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老师,常常需要准备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
一、教材分析
1、地位、作用和特点本节教材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数一数与乘法”的第2节课(第18、19页)。继上一节课“有多少块糖”对连加算式有了一定体验的基础上,结合“儿童乐园”的现实情境,提出并解决其中需要列连加算式进行计算的数学问题,并经历把相同加数的连加算式进一步抽象为乘法算式的过程,初步体会乘法运算的意义;会把相同加数的连加算式改写为乘法算式,体会到乘法的简便性。为后面有“有多少点子”的学习做准备。
2、教学目标1)结合“儿童乐园”这一现实的生活情境,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2)从相同加数连加的运算中抽象出乘法算式,初步体会乘法的意义,并掌握它的读法、写法及各部分的名称。 3)结合具体情境,会把相同加数连加的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并应用加法计算简单的乘法算式的结果。
3、教学重、难点重点:从相同加数连加的运算中抽象出乘法算式,初步体会乘法的意义,并能正确的读写乘号以及各部分的名称。难点:准确地读写乘法算式;正确说出乘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初步理解乘法的意义;会把相同加数连加的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
二、学情分析
小学二年级属于小学低段,注意力集中的时间短,不稳定,所以在教学中设计了悬念和小组讨论的环节有助于激发学生兴趣和集中学生注意力。经过一年对新教材的接触,学生已初步学会观察生活、发现信息和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可以在小组内有序合作、与人交流,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三、教法和学法分析
(一)教法分析
根据教材和学生的特点,在教法上,我以教师为主导,主要采用互动、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创设大量的活动情境,放手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里,根据自己的学习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通过师生互动、合作探究等方式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通过小组讨论得出结论。
(二)学法分析
《课标》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学习方法的引导上,我力求体现在具体的活动情境中,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中解决问题,形成自己独特的学习方法;通过灵活、有趣和富于创意的练习及时反馈巩固,通过联系实际解决身边的问题,让学生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四、教学过程分析
根据上面的分析,我把本课的教学流程大致分为三个环节:一、创设生活情境,体会乘法必要性;二、结合问题情境,体会乘法的意义;三,联系生活实际,感受乘法在生活中的运用。
第一个环节:创设“排队去儿童公园”的情境,体会学习乘法的必要性。通过用加法解决“每排有5个同学,一共有多少人?”这个问题,让同学们体会到连加这种方法的烦琐。这时,我引导学生:象这样每个加数都一样的加法算式,有没有更简便的算法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一下。
第二个环节:结合“儿童乐园”的问题情境,初步体会乘法的意义。这个环节是本节课突出重点和难点的重点环节。我准备用以下四个步骤来解决问题。把主题图以课件的形式展现在大屏幕上。
1、请同学们自己在情境图上寻找数学信息,根据这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让同学们在四人小组内进行问题交流,并进行汇报,教师根据具体情况把学生的问题一一板书在黑板上。
2、请同学们独立完成这些问题,为后面抽象乘法算式做准备。可以请几个同学在黑板上板演,并共同核对答案。
3、结合上述相同加数的连加算式,进一步抽象出乘法算式。我以其中一个做例题,对学生进行乘法算式及其各部分名称的讲解。如以2+2+2+2=8为例,它可以用乘法表示,写做2×4=8,或者4×2=8,读作2乘4和4乘2。其中,中间的叉号叫做乘号,这是一个乘法算式,2和4在这个乘法算式中都叫做乘数。
4、请学生把其他几个算式也改写成乘法算式的形式,及时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在这四个步骤中,我还会提醒学生注意:乘法算式中两个乘数:一个是相同加数(显性的),一个是相同加数的个数(隐性的),要让学生明确它们的由来。经过第二个环节四个步骤的学习,学生已经对乘法的意义及算式改写及各部分的名称有了比较明确的认识,也就自然而然可以到过度到本节课的第三个环节。
第三个环节:联系生活实际,感受乘法在生活中的运用。这个环节也可以分为两个层次进行教学,首先,小组内交流,寻找生活中可以用乘法解决的问题,并在全班进行交流;然后,把本课引入的“排队”的问题用乘法算式表示出来。这个环节的设计意图是这样的: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学习生活中的、有用的数学,因此,我们有必要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延伸到生活中去。学生能够在生活中寻找到用乘法解决的问题,也就说明他们对乘法的意义有了比较清晰的认识,已经真正掌握了乘法的意义。
六、板书设计
相同加数的连加的算式和抽象出来的乘法算式对应着写,这样让加法到乘法的转化过程更直观的展现出来,加深学生的理解。
教学目标:
1、 通过加减口算,使学生比较熟练地掌握口算方法。
2、 进一步巩固应用题的解题方法,指导学生正确选用条件计算所求问题。
教学过程:
一、计算练习。
1、练习四5。
1) 先估计一下下面每题的得数各是几十多,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2) 口算出结果并与估计的`结果进行比较,集体订正
2 、练习四4。
1) 独立完成,集体交流。
2) 补充六道题,先说出每道题的运算顺序是什么,再计算。
6+(6+4) 89(2620)
87105 9+(487)
二、应用题练习。
1、练习四7。
1)出示第7题的统计表,说说从这张统计表中你知道了什么?
2)如果要求小明比小红多跳几下应选择什么条件?(学生解答,。集体交流)
3)如果要求小红比小华少跳几下应选择什么条件?(学生解答,集体交流)
4)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学生独立提问题解答,集体交流。)
2、练习四8。
1)出示第8题,说说从图中你知道些什么?(有50名同学加入少先队,有54条红领巾够不够?)
2)有50位同学加入少先队,54条红领巾够不够为什么?
3)你知道红领巾多多少条吗?怎样算?为什么这样算?
3、练习四9。
1)出示第9题,指名说图题。
2)一共拿来40个鼠标,有46台电脑,这些鼠标够不够?为什么?(4046,所以不够)
3)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学生独立提问解答,集体交流。)
三、 作业布置。
四、教学后记:通过赛一赛的练习形式,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目标:
1、通过整理和复习,进一步体验除法运算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促使学生加深对除法含义的认识。
3、巩固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4、巩固用乘、除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让学生对自己在本阶段所学的知识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及情感等方面进行归纳总结与反思。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准备:主题图或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揭示课题
1、请小朋友回忆一下本单元我们学习了有关什么的知识?这节课我们就对这部分知识进行整理和复习。
2、板书课题:整理和复习
【设计意图】:明确学习目标。
二、探索学习
1、单元知识整理。
(1)、通过这些新朋友,我们又学到了什么新知识呢?
