学生多角度去思考其他方法.对于学生说出的其他口算方法,只要正确、合理,教师都应给予鼓励,不要强求一致.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或习惯的方法来算,给学生留出思维空间.

教学时要安排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说自己的口算思路,说明口算步骤,计算后引导学生说出每组题的相同地方和不同地方.

这部分内容比较容易掌握,但由于数目大了,算得又对又快不是很容易.因此设计练习时首先要求口算正确,以后逐步要求.

教学设计示例

课题: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掌握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口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口算.

2.初步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类推能力.

3.初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独立的思考的.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口算的算理,掌握口算的方法.

教具、学具

口算卡片、电脑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用两位数加、减整十数或一位数.

26+3048+20xx-20xx+328-9

2.连加、连减.

52+30+757-30-5

55+30+675-40-8

72+10+786-20-7

3.在□里填上适当的数.

二、学习新知.

(一)教师谈话

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习题,我们已经学过笔算的方法,今天,们要学习口算,比一比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二)学习例1.

1.出示例164+25

教师提问:不用竖式计算谁能很快算出结果?学生讨论后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

2.演示课件“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下载

方法一.

把64分成6和4,把35分成30和5,然后两位数加两位数,一位数加一位数,得数是89.

方法二.

把25分成20和5,64加0等于84,再加上5,等于89.

方法三.

把64分成60和4,60加上25等于85,再加上4等于89.

方法四.

把25分成20和5,64先加上5等于69,69加上20等于89.

3.教师引导学生观察、.

上面几种算法都是正确的.哪种算法最适合自己就可以用哪种方法,自己最理解的方法就是最好的方法.需要注意的是记住先进行计算的结果,再进行第二步计算.

4.练一练

先独立写出结果,再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计算方法.

28+3734+3236+4237+25

32+4654+3845+1915+65

完成上面练习后重点交流28+37的算法.

28+37=65把28假设成30加上37

(30+37-2=65)后再把多加的2减去.

(三)学习例2

1.出示例258-26=72-49=

第一题分小组后交流算的方法,重点研究第二题72-49的计算方法.

(1)学生尝试做.

(2)学生汇报解题的方法.

继续演示课件“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下载

A.72-49=23B.72-49=23

想:72-40=32想:72-50=22

32-9=2322+1=23

C.72-49=23D.72-49=23

想:72-9=63想:12-9=3

63-40=2320+3=23

2.观察对比58-26和72-49两题有什么不同?(订正:58-26是不退位减法,72-49是退位减法.)

3.练一练.

36-20=52-10=34-23=98-76=

36-24=52-18=90-25=42-39=

三、巩固练习.

1.基本练习.

(1)口算.(全班学生动笔做,订正后,说一说每组两题有什么关系?)

15+30+425+40+839-20-6

15+3425+4839-26

(2)卡片练习

24+1537+2683+17

24+4244+3972+36

24-1247-2950-37

86-4485-37100-33

54+2831-1856-37

74-1676+2335+243.在□里填上适当的数,再说一说是怎样算的.

4.计算下面各题.

(1)一个加数是36,另一个加数是24,和是多少?

(2)被减数是57,减数是38,差是多少?

5.下面各题要在两分钟内完成.

35+2462+1872-25

75-2835+4028+54

64+3072+1581-37

72-1872-1527+15

四、全课.

在进行两位数加两位数,两位数减两位数时,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只要自己认为好的就是最佳的计算方法.计算时要细心认真.

五、布置课外作业.

1.口算下面各题.

34+1527-20xx-4564-15

26+1781-6083-1975-25

38-1939-20xx-1731-15

2.上面或下的纸条每移动一格,口算出上下两个数的和、差各是多少.

3.供学有余力的学生完成.(扩展题)

()+34=70400-()=320

()+53=8687-()=50

()+72=9063-()=17

板书设计

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

例164+25=89例272-49=23

A想:60+20=80A想:72-40=32

4+5=932-9=23

80+9=89

B想:64+20=84B想:72-9=63

84+5=8963-40=23

28+37=6558-26=32

想:28+7=35想:58-20=38

35+30=6538-6=32

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结合“运白菜”的情境,探索连减的具体方法,发展提出问题,运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活动学会正确运用竖式或脱式进行连减的计算。

3.能够运用连减的有关知识去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结合“运白菜”的情境。

教学重难点:

学会正确运用竖式或脱式进行连减的计算。

教学过程:

一、创境激疑

1.故事导入

同学们,学校的食堂很快就要开伙了,二(1)班的小朋友准备到农场去了解一下蔬菜的情况,小朋友们想不想一块儿去看看?课件展示:菜场的美丽图片,最后场景定格在白菜地,小朋友们问农民伯伯:“伯伯,你们今天卖了多少白菜啊?”农民伯伯说:“我们早上才摘了850棵白菜,运走了两车,一车运了288棵,另一车运了256棵。”

师:二(1)班的'同学被难住了,同学们想帮助他们吗?

2.板书:运白菜

二、互动解疑

1.引导学生观察主题图,看了刚才菜场的情况,你从中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说一说从图中发现了什么数学信息?

2.结合刚才我们发现的数学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学生提问题:“一共运走了多少棵?”“运用了第一车后,还剩多少棵?”“运走两车后,还剩多少棵?”

3.学生尝试独立解决前两个问题,然后在小组内进行交流。

4.板书算式。

(1)第一车运走以后,还剩多少棵?

(2)两车一共运走多少棵?

三、启思导疑

从以上解决问题所用的两种方法中,你发现了什么?两种方法的结果都是求找回多少棵,在解决问题的思路上略有不同,第一种方法是应用连减法,第二种方法是“先加后减法”方法不同,运算顺序也不同。

四、实践运用

1.练一练。

(1)1000-207-168

(2)436―179―36

(3)456-278-132

(4)930-(80+480)

(5)368-(168+127)

(6)1000-185-145

2.用竖式计算并验算。

(1)368+235

(2)712-284

(3)94+438

3.小军的爸爸是一位出租汽车司机,星期一出车时,里程表的读数是35千米,每天收车时,小军都记录了当时里程表读数,共记录了五天。(单位:千米)

(1)星期三和星期四的里程表上的读数为什么是相同的?

(2)哪一天行驶的里程数最多?

(3)五天共行驶了多少千米?

五、总结评价

我们今天学习了什么内容?有何收获?请同学们相互交流。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 结合具体情境体会混合运算的意义。

2.能正确计算混合运算题。

3.引导学生探索先乘除,后加减的运算顺序。

4.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

5.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参与意识,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心。

教材分析

本课教材创设小熊购物这个问题情境,通过学生帮助小熊计算买食品花了多少钱,引出混合运算的教学,其中包括乘加与乘减的运算。

教学时,教师应注意要让学生自己探索出先乘除,后加减的运算顺序,千万不要直接告诉学生,要让学生自己在具体情境中探索出来。另外,在计算过程中要让学生之间进行不同算法的交流,以拓展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

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

辽源市第一实验小学教学条件、师资条件比较先进,学生的素质相对来说也比较高。特别是,我们班的学生经历了近两年的课改实验,由于注意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合作、探索的学习方式,现在数学课上已形成了学生乐于学习、善于提问、敢于创新的局面。但由于学生年龄偏小,缺少生活经验,所以教学中,我尽量为学生创设具有生活化的教学情境,以便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

课堂实录

为了吸引学生学习,我将教材中虚拟的小熊购物情境设计为真实的买水果情境,课前布置学生去水果超市调查各种水果的价格。结合学生的调查,我在课上出示有代表性的水果及其价格,然后,师生间进行真实的购买。通过买水果的活动,学生不但掌握了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而且还增长了实践经验。

教学中,我设计了猜一猜活动。先出示购买水果所列的混合算式,让学生根据该算式猜出是怎么买的水果。让学生经历从抽象到具体再到抽象的过程,加深学生对混合运算知识的理解。

最后,我还设计了一道让学生设计春游购物预算方案的综合实践的课外延伸题,以加强学生应用混合运算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整节课,我都竭力为学生创造一个可参与、可探究,贴近生活,富有童趣的数学活动空间。

(一)为水果贴价格

师: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带来了一些水果,大家看,都是什么?