(2)、学生回忆在“表内除法”这一单元中结识了哪些新朋友。思考并回答问题。
2、单元复习。
(1)、复习除法的`意义。
出示第一题主题图:比较这三道算式,说明乘法与除法的关系。
指名回答,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进行小结、板书。
(2)、复习除法计算。
出示口算卡片,学生分组进行口算。比一比看谁算得又对又快;说一说你是根据什么进行口算的。
总结:我们可以用乘法口诀来求商,这样可以算得又对又快。
(3)、复习除法应用题。
每位学生拿出8根小棒,平均分一分后再互相说说自己是怎么分的。
谁能把你的分法和算式说给大家听一听。
引导学生观察这几种分法和算式,你有什么发现?学生在组内交流分的过程和除法算式。
(4)、小结:这几种分法都是平均分,都用除法计算。
【设计意图】:对本单元的知识进行总结与反思,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动手分一分进一步感受和理解除法的意义。比较和分析,进一步理解除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三、拓展应用
1、引导学生完成P35第1题。
(1)、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2)、汇报交流,说说是怎样想的。
2、引导学生完成第2题。
先独立完成后汇报交流,订正。
3、引导学生完成第3题。
(1)、出示情境图,学生看图并在小组中提出问题进行解答。
(2)、全班交流汇报,评价。
4、游戏。
【设计意图】: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同时用游戏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习兴趣。
四、课堂总结。
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一、情景导入:
1、请看,这是什么呢?
2、可别小看这硬币哦,它能告诉我们有趣的数学知识呢!首先我们来认识一下硬币,一元的硬币现在有两种版本的。一种是新版的:正面是一大朵菊花反面有一个大大的1元字样;另一种是老版的:正面有朵小牡丹花和一个小1元的字样而反面是国徽。淘气和笑笑送来的就是老版的一元的硬币。硬币要和我们做个游戏呢。你们喜欢做游戏吗?
3、好!请小组长来领硬币,每两人一组。每组抛五次,听口令开始。一个同学抛,另一同学猜测并作好记录。注意抛的时候用力不要太大,以免落在地上不好找。准备好了吗?请开始!
4、请各小组汇报情况。(小组汇报)
5、从刚才同学们抛硬币的结果来看,硬币落地时一定是正面朝上吗?
6、这就是我们今天要探讨的数学问题―――可能性。(板书课题:可能性)
二、活动探究:
1、请5个男同学代表淘气,5个女同学代表笑笑。比赛内容是:摸球大赛。这儿有两个淘宝盒,里面装有乒乓球。比赛规则是摸到一个黄球加二十分,白球不加分,底分一百分。有请淘气组和笑笑组。
2、当盒子里全部是黄球时,则一定能摸出黄球。板书(一定)没有黄球时,则不可能摸出黄球。板书。(不可能)
3、请翻到课本93页,请你动手连一连。你会做吗?
4、那还等什么呢?快快动笔吧。(学生独自做后,集体交流)
三、实践应用
1、播放课件:(食物、水、游泳圈、羽绒服、雨伞、洗浴用品),这些东西中哪些一定要带,哪些可能要用,哪些不可能用呢?
2、在同学们的帮助下,老师可以放心地出发了。刚才你们设想的事情中有些可能发生有些不可能发生,也有的一定会发生,我们生活中还有许多这样的
3、这是自然规律,谁也无法改变。同学们说得都对,这是你们积极思考得出的结果。
4、今天同学们和老师共同探讨了可能性的问题,能说说你都知道了些什么?这堂课什么地方最让你难忘?
5、生活中像这样确定的或不确定的事情有很多,及时地了解,认真地思考,可以帮助我们在面对这些事件时做出正确的选择和判断。
四、全课总结
这节课你有那些收获?
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教学主要内容有: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解决用除法计算的简单的实际问题,综合应用乘、除法计算的稍复杂的实际问题。着重让学生在熟练掌握用口诀求商一般方法的基础上,综合应用表内乘除法的计算技能解诀一些简单和稍复杂的涉及乘、除运算的实际问题。
单元教学要求:
1、让学生经历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过程,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一般方法。
2、使学生会综合应用乘、除法运算解决简单的或稍复杂的实际问题。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初步尝试运用分析、推理、转化的方法。
单元教学重点:
1、使学生熟练应用乘法口诀求商;
2、使学生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数量关系的过程,会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技能解决实际问题。
单元教学难点:
应用分析推理将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数量关系转化为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另一个数的除法含义。
单元课时安排:
1、 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3课时左右
2、 解决问题 ………………………………………4课时左右
3、 整理和复习………………………………………2课时
第一课时 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
教学内容:
课本P48~50页,例1,练习十一第1、2题 授课日期:_ 年_ 月_ 日 星期
教学目标:
1、学会利用7、8、9的乘法口诀进行求商。
2、能比较熟练地进行除法求商。
3、进一步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学会利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
教学难点:
进一步掌握关于除法的基本应用题的解答方法,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主题图、实物投影
教学过程:
一、 复习旧知
1、 口算练习
4×5 5 × 8 7 × 9 9 × 4
7 × 3 6 × 8 9 × 5 8 × 8
7 × 8 3 × 6 9 × 9 6 × 7
2、 将下列口诀补充完整要。
( )八五十六 三( )二十七 六( )五十四
七( )六十三 二( )一十八 ( )七二十八
3、 计算下面各题。
24÷6 15÷3
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求商的。
【设计意图】:复习乘法的相关口诀,为学习除法的求商做好铺垫。
二、 合作探究
1、 谈话引入新课六一快到了。小朋友们在老师的带领下忙着布置自己的教室呢!可是他们遇到了一些数学上的问题,你能帮他们一快解决吗?
2、教学例1。
(1)、投影出示主题图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说说他们遇到了什么问题?
(2)、引导学生解决问题并列出算式。板书:56÷8
(3)引导学生得出算式的商。问:你是怎么计算的?(想乘算除)
(4)学生独立解决:要是挂7行呢?你能够解决吗?学生说出自己的计算结果,并把求商的过程跟大家说一说。
2、 小结:在今天的学习中我们不仅帮小朋友们解决了数学问题,而且还进一步学会了利用乘法口诀来求商。在以后的除法中只要大家能够熟记口诀,就能很快算出除法的商了。
【设计意图】:重点突出学生的自主参与,独立思考,教师在这一过程中扮演着引导者的角色,要把充分的学习时空交还给学生。
三、 巩固练习
1、 引导学生完成书本第49页做一做。要求学生独立计算,再说一说怎样求得商?集体订正。
2、 引导学生完成第50页第1、2题。
【设计意图】:用比赛的形式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四、 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又有了什么样的收获?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学会计算十几减9的减法。初步掌握、理解其计算方法。
2、在加强直观教学的同时,注意从具体到抽象,初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学会运用加减法的关系计算十几减9。
教学难点
理解和掌握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教师挑选几位学生进行“找伙伴”游戏(具体过程参考探究活动)
二、学习新课。
1、教学例1。
师:数字娃娃们找到了自己的伙伴,便来到了果园摘苹果,一共摘了9个红苹果,2个青苹果。它们一共摘了多少个苹果,你们能帮他们算一算吗?
随后教师先后出示9个红苹果和2个青苹果,再出示集合图。
学生讨论:用什么方法计算?为什么?怎样列式?(因为要求一共摘了多少个苹果,所以用加法)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9+2=11。
师:苹果的总数是多少?如果数字娃娃们吃掉了9个,还剩几个?