生:香蕉、苹果、金橘

师:课前老师已经布置大家到超市对各种水果的价格做了一次调查,现在我就要根据同学们的调查为水果贴价格。

(师在一个货架上为水果贴价格,单位按每千克计算。)

苹果 m.jiaoxuela.com 2元 香蕉3元 金橘4元 橙子5元 香瓜7元 草莓8元

(二)买水果

1. 教学乘加混合题

师:价格标好了,同学们,下面我们要玩一个买水果的游戏。

(生很高兴。)

师:现在你就是一名顾客,我就是水果店的老板。我的小顾客们,你们想买点什么?

生:3千克苹果;4千克金橘

师:如果你要买两种水果的话,你想怎么买?

生:我想买3千克苹果,1千克香瓜。

师:他应付给我多少钱呢?请同学们在练习本上算一算。

(生动笔计算。)

师:现在我们进行小组交流,说说你刚才是怎么算出来的。

(小组交流。)

师:现在谁愿意把自己的想法跟全班同学进行汇报。

生1:我是这么算的:23=6(元),6+7=13(元)。我先算出了3千克苹果的价钱是6元,再用6元加上7元,就是苹果和香瓜一共的价钱。

生2:我列的算式是23+7。我把生1的两个算式合起来成为一个算式来计算,这样简单些,结果也是13元。

师:大家观察23+7这个算式,这是把刚才那个同学的两个算式合起来的,叫综合算式。这个算式里既有乘法,又有加法,应该先算谁呢?你是怎么想的?

(生观察思考。)

生3:应该先算乘法,因为这样是先算出了3千克苹果的价钱,然后再加1千克香瓜的价钱,就是它们一共的价钱了。要先算加法就讲不出道理了。

生4:老师,我知道没有括号的算式先算乘除、后算加减,所以这道题应该先算乘法、后算加法。

师:他们俩说得都对,这道题我们只有先算3千克苹果的价钱才能知道两种水果一共多少钱。所以像这样有乘又有加的题,我们要先算乘法、后算加法。要求两种水果一共多少钱,还有别的方法吗?

生5:我的计算方法是7+23,我把香瓜的价钱放前面,也可以算出两种水果一共多少钱。

生6:老师,我是口算的,两种水果一共是13元。

师:大家用的方法真多,都可以算出两种水果的价钱。

2.教学乘减混合式题

师:我们继续来玩买水果的游戏,假如你有20元钱,买了4千克香蕉,我应该找给你多少钱呢?这个问题请同桌合作解决,并把算式列在练习本上。

(同桌间讨论并解决此问题。)

师:哪一桌想说说你们是怎么想的。

生1:我们先计算出4千克香蕉的价钱,列式是34=12元,然后用20减12等于8元,你应该找回8元钱。

生2:我们列的是综合算式20-34,你要找给我们8元。

师:我们在计算20-34这个算式时先算什么?后算什么? 你能说明原因吗?

生3:我们应该先算乘法、后算减法,因为,先算出4千克香蕉要用多少钱,才能算出找回多少钱。

生4:应该先算乘法、后算减法,算出香蕉的价钱,再用一共的20元钱减去香蕉的价钱,剩下的就是找回的价钱了。

3.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了混合运算。通过刚才的学习,你们有没有发现混合运算时,我们应该先算什么?后算什么呢?

生:(齐答)先算乘法、后算加减。

4.提问题

师:同学们,你们能提出混合运算的问题吗?

生1:我买2千克草莓、1千克香瓜,需要多少钱?

(生在练习本上做,并作答:28+7=23(元)。)

生2:妈妈买了4千克橙子、1千克金橘,要花多少钱?

生3:我是这样算的:45+4=24(元)。

生4:老师有30元钱,买了3斤香瓜,还剩多少钱?

生5:我列的算式是30-37还剩9元。

(三)猜一猜

师:现在我们换个玩法。我当顾客,我来买东西,但是我先不告诉大家我是怎么买的。我要请大家看我列的算式,猜猜我买了哪些水果。我列的算式是:23+8,25-27。

师:下面请同学们以组为单位,讨论一下我是怎么买的水果。讨论的时候小组里的每个人都要积极地参与,踊跃地表达自己的见解,并且要注意倾听别人的发言。

(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23+8这个算式。)

生1:我们小组认为,老师买了2千克香蕉和1千克草莓。

生2:我们小组认为,老师买了3千克苹果和1千克草莓。

生3:我们小组还有一个猜法,就是老师买了3千克苹果、1千克香蕉和1千克橙子。

(观察25-27。)

生4:我们猜老师拿25元钱买了2千克香瓜,还剩11元钱或者用25元钱买了7千克苹果,我们猜的对吗?