随后出示11个苹果图,教师一边把11个苹果画上集合圈,把9个红苹果画上虚线圈。
学生讨论:用什么方法计算?为什么?(因为要从11个苹果中去掉9个,所以用减法)师:怎样列式?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11-9=
师:11-9的计算我们没有学过,怎样算?请同学们分组讨论,把你怎样想的说一说。
可能有以下讨论结果:
(1)从图上看出从11个苹果里去掉9个,还剩2个苹果。
(2)因为9加2得11,所以11减9等于2。
(3)把9分成1和8,先用11减1再减8,得2。(即:11-9=11-1-8)
(4)把11分成10和1,先用10减9得1,再用剩下的。1加1得2。
(即:11-9=10-9+1)
师:通过讨论,我们知道一个问题的解决,可能会有许多方法。同学们积极开动脑筋,想出的这些方法都是对的。今天这节课我们重点研究第(2)种计算方法。
请同学们观察左图和加法算式,右图和减法算式,想一想:苹果的总数都是11个,其中一部分是9个红苹果,另一部分是2个青苹果。为什么一个用加法,另一个用减法解答呢?(左图是把两部分合起来,求总数。所以用加法。右图是从总数里去掉一部分数,求另一部分数。所以用减法)
根据加法和减法的关系,又学过9+2=11,那么在计算11减9时可以怎样想呢?(想:9加几得11,9加2得11,11减9得2)同时教师板书得数“2”。
指名复述想的过程。
读算式:9+2=11,11—9=2。
2、教学例2。
师:这幅图是什么意思?(共有12朵花,去掉9朵,还剩几朵)怎样列式?
师:得多少?怎样想的?(9加3得12,12减9得3)同时板书得数“3”。
师:这幅图是什么意思?(共有14个圆,去掉9个,还剩几个?)怎样列式?学生回答后,板书:14-9=
师:得多少?怎样想的?(9加5得14,14减9得5)同时板书得数“5”。
读算式:12-9=3,14-9=5。
3、教学例3。
让学生在桌上摆一摆(先摆13个五角星,用手势表示去掉9个,还剩几个?),说一说(说出算式,并说出想的过程),算一算(学生说算式,教师板书:13-9=4)
同样方法学习:16-9=7。
4、教学例4。
让学生看教科书,先独立在□里填数,教师行间指导,然后订正,并指定学生说出是怎么想的。同时板书算式:15-9=617-9=818-9=9
5、小结。
教师指着减法算式,提问:今天学习的新知识是什么?(十几减9)
教师板书:十几减9。
师:这些减法算式有什么相同的地方?(被减数都是十几的数,减数都是9)
怎样计算这些题目呢?(在做十几减9的减法题时,可以想9加几得被减数,这题就得几)这种方法就是想加算减,今后学习中还要用到。
教学目标:
1、进一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过程。
2、认识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并能完成相应的图表。
3、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并做出简单的预测。
教学重难点:
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并做出简单的预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小朋友喜欢“六、一”儿童节吗?(喜欢)六一儿童节是小朋友的节日,电视台的叔叔阿姨准备给小朋友送上一份节日礼物——动画片大餐,那么小朋友们都喜欢什么样的动画片呢?他们请老师帮忙调查一下。昨天老师对二(2)班的小朋友进行了调查。老师根据调查情况制作了一幅统计图
(出示二(2)班同学最喜欢的动画片情况统计图)
二、活动探究,认读统计表
(一)认读纵向统计图表
1、先独立思考:请你仔细观察统计图,从统计图面,你知道了什么?想好的举手
2、同桌交流:有好多小朋友已经知道了,那么请你跟你的同桌说一说、比一比谁从图中了解的信息多。
3、反馈交流:
师:谁愿意向大家说一说从统计图里,你知道了什么?
生1:我知道喜欢看《喜羊羊和灰太狼》的人最多,喜欢看《西游记》的人最少。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1:我是看边上有24就是个人(喜欢《喜羊羊和灰太狼》的这部分涂得)(实际上这种统计图我们可根据各种直条的高矮一眼看出喜欢什么节目的人最多、最少。我们来数一数各涂了几格)
师:这边上有哪些数?这些数告诉我们什么?我们一起来数一数喜欢看的人数《喜羊羊和灰太狼》。 师:从统计图里你还知道什么?
生2:喜欢《海绵宝宝》的小朋友有8人————————
师:(我们来数一数)谁还有补充吗?
生3:喜欢《海绵宝宝》的人数和喜欢《猫和老鼠》的人数一样多
师:你是怎么知道喜欢《海绵宝宝》的人数和喜欢《猫和老鼠》的人数一样多的?
生3:它们都是8人,
师:我们还可以从它们的高度上看出它们是一样高的。你还会去比较 想法跟别人不一样,谁还能像他这样去比较它们之间的关系呢?
生4:喜欢———————比——多或少几人,一共有几人?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4、预测:根据这个调查结果,�
3、读统计图:
师:在这个统计图中,你又知道了哪些信息?
4、预测:根据这副统计图,�
(三)体验统计的全过程
过渡: 有那么多的人要为我们庆祝节日,我们要精神饱满的玩一天,要有精神就要有充足的睡眠时间,刚才我们都计算出了自已每天的睡眠时间我们把它做成一个统计表和统计图好吗?
1、做统计表:要统计一组同学的睡眠时间有什么方法?谁来说一说
(小组完成统计表、集体检查)
2、画统计图:请根据统计表中的结果画好统计图,比一比谁画得对又漂亮
3、评价统计图
4、全班汇总
5、读统计图
6、小秘密:10岁小朋友一般应保证每天10时的睡眠,知道这个小秘密和我们班小朋友睡眠情况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只有保证了充足的睡眠时间,我们才有健康的身体去学习、生活,希望小朋友能养成早睡早起的好习惯。
三、延伸
师: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地方都用到了统计图表,你们见到过哪些的统计图表呢?
师:同学们见识可真广,老师也从网上找到了一些统计图表。
课件展示各种统计图表:有折线形的、条形的、圆形的、地图形的。
统计图的花样可多了,今后我们会继续学习统计知识,有兴趣的小朋友课后可以收集一些统计图表自己研究研究看能发现些什么,好吗?
教学目标:
1.经历用7、8的乘法口诀求商的过程,熟练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基本方法;
2.根据具体情境,会正确用除法运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过程中,进一步发展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熟练运用7、8的乘法口诀求商。
教学难点:
运用已有知识与经验自主探究用7、8的乘法口诀求商的一般方法。
教学教法:
学生已掌握了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一般方法,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思路和方法是一致的,所以针对这一情况,教学本课时,我采用“巩固旧知、导入新课——情境创设、激发兴趣——自主发现、方法探究——趣味游戏、强化练习”的教学方法,在师生交流互动中完成教学任务。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谈话导入
我看下哈,咱们同学今天的精神气十足啊,怎么丁老师给你们上课很高兴啊?生兴奋答道:是!听你们这么说,我的心里比吃了蜂蜜还要甜!我听说人在心情好的时候记忆力是最好的,我们要不要借这个高兴劲发挥下我们的聪明呢?
2.背诵九九乘法口诀
集体背诵乘法口诀,看谁背的好!完后我会说:我发现同学们背诵的都非常棒,只有个别同学还不是很熟练,下去一定要熟背乘法口诀,倒背如流。为什么一定要背熟呢?因为它不仅可以帮我们解决用乘法计算的问题,还能帮我们解决用除法计算的问题。
3.导入新课。
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今天我们就继续接着学习“用7、8的乘法口诀求商”。
复习计算并说一说,你是怎样求商的?
24÷6= 想:( )六二十四
二、引导发现,探索新知
1.出示教材第37页主题图。
谈话:快要过六一儿童节了,我们大家预想一下怎么装扮教室,在装扮的过程当中也会有许多的数学问题。现在仔细观察“快乐的节日”这幅图,看看你能发现了什么?说一说图上的小朋友都在做什么?(引导学生观察情境图,收集数学信息。)
交流反馈
第一组做了一些红旗,要挂在教室里。
第二组做了49颗星,分给7个小组。
第三组带来了27个心形气球,每9个摆一行。
谈话: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问题?(让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可做适当提示或引导。)
(1)第二组做了49颗星,分给7个小组,平均每组有几颗?
(2)第三组带来了27个心形气球,每9个摆一行,可以摆几行?
2.出示例1。
课件出示小旗,先出示一行,让学生看清每行有7面小旗,知道一行是一个7,接着一行一行的出示,共出示8行,也就是8个7,问共有多少面小旗?也就是求8个 7是多少?这个可以用乘法解决7×8=56(面)。然后同桌讨论:看图编应用题,引导学生说出 “有56面小旗,挂成8行,平均每行挂几面?”
(1)谈话:求“平均每行挂几面?”用什么方法计算?你是怎样想的?
教师展示课件例1图。
(2)引导学生解决问题并列出算式。
师: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像这种求平均分的问题,我们可以用除法计算,列式是56÷8。
(3)引导学生得出算式的商。问:你是怎么计算的?并板书(想7×8=56,口诀七八五十六,所以56÷8=7。)
(4)学生独立解决:要是挂7行呢?你能够解决吗?学生说出自己的计算结果,并把求商的过程根大家说一说,师板书。
56÷7=8 口诀:七八五十六。
(5)刚才我们计算56÷7和56÷8时都是用的哪句口诀?(七八五十六)
发现:除数是几,就想关于几的乘法口诀。
3.小结:算除法想乘法,除数是几就想关于几的乘法口诀,一句口诀可以计算两道除法算式。
三、趣味练习,巩固新知
装扮教室的问题我们已经解决了,那么下面这些练习题对我们来说就应该不是问题了。这部分设计了4个练习题
1.小小接力赛
课件出示课本第38页做一做第1题。
2.填方框
课件出示课本第38页做一做第2题。
引导学生认真读题感受方程思想。填空并说说思路,可以有不同的方法,只要合理,教师均要给予肯定和鼓励。
3.吹泡泡游戏
课件出示课本第38页做一做第3题。
4.分一分
课件出示课本第40页练习八第2题。
(三道题都是帮助学生巩固用口诀求商的方法,同时第一个练习还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形成了一句口诀可以计算一道乘法算式和两道除法算式的认知结构。最后一题是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进一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从而培养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四、总结归纳,交流体会
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小结:本节课大家的表现很不错,在解决装扮教室的时候学会了知识,走出教室又能用学到的知识解决生活中遇到的一些问题了。希望大家在以后多观察,多思考,其实许多的数学知识就在我们身边。
板书设计:
用7、8的乘法口诀求商
56÷8=7(面) 56÷7=8(面)
口诀:七八五十六 口诀:七八五十六
答:平均每行挂7面。 答:平均每行挂8面。
教学目标:
1、在实际操作的活动中,初步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
2、初步建立克和千克的质量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3、发展学生分析、比较、抽象、概括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及合作学习的能力。
5、引导学生关心生活,在生活中学习和运用数学。
教学重点:
1、初步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知道1千克(kg)=1000克(g)。
2、了解用秤称物体质量的方法。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
教具准备:各种秤、各种实物
教学过程:
(一) 趣味引入、初步感知
1、同学们,你们喜欢吃爸爸妈妈做的什么菜?老师喜欢吃糖醋排骨,你们喜欢吃吗?老师刚才从一位有名的厨师那得到了做糖醋排骨的配料表,他说这样做肉香味美,你们想不想看看他到底是怎样配料的?
2、你们从配料表中得到了什么信息,谁愿意来说一说?
3、对呀!克与千克都是用来表示物体轻重的单位,我们把它叫做质量单位。今天我们就来认识这两个质量单位:克与千克(揭示课题)
4、其实,生活中还有很多物体的质量是用克和千克作单位的,谁愿意把你收集的信息和大家说一说。
(二) 充分感受、自主探究
A、感知1克的重量
(1)看来同学们对克与千克了解得可真不少,那么下面你们来猜一猜你们桌面上的哪个物体大约是1克呢?我们怎样才能知道它大约就是1克呢?
对了,我们可以来称一称。
(2)下面让我们一起来认识几种常见的秤?
(出示盘秤、台秤、电子秤、天平、弹簧秤、磅秤。)
师:你在哪见过这些秤?
师:同学们都没见过天平,下面我们来一起认识一下天平。(介绍天平的组成、用法)
指名拿1克的物体来天平上称一称(师边帮助边讲解称的方法)
同学们你们每个人都有一枚2分硬币,把它拿在手中掂一掂,说说感觉怎么样?(很轻)称比较轻的物体的时候,我们通常用“克”作单位。
(3)操作实践:小组合作拿出5枚2分硬币,轮流用手掂一掂体会重量。
(4)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大约重1克?
(5)拿一袋盐和一袋薯片,用眼睛看,哪个重一些?不许用秤称,用手来掂一掂感觉一下你判断的正确吗 ?
B、感知1千克的重量
(1)同学们,是不是所有的物体都用克来表示吗?对了,还有千克,下面请小组内用手来掂一掂,快速地找出桌面上重1千克的物体。
那么重1千克的物体还用天平来称合适吗?
(2)认识盘秤、弹簧秤:当指针指向1时,表示1千克,指向2时表示几千克呢?看一看,想一想多能称几千克的物品?指针指向小1,应是多少呢?小5呢?1千克后的小5呢?( Kg表示什么?g表示什么?)
(3)用准备好的秤,小组来秤一秤1千克盐后汇报,任意称你身边的物体。指名再来秤1千克的水果,装在塑料袋里掂一掂,再数一数有多少个?
(4)下面每个人都一手拿盐,一手拿2分的硬币,掂一掂感觉有什么不同?把你的感受告诉小组同学。
小结: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认识了两个国际质量单位克与千克,知道了称较重的物体一般用千克作单位。小明却遇到了一道难题,你们愿意用你学的知识帮帮他吗?