师:从算式上看同学们猜的答案都可以算对,现在我宣布我实际购买的答案。我买了2千克香蕉和1千克草莓,我还用25元钱买了2千克香瓜,你们谁猜对了?

(一部分学生因猜中而欢呼。)

四)指导学生看书、质疑

师:我们这节课学的买水果就是课本中小熊购物的内容,大家看看有没有不懂的地方,请提出来。

(五)总结

师:这节课你们学会了什么?

生1:我学会了买水果。

生2:我知道要先算乘法,再算加、减法。

(六)布置作业

师: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运用今天我们所学的混合运算,做一份你们小组春游时的购物预算,填好下表。

预计 花费 剩余(或补上)

()元 ()元 ()元

教学反思

教学中,我创设学生感兴趣的买水果游戏。教学实践证明,由于我将教材提供的虚拟小熊购物转变为真实的买水果,学生更乐于投入到学习中来,而让学生在课前对各种水果的价格做市场调查,则更有助于买水果的学习,同时也为学生创造了实践的机会。

在探究运算顺序的过程中,我先是让学生独立思考,再梳理自己的思路,然后进行小组交流、全班汇报。在不同算法的汇报中,让学生结合实际情境说明先算乘、后算加的运算顺序的合理性,而不是直接告诉给学生先算乘、后算加。在这个环节中,学生通过自主探索的方式获得了知识,对此印象会更为深刻。

爱迪生说过:能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因此,教学中,我转变以往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教学方式,而是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让学生互相解答。只要学生能够答的,教师决不包办代替。课堂中,学生积极性很高,乐于参与学习活动的场面令我欣慰。因为,他们活跃的思维及表现源于我平时课上的训练。我为学生创设宽松、自由、民主的氛围,使学生展开自由的羽翼,在猜一猜和多种算法解决问题的环节中,学生机敏的反应、多种算法和出人意料的猜法(即23+8的猜法:老师买了3千克苹果、1千克香蕉和1千克橙子)都令我感到吃惊,也令我感到了教学的成功之处。

课后的延伸作业是为学生设计一个综合实践活动,这要发挥小组的团队作用。学生既可运用所学的混合运算知识帮助解决问题,又增加了社会实践经验。因为,这其中包括购买哪些食品、轻重如何、携带是否方便、价钱是否合理等问题。

案例点评

本节课的设计能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改编原教材的情境,使学生从生活经验的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变以往让学生死记先乘除、后加减的规律为促使学生独立自主地探究出混合运算的规律,特别是课前让学生亲自去市场调查各种水果的价格,更为课上的计算买水果的价钱做了铺垫。这是这篇教学设计的特色之处,因为它更密切了数学与生活间的联系。

教师所设计的猜一猜活动拓宽了学生思维的空间。通过一个算式,学生可以猜出买的不同数量的水果。答案的不唯一性,使学生在探索性学习方式上得到培养,并且发展了创新意识。同时,这一活动也有利于学生理解算式的意义。

最后,教师还在课外延伸教学方面下了功夫,为学生创设了一个综合性的实践活动,给学生留下充分的时间与空间,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使学生从中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增强学生对数学的体验和认识。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乘加、乘减两步计算应用题的结构特点,理解并掌握解题思路。

2、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思维能力。

3、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初步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4、通过鼓励性的情感评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经验初步学会分析数量关系,并形成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

教学难点:

懂得要解决最后问题必须先找出隐藏的中间条件。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今天老师带大家去桃园参观,你们想去吗?(课件演示)

今年的桃子大丰收啊!这里有4筐桃子,每筐有6个,一共有多少个桃子?

谁会算一算?(学生口答,说一说怎样想的?)

如果第一棵树上有80个桃子,第二棵树上有60个桃子,两棵树上一共有多少个?