(5)出示练习十八的第一题和第四题
C、千克与克的关系。
同学们猜一猜老师手里拿的一袋精盐是500什么?再拿一袋,现在是多少克?一袋腌制盐是1什么?那么我们可以说一袋腌制盐和两袋精盐是什么关系呢?他们之间加上什么符号呢?
1千克=1000克 1Kg=1000g
(等号左右两边表示的质量相等,但单位不同)那么现在你说1千克里有多少个1克呢?
小结:克与千克有着这样的关系,下面我们就来脑筋急转弯
出示练习十八的第五题
(三)巩固练习、解决问题
1、判断
(1)一个乒乓球约重15千克( )
(2)小胖今年7岁,约重2千克。( )
(3)1千克铁比1千克棉花重。( )
(4)小红的体重是35Kg。( )
(5)一箱苹果重300g。( )
(6)克和千克都是长度单位。( )
2、称一称
同学们,称体重要用什么秤?猜猜它以什么作单位?(千克,人比较重)你知道自己的体重吗?我们来称一称吧!
请三名同学上来,猜猜谁重,谁轻。分别称出体重,找出轻和重的。
老师建议:希望瘦小的同学不要挑食,过胖的同学要科学饮食,人人争取有个健康的身体,好吗?
4、同学们的精彩表现吸引来了一头可爱的小猪,紧接着来了一只大公鸡,大公鸡还下了一个大鸡蛋,它们来是想让你们帮助它们解决一件它们的烦心事,你们愿意吗?一位糊涂的小朋友把他们的体重给弄混了,你们能为他们找到合适的重量吗?
(四)质疑小结、概括评价:
1、同学们,这节课你学得高兴吗?,你有哪些收获和感受,能和大家分享一下吗?
2、概括:今天我们通过掂一掂、估一估、称一称、比一比,认识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而且能运用学到的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那么除了今天认识的克与千克,你还知道哪些质量单位吗?(可以向学生介绍斤、两、公斤、吨)
(五)课后实践
同学们回家后,量量你的身高和体重,再问问妈妈你出生时的身高和体重,制作一个自我小档案,体会一下妈妈养育你所付出的艰辛,让我们用成绩来回报父母。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
2.根据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知道1米=100厘米.
3.通过合作,学生能用米尺度量整米长度的物体,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1米的实际长度.
教学难点
用米尺较准确地量较长物体的长度.
学具和教具
投影片、1米长的卷尺、皮尺或折尺.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1.问: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们都学会了什么知识?( 1.上节课我们认识了长度单位厘米.2.厘米是个长度单位,它可以用来测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3.我们还学会了以厘米做单位画线段的方法.)
2.师:请大家用手比一比,1厘米大约有多长?
新授
1.认识米
导入谈话:看来,大家厘米的知识掌握的都不错,老师这有一道小难题.谁愿意到黑板前面来解决这个问题?
抛出问题(老师事先给学生准备好一把量程为12厘米的刻度尺)
(1)请你用老师提供的尺子来测量黑板的长度。并把测量结果告诉大家。
(2)在测量时,你有什么问题,或有什么想不通的地方,提出来,大家共同解决。
(3)学生提问题.(如A:这把尺子也太短了,量这么长的黑板太费劲.B:有没有比厘米长一些的单位.)
(4) 师:谁能回答这个同学提出的问题?s
(5) 师:量比较长的物体或者距离,如操场的两边相距多远,通常用米作单位.(板书课题)今天我们学习认识米、用米量.补充:米可以用字母m来表示.
(6)出示米尺,观察米尺有什么特点.(米尺的刻度都是以10厘米为单位的)
(7)让学生拿着自己带来的1米长的卷尺到讲台前来和教师的。1米直尺比一比,体验不同的尺子上1米的长度是相同的(在这里误差可以忽略不计).
2.用米量
(1)实际体验.请同学们互相用自己带来的卷尺量一量,把两臂伸开,看一看到什么地方是1米;
(2)再次体验.两人再互相量一量身高,从地面到身体的什么部位是1米,看看你的身高比1米高出多少?
(3)以小组为单位,量出1米,2米给大家看.
3.教学厘米和米之间的关系
(1)初步质疑.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厘米的认识,同学们用两个手指比一下,1厘米有多长呢?教师在黑板上1米长的线段的上面画出1厘米.
师:1米有多长呢?同学们可以用两手比一下.
师:那么米和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2)教师出示一把木制米尺,这是一把米尺,它的长度正好是1米.我们一起来数一数,这把尺上有多少厘米.10厘米、20厘米、30厘米、100厘米.
(3)请同学们看看自己的卷尺,1米里面是不是也有100厘米呢?
(4)教师在黑板1米长的线段上,以10厘米为单位,分成10份,再次问:谁来说说,1 米等于多少厘米?(板书:1米=100厘米)
(5)教师出示卷尺.说:量比较长的距离,一般用卷尺.用卷尺量物体的长度时,一定要从物体的一头开始,尺子要拉直,再看另一端在尺子的什么刻度上,这样才能量出准确的长度.
巩固练习
1.选择合适的单位.
我们的教室长6( ),黑板长2( ).
小明身高124( ),课桌高90( ).
2.操作性练习.
(1)两人互相量身高,是____米____厘米.
(2)分小组合作测量,4个人用1米长的卷尺,合作量教室里感兴趣的较长物体的长度,测量后进行汇报,交流.(如:教室前后黑板的长;教室地面的长、宽,四周墙壁的长等.)
四、归纳质疑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大家都有些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认识米 用米量
1厘米长的线段
1米长的线段
1米=100厘米
详细介绍: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这部分内容主要教学口算加减法,包括两位数加减法,整百、整千数加减法,几百几十加减法(不进位、不退位)、几百几十加减法(进位、退位)等,是继第二册“100以内口算加减法”之后的又一阶段性教学内容.
学生学习笔算要理解算理,需要有一定的口算基础,特别需要有整十、整百、整千的口算作基础.因此理解算理,掌握口算方法十分重要,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教学难点在于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
口算的方法可以有很多种,但是教材并不限于教给学生一般的口算方法.教材在每道例题下面都安排了“你还能想出别的算法吗?”这样的思考问题,提示学生灵活地思考其他方法,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类推能力.
教法建议
教学时以旧引新,复习20以内的加减法以及数的组成.
教学口算方法时,不仅要引导学生理解教材中介绍的口算方法,还要鼓励学生多角度去思考其他方法.对于学生说出的其他口算方法,只要正确、合理,教师都应给予鼓励,不要强求一致.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或习惯的方法来算,给学生留出思维空间.
教学时要安排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说自己的口算思路,说明口算步骤,计算后引导学生说出每组题的相同地方和不同地方.
这部分内容比较容易掌握,但由于数目大了,算得又对又快不是很容易.因此设计练习时首先要求口算正确,以后逐步要求.
教学设计示例
课题: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掌握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口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口算.