谁会列式解答?学生口答并说一说怎样想的?

二、探索新知

(1)你们真了不起,遇到的两个问题都解决了。我们一起去看看猴妈妈和猴宝宝在桃园遇到了什么问题想请你们帮忙。

媒体演示例题

(2)从图上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大猴:3筐,每筐12个。

小猴:6个

你能根据两只猴子的采桃情况提出问题吗?

把学生提出的问题板书出来,再引导学生先解决两只猴一共采了多少个?

(3)怎样求出两只猴一共采了多少个?

你会列式解答吗?

学生独立思考,列出算式

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123=36(个)

36+6=42(个)

你先算的什么?你是怎样想到先算大猴采了多少个的?

教师归纳:有的同学这样想:要求两只猴一共采了多少个?就要把大猴采的个数和小猴采的个数合起来,可题目上没有直接告诉我们大猴采了多少个,所以必须要先求出大猴采了多少个,然后把大猴采的个数加上小猴采的个数。这是从问题想起。还有同学是从条件想起,根据大猴采3筐,每筐12个,就能先算出大猴采了多少个,再把大猴采的个数和小猴采的个数合并起来,就是两只猴一共采的个数。这两种想法都很好。

我们在解决问题后要写出完整的答语。教师板书答语。

回顾:刚才我们解决这个问题时用了几步计算?(板书课题:用两步计算解决实际问题)。为什么这道题要用两步呢?

(4)教学试一试

刚才有同学还提了一个问题,你会解答吗?

先在本子上独立解答再同桌互相说说先算什么?

指明汇报,板书算式。提问:要求大猴比小猴多采多少个?要先算什么?

比较:在解决例题和试一试这两个问题时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学生讨论教师归纳:相同的是两题都用两步计算,而且第一步都是要先算出大猴采了多少个?这一步都是用乘法算的。不同的是,第1题求两只猴一个采了多少个?所以第二步用加法计算,而第2题求大猴比小猴多采多少个?所以第二步用减法计算。

三、拓展练习

(1)参观了桃园后我们再去森林公园看看,进公园先买票。我们来算算一共要多少元?(媒体出示条件和问题)

谁说说这题告诉了我们哪些条件?要求什么问题?

要求一共有多少元先要算出什么?

学生列式解答。指名汇报,说一说152表示什么意思?提醒做完后别忘了写答语。

(2)我们进公园去。这里有2个小朋友在浇树呢!这里又有什么问题需要我们解决呢?你会做吗?在自己的本子上做一做。

学生独立解答后说一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3)我们继续参观森林公园,看,眼前又出现了什么?根据这些条件你会提哪些问题?

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问题,再让学生分别解答。

解决这两个问题分别是怎样想的?都要先算什么?

四、全课总结

在参观的过程中同学们解决了好多问题,真是了不起啊!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呢?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关键是什么呢?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 篇6

一、说教材

1.说课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三册第19-20页的例1以及练习五中的第1~3题。

2.教材简析:

学生已经学过加法、减法,这一节是学生学习乘法的开始,由于学生没有乘法的概念,而且这个概念又难以建立,在这种情况下,教材一开始就专列了这一节内容。使学生知道乘法的含义,为以后学习乘法的其它知识奠定十分重要的基础。

教材十分重视让学生实际操作,首先提出了让学生摆一摆、算一算。通过实物图、加法算式与乘法算式相对照)乘法算式的写法、意义与加法算式相对照。这样形数的有机结合,使学生初步认识乘法。在认识乘法过程中学会乘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从中我们可以清晰得出二个知识点:一是初步认识相同加数及相同加数的个数,从而引入乘祛,这是本节课教学的一条主线。二是乘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这是理解乘法的意义和实际计算的基础。

3.教学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要求学生达到以下三个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乘法的含义,知道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

(2)会读写乘法算式。

(3)口述乘法算式的意义。

4.教学重、难点及关键:

初步理解乘法的含义,能根据要求正确写出乘法算式是本节课的重点;理解乘号前、后两个数所表示的不同意义是本节课的难点。其中识别相同加数是本节课的关键。

二、说教法和学法

本节课教学设计从四导入手,导入新课、导学新知、导练、导总结。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只起着带路人向导作用,学生困惑时给予启发,阻塞时给予点拨,上台阶时给予铺垫。攀登时,给予鼓劲。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觉地发现新知,探究新知。参与知识形成的全过程。

1.联系实际,设疑导新。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新课导入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是一堂课成功的起点。本节课一开始从生活实例引入,让学生看图,听录音,算一算本班捐款情况。这样把数学与生活实际联起来,使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起来有用处,就容易激发兴趣。然后设疑,问学生在“解答的过程中遇到什么困难?””怎么解决这种困难?”让学生产生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强烈欲望,从而导入新课,学生跃跃欲进,激发了学生探求新知的欲望,为探求新知创下良好的开端。

2.由"扶"到"放",导学探究

叶圣陶先生曾说:”当教师像是帮助小孩走路。扶他一把,要随时准备放,能放手就放手。"

例1的教学有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师生共同摆红花,教师指导写乘法算式。第二个层次是让学生自己摆方块,尝试写乘法算式。第三个层次是学生看图说留意,独立写乘法算式:这样由“扶”到“放”,逐步让学生探究新知。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也是先由教师指导写算式的方法,然后让学生小组交流小结写乘法算式的方法。"一看、二数",到运用"一看、二数"的方法让学生独立写乘法算式。教师始终处于客体地位,把学生推到主体地位。教师只在关键处启发、点拨,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知识的全过程,领悟到知识的真谛。同时,在由“扶”到“放”的过程中,始终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由具体形象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思考、比较到动口说一说,概括出乘法的含义,建立表象,形成新的知识结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探究新知的思维品质,促进思维的发展。

3.合理设计练习导练,强化新知。

要达到学生掌握知识。最终发展能力的目的,学生的思维就必须经过反复多次,循序渐进的实际应用。本节课的练习有两个层次,第一个是基本练习,是让学生看图写出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使学生初步掌握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还可以用乘法算,并能正确写出乘法算式。第二个层次是综合练习。形式上多种多样,生动有趣,符合一年级小朋友的心理特征,让他们在动中学,玩中学,游戏中学,使他们对新知的认识升华一步,进而形成技能。

4.指导学生学会归纳总结。

新课后,教师引导学生对新课前提出的那几个学习目标进行总结,这种总结既有知识的总结,又有学习方法的总结。这样由新课开始想学什么到结束时回忆总结学会什么,这种做法,对整课的教学内容起到梳理概括,画龙点睛的作用。帮助学生把新知识纳入到已有的知识结构中去,同时,增强学的目标意识,有利于提高学生整体思考能力和概括总结的能力。

三、教学程序设计

1.复习铺垫,孕伏新知,设疑导新。

(1)让学生看图,听录音,从本班具体捐款的事实中算出本班捐款的情况,产生下列三道连加的算式:

2十2十2=6

3+3+3+3=12

5+5+5+5+5+5=30

(2)师:刚才解答的过程中,遇到什么困难?

从中揭示知识生长点,为认识乘法作知识迁移。

(3)导新:有一种方法比较简便,只要一步就可以解答,同学们想不想学?这种方法就是乘法,这节课我们先来学习“乘法的初步认识”。(揭示课题:乘法的初步认识)

2.引导探究,掌握新知

(一)检查学生预习情况,让学生说说你想学什么?从而揭示学习目标。这样,既增强学生的学习目标意识,也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 结合生活情境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重叠的方法比较角的大小。

2、 在观察、操作、比较和交流等活动中,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培养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意识。

教学过程

一、 情境激趣

师:在数学王国里住着许多可爱的图形娃娃,他们整天在一起唱歌跳舞,玩得可开心啦!(课件播放许多图形在一起跳舞的场景)在这些图形中,数角最可爱了,小朋友想认识它吗?

生:想!

师:那我们今天就一起去认识图形王国里的新朋友角,好吗?

揭示课题:认识角。

[评析:新课伊始,通过学生喜爱的童话情境,开门见山地引入新课,不但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明确了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二、 自主建构

1. 联系生活实例感知角。

课件出示教科书第68页的情境图。

师:请小朋友仔细观察这幅图,图中哪些地方有角?请小朋友上来指一指。

生1:三角尺上有角。

师:你能指出三角尺上的角吗?