2.初步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类推能力.
3.初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独立的思考的.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口算的算理,掌握口算的方法.
教具、学具
口算卡片、电脑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用两位数加、减整十数或一位数.
26+3048+20xx-20xx+328-9
2.连加、连减.
52+30+757-30-5
55+30+675-40-8
72+10+786-20-7
3.在□里填上适当的数.
二、学习新知.
(一)教师谈话
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习题,我们已经学过笔算的方法,今天,们要学习口算,比一比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二)学习例1.
1.出示例164+25
教师提问:不用竖式计算谁能很快算出结果?学生讨论后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
2.演示课件“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下载
方法一.
把64分成6和4,把35分成30和5,然后两位数加两位数,一位数加一位数,得数是89.
方法二.
把25分成20和5,64加0等于84,再加上5,等于89.
方法三.
把64分成60和4,60加上25等于85,再加上4等于89.
方法四.
把25分成20和5,64先加上5等于69,69加上20等于89.
3.教师引导学生观察、.
上面几种算法都是正确的.哪种算法最适合自己就可以用哪种方法,自己最理解的方法就是最好的方法.需要注意的是记住先进行计算的结果,再进行第二步计算.
4.练一练
先独立写出结果,再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计算方法.
28+3734+3236+4237+25
32+4654+3845+1915+65
完成上面练习后重点交流28+37的算法.
28+37=65把28假设成30加上37
(30+37-2=65)后再把多加的2减去.
(三)学习例2
1.出示例258-26=72-49=
第一题分小组后交流算的方法,重点研究第二题72-49的计算方法.
(1)学生尝试做.
(2)学生汇报解题的方法.
继续演示课件“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下载
A.72-49=23B.72-49=23
想:72-40=32想:72-50=22
32-9=2322+1=23
C.72-49=23D.72-49=23
想:72-9=63想:12-9=3
63-40=2320+3=23
2.观察对比58-26和72-49两题有什么不同?(订正:58-26是不退位减法,72-49是退位减法.)
3.练一练.
36-20=52-10=34-23=98-76=
36-24=52-18=90-25=42-39=
三、巩固练习.
1.基本练习.
(1)口算.(全班学生动笔做,订正后,说一说每组两题有什么关系?)
15+30+425+40+839-20-6
15+3425+4839-26
(2)卡片练习
24+1537+2683+17
24+4244+3972+36
24-1247-2950-37
86-4485-37100-33
54+2831-1856-37
74-1676+2335+243.在□里填上适当的数,再说一说是怎样算的.
4.计算下面各题.
(1)一个加数是36,另一个加数是24,和是多少?
(2)被减数是57,减数是38,差是多少?
5.下面各题要在两分钟内完成.
35+2462+1872-25
75-2835+4028+54
64+3072+1581-37
72-1872-1527+15
四、全课.
在进行两位数加两位数,两位数减两位数时,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只要自己认为好的就是最佳的计算方法.计算时要细心认真.
五、布置课外作业.
1.口算下面各题.
34+1527-20xx-4564-15
26+1781-6083-1975-25
38-1939-20xx-1731-15
2.上面或下的纸条每移动一格,口算出上下两个数的和、差各是多少.
3.供学有余力的学生完成.(扩展题)
()+34=70400-()=320
()+53=8687-()=50
()+72=9063-()=17
板书设计
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
例164+25=89例272-49=23
A想:60+20=80A想:72-40=32
4+5=932-9=23
80+9=89
B想:64+20=84B想:72-9=63
84+5=8963-40=23
28+37=6558-26=32
想:28+7=35想:58-20=38
35+30=6538-6=32
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
教学目标:
1.结合“运白菜”的情境,探索连减的具体方法,发展提出问题,运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活动学会正确运用竖式或脱式进行连减的计算。
3.能够运用连减的有关知识去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结合“运白菜”的情境。
教学重难点:
学会正确运用竖式或脱式进行连减的计算。
教学过程:
一、创境激疑
1.故事导入
同学们,学校的食堂很快就要开伙了,二(1)班的小朋友准备到农场去了解一下蔬菜的情况,小朋友们想不想一块儿去看看?课件展示:菜场的美丽图片,最后场景定格在白菜地,小朋友们问农民伯伯:“伯伯,你们今天卖了多少白菜啊?”农民伯伯说:“我们早上才摘了850棵白菜,运走了两车,一车运了288棵,另一车运了256棵。”
师:二(1)班的'同学被难住了,同学们想帮助他们吗?
2.板书:运白菜
二、互动解疑
1.引导学生观察主题图,看了刚才菜场的情况,你从中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说一说从图中发现了什么数学信息?
2.结合刚才我们发现的数学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学生提问题:“一共运走了多少棵?”“运用了第一车后,还剩多少棵?”“运走两车后,还剩多少棵?”
3.学生尝试独立解决前两个问题,然后在小组内进行交流。
4.板书算式。
(1)第一车运走以后,还剩多少棵?
(2)两车一共运走多少棵?