学生指角时,教给学生指角方法(先指角的两边,再在角的两边之间画弧线)。

师:还有什么地方有角?你能上来指一指吗?

生2:正方形上有角。(边说边到投影上指)

生3:剪刀张开的地方有角。(边说边指)

生4:钟面上有角。(边说边指)

2. 抽象出角的图形。

师:如果把这些角画出来,是什么样的图形呢?请小朋友看屏幕。

动画演示,分别画出剪刀、长方形纸片、钟面上的角。

师:(指画出的角)像这样的图形都是角。角就藏在我们的身边,请小朋友试着找一找在我们周围哪些物体的面上有角。

组织交流,并让学生指出课桌、数学书等物体面的角。

[评析:利用学生熟悉的事物,让学生在找角、指角的活动中感知角的特征。在此基础上,抽象出角的平面图形,以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角的表象。]

3. 认识角的各部分名称。

师:我们已经认识了角,请小朋友看老师画一个角。(画角,指角的一条边)这条直直的线是角的一条边,(指角的另一条边)这条直直的线,是角的另一条边,(指角的顶点)这里的一个点是角的顶点。角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

师:(拿出三角尺,指其中一个角)这是三角尺上的一个角,你能分别指出这个角的顶点和边吗?

指名指一指三角尺上角的顶点,摸一摸角的两条边,说一说自己的感觉。

师:请小朋友拿出自己的三角尺,同桌两个人合作,指一指三角尺上角的顶点,摸一摸角的两条边。

学生操作。

师:(指投影上的三个角)你能分别指出这里三个角的顶点和边吗?

指名到投影前指出每个角的顶点和两条边。

[评析:角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的结论,教师没有让学生去探索和发现,而是以讲解的方式告诉学生,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也有利于学生建立正确的表象。随后的指一指、摸一摸等活动,既巩固了角的各部分名称,又丰富了学生的感知,加深了对角的认识。]

4、 练一练。

课件出示想想做做第1题。

师:下面的图形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

生:第一个图形是角。

师:你能指出它的顶点和边吗?

学生到屏幕前指出角的顶点和两条边。

继续完成后面三个图形的判断,并说明理由。

5. 感知角的大小。

师:我们已经认识了角,想不想自己做一个角呢?老师为大家准备了一些材料,请大家根据需要自己选择合适的材料想办法做出一个角来。比一比,看哪个小组做角的方法多。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并给予适当的指导。

师:请把你们做好的角举起来给大家看看。

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并介绍自己是怎样做的。有用小棒摆的,有用直尺画的,有用纸折的,有用硬纸条钉的

师:小朋友真了不起,用不同的材料做出了这么多的角。我们来看这位小朋友做出的角(拿出用两根硬纸条做成的角,使角的两条边重合),请大家仔细观察,说一说这个角在怎样变化?(边说边旋转角的一条边,使角慢慢变大)

生1:角的一条边在动。

生2:角在变大。

师:再仔细观察,说一说这个角在怎样变化?(边说边旋转角的一条边,使角慢慢变小)

生:角在变小。

师:你能用两根硬纸条做一个角,并像老师那样,转动角的一条边使角变大或变小吗?自己在下面试一试。

学生按要求活动,教师巡视并作适当指导。

师:(出示一个角)老师这里有一个角,你能用手中的角转出一个比老师的角大的角吗?(学生操作,教师注意指导)

师:能转出一个比老师的角小的角吗?(学生操作)

[评析:学生用两根纸条做出了一个角,是教学过程中自动生成的教学资源。教师敏锐地捕捉了这一资源,通过转动角的一条边使角变大或变小,帮助学生直观地感受角的大小,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6. 比较角的大小。

课件出示教科书第69页第二个例题。

师:这里的四个钟面,时针和分针形成了大小不同的角。你能看出哪个角最大,哪个角最小吗?

生1:第一个钟面上的角最大。

生2:第三个钟面上的角最小。

师:你们的眼睛真亮,一眼就看出来了,剩下的两个钟面上的角哪一个角大呢?

生1:第二个钟面上的角大。

生2:第四个钟面上的角大。

师:到底哪个角大呢?请小组内的小朋友一起合作,想一想怎样比较这两个角的大小。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并参与小组的讨论。

师:你有办法比较这两个角的大小吗?

生1:可以用三角尺上的角去量。

生2:可以数钟面上的格子。

生3:可以把两个角重叠起来,看哪个角大。

师:你能给大家演示一下吗?

学生上台演示,把两个角的顶点和一条边分别重叠起来,另一条边分别在重叠的这条边的同一方向。

师:现在你知道哪个角大了吗?

生:第四个角比第二个角大。

[评析:从通过观察可以确定两个角的大小,到通过观察不能确定两个角的大小,引起了学生认知结构的不平衡,促使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和反复实践,找到比较角的大小的新方法,发展了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培养了数学思考能力。]

三、 巩固延伸

1、 想想做做第2题。

让学生说一说每个图形中各有几个角,为什么第一个图形中只有1个角。

2、 想想做做第3题。

师:下面的图形各是几边形?各有几个角?请在书上填一填。

学生在书上填空。

师:比较填出的数,你发现了什么?

生1:四边形有4个角,五边形有5个角,六边形有6个角。

生2:是几边形,就有几个角。

师:是的,一个多边形是几边形就有几个角,那你知道三角形有几条边、几个角吗?

生:三角形有3条边、3个角。

师:八边形呢?

生:八边形有8条边、8个角。

3. 想想做做第5题。

师:下面的角,哪个角最大,哪个角最小?

生:第一个角最大,第二个角最小。

师:你会比较第三个角和第四个角的大小吗?

学生用自己的方法比较两个角的大小。

[评析:练习设计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突出重点,既巩固了对角的认识,又增强了进一步探究的兴趣。]

四、 课堂总结(略)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 篇8

《分苹果》本课时的重点与难点是除法算式的竖式计算,这是学生们第一次接触除法的竖式计算。在这课我认为学生应该弄清以下问题:

1、一横一撇那是什么呢?是除号吗?

2、以前学过的加法和减法排竖式时都是在两个数的前面写上+、-,除法怎么不是像它们这样子写上呢?

3、这个竖式,上面不是有了20吗,为什么20的下面还要有一个20?

4、这个竖式,上面的4加上0再加0最后怎么不是4而是0?

5、我发现4是写在0的上面,它一定要写在那里吗?

6、如果是0减0等于0,那2减2也是0,怎么只写了一个0?

7、5是写在那撇的旁边,我觉得它也可以写在4的的上面啊。

8、结果是0,我觉得干脆就不用写了。

反思:

一、注重问题意识的培养,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

一个新的知识点,平时教师讲授了一遍又一遍,也自认为讲得够透彻了,该交待的该提醒的也都有了,学生也似乎在自身形成概念了,基本上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但为什么有些学生做题时又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错误?我想问题的关键就是我们并不清楚学生把我们所讲的知识内化为自己的知识了吗,他们到底还有什么问题不明白?学习通过预习,自觉地对课本提供的信息进行独立选择、吸收、存储等处理,这时让他们自主提出问题,这就是他们不明白的问题。把存在的问题给解决了,不就化解了本课的难点了吗?

这些问题,其中有的没有多大的思考价值,但只要是敢问的学生,都应该表扬他。学生敢提问题了,还要再提高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于是平时在鼓励他们提出问题的同时,还引导他们什么是好问题,什么是有价值的问题,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促进学生主动发展。

二、培养学生用心体验数学。

提出问题是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善于思考、敢于创造的一种手段,但并不是最终的目的,在学习过程中怎么样让我们的学生在数学上有所发现,有所体验,这才是最重要的。学生在积极的心态下,恍然大悟了,不仅他们知道怎样做了,而且学生也懂得怎样做好,从而促使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等得到较好地提高。

三、教学相长,共同发展。

只有知识的授权,没有知识的对话;只有情感的倾注,没有情感的交流,这样的课堂缺乏个体的灵动,缺少个性的独特。课堂教学,只有进行师生视界融合的对话,在相互的磨擦碰撞交流中才能迸发出创造思维的火花,学生才能真正成为探索新知的探索者,教师才能真正成为引领者,共同提升对真知的理解与认识。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