三、启思导疑
从以上解决问题所用的两种方法中,你发现了什么?两种方法的结果都是求找回多少棵,在解决问题的思路上略有不同,第一种方法是应用连减法,第二种方法是“先加后减法”方法不同,运算顺序也不同。
四、实践运用
1.练一练。
(1)1000-207-168
(2)436―179―36
(3)456-278-132
(4)930-(80+480)
(5)368-(168+127)
(6)1000-185-145
2.用竖式计算并验算。
(1)368+235
(2)712-284
(3)94+438
3.小军的爸爸是一位出租汽车司机,星期一出车时,里程表的读数是35千米,每天收车时,小军都记录了当时里程表读数,共记录了五天。(单位:千米)
(1)星期三和星期四的里程表上的�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结合“需要几个轮子”的具体情境,经历3的乘法口决的编制过程,会用三的乘法口决进行表内乘法的口算,能够发现乘法口决的排列规律。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归纳总结和知识迁移的能力,发展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合作学习意识,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关系。
教学重点:
编制和掌握3的乘法口诀,记忆3的乘法口诀。
教学难点:
理解3的乘法口诀的意义并熟练运用。
教具准备:
纸张、多媒体课件、
教学学法:
1.教法:本节是3的乘法口诀的编制,学生通过实际的看一看、数一数,自己归纳编写乘法口诀的方法。因此,在教学中,将采用启发式教学,直观教学的教学原则,在教学中采取半扶半放--放的教学方式,充分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双主”活动体系。
2.学情:我班的学生大多来自于农村,很多孩子都没有乘法的基础。因此在教学时,对于这一特点,要多组织学生理解、记忆和运用。学法:在本课的学习中,通过让学生动手画,动笔完成表格,动脑编制并且记忆3的乘法口诀的过程,充分的发挥了学生的学习自主。通过同桌练习乘法口诀对应的乘法算式的过程,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与竞争意识。
教学过程:
一、激发学习动机,导入新课。
我是这样导入的:(出示图片三轮车)同学们,你们见过三轮车? 1辆三轮车需要3个轮子,2辆三轮车需要6个轮子,那么3、4、5、6、7、8、9辆三轮车需要几个轮子?(板书:需要几个轮子)
【设计意图:从孩子的生活的生活经验出发,引出3的乘法。吸引了学生的兴趣的同时也把本课的主要研究问题引了出来。】
二、实践,编写3的乘法口诀。
1、说一说,写一写
根据表格,一辆车有3个轮子,让学生说是1个3。并且列出两个乘法算式。先让学生说一说编制乘法口诀注意的方面再编制乘法口诀。2辆车需要6个轮子,也就是几个3?学生列2个乘法算式并编制乘法口诀。说一说口诀的意思。接下去,同桌一人说算式,一人编口诀,并把算式和口诀填写在课本16页试一试的'第2小题中。全班反馈。(师板书3的乘法算式和乘法口诀)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真正的让孩子动手去画、去说、去写。教师在一三得三、二三得六的时候可以采取半扶半放的方法,引导孩子编制口诀。以后的口诀完全放手教给孩子自己去做。理解每一句乘法口诀的含义。注意找2-3个孩子说,加深理解,也有利于记忆。教师在这一环节要巡视,了解口诀的编制情况。】
2、集体交流并记忆。
先让学生自己读一读3的乘法口诀。说说你是怎样记住3的乘法口诀的?发现什么规律了?同桌交流,全班反馈。提出问题:如果你记住了三五十五,不知道三四多少怎么办?用你喜欢的方式记一记口诀。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要给孩子充分的时间去记忆乘法口诀。进一步体会3的乘法口决的规律。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忆也可以提高孩子记忆的兴趣。】
3、巩固练习
设计了以下几个小活动
(1)小兔过河,蜗牛找家,找朋友,采蜜
(2)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3)同桌练习
一生说口诀,同桌说两个乘法算式。看谁说得好。练习2-3组。
【设计意图:用学生所熟悉的汉字进行3的乘法口诀的练习,能引起学生的兴趣。转动乘法转盘,动用了孩子的眼和脑,吸引了孩子的注意力。顺便也对2和5的乘法口诀进行了复习。同桌练习加深了对3的乘法口诀的记忆和理解。】
三、课后小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总结本节课的主要知识,既是复习的过程,也可以看到哪个知识点学生有困难,练习课重点复习。】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了解连续两问的应用题的结构,正确、熟练地分析、解答连续两问的应用题,连续两问的应用题的练习课。
2.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
3.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习惯。
〔教学过程〕
1.复习。
(1)补充问题训练:
①三(1)班有男生20人,女生22人,______?
②花瓶里要插10朵花,已经插了4朵,________?
(答案如下:①全班共多少人?男生比女生少多少人?女生比男生多多少人?②还有几朵花要插?)
(2)补充条件训练:
①__________,大米比面粉多5袋,面粉有多少袋?
②小红家养了4只白兔,_________,黑兔比白兔多多少只?
(答案如下:①食堂运来25袋大米。②5只黑兔。)
(3)解题训练:
①班里买来30张彩纸,比白纸少12张,白纸买了多少张?
②商店有红气球18个,黄气球比红气球多5个,黄气球有多少个?
(答案如下:①30+12=42张 口答:白纸买42张。
②18+5=23(个) 口答:黄气球23个。)
教学意图:通过三个层次的复
2.练习。
(1)解题训练:
①商店里运来45筐芹菜,运来的菠菜比芹菜多30筐。运来多少筐菠菜?卖出50筐菠菜,还剩多少筐菠菜?
让学生读题,试分析数量关系。
学生可做如下分析:菠菜比芹菜多30筐,就是比45筐多30筐,菠菜的数量是较大数,芹菜是较小数,求菠菜多少筐就是求较大数,用较小数加上差,即用45+30=75(筐)。又知道卖出50筐,求还剩多少筐就是求从整体中减去一部分,求另一部分,应该用减法:75-50=25(筐)。
教师可以画线段图帮助学生分析
答案:45+30=75(筐) 75-50=25(筐)
口答:运来75筐菠菜。口答:还剩25筐菠菜。
②操场上跑步的比打球的多6人,打球的有28人,跑步的有多少人?跳远的比跑步的少14人,跳远的有多少人?
学生分析解答,教师订正:
28+6=34(人) 34-14=20(人)
口答:跑步的有34人,小学数学教案《连续两问的应用题的练习课》。 口答:跳远的有20人。
③幼儿园买了64件玩具,分给小班35件,剩下多少件?又分给大班18件,现在还剩多少件?
学生分析数量关系,并解答:64件玩具是整体,分给小班35件是一部分,求剩下多少是求另一部分;然后把剩下的部分再当做整体,又分给大班一部分,求剩下的部分。列式是:
64-35=29(件) 29-18=11(件)
口答:剩下29件。 口答:现在还剩11件。
④妈妈昨天上午织袜子47双,下午织袜子46双。昨天一共织了多少双?今天织了98双,比昨天多织多少双?
学生独立分析解答,教师订正如下:
47+46=93(双) 98-93=5(双)
口答:昨天一共织了93双。 口答:比昨天多织5双。
(2)补充中间问题训练:
①商店有毛巾25包,又运进20包,_____?卖出45包,还剩多少包?
②小明做了15道练习题,比小丽多做2道,_______?小丽比小华少做7道,小华做了几道?
③停车场上有大汽车40辆,比小汽车多12辆,_______?又开来小汽车18辆,现在停车场上有小汽车多少辆?
答案:①商店现在有毛巾多少包?②小丽做了多少道练习题?③小汽车有多少辆?
教学意图:通过两组练习,使学生加深了解连续两问的应用题的结构,加深对数量关系的理解与分析,培养学生的审题与分析能力。
3.提高练习。
(1)儿童商店有红气球30个,黄气球25个,花气球的个数与黄气球同样多。三种颜色的气球一共有多少个?
学生可做如下分析:花气球的个数与黄气球同样多,就是也有25个,求三种颜色的气球有多少个就是把红气球、黄气球和花气球这三部分数量相加。
答案是: 30+25+25=80(个)
口答:三种颜色的气球一共有80个。
(2)商店上午售出洗衣机12台,比下午少售出3台,全天共售出洗衣机多少台?
此题可以做为思考题,让学生在课下进行讨论和思考。
教师可做如下提示:求全天共售出洗衣机多少台需要知道什么条件?分别到哪里去找?
教学意图:通过这两道提高练习,开阔学生的思路,为学习两步应用题进行渗透,同时也可加深学生对连续两问的应用题的理解。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透事物相互联系的思想,提高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学生能推导出3的乘法口诀,并理解每句口诀表示的含义。
3、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导学生探索规律,初步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在数学游戏中体会数学就在生活中,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准备:
小棒、投影片。
教学方法:
分析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说一说图上的`小朋友在干什么呢?
1辆车需要3个轮子,2辆车呢?3辆—9辆分别需要多少个轮子?这节课我们共同研究3的乘法口诀。
二、数一数
请同学们独立地数出轮子分别用了多少个?边数边填表。
指名汇报,并引导学生说出你是怎么数的。
启发学生说出表格里的数个表示什么。
引导学生表明:第一格表示1个3;第二格表示2个3......第九格表示9个3。
三、摆一摆
请同学用小棒摆三角形。摆个三角形,试着列一道算式,编出一句口诀。
学生完成边摆边数边说的活动。
说一说。
指名汇报。
同桌的小朋友把算式和口诀读一遍,检查一下同桌小朋友是不是都对了。
观察:3的乘法口诀有几句?
讨论:怎样记住3的乘法口诀呢?与你的伙伴说一说。
交流:说说你有什么好的记忆方法。
记一记
请同学们选出适合自己的记忆方法记一记。
老师与同学对口令记口令。
任意两组“开火车”记口诀。
自由读口诀,比一比,谁能最先背出口诀就可以得到老师的金牌。
四、教师总结。
四第5~8题。
教学要求:使学生理解和初步学会几百几十减几十的口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口算。
教具准备:练习四第7题口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1、做第17页复习题。
(1)学生在书上做第一组题,然后口述计算过程。
(2)学生在书上做第二组题,口答结果,指出:几百几十都可以分成几百和一百几十。
2、板书:650-200,让学生说出口算过程,老师板书成:650-200=450
3、引入新课。将200改成20,要怎样算呢?
二、教学新课
1、教学例9第(1)题。
(1)650-20与上面一题比较没有什么不同?这道题是几百几十减怎样的数?
20要从多少里去掉?�
(3)师小结。
2、教学例9第(2)题。
(1)按上面的'一题要怎样算?50减70不够减怎样办?现在怎样算?
师配合板书:650–70=580
500150
谁来说说50减70不够减是怎样算出得数的?
(2)请小朋友在书上完成。
(3)这道题和上面一道题在计算上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3、讨论:上面这两道题还可以怎样想?
4、师小结。
三、巩固练习
1、做“想想算算”第1题。
2、做“想想算算”第2题。
3、口算练习四第5题。
4、做练习四第7题。
5、做练习四第8题。
让学生说说题意。
集体订正,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学习了什么?几百几十减几十要怎样算/十位上不够减怎么办?
五、课堂作业
练习四第6题。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掌握两级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够进行正确运算。
2.过程与方法:通过情境理解乘加的运算顺序,通过知识迁移应用到除加或除减混合运算,学会解答两级两部混合运算。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
掌握含有两级的两步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教学难点:
知道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过程:
一、 复习旧知:说出各题的运算顺序,再计算。
16+9+8= 32-10-6= 25+20-10= 48-8+17=
二、探究新知
(一)仔细观察,收集信息,解决问题
图书阅览室里上午有53人,中午走了24人,下午又来了38人,阅览室里下午有多少人?
问题:
1. 同学们做什么呢?
2. 从图中你获得了哪些和读书有关的信息啊?
3. 要求“阅览室里下午有多少人”该怎样列算式?
(二)反馈交流,总结加减运算的顺序
分步算式 综合算式
53-24=29 53-24+38=67 29+38=67
问题:像53-24+38这样的算式是综合算式,能说说你是按怎样的
运算顺序进行计算的吗?小结: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法、减法运算时,要按从左往 右的顺序计算。
(三)学习脱式计算格式
53-24+38=29+38=67
问题:1. 这道题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说明:(在“53-24”的下面画上横线)为了清楚地看出运算的顺序,可以脱式进行计算,呈现出运算的顺序和每次计算的结果。在算式的下面写出第一步计算的结果(29),还没有参加计算的数照抄下来(+38),在算式的`下面再写出第二步计算的结果(=67)。注意:把等号上下对齐。
问题:2. 在书写时,我们应该注意什么?
3. 谁能完整地说说这道题我们是怎么算的啊?
(四)巩固脱式计算格式,体会同级运算的顺序
48-8+17= 15÷3×5=
问题:
1. 你能把这两道题写成脱式计算的格式吗?
2. 这个算式(15÷3×5)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3. 这样的题我们是按
什么顺序计算的?
问题:想一想,说一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小结: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二)下面的计算对吗?如果不对,把它改正过来
问题:
1. 谁读懂题目的意思了?
2. 第2题哪错了?
3. 第3题哪错了?
4. 这些综合算式按什么顺序进行计算啊?
四、课堂作业作业:第50页练习十一,第1题、第2题。
【教学内容】课本14页例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计算方法,明白“个位满十,向十位进一”的道理。初步学会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笔算加法。
2、培养学生作业书写格式规范、字迹工整的好习惯。
3、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
【教学重点】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进位加法的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个位满十,向十位进一”的算理。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指名学生板演:34+25=
2、口算。
5+7 8+6 50+30 6+28 34+9 57+3
师问:6+28=34你是怎样想的?
(把28分成20和8,用6加8得14,再用14加20得3。)让板演的同学口述计算过程。
师问:在笔算列竖式时应该注意什么呢?(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板书:1、相同数位对齐。
2、从个位加起。
二、学习新课。
1、导入新课。
师:这节课学习新的内容,(边说边板书:35+37=)这道题写成竖式怎么写?
生:相同数位对齐。(教师板书竖式)
师:从哪位加起?(从个位加起)
师:个位5加7等于几?满十了吗?(个位5加7等于12,满十了)
师:个位满十了怎么办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新内容:进位加法。(教师边说边板书课题)
2、教学例3。
(1)边摆边说。教师在数位板第一排挂35根小棒,在第二排挂37根小棒。学生在画有计数单位的纸上摆小棒。
师:35和37各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35是由3个十和5个一组成的;37是由3个十和7个一组成的)
师:个位是几个一加几个一,得几个一?(个位是5个一加7个一,得12个一)
师:几个一是一个十?个位12满十了吗?(十个一是一个十,个位12满十了)
师:12满十了,在竖式里怎么写呢?
(2)边摆边算。
师:个位5加7满十,将其中的10根小棒捆成一捆,挂到十位上,说明个位满十,向十位进一。在竖式中怎么表示呢?就在十位下写个小“1”(写在横线上。学生模仿老师,也把其中的10根小棒捆成一捆,放到十位这边)
师:个位上还有2个一怎么办?(留在个位上)师在竖式横线下对齐个位写2。
师:十位上原来是几个十加几个十?后进上来的这个十怎么办?(原来十位上是3个十加3个十,再加进上来的1个十,一共是7个十。师在竖式横线下对齐十位写7)
(3)看竖式叙述计算过程。
师:35加37,个位5加7得12,满十向十位进一,在个位写2;十位上3加3再加进上来的1得7,在十位写7。找上、中、下各一名学生看竖式口述计算过程。
(4)仿例练习:56+37=93。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14页的做一做。
2、完成教材练习二的6~9题。
四、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用竖式计算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计算时首先计算个位,个位满十向十位进1,十位上的两个数先相加在与个位上进的1再相加得出最后的计算结果